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3:25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认识实习;StS;教学模式;环境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142-02

1引言

“StS”即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1-2]。

环境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掌握环境污染控制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去解决因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问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过程贯穿了“StS”教育理念。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的一次实地考察和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实践基础。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目标,基于StS教育理念,构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认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现状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认识实习教学过程受限于实习场地和教学学时,大多数院校的认识实习教学不被重视,存在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3-4]。认识实习主要参观污水处理厂、燃煤电厂、垃圾焚烧厂等污染治理工程,由于实习场地在室外,学生行动自由,容易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加之涉及面广,内容多,学生刚开始接触,难以系统掌握实习内容。现有认识实习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实习单位工程师带队讲解,讲解过程随机性很大,没有系统安排讲解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引导学生思考过程[5]。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环节仍然比较薄弱,还不能完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适应,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实习教学模式,改变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基于“StS”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基于“StS”的教学理念分析

结合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特点,将StS教育理念融入实习教学过程。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环境工程认识实习就是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来源,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同时认识到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又产生环境问题。另外,社会进步需要提高人们所生活环境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体现出StS教育的思想,学生在探讨环境问题主题的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学到环境专业知识和方法。同时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基于“StS”的教学内容

环境工程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开课之前进行,以了解主干专业课程涉及的工艺设备、净化流程和净化装备为主要教学目的。按照污染控制理论、原理(Science)、污染控制技术(techno-

logy)及其对社会(Society)影响的教学模式,即StS教学模式,设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3.3基于“StS”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采用集中讲解、现场参观和分组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典型的生产工艺,通过预先布置预习作业,动员学生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收集、查阅资料,了解相关污染控制原理、常规的技术方法、能解决的主要污染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实习单位的会议室集中讲解,先介绍该公司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也就是社会影响,即S(Society);采用哪些技术方法,即t(technology);这些技术方法运用了那些科学原理,即S(Science)。在此过程中通过自制污染控制工艺多媒体课件,把复杂、抽象、枯燥的各种工艺过程、设备结构原理及功能,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图表、动画及影像等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量。

再带学生按工艺流程顺序到工艺现场参观,让学生直观了解各工艺单元具体构造和功能,并主动引导学生思考构筑物的技术原理,既解决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困惑,又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到典型污染处理单位实习后,到学校集中实施分组讨论,结合社会热点环境污染事件,设定几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环境污染的来源、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危害和影响、环境污染的控制技术方法、所应用技术的原理和理论、如何消除这类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讨论,通过小组研讨汇总写出报告。

4结语

基于“StS”的认识实习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全面地认识环境污染问题。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辩证地看待环境污染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环境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对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志颖,张晓燕,余丹.“StS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123-125.

[2]方丽梅.“StS教育”指导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125-127.

[3]蒋明虎,荆国林.地方石油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践[J].河北化工,2010(9):74-75,78.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2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工程教育进行认证的国家,始于1936年。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业认证体系。1.专业认证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全面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2.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全面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有关。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认证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高。环境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始终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首先,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本校的环境专业建有五个部级和省部级教学和产学研平台,有部级“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区”,有教育部重点创新团队,这些都为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借鉴东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向各年级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运河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强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争取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立“1+X”的专业模式,即以浙江工业大学为“1”,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X”是浙江省从事环境工程应用的中小企业;另外,强化教学实践,实施本校教师和企业优秀专业人才为导师的双导师办学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的产业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实习基地。最后,毕业设计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其质量:一是改革毕业设计选题、组织等工作。选题应以实际项目为主,明确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多做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毕业论文课题;二是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到第三学年的暑假(7月)启动,为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3

对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法授课的质量提升,可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协作、团队合作及工程伦理等方面的能力,针对目前环境法学授课存在的大纲编制形式化、授课方式单一、师资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出顶层设计完善大纲编制、借助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课程导入、建设政-校合建开拓实践基地、丰富考核方式提升环保意识等建议,以提升环境法学的授课质量,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意识及工程伦理的未来工程师。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环境法;工科专业;教学改革

高校工科教育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重要依托,而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更是促进国内学子参与工程技术人员国际流动的重要保障,成立于1989年的《华盛顿协议》是当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我国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预备会员,并于2016年成为正式会员,随着其认证理念的广为认可,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办学的主导方向之一。工程教育认证的推广改变了以往碎片化的高校教育模式,以学生成果为导向,以毕业生具备专业毕业要求(核心能力)为依据,落实持续改进措施,最终达成专业教育目标,使工科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专业特色、时代潮流与社会需求,是一种建立在oBe基础上的评估及自我完善模式。而对照认证要求反观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可以发现,无论从师资队伍建设还是课程体系改革,我国教育重点更关注工程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锻炼,忽视了对于认证要求中沟通协作、团队合作,尤其是工程伦理等方面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工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应局限于只用工程教育的知识去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完善的工科教育应在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技术手段的同时,教导学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就有赖于课程体系中科技与人文的整合、理论实践与伦理道德教育及法律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建立[1]。因此,对工科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法学的教化,有助于未来工程师树立环保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意识,预防工程实践可能造成的环境及社会负面影响,从而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适应时展的需求。

1工程教育认证要求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要求毕业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共12个方面达到相应的毕业要求,并由此评价是否满足认证要求。通过分析可知,环境法是以环境科学和法学为基础,涉及多部门法甚至是有关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和综合性:(1)其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都充分体现了对应环境问题的客观规律,并反映了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2)其有关保护自然资源和防治环境污染的许多措施,都是从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应对环境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加以法律固定的,许多环境法律规范是由技术规范上升来的[2]。由此可见,环境法中的相关条文、标准、规则的制定都包含着工程技术内涵,因此,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强化环境法学对工程技术应用的规范和促进作用,揭示环境法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每一个环境保护工程师的价值理念[3],最终通过环境法学的授课及相应课程的改革实践,可使学生以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1)在设计针对环境保护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满足特定需求的工艺流程时,能够基于相关环境工程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2)能够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从而理解应承担的责任;(3)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从而满足工程教育中关于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等5个方面的毕业要求,提升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工科专业环境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大纲制定形式化,持续改进欠缺

课程的教学大纲是授课的纲领性文件,在实际编制中,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未形成完善的组织形式和编制流程,缺少集体协作等原因,而成为授课教师一人的闭门造车;成稿的教学大纲也往往形同虚设,教师授课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较大;同时由于缺乏课程自我检讨、学生反馈等环节,导致授课存在的缺陷难以得到纠正,从而影响实际的授课质量。

2.2开设比例小,未得到足够重视

从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情况来看,在受调查的25所“985”工程高校、9所“211”工程高校和27所普通高校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的仅占70.5%和37.5%,且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的仅占全部调查高校的2.0%,部分学校往往只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讲授中,利用几个学时的时间普及环境法的部分内容,这与95.2%的学生希望通过课堂或专题讲座学习环境法律知识是极不匹配的[4]。

2.3社会需求广,授课方式单一

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倾向[5]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环境法与环境类专业毕业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和生活是休戚相关的,这也突显了环境法教学的迫切性。对于平时接触较多工程思想的环境类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学习这门课程对今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用,对法学基本概念等偏理论化的内容兴趣较小。单纯的引入案例教学[6]、模拟课堂[7]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课堂的实效性,然而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总感觉是一种跨界,无形中自我设置了从工到文的学习屏障,很难真正调动其学习兴趣。

2.4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师资水平不足

环境法是以环境科学和法学为基础,是涉及多部门法甚至与自然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和综合性,其相关条文、标准、规则的制定都包含着工程技术内涵[3]。当下多数高校环境法学课程由纯粹法学背景的教师承担,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学重点往往会放在法学性及法学理论的分析,对相关环境法律条例则以介绍为主,难以将环境法与课程体系所学相互联系;而非法学专业出身的教师,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且环境法体系繁杂,教师授课容易照本宣科,这显得琐碎枯燥,难以记忆,课堂气氛沉闷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3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环境法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就法学教育改革曾提出应“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推进法学教育改革”的建议,提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加实践性、应用性环节,增强学生的法律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辩论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8]。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更要求通过环境法学的教学,达到增强未来工程师工程伦理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目的,由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因人设教的课程设置原则,真正以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为依据,在大纲的设置和授课方面,增加持续改进环节,促使学生达到培养要求,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标准要求。

3.1强化顶层设计,规范大纲制定

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了一套完备的理念来指导课程体系规划及大纲编制,课程大纲修订需经历如图1所示的组织形式,即在收集教师自我检讨、学生、督导和其他教师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经修订的课程大纲经系教研小组讨论,并通过定期举行的校外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后,报专业全体教师大会,最后经教授委员会审核后,完成大纲的修订。工程教育认证明确要求需成立由业界、学界代表组成的校外专家组对课程体系进行审核,保证课程修订符合社会动态及就业需求。在满足修订流程的总体组织框架下,环境法授课教师应根据课堂情况、作业及结课报告中所反映出的问题,紧密结合课程大纲各章节所支撑的毕业要求达成度,从是否能够利用所学到的信息公开、环境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来审视最新环境保护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在对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开发时,是否能够具备全局眼光,并关注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否有意识将环境法学所规定的要求作为后续进行生产实践的底线贯彻到生产生活中;是否已了解信息公开渠道,能够主动获得颁布新法、旧法的修订等内容,对所学法律知识进行实时更新和学习,从而具备了自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是否有助于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环保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课程总结,并由此拟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形成自我检讨,结合督导及同行听课反馈,对课程大纲进行适时调整及修订,满足毕业要求的设定,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3.2增强师资水平,促进实力提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想要借助环境法学的授课,达到提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的目的,就要求授课教师本身具备相应的工程伦理观念,高水平的师资更是课程质量的有效保障。而由于环境法学并非环境类专业的传统课程,单纯法学背景老师讲授又难以将“法律+科学”有机结合,更无法将环境学科的科技进步、污染物产生降解原理、生态环境治理手段等内容与环境法学联系讲解,从而给学生造成在法言法,与工科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为了稳定提高师资水平,应不断提高在职专业教师的法学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环境法学相关法理及司法解释培训,逐渐扩充案例库,夯实法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兼顾环境发展的前沿科学,达到与时俱进、与法俱进;进一步地可将业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柔性引进到教师队伍中,从工程立项、项目初设、可行性研究、工程概预算、工程设计、建设及竣工验收等各环节所涉及到法律法规进行示范性教育,达到言传身教相结合的目的。

3.3深化授课改革,增加反馈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升工科学生学习法学的热情、扫除法学的无形屏障是首要难题。当前,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环保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与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更是契合了环境法的不同章节,如《永不妥协》是基于水环境污染的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穹顶之下》是基于当前大气污染行动计划,《可可西里》是基于野生动物保护等,这些影视作品都已脱离了单纯的说教形式,做到了润物无声。特别是在最枯燥的环境法条讲解时,可改讲授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分析辩论、课后归纳整理形式进行,即法条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堂上,以典型案例进行导入,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环境违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甚至辩论,课后,教师通过发现学生在引用法条进行案例分析时出现的错误,深入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由此揭示各法条在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如在讲授环境侵权举证责任倒置时,分别列出“谁主张谁举证”“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例,采取课堂辩论形式,由学生分析二者的差异,辩论结束后,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由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认识。

3.4丰富考核方式,提升参与感

环境法的应用本身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各种环境法理论和分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而应用法律进行维权更是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了法条的适用性、涉事部门的判断、周边环境的分析、环境容量的确定等交叉内容。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若采取单一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查,往往偏离了应用的初衷,使学生灵活运用法条的能力得到限制。因此,在考核环节,以发现并分析身边的环境违法事件代替期末考试,一方面可实现对环境法的现学现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条款的实用性及参与感,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案例库,可在后续课程的授课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讲解,同时更可避免对一些失效案例应用法条的生搬硬套,增强对环境法的应用实践,强化社会责任感。

3.5开启政校共建,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法学的执法部门较多,涉及到环保、城管、交通、行政审批等多领域、多部门,对于建设环境法学的实践基地,不应将眼光仅局限于环保部门,需根据各地行政权力的不同行使机关,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针对学生就业去向,一方面可邀请执法部门人员来校为学生授课,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另一方面,更可利用行政部门的开放日等活动,使学生跟随执法人员参与到执法或者环境纠纷的调解,直观感受环境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搭建政-校共建的桥梁。基于环境法的科技性,在实践过程中,可结合实际,突出环境监测部门在环境法应用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环境监测中布点、采样的规范化原则,为后续工程踏勘、项目调研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艺芸.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维度探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

[2]秦天宝.环境法——制度•学说•案例[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3]张凡,彭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视角下的工科院校环境法教学[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43-45.

[4]孟祥周,陈玲,徐竟成.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法课程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11(9):93-95.

[5]钟丽燕,崔秀平,吴广芳.环境类在校大学生就业倾向分析[J].专业与就业,2010(11):63-64.

[6]李明华,陈海嵩.环境法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C].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3春季论文集,2013:29-41.

[7]顾世华.环境法教学的改革及其创新[J].法制与社会,2014(9):213-214.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4

论文摘要:随着可持续教育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适应性及科技创新性,这就对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及实验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环节并结合以往的经验,提出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基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相统筹,产学研相结合,深化学生的实习内容,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变化,社会对环境问题日益关注。如何有效解决经济、资源与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主流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国家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环保类人才的需求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必将持续增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的发展及拓展对专业教育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育改革必须紧密联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环境保护不仅要与经济发展相联系,还必须与社会文化的保存与发展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展开“可持续发展教育”,促使教育改革从理念到模式的转型与变革,同时也对学生专业教育中的实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1]。

实习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实习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习,学生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效结合,帮助学生获得对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流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及组织管理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环境污染治理工艺及原理的理解,增强对专业业务的认识和兴趣,形成初步的工程概念。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社会实习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社会实习单位少,实习单位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实习内容简单,一般只限于参观学习和了解,很难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认识,社会实践内容不能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相融合等。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院多年实习经验,认为在实习中应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2]。

一、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教育融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从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向看,未来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的必然是以可持续成长为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的现代企业。因此,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必然是“可持续成长”。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要求人力资本的不断培养、吸收、和转化。高等教育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即学校的教育必是在可持续发展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即现代的教育必然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输送满足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系,让学校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及需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熟悉实际的业务操作和业务技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了解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企业也能够及时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了解现阶段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和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择优选择,为我所用,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储备后备人才力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环境的发展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紧密联系的,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融合,脱离了社会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必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服务。因此,通过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模式现状

环境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实习可以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熟悉环境污染治理的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等,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但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的实习实践经验并结合其他院校的实习情况看,很多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都是基于参观等表面形式,学生大多通过现场参观及工作人员的现场介绍,了解某污染治理单位采用了哪种处理工艺,现场需要哪些具体的处理设备等,很少深入污染治理及企业管理的实际中去。从我校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外实习看,主要有两方面内容——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各为两周时间。认识实习设在大三的下学期末,目的是让学生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之际通过现场参观认识并了解相应的污染治理工艺和流程、设备构筑物及相应的操作方式方法等[3]。我校目前的认识实习安排在多家污染治理单位完成,与相应的课程学习很好的结合,起到了应有的效果。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下学期初、进入毕业设计之前。毕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专业理论课后,通过实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整合,为后期的毕业设计打下工程基础和铺垫。毕业实习通常也是以参观的形式完成的,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主要也涉及到一些水污染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及废气处理等单位进行。但总结以往的毕业实习经验,认为毕业实习最好与后期的毕业设计充分结合,脱离毕业设计进行单纯的毕业实习,很容易造成实习流于形式而不能深入实际,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三、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的性质和任务,毕业实习是在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目的是让学生从深层次掌握并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统一,为后续毕业设计做铺垫。但以往的经验表明,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脱离,即没有实践目的指导下的实习很难真正做到对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层实践认识[4]。因此,如果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有机结合,就可以从内容上进行深化,且可以产学研结合有效结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以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毕业课题可以来源于企业和科研机构或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可以结合毕业设计课题进行毕业实习,这样可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构思毕业设计,充分发挥产学研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的作用,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性,将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环节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业务兴趣,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和科研参与性及科技创新性,提高学生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质量[5-6]。

产学研指导模式下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结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结合个人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跟企业的实际业务结合,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增前学生的社会阅历和信心,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此模式下可以很容易地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操作实际相联系,以科研指导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科研的效果,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同时,通过教师与企业的联合,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程中去,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学生业务素质的提高和科研业务能力的初步培养,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7]。

四、结语

依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校学生的培养不仅要其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要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目标,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社会实践途径,寓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之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创新性。

丰富的社会阅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掌握。高等教育做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然要与社会相结合,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变革,理论教育必需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脱离实际的理论教育综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是强实践性专业,因此,专业的实践环节必须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产学研结合模式下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参与性,丰富实践环节的内容,有助于可持续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力,康宁.中国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17卷).科学出版社.2008.

[2]何德文,柴立元,彭兵,王云燕.特色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47-49.

[3]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王涛,吉方英.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4]郭新超.环境工程专业三类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66-69.

[5]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218.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5

 

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

1、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教育就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环保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普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保基础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具体分为四个方面:以提高在职干部素质为目的的成人教育;以培养环保专门人才一为目的的专业教育,以大、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教育;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

1.1成人环境教育现状。目前,我国环保队伍的总体水平与事业要求尚有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环保系统内的近7万名干部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5%,中专占11.7%,其他占36.6%,而环保专业毕业的不超过5%,许多同志毕业后,从未参加过业务培训,知识老化需更新。

1.2专业环境教育现状。专业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据2003年统计,全国己有近200所各类高校开办了环境保护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己基本满足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专业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专业布局不尽合理,人才供需不尽对口等问题。

1.3基础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环境教育,是由环保事业的地位和环保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决定的,环保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需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抓好下一代的环境教育意义深远。一是通过对青少年及儿童的教育,去影响和教育家长以至社区和全社会,二是面向未来,在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时要避免下一代出现同样的环境问题,需要对下一代灌输环保知识,树立环境观念。三是环境教育本身就是进行国情教育、爱国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他们爱祖国、爱自然的良好品德。但我国中小学校的环境教育开展还不尽如人意。在认识上由于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感、环境行为为主与升学和就业无法直接挂钩,往往被学校、教师家长忽视。加外在教材上基础环境教育基本依靠有关具体学科教学进行渗透,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出现杂乱无章、零散无序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环保理念和预期的环境素质。同时中小学之间环境教育衔接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1.4社会环境教育现状。社会环境教育面广而且内容丰富,重点应是两方面:一是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教育,包括各级领导,他们是决策者,在环境保护中起至关重要作用,只有他们牢固树立和落实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有正确韵政绩观,从而发展循环经济。二是抓好重点污染企业领导的环境教育。企业领导的环境法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污染物的排放,对他们进行环境法制和环境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从而自觉防治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中国开展环境保护20多年来,环境教育也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任务的繁重,缺乏有力的支持与保证,目前,环境教一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归如以下几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的管理制度,许多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机构、没有资金、没有专门人员从事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理一论和方法研究严重滞后,没有系统的教材,而参照欧美的参与式教学,日本的体验式和中国的探究式让环境教育者无所适从;环境教育发展不平衡,存在东西部差异,城市与农村差异、发达地区与贫困落后地区差异,而在西部、在农村、在贫困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巫需理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现行环境教育不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从事环境教育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要求较高,而现状是此类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

2、环境教育的主要对策

2.1进一步强化基础环境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

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应分别分析各阶段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逐步形成完善的环境教育体系,克服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基础的培训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编写适合中、小学特点的教材,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应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意识教育。高等院校要逐步调整学历结构及专业结构,使之完善合理,在专业设置上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结合专业特点,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以及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环境教育作为绿色大学的基本内涵之一。

2.2加快课程建设。研究调整和完善环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达到能满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能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体现环境科学的发展趋势和教育规律。

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和渗透新形势下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如:“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和观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现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实现生态可承受的工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与办法等。

2.3加强领导,增加投入,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决策层是第一训导顺序己成为国内外的共识,要充分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干部培训班,研修班等形式,开设环境课或讲座,提高决策层对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各级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在环保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中。一是做好组织保障。由领导亲自挂帅、安排专职或职人员成立环境教育小组,明确部门职责,相互配合,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物质保障。各级政府在安排经费时,要将环境教育纳入预算,给予优先考虑。厂矿企业、医院等单位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中,也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职工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6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都已建立了本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或机构,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aSiin)和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等,并且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签署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目前,这已成为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为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给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参考。截至2012年,已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日本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国。我国于2006年开始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方法,并组织了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行业界的专家进行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组织的第21个成员。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与美国专业认证体系的比较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工程教育进行认证的国家,始于1936年。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业认证体系。

1.专业认证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全面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

2.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全面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有关。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认证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高。环境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始终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首先,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本校的环境专业建有五个部级和省部级教学和产学研平台,有部级“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区”,有教育部重点创新团队,这些都为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借鉴东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向各年级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运河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强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争取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立“1+X”的专业模式,即以浙江工业大学为“1”,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X”是浙江省从事环境工程应用的中小企业;另外,强化教学实践,实施本校教师和企业优秀专业人才为导师的双导师办学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的产业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实习基地。最后,毕业设计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其质量:一是改革毕业设计选题、组织等工作。选题应以实际项目为主,明确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多做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毕业论文课题;二是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到第三学年的暑假(7月)启动,为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7

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及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普及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环境教育主要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问题[1]。而高校对核类专业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尤为紧迫,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与任何行业、专业都密切相关,任何专业的人才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为核专业的大学生在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能够自觉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其未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例如,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核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利用会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废物,会对环境及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需要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置与回收利用。如果他们缺乏环境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在进行各项决策或从事各项工作时,可能就会不重视核领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很可能会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因此,应该使他们受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以及必要的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使他们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执行者。第二,目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自然资源,这些化石燃料的消耗会伴随大量co2、so2和nox等物质的产生,这些物质造成了“温室效应”和“酸雨”等一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极大的重视。核能作为一种清洁且安全经济的新能源,已经开始在国内外得到大力的发展并有待大规模的使用[2]。另外核技术在环境科学及环境保护领域中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所以核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学导论”课程了解人口、资源、各环境要素、全球环境问题等,将增强他们的保护环境的使命感,这样会促使他们更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将来有可能致力于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将核技术应用于环境领域,为解决环境问题做出贡献。

我院也开始意识到对核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将“环境学导论”课程设为核防和核工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平台选修课,并且选该课程的学生在增多。笔者正担任我院《环境学导论》的教学工作,本文针对核类专业及学生的特点,就如何上好《环境学导论》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要使学生对“环境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核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环境学导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觉得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认为学习环境方面知识是环境专业或化学专业等学生的任务。这主要是这些学生环境意识不强,他们可能会认为,社会要想发展,就必须向大自然索取能源物质,环境必然要受到破坏,如果要保护环境,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会觉得,环保是国家的事,个人力量微薄,起不了什么作用。另外是学生的环境基础知识相当缺乏,不了解人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不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现状;不了解污染物的形成、转化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不了解人们因破坏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第一堂课就应向学生强调开设“环境学导论”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核专业与环境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使他们明白学习该课程目的是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能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态度,也就是培养他们的环境素质,而环境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是适应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备的一种素质。只有这样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学导论”的重要性,才会激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并重视对环境知识的学习。

2 “环境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学导论”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专业领域广。而该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核类专业学生的关注点,针对性选择教学的侧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应结合核专业特点讲环保,让学生真正了解本专业与环境科学的契合之处。根据实践教学中对核类专业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大多关注学习该课程与自己专业的关系,关注以环境科学的方法解决核领域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可能达到的效果,以及核科学与技术在环境方面的影响和应用。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时,应侧重地传授学生关注的相关内容,如讲能源与环境时可重点讨论核能与环境的关系;讲“三废”污染时可侧重放射性“三废”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讲环境治理技术时可讨论核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这样会使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将来能更好地把环境意识渗透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如通过环境科学的知识及方法解决核领域的一些实际问题,或利用核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治理和保护环境等。

2.2 采用互动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们互动的过程,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老师可以针对所学的内容,列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解生态学相关章节时,老师可以先讲授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再将学生分为几组,让每组学生就“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之前,要求学生除了阅读教材还需查阅其他资料,了解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环境问题(如生态规划、生态农场及生态工艺等)的最新知识。由于学生从“查阅资料”到“讨论”,一直都参与其中,因此有较高的积极性进行学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学习课程的兴趣。互动式教育克服了僵化、一统的教学弊端,把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师生互动,甚至以学生为中心;把教育行为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到反思与行动、参与和实践的相结合,更加激发了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有必要将理论与某些具体的环境问题相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应在讲授理论知识多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是在听“故事”、看“故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如在讲授“海洋污染”时,可以引入近期发生较严重的且大家熟悉的“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和“大连石油污染事件”,并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己在网上收集这些事故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向同学们直观的展示海面污染,动物死亡等触目惊心的场景,感受到石油漏油事故导致的环境灾难。讲到生态平衡破坏,可引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环给炎黄子孙带来无尽的水旱灾害的例子,也可以影视图像向同学们展示一些事实: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过度放牧致使草原场退化以及滥猎滥捕鸟兽导致物种的数量减少或灭绝等。

转贴于论文联盟

2.4 丰富课外知识,增加实践环节

由于所学的是非环境专业,核类专业的学生平时不太关注学校邀请的环保工作专家所作的环境保护学术报告或讲座,也不参加社团举行的环境知识竞赛等活动,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这些环境类的学术和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以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环保工作动态的了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实验环节,如在有关“噪声”的教学中,可安排不同小组同学利用课后的时间分别在道路、居民区、商业区等不同地点用声级计测定噪声值,再结合我国颁布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对测定区域的噪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若在学习“水环境”的章节之前,还可安排与课程有关的野外参观,比如我院可组织学生观论文联盟察衡阳地区湘江水质的变化,让学生初步设计水质的监测并对水样进行对比,且要求对实验结果要以报告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另外如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污水处理厂以及垃圾填埋场等,这些亲临实地环节会使学生感到新鲜和好奇,从而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参观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简单的看”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这些实践环节既丰富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且巩固了理论知识。

3 结语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8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高等学校教学方法

一、引言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是环境科学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为提高环境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笔者总结了多年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教学的经验与心得,以期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使大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但是如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将较差,甚至连毕业论文所需的摘要翻译亦无法独立保质完成,说明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限制学习效果。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了得到学分完成学业;二是为了考研、找工作等需要提升英语水平;三是对专业和该课程感兴趣。第一种目的的人较多,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式学习,如何调动其学习热情是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关键问题。专任教师亦应充分认识该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2.教材内容单薄

目前已出版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选自英文报纸、学术期刊和书籍等,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部分教材各章节难易程度相差甚远,如科普读物中的内容普遍较易,而涉及原理和理论部分的内容较难。部分教材仅关注环境现象和常见的水、气等污染处理方法等,而对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等方向涉及较少。另外,不同高校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补充最新的科研成果。不同类型和区域高校在教材选择上亦应有所区别。如海南大学地处热带省份,所以应关注热带环境的相关知识。农业院校、理工科院校应在讲授研究内容时有所不同的侧重。

3.课时和时间安排不合理

该课程课时安排不宜过多和过少,开课时间应合理。课时安排在40~50学时为宜,过多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过少则不能完整讲授课程内容,亦不利于兴趣的培养。课程开设的时间宜在专业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一方面可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巩固已讲授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促进对专业英语课程的理解。

4.授课与考核方式陈旧单一

很多专业英语的课程讲授主要以英汉翻译为主,导致难以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不好。部分老师认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无需使用多媒体设备,传统的板书仍是主要的授课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程结束后,笔试分数在学生成绩中所占比重大,无法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全面综合提高。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

专任教师应与学生及时、全方位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大力强调课程的实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应选择学生兴趣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内容,相互渗透,学以致用。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特别应在专业知识讲授后补充专业英语的写作内容,至少应对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的写法进行介绍,以为后期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应大力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设定时应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适当设置部分双语教学课程,这样可使学生继续在高中英语水平基础上予以提高,亦可为专业英语学习作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式、互动式、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10分钟”的教学方法。即由随机抽取的学生将某一环境问题或现象发言7分钟,互动提问交流3分钟。这一方面可以尽快带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巩固专业词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当讲到全球变暖内容时,可让学生观看英文影片《后天》,然后组织分组讨论,这种集体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让所有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每个同学都开口说,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应分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英文和专业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的讲授应遵循由简至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从环境问题入手,再逐步讲授原理与技术。在讲授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章节时可选择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专业英语的讲授应涵盖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素材应不断丰实和更新,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与本校学生水平相当难度的教材,并适当根据学校专业和区域特点补充有关知识。同时,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除纸质书面教材外,应辅以多媒体教材,如录像、录音和图片等。教师应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可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可将部分章节设置成专题讲座,改变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如在讲授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章节时可结合国内外实际,将内容改为讲座形式,由专任教师或该领域的专家参与讲授和讨论,保证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专业英语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变的过程,如果此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仍停留在简单的笔试考核方式上是不妥当的。笔者发现在考核中应合理调整笔试所占比重。加大学生在课前资料准备、课堂讨论与互动中表现所占的比例,使得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都能得以综合评价。

四、结语

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一门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英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各高校应提高专任教师自身水平,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和专业、英语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9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

   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篇10

关键词: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

“环境教育”一词最早见于1970年的《美国环境教育法》,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此后,随着人们对环境及环境问题认识与理解的不断深化,环境教育的内涵日臻完善。

一、人与环境关系的内涵:新环境范式的内涵与发展

人类对环境的价值观与作为模式,一般可区分为“主流社会范式”与“新环境范式”两个相互对照的价值模式。所谓的“主流社会范式”是指从工业革命以来,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至环境保护意识觉醒前,在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时,一般大众所具有的世界观,由人类对其所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信念、与知识所组合而成的一种态度。这种典范的基本信念具有某些鲜明的特色:对科学及技术抱持强烈的信心、追求丰盛的物质生活、怀着一种繁荣未来的憧憬、支持经济建设发展、坚持个人权益、主张放松政府管制、满足现状、和维护私有财产权。而“新环境范式”的信念,基本上是相对于“主流社会范式”的观点,由于自然环境渐渐遭受破坏,各种环境污染的事件危及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部分人士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界定科技的价值与经济发展对人类的意义。基本上,“新环境范式”的信念是能了解人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的一部分,相信各种极限的存在,体认地球的负荷能力不是无限的,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的重要性。“新环境范式”的内涵可作如下理解:

1.重新定位人与自然关系:肯定自然本质的价值,厘清人类中心、生命中心与生态中心的环境价值观;

2.重新认定环境正义的范围:除了自然保育外,更要思考弱势族群与未来世代的关怀;

3.重新定义现代文明的内涵:思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及科技与人文本质的相互依存关系。

二、环境教育的理念进展与环境教育的目标

(一)环境教育的理论进展

从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起,经过多次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逐渐建立其理念与架构,归纳多位国际性环境教育学者的共识,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必须包含几个理念:整个教育理念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配合学生认知与情意的发展;而环境教育的范畴必须有整体性的考虑,要考虑到自然的、人造的、科技的和社会的环境(涵盖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伦理的与艺术的层面);就其广度而言,则要具有宇宙观,不应只局限在地球的生态环境,而要有更广大的视野;至于其深度就必须呈现对未来的关怀,除了考虑这一代人类的生存外,更要考虑未来世世代代人类的生存问题;课程内涵、教学方式与学习型态则要兼顾议题导向、行动导向、持续发展性、科际整合与协调与经验导向等要项。

由贝尔格莱德(BelgradeCharter,1975)所宣示的环境教育计划指导原则,清楚地指出环境教育的理念包含:整体性、终身教育、科际整合、主动参与解决问题、世界观与乡土观的均衡、永续发展与国际合作。

(二)环境教育的目标

贝尔格莱德与伯利西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已经清楚地定义,环境教育之目标在使学生能够认识而且关怀都市和乡间有关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与生态的相互关系,并经由适当知识、技术、态度、动机及承诺的养成,以建立一种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对环境的新行为模式,解决现今的环境问题,并预防新问题的发生,进而促成永续发展。环境教育的整体目标为:

促使世界人类认识并关切环境及其相关问题,具备适当知识、技术、态度、动机及承诺,个别地或整体地致力于现今问题的解决及预防新问题的发生。

培养意识及关切在都市和乡间有关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为每个人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环境及改进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为个人、群体和社会整体创造出对环境的新行为模式。

而具体的环境教育目标包含觉醒、知识、态度、技能、评鉴能力与参与等项目。环境教育必须完整地包含五个教育目标,才能落实环境教育的理念。这五个目标分别是环境觉知与环境敏感度、环境知识概念内涵、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行动技能与环境行动经验。

三、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对策分析

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专业环境教育和非专业环境教育两类。专业环境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为环境科学本身研究和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包括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环境工程类的环境教育学。非环境专业的高等环境教育是在受教育者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有关环境与资源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与资源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养成良好的环境公民素养。

在西方国家,环境教育被认为是重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内容。日本社会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日增,环境与资源科学在日本迅速发展,社会对环境与资源类的人才需求也大增。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大学环境类专业设置上趋于多元化,让环境保护理念深入到不同学科,注重环境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在高等教育中首先实现环境教育的社会化。日本大学的环境专业教育,着重强调实验技能和重视实际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中有大量的相关环境教育课程,环境教育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区环境服务项目联系紧密。就形式上来看,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仍然是以课程体系内的环境教育为主,以课程外的环境教育实践为辅,包括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研究和设计环境教育相关课程和项目以及参加社区社会实践等等。在英国,很多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开设了大量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必修课,使大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环境教育,高等院校中已有为多个学位和文凭而设的范围极广的环境自然课程,并因此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对环境教育高度重视的氛围。

我国的环境教育从根本上落后于经济的发展,环境教育起步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且正在不断的完善与深化。许多院校设置了环境与资源科学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因此培养了大批环境与资源科学和环境资源保护的专门人才。此外,许多高校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教育课程列入了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程中,在非环境类专业教育中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环境教育:

一是在公共选修课程,甚至是必修课程中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条件成熟的学校,甚至可以将环境与资源教育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一定学分的环境教育类课程,在高校中普及环境教育。就公共必修课而言,在这些课程中,环境素养好的老师应当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保护观念,如:在法律基础课程中讲授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知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用新的环境道德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创设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两难选择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就具有时效性的国际与国内的环境状况或环境事件作出解释,指出潜在的危害及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将环境保护意识逐步渗入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提高大学生环境素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可根据学校具体条件,开设环境与资源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例如《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生态伦理》等诸如此类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就学习环境类的课程作出选择。最好能够开设跟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贴近生活,提高学生选修学习的兴趣。

二是组织环境与资源教育相关的讲座,针对当前的环境与资源热点,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内容相对更具专业性与前沿性,开展专题讲座可包括:环境保护基本知识、废物资源化、生态(碳)足迹、环境污染与健康、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等,围绕经济、环境管理以及社会科学等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阐述,适合于文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自由选择,灵活性较大,授课内容切合实际。通过报告者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讲座尽可能的贴近生活,普及生活中的环境知识,提高面临环境与资源问题时解决的能力。

三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环境素养,重视环境渗透功能,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本身是多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的综合性教育,因此,在工程技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均可融入环境教育。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深入研究所讲授课程的内容的过程中,挖掘出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及时的进行环境渗透教育。通过学科渗透,既可以使学生在学到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到相关环境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基本的环境道德观念。因此,提高高校教师整体的环境保护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环境教育融入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方面。

四是在社团活动引入环境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通过社团活动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社团活动能让学生作为环境教育的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环境教育中。所以,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活动,组织环境保护相关的社团,在活动中普及环境教育,学习相关环境知识,相互交流分享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例如:对于废电池的处理,可以通过社团组织,组织志愿者定期回收与集中处理。提供闲置物品以物换物交流平台,避免二次浪费,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应该多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环境教育相关的活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情感上贴近环境、尊重环境、热爱环境和关心环境,进而形成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实现大学教育的全面与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朱义年,李湘萍.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高教论坛,2005(5):42-45

[2]徐蕾,颜柄乾.美国高校环境伦理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