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2:56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1

1.1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在2011年《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要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增强办学特色等方面上,做出改革建设措施,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此政策背景下,培养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着眼点,是对检验医学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开设是实践检验医学素质教育的新探索,在此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实践者,从传授知识转向为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1.2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需要临床检验质量是检验工作的核心内容,检验结果准确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安全以及检验学科的发展。近几年来,临床检验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多,已达1500余项,因此临床医师和检验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在众多检测项目中,如何选择其中最合理经济有效的项目,特别是如何组合多种最有应用价值的检测项目。由于实验室能出具量值报告,为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并针对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iSo15189:2007《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同时我国颁布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这些已为建立完善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极好的支持指导作用,在我国若能实施,将会规范临床实验室的设立,完善实验室自身建设,同时确保我国的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能与国际同步。

1.3补充和完善医学检验教育的需要目前医学检验各专业课程分门别类,内容有联系,但独立行课,对应有相关医学基础课程,学生若以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方法来学习检验专业课程,就会造成对医学检验各亚专业综合分析能力、整体提升理解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因此,引入并系统规范全面地学习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是医学检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对医学检验教育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并综合延伸分析检验医学信息学的内涵,指导学生理解并接受本课程的内容,使学生树立本课程专业学习的正确理念,认识本课程实践的价值,并应用正确的评估方案获得有效的评估依据,客观地有理有据地评价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临床应用价值;检验的流程控制是全实验室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础工作;加强临床实验室海量数据,提炼出高于数据资料的临床诊疗信息,不断地巩固拓展延伸专业知识。

1.4提升英语和电脑网络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英语是医学检验专业人才非常重要能力和素质。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要求教师和学生查阅、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最新文献,加强学生自觉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水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本课程的实践还需要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和专业应用软件,HiS和LiS的实践应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网络应用知识,通过局域网和互联网,掌握全面的临床资料,采用循证医学专业软件(Reviewmanager,GRaDepro3.6等),应用于自己的循证检验医学和数据挖掘中,锻炼了学生应用电脑和网络的能力。

2检验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

检验医学信息学内容广泛,涉及分析前、分析分析后检验医学信息等方面。《检验医学信息学》共有14个章节,但本课程的课时数极为有限,仅有教学学时2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无法讲授全部内容。鉴于该课程的教学时间设在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第八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最后时期,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接近尾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能与各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融汇贯通,本课程学习完毕,能尽快熟悉临床检验工作,缩短实习适应期。因此,以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和实验室管理质量提高为重点,安排了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基因信息库与蛋白组学)、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认可、检验医学的流程控制、临床实验室能力验证、医学检验方法学评价、诊断试验的数据挖掘、循证检验医学及检验医学信息在科研中的应用等十个专题内容。其中“实验室认可”解释了除实验室结果互认的内在要求外,临床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也是实验室认可的专业要求。“循证检验医学”主要针对不断增加的检验技术,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来规范检验医学的设计研究、文献评价,用当前最佳的检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LiS应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方式,密切结合医院临床检验特点,解释了LiS性能特点及应用,形成许多实践应用成果,也大大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确保了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数据挖掘”主要基于LiS的解释和咨询检验报告,找到检验医师工作的切入点,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发现检验项目新的应用价值。检验医学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诊断、医学信息学的统计、流行病学等研究实现了融合,同时又具有独特的研究方向。据临床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快进入并适应实验室工作,具有强烈的检验流程控制意识,能够自觉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规范开展工作,具有明显循证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受到临床带教老师的好评,毕业学生在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3探索多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检验医学信息学是一门与临床检验紧密结合的系统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相较实验操作为主的专业课程,不够生动形象,较为枯燥。若照本宣科就流于教条乏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讲解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学生易于理解与掌握,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采用多媒体、案例分析及研讨式教学法,内容不在深,在乎其专业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4结束语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39-01

近20年来,医学检验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大,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多学科内容。在医学体系里,它主要作用表现为:对疾病的诊断、疗效及病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提供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检测手段,并能结合临床提供咨询和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使之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随着科技在医学界的广泛应用,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本文将简要在各方面探讨其发展趋势,并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建议。

1检验医学发展现状

1.1检验人员素质普遍提高。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共有27所院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有3个博士点和17个硕士点,每年毕业的学生上千人。近20年来,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国内经历了创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框架已基本形成,围绕整个培养目标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有一些定式,现已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具有普通检验本专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医学科学学位)、本硕连读七年制(医学专业学位)、成人检验本专科、高职检验本专科等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教育体系。在岗的检验人员也逐步通过成人教育达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人员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逐步趋于完善。我国的质控管理虽然起步较晚,但某些学科如临床生化已形成了较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全程质量管理”的概念近年来在检验界倍受重视。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及分析后质控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3与时俱进,设备和技术得到良好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加快,促进了检验仪器的大量引进和运用,使医学检验实现了自动化、微量化、标准化,结果更加快速、客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方法学的改进,新的检测项目不断增多,原来无法测定的项目得到了准确测定,以疾病为中心,以人体器官为中心的检验组合项目的综合运用,广范围、多角度地为临床提供了丰富的诊断信息。

2目前医学检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学检验水平还是存在几个重要问题:

2.1理论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我国医学检验领域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硬件”的建设上,对检验医学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我国的医学检验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只能称之为“实验医学检验学”尚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不够,人员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低,阻碍了检验医学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2.2没有对人员进行合理搭配。现在医学院中许多临床科室人员臃肿,检验队伍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应有的“合力”。这种现象带来了诸多弊端,如(1)在同一医院内重复配置人员设备,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2)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质量控制,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从事各项目检验的专业人员由于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很难使其业务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2.3质量控制工作不好。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没有质量的检验不仅不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依据,甚至还会造成误导,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损失。

2.4高素质人才缺乏。尽管我国医学检验教育发展已经历了近50年的漫长时间,但在我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的基层乡镇医院中,高级医学检验人才严重缺乏,制约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质量。医学教育必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3对医学检验发展的一些建议

3.1加强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信息技术是廿一世纪发展趋向,集成电路、光导纤维、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国内、国际的互联网络将实现实验室之间,实验室与临床、医院间、图书馆之间,市内、国内、国际的信息交流,远程多媒体教育,远程实验室诊断系统会得到广泛的利用。因此,在临床检验领域,建立以收集加工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已是必然趋势。

3.2向自动化和集中化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检验学的发展,临床及科研部门对临床实验室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许多以往依靠人工进行检验的项目逐渐被自动化仪器代替,无论检验的速度或检验项目的数量均比以往大大提高,如果仍然采用人工方法进行检验结果的登录、计算、报告,就不能适应实验室的正常运作,解决的途径是采用电脑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同时,由于芯片技术、干化学测定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型便携式分析仪器也会不断增多,给长期随访病人和家庭使用带来极大方便。

3.3提高检验人员素质。未来的检验医学向着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应根据社会和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检验人才。立足专业需要,转变教育模式现代医学检验,靠的是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检验人员不仅要熟练利用自动化仪器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能对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分析解释,正确有效地将实验资源转化为更高层次的临床信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力度,拓宽专业口径,改变现有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知识面过于狭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检验人员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适应现代化检验发展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蓝保毅.检验医学的发展前景、趋势及潜在瓶颈[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3

在全球共同探讨精准医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第三方医疗机构)得到了政府政策性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从而取得了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同时,自2009年中国政府深化新一轮医改工作的启动,医疗信息化逐步成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其中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在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一体化医院管理系统以及融入远程会诊功能,并取得了成效。这种利用信息系统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使各种医疗资源、医疗机构相互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的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近年来,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所与以大型综合医院检验科为基础构建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新模式开始涌现,如以上海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组建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和以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组建的市立医疗集团临床检验中心等为例。这一新模式可以达到优化医疗资源、提高效率、减少重复检查等效果,在区域内解决检验结果互通互认问题。

1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概况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是基于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又区别于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服务性组织。其主要为本区域内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临床医学检测服务、技术支持和科教工作。主要设置功能检测有急诊室、临检室、生化免疫室、细胞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细菌室、结核室、感染性疾病检验室和分子病理实验室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到医疗服务之中,为临床提供一体化精准诊疗方案。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专业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了中小医疗机构因建设检验实验室、购置检验仪器和引进检验人员等而产生的经营成本,又能服务于更多患者。同时,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建设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降低医疗开支、提高医疗技术的重要举措,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竞争状况

目前,临检中心主要是面向本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临床样本的医学检测服务,即开展技术服务外包合作,优势互补,将基层医疗机构内一些样本量少、成本高、检测周期长的特殊检验项目外包给临床医学检验中心。

中国在第三方医学独立实验室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在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成立于1994年的广州金域医学检测中心,它是由广州医学院、广州市金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生物工程中心三方共同出资设立,是我国最早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进入医学检验市场的独立实验室。2000年后,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杭州艾迪康、浙江迪安医学检验、上海美众、宝藤生物等医学独立实验室相继成立。至2005年,已有广州金域、达安基因和艾迪康三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始尝试全国连锁经营模式。2009年我国医学诊断收入近1000亿元,医学独立实验室收入为10亿元,仅占医学诊断收入的1%左右,与美国超过30%的份额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医学检验外包是未来的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预计,2018年国内医学独立诊断实验室将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未来发展前景诱人。

由此,金域、达安、艾迪康和迪安等企业通过在各地设立第三方独立临检所,自建业务团队向各级医院提供检测服务,对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有着一定的市场冲击。

3当前临检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

受到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仍然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在很多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医学检测机构设置重复,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医学检验队伍力量分散。而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基层医院检验实验室条件简陋,检测设备和仪器得不到很好地更新和添置。甚至有的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计划,也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

3.2缺乏相对应的管理规范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出现的时间短、数量少,因此也缺乏相对应的管理规范和临床准入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不够专业的临检所融入市场,提供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技术。该类企业在没有建立有序的竞争市场机制情况下,恶性低价竞争,扰乱医学检验服务市场。如此,最终受害的仍然是患者。

3.3未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发展受限

目前,国内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所和临检中心已有的项目中大多数未纳入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不在报销范围内,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发展受限。另外,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是,临床医学检验服务还是一个高投入、长回报的行业。如果没有国家医疗保险的支持,检测项目很难大众化地推向市场,对企业长期发展也受到限制。

3.4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与临床的有效沟通

近几年来,虽然临检中心实验室条件和硬件投入改善很多,但是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市级及其以下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普遍存在教育水平低下、知识陈旧、不善于思考和临床思维惰性化等现象,从而跟不上临床检验医学的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科研与临床的相互转化的发展。

4临检中心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在积极响应国家对发展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的相关政策同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服务营销组合7ps策略中所提示的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人(people)、过程(process)、有形展示(physicalevidence)为我们找到了方向。我们结合临床检验中心发展状况和市场环境,需做好以下工作,促进医学检验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的支持。

4.1构建区域临检中心协同医疗平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可以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出台相关政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本地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基础上建设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即成立开放型的地区或城市甚至跨地区和跨城市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方便区域内医疗数据调用和共享、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费用和提高政府部门对医疗卫生的监管效力。其优越性在国外已得到证实,且有部分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始实行股份制,进行商业化、企业化管理。

4.2构建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大多数独立第三方检验所正在按照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有部分临检中心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oFameRiCanpatHoLoGiStS,Cap)质量管理认证,这将促使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健康发展。

4.3加强高水平、专业化医学检验人才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此,临检中心可以根据岗位需求与医学院校合作制定医学检验人员培养方案,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符合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的人才,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4.4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点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层面提出未来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模式(pCiC),围绕居民及其家庭的医疗健康,通过正式的上下协作、优质的医疗数据、供方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数据共享、患者积极主动参与等方式有效组织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实现服务一体化,将疾病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等医疗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体验。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公司建设、扩宽营销网络,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占领更大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份额。

4.5合理利用公众传媒,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通过对新一轮医改政策的宣传,加强在电视新闻、学术报告和会议等相关媒体上报道临床医学检验项目,积极参与、赞助医学相关的学术活动或社会公益事业,增加社会公众对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及其相关检测产品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4.6持续性保持硬件实力,做好有形展示

作为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检测质量依然是临检中心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伴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心应合理利用目前已拥有的先进检验技术平台和相关设备,在同行业保持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服务环境,如公司各医学检测实验室、客服接待中心和专家远程会诊中心等外部装饰的更新,全面展现公司服务理念。

5总结与展望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4

摘要:文章选取蚌埠医学院a届和B届本科生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进行常规教学和引入eBm的教学。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授课后的信息素养总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学生授课后的科研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因此,在医学文献检索中引入eBm知识,有助于促进医学生对eBm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应用,激发其学习科研技能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2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7-0095-03

循证医学(eBm)是一种新型医学决策模式,其主要理念是基于最佳研究证据,综合考虑个人经验,制订科学、全面的临床决策,这种医学决策模式避免了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中依靠医师个人经验、动物试验或基础研究理论推导等制定医学决策的方式,摒除了经验医学模式可能带来的无效或错误诊治决策,使医学决策过程更多地依据临床实证研究结果,能够更加科学地应用于临床。eBm模式的核心活动是对医学科研信息进行合理评价和科学利用,学习和实践eBm对医学生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将eBm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范围相比,中国医学生的eBm教学相对不够规范,多是以讲座培训及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只有少数医学院校将eBm纳入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1]。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医学生的传统必修课程和循证医学核心方法之一,医学文献检索就担负起了传播循证医学知识、渗透循证医学理念的任务。但在目前国内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中,教师多是以简介eBm数据库检索方法来作为该部分课程的主要内容,而未能在检索医学中系统性地引入eBm知识,这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蚌埠医学院a届和B届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五年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60名和64名。其中,a届本科生于2013年接受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育,B届本科生于2014年接受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育,笔者将a届学生作为对照组,将B届学生作为观察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构成、医学专业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涉及eBm教学内容时,以讲解Cochrane图书馆检索方法作为主线,必要时针对系统评价(SR)、荟萃分析(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RCt)等研究类型及eBm相关知识时进行补充简介;观察组学生采用新编的医学文献检索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主要是在引言部分详细讲解eBm观念,在涉及eBm教学内容时,由流行病学教师讲解临床流行病学及eBm相关基础知识,主要从试验设计、偏倚的产生和消除、meta分析或SR统计学等方法学层面进行讲解,而后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形式对Cochrane图书馆及其他常用生物医学数据库中RCt、SR、meta分析文献的检索方法进行教学和讲解。两组学生在接受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育的同时,均未接受其他有关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及eBm相关知识的教学或相关培训。

1.3观察指标及评价依据

对两组学生接受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育前及教育后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进行评价和比较。信息素养的评价运用李玉玲等[2]制定的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信息意识与需求、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评价与利用、信息行为规范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共有25个调查问题,满分25分,总分为100分;科研能力的评价运用彭波等[3]采用的评价标准,主要分为科研基础知识(总分39分)、统计软件操作技能(总分33分)、论文写作知识(总分27分)、统计学知识(总分21分)等四个维度,总分为120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同组授课前后的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处理,两组之间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均以p

2结果

2.1检索医学中系统性引入循证医学知识对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评价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授课前的信息素养总分和各子项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2~0.657,p>0.05),两组学生授课后的信息素养总分和各子项评分均较授课前显著提升,授课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8~7.116,p

2.2检索医学中系统性引入循证医学知识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评价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授课前的科研能力总分和各子项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95~0.723,p>0.05),对照组学生授课后的科研能力总分和科研基础知识子项的评分均较授课前显著提升,授课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62、3.845,p0.05),观察组学生授课后的科研能力总分及科研基础知识、论文写作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三个子项的评分均较授课前显著提升,授课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8~5.238,p

3讨论

3.1循证医学是连接文献检索技能与医学实践的桥梁

eBm模式要求医生根据临床实践和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作为主要依据,最终达到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在医学研究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科研文献所承载的医学信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eBm迫使医学工作者摆脱零散临床经验或指导意见的束缚,根据不断更新的研究信息制定医疗决策。所以,eBm不仅可以优化临床医生的医学决策,同时还能促进医生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在校医学生接受的大多是教材上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具有权威性,但与实际的医学发展前沿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滞后性较为突出。eBm可以促进在校医学生查阅最新的研究文献,提高其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4]。在eBm模式下,文献检索技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知识技能,eBm让医学生将以往认为枯燥无趣的文献检索课与本专业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提升了其学习兴趣,也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过程中养成了对最新文献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利用的好习惯。

3.2循证医学的本质是对文献信息的方法学评价体系

针对文献信息的评价和利用是eBm的主旨观念,eBm从本质上是一个“求证、评证、用证”的综合过程,其中“评证”是核心环节。eBm要求医学研究者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在提高研究质量的同时利用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作为证据,这才引申出了以SR、meta分析、RCt为核心的高质量证据定义,文献信息的获取只是循证医学的次要过程,而对文献信息的方法学评价过程则是eBm的灵魂所在。因此,要想使医学生通过接受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育接受并理解eBm,不能让医学生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扩充对Cochrane图书馆等新型文献数据库的检索,而是要让学生注重对证据评价体系方法学基础的理解,做到“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3在检索教学中系统性引入循证医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一般被定义为“能够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或“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5]。在信息化社会信息已被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而受到广泛重视,医学生必须具备足够优良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而文献检索教学在形成和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授课后的信息素养总分及信息意识与需求、信息评价与利用两个子项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417、4.775、4.308,p

3.4在检索教学中系统性引入循证医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

经验医学模式向eBm模式的转变过程,使临床科研成果成为医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因而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尽早使医学生具备较好的辩证思维和科研能力、树立其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医学问题的观念对于提高当代医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医学科学整体发展水平都是有利的[6]。文献检索教学本身就是形成医学科研能力的重要课程,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授课后的科研能力总分及科研基础知识、论文写作知识和统计学知识三个子项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615~4.875,p

3.5及时更新循证医学知识是提高检索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目前,高校医学检索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现行的医药文献检索课程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基础知识、手工检索工具、医学数据库和网络医学信息查询等,教学内容安排通常不灵活、教学形式缺乏生动、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够[8]。此外,入学起点不同、学制学历不同及专业学科不同的医学生对文献检索教学的需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文献检索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9]。同样,不同医学生对于检索课程中的eBm知识需求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就要求文献检索教师在借助其他学科师资力量的同时加深对eBm的理解,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近年来的国内研究已证实,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在eBm的教学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10],这种方案能够使检索中的eBm教学与医学生的专业更加贴近,因此,在本研究的尝试中,也采取了这种方式。

4结语

在医学文献检索中系统性地引入eBm知识,可以消除单纯讲解检索知识给医学生带来的陌生感,有助于促进医学生对eBm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对文献信息的利用能力,激发其学习科研技能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医学生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红燕.医学本科生循证医学教学的几点体会及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94-195.

[2]李玉玲,李亚峰,刘妍,等.吉林省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和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11):23-27.

[3]彭波,赵婷,彭怡然,等.新时期医学生科研素质的现状调研及培养途径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24-26.

[4]刘红芝.医学文献检索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64-65.

[5]沈涌,陈焱,公维录,等.吉林大学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其对信息检索教学的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11):37-40.

[6]陈心足,陈小龙,陆政昊,等.临床前医学生课外临床科研能力的启蒙与拓展:科研志愿者模式的探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120-124.

[7]曲巍,闫佳,姜腾轩,等.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3):523-525.

[8]刘娜,高春阳,蔡肖兵,等.高职医学院校文献检索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10):78-80.

[9]赖李江.高职院校药学文献检索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4):72-74.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5

河南省各级医学院校检验专业设置中,本科层次主要有郑州大学医学院、新乡医学院,每年的本科毕业生人数在250人以内,毕业去向主要包括考研、市级以上医疗机构以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几乎没有人进入乡镇医疗单位;专科层次的院校中,除了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之外,漯河医专、南阳医专、商丘医专、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也设有检验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在600人左右。三年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大专)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地市级、县级医院检验科、血站等检验单位。但近两年检验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很少能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就业,一方面由于检验专业岗位可以是终身职业,人员更替较慢,在职培训也能提高原有检验人员的工作能力;再者检验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在逐年提高,对检验人员的学历要求高了、数量要求少了,这两方面的原因将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推到了一个必须思索、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境地。

2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的优势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近30年的医学专科教育,师资力量充足,积淀着丰厚的医疗文化底蕴,探索形成了“立足河南,面向基层,依托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该校现开设有9个专业共20个专业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教育从2002年开始的,在同类院校中开设该专业时间最长,已经培养了1500余名毕业生,遍布全省的各级医学检验岗位,建立了较好的口碑。该校检验系现有教职工34人,高级职称7人,硕士20人,博士2人,在职攻读博士2人,专职任课教师均有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50%的教师具有双师资格,系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还是校附院检验科主任,正着手推行“系科合一”的教学方式。系科合一的教学中既能发挥专职授课教师优秀的“教”的能力,又能发挥检验科教师指导“技能”的能力,系科教师间做好“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检验专业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经常派检验专业技能课教师参与附院检验工作,每学期还聘请2~3位检验行业的专家参与专业授课,使专业教师能走出去,又能引进来。多年的检验专业教学中,该校系不断查找不足,改革教学,总结经验,完善教学,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近5a来,检验系围绕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申报或完成的教学课题有:省级的2项、厅级的5项、校级的4项,发表省级以上教学论文25篇。该校不仅有医学检验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优势,还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该校地处省会郑州的龙湖教育宜居园(南龙湖),南接郑州航空港区,与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河南检察官职业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为邻,交通便利,教育氛围浓厚。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南龙湖作为河南省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重点区域之一,已逐渐成为中原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在新形势下,该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抓内涵建设是检验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考

3.1完善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不再是遵守纪律的生产线工人,而是有主见、独立的公民。在对技能的需求方面,劳动力市场对常规及非常规动手能力、常规认知的需求降低,而对非常规分析和交往能力的需求增加。教学中所说的“人才培养模式”通俗的理解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所以,检验专业技能课教学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要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于一体,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以培养检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要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医疗检验过程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由一个团队完成,有时候还需要医疗部门之间、单位之间的协调才能完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完成检验工作的保证。因此在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坚持以市场需求、能力本位、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为依据,参照检验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要注重检验基本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要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检验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能胜任科技化的检验技术,交流沟通顺利,团结协作,做一个能动性、独立性、主动创新的检验人才,这样检验专业也就有了吸引力。

3.2提高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建立人才市场调研制度,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掌握检验专业人才需求,面向检验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设置专业方向,从而保证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如果盲目地开设专业方向,生源不足,就业去向狭窄、有限,那么这样的专业方向“生”了,也会“自灭”。建立完善的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和专业市场调研,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形成与时俱进、切合实际的医学检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环境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要制定具有重实践、多方向特色的教学计划,突出检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和临床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具有检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学生的职业拓展提供保证。形成真抓实效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采取多种形式,构建多方监督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包括新生录取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等方面。通过重课程、建制度、完善体制、抓效益,培养适合检验工作岗位的人才,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才能更好地促进我省医学检验队伍的壮大。

3.3提高师资力量

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课程质量、造就特色专业的重要保证。“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加强检验专业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和临床医学检验专家的兼职聘任,让校外专家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改善检验专业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对检验专业任课教师的培养,如教师参加进修、学术交流、研讨等。尤其是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注意选拔专业带头人,为专业的梯队建设和课程建设搭建平台。同时通过学校内部分配机制的日益完善,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形成了以老教授带头、中青年教师为中流砥柱的一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结合的稳定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学信息化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要引导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能力,如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网上教学等手段。网络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学信息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疑难,努力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检验人才。

3.4合理配置和运用教学资源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检验专业的角度来看,很难扩大检验专业的招生规模,今后检验专业要向“做精”、“做细”,强化专业外延、紧抓内涵建设。

①完善多媒体教室设施,如全方位铺设建立校园教学网络、开通电视闭路线,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校园网络教学,发挥师生共主体的教学能力,真正提高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②调整校内实验实训室,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小班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师能力到位、人员到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增加实验动手机会。

③增加投资,完善实训软件及设备,打造检验专业重点实验室(如建立校内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与免疫学检验等重点实验室),给教师提供科研的空间,以科研促进教学。合理化配置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提高检验专业特色建设。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6

关键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n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里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渗透、交叉、互补日趋显现。作为以医学为终身职业的医务人员,具备及时跟踪、获取、掌握、应用医学领域最新成果信息以及前沿理论知识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生存发展。

1目前医务人员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资料显示[2],我国医务人员仅有21.6%的人经常利用互联网资源,其中能使用网上全文医学期刊的人仅占43%;仍有部分医务人员至今对情报检索、科技查新一无所知。我国医务人员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方面、在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敏锐的信息意识,不善于充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对各种形式的信息反应迟钝,无法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信息动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信息检索和信息获取能力差,缺乏医学文献检索知识,不熟悉检索系统和检索语言,不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检索、处理及交流所需的信息[3]。

在信息意识方面,当今医院的员工都有着明确的信息需求,会因为个人兴趣或者学习需要查找信息,但是多数人选择使用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而不是使用专业数据库。在信息获取方面,由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专业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增多,大部分员工都具备了一定的检索能力。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主要是缺少专业的检索知识,同时缺乏对数据库的内容以及检索方法的了解。这表明信息检索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利用方面,缺乏对信息的评价、分析和创新能力。在信息伦理和安全方面,了解的知识还很有限,虽然大多数了解知识产权,但是对于在使用网络信息过程中是否牵涉到这一问题还不清楚[4]。因此,努力提高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是势在必行。

2医务人员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素质关系着“质量”。具备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医务人员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本专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能;熟练运用日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医疗技术。良好的信息素养还可使医务人员能够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自觉、预见、独立、创造性的应用,提高他们实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3]。以下分别从五个方面对医务人员具备信息素养的必要性进行探讨:

2.1文献赏析的需要医学文献是医务工作者对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体会或科研成果最新报道。随着科学技术对诊疗手段的不断渗透,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成果,医学领域报道新成果的文献层出不穷、浩如烟海。要更广泛更全面的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医务人员务必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各类医学文献数据库等索取文献资料,从而进行查阅、学习、分析。

2.2开展科研的需要国家中药新药审评委员会认为,我国关于中药新药的研发有90%都是重复研究,在医学其他领域的科研重复率也高达70%左右[4]。因此,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做到不重复科研,以确保科研成果的先进性、独创性、唯一性。尤其在选题上,医学科研人员要具备利用检索系统、检索语言及检索策略,事先对意向性的研究方向进行检索、查新,在国内外医学信息海洋中,及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敲定对学科建设发展有前瞻性、导向性的选题,避免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让有限的人力物力及科研资源得到最大效益发挥。

在研究过程中,同样要求医务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一般一个课题的研究周期在2到5年甚至更长,因此,在这一相对“闭门造车”且较长的研究时期内,医学科研人员若不及时了解掌握跟踪本学科前沿动态,不及时与同行进行业务探讨,就有可能因“时过境迁”,当初的研究对象、方法、思路等与同行“撞车”,从而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甚至成为“马后炮”。

2.3提升技能的需要临床技能的提升,除了医务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在一定程度上关联着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其表现在:一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不只是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还能使用网络、数据库等平台了解当下国内外的医学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获取、评价临床技能信息知识、理论,并为我所用。二是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务人员,还能凭借网络媒介如“博客”或“QQ在线”等方式与同行交流临床经验,或以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汲取他长补己之短。

2.4创新人才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医学的进步亦依赖于创新性的医学科研人员。创新性人才除了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必须具备搜集、判断、利用信息的能力[4]。因此,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医学创新性人才,才是未来医学发展的主力军、顶梁柱。医务人员要成为对医学卫生事业有所建树的人,就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备信息素养的创新性人才。

2.5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而有些人扰乱了信息资源的健康发展,如剽窃他人的技术成果,侵犯知识产权、虚假信息等[5]。因此,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遵循信息伦理道德与准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处理好信息开发、传播、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3],做一名为人称道的信息生产加工者和传播者,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聪明才智和科研成果播洒在医学信息海洋中,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它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能力[4]。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学信息日新月异,对于医务工作者,每天面临的是人的生命健康,人命关天,其是否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先进的临床技能,决定了其能否对患者实施科学救治,因此,培养医务人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手段、增强信息意识、提升信息能力,能及时了解、掌握、跟踪医学领域前沿动态,是医务人员适应当今信息社会而面临的一项长期且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

[1]Zurkowski,p.theinformationService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priorities[m].1974.

[2]张慧湘.论现代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及作用[J].医疗保健器具,2007,(7):31-33.

[3]凌毅德.论网络时代医务人员的信息素养[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9):111-112.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7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86-03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边缘学科,其主要研究方向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物学和医学中的有关技术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1],[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方面起着巨大作用,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均将它列入高技术领域,重点投资优先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设备的研发、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多学科的交叉,使得生物医学工程不同于那些经典的学科,也有别于生物医学和纯粹的工程学科。它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要围绕学科发展和社会需要,密切结合生物医学、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又由分别来自于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师资组建,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都各有差异,导致长期以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医工结合不紧密、工程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造成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与社会要求差距较大的现象[3]。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该专业招生和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课程体系的问题,我们分析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不足,以及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对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结合创新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由于专业培养方向较多,不同院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基础、人才培养目标各有差异,学校自身特色和师资力量也有所不同,因此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3]。从我校该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分别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惯例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课程体系建设。

(一)按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所有专业的课程都可以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四大模块。除实践教学类课程外,每个模块又分别由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是教育部所规定的本科专业所必须完成的基础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职业规划;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体育、大学英语等。作为民族院校,我校还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工为主的特点,通识教育类课程还包括了理科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不同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均有开设,教学内容几乎一致。

2.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所以此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与专业课程紧密相关。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有:生物医学工程概论、工程制图、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临床医学基础等;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及其应用、医用传感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

3.专业类课程。由于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就业方向的不同,专业课程的开设在不同高校中有较大的差异。目前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生物医学测量与仪器;生物力学、放射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人工器官;医疗仪器设计原理、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生物信息学、生理系统建模、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物理基础、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图像处理;远程医疗等。因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所以专业课程也十分丰富。

4.实践类课程。实践教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上述课程的实验部分以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类课程主要有:电工实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医疗仪器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二)按照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确定的课程体系

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电子信息和医疗仪器为主,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专业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类课程、电子学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医学信息学类课程类、医学设备类课程等模块[4][5]。

1.医学基础类课程。生物医学工程是医学与工程的结合,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目前,我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基础、电生理技术、膜片钳原理与应用等。另外还可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下列课程:免疫学、生物力学、放射生物学、生物材料学、组织工程、人工器官等医学类课程。

2.电子技术类课程。大部分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以生物医学电子技术类课程为重要的工程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DSp技术、eDa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等课程。

3.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软件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课程。

4.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包括生物医学信号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生物医学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医学成像原理等课程。

5.医学信息学类课程。医学信息学类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医学信息系统、医院管理系统、医学图像处理存储与传输、软件工程、软件系统课程设计、医学模式识别、医学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等课程。

6.医学设备类课程。现代医疗仪器的品种和规格繁多,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将其大体分为三类进行教学[1],[2]。(1)医学诊断技术设备。这是教学的重点,包括医学成像技术与设备,超声诊断设备,电生理检测、分析与监护设备,生化分析检验设备等课程。(2)现代物理治疗技术与设备。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们选择康复医学与设备为主要课程。(3)医用信息系统与设备。包括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扩展学生视野,我们还为学生开设了智能仪器、虚拟仪器、仪器仪表课程设计等课程供学生选择。

上述分类实际上是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来划分的。这种分类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的分类培养,也便于组织教学,对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重点有:推进通识教学,坚持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精简课内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实行分类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内容其实就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上述要求,结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对原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改革。

1.按人才培养方向调整和增设相应的专业课。针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我们将学生按如下发展方向进行培养(培养类型):(1)临床工程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仪器的使用、维护和管理。(2)工程设计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医疗仪器的工程设计和开发。(3)科学研究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开发工作。(4)医学信息管理型。毕业后主要从事医学(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不同的培养类型,调整和增设相应的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1)对按第一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其设备管理、使用、维护等能力,因而开设了临床医学概论、系统解剖学、医疗仪器原理、医疗仪器检测技术、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设备管理学等专业课程。(2)对按第二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工程设计能力,因而开设了生物医学电子学、机械原理与设计、嵌入式系统、现代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医疗仪器设计原理等专业课程,以及不同种类的医疗仪器专门课程。(3)对按第三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因而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成像、模式识别、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生物医学系统建模与仿真、脑电信号检测与处理等专业课程。(4)对按第四类方向培养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使用和开发能力,因而开设了临床信息系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医院管理等专业课程。

2.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结构的优化[6],[7]。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确定了“打牢基础、结合行业、注重工程、强调能力”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科学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我们确立了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重要实验课程必须独立设课,组织专家和教师定期开展实验教学大纲的修订。其次,以“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应用、工程设计——现代技术、创新能力”为认知链条,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性设计,逐步建立起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结合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以弱化和淡化单门课程实验教学,强化课程群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目标,我们将实验课分成4个模块:生物医学相关基础知识模块、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模块、专业课程群和课程设计模块、工程设计和创新科研模块。

同时按实验教学实施过程划分为3个层次:(1)基础层次教学。包括生物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实验、工程技术相关基础课程实验两个模块,主要是认知性和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其特点是对理论课内容的实验再现;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指导,学生认知和验证。(2)提高层次教学。主要是综合性、设计性的教学,其特点是独立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内容是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群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辅导,学生自主实验。(3)创新层次教学。主要是探索性的教学,其特点是强调工程设计、科研、第二课堂以及开放实验室等方面相互结合的教学;教学实施过程为教师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创新课题,也可以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负责答疑,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和验证。这种分模块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所示。三个层次的改革体现在:突出基础层次实验“厚”,提高层次实验“宽”,创新层次实验“深”。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专业实习、医疗仪器课程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电工实训等实践课程或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改革,都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体系这个重要的指挥棒,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特长,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这样也为学生指明了就业方向,让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明确目标,将来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只有通过课程的改革和重组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整合和创新,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近3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确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邓玉林.生物医学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JohnD.enderle,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m].封洲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詹鹤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9):143-148.

[4]王能河,邹卫东,梅贤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J].咸宁学院学报,2009,4(29):104-106.

[5]周静,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南方医学教育,2010,(1):10-11.

[6]贺秋丽,李如琦,陈斌,等.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41-145.

[7]吴效明,张莉莉,劳永华,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理工科综合型人才[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02):115-117.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8

关键词:医联体;远程医疗;资源共享;分级诊疗

abstract:thisarticleismainlyontheanalysisofGuangzhoucitybasedonremotemedicalsystemconstructionsituationofpopulationhealthinformationplatform,combinedwiththecurrentconjoinedconstructionrequirements,proposedtelemedicinesolutionsbasedonconjoined,remotemedicalserviceapplicationmodeoftheconjoined,sharingqualityresourcestopromoteregionalmedicalconjoinedinstitutions,theformationofanewhierarch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modeseriousillnessinthehospital,minorillnessintothecommunity,soastopromotethemassestosolvedifficultandexpensiveproblem.

Keywords:Regionalmedicalassociations;telemedicine;ResourceSharing;tieredmedicalServices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1]。远程医疗契合当前医疗模式转变,能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未来医疗模式更加强调提高医疗质量、减缓医疗成本增长、改善病人和群众的健康状况水平,而远程医疗是发挥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近年来广州市启动了北部山区医疗帮扶、偏远地区卫生对口帮扶等项目,旨在借力广州在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人才和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北部山区、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意见》1+3政策文件和市医改工作部署,广州市于2014年正式启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医联体建设要整合大量的医疗资源,要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和带动基层医疗发展,远程医疗应用能够帮助医联体探索“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全新模式[1],实现优势资源纵向流动,建立分级诊疗,重新构建医疗体系,平衡医疗资源和患者分布,大力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1设计方案

1.1建设目标广州市区域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构建,旨在通过广州市卫生专网为联网大型医院、中型机构以及基层医院提供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远程护理、远程教育、远程预约、远程资源共享等服务,从而充分利用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同时,为实现远程医疗应用系统的应用和落地,制定了配套的远程医疗业务规范,指导区域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切实加强及规范了远程医疗的管理。目前,广州市以医联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远程医疗服务系统,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1.2系统架构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广东省及广州市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及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托广州市现有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结合区域实际需求,做好医联体信息化顶层设计及信息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医联体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机制和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促进医联体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系统总体架构,见图1。

1.3配套标准规范广州市区域医联体信息化各类应用系统和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连接,可以采用市级平台的相关标准规范,如:数据标准规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数据存储及调用规范等,甚至可以让医联体成员机构直接使用市级平台提供的相关功能组件,如:注册服务、交换服务等。

1.3.1管理机构职责市卫计委负责市级远程会诊中心以及专家库的建立、运作与管理,负责对全市医疗资源分布的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区卫计委负责辖区内远程会诊的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负责区内远程会诊业务的指导及考核;具有提供远程会诊资质的医疗机构负责本院远程会诊设备的维护以及专家的管理,指定联系人负责对外院的会诊邀请进行审核并协调院内会诊资源。

1.3.2远程医疗业务的开展原则①坚持临床诊治需要的原则。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合理诊治,根据病情需要实施远程会诊,确保医疗安全。②坚持规范会诊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会诊。③会诊医疗机构所出具的会诊报告仅作为邀请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参考。

1.3.3业务审核规则邀请医疗机构需对患者的会诊申请的完整性及合理性进行审核,对于不完整的会诊申请需返回原申请医生进行修改;对于不合理的会诊申请予以驳回,并通知患者本人;通过审核的会诊申请单将发送给会诊医疗机构。会诊医疗机构接到会诊邀请后,在不影响原正常业务工作和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会诊医疗机构联系人应当及时安排医师进行远程会诊。会诊影响正常业务工作但存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应当经会诊医疗机构负责人批准。

2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

Y合目前医联体建设的要求,以医联体为枢纽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医联体内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为居民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本文重点探讨医联体下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主要包括:

2.1远程会诊广州市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医联体成员机构之间的院际会诊,是区域医联体医疗资源更合理使用的重要保障,也是广州市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患者都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造成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纷纷流入市、省级医院,加重了市、省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

远程会诊系统主要包括数据交换平台、视频会议子系统、会诊管理子系统三大部分[2]。其中数据交换平台用于传输各种信息。包括采用影像信息和非影像信息。采集影像信息是指通过影像采集设备,将患者有诊断价值的如Ct片、eCt片、mRi片、X光片等医学影像文件采集下来,并以DiCom协议或其它协议进行网络传输。采集非影像信息是指把患者以往的非影像信息,如处方、医嘱、检验检查报告单、住院病案、出院小结等采集到中心端或传送到会诊医院。会诊开始前,数据交换平台将患者的基本医疗信息情况(如既往病史、入院原因、各种检验及化验的结果、初步诊断结果、治疗结果及患者医学影像图片等资料)发送到专家所在的医院。在会诊时间,专家可随时调阅的患者的医疗信息情况资料,为远程咨询会诊专家提供诊断依据。会诊结束时,由专家给出书面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并通过资料采集或传递功能把专家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等信息传入中心端。

2.2转诊预约实现双向转诊预约可以合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有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积极发挥广州市卫生局所下辖的市级医院在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充分利用广州市各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促使基本医疗逐步下沉社区,社区群众危重病、疑难病的救治到大型医院,缓解居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3]。跨医院转诊将综合解决转诊业务管理、转诊临床信息共享、医生间和医患间信息交流及转诊相关医疗资源管理的问题。

2.3远程监护远程监护技术是近年来远程医疗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欧美各国一直致力于对远程监护的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推动其发展。远程监护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监护中心、远端监护设备和联系两者的通信网络。监护中心可以位于急救中心、社区医院、中心医院或其它医护人员集中的场所,其功能为接收远端监护设备传送的医学信息,为远地患者提供多种医疗服务。连接远端监护设备和监护中心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程控电话(pStn)、交互电视、综合服务数字网(iSDn)、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环路(aSDL)、光纤网(atm)、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无线蜂窝通信(移动电话GSm)等。远程监护的支撑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医学遥测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学等多个方面。

2.4远程科教远程科教是通过远程通讯网络提供教育材料,根据医学远程教育的要求,支持文档和图像共享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通讯,并具备在线讨论及离线继续教育等功能。在远程会诊中学习、在远程培训中学习、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中提高自我,通过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使经验、知识积少成多,从而使花山医院的重点科室能力增强,使较弱的基层科室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能够经常与优秀的医学专家进行互动沟通,医技、临床等相互关联、紧密配合的各科室医生能够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医院内部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原先不认识的疾病、诊断不清的疾病、不会治的疾病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缓和医生们因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而形成的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增强医生们救治疑难、危重病人的信心,提升医生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安心工作,潜心钻研诊疗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2.5区域辅助检查应用(区域paCS模式,区域检验、区域心电)

2.5.1区域paCS中心从全市放射信息整体化出发,为区域内放射数据提供符合国际国内标准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接口,对区域内各医疗机构的放射数据集中管理[3]。并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通过标准规范逐步整合区域影像诊断资源,消除卫生领域影像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统一构建医联体范围内影像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的平台,全面提升医联体内的影像诊断水平。

2.5.2区域检验中心在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基础上,通过对全市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资源整合,建成覆盖全市医疗机构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该中心可以实现检验数据全市共享,检验仪器全市共享,有效开展临检质控。检验标本由物流统一上门收取,检验结果通过信息平台实时回传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家医院的医生工作站进行调阅,实现医联体内检验资源共享。区域检验系统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避免了重复检查,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2.5.3区域心电中心整个区域心电诊断系统的架构由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移动方案(救护车或上门随诊)构成,各点之间通过区域的高速医疗专网和3G网络(仅在区域中心部署3G网络接入点)进行连接[4]。区域心电信息服务平台接入市级区域卫生信息服务平台,成为该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区域心电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区域范围内的心电协同诊断服务,包括:①心电诊断服务:针对一些配备心电图机,但缺乏专业的心电诊断医生的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站),可通过区域心电诊断系统,将心电图自动上传至服务平台,由上级医疗机构心电诊断,给出专业的心电图分析报告,服务平台将诊断结果回传给基层医疗机构。②心电远程会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基层医院有疑难病症可以向上级医院提出会诊申请,并把心电图信息上传区域中心,上级医院可以使用此系统提供会诊服务。③患者心电报告共享服务:数据中心可与所有医疗机构内部的心电信息系统集成,患者在区域内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社区服务站、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或医院)做的心电报告都可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共享,方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脏既往病史,减少重复检查,给出更具准确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方案。

3结论

医疗机构间远程医疗系统能与区域内其他数字医疗系统整合在一起进行协同工作,同时要具备适应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满足目前医联体信息化需求,在两三家医院之间先进行小规模试点互连进行会诊,也可以由市卫计委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建大规模的远程医疗应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取市以外其他省市区域远程医疗资源,开展更广领域的会诊[5]。未来将继续探讨和推广上下联动的医疗联合体制机制,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06:1-3.

[2]叶志前,唐保昌,刘进,等.基于B/S模式的远程影像会诊系统设计和开发[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8,02:120-123.

[3]陈小康,戴春林,鞠鑫.基于混合架构模式的区域医疗影像信息平台技术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04:325-329.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9

LiS是把实验室各种检验仪器设备通过计算机连接而成的专业化局域网络,可以完成实验室各种信息采集、存储、处理、数据交换和统计分析的高效管理,实现样本信息采集、样本接收、计费、检测以及结果等过程的网络化管理和监控,是目前检验实验室普遍应用的软件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降低了劳动成本和差错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LiS通常要预留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接口,以便和医院的HiS连接,实现全医院联网模式。当医学实验室服务于多家不同医院时,通常采用的是全实验室局域网模式。LiS系统功能和工作流程如下。

1.1样本信息录入、检验申请录入和编辑患者基本资料,根据医嘱选择检验项目,提交检验申请,打印唯一性标识(条形码)并贴于样本采集管上,减少重复劳动并降低差错率。

1.2检验计费提交检验申请后,计算机根据检验项目实现自动计费,方便检验前后收费,避免漏收、错收。

1.3样本核收、拒收检验人员通过扫描条码号从系统中获取患者信息和检验项目等,系统自动记录接收者、接收时间等,拒收的不合格样本可在LiS中记录拒收原因。

1.4样本分析自动化分析仪与LiS系统通过计算机相连,分析完毕后检验结果自动传输到LiS中,非自动化仪器需要手工录入结果,等待审核。

1.5历史结果比对、报告审核审核报告时,相同条码号或姓名的患者LiS系统自动提供可供参考的历史结果,结果审核后检验者无法修改,系统会自动记录检验者和审核者姓名,并支持电子签名。

1.6结果结果一经审核,检验报告会自动上传至互联网,医院在经授权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检验报告单的查询和打印。

1.7室内、室间质量控制(质控)质控结果自动存储到LiS系统中质量控制模块(质控的基本资料需要事先设定,如质控物资料、质控规则等),支持多种质控规则,并可根据需要绘制质控图,帮助判断质控结果是否失控,方便管理者实时监控质控结果,监督并指导失控分析处理。

1.8结果查询和统计分析通过患者姓名或条码号进行结果查询;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字段(时间、专业组、医生、审核者、送检单位、检验项目、收费金额等)的组合进行统计分析,如工作量统计、医生检验项目明细、送检单位某时间段的收费总额等,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2质量管理系统

质量管理系统是将实验室检测外的日常工作信息进行管理。包括人员、仪器、试剂、耗材、设备、文件、考勤、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把管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从繁杂重复性的手工资料整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了资源共享、成本控制、人员考核、办公无纸化管理,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效益。

2.1实验室质量管理

2.1.1人员管理每个工作人员都有自己唯一的用户名,可在质量管理系统系统中录入人员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年龄、学历、联系方式),科研课题、论文、奖惩情况等,便于管理者浏览、查询和更新。

2.1.2试剂和耗材管理在字典中设置试剂或耗材的基本信息(名称、规格、价格、厂家等)后,各专业组根据需要定期制定订购计划,生成电子版的订购申请,经管理者网上审批同意后,由采购负责人统一进行采购,并更改为已定购状态,出入库管理人员详细记录出入库信息,专业组人员负责验收,验收合格后对已订购的物品进行评价。方便管理者浏览、查询和统计订购数量、订购金额、采购时间,出入库信息与评价,对比工作量和试剂的订购数量,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订购浪费。

2.1.3仪器管理登记仪器基本信息(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启用日期、购置金额、授权使用人、划转等)和仪器的使用、维护保养、维修等信息,建立仪器档案,定期形成电子版的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和维修记录等,方便浏览查询各专业组的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实时了解设备的使用状态和对重要仪器的全程化管理。

2.2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查询和学习将医学实验室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融入到系统中,方便工作人员随时查阅、浏览和比对,及时发现体系和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持续改进。

2.3考勤管理工作人员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记和查询个人考勤记录(外出登记、出差登记、请假申请、签到、签退等);管理者通过班次安排合理排班和查询员工状态,定期汇总考勤记录,方便奖惩。

2.4项目管理合作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项目申请,记录项目的名称、项目内容、起止时间、联系人、负责人等信息;项目查询:项目状态查询(项目待接收、已接收、进行中、完毕、结账状态);项目内容查询(明细、接收者、接收时间)。

2.5信息栏管理

2.5.1实验室概况概括介绍中心的整体情况、组织结构、主要仪器设备、人员、各分支专业实验室、开展的服务项目等。

2.5.2样本采集要求与检验项目临床意义分类介绍各检验项目、该检验项目的样本采集要求、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2.5.3中心文件中心内部的重要通知通告、规章制度等。

2.5.4检验法规与行业动态检验行业的管理法规、规范、技术要求、认证和检查标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以及会议精神。

2.6即时通讯在实验室局域网内部实现即时通讯、消息群发、通知、电子版文件传输,方便快捷沟通。

3样品管理系统

样品管理系统是针对样本库建立的,把各种低温存储设备,通过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对生物样本及其相关重要信息(组织样本、肿瘤细胞、Dna和血液等)进行高效管理,实现样本出入库、定位、筛查、温控存储设备等过程的网络化管理和监控,是目前样本库管理普遍应用的软件系统。样品管理系统功能和工作流程如下。

3.1样本入库将有价值的样本和样本信息录入系统(样本类型、样本量、管数、保存时间、实验室分析数据、临床诊断等信息),信息保存完毕,条码仪自动按设定好的条码规则打印唯一性耐低温条码,贴于样本管外。

3.2样本定位冰箱先根据需要进行空间分割,可划分为冰箱内不同层、同层不同架子、同架子不同抽屉、同抽屉不同储存盒、同盒不同位置(按由大到小的顺序)。系统根据冰箱的空余位置给待定位的样本分配保存位置。用扫码枪扫描条码后按系统分配的位置放置样本。

3.3样本使用痕迹和出库记录样本使用或出库时,扫描样本管外的条码,系统可自动记录样本使用或出库信息(时间、量、次数、操作者)

3.4样本筛查样本库信息可以通过各种查询条件进行检索和统计,当需要符合某条件的样本时,输入查询条件,系统会筛查到当前库中符合条件的样本管数、样本量和具置,方便操作者管理。

3.5温度监控所有用来存储样本的温控设备(超低温冰箱等)均与该系统连接,实时接收、记录和监控冰箱温度,根据设定的报警限,自动报警同时向管理者手机上发送短信报警通知,并实时绘制温度曲线。

4实验室管理系统建立和使用的体会

4.1规范了临床检验实验室的工作流程,集实验室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为一体,实现了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样本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网络管理、检验数据管理、报表管理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办公无纸化。4.2新的管理模式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了实验室最常见的样本信息重复录入、样本“张冠李戴”、结果有误等人为差错和医疗纠纷,为科学研究保留了有价值的样本,为更好地进行人员和物品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4.3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保证了检验结果快速、准确、及时回报。

5医学实验室发展的趋势

5.1在实验室信息化网络的支撑和主导控制下,实现临床实验室自动化检验流水线,又称全实验室自动化(tLa)。以往大部分的医学实验室较为关注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和检验效率,随着实验室信息化自动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关注检验前和检验后的质量控制和工作效率。tLa是指为了实现临床实验室中的几个检测系统的整合,将不同的分析仪器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实验室分析系统通过自动化传输轨道串联起来,系统将自动进行样本识别、离心、去盖、测试、存放等流水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实验室管理水平、缩短了样本检测周期、提高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性、节约人力资源。

5.2通过现有的条码化管理进行检验流程的节点控制。通过样本的唯一标识条形码来构建一个完善、规范、高效的实验室信息系统去监管样本流程,通过关键节点控制,对实验室内样本流程有效监控,这对规范实验室管理、减少医疗投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医学检验的专业信息篇10

根据试点方案,三门县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建立了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信息系统、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并通过信息技术完成了各系统的互通对接。

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在改革试点的三门县人民医院(下称“县人民医院”),如今已建立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双向转诊中心以及医学临床检验中心,不仅集约优化了县乡医疗资源,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质控水平,还逐渐培养了当地患者通过转诊就医的习惯。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建设是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为龙头,通过paCS系统联动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科。

三门县人民医院院长陈翔表示,各乡镇需要上传所有患者的放射图像和初诊报告,由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影像专家进行审核分析,针对拍片的质量和诊断报告的准确性,给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反馈。“最初,基层放射科的拍片质量不佳、诊断报告也不规范,差错率达60%。但经过三年多的指导培训,目前不合格率已经降到了20%。”

县人民医院的放射科为保证及时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指导,还安排了医技人员的值班制度。为了对医技人员放弃休息帮扶基层的行为进行鼓励,三门县卫生局拨付了专项基金,对值班医务人员给予每张5元的审片补贴。

据陈翔介绍,负责值班的人员不仅有专线电话,还有移动短信的支持,“只要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片子上传到影像中心的数据库,值班人员就会收到短信通知。待医院放射科审核完片子和报告后,只需点击确认,乡镇里上传片子的医生就会收到短信。这种畅通的联动渠道,不仅提高了读片审报告的效率,也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由于影像中心平台的信息可以为所有连接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享,因此,所有医务人员都可看到每张影像片的拍摄情况和诊断报告,“这个模式不仅保证了放射检查的质量,也在无形中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一定压力,促进他们总结错误,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基层的放射诊断水平。”陈翔表示。

双向转诊中心

为了缓解县人民医院住院床位紧张的局面,2011年初,县人民医院与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试点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县人民医院投入100余万元建立了双向转诊服务平台,实现县人民医院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互通,并在医院开设了双向转诊办公室,派3名员工专职处理预约、上转、下转与随访工作。

在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患者,如确需上转至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只需由接诊医生在双向转诊平台输入患者的基本病情并开具双向转诊单,患者即可带着预约单到县人民医院的双向转诊办公室办理就医手续。

陈翔表示,通过这一平台转诊的患者,并不需要个人出面到县人民医院寻找专家挂号。双向转诊办公室会为患者预约专家,如需住院治疗,也可提前安排床位,帮助患者节省等待时间。而在县人民医院已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也可通过双向转诊中心进行下转,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负责康复和随访。

陈翔坦陈,“事实上,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就回家了,很少在基层进行康复或是后续治疗。这一部分与患者就医习惯有关,另一部分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严格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品,进而造成一些技术开展受限有关。”

为了鼓励患者通过双向转诊平台有序就医,三门县提出拉开县级医院与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报销比例。2013年,通过双向转诊中心就诊的患者,住院报销比例由75%提高至85%,比自主到县医院就医的患者提高了10%。同时,三门县财政还拨款对社区预约、上转县医院、下转社区住院、社区医生随访,分别给予3元/人次、5元/人次、5元/人次、10元/人次的经费补贴,以鼓励建立有序的就医秩序。

医学临床检验中心

通过建立医学临床检验中心,使用医学检验信息系统(LiS)和物流系统,三门县将全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生化检验标本均送至县临检中心检验。临检中心完成检验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直接在网上获取患者的检验报告。

在陈翔看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临床检验的质量,更减少了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余购置,达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

他表示,“一方面,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生化检测的量非常少,政府投入几十万上百万元购置设备,不仅无法实现规模效应,造成浪费,甚至可能存在设备闲置;另一方面,县人民医院的实验室已通过浙江省的质控标准,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验室的标准化和检验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建立医学临检中心,不仅可以提高生化检验的质量,节省患者的费用与时间,还可以集约医疗设备的使用。”

县人民医院临检中心与专业的诊断技术公司合作。由该公司承担物流工作,负责到各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取标本,集中至县临检中心进行化验。而对于一些县临检中心无法完成的检验,则由该公司的独立化验中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