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十篇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十篇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4:09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1

关键词:组织智力资本;增长过程;制度化;组织变革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力资本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根据已有文献,可将国内学者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和智力资本分类;②智力资本度量或评价;③智力资本管理,包括分配激励、智力资本保护、智力资本转换等;④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前两方面研究为主,有关智力资本管理以及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是未来几年智力资本研究的重点。

为了有效地区分附着于员工身上的人力资本和沉淀于组织内部、不随着员工的离开而流动的智力资本形式,作者在智力资本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组织智力资本概念。组织智力资本是指依赖于特定的组织和社会交往模式,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资本,以及员工在这种关系中共同创造的,编码化或部分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和市场型资本。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所拥有的那部分智力资本,它包括三个方面:关系型组织资本、知识型组织资本和市场型组织资本。关系型组织资本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工作之间,体现于组织活动的程序、规章制度以及组织文化中。知识型组织资本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部分编码化或全部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这些知识体现于企业文档、数据库、企业标准中。市场型组织资本也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市场资产,包括品牌知名度、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度等。

组织竞争力取决于组织所拥有的独特能力或综合能力。组织智力资本与组织能力之间的关系为: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能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能力的提高会不断丰富组织智力资本,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必须增强组织智力资本。

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形式:渐进型增长和突变型增长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如同生物体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两种重要的发展形式:演进和革命。演进是指组织实践没有发生过大的动荡,是一种稳步成长的时期;革命则是指组织中发生重大动荡的时期。熊彼特将组织的发展过程分成相对静止阶段和创新阶段,并强调了创造性破坏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伴随着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渐进积累型增长(简称渐进型增长)和突发变革型增长(简称突变型增长)。渐进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日积月累缓慢增长,主要是在已有组织规范和假设的条件下,通过常规性组织学习(以单环学习为主),不断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智力资本转移到组织系统中。突变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急剧增长的,主要通过创造性学习(以双环和多环学习为主),创造新知识、新规范,并把新知识和新规范转移到组织系统中,使组织智力资本存量得到急剧增长.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往往通过有领导的变革实现,这种变革可以是技术诱致的,也可以是管理诱致的。

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过程:活化、改变和制度化

penrose在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强调了企业的两种内在知识积累机制:①“标准化操作规程”或“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②“非标准化操作规程”或“非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他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Graham&Vincent认为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两个领域:流动的领域和制度化的领域。流动的领域保证创造性知识的产生,而制度化的领域保证将好的、有价值的思想在企业中保存下来,转化为市场价值。他们强调将个人自由、合作、共同的价值观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组织结构和对企业行为及经营业绩的评估中去,将流动性植入到制度中。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亦包括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阶段。其中,活化和改变过程是一个非标准化或流动的过程,而制度化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或凝固的过程。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是指激活原有的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规范,加以改进和完善,或者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规章制度、组织规范,产生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组织能力通常在活化和改变阶段得到迅速提高。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是指把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知识工作者角度而言,就是将知识工作者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转移到组织行为、规章制度和文化等子系统中沉淀下来,成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并向其他知识工作者扩散的过程。制度化过程也可称为固化过程,它使得组织智力资本越来越丰富,为组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渐进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和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都存在着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过程。

2.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

活化和改变,尤其是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意味着进行一场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对促进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尤其是促进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变革专家勒温(Lewin)曾提出组织变革的三步曲:解冻、改变和再冻结。科特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须经过八个阶段:产生紧迫感、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构建愿景规划、沟通这种愿景规划、授权他人实施这种愿景规划、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巩固已有成果,以及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每一个阶段都对组织变革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跳过其中一些阶段只会造成一种速度的假象,绝不会产生满意的结果;在任何阶段如果出现关键性的错误都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会阻碍组织变革的成功。

组织变革是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根本手段,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贯穿着组织变革的全过程。例如,勒温的研究成果中,解冻和改变这两步就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再冻结则是一个相关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作者认为,科特的组织变革前六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最后两个阶段则是相应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为此,作者借鉴科特的研究成果,将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激变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过程表示为图1所示的形式,其中虚框部分表示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具体做法如下:①产生紧迫感,考察市场和竞争现状,识别并讨论危机或重大机遇,让管理层和员工产生紧迫感;②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来统领变革,鼓励群体成员协同作战;③构建愿景规划,帮助指导变革,并设计实现这一愿景规划的战略;④利用媒介沟通新的愿景规划和实施战略,通过领导联盟的示范来传授新行为;⑤授权实施愿景规划,扫清阻挡变革的障碍,改变严重损害愿景规划的体制和结构;鼓励冒险、鼓励非传统观点和行为;⑥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为有形的绩效改进做出规划,以及实现改进;对参与绩效改进的知识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而制度化阶段的具体做法有:①巩固已有成果,深化改革,利用日益提高的信誉改变与愿景规划不相适应的体制、结构、政策;对能够执行愿景规划的知识工作者进行晋升和开发;利用新项目、新论点再次激活整个过程;②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阐明新行为与企业成功之间的联系;利用各种手段,确保领导的培训开发和后继有人。

2.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

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又可分为显性和隐性制度化两个方面。显性制度化是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加以编码化,并转换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的过程。隐性制度化则是通过某种组织机制,将知识工作者头脑中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在组织内加以流传、扩散和积累,是一种隐性积累过程。显性制度化和隐性制度化是分别把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保留和积累为组织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2.2.1 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 组织为了把预期的行为以一种固定方式保留下来,成为组织规程,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包括技术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对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重要,但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就管理标准化进行阐述。管理标准化是指管理实践中,通过制订、和实施管理标准,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进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20世纪初期,泰勒就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包括操作方法、工时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按标准方法培训工人,以及实行管理与执行明确分工等。管理标准化的优点是通过制订和贯彻管理标准,使人与人之间在群体中活动的关系以最优的方式固定下来,因此可以增加组织生产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协同性,并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但管理标准并不会一成不变,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制订、和实施,管理标准化的程度不断得以提高,管理系统不断被优化。总的说来,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知识和经验转化成用书面资料和文字材料表达的显性知识。

为了达成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企业还要重视企业知识库的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文档化管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或知识数据库)。知识库中比较重要的要素包括公司黄页、习得的教训、竞争对手的智慧等。文档化管理包括编制质量控制体系的质量管理手册,工作流程、指南、记录等文件。文档化管理可以将企业内部的隐性和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可视化,使之易于进行传播和吸收。同时,由于企业知识的编码化使得企业的生产、安装、销售、服务等各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容易实施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显性制度化还包括确立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并以明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优秀的企业中,核心经营理念作为指导和激励的源泉而长期不变。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Senge认为缺乏共同愿景的企业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而有内生的共同愿景时,共同愿景和现实差距所产生的创造性张力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共同愿景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因此,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企业发现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形成企业每个成员所认同的共同愿景。

2.2.2 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 显性制度化管理可以把组织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把组织知识格式化,尽可能地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但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例如组织过于刚性、柔性不够、易于被模仿等。因此,制度化过程还应包括隐性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即隐性制度化。在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远远多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物化在机器设备上、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知识工作者的头脑中,让人难以把握。隐性知识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大,价值含量非常高,对于企业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隐性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团队学习、团队工作机制的建立。隐性知识通常是一些无法编码化、贮存在知识工作者头脑中的知识和诀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团队学习机制,让一个具有相似工作和教育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团队所共同拥有和共同使用。这样,个体的隐性智力资本就不会因个体的离开而流失;相反,它却在团队学习的促进下,以工作经验的形式不断流传下来。随着员工对这些工作经验的认识不断深化,可以将其尽可能地文档化,将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显性知识。中国企业历来就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干中学”与“师傅培养”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促进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必须进一步发扬,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化,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有效团队学习与团队工作机制。

除此之外,把企业内的许多隐性知识和经验以礼仪习俗、英雄人物、传奇故事、领导风格、组织氛围等方式流传下来,则是隐性“制度化”的过程。

2.2.3 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系统的制度化 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是其50年生产实践通过显性和隐性制度化的结果。丰田的生产系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丰田工厂每项活动、衔接和生产流程都被严格规定,而另一方面,丰田的作业又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快速反应顾客需求。丰田生产系统的特点有:①工人所有操作的内容、顺序、时间和结果都被明确规定;②所有操作之间都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对用户和供应商的所有要求都能以“yes-or-no”的形式准确无误地加以反应;③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通道都简单、直接,在物流链上绝对不存在任何岔道和环路;④人们不断改进工作,任何改进都在师傅指导下以科学方法进行,并且进行的组织层次越低越好。丰田有一条成规,即一旦确定一个规范,就通过行动来检验,而不是强加给工人,这种方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工人之中。

3 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过程

通常来讲,组织变革的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将产生一个竞争能力的差距,组织必须提高现有的组织竞争能力。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组织开始有计划的变革,以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组织竞争能力事实上可看成是各职能能力的集成,而职能能力取决于员工个体能力。组织变革可以涉及战略、技术、组织结构、营销或文化等系统。有计划变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和组织规范并产生新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因而它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组织变革后为巩固变革成果,必须将变革的成果通过一个制度化的过程进一步沉淀为固化的组织智力资本存量,以此来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在组织智力资本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组织智力资本将为组织能力的下一步增长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将孕育出新一轮组织能力与组织智力资本相互促进、增长的过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组织变革以及组织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①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通过组织变革,组织现有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并由此带动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②作为组织竞争能力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将为组织竞争能力的下一步提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③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始于活化过程(激活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通过激变过程(创造性破坏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形成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知识),止于制度化过程(把新行为、规范和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凝固为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并在有关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循环往复进行。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2

关键词:智能机器人;未来生活;智能技术;家政服务;教育娱乐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80-01

智能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推动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的应用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部分家庭已经将智能机器人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智能机器人在家政、餐饮服务、智能陪伴、教育娱乐以及医疗康复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将部分工作交由智能机器人来完成,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1智能机器人简介

机器人是人们在科幻电影中常常能够看到的,而智能机器人则是基于机器人技术逐渐发展出来的全兴的产物,将知识作为其核心基础,拥有着较好的思维能力,可以对人们发出的口头指令加以很好的理解,并依据所处环境通过最佳的方式来执行的一种高智能机器人[1]。对于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而言,目前的智能机器人在这方面已经和人类的能力愈发的接近,能够依照任务目的和要求加以判断,并制定出最佳的行为规划,最终实现人们所下达的指令。智能机器人逐渐的完善与发展,将会给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2智能机器人如何改变未来生活

2.1家政机器人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家政机器人运用了智能识别技术,诸如,擦窗机器人的出现,其具有着超高的识别能力,能够对玻璃窗上的污渍及时发现并清除,使人们不用再定期人工的进行清洁。而且现在扫地机器人已经大量的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智能扫地机器人能够对房间内的障碍物实现自动躲避,并且能够对房间内实现全面的清扫,这对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无暇打扫房间的上班族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未来智能家政机器人还将不断的开发与研制,机器人所能承担的工作也将越来越多,对于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餐饮服务机器人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能够应用在餐饮行业中的送餐机器人,将其引用在餐饮行业之中能够有效地缓解餐饮服务人员不足的现状,而且能够提升送餐速率。送餐机器人主要是通过实现准备好的磁性导航线进行运动,根据下达的指令,将食物准确地送达到指定的餐桌处,并且具有一定的言语沟通能力,当客人出现野蛮行动时,其还能够发声请求客人离开[2]。这样不仅能够减少餐饮行业劳务资金的支出,而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客户来店内就餐,对餐饮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助力作用,而且也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目前也研制出了机器人厨师,其能够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菜谱,按照既定的制作步骤进行菜肴的制作,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将其应用在未来的餐饮行业中能够减少传统厨师的劳动量,而且能够降低厨师受到的油烟伤害。

2.3智能陪伴机器人

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现在独生子女多数是没有时间来对老人加以陪伴的,导致老人常常是孤身一人生活。随着智能陪伴机器人的出现,子女为父母购买一台陪伴机器人不仅能够和老人聊天,并且能够对老人身体健康实现监测,这对于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减轻儿女负担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逐渐的发展,未来可能会使陪伴机器人能够实现做饭与打扫等能力集于一身,使其代替子女来照顾老人,对提高老人的晚年幸福感极有助力。

2.4教育娱乐机器人

我国企业已经将机器人向教育领域加以延伸,通过将机器做成诸多的组成部件,能够对机器人实现拆解,并将组成部分重新组合成新的形状,通过这样的一个机器人能够使儿童在玩耍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而且机器人中安装有语音播报功能,在其中存储了大量的寓言、诗词以及通话等,通过对其播放能够做到寓教于乐。而且现在也有很多为中学生甚至是成人设计的机器人,其能够帮助学生和成人进行知识学习分析,提高学习效率。教育机器人出现对今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学习理工科知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必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2.5医疗康复机器人

中风作为我国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一旦出现中风便会出现肢体残疾,甚至会完全丧失行动能力,而对于中风患者进行康复性训练过程时,常常需要一名医疗工作者或者是家人在旁协助其完成,这对于医疗工作者和患者家属而言具有着极大的负担[3]。随着智能康复机器人的出现与发展,逐渐将其应用到中风患者的日常康复训练之中,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科学且有效地训练,对提高中风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而且康复机器人能够帮助因其他事故导致残障的患者不再利用轮椅便能实现行走。将康复机器人应用在医疗行业,能够有效地减轻医务工作者与病人家属的压力,能极大的节省医护资源,这对未来医疗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使医疗工作者能够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医疗研究和其他更需要治疗的病人身上。

3结语

智能C器人作为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品,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机器人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就需要技术开发人员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需求不断加以分析,根据人类的需求开展进一步研究,促进更多的智能机器人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智能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必将改变人们的未来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陶永.发展服务机器人,助力智能社会发展[J].科技导报,2015,12(23):58-65.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3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4.0;中国制造;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绿色智造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面着力,尤其是依托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和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统一。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形态创新取得了主要成就,并且向着中国汹涌逼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工业4.0”。随着全球工业产业的智能化创新日渐凸显,中国将如何发展制造业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针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这个重大现实问题和重要理论问题,开展一个比较性研究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中国绿色智造的科学性。

一、借助信息网络强调能源革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美国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正是适应发达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工业化”战略,2012年,杰里米・里夫金(JeremvRifkin)提出了未来学叙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观。

里夫金首先指出,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相融合的时代。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并认为,“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出现让我们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而能源体系则表现为可再生能源,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传统信息技术,而是通过互联网把整个世界联成一体;能源体系也主要指向可再生能源,而不是现代生产所依赖的石化能源。信息技术能够转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依赖程度,把注重物质实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为注重信息共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将对资源环境产生重要的生态效益。

里夫金强调了以可再生能源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能源体系。能源是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使用能源的方式能体现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水平。在里夫金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可再生能源体系能够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污染,是适应低碳发展的绿色能源。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方式需要以信息化为中介的新技术,这就需要创立以信息化传播技术为中介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他认为:“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创立开启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门。这种体系由建筑装载、部分地以氢的形式储存、通过智能网络分配、由插件连接,并且是零排放。整个系统是交互式的、整体的、无缝的。这种互联性正在为跨行业关系创造新的机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服务于其他传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商业伙伴。”只要能够合理储存、智能化使用可再生能源,人们就能够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仅把可再生能源作为整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性展开的发展动力,也作为现代产业形态的升级改造的能源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观是一个系统的产业发展观。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革命,更是现代生产方式的产业革命。在里夫金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五大支柱,分别是从传统的石化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在原有建筑物上安装发电设备、广泛使用氢和其他储存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建立能源共享网络、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概括起来,这五大支柱就是以互联网信息技术连接起来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为核心和动力的产业发展新形态,是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绿色化革命。新产业形态是当前全世界的发展方向,其中蕴含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现代人类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经济具有分散式、合作型的新本质。里夫金认为:“新型模式在社会和市场结构上都追求扁平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道路。这一崭新的时代体现出企业家更加民主化的趋势,每个人都将成为能源的自主生产者,同时也需要合作的途径实现能源在本地、地区间乃至整个世界的共享。”自然资源的民主化自主性,突出了资源使用者的生态责任,也突出了这种生态责任的共同性和共享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实质上是基于生产方式转变基础上的个体化、多样化、新社会化的变革。里夫金把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核仅仅看成一种直接的生产方式,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原则,所以他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都看成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看成超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基本经济制度的新东西,这似乎有着明显的超历史性的虚妄特点。尽管如此,他关于新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能源的世界性共享等观点还是值得关注。

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广泛的社会参与,这带来了民主化的新实践。随着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社会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社群化、扁平化、网络化等。个人之间的利益分化、身份认同差异、政治诉求都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社会参与的民主实践,民主的表现形式显现为群体性的参与式民主。里夫金提到:“在参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这一进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政府、工商界、公民社会组织都要参与。城市、地区、国家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变革,最终会影响到所有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的方式都将改变。”所谓全社会实践指的是社会的民主参与,以产业发展为内容,以政治组织为核心。在这里,里夫金看到了当代社会的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规范和民主实践的进步,并且力图把这种社群主义的变化带人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化中来,这是适应时代特点的理论判断。但是,里夫金并不涉及民主的实质,而只是从表象化的形式方面强调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组织秩序的形态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整个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里夫金提出,正是由于产业形态、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将由垂直型向分散型转变。一方面,“能源服务参与的民主化,是分散型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在这个新的时代,竞争的市场将越来越向合作网络让步。随着分散型资本主义的崛起,自上而下的垂直资本主义模式将逐渐被边缘化”;所谓的垂直型资本主义指的是政治结构的层级管理呈现为上下联系,而随着社会各界的民主化参与,社会管理呈现为网络化的合作模式,或者说,这种合作网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管理作用。资本主义的扁平化可以把个体对自然的生态责任直接地表现出来,也为社会组织表达个体生态诉求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基于社会管理的结构性变化,会形成分散式的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前见,也是在具体实践和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新概括。里夫金强调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民主化和个人自主化发展形态。他提出:“在这一新兴革命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拥有自己的公司。所以,欢迎来到分散式生产的世界!”在分散式的社会结构中,第三次工业革命造成了实践主体的个体化、自主化趋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产者”就是意味着生产实践的个体化和自主化。在这里,自主的产业主体能够从事符合其价值选择和市场需要的产业实践,整个社会产业的个体化标志着分散式生产日益成为产业形态的主导形式。在此基础上,世界分化为个体之间的松散联盟,这表达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造成的社会民主化趋势,但也带有明显的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松散性质。在松散结构中,生态治理越来越变成个体自觉以及依赖于个体生态自觉的参与式治理,社会治理中的国家作用被贬低。

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泛大陆的洲际政治和全球治理,也需要转变社会观念。里夫金不仅把第三次工业革命界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力图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变成世界性的产业模式、产业发展基础上的世界观。新世界观的建立以破除已有的国家政治和内部治理为前提,需要人们的观念发生根本变革。这不仅适应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国与国之间的深度交往和相互依赖,也能够为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积极的认识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泛大陆的洲际政治和全球治理”是一种政治乌托邦,不管全球化进程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国家利益的政治区隔难以真正突破。同时,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对于生态资源的分配主导权、国家发展的生态利益之间的分化、后发国家的生态权利也往往会被忽视。

总体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帮助人们走向后碳发展的新时代,这是适应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的。里夫金提出:“我们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利用公共资本、市场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来完成将世界过渡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经济时代和后碳时代的使命。这种大规模的转变要求我们提高生物圈保护意识。”可以说,恢复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生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事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最根本的是转变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里夫金从碳排放、大气污染等角度把这种发展方式理解为“后碳发展”,以此来统合各种生态环境资源,有其显著的生态自觉,但有明显的片面之处。因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污染防治。

里夫金强调了绿色化的后碳发展与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但是,他对智能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与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观念相比,德国“工业4.0”的智能化理念则更进一步。

二、在凸显智能化中蕴含资源革命的工业4.0

工业4.0是工业革命的智能化新业态。人们认为,工业革命1.0是从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叶结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工业革命2.0是从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领域大变革,这次工业革命形成了生产线生产的阶段,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工业革命3.o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它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从此,机械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工业革命4.0是强调未来10年即将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通过智能化生产和网络技术实现实时管理。

工业4.0(industrie4.0)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迅速的认同。“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部级战略。2011年4月,“工业4.0”理念首次在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2012年10月,以德国科技研究院(acatech)赫宁・卡葛曼教授(HenningKagermann)等为首的“工业4.0工作小组”受联邦科教部委托,开始拟定《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书》。2013年初,德国已有47%企业开始探讨工业4.0,其中18%已展开相关研究,12%启用相关技术。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2013年12月,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尽管工业4.0的提出者没有明确地描述新的智能制造具有什么样的生态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表达中看出,这种智能化制造业的勃兴能够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工业4.0主要关注工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及其中的主导因素、相关影响等。森德勒(UlrichSendler)认为,新的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变革的核心在于工业、工业产品和服务的全面交叉渗透。这种渗透借助软件,通过在互联网和其他网络上实现产品及服务的网络化而实现。新的产品和服务将伴随着这一变化而产生,从而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尤其是改变了人类与产品、技术和工艺之间的关系。这也要求工业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和调整,以便高质量地部署新工艺,并使其转化为具有经济上的益处。”工业4.0是一个以个性化、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绿色化为根本特征的新型网络化产业形态,个性化体现了灵活性,大数据和互联网体现了分散性,智能化体现了创新性,绿色化体现了生态性。工业形态的升级突出地表现为智能化,其效益却包含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强调的是能源革命的话,那么,工业4.0强调了资源革命。工业4.0主要是推行智能化制造业,其核心就是要将大数据、工厂特定软件和制造技术的“硬件”创造性结合在一起。鲁思沃(SiegfriedRusswurm)认为,工业4.0的理念是“通过充分利用嵌入式控制系统,实现创新交互式生产技术的联网,相互通信,即物理信息融合系统,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网络、计算机、信息、软件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交织产生新的价值模型,在制造领域形成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虚拟网络一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CpS)”。这样,产品的使用状态、产品的需求状态等信息就可以通过CpS得以精确化获悉,企业生产出来的每个产品都可以为人们所使用,避免了大量生产,节约了资源。CpS不仅可以降低实际资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碳排放,在保护环境上发挥重大作用。

工业4.0特别依赖于数字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把数据作为基本的要素,提高了生产的集约性和生产资料的价值效率。鲁思沃认为:“‘工业4.0’的目标已十分明确。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门子公司也正为实现这一目标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积极而有的放矢地改进现有机制。在通用研发环境中,通过‘数字化企业平台’将虚拟和现实世界进行融合,实现从车间到公司管理层的双向信息流和数据协同优化,是通往实现‘工业4.0’的必由之路。在‘数字化企业平台’中,不通的生产阶段间无缝衔接,数据可以自由‘流通’。全面集成是实现‘工业4.0’的必要条件。”强调数据的流通和集成,能够提高生产管理的科技含量和内涵质量,跃出产品的资源要求和物质实体性,也能够更为高效地实现产品管理,减少生产的中间环节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数据代替物质实体还实现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数字化转移,人们对数据的加工和消费部分地替代了人们对物质实体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新的物质生活方式,减少了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工业4.0主要体现在“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两大方面。“智能工厂”将不会再制造统一、毫无差别的产品,而是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千万种定制化的产品。“智能制造”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强调智能化的生产过程,而不仅仅是智能化的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的智能化依赖于生产管理的软件开发。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森德勒认为:“软件不再仅仅是为了控制仪器或者执行某步具体的工作程序而编写,也不再仅仅被嵌入产品和生产系统里。产品和服务借助于互联网和其他网络服务,通过软件、电子及环境的结合,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产品功能无需操作人员介入,也就是说它们可能是自主的。传统产品被具备至今尚不明了的特性的技术系统所替代。”此外,鲁思沃也认为:“利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和自动化软件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一个新产品的上市时间可以因此减少50%。也就是说,利用同样的资源与能源成本可以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这种以生产管理软件为基础的生产组织能够极大地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人们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智能化手段重新组织生产过程,把生产的智能化和清洁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物质资源的生产性消耗。

工业4.0时代,网络化的合作显得尤其重要。鲁思沃认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互,生产规划与实际生产的结合,生产数据一体化和生产服务的联系都成了决定未来工业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新的工业形态能不能成功,不仅要有智能化的要素,还取决于网络化的合作。鲁思沃提出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已经不再像数字化信息技术那么简单,而是更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全部联系中。网络化合作把不同环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智能化制造联成一体,实现了不同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使得生产按照科学规划的要求进行,避免了重复生产、物质资源的重复浪费等。

与第三次工业革命观念相比,生产环节及其组织形式的智能化转变包含了资源利用方式的智能化转变。通过智能化方式更高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当前清洁生产、低碳发展的最基本产业形态。生产过程中的两大基本物质要素――资源和能源,都能够得到更高效的合理利用。在这个意义上,工业4.0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比第三次工业革命有着更广泛而又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工业4.0的提出者和德国实践者没有充分意识到工业4.0带来的生态效益,他们对工业4.0如何推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控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过于关注工业4.0的经济效益,而没有及时关注工业4.0的生态效益。

工业4.0作为实践性的发展战略已经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2014年lo月,总理和德国默克尔总理联合发表《中德合作行动纲领》,重点提及希望在工业4.0方面和德国加强合作。这反映了中国充分认识到工业4.0为代表的产业新形态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转型的极端重要性。面对汹涌来袭的产业新形态,中国只能主动适应,解放思想,加强创新,才能发展出“中国智造”,从而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到全球智能化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和大力推进制造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虽然德国的“工业4.0”突出了智能化的趋势和重大作用,但生态意识却凸显得不够充分;而能够把绿色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起来的,则是绿色智造。

三、应对两大挑战的中国“绿色智造"

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新的重大挑战,其中,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适应智能化智造的潮流是其必须重点考量的两大挑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基本要素。然而,发展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生产方式、产业形态的根本变革。如果停留在传统的资源化生产方式中,生态文明建设就难以切实深化。那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方式究竟是什么样的?传统的生产方式究竟如何转变?这给现存的制造业提出了重大的生态文明挑战。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制造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中国一度被称为世界的加工厂,就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制造业的新变化,中国制造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从产业形态来说,一方面是新兴制造业快速崛起,另一方面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从国际竞争来说,一方面是发达国家把智能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展现出制造业竞争力;从国内情况来看,一方面是我国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是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制造业的新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推动中国不断融合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来开拓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机遇就是推进我国制造业的绿色智能化创新,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从污染中国变成美丽中国。在挑战与机遇面前,智能化生产既带来了转型期的社会阵痛,也孕育着新形态的产业成长。

近年来,中国提出和深化了应对制造业新发展而制定的国家战略,即“中国制造2025”。2013年初,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专门组成“制造中国”课题小组,重点研究“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2013年9月,中国工信部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重点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以改变中国制造业现状,使其在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必须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就是要坚持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所确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突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强化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引领制造业的绿色发展。由于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实施中国制造2025,当前最重要的就是“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两化深度融合,需要建立在网络化、数字化尤其是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基础上,其中,智能化尤显突出。这已经不是20世纪末期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那种科学技术基础,而是高新科技的深入发展和更为广泛应用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必将是“中国智造”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是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基础的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用“一二三四五五十”高度概括了《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内容。尽管要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但是,中国制造业不能因循守旧、局限在原有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的基础上,而是要以大力发展智能化制造业为主体,以“中国智造”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和标志。大力发展“中国智造”,我们才能极大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适应全球化的制造业竞争;大力发展“中国智造”,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由量增为主的制造大国转变为由质新为主的制造强国。

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是显著的:一方面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从而避免发展的资源瓶颈;另一方面是减少环境污染,从而避免破坏生态。但是,传统制造业的物质基础仍然难以改变,因此,升级改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仍然是有限的。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已经成为重大的现实需要。十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中国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当然也包含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那么,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和制造业智能化竞争的“中国智造”只能是“绿色智造”,是绿色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中国的工业制造2025规划中,把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基本方针的关键环节。根据《中国制造2025》,在全部产业发展中推行全面的绿色制造体系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的重大作用。《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提出:“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中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不仅加快了制造业的绿色升级改造,还通过不断增强绿色精益制造和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来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最重要的是,不断地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就是把生态控制和智能控制相结合,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体系。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需要与智能化相结合。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就是要“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相较于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和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的重大作用。绿色制造体系主要表现为由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绿色企业、绿色监管和绿色评价组成的一整套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产品和生产管理环节。当前,绿色制造体系肯定不能走传统制造业的老路,而是必须和智能化制造相结合,把信息化、绿色化和工业化紧密融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中国制造2025》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能不能建成绿色制造体系,是中国制造业能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极为重要的环节。绿色制造体系能不能智能化则关乎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和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的优劣存亡。

从发展趋势来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越来越依靠“中国绿色智造”。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制造业。而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大力发展绿色智造体系和完善绿色智造体制机制,才会更加有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智造”,必须加大传统制造业的两化改造。我们所讲的“绿色智造”是服务于中国制造业实际的,这就要大力加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按照市场决定原则,在政府指导下,淘汰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企业和生产方式,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要求,切实推进“绿色智造”。

推进“绿色智造”必须坚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深化产业机制改革。绿色智造作为智能化制造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需要一定的基本经济制度予以保障。在当前中国,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全面深化产业制度改革,激活制造业主题的创新活力。尤其是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全面深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让一切有利于绿色智造的要素充分发挥活力。

推进“绿色智造”,需要大力推进产业形态的智能化创新。智能化创新是当前产业创新的新形态,借助“互联网+”的网络化信息技术,大力推进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的智能化创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创新需要大力发展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资源使用量,加大产品的智能含量。绿色智造以绿色为根本原则,以智能化制造为根本载体,如果没有智能化制造的承载,也就谈不上绿色智造。

推进“绿色智造”,需要坚持生态和谐的基本原则。绿色智造中,绿色就是生态原则。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原则是基本原则,这不仅是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底线原则,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原则。坚持生态和谐的基本原则,就是在设计、规划、生产、合作过程中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使用作为基本要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以绿色化为基本准则,合理规划;按照生态文明要求,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建立完善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建设绿色智造工程,协调增加绿色工程的分布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内涵式发展,建设绿色产业链;大力开发智能化的高新科技,加大引进和原创力度;对现代工业进行升级改造,分级管理,逐步向新兴业态转变;大力开发新能源,如潮汐能和风能等,引领后碳时代的新发展。强化绿色智造的推广和应用,调整政策;积极推动产业管理和产业决策的观念更新;不断优化绿色智造产品的实用性,提高绿色智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4

懒惰的人不能改变命运,也不会获得事业的成功。勤奋的人是否就能改变命运,获得事业的成功呢?也不尽然,勤奋可以使落后变成先进,使贫困变成富裕,但怎样生活得有意义,使生活富有色彩,使生命更有价值,需要的是智慧。曾接触一位成功的商人,与他的交往,感觉就是对一种人文精神的追求,他不惜出资千万搞画展,建立田园工厂、艺术办公室。工作就是享受生活的理念,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能人,似乎在追求艺术,他获得了更多签订合同的机遇,更多事业发展的空间,他是在用智慧去生活。

“勤能补拙”的说法只能算着是人生发展低级阶段的事,在一切事物的启蒙阶段,勤奋能够解决问题,勤奋可以完成原始积累,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的却是智慧。联想学生的学习,每一门学科,开始的接触是认知的阶段,只要有时间,只要肯花工夫,总能有成效,总能出成绩,但要想有深刻的学科思想,利用学科思想去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形成受益终身的能力,不是靠勤奋就能够办到的。智慧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就像女人织毛衣,勤奋只能保证合身、保暖,智慧才能保证色样、美观,从而满足人的视觉。

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更多的工作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效益,更美观的艺术化效果。“生活为了享受”不再是口号,而是现实,人们开始追求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对生活的环境、工作的条件都有了新的要求,随之而来社会对人才的批判标准也发生了变化,社会越来越多的需要善于变通、富于创造力的人才,社会的需要决定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要做出相应变化,学校培养的人不是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要更“聪明”的人,能够灵活处理生活问题、工作问题的人,灵动和智慧成为新生代的显著特征,时代呼唤教育要培养有智慧的人。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以培养智慧为主要特征,衡量人才的不以知识量的多少为标准,而是以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为依据。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的形势更严峻,现实又非常残酷,教育的功利色彩非常浓烈,社会、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门仍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标准,校长、教师无法摆脱现实的约束,爱因斯坦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论占据着教育市场,此时人们忽略了爱因斯坦的智慧。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警醒和觉悟,要有自己的认识,要能够钻研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行为,以智慧培养智慧。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为课程改革突破口,努力构建“智慧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管理,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智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推进智慧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明确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职责,积极投入教研和培训所要需的经费,才能确保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硬件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必要物质基础。学校筹措资金为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前提。撤销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件事都有学生做。

二、理念引领,转变行为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成了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要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课堂还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习型课堂。

三、深化教研,促进发展

深化教研是课堂转变的关键。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掌握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操作是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一是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提纲的设计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计。以同学科同年级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二是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对学生的预习、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进行方法指导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学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一节“智慧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典型引路,探索模式

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想方设法给骨干老师“压担子”,研讨课、推门听课、家长开放课……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提升。让学校教科室的成员和学校各科组的骨干教师先后分别接受教科院、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全校家长的听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校还可以举办旨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既是舞台,也是鞭策,年轻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学以致用,教学能力将得到锻炼。随着“智慧高效课堂”不断深化,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非传统名师”将迅速成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尊重首创精神,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一次次研讨课后,可以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立骨干研究小组,推广先进经验,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数学等文字课(含科学、思想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编写《智慧导学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我校总结出的新课程下“六环互动导学”课堂基本流程也趋于成熟:“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智慧达标创练学――智慧成长互相学。”

五、评价激励,促进成长

加强智慧高效课堂的督导评估和管理,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应进行教学教研评价。制定“智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为:①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持续状态、生成状态;②知识的形态:基础性、迁移性、过程性、策略性、实践性;③教师的导学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目标、学习目标逐项落实情况。

(2)应进行教师和教研组评价。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细则”“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化表”“管理人员评价量化表”“教研组评价量化表”“年级组评价量化表”。

(3)还应进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客观、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素质报告册”,制定“智慧学习成长评价”:实行评语、等级、星级的发展性评价。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6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项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315名社区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批次进行社区干预研究,本文对33名第一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项目满意度调查分析,调查由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人员及上海大学社会医学系社会工作者完成。

1.2统计方法应用epidata3.0数据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中transform菜单中的ComputeVariable和RecodeintoDifferentVariables等过程进行变量转换后,运用DescriptiveStatistics过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体满意度评分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元回归的Stepwise逐步法进行分析。

1.3等级赋值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对调查结果进行赋值,从最满意到最不满意五个等级分别赋予100分、80分、60分、40分、20分,然后将各指标得分进行平均,得出满意度分值。满意度水平按以下标准划分:91~100分为非常满意,71~90分为比较满意,51~70分为一般,31~50分为不太满意,30分以下为不满意。

2结果

2.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了参与服务项目的社区老年人33人。其中,男6人(18.18%),女27人(81.82%),平均年龄(65±7)岁;文化程度为文盲1人(3.03%)、初中12人(36.36%)、高中/中职/中专/技校10人(30.30%)、大专/高职8人(24.24%)、大学本科2人(6.06%);婚姻状况为在婚30人(90.91%),丧偶3人(9.09%);家庭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为17人(68.00%),占较大比例;退休前从事脑力劳动24人(88.89%),体力劳动3人(11.11%),见表1。

2.2满意度测评调查问卷的满意度测评部分分析结果显示项目的总体平均满意度得分为90.09分(92.12%)。其中,归属感满意度得分为95.15分(98.99%),易及性满意度得分为90.51分(92.93%),接受性满意度得分为94.24分(100.00%),舒适性满意度得分为95.15分(100.00%),安全性满意度得分为93.33分(98.99%),完善性满意度得分为87.27分(93.90%),成效性满意度得分为83.31分(80.30%),总体性满意度得分为93.64分(96.97%)。其中,在归属感、接受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均在91分以上,为非常满意;在易及性、完善性和成效性方面的满意度得分在71~90分,为比较满意,参与者在知识获取方面和主观知信行方面均有改善和提高。自参加项目以来,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的人占84.85%;对老年失智的认知改变率为78.79%,多数人对老年失智的认识有所改变;改变信念持有率为87.88%,多数人有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的想法和信念;行为改变率为78.10%,多数人认为其改变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例如较以前相比锻炼意识明显提高,改变以往每天呆在家里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运用训练班上学到的益智健脑技能和有氧锻炼动作。有些人尝试减少对药物的依赖,生活中刻意增加读书、看报等习惯,主动用脑。主观记忆力改善率为59.40%,相对偏低,在主观感觉上,还未明显体会到记忆力有所改善,但也未感到下降,见表2。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离退休前从事的职业性质对满意度评分无影响(p>0.05),文化程度对满意度评分有影响(p<0.05),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参与者对项目的满意度评分越低,说明文化程度越高者对项目服务的要求和期望更高,见表3。

2.3问题与建议驿站内的自测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参与者与服务者双方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老年人的主动自测意识还没有形成,需要驿站内服务人员主动带动和宣传,调动其自觉性,形成自测习惯和意识。在服务需求方面,有氧训练班的个别参与者认为教练教授的动作与难度还不能满足需要,并感觉活动场地有些局限。同时,也希望增加一些娱乐活动和设施,如卡拉oK等。如果融入基本的医疗服务会更加受到欢迎。

3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老年失智社区预防项目的总体平均满意度得分为90.09分,参与者对项目总体比较满意。他们对健康驿站的内外环境规划布置、基础设施配备方面和服务接待工作非常满意,驿站内外环境清洁卫生、空气清新,非常温馨舒适。另外,对驿站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非常满意,他们能够及时快速地了解服务的相关信息,物品遗落在驿站,都予以妥善保存归还,使其感到安全放心。大多数参与者认为项目提供的服务很全面,由里到外,从细微中体会到关爱,容易接受。对项目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专业测试、专业检查、训练课程及举办的活动都感到安全放心,对认知训练班、有氧训练班的李博士、倪教练的专业技术能力非常信任,在训练过程中他们耐心细致教授、引导及嘱咐,使其能够自觉接受和配合。在主观感觉上,参与者认为项目的服务效果总体上比较令人满意。自从参加项目以来,掌握了老年失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预防技能,改变了对老年失智的传统认识,并相信老年失智社区预防项目能够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并对健康有利,有信心及信念通过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来积极预防老年失智。大多数老年人认为项目为其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给他们的生活注入许多快乐,也结交到很多朋友,扩大了社会支持网络。同时,他们对服务活动非常认可和接受,仍然愿意继续参加老年失智社区预防项目,并愿意向亲朋好友推荐该项目提供的相关服务活动。虽然第一周期的训练课程已经结束,他们计划自行组织运动团队,相互督促在社区继续进行有氧锻炼,并愿意作为志愿者协助教练教授下一批参与者,以身说法鼓励其提高自信心,坚持训练。在成效性方面平均满意度得分为83.31分,比较满意,但行为改变率相对偏低(78.79%),主观记忆力改善率较低(59.40%)。由于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掌握的知识越深,实行的倾向性越强,要去除过去学来的旧观念的影响,重新学习形成新观念,从而支配行动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从知到行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不存在必然关系,如知道某些生活方式或行为是老年失智的不利影响因素,但仍照样坚持这种习惯的人仍很多,要使其了解相关知识,并改变态度,形成转变的信念,最终改变行为,并能长期坚持下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过许多不同的层次,是一个既复杂又困难的过程。在本次调查中,与“知”和“行”相比,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改变的态度得分较高,经过训练,他们对老年失智的危险因素有了较多的了解,形成了比较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这对于其形成有益的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非常有利。本项目的干预结局是维持或改善认知功能,预防老年失智。干预结局的实现需要参与者和服务者双方的共同努力,参与者的积极参与及对干预活动的依从性对干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7

2017年4月27日下午,硬蛋ai+产业峰会作为2017GmiC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的分会之一,同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峰会以“ai以致用”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人工智能科学家、创业者以及市场分析师作为演讲嘉宾,共同探讨产业应用与未来,资本风口与技术拐点,并试图将目光聚焦到产业真正的痛点,落实在人工智能未来的应用层面。

清华神经博士现身说法脑科学将大推ai发展

一般意义来讲,我们认为大脑具有感觉、运动、控制、记忆和认知等方面的功能。目前人工智能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认知部分,初级认知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包括判断、计算、决策和逻辑分析等。但高级认知中包括想象力、情绪等功能还是做不到的。

人的大脑会经历一个发育的过程,但人工智能却不会发育,至少目前是做不到的。现今,人类越来越依赖人脑的外延,比如人人不离手的手机,手机的日程表、通信录等。这就不得不提到脑科学研究中神经学领域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比如情绪的神经机制,情绪产生过程中细胞分子的机制。如果未来可以对这些机制进行破解,机器可以通过神经元记录读取人脑的信息,甚至直接摆脱外延设备直接对人进行调控,包括运动、情绪等都是有可能的。

另外,脑科学和人工智能,迄今为止还是两门平行的学科,人工智能对人类脑科学研究暂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反观脑科学却对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比如人工智能借用神经科学里的视觉工作机制理论,使得人工智能有了今天的发展。但实际上,至今为止,人工智能也只是用了脑科学其中的一个理论而已。

科学是技术的源头,技术不等于科学,但恰恰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原动力。现在社会大环境中,更多的人关注的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生活改变、经济发展,却很少关注技术背后的科学。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鲁白强调,一个大国要变成一个强国,它的崛起不仅仅是靠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而应该同时进行思想、文化建设,才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强国。希望科学知识可以更多的融入百姓生活,推动社会文明。

ai数据似地球矿藏深度学习可掘黑金

水力压裂和液燃油技术是石油行业中一个非常颠覆的技术。三十年前,曾经有专家预言全世界的石油只够用三十年,但现在还有很多。当时预言的专家并不是没有考虑水力压裂和液燃油技术,只不过当时技术并没有落地,所以跟不存在差不多。演讲伊始,百度度秘事业部副总经理葛行飞向众人抛出一个石油行业的经典且具有突破性的技术,他表示,人工智能发展了这么多年,所积累的数据和地球上的矿藏极其类似。受技术因素影响,地壳中很多物质一度被认为是没用的,而水力压裂和液燃油技术的创新使一个个废弃的油田重新具备了很大价值。

人工智能中有一个东西跟水力压裂技术差不多,叫深度学习。这使得人工智能中积累了多年的庞大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现在这项技术还没有成熟,但也更有可能采到黑金。

相较坊间大热科技感知系统或先落地

谈到人工智能很多人会问:什么是最先进的技术?什么是最成熟的技术?什么是最快落地的技术?通过三个连续的反问,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吴甘沙开始向现场观众进行讲述。

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谷歌的无人驾驶,这项技术是基于2007年的技术路线发展起来的,现在发展非常成熟;然而谷歌的40公里无人驾驶的小车现在还在测试,尤其在开放的城市环境中,对于无人驾驶这项人工智能依然是一项挑战。反而,最快落地的可能是无人驾驶基于的激光雷达技术或感知系统。

目前,包括谷歌、优步和百度的无人驾驶测试汽车顶部都要安置一个激光雷达,这个激光雷达可以将周围的三维环境呈现出来,即使在复杂环境中也可以进行定位、导航甚至防撞,但相对昂贵。而特斯拉使用的是一种相对便宜的传感器,基于挡风玻璃后面的摄像头,以及周围车身一圈12个超声波雷达,这样就可以形成感知系统,虽然这套系统的技术尚不完全成熟,但相较于传说中的大热无人驾驶,其很大可能是最快落地的人工智能技术。

生活中的智能家居最接地气的ai应用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生活将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而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离不开的家居用品则可能是人工智能这项飘在云端的技术中最接地气和最容易落地的产业,而智能家居落地后会大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语音产业规模将达112.4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5.1%,将成为未来智能硬件爆发的据点之一。2012年至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年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576亿元。而国外,包括苹果在内的科技巨头也在布局HomeKit的智能家居新模式。

当天峰会上,硬蛋科技携手云知声了详细的合作计划,双方将从产业链角度进行合作共建“中国智能家居创新产业生态”,打破目前行业各自为政闭门造车的落后模式。通过聚合智慧生活圈产业链的优质资源,构建自主、可管可控、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生活产业生态体系,为创新类公司提供支持。后续还将搭建以技术研发创新、公共服务、企业创客孵化为主的三大平台。聚合资源,集成智能家居创新服务解决方案,并通过聚拢的资源、经验和技术核心优势,推动智能家居产业链全面落地。

假以十载光阴探索未来或可智享生活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8

以下是来自人工智能、大数据、预测分析和机器学习的一些重要数据:

1、到2018年,75%的开发商将会在更多的商业应用或服务中加入人工智能功能(来自iDC)

2、到2019年,iDC100%的物联网项目将得到人工智能的支持(来自iDC)

3、30%的公司将在2020年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加至少一个主要销售流程(来自Gartner)

4、算法将会在2018年改变全球数十亿人的行为(来自Gartner)

5、人工智能市场价值将在2020年超过400亿美元(来自Constellation?Research)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9

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

一、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和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展开,我国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的教育意识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和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进入到培智学校接受教育。家长们也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接受到了有质量的教育。然而,从1981年在北京市成立最早的培智学校开始,我们的学校从设备设施到教学内容方法都是针对单一类型的智力落后儿童尤其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来设计的,不能满足教育对象多元化的变化,故而教育教学质量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诟病。如果不及时更新观念,调整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式来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就很难完成特殊教育的任务、达到国家规定的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除了特殊教育课程观的改变以外,还有很多不同于传统课程的变化。除了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基础,关注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技能以及就业能力以外,还表现在“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不少培智学校针对《方案》的要求配置了相关的场地、教具、设备等。与此同时,《方案》也带给培智学校和教师们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些我们以前忽视的词语如“探究”、“交往”、“情境”、“对话”等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然而,当我们审视现实的培智学校教学时就会发现,我们的教学实践并没有太多的改变,我们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已经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教育需要。因此,需要对培智学校的教育职能进行重新的定位。

二、培智学校教育职能扩展的维度

培智学校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承担哪些教育职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此,笔者将立足于培智学校传统的教育职能,从应然的角度,探讨现阶段培智学校应对教育对象变化而产生的教育职能的扩展。

1.加强培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

教师的培养、发展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教育改革的成败。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培智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实践意蕴。但就我国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来说,学院式的培养模式注重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轻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一定量的实践环节也只是短期的教学实习和教学见习。我们并不否认教育教学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承认理论的重要性。但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距离熟练的处理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离开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结合,师范生很难在师范教育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这样的毕业生进入培智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由于各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异质性、同类残疾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课堂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使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适应压力。事实上,要熟练处理课堂中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每一个新手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磨练。一个成功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又需要运用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才能保证特殊学生的教育需要的满足。目前,我国培智学校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热情、积极向上、有一定理论基础、愿学习的一面,但在特殊教育基础理论和特殊教育实践能力两方面都需要提高。因此,如何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培智学校需要面对的问题。

我国教师的职后发展多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下,多是在假期里依托于各级各类的教研培训来集中进行的。这些培训常常是由专家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或者是普通教育的一般培训,远离教师的教育实践,对教师的具体工作缺乏有效的关注,不能准确、系统地告诉教师理论所对应的教学行为具体是什么。还有一些对于教师来说似乎不是必须通过培训就可以学习的东西,比如计算机应用。这样的培训不但耗时,而且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不大。因此,多数的职后培训对教师职业行为的改善难以产生实质影响。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加强结合实际的校本培训。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就是强调学校要承担起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责任,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通过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一种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和反思于一体的新型的教师专业学习的生活方式,把学校变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所。让教师在学校生活中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专业成长。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说过:“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

加强培智学校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职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学校要给予教师学术自由。教师主要是依赖他们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训练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学校要尊重教师已有的教育生活经验,把教师的教育经验作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传递给年轻教师。

第二,打破学校为了管理和组织活动而把教师分成学科教研组的规定,重视教师之间的协作,通过一些跨学科组的问题的解决,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第三,与高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先进的理念,帮助教师通过个人的反思将教学经验转化为教育智慧。

第四,构建网络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如果几所培智学校联网,校际间可以互相支持,交流信息,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这些网络中包括各种学校,那么教师所获得的理论的质量将会更高,数量将会更多。

第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制度,在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

2.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

当前,很多特殊儿童家长表现出对培智学校的过分依赖。当把孩子送到培智学校后,家长就认为孩子进了“保险箱”,认为孩子能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各方面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家长把培智学校当做孩子的暂时养护场所)。这种想法是自然的,但这些家长似乎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学校教育是万能的,可以解决孩子的一切问题。殊不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家长的这种想法给了学校一种无奈的选择,即我们的学校承担了本应该由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包办了孩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而实际上,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应该是有分工的。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作用是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学校虽然承担了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但是却不能完成家庭的教育任务,培智学校教育质量下降是必然的。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为培智学校与特殊家庭合作提供了一个契机。《方案》提倡以智力落后儿童生活活动为课程内容。我们知道,家庭环境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学校课堂模拟情境中训练学生形成生活技能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即使我们这样做了,学生回到家里也需要有机会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生活技能。如果能取得家长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生活技能在家庭环境中不断得到强化,教师辛勤劳动的成果就会得到巩固。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一方面是要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帮助家长树立教育孩子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保证孩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承担做家长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家庭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以下好处:首先,可以减轻培智学校的负担,使得培智学校有精力抓好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如果家庭能够正确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就会在孩子上学期间以及离校以后都能为孩子提供连续的支持;再次,家庭承担起教育责任,在为孩子提供教育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共同探索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有效途径。这样,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得到最佳发展。因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培智学校应该建立一套针对残疾儿童父母的特别咨询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家长咨询责任,不仅仅指的是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而是培智学校的办学方式和学校职能的改变。如果单凭教师个人的专业技能的改变来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咨询,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那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没有培智学校办学方式和教育职能的转变,就不能保证培智学校的长远发展。

强化培智学校教育的咨询责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与特殊儿童家长的沟通能力,以保证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之间能够有效的沟通。可以通过让父母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家庭作业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得到家长的帮助。

第二,成立家长咨询中心,定期为家长提供培训,教会家长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保证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的应用;向家长宣传我国特殊教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服务,为不同类别的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提供信息支持,如:自闭症的孩子应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有残余听力的孩子应该及早到专业部门进行言语康复训练等。

第三,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指导家长交流与学习,发挥家长的互动作用。有时这种咨询优于教师的咨询。

3.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

众所周知,我国培智学校一直是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个体间差异不是很大的普通儿童来说,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对大量儿童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培智教育发展的初期,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传统的学校科目(只是在程度上打了折扣),因此,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还不是很明显。而目前针对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设计的《方案》,实用性课程目标已经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与智力落后儿童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技能,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中完成,显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特点,以社区为基础的真实情境性教学策略就成为首选。

以社区为基础的教学就是在学生社区生活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这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地点有了很多的扩展,教学场所从教室转移到了室外,从校园里转移到了校园外,转移了到社区里。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就要求培智学校能够主动进入社区,利用社区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和活动动机,增强他们的记忆,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对社区的干预,也使得社区组织对本社区内特殊儿童的现实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特殊儿童离开学校后顺利的融入社区生活早作准备。这样,培智学校、家庭和社区可以形成一个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特殊儿童的教育任务。当然,在特殊儿童离校后的社区生活安排方面,政府有更大的行政权力。但是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更了解学生,更懂得教育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智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行动责任。

提高培智学校教育的社区干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开发与社区文化相适应的生活技能课程。评估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可能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对学生的期望,将这些期望与学生的生活技能课程结合起来,教授学生以后在这些环境中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第二,学校演练与社区运用相结合。以社区为基础开发的课程内容在学校中演练以后,再到社区的真实情境中具体运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一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二是能保证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从而保证学生能形成在社区中生活需要的技能和习惯。

第三,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潜在力量。社区中会有很多退休老人,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知识还有时间。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和退休老人共同参与的活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训练,如沟通能力和社交技能。

三、结语

教育职能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应该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生的持续发展负责。培智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应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时,不能消极坐等,更不能无所作为.而应及时转变观念,强化教育职能,承担起特殊教育机构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云英.培智教育学校办学情况调查与建议.教育研究,2007,(11).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2007.

人工智能对生活的改变篇10

>>机器人如何改变生活?未来机器人改变生活智能机器人改变未来生活机器人改变战争机器人改变“中国制造”?机器人改变中国制造机器人改变“世界制造”机器人的进化改变人对机器人的认识生活机器人无处不在人类该如何跟机器人Dna机器人果冻机器人机器人医生机器人之死Ⅱ机器人之死Ⅰ机器人趣事机器人崛起监考机器人我,机器人机器人比赛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机器人如何改变生活?机器人如何改变生活?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杨涤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大型服务机器人“优友”

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内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机器人正在渗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大推手。2015年年末,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12个机器人国际组织,58家科研机构参与大会,大会围绕世界机器人研究和应用重点领域以及智能社会创新发展,展示了一系列最新科研成果。大会主会场还汇聚了全球近200家顶尖机器人企业,展示了大量机器人实物,使得这些平常难得一见的精密机械与观众零距离接触,丰富了大众对机器人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引人注目的新型机器人

自从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以来,“机器人学”已取得重大成就,并开始在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国防和太空探索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的重点,工业机器人展区汇聚了新松、哈工大、aBB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及其带来的各类工业机器人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柔性多关节机器人

其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展出的柔性多关节机器人,成为聚光灯的焦点之一。新松的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具备快速配置、牵引示教、视觉引导和碰撞检测等多种功能,具有高负载和低成本的优势,可以满足用户对于机器人产品安全性、灵活性及人机协作性方面的需求。同时,它也是国内首台7自由度协作机器人,特别适用于布局紧凑、精准度高的柔性化生产线。精密装配、产品包装和机床上下料等工业操作对它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具有极高的灵活度、精确度和安全性,将开拓全新的工业生产方式,引领人机协作新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机器人提出了新需求,而科技的不断创新,为机器人发展提供了保障。现在,不仅工业机器人大显身手,服务机器人也同样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各种各样为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特种机器人、康复与助老助残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也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新族群。世界机器人大会专门设有服务机器人展区,涵盖无人机、智能汽车、智能生活、医疗、娱乐、教育等各个领域。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专用餐饮服务机器人――小智,在众多服务机器人产品中显得独树一帜。小智具有重力感应、自动避障、语音对话和按点送餐等功能,可以部分代替餐厅和酒店服务员重复的送餐递物工作。小智只需充电5个小时,就能连续工作20小时,一次能托起10千克的菜品,而且还不需要假期、保险等人力成本。小智所营造的新颖用餐模式,不仅科技味十足,也间接提升了餐厅、酒店的品牌效应,还为每一位就餐顾客提供了一次新奇的服务体验。这款外形设计柔美的餐饮服务机器人,拥有蓝色和玫红色两种颜色,背部安装的触摸面板可显示和设置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并通过亲切的语音实现人机交互。

与参展的其他智能服务机器人相比,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首个大型服务机器人“优友”,凭借着其拟人的外形和智能的功能,也吸引到很多媒体和观众的眼光,受到不少追捧。“优友”身高1.28米,体重60千克,外形与科幻电影中的机械战警类似,不过“优友”显然更为可爱一些。“优友”的外壳采用白色环保aBS材料,腿部采用轮式驱动,双手拥有和真人一样的5个手指,每根手指都可以独立运动。“优友”的双臂是用卡榫结构组装起来的,各具有10个自由度,可以实现全方位的运动和旋转,甚至可以转到背后进行灵巧操作。餐饮服务机器人小智

“优友”是国内第一个可量产的大型服务机器人产品,也是继日本pepper机器人之后,全球第二个可真正商用的产品。第三方开发人员开发的各种应用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app接口集成到机器人身上,使机器人具备各种功能,可以担任银行导引、公司前台、商场导购、展馆导览员和餐厅服务员等工作。

“优友”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智能化。“优友”采用锂聚合物电池,充电一次可以连续使用10小时以上,当在工作中检测到电量低时,利用自带的低电量自充电功能软件,机器人会通过定位循迹找到电源完成自我充电,有效规避因电力问题而导致机器人工作中断的情况。

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世界,未来,人与机器人将成为真正的伙伴。

人与机器协同合作

科学与工程相融合,才能让机器人发挥最大功效,让机器人替代人在复杂环境中工作并服务于人类。人类发明了机器代替人劳动,并不是要把自己完全排除在外。未来的机器人应该是能与人协调共处的,能够感知人的需求,补充人类的工作。

目前,在许多制造业中,部件都是由高度自动化的精密设备加工,但是飞机装配、船舶焊接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还主要靠人工,缺乏灵活的设备协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的许多手工工作,现在的机器人还无法胜任。由于机器人的在线感知能力远低于人,无法接收抽象命令,无法与人高效交流,再加上缺乏适当的安全机制,使得机器人目前仍然无法实现流畅的人机合作。未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将是开发能与人进行紧密合作的机器人。机器人要想更好地服务于人,必须与人融为一体。

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将不断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的新技术使机器人越来越适合于与人类进行合作。例如,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后脑”,提高其智能水平;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用人造肌肉等制成所谓“软体机器人”,将带来机器人外观的革命;利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机器人的一些行为直接受控于人脑;结合生命科学的创新,将可能产生类生命机器人。

世界机器人大会中日本机器人专家石黑浩教授制作的情感机器人GenminoidF就是对多种新技术做出的积极探索。GenminoidF采用真人比例大小制作,不仅外貌出众、衣着典雅而且能够使用中文、日语和英语等多种语言与现场观众交流互动,成为了会场上人气最高的机器人。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未来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支撑设备,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用户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烈,未来的机器人不仅需要拥有快速编程与自动化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快速就位能力。未来的机器人将能与人类紧密接触,实现在线规划、自主学习。机器人与人共融将是下一代机器人的本质特征。

以我国为例,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也决定了对机器人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目前,制造业中人力成本相较之以前已经上升很多,相应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为此,许多企业都在寻求替代办法,而机器人很显然是被优先考虑的,因为使用机器人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次品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值迅速提高,但是我国劳动生产率还较低,仅就每万名产业工人中拥有机器人的数量这一指标而言,还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对机器人提出了巨大需求。从长远看,新一轮科技进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智能制造是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而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的主要技术支撑,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情感机器人Genminoi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