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十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十篇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6:56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1]。科学、高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针对目前“4.5+0.5”的学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牵头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调研,为其新修订提供依据。

1调研内容及方法

1.1调研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由各校护理专业负责人先广泛征集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调研意见后统一汇总。

1.2调研内容

对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用性、设置比例、开课顺序、教材选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等16个核心、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所有调研问题中,包括7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

1.3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内容开展。电子版本反馈的调研问卷统一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

所有调研问题中,是非题、选择题汇总表(详见表1、表2)

表1是非题汇总表

3讨论

3.1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如果调整为4:6是否合理?

调研对象表示护理专业是一特殊学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护士要求高,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有各种学历层次的教育,竞争激烈;高职护理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和技能,对高职护生而言,短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进入职场。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均应齐头并进。

3.2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除了目前的课程,还需开设哪些课程?

调研对象表示为了护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临床岗位,还应开设一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课程,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意义及价值,如《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业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护理思维》、《医疗护理差错预防及应激预案》、《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而上述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开设中并未涉及,可以考虑逐渐增人护生学习课程设置中,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解决?

3.3.1人文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人文课程偏少、课程开设不合理、随意性大的问题[2]。同时当前教育教学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解决方法可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养和考核。

3.3.2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心智成熟不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内在转化不够,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欠缺,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难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议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

3.3.3过于重视技能竞赛,竞赛操作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轨、抠细节,跟临床真实情景差距太大,培养的护理人员刻板、机械化。无论是日常护理教学还是各类护理竞赛应重视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胜任力之一[3],培养护生(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评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4]。

3.3.4护士执业考试与专业课程改革(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不协调。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应由实践操作与理论两部分组成,适当减少理论考试难度,增加实践考核及面试等临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结论

据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若调整为4:6,赞成及反对意见持平。新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为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2]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2.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2

培养方案的征询

广告学的实践性特征使得其实践能力培养方案的拟订,需要考虑广告业界对广告教育的看法,总结此前我们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经验教训,吸取兄弟院校成功的操作方法等。所以,在培养方案的拟订过程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征询谋划和决策依据:

一是广告实务界广告人才观和教育观调查。通过广告实务界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广告公司、传媒广告经营部门、企业营销广告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理想的广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对现有毕业生的评价,对在校生的期望和培养方式等建议。

二是兄弟院校成功经验调查与研讨。通过向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广告教育先进高校教师发放问卷,利用全国年度广告教育研讨会的机会,征询兄弟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路径,与知名的广告学教授交流探讨等,了解了同行们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三是学生调查与讨论。对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征询学校在培养他们动手能力方面的有益的和不足的办法,以及如何更好地使学生获得实际操作技能的想法和建议;对在校生召开了座谈会,就现行培养方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四是教师座谈会。本系专业课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承担本项研究的主力军,所以,大家在一起进行了积极的、充分的研讨,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分析了以往的不足,明确了改革方向。这不仅有利于方案的顺利拟订,更有利于方案的推行。

培养目标的分解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以下七项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而我们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以“实践贯通”为主线,把其他六项学习贯穿起来,使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成为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兼优的人才,即:

自修之道: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课堂45分钟的事情,而是时时刻刻的事情。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离开大学之后仍然可以持之以恒的习惯。

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在动态的现象和案例中活化基础知识。

培养兴趣: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且能够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积极主动: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积极主动起来。

掌控时间: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为人处世: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为人处世是人生至关重要的终身必修课。

通过上述扎实的调研和耳标分析,以及对实现这些目标之途径的简要分析,我们于2006年初形成了书面的《广告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及《广告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施行细则》。

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关于课堂实践教学

1 实行多媒体教学。要求非任选类广告专业课程的讲义和案例。都要制作成pFt,授课实行多媒体化。

2 实行案例教学。教学中,要求贯穿案例分析,不仅有对案例的评价,还应包括改进、完善、重组的方法和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3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实行模拟教学。该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此前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的广告运作课题,拟订广告运作的整体活动方案。学生是否完成学业,能否顺利就业,与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4 创建案例库。创建广告案例库、营销案例库和品牌案例库。案例库由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合作完成,以光盘形式保存,供教学和研究使用。

5 增设《广告案例研究》课程。在第八学期增设《广告案例研究》限选课程,每周6学时共60学时,教会学生如何编写案例、如何分析案例、如何优化案例。

6 考试要体现实践性要求。不管何种方式的专业课考试,试卷中都必须有案例分析或操作性试题,分值至少占20%。

关于课余实践组织

1 建立广告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包括本地和外埠的媒体,广告主及广告公司,12250家左右为宜。

2 实务参与。从二年级分专业开始,要求学生与一家广告公司、广告主或媒体形成教学实践关系,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完整的广告实务作业,并由所在单位出具参与证明。

3 暑假实习。要求第一个暑假欲选报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到新闻媒体广告部,了解其机构组成、广告流程、广告经营和管理等情况。第二个暑假到与广告依存度高的知名企业,了解其营销、广告等情况。两个暑假的实习,都要求提交实结报告。

4 指导学生广告社团。组成学生广告社团顾问团。为学生广告社团提供相关信息、机会和资料,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广告实践活动。

5 “广告实务报告会”。每月举办一次“广告实务报告会”,邀请广告实务界人士,结合具体的广告作业项目与学生交流沟通。每期报告会要录像、录音并整理成文字和光盘资料,形成资料库,供以后的学生观摩学习。

6 “最新广告现象讨论会”。每月举办一次“最新广告现象讨论会”,由广告专业教师轮流主持,每期讨论会要录像、录音并整理成文字和光盘资料,形成资料库,供以后的学生观摩学习。

7 综合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要求学生自己联系或到既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实习结束,学生要提交实结报告,举行全体学生参加的实结交流会。

8 实行导师培养负责制。实行导师培养负责制,经双方充分沟通后由导师提出具体的至毕业前的培养方案,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培养方案的执行

培养方案从2006年初开始执行至2007年底结束,历时两年4个学期。方案中的内容都得到了执行,专业课程都实现了授课多媒体化,案例库基本完成,广告实务报告会、最新广告现象研讨会一个学期分别举行了5场,导师制顺利推进等。

执行中的亮点是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和广告策划模拟提案会。

2006年与世界华人大学生广告“金犊奖”组委会合作,广告社团承办了“金犊奖”在河南地区的巡讲活动,使河南十多所高校的广告学子聆听了广告创意大师的创意秘诀,激发了学生们的广告创作热情;2007年又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组委会合作,承办了全国大学生三大赛事之一――“学院杯”在河南地区的宣讲和推广会,点燃了同学们的创意之火。

2007年6月份的广告策划模拟提案会,经过严密的组织和协调,按期顺利举行。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以期方案的完善和可行。比如:广告实务报告会的经费问题,会因学院工作重心、经济状况等受到影响,致使举办的次数不易保持;导师制由于与学院其他专业没有同步进行,尽管教师们尽心尽力,但在既有的传统观念和制度安排下,在如何体现导师报酬方面,操作起来,难度颇大;导师对学生的实习必须进行及时的指导,否则学生容易懈怠;学生参加广告竞赛的工作,广告学系教师必须主动赢得学校、学院领导的支持,才能有良好的参赛结果等。

效果总结

经过4个学期的执行和完善,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讲课负担,又增加了案例分析的时间,提供了案例分析的展示空间;课堂讲授贯穿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使同学们对理论问题认识得更加透彻,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了学生的听课热情,使学生与教师同步思维。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3

为使教学专题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取得切实成效,依据《*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学习调研阶段(即日起—4月10日左右)

(一)学习调研

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通过组织座谈会、专题辅导报告、走访、调研等活动,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梳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做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所属学科专业内涵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调研与论证工作,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二)解放思想大讨论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的主题,在此环节各单位要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为学校和院(系)、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1、如何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在研讨“我校的办学传统”、“高等教育面临的适应性改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内涵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

2、如何明确学校、院(系)发展目标定位:在研讨“大学本科教育的类型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现有的资源和实力水平”、“继续努力的规划和措施”等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学院“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建设什么样的院(系)和学科”。

3、办学理念:

(1)办学宗旨:学用结合、服务社会;

(2)办学方针:以人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

(3)指导思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5、教学工作思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6、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得全体教师员工在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院(系)、学科专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我为学校和院(系)发展做什么”等问题上能够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在这一阶段,各单位要在梳理和总结本单位近年来“168”工程教改建设项目进展和现有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编制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瞄准更高目标,统筹制定本单位的教改建设规划,在高质量地完成现有项目的同时,抓住学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的有利时机,依据工程项目指南,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二、分析检查阶段(4月15日—5月15日左右)

(一)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结合班子成员分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师生员工提出的意见,重点探讨新一轮培养方案如何坚持人才培养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适用性、加强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等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新一轮培养方案中“2平台1模块”(通识类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下表)及所担负的任务,积极开展调研论证,合理设置平台课程及专业课程,并及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二)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学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讨、充分论证、仔细审核,形成包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的分析检查报告,按时完成培养方案的修订起草工作,并开展自评分析检查工作。

教务处负责组织校外专家及校培养方案制订专家组成员,依据原则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审核、论证、检查。重点核查总学分(总学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比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构建、专业课程模块组成等是否符合学校的原则规定和最新的专业规范、是否有利于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在这一阶段,成功申报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项目的院(系)、教学单位及相关项目组成员,要根据工程整体进度安排和项目实际情况,组织研讨论证,开展分析检查,细化建设方案,认真填写好项目任务书。

三、整改落实阶段(5月15日-6月15日左右)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根据分析检查阶段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如何进一步修改完善培养方案等内容纳入整改落实方案中。切实抓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修读方式等的改革创新。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4

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加强对湖南省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践教学中心”等学科平台的建设,结合国内外高校调研和国内公共卫生机构走访交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拟概括为:①培养预防医学学生全球视野,不局限于国家和政府边界,而应客观分析全球性因素和多元文化环境中对健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提高跨文化领域交流和学习能力。②引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应急意识,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报告与预警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等。④培养学生全球协调发展型卫生观,即“公共卫生与全球生态系统融合,自然-社会-心理-生态-健康”一体的全球多元协同卫生观”,以全人类健康为内涵,以全人类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2全球化背景下预防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举措

2.1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应急技能培养

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景特点,结合传统教学内容中应急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与难点,拓展和优化传统预防医学专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教育教学内容,对全球化视野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评估等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切实提升应急技能。如:指导学生熟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应急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训练,掌握应急储备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与情景模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方案,独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提供相关预测预警信息,跟踪监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能力,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报告和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能力,协同处置跨区域、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和报告能力等。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与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较单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块,优化与拓展应急教学模块,增设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内容,搭建层次分明、实效明显的应急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技能实践教学质量

一支稳定且与应急实践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急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与联系不够,不熟悉公共卫生机构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技能,而且应急技能训练类教材偏少且更新速率慢,导致高校教师应急教学偏重理论,应急技能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与技能,但其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鼓励高校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选派部分高校教师至公共卫生机构进行短期交流与实践,从公共卫生机构选聘部分熟悉公共卫生应急技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预防医学学生前往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毕业论文,在部分高水平公共卫生机构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加强应急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实践教学质量。

2.3强化应急案例教学,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5

为科学设计证券投资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实施方案,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课程考核要求,首先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考核项目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规律要求;二是考核的项目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三是要体现对学生能力考评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四是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评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改革方案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改革方案的“过程”考核项目及考评目标要求设置如下:

1.1课堂考勤、提问和课外作业

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课堂考勤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课堂提问分为课后布置、课前提问和课堂随时提问,但两种提问的目的和作用是不同的。课后布置、课前提问主要考核学生课后的学习与知识掌握情况,课堂随时提问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随堂理解与掌握情况,督促学生集中听课注意力,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效率。课外作业主要包括自主总结、计算应用和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总体把握、案例综合分析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2证券市场调研

证券市场调研为学生创造了走出校门了解证券市场的实践机会。为有效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老师为学生提供调研的单位。调研的问题要事先由各小组拟定,待老师审阅通过后,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按要求由学生分组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

1.3阶段测试和上机操作

阶段测试的目的是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平时学习,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阶段性掌握情况。以抽签方式进行的上机操作,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内的实训项目内容的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

1.4小组作业

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形式。要求由4-5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5-6周时间内以课外任务的方式完成一份综合性行业或上市公司的投资分析报告。主要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资料收集与综合分析与研究、创新与协作、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写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上述考核项目是证券投资学课程“过程”考核内容的构成部分,它与期末考试结合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培养与考评体系。在“知识+能力”和“过程+结果”的能力培养与考评体系设计完成后,方案的实施对预期效果的实现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实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在方案实施前,首先向学生公布全部方案内容,让学生明确考核项目和具体考核要求,以及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项目的成绩分布。小组作业是学生综合能力训练、培养的重要方式。为达到小组作业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预期效果,首先,是小组作业的定题要科学,既要反映课程的授课进程和课程的特点要求,又要能够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次,是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分工。为使小组作业在对学生能力考核方面更具可比性,指导教师要为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框架进行统一界定,在这个前提下,由小组成员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内容撰写提纲,再由组长对整个报告的提纲进行整理,提交小组作业的研究计划,经老师审阅通过后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讨论交流和报告的分工撰写。在分析报告撰写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参加小组作业的讨论,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指导学生的课外训练活动。小组报告会是小组作业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小组报告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展示的平台。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负责的内容按要求制作ppt课件,按小组研究报告的顺序在课堂上进行规定时间内的口述。实践表明,学生对以小组报告会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极富成就感。

2改革效果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学生不仅对课堂听课学习的兴趣不高,对老师的提问也没有回答的积极性,对于在课堂上理解不深的内容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解决。改革的实施,由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和成绩的评定高度透明,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活,课堂上,不仅听课认真,学习效率提高,而且积极思维,主动发言。学习上只要有不明确的地方,学生就会及时找老师解决,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认为,为了完成老师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必须勤奋努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他们克服了以往的懒惰。课前提问、课堂小测验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小组作业和小组展示促使学生自主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促使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完成学习小组共同的计划任务,尤其是小组作业展示,要求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走上讲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小组作业成果进行讲解展示;课外的市场调研,要求学生依据调研任务,拟定调研提纲,设计调研问卷。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兴趣。

2.2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课程都是由教师个人演“独角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判断课程成功的标准是教案备得是否细致熟练、教师讲得是否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是否聚精会神。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促进了教师对先进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课堂上,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启发进行思维,随时回答老师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2.3促进了教学质量提高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外小组作业以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或上市公司投资分析报告的形式作为小组研究成果,教师在讲解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程中,必须更多地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述,结合证券分析师的市场分析报告或公司分析报告进行市场分析或公司分析,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和要求。这必然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社会实际,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提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为了定量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收集了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同一课程改革前后学生的相关成绩数据,如表1所示。从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前后的班级成绩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布以及各成绩档次的百分率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得学生成绩分布趋于集中,班级平均成绩提高,成绩的优良率也显著提高,成绩分布更加合理。分析可见,改革前,学生成绩存在高低分差距悬殊的现象,显然是由于期末“一张卷”造成的。而课改后,该现象消除。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课改的成绩及能力考核指标清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使学生学习潜能和学习动力得以提升。

2.4提高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

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能力训练与考核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体现了课程特点和教学规律的基本要求。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学、科研相结合,学习、研究、实践相统一,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参与机会,为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这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符合。

2.5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的学习小组中,提倡合作学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团队、以合作为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以研究为手段[4]、以应用为目的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现代社会所强调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这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方案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3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182-02

一、研究背景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重点要求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需要强化案例教学,而且规定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作为专业学位点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达到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共同提高的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必须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解决本专业领域范围内生产实际问题,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环境生态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该门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环境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案例设置过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环境问题案例,尤其是本土环境案例,如2011年绵阳涪江水污染事故、5・12地震后期龙门山生态环境监测及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等教学案例,对激发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师生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步骤

1.师资培训。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还处于启动阶段,《环境生态学》的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案例教学法能否够达到期望的效果,显然《环境生态学》师资力量是不足的,因此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方面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培训任课教师撰写《环境生态学》课堂教案和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一份优秀的《环境生态学》课堂教案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教案的框架内容来源于教材,但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践基地和合作企业成功案例。同时,基于教师个人经历可以引进国内外其他高校的成功教学案例来使用,甚至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个环境事件编写虚构的教学案例。如“受损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案例编写可以模拟川西地区草原退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修复措施。撰写了优秀的教案,还必须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展案例教学。而大多数从事传统理论教学《环境生态学》教师没有从事过生产实践锻炼,因此,案例教学实施需要具有生产实践经历的教师才能发挥教学效果。所以师资培训过程中需要遴选一批优秀年青教师到实践基地和相关企业单位去锻炼,积累丰富的教学案例,尤其是本土教学案例,将这些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和汇总,归纳到《环境生态学》教材相对应的章节,充实到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有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2.调整教学内容。大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用性内容偏少,尤其是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章节明显不足,这对案例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现行教材中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分别为独立章节,虽然这些内容对后面学习群落生态学奠定了基础,但这样章节划分太细,许多内容可以进行整合和压缩,需要精简和压缩。把生态因子、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三部分内容合并为生态学基本原理,理论内容可以减少10课时。同时,环境工程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联系紧密的应用技术需要加强讲授。

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战略需要,《环境生态学》研究生教材需要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内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西北地区荒漠化与防治、华北地区大气污染防治、东北地区湿地保护和西南地区土地退化及石漠化防治等,都是国家需要长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知识、措施和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投入到环境建设工程中。

3.案例库建设。虽然早在2015年6月,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案例教学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就已完成并开始运行,教学单位可以共享优秀的《环境生态学》教学资源,但培养单位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环境生态学》案例库。由于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一定差距,全国教学案例库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自身的教学培养需求。而且,培养单位的《环境生态学》案例库建设应该依托地方发展需要,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地方特色,特别是本土生态环境建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突出体现,才能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研究生。

4.组织实施。(1)课前准备:教学案例开课前一周教师告知学生们案例内容及教材内容对应的相关章节,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教学案例材料预习与分析。如果教学内容来自于本土案例而且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可以个人准备,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相关职能部门沟通等,这样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如果教学内容来自于陌生案例而且内容相对复杂,由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小组规模,任课教师组建兴趣小组,团队合作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总之,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中,都有机会进行个人能力展示和知识水平表现。(2)课堂开展:教师把教学案例讲述结束之后,如果需要把问题列出,尽量详细地列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措施。讨论的形式可以采取灵活方式,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辩论,也可以通过技术模拟。对于具备野外教学条件的案例,安排在校外实际场景中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们更能掌握教学案例内容和精髓。工作之后遇到类似的案例就可以仿照课堂教学中的技术方法进行解决。(3)课后总结: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简要撰写教学案例报告(如污染场地修复调查报告、修复技术方法报告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撰写完成后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尽快评阅并对学生撰写的教学案例报告开展讨论、点评报告撰写过程中优缺点,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案例。至此,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才算完成。

5.教学评价。制定评价案例教学效果的依据非常重要,评价体系包括:一是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表现情况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方法由二级学院研究生教育考核领导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主要来自环境工程专业教授、校外导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但真正做到客观评价确实不容易,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大家对研究生案例教学方法也不熟悉,导致教学案例与课堂理论知识割裂,所以任课教师就需要向有经验的研究生教学案例教育的学校学习交流。对研究生的评价主要分为课堂表现和分析报告的评分。每当案例教学结束时,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报告的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给出相应的分值,综合成绩=课堂表现×30%+分析报告×50%+团队协作×20%;根据公式得出综合成绩既可以表示公平,也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结语

近年来,国家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实施,既突破了理论教学壁垒,又创新了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应了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趋势,因此,《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需要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大力推广。同时,《环境生态学》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各高校的成功经验,继续整理补充教学案例库,探索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邀请校外专家合作,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敏慧,叶长兵.环境生态学本土环境案例教学模式探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29(8):52-55.

[2]王应密,张乐平.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66-171.

exploreofCurriculumCaseteachingmodeoninenvironmentalecologyforFull-timeprofessionalDegreeGraduateStudent

LiUQuan,HUanGwen-jun,HUanGtian-zhi,DonGting-xu

(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mianyangteachers'College,mianyang,Sichuan621000,China)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多元化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推出具有创新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保证统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统计人才的需要,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

1.构建“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的统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是统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整体教育教学方式。

统计学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有二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培养学生要具有较好的统计知识体系、专业索质和应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把统计学技术运用到工作中。第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为宗旨,确立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兼顾培养统计科学理论研究人才的同时,积极探索复合型、多样性、多层次的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途径。

在统计多元人才培养的理念指导下制定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顶层设计,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提出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口径、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明确专业定位:立足宽专业、厚基础,依托财经院校优势体现三个特色:一是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多学科交叉渗透,统计定量分析方法特别要与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现代计算软件的应用结合起来。三是突出“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实现强基础、重实践、尊个性、重品德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2.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统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改革

2.1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分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构建由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并通过“精中间、延两边”,增加交叉学科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重组课程内容,强调提炼课程基础性内容和方法,形成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本知识部分;深化及延伸内容采用以点带面方式,以典型实例分析及专题讲解方式进行。拓展内容由学生在参考相关材料基础上以讨论或分析报告方式完成。

2.2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建立以基本技能为主线,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实践课程体系。重组实验内容,选择实用流行的SpSS、excel统计软件,形成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的基本训练部分;改革训练内容,引入最新的统计软件、操作方式和一些科研成果。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层次。

一是以课内实验为主的基础性实验。包括两个方面的实验: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SaS分析软件和数据挖掘等课程的课内实验,这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统计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常用工具软件等课内实验,这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是单独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包括抽样调查实践、市场调研实践、学年论文、统计软件应用与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类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是社会实践教学。重点推行“三个结合”的办法,即“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部门统计工作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我们可以自选项目,有条件的情况下,也要承担社会各单位的委托项目。

3.统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3.1设置课内特殊训练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专业基本素养的训练。理论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指标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统计科学素养。

无标准答案问题的研讨。使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科学创新思维。

综合实验及相关综合训练。专门开设《社会经济调查实务》和《数学建模》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沿着统计“调查方案制定,数据采集,数据库建立,数据录入、数据整理,撰写分析报告或类似的路径进行综合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一个真实的《XX调查分析报告》,《XX模型应用》。建立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全国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两项大赛制度。

3.2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训练

课外社会实践我们重点推行“三个结合”的办法。就是学生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工作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3.2.1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大型普查等工作。国家大型普查工作基本上每三年有一次,统计专业学生有很多机会参加。

3.2.2参与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加强统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文献、讨论、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2.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使教育模式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双语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倡导“多元并重”和“互动教学”。

参考文献:

[1]马敏娜.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教育(北京),2007,(5).

[2]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J].统计教育(北京),2007,(9).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8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实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48-02

引言:

研究型大学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传授基本理论和操作规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使用指定仪器设备去完成实验,达到预设的实验目的,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学习和理解课本上无法呈现的知识和理论,缺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随着我国发展,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下培养的大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要求,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而创新实验是近年来各高校在实验教学改革中普遍提出的方案[1,2]。

近年来,哈工大为贯彻精英教育理念,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机制,为优秀本科生开设创新实验课,创新实验课的设置还充分考虑了指导教师的科研情况,鼓励将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带入本科生创新实验,活跃本科生的科学思维。作者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哈工大本科生创新实验课《有毒物质进入人体途径的分析实验》,本文将以该创新实验课为例,系统地探讨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的经验。

一、本科生创新实验课的教学方法

1.创新实验课学生的选拔方式。创新实验课,是在普通实验课的基础上,对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提升和创新。所以其选拔学生的方式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择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创新实验课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所以要求选修创新实验的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现在我国本科生培养体制中,只有大学三年级及以上的本科生才能学到专业方面较深入的课程,所以该创新实验课只针对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同学开放。其次,选择专业知识成绩优秀的学生。创新实验课的设置,旨在激发学生科研的兴趣,为学生今后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继续深造奠定基础。所以在学生的选拔过程中,要选择成绩优异、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对于专业具有较好的认知和兴趣,比较容易投入该创新实验课的学习中。最后是选拔方式的创新:不能单一地以学习成绩来选拔学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以作者承担的实验课为例,采用了命题式的方式进行,即让学生设计一套实验方案研究《如何量化食品中某类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体的摄入量》,而在选择学生的过程中,着重将专业课成绩和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统一考察,综合给予评价。学生的选拔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达到了选拔学生的目的。

2.创新实验课的设置方法。为了最大程度地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实验课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创新实验课的开展要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开展,小组的组成由学生自己组合,但人数不宜过多,实验课时间的安排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商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实验课内容的设置也与传统实验课不同,摒弃了传统实验课按照既定方案(实验步骤)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以作者承担的实验课为例,我们在给学生设置实验内容的时候,更加注重开放性,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首先将人体暴露方向的国际前沿热点问题引入到实验课概述中来,由学生结合兴趣根据文献调研自主提出影响人体健康的污染介质和污染物质,引导学生从呼吸、食物摄入、皮肤吸收等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实验方案设计,为学生们创造更大的自主空间,选择其感兴趣的实验内容。

3.创新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创新实验课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实验也有很大差别,也要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准备、开展以及后续数据的处理等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老师要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首先,是实验方案的指导:由于本科生没有经历过专业性较强的科研阶段,缺少相关的经验,其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依据文献的阅读,学生们对于该实验方案的能否开展并没有把握,有可能出现原则性的错误,甚至有些实验方案中的特殊仪器,在本学校的学校实验中心(室)并没有,导致无法开展。所以指导老师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验条件,引导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其次,是实验过程的指导:要求学生全面参与实验过程,而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以作者承担的实验课为例,从采样仪器的安装、调试,样品的采集,溶液的配制,各种仪器实验原理的理解、使用等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由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解决,指导教师只是负责简单的引导,防止特大错误的发生。最后,是实验数据分析的指导: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归纳和解释,均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创新实验课的教学要注重过程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实验结果,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去感受实验的魅力,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验、科研兴趣。

4.创新实验课的考评方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传统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就是撰写实验报告,而很多情况下实验报告都是相似或者相同的形式和结果,无法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老师评价各个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实验课的考核方式也要摒弃传统实验课考核方式的弊端,有意锻炼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培养创新能力,可以采取多变的方式进行。以作者承担的实验课为例,着重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的深入挖掘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在实验课的实施过程中进行,由指导老师直接给予考核,其权重占整个考核的50%。对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研究报告,创新实验课的研究报告不同于以往的实验报告,要求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撰写,与传统实验报告有较大的区别,研究报告不仅要以纸质版的形式提交,还要求学生讲解(presentation),这种方式使创新实验的考核方式更大程度上体现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演讲能力。指导老师结合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和汇报等多方面给予学生综合考评,其主要原则为“倡导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哈工大创新实验课的实施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不断完善创新性实验课的管理,建立创新实验评价体系,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包括设立创新学分、推荐免试研究生加分等措施,大大增强了本科生的参与积极性[3]。

二、创新实验课的评教体系

为了多方面评价创新实验课效果,哈工大教务处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实验课教学质量评价表》,要求所有选课同学进行匿名评教,具体评价指标包括:实验课内容充实、设计合理,具有创新性(权重25分,下同);实验条件准备充分,环境好(15分);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指导学生积极、耐心,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5分);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教学效果好(20分);学生的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5),总计100分。此外,还从以下三个方面征集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1)该课与以往的实验课有何不同?(2)该课对你的能力培养作用如何?(3)你认为该课有何需要改进之处?以作者承担的实验课为例,评教结果归纳和分析如下:其中71%的同学给予本创新实验课的总体评价分数高于95分,25%的评价分数在90分到95分之间,只有4%的评价分数小于90分,从总体评价的角度来看,本创新实验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也进行了汇总:(1)与以往实验课的不同:主要集中在参与性更高、动手机会增加、师生互动频繁、启发式实验过程和活跃的实验气氛等方面;(2)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数据的分析能力;(3)改进和建议:增加课程理论和大型仪器原理的讲解,适当增加本课程的学分。通过评教结果的分析,该创新实验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实验课的思考

本实验课程的特色在于把国际前沿热点科研问题带入本科生实验课堂,由学生结合兴趣根据文献调研自主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及数据的后续处理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其意义在于促进本科生关注前沿热点科学问题,培养科研兴趣,培养科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实践能力,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该类型的创新实验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从而更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创新实验课的设置将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引入到本科生课堂,更加容易调动学生们的科研兴趣,为后续的科研奠定基础。创新实验课的设置是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能够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实验课在本科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傅承新.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9

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普遍存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象,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3,4],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5,6]。 

 

一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做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5,6],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没有具体实施的实例。而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鉴于目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了提高机械工程领域产品开发类培养方向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采用该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所需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不仅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而且还可以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 

(二)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的特点,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在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所以在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在研究生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来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二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三个组成部分。 

(一)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 

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硬件方面,由于在构建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作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的硬件保障,所以作为导师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多学科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调研及技术开发工作,并把相关的企业确定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以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出扎实的培养平台,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二)导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多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本培养模式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导师们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甚至参与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销和管理。另外要选择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副导师,鼓励导师们与副导师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由于本培养模式下还需要学生掌握产品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这些工作可通过导师与企业副导师以及与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和商学院老师组成导师组的方式解决。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10

关键词: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01-0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从事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师应当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机融合[1-2]。“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置恰能符合这一人才培养方向。综合实验不仅是化学理论知识、方法原理的综合,而且是实验手段、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综合。近年来,各大院校均对“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整合与更新,优化了课程知识结构,追踪科技前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此形势下,以科研促进教学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黑龙江大学化学学科教研人员的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的背景下,学院提倡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入到“化学综合实验”的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辅助科研。学生在课程中不但体验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还学习和观摩了一些大型、先进科学仪器的操作与维护,这既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又锻炼了他们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科学作风。

一、以科研促进“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设计

(一)合理设置实验项目

合理地设置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先进、新颖的实验内容是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的完美体现,也是响应国家关于“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号召的必要措施[3]。首先,针对“化学综合实验”的教学特点,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确定合适的实验内容。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的研究成果必须是成熟的科研成果,确保实验整体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为此,结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化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我们围绕教师承担的国家以及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衍生出相的综合性实验。例如,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固体电化学及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课题涉及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相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因此选择课题中实验方法比较成熟的一部分开发为“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内容。我们设立了综合实验“固体电解质纳米粉的制备、陶瓷成型及离子电导率的测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以其发电效率高、能量密度大、燃料使用范围广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电解质作为SoFC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在阴极、阳极之间传递氧离子和对燃料及氧化剂的有效隔离。目前Y2o3稳定的Zro2(YSZ)是SoFC中研究最热、利用最广泛的电解质材料。YSZ的离子电导率不仅与掺杂浓度有关,而且还与粉体的制备工艺、烧结密度密切相关。这个实验课程的完成过程,既让学生领略了新能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了新型绿色能源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又让他们学习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对其相关部件的要求和发展现状,同时还了解了电解质材料的制备工艺对其离子电导率等相关性能的影响,又让学生从全方位角度领会和理解了新型燃料电池材料研发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开发领域的技术状态。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还在实验中安排一些自由设计环节,比如在陶瓷成型和烧结工艺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参数和操作来获得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一些非预见性的结论,从中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详尽介绍课题,开展资料调研,学生制定实验设计报告

作为科研成果转化成具体综合实验内容的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在实验开展之前给学生详细地介绍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尽量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实验相关原理和内容,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以致用的积极性。同时提出实验要求,实验开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等,并提出一些与实验关键内容有关的问题,布置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制定详细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查阅的资料并经过分析和讨论,学生整理出详尽的实验设计报告,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方案和具体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讨论(包括数据记录与处理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提交的实验设计报告,保证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不符合要求的实验设计报告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讨论并做出完善和修改。对于有些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要尊重其想法并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地布置实施。整个文献调研和实验设计环节,不但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献检索和调研手段而且促进了学生将理论课程知识与实践的横向联系,充分调动了学生进行科研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避免了以往照方抓药,学生不动脑思考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4]。

(三)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与管理制度

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具有安排与开展专业实验的综合能力,在此阶段的学生经过了基础实验对基本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更要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验过程,培养创新思维,感悟科研的真谛。在此过程中,2―3人一组的实验模式既要求大家有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又要求他们发扬团队精神,协作精神,集思广益,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开展中大型表征和测试仪器的使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必要因素之一。由科研项目转化而来的实验项目往往用到的是项目指导教师课题组或者专业实验室的相关仪器和设备。教师在学生开展实验之前应当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把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用途、操作规程做介绍,必要的项目需要亲自示范操作。比如,在“固体电解质纳米粉的制备、陶瓷成型及离子电导率的测试”实验中教师需要事先为学生讲解并且示范陶瓷压片模具的使用方法、高温炉的使用方法和电化学工作站的测试方法。在整个实验进行过程中,实验室或者实验中心应当做好仪器设备开放使用的安排,并且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制定仪器设备具体操作规程和管理措施以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学生要按照设计好的实验路线认真操作,记录好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释疑,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点评和总结[5]。

(四)按照科技论文标准撰写实验报告,进行实验结果汇报

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讨论,是最能体现学生分析和总结能力的环节。在此环节中,我们摒弃过去固定模式的实验报告形式,要求学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完成数据讨论与总结,对数据的处理不再是简单的数据罗列和图形展示,要从中总结和归纳数据变化规律,与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理论预期相对照,解释现象和原因,做到环环相扣,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互验证。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之后,每一名w生还要对其实验结果进行汇报和答辩。实验结果的口头汇报及答辩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也是对以往综合实验成绩评价方式的重要改革。我们将综合实验的成绩评定分成几大部分,前期文献调研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以及报告撰写与答辩各占不同比例,重点落在实验过程和报告撰写与答辩上。公开汇报实验结果的方式既体现了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又有效避免了同组学生报告雷同的现象。同时,对于优秀的实验论文,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并推荐其在校级以上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激发学生做科研的成就感[6]。

二、以科研促进“化学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

依托于学校的科研学术背景,挑选合适的科研项目内容转化为“化学综合实验”教学内容有效地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科的发展新动态迅速融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课程知识,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在整个科研项目化的综合实验训练过程当中,学生通过文献调研的环节锻炼了对文献知识的梳理和内化重构,提高了科研思维的能力和水平。还学会了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培养和锻炼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组式的上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实验报告论文的撰写和口头宣讲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更促进了学生科研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科学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考核和创新能力素质考核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化学综合实验”是训练化学专业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拔高过程,有效地利用教师科研优势,以科研促教学,教学助科研,不断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追踪现代科技发展前沿,注重课程的先进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标,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井葵,陈俐.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相融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3).

[2]郭继强,陈晓艺,李长吾等.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胡向东,向敏,李锐.基于科研促进教学的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

[4]高冬梅,李莉.以科研促教学开展环境科学综合实验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