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十篇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十篇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1:47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1

【关键词】互联网+;安全;培训

近年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体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爆炸、火灾、人生伤亡等安全事故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事故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作为企业,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福利。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企业的安全管理者要要善用“互联网+”提供的新培训资源,让广大职工全天候接受个性化的安全培训,使其快速成长,为企业安全生产打造一支高安全素能的员工队伍。

一、新形势下加强安全培训的意义

安全培训的目的就是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提高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提高广大职工遵守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的自觉性,增强安全生产的法制观念;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技术知识水平,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要求和预防、处理事故的能力。其意义在于:1、通过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2、通过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知识水平;3、通过安全培训提高干部的安全管理业务水平;4、促进技术知识的更新。

二、安全培训的“互联网+”路径

目前的网络培训架构为传统的CS(Client/Sever)架构,即在总部设立培训服务器,全国利用互联网或专网登陆,获取服务器端资料进行学习,总部通过丰富服务器端各种教学及培训资料对内容进行丰富。CS架构符合目前的网络应用,也符合未来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在线培训途径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因素。

1.固定互联网场所

固定互联网场所应该在各地的培训中心,通过培训中心的内部专网与总部培训服务器进行连接,所有人员必须在能够接入内部专网的各地培训中心进行培训。优点是可以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及增加学习氛围,缺点是较为大量的占用培训人员的时间,多岗位人员集体大范围培训容易影响工作。

固定场所学习内容分为视频资料、文字资料或同步在线讲课视频,用户可登陆进入自己的课程单,自选学习资料进行学习,系统自动记载学习的时长。

实时课堂是对所有参与培训的学员进行统一的教师授课,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对所有分培训中心进行实时直播的过程。学员在学习视频的同时可以与老师进行实时互动,提高参与度和积极性,并极大缩减培训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培训方式皆为各地培训中心经过专网接入到总部培训中心,通过专网进行互联网视频直播、文字资料共享和视频资料共享等各种方式的培训,在进行不同的培训方式及不同的人员对象时,会有不同的收费套餐,这将在增值模式探讨中详细说明。

2.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使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习惯及使用时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已经成为人们使用网络的主流手段。移动互联网培训是传统互联网培训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也是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把握移动互联网的培训事业将极大的符合“互联网+”思维,特别是在提高培训效率、有效的利用碎片化时间上,以及增加培训的趣味性、便捷性和有效性方面,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传输过程,较为典型的移动终端代表有手机,pad,智能手表等便携式设备。由于移动笔记本和普通pC有相同的操作系统和操作方式,所以不能归结于移动互联网终端,在此挑选典型的终端代表--手机用作分析。

培训学习需要学员连接到总部服务器,获取总部服务器的资料,如果学员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内容,如何防止泄密是移动互联网培训思维必须面临的重大难关。

三、“互联网+”条件下做好企业安全培训的建议

企业要让“互联网+”的“自选超市”不但成为安全培训的平台,还要使之成为集思广益科技创新的园地。职工在进入到“自选超市”里学习,每个人看到的时候是学生,分享的时候就是老师。共享资源,让安全培训变得简便,效果更好。这种学生与教师角色的共存,使得“自选超市”除有安全培训的平台功能外,还成了教师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相互探讨交流安全技术和集思广益科技创新的园地。企业的管理者要引导员工们在“自选超市”里对于一些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进行集体研究,集思广益,科技创新,找出解决的科学方法,提升安全生产效能。

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与安全培训的深度结合,使之成为源头消除隐患的利器,为安全生产助力。“自选超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将众多的基层班组长和员工结合工作实际,制作的针对性较强的安全课件攘括在内,使得职工们在生产中发现的一些安全隐患在“自选超市”里就能找到解决答案,及时解决,企业管理者要多组织技术人员和班组长、员工把成功的除隐患经验制作成安全课件,登录在“自选超市”里,使之成为职工快速解难题除隐患的利器,助力生产安全高效发展。

企业的安全管理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自选超市”大数据进行信息存储和分析的优势,借助这一种外在能力,帮助企业做好安全培训。对新员工进行一系列的测试评估,从而测评出其当前的安全认知水平。在后续的安全培训中因人而异,推荐相应的安全培训课程,并跟踪每个人的培训情况。在安排工作时,企业还可按照测试的每个人的安全认识水平,为其分配适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宏儒.浅析如何提高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95.

[2]赵凤梅,肖春琪.互动式教学在企业培训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12(18):26-27.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2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培训;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互联网+”概念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是对互联网化理念的一次拔高,也是对各行各业互联网化思路的具体落地。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将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与各行各业连接,这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并进行深度融合,改变思维模式,创造出更多价值。

二、“互联网+”企业培训模式

“互联网+”企业培训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准则,信息传导机制由原来的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注重用户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互联网+”企业培训是数据驱动,实现信息流的数据化流通。在培训策划各项流程中防止信息不对称,提供信息传导效率,借助大数据技术完成数据分析,让数据驱动产品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在“互联网+”企业培训中达到生态协同。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模式下,各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最终变成利益的共同体。

(一)网络大学与mooC模式

国家电网公司从2013年开始建设网络大学平台,按照“公司统筹、专业负责、分院实施、机构支撑”的模式实施管理和运营。国家电网公司通过打造网络大学平台,整合公司课程资源与知识资产,实现员工自主学习的电子化和多样化。公司建设与完善培训业务管理系统功能,全面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提高培训管理运作效率,提升培训服务质量,支持相应业务的开展和持续改进。

企业培训不仅仅可以依靠自己独立开发的网络大学,还可以借助mooc(massiveonlineopencourses)的培训平台。在mooc平台培训中获得相应的学分及学习能力认证。mooc的开放性为终身学习理念及学习型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在edX、Coursera及Udacity的带领下,各国mooCs平台也逐步形成。2014年5月,爱课程网携手云课堂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中国大学mooc。学员不仅可以自行选学各类优质课程,还可获得相应的认证证书。通过对国内外mooc运营情况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mooc完整的运营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何将mooc上的学习与实体培训中的学分互认,做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如何规范课程获取,保证培训质量,商业模式、技术服务等都是mooc运营的关键,也是促进mooc稳定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o2o闭环转型模式

一些网络企业凭借互联网技术上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用户体验经验,能迅速进入一种“浸染式”教学模式。对于一些老牌的传统培训机构,早已大力开发在线培训模式,如新东方的Koolearn、新东方tV学堂等。而本身一些在线教育机构如沪江网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为提高用户使用黏性,由主场“线上”转至“线下”。在2014年7月成立在线教育体验店,正式对外开放。显然,o2o(onlinetooffline)的线上线下闭环模式成立企业培训转型的重要法宝。

根据中国经济网与移动学习资讯网联合推出的《在线教育前景与热点分析报告》显示,o2o被视为最被看好的商业形式。沪江网在2015年3月推出的“蚂蚁计划”,以“零租金”入驻孵化器模式,与创业者共同构建互联网教育产业生态圈,是“互联网+”的一种尝试,也为在线教育o2o模式发展带来希望。

(三)翻转课堂与C2C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影响下,也可以把C2C(customertocustomer)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让学员与学员先在线互动交流,学习在线课程,相互解答疑问,分享所学知识,然后再共同进行课堂学习。YY100就采取以在线社区化互动为主的C2C模式,让学员根据爱好,选择相应语音教室进行学习。2015年YY100从单一的网络直播转为翻转课堂的模式,结合直播、录播、在线学习、在线答疑等多模块,让学员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实现培训的个性化、自主化、社交化。

(四)移动学习与微课模式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联网;实验室

21世纪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我们正处在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之中,这场技术革命的中心就是物联网。自从2010年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以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在"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中进一步指出: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基地,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物联网专业发展情况,结合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的情况,在物联网相关人才培养和相应实验室建设上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物联网技术人才需求状况

物联网,总括理解就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是把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控制设备和智能终端通过网络联接起来,实时采集各种需要的信息并加以管理和控制。是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及其它边缘科学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型学科。

目前,物联网技术还属于一个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遍及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能物流、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环境保护、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众多领域。中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每年以超过30%的速度在发展,到2015年已达7500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5万亿元。巨大产值的背后,是对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巨大需求!

从人才市场和智联招聘等招聘网站调查统计发现,物联网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强烈,同时对各岗位的需求也是呈金字塔形的,也就是需求数量最多的是基层的销售、运维和技术支持人员,往上是系统集成、应用开发工程师等,最顶端的是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等。

二、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面对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扶持及其迅猛发展带到的巨大人才需求,各类型院校都纷纷加入到物联网人才培养队伍之中。从2010年6月江南大学第一个开设物联网本科专业开始,到2012年6月,短短两年时间国家就审批了物联网专业院校138所院校,其中本科院校80所,专科学校58所。到2015年,我国已经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职院校已达305所,而在各专业下开设物联网方向的院校则难以统计。另外,近年来也已经有多家技工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并且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开始进入就业市场。

在遍地开花、欣欣向荣的专业开设和招生的表象下,我国各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由于物联网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在行业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各院校在物联网专业的设置上还存在各种问题。

1、缺乏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行业发展迅猛,但还没形成统一的行业和人才需求标准,这就造成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模糊。现在物联网企业在人才市场招聘中,仍较少直接标出招聘物联网专业毕业生,还是根据具体岗位技术要求从计算机、电子、嵌入式、软件技术等专业招聘人才。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必须要根据社会需求、学校原有基础等,选择物联网行业相应岗位,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重点把某些岗位的核心技能培养好。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联网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软件设计等,要全部学习掌握这些技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太现实。而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仍普遍参考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大而全的问题,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软件开发等全都在课程计划中,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课程只能泛泛地讲授,学生无法深入的掌握运用。

3、师资力量不足

物联网是新兴的产业,但是在2010年才有第一个本科专业设立,2014年才有第一批本科专业毕业生,因此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基本不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缺乏高素质、高能力,具备行业经验的物联网专业教师,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这对高职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非常不利。

4、实践能力不足

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实训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偏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对物联网实际应用项目的实施训练不足,使得学生缺乏物联网知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实践,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日后的发展。

三、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的探索

面对物联网行业巨大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以及目前物联网市场发展的不完全、行业标准缺失的情况,我院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在工程技术的大架构下,确定先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基础,培养物联网技术人才最为适合。以"物联网应用"方向为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物联网技术在不同应用领域的上层应用设计、数据通讯和运用、系统集成等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领域的需求设计、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

以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人才需求为专科层次的"物联网系统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岗位,通过在原有已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加大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内容,适当增加物联网专业课程,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物联网综合实训(智能家居)等。同时,对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案例和实训项目进行改造,引入物联网应用项目,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物联网。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内容在课程中比例。在实践教学中,强调以物联网实际应用案例为项目展开,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实训中,加入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项目;《物联网综合实训》课程中,围绕"智能家居"项目进行展开,从底层设备安装调试到基层应用开发安装,完整地完成一个"智能家居"项目的实施。

四、高职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

物联网是应用型技术,专业实验室是保证物联网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联网一系列的核心课程都需要依靠专门的实验实训设备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但作为一个专业,专门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有限,必须要全面科学设计规划实验室建设计划,分步投入建设,用有限的经费完善专业实训实践条件,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覆盖现有物联网技术基础知识,满足物联网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

2)以工程实训为导向,实验设备要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应用项目;

3)规划要结合已有实验室,避免重复建设;

4)功能尽量多元化,满足基础教学、学生竞赛、科研创新、社会培训等多重需求。

对当前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跟踪和分析,从横向分析,物联网的主体是物(包含了人,设备,器件以及电脑等各种终端),执行的动作是联(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建立联系),核心是网(网是沟通联系的桥梁);从纵向分析,物联网由三个层次共同构建而成,它们分别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其中应用层又可以细分为应用层和应用支持层,通过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和中间件,使得前端的各种信息感知和管理控制终端能够随时随地的接入互联网络,实现真正的物联网综合应用,设备联网是基础、综合应用是本质。

基于以上原则和分析,我们在结合原有的计算机网络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数据库设计实训室、weB开发实训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等基础上,设计建设了"物联网工程实训室"。实验室以"智能家居"为项目主题,研究从感知层(包括传感器,RFiD,嵌入式系统等)到网络层(包括传感器网络,计算机网络通讯,嵌入式网关等),再到以面向行业应用的应用层(智能家居系统)等相关的理论和工程应用问题,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室首先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小型的物联网应用(智能家居)体验环境,实验室环境实现智能控制:能实时采集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进而按照设定控制方案对灯光、窗帘、空调等进行综合控制;采集烟雾、可燃气体、红外感应等参数,安装远程监控摄像头,实现智能安防;实验室采用智能门禁,通过RFiD卡、指纹等进行出入,并把有关数据记录在服务器;同时,实训室可以实现远程的监控,让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到实训室的状况。通过实验室的现场体验,学生可直观地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训设备上,我们选择了智能家居实训平台,该实训平台以三星aRm11处理器为系统核心网关,以此作为数据处理及控制中心,设备分为客厅、厨房、卧室、阳台等不同模块,分别配置光照、温度、湿度、人体红外、气压、一氧化碳、超声测距等传感器和直流电机、步进电机、喇叭、指示灯等控制设备,通过Zigbee自组网络,形成一个智能家居模拟系统。系统可以通过嵌入式中心处理系统上开发的图形化交互界面直观地进行数据的显示和设备的控制,也可以通过web网页终端进行参数的读取和设备控制。该实训平台分解可以进行单片机、传感器、RFiD、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基础课程实验,整合起来又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开发的项目实训,做到以最少的投入满足物联网基本教学实训条件要求,以项目化工程应用设定实训内容,并可以此平台作创新扩展功能的设计开发。

五、小结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人才需求随着产业市场的发展也将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应用型物联网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具有竞争优势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目标岗位技能要求,围绕工程和应用理念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并在实验室建设中强调以应用为先,能通过完整的工程应用项目来完成课程的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能真正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物联网技术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梅,孟霞.浅析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及发展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6)

[2]陈宁.高职物联网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探讨[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9)

[3]郑宇平.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J].现代营销.2014(8)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4

主论坛的开场致辞中,《培训》杂志副主编常亚红提出:“万变不离其宗,人的培养与发展是组织重要而永恒的主题。银行业近几年正在经历快速的变化,其人才发展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已成为常态的当下,如何重塑人才经济,通过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为银企注入持续的生命力,是目前银行业正在面临的巨大挑战。

趋势解读:互联网变革引发银行业转变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教育部副总经理邵光华在主办方致辞中分析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变局挑战,指出未来几年是银行深化改革发展的机遇期,各大商业银行只有顺应市场变革、主动转型升级、加快核心人才培养,才能抢占竞争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为银行业提供了内容资源整合、业务创新、模式反思的机会,有利于其长线发展;但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也会为银行带来颠覆性的冲击。在“互联网时代的银行业机遇与挑战”主题演讲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联盛表示,经济新常态下,信息化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催化剂,“互联网+”将深刻改变国民经济的内部结构和资源配置的模式。而互联网金融作为商界创新,对金融体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提升了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银行业的人才问题,郑联盛指出,新常态下的银行业务模式式微,资源分散,银行人员离职增多,并且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为了将互联网环境中的劣势扭转,银行从业者应认识、适应、引领互联网时代,进行反思与创新。

聚焦热点对标翘楚

本次论坛首次聚焦银企人才发展、专才培养与绩效支持、领导力开发、学习技术与互联网四大主题,并开设了相应的分论坛,就新形势下银企普遍关注的人才话题,群策群力,共谋发展。其中,九家银行业翘楚分享了人才培养实用案例,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硅谷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东亚银行,为参会者们带来的启发良多。

作为外界极其关注的银企标杆之一,中国工商银行的实践颇具代表性。中国工商银行杭州金融研修学院院长陈华蓉分享了在杭院三十年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首先要有清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其次,应组建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要敬业更要精业,要尽责更要尽心;再次,业务发展与党工团建需两手抓两手硬;最后,要重视文化管理的作用,这是最高层次的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业务发展、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杭院的支持下,工商银行的人才培养工作得以高效开展,并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进行调整,例如邵光华展示的“十大专业型人才培训工程”案例,在培训模式方面有较大创新。杭州金融研修学院网络大学运营中心总经理奚利强也对工行的游戏化学习做了详细介绍与说明,通过三个典型的学习项目进一步阐释了游戏化学习的妙用。

关于银行业人才发展的探索,招银大学高级项目经理詹云哲分享了“让学习和学习管理随时随地”的主题演讲。他介绍,在无边界、数据化、去中心化和平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下,招银大学搭建了三大产品线、三大专业中心,以及四大支持体系。同时,招银大学利用云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应用,致力于打造全行无纸化培训管理,培育全员知识创造与分享的环境。

此外,在银行业的学习与发展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交通银行总行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林雨盛、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培训学院院长许多、中信银行人力资源部博士赵俊民都针对专才培养分享了相关经验。林雨盛表示专业能力提升应作为战略性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交行为此建立了六大激励约束机制,注重跟踪管理与持续培养,取得了瞩目成效;许多认为商业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专业化人才的依赖度,大型银行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经验和教训,加快体制机制改造,建立有效的职业银行家市场,充分发挥职业培训的作用;赵俊民向参会者介绍了中信银行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岗位资格培训、绩效提升培训、外部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内部讲师队伍的建设。

开放空间众筹智慧

在论坛第二天的下午,资深组织发展引导师林恩慈带来了一种新颖有趣的学习与讨论组织方式――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种流程。”林恩慈介绍,“当你把它当成有人参与的流程时,会发现可行之处越来越多。”她提出了当天讨论的中心战略目标――“重塑银行业的人才机遇和挑战”,并以此为例带领参会者体验开放空间全过程。

首先,参与者需要了解开放空间四大原则:第一,出席的人,都是对的人;第二,任何发生的事情,都是当下所能发生的事情;第三,该开始的时候就开始;第四,该结束的时候结束。

接着,主动站出来提出议题的参与者将成为开放空间的重要角色――召集者,他们将提出的话题写在纸上贴到墙上,让其他参与者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5

一、大数据和“互联网+”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影响

大数据就是对众多信息进行专业化搜集,分析处理,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并进行决策,使决策行为基于数据分析,而不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其特点是在数据中发现潜在的信息和资源,总结规律,预知未来。“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互联网+”中的“+”是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互联网+”模式,形成行业和产业新业态,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都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思考行业未来。

大数据和“互联网+”对干部教育培训有重要影响:第一,使海量教学内容储存于云计算,在培训内容上实现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的融合,线上线下促进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第二,能够突破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受训干部及所在单位各个部门环节之间的“信息孤岛”;第三,精准定位,实现培训个性化和针对性,调动学习积极性;第四;依据培训结果科学动态评价干部,组织选调参训干部;第五;再造培训链,提升培训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训前”阶段深度挖掘培训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学员管理前置;“训中”阶段应用移动互联app,实现教学全流程管理,发挥学员主动性,实现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训后”阶段的移动校友、互动交流、训后反馈、信息推送和终身学习。

二、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干部教育培训机制

用互联网思维升级传统线下干部教育培训和网络培训,变革传统培训格局,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互联网+”干部培训机制。

1.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培训理念,构建现代社会干部培训机制、监督和考核机制,将教育培训工作系统化。借助互联网平台、终端优势,多渠道提供培训接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无缝衔接的学习通道。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丰富的知识库,整合资源,提供海量教学内容,建立目录,提供按研究方向和学科细化的查询服务功能,使干部教育信息形成全国性的资源共享。以学员为中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选择机制和教学内容个性化定制。

2.全方位整合各单位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干部培训建立了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为主,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为辅的培训框架。各地区、各部门培训相对独立,形成了各自办学、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资源的浪费。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为支撑的“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可以使教育资源迅速流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从而给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可以全方位整合各单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深度开发与利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互联网建立党校、行政院校系统教师资源库,建立起一支数字化师资队伍,提高理论教育有效性、针对性。通过建立“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各级培训部门实现了系统内纵向横向的教学、科研合作,通过数字化、网络化全方位整合各单位资源,促进干部教育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能够深度开发干部教育培训资源,有利于构建良好、科学的培训环境。

3.建立多终端一体化培训系统,实现实时跨平台学习。大数据和“互联网+”培训具有传统培训无法比拟的优势。“互联网+”模式使得“白加黑”和“5+2”的全天候实时、跨平台学习成为可能。一方面,开放的平台保障了我们随时随地学习的愿望,无论你在办公室还是出差途中,都可以使用设备连接网络,从而获取培训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互联网+”培训提供多种渠道和平台,用户可以选择最优学习路径。

“互联网+”干部教育培训改变了传统上固化的培训方式,建立了一体化的网上培训系统,实现了终身学习的便捷条件。上网方式不断发展变化,上网速度不断提高,上网终端越来越便捷,只要学员想学习,每时每刻都可以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再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这种高技术培训将更好更快椭学员更新知识结构,及时地交流学习和探讨,这也是构建学习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三、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6

特色之一:“互联网+”下的学业质量监测诊断与跟进式教学改进

我们一直在思考:区域质量监测如何解决海量数据处理而解放人力,从基于经验的判断走向科学的诊断;如何借助科学的互联网技术获取数据信息,对现行教育状况做出诊断,提供改进策略和决策建议;如何从零散数据呈现到丰富数据的便捷共享;如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能,提升管理效益,让区域质量建设从常规数据通报走向基于问题改进的品质化管理?

2011年起,我区依托现代网络阅卷系统,借助“中国教育测评网”质量分析、诊断与评价系统,全面、全程和全方位地对学校学业质量、学业负担、教师能力、学生体质(心理)、教师研训质量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估。具体的特色经验如下:

1.优化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顶层设计

一是健全完善质量监测区域推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我区于2014年8月,建立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明确了监测中心的职能与任务,中心成员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合作统整;全区建立了质量监测的信息员队伍,搭建信息员工作网络群,用于技术咨询和工作沟通。通过制度提高学业质量监测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结合质量监测的工作要求,全区建立制定了《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实施办法》《秦淮区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二是统筹规划学业质量监测平台区域应用的工作进程。我区在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上,没有追求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先实验,后推广;先尝试,后租用”的应用模式,坚持“区校联合,多元参与;点面兼顾,分类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多元需要、内涵建设、绿色发展角度,突出了网络测评平台区域推进策略的优化。主要采取“分步推进,分段要求,逐段推开,分类要求,先部分,后整体,先初中,后高中”的工作步骤,保证基层学校从逐步适应到主动应用。

2.突出网络测评平台区域应用的常态管理

在质量监测网络测评平台的区域性推进上,首先明确谁来用――着眼区校共用;着重解决如何用――立足常态应用;培训学校解决怎么用――致力掌握平台功能;及时关注用得怎么样――通过需求调查反馈应用效果。

一是规范学业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我们基于监测的任务和教学诊断需要,建立了质量监测的工作流程、学业质量监测的实施细则、命题流程、网络阅卷流程,提高质量监测的规范化水平。

二是强化研训人员监测技术的跟进培训。我区采取“典型引路,榜样示范,领导率先垂范”的工作策略,教研人员有样可学,有模可仿。我们请技术公司先后四次对研训员、教学校长、教务主任、信息员等进行专题培训,并加强技术对话与疑难答疑,保证系统平台培训到位。与此同时,质量监测中心和公司技术人员确保技术服务的“无缝”对接,紧密跟进。研训员、基层学校存在的技术疑问,技术保障人员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困必解。另外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监测中心人员的技术培训,并为监测平台系统功能的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实现互动双赢。

三是有效实施区域教育质量的目标管理。全区坚持“校内发动,上下联动,整体推动”工作策略,规范质量目标研制的流程管理,即“自下而上,自主申报,区校沟通,分别要求,分层达标,分类评估”,通过目标凝聚共识,通过目标激发动力,通过目标挖掘潜力。在推进区域学区质量建设方面,以初小衔接、幼小衔接项目为载体,推进学区质量管理,2010年全区参加教育部开展的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测试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并荣获教育部颁发全国中小学质量监测优秀组织奖。

四是突出质量监测结果的常态应用。借助质量监测数据的诊断,分析学生质量监测学业缺失,进一步确定学科研训的跟进项目。我们主要做好四个方面应用工作:基于平台的监测结果与分析,实施定点帮扶,改进薄弱学校质量;帮助教师诊断教学问题,改善自我教学行为;促进研训员改进监测试题的命题品质;对班级及学困生知识与能力维度的缺失进行动态监测,为学科教学补偿与专业辅导提供决策依据。

五是切实保证质量监测的信度和效度。

途径一:优化质量监测的命题质量。即成立以研训员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业质量监测命题团队,切实提高学业质量监测命题的效度。

途径二:落实质量监测的专项督查。即质量监测的过程中,采取校际交叉督查和随机性督查,提高监测考务工作规范性。一是选派教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考务定点巡视,二是区教育局和区质量监测中心成立督查组,进行考务的随机性督查。

途径三:实施质量监测的网络阅卷。即通过网络阅卷的适时双评,借助网络阅卷系统提供的“阅卷一致性偏差分析”,了解和调控教师阅卷误差,及时反馈教师阅卷的情况,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使质量监测结果的信度达到最大化。

3.立足网络测评平台在区域质量监测中的深度应用

我们将立足于质量监测平台的常态应用,不断深化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功能,具体做好以下应用探索:一是开发基于网络测评平台分析结果的微视频的错题矫正系统。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监测结果,着手构架与学业水平诊断相对应,与视频课程资源相接的微视频错题矫正系统,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辅导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拓展课外自主辅导的空间。二是尝试基于网络测评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开发。基于学生学业过程性质量的评价记录,为学生提供学业发展的过程性的成长记录,为将来中、高考的录取提供写实性的录取证据。

从区域质量建设实效性看,小学毕业考试全科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中考均分连续五年超市均水平,我区连续5年获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连续多年获得“南京市高中教学绩效综合奖”、“南京市高中教学质量推进奖”。

特色之二:实施“互联网+”的反思性教师研修

我区构建了“基于网,成于思,立于行”的反思性教师研训机制,坚持以“互联网+”理念为指导,通过校际网络研修,促进教师反思和智慧共享;通过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质量协同提升;通过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推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培养。通过新技术创新应用,引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展。

1.精心搭建教师研训反思性网络平台

2005年开始,我区就在全市第一个尝试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性社区平台――“白下教育叙事博客平台”,充分利用教育博客零技术门槛、交互优势,采取“区校联动”的模式,组建区域教育叙事博客群组,开展“基于博客平台”博客评课、校本研修,推动区域反思性的教师研修的深入。目前,全区教育博客平台上有博客6137,日志82897篇,评论98662个。该平台教师博客不仅可以独立运行,而且每位教师的博客能以学校为单位,独立成为一个学校空间。借助区教育博客平台,可以有效实现“四个促进”,即: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促进校际教研信息交流,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促进学科深度研修,实现区域课程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加快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2.持续强化区域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全区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每年研训员主动参加南京市“菜单式”网络课程资源项目招标,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微课”同步资源,在“学灵网”微课平台,同时依托“秦淮区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服务,保证了区域校际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质量的协同提升。2014年我区研训员参加“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微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目前基于教育资源网课程资源总数量有166963个,资源总容量:87.99G,注册用户有6190个。而全市区县中唯一自主建设的微课平台“学灵网”,汇聚了全区名优教师的优秀课程、学校的校本特色课程,目前已有实时注册人数8731人,参与学校69所,课程总数289个,有微课数1087个。“学灵网”为全区学生在线学习、课后辅导、课外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服务,同时为教师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分享搭建了网络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课程建设经验的分享。

3.切实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应用

全区依托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新、老平台,汇聚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日常学习,教师常态教学提供资源服务。目前全区有“独秀网”电子图书平台、市区公用的学术性教育期刊平台、理化虚拟实验室、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新视野”资讯平台等,同时建立“视频播客”,汇聚了全区视频课程、教育新技术同步课程、学校优质校本课程等资源,全区各学校利用校内“视频录播系统”,将名优教师的优秀课例进行实录,以及教育新技术的同步上传到区“视频播客”平台,为全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服务。同时,研训员坚持以项目为引领,引导教师观看视频播客,采用播客评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等研修形式,进行深度观课、议课与评课等学科研训活动,有效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常态化应用。

4.着力推进校际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

2009年开始,全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基于博客平台的教师网络团队教研竞赛活动”。校内或校际同学科三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围绕指定课题,基于博客平台,遵循“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自主陈述和答辩”竞赛流程,对兄弟团队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反思,协作的综合学科教研竞赛活动,该项活动的开展,有效推动了校际学科校本教研的深度开展。每年全区信息中心承担南京市网络全区教师参加南京市和全国网络团队教研竞赛并屡屡获得一等奖。网络团队教研竞赛的突出优势就是,促进了教学团队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相互协作,考查了教师团队综合专业技能,对推动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该项赛事也得到了基层学校的欢迎。

5.扎实开展教育信息新技术的教师研训

一是创新新技术课程培训的选课方式。网络利用自助式网络选课平台,开展“一日千里”等菜单式课程培训。其突出四个优点是:一是通过教师问卷确定培训菜单,让菜单贴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二是设计模块化短训课程,每个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时间控制在2~3课时之间,符合教师时间紧张的实际情况;三是授课内容上网后,全区教师实名制自助报名,报满停止,无需行政干预;四是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培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确保有所收获。目前,已有photoshop平面图像设计、会声会影9.0等30门“菜单式”新技术培训课程。这种“重实用、接地气、注个性、自主式”培训,“内容实、学得会、用得着”,深得广大教师的赞许。

二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培训。研训保障中心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常态教学中的应用技能培训。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点培训,加强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中高级网管、音视频编辑技术等各类专题培训。

三是创意建设新技术媒体创新体验中心。我区在全市率先以“3D打印”为重点,建设全市第一家3D打印新技术研训中心,采取“区校联动”的方式,在区信息技术中心专门设置“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将3D打印、数码手绘、数字显微镜、定格动画、激光投影等最新的教育新技术引入到新技术媒体体验中心,及时培训基层骨干教师,保证技术上领先一步。我区采取“区校共建”模式,在我区马府街小学还建立“3D打印”中心,将技术培训和学校现场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同时,全区开发“3D创客技术――思维间”系统平台,将全区名优教师3D打印教学设计、微视频以及学生制作的3D作品汇聚在平台上,供全区教师学习和交流。“青奥会”期间,我区“思维间――新科技教师团体”进驻“青奥村”,开展了3D创意实体设计的服务工作。2015年5月世界信息化大会,我区以“让智慧可见,让创意有形”为主题,以“3D创意实体设计”、“定格动画”、“数码手绘”三项成果内容,以互动、演示、交流等形式展开现场展演,受到刘延东副总理及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是有效推进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始终将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作为技术应用的重点,积极指导学校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我区第五初级中学、游府西街小学、凤游寺小学积极开展电子书包实验,成为首批市实验学校之一。同时游府西街小学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并成功加入“C20――全国慕课联盟学校”。

五是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我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工作。围绕“新技术的运用和技术的新应用”的思路,以及中央电教馆的“十二五”全国教育技术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下区域协作教研的实践研究”的研究,组织开展了全区交互式白板深度应用(案例剖析)、资源建设与运用,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该课题成果荣获中央电教馆课题成果一等奖。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7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总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Lage)、格伦•普莱特(Glenn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theClassroom:aGatewaytoCreatinganinclusiveLearning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classroomflip:usingwebcoursemanagementtoolstobecometheguidebythe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Class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parkHigh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Koller)和安德鲁•恩格(andrewng)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语(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关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7.入学条件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8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刚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本研究以《刚要》为指导方针,依托国家实行“大交通”的行业背景和目前高职院校现有办学条件,将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面向物流行业物联网管理与技术应用岗位,培养了解物联网相关法规和发展动态,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相关知识、物联网基本理念和物联网核心技术原理,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应用软件从事物联网系统规划、管理与应用等工作,具备规划、运行和维护物联网的基本能力、物联网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良、职业道德高尚、操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突出、专业特长鲜明的高素质高技能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校企融合”专业办学模式

1.建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针对行业发展变化、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对专业发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把脉,确保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

专业指导委员会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方面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2.实行柔性化教学改革

聘请高层次专家团队和客座教授,把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带入课堂,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以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深层次的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赢。

与相关行业协会形成紧密互动,在技能证书和员工培训、科研、实习、招聘等方面为行业发展、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融合

依托物流行业,根据行业企业物联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以需求为导向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2.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相融合

基于物流领域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综合考虑国家物流师职业标准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职业标准,依据职业标准制定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职业能力标准包括: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并以专业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体系。

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项目课程。课程开发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将教学过程和真实工作过程进行“融合”。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积累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支撑。因此,不但要在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设计课内实践、集中实践、课外实践,还要在课程考核中实行课程内、课程间、学期间专业系列化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

四、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物流行业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高职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理论基础和物流行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设置需要整合相关交叉专业的特点,以“宽、专、交”的知识体系为目标,注重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针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互动合作,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通过职业岗位调研、职业能力探析、职业情景搭建,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物流企业管理与物联网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三大类。其中,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知识学习的承接性和重要性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为凸显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特色,与本科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实行“差异化经营”,加大了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课程又分为课内实践课程、集中实践课程、课外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具体体现与本科院校相区别的“理实交互”特色,即课程内部理实交互、课程之间理实交互、课程体系理实交互。

图1课程体系结构图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与国防教育、体育、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事物有着正确的审美观,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积极向上的精神,对英语、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好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2.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经济学、管理学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现代物流管理、物联网导论,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

2.2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物联网技术原理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物联网信息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终端设备选配、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嵌入式应用系统、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安全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eRp原理与应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原理与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物联网应用案例、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核心知识。

2.3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包括:物流统计、市场营销、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物联网英语、管理与沟通等,使学生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拓展和能力上升空间。

3.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课内实践课、课外实践课和集中实践课。集中实践课主要包括:管理基本技能实训、供应链业务实训、eRp业务实训、职能仓储管理实训、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实训、车辆调度实训、立体苦点、线、面业务实训、企业物联网构建方案设计等。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能力。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9

一、寻根

先看一组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商品零售268621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8%。由此可见老百姓的消费支出没有减少,消费渠道有转向网上消费的比重增大。那么蛋糕始终在那里,如何可以干掉对手吃得更多,而且在各项成本不断增大的状况下,吃得开心,一方面实体商业企业本身需要转化观念,把之前以管理为导向的经营模式,真正转化为以顾客(用户)需求为导向,企业天天在喊提升服务、优化商品结构,但你是站在哪个位置看这个问题?提升服务、优化商品结构没有错,但一定要从顾客(用户)的需求出发,我们最尊重的上帝客人,他们要什么样的服务,他们要什么样的商品,只有做对位,才能赢得顾客(用户)的认可与厚爱,这一做法叫“心动”。另一方面要“行动”,要把以用户为上的经营指导思想落实到各个服务动作上去,做精做细。

二、下药

1、夯实基础打造精英团队

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完成,在今天没有单项工作可以成事,只有工作与工作之间的协同才能推动整个项目完成,那么今天也不再有个人英雄,需要的是精英团队,商业管理公司要从根本上重视人才的培养,笔者十多年前在一家台湾零售企业工作,对他关于人员的培训,培养很是认同,企业在每年年初就对本单位需要通过培训补强的内容进行认真讨论,从而确定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练员由资深员工担任,称为内训师。内训师为了培训好自已担纲的项目,不断自我学习提升,再将学习成果传授给他人。公司对内训师视培训效果进行奖励。从而在企业内部团队形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员工的晋升机制健全,总体可分为两个上升通道,一是管理通道,最基层员工到总经理,二是技术通道,普通员工到资深员工,资深员工可以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并齐,给到员工发展机会。

薪酬及考核:薪酬可以与行业高水平对齐,我比较主张配置80%的人力去拿120%的薪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先下留下的古训,我们着这还是相信。考核机制要健全,必须做到有任务,有标准,优奖劣罚。所有的管理干部实行一年一聘,年初订目标,月度检视,年终算总帐,不符合要求的要坚决拿下,以正视听。在企业内创造一个竞争向上的团队文化。

团队建设:节日慰问,定期恳谈会等一个也不要少,员工承担了压力,围打冲杀,我们对其的关心必不可少。一定要给员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氛围,什么拉帮结派统统少来,把这种人斩立决,坚决清出队伍,在企业组织内倡导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团队文化以及员工个体积极、阳光、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最佳工作状态。

2、购物氛围营造

“细节决定成败!”是营造购物氛围的最高指导思想,硬件装修、材质选择、色彩应用、灯光音乐、货品陈列、员工着装形象、清洁卫生、甚至气味等,任一一个细节都要做到尽善尽美,网上商场这只狼已经来了,而且在向狮子老虎方向进化,我们只有把武松手里的打虎棒磨得锃亮,才不致于被虎吃掉,甚至把虎赶跑,当然终极目标是把虎打死(圈在笼子里,让他在他的地盘里称王就好了)。只有让客人体验舒适,才有客人二次消费,才有口碑传播,特别是今天大家都在喊社群营销,哪个美女没有几个闺蜜,你得罪了一个,就要接受被一群放倒,这是何等代价,所以我的观点是,战战兢兢,以鸡蛋里挑骨头的境界,服务好我们的上帝大爷,其实想通了,这有什么?当孙子不外乎得票子!

光做到这些还不够,你再造氛围,而我们的对手同样甚至比我们做得更好,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吸引到客人不断到我这里来?,成都有一个商业做得很成功,百货+超市+旅游,把海洋世界、恐龙公园搬到了商业体里,每天可以说是人满为患,号称亚洲最大的水幕屏,每天定时可以免费观看美人鱼表演,这是他其中亮点之一,还有一点做得也很好,整个商业体商家与商家之间真正一家人,你来我家消费了可以去邻居家享受优待,譬如:买1000元衣服,可以和女朋友一起免费喝杯咖啡,是不是挺不错,比起直接打折,发抵用券要高雅得多,完全没有“奸商来了”的感觉。所以促销也要促到消费者心里去,我认为企业应该成立一个部门,叫客户心理研究部,就一个任务,每天不断去想,客人要什么,我们就满足什么,客人的要求满足了,自然就爽,爽了不外乎就是还要爽和把爽的经历分享到闺蜜圈里去,形成良性循环。

3、商品结构优化,适销对路

商业体所在商圈,辐射2公里半径自然是目标客户,需要对这一群人加以研究,他们的消费能力、做什么工作、品牌对应度、年龄结构、小区总户数、学校人数、房价、停在小区内车辆档次这些都是硬指标。不是说把百货商业全做成一线高端品牌生意就好,或是中端品牌,或是中高结合,只有对路,定位准确,找到目标品牌,组合好,才能吸引目标客户。

4、客情关系维护管理

客人来消费了,不能把他看成一次性,要利用好这个1,让1生2,2生3,3生万物!如何做到这一点,每个企业都有客服部,记住客服部不是给客人解决问题的,而是要找到问题,不要让问题发生才是至高原则。海底捞火锅为什么在火锅行业中能一枝独秀,他的味道我相信是不错,但一定不是最好,大家谈到海底捞就是他的服务,服务已经是他的代名词。首先客人信息系统要健全,节日慰问少不了的,别人在做,你也要去做,但另可以加一些增值服务,譬如:客人逛个商场,顺便可以把衣服提去洗了,洗好后,可以在自已楼下最近的合作点取件等,总之把商业体做成一个消费生态中心。

工业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篇10

                                        --XX银行青年员工上海复旦培训体会

     炎炎夏日,作为XX银行青年员工的一名,有幸能在学术氛围浓重的有110年历史的上海复旦大学卿云楼度过了忙碌、紧张而又充实、愉快的七天时光。时间虽短,步履匆匆,但却由衷地收获了知识结构的扩展,理论深度的积累,工作方法的升华,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培训团队伙伴们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现将培训的体会汇报如下:

    一、培训心得

(一)票据法基础及支付结算风险防范

7月26日上午王一鸣老师用半天的时间先从票据法基础入手就票据的种类、行为、时效、丧失补救等方面对目前市场上常规的6种票据功能分别进行了讲解,并提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举例表述出每一种票据在实际情况下的应用。随后王老师从票据支付结算方面用活生生的案例向我们警示出在票据结算支付过程中的风险表现形式,并且让我们从中学到不同票据结算风险相应的防控措施。半天的票据业务及支付结算风险防范的集中培训,并不能使我真正全面、透彻、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整个票据业务,只是增强了我对银行票据业务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还远远达不到对相关票据业务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对我而言,此次短暂的票据业务培训只是我学习过程的开始,我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即将恢复,我要不断加深对银承相关业务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以便以后更快更好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宏观经济形势及热点问题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是研究市场发展动向的指引,作为经营货币特殊的金融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不管是利率、汇率变动,银行都会首当其冲,暴露在风险之下,作为年轻的银行从业人员,我们要学会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要在分析过程中找到适应经济发展的策略,这是安排此课程的意义所在。7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严法善教授用其简洁、幽默、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从较高的视角一览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遇到的困境和机遇以及2015年我国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严教授又从最能反映中国经济的股市和楼市两个方面用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向我们阐述了从中反映出的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问题,严教授教导我们要紧紧跟随国家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要学会从国家层面的会议和文件以及国家领导人讲话中挖掘宏观经济发展信息。

(三)现场服务管理

    “先处理心情,在处理事情”这是我在7月27日朱锐老师所培训的现场服务管理中“服务补救和投诉处理”最核心的一点。入行至今我在内部时间较短,临柜期间遇到的客户也没有过于刁蛮的,在客户经理岗位由于处于强势的一方,在处理问题态度上和方式上都没有过多的考虑客户的情绪。在培训之前我对于服务补救和投诉处理的理解仅限于“随机应变”和“得过且过”,并没有深入考虑,经过培训我才明白服务补救和投诉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个流程系统,这个系统是在对客户投诉的心理和千万个客户投诉类型原因进行双重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围绕这个系统还有相应的话术、解决投诉“CLeaR”法、“三换”原则等充实这个“生态”系统的各个“细胞”。一天的培训让我在“全民记者时代”的银行现场服务管理中明白了客户的刁蛮是成长的源动力,“搞定=稳定、没事=本事”。

(四)互联网金融

     “支付宝钱包”这是李竹老师在其7月28日《互联网金融》培训课堂上提到和演示次数最多的一个互联网金融集合体,马云的确在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培养年轻客户甚至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大龄客户的习惯,一个小小的“支付宝钱包”涵盖了支付、融资、投资理财、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典型业务模式,它正用互联网的核心———链接引领着银行核心业务从1.0时代向2.0时代过度,它也告诉我们搜集和掌握客户数据,利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客户数据,从而创造出能够适应客户习惯的产品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支付宝用十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用户数据,我们系统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用户数据,我们不要将这些数据仅仅以数字和文字的形式停留在电脑荧屏和纸上,我们要让这些数据活起来,而让他们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就是要有“互联网精神”

(五)推倒思维墙--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

    将传统的培训标配工具笔记本电脑用苹果手机和ipaD替代,将传统的培训开场白用扫二维码替代,这是我对7月30日邱国铮培训课程对我的最直接的感触。通过扫描出来的调查问卷,就如同邱老师向我丢的一块“二向箔”,让我自认为还没有太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三维世界瞬间颠覆了。“微信”无疑是此课程中最受瞩目的例子,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邱老师用数据说明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接触媒体有限时间达5.8小时,这其中使用手机(不包括短信和电话)时间为做长的104分钟,占比30%,而在这104分钟内使用微信的时间达60分钟,占比58%,这也提示我们在微信这个平台上大有作为可做。“小米”把用户拉入产品设计的思路也很值得我们借鉴。邱老师用“创造价值(产品)+传递价值(平台)=用户价值(用户)”这个公式告诉了我们在未来传统银行有两个发展方向来实现用户价值,一个是致力于设计产品增加用户的体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另一个是做平台,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物流的结合传递相应的价值。总之,将以前没有效果的通过一些动作变得有效果就是创新就是颠覆。

(六)银行营销策略与客户营销管理

    7月31日王海老师首先从客户需求催生银行产品创新入手,向我们提出了在对公业务方面要提供全行业链的金融服务、顾问咨询服务,在个人业务方面要更多的提供生命周期刚性金融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提倡更多的客户体验。随后王老师以财务需求为导向将常见的高端客户进行分类,俗称为“富人九命”,以此为切入点将客户金融需求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不同的客户分类特征提供了不同的营销策略。最后王老师为我们每个小组团队准备了一个类型不同、成立时间不同、客户年龄结构等各不相同的市场,让我们通过个性化定制市场进入、提供的产品及后续的维护的营销方案,经过各小组的努力,每个方案中都有各自的亮点,但我们深挖客户需求以及市场衍深的能力还稍显不足,思路还是比较狭窄,这方面我们现有的员工尤其是客户经理岗位真的需要提高。

(七)上海农商银行参观

     7月29日上午,我们一行来到位于陆家嘴的上海农商银行总行,我们的到来受到上海农商银行的热情接待,我们在紧邻着黄浦江的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上海农行银行将他们创造出的小而精的“金融便利店”模式向我们做了展示和讲解,对金融便利店运营模式、营运标准、业务能动、职责分工、属地化管理等方面对我行未来发展社区银行有较好的参考性。上海农商银行工会办公室负责人还做了“求真务实服务员工助推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展示,其中的妈咪屋、员工之家、深入社区的文艺演出、员工心里援助(eap)计划、购买员工保险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了上海农商银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也在“金融便利店”审批、建设、人员配置以及村镇银行管理方面与上海农商银行进行了密切的交流,贾行长代表我行就同业业务方面向上海农商银行表达了深入合作意向。随后我们现场参观了上海农商银行营业部,但未到其“金融便利店”参观着实是个遗憾。

(八)体验式培训

    最后的一天两夜我们以体验式培训作为结尾,体验式培训我是第一次接触,类似于室内的拓展训练,孟教官让我们每个人参与到他安排的活动中去,用“”让我们明白了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小团队和大团队之间的关系,赢了5.9万输了却是4710万。最令我难忘是我亲身参与的挑战自我的“击木板”,紧张、恐惧、怕输、爱面子的心理一直干扰我,让我始终无法让力量集聚,以至于我四次都没有成功,

“合力”致胜七巧板让我们明白合理配置手中资源以及上级与下级沟通的重要性。“传数字”的活动让我们明白流程以及标准制定、反馈与确认、在团队中做好自己的重要性。“翻越空洞”将两天所学到的都展现了出来,大家齐心协力、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做最好的自己,最终实现了我们“一次完成”的承诺。

二、对XX银行转型的思考

    通过此次培训,吸收了每位培训老师不同的先进的理念,利用此次培训所学到的,我也对XX银行未来发展转型进行了思考,以下三点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汇报如下:

   (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应大力推广使用。

2014年我行已经开始探索式的开发、推广和使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但力度、广度、深度不够,目前该系统基本没有使用,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最重要的原因是数据缺失,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无法与核心业务系统对接,很多关键性的数据无法获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我行主动搜集客户相关数据的一个重要起点,马云用十年时间来聚集用户的大数据,我们要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上慢慢积累,无法从核心系统中提取数据我们可以手工录入客户关键数据。有了数据这只是第一步,客户数据的分析是数据利用的重要环节,目前数据分析技术国内有很多公司在做与之相关的技术服务支持,在保护客户数据信息基础上我们可以与之合作,重点借助数据达到营销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目的。

(二)组建新郑辖内商户联盟

    利用XX银行在新郑市的影响力,利用推介会等宣传形式,整合新郑辖内商户,组成商户联盟,在我行主页增加商户联盟模块,各个商户打折信息可以上面显示,这个商业联盟主要维系点一是各个商户可以利用XX银行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客户,二是我行可以在商户联盟内安装我行poS机,开立结算账户,增加我行门户的点击率,为下一步电商平台做基础,三是用户刷我行金燕卡可以打折优惠,达到“三赢”效果。

(三)利用电商进村机遇寻求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