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的基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3:28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1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网络pBL模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南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2015JG006)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3—),女,湖南祁东人,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赵飞骏(通信作者)(1973—),男,湖南邵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梅毒螺旋体的诊断、致病机制及防控。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5-0195-02[收稿日期]2019-10-22

一、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包括南华大学研究生院仍沿用传统导向式教学模式来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才[1]。该模式将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问题解决之间的主从关系完全颠倒过来,导致研究生的科研专业知识积累有限,创新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很难实现,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对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新需要。许多问题在研究生科研实施及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2]。

1.早期科研设计阶段面临的问题。尽管部分高校采用弹性培养模式,但绝大多数高校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仍为三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固定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往往还是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随堂听课,这期间学生尚未真正进入导师实验室,导致研究生真正进行科研能力培养的时间变得相对紧迫。

2.科研方案/计划具体实施阶段面临的问题。此阶段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式相对单一,通常通过课题组间隔性地召开组会进行工作汇报或阶段性总结的方式来了解学生们的实验进展,而研究生们平时的沟通交流则通过与同年级或高年级师兄师姐的当面相互请教,甚至依赖导师领导的科研团队成员之间一些实验技术方法的传承学习,而且绝大多数研究生通常直接按照导师已设计好的科研方案来实施自身学位科研课题的研究。导师们常因日常工作事务繁忙,无法做到与学生第一时间沟通交流,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导致研究生们在其整个科研计划实施阶段,只会被动按照导师要求实施课题计划方案,而无法自主去探索如何从具体科研实践中发现、提出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1,2]。

3.科研计划完成后成果评价阶段面临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我校仍以发表科研论文的多少和优劣作为衡量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参考标准,却往往忽视了对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效果、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等一些相对抽象指标[1]。经过三学年的阶段学习,并没有让学生们真正领会什么是自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科研思维能力。由于研究生科研实施阶段时间紧,学生们基本上是在完全被动实施和执行的环境氛围下来完成科研计划,这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发现科学问题、积极探索、寻找问题解决办法和答案的科研探索精神培养不够。

以上问题存在于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各阶段,且不同程度制约着现代基础医学专业学术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发展[2]。

二、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交流模式的兴起及应用优势

1.流媒体技术。该网络技术是指将音频视频等格式的多媒体文件以信息流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的一种沟通形式。集体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医学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及科研指导工作,因为研究生招生与本科招生特点显著不同,学生之间年龄、经历、学习背景都有明显差异,因材施教、个性教学模式逐渐被提及并引起关注。

2.云端储存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将储存资源放到云端上供人存取的一种新兴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任意可连网的装置在任何地方均可连接到虚拟云端上,十分便捷地进行各项数据的存取。该项存储技术的容量超大,可以将科研教学相关的所有重要教学课件、科研文献、研究会议及教学视频上传存储,师生可通过云端上传与下载。

3.微信/QQ交流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或平板等界面即可实时迅速将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信息资源一对一或多对多传送他人。应用微信/QQ平台进行教学或科研指导,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如下优势:①只要用户保持实时在线状态,微信/QQ平台推送的消息、图片或视频就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用户手机并会语音提醒,这就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②在教学或科研指导过程中,能够使导师针对不同学生出现或提出的科学问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沟通、解答和引导。③导师可将课题组成员微信/QQ号汇集到一个群,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小组交流群/平台,及时传播自己的最新学术思想和科研动态,展开科学问题讨论和后续科研计划的布置。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网络交流模式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1.科研课题的选择、设计阶段的应用实施。研究生导师首先可围绕最初科研设计的科学问题/假设,提出一个或系列引导性问题,或者精选与导师科研课题相关的几篇经典文献,结合该科学设想的研究背景,录制一个相对应的教学音频或者制作ppt课件,现场讲授录制视频并以流媒体形式上传云端,通过图片、动画及视频音频,以及网络文献参考资料,形象而直观地突出重点。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2

【关键词】流体力学;教学研究;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教学实验

一、现状及问题

流体力学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作为专业基础课,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这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使学生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目前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偏重于数学推导,忽视理论的物理意义阐述和工程实例的引入,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理论与实际脱钩,学生只为学而学,没有学习欲望;二是偏重强调课程为专业服务,过多泛泛地讲述案例,不深究理论基础,没有达到培养人才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课时一再压缩情况下,

如何将流体力学课程内涵贯穿于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整个学习过程,本文提出几点看法。

二、教学研究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最终目标是能真正调动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

大学的流体力学课程进程快、信息量大,一环紧扣一环,有的知识点偏重基础理论,有的偏重生活常识,还有的偏重工程应用。如何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和实验过程转变为生动描述,使学生便于记忆、掌握,作者认为基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和深厚语言技巧,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教学。

1.用形象的教学方法,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

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后续许多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奠定扎实基础,重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加深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意义重大。

多媒体教学因其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越来越得到广泛的使用,在流体力学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很难用语言描述的物理现象,如涡量和紊流等搬上屏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缩短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为教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保障。如湍流这个流体力学中100多年来公认的难题,授课老师可以利用高速摄像仪拍摄的各种流体流动图像和利用热线风速仪采集的湍流脉动信号,向学生展示湍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用启发式教学形式,加深与生活常识密切相关的知识点的理解

高等教育中采用直观有趣的事例参与教学过程,较为少见,因为对于像流体力学这样的基础理论课,要列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深度的有趣事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责任心,采用启发教学形式,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其学习欲望。如讲述某一理论时,可由日常生活中的有趣事例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慢慢引入到理论机理。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授课老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开展各种级别的趣味课题。这些课题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完流体力学课程的学生根据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自拟研究课题,写读书笔记,采用头脑风暴式课堂讨论,并不断解答分析问题,最终形成研究结论;另一类课题是授课老师自拟题目,供学生选择,其讨论过程与上面相同。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趣味课题,巩固了书本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3.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

实验是理论的摇篮,作为工科学校的大学生,其实验能力的培养为其成为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有机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实验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改革实验课考核的方法,考核过程中增加师生间互动,由原来只看实验结果,变成由授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共同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流体力学作为一门给排水专业、环境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日常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为适应流体力学的学科发展需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要多花时间,多动脑筋,因材施教,教学与实验、管理各部门紧密配合,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教育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层次人才教学改革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33-01

一、引言

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和应用性很广的学科,它涵盖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我校于1980年获得流体力学学科硕士授予权,是全军最早的流体力学硕士点,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成果积累,承担了我校气象学、海洋学和环境工程等专业流体力学基础教学培训任务,和流体力学硕士生的培养任务。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根据部队人才岗位需要,在人才培养中融合了大气、海洋、军事等多学科理论体系,具备了明显区别于国内流体力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在国际或国内流体力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随着军队综合性大学训练任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流体力学作为基础性突出、作用面广、应用性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对于培养相关专业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二、军队转型条件下基础学科如何求发展

在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我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适应新的转变,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1],探索有特色的流体力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于提高学科的自身建设和促进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创新教学理念,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我们针对流体力学学科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提出的教学思路是:强化理论基础,注重专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研结合的目标[2]。流体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多、逻辑性强、理论上较难理解,但流体力学的很多现象却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将生活中的例子和他们熟悉的概念引入流体力学课堂,利用生活中的流体力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我们以流体力学学科专业网站为平台,建立并正在完善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包括教学公告、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学习方法、学习重点、参考资料和一系列微课等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该网站上了解流体力学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热点问题,作为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拟进一步完善和学生讨论交流的相关板块,给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直观的信息空间。教学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学手段的根本性改革。通过网络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一种社会性、全民性的学习形式,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现实可能。

2.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在流体力学研究生课程教学上的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贯穿启发式、研讨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强化基础理论的教学,打牢基础;一方面渗透实践的环节、前沿的要求、方法的意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单一题目解答的课程作业形式,布置计算模拟和实验报告等相关作业,实现学研结合。建立课程笔试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笔试成绩属于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信息来源是课程结束后的考试,主要功能是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价。日常考核属于形成性评价,这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以及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来源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和动手能力的考核。对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考核方法、任务设计等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整体改革,提高学员的科学素质和学习能力。

3.优化研究方向,紧贴部队需求。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二者相辅相成[3]。依托流体力学学科,在前期的几个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我们紧贴部队的需求和发展,凝练和优化了几个具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形成了舰潜分层流体动力学与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湍流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等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建成了军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现代流体力学实验室,具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关键技术,成为我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实践基地。

4.探索教学、科研和部队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基础学科如何在军校改革的中求机遇、促发展,如何发挥大作用。近两年我们制定了体现流体力学学科特色的最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包含专业课程标准12门和教学实施计划;以流体力学基础实践平台为依托,开展研究生课程的实践教学,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材建设,完成《高等流体力学》研究生教材编写等工作。

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要求研究生学员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参加辅导授课等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学员都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部分学员还参与了教材编写工作。部分研究生还参加了南海海区海洋调查任务,紧贴部队需求,为以后尽快融入部队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基础。我们还积极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为部队培养了许多适应一线岗位任职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在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毕业的研究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突出,适应部队能力强。

三、结论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学科点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校流体力学学科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前几辈的老教授和专家为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促进了基础学科的内涵建设,使科研层次上台阶、学科队伍创新能力增强、教学成果有效转化、学科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在军队院校人才战略工程转型的新形式下,我校传统的流体力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临着适应新转变的改革,探索具有理工大学特色的流体力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对于提高学科的自身建设,而且对于促进学科在军事科技创新和培养高质量符合当前军事斗争需要人才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全忠,王洪杰,宫汝志:关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期:41-42.

[2]关晖,魏岗,曾文华:军队院校流体力学“小班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总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6月,Vol.17(1):116-119.

[3]齐昌政,郝书会,赵弘,汪志明: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年第3期:66-70.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4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迄今全国40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本科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中高端人才。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着“货不对板”的错位现象。为适应物流实践和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五邑大学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KaQ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尝试CDio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KaQ-CDio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构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谈谈一些的具体做法与思路。

1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概要与内涵

KaQ是最初由浙江大学的潘云鹤校长提出的融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于一体全面人才培养模式。其含义是:在创新思维与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开展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方案和活动,使学生具备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升华,内化为自身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CDio指出,学生的应用能力不仅包含个人的学术知识,还包含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2]。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与KaQ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一致的理念与目标。如果将KaQ视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CDio可以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也就是说,基于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一体化培养目标,“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projectbasededucationandlearning)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路径与载体。我们将两种教育理念与模式融合,称之为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与运行方式如图1所示:

在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3],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4]。具体地讲,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时间锻炼而形成的;素质则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个体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品质和素养,并可使知识和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其核心和真谛来说,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博、能力强、素质高、口径宽、适应性好、有专长的通用型、创造型人才[5]。物流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交叉性新兴学科,物流行业是一个复合型新兴产业,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实操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在物流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KaQ-CDio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指导物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南,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和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要求。

2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KaQ-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物流本科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因此,KaQ-CDio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方能确保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到实处。

2.1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KaQ-CDio化制定

基于KaQ目标与CDio教育理念,对于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我们主要体现以下三大原则与思想:

2.1.1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适应地方物流产业及企业物流事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品质和发展能力,掌握供应链、现代物流管理基础与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和物流实用技术,能够在物流企业、制造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物流部门从事物资采购供应、生产物料控制、运输组织与调度、仓储配送管理、物资信息采集与处理、国际货代与报关及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等业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相应的能力素质要求;人才特征强调经管结合和实操应用;服务方面突出物流作业管理第一线;业务范围涉及供应链流程各物流阶段和环节。

2.1.2根据行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要求

专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和重点。物流专业能力我们确定了综合分析、自主学习、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创业、组织领导、适应与应变、商务谈判、数据处理与量化分析等十大基本能力培养要求,专业能力根据物流行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设计了业务操作、运作管理、作业现场处置、系统分析诊断、计划与决策、规划设计、专业软件应用、学科研究等能力目标。其中重点又是物流操作执行、运作管理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操作执行能力可以说是专业的职业技能,能够在专业岗位上独立工作或独立执行业务流程中的部分任务;运作管理与规划设计能力是一种体现在专业上的更高的能力,它不仅能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还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物流项目进行整体设计或优化,能够提供优秀的物流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

素质结构主要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专业素质是职业人谋职就业的立身之本,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继而提升为专业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实现在职业上的扩展;创新素质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希望学生在专业上到达最高境界后具有的一种浑然天成的天赋,是指能够在职业领域里主动打破固有成规,用创新的知识智力和技术实现发明或完成改革。

2.1.3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建立体化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目标要求,构建物流本科专业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按照点、线、面的分解归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以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构建了物流专业立体型知识结构体系:

(1)点:物流管理技术。也可以说是专业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物流行业的常规技术和不同岗位的职业本领,主要通过如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来体现。这些知识点能满足物流行业各个岗位工作的需要;

(2)线:专业所需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是学生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所需要必需掌握的经济管理相关知识,它是学生以后业务创新以及将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技术问题系统思考的力量源泉与智力保障,主要通过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来实现;

(3)面:即通识基础性知识,是学生走向物流职业岗位所必需掌握的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人文、科技等知识,是学生具备良好素质与潜能的基础平台,能适合以后学生事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主要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语言及应用、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材料等课程来构筑。

2.2构建“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面向企业物流应用领域,在加强物流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使之在教学全过程中得到切实保证和加强,强调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适应性、先进性。为此,我们构建了“三段式”螺旋递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图2所示:

2.2.1基本概念与业务认识感知训练

新生入校—大二上学期期间。该阶段物流专业课程较少,主要是通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学,学生对物流的概念及专业的理解相当模糊,对以后的职业去向和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清楚,主要以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和课余调查为主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同时充分利用珠三角物流企业众多的良好资源优势,安排二个假期为“工作体验月”,到物流企业短期顶岗实习,通过对物流现场实操体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必须的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机操作与工具软件使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2.2.2专业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训练

大二下学期——大三期间。该阶段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阶段,此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开始进入,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以课程教学CDio训练、校内专业实训与校外生产实习为主,假期企业短期顶岗实习、专项调查为辅。对于物流业务类核心专业课程,每门课程均建立了一套相应的CDio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前(认识实习+现场视频录像)——课中(实验+课堂小型项目方案设计)——课后(完成综合项目设计大型作业为课程考核形式)。它们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相应模块理论知识“教”与“学”有机结合,并辅以相应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强化学生专业实操技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业务处理问题,我们在四年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周时间进行专业实训,以“作业演示”+“运作模拟”+“系统仿真”的形式,模拟企业实际真实演示与虚拟管理环境,真实反映企业物流运作管理与规划过程,使学生学习之后学以致用,为学生就业立即上岗操作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为检验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大三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物流师证书者给予2个学分的奖励。

2.2.3毕业实习与设计综合训练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学、做、用交替”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就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该阶段学生可以选择结合所实习(工作)的企业做物流管理与技术专项(或综合)项目方案设计,也可以选择围绕实习(工作)企业的实际物流管理与技术问题写专业毕业论文,但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必须围绕所从事物流业务工作单位的问题解决方案和项目方案展开,有企业实际的数据资料,强调量化方法与物流原理的应用。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达到综合能力训练目标。

3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建立层次化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物流业务实操能力与物流项目规划设计能力,我们建立了基础实验、专项业务流程模拟实训、系统仿真实验三个层次学科实践教学平台。基础实验层:涵盖以基础技术训练为主的若干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公共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开设的实验,如计算机基础、程序语言、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专项业务模拟实训层:以增强学生物流业务运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意识为目标所建立的物流业务流程模拟实训室;系统仿真实验层:即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主要以物流作业演示与物流项目方案设计验证为内容,通过作业流程与设备现场操作演示以及物流仿真软件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诊断、综合运用和规划设计能力。

3.2提高教师CDio工程实践能力

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物流教育领域,实质就是在物流课程体系中实施“做中学”和“基于项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CDio工程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保证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在物流专业教师中大多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但工程背景知识薄弱,缺乏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并与企业实践相脱节,注重学科知识的研究与运用,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致使所培养的人才也存在实践经验欠缺,动手能力差的缺点。因此,我们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改变师资队伍结构,着重培养既具有教师素质又具有工程师(物流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3建立产学合作与校外实习基地

产学结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不仅学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得到相应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指导和与企业科研合作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为配合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根据企业规模大小,采用校、院、系三级产学合作与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地方物流行业协会平台,分别与多家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通过校内教学、科研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4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

课外科技学术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并选派骨干专业教师与聘请企业导师对口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还制定了学分奖励等激励政策。

4结束语

目前,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处于初步的设想与部分尝试阶段,由于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方式、生产实践、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领域。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实践,逐步完善,一定能把知识、能力和素质更高的物流专业毕业生输送给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弘,于善波.基于KaQ目标导向的物流专业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

[2]林燕.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3]潘云鹤.KaQ模式与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2).

[4]邓一飞.浅议构建高校KaQ人才培养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5]丁红燕,李年莲.地方工科院校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8(4).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5

论文摘要:“工程流体力学”作为能源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生整个培养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现结合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在成教热能专业中的教学进行了探讨,综合考虑教育对象和本课程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并结合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场经验在课堂上“讲授”,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后由老师精讲。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课程的统一。

流体力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液体和气体两大物质形态,流体力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描述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确定流体经各种通道及绕流不同物体时速度、压强的分布规律,探求能量转换及各种损失的计算方法,并解决流体与限制其流动的固体壁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1]在实际工程的许多领域里,流体力学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水利工程、动力工程、航空工程,还是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都在日益广泛地应用着流体力学。就某种意义而言,也正是在流体力学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就的前提下,才促进了这些工程领域的大力发展。工程流体力学是在阐述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和研究流体力学在工程上的应用,工程流体力学广泛应用于动力、水利、机械、化工、石油、土建、冶金、航空、航海、气象、环境等众多领域,是这些领域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选取

“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种类繁多,[2]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针对能源类本科成人教育《工程流体力学》教材,笔者通过对多种教材的研读,以及往年成教上课的经验,根据各教材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及描述流体特性表达式推导过程的深度和难度、教材内容的广度,最终选用杨建国等人编著的《工程流体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作为成教热能专业的临时教材。

“工程流体力学”的内容繁杂、学科综合性强,流体力学内容很抽象,偏微分方程几乎贯穿全部课程。流体力学欧拉方法的思路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困难。[3]鉴于成人教育对象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授课中应尽量避免大量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微元的受力分析,把第七章相似原理与量纲分析作为自学内容,在讲解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和质量守恒定理时,把输运定理作为主要的公式推导工具,着重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二、授课目标及教学方法

1.明确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成人教育是以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履职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与职业需求联系紧密,以补充、改善成人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实用性较强。[4]

对于成人教育一定要明确教育目标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人教育对象(以下称为“成人”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人”学生职业性强;

第二,“成人”学生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某些方面的认识和能力要强于授课老师;

第三,“成人”学生专业基础课,例如数学和物理等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很难理解深度较高、难以理解的原理和公式推导;

第四,“成人”学生渴望获取知识,尤其是能帮助其解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

第五,“成人”学生一般工作繁重,上课时间一般是挤出来的,因此课堂授课的效率尤为重要;

第六,“成人”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对于不相关的内容很少去涉猎,因此造成了知识面相对狭窄,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第七,“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这跟现在在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要时刻谨记以上七条“成人”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住“成人”学生的职业性,并注意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在提高教育目标理论水平基础上,使其掌握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预判生产中出现重大问题的能力,对于某些技术人员,应使其具备流体设备及机械系统和装置的设计、运行管理的工程技术能力。技术人员经过理论知识的强化学习,再加上自身实践经验,最终可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增强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是授课的关键问题之一,因为授课对象是能源类“成人”学生,因此笔者认为授课内容应该结合世界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也就是国家的重大政策——节能减排。当今世界能源越来越紧张,污染越来越严重,而且世界的大气污染形势和应对政策一直在变化,因此在授课中适度加入相关节能减排的内容,使“成人”学生了解世界,尤其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严峻性,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增加我国最新政策和法规的讲解,如“十一五”期间的烟气脱硫;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对氮氧化物进行总量控制等,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用到的必备知识之一就是流体力学。例如要想取得好的脱硫除氮的效果,就要把握烟气的流动,研究烟气流动正是流体力学的责任。我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需要让学生了解污染物控制的发展趋势,如哪些理论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哪些技术是当今热点,使“成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容易找准方向。就笔者以往的授课经验,“成人”学生大多为热能专业的学生,而且大多来自发电厂或与发电厂相关的单位,他们对烟气脱硫设备比较熟悉,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参与脱硫塔设计或运行,因此将该部分作为本课程的一个重点。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视频讲解各种常用烟气脱硫中气体流动的特点,加入影响脱硫效果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主要是讲解烟气流动的流场、流线、流型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使“成人”学生系统掌握烟气脱硫技术中流体力学的作用。

总之,授课内容的实用性是教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授课内容实用“成人”学生才爱听,效果才好。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成人教育的对象多数为参加工作多年和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即“成人”学生,他们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人”学生虽然专业经验丰富,但是专业理论相对薄弱,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用现在本科教育的术语讲,就是专业基础课不过关。从笔者实际函授授课的经验来看,“成人”学生专业基础课尤以高等数学的基础最为薄弱,然而流体力学的主要工具就是数学。转贴于

因此,要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一些概念和基本理论要细讲精讲,为了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在授课中多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实例,并加入一些图片和视频。例如在讲授流体的概念时,可以用“给他一点阳光他就灿烂,给他一点山花他就烂漫”这样朗朗上口的词句来形象说明流体的流动性;在讲授流线和迹线时,可以引用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流传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形象地说明迹线的概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印象。此外,还可以在授课中适当插入一些图片和视频,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采用导学+启发式方法授课。实行“导学式”教学模式。即,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5]在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凭作者多年的授课经验可知,单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使加入大量实例,教学效果仍然较差,所以讲授中进行启发互动式教学。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讲课的方式,不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启发学生思考。[6]

“工程流体力学”基础理论讲解比较枯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经常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例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深理解。在教学中要把握“成人”学生的独特特点:那就是有自己固定的工作岗位,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对设备的结构和运行了如指掌,对设备处于非常规运行时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但是为什么这么处理他们并不清楚。例如,笔者在宁夏灵武电厂进行调研时,一个空冷岛运行专工在说到如何预测和解决空冷机组夏季出力不足的问题时,他们的经验就是大量喷水,但是他们不知道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最佳的喷水量,也不知道雾化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在授课中就要充分发挥“成人”学生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学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内容在课堂上“讲授”,教师对结果加以评论,并指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接下来精讲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以及补充内容,并配以图片、动画、视频,鼓励学生思考,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它们的优势和缺陷,并再次简要讲解相关理论,使学生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3)考核方式。由于成人教育不同于一般高校,因此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考核方式,最终合理地给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考勤、课堂讲授和问题回答情况、课下作业尤其是资料搜集情况、实验等,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平时成绩。

三、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很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验去理解、消化。因此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必备环节。

实验教学主要的目的是通过直观的现象来理解课本知识,本课程精心选择了如下五个实验。

1.伯努利方程实验

观察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能量守恒和转换的物理现象、测绘玻璃水管管路上测压管水头线及总水头线。

2.流速和流量的测定实验

了解文丘里流量计及毕托管的测速原理。

3.雷诺实验

观察各种流态、测定流态与雷诺数的关系、观察层流时管道断面流速分布。

4.沿程阻力损失实验

加深了解圆管层流和紊流的沿程阻力损失随平均流速变化的规律。

5.局部阻力损失实验

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

四、结语

针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人”学生的特点,对“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使课程更适合“成人”学生的特点,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了其主动思考的能力,丰富、深化了“成人”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为成人“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探索出有益手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立足学校特色优势,继续努力进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建设和探索,以期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卓如,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6.

[2]杨建国,张兆营,等.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孙恒朱,鸿梅,舒丹.“启发—联想式”教学方法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5).

[4]黄裕华.成人教育要突出“成教化”特色[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5,(7).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6

1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特色课程不明显

目前国家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以本科和专科层次为主,很多高校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而大专层次培养的物流人才跟校企合作比较多,因而符合市场上对物流相关岗位的需求。知名院校如北京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有所侧重。北京交通大学比较侧重交通运输与规划,上海海事大学侧重航海运输与港口物流等,专业特色比较明显,因而学生的未来目标和发展前景十分明确。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太过于广泛,都是按照宽口径的原则设置,过分地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就业的针对性,导致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在就业中占优势。

1.2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1.3课程内容重复性很大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核心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实践课等。高等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课、线性代数等作为基础必修课;管理学、运筹学、西方经济学、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作业管理、运输成本管理、配送中心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把港口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仓储管理、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置等作为核心专业课。显而易见,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规划,覆盖面宽泛,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度比较大。

1.4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2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注重知识、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因此,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原则

高校在设置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2.2能力导向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包括专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基本专业能力的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操作岗位技能,主要有运输、储存、装卸搬运、调配、信息等岗位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的实践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有组织管理、分析决策、人际交往、创新竞争等能力。

2.3特色导向原则

高校全面开展物流各个环节的教学和研究是不现实的,因为不同物流企业所需要的物流企业岗位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高校结合自身的特色和场所的优势,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重点侧重于比较有优势的岗位群,培养有专业性、独具特色的优秀毕业生。比如沿海城市的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可以侧重于港口物流、港口信息方面,交通类院系可以侧重于运输实务方面。

3面向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以完整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支撑,重点突出港口基层物流管理和区域物流信息运营的特色方向,全面推行职业素养行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认知清晰、具备系统性思维、应用信息技术为目标,满足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的需要。

在深入研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构建了通识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集中实践课教学四大板块的面向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详细的介绍了课程性质、课时安排、开课学期安排、学时和学分安排等。具体见表1、表2。

3.1通识必修课

通识必修课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素质课,是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的必须课程,主要把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体育等,总学分40.5,占总学分的23.8%。

3.2基础必修课

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在前四个学期学习完,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总共17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

3.3专业基础必修课

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管理学、物流管理概论、西方经济学、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运筹学、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管理、统计学、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共2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7%。

3.4集中实践课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但总的来说,可以遵循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实践技能层次的递进,来制定不同层次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都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港口物流管理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验、物流网络技术应用实验、物流设备与技术实验、电子商务与快递实训、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系统模拟实验、物流系统故障分析与维护实验、物流管理综合实验、企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共40.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3.8%。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7

关键词:语文能力;专业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98-01

如今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求职能力不强,承受能力差,适应性差,缺乏创造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专业教学不能有效的和基础教学相结合,体现在教学模式单一、趣味性不强等方面。

一、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作,而语文课更是基础的基础。成功人士基本都具备比较强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古今中外众多文学家、科学家都留下或诗歌或散文等有很深的造诣的文章。事实证明,语文能力的高低能使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相反,语文水平欠缺的人,就很难将自己的所学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所长。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基础能力培养方面,还体现在它的实际应用方面。

语文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同时也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在教学中,工具性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词汇的运用等等使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会的语文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积累和理解语文知识。再从读到写并能熟练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引经据典,口吐连珠妙语,在各种社交场合体现你的文学素养和个人能力,对你与人进行友好交流和工作沟通都有重要作用。语文是传承知识的桥梁,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帮助你形成较完整的语言逻辑和思维理解能力。

所有事物的接受和认可都要从理解开始,学习任何知识也离不开语文的帮助,无论你是在解答数学题时的审题分析,还是在对结论的总结和分析,都需要语文来进行表达和阐述。

2、语文教学可以分为听说、读、写、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等九个方面的内容,也被称之为多元化的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专注于提升学生读写听说的基础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各类文学作品的赏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技巧。中华文化是加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思考和认同。品德情意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和祖国情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能有效掌握应用于读写听说的思维方法。

3、大学的语文课堂涉及语文、历史、哲学等多种学科,它不仅为其他学科提供基础知识,更提供很多应用知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作为重点,开放性思维为学生的学习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语文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人格,获得思想上的创新。

二、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通过上文对语文基础学科重要性的表达,让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日常学习的重要,下面我们以物流专业教学作为案例来阐述语文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联系。

受整个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变化影响,我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在流程和派送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结构、运输和管理理念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货物运输已经满足不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和货物交流的需要。新兴的物流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发展空间较大,且配套设施的建设在不断完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体系。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综合管理、物流系统运作管理、物流技术操作与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专业的物流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教学方面,仍存在着沟通不畅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欠缺等多种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质量,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就要从教学根本即基础教育抓起。就是要将语文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改变“言传身教”被动接受的师徒模式,培养学生“主人翁”的意识。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的方法引荐创业及励志类的多种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如通过成功的物流公司发展案例,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疑问,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对行业发展及自身价值有正确的了解。

第二,让学生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对问题进行了解和研究,再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模拟演练,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并发现的问题主动思考,最终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这个环节要特别注重创造易于沟通讨论的氛围。

第三,进行实际教学反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积极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通过实际应用的检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该种方法对实践作用如何,能否加以推广,从而反馈到教学中,促进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的应用性。同时,根据市场对信息的要求,促进物流信息管理的学习与应用。

同理,在汽修专业,在会计专业等等,都能发挥语文的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等多种能力的学习和应用,对我们的学科融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语文能力是学习一切专业课基础,是发挥学生专业特长,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李辉.素质教育下的语文基础教育[J].南北桥.2009,11.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8

关键词:物流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及服务水平与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物流业务必将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级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

一、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测算,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占其办公总时间的30%左右。即便普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人员,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物流强调功能整合。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竞争范围的扩展,物流整合的范围也突破了行业和部门的界限,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物流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职位相称的专业技能。根据工作性质和层次的不同,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分为管理决策型、理论研究型、理论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四种类型。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课程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结合我国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如“物流配送实务”、“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就十分适合多媒体课件制作。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尽量组织学生到仿真实验室上课,直观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目前主要有flexsim仿真软件。推广案例教学手段。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在具有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信息基础技术;具有较强专业实物运作能力;受到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和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物流人才的职业层次。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商业连锁店的店长同时可以是配送调度员或报关员,也可能是仓库主管。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宽带”型与应用型,讲求“宽口径”和综合型。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物流人才就业岗位群与能力结构。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网络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和课程优势,培养学有专长、独具特色的毕业生群体。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社会导向原则。与产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能力本位原则。这里所说的能力,不该狭义地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为众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性与理论性及“以学为主”。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多种物流管理手段(技术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认识实习、基础软件设计、管理学课程设计、邮政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配送规划设计、物流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从2004级西安邮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认识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基础软件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管理学课程设计促进了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领域软件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邮政物流规划设计使学生对邮政物流的程序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与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13-14.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9

关键词:物流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管理及服务水平与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

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物流业务必将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级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

一、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既要承担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等具体的物流活动,又要对系统中的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进行管理,并履行物流计划、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经济管理等职能。因此,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测算,现代物流主管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占其办公总时间的30%左右。即便普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人员,各种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网络通讯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具。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物流强调功能整合。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和竞争范围的扩展,物流整合的范围也突破了行业和部门的界限,出现了全球化趋势。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对物流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人际沟通经常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其职位相称的专业技能。根据工作性质和层次的不同,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分为管理决策型、理论研究型、理论应用型和实际操作型四种类型。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课程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我国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结合我国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如“物流配送实务”、“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就十分适合多媒体课件制作。进行现代生产仿真实验。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尽量组织学生到仿真实验室上课,直观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目前主要有flexsim仿真软件。推广案例教学手段。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以基础扎实,适应面宽,注重能力培养为特色。在具有工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侧重塑造既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能力,又适应企业物流管理,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管理、经营、决策的高层次复合人才。通过四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熟悉信息基础技术;具有较强专业实物运作能力;受到物流技术基本训练;了解物流法律法规,能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全过程策划和管理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

物流人才的职业层次。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型、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职业定位对应的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同时,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岗位设置分工不细,商业连锁店的店长同时可以是配送调度员或报关员,也可能是仓库主管。因此,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宽带”型与应用型,讲求“宽口径”和综合型。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重在转化能力的培养。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物流人才就业岗位群与能力结构。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物流、第三方物流两大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网络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各有区别,需要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时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自己的专业品牌和课程优势,培养学有专长、独具特色的毕业生群体。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社会导向原则。与产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能力本位原则。这里所说的能力,不该狭义地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为众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

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性与理论性及“以学为主”。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多种物流管理手段(技术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l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认识实习、基础软件设计、管理学课程设计、邮政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配送规划设计、物流综合实验、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从04级西安邮电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运行情况来看,效果良好:认识实习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基础软件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管理学课程设计促进了学生对管理理论和管理领域软件系统的应用开发能力,邮政物流规划设计使学生对邮政物流的程序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提高了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学院信息与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周江华,刘桂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水运,2003,12:13-14.

流体力学的基础篇10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模块化;国际物流;化工品物流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xporationandpracticeofprofessional-trainingmodeinlogisticsmanagementforouruniversity,basedonthe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oflogisticsmanagementpersonneltrainingabroadandathome.itconcludesthetheoryandpracticeinthelogisticspersonneltrainingmodeofterrace&moduleestablishedbythelogisticsmanagementmajoratouruniversity.

keywords:professionaltrainingmode;terrace;modularization;internationallogistics;chemicalproductslogistics

1构筑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当今世界物流业正如火如荼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业的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www.133229.com与红红火火的物流实践相比之下,物流理论研究十分滞后,零星散乱,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直至目前,“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还没有真正弄清楚,物流的本质特征也还没有被全面地揭示出来,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也找不到理论答案,中国乃至世界上都缺少物流理论。作为物流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物流学”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因此,建立和发展物流学科体系是致力于物流业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从1978年引入“物流”这一概念以来,物流业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在管理和工程门类下新设立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这一方面说明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已经为企业效益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物流学科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重视。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物流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物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人力资源支持。但现代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方面由于其所涉及的物流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从而使得我国目前广泛存在着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物流素养不高,物流管理水平低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国外设置物流专业的也不多,国外同类教育也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层次,可供借鉴的成熟人才培养模式也很少。因此,探索和实践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我国物流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尤其是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物流人才培养为己任的物流学者,我们更有义务、有责任为我国物流学科的发展和物流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面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初创、中外运的鼎力相助、上海国际物流中心的环境、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的有利时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在建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严格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其中颇有特色的是建构并实践了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

2物流管理专业“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制订“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得以推广应用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于2000年开设,属于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该校物流专业坚持以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以校企合作为手段,以服务于上海物流市场为目标,紧密结合物流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定位力求贴近社会、产学合作、错位发展、特色求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专业基本属性,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尊重中外运意见,提出了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2.1.1以物流中“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在对物流市场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物流专业的专业特性,首先考虑物流中共性的东西,提出物流应该以“流程”为基点建设“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该流程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回收”,同时包含了作为综合性流程建构的“供应链管理”。

2.1.2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由于物流的实际运作与实际的物的特性必须紧密联系,针对不同的物,其运作流程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在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物”为切入点建设“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以更好的适应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鉴于对上海物流人才市场、学校师资、专业设施设备、实训基地等各方面的考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目前已“开设了国际物流”和“危险品物流”摸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上海的物流市场而言,洋山深水港、外高桥码头、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等决定了上海是全国乃至世界的货运中心,其对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因此该校在2000年就开设了国际物流方向,构建了“国际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危险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危险品的物流有其特性和要求,在2006年又开设了危险品物流方向,构建了“危险品物流”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

对于本科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第三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目的在于打好物流专业的基础;第四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物流专业方向相关实务与技能的培养,形成学生的专业个性和特长;对于专科学生,在第一学年下半年、第二学年,学习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三学年学习模块式专业培养方向课程。

2004年底至2005年初,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处的领导下,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主组织编制订成了以“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线索的《高等职业学院物流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得到了有关领导和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

2005年被批准建设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6年、2007年,该校以上海市物流管理教育高地建设项目为契机,连续组织召开了两届全国物流专业建设会议,该套“平台+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获得兄弟院校的认同和借鉴。

2007年4月~2007年10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承接了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该项目以物流的“流程”为基点进行构建,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结题并得以在上海市其他高校的物流专业推广应用。

2.2组建了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实训基地

2.2.1校内实验创新基地的建立。本专业坚持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硬件建设,建立先进的集教学服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物流实验室。该实验室注重实验的仿真性,实验项目、实验软件和数据直接来源于先进企业的实践领域,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实战性。同时注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物流实验室建成社会知名的物流培训基地。学校投入本专业建设启动资金10万元;中外运投入180万元资助建设发展,其中,100万元建成“国际物流实务仿真实验室”(另赠送15万元数据库管理软件),80万元设中外运奖教学金;教育高地建设经费共350万元。同时在建“全球物流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2.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物流专业为了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学科基础—工程实践—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物流教育与科研生产的一体化、综合化的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积极开展校际、校企和国际之间交流与合作,注重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开拓物流学生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实践证明,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创新能力等整体能力和素质上大大提高。以“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契机,以与中国外运集团总公司联合创办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为基本框架,注重实习基地建设。其中“国际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远洋国际集装箱储运有限公司、上海港集装箱有限公司、上海环众物流公司、上海海通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危险品物流”实训基地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有限公司。

2.3培养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培养师资队伍采取多种有效办法:

(1)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职称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挂帅,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组织具有不同专长的教师,建立面向“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国际物流”、“危险品物流”的三支物流学科的专业师资队伍,发表了一系列科研、教学和教改论文;同时成立面对具体企业的项目咨询小组,主导和参与企业的物流项目建设和评审。

(2)坚持聘请企业、科研单位有名望的物流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担任兼职教授,充分发挥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3)坚持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和参加相关专业培训,获取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国际和国内的物流资格证书。

(4)为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他们早日成才,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访问工程师4位,专业资质14人次,出国(境)访问8人次,国内学术交流20余人次。

2.4构建适应“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的“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

2.4.1优化课程设置,建构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在本项目“平台+模块式”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强调素质教育,夯实基础,拓宽专业面,跟踪发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根据物流行业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调整了原有的课程系统,构建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基础平台课程,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平台课、国际物流和化工品物流两个专业模块课,同时加大实验课的学分比重,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和市场营销能力训练。争取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及提高教学质量上有质和量的突破。

2.4.2建设配套的“系列化”教学教材体系。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物流教育高地的建设、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物流教材是教学的核心资源,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求的物流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物流教材作为基本保证。大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必须重视物流教材建设,编写和出版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材。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建设一流物流管理学科,尽快建立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框架、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专业人才,从物流学科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在对物流管理类专业进行“模块系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的基础上,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将科研成果、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有机融合,组织提炼了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主编并出版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3套共20多部教材,分别适应高职高专和本科教学需要,从而形成了自己颇有特色的“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体系。如:《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英语》、《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其中,《现代物流管理学》、《国际物流与货运》、《第三方物流》、《现代物流管理》四本教材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规划教材;《供应链管理》被列为甘肃省物流专业自考指定教材;黄中鼎老师主编的《现代物流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年内重印13次,总印数达75000册,为全国50多所高校所采用。该“模块系列化”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具有学科体系结构安排新颖科学;适应物流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注重编写内容的知识性、应用性并重,着眼于物流应用能力培养;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等特色

2.4.3加强实践体系建设,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顺应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要求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高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全院上下,形成共识,狠抓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一进校就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学习,三年或四年实践不断线,环环相扣有规范。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路完整、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暨执行方案,并创建了“实验室实验—企业见习—专业实习”的梯级实践体系。

该实践体系紧紧围绕“平台+模块式”方向,创立模块实验内容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该实践体系注重更新观念—以“平台知识”为基础,以“模块专业能力”为重点,注重引进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紧跟物流实践和物流技术不断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手册,注重实践教学中的教师责任和教学辅导方法,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师考核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拥有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中外运华东有限公司,2004年至2008年共接收250余名学生实习。2006年、2007年接纳3名教师挂职锻炼。专业实验基本编制出实验指导书,计划的5门专业课实验全部开出,3学年共有18周的专门实践教学。

3取得的成效和应用情况

(1)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得到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部门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并将此方案定为全国的指导性方案。

(2)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采用,大部分书已经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印。该三套物流管理类专业教材于2004年上学期开始投入该校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承接完成的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物流技师认证项目在上海市建桥学院、上海市邦德学院、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推广应用。

(4)接受了北京化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水产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兄弟院校关于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