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十篇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8:00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教学;实践;创新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教育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面向社会需求、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工程训练教学是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校内的工程实践基地。长期的教学经验表明,工程训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工程训练教学为成就卓越,夯实基础。

2“卓越计划”的内涵

2.1“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

2.2“卓越计划”具有的三个特点

(1)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

(2)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

(3)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卓越计划”中的“卓越”的含义

(1)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

(2)综合素质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工程师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培养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5)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应起的作用

3.1工程训练教学的目标

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工程训练教学的内涵

工程训练教学是典型的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进行创新实践教育的基地。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一个直接参与的实践过程,获得感性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对学生必备的工程素质进行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具有创造性的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体现为:

(1)基本的技术技能训练;

(2)先进的技术技能训练;

(3)综合素质的训练,包括思想作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心理素质、企业管理等。

3.2工程训练教学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

3.2.1为学生提供工程氛围,实现“工程回归”,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指在解决工程问题是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工程素质的培养需要工程环境的熏陶,并且结合工程实践操作。工程教育的核心特征就在于其实践性。目前的教育制度决定了现在的大学生都是高考进入大学的,接触的是同学、教师,与社会脱轨,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还是同学、老师,更加脱离了工程实践。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阶段的大学应该承担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任务。

在当今各高校实践性教学学时短,而校外寻找实践基地又很困难的情况下,有效地途径之一就是校内的工程训练教学实践环节。工程训练教学作为高等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训练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由课程教学转向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全面工程素质教育的极好课堂。以工程训练中心为载体,提高学生们的工程素质。英国著名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贴切:“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培养工程师亦然,只有具有工程师资格的教师,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业环境中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

齐斯霍姆教授强调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有一个可以进行工业实践的教学环境,在教室和用粉笔写、或者用多媒体课件的教育方法是不够的。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可以说是一个模拟的工业环境。或称之为模拟工厂。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工工程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环节不能代替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干,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

3.2.2只有具有工程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工程师。工程训练教学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卓越计划”中要求高校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人才培养的竞争焦点不仅体现在设备的先进性上。这是因为无论多先进的设备,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从市场上购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训练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就是说不仅要有较高的学位层次,才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根据工程训练的特点,还要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在实践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适应工程实践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决非易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前身是苏州大学实验总厂,许多教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他们具有工程师的技术职务,同时又有教师资格证。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2.3工程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工程型人才人文素质的养成。通过工程训练教学,学生在工业实践的环境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各种工艺训练、各种制造工程的参与,不但能够了解工业生产常用的金属材料及加工工艺的入门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工程训练教学,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并实现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为将来从事工程师工作打下基础。工程训练的目标是“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系统的实践以后,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洞察能力。创新不是空穴来风,需要一定的基础训练。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学生创新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针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改革原有的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经过基本的技能训练之后,增加了创新设计及制作的项目训练,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分若干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后,自己动手,多工种的配合,制作一个很有创意的作品。面对学生的作品,老师发出感慨:学生们潜力无穷啊!学生们完成了创新设计的项目训练后,面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作品,建立了自信,相信自己也能创造,他们的创新欲望得到激发和培养。实践证明,开展这样的创新制作是成功的,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做。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习惯。使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

3.2.4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中讲到,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也就是“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工程训练中心走校企共成长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将校企合作逐步引向深入。通过校企合作: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可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在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共享。学生也可到企业实训乃至“带薪实习”,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卓越计划”中要求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要有计划的选送教师到企业岗位工作1—2年,积累工程实践。校企合作,可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可聘请企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4)聘请企业家到学校授课,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5)企业可借助学校的教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

目前,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与苏州市越海拉伸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海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和“越海公司”有了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意向,准备成立“苏州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越海金属板料成型技术研发基地”,在产品开发、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达成共赢。为了使基地能顺利运营,“越海公司”赠送我校部分设备及相关模具,并为该基地提供初步研发启动资金。

该基地投入实际运营,将会对企业开发新品提供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校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实践,成为应用型人才带薪实习基地。

3.2.5有利于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但要有过硬的技术素质之外,还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解决问题的技术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在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耐心、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工程训练教学的项目,同学们都没有经历过,但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劳心又劳力。尤其是同学们在进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此项目有一定的难度。一开始同学们很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经过小组同学之间的思考、沟通、推敲、合作,最终完成了创新设计。在这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智得到了锻炼,相比以前、更加自信、坚强。敢于尝试、敢于争先、敢于承担。这样,才能培养出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3.2.6作为开放式的校极创新实践平台

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是综合素质更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工程训练中心成立创新实验室,配有专职的教师,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成立以来,协助学院开展科技竞赛活动:指导和配合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如机器人大赛、低碳小车、大学生国家实验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平台,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能力得到体现。经过这样的训练,跨出校园的已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卓越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4结束语

“卓越计划”预期实施10年,到2020年,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近期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关键因素是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为此,我们必须:

4.1面向世界,放眼国际

美国将“加强科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引领世界创新”的理念提升到国家的高度。奥巴马总统提出让“有数学才能的大学生毕业进入工程领域,另一些人进入计算机设计领域。”日本政府很早就确立了教育兴国、科技立国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发展计划中把发展工程教育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措施,以确保日本的竞争优势。印度在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4.2超越“专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的“卓越计划”培养的尚不是“卓越工程师”,而是为成为“卓越工程师”打好基础,培养后备人才。“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应超越专业知识点,而在于培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于综合素质更高。

4.3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创新始于问题,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工程训练教学是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工程训练教学应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与时俱进,练好内功,探索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大胆实践,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实行产学结合,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在高校的“卓越计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政.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j].金工研究,2000,12.

[2]“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n].人民日报,2010年07月09日,1.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三峡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93-02

三峡大学作为地方省属重点高校,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工程训练中心于2012年基本建设完成,厂房建筑面积15840平方米;中心主要任务是面向全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自中心建立后,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就如何体现三峡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如何构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特色课程体系,如何创建面向全校师生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与目标定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1]。依据各校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有纯教学型;教学、生产型;教学、科研型;教学、科研、生产型等。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依据本校实际与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站在多维度多层次的选择空间上确定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构建省属一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

(一)功能

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是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为学校打造“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品牌提供支持,为实现三峡大学“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贡献力量。

(二)目标定位

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全校学生,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通过中心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认识,初步养成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的基本工程素质,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完成学生由技能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化。把中心建成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培训基地,同时具有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职能,最终建设成省属一流的、开放型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按照组织结构理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隶属于相关学院又隶属于学校;第二种隶属或挂靠于学校某一相关部门;第三种独立建制的直属教学单位。独立建制模式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拥有一定的独立自,而且其服务对象广,在功能定位上既包括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也将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根据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采用第三种模式构建独立的教学二级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一)组织机构

1.中心独立建制为学校二级教学或科研单位,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下发,日常教学和管理以中心为主。

2.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对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综合管理。根据中心功能与职能,中心设置如下三个机构:(1)综合办公室:负责中心行政办公、物资采购与管理、设备及资产管理、网络与安全管理等。(2)教学办公室(含教授委员会):负责中心教学管理、教授与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管理等。教学办公室下设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综合训练部、创新与拓展训练部。(3)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部:负责中心的对外培训、校内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二)运行模式

1.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教学功能落实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构建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三大平台;科研功能落实在科研任务与成果转化上,为全校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开发与制造平台;生产功能落实在制造服务上,中心可充分发挥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进行生产制造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功能落实在职业培训上,中心在获得相关资质后,可对周边学校、培训机构和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心实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品牌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中心教学与科研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分年度引进人才,实行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进行管理;改变原有实习工厂以技工和技师为主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聘请社会上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校内人员调整,补充中心的师资队伍,逐渐建设成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建设完善的网站与选课系统。中心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建立自己独立网站,其中重要的是建设选课系统,完成中心内部训练课程安排。当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后,再在中心选课系统中完成进一步项目内容选择。中心选课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促进选课系统与学校选课系统的衔接,保证学生一次性选择;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确定课程名称与时间后,中心系统将学生进行自动分组,并将其所选课程中的训练项目的时间、地点排出,提供给学生;学生进出中心考勤;设备在线使用情况;机考功能(题库、成绩)等。

三、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

(一)培养体系

中心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心的培养体系按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在制定时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个性优先”的原则。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可让学校全体学生由于中心的建设而受益。

(二)特色课程

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分级、分层次的三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基础训练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新生,为公共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课程内容按文理科分为(一)和(二)。工程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并突破学生怕动手的思想障碍。训练项目的内容主要与日常生活和基本动手能力相关。

2.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按模块组合设计五个单元,以作品设计、制作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科研基础、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中心,首先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能力训练,然后分组联合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训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具体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等五个模块的训练。

3.工程创新训练、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为公共选修课,项目以赛事为主导,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鼓励专业交叉。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个性化项目制作;竞赛分两个层次:国家或省、学校(主要为中心自设竞赛项目),学生课外完成。主要包括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等几十个比赛项目。

四、工程训练中心的探索与展望

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从2009年开始筹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已经逐渐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并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工程基础训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基地。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数量之多且各具特色,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创新,为三峡大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基于三峡大学的经验,并综合借鉴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今后的发展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从“理工型”向“综合型”转变

大工程背景下的现代工程教育已从单纯的理工科工程训练实习转向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型工程训练,既体现在高校工程训练对象上从理工科学生扩展到文、医、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也体现在工程训练内容从过去单一教学内容到现在的涵盖机电、计算机、环保、人文等;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型训练,也为高校普及通识教育打下基础。

(二)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开发研究,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研究式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心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教学中得到科研从选题、开题、研究、试验、结题、论文的全过程训练;同时全校教师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也可以在中心完成。

(三)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要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好社会资源。”[3]因此要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必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主动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中心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如技术咨询与制造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

[2]张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个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王建伟,许学东,王丰晓.六大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3

abstract:theengineeringtrainingistheimportantpracticalteachinglinkforengineeringuniversities,itspurposeistoenablestudentsobtaincertainskillsthroughtheprocessofmetalworkingpractice,graspknowledgeofcommonlyusedmaterialsandtheirprocessingtechnologyinindustrialproduction,soastodevelopstudents'engineeringqualityandsafetyquality.asthewholesocietypaysmoreattentiontothequalityofeducation,engineeringuniversitiesfullyrealizetheimportantroleofmetalworkingpracticeplayedinthecultivationofthestudents'comprehensiveengineeringqualityprocess.themetalworkingpracticecourseinourcountryneedfurtherstudyingonhowtoestablishcoursesystemintegratingwithknowledge,abilityandquality,mustmakeregularmetalworkingpracticetranformall-roundengineeringtraining.

关键词:工程训练;未来发展;现状

Keywords:engineeringtraining;futuredevelopment;status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2-0273-02

1工程训练的意义及发达国家现状

工程训练(金工实习)是工科高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金工实习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操作技能,掌握工业生产中常用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全面的工程素质、质量素质和安全素质。根据我国独特的国情,国内所有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都是在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素质教育开展,工科高校都深刻认识到在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工程素质方面,金工实习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虽然以往的金工实习训练为今天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制造业在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后有了新的发展,这种背景下,我们长期形成的一些观念,已经不适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人才培养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在继承已取得的建设成果和我国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金工实习不应仅仅局限在基本工程训练、基本素质(工程素质、劳动素质、安全素质)培养这一层次,还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导向,以适应新时期对学生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还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具备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经济意识、市场意识、环境意识、创新意识、社会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体现三个转化和一个结合,由常规实习向现代工程实践转化,由单机技能培训向实现局域网络条件下技术集成的培训方向转化,由基本技能培训向技能与综合创新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化,同时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学习与教学产品的创造相结合。使学生在金工实习的过程中得到工程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得到初步综合工程训练的实践锻炼,使金工实习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宽。

相比目前国内金工实习,发达国家的相关训练内容则更加全面。其中既包括传统制造技术的实习,也有现代制造技术的实习和特种加工的实习。同时技术经济和管理的知识、安全和质量意识、环境保护等内容在实习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在实习中注重创新的作用,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工程训练中受益非浅,对他们今后工作和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在很多发达国家的工程训练中,实践课的比重很大。而且这些实践都是在实习基地进行,通过系统的实践训练使学生们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提升。日本的高等工业基础实习教材与我们现行的金工实习教材有较大区别,如日本宫琦大学机械工学科和机械控制学科的工业实习,包括了工业基础认识实习、热加工及冲压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实习、钳工实习、工程材料实习、机械产品拆装实习、电器与电子实习、安全与质量管理实习、基础控制实习等。同时简单介绍了一些产品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工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2我国工程训练的现状

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工程能力训练的基础课程。我国金工实习课程需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常规性的金工实习转化为综合、系统的工程训练,并建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因此有关金工课程的内涵与观念应作较大改变。近年来,我国工程训练得到迅速发展,已逐渐突破传统的金工实习模式,形成全新的改革思路,即“夯实基础、精选传统、拓宽更新、学科交叉、培养创新”。与此同时,金工的理论教学与实习、实验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上,不再局限于课堂说教式的教学,而是逐渐拓展为计算机辅助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形成了金工课堂教学的新平台。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前金工实习实验基地内的硬件设施水平,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更好的条件,许多高校将与金工实习有关的“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根据机械制造工程的训练规划,逐步建成新型的工程训练基地。在这些基地中,不仅有传统常规性的实习实验设备,而且也有建立在现代工程训练基础上的实习实验设备。除此之外,很多高校特别重视利用工程训练培养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并以此作为推动金工课程教学和实习向全方位工程训练的教学转化的重要方式。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各种实习实验设备,学习前人的技术手段和创造发明,而且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来研制一些小产品,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正在努力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并取得了重大成效。

3工程训练的未来发展

首先要提高认识,高校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是通过单一的理论学习或某一实践环节就能打造的,而是需要多层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经历由初等到高等,由基本到综合的积累过程。因此,需要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主线,构建融知识、能力、意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作为初级和基本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金属工艺学教学,其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在接触生产实际的过程中获得金属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技术应用能力、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具备扎实稳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在今后的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快的提高。因此需要重新定位金工课程的目标。

其次开发新的课程训练体系,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实际生产的结合,聘请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专家共同开发机械制造技术工程训练的新课程,建立全方位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特别是通过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加大对实习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构建起硬件设备先进、训练手段多样、充满活力的工程训练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谋划突破传统的金工实习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集市场导向、安全环保、创新思维、工程意识为一体的综合工程环境,促进我国现行的金工课程向全方位的机械制造技术工程训练中心拓展。新课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实施教学,第一阶段为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工业安全、环保意识的建立;第二阶段为让学生掌握初步的机械制造技术工程经验,并训练基本的工程技能;第三阶段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技能训练(数控加工、电加工);第四阶段为培养创新意识,进行小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第五阶段为机电产品典型件的综合训练。

4工程训练中心的具体操作

场地的建设应按照教育部“建设规范”要求及工程训练中心“量大、面广、人人动手”的特点进行,场地要有足够的面积能够安放数量足够的设备、仪器,且教学环境良好,日最高负荷人均面积不应低于10平方米;所有实习设备要规范合理布局、正常安装;环境应安全、明亮,噪音符合规范;各实习工种应配备相应的教室。一般学校的使用场地建筑面积应在8000-10000m2左右,既可以满足使用,又为以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传统工艺训练,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应保证铸、锻、压、焊、车、铣、刨、磨、钳等基本工种,如果条件允许或根据需要应开设拆装或钣金实习。训练中人机比要合理,陈旧和不安全的技术设备要及时更新,设备配置的人机比要达到车、钳、铸为1∶1,铣、磨、焊2∶1,机锻5∶1,且机床主要附件及工具、量具应按设备配置。各主要实习工种应配相应的模型教具、教学挂图,应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配备一定面积的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教学措施。为了保证训练效果和学生安全,各主要工种应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人员:车工:1∶5-7;铣工:1∶6-8;刨工:1∶8-10;钳工:1∶10-12铸工:1∶12-14;焊接:1∶10-12;机锻:1∶4-6;手段:1∶6-9。

现代制造技术与数控设备训练,需要配置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氩弧焊机,加工中心、激光加工机床、三坐标测量机、超声波加工机床、注塑机、快速原型制造机床、消失模铸造系统、压铸机和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并保证足够的面积。

创新训练的基本对象定位在以各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为主,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宗旨,通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孵化创新人才、推出创新作品、激发创新思想。除此之外,还要下大力度创建全方位开放式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团队合作创新训练、知识整合项目训练、科研成果转化训练等各种层次训练,建立起一个基本涵盖创新体系的工程训练内容。建立创新实验室,运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创意组件和可编程控制器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训练。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应的编程方法,进行各种机构、整机的模型搭建,完成运动控制。以建立创新技术模拟中心为创新训练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实际创新产品研制,体验创新设计及制作的全过程。模拟训练要打破学科及专业的限制,让那些已经过基础创新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块,参与创新训练。在模块的建设内容上,以工科工程教育为主线,包括机械、材料、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控制、动力等学科方向,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实践教学内容。

建立一支素质高、技术精、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应比较合理,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高级职称和较高学历且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教学指导人员应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和大专以上学历。师资队伍的平均年龄应小于45岁。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教学人员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光辉,梁志强.加强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1.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国有银行;会计分层培训;合作教育;员工个人发展;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

在当今我国商业银行中,对会计人员的“道德人”假设依然浓重。这种假设思潮之下,银行组织尤其是培训组织者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技能的储备与提高更多地寄希望于会计人员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约束。就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看,会计培训处于被边缘化的低效状态,会计培训的产出效应远没有得到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道德水准、执业技能跟不上公司上市、应对金融国际化及电子化的需要。倍受关注的2005年1—3月间发生的四大国有银行金融案件,涉案金额超14亿,有些是因基层会计人员内外勾结诈骗、盗窃和造假虚报造成的,这反映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严峻现实。国家出台的金融法规以及各家银行自身建设的会计内控制度构成了比较健全的监管规范体系,但其约束与导向作用远未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法规制度没有通过有效的培训而深入人心。现实中,银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大多仰仗于会计从业者自身的自觉学习。而有限的会计培训由于培训理念、内容设计、方式选择以及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使培训收效式微。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在新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围绕培训理念、管理、内容以及方式角度进行会计培训创新应成为当前银行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一、培训内容创新

培训内容与学员需求错位是导致会计培训成效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培训内容的随意性确定已是培训事业主要症结所在。由于培训内容缺乏对具体需求与培训对象的关照,忽略员工个体特点(性格、智力、兴趣、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和岗位因素,只是提供一些大众化、普及性的知识培训,使学员学无趣味、学无所得。以致浪费培训资源,培训效益几为负值。

对培训内容的创新安排是培训创值的根本。客观地讲,现今银行会计整体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会计的理论价值没有得到真正发挥。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关键措施是致力于培训内容上的精心创设。

(一)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素质培训

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会计培训需求可分为二个层面:一是保健层(基本素质与技能),如记账、算账、报账、责任心、保密意识、纪律性、诚信意识等。这些因素通过培训习得后,具备了基本的工作技能,强化了自我约束,但不能因此获得激励。只是降低了被淘汰的风险,减低了违规的可能性。二是激励层(高级素质与技能),如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获得这些能力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因此可获得晋升、提拔和奖励。因此,在进行会计培训设计时,既要保证保健层素质的学习,又要重视激励层面的素质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素质培训,应尤其注重能力与情感的培训。

能力培训是我们以往忽视的一大问题。作为操作性很强的银行会计必须重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创造性工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作为培训组织者应致力于创设各种能力学习环境,使学员在体验、模拟和演练中真正习得技能。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CDio;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陈兴文(1969-),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民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创新教育中心主任,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C11CY092)、大连民族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招标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19-02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相继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国家、省(区)、校和院四级体系,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直接受益、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2011年大连民族学院作为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之一启动了“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了保证部级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大连民族学院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师生积极申报并实施计划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取得了非常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笔者在大连民族学院负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如何结合民族院校现有教学资源、工作基础和生源特征,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基础

自1998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开始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门成立了创新与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指导委员会主要对全校学生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行宏观指导;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搭建政策平台;审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方向和总体规划;决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工作事项。教务处和创新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

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课外综合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学分奖励与替代管理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评比表彰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学术成果奖评奖办法》、《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新工作室建设的规定》、《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大学生“太阳鸟”科研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评选办法》、《大连民族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大连民族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03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实施了以“做中学”、“工作室”、“导师制”、“赛课一体化”和“本科生团队培养”为载体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大连民族学院本科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载体学习性产出成果1000多项,申报专利200余项,200余篇,国际获奖论文100多篇;每年在国际上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在各种部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多人次。

经过多年的课内外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大连民族学院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

二、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构建参与率高、受益面大的四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新模式。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三类,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实施的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可见各类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培养目标都不同,但是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层次上属于递进深入的。其中,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是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是以“商机驱动、自主调研,面向市场,公司模拟”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基本技能;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是以“成果转化、公司运作,自主运营,服务社会”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上分析的创业类项目是基于技术创新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业,是将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与市场对接实现“技术商业化”,实现成果的商业价值。可见,训练计划项目中三类项目都经历了“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了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与目前工程教育中的CDio教学模式是一致的、吻合的。

2.构建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于2001年合作构建了工程教育模式――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简称。CDio教育模式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也就是涵盖了从产品的工程设计到工程制造,最后到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的过程链和价值链。

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三类项目也涵盖了CDio教育模式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C为构思阶段,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定位拟定项目研发计划或者可行性论证,相当于项目的选题;D为设计阶段,主要根据选题开展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相当于研发;i为实施阶段,是把产品原型设计为能够实际应用和推广的产品,相当于技术商业化;o为运行阶段,是对生产出的产品和系统通过市场销售、运营来实现预期价值,同时还包括对产品和系统的维护、改造、回收和升级,相当于创新创业实践。

基于CDio模式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职业素质、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可以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公司的创办和组建;商业计划的开发;公司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营销策划;产品的增值与服务;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建设;国际合作。

从以上分析,构建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也符合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3.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特点

(l)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创新性实验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对项目实现方案的成本和开发周期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做好与市场同类产品、技术的分析和对比。这就要求在立项选题时要引入商业思考和市场调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盲目性与单一性。通过将成本、时间、市场等要素引入创新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与演练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增强市场敏感性。

(2)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简单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而且要充分考虑技术方案最优、成本最低、市场前景广、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训练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行为层面,而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整合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市场的洞察力和应变力、职业能力以及塑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实现了学科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首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学生知识面广度上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单一学科知识在深度上的要求;其次,训练过程中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所侧重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增减,而是知识结构的重组、优化与整合。因此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强调团队作用、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学习策略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的原因。

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的项目训练,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直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解决全体学生受益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把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基础”、“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全校性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引导大学生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

2.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教学内容都在大二、大三阶段相继开设。围绕这一阶段的专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自觉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设计开发以创新创业为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如在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讨拟定设计项目,开展方案论证、方案设计与实现,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项目设计商业推广策划书。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把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与专业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通过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体悟,总结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商业推广运作模式,从中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融合。

3.依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真实体验创新创业实践

主要面向大三、大四获得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的团队,根据项目类别的差异,采取不同培养模式、指导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所开展的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要求将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引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展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研究、编制商业计划书、虚拟注册、团队组建、角色扮演、企业模拟运行、企业体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实施创业实践项目时,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园、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让创业团队体验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环节,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实战能力。

四、结论

为了全面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目标,构建了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并将培养体系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同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训练目标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计划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营造创业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了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陈兴文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6

目前全社会的人才观念正逐步发生变化,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文凭高、动手能力差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越发的困难,相反市场上对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高校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为此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更加全面、系统的创业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人才,构造完整的创意创新创业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河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内容

1.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以学生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工程综合、科技创新完整的工程实践课程体系。

工程认识课程教学采取了由工程问题导入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的方法,强调形象思维和真实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技术的认识能力。

工程实践课程教学,采用了独立训练单元组合方式,即在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工艺能力的培养又突出了技能的培训,进而达到工程素质的培养目的。

工程综合课程教学强调真实的工程环境和技术资料资源的丰富,学生通过真实的命题加独立的思考,综合锻炼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1.2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将启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点面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培养新途径。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增加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在工程训练过程中强调现代教学方法(设备仪器、实物、录像片、Cai课伟的综合运用,营造实际的工程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1.3完善工程训练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①结合多年评教实践经验,制定更为合理、全面的学生评教项目及评定标准,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

②增加教学资料检查评比环节。(进行实习报告批改情况检查、教学日志检查评比等)

③增加管理人员评教环节。

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教模式,克服以往评教中出现的偏差,结合中心的奖惩制度,切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高校要推行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德技双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巩固发展根基,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制定和颁布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职业成长的全过程。同时,高校要结合高校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定期邀请国内教育界专家学者、行业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讲学和进行业务指导,为老师们就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方面传授知识,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班主任和各专业青年骨干教师赴高校或行业协会培训班进行业务提升学习,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学生后续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对口人才培养,增加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的比例,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举办工程训练技能竞赛,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

2.1开设工程训练中心选修课

训练中心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在课余组织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新和创造;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设计具有更强的实用水平和说服力。

训练中心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钳工小制作、车工创新制作、趣味电子基础制作、机械创新制作、语音遥控越野车等12门创新性课程;开设数控加工技术、机械产品装配技术、台式钻床的电气系统安装、单片机课题设计制作等18门综合性和基础性课程。

2.2积极组织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展示自我、展示学校形象的平台。通过竞赛,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几年来,训练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了电子工艺艺术设计、车工技能、钳工技能、轨迹车等项目的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组织参加部级、省级技能竞赛,在第五届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中,参赛作品分获河南选区预赛一、二等奖、部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2.3开展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成为训练实习课程结束后进行后续培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又可以减少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后的见习时间,尽快的适应社会和岗位的要求。

在课余组织经过相关工种实习的学生,宣传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认识到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重要性。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鉴定咨询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7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发展最快的是工商管理类高等院校。这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拷贝或模仿传统的公立高等院校的做法,强调培养以“学科主导的宽基础、厚知识”专业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背书木知识,但结合中国实践的创新创仆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动手能力、上岗工作能力很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一些课程不能有效的指导工作实践,理论弓社会岗位需求相脱节。社会需要的创新创、ik动手能力强的人i培养不出来,而社会和企业不需要的还在重复培养,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划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都要向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变。工商管理高校的课程改革由“学科导向”向“理论弓岗位应用技能型”的课程转变,课程建设改革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应用技能型人冰。商学院的课程群结构的改革方向,必须从中国的管理实践和人才需求山发,需要与行业、企业有更紧密的结合,课程设置贴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以屮国传统义?化为主的人文和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知识、新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某商学院从成立起,就言布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型”,近几年不断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变革公立高校以往的以“学科导向”的“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创新应用型人冰培养的课程群体系建设,努力做到人才培荞定位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为此,提出明确的3+1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使其达到创新创卟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零距离上岗。

3+1人才培养目标是基础理论比较扎实,其有创新创、ik和务实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双强”,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其内涵是3年基木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1年校内外的强化实训实践。而向实际与应用,体现了多元化校内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山了疢用型人才培养的木质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两个体系”,抓好“两个结合”,做好?‘三个实字”。“2.13”是3-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构建两个体系即: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实训教学休系。构建“课程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尤其突出必修的20门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完成20门核心课程并考试合格,才有取得毕业证t;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完成实践实习实训等规定的课程,取得相应的学分。构建各专、ik可操作性强的校内外实践实训体系,因地制宜,不搞-?刀切,校内实训努力做到把“企业搬进校园”,校外实践努力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战”。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实训、扩展实践实训、综合实践实训三个层次组成,体现专业技能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宇.一到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其专、ik技能水平呈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走出校门,即是这个专业的“行家里手”,达到同类院校专业技能的一流水平,做到“零距离上岗”,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理论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后劲打基础,实践实训体系为学生提升能力打基础。

抓好“两个结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教学结合,学生进口与出口结合。强调学好基础理论特别是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突山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理论应用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教学理念由过i以“珅论知识为本”转变到以“理论+技能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才培荞理念,或者说是以“理论与专业技能实践结合为木”的学4。强调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统一,做到知行合一。

做好“三个实字”即:向向实际,突出实用,强化实效。而向实际是要到一线,到棊层;突出实用是学用结合,应用第一;强化实效是可操作性强,有效果。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要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只要能培荞出专门化的技能性适用人才,我们就有竞争力,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和创业。

目前,某商学院和各专业己完成2014版3+1人才培养方案,其教学改革各具特色。理论教学课程有压有增,实践实训教学专门化、集中化,3+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的突破。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设计与实施

(一)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理念

3+1人才培荞模式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要体现“学科导向”与“岗位工作导向”的有机结合.而不能顾此失彼,把两者对立起来,传统的以“学科导向”的课程向学生灌输“知识为本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读竹,追求“高精尖”的学问,严重脱离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所学非所用,岗位职业工作能力很低,这是“学科导向”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但“学科导向”课程是一个比较完螯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知识面广,培养出的人才有发展后劲,特别适合研究型人学。而“岗位工作导向”的课程强调职业工作能力要素与工作岗位对接,以实现专业课程设计与工作岗位能力的尤缝对接,重眼前“功利”轻“长期后劲发展”,排斥“知识本位”?认为学那么多理论课程无用,独尊“岗位能力本位”,把“学科导向”好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否定小要了,这种做法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不仅仅需要“岗位工作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也需要基本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知识;二是工商管埋卨等教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秆体系.这为培养高素质的人j打下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支撑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厦。因此,木科以上高等教育小能完全否定排斥“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否则,那便是一般的职业教育或岗位培训,或是社会上的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能单纯盲H全盘幵出?‘岗位技能课”,要努力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否则本科高等教育的人厦将会倾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难以实现。

在这样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3+1人氺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课程S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相一致,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结构”,从时使课程群建设具有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岗位技能相统一的特点,在打好基础理论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突出1年校内外的专业岗位工作技能的实实践训练,努力达到理论应能力和单位工作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设计与实施某商学院课S结构必须有核心课程20门,确保要把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开出来,同时开出与此相关的选修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集中实践实训课程。课程设计比较科学合理,避免重复,学科的广度与专业的深度比较相宜,注重德育和专业基础特色课程的开设,强化实践课程。基本形成3个课程平台和1个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t?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课程模块。课程结构是理论课程占70%左右,校内外实践实训课程占30%。学生在4年的时间内,要修满规定的全部课程并达到合格以上,可以取得18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30学分,校内外集中实训实践50学分。此外还要完成跨类选修课8个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5个学分,要求至少取得两个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箅机等级或国家承认的其他等级证书。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以上,符合规定的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取得毕业证书。

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设计方案,适当减少了理论课时,强化1年集中校内外实训实践,较大幅度提高实践学分,创新和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也有一定的提高。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与探索,使学生减轻了?‘经院式”理论学习,较大幅度增加/校内外实习实训实践的学习,还给学生自由学习发展个人才能的空间,拓展了视野,增氏了才下,培养了创新创业与务实精神,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落实工商管理类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方案,特别需要做好以下儿项工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双能?”教师队伍。要培养山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帅必须艿备理论弓实践双重能力,一方向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而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都强。丨曰.现实情况是,绝人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尤其是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基层实践工作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即请有?层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骨"充实到教师队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到基层争位学d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氺干,积累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弥补师资队伍在专业实践能力方而的缺陷。

2.加强校企互惠性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要选择适应木专业发展的合作企业,开辟学院、系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校企合作。比如,带薪顶岗实习、师傅带徒弟、合作进污产学研项目、幵展技术幵发、管理咨询、业务培训、课题研究、承担某些具沐业务工作等。加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扩展校外企业合作领域,保持校企合作基地的稳定。加强校企合作的感情交流和及时沟通,相互了解融合,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和业务联系网。校企合作关系紧密,可以有效促进教学与生产服务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笫二课堂活动,也是i果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会调査、假期社会实践力主要组织方式,以校内外和课内外相结合为手段,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能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K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学校依托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安排学生专业实习,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坏节,安排学生毕业实w,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1-0082-02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师范院校毕业生面临着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就业岗位减少、招生与就业改革、师范招生规模扩大以及教师来源渠道的拓宽等方面的挑战[1]。迎接这种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高校自身教育教学的深层改革和学生就业指导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地方师范院校必须从传统的就业圈子中走出来,走一条名师培养与多种职业培养兼备的路子,突出职业性和岗位针对性,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

大庆师范学院总结出适应地方师范院校的“三阶段四模块”就业指导模式,在突出职前培养、提升职业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就业指导之路。

一、“三阶段四模块”的理念与体系

当前,地方师范院校纷纷进行办学方向的战略调整,向应用型综合性发展,大量开设非师范专业,非师范类学生规模在高师院校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因而,解决师范和非师范生就业问题,尤其需要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重新审视和定位就业指导的功能[2]。大庆师范学院采取分类教育指导的办法,在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中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两套体系”的模式。

(一)一个理念:全面关怀学生个人成长,全程指导职业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教育等学科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将“全程化”、“个性化”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融入其中,打破原先仅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界限,提出“全程指导职业发展”的新理念,把“学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纳入就业工作范畴。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建立保障机构,将全程指导职业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两套体系:职业技能成长体系和职业素质养成体系

1.建立职业技能成长体系。坚持专业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为实践教学服务,为职业技能成长服务。加大课内课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分层次、有重点、有目标、优化学生职业技能成长体系,实践能力培养贯穿相关专业四年学程不断线,将学校教育、职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入教学体系,做到职业技能训练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结合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覆盖学生学习全程的职业技能成长体系。

2.建立职业素质养成体系。在入学之初,侧重于通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协助学生形成职业理想,开展初步职业规划,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重在加强职业测评和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拓展训练,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在高年级阶段重在实施岗位成才,在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校内外的招聘会、创新创业平台、岗位实训,教授学生必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二、“三阶段四模块”大学生通用职业素养教育的总体设计

以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公共必修课程为基础,在一、二、三年级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技能提升”、“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和“就业指导”四个模块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展职前指导。除了必修课程外,多维合力多种途径作为有效补充,长期开展一对一就业咨询、大中小型招聘会指导、就业主题沙龙、职业专家讲座、创业者论坛和创业讲座等主题活动。四模块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聘请校外职业培训专家、企业高管和企业培训师多名,教师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每个教学模块成立一个教研组,确定负责人,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建设。各个模块教学大纲确定基本调子,就是结合实践讲,结合就业指导讲,结合职场讲,结合思想实际讲,结合就业形势讲,结合就业观念讲。采取面试观摩课、企业家讲座课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职业技能培养结合各个专业技能训练,各专业设立职业技能训练中心,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师范类专业设立“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其他专业各自设立职业技能训练中心。

三、“三阶段四模块”完成通用职业素质教育的具体规划

第一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着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念,进行科学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完善修复的过程,需要指导教师连续跟踪指导,每学期进行课后指导,构建跟踪指导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虑到各院系书记和辅导员主抓就业工作,可选拔教学能力强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直接进行包片包点的全程跟踪指导。

第二阶段开设“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必修课程。指导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围绕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职业素质和能力,分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两部分进行训练培养。

第三阶段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课程。融合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技能提升和招聘模拟、应聘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结合大小型校园招聘会实行就业指导课教师包干制,分专业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求职方法和择业理念,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模拟演练与企业招聘相结合。

四、“三阶段四模块”完成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措施

强化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措施做保障,使“三阶段四模块”的就业指导模式能够落到实处。

首先,设置就业能力训练区,设立多个实训项目。设立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场、心理行为能力训练室、职业礼仪训练室、模拟招聘训练场等,学生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选择实训项目和指导教师,迅速提升职业能力。

其次,建立“职业能力培养训练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高起点打造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中心、艺术设计实训中心、软件工程实训中心等多个职业能力训练中心。

再次,以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开展专家讲座、职场论坛、经验介绍、职业测评、心理专家疏导、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学院就业管理人员利用招聘宣讲会和讲座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各学院的学业导师和论文指导教师协助就业管理人员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和就业指导。

最后,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组织大中小型校园招聘会,为学生开办素质拓展训练营,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实施学生勤工助学,为学生就业创业实践落实场所,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印发《就业指导报》、《创业周刊》等报纸,为学生提升就业实践能力创建良好环境。

五、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孵化,以创业带动就业

首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程的规划设计。拟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通过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通识课、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其次,加快创新创业孵化。以专业为依托,以产学研为基础,整合全校各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整合各学院的学生竞赛项目,努力孵化科技文化项目,充分利用创新学分和优惠政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引领大学生积极进行创新创业。

六、“三阶段四模块”就业指导模式取得的成效

在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大庆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水平逐年提高。从大庆师范学院2008―2010届毕业生事业发展前途调查比率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连续三届毕业生事业发展前途乐观的比率达到76%。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对口率、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和毕业生事业发展前途都较好,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能够结合社会需求,符合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就业指导模式具有较强的职业和岗位针对性。

综合大庆师范学院毕业生毕业半年、一年、二年、三年的就业质量进行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就业去向中到公立学校、国企、事业单位的学生占毕业生数的30%。目前,毕业生就业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近两年毕业生的教育质量还会高于往年。“三阶段四模块”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无缝对接,使高校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输送优秀人才。

地方师范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众所周知师范生就业困难,职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尤为重要,需要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各部门、院系的协调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园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应用技术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技术人才有一定理论基础,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应用智力技能进行工作,后者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应用型技术人才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实用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同时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考能力。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仍普遍存在工学结合不足、单纯技能化、模式过于通用、教学资源有限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本文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分析对象,从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为培养工程专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有价值的经验。

一、园林工程技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大量缺乏的问题严重困扰园林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专业要秉承“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紧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急需和社会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从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专多能”的技能知识结构这一重要前提出发,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园林绿化行业从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到园林管理的基本工作过程,强调学生在完成整个行业工作链的技能学习的同时,突出某项关键岗位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培育具备“职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创新能力”的园林工程建造师、园林设计师、园林绿化管理员、园林工程资料造价员等园林行业职业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力推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以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突出城市生态绿化技术特色,从园林工程、生态绿化等主要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记录和分析,通过知识点、技能点的归纳以及知识技能重构,重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将专业办成面向园林产业现代化的园林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出更多掌握现代园林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技术人才。

二、园林工程技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分析

1.按照“一专多能、乐业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紧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互联网信息化特色、生态绿色技术特色和地域产业特色。以产学研用深度结合为专业建设突破口,重点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建专业”的办学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与铁汉生态、四季青园林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研究中心,通过双方良性互动,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确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标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行业无缝对接。结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编制《能力解析表》、研制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开发教学文件、编制考核方案,联合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完成核心课程标准。按照“一专多能、乐业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围绕“职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创新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做、用、创”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课程教学与岗位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做、用、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专业与企业共建探索实施“教、学、做、用、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人才共育共管,实施全程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做”出发,任务驱动,探索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所学技能的“用”,将学习效果评价与技能考证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小组形式拓展学习思维,形成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创”的模式。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技能证书的获得、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培养主体双元化(教师的项目研发经验与技术创新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得到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提高),人才培养员工化(教师担任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担任企业普通员工的角色),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亦注重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充满职业氛围的实训环境中接受良好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3.构建“分层递进、立体模块”弹性化课程体系架构。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推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契合区域产业发展,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以“学习成果导向”“工作过程指导”为核心理念的课程设计新思路,实施课程标准化建设与项目引领化的课程设计。通过清晰定位的岗位需求剖析具体工作任务。与企业进行多角度合作,构建“分层递进、立体模块”的弹性化课程体系架构。“分层”即课程包含不同层次,层次一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认知——基础技能——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等,层次二指校内实训课程,层次三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层次四是顶岗实习。引入深圳市园林绿化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特色立体课程模块,将绿化工、绘图员、施工员等岗位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开展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4.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校本特色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反映最新技术成果和真实生产工艺或业务流程的精品课程,开发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建设园林绿化行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逐步完善、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配套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各专业共享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编写《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组织管理》等工学结合校本系列教材并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根据教材面向的授课对象(高职学生和社会人员),以工作流程为线路序贯教材章节。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开发“信园学苑”app和微信公众号,学生在手机上编辑视频,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结合移动互联资源碎片化的特点,积极推动微课等资源建设,以弹幕等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内容讨论。与合作院校及企业制订开发计划,结合课程标准、多媒体、微教学单元等共享资源建设,以课程的教学点(分解为知识点、技能点)单元开发积件素材,根据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建成“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在线培训包,采用不同媒体素材呈现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库。5.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实训教学成效。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显著特点及深入方向。例如,“花艺工坊”创新教育小组,教师带领学生社团全程参与花艺作品的研发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定制开发社区花艺产品,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创新教育小组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由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以强化全体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创业基本素质教育。在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过程中依托深圳园林集团等企业的优势资源,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高质量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资源。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按照岗位群专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结合理论课程体系,采用“分层、递进”方式,合理地设置实训项目,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贯穿、分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系列精品实训项目。6.教学考核方法改革效果显著。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推动并实施课程认证直通车,以技能认证证书确定课程成绩、以企业一线指导教师为主确定实践成绩、以学习过程、工作绩效为考核重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现教学考核结果闭环反馈并可持续发展。在全部的授课课程中推行过程性评价考核,实施多元化动态评价,落实针对不同学生的分阶段、分层次考核。通过将教学内容“微模块化”,针对学生对每个模块项目的实操完成情况予以实时考核,参考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问辩情况以及最终的期末考核予以综合评分。对于实训类课程,结合企业带教教师的评分给予最终的承接;对于证书类课程,实施基于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获取情况来替代课程学分。近年来,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获得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从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竞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名。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5%,薪酬在4000元以上者达36%。

参考文献:

[1]Daugherty,J.L.,Custer,R.L..Secondarylevelengineer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ontent,pedagogy,andchalleng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andDesigneducation,2012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创新素养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时俱进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又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而提出的。

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能力。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我们的做法。

1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全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完成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空间。

学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强化特长培养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整体优化、依托学科特色与优势、强化实践训练、以人为本、注重创新教育与素质拓展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中及时考虑学科发展前沿与行业发展需求,增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建立更为开放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兴趣爱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建立了弹性的创新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文学艺术创作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从2009级学生开始,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把科研训练、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及素质拓展与创新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了在校大学生要获得3个素质拓展和创新学分,作为授予学士学位条件之一。

2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培养体系

根据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研究构建相应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改革中全面贯穿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得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一,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落脚点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要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来,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是加强课程内容的重组与整合,注重关联课程的衔接贯通,要使课程内容与学科专业特色紧密结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把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二是在凝练学科方向的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增设以行业为背影的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一批有行业技术背影的专业性应用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如学校的信息与计算专业定位于培养从事软件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加强了数学分析、数值分析、微分方程、高等代数等数学门类课程,加强了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在软件开发中的发展潜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赞赏,其中一个班毕业生中年薪达10万的有5人,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

第二,将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着力提高实践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建立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社会需求,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的设计。构建实践体系紧密结合地区行业分布与学校实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主动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探索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新机制。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与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的“四层次五模块”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全程参与科研活动。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通过实验教学、科研创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通过专业实验实习,使学生能真正接触生产一线的流程,把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通过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训练以及鼓励同学参加相应的国家九大学科赛事(近几年来,获得国家数学建模等各类大赛奖项426人次)及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学科竞赛活动(要求每年举行,学校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同学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得以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着力于逐步形成与本校本专业乃至专业方向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体系,对基本的教学方法进行细分,提炼自身优势,通过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多种抽象的教学方法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匹配,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学情与目标的统一,做到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实用性强。同时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改革,鼓励把期末一考定成败的模式改变成为过程控制的评价,弱化对结果的关注,从而转移到对教学互动过程的关注上,尤其是课后师生间的互动上来,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中的重要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学校启动专项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教师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合理运用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指导自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教师原则上要求是工作积极性高、专业知识丰富、有教学研究与改革经验的教师,特别鼓励有国外学习研修经历的教师参与教学方法改革。学校特别鼓励课程组进行讨论式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原则上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试点的课程有课程教学团队,保证教学质量。经过几年实践,试点班与其他平行班相比,无论在思维活跃上,还是在综合成绩的考核上,均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

3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评测体系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评测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保障。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特点,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完善和严格执行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考核之外,建立了创新学分认定,科研训练学分认定等多层次适应学生发展的柔性评测体系,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学校紧密跟踪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情况,根据各主要环节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不同,在对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较大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环节实行政策支持与激励。

4构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大学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大背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素养的建立,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必须增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应该是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一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同时更需要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的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要从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着手,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从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校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实践训练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要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实验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平台,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身心健康、文化体育、创业就业等为主要载体的素质拓展项目体系。大力推进“挑战杯”、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品牌素质拓展项目,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制(修)订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思想品德行为学分等管理办法,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劳动实践纳入必修课程,使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力加强,学生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不少学生走上了较重要的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晓光,花卉.以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科教导刊,2013.1.

[2]黄少云,王建升.论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中国石油大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