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十篇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十篇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2:59:12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1

【关键词】战国;百家争鸣;原因;文化发展;启示

一、战国百家争鸣的体现

战国时期,政治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流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名家、阴阳家、杂家、兵家、农家等也在这一时期活跃于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一)动荡的社会局势

天下纷扰,各国皆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社会的变革促使文化走向民间,游说之士面对剧烈动荡的社会,莫不以匡君求世为己任,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或游说列国,干谒君主;或课徒讲学,著书立说;或放浪形骸,以批判的形式表达对世俗的关注;或辅政秉国,以求治世。[1]各诸侯国为“混一天下”而进行争霸战争,这在客观上需要富国强兵之政,也需要救世之方。“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总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使得百家思想有了得以萌生的土壤,诸侯争霸使百家争鸣有了依附的对象和发展的动力,动荡的社会局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广的学术氛围,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

牛耕和铁犁的推广,解放了劳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的剩余产品增加,经济所有制形式向地主所有制转化,农村有了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士阶层的出现,壮大了各学派的人员规模,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增加了农业产量。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战国时期,粮食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诸侯国实力的大小,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战争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必须的。因此,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大规模兴修水利,引水灌溉,使得这一时期的水利灌溉规模庞大,分布广阔,农业得到空前发展,尤其关中,蜀中成为沃野。

(三)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成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动力

在自然科学方面,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均领先于世界。《春秋》载“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是为世界有确实日期(前720年2月22日)的日蚀记录之始。“夜中,星陨如雨。”据科学推算是为发生在公元前687年3月16日的世界上最古的天琴座流星雨纪事。《管子》有“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等语,反映对矿藏勘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如《左传》记载的回光D镜,能取明火于日,这是最早利用太阳能的工具。[2]西周时已有了医学分科,有了食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等并提出了一套治疗疾病的医学理论。[3]

三、百家争鸣现象对当今文化发展的启示

(一)用政策推动文化发展

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界之所以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离不开各个诸侯国的政策支持,从诸侯本人到属下大臣,均尊贤养士,这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有必要借鉴两千年前的先哲们的策略,用政策支持文化发展。

(二)重视经济、科技发展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加深科技已经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新引擎。信息技术及其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三网合一”极大地开拓了文化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工作的新形态。应对文化科技化新趋势,要充分利益现代科技加快文化建设,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充分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和潜力、把握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4]

(三)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百家争鸣、解放思想”,说到底,是人的因素的进一步解放。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以其灿烂的姿色屹立在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璀璨处,为其后历史上的文化发展乃至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四、结语

在动荡的社会局势、空前发展的社会经济、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文化扩散,教育下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借鉴古人经验,改革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坚持对外开放、和平外交、发展经济、重视科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百花齐放的姿态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大爆炸带来的冲击。

参考文献:

[1]乔长路.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学派划分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哲学),1980,(1).

[2]曹静.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历史原因[J].科技咨询导报,2007,(7).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2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屈原是中国历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诗篇,后人将其作品辑为《楚辞》,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战国编钟的资料: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今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全套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钟,共65件,总重量二千五百多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均铸有篆书铭文,共二千八百余字,其内容全面地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乐律学达到的高度水平。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作品:《韩非子》《商君书》

5.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6.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7.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8.纵横家,代表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鬼谷子》

9.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作品:《吕氏春秋》

10.农家,农家代表:许行

11.小说家,代表:宋玉屈原。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甲骨文与青铜器】

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

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秦国进行的废除奴隶制土地制度为核心,实现富国强兵的改革。考试重点关注变法的条件、主要内容、作用及评价。

背景: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1.经济上:

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统一度量衡。

2.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

3.政治上: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③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

4.文化上:

①焚烧诗书——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

②改革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农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征收、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

政治上——打击了旧贵族,强化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推行县制等措施,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军事上——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体评价:

①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但其极端*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指导思想:法家思想。宗旨(目的):富国强兵。

性质:一场最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性质的变法运动。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争霸的原因: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即位.由于镐京遭受战争破坏,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至此,西周结束,东周建立.春秋争霸的影响: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为春秋时期.春秋得名于孔子所著鲁国的编年史,这部史书上起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时期上下限大致相同.春秋时代,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王室衰微、王霸迭兴,诸侯竟敢问"鼎"之轻重,"礼崩乐坏"的局面标志着奴隶制已到末日.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3

1、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甚至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金庸小说中被有机地熔于一炉。

2、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及国家任用贤能而不是任用世袭贵族这一变化,又促使了士阶层的活跃,促使了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战国学术的繁荣,以及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他的法律思想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自成一体。

4、古希腊学者把从事学术活动作为一种谋生方式,他们通过办学收费和吸引权贵的捐款过日子,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谋生方式是相同的。

5、企业管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6、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诸子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在思想史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在海内内外已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这本位不仅表现在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儒家伦理的认同,还深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无所不包的文化,主导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8、我们认为诸子百家普遍称引黄帝的事迹,甚至托言黄帝以自重,这正是黄帝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反映,说明黄帝传说确有真实的历史核心。

9、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10、一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

11、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2、名胜遗迹区中有插箭岭、铸箭炉、武灵殿、诸子百家殿、历代帝王宫、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13、痛恨宋儒疑经改经之悖谬,毛奇龄强调诠解经义必以实据为凭他严格地遵循以经证经的论学之方,而且还兼采诸子百家以及后儒之说以为旁证。

14、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15、从这个角度说,先秦法律思想是秦汉律学得以的一个理论基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尤其是有关法律的学说,是后代律学家所继受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16、二两千年来的孔子诸种神话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政治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7、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18、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对男女之道的研究是最令人看好的,这不是因为道家的学说比其它的学说更有道理,而是道家的男女之道最讲实用性,所以也就被社会广泛的接受。

19、我们的策略是:横向链接诸子百家,纵向连锁网点!

20、诸子百家的思想言论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21、这些特征主要有钱币、文字、官制和爵秩制度以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等,基本涉及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

22、在讨论物权和债权两者的关系时,诸子百家,众说纷纭,但恐怕最能让人折服的还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为物权的重要性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23、他们认为,要明确中国思想学术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抛弃传统的道统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诸子百家之学,只要是在学术史上确有创见的思想学术,都应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4、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将建立强权专制为目标的秦国为乱世打上休止符的时期,可谓是乱世之末的大儒家,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25、“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6、贾谊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悲剧的典型,他的思想颇得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沾溉,同时也润泽后人。

27、老子任周室守藏史的经历使得他得以全面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和古人的思想精华,也使他能够接触和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积累了知识,锤炼了思想。

28、马一浮不认同诸子百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他认为,由于学习六艺者各有所偏重,往熟悉的方面一路,于是都仅得六艺之一二,不及其余,因此形成各有得失的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4

1、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甚至墨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金庸小说中被有机地熔于一炉。

2、由于士阶层的出现及国家任用贤能而不是任用世袭贵族这一变化,又促使了士阶层的活跃,促使了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战国学术的繁荣,以及各种文化事业的发展。

3、他的法律思想融合了诸子百家的观点而自成一体。

4、古希腊学者把从事学术活动作为一种谋生方式,他们通过办学收费和吸引权贵的捐款过日子,这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谋生方式是相同的。

5、企业管理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6、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的诸子百家争鸣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7、在思想史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在海内内外已成为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这本位不仅表现在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儒家伦理的认同,还深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消费生活,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无所不包的文化,主导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8、我们认为诸子百家普遍称引黄帝的事迹,甚至托言黄帝以自重,这正是黄帝在我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反映,说明黄帝传说确有真实的历史核心。

9、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10、一关于儒学何以会被汉代统治者接受而于诸子百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原因,()学者们虽多有论及,亦多近理,但似乎尚未揭橥根本原由。

11、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2、名胜遗迹区中有插箭岭、铸箭炉、武灵殿、诸子百家殿、历代帝王宫、古代兵器陈列馆和成语典故园等。

13、痛恨宋儒疑经改经之悖谬,毛奇龄强调诠解经义必以实据为凭他严格地遵循以经证经的论学之方,而且还兼采诸子百家以及后儒之说以为旁证。

14、中国文化就是在这诸子百家的学派分合之中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15、从这个角度说,先秦法律思想是秦汉律学得以的一个理论基础,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尤其是有关法律的学说,是后代律学家所继受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16、二两千年来的孔子诸种神话产生于混乱之世的儒学,以其致力于社会伦常秩序的整合和政治一统局面的追求,归宗于先王之道,认同于宗法礼乐文化,终于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17、认识诸子百家的产生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演进在思想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18、在诸子百家中,道家对男女之道的研究是最令人看好的,这不是因为道家的学说比其它的学说更有道理,而是道家的男女之道最讲实用性,所以也就被社会广泛的接受。

19、我们的策略是:横向链接诸子百家,纵向连锁网点!

20、诸子百家的思想言论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这个问题。

21、这些特征主要有钱币、文字、官制和爵秩制度以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等,基本涉及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思想文化等几个方面。

22、在讨论物权和债权两者的关系时,诸子百家,众说纷纭,但恐怕最能让人折服的还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为物权的重要性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23、他们认为,要明确中国思想学术的研究内容,首先应该抛弃传统的道统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诸子百家之学,只要是在学术史上确有创见的思想学术,都应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24、荀子生于古代的封建制度要被推翻,以将建立强权专制为目标的秦国为乱世打上休止符的时期,可谓是乱世之末的大儒家,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

25、“四书”必修课教育如果成功,兴许以后能增开新的内容,将诸子百家都加上。

26、贾谊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悲剧的典型,他的思想颇得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沾溉,同时也润泽后人。

27、老子任周室守藏史的经历使得他得以全面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和古人的思想精华,也使他能够接触和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积累了知识,锤炼了思想。

28、马一浮不认同诸子百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他认为,由于学习六艺者各有所偏重,往熟悉的方面一路,于是都仅得六艺之一二,不及其余,因此形成各有得失的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5

“双百”方针是我们党指导科学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体现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双百”方针的提出,在当时,对于我们反对各种影响科学文化发展的错误倾向如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解除广大知识分子和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束缚,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学术思想的繁荣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思想理论界、文化艺术界一度出现了非常活跃的局面,呈现出良好发展的趋势。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后来贯彻“双百”方针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纠正了“左”倾错误,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和发展了“双百”方针,积累了新的经验,迈出了新的步伐。当前,我们正处在建国以后贯彻“双百”方针、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为贯彻“双百”方针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和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我们进一步正确理解“双百”方针,积极用好“双百”方针,深入贯彻“双百”方针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顺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必将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走出更广阔的道路。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是应该统一,也是可以统一的。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为什么要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来做到“两个促进”呢?这是因为科学、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有它们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性,需要进行自由的学术探讨和艺术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对学术研究和艺术创造自由的肯定和拓展。“双百”方针中的“百花”和“百家”,应是指参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造的自由,人人皆可,更不用说各家各派。正如在1956年2月的一封信中所说:“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第4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齐放”和“争鸣”应是指各自坚持自己观点和风格(包括不同意他人观点和风格、批评他人观点和风格)的自由,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又正如1956年4月在一次讲话中所说: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双百”方针体现了对科学文化工作者主体地位和学术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认识发展的规律。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存在着矛盾,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不同思想和学派的对立,在任何时候都存在,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解决这些矛盾,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允许“放”和“鸣”,允许形成不同观点和风格的学派或流派,才有比较和斗争,也才能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才能发展科学,繁荣艺术。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建国以来文稿》第六册,第34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针对一些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顾虑,他还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的读书生活》第95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回顾中外历史,凡是科学文化比较昌盛的时期,都与当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鼓励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有关。无产阶级政党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有辩证法精神的政党,是为公为民、彻底唯物主义的政党,坚持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既是党的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品格的体现,也是党的政治胸怀和执政力量的体现。贯彻“双百”方针,首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其次要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应该看到,任何学术研究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和渗透是必然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更为突出。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还是在对一些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进行学术探讨,这些研究成果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是不争的事实。讲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不是要人为地隔离学术与政治的社会联系,而是要尊重学术是非的学理辩明途径。在这里,既要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帜却违背学术道德和良心,做违反宪法原则的政治文章的倾向,也要反对把学术是非和政治立场特别是阶级立场简单混淆在一起、用解决阶级矛盾和斗争的方法来对待学术是非问题的倾向。在学术研究领域,应提倡和尊重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提倡公平、公正、平等、平和的争鸣和讨论;允许说理充分、坦诚相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支持和保证不同形式、风格的学术的自由发展和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6

关键词:儒家争鸣;古代医家思想;影响

儒家内部学派众多,观点各异,自由争鸣,开拓创新,既丰富发展了儒家学说,又使得儒家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夯实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受此影响,古代医家或吸收儒家争鸣之成果,或起而效法,开展争鸣,勇敢地提出新见解,著书立说并应用于医疗实践,拯救无数生灵,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贡献。笔者试图以儒学随其历史沿革而形成的3大历史阶段(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和宋明新儒学)所呈现的争鸣学风及其对医家思想的影响加以浅述,不当之处,望同道海涵,并予以斧正。

1先秦儒家八派之争对古代医家思想之影响

先秦时期,儒分八派,开创了儒家争鸣之新风。《韩非子.显学》中提到:"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各派在延续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形成自身的观点:如子张之儒重视博爱容众,子思之儒发扬中庸思想,颜氏之儒提倡安贫乐道,孟氏之儒发展仁学思想、提出天人合一论,孙氏之儒主张"明于天人之分"的朴素唯物论[1]。其结果丰富了儒学的思想,提升了儒学的理论水平,促使儒学成为先秦显学之一。

先秦儒学作为显学,自然会受到医家的关注。医家引进争鸣中的先进思想用以概括医学理论,发展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即是很好的佐证。《黄帝内经》其论述的基本内容,是由战国时期诸多医家共同完成。医家们吸收了儒学争鸣中的中庸思想作为思维方法,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以及维持正常和纠正异常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归纳和总结,并将中庸思想作为人体的最佳状态以及治疗疾病最高境界;医家们亦吸收了儒家整体观: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合一论;安贫乐道之心性修养,也启发了医家养生思想;儒学争鸣发展了孔子鬼神观中的唯物主义倾向,把"天"视作有一定变化规律的自然界,把"神"解释为事物变化的奥妙,而所谓"鬼"实际上是某些人在疑惧心理状态下的错觉,因此,坚决反对"营巫祝"、"信祥。"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渗透进医家(如在《素问.五脏别论》中就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为《黄帝内经》彻底批判鬼神病因观,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两汉儒家今古文之争对古代医家思想之影响

汉武帝以后,儒学独尊,汉代儒者将儒家典籍神圣化,形成所谓"五经"[2],成为治国之"法",人伦之"常"。"经"从此成为儒家典籍的特称。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便是经学。但自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家经典毁于一炬。宿儒学子靠师徒父子口传,至汉初以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成文,谓之今文经学,重在阐论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多章句训诂。两汉时期,儒学内部虽争鸣渐稀,但仍未止息,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继续儒家争鸣之余绪。

医家则汲取了古文经学章句训诂之古朴风貌、今文经学阐析发微之开创精神,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寻求创新。例如汉代张仲景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脏腑学说,多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诊治临床实践过程中,将《内经》脏腑学说灵活地应用在判定疾病部位、进行疾病命名、区别疾病症状、阐明疾病病机,进行疾病辨证,推测疾病愈后等方面,勇于创新,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中医学受儒学经学影响,亦确立了4大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后世诸多医家以经典作为医学研究和临床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校注、整理等方式渗进了医家的医疗思想和临床经验,寓创造于注释,使中医学在继承中屡新,从而使中医学两千多年来得以一脉相承。

3宋明儒家学派纷争对古代医家思想之影响

宋明儒家治学从怀疑经传、议经改经开始,同时又融会佛道思想,形成各家异说、学派涌现的新格局。周敦颐之濂学、王安石之新学、张载之关学、二程(程颢、程颐)之洛学、朱熹之闵学、二苏(苏轼、苏辙)之蜀学[3],在学术见解上,分别独创自己的理论、观点、命题与范畴;心学则另辟蹊径,自成一统,从而构建起儒学的全新理论模式:以"太极"为起点的宇宙生成图式、以气性学说为代表的先天后天学说、以"天理"为本体的宇宙本体论、以"格物致知"为主导的方法论、以"心学顿悟"为基石的内省认识论等,完成儒学哲理化进程,极好地应对了来自道佛的挑战,宣告了汉唐以降形成的儒、释、道三足鼎立之势的终结,重新取得了霸主地位,完成了儒学一统天下的目标。

此时,儒家各派的学术争鸣,其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之风气也深刻地影响到医家,激发他们争创新说,自立学派,展开争鸣。医家们不但吸收儒家争鸣之成果,把"太极"、"理"、"气"、"心"、"性"等儒学范畴与中医学原有范畴相互融通,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医学概念、命题、理论、方法,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同时,医家们又各立学派,抒发己见,从而出现了"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这一现象[4],其间,参与论争的医家及其言论甚多,所争论问题的广度、深度及激烈程度,都是空前的,呈现出中医药发展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促成了"金元四大家"的诞生,各立其说,各有创见,为我国医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明清时期,在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伤寒派的论争中形成了以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医学理论温病学派,解除了大量患者的病痛。这场从金元至明清时期医家的创新与争鸣,各家都从不同侧面深化、扩展了医学认识,极大地活跃了中医学的学术气氛,促进了后世医家思想解放和中医药的繁荣发展。

4结论

儒家争鸣自先秦开始,从未间断,古代医家则撷取儒家争鸣之成果,博采众长,各立学派、争创新说,不断开拓创新,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当今中医学子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医学,引领中医学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6.

[2]汤一介,李中华.中国儒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02.

[3]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4]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7.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7

“双百”方针的提出,不仅为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更重要的是,随着“双百”方针的提出,科学家、艺术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许多人感觉到他们的眼界开阔起来了,思想活泼起来了,心情也舒畅起来了。“双百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它的提出,显示了党的领导集体已经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解决文艺、科学事业发展的当下问题了。

遗憾的是,“双百方针”是在那个特定的“斗争”年代提出的,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化工作的经验有限,特别是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具体的执行中并不那么顺利。在“斗争哲学”的影响下,“双百方针”也只是在诸如美学、遗传学等有限的学科和领域得到了短暂的体现。我国文艺界很长一个时期被“左”的阴霾所笼罩,“”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造成我国文艺界“左”的倾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对社会主义文艺形势的错误判断、斗争哲学的旧观念等的影响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估计也明显不足。

粉碎“”后,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不仅完整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时代对文艺的历史要求,而且也更符合文艺规律。这是对文艺方针的重要调整。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则表明党领导文化建设已经达到了更加自觉的程度。

2006年11月1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则在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概念,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境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高度文化自觉。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在当代中国,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建设和谐文化无疑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充分继承前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着眼于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提出来的新的文化建设指导原则和战略方针。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也从来离不开文化的引导与推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8

惟我中华泱泱文明古国,五千多年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赖兆亿炎黄子  孙世世代代精勤创新,奋发图强。其间涌现了众多英雄豪杰,他们作出了特殊突出贡献  ,值得后人作为学习楷模。总结出中华英杰的独特作用与成功经验,这是当今弘扬爱国  主义精神、再铸中华辉煌的需要。在张大可教授主持和指导下,由王慧敏主编的《影响  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正是旨在师承先贤,激励来者。  中华英杰成千上万,为何只精选百人呢?这是由于“百”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为数之  极,又是为数之精。在古汉语中不是有“百灵百验”、“百发百中”等众多成语吗?如  果选入千人万人,又不免数量过多。

要精选历代中华英杰,又只限于百位名人,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以什么思想为指导、以  什么标准来细挑。我拜读之后感到本书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这是本书精选得  当的灵魂。提起唯物史观,也许有人认为它是见物不见人,只强调生产力的作用,而忽  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或者进而认为它只讲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而抹  煞了个人的重大作用。诸如此类的误解不一而足。其实唯物史观是非常全面、严整的科  学世界观。它既见物又见人,指明了任何社会生产力都是人类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  它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又重视个人在历史上正面的进步作用或负面的反动作  用;既突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主导作用,又注重生产关系对  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说过:“马克思  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  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第349页)。又说: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  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  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同上书第4卷第695—696页)。可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政治制  度与意识形态、道德艺术与宗教、人民群众与个人之间,虽然有主次、起承、正反、源  流等不同的关系与作用,但是它们都汇成为历史发展的合力。

按照唯物史观的上述原理,《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  各个不同领域精选出百名有特大贡献的人物。其中科技文化人物达57人,政治军事人物  43人。把春秋时期鲁国的木工祖师公输般即鲁班、北魏时期的农业专家贾思勰、宋元时  期的棉织工能手黄道婆等人选入百名中华英杰,就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力的首要性。把最  早的经济改革家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首创法制的改革家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创立两  税法的唐朝财政改革家杨炎、通西域的汉朝外交家张骞、七下西洋的明朝航海家郑和选  入本书,体现了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把造字的仓颉、造纸的蔡伦、书  法家王羲之、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东晋三绝(才绝、画绝、痴绝)画家顾恺之等文化名  人选入是别具慧眼的。选入尊礼士人开自由学风的齐宣王,更是别具深意。把玄奘、慧  能、宗喀巴选入是考虑到宗教在历史上的特殊作用。

本书在写作上也有特点。对每个入选人物的行文都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各个人物  的姓名、生卒年之上加有一句简明的提示定语,以表明各个人物的特殊贡献和身份,如  建立多民族一统政权的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第二部分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夹  叙夹议评说人物的最突出贡献。第四部分余论,或补充内容,或对其历史功过作了提示  。这样对人物层层递进的评价就较为全面、深刻。

全书在附录中又列出10个反面人物,即从荒淫暴虐的殷纣王受辛到背叛民国复辟帝制  的袁世凯,作为10大昏暴奸佞,列举出他们的历史罪行。这样给读者以善恶对照,忠奸  对比。正面英杰精选百人,反面败类只列出10人。这也显示正气压倒邪气,好人远超坏  人,所以中华民族能够经久不衰,持续兴盛。

对于精选的百名英杰如何分类排列呢?这是需要悉心考究的。本书采取一种独特的纵横  比较方法,即把百名英杰分为10编,每编10人。第一编是作为“民族之魂”的贡献最大  的10个历史人物,他们起于黄帝、仓颉,终于毛泽东、邓小平。第二编至第九编是按政  治家、思想家、文史学家、科学家、改革家、军事家等分类排列。第十编为在民间影响  最大的人物,如陈胜、诸葛亮、关羽、岳飞等。这样每一编10人都是从古至今纵向排列  ,而从横向来看又可以大体上看出各个时期都有哪些杰出人物。这种分类排列只是编选  者的一家之言,它固然给人们以重要启迪,但是也存在局限性。由于每编只限10人,这  样不免有的选编不当。例如把胡适列入思想家,而鲁迅只算是文学家;把文学家列为第  四编,而科学家却属第五编,我认为这也是错位。此外,思想家有两编:第三编和第七  编;文史家也有两编:第四编和第八编,似乎选得过多了些。像刘知几、章学诚、王国  维在史学上贡献很大,然而列入影响中国历史的百名英杰未必合适。从全面的唯物史观  出发,就要从总体上来考察究竟哪些人在哪些方面五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两个文明建设  ,即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际上起过最重大的作用,有过最深远影响。希望  编选者在再版时能够对精选的英杰再作一些调整。例如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为了体现民  族融合与团结,似应把中华民族的第一位人文始祖、奠定了农业文明基础的炎帝即神农  氏也选入本书。既然科技是重要的生产力,理应增加一些科技专家,如战国时秦国的水  利专家李冰,为《九章算术》作注的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宋朝发明  家毕shēng@①等。

以上是我应约为《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该书最近再版时原  编者在我写的序言之后,另加上如下一段重要按语:“中国人民大学著名学者高放教授  为本书再版所作的序,精辟而全面地对本书作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  ,实际上已开展了争鸣,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学者的风范,对读者具有启发意义。本书  主持人张大可教授及全体作者非常欢迎大家来展开争鸣,这样才能推进学术的发展。希  望高放教授的序能引发争鸣。同时本次再版也吸纳了高放教授及学术界反馈的意见,增  选了李冰、刘徽、张学良三个历史人物,相应删去了葛洪、章学诚、王国维三个人物,  保持一百人物总数不变,炎帝已附见于黄帝传中,故未单独立传。汉武帝刘彻排入了第  一编与秦始皇并列更符合传统的认识。由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重文化礼义,轻科技  畴人,论实际影响,科技人物不及文史大家,因此各编列顺序未作调整。由于毕shē  ng@①的活字印刷未产生实际影响,故未入选。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导论》第4  节提出:‘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一试身手,在这一百个人物的名单中进行增减排序,总数  以100人为限,按每个读者的增减从100人的总数中平衡,那么保留下来的,就是读者心  目中的百分比。’当你做这样的尝试,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历史的薰陶,受到历史伟人思想品格的启迪,将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行为  轨迹,不仅知识日增,而且修养提高,自觉地向历史名人学习。这就是中国传统史学的  惩恶劝善。所以说本书是一部使人开窍的书。高放教授的序,启迪思考,为本书增彩,  再次致以衷心的谢意。”

读罢以上这段按语,使我联想到另外一本在读者中不断引起争鸣的同类书,这就是美  国麦克·哈特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顾名思义,此书是以对人类  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标准,从各国历史上挑选出100个人物,按其贡献与作用大  小,排定了顺序座次。结果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争议和争鸣。例如,作者把伊斯兰教创  始人穆罕默德排在基督教创始人耶稣之前,占据排名首位;把牛顿等科学家和技术发明  家排在亚历山大大帝等政治家、军事家之前;又如,毛泽东在1978年初版中名列第20位  ,可是在1992年第2版中却跌到80开外。这本书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也许是因为每个  读者读后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看法,对历史人物及其排名座次进行调整。原书的这两个版  本都曾经被译为中文,于1991年和1999年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先后出版。

可能是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我们中国学者也编写出《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但是在  排名座次方面采取了新方法,即把所有人物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10类,每类  都只限10个人,各类之中再按人物出现先后排列。本书所选人物及其排列方法,有其特  点和优点,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我认为也存在缺点和疑点,所以我在以上序言中  不揣冒昧,谨提出己见供编者参考。其中有些建议已被编者采纳,在本书再版时作了修  正和补充。然而还有两个历史人物的处理或评价,我仍有不同看法,现再提出同编者商  榷。其一是关于炎帝。编者说:“炎帝已附见于黄帝传中,故未单独立传。”《影响中  国历史100名人》的体例是一人一传,如果炎帝可以附于黄帝传中,岂不违背体例?照此  写法,杜甫是否也可附于李白传中,梁启超是否也可附于康有为传中?其二是关于毕s  hēng@①。

编者说:“由于毕shēng@①的活字印刷未产生实际影响,故未入选。”实际上毕  shēng@①的印刷术产生过很大影响。原来人们以为毕shēng@①发明活字印刷术仅见于宋朝沈括《梦溪笔谈》中的记载,未见过宋朝用活字印刷过何种书籍。直到1985年台湾学者黄宽重在南宋周必大文集中,发现有周氏以泥活字印刷过所著《玉堂杂记》等书,始见确证(详见《中华文明史》第6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326  页)。无独有偶,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专家孙寿岭对该市亥毋洞寺遗址出土的宋  朝中期(约为12世纪初期)出版的西夏文佛经《维摩诘所说经》重新进行了深入研究。他  发现这本经书确是泥塑活字印刷的珍奇真品。他不仅按照北宋发明家毕shēng@①的泥塑造字方法烧制出数千个西夏活字,而且用这些活字重新刊印出新本《维摩诘所说  经》,还从中总结出泥塑活字的各种特点。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毕shēng@①的泥塑活字印刷术早在宋代就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详见《光明时报》2002年10月4日a2版记者庄电一写的报道)。我认为这个新发现有重大价值,我们应该据此改变旧观念。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后经俄国商人传到德国。德国谷腾堡于1450年才发明活字印刷术,比起毕shēng@①晚了约4个世纪。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化,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连同造纸一起,可以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促进了现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

但愿《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能够在读者中引起更广泛的争议和争鸣。这种读书  活动一定会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憧憬和学习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兴趣,会锻炼我们比较  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9

1.古代埃及地理位置:位于非洲的北部,在埃及东北部的茫茫沙漠中河流:尼罗河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的沿岸形成最初的几个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建立起统一的埃及国家。公元前3000年,形成象形文字。公元前15世纪,埃及的国力强盛,对外征战,开疆扩土。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公元7世纪,这片土地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古埃及人逐渐与阿拉伯人融合。文明:1.埃及的统治者被称为法老2.法老动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为自己修建了宏大的建筑——金字塔。3.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4.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埃及人把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每个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再加上5天的宗教节日,一年就为365天。是人类历的第一部太阳历5.古代埃及的医学发达,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2.古代西亚国家:地理位置:亚洲西部,诞生于幼发拉底河河底格里斯河畔。从地图上看,它形似一弯新月,所以有“新月沃地”之称。发展历程: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很多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莫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文明:1.汉莫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莫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发明了楔形文字。3.腓尼基人发明了腓尼基字母。古代印度:(摩亨佐•达罗)地理位置:在南亚次的大陆上,周围有两条重要的河流——印度河和恒河。发展历程: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迦摩尼)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宣扬佛教,佛教一时兴起,向外传播。历史文明:1.出现了“种姓制度”,分别从高到低被分为:婆罗门(是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由国王、武士和官吏组成),吠舍(广大的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2.出现了佛教。3.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他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早期国家与社会发展历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了中国历第一个王朝——夏朝400多年后,国王桀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公元前1600年灭夏建商。公元前1046年,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历史文化:夏朝:筑有城堡和宫殿,建立起国家机构。世袭制更替了禅让制商超:青铜铸造业发达(司母戊鼎)发明了用于记录卜辞的甲骨文。发明了编钟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出现铁农具最先争霸的人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晋国——韩、赵、魏三个国家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各国的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影响)商鞅变法的内容: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3.奖励军工,理由军工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4.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是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的国家)百家争鸣:百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在西周以前,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在这个动荡和变革的年代,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并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从而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学派的代表以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强调“仁”,“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残暴统治和任意刑杀。孟子:亚圣。主张“仁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家: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与易,长与短,祸与福,强与弱,而且对立的双方都能够互相转化。主张“无为”法家:韩非子。法与时移,依法治国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墨家:墨子,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互爱。百家争鸣的影响: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在互相争论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西方古典文明(希腊和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沿岸,西方文明正式在这里诞生的)西方文化的摇篮:(希腊)地理位置:希腊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发展历程: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约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雅典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行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这个时代被称为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了希腊。不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历史文化:陶片放逐法:雅典在克里斯提尼当政期间,为了保护公民利益,曾实行过“陶片放逐法”(目的:为了防止某人权力过大而破坏民主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积极方面: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消极方面:另一方面,要单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亚历山大死后,亚历山大帝国随机分裂,帝国虽然昙花一现,但是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汇。罗马帝国的兴衰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帝国建立起来。(罗马是尚武民族)发展历程: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2世纪,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数次争霸战争,最终取得胜利,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起义。公元前1世纪,人口迅速增长,罗马社会的危机日益加重公元前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公元1世纪,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一代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遭受残酷压迫的犹太人多次发动起义,而屡屡挫败,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耶稣上。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全面的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屡屡向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我国与罗马的贸易往来:我国在东汉时期,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东汉和罗马帝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中国内地的铁器、铜器、漆器经过新疆地区西运,辗转至罗马。罗马和中国的交易品的种类包括矿物,动物,珠宝,玻璃,织物和香料等。西方文明之源:

古希腊罗马的贡献:1.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的重要成就之一,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就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被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称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2.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光和最通用的字母,现在的很多语种都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3.大量地建造广场、圆形剧场、斗兽场等。古代文明名称周边河流、海洋名称文明诞生的大致时间古希腊爱琴海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尼罗河公元前3500年古西亚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印度河、恒河公元前2500年古中国长江、黄河公元前2070年这些地区为什么可以孕育人类早期的文明呢?原因:因为这些地域位于中纬度,北温带,气候湿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文字生产能力、大型工程城市国家机构和制度文化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圣斐斯法老、军队、刑法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解剖学,分科治病古代西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空中花园乌鲁克,乌尔《汉莫拉比法典》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编制太阴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古代印度象形文字摩亨佐•达罗种姓制度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中国(夏商周)甲骨文青铜器都江堰镐京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百家争鸣西方(古罗马、希腊)字母文字(拉丁字母)万神殿,高架引水渠,古罗马竞技场,帕特农神庙雅典,罗马奴隶制,城邦民主制、《十二铜表法》科学、哲学、戏剧

百家争鸣对后世的社会影响篇10

关键词:法家思想实用主义文化特点统治思想

法家思想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未得到其应有的评价和重视,占据中国传统思想位置的一直是儒释道三家之综合构成体。法家思想的重要性,特殊性,及其在历史中的光辉灿烂的篇章往往被人忽视,这既是由于法家思想的自身形象即带有着恶、惩罚等等的负面色彩,为世人所避讳,同样也由于法家思想的实用性过于明显,对于历代封建君主只能作为一柄双刃剑,不可不用,且用之慎矣。

一、百家争鸣时代的各种文化特点

百家争鸣诞生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春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和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并不衔接,在这两个阶段,中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经济上,生产工具的升级促进生产力产生大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得以农业为本的中国农业耕种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春秋初年,齐国便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管子・海王篇》中提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这里的针与刀均是铁制。到了战国阶段,铁器更是普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用牛耕地和水利工程的兴建更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思想上,私学的出现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知识的特权。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他的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则是最早的私立学校毕业生。私学的兴起正是由于官学的控制减弱而产生,进而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士的阶层。他们不隶属于任何国家或政治团体,而是本着“用我即留,不用我即走”的原则,游走于各大诸侯国之间。

3.政治上,传统意义的周代思想已经已经礼坏乐崩,新的主流思想尚未形成。因各个诸侯国的竞相发展,周天子的统治力已经不复从前,仅仅是名义上的天下之主,而没有实权。“问鼎中原”的典故已是诞生在这个时代背景,楚怀王实力强大,乃春秋五霸之一,问周王鼎有多大,答在德不在鼎。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经济繁荣,再加之“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法家思想的诞生背景

法家学派的成因有很多说法,其一,多数学者认为法家学派出于理官。此依据为西汉初年的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中提出的六家之说,即把当时的先秦诸子百家划分为阴阳加、墨家、名家、儒家、道家、法家。并把六家的思想优缺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中谈及法家时“法家不分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家思想主张:反对礼制;重视法律;不法古,不循今。而理官正是春秋时期的官职,其责任大抵是掌管司法的官吏。《礼记・月令注》中提到:“理,治狱官也。”《吕氏春秋・孟秋》中也提到过:“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说法认为,法家学派的诞生基础是最早掌管断案的官吏阶层,他们为法家学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法家思想重刑,而刑早在春秋时代就存在,因而这种思想为法家学派所吸收。

另一种思想认为,法家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其依据是根据各个学派的诞生时间、成为显学的时间不同,且法家的代表人物均师从各个学派而得出的。就整个百家争鸣时代看来,百家思想是以道家为其开端的,其次是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及黄老到家,最后是法家。从思想发展的过程来看,道家崇尚自然,崇尚万法自然,主张无为,他们认为周礼是不符合自然的,因而礼坏乐崩是正常的;儒家则是肯定了周礼,但是却在周礼的思想中加入了仁的概念,可以看做是改良版的周礼;墨家继承了儒家爱的思想,但表现得更彻底一些,肯定了兼爱的思想,主张人人平等,却否定了周的等级差别,至于阴阳家和黄老道家,可以说是道家自然与儒家伦理的结合。而法家思想则是在其他思想无法解决当时“分久必合”这个问题时提出的,最具有实用性,现实性的思想。“从孔子起的各派思想家都力求解决君王的各种问题。他们建议的解决办法往往并不切合实际,各国君王所爱听的不是劝他们怎样谋求民众的福祉,而是要能应付眼前难题的灵计妙策。”[1]

但从法家的字面意思理解,容易认为法家就是讲究以法治国,其实不然。按当时的环境背景来看,法家的主张有些类似现代的管理学,即君主如何治御臣子,如何是强化国家的统治,集中权力于自己的手中。

三、法家思想因何在秦国得以重用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君主渴求有才能的贤人来辅佐自己,因此各国君主臣子养士成风,但为何几个法家代表均奔赴秦国,发迹于秦,最后让法家思想在秦国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

客观来说,秦国能重视法家思想与其地理位置,国力强弱,以及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从地图上看,秦国地处西北一隅,除了与晋国接壤外无法接触中原文化,而秦国立国之本亦是在与少数民族不断对抗中成长起来,这就导致了其民风彪悍,英勇善战,但文化底蕴并不深厚。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各个诸侯国君主都希望变法图强,但是其思想均难以突破传统,对当时标新立异的法家思想自然不能完全接受,纵使是短时间内使国家实力提高,也难以在下一世(即君主的继承人,下一任君主的时代),继续得以不断发展。如春秋末期即开始推崇法家思想的齐国管仲,郑国子产和晋国赵盾等,“他们大都参与国政、执事国柄,程度不同地实施了国内的政治改革……”[2]但从他们去世的那一瞬间,各国大乱,封建贵族纷纷倒戈,致使法家思想无法继续推行或者开展下去,因而搁置或终止。

而反观秦国,祖先因为周穆王驾车有功,而被赏赐封地,西陲之地。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荆棘,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但即便如此,因其地理位置有限,向东不能出函谷,向南不能争巴蜀,因为即便是成为西域霸主的秦穆公仍未能在逐鹿中原中一显身手。但这样的地理和历史却恰恰给了秦国接受法家思想内在基础。即秦国因地理位置而不能深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因而对于传统的道家、儒家思想并未有其他各诸侯国那样有着深深地传承性。相比较于各国,秦国也就成为最能接受新思想的宠儿。

再看与秦接壤的晋国,法家学派的人物大都来源于晋地,而晋地正是殷民之地,殷文化中有尚法的倾向,因而法家思想的根在于晋国。秦晋接壤,法家思想自然最早被秦国接触。这里并不是说其他各国不重视法律,而是所谓的法家正统思想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如楚国因地处南隅,民风神秘轻浮,因而道家思想得以生根与此,齐鲁两国则民风朴实,重视传统,儒家思想即发源于此。

综上所述,秦国正是由于其地处西域,秦民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其他各国较轻,国力在战国初期处于下游,因而它迫切地需要一种快捷实用的思想来指导争霸中原。法家思想的实用性以及创新性正适合了秦国的需要,因而这是法家思想能在秦国发展,扩大的客观原因。

主观来说,封建君主的个人素质偏好也是法家思想能在秦国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

商鞅,原名卫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理论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内外储》、《说林》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陷害,最后自杀于秦狱中。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嬴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 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嬴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自杀,立少子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以上可以看出,君主的个人素质优劣,对臣子的好恶,在封建社会,对于某种社会制度思想的推行都是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否则,以商鞅,韩非,李斯之才,何愁在其他国家得不到重用,而各国君主均是求贤若渴,何苦和自己过去不呢?

四、 法家思想优于其他思想的实用性体现

“儒家思想强调亲亲之仁义,对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它强调的是为“礼乐制度”寻求道德、哲学基础,从“仁”的角度里论证其合理性,并由此贯穿于人的道德生活中,实现社会的秩序化。”③儒家认为,要靠礼和道德,不能依靠刑罚来治理天下,威压百姓。他们企图恢复周礼,但是他们并没有看清社会生产力已经推动当时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情况,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满足统治阶级和下层百姓的需要,因此从这点上看儒家思想属于不切合实际的空想。

礼与刑一直是周天子统御天下的两种手段,礼是用来约束臣子的,刑是用来惩治百姓的,既然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那就证明,礼的约束力荡然无存,君主需要一种新的实用的思想来维护统治。这样,法家思想的人人平等,把贵族的地位降低到和百姓一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靠奖惩来统治一切人,只有君主一人有莫大的权力,这是中央集权化的表现,也是这个时代君主最喜欢也最需要的思想。

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个人自由,以无为而治天下,认为天下一切事物都有其独特的道,只要大家都按着自己的道去做,那天下自然太平。道家崇尚自然,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天道如此,人道亦如此。但是道家学派并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类是有发现世界并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春秋战国这么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指望各个诸侯国停止战争,维持现状,这明显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是一种略带消极的思想。

法家思想则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性善,所以各循其道,天下和谐,法家认为人性恶,故需法约束人性;道家追求自由,法家主张以法控制一切。从极端主义上来说,这两种思想都不是最佳选择,但是如果从春秋战国时代本身的特点来说,周王室衰微,各国国力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局面出现,各国的兼并和战争促成个局部地区的统一,只有真正能够集中权力,才能更好地准备战争和防御入侵。这就是政府的结构和行使职权都日益复杂化。而法家思想的人人平等可以创造一个臣与民皆全力为国的状态,这无疑是各国君主最迫切需要的思想。从某种方面说,法家思想肯定了道的存在,但是人们需要在法律的约束下去循道而为。

诸子百家,其实不过十数家,而里面有只有儒道对中国传统思想最有影响力,乃至今天仍被人认为是儒为表象,道为实质。法家思想则因为代表着统治者的意志,不受习惯的羁绊,更认为法律远胜于道德。因而这给世人留下了极坏的独裁者印象,往往不被世人理解。但是究竟是法治还是德治更胜一筹,我们还是要根据时代的具体特点去加以判断,不要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2009年.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