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十篇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十篇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5:07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党的十提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原则作了科学的论述。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2014年5月,在纪念95周年讲话中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重任,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如何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时代精神和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念,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精神实质和实践意义,切实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当中,做到思想到位、任务明确、行动落实、过程贯穿、环节衔接、方法创新、效果明显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价值意义,切实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和灵魂贯穿于高职院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方略当中;其次,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践行路径,切实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服务管理、社会实践的各环节;第三,要认真研究、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质和深刻内涵,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列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常规教育工作当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需求,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同时面向国际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基础,也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持久动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既是职责所在,更是使命使然。

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问题。只有技能没有品德,只有知识没有文化,只有技术没有素养不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规定: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如何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实、做细、做小,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效性,既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又避免孤立、片面地理解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我们精心谋划、系统设计。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价值理念、基本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培养目标有要求、人才规格有标准、课程设置有侧重、实施办法有导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大纲,是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神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就等于在源头上、总体上抓住了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和主体脉络,教师实施起来也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是从课程教学入手。牢牢扭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课程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主渠道,更是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道德规范,需要学习灌输、需要体验实践,认识不深、理解不透就难于达到行为上的自觉、自为。序列化、常规化的课程教学是学生认知、理解、体验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论学说、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不仅需要理解掌握,更需要身体力行。所以,作为高职院校无论是搞课程改革,还是搞方法创新,都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惟其如此,才能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通于公共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的始终,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三是从课程设置入手。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和人文素养课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阵地地位和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课程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必须在课程设置和课时量上给予保障。要坚决纠正当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偏重专业课,忽略人文素养、思想品德课等公共课的现象。同时,对所有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上要提出明确要求,切实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堂堂节节的课堂教学中。

四是从构建培育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入手。在环境设施、氛围营造、舆论导向、制度建设上,倡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渗透到校风校训、教风学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当中。加强宣传教育,深化道德实践,突出以文化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校园文化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染、得到升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是从日常的管理服务入手。把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量化为管理服务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天天规范、日日检评,不仅规范学生,也要检评教师。核心价值观不但是一种价值导向,更是一种习惯养成。作为养成教育,不仅需要灌输学习、体验践行,也需要监管评价,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

六是从教师队伍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与师德建设相融合。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者,其所具有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广大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特殊的意义。

七是从完善规章制度和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健全完善的工作制度,完备灵活的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和体制保障。惟其如此,才能做到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职责明确、责任到人,部门配合、相互衔接,才能形成系统序列、科学规范的适应新时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在实施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原则。一是“三推进”原则,即全力推进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教育的系统化、序列化和常态化;二是“三贴近”原则,即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从高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不搞假大空。使学生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念精神,更是一种行为习惯、道德境界,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做得好;三是“三位一体”原则,即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既互相衔接、各司其职,又一以贯之、互不脱节;四是“三结合”原则,即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和职能,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三、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等是用人单位恒定的用人标准,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文明友善、勤俭朴素、吃苦耐劳、善于合作、团队精神等品质则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而这些品质完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相吻合。所以,作为高职院校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仅要在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上下功夫,更要在学生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的教育养成上下气力。仅仅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是不全面、不完善的,必须把对学生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评价纳入进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所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评价标准,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要,更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任务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的长期的教育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跃而成,它需要我们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探索新路径、总结新经验,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工作创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常态。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2

1新形势下课程实施要准确把握体育与健 康学科核心素养

1.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为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涵得以逐渐明晰。从价值定位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1.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学科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体育,可以发现体育的多种属性,主要包括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社会性等。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论强加给体育多少个属性、多少个性质,都无法改变体育作为一种锻炼身体、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质规定。

1.3融入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亟需课程实施的变革   

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终身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启蒙于家庭,培育于学校,完善于社会化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依赖于课程和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方向和轨道上来。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

国内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普遍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之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在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及体育学科特质的前提下,科学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并全面渗透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刻影响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内容的选择,必将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变革与发展。

2课程实施的价值导向要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1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实施是课程价值赖以生成、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践路径。不同的课程价值定位,往往会有不同的课程实施体系和策略。近代以来到21世纪前中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先后表现为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迁,体育课程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承载着强烈的社会使命。学科本位价值观念下的体育课程,强调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有鲜明的“知识理性”色彩。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体育课程,顺应了当时特定社会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浓厚的“见物不见人”的时代特征。   

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鲜明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育课程不仅从外显名称上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主体实现了从社会、学科转向学生的擅变。

2.2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亚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二次校准   

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契机,教育部自2015年初开始,既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又直面我国基础教育的紧迫问题,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基在学生主体价值定位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函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二次校准。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最关键、最必要”的重要特征。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及时进行二次校准,实现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传授转向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3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

3.1以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转化,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也必然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根据核心素养的本质规定,可以认为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健康生活所需具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目标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家制定,主要出现在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之中而教学目标通常由学校体育科组、体育教师制定,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二是由技能导向转向素养导向,明确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着眼于通过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致力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3.2着力打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效课堂教学   

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精准化。   

由片面追求教学效果转向注重教学效益,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革。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精准化。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实效化。   

无论是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过去,还是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在,教学效果始终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来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果要着眼于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提高针对性和可观测性。例如,运动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由哪些要素组成,可以细化为哪些具体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做到有的放矢。又如,体育品德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明确为哪些可观测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评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育品德素养培育方面是否有效果或者有多大的效果。     

3)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率最优化。   

教学效率是评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维度。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其实已经蕴含着教学效率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教学效率这一概念早期最简约的表述之一。在我国,各个学段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时间基本稳定,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效率,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投入于课堂教学的精力和努力程度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收益,收益越大,则表明教学效率越高。   

3.3切实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的独特作用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两条重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承担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职责。从教育部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无不强调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学校体育的现实工作中,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外部条件及课业压力是妨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6大因素,它们带有鲜明的性别、年级、地缘位置、学校特色及地区差异性。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3

(一)宏观路径:课程标准的修订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将课程定位为“从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出发,配合专业教育,着重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可按照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拓展目标三个维度,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要求,形成“三维三层”的立体教学目标模式。

(二)微观路径:课堂教学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着力点。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二是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首先,课堂教学承载着核心价值理念、原则、观点、态度等信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传输。课堂教学是一种话语实践,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择取,强调与宣扬有利于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指明与摒弃不利于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而是其主体意识与国家意志深度融合的过程。教师以自身的课程哲学解读国家意志,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表现出独特的实践智慧。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通过师生互动被不断地理解和阐释。其次,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才能生根发芽。从作为学习者的高职大学生角度来看,需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基于自身成长、未来职业、社会交往需要的反思教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服务型中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更加关注高职大学生已有的价值取向和他们在实际生活学习中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在课堂微观世界中,要创设营造让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不同体验的环境氛围,使他们已有的价值取向与核心价值观相交融,在比较中学会兼顾与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进而融入社会和形成国家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积极探索课改新模式

课程改革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这也是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目前,围绕“三贴近”和“三进”原则,不少高校实施开展了重构教学内容的思政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模式,把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与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专题化教学”解决了教学内容多授课课时少、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矛盾,并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积极探索推行“专题化教学”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价值范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纳入专题之中并予以明晰体现,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计之中。

(二)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首先,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有高度的理论敏感性,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站在理论的高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认同。其次,广大思政教师应不断提高价值教育的能力。所谓“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开展价值教育行动、解决价值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价值成长方面的熟练性程度。提高价值教育能力,需要在为什么要开展价值教育、开展什么样的价值教育、如何开展价值教育上下功夫。再次,高校要切实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的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开展基于案例的学习、研修和指导教师价值教育行动研究,从而使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彰显教育者身教、德性和榜样的力量。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将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手段拓展了思政教育平台。高职思政教师可以创新与利用网站、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形式,围绕核心价值观展开富有创造性、实效性、针对性的视频分享、话题讨论、网上辩论等直观、参与、互动性的任务与活动,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实施深化了课程目标的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深化。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了解国情、社情、世情,获得亲身感悟体验,强化正确的价值选择。在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可采用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结合地域特征、地方文化,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学中亲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和具体问题,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有助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纳和活化。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途径与方法

[作者简介]兰茹(1963-),女,辽宁凤城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与学生素质教育。(广东广州5106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Ja08000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175-02

一、前言

2004年,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3年。其前身国内著名的部级重点中专学校——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是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国首批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也是国家游泳队、击剑队、田径队的训练基地。为了探索一条广州竞技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解决长期困扰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从2002年开始,我校率先试行了体育后备人才“一贯制”教育。我校也积极探索构建“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及时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六个环节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就业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就业者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就业者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就业者具备适应科技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顺利召开,对此也有过明确的要求。可见,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强调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也是加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选择用人、留人,首先看重的是职业道德、人品、职业价值观的取向和企业文化的吻合度,普遍反映价值观非常重要、核心能力非常重要。这也说明企业用人对价值观、核心能力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因此,着眼世界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教育发展思路,明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训练,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三、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面对的是体育企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但需具有必备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具有与人合作、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体育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通过核心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适应就业需要,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另外,它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终生教育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的核心技能可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以适应更高层次职业和岗位的要求。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人才成长规律,把职业教育理念从高职教育阶段前移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体育后备人才九年义务教育与五年高职教育阶段的“无缝对接”。另外,将已经完成高中学业的退役运动员,通过考试后让他们进入体育高职“3+2”教育队伍,这是运动员“妥善安置”环节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广州市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稳定器”和长效机制。因此,“十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广州市建立“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竞技体育人才的成长规律选择性强、淘汰率高,各级体校输送的运动员除了极少数人成为竞技体育“金字塔”上的出类拔萃者,绝大多数人未接受正常的国民序列教育,退役后的运动员往往成为激烈竞争社会的“弱势群体”。我院在办学过程中,牢固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以教育学生做人、做事为核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实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与五年高职教育阶段的紧密衔接。

1.制订“系统学训”结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高职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进阶课程体系和课程衔接标准。根据运动队的实际情况,制订和推行一套既符合运动训练规律,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保证。制订并实施“9+5”两段职业能力递进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前9年是从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渗透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后5年重在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充分发挥体育和职业教育两个体系的优势。重视学训结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接受义务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训结合、全程规划、分段培养、因材施教、个性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进行职业方法能力的开发与训练,高职教育阶段实施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含考证)和职业技能教育。在层次上、教学资源上实现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中遵守循序渐进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培养具有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文化的优秀体育人才目标。

2.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2009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授予我院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全国示范试点单位”。我院积极开展职业核心培训工作,通过显性课堂和隐性课堂加以培养:专门课程集中培养;专业课程渗透培养;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引导培养;实习实训注重培养;社会实践切实培养,把职业核心能力整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外,将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课程列入全院各专业公共必修课程,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纳入职业生涯与规划课程,信息处理能力纳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同时,在专业课方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包括: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改革、课程教学团队的构建、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开发等,通过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9年5月,教学团队设计教学问卷,目的在于对体育运动系和体育产业系的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2010年4月,课题组对2008级实验年级和对比年级的四个专业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题调查。统计数字结果表明: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尤其是参加等级测评的学生,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岗位转换能力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表所示)。

3.利用第二课堂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发挥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功能,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贫困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奋发图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的意识,不断提升贫困学生的整体素质;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负众望,健康成长。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传授、课余文化活动、实习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每年还可以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和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以服务体育赛事、服务社区群体活动为重点,以学生下乡活动为纽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每年会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将体育知识带入社区或农村,普及体育健康知识,指导群众健身;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增长学生才干;在实践服务中锻炼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另外,我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网球公开赛、沙滩排球赛等各类体育活动的观摩或志愿服务工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帮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举例来说,我校近两年来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安利纽崔莱健康跑”“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爱护母亲河”等工作,既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还使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

5.利用校园文化创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学院是培养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的摇篮,具有体育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精神内涵。充分利用学院校园文化的优势,打造校园体育文化长廊,开设“冠军讲坛”和“体育文化沙龙”。另外,通过名人讲座也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凝聚校园文化气息,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效应,铸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勇于拼搏,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彰显了学院作为广州市体育文化交流窗口的风采和功能。

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优秀企业行业文化入校园。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严查学生的仪容仪表等活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的社会人;通过文化对接提升校企双方在课程、师资、实训和实习等方面的合作深度,巩固提高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帮助学生接受职业工作的理念、融入企业文化,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工作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5

近两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推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翻开了一个新篇章。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者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也进行了讨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总体框架。马云鹏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笛Ш诵乃匮?与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相关,对于理解数学学科本质,设计数学教学,以及开展数学评价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此,如何通过教学实践、主要是课堂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课题界定

《人教版》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小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张奠宙教授指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框架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1)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2)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3)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马云鹏教授指出,具体来说,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包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10个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课题中的“数学核心素养”即以以上表述作为界定。

三、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给出了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10项具体内容,并逐一做了界定和解读。其中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重点。《标准》指出,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则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2)创造心理学理论。创新意识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创造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3)现实数学理论。应用意识也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的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根据现实数学理论,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从而产生积极的应用意识。

四、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目标是:根据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生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理论层面,本课题的主要目标是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观:课堂教学以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过程是探究、理解教学内容的认知活动;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多元见解和感受的交往活动;是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是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省活动。

学生观:学生是具有人格尊严、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学生是有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发展的。

在实践层面,本课题致力于教师转变六种观念,树立六种意识,并贯彻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1)由重知识向重素养转变,树立素养目标意识;(2)由统一性教学向差异性教学改变,树立个性教学意识;(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主体意识;(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过程意识;(5)由单向信息交流向多向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意识;(6)由教师居高临下向师生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五、研究内容

通过以上改革措施,革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体分为数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广泛深入地学习、研究核心素养的相关文献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观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调查法:用恰当的方法调查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以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一边研究一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案例研究法: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际,以典型教学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教师建立真实的教学感受,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以构建有利于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

七、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包括课堂教学的对象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八、研究步骤及措施

(一)准备阶段

1.文献学习: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认真地学习、研讨;2.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访谈、检测等方法,对学生数学素养、教师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认真、科学地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学科核心素养

一、进一步把握新课程标准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学科发展趋势

(一)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

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全面部署,即始终坚持以德为先,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开展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着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①《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对该意见予以具体细化和落实,明确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板块,主要关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育创新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2017年10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发现问题,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深入分析,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增进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上海市教委出台的《上海市高中7门学科课程标准调整意见》也明确,思想政治学科社会生活综合模块增加社会调查专题,要求学生结合社会热点,选择一个主题开展社会调查,运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常识分析、评价、撰写研究报告,②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习体验和感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获取知识价值,不断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是新高考改革对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必备要求。

(二)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③其中,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此次修订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最显著亮点,也是思想政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新课标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需要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和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必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仅仅归结为学科逻辑的演绎,更要关注学习主体亲历亲为的思考和行动。把特定过程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来规定,把课程内容安放在活动过程铺就的轨道上运行,这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成就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必然途径。

二、新课标视角下思想政治学科推进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我们对上海市各类高中近200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有54.55%的老师来自于上海市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13.64%来自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这对我们开展研究提供了一定样本的支持。接受调查的老师所任教的年级、职称的比例比较均衡,其中54.55%的老师为副高级职称,27.27%为中级职称。对“您觉得思想政治学科开展社会实践是否有必要”的问题,86.36%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开展社会实践非常必要。对“您认为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与国家出台的新课标是否紧密”的问题,68.18%的教师认为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与国家出台的新课标非常紧密。对“您认为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在什么板块的内容授课中进行比较适切”的问题,81.82%老师认为高一经济常识合格考的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比较合适,相比之下,63.64%的老师认为高二政治常识合格考的内容较适切。如图所示:对“您认为基于新课标,思想政治学科推进社会实践最应聚焦的是哪方面的核心素养”问题,59.09%的教师认为最应聚焦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如图所示:对“您认为结合教材内容方面,应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的问题,90.91%的教师认为跨单元、多框题整合的开展更适合。对“您所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的频率是多少”的问题,72.73%的教师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的频率为每学期一次。调查显示思想政治学科开展社会实践的活动次数,每个学校不均,但大多数认为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是需要坚持推进的。基于调查和分析,大多数政治教师认为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新课标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为政治教师深刻领会学科内涵,拓展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外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的建议。

三、探索思想政治学科推进社会实践的有效做法

(一)基于课程标准,设计单元教学活动

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税收的基本特征及作用”为学习内容,上海的课程标准修改意见对“税收的要素、主要税种和基本特征”、“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设置学习水平为a,对“税收的主要作用”设置学习水平为B,对“依法诚信纳税”设置学习水平为C。我们以此为指导,将税收作为单元教学主题,设计了“学做税务人、体验职场路”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分为前期准备、活动实施、后期跟进、总结展示四个环节。前期准备时,指导学生学习税收概念、基本特征、作用、诚信纳税等相关知识,联系当地税务部门,落实活动体验的时间、地点和工作岗位。活动过程主要是学生在税务所职业体验,从税务登记、办证、发票领用、发票认证、税单开具、税务稽查等岗位实践入手,学习了解税务机关的工作流程。在后期跟进环节,学生结合所学的政治学科知识,对体验活动进行文字梳理总结。在总结展示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电子小报,交流分享体验感悟。学生通过走进税务所,与不同人群打交道,体验税务所不同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性质,在活动中清晰认识税收的要素、主要税种和基本特征,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税收的主要作用和依法诚信纳税的重要性。通过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对单元的知识逻辑联系把握更紧密了,也提升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观察分析问题、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切实做到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

(二)基于核心素养,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关键能力

以高中政治常识“政党制度”的教学内容为例,我们在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关内容时,用整体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整合教材内容,将人民政协的概念、性质、职能、意义等知识加以统整,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优化,以“模拟政协”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学习《中国民主政治和政协知识》《政协提案及调研撰写知识》《协商、沟通、谈判技巧》等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学科理论逻辑思维能力,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强大生命力和我国政治制度具有的独特优势,通过指导学生查找一年来国家和社会的重大热点新闻,特别是人民所关注的民生话题,甄别筛选归类,确定研究调研的方向;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有效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归纳提炼观点,撰写调研报告。我们坚持科学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指导学生从案由起因、现状与问题、对策与建议三个方面,从调研报告出发,形成提案。学生带着调研报告和提案参加模拟政协活动,亲身经历模拟政协新闻会,体验新闻发言人准确简练的陈述和随机应变的反应,体验模拟记者犀利独到的提问;学生以不同界别身份参加模拟政协界别小组讨论,探讨大家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模拟政协委员完善提案出谋划策;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研过程的视频展示和陈述,并快速回应评委专家的问题。学生全程角色模拟,充分体验了人民政协的运行机制,感受协商民主的优越性。学生通过对调研信息的采集、汇总梳理,学生的描述信息、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得以提升。通过调研论证,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四、推进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的若干思考

(一)逐步理清课堂教学与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基于学科的逻辑,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而我们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应当是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交互学习来实现的。④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要拓展教学资源和空间,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在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中开展教学;还要与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中,将学科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在问题情境中理解把握学科知识。政治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与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关注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活动组织的开展、活动资源的合理运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等问题。要以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轨迹,始终是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⑤,要使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在政治上成熟起来,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认同并坚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逐步形成关键能力与培育必备品格之间的逻辑关联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发展的,学生在学科活动中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教师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应充分挖掘和整合各种资源,关联分析学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思考和架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学科知识维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形成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建立自己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联,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统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过程,在活动中建构核心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而培育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担当的人,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得以提升。

(三)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综合评价体系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7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讲,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笔者对数学素养的理解是指学生掌握、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与内化数学知识与思想的能力.从核心构成要素来看,数学素养应该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六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各有侧重又形成体系的方面.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1“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人们重视数学学科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人民的数学素养,培养我国人民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思想处理工作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素养的核心和基础,其不仅包含了基于数学基本知识而形成的各种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更体现着数学在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及对其价值的认识.

2“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其数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成为我国优秀公民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现着我们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基本的知识和思想,更能够积累起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以后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我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更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南针.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已经作为一项急迫的任务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的案头.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追求学习思维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建构

1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内在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减少数学的抽象性,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

交流是促进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并且通过交流,学生在交换想法与积极思考中,很容易产生很强的创造力,这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数学交流,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3开展研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8

首届论坛的主题为“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在开幕式及刘彭芝校长教育思想报告会后,分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三个分论坛进行专题研讨。来自全省的600名“未来教育家”高研班学员以及长沙市教育系统300多名校长参加此次论坛。31位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校长围绕核心议题,逐一发表了主旨演讲,7位高校专家分场次集中作了8场精彩点评。纵观论坛的专题报告、主旨演讲、互动论坛、教学观摩和专家点评诸环节,首届“湖湘教育论坛”突出倡导以下教育价值取向。

一、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我们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校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本届论坛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人大附中”)总校长刘彭芝的教育思想报告会拉开序幕。刘校长从教50年,担任人大附中校长和总校长20年。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创新,帮助刘校长形成了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体系,形成了以“引领与担当”为核心的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刘校长在专题报告中,以具体生动的案例阐释了“爱与尊重”的教育理念,彰显了对教育的大爱、大智慧、大成就。在刘校长的引领下,人大附中飞速发展,成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开创了“以人为本,多元开放”的综合育人模式,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人大附中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如果刘校长本人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话,又怎么能带出一支有创新精神的教职员工队伍,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事实上,人大附中能够成为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摇篮,与刘校长这位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的引领直接相关。

在本届论坛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李素洁校长发表了《聚焦课程建设,培育核心素养》的主旨演讲,以课程改革为切入口和主阵地,保证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之中。全面落实基础型课程,夯实文化基础;扎实推进拓展型课程,促进自主发展;积极探索活动型课程,激活社会参与。湖南省澧县第一中学毛善新校长的演讲主题则是《弘扬学校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其认为“只要不断弘扬学校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学生核心素养自然会得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提升”。这就从弘扬和提升学校文化的视角,回答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保障与路径。

二、践行立德树人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高中教育分论坛的东道主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刘维朝校长发表了《办一所影响学生一生的学校》的主旨演讲。刘校长认为要办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学校,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增强学校的个性,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为此,要重塑课程观、育人观、教师观和管理观等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战略。刘维朝校长主导雅礼中学的教育实践,很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向雄海副校长的《培育豪迈的中国人》,湖南省湘阴县左宗棠中学的陈觉民校长所作的《弘扬左公正能量,谱写教育新篇章》主旨演讲,都是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诠释。其倡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真正落实到教材课堂中,落实到文化育人中,落实到实践活动中,落实到政策制度中。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深化课程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于确保每一个孩子接受高质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不少具有教育情怀和改革魄力的校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本届论坛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星城实验中学陈克勤校长的主旨演讲,结合该校办学实践,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六大改变”,即改进学生观、改良德育、改革课程、改造课堂、改进教师培训机制、改善学校管理机制,初步行成了六个方面的办学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强劲动力。永州市教科院唐作明所长的主旨演讲,追问新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认为课改的目标指向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人”和“人的发展”。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要课改、课改为了什么、课改怎么改三大基本问题。湖南省张家界市国光实验学校王宏星校长以《变革课堂,演绎精彩》为题,交流分享了该校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六点经验: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开展学习培训,培植课改土壤;三是完善五步流程,提升课堂魅力;四是整合多方资源,丰富课改内涵;五是加强过程管理,促进常态实施;六是实行集团办学,辐射师范引领。

四、倡导专家治校

为了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国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湖南省把名师名校长的培养作为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实施“名师、名校长、教育家成长计划”。湖南省从2014年开始,由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以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为契机,3年累计设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未来教育家”和“青年精英教师”18个高端研修项目,培养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园长)共830人。高端研修项目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长沙师范学院,采用集中研修、网络研讨、实践提升等混合式培养方式,通过2~3年(每年集中研修不少于35天)的系统而专业的培养培训,造就一批师德高尚、视野开阔、理论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教育智慧丰富、具有深广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领军人才,引领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及校长队伍的整体提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

本届论坛促进了部分名优校长进一步梳理、提练和提升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专家型校长的大家风范。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武建谋校长在主旨演讲中坦言:“做教育,有人追求规模,有人追求速度,有人比拼分数,我们想树立一种价值观,即用心丈量教育的深度。”他主张“良善治理,从心开始”,特别注重文化力量的凝聚、主体力量的释放、结构力量的创生、场域力量的孕育、美育力量的开启和梦想力量的指引。湖南省长沙高新区东方红小学周大战校长主张办智慧的教育,倡导“智慧育人,育智慧人”,特别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智慧课堂,从课堂教学结构入手,规范课堂教学流程与环节:学习导航自学提问合作探究测评反馈实践延伸。

五、加强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R祷教师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本届论坛上,有多位“未来教育家”畅谈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9

高职教育作为以职业性为特色的高等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始终主导着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以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思政课程开展全面改革:提高思政课各参加者的思想认识;整合项目式教学、任务式教学、行为导向式教学、目标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团队载体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重组教学模块、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传统单纯讲述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制定、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注重教学评价过程,促进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即从过去重理论学习到当前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标准、内涵显著变化。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而言,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否顺利就业、再就业和职务晋升所必备的能力,也是高职学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核心能力概念的界定

“核心能力”这一概念在国外提出较早,而我国到1998年才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各专家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认识存在差异,但总的认识趋向统一。直到2003年,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才正式提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内容由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数字运算技能、自我提高与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言语表达技能、协作技能、外语应用八个因素构成[1]。虽然我国其他学者对职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观点略有不同,但整体差异不明显。高职教育作为以职业性为特色的高等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始终主导着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职思政课)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式与政策》三门课程,它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2]。思政课不仅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而且也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具有高度相关性,但在实践中,思政课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作用常常被忽略。

2职业核心能力与思政课教学的关系

要理清职业核心能力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关系就要解决两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高职教育重专业技能而轻视理想、信仰、道德等思政课教育功能的认识;二是认为思政课能起到教育作用,但不能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问题。首先,当前各高职学校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部分高职院校和学生认为专业技能关系到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在校期间主要或者唯一要学好内容,而思政课学与不学无关紧要,致使思政课教学在高职院校一直处于异常尴尬甚至不被重视的境地。而事实恰恰相反,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不同于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思政课主要是对学生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是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3]。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下,在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求职重德”的大环境中,思政课教学理所当然不应被轻视。其次,思政课应成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火车头”。毋庸置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于真正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则较少。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梳理、教学方法的灵活有效采用、教学手段的多维立体式运用,更好地培养学生上述职业核心能力。由于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思政课更应成为职业核心能力的火车头和方向标。基于以上论述可知,高职教育中思政课教育教学应改变以往诸多偏见,把思政课教学修正到正确轨道上来,并且充分认识思政课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在实践中牢固把握二者关系,积极探索思政课中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新路径。

3思政课教学改革途径探索

高职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提高高职思政课课堂中学生兴趣、能否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能否改变教育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在思政课中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等都关系到高校人才教育目标的完成和民族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3.1提高对思政课能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改变是一切改变的起点。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当前功利性强的实用主义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院校思政课处于不利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好其本身应该具备的作用和功能[4]。为此,要使在思政课中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首先就要改变诸多偏见性、错位性认识。涉及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参与者众多,要改变思想认识的对象不仅仅是各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和一线思政课教师,各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也必须厘清思政课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功能,并积极促进思政课中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作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另一主要群体———学生也同样要改变认识,不能简单崇拜“实用主义”的“重专业轻基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理念。

3.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核心能力思政课教学经过多年不断改革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探索出多种教学模式,例如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行为导向式教学、目标教学法、问题导向式教学、以社团为载体的教学、素质拓展活动教学等。各种教学模式特点不同和侧重点有别,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也不同[5]。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充分调动学生心、脑、手及全部器官参与学习,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技能、自我提高与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言语表达技能、协作技能。项目教学法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从学生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出发,设计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自主分析项目任务,合作探究解决方案,形成对问题的见解和生成价值观念,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培养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数字运算技能、自我提高与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言语表达技能、协作技能。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开展社团组建、换届、日常管理、开展活动等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等等。毋庸置疑,上述各种教学模式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各种教学模式应用较为单一,经常只运用一到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因此,要真正能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务必整合各种已有教学模式,探索更新、更切合实际的新模式。

3.3加强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硬、软件建设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硬、软件建设方面必不可少。硬件建设是物质基础保障,学校建设中的硬件主要是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所形成的物化环境,它包括:校舍、教学设施、设备,教学楼等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6]。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关的硬件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心理测试室建设、教室多媒体建设、网络媒体建设、各种教学平台建设等等。通过立体式、全方位、多角度的硬件配套建设,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好相关物质设施保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保障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软件建设”是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学校软件建设”是指学校中与硬件相对的相应的管理措施、相关的资料、相关能力的建设与提高,包括:师资的整体素质、教育系统科学性、校园文化氛围、管理过程中的资料建设等一系列管理中的内在要素。在“思政课软件建设”方面,直接参与教育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各班辅导员、学生处老师应成为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首要推手,其它专业课老师、教学服务部门同样要树立随时随地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氛围。以上各相关人员本身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方略,到外面多交流、多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从而达到增强学校和个人“软实力”的目的[7]。

3.4整合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思政课整体理论性强、内容充实、全面且成体系,同时也呈现出内容空洞、抽象,与实际融合度不强的特点,不能突显出面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即针对性不强[8]。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在坚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多联系实际、多深入思考、多做新教学设计,让思政理论课的生动性、知识性、实用性兼备。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解“作风建设”内容时,如果能在理论分析之后,扩展“反”、“八项规定”、历史上的贪官案例、朱镕基和简历等内容,课中讨论腐败形成的原因,启发学生探索解决腐败问题的途径等等,这些对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判断思考能力等都会大有裨益。

3.5过程考核、实践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是考核。传统思政课考核方式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这往往容易形成“期末考试最后一周熬夜背就能过关”的状况,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思政课而言欠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应该包括平时上课过程中师生互动、理解思考问题、任务完成情况与态度等过程考核;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活动及参加实践活动的效果的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期末测试。以上考核方式应相互结合,根据重要性设计权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进行整体综合考核。

4结束语

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在今后教育发展中应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传统考核方式,以能力提升为本位,加强实践训练,注重过程的考核,变单一的理论基础课教学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让思政课成为高职学生真心欢迎、一生受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武振华,王勇.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2]谢志平.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0).

[3]李清环.变单一的基础课教学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思政课教学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6).

[4]陈学凤.以社团为载体培养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路径探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9).

[5]周瑾.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6]张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2011(7).

[7]朱振玉.思政课改革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

义务教育新课标核心素养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课标;修订;政治教师;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05-02

2016年,教育部相继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本次修订更多的是体现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新课标修订下的教学内容

2004年版的高中新课程政治教材有4个必修模块,2017年将变成3个必修模块,新课标修订的每个必修模块都增加了本模块三分之一学时的社会活动,这是新亮点。2004年以来的教材历经几次改版,但都没有大规模变化,最新课标修订则进行了大规模整合,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如《哲学与文化》是从《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两本教材变成一本。新修订课标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从国情和国际视野去编写教材,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实践创新。

新修订课标有选修i2个、选修ii6个模块,选修i与必修课程的实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选修ii是对必修和选修i相关课程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有选择余地。有些选修内容比较新颖,如《法官、检察官、律师》《逻辑与思维》,也比较有趣味性。新修订课标要求我们要熟读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处理好新课标修订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二、新修订课标的教学内容与教师专业要求

1.必修模块的教师专业要求

(1)《经济与社会》(必修i)。新修订课程标准的“思想政治1:经济与社会”模块是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阐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意义,提升参与经济社会生活能力。它从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去整合教材,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出发去思考问题。新课标的许多内容涉及西方经济学知识,用西方经济学有关知识去讲解会一目了然。如讲商品价格变动影响商品需求量时,可用西方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曲线的一次函数图,学生会容易理解。如果教师掌握了有关西方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知识,用自己的思维去引导学生思考、接触社会,学生较容易去探究和接受知识,从而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经济与社会”,政治教师要时刻关心国内外发生的经济大事,也要有经济函数模型、公式理论等经济理论知识,从中积累教学素材。所以要实施好新修订课标的理念,必须读懂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亦要有数学知识,特别是微积分、线性代数的高等数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因为数学是经济学的工具和“血液”,离开了数学去讲经济与社会是很难的。如何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制度的政治认同,提高对市场经济的理性判断及市场规则的法治意识,对社会公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参与,这要求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政治与法治》(必修ii)。“思想政治2:政治与法治”模块是讲党的领导是人们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们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战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政治立场与法治思维的基础。

“政治与法治”要求教师要有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依法治国等理论知识,广泛阅读西方著名学者的思想,还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当代国际形势。并要有比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懂得公民是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人民如何当家做主、党是如何领导、如何进行依法治国的。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的,它的内容比较新,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厘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政治与法治”亦注重社会实践,如民主选举,可让学生亲自模拟,但政治教师要懂得民主选举的程序、注意事项,然后才能设置教学情境。除了本学科知识,还要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了解历史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及法治意识,更难以具备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学科核心素养。

(3)《哲学与文化》(必修iii)。“思想政治3:哲学与文化”模块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讲述社会生活、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以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奠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哲学是把知识生活化,用哲学思维去思考、解决生活问题。这一模块的知识变化较大,删掉了较多内容,如唯物论、哲学基本问题等。哲学只剩下如何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两大内容,但我们必须细读《西方哲学史》《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掌握伟大哲学家主张;同时还要熟读四书、五经,中外名人名句,利用哲学思维去指导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处理好生活中的价值冲突。所以哲学要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认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2004版的文化生活经过十多年实践,它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其实,文化生活是以传统文化为主线,串联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其实质是突出传统文化,故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只保留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深入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地区的秀传统文化,多看央视的大型纪录片,如《远方的家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等节目,积累人类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2.选修模块的教师专业要求

选修i是选择政治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必须完成的,计入高考成绩;也可供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计入国家课程学分。选修ii是校本课程,包括个人生活、职业体验、大学先修等方面的内容,设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程”“创业与经营”“信用与金融”“法官检察官律师”“逻辑与思维”“历史上的哲w家”6个模块,如何选择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志趣,上好选修模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更突出教师的专业知识。

选修i的《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要求教师要熟读《经济学说史》《西方经济学流派》《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原理》等;《法律与生活》亦要求教师要有相关法律知识,熟读《婚姻法》《法律基础》《劳动法》等。选修ii更具有挑战性和专业性,如《法官、检察官、律师》要求教师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司法运行情况,《逻辑与思维》则要学习《逻辑学》。所以选修i、选修ii都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知识,才能让学生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提高学生主动学法的意愿,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新课标修订下的教师现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性

态度决定高度,人的行为受人的思想支配与指导。有些人认为已受过高等教育,不用发展自我知识,对于继续教育和培训,只停留在形式、任务、评职称等,没有认真学习甚至不屑一顾,这些是政治教师存在的状况。

政治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和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丰富、有说服力、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把学生引入知识殿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一个语文素养高的政治教师,讲起课来语言会更生动,阐述问题会更准确、简洁、深刻。时至今日,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不断积累和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专业化道路是取得教学成果的途径,专业知识是指导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作为新形势下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专业水平是很难领悟教育教学的精髓,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时难有创新。如果说专业知识是教师素质的“硬件”,那么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的修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软件”。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及时充电、接受继续教育、参加有意义培训,提升专业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落实新修订的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上述所列举的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发挥我们政治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教育,使学生成才、教师成长、教育发展、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