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十篇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十篇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3:00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1

 

同志们: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动员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精神,安排部署全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这里我先讲,等下,X秘书长和市车改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同志还要对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及政策进行解读。

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站位,把思想统一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一)充分认清事业单位车改的重要性。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就车改工作指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一项具体改革,但绝对不是小改革。这项改革有利于破除官本位,有利于节约行政开支,有利于树立改革信用,是具有扳机效应的引领性改革,必须改成、改好。”就我省而言,目前有X个市本级及所属县市区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其他X个市正在全力推进和扫尾,我市因多方面原因推进较慢。所以我们必须从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充分认清事业单位车改的复杂性。从全国、全省层面上看,事业单位车改都要比党政机关车改更具复杂性,就我市而言,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单位类别多。从行业看,有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新闻媒体等X多个行业;从保障方式看,有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及自收自支;从事业单位分类来说,有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经营类、暂缓分类、不分类。二是单位数量多。市直事业涉改单位有X家,而党政机关只有X多家,多了X家;三是涉改人员多。据初步摸底统计,市直事业单位实有涉改人员X余人,是党政机关涉改人数的X倍多,而且身份不一,有管理岗、技术岗、工勤岗等;四是涉改车辆多。市直事业单位现有涉改车辆X多辆,既有一般公务用车,也有业务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同时,因为现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工资改革也正在推进完善之中,这种复杂情况也决定了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的复杂性。

(三)充分认清事业单位车改的严肃性。事业单位车改不是政策福利,只是改革交通出行保障方式。中央只出台了中央层面上的实施意见,并没有像党政机关公车改革一样出台全国性的指导意见,各省市根据中央的政策原则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方案。X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是严格参照中央车改政策制定的,省内其他X个市的事业单位车改实施意见均是参照省直事业单位车改政策制定的,并按程序向省车改办报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市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工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进行研究,充分证明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次会上印发的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政策解读和按次按距离包干报销管理办法是严格按照中央、省车改政策制定的,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车改政策的严肃性。我们一定要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车改要求上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稳妥地把车改政策落实好,把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项艰巨的工作完成好,确保改革不走样不变形。

二、吃透政策,把握要求,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一)切实弄清事业单位车改要求。中央车改政策明确规定,党政机关(含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发放交通补贴”为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据实报销”为主。为什么事业单位要实行分类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工作性质不同。公务员主要从事行政工作,而事业编制人员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医疗服务等专业技术类工作。两类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公务出行活动量有显著差别,交通需求保障方式也有所区分。二是车改有节支底线要求。党政机关车改前一般公务用车较多,通过改革减车节支较多;事业单位车改前一般公务用车较少,特种专业技术车辆较多,而特种专业技术车辆一般不能削减,通过改革减车节支的空间小,不具备普遍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条件。所以,大家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省里制定政策的背景原因,做好宣传解读,争取参改单位和人员的理解配合。

(二)切实明确事业单位车改范围。参照省直事业单位车改实施意见,市直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以2018年12月31日为基准日。参改单位范围为基准日前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参改人员范围为基准日前所有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原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岗位和人员原则上维持现有方式。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参改事业单位可按照本意见要求实施改革,也可按照市属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规定实施改革,具体改革方案由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已经试行或自行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参改事业单位,按照本意见进行规范。具体分两类实施,第一类是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农科院两家正处级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和党政机关部门所属公益一类、财务未独立的事业单位,按照XX号文件有关规定进行改革;另一类就是其他事业单位,以据实报销为主的办法进行改革。

(三)切实突出事业单位车改重点。关键把握好“两个坚持”、“两个严格”总体要求。“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分类推进,按照省直事业单位车改要求,将市直事业单位分成两类,即X家正处级事业单位机关本级和党政机关内设所属公益一类、财务未独立事业单位为一类;其它事业单位为一类,分别按相关政策进行车改。二是坚持以据实报销为主的方式进行改革。改革后事业单位绝大多数人员只能采取据实报销公务交通费用的办法保障公务出行,为规范公务交通费用报销管理,市车改领导小组出台了《X市直事业单位按次按距离包干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办法(试行)》,以缓解在公务交通费用报销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两个严格”:一是严格限定参改人员范围。中央、省里明确规定,原配备公务用车保障的岗位和人员,通过实报实销的方式、社会化的方式保障公务出行的人员,按照现有方式继施行,我市必须严格执行;二是严格节支要求。按照节支原则,必须确保“改革后公务交通费用支出低于改革前支出,不能因此增加财政预算支出”,这是事业单位车改的底线也是红线,绝对不能突破。每一类涉改单位都要详细测算节支情况,确保改革后比改革前公务用车费用有所节约,不能因此增加财政负担,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国、省检查和考核。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事业单位公车改革落地落实见效

(一)明确责任,严肃纪律。事业单位车改涉及面广,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市直各事业单位要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正确把握改革方向,科学制定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加以推进,确保按照时限要求完成改革任务。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要切实承担改革主体责任,善于发现潜在性、苗头性问题,随时预判预警,动态跟踪掌握,及时研究解决。要严肃工作纪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补贴范围和标准。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严肃公车使用纪律,切实落实“六个不得”要求,即不得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和个人车辆,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车辆,不得以各种名义占用特种专业技术用车等定向化保障车辆或长期租用车辆变相作为个人固定用车,不得既领取公务交通补贴、又违规乘坐公务用车或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不得虚假提供出行次数及按距离报销公务交通费用,纪委监委机关要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有关部门移送的公务用车问题线索,严肃查处违纪违法问题。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主管部门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因为考虑到事业单位情况差异较大,所有参改事业单位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按政策制定具体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并报市车改领导小组或市车改办批复后方可执行。今天动员部署会后,将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负责公车改革的各项工作,各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我市关于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系列文件精神,主动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及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衔接,加强对所属事业单位的政策指导,在方案审批、补贴发放、交通费用报销、车辆处置、司勤人员安置等方面把工作做好,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本次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加之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各级各部门要在方案制定、政策把握、报销(补贴)标准确定、节支率测算、车辆编制核定、车辆处置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衔接,形成合力,确保圆满完成全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各项任务。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务必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切实做好思想工作,高度关注舆情信息,保持宣传口径统一。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2

一、公务用车的现状及问题

我市原有的公务用车体制同全国一样,是计划经济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传统模式。20xx年至20xx年,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平均每年每辆单车帐面直接支出为2.7万元,加上司机工资、补贴、车辆保险、车库折旧、大修等费用,每辆单车年实际平均支出为7.7万元,三年公务用车实际总支出为2725万元。同时,三年新购车辆206台,购车支出1615万元,年均购车支出539万元。公务用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超过9%。

这一体制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7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加上每年财政负担的大修费用等,公务用车支出的口子越来越大,财政及各单位早已不堪重负。二是公务用车私用严重。公务用车消费在民间早有“三三制”之说。即在公务用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三是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据调查,社会其他营运车辆每万里运行成本平均为8215元,而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出租车的使用效率约为公务用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务用车的13%。四是超标、超编配车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干部形象。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是因地制宜,反复论证,出台实施方案。制定好实施方案是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关键。为使方案切实可行,齐齐哈尔市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公务用车改革办公室,采取调查摸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多次论证的基础上,20xx年4月形成了《齐齐哈尔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货币管理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

二是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方案》20xx年5月在市直83个机关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同时确定了富裕县、铁锋区作为县(市)、区试点单位。

三是制定原则,规范操作。为确保公务用车改革顺利实施,我市确定了七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传统公务用车模式,实行货币补贴的原则;二是坚持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的原则;三是坚持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节约财政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四是坚持保证工作需要,任何时候在规定范围内不影响公务活动的原则;五是坚持从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支出情况和各单位工作量及职能特点出发,分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的原则;六是坚持分步进行的原则;七是坚持市直单位自愿参加的原则。

四是合理分类、分档确定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的确定,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既不能偏离改革方向,又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更要保证实际工作需要。为此,我市明确了以下分类、分档的原则:1、参加公务用车改革的单位按前三年单车实际支出及工作量大小分类;2、保证特殊职位工作需要,据实发放;3、市直行政及财政全部供养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市财政按方案规定的档次核拨;4、财政部分供养和不供养的事业单位的交通补贴费由单位自行解决和市直机关分类核定补贴(主要是根据前三年车辆费用支出实际情况采用基数法确定的补贴标准)。并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公务用车个人补贴标准最高限额和财政补贴经费的档次。

五是以人为本,妥善安置司勤人员。富余人员安置是公务用车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齐齐哈尔市从稳定大局角度出发,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如提前退休、退养、解除劳动关系、就地转岗、停职留薪创办和领办企业等安置方式,做到了“退养的愉快、转岗的安心、解除关系的称心”。

六是规范运作,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原有公务用车统一上交市财政局,经中介机构评估后,带原牌照按照依法、公开、规范、透明的原则,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同时,为保证各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后工作用车需要,市政府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运用市场化手段组建经营性公务用车服务公司。公务用车服务公司按市场化运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七是严明纪律、强化监督。公务用车改革工作涉及诸多环节,涉及各方面利益,必须严明纪律。为此,齐齐哈尔市专门成立了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参加的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纪律监督组,出台了《全市公务用车改革纪律若干暂行规定》,并及时下发《关于严明公务用车改革纪律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对车辆搞好登记造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取得的成效

(一)堵住了体制漏洞。

推行公务用车改革后,明显堵住了两个方面的漏洞:一是公务用车带来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得以杜绝。特别是相互攀比购车、以车顶债、车辆修理费用畸高等诸多问题都不再存在。二是公务用车私用得以根治。存在多年的公务用车消费“三三制”问题从源头上得以解决。

(二)减轻了财政负担。

公务用车改革实行后,减轻了财政压力,改善了财政支出结构。改革前,齐齐哈尔市公务用车年费用为3790万元,改革后,财政支出交通费补贴仅为1134万元,节省财政资金2656万元。

(三)改善了干部作风。

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已经不把公务用车当作工作的手段、办公的条件,而是成了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公务用车改革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外出办事、下基层多是坐公交车、乘火车,由于没有可供随意使用的公务用车,再也不会出现“白天跑公路,晚上回家住”的现象。实践证明,公务用车改革改善了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减轻了基层单位和群众负担,密切了干群关系。

(四)拉动了消费需求。

一直以来,齐齐哈尔市个人拥有汽车比例不高,尤其是机关干部更是寥寥无几。公务用车改革的实施,使机关干部每月都能有一定的交通费补贴,有关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为机关干部购车提供优惠政策,比如:可用未来5年交通补贴费抵购车款,同时可享受竞拍价格25%的优惠等等。至今为止,市直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700多名县处级干部中,已有300多人购置了车辆,有效拉动了消费需求。

四、几点启示

(一)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做好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的基础。

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调查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改革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制定《方案》期间,齐齐哈尔市不但充分借鉴了有关省市的经验教训,还抽调大量工作人员深入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了大量一手数据,为《方案》的科学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二)统筹配合,协同推进,是公务用车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

市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牵头组织部门,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的力度,定期掌握公务用车改革的进展情况,召开协调会,分析、协调和解决公务用车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也从资金保障、政策扶持和加强监督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公务用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正确处理加快改革与规范操作的关系,是公务用车改革取得成效的保障。

公务用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既要加快推进,又要规范操作。为确保规范操作,齐齐哈尔市制定了资产审计评估、产权交易办法等系列文件,用以指导和规范公务用车改革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市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部门,加强对公务用车转让的监督和管理,使公务用车转让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进行,防止暗箱操作,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措施,既坚持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的强力推进不动摇,又较好地保证了公务用车改革工作的规范有序。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3

同样还是为政府官员开车,但他再也无需接送领导上下班,也不必在非工作时间听命于任何官员。现在,黎杰只需要为公务出行做好服务,也就是专注开好车,“该怎样,就怎样”。

让黎杰回归司机本色的,是温州一场始于2012年、涉及1.2万人的公务用车改革。与此前国内其他地方通过加强管理等方式规范公务用车不同,温州市试图通过货币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式,为彻底解决公务用车制度中的突出问题探路。

改革中,80%的政府机关用车被拍卖处置,而大部分像黎杰这样的司机则不得不离开政府机关,来到了一家为市级机关远程和应急公务提供租车服务的国有企业,成为公务用车服务的提供方。

“开弓没有回头箭,不管什么级别的干部,这几年都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作为这场改革的执行者,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市车改办主任陈波对于这个过程“可控”的改革比较满意,认为改革效果比预期要好。

十年磨一剑

陈波真正接触到车改是2012年的元旦。作为车改成员单位,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研究车改之后的用车保障问题。其他部门分头设计各自领域的改革方案,比如人事部门研究驾驶员的分流,财政系统负责车补标准,纪委研究纪律保证,等等。

尽管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温州也像国内大多数地方一样,多年来仍然没有摆脱公车制度的束缚:计划控制指标,行政配置资源,从买车、养车到用车,一切费用都由财政支付,并且养着庞大的驾驶人员及车辆管理队伍。

在温州货币化车改前,已有多个中央部门及省份的部分地区先后进行过试点,试图从多个角度为车改探路。不断试错中,越来越多的地方把货币化作为首选目标,货币化车改因而成为公务用车改革的主流模式。

从2003年起就开始全程参与杭州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的杭州市发改委体改处副处长马建华认为,虽然货币化车改不能解决所有公车问题,但却是迄今为止医治公车制度顽症最有效的对策。

事实上,温州市纪委从1997年开始就多次对公务用车进行调研,积极酝酿公务用车改革试点方案,但由于内部利益格局难以打破,方案不是难产就是搁浅。期间,温州也通过定点加油维修以控制用车费用,局部统一牌照管理、安装GpS定位以遏制公车私用,甚至有些县级市还采取了交通费补助奖励办法,控制新购公车。

2004年,温州曾打算趁当时“货币补贴”的热潮,在全市范围启动公车改革试点,但因为先期试点地区的问题较多,被上级要求暂缓进行。

真正推动温州车改全面铺开的,是2011年9月启动的温州市属国企公车改革。当年9月29日,温州市委、市政府《温州市市属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正式推进国有企业公务用车社会化、市场化、货币化改革。改革对象包括,温州市属国有企业职员以上所有管理层人员;二级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管理人员。

具体的改革思路是,取消公务车辆、限额货币补贴、市场运作保障、同步组织实施,拍卖处置企业所有非生产经营性公务用车。同时,建立一系列配套制度,解决用车补贴核定、租用车辆、应急车辆使用管理等相关环节的规范问题。期间,拍卖公务用车近700辆,总成交额近6000万元,舆论也对公开拍卖大多持肯定态度。

通过这次热身,温州车改在2012年开始提速。当年4月10日,温州市委、市政府车改方案明确提出,对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实行社会化、市场化、货币化改革。

史上“最彻底”

2012年6月24日,机关和事业单位公车首次拍卖会在温州市瓯海区人民大会堂举行,车改正式拉开帷幕。

根据方案,除明确不参加车改的医院、学校及暂不参加的公安、检察、法院等单位外,市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事业单位、派、群众团体(含上述机关主办的协会、学会等)和市级功能区中,除省管领导干部用车、必须保留的执法执勤用车以外的所有公务车辆,总共1300多辆都要分批次进行拍卖处置,约占公车总数80%,车辆拍卖所得上缴市财政。

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温州市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通过市场化充分竞争,确定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和拍卖机构。同时,在新闻媒体公开拍卖公告,并将车辆进行公开展示,接受报名。

据此,实际参加车改的共有89个系统(单位)、351个行政事业单位,涉改人员为12101人,所有涉改单位党政一把手均参加车改。车改后,温州市区(含功能区)范围的公务交通,实行限额货币补贴,一律不再使用公车;远程及重大应急公务用车服务,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由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予以保障。

在车补方面,根据比上年公务用车费用节省15%的目标,从正县实职到科员、办事员按其职务层级划分为7个档次,分别实行从3100元到300元不等的补贴标准。起初,温州也曾打算以实际工作量来发放车贴,但由于“难以实际操作”而搁浅。

就像其他的货币化试点一样,温州最高可达3100元每月的补贴,毫无例外地被社会各界质疑为“变相加薪”。对此,温州官方回应说,车补标准经过严密的评审程序,市车改领导小组终审后才确定。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曾试图弄清楚7个档次的补贴标准是如何确定的,但相关各方均三缄其口,没人肯详细解释车补政策的细节。

早在温州之前,车补发放形式及其标准就一直是困扰地方改革者们的难题。由于没有上级政策依据,各地改革时往往很难把握,发高了社会上以为在变相涨工资发福利,发低了又会影响机关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参与车改的积极性。

对此,温州试图通过差异化补贴来弥补此间缺憾。即根据单位工作性质和繁忙程度,经车改单位正职互评、市级领导测评、车改领导小组审定,按20%、60%、20%的比例将89个车改单位分三类,实行不同车补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以正县实职为例,平均车补为每月2800元,其中18个一类单位的正县实职可拿到3100元,53个二类单位的正县实职拿2800元,其他18个三类单位的正县实职则拿2500元。

此外,涉改单位在不突破车补总额的前提下,对内部同一职级不同岗位或同一岗位不同公务活动,还可以在400元以内自行浮动,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涉改单位中保留执法执勤用车的机构,相关人员的公务用车补贴降低限额标准,按相同职级的1/3发放。

不同于其他地方直接发放现金补贴,温州的车补由市财政车改费用专户按月直接拨付至涉改人员的市民卡,由个人包干使用乘车、打车、加油等途径,不得提现或挪作他用,也不得以现金形式发放。当年6月7日,温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曾发出通知,要求市本级车改部门及下属参加车改的单位,迅速办理市民卡,以利于补贴发放。

“车改完成后,除了市领导等省管干部外,包括各局局长在内,都不再有专车。”陈波表示。因为涉改车辆比例最高,保留专车的干部级别最高,温州车改被一些媒体称为“史上最彻底车改”。

温州市车改办主任陈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因为改革力度很大,刚开始也怕有人不愿意交车,就规定车子都卖出去了才能发补贴,“这有个接受的过程,主要是观念的转变”。

为防止既拿车补又坐公车,温州市留用车辆统一喷涂醒目标识,加装GpS设备,并建立统一的执法执勤用车GpS监管平台。此外,还制定了“不准擅自借用机关单位留用车辆和企业车辆”、“不准违规使用执法执勤用车”、“不准利用职权或职务谋取公车方面的利益”等“九不准”纪律。

以上这些,都被纳入车改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与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考核挂钩。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温州期间发现,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等不同单位的多名公务员都对车改表示了欢迎。在他们看来,车改实际上是把领导的特权去掉,让每个公务员都能分享公共资源,得到一份车补。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一位公务员表示。

市场化难题

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并非没有烦恼。

相较于公车拍卖处置和发放补贴,陈波最头痛的,还是如何通过市场化途径解决远程及重大应急公务用车服务,其中包括人的问题,即体制内的驾驶员怎么分流。

按照最初考虑,一部分驾驶员编制不变,集中到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提供远程和应急公务用车服务。但实践证明,现行体制下要把这些做好并不容易。

“我们不懂车辆管理的专业问题,体制内又不能给他们加工资,怎么让他们开好车做好服务?而且驾驶员有的是事业编,有的是公务员工勤岗,身份不同待遇不同,捏合不到一起。”陈波说。

基于这一系列的考虑,最后决定由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1000万元作为注册资金,组建下属二级独资国有企业“温州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专门对接公务用车的保障和服务,并吸纳部分被分流的驾驶员。

为什么选择国有单位来做这件事?陈波解释说,首先温州已有的汽车租赁服务公司规模都不大,难以胜任公务用车业务繁重的需求;其次,公务用车具有保密等特殊性;再次,国有企业性质决定了在服务保障方面更加可控,能够满足公务用车在应急等方面的特殊需求,而市场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但他同时表示,这个公司未来要逐步委托给专门的机构去管理,政府付佣金委托第三方去做管理。

2012年5月7日,温州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当地工商部门正式注册,主要保障车改单位县(处)级领导干部在距离市区500公里以内的公务活动,以及重要公务接待、全市性大型活动、突发事件处置、抢险救灾、机要文件专递及其他特殊公务的用车需要,并面向社会提供用车服务,自负盈亏。

“车子是按照市场评估价和分期付款方式从涉改车辆中优先选购的,这200辆车要是公开拍卖的话,可能价格还会要高一些。”

陈波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从零起步,而且政府对租车服务的价格也有一定的限制,并非纯粹的市场价,所以政府给予了公司一定的支持,包括场地落实等。“如果这个用车保障做不好的话,会影响整个公车改革的落实,所以我们要给他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记者在温州看到,公司办公场所和驾驶员休息区设在世纪广场东侧下沉广场,及沿河下沉东侧建筑,车辆停放场地则设在与政府办公大楼仅有一河之隔的世纪广场及市人民大会堂地下停车场。

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营,温州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2012年7月28日正式运营。公司设立服务预约调度中心,建立365天×24小时值班调度制度,开设网络预约系统和具有录音功能的热线电话,配备专业调度人员办理公务用车预约业务,以市发改委商定的价格提供公务用车服务。

根据车改方案,远程出行的经费标准是,行政机关不超过当年涉改人员公务用车补贴总额的15%,事业单位不超过当年涉改人员公务用车补贴总额的10%,专款专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

从2001年开始就在政府机关开车的黎杰,就在这时离开原单位,来到了温州市公务用车服务有限公司。

“领导让我留下,但我不愿意。”黎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原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被批准留了两辆车,但他早已厌倦了那种昼夜不分的工作方式。

当他以公司职员的身份提供公务用车服务时发现,以前经常熬到深夜十一二点以及接送领导上下班或者夹带其他私活的现象都不复存在了,他一再强调“现在相对轻松”。

不过,就在大家逐渐接受这种服务关系的时候,公司运行的困难却开始凸显。

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麻晓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价格由发改委确定,与市场价格存在落差,公司现在最大的压力是成本控制。此前通过淘汰车况差、维修费用高的车子,公司目前还有156辆车,但2014年的重点还是继续优化车型并减员。

为此,公司在保障公务用车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市场业务,2013年的服务对象就涵盖了46家国企。

对于公司提出采用市场价格的要求,陈波说,放开价格不仅财政支出要增加,对市场上的其他主体也不公平,“这里面还是要考虑市场,不能有垄断”,而且“如果都市场化了,我支持你干什么”。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4

当前,我们必须看到,社会公众担心“换汤不换药”,对改革能否彻底心存疑虑;一些部门和单位担心公车改革偏颇,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一些地方对改革的目标取向不明确,缺乏科学合理制度设计。基于此,本文拟对公车改革的利弊进行分析,研究改革的目标取向,并对如何深入推进公车改革作一些探讨。

一、兴利与除弊--公车改革势在必行

(一)传统公务用车制度之“弊”。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曾经经过几次变迁,但都不是很成功,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有:一是计划经济色彩过浓。没有引入市场化、计会化机制,未能从根本上克服源于供给制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二是铺张浪费公车私用已成常态。见怪不怪、积重难返,非有特殊的决心、特殊的手段难以见效。三是法治化水平较低。“禁止公车私用”仅是廉洁自律的一项要求或号召,并未真正成为一条具有阻遏作用的“高压线”。

(二)推进现行公车改革之“利”。第一,从经济角度,为国家节省大量支出。公车费用历来在三公经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公车改革将会极大地减少三公经费开支。新华网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公务车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办公事用、司机私用和干部私用。三块“业务”各占约1/3。实施公车改革,取消一般性公务用车,可从根本上解决公车私用现象,有效降低车轮上的浪费,节约行政成本。第二,从政治角度,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传统公车消费,不仅官员是利益群体,就连司机也是既得利益者。一辆公车消费惊人,公车保险、维修存在巨大腐败空间。公车改革将取消部分领导干部公车特权,改变某些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第三,从管理角度,构建长效机制。现行公车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将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引入公车使用,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解决先改后乱现象。

综上,将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引入公车管理,不仅是公车管理方式的根本改革,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不合理的存量利益进行调整,是性价比最高的改革,可以说势在必行。

二、公车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

应该如何进行公车改革首要解决的是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单一目标价值取向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是影响基层服务效能。偏远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不便,路况条件差,工作人员下乡很有可能需要的时间长,本来半天可以解决的问题可能需要一天时间,或者一天能去几个村镇的,现在只能去一个村或镇;有的地方雨季时一般车子进不去,工作无法及时开展。二是降低应急保障能力。对突发性的,取消公车之后政府无法立刻集中人力、物力解决,容易形成较大稳定隐患。如遇见森林火灾和临时出差等应急事件,十万火急的情况下,应急保障能力相应降低。三是增加安全隐患。随着公车逐渐取缔,领导亲自驾驶,由于驾驶技术不够娴熟,产生安全隐患;如果租用社会上车辆,如果车辆驾驶人员不可靠,会泄密领导行踪,产生围堵现象。

公车改革的目标价值取向必须“多重”。一是经济取向,为国家最大限度减少行政支出。二是效能取向,更好更快捷地服务社会公众。三是政治取向。提升政府形象,减少公车私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四是安全取向。保证行政人员人身安全,以及信息安全。

三、公车改革的方案比较

公车改革方案主要有三种:

方案一,“货币化”改革模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车除外),机关也不建立公务车队,向全体或部分工作人员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种改革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公车私用。但也可能降低行政效能,纯货币化发放,实际成为工作人员福利。这种改革,使得公车使用与实际行政服务脱钩,工作人员得到货币补贴后,从利益最大化分析,有两个后果:一是尽量减少用车。降低行政服务质量和效能。二是向基层和企业转嫁负担。

方案二,“半货币化”改革模式。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公车,向各级工作人员发给数额不等的乘车卡,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超支自负,节余结转下年使用;也有的地方按节余额的30%-50%以现金形式奖励本人。

方案三,“加强管理”改革模式。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取消事实上的“领导专车”,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达到克服公车私用、浪费及舞弊行为的目的。严格来说,加强公车管理并不属于用车制度改革,但相对于原来的管理模式,也算是一种改革或改进。

以上三种“车改”模式各有长短,但公车改革必须能够实现多种目标价值。对不同公务用车,采取判别化办法,如对普通公务出行用车,采取货币或半货币化改革模式;对执法执勤用车,应当采取加强管理模式,配备应当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

四、公车改革的建议

公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社会舆论的公共评价和行政人员的切身利益,必须研究改革的可行性,实现公车改革最终达到行政提速、改善服务、减少支出的目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做好司机分流与安置工作,避免借公车改革之机乱发补贴,出现三公消费不减反增的改革悖论。具体操作上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刀切”。深入实际、把脉问诊,加强调查研究,细致统计测算,汲取各方意见求得各方共识,形成周密而又可行的改革方案,才能心中有谱、施行有序改革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对一般公务用车补助要体现三个层次差别化政策:一是不同地区之间差别,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有相应差别,不同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也应有差别;二是不同管理层次间差别,中央、省、市、县、镇应有所差别;三是不同部门及不同管理人员差别,应根据工作量和业务量合理确定限额,调动他们履职尽责的积极性。

二是实行全覆盖改革而不能单兵突击。改革从中央向地方推进,全公务部门展开,上级改革要为下级改革作出表率,上下贯通、统筹兼顾、谋求实效:不仅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还要包括国有企业,不仅包括上级单位,还要包括所有下级单位。否则,单兵突击,将会出现向基层转嫁用车矛盾和互相攀比现象,最终难以成功。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5

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继2014年启动“企业版”之后,滴滴专车目前正在考虑纳入公车改革的内容。因为很多政府用车的行为跟企业用车大体相同,如点对点接送、出差去机场、包车下乡等。据吴睿透露,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主动找到滴滴专车,具体商谈对接公车业务。

2014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两份国家层面的车改文件,徘徊了20年的公车改革终于破冰。

根据中央要求,中央各部门的公车改革已于2014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车改革亦于2015年启动。

伴随轰轰烈烈的公车改革的推进,一个关键问题出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后,公务员如何出行?瞄准庞大的公务员群体的出行市场,时下最火的打车软件跃跃欲试,试图从中分一杯羹。

记者获悉,近期,江西、浙江等地的一些地方政府已与滴滴打车商谈公车业务的合作。目前,滴滴打车正在筹划滴滴政府版,但具体实施方案尚在研究之中。

这一次,“互联网+”又将给政府治理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瞄准公务员群体

2014年9月,滴滴打车的一位副总裁敲开了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办公室。叶青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公车改革,素有“公车改革第一人”之誉。

从对方口中,叶青大概知道,滴滴专车想做一个“政府版”,对接公车改革后的公务用车需求。但这个产品具体什么样,他当时并不太明白。

直到2015年1月27日,滴滴专车推出“企业版”后,叶青才大受启发。

所谓的“企业版专车”,是滴滴打车专为商务用车市场提出的用车解决方案――企业与滴滴达成合作后,用户可以通过滴滴企业出行服务pC端入口,实现一键式约车、代叫车、异地预约或实时叫车功能。不仅如此,滴滴的这套系统还可以自动记录行程,并设有一对一的客服及后台对账系统,使得企业员工出行时免受打车难、报销繁琐等困扰。

2015年4月,滴滴打车又升级了“企业版专车”,除了pC端,增加H5页面的入口,并进一步丰富用车功能,包括推出半日租和全日租两种方式的包车服务,以及接送机专属功能等。

滴滴专车最初“企业版”时,叶青是坐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会现场听完介绍的。当时,他觉得“这个东西太好了”。

“例如,企业原本需要购置10台车,专门给高管服务。但现在,这笔费用可以省去,取而代之,它向滴滴采购服务,并提供有资格享受企业派车服务的高管名单。如此,名单上的人可以通过滴滴叫车,而费用则由企业与滴滴每月结算”。叶青认为,车改之后,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

据记者了解,根据《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进行公车改革的方式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参改的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由其自行选择公务出行方式。

与此同时,公车改革还有限定范围。比如,车改后,参改人员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城区)内公务出行不再报销公务交通费用。这意味着,北京的车改范围是北京市行政区域内,而广州的车改范围则是1000平方公里以内的区域。

“一般来说,车改范围以内,公务出行由公务员自行解决;但车改范围之外,单位仍需要派车。而以往的派车方式非常麻烦,如果使用滴滴专车企业版的模式,那就简单很多。政府甚至不需要购车或者租车,只需向滴滴提供车改范围的信息以及可以享受派车服务的人员名单。”叶青告诉记者。

“其实,滴滴做企业版这个产品时就曾有为政府公务用车提供服务的考虑。而近期,地方政府主动与滴滴专车商谈合作,更是加速了我们进入公车市场的步伐。”日前,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吴睿介绍,此前,江西、浙江等地的一些地方政府曾就公车业务主动约见滴滴公司。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合作意向非常明确,双方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而滴滴公司作为合作方,各地政府对它的要求主要概括为三点:首先,以纯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提供服务;其次,公务用车要便捷合理,交通费用须节约可控;再次,用车管理规范透明,事后的监管问责科学有效。

“我们前期规划是先与一些城市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公车业务。但产品上线时间还没有定数。”吴睿说。

政府管理,接受监督

不过,滴滴公司的“胃口”显然不限于仅仅提供公车改革范围之外的公务用车服务。

目前,国家机关的公车改革已基本按照中央规定完成到位,走路、骑车、乘地铁、搭公交、开私家车,乃至使用拼车软件、专车软件等,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出行的常见方式。

“我们现在有一部分订单来自公务员,也有一些单位在公车改革之后,主动号召员工下载我们的软件,参与上下班的拼车。”微微拼车创始人兼董事长王永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微微拼车可能会考虑针对公务员用车市场开发针对性的产品。

而在此前,滴滴公司战略合作副总裁王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初步估算,大中型城市在公车改革之后或将出现每城4万-5万辆的用车需求。”无疑,公务员用车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吴睿透露,未来,滴滴公司希望给所有公务员开通“滴滴政府版”账户,公务员可通过app、pC、移动H5等多渠道叫车,便利高效地享受点对点接送、机场接送、日租、半日租等服务。

而在产品方面,较之现有的“专车企业版”,滴滴政府版将增加“车辆管理”及“分时租赁”功能模块,以满足公务出行在用车时间、车型规格等方面的特定需求。

所谓车辆管理模块,是指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活动需求选择车型、数量等;而分时租赁模块,则指公务用车可以按照小时、半天、全天等方式租赁。

除了车辆管理和分时租赁,滴滴政府版是否还会根据公务员的级别,为之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此,滴滴公司给记者的回复是:“我们做的只是为政府部门开通公务用车管理平台,以及为每个公务员开通公务用车账号。至于每个人如何用车、每次用什么车型,这些都由政府部门来管理。”

至于公务用车的车源,吴睿表示,滴滴公司将考虑引入新能源汽车对现有的公务用车进行补充。同时,这些新能源车也会投入市场进行运行,以达到绿色节能环保出行的目的。

而在最关键的收费模式上,滴滴政府版或将采用单位统筹与个人支付相结合的模式――统筹部分与单位统一结算,个人费用实时结算。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可能意味着,在公车改革范围之内,公务员呼叫滴滴“公”车与平时使用滴滴打车一样,需要自费;而那些进入可以享受派车服务人员名单的公务员,在车改范围之外的用车费用将由统筹账户承担,也就是政府部门直接与滴滴公司结算。

而为了确保整个公务用车过程及费用公开、透明并可被监督,吴睿表示,滴滴政府版将会记录实时及历史GpS轨迹(人车对应的用车行程轨迹)、用车需求、用车费用等信息;同时,平台会给予不同职能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相应的权限,以便相关监督单位实时查看。

不过,滴滴政府版最终会如何运行,滴滴方面表示“双方还在研究”。

改革政府公车服务中心

在打车软件介入公车改革的过程中,有意思的是,据记者了解,滴滴和快的都有意参与“政府公车服务中心”的改造。

政府公车服务中心是公车改革的“遗产”。比如江苏省,根据2014年12月省政府公布的《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该省计划在2015年年底之前完成1万多家党政机关的车改――改革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供给。

车改后,那些不再配备公务车的领导干部如何出行?办法之一是让领导干部从公车服务中心这样的市场化机构申请车辆,并按规定付费。

江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主任蔡バゴ饲氨硎荆未来,江苏可能会成立公车服务中心,以招投标等形式成立,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届时,因公车改革失业的公车司机也有可能被安排到这个中心里来工作。

据记者了解,政府公车服务中心模式,很多地方是从杭州学来的。作为公车改革试点城市,杭州曾要求车改单位将涉改车辆一律上缴,精选后留下了其中近200台,同时从涉改单位中挑选60名司机,组建公车服务中心。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杭州的公车服务中心出车14493辆次,安全驾驶88万公里,一年营收500多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但与此同时,叶青注意到,随着油价上升,公车服务中心亦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要想维持正常运行,不可避免地需要政府财政补贴。

而目前,滴滴公司有着接手政府公车服务中心的思路。据吴睿介绍,未来,滴滴将把地方政府车改后剩余的车辆纳入平台进行管理,这部分车辆将优先保障公务用车的需求,有闲置资源再向社会开放。

一定程度上,这个建议来自叶青。叶青的想法是,车改之后,一些地级市可能仍然要养一支公共车队,少说也有上百台车。而若这些车辆只用做公务出行,那是极大的浪费,“至少周末是没有人坐的”。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6

经济体制改革有关情况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要点部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新的改革任务有36项。其中,国家发改委第一牵头的25项,配合其他部门共同牵头的11项。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对落实中央交办的改革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委内进行分工,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对每一项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成果形式、推进步骤等作了明确安排,各项改革的调查研究、方案制订等工作已全面启动。今后我们会定期向大家介绍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近期,中央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标志着企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关于中央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车改单位范围为党中央、国务院直属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所属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人员范围为所有原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目前按照报销公务交通费用保障公务出行的岗位和人员,原则上维持现有方式。推进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核心是“三个坚持做到”,即坚持做到分类推进。按照中央直属事业单位、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两类,分别制定车改政策。坚持做到部门承担主体责任。文件强调行业主管部门在改革中应承担主体责任。坚持做到从客观情况出发制定政策。

关于中央企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央企业车改实施意见适用于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所属的中央企业。适用的人员和岗位主要是指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中央企业负责人,即中央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其他人员和岗位。核心是做到“三个针对”,第一个针对,是针对企业本身,分类分级施策;第二个针对,是针对企业高管,明确范围标准;第三个针对,是针对保留车辆,确保正常经营。

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试运行情况

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是2015年国家发改委重点抓的“两张清单、四个平台”中的一个平台。过去的会我们曾介绍过“两张清单、四个平台”: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我看到一些媒体有所报道,但我感到报道的深度还远远不够,“两张清单四个平台”听起来只有八个字,但其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是国家发改委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重大创新性举措,为抓好这几项工作的尽快落地,整个发展改革系统下了大决心,花了大力气,也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效。“两张清单四个平台”使发改委的工作真正朝着“微观向宏观、审批向监管、项目安排向制度供给、单打独斗向纵横联动协管”的方向迈进。实实在在是在削手中的权、革自己的命,为地方、企业、社会带来便捷,把发改委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发展改革工作更加阳光、更加透明。

2015年12月7日,总理亲自亲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纵向贯通。总理亲手启动的背后,包含了国家发改委审批制度改革从1.0版到3.0版的大步跨越,2015年初,委政务服务大厅正式运行,经过几轮取消下放后剩下的所有审批、核准全部纳入大厅统一受理,这是1.0版;去年6月底,增加了网上受理服务,也就是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把32项前置审批变成2项半,实现了16个中央部门在网上并联审批,在发改委规定是50个工作日,其中30个工作日请中介机构评估,20个工作日是我们内部办理,这是2.0版;12月7日总理亲自启动纵向贯通时,这个平台已连接到省、市、县,这就跨入了3.0版。截至今年2月2日,中央平台累计登记项目318个,其中核准项目253个、审批项目65个。已办结项目36个。地方平台上传项目25194个,其中审批8600个、核准2199个、备案14395个,已办结项目22360个。

为保障平台平稳运行,针对在线平台试运行中反馈的问题,我们正在抓紧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出台《政府投资条例》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为在线审批平台提供法规依据。二是同步拟订在线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目前,在线平台管理办法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平台工作机制和运行规则等,特别是实行统一项目代码制度,已开始征求地方和部门的意见。三是抓紧完善平台现有流程、界面、地方与中央数据对接、信息及平台评价等功能,为企业、部门和地方提供更好服务。

清理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情况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加快国家发改委法治机关建设,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国家发改委在国务院部门中率先对2600余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于2016年1月1日印发《关于废止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和《关于保留、拟修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决定废止规章30件、规范性文件1032件,保留规章101件、规范性文件931件,拟修改规章37件、规范性文件295件。经过清理,国家发改委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数量减少近一半。这是国家发改委适应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形势要求,给企业发展松绑减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的实际行动,也是国家发改委主动作为,自我加压,将简政放权推向纵深的一项重要举措。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7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的论述和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于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快辽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辽阳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今年初,为积极探索通过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禁止奢侈浪费行为,切实减轻财政负担,市委、市政府针对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措施,通过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加以解决,收到较好效果。一、提高认识切中时弊选准突破口我市原有的公务用车管理体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存在着旧体制固有的弊病。据财政部门调查统计,2002年末,市直党政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296户,人员编制总数17646人;县级(含副县级)以上领导职数978人,离休人员433人;供养小汽车1063辆;单车平均每年支出养车费用4.48万元,每年养车费用总支出4762万元,约占当年市本级实有财力的8.3%,配车数量和标准高于我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特别是近三年小汽车增量增支给平衡财力造成巨大压力,购车和养车费用支出增幅过高使财政背上沉重包袱。车辆过多、管理混乱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车标准、档次越来越高,攀比之风日甚。普通型桑塔纳和省内地产中华轿车很少购买,帕萨特、本田、别克和奥迪a6等车型成为购买热点,车内装饰档次逐渐提高。市直单位2000-2002年新增小汽车126辆,其中绝大部分是小轿车,年均增长13.4%,新增车辆购置费2553万元,年平均支出851万元。与此同时,燃修费支出也以平均17%的速度增长,尽管如此,嫌车况差、车辆少的呼声仍不绝于耳,申请购车、增加燃修费指标的报告频频不断,给财政造成巨大压力。二是车辆管理混乱,费用支出难以控制。主要表现在公车私用、编外养车现象十分普遍,公务活动不计成本,用车随意性强,燃修费管理存在纰漏等问题。三是部门之间资源分配不公,形成相互攀比。旧的公务用车管理体制下,下属单位多、有实权的部门资金充裕,车况好,车辆多,领导干部每人一辆车还有剩余;而没有下属单位、清贫的部门资金短缺,车况就差,有的甚至没有公务车,这种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旧体制造成单位、部门之间在配车问题上相互攀比,有的单位或部门甚至连招呼也不打、编制审批手续都不办就动用所谓自有资金擅自买车,其结果导致配车数量和费用支出居高不下。四是小汽车过多、过滥衍生不正之风,形成滋生腐败的温床。旧的公务用车管理体制最终形成的社会和政治结果是奢侈浪费及各种腐败现象的存在。有些领导干部已把坐什么车当作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老百姓戏称的“屁股底下的腐败”已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到了必须彻底整治的程度。二、精心设计确定原则制定切实可行措施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是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一次深刻变革,将改变人们几十年公务用车意识和习惯,直接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市财政局针对公务用车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市直各单位现状、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离休人员、小汽车配备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借鉴公务用车改革试点城市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公务用车改革最终要实现“运行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使用货币化”的根本目标,制定了积极慎重、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方案经4月1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4月24日市委常委会审定后,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通知》(辽市委办发[2003]17号)、《辽阳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公务用车定编管理暂行规定》(辽市委办发[2003]25号)两个文件,从2003年7月开始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范围和目标1、重新制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小汽车配备定编标准。根据《辽宁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重新制定《辽阳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公务用车定编管理暂行规定》,把市直机关(公、检、法、司机关除外)、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除外)和团体组织纳入改革范围。在职市级领导干部(含副职)公务用车按每人一辆配备;在职县级领导干部(含副职)公务用车按3人以下配备1辆,4至6人配备2辆,7至9人配备3辆,10至12人配备4辆;市直部门的离休干部服务用车按市级每满3人配备1辆,县级每满5人配备1辆,最多不超过5辆;其他公务人员用车19人以下不配车,20人至49人配备1辆,50人以上配备2辆。2、停止更新和添置领导干部用小汽车(包括新组建机构),对现有超编小轿车进行清理核实、收缴和处置。3、核发租车补助,适时组建“公务用车租赁公司”。对按规定应配备没配备或主动不配备小轿车的单位,按一定标准核发租车补助,适当时机组建公务用车租赁公司。(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所遵循的原则根据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目标确定的原则是: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先清后改和不影响公务活动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效率的原则。(三)主要措施1、重新核定各单位公务用车编制,收缴和处置超编车辆。2、停止更新和添置小汽车,核发租车补助。三、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规范做好各项工作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牵动着全社会关注的目光,直接关系着我市财政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影响着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必须坚定信心,扎实推进,严格按照标准和进度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这项工作的主要做法是:1、组建一个级格高、效率高、素质高和精干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为确保本次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副组长,有市委办、政府办、纪检委、监察局、组织部、编委办、审计局、财政局、国资办、体改办和公安交警支队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车管办)设在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财政局局长兼任,工作人员从成员单位抽调。2、营造一种愉快、宽松、良好的操作环境。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涉及市直近300个单位,如果没有一个宽松和良好的氛围、得不到广泛共识是难以实施的。为此,我们千方百计扩大宣传,广泛动员。一是在摸底调查期间,利用各种方式进行政策宣传。二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逢会必讲,无论是市委全委会、人代会,还是政府全体会,只要是适合的场合必讲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而且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政策、统一行动,7月8日,召开了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一把手参加的“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动员大会”。会议由市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主持,市政府秘书长宣读有关文件,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作动员报告,市委副书记、市长作总结,正式拉开了全市加强公务用车管理的大幕。三是所有驻市新闻单位齐上阵,创造舆论氛围。四是通过《辽阳日报》通告,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营造出群众监督的好环境。3、制定一个规范、严密、可行的实施方案。为了确保此项工作万无一失,车管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把握工作进程和方向。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还多次专题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对近300个市直单位的情况了如指掌。车管办的人员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草拟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经过反复修改后以辽市委办[2003]17号文件的形式下发。方案明确规定了本次工作的实施范围、目标,具体措施,组织领导和纪律要求。方案还详细规定了核编截止时限、停止购置新车、超编车辆处置、富余司机安置、核发租车补助和租车办法等内容。4、编制一套科学、严谨、周到的定编办法。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制定一套科学严谨周到的定编办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这项工作的成败。为了确保成功,在精细测算的基础上,依据《辽宁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暂行规定》(辽委办发[1995]22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辽委办发[1999]22号),重新制定了《辽阳市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公务用车定编管理暂行规定》,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和公平公正的原则,从严确定市直单位的小汽车编制。既考虑到市直部门单位特殊行业的工作性质,又考虑其现有车况和公车使用效率,又不至于影响工作。5、掌握一手翔实、准确、真实的基础资料。为确实保证公平和公正,市直各单位的基础资料的真实准确也是非常关键。为此,车管办的组成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编委办负责人员编制、财政局负责小汽车编制、老干部局负责提供离休人员数、组织部审核现职副县级以上实职领导数,在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与协助下,反复核实有关数据,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将涉及到的市直237个单位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离休人员情况和现有车辆的状况编制了一本基础资料汇编。这本汇编在收缴超编车辆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各单位上缴的车辆没有经过事先调换、所有定编职数准确无误。同时,对缺车单位调剂余缺也提供了有利依据。6、坚持一系列严格的、铁的纪律。任何一项政策确定之后,执行得如何,必须有一系列铁的纪律做保证。本次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之所以顺利开展,并圆满结束,重要的一条就是有铁的纪律做保证。不论是在《关于加强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的通知》里,还是在市长的动员报告和总结讲话中,纪律要求都是重中之重。把这项工作上升到“是我市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的实际举措,是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减轻财政负担的一条治本之策”的高度。在实施过程中,不论是领导小组的领导,还是具体工作人员,都做到不讲情面、不徇私请,统一政策,一个标准,把公平和公正贯穿始终。在这些纪律的约束下,仅用了15天,超编的54台车辆就全部主动上缴到位,使调剂和处置按时完成,保证了整个工作的顺利结束。四、措施得力办法有效取得了可喜成果我市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从2002年10月份开始酝酿、到今年5月实质运作、到今年9月份超编车辆调剂处置结束,前后历时一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车管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车管办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本次车改共清理出超编、借用、吃“空头饷”小汽车85台:吃“空头饷”小汽车22台;退回借用车5台;暂缓收缴4台;实际收缴54台超编车,其中调剂了25台,包括给空编单位19台、调剂更换6台、报废8台、公开处置拍卖27台,共节约财政资金1686.6万元。具体成果如下:1、有效遏制了新车不断增长的势头。自5月份停止审批购置小汽车以来,与上年同期相比较,车辆购置费支出大幅减少,按前三年年平均851万元计算,今年可节省财政支出近800万元。版权所有2、切实减轻了财政在养车费用上的支出负担。本次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共清理出超编、借用、有编无车的小汽车85辆。其中有编无车的22辆,收缴超编车54辆,按每辆车每年支出养车费用4.48万元计算,可节约财政支出340.5万元。3、通过调剂解决了一些单位缺车的状况,也改善了一些单位车况过于陈旧的现状。通过调剂,保证了这些单位都能配备公务用车,又节约了购买新车的支出。本次共调剂解决了25台车,按购置新车平均每辆20万元计算,可节约财政资金500万元。4、处置上缴的超编车辆,使财政回收了一笔资金。这次收缴的54辆超编车,除了调剂出去的以外,其余的35台都予以公开处置和拍卖,共获得收入46.1万元,增加了财政收入。5、公车腐败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党风廉政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通过这次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工作的开展,刹住了个别单位公车使用中的不正之风,为全市加强机关后勤管理,尤其是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项工作中还发现了纪检委等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上非常优秀的单位。6、占用、借用车的退回,减轻了企业负担。这次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工作,虽然仅查出和退回占用、借用小汽车5辆,但影响很大。一是被占用和借用单位举双手赞成,说了他们想说不敢说的话、做了他们不敢做的事。二是为那些暗中侵占下属部门单位资产的机关单位敲了警钟,迫使他们进行清退。7、通过一个侧面检验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本次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工作是我市历史上的第一次,是机关公务用车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也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一次检验。工作中既涌现出了一批如市委办、政府办、财政局和执法局等积极支持、密切配合的单位;但也有个别千方百计找借口、不能按要求填报基础数据、不按规定时限上缴车辆的单位。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8

一、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加强班子建设,不断推进“五星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重点加强办公用房维修、合同签订、“三公经费”使用管理和关键岗位责任监督。实行党务、政务和信息公开,确保党风廉政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加强干部职工的学习和教育,注重培养干部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理论素养和道德水准,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不断注入新的活力,确保机关事务工作发展新常态。

二、强化《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宣传,完成年度节能任务。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生态文明。在2014年的基础上,确保人均综合能耗下降3.2%,建筑能耗下降2.2%,人均水耗下降3.2%的硬目标。同时积极开展节能宣传活动,普及节能知识,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建立健全节能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立全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和解决全区公务用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全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对拟处置的公车按程序实施公开处置。对保留下来的公车加强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四、继续做好全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工作。严把标准,认真落实办公用房清理、整改工作,确保全区党政机关办公用房不超标。完成部分单位办公用房调整工作,处理好装修改造等具体细节,为区直部门营造干净舒适的办公环境。继续做好受托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增值保值。

五、完成档案工作升级达标。建立档案室,完成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齐档案器材,按照省一级规格建设达标,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发挥档案的效率。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9

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愈来愈明显。全国各级各地方对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加快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步伐,我们对全市近年来公车购买、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深入分析了现行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认真借鉴国内城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具体办法和政策建议,供领导完善决策和部门实施公车改革时参考。

一、我市公务用车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供给制,它以行政配置为手段,靠计划批示来控制,从买车、管车、养车到用车各个环节,一切费用都由国家或集体用公款来支付。据市纪委统计,我市目前公务用车共有870辆:其中,市级机关部门455辆,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265辆,乡镇一级政府150辆;按市编委统计,我市现有在编司机142名,临时司机255名;市财政局2003年总的财政支出为10亿元,公务用车消费为6960万元,占总财政支出的6.9%。

近几年来,我市对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加强了管理:制订了一些政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用车的编制、标准配备、购置更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阳光操作;同时也加大了对违纪使用公车案件的处置力度;对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在规范公车使用、降低财政支出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有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仍然十分突出。公车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市近期发生的几件公车私用的案件,群众反响很大,人民群众对于公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二、目前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制度的不规范,所造成目前公务用车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也大同小异,就我们瑞安市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务用车的费用过高,财政负担沉重。公车理应用于执行公务,但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计成本,不管办事的距离远近,能用公车的一律用公车。再加上用公车办私事个人不必付任何费用,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何乐而不用?同时监督管理制度有漏洞,公车消费中存在腐败行为。公车维修的“猫腻”最多,吃回扣已是公开的秘密。有的汽车修理厂为了留住客户,以不正当手段吸引公车司机经常上门修车,按修理费用的一定比例返还司机,有的司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则按司机的要求开发票,单位能报多少,发票就开多少,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由公家负担,其结果是公车修理费用大大增加。公车加油也有不小的“黑洞”。偶尔会出现,多开、虚开发票现象。这样一来,公车的运行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车辆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再加上车辆的价钱,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0万元以上,人民群众形象地比喻是“屁股底下一层楼”。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2、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公车成为权力象征。由于制度缺乏约束力,导致公车私用现象屡禁不止。公务车早已成为主人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少领导干部都是一人包一辆车,到了无车不出门的地步,严重脱离了群众。单位或部门的公车使用虽有相应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因为公车费用不仅全部由财政采承担,而且个人(驾驶员)有时还享受出车费、加班费等。正因为如此,政府虽然三令五申,公车不公、公车私用等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扫墓、公车钓鱼、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市纪委纠风办每年在节假日进行的突击检查中,查证违规使用的公车达30辆。少数人更是凭借手中的权利或职务上的便利,使得公务车几乎成了他们的“私家车”,上下班哪怕几分钟的路要坐车、下班后赴宴要车、节假日走亲访友要车,甚至家属子女、七姑八姨办私事也要车。据调查,在某些地方公务车公用占三分之一、干部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车不“公”日益严重。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更有部分领导干部干脆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

3、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左右,党政机关则的公务用车运行成本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至少为公车的5倍以上,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效率的低下,造成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现任领导都有相对固定用车,有的则成了专车。由于是领导的专车,其他需要用车的业务处室却很难用到车,造成了公车的闲置浪费。

4、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我市目前车辆配备的标准是根据市委发[1997]121号《关于市级党政机关小汽车配备数量实行编制管理的规定》,乡镇参照实行。但是在现实中,超标准配备车辆仍然存在。据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调查:2002年,全市61个市级单位238辆(其中轿车204辆。面包车34辆,不含特殊单位的专用车辆)的公务用车中按现有标准衡量,达标的单位19个,未达标的单位1个,超标的单位37个,超标率达61%。

三、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改革公务用车制度不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级机关一直在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从1998年起,我国公车改革进入“快车道”,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改革现行公车制度弊端的有效方法。从先行改革的地方情况分析,改革的思路和举措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公车服务市场化:一是实行“公车租用”,即部门、单位相对集中的区域将车辆集中管理,成立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将党政机关现有公车整建制转为经营性实体,模拟市场经营实行有偿服务。按市场租车计价方式,向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用车服务。公务人员按照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或实行费用包干,需用公车时按里程、车型交纳费用。这种改革方式的最大好处是积极稳妥,既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有公车制度的弊端,又照顾到目前驾驶、后勤人员无法安置的现状。

山东省泰安市于2001年下半年成立了市直机关管理局车辆管理中心,规定各部门和单位除保留一辆工作用车外,其余车辆和驾驶员全部由车辆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统一调度,计价使用。部门按每车每年8000元的标准领取用车代币券,超支不补,节余归己。当年11月,泰安市53个党政机关搬到新大楼,1700多名公务员从部门领导到一般干部,上下班都持市财政局统一办理的乘车证,搭乘由公交公司开通的专线公共汽车。同时,泰安市把GpS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引入车辆管理,指挥中心根据每一辆车的行驶路线和所处位置,在全国范围内及时就近调度用车,从要车、派车、行程、耗油、计费到问题处理等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管理。这种公务用车形式,改变了“家庭式”、“小而全”的公务资源配备方式,实行资源共享。

二是实行“私车公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车辆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机关工作人员,私车公用就是指当公务需要时,由单位指派干部驾驶自备车招待公务,补助标准以二人乘坐公交车及三轮车计算。其优点就是能有效解决派车难、节约经费开支、提高工作效率等问题。也能达到减少公车数量、方便工作的要求,针对目前的公务用车制度也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乐清市教育局自从2004年3月试行私车公用制度以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据该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3月、4月该局平均每次下乡的费用分别是108。57元和133。54元,而试行私车公用后,2004年3月、4月的平均每次下乡费用分别为80。74元和94.65元,同期相比,平均每次下乡费用节约27.83元和38.89元;私车公用和乘坐公交车下乡进行比较,2004年3月、4月私车公用下乡每次费用分别为64.33元和54.37元,乘公交车下乡费用分别为110.28元和123.95元,平均每次节约45.95元和69.58元,从数字上可以看出私车公用后,经费得到了很大的节约,同时,与同期相比,下乡的次数明显增加,干部的下乡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公车分配货币化:取消或保留少量公务用车,发给一定交通补贴。公车分配货币化,即实行“岗位补贴”,就是公务人员(有些地方是主要领导除外)彻底取消公车待遇,按级别、岗位发放交通补贴,从而变过去的“暗补”为“明补”。与“公车租用”相比,“岗位补贴”更符合职务消费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法则,也与国际惯例相接轨,是一项从根本上杜绝公车弊端的改革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已进行车改以及将要进行车改的城市,大多数采取了此类方法。交通补贴的发放又分为按月发放(以现金的形式随工资发放)、一次性发放、包干使用等形式。

1、按月发放交通补贴。将对全市公务用车实行货币化改革,即以货币形式发给公务员交通补贴。其具体的做法是:车辆向社会公开拍卖。领导干部、司机均可参加竞拍,领导干部、司机可享受拍卖价一定的优惠。行政、事业编制的司机进行转岗,年纪大的提前退休,拍得汽车的司机,两年内发给每月70%的基本工资。干部发给交通补贴,按照职务、岗位发放交通补贴。补贴标准由各地区核定。

湖北省老河口市是中纪委职务消费综合改革试点市,其公车改革的做法是:车辆向社会公开拍卖。领导干部、司机均可参加竞拍,司机可享受拍卖价20%的优惠。行政、事业编制的司机进行转岗,年纪大的提前退休,拍得汽车的司机,两年内发给每月70%的基本工资。干部发给交通补贴,标准为:最远的乡镇党政正职800元/月,较远的700元/月,较近的600元/月,部门一把手最高的600元/月,中间的500元/月,最低的400元/月。副职减半。

无锡市乡镇机关公车改革的做法是:全市(含江阴市等9个县级市和区县)所有乡镇将公车拍卖,按照职务、岗位发放交通补贴。补贴标准由各区县核定,但总体上镇党委书记、镇长每月补贴额度一般不得超过2500元,其他职务依次递减。

2、一次性发放交通补贴。一次性发放即给车改对象一定数额的购车补贴,并由公家负责车辆保险、养路、年审等固定性费用,其他如汽油、维护、路桥、停车等日常费用均由个人支付,单位不再发给其交通补贴。采取这一改革方法的一般多经济较发达地区。具体做法是:一次性给车改对象每人发购车补贴,明确个人享有使用权期限,产权依然归单位所有,期限满后产权归个人,公家不再负担任何费用。

东莞市沙田镇的做法是:将现有的14辆公车保留4辆,其余10辆据车况定价后,七折卖给车改对象,可分期付款。购车者每年发5000元补贴及负责汽油费用报销,其他费用均由个人负担,此项做法实行后,每年节约经费约46万元。

3、包干使用交通经费。包干使用即对用车费用限额包干,超支自负,节余按比例给予奖励。这种费用补贴方式整个过程不出现货币,避免了一些矛盾,也被称为“准货币化模式”。

江苏省东台市的做法是:在拍卖公车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基础上,对公务交通费实行“总额控制,分档包干”。乡镇领导干部公务用车费用包干到人,其包干标准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乡镇经济总量、经济实力;二是距市区路程远近;三是领导干部的职务、分管工作任务等。市直机关根据车辆数和公务人员数核定交通费,即在每辆车核定年费用1万元的基础上,区分单位类型确定人均交通费定额,公、检、法、纪等执法执纪机关800元/人,其他机关部门509元/人,中小学校89元/人。公务交通费用以包干券形式发放,超支自负,节余按29%奖励给个人,其余转到下年使用。对特殊情况用车,费用买报买销,但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加以控制。

(三)公车管理规范化: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控制车辆的购置、使用和维修,堵塞公车管理中的漏洞。在完全取消公车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一些地区通过严格控制公车购买,规范公车使用、维修制度等,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为下一步公车改革做好准备。

1、规范车辆更新程序

严格执行《关于市级党政机关小汽车配备实行编制管理的规定》和国务院2001年第307号令提出的具体审核意见,制定公务车购置审批规程,负责审批车辆配备、更新计划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认真执行车辆报废标准;利用职能部门的权限,对车辆进行调剂使用,严格控制公务车的增长。逐步减少公车的数量。

2、建立车辆管理档案

对全市公务车辆进行扎口统一管理,对所有的公车进行统一着色,或者统一喷涂显目的标志,便于公车的管理和监督。要设定车辆管理的职能单位,明确管理的职能范围,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建立公务车的车辆档案,准确掌握各单位的车辆的应配数量、实有数量、购置年限、车辆使用状况等,加强对现有车辆的管理。

3、使用和维修规范化

公车使用的不规范性,是当前公务用车的一个突出问题。各单位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公车使用制度,规范公车的使用程序;建立全市公务用车的车辆维修服务站,规定全市公务用车统一进站维修,采取严格规范的车辆维修,保证质量、低价位,收费采用签单的方式,由市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算;对于车辆用油,也可建立定点加油站,与定点维修一样,统一由核算中心结算。这样既可保证修理的质量,亦可节省经费,便于管理,更可以杜绝车辆维修方面的腐败之风。

4、加大车辆监管力度

在加强对车辆管理的同时,要加大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力度,人大、政协、审计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审查、监督力度,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经费使用、公车消费进行监督;开设举报专线,扩大监督群体;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督查职能,加大违规使用公车的处置力度。

四、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公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方式,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可以在对上述各种改革方案的综合分析和比较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提出一个既切实可行又有所创新的车改方案。但在改革中,要注意:

1、公车货币化改革,标准制定要科学。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以工作岗位所承担的任务、性质和公务活动量为依据确定。补助标准制定一定要合理、科学,要切合当地实际,严禁借改革之名滥发奖金、津贴。如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顾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公务交通费补贴的发放范围要适当。它属于职务消费范畴,不是职工福利,既不能搞平均主义,又不能过于悬殊。一般来说,分为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三大类。一个地区一线领导和一个部门的一线领导,虽然级别不同,也基本属于同一补贴档次。同时,操作程序要规范,需要在阳光下进行。

2、公车改革要防止“一刀切”。公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决不是简单的“取消公车,代之补贴”的“彻底革命”。各地方各单位各部门要区别对待。某些特殊公务的用车要有保障。车改后,可视情况建立机关出租车队或保留少量公车,保障执行机要交通、接待、老干生活等方面的特殊公务的需要。对保留的公车要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防止出现“公车照用,补贴照拿”的现象。在市政府出台的车改制度下,允许各地方各部门有不同的相关政策。

3、谨防特权现象,避免“虚改实捞”。因为“不搞‘一刀切’”,给公务用车改革留下了诸多自我掌控的空间。对于没有费用列支审批权的一般公务员来说,落实起来不仅没什么可难的,而且也肯定“虚”不到哪里去。可是对于大权在握的领导来说,人们最担心的,正是这些人可以利用职权,让自己或小集团既享受诸如“交通费用补贴”这样的实惠,又可以通过虚列开支等手段,不花自己一分钱地继续享受公费用车,而变为“虚改实捞”。

事业单位公车改革方案篇10

年末岁终,有关公车改革的话题再次引起广大干群的关注。在网络上搜寻公车改革,仅用0.07秒,出现335000个有关公车改革的查询结果。公车改革喊了几年,为何总是旷日持久,举步维艰。临近全国“两会”前夕,有关公车改革必将再次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的热门话题。

一、公车改革为何原地打转路在何方?公车引发的“车轮腐败”问题,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这几年,公车改革经过各地实践,大多采取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或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等办法。由于我国大大小小的官多,尽管各级政府制定了一套又一套制度,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政策,可是“公车腐败”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道理很简单,公车改革的阻力来自于既得利益的领导阶层。任何一项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一个阶层的利益。如国企改革,一批工人下岗,各级领导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能够冲锋在前,大刀阔斧,乘风破浪。但公车改革涉及到自身既得利益的时候,就显得不那么痛快,难以“忍痛割爱”了,或左顾右盼,或等待观望,反正不做改革的先锋。如今的改革已经到了“深水期”,涉及到领导阶层的既得利益,就没有工人、农民在改革中那么好说话了,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执政能力建设、遏制两极分化、反腐败斗争等等,说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那么,下一步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会不会又在与“潜规则”的博弈过程中扭曲变形呢?首先,补贴的标准如何制定?因为中央没有统一规定,具体实施方案由各地制定,如果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将补贴标准定得很高,那么改革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其次,按照中央有关公务用车制度的规定,较低级别的领导并无专车待遇,有些地方却大小领导人人都有一份车贴。这等于把应当清理的“专车配置”,变成了名正言顺的“车贴”。第三,新的用车模式下可能出现上级坐车下级出钱的怪现象。因此,公车改革尽管搞了几年,但成效不大,似乎在原地打转,没有走出“怪圈”现象。

二、不能过高评价公车改革的成果。现在的公车改革是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自己制订规则、自己执行、自己解释。这就像外科医生给自己做手术,在不打麻药的情况下,遇到一点痛就会本能地将手术刀缩回来,肯定不会像给病人做手术那样利索干净有力。难怪干群质疑这种让既得利益者主持公车改革,肯定不会完全代表公共意志。现在各地在公车改革上都有创新做法,大多采取货币化方式,基本做到人人有份,皆天欢喜。而且在算经济帐的时候,总是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十。其实,聪明人只要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看出,公车改革的帐不能这样算。原来在公车使用中“公务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也就是说,费用中的2/3是不合理的。“车改”后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1/3,其实仍然有1/3不合理的费用被保留了下来,这是以改革的名义把这部分不合理开支“合法化”了。此外,还有这个节约帐也要看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假如一个街道办事处过去超配了10辆车,每辆车按5万元计算,全年要支出50万元。而车改后包括发放种类补贴,每年只要30万元,意味着全年能节约20万元。按照这样算法,车改的成效就十分明显。反之,如果这个街道按规定仅配了二辆公车,每年仅支出10万元,而车改后按同样规定发放补贴,每年却要增加20万元,这又如何肯定车改政绩呢?因此,这种自吹自擂的政绩要打一定的折扣才能让百姓心服口服。版权所有

三、公车改革方案要体现社会公众意识。原来只在个别地方实行的公车改革,如今已呈燎原之势。公车改革事关党风廉政建设,节省资源和成本,势在必行。如今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车改革收到一定成效,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记取和反思。一是标准不合理。公车改革有卖车买车问题,还有补贴问题。一些单位制定的公车拍卖标准不合理,给领导的补贴和给普通职工的补贴差距太大,领导捞好处太多,职工吃亏太多。一些事业单位,只补贴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职工根本没有考虑在内。标准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公车改革无法取得应有的成效。二是操作不规范。改革需要规范程序,需要在阳光下进行,才能保证改革公正、公平。有的则在内部拍卖公车,领导举牌后谁还敢再举?领导仍然是摘最大最肥桃子的人;有的单位搞公车改革,关起门来自行出台办法,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论证,不征求、不听取群众意见;有的单位既发补贴又配公车,变相给领导和职工提高待遇,致使群众意见不少。三是目的不明确。公车改革的目的在于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取消官僚特权,堵住腐败漏洞。但是上述种种行为不但无助于取消官僚特权,还助长了官本位的风气。因此,公车改革者首先要认清到底为什么要搞公车改革,是处处站在领导的角度,代表领导的利益,还是出于公心,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如果是前者,处处为领导着想,事事为领导考虑,那公车改革完全成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政治秀”,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公车改革问题已经上升为社会热点焦点,那么,有关公车改革方案一定要体现社会公众的主流意识。否则,改革就不可能彻底或成功。要把公车改革的标准让群众来评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第一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