首页范文大全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十篇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十篇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3:02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1

关键词:废弃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目标,治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我国是矿业大国,有着数千年的采矿历史记录。矿山开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但同时也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由于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型资源开发,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我国遗留下了无数的废弃矿山,引发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发改委《“十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列为重点工作。我国在大规模开展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践的同时,也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技术探讨与理论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案例及综述。这些经验及理论成果对于我国今后的治理实践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本文基于这些经验与成果并结合自己参与治理工程设计的体会,系统阐述了废弃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治理目的与原则,以供此类工程设计参考。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所谓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地质环境。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局部环境,包括受采矿活动影响的地下环境、地表环境及地表之上的大气环境

由于部分去矿区采用露天开采,造成地

表植被的大量破坏,形成大量的高陡斜坡。这便很容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区。如部分采矿区由于常年开采形成部分直立边坡,高度可达30余米,对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并且在如今耕地面积紧张的时代,也带来了土地的严重浪费。

3矿山治理原则

3.1加强立法工作

在矿区治理这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始终走在前列。欧美国家通进行过广泛而有力立法工作迫使矿山开发责任人必须进行矿山的恢复与治理。发达国家对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监督管理体制的选择都已经比较完善[2]。比如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露天采矿管理与土地复垦法》以规范采矿业和解决矿山开采后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法律规定露天矿山生产者在颁发采矿许可证之前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该保证金可确保是该地区环境恢复到《露天采矿管理与土地复垦法》所规定的标准。之后陆续多个国家先后采取立法手段加强了以行政手段强制性规定了开发者对环境的补偿措施。

总而言之,西方发达国家对矿山环境的治理主要推行的手段是政府管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污染者付费,得益者补偿,主要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调节和保护矿山生态环境[3]。

3.2因地制宜辅助自然

如今发达国家如美国,在矿区治理方面要求很严格,强调恢复前的地质地貌。即开发前世农田,治理后也要是农田。开发前世森林,治理后也要恢复成森林。对比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很难做到如同美国那样的要求。就我国目前的条件来看,矿区治理还是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矿区治理要统筹到整个地区规划中进行。治理的目的不仅要满足环境要求,也要满足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要求。比较适当的做法是辅助自然,因地制宜,宜绿则绿、宜用则用、宜耕则耕、宜景则景。特别是不应盲目追求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做到宜露则露[4]。如对于高陡宕面的绿化,主要进行上攀下悬的绿化处理,绿色中透露出高大的岩体,也能显示自然之美[5]

3.3动态设计、适时调整

现实当中的矿山由于露天开采成大量的无规则的高陡边坡,地质环境复杂。而现在的设计方法死板,很难满足现场复杂多变的地质环境。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设计思路,新的方法。然而,局部细节多为施工的难点,有的甚至关系到整个治理工程的成败。所以,施工难以完全按照设计文件操作,有必要引入动态设计与施工的理念。也就是说在施工过程不断地把施工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传递到设计人员手中。设计人员再根据现场的资料及时修改设计文件,使之满足现场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设计与施工的关系,经常保持各方面的沟通很有必要。此外,生态恢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动态过程,调整设计方案也是正常的;特别是在矿山废弃地修复的中后期阶段,要适时根据修复效果进行重建方案的调整。

4结论

矿山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由于我国在这方面发展比较滞后,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矿区的恢复性治理。但毕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理论与实践不足,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验收标准体系。关键是做出正确的设计与适当治理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徐友宁.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J].西北地质,2005,38(4):108-112

[2]阎敬.冶金矿山土地复垦综述[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9(3)

[3]李君浒,董永观,张琴丽.论述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2008,(3):123128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2

矿山设备维修的技术管理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高质量、高效率的技术是矿山设备在维修工作中维修技术赖以提升的最关键指标。就矿采企业而言,其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组建一只高质量的工作队伍,依据矿采企业发展实际,制定可行的技术方案,从而确保矿山设备维修与更新的工作质量,兼顾维修质量与经济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矿山设备维修的技术管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修前技术管理分析。一般来说,修前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矿山设备在维修前期的准备工作。它要求设备管理人员以企业年度设备修理规划为依据,对矿采设备中那部分具有实时状态检测的特殊设备进行可疑故障的分析与预判,进而确定修理内容,为设备维修营造良好维修环境。充分发挥设备自带诊断系统,经常邀请厂家服务人员共同诊断设备状态,逐步建立设备技术分析信息库,随着信息化发展,逐步将维修技术分析专家系统建立起来,提高故障诊断的效率。

(2)质量标准管理分析。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矿山设备维修质量的实现离不开充分的修前技术管理,更离不开具有针对性的维修质量要求与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在矿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当今社会,矿山设备的维修应当注重三个“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在此基础上兼顾矿采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与生态社会构建中的环保性要求。这也正是我们在矿山设备质量标准管理制定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几大关键性指标。

矿山设备的更新决策分析

任何的矿山设备,无论在设计制造过程中考虑的如何周全,材料技术应用的如何先进,都难免会在实践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与缺陷。有关资料统计数据显示:在矿山设备管理系统当中,由人为主观引起的设备失效事故占到了整个设备失效事故的50%左右,而这其中又以人为机械失效事故居多。矿山主要采矿设备一般投资也高,设备选型或者技术改造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实际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那么在矿山设备更新决策的选用与制定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注意那些问题呢?更新决策的制定又应该怎样处理与设备改造之间的关系呢?笔者现从以下几点对其进行分析。

(1)举单种设备为例,若某种矿山设备通过改造与更新两种措施,均能够满足技术、资金以及人工的基本要求,则需要对该设备的改造措施与更新决策进行经济性评估。综合考虑经改造或是更新之后的设备单独经济效果与整个生产设备系统技术经济效益,择优选取。例如我公司在用的10台p&H2800Xp电铲,使用将近20多年,根据现场实际使用情况,判定基本结构件能够满足生产需求且关键备件库存充足,经过慎重调研及反复论证,最终采取了电器控制系统技术改造方案,这样既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又保证了操作、维修人员对设备性能和维修技能原有的熟练度,从而达到了该种设备改造后出动率比以前明显提高。

(2)有这样一种情况,矿采企业应当选取更新决策——即该项矿山设备出现完全不同企业现有设备运行与管理方法,而不得不选取另一类设备时,改造措施已无经济性评估必要,则应当选取更新决策对设备进行处理。在井工开采中,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选用的设备也不一样;在平朔井工矿生产中以往都是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主要采煤机,配套刮板机,液压支架只要不改变原有的工艺条件,在全公司各矿井可以通用。但是随着井工二矿首次开采11煤,开采工艺变为一次全采高,主要设备选型随之改变,必须重新配套大采高设备,以满足生产实际需求。

设备报废决策分析

设备报废主要考虑主要结构件的损坏程度、经济合理性、突发事故损坏程度和产品更新换代等因素,同型号但数量较大的设备还要考虑备件库存和废旧物资的利用等因素。例如:平朔公司在170D卡车报废过程中采取的梯次报废法就有效的顾及了各方面的因素。即在该种设备报废前先制定一个计划,充分考虑同类设备整体产能、备件库存和可利用的旧件,从而确定更新周期分批次报废,将先报废的设备拆解后有用部分作为备件继续使用,以此类推,这样就有效的将库存和废旧物资有效的利用起来,不但节约了大量成本,还解决了企业资金一次性投入过大的困难。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3

关键词:矿山;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tD407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情况下,矿山机械设备已经成为矿山企业尤其是大型矿山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近年来,机械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不断的应用到矿山的生产建设和生产实践当中,致使矿山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对大型或者新型的矿山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在发现为题只要要及时的进行维修或者检修[1]。而为了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在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完成对机械设备的正确操作,以便准确及时的对故障进行诊断,延长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提升其使用效率,保持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矿山机械设备的社会功用。从设备使用的生命周期角度讲,矿山机械设备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或者在长期使用之中未能对其进行合理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将会对矿山的正常运行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故障诊断技术对矿山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诊断,通过对其局部或者单一状态的监测与分析,判定设备其故障位置和原因,以便对其进行及时的检修。基于此,本文对矿山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实践。

1矿山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1.1管理制度的原因

当前,我国矿山的维修管理模式相对落后,通常都采用计划预防的传统管理模式,然而这样的模式已经不可以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机械的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生产的要求于维修的管理工作。当前,对矿山机械的维修有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然而很多人均不会按照这些规章制度工作,执行力不够,从而使得维修工作水平较低,并且安全性较差。还有部分单位对机械技术的管理工作不重视,导致因为使用不当出现了一些事故,进而带来惨重的损失。

1.2技术与设施的原因

如今,我国的维修技术也相对落后,通常那些先进的技术不能得到广泛运用,而矿山机械一般机构非常精密,而且非常复杂。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很难从表面的现象看出问题与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2]。当前的维修设施也相对落后,而那些非常先进的机械的相关配件等对质量的要求也非常高,因为矿山企业为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并且采购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因此就买到了许多不合规定的配件与油料。

1.3检修人员的思想原因

通常矿山企业中维修人员的工资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又因为岗位上的变动导致检修人员的流动性较强,因此检修人员那种可以了解与掌握精进技术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维修人员都仅仅会注重维修,但是几乎都不了解发生故障的真正原因,他们对机械没有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从而导致维修质量很低。除此之外,因为检修的操作不当,在具体零件的安装过程中方向不合适,这样会对零件形成很大的损害。

1.4检修操作不当的原因

设备检修操作不当的原因通常有:其一是由于检修的操作不正确引发的,一些检修人员在现场就拆卸皮带轮与轴承等一般用锤子硬敲打,这些行为都会对零件造成很大的损害[3]。其二是由于一些人在零件的安装过程中的方向不正确引起的,部分零件倘若安装方向错误就不可以使用了,这样就会对零件形成极大地伤害。因此在安装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根据说明书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机械能够正常运行。

2矿山机械设备故障机理和诊断原理

2.1故障机理

矿山故障是缺陷发展到让设备性能与功能均有所丧失的程度。矿山设备的异常或者故障是在设备工作中通过它的状态信号变化得到体现。因为监测和故障是在设备不停机的情况下工作的。所以,一定会以状态信号为根据。而二次效应就是指设备在运行与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物理的与化学的状况。监测和诊断就是要及时与准确地获得设备工作时二次效应所体现的特征。

2.2故障诊断的原理

矿山机械设备运行时会产生大量信息,当它的功能逐渐劣化时,就产生相应的异常信息,比如,由于机器的状态变化而到导致的异常振动、噪声以及温度等机械信号。运用检测仪器对最敏感的故障特征信号开展状态监控,然后做出正确的分析与诊断,能够及时预测机器设备可能产生的故障。通常传感器安装在诊断设备上,用来发送温度、压力、振动以及变形等信号,而这些信号会进一步转化成电信号,直接输入到信号处理装置,然后在信号处理装置当中把输入的诊断信号何预先储存在系统内的标准信号进行比对,得出相应的结论。

3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与保养

3.1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的维修原理

矿山机械维修一般包括维护保养和修理两部分,而维护保养又可以分为例行保养、定期保养以及特殊条件下的保养三方面;通常修理可以分为故障小修、中修和大修等方面;其中维护保养是预防性的维修,修理是针对具体故障的维修。矿山预防维修是建立在潜在故障前提下进行的,它目的是为了降低与减轻零件的损伤,维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机械中的例行保养与特殊条件下的保养是确保机械正常工作不可或缺的维修工作[4],它一般包括的内容为清洁、、添加、检查以及紧定等方面,但主要针对的是外表性的,它对机械的性能起维持功能,所以可以认为它不会改变机械的年龄与故障率;定期保养一般分为一级、二级或者三级保养,如果保养级别越高,那么维修范围也就越大,设别性能恢复也就会越好,但按照机械故障的耗损性,维修均不可能恢复到从前,所以预防维修通常都是不完全性的。

3.2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保养的操作过程

我国矿山企业对各种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有很多的条款性规定,然而不少使用单位领导对机械设备的保养观念不够,仅仅想任务不注重日常保养,觉得机械设备在正常工作,就没有故障,没有必要停下来进行保养[5]。矿山企业一定要加强机械设备管理,提高各阶层工作人员的机械设备的保养觉悟,注重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相联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责任心,不断推动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形成与完善。

3.3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保养的操作要点

由于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不断涌现,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使用和维修的研究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推动了维修技术的发展。然而由于矿山机械设备因条件所限,通常不能一一使用,但能够利用自身条件,不断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意识,增强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用正确的维修方法让机械设备的寿命得到有效延长,能够及时发现故障隐患立刻进行处理,让各类机械设备发挥它们的最大功效[6]。

4结束语

因为矿山机械多在井下作业,通常受作业空间范围的制约,员工工作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故障频繁,这为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与保养带来很大难度,也为矿山机械从普通简单型向综合本质安全型快速发展带来了难题,从而对矿山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和维修及人员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永梅.矿山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J].甘肃科技,2009(9):81-82.

[2]陈渠.浅议矿山机械维修[J].科技资讯,2010(36):78.

[3]王树兵.浅谈矿山机械维修[J].企业导报,2012(12):266-267.

[4]杨兆建,戴旭东,王勤贤.矿山机械设备维修技术展望[J].山西机械,2010(3):1-2.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95-02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达国家生态补偿机制采用了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和法律制度研究还相当薄弱。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内涵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生态补偿更多地被引入经济社会领域,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刺激手段,可以狭义地将其理解为对人类行为产生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所给予的补偿,相当于国外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eS)概念。广义的生态补偿是指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大系统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的一系列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制度措施的综合,包括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等工程修复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对使用自然资源收费提高环境门槛、通过对污染者实行经济惩罚遏制环境破坏等[1]。生态补偿侧重于由生态系统服务受益者支付费用,对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进行补偿,从而使生态系统服务的外部经济性内部化。

进入21世纪,虽然对于生态补偿的概念仍然林林总总,但是从总体上开始趋于一致,生态补偿则更多地指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财政转移补偿机制等等[2],认为生态补偿应包括损害者付费赔偿和受益者补偿两个方面。

(二)生态补偿的领域

生态补偿涉及的领域众多,纷繁复杂。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的重点领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区分:从生态保护的类型分森林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或自然保护区的补偿、流域的生态补偿、矿产等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也有从公共物品的角度划分为纯公共物品的补偿,包括国际补偿、区域补偿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补偿;准公共物品的流域生态补偿类型;属于准私人产品的生态补偿类型,主要指要素补偿,如森林、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开发和土地资源开发等[3]。

(三)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

工业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方面主要是通过立法的手段来实现矿区环境恢复的要求。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主要是通过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能够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和矿山生态补偿基金的使用状况进行科学评价,从而研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标准体系。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一)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政策背景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一直是近几年来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高效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关注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生态损害。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征收矿产资源税,90年代中期进行了进一步改造,用以调节资源开发中的级差收入,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1994年起开始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察、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通过一系列措施矫正其外部性。尽管国家和地方有将补偿费用于治理和恢复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但在政策设计上却没有考虑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问题。

199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对矿山开发中的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不能履行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责任的采矿人应向有关部门交纳履行上述责任所需的费用,即矿山开发的押金制度。

从2006年起中国全面建立矿山环境与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由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的《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从2006年起,要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目前中国针对矿产资源开征的主要税费项目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以及探矿权价款税和采矿权价款税等。从中国目前的投资体制看,这些税费已经构成中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目前实行的诸如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和采矿权价款等一系列矿产资源税费政策,都不能充分体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的补偿问题,导致矿山企业和其他相关受益者应承担的生态恢复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严重不足,社会成本增加,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从税费的使用方向来看,目前还没有一项税费真正体现了矿业开发生态补偿的政策含义。可见,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严重忽视了矿业活动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成本没有进入矿产品价格体系,导致矿产资源税费征收越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资金投入增长越缓慢,矿山生态环境退化趋重的格局,严重地制约着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一般经济不发达,而矿产资源丰富。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草原和荒漠的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存在较多问题。第一,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主要是由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使用费构成,偏重于补偿资源自身的经济价值,没有考虑到补偿环境价值和公平价值。第二,补偿的标准单一而且标准太低,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对纳税人来说有重复收取的嫌疑。第三,权利和义务主体不清,需要进行调整。第四,个别地方补偿方式的不合理,造成补偿对象的错位,有失公平。第五,资金来源和分配的研究不够细致,尤其对一些特殊群体的特殊权益没有足够的关注。第六,民族地区生态补偿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问题,即哪些可以作为生态补偿来征收,哪些可用生态补偿补偿,同时以市场权益交易的方式筹集生态补偿经费等问题需详尽分析。

三、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制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应借鉴和探索已实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加强生态保护的执法力度。

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矿山环境治理和恢复项目投资体制来看,政府始终是治理矿山环境工程的主导者。全国性的生态服务应当由中央财政支出来解决,而具有地域属性的生态服务应该由区域内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加快生态补偿的法制建设,急需以法律的形式,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定下来。建立反哺生态环境的补偿费管理体系,规范生态环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行为。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督促采矿权人依法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义务。其次,借鉴和探索已实行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地区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符合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实际情况的补偿机制,加快重点地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列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的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切实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当前,需要明确补偿原则,明晰矿产资源的产权,明确矿业权主体及其的权利与责任,确保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能够内化到使用者的身上,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定下来。首先,分析现有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其次,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和规范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对现有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加以分析,选择是对《矿产资源法》和相关法律加以修改,将生态补偿的内容补充进去,还是制定专项矿区环境保护和修复法或者制定专门的《生态补偿条例》,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范围、标准、方式用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矿区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这是当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亟须填补的空白[4]。

通过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和机制,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于草原和荒漠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竞争力,优化牧区产业结构,增加牧民收入,增强牧区未来适应环境变化和需求的能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实施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对于丰富生态补偿理论,弥补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度研究的不足,推进民族地区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长期化、制度化、法律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涛.森林生态系统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

[2]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5

关键词:矿业特色环境生态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237-02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渗透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是顺应时展需要产生的,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来研究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科学,同时是一门学科渗透性很强的交叉科学课程。目前人类跨入了21世纪,面临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人类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长远观点来说,发展环境生态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环境生态学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对环境和生态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在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通过高校来普及全民环境生态学知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以“大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就应该突出“以矿业为特色”,因此对《环境生态学》的教学也应该进行改革,突出矿山环境的特色。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背景

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多科性高校,在高教强省战略中,坚持把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大矿业”特色,努力在主动服务高教强省战略中实现大作为。要想突出“大矿业”特色,在实现高教强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大有作为,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出一代具有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合理消费风尚以及掌握环境和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新人,这样的新人应该是面向全校和全社会的,对于非环境(生态)专业的学生普及环境生态学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是黑龙江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该专业课程起步较晚,课程体系尚不够完善,在教学内容上针对性不强,没有突出学校的“大矿业”特色。因此,为了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大矿业”特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使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特色”就是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就是水平,有水平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环境和生态学思想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把环境生态学教育与学校“大矿业”特色相结合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具有矿业特色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环境生态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研究、治理和评价环境问题时,特别是在对待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时能够遵循自然、从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等方面进行展开研究,注重的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矿山实际生态环境研究。而传统的《环境生态学》课程主要是偏重于生态学理论内容的讲授,对概念、内涵、原理、原则等内容介绍较多,而联系实际生态环境问题内容的讲授较少,尤其是涉及学校所在地的实际生态环境状况很少。

作为以“大矿业”为特色的高校,课程内容也应具有“大矿业”特色,而且矿区也是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因此,本研究针对学校特色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结合大矿业特色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选择卢升高主编的《环境生态学》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同时以李博主编的《生态学》、魏志刚等主编的《恢复生态学原理与应用》和任海等编著的《恢复生态学导论》等多个教材作为辅助参考资料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将煤炭在开发、利用和转化过程中对各种生态因子产生的影响,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融入到环境生态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中,同时增加如何预防这些环境问题的产生,实现对煤炭的绿色开采、利用和转化,以及对矿区已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恢复等内容。例如某露天煤矿的开采,会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破坏,那么原有生态系统的组成是什么,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哪些生态因子并且带来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减少这些破坏,破坏后如何尽快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等。删除“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一章的内容,因为该部分内容在本专业所开设的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同时将“应用环境生态学”一章内容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不做具体讲授。同时我们还把教师的科研成果适时地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例如将各种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的科研成果等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手段去解决环境问题。

增加矿山生态环境实践教学内容。以前由于学科梯队师资力量少,学校实习经费有限等原因,本研究方向上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目前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加,学校教学投入力度的加大,本课程也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尤其以矿山生态环境实践教学为主。该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以黑龙江省四大矿区为对象,让学生们走进矿区,亲身感受与众不同的生态环境。具体内容主要有矿区塌陷区的影响、矸石山的危害、露天采区对生态的破坏、矿井水的抽排对地下水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井工开采过程中主扇区等对声环境的影响等。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开发、使用过程中对大气、土壤、动植物、水因子和生态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影响,同时掌握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对这些破坏和影响的地方和因素进行生态修复。这既完善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又弥补了“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和“应用生态学”两章内容删除的缺失,同时增加了本课程和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也体现了我校的矿业特色。

三、具有矿业特色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学科渗透性很强的交叉科学课程,其研究领域在不断地拓展,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也应不断革新。

首先改变传统的课堂上“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托尔(towl,a.R.)认为:“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为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对于某些内容老师采用提出问题和给出某些现象,让学生提出想法或解决办法,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的见解。其中案例和问题的提出以矿区为主,涉及矿区的污水的产生、气体的排放、噪声源所在地、固体废物的堆存、土壤的破坏、采煤沉陷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露天矿土地复垦、煤矸石山绿化、矿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阔的视野,了解内容的前沿,及时给出恰当的点拨,提高学生的互动性、兴趣性和主动性,转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

其次是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随意性,可使身处异地的教师进行实时视频插播和多媒体教学活动,变被动教学为主动,实现较好的个性化教与学,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弥补了传统的面授教育的局限,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形式来展现生态学的现象和过程,将实际生活中和教师科研成果适时的展现给学生。老师将现场拍的照片和录像进行整理,其中包括矿区开采前的原始状况、开采过程中对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的过程、破坏后生态恢复的全程解读等,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在有机会或利用实习期间让学生亲临现场来消化理解课本理论知识。例如,利用矿区的图片和视频来展现矿区开采前后的变化,让同学们提出其存在什么样的环境问题,是哪些生态因子受到干扰和破坏所致,如何治理和恢复,最后老师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再次是通过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自主讲授某个章节的内容。教师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由知识的输出者逐渐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由独立的劳动者逐渐转变为合作者。为了促进和推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共同讨论,通过板书或ppt的形式以一人为主,其他成员配合进行讲授,并且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老师和同学们可以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商议后回答,最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这样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同时采用现代的交流手段来为学生随时解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email、QQ、微信等形式将问题呈现给老师,老师及时梳理并回复,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渗透消化。

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进行评定,加大了平时考核力度,平时包括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和出勤三个方面,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增加平时的考核力度,目的是督促学生积极进入课堂,及时和老师进行交流;期末考试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工作的能力,试题中加大了综合型问题的数量,让同学们学会查资料解决问题,同时以便于对整个课程进行复习和贯穿。随着师资、教学经费和实验条件的提高,准备增加实验考核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存在问题

本课程目前还缺少实验教学内容,这也是下一步要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现在正在设计实验大纲,编写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逐步引进实验所需仪器设备,随着我校环境实验室的不断完善,可以对矿区土壤的养分、土壤结构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同时也可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分析。但由于受实验台套数的限制,目前有些实验只能是演示性的,达不到让每名同学都亲自动手的状态,这些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结束语

如何能够高效地学习和掌握一门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因人而异的,而且每个学科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又有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因此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全面掌握一门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传道授业的教学工作者们要不断探索,既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同时又要保证学生不把知识学死,能适应不同的研究领域。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3-06]

参考文献:

[1]赵国刚.突出大矿业特色实现办学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2009(11)

[2]雷泽湘,谢勇.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科教文汇,2008(2)

[3]戈林泉,吴进才.“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建设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4]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高等林业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优化.安徽农业科学,2012(12)

[5]谢毅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科教文汇,2013(4)

[6]赵敏慧,叶长兵.环境生态学本土环境案例教学模式探讨.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8)

[7]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27)

[8]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宋艳琼.现代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合理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10]秦娟,张震,王育鹏.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河北农业科学,2012(9)

[11]王小兵.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12]张云,李兆华,赵丽娅,等.面向对象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大众科技,2009(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6

关键词:故障;机械设备;维修养护

采矿企业主要依靠开采矿山中有价值的矿产资源来获取利益,矿山机械设备则是其采矿过程中专用设备。一旦矿山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将会严重影响采矿作业的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采矿企业必须定期对矿山机械设备进行故障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其维修养护工作,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确保采矿作业的安全与稳定。

1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特点

1.1潜在性

矿山机械设备主要用于矿石的采集、选择等矿山作业,日常工作量较大,因此,矿山机械设备在使用中,很容易出现损伤。无论是机械设备的哪部分受损,都会在其设备的内部参数方面有明显的体现,一旦这个参数的变化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值,就会导致矿山机械设备内部出现潜在的故障。为了提高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矿山机械设备在设计的过程中,都会设定一个额定的安全系数,只要潜在故障没有超过这个安全系数,就不会对矿山机械造成功能,从而影响其正常的使用。由此看来,矿山机械设备不会突然间发生问题而损坏,其损坏是一个耗时较长的过程中,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定时对矿山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养护,便可消除部分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可以有效的避免矿山机械设备出现故障。

1.2规律性

机械设备的工作与运动是具有规律性的,因此,矿山机械设备在使用中存在的机械故障也是具有规律性的,由于长时间的使用,矿山机械设备必然会因受到磨损、雨水的侵蚀以及零部件的老化而出现损伤,并导致工作效率及质量下降。由此看来,矿山机械设备使用的时间越长,发生机械故障的概率就越高,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重视对旧设备的诊断、维修、养护工作,及时发现矿山机械设备中存在的安全患,并定期对其进行维修与保养,使其可以在矿山作业中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

1.3耗损性

损耗性是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所谓耗损性就是指,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随着运行时间的不断增加,在其质量和能量等方面发生较大的变化,及时对其进行全方面的维修与保养,也不可能使其恢复到出厂时的性能。机械设备故障发生的频率会随着维修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耗损性也会随着机械设备使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变大,这是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必然规律,也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对与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维修的等级与深度可以按照机械设备故障的耗损性来决定。

1.4模糊性

由于矿山作业的较为辛苦,现场施工环境较差。因此,矿山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因受到各种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受到损伤,按照矿山机械设备的规律性来说,机械设备受损的情况会在参数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但这并不表明机械设备所有的损伤都能够清楚地在参数中进行表述,因此导致机械设备的损伤与输出在参数的变化过程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分散性。与此同时,由于不同机械设备需要的制造材料也不同,因此其受损程度、承受损失的极限值以及初始值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只能根据矿山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及其使用环境、参数输出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得出相应的结果。因此,导致其故障判断与参数输出都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机械故障发生与辨别的标准也存在一定模糊性,给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的真算工作与辨别工作增加一定程度的困难。

2矿山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1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若要加强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与养护工作,必须要加强其管理制度。矿山作业本身就属于高危型行业,一旦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而导致矿山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将会对矿山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对矿山机械设备的施工者造成人身财产方面的损失。在我国,关于矿山机械设备的相关管理较少,使得矿山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养护的工作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滞后性,总是在问题发生后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在问题发生前去发现问题。由此看来,科学化的矿山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可以使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而造成我国矿山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地下的原因,就是管理制度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导致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矿山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是矿山作业安全的保障,务必要引起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2.2管理技术与设施管理的原因

由于矿山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采集、挑选、探查有价值的矿石资源,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矿山机械设备需要接触许多结构精密的矿石资源,为了提高矿山作业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要选择与矿石资源相匹配的矿山机械设备对其进行开采与挑选。因此,在设备的管理方面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大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及时处理设备中存在的故障与潜在性故障,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其次,要不断强化矿山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其工作能力,使其对矿山机械设备进行检测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技能及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解决。

最后,在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矿山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工作的重要性意义,大力开展矿山机械设备的配套工作,使我国矿山机械设备的管理技术与水平都得到有效提高。

2.3检修人员的原因

在我国,从事矿山机械设备维修养护工作的工作人员,其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工作人员只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对设备进行维修养护,并没有经受过专业的培训,使设备维修养护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在对新设备的维修养护过程中,更为明显。综合分析,矿山机械设备检修人员专业素质水平低下,主要是由于市场原因与管理原因双重因素所引起的。所谓市场原因,是由于从事矿山机械设备检修的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工资较低,难以吸引专业素质水平较高的人才前来任职。企业为了提高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水平,职能对现有的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培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矿山机械设备维修的种类

3.1机械维修

机械维修包括维护保养与修理,维护保养又分为例行保养、定期保养和特殊条件下的保养;修理可分为故障小修、中修和大修等;其中维护保养属于预防维修,修理属于故障维修。

3.2预防维修

预防维修是建立在潜在故障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和减轻零件的损伤,保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机械中的例行保养和特殊条件下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维修工作,其主要内容为清洁、、添加、检查和紧定等,但主要是外表性的,其对机械的性能起维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其不改变机械的寿命和故障率;定期保养通常分为一级、二级或三级保养,其主要内容为清洁、、检查、调整和局部换件等,不同级别的保养对象和周期是不相同的,因而对机械的性能影响也不一样,保养级别越高,维修范围也越大,性能恢复也就越好,但根据机械故障的耗损性,维修都不可能恢复如新,因此预防维修一般都是不完全性的。

3.3故障维修

故障维修是建立在功能故障基础上的,其目的是为了排除故障,恢复机械的完好状态。机械中的故障小修是排除运行中的局部故障,维修工作通常以局部换件、调整为主,其只能恢复机械的功能,修复后机械性能和故障率与故障前一样,通常称这种维修为最小维修。机械的大中修是一种较彻底的维修,其对机械的性能恢复较大,虽属于修理范畴,但可按预防维修的方法进行分析。

4加强矿山机械设备维修养护工作的有效措施

矿山机械设备的保养,能够有效的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企业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的认识到保养工作的重要性意义,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将提高矿山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来看待,增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意识,确保矿山机械设备始终保持高效运行。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采矿企业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为了提高采矿的效率,是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尽可能长时间的对机械设备进行使用,却很少对其进行维修与养护,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还对企业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加强机械设备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强化工作人员维修养护的意识,加强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责任心,建立矿山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并将其并入到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矿山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采矿作业对与机械设备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为了迎合矿山机械设备的发展,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技术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各类检测技术与工艺都被运用到了矿山机械的故障检测当中。虽然,许多构想还停留在理论性的阶段,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矿山机械维修技术的发展前景很好。因此,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性的进行应用,同时还要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使其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一定的充分了解,熟悉的掌握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故障特性,从而做到准确的判断故障,进而进行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得以更好的为矿山企业服务。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山机械设备故障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磨损、腐蚀、老化所造成的。为了确保采矿作业的安全与高校,采矿企业必须加强矿山机械设备管理,提高相关人员的维修养护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来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高我国矿山机械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郑德超.浅谈矿山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技术与市场,2011(18).

[2]樊辰.论矿山机械的维修管理[J].中国科技纵横,2014(20).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7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即是指因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给矿区周围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环境生态功能下降、矿业城市和周边人群丧失可持续发展机会,对生态环境进行的治理、恢复、校正,需要分清利益群体,重新整合相关利益群体所获利益,筹集资金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能源矿产开发和输出是现在多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以内蒙古为例,2008年内蒙古能源生产总量为33440.86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94.52%,原油所占比重为0.75%,天然气所占比重为4%,水电所占比重为0.01%。据内蒙古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委员会统计,2010年1-2月,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0亿元,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利润76.8亿元,同比增长了44.9%,占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58.7%。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地质灾害

我国矿产资源伴生成分复杂,有综合利用价值而未利用的矿点占30%以上,矿产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较严重;露天采矿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地貌改变,地下采矿在地下形成巨大的采空区,上部的岩层失去支撑,破坏底层内部平衡,造成地层破裂、塌落,地表下沉,地面变形,地下空洞,矿坑积水,诱发开裂、崩塌、滑坡、地震等地质灾害,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采矿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产生酸雨

煤炭开采对水源有很大危害,水流经矿床会携带大量悬浮物,并溶入大量金属离子和其他可溶物。重金属和有毒金属矿的开采除了对大气、水和土壤都有严重的毒害作用外,还会在人体内富集。矿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例如金矿废水中含有剧毒的氧化钠和硫离子等,严重污染水源。矿山冶炼中释放的废气、粉尘形成酸雨和尘雾等,即使一些无毒矿物的开采,也会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恶化、大气能见度下降等有损人体健康和生物生长的不良影响。

(三)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身经济发展模式--高耗能状态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仍以煤炭开采和利用为主。单位GDp能耗从1998年2.42吨标准煤/万元到2008年的2.16吨标准煤/万元。2008年能源生产总量为33440.86(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94.52%;能源消费总量16268.22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90.21%。“我区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碳约4.9吨,接近全国的2.5倍;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和9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

2.历史欠账。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格局是西部以矿产资源、能源与原材料加工等资源型产业为主,东部以加工制造和新兴产业为主。资源采取统购统销和调拨,国家压低资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形成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价格体系,西部大量资源输出到东部,导致资源减少,地区贫困,环境破坏无法治理,形成了生态欠账。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价格形成机制,资源的经济价值难以通过价格反映出来,资源的生态价值长期被忽略不计。有关研究表明,1981-2000年的20年间,仅煤炭价格与价值背离,使山西价值流失1200亿元,也就是说,山西在煤炭领域有1200亿元没有得到补偿。

3.矿竭城衰的魔咒。由于长期忽视生态建设,追求经济利益,矿山开采中剥离的矿渣、排出的废气和污水等引起矿山城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和水污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陷入资源开发越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严重,经济发展条件越恶劣的恶性循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介绍,我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666座城市数量的18%,其总人口为1.54亿人。目前,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已有2/3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资源已经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万职工家属生活受到影响,资源枯竭城市产业全面凋敝。王树义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三类,资源枯竭城市、资源衰竭城市、目前资源开采无忧的城市。相关统计显示,枯竭型城市现有44个。而衰竭城市指矿产正在衰竭的过程中,这样的城市大致有二三十个。目前资源开采无忧的城市,其数尚无统计。在这三类城市之中,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问题最甚。企业的转置问题、职工的下岗问题等,是摆在此类城市面前亟待破解的魔咒。

4.对周边群众的不利影响。近年来,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煤炭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尚未形成深加工的工业链条,能源主要是以输出为主。矿产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不高,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单纯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减少和产地生态环境破坏。资源输出地群众不仅无法享受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收益,同时还要承担生态保护的成本和资源开发的代价,丧失发展机会,一旦资源和能源开发耗竭后,后续产业如果没有接续好,未来的前景不堪设想。

一些地区为了恢复草原生态环境,进行围封转移和禁牧休牧,移民大量迁移出去后,仍拥有草原使用权。当矿山企业进入开采矿产品时,无论是强度和广度,其对草原的破坏远远大于农业开荒和牧业生产,而矿山企业对于所开采矿区的建设用地补偿和缴纳的使用费,远不足以补偿矿产资源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集体土地所有权和矿地权的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得更为明显。我国采矿权只包括地下使用权,地表使用权的取得必须另外履行有关审批手续。这种地表使用权也就是矿地使用权,一般规定较长年限,且对主体资格也有相应规定。实践中总会出现:采矿人欲取得矿地使用权,而集体土地所有者也主张自己的权利,这里就存在一个优先使用权的冲突。

(四)矿产资源开发中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

1.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偏低,分配比例不合理。矿产资源补偿费是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基本制度,也是资源利益分配的核心制度。作为开发国家所有矿产资源的补偿,其性质应是对国家所有资源资产取得的等价支付。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明显偏低。多数国家、多数矿产资源权利金费率都保持在2%-8%之间,我国是根据不同矿产资源,按销售收入的0.5%-4%征收,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补偿费只有1%,而国外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率一般为10%-16%。美国矿产资源远比中国丰富,其石油、天然气、煤炭(露天矿)权利金费也高达12.5%,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为10%。由于我国资源补偿费费率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均为1%,铀和地热为3%,平均为1.18%,制度设计没有与市场联动,没有真正实现对国家丧失资源的补偿,其法定用途却是为了补充国家地勘投资资金来源的不足。

现在矿产资源补偿费是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比例分成的,但现有资源税费制度无法真正反映资源利益的合理划分。按照《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央与省、直辖市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不仅挫伤了地、县级政府对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积极性,导致地方财政监管不力,也造成了补偿费截留、挤占、挪用、滥用现象的频频发生。

2.资源税计税不科学。1994年税制改革后,现行的资源税不再按照超额利润征税,而按照产品销售量从量征税,实行定额税率,征税的数量与矿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及矿山企业的盈利没有关系。

二、法律的缺失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补偿,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批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批准了一批国际环境条约,地方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环境法规、规章和标准,目的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并把生态补偿体现在一些法律法规中。

资源的经济价值是逐渐实现的过程,即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补偿首先体现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上。1982年1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条例》中规定“缴纳矿区使用费”,这项规定使得我国矿产资源的无偿开采在制度上被终结。1984年,国务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先对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企业征收,开采其他种类的矿产企业暂缓征收,征收原则根据应税产品的销售利润率采取累进税率计算缴纳。按照规定,如果应税产品的销售利润率低于12%,则不收资源税。反之,如果没有获得12%以上销售利润率,矿产资源仍可进行无偿开采。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开发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1998年2月12日国务院《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三个法规,确立了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有偿取得原则和有偿转让原则。

自治区关于矿产资源勘探开采的法律法规,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了生态环境保护,例如土地复垦。强化矿山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矿产资源开采管理,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为补偿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依据。1990年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提出“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环境保护方针,首次确立了生态补偿政策。按照该原则,《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21条规定,“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行保证金制度。采矿权人应当缴纳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专户管理。地质环境保证金归采矿权人所有,专项用于该采矿权人采矿破坏地质环境的治理。保证金收取、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等,内蒙古自治区明确治理责任,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进程,实施矿山塌陷区、采空区、大型露天煤矿回填区和西部煤层自燃治理工程,治理恢复率达到40%以上。

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已经颁布了一些关于矿产资源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并未对矿区负责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责任人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仍然承担着负责生态环境治理者的角色。由于缺乏法律依据,生态补偿费的获得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开采企业基本没有负担环境修复的成本。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补偿的原则和依据也尚不明确,生态环境受益者付费的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提出生态环境有偿使用的原则,并未对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出明确规定,实际工作中,对拒交、少交、欠交等没有相应的法律处罚措施。

三、完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建议

法律的重要作用就是寻找到相关利益人和平衡各方利益。我国没有专门的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关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的生态补偿规定体现在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相关规定中,应当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这样就有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否则的话由于存在外部性,污染者不会去治理环境,这样的负担由当地政府和居民承担。在有关的法律中明确提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遇到复杂的利益纠纷按照法律程序加以解决。

建立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需要明确补偿原则,明晰矿产资源的产权,明确矿业权主体及其权利与责任,确保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能够内化到使用者的身上,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进行基础性理论研究,将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定下来。首先,分析现有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其次,以法律手段明确和规范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对现有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矿产资源方面的法律及政策加以分析,或是对《矿产资源法》和相关法律加以修改,将生态补偿的内容补充进去,或是制定专项矿区环境保护和修复法或者制定专门的《生态补偿条例》,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范围、标准、方式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这是当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研究急促填补的空白。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我国最早的生态补偿费实践开始于1983年云南省以昆阳磷矿为试点,对每吨矿石征收0.3元,用于开采区植被及其它生态环境破坏的恢复费用,成果比较显著。内蒙古自治区也曾经开征生态补偿费,广西、福建、江苏等省市纷纷制订了管理办法试行,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广西利用征收的生态补偿费,开展了水土流失和农田污染的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福建省通过征收生态补偿费,还解决了矿区村民的搬迁和饮水工程问题。多年的实践证明,生态补偿费对于推进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增加矿区安全投入,缓解矿难的发生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期由于生态补偿费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而被取消。

1.“保证金制度”是指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规定矿山企业要制定经有关部门认可的环境治理方案,并预先支付一定的保证金,若达到方案要求则如数返还,若没有达到要求,其保证金将用于环境治理。

2.建立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基金“矿山生态环境损害分为两部分:已经造成的损害和正在造成的损害”,即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既有历史的旧账,又有不断产生的新账。

确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标准。政府是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组织者,确定征收生态补偿费的金额、征收方法和程序以及补偿资金如何运用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主要任务。生态补偿金的征收方法应依据新旧矿山的不同采取补偿费和环境修复保证金等不同的方式。征收的补偿费和保证金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也将推动生态补偿在其他领域的开展实施,这必将有助于我国社会真正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8

农戈山铅锌矿成因分析及找矿标志

基于micromine的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研究

西部铜业公司胶结充填采矿法实践与探索

武夷天宝钼矿选厂工艺流程试验研究及改造

云南某锡尾矿再选方案试验研究

极硬岩中光面爆破参数优化设计与施工

露天松动爆破技术试验与研究

新金厂低品位氧化金矿石开发利用研究

钢结构砂仓内侧混凝土防腐耐磨损层工程实践

露天采场中深孔爆破技术的优化

松软煤层综放面大断面开切眼支护技术研究

多煤层开采井筒揭煤区域瓦斯防治技术研究

超长距离特大断面大倾角斜井施工

深井软岩岩巷综合机械化快速施工及支护技术

同步阶梯式施工大断面及大倾角上山巷道

某技改矿井主井探揭煤施工方法

高压富水岩溶区特长隧道注浆堵水综合技术研究

岩爆发生机理的理论分析

新发现

一切都在

《中国矿山工程》《中国有色冶金》期刊董事会

富家矿盲竖井整体工程施工实践

大团山铜矿床探矿对比分析

三维矿业软件在采矿方法优选中的应用

某地锑矿矿物性质及浮选研究

mSG铁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兰营徐采场北帮局部境界修改探讨

草楼铁矿中深孔拉底爆破参数优化

半埋式井塔的施工实践

某铁矿选厂生产调试与技术改造

焦家金矿6000t/d新选厂建设实践

回采动压下软岩巷道全断面封闭支护技术研究

尼尔森选矿机的应用和发展

尾矿泥管道水力输送计算

浅谈提高工程费用控制质量的措施

新发现

矿业动态

新技术新设备

《中国矿山工程》征稿启示

四川某铅锌矿区化探异常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

长壁式崩落法的优化及生产实践

锡铁山铅锌矿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自然崩落法铲运机出矿底部结构的探讨

探采结合扩大生产规模的生产实践

铜镍矿选矿工艺改进及生产实践

降低中深孔爆破大块根底的实践

苍山铁矿选矿厂技术改造实践

深部开采岩爆及采空区与地应力关系的研究

木城涧煤矿大台井-10m~+150m水平石炭纪开采首采区上山设计方案探讨

围岩强化支护技术在高地压软岩巷道施工中的应用

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锚杆支护设计

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因素的探讨

爆破作业中塑料导爆管简易连接方法

《有色冶金节能》杂志征稿启事

贵州发现一独立钒矿床

西北有色地勘局钒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大冶有色铜绿山矿矿边深部探矿取得重大成效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9

摘要:本文从环境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矿产资源法中有关环境问题的缺失,提出了在矿产资源法中增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要求,立足于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现状,对这一措施进行了试析,力求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法,保护矿山环境。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产资源法修改

矿业活动结束后的环境恢复是矿山环境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单纯的依靠矿产资源开发者的矿地恢复义务是不够的。长期以来,我国的矿山环境管理十分薄弱,在国家层面的立法上,矿产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只对矿山环境保护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缺少具体管理制度和规章。本文将从矿产资源法中关于环境问题的立法现状着手进行分析,试析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在法律上予以确定的必要性。

一、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初步认识

1、保证金的含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矿区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应运而生。目前就我国而言,大多省份已经建立起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较多省份也已经发行了保障金的管理办法,但是在对保证金的定义问题上各不相同。总体来说,保证金是指开矿企业在勘探、开发矿产资源之前向有关部门缴存的一笔资金,在采矿许可证到期时,如果采矿权人按规定履行了矿区环境恢复的义务,政府将保证金本息返还采矿权人,否则政府有权动用这笔资金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

2、保证金的意义

首先,可以调动开采者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价值就在于在矿山开采之前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担保,迫使矿山开采者产生一种心理负担,自觉的采取各种预防措施解决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果恢复治理环境任务完成,将返还保证金,大大的调动了采矿权人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加强开采者的责任感。就现实情况来看,开采者在开采许可证到期后往往置矿山环境于不顾,大多数矿山在闭坑之后环境的恢复工作都是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着责任,而企业作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主体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

最后,可以提高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在现行的矿产资源开采的制度下,相关主管部门需要不时的对企业开采情况进行核查,只有发现不法证据后才能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许多企业以逸待劳,而少数管理人员也疲于检查,从而导致了执行效率差的现状。而在保证金制度下,企业为了取回预先缴纳的保证金,必须主动向有关部门提供矿区的环境资料以便核查,这就使得主管部门不需要再时时监视企业,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国内实践

从部分省份实践来看,最早出现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的《小型矿山闭坑保证金管理办法(试行)》。随后黑龙江、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也相继了有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地方性法规并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从国家层面上看,从2000年国土资源部第一次提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政策措施后,到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看出建立起完善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已经成为矿产资源立法中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已经得到大力推行,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立法中的缺失

长期以来,矿场资源立法中都忽视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制度,导致了我国矿山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层次不穷。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上,大大影响了保证金制度的效果。并且,由于没有统一的立法规定,各地对于保证金的认识也都有着不同的差别,对于保证金的性质、征收标准等规定并没有形成一个准确的、统一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了保证金的征收效果。在各地政府认识不清、企业又持消极态度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保证金征收不足的情况产生。

2、法律责任的不严

纵观目前各省份制定的地方性保证金制度的规章,对追究开采者责任的规定并不明确。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对其治理恢复时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如果当开采企业闭坑时并没有达到领回保证金的标准,那么对此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责任势必会转移到政府身上。此外环境问题通常耗资巨大,若开采者最初缴纳的保证金已经不足以供政府恢复治理环境时,又当如何追究企业责任、治理环境呢?

3、执行力度的宽松

在现实情况中,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型国有企业往往会对环境造成更多的破坏污染,同时一些企业先开采后补办手续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在企业本身对保证金的认识程度不深,再加之政府为鼓励经济发展忽视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下,必然会导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征收比例低下的情况发生。

三、对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立法建议

采矿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破坏。而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难以应对的情况下,我认为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在矿产资源法中增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相关内容。

就目前来说,我国保证金制度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导致各地有关保证金的性质、目的、使用等各有差异,因此实施起来的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在矿产资源法中增设保证金的内容,同时扩充采矿许可证的内容,将保证金缴纳与否与采矿许可证进行挂钩。其次,保证金的具体实施方式可由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予以配套完成,还应对其它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完善,以便建立起配套的完善的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明确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纳界限、缴纳比例、期限等。再次,保证金应高于恢复治理矿山环境所需的资金,防止有些企业转移恢复治理环境的责任,加重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再者,保证金的缴纳数额应因地制宜的由各地的管理部门进行评估后决定,并且保证金的缴纳方式也应该灵活多变,既可现金也可采用各种担保形式。最后,应当加强对国有大型企业的监管以及执法力度,在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中应明确规定相关法律责任。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对于全面整治我国的矿山环境,构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体系,保证我国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加快对矿产资源法的修改,健全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参考文献:

[1]张星梓,成芬,吴学灿.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科技向导,2011,(18).

[2]曹明德.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探究[J].法商研究,2007,(2).

[3]康纪田.矿地复垦执行保证金的法治化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5).

[4]刘洪源.矿区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

[5]蔡邦成,温林强,陆根法.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思考[J].生态经济,2005,(1).

[6]刘江宜.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政策创新[J].中国矿业,2008,(11).

[7]孙贵尚.我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体系构成研究[J].现代矿业,2009,(5).

[8]李显东."中国矿业法修订"研究课题建议书(节选)[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1)上.

[9]宋蕾,李峰.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6).

[10]马保顺,毕元丽,等.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法律适用依据与实战资料[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2006.

矿山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篇10

关键词:绿色矿山;建设;实践

引言

“绿色矿山”是指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既要实施科学有序的开采,又要对矿区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控制在环境可控制的范围内。对于必须破坏扰动的部分,应当通过科学设计、先进合理的有效措施,确保矿山的存在、发展直至终结,始终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融合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轨道中的一种崭新的矿业形象。

一、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性

1、绿色矿山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2、绿色矿山建设是加快转变矿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途径。将绿色矿山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为转变单纯以消耗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开发利用方式提供了现实途径。

3、绿色矿山建设是落实企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保证矿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矿山与环境和谐的外在要求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觉承担起节约集约化利用资源、节能减排、环境重建、土地复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责任[1]。

二、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与实践探究

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舍勒”)是紫金矿业集团所属的以采选金铜矿为主的矿山企业,位于新疆阿勒泰。阿舍勒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取得了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做到了合法经营,照章缴费。同时,阿舍勒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号召,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技术经济指标,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抓好生产管理,实现安全标准化,推行清洁生产,建设和谐绿色矿山。

1、科技创新助推技术进步

1.1厚大矿体高效安全开采技术。阿舍勒一、二步采场均采用高效的中深孔嗣后阶段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解决了在矿岩不稳定条件下矿产资源如何安全高效开采回收利用和本质安全的难题;二步采场在应用中深孔嗣后阶段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的同时,采用盘区机械化开采技术回收顶底柱,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实现井下采掘机械化,使矿山生产能力从设计4000t/d提高至4500t/d。

1.2中深孔底部结构人工三角桃形柱、充填人工假巷和人工假底制作创新技术应用。推广应用三角桃形柱预先充填高效回收工艺,先采采场底部结构的三角桃形矿柱,并用高强度的充填体进行充填和置换,并制作人工假底或充填体假底,形成人工底部结构,可使出矿底部结构和底柱的回采率由原来的60%~70%提高至90%以上。

1.3通过选矿技术攻关和改造,提高金铜回收率,综合回收伴生资源。阿舍勒通过选矿试验研究,优化选矿药剂,通过对“破碎、磨矿、浮选”流程进行多次优化改造,流程更加合理,改变加入钢球比例,并实现选矿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使铜、锌回收率分别比设计提高2%和5%,

2、节能减排

阿舍勒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三废”排放达国家规定标准,采用无废或少废工艺,矿山选矿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矿山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达到同类矿山先进水平。

2.1新型胶结充填材料的开发利用。阿舍勒利用工业废渣,研发生产新型充填胶固料,变废为宝,在同等条件下,新型材料充填强度比普通水泥高2倍,充填成本在同等条件下下降25%。新型充填胶固料的研发成功,大大降低了充填成本,促进了充填采矿法的推广应用。

2.2尾砂和废石胶结充填采矿法的推广应用。井下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主要用于充填采空区,选矿产出的尾矿10%用于井下充填,减少尾矿排放量,既处理了采空区,防治地表塌陷引起的地质灾害,又少占用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2.3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阿舍勒投资1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使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得到循环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

2.4空压机冷却热水用于洗浴和办公室冬季供暖。将7台空压机冷却水通过热能转换技术将余热用于办公室冬季供暖和后勤中心洗浴。

2.5变频用电设备和高压节能技术应用。随着变频和高压节能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推广应用。阿舍勒井下生产设备,如提升卷扬机、井下排水设备以及选矿球磨机和破碎机等大型设备均引进变频及高压技术,节能效果显著,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3、地质灾害治理和环境保护

阿舍勒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基本方针,落实环保责任目标,认真落实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注重环保和生态投资,结合生产实际狠抓矿区污染源治理。主要措施有:第一,建立了环境监测站,配备了完善的监测设备,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第二,选矿除尘降噪;第三,化验室酸气的处理;第四,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在矿区清洁化、对矿区公路实行定时洒水降尘,加快矿区美化绿化进程。

4、土地复垦

阿舍勒在开采过程中严格执行“边生产,边建设,边复垦”的原则,减少了固废的占地面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一,实施了尾矿库复垦植被综合治理工程;第二,对废渣场进行了复垦以及绿化,并开发利用新建了员工活动中心和停车场[3]。

5、社区和谐

多年来,阿舍勒为搞好矿群关系,出资帮助周边村组修路的同时,还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与周边政府、村组村民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和互信互利的和谐关系,出资数千万元支持周边地区的新农村和市政建设,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矿群关系和谐。

6、企业文化

阿舍勒通过员工教育,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战略导向、企业愿景、管理理念、管理态度、管理人员“五字”真言、员工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方针、企业职业健康理念、环保理念等企业文化建设专题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结束语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矿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能力。阿舍勒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从中获得了很好的经验,今后还将紧紧围绕矿山采选核心技术,进一步重视技术进步和技术攻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