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十篇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十篇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08:22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1

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澄,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系统集成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范玉顺教授作了题为《两化融合战略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扬州市科协联合扬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中国电信扬州分公司以及《扬州日报》社共同主办,扬州市计算机协会、扬州市系统工程学会、扬州市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报告会旨在深化“两化融合”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重大意义,提升扬州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能力水平,助推扬州市快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转型,为扬州的世界名城建设献智出力。市科协主席王华平在报告会上致词。

吴澄院士从信息化、智慧城市等基本概念谈起。强调信息化是培育发展信息产业,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个历史进程;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物联网和数字网络化的先进过程,可为城市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吴院士放眼世界产业发展历程与当前世界经济转型情况,着重阐述了实施“两化融合”过程中应关注的七大问题:关注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数字化,强调仍要重视制造业和制造业的信息化;关注“智慧地球”和“云计算”带来的大量衍生应用和产业化机会;关注并推动“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将其作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抓手”之一;关注现代服务产业;关注节能减排;关注“新增长动力”和“颠覆性技术”;关注网络环境下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运行。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吴澄院士引入发达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先进理念,强调:智慧城市建设要特色发展;推崇城市建设不能简单智能化,一定要走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智慧化道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便是从两化融合到五化协同,即从信息化、工业化相融合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服务化协同推进。最后,吴院士特别推崇“精致扬州”这个目标,认为“精致扬州”是建设有特色智慧城市的重要内涵。他把“精致扬州”解读为:追求完美的创新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尽善尽美的产品和服务,宜居、安全的生活环境,富足、便捷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文化精神品位。

作为地道的扬州人,范玉顺教授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建设。认为“两化融合”带给各行各业深度变革的同时,还会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而智慧城市应该有感知、数据整合、数据等特征。强调“发展智慧城市,不能穿着新鞋走老路,一切要用数据说话。”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2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1

 

石油化工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多家东营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辖区内获批进口原油指标总量超过胜利油田年产量,未来原油加工量和整体装置开工负荷率将明显提高。

 

1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016年,东营市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为4461.2亿元、4431.2亿元、182.2亿元、294.4亿元,分别占地方工业34.5%、36.1%、22.1%、26.8%。石油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不断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已形成炼油、石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中下游配套完善、规模庞大、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格局,壮大成为全国地炼企业最为集中、规模最大的地市,2016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万吨/年。

 

(一)集约效应优势明显。石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及东营区、广饶县境内。通过系列技術、装备、工艺等改造提升,国Ⅴ标准成品油供应全国各地,油田化学品成熟对接胜利油田市场,化工新材料方兴未艾,石化产业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2016年石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431.2亿元,完成投资317.3亿元,工业用地平均销售收入达到12622万元/公顷,单位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9336万元/公顷;加工原油和燃料油4893万吨,占全国原油加工量的9.06%,主要产品成品油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9%,居于国内地级市首位;石化产业销售收入占到集群销售收入的95%。

 

(二)创新能力提升强劲。集群内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2016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带动了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等的快速增长。整个石化产业集群的研发能力和水平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居于国内地级市石化产业的首位。

 

(三)资源节约效果明显。强化目标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健全长效机制,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二五”下降17%的节能目标任务。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化工企业“三评级一评价”(节能、安全、环保评级和综合评价)工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三项指标都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两化融合深度契合。集群内石化企业实现了全厂DCS、eRp、SiS系统,原油调和、石油加工、仓储物流、销售服务供应链的协同优化系统法应用,广泛应用了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三维数字化平台、物联网接入平台、生产优化工具,普遍应用了移动巡检、移动作业、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应急指挥、智能仓储等智能手持终端等,两化融合程度居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联合石化协会开展石化企业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工作,垦利石化、胜星化工、海科集团等3家企业试点成效明显。开展了化工园区(聚集区)智能化改造工作。重点对临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智能化提升,建成了产业园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打造集智慧办公、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应急、智慧能源、智慧安防、公用工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园区体系。

 

(五)集群产业配套完善。集群在临港物流、研发孵化、原料储运、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交易平台、生产销售建设等领域配套完善。临港物流。建设了万吨级深水大港——东营港,码头总量达到39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000万吨,成为涵盖液化品、散杂货、客运、集装箱等多种运输业务的区域性中心港口。油气运管道。已建在用原油管道11条,辖区总长度354公里,本市炼化企业管道供应能力1780万吨;全市建成成品油管道3条,长21公里,成品油外输能力900万吨;建成长输天然气管道7条,辖区总长度265公里,资源供应能力20亿方/年。研发孵化。东营市石化产业辖区内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36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以石油石化为特色、以高端科技服务业为主要业态,规划并开工建设了东营创新广场等科技孵化设施。交易平台。华东石油交易中心打造集信息交互、线上交易、区域交收、在线金融、智能物流、价格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石油石化产品交易平台。

 

2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方案几点思考

 

(一)“炼化一体化”是大型石化提质增效的根本方向。“炼化一体化”是集上游炼制到下游化工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其最大优势是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生产装置互联、上下游产品互供、管道互通、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生产效率高、产业结构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依托东营市现有炼油产业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提升炼化一体化水平。按照“大型化、一体化、集约化、清洁化、园区化”思路,采用“常减压-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重油催化裂化-蜡油加氢裂化”的总加工路线,实现全加氢型炼化一体化流程,提高装置规模和经济性,依托园区条件集中供应氢气和水电汽风等,生产过程清洁、安环、环保。近期重点是整合炼油企业资源,向烯烃、芳烃领域进行延伸,提高基础石化原料供给能力,同时减少成品油产量。远期重点是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整合置换,通过淘汰东营市部分炼油产能,在东营石化产业基地新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二)延伸产业链是石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解之道。当前,柴汽油的加工利润空间已十分有限,并且随着进口原油市场的开放,利润空间将会逐步压缩。石化产业向化工方向发展已是当前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学习惠州石化、九江石化等大型石化企业通过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推进建设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化工新材料和高端转用化学品项目,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促进东营市化工产业链的增值。

 

(三)调整优化布局是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东营市北部地区重点打造部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现有企业的安全环保节能监管,推进环境敏感区内的化工企业向石化产业基地搬迁,兼顾目前己经形成的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将基地建设与布局优化充分结合,提升化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化工产业与城镇、环境的和谐发展。

 

(四)实行一体化管理是提高化工园区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坚持“五个一体化”的原则,即以产业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公用辅助工程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化工园区管廊、码头、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要到位,水、电、气(汽)、煤炭等生产物资由统一部门进行管理,并且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运营维护。设置应急管理中心,统一应急事件的指挥和处置。

 

(五)智能工厂建设是打造精品石化企业的有效手段。推动先进优化系统(apC)在石化和化工企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执行系统(meS)应用普及率、覆盖范围及应用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过程、物流仓储产供销产业链一体化,实现产品可追溯、制造过程可监控、效益可实时计算的目标。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激发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石化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控模式变革,全面提高安全环保、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低碳水平,促进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着力打造产品特色鲜明、服务竞争力强、盈利能力水平高的精品石化企业。

 

东营市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2

 

近日,由山东省东营市政协牵头,东营市海洋与渔业、科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结束,形成了《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东营市海洋经济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报告》指出,2012年东营市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该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渔业快速发展,海洋工业初具规模,海洋服务业逐步提高;重大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港口建设进展顺利,初步建成了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液体化工品集散地;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已获得大批科研成果;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

 

但该市海洋经济也存在着规划体系不够完善,海洋经济总量小、质量不高,海洋经济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优化空间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构建“三区两带”发展新格局,规划建设功能区,强化海洋功能区划的控制性作用;统筹陆海一体化发展,促进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发展海洋渔业,优化提升海洋化工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三是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海洋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海洋承载能力。五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六是制定配套措施,加大保障力度。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3

如今吴恩达的出走,是否会给百度的ai战略带来变数有待观察,作为Bat中最早布局ai的互联网巨头,这一变量也为科技公司未来在ai的竞争格局中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人工智能将掀起下一轮技术革命已成共识,谁能把握这个风口,谁将在未来占据更多的话语权。

相比创业公司,Bat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人才和数据优势,这为他们赢得先机。而在寻找中国创客导师、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看来,吴恩达出走后很可能进入创业公司,脱离以大公司为首的“人才黑洞”走向开放,或许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里程碑。

没有退路的百度

在腾讯、阿里巴巴一直稳定在2000亿美元的市值时,百度的市值却徘徊在600亿美元,引得外界经常被调侃百度已从Bat掉队,但在失掉移动互联网的机会、o2o战略不见起色后,百度坚定地扛起了人工智能的大旗。

自发展人工智能以来,百度从国外挖来包括吴恩达在内一批牛人,后者一度成为百度的二号人物。今年1月17日,百度正式宣布陆奇加盟百度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在加入百度后表示,他的目标是将百度打造为人工智能时代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

而把时间倒回到2015年,那时候o2o进入到战斗的最后阶段,百度也毫不示弱。“我们先拿200亿,把糯米做好”李彦宏这样表示,随后加大了对糯米和百度外卖的扶植。

但对o2o的高付出并没有使得百度糯米做到第一位置,持续的高补贴使得亏损扩大。更加不容乐观的是,2016年百度活跃网络营销客户数量相较2015年下滑6.4%,广告业务营收在2016年第三季度首次下滑,同比下跌6.7%。

pC时代流量霸主开始转向人工智能,试图弥补错失移动互联网的遗憾。调研公司emarketer在2016年9月的报告显示,在互联网广告市场,阿里巴巴已超越百度成为市场第一巨头,而百度总收入中,九成以上仍然来自广告业务。

种种并不好看的数据,也使得百度公司和李彦宏开始反思o2o棋局以及公司未来的核心增长点。人工智能成为百度重点押注的对象。李彦宏希望创造并攻占下一个风口,重回市场霸主地位。

作为百度人工智能战略的首席架构师,吴恩达一手打造了百度大脑项目,随着吴恩达宣布离职,百度宣布任命百度副总裁王海峰为ai技术平台体系总负责人,转向百度集团总裁和首席运营官陆奇汇报。

显然,陆奇已经成为百度人工智能领域最高指挥官,吴恩达的离开使得百度损失一名得力ai干将,但应该不会对百度人工智能布局产生太大影响,因为陆奇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

陆奇的上位,吴恩达的出走,以及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说明,百度仍处在架构调整当中,ai能否快速输血百度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伺机而动的阿里腾讯

如果说百度的ai战略是主动出击,那么腾讯和阿里巴巴的ai尝试则是防御性武器。他们选择了相对稳妥的方式进入,利用ai来提升公司自身业务以及帮助上下游合作伙伴,去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3月19日,在东京落下帷幕的第10届UeC杯,来自腾讯aiLab即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研发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绝艺”获得冠军。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低调甚至默默无闻的腾讯,依靠这款产品向外界宣示了对ai的探索。

“‘绝艺’的研究对腾讯的价值不止于围棋ai本身,它帮助我们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方面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和创新,这些都将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很好的基础。”腾讯aiLab负责人这样告诉新京报记者。

据了解,腾讯aiLab在2016年成立,关注的四大应用方向:内容ai、游戏ai、社交ai和平台工具型ai,此次的围棋ai就和游戏ai密不可分。

腾讯作为一个社交和游戏基因很强的公司。在ai应用上面的探索,不仅来自自身核心业务需要,也是市场竞争使然。

比如已经成长为内容领域新巨头的今日头条,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优质的算法、推荐功能来抢占用户,已经成为用户心中的智能化新闻平台,而拥有微信公平台、腾讯新闻、天天快报等内容平台的腾讯,也不想因为人工智能而丢掉大批的用户。

在阿里巴巴,人工智能显然也成为马云押注未来商业的基石。3月9日,阿里巴巴技术峰会上,阿里推出“naSa”计划,面向未来20年组建强大的独立研发部门,马云同时点名了五大技术:机器学习、芯片、iot、操作系统和生物识别。“新经济体必须建在新的技术基础设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术思考之上。”

2016年10月,Gartner的报告预测,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将能满足40%的客服市场需求。对客服需求量巨大的阿里巴巴显然不能在技术上掉队。

2015年,阿里巴巴就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购物助理虚拟机器人“阿里小蜜”,这款应用基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个性化推荐、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加之机器人每天能去学习几百万条人工的服务记录以及海量的知识源,智能水平在逐步提高。

打败Bat的会是ai创业公司吗?

著名华人科学家李飞飞说,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生产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通过对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梳理发现,他们的ai路也在日渐清晰。

百度瞄准的是无人驾驶。3月1日,百度通过内部邮件宣布,成立智能驾驶事业群组,由陆奇兼任总经理。而此次成立的智能驾驶事业群组,由自动驾驶事业部、智能汽车事业部、车联网业务共同组成,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传统汽车产业升级。

2016年11月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首次在全开放的城市道路实现自动驾驶试运营;今年初,亮相美国CeS并向全球自动驾驶开放平台。百度近期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智能驾驶领域的投入。

阿里巴巴则是在云计算中加入ai的助力。从内部看,在阿里的战略体系之中,云计算一直都是电商、物联网的核心驱动力;从外部看,阿里云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服务了超230万客户,而随着客户存储数据量的剧增,未来对云计算的要求也会加大。

而腾讯尽管没有将ai作为核心,但从绝艺的表现和通过投资和收购布局人工智能公司来看,借助人工智能连接一切也在悄然进行当中。

外界对于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持有的态度是希望其能更加开放。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4

一、智库的定义

智库是什么?现代社会中,有人将智库称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简单来说,智库的本质并不在于非营利性和独立性,而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这种思想产品既包括为公共决策服务的政策、建议和分析报告,还包括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公共知识。我们认为,智库是指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生产公共思想和公共知识的社会组织,它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思想产品(政策、建议、公共知识等)、搭建交流平台(举办论坛、报告会、碰头会等)、培养公共人才(提供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人才流动平台)、引导社会舆论(为权威媒体提供思想素材等)。

当前,国内外一些有名的智库都是具有营利性特点的公司化组织,如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再如近年来在国内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声名鹊起的零点调查公司和安邦咨询公司。但是,在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基本上都是官方智库或者半官方智库。在2006年举办的“中国首届智库论坛”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国十大著名智库集体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们均为官方和半官方智库。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党政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内设的政策研究机构更是不为公众所知的真正推动公共决策形成的“隐形”智库。以忻州市为例,这样的官方智库包括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党校及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等,它们的主要职能就是研究和出台公共政策,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呈报上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

二、加快新型智库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何为新型智库?如何加快地区智库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谈:

(一)深化智库功能认识

过去,人们更多地认为智库功能只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专家指出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智库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带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的和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未来先进性和主流思想的阐述,尽管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矛盾的,但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对于智库这个非常重要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二)创新智库人才培育管理机制

智库是产生思想品、产生智慧的人才库。现在“库”很多,“智”的质量不高,库里边的生产品、思想品也不够。对此,主流观点认为,一要要引导一部分官方、半官方智库去行政化,变成第三方独立智库,使之在深入研究和持续性研究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逐步走向市场,并且在向决策层和市场需求者提供思想品方面,形成平等的智库竞争机制。谁的思想品有影响力,谁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或战略设计对国家战略、国家决策、国家政策及其社会作出的贡献大,谁就应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二要拓宽决策需求,实现决策的多元化。决策行政机制决定了思想市场的规模、供给渠道和市场的多样性。没有决策的需求,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多样化、大规模的、严肃的思想市场。最后,人才是关键。新型智库建设根本上要靠人才建设。应通过改善人才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管理运营人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激活智库内生动力并最大限度整合外部资源,有力提升智库人才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创新智库运管机制

良好的智库运行管理机制是建设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智库的科研和人员的管理、成果等方面。对此,专家主张应借鉴发达国家智库运行管理经验,引进他们的制度设计,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一个部门负责设计、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在顶层设计中,应给智库参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了解本地区需要什么,才能提供出适应需求的智库产品。此外,智库还要建立转化机制,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报告、重要论文和有影响力的著作等,拓宽转化的方法和路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决策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强调,要推进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待遇水平、发展机会、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研究视野、成果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当然,也需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三、智库建设助力忻州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型智库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智库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将大有可为。忻州作为多个国定贫困县所在地,要想早日脱贫不返贫,除了加强经济建设这个根本,更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深度出发,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本地区新型智库建设,让智库理念应用于各行各业,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政府决策等各个体系。

(一)多方联动,群策群力

目前,忻州智库主要以政府内部机构,如市委市政府政研室,市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忻州师院等高校为主体。单一某个机构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市场状态必然无法全面了解,此时就需要各个机构协调联动,主动调查研究,相互配合,搜集资料,反复商讨,才能使得决策建议更加富有地区特色,对于忻州全面发展更要成效。

(二)建立良好激励与评价机制

要推进新型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评价机制。一方面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增加发展机会,有利于形成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拓宽研究视野、成果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必要的约束评价机制,奖惩结合,多劳多得,对于有重大创新思路和行为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和荣誉,对于“懒,怠,推”等行为要给予警告批评。两相结合,全面推动忻州智库的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 华东 智能建筑 优势 wto 挑战

一. 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南京军区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 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 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 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 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 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 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 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 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 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 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 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 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3. 建设部科技委智能建筑技术开发推广中心,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对策的研究,智能建筑技术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p2—p8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6

确实,有很多人对市场调查、市场研究怀有一定的“偏见”。我们常常看到的是,通过调查收集回来的数据及据此整理而成的几十页的分析报告无数次地被整齐地安放在档案袋里并最终被扔在储物间的角落里再也无人问津,从始至终他们对营销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作用。从这个层面上看,他们并没有被冤枉,他们并没有带来任何帮助。

一直以来,市场调研是一个基础工作,但也常常成为一个摆设和样式,一项哪怕没有什么用处也需要去做的例行公事。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调研,或者说真正有效的市场调查和研究并不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

我们所需要的市场调研,应该能很好地探知消费者心智格局、找到未被满足的需求、引导产品开发和概念设计,并指导品牌区隔策略和营销体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

简单地说,市场调查研究是一项贯穿企业经营始终的行为,用于帮助企业预判、规划、执行、总结、调整。

然而,又是什么导致了那些“无用”的市场调研结果?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标的缺失!包括没有目标、目标模糊及目标的不可衡量。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哪怕你有套路,你也不可能去获得你真正需要的和想要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她会是什么,你的脑子里没有一个基础的画像。此外,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去衡量她的成功与失败,那么,哪怕你获得了一个结果,你也根本不晓得她对于未来的市场是否具备真正的指导意义。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非调研的方式与花样,而在于搞清楚我们的“目的地”。我们知道,市场调研是贯穿企业经营始终的,而这个过程中有七项调研结果

是高度影响经营成果的,他们分别是:

市场调研的七个核心工作

(一)心智认知格局现状的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公开渠道获得现有的行业分类及品牌占据的份额情况,但消费者在心智中对行业的认知和分类并非如此简单的切分。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需要很清楚得知晓什么类型的消费群,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以何种方式选择和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心智的认知格局是消费者、情境与产品/服务的对应模式,而情境是链接三者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情境中,消费者才具备消费的需求和欲望,同时产品/服务的特性和识别符号也能够借助情境植入到消费者心智中。

所以,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搞清楚消费情境,对不同情境进行认知调查。搞清楚了这些,后面的调查、分析和假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依据。

(二)重新定义需求,重新定义问题

基于不同情境下的消费现状,了解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在特定情境下他们的消费选择有哪些(竞品或替代品),他们在特定情境下消费我们产品或服务的真实驱动因素是什么,这些驱动因素是否在众多消费者中构成共性等。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搞清楚并重新定义不同情境下的真实需求,以及明确界定特定情境下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

(三)找到未被满足的核心需求/面临的核心问题

品牌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在众多的情境,及其所对应的需求和问题中,我们需要挖掘出属于我们的那一个!

这是一个假设的过程,但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消费者的深度沟通,去探知他们对不同假设的反应,并且很可能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将激发出全新的灵感。

我们需要的是心智的区隔,我们所寻找的核心需求与问题,必须在消费者心智中能够显而易见地被识别出来。当有2-3个满足条件的假设产生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更进一步的验证和论证了。

(四)用调研进行核心需求假设的验证和选择

这是一个让消费者帮忙做出选择的过程,而事实上大多数时候是决策者用拍脑袋替代了这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测试消费者对备选假设的反馈。他们最直观、最直接的反应,将决定了他们对未来产品的接受能力及市场空间的大小。这个过程无需对沟通语言进行太多艺术性的装饰,以免因词汇的选择而误导受访者的感知。在这个关键的步骤,我们需要凭借消费者帮助我们做出关键的选择,这个风险是必须要冒的,因为在未来的市场中,消费者是最终具有投票权的。

(五)用调研进行品牌主张假设的验证和论证

当品牌确定了目标群体、核心问题、核心需求之后,接下来一定预备了一套为之兴奋的品牌沟通策略,包括品牌价值主张、功能差异以及各种支撑性的诉求。那么他们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在消费者那里起作用?

这个时候,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拿着你的产品,以及准备好的沟通话术,去找到你的目标消费者,一个一个的去沟通。每一次的沟通都是一次验证,每一个反馈都可能规避未来市场上的大问题。

从中场传递过度,来到了禁区线上,一切行云流水,此时只需要一脚美妙的传球,就可以把皮球送到门前等待的前锋脚下。做好了这个阶段的调研工作,就等于给一线的销售人员传递了一脚手术刀般精准的传球,让他们的销售轻而易举。所以,培训好你的市场调查人员,然后让他们走出去,接触尽可能多的潜在消费者,去了解潜在消费者的反应和反馈,让这些信息来决定沟通策略是否需要重新制定。

(六)用调研进行营销策略假设的验证和论证

我们都知晓营销推广从单向沟通向双向沟通转变的重要性,但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我们却很少考虑到向消费者征求意见。这对于动辄上百万千万的营销费用而言实在过于疏忽。

无论是促销的设计、终端互动,还是广告创意、广告投放策略、公关活动策划等,我们都有必要选择一些样本进行必要的前期沟通与调整。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令人惊喜,受访者常常会从不同角度给我们提供意想不到的帮助和改善意见。

(七)阶段性调研,提供策略微调的事实支撑

定期对市场运行状况进行调研,重点需要考量的是:

1、品牌沟通策略、营销推广策略的落地情况,策略关键点是否在创意和执行层面得到有效落实;

2、目标品牌联想是否在消费者心智中得到建设。品牌与特定的品类归属、特定的功能/情感属性是否建立起了一对一的联想;

3、为各项营销活动进行打分,从策略吻合度、创意表现、落地执行、成交表现、品牌联想等层面进行综合加权,为下一阶段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作用于心智,回报于市场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7

[关键词]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7320(2009)05-0673-05

以舒尔茨、贝克尔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致力于解释现代经济超常规增长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关于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在工业经济时代,长期困扰的经济增长之谜,深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的高度。

以加尔布雷思、斯图尔特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致力于揭示企业的市场价值远远高出其账面价值奥秘的研究中提出了智力资本理论,诠释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在知识密集型企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引发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发展,并对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智力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早在1836年,西尼尔(Senior)就将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使用,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第11页)。智力资本一词最早是在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写给《经济学人》的主编michaelKaleek的信件中出现的。加尔布雷斯认为,智力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而是体现为一种智力性活动。智力资本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而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第87页)。然而,他并没有给智力资本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也没有界定智力资本的内涵要素。最早系统界定智力资本内涵的是美国《财富》的编辑斯图尔特(thomasStewart),他在其经典论文《脑力风暴――智力资本是如何正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的》中指出,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第40页)。之后,他又进一步论证了智力资本的高增值性,认为智力资本是能够使一个企业、组织和国家富有的最有价值的资产(第34页)。同时,他强调智力资本这个早期用于描述个人智力动态影响的术语,已被经理人员和咨询公司拓展为一个组织化的词汇了,并将其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包括员工的知识技能、顾客忠诚以及企业的文化、制度和企业运作过程中包括的集体知识、经验等相关“软”资产(第12页)。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annieBrooking)把智力资本简单地归结为“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第13页)。艾德文森(Liefedvinsson)在公司智力资本管理报告中指出,智力资本就是所有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职业技巧,并在操作上把智力资本定量表达为公司市场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差(第361页)。

可以看出,虽然对智力资本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人们对它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从个体智力资本到组织智力资本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智力资本的内涵得到不断扩展。综述已有的文献,目前普遍认同智力资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体现于企业员工个体身上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即人力资本;二是体现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企业市场和客户数据库中的结构化资本;三是体现于市场方面的品牌、信誉、客户满意度、营销渠道、关系网络等,即关系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组织智力资本形成的前提;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上升为智力资本的转换器;关系资本是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智力资本三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智力资本的统一体。

20世纪90年代初期,学术界对智力资本的研究开始转向系统地关注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方法。1991年,Leifedivinsson受聘于Skandia,并被任命为全球第一位管理智力资本的总监,这是第一个与智力资本有关的正式职位(第356页)。1993年,Leifedivinsson提出了斯堪的亚导航器(Skandianavigator)作为评估企业智力资本模型,并完成第一份企业内部智力资本报告的雏型。1995年。Skandia集团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开的智力资本年度报告,作为对传统财务报告的补充。此后智力资本研究专著相继出版,尤以gdivinsson和malone的《智力资本》为代表,书中详尽介绍了智力资本评估模型,以帮助股东准确地评价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第89页)。20世纪90年代末期,智力资本研究进入高潮,学术研讨会、研究论文、专著大量涌现。1998年,一个涉及多个国家、有众多研究者参与的大规模研究课题“评价无形资源,促进创新管理(meRitUm)”启动,目标是制定计量和报告无形资源的企业准则,为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同年,nickBontis和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共同策划了第一场大型智力资本学术研讨会。1999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举办了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的国际研讨会,会议将制定智力资本计量和报告的国际准则和标准纳入议事日程(第33页)。2000年,《JournaiofintellectualCapital》征求论文并开始发行。

我国对智力资本的研究比国外学者滞后了两三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智力资本研究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从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智力资本研究还处于学习、引进、吸收国外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的阶段,对智力资本内涵的理解及其构成要素分歧很大,译法也尚未统一(第42页)。大多学者对智力资本研究还定位在定性描述和理论探讨上,还没有形成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观点或体系。对智力资本的实证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如何结合中国企业、公司等组织的实际情况,对国外学者有关智力资本理论体系进行有效地中国化、本土化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在实践方面,由于对智力资本投资开发缺乏战略性思考,在实践中又缺乏科学管理,我国企业、公司很少有将智力资本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出现有关企业或公司的智力资本报告或报表。为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还应积极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一方面要在准确界定企业智力资本内涵要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智力资本评价体系,构建有效的智力资本管理平台;另一方面重视企业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员工管理,以企业智力资本增值为战略基点,通过投资决策来决定企业发展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二、智力资本源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智力资本的提出是人力资本理论深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第6版)。人力资本是在解释“经济增长之谜”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由费雪、舒尔茨、贝克尔等人提出的,代表着经济学理论的新发展。而智力资本是在两个不同的背景下被提出的,一是在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人力资本概念中的智力比体力更具有增值作用,于是就把智力从人力资本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作用;二是起源于人们对知识和无形资产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关注和研究。在20世纪中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知识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许多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在财务方面发现,企业的市场价值远远高出其账面价值,虽然有资本运作的因素在其中,但是,许多学者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值是市场价值增值的主要原因。1999年美国学者Blair博士研究了数千家企业1978年至1998年期间资产结构变化(第65页)。研究发现在1978年这些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比例为8:2,但20年后,资产结构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比例为2:8。然而,传统的财务会计并没有对这一变化作出充分的调整,造成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严重背离。

知识经济促使人们对知识和智力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知识和智力的概念更加清晰(第3版)。然而,人类并不是今天才注意到知识和智力的作用,人类对经济增长中的知识、能力、科技因素已研究很久,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最充分的说明。实际上,正是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长期困扰着人们的经济增长之谜,提出了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指出人们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由浅入深,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智力,更是作为财富的源泉。所以,在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中,对知识的研究自然会引入智力的概念,而智力资本的提出正好解释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中,人力资本就包括了体力和智力两个主要方面,智力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内容,在西方已经逐渐被社会认可。然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使智力资本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高新技术产业所具有的市场价值远远超过它的有形资产价值,它的物质资本对其最终产品(服务)的贡献远远小于无形资本。人们开始研究,发现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高效的管理、品牌、忠诚度等无形资本是企业超值收益的主要来源。因而,人们认为这些无形资本的总和应该称为智力资本。

人力资本思想源远流长,为智力资本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学把关于“资本”的理论推广应用到人力方面,把人力作为资本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存在形态来认识和研究,是经济学理论深化和创新的基本要求和表现,是理论回应现实经济问题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理论将研究重点突出在人力的智力方面,把人的智力作为财富的源泉,提出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是市场价值增值的主要原因,诠释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本研究在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结果。

三、智力资本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

(一)促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工成本观点向智力投资观点的转变

按照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理论,企业把在一定时期内用于从业人员直接和间接的人事费用单纯地看作成本性支出,企业经营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状态下,用于人事方面的费用越少越好。在这样的观念下,企业一味追求人事费用的降低,结果可能是:(1)强化了企业与员工(资方和劳方)关系的对立方面,员工职业素质和个人价值得不到充分发展,劳动积极性受挫。(2)破坏了支出与投资之间应有的协调和平衡,降低了物质投资的回报率(第11页)。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企业家们认识到:企业用于员工发展的费用不是简单的成本性支出,而是实现增值的投资性支出,科学合理的人工投资不仅回报率高,而且是实现企业价值扩张的最终源泉。同时,企业对人事投入的重视和加大也促进了员工职业技能和个人价值的提高,强化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相互统一,激励了员工的劳动热情,促进在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中实现由人工成本观点向智力资本观点的转变。

(二)引发对企业劳动要素定位以及企业与员工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

智力资本理论指出,智力资本具有资本的增值性,收益的高风险性。作为一种资本,它天然地依附于“人”,属于个人产权范畴,具有不可剥夺性,个人在事实上控制着他自己的智力资本,并受到相关法律(如专利法、知识产权、商标法、著作权等)的高度保护。科斯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集合,在一定意义上,企业可以看成是对投入企业的要素(智力资本和非智力资本)拥有明确产权的当事人共同签订的合约。按照智力资本的观点,员工应该被看作投资者,当劳动者进入企业后,实质就是凭其自己的“本钱”(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投资。在这里,企业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提供劳动条件;员工作为智力资本所有者,完成劳动过程。既然企业是通过劳动和资本双重集合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那么,劳资双方就同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是雇佣关系,而是投资合作的伙伴关系。毋庸讳言,智力资本理论所引发的对企业劳动要素定位的重新思考必然导致企业与员工新型关系的建立并对之产生重大影响。

(三)促使人们对企业管理目标的重新思考

智力资本理论揭示,现代企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及知识为基础的资产,因而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就是企业智力资本的积累、增值和实现。从而将企业的基本活动整合在企业的智力资本运行之中(第44页)。事实上,随着企业资产无形化的发展,国外一些企业纷纷加强了对智力资本的管理力度,有的甚至还专门设立了智力资本管理部门,并相应设置了智力资本管理经理。与此同时,国外一些企业在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下,开始重视对智力资本的评估,编制智力资本报告,并强化对智力资本的会计和审计工作。

从构成智力资本各要素关联紧密的特征来看,企业实际上是员工与客户间动态的长期合作的载体(第8页)。外部的股东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必不可少,但其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因为股东为企业提供的资金资源对知识型企业的发展来说不是最重要的。这样,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就是在保障股东、债权人正当收益的前提下,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谋求企业员工与其客户利益之和的最大化。同时,在决策的基本准则上,应是谋求企业智力资本和财力资本之和的最大化。

我国的企业在总体上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这一点在知识经济时代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国的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高科技企业要高度重视这一转变。

(四)促进组织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已经成为关系到企业能否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开放性和流动性是智力资本的本质属性,因此,规范有效的智力资本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智力资本运营的内在要求。随着智力资本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智力资本市场也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和企业开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引导社会投资者和智力资本自身投资者(所有者)的行为,提供人才的充分竞争,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流动,这不仅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提供了市场化的平台,而且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化提供了条件。在智力资本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通过智力资本投资、让人才获得与其价值相对称的收益等方式来承认和实现人才的价值,完成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化。另外,人作为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其自身的特点使得智力投资的风险一般会高于物质投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企业人才管理的风险意识,促进了知识管理等一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以及相关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因而,只有真正树立智力资本投资理念,不断塑造人的企业才是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8

由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覆铜板材料分会(CCLa)主办的“2012年覆铜板行业经济工作会议”于2012年5月8日在连云港九龙国际大酒店召开。来自86家单位的中高层干部约14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开始,作为本次大会承办方的连云港东海硅微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晓冬为大会作了致辞。之后,受覆铜板行业协会邀请的十位覆铜板行业及上下游的专家,在会上就当前的经济形势,行业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做了精彩的演讲。探讨我国CCL产业发展之路当前世界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我国CCL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更为严酷,还承受着严峻的国际市场商务和技术的挑战。这使我们更需要很好地探讨未来正确的发展之路。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晓军营销总监在《可持续发展与客户同行》的报告中说:“覆铜板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制生产,到目前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中国覆铜板工业大规模和高速发展得益于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浪潮,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印制电路板行业的高速发展和技术进步,随着中国作为全球pCB制造中心地位的持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覆铜板制造业最大的生产基地。今天中国的覆铜板产业对世界电子工业的影响举足轻重。中国经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果显著,它不仅使中国在短短的廿多年内GDp总量成为全球第二,而且以占39.9%的百分比,使pCB产值成为全球第一;同样中国的覆铜板产量在2010年达到了4.3亿平方米(不含半固化片),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覆铜板工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从一个CCL生产小国成长为全球第一,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其一、全球化的大趋势;其二、中国加入wto;其三、社会经济的变革使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化转移,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人均生产力更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人口“红利”;其四、中国政府实施了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政策;其五、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形成;其六、企业在充分竞争中健康成长,其七、形成了种类齐全和多层次的产品结构以及资本背景多元化的企业群。目前在中国大陆境内,可以生产和供应pCB制造所需要的各种性能板材基本覆盖目前pCB制造所需的全部材料,同时在中国境内除中资背景的企业外,还包括美国、日本、台湾、韩国、香港以及中外合资的各种资本类型CCL制造企业,形成国际化的CCL制造产业群。中国的覆铜板行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地位,未来必定会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印制电路板工业的持续稳定增长而继续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大陆pCB及CCL产业的空前发展,还表现在一些国际组织不得不重视中国大陆的发言权。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仁喜运营总监在《FR-4重新分类投票结果及对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的报告中介绍,UL标准技术小组Stp,在2007年前,其成员来自美国、日本及台湾,2007年初,广东生益科技加入;2011年7月~12月,中国大陆Stp成员先后增加了CpCa,CCLa,汕头超声,深南电路4家,在短短几个月内,为一个地区增加4个Stp成员,这在UL的规则中是少见的,足以证明UL对中国大陆的重视。

2011年———我国覆铜板史上少有不景气的一年2011年全球经历了充满经济发展变数巨大的一年,从原本的乐观逐渐转趋保守,尤其随着欧债问题爆发与美国景气复苏缓慢的影响加大,全球年初刚显露出的经济景气,突然在下半年急踩煞车。当覆铜板行业协会名誉秘书长刘天成完成了2011年我国CCL业经济运行的数据统计后,发出感叹:“2011年成为我国覆铜板发展史上少有的不景气年份。它是在本世纪第二次发生CCL产销量负增长的一年,它将企业经营效益重重地跌入到深谷。”我们在这里摘载几位专家报告内容,以分享他们对此的总结与看法。CCLa刘天成名誉秘书长在《2011年全国覆铜板行业调查统计分析报告摘要》报告中提及,2011年中国的覆铜板的市场需求萎缩1成,尤其是挠性和金属基覆铜板的产能利用率仅有4成、3成多,纸基覆铜板为7成,玻璃布基覆铜板稍好,也只有近8成。进出口量同比分别减少近2成和1成,可比企业利润总额却大幅下降了26.7%。总之2011年我国覆铜板行业是处于微利的艰难经营之中,其中有多家CCL企业还陷入亏损运行。2011年又以本世纪覆铜板发展史上第二次出现负增长重重地跌入深谷之中,而且这次的负增长(产量增长率-6.8%,销量增长率-9.6%),超过了10年之前的黑色2001年的负增长(2000年产量增长率-5%)!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CpCa)颜永洪副秘书长在《中国印制电路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中认为,自2011年以来,企业在许多方面生产经营越来越艰难,其中所遇到的最突出挑战包括:市场环境变化剧烈;应收帐困难;人员流动性前所未有的变大;劳动力成本加速增高;原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企业环保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投入巨大;企业资金紧张等。

在报告中他还认为,中国印制电路产业经过近30年的持续发展,生产产值、生产产量、企业数量等方面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从全球市场、生产技术、研发水平和配套设备、材料以及标准等方面还与世界强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印制电路产业的众多企业,其发展面临新的经济环境与挑战。对目前中国众多的印制电路企业来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内部与外部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从电子制造产业其自身发展规律而言,中国印制电路产业已经跨过了发展周期的最高速成长的一段时间,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以前在高速发展时期表现不是很明显的问题与挑战逐步显现出来。企业是组成产业的基础,每个企业的发展、转型与战略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与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中电材协电子铜箔分会冷大光秘书长在《2011年我国电子铜箔行业统计调查及对未来几年行业发展的预测分析》报告中介绍,我国铜箔行业自2011年二季度开始,由于受国内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国家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实行更加严厉的调控政策,家电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销售额直线下滑的影响。铜箔价格受到重创,价格跌入低谷;三季度以后,欧债危机升级和泰国的大洪水使本来就非常低迷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2011年全国电子铜箔全年铜箔销售量14.8万吨,比上年减少14.05%;销售额1199636万元,比上年减少12.96%。根据全行业的主要骨干企业实现利润情况统计,销售利润率在2011年仅为2%。全行业开工率严重不足,仅达到67%左右,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亏损面进一步加大。加之受国内通胀影响,原材物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水电煤汽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同时又受到铜价大起大落的影响。随着行业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行业内同质化竞争也愈演愈烈。可以说,2011年成为了我国电子铜箔业历年来经济运行中的最低水平。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情况更加严重,企业经营非常艰难,可见形势之严峻。

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陈郁弼副总在《2012年CCL及其原材料市场分析》报告中讲到:2011年全球经历了充满变量的一年,从原本的乐观逐渐转趋保守,尤其随着欧债问题爆发与美国景气复苏缓慢的影响之下,全球景气下半年急踩煞车,使得相关零组件厂商对于下游订单的掌握度一直处于不确定且能见度不高的状态。宏昌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林瑞荣总经理在《中国大陆环氧树脂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中说,受到欧美债务危机和国内信贷紧缩影响,CCL下游产业持续低迷,2011年CCL用环氧树脂表观消费量同比减少10%。加上许多CCL大厂纷纷转至高阶板材,造成市场对FR-4板需求减少,2011年溴化树脂价格跌幅达19%。面对困境,我国覆铜板行业努力前行突围面对2011年的多重困境,我国覆铜板企业如何摆脱困境,继续前行发展?这是此次大会讨论最多的方面,许多专家的精彩论述、高瞻见解,使到会代表们大获感悟,受益匪浅。CCLa刘天成名誉秘书长在《2011年全国覆铜板行业调查统计分析报告摘要》报告中谈到,在2011年在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等各项成本继续上涨、市场萎缩、产销减少的严峻情况下,可比企业平均还能保持微利,实属不易!统计结果表明,全行业的万元收入能耗同比有所降低,这也对消化成本压力做出重要贡献。还应看到2011年覆铜板及设备、原材料行业在实施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节能降耗、减排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几家大公司的iC载板、应用于物联网的新型基板材料的研发成功,对提升我国覆铜板的整体水平意义重大。许多公司都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给以高度重视,2011年又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他在报告中强调,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迄今的全球经济、政治、军事、自然环境频发的复杂事件,以及国内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等等因素,使得业界对未来的判断总是处于一种变幻莫测之中。2012年以来,诸多情况似乎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这些情况无疑极不利于行业的恢复发展。国内外的一些机构和专家认为对未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云端运算等电子产品所需的HDi板、iC载板、高性能挠性、散热型等覆铜板的发展前景看好。这些产品目前在我国覆铜板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小,很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加快这些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和批量化生产。

开发CCL新型产品,开拓CCL新的应用市场,也是企业走出困境的重要措施。在大会上《覆铜板资讯》祝大同主编在《高导热性覆铜板的市场现况与分析》的报告中介绍并分析目前很热门、市场需求巨增的散热基板材料市场发展。他讲到:“数码家电特别是携带型电子产品,正向着信号高速传输、大容量化方向迈进,这使得它内部的器件发热现象加重。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薄型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它更加追求散热高效率。为此,解决装配在电子产品中pCB的散热问题越来越突出到重要的地位上。LeD、太阳能电池、汽车电子、家电产品等发展,它们所用的功率基板需要赋予高导热性,以保证它们的低电能消耗、长使用寿命、高可靠性。在上述两方面对基板的需求也成为一个新潮流。在这个背景下,pCB用基板材料的“高导热性”成为了当前覆铜板制造技术进步的一个新亮点、新热点。可以预测:高耐热性、高频性、高散热性———已成为近几年以至未来多年的pCB基板材料性能提高的三大主题。金属基板的基板材料的制造领域,在积极加速对它的绝缘层组成材料的开发基础上,正发生着在性能、市场领域的大转变。而提高它的耐热性、导热性成为其性能提高的热点。而这两大重要性能提升,使得它面临更广阔的应用市场。金属基散热基板、有机树脂散热基板近年还有一个新应用市场在扩大,这就是电源用基板方面。作为金属基覆铜板、有机树脂散热基板材料生产企业来讲,掌握、开发高导热性高性能的半固化片(或树脂胶片)成为推进这类散热基板材料技术、市场的最重要方面。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陈郁弼副总就面临当前CCL企业经营中的困境局面提出了四条应对策略:其一,应对消费电子产品在环保,轻便两大方面的快速发展的趋势,积极提升高阶的CCL原材料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只有顺应此趋势,才能把握未来。其二,高阶CCL新产品的研发越来越需要求上下游联动,积极拓展产业的上、下游合作的广度及深度,形成利润关联的同盟,共渡困境,共创新局面。其三,通过持续努力研发,发展具高性价比的CCL原材料及产品,向下游客户提供更具有积极建设性的取代方案,提升客户竞争力。其四,提高生产设备自动代程度,减少操作人力需求,保障产品质理稳定,及提高生产效率。泰山玻璃纤维(邹城)有限公司呼跃武总经理在《中国电子玻纱发展近况》的报告中认为,与国外知名厂家产品相比较,我国玻纤电子细纱在以下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仍需进一步改进与开发。主要内容包括:1、细纱中的中空纤维数量应争取达到高端电子线路板的要求,2、金属纤维残留需达到国际标准3、C系列玻纤纱(C-1200、C-1500、C-1800)产品在国内目前尚属空白,目前已有企业研发了少量样品,正在试用中。4、低介电常数玻纤的研究起步虽然较早,有一些专利,也进行了试生产,但至今仍没有实现技术和产品上的真正突破。目前泰山玻纤公司等国内玻璃布企业正在对此项目进行专项研究开发。

抓住机遇迎挑战实现新跨越对于2012年及未来的展望,不少专家都对中国电子工业、pCB、CCL产业的前景仍然看好。这需要我们抓住市场转变的机遇、迎接挑战。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仁喜运营总监在大会上讲到:光阴荏苒又是一年,随着2012年的到来,今年已经是金融危机第四年了,不知大家还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爆发,业界许多经济学家预言经济将会在2011年复苏,悲观的学者认为经济危机恢复会在十年之后,最后预测3~4年一定会复苏,有一个媒体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查,预言一年后复苏的占10%,预言长期低迷、十年后复苏的占10%,60-70%的经济学家预言3-4年后复苏,今年刚好是金融危机爆发的第四年,不知大家对经济学家的预测有何感想,2012年注定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一年,除了众所周知的玛雅预言之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是比较复杂的一年,放眼全球经济形势可谓冰火两重天。引用一句我国领导人的话———“我们要有长期面对复杂经济形势的心理准备”。尽管我们心情十分复杂,但是聚焦会场看到大家事业兴隆,生活美满,我们顿时又十分欣慰,我们的行业越来越鼎盛,这就说明这一轮经济危机并没有把我们压垮,而是带来了行业的又一轮新的发展机遇。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陈郁弼副总的报告认为,2012年第1季的pCB市场订单并未如业者原估计的悲观。台湾工研院ieK预估2012年全球pCB产值将持续成长趋势,幅度可望达7.3%,主要是在于新兴应用电子产品推出问世,包括平板计算机、网络电视、智能与节能消费电子产品,使得全球pCB市场规模将达到429.8亿美元.由中国大陆领军的新兴市场需求增加,在产业重整、应用端新产品与新市场的轮番支撑下,预估下游需求量可望增加。工研院ieK预估2012年全球CCL产值可望再向上成长9.3%,达到89.3亿美元。中国占全球CCL产量74.3%,加之各CCL厂相继增扩产能,占比仍将持续提升。无卤素、高tG、Lowloss材料近年来因应通信,计算机,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成长迅速,其总计已占CCL产值25.7%。由于各主要CCL厂商产能增扩均已完成,pCB景气的回升不足以消化多出产能,CCL总供应量高于pCB需求量,可以预期CCL各厂家间竞争将相当激烈。pCB及CCL若延续如第一季度的热络需求,在玻纤纱供应减少的状况下,玻纤布价格将因供不应求,继续上调售价。应对消费电子产品环保,轻便发展趋势,市场对于高阶产品(Smartphone、tabletpC、Ultrabook)的需求持续增温,因此对于高阶pCB的需求优于传统pCB,因此高阶材料市占有率将成为CCL厂家竞争重点,其需求对应高质量铜箔(RtF、VLp、薄铜)、超薄布种、无卤高频CCL材料需求将持续增温。

宏昌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林瑞荣总经理的报告数据表明,2012年前3个月,溴化树脂涨幅达3.8%。在环保意识提高以及电子产品趋势发展带动下,无卤、高频、高耐热、LeD散热等高阶基板需求量逐步攀高,2011年无卤树脂全球市场需求量3.84万吨,其中中国大陆约1.4万吨,占36%。预测2012年国内环氧树脂的表观消费量总计113万吨,同比增长可达8%,而电子电气用环氧树脂为48.6万吨,同比增长可达9%,其中CCL用环氧树脂为35.3万吨,同比增长最高达10%。中电材协电子铜箔分会冷大光秘书长的报告认为,因此,预计2012年的市场形势将好于2011年,但由于行业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铜箔产品价格仍然难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得到生存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紧跟市场需求,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在产品质量和档次上更进一步。特别是要学习日本和台湾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尽快缩小我们与国外企业的差距。唯有如此,企业才能振兴,行业才能发展。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晓军营销总监在其报告中分析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助于中国电子工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如美国经济的率先复苏,从大众消费水平、国际金融稳定性、技术创新和资本投入军备开支的增长都对电子工业起推动作用。欧盟国家面对债务危机的风险在争执中寻求解决方案,西欧、北欧、东欧国家经济仍维持稳定的发展,对电子工业起正面作用。新兴经济体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国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仍快速增长。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进出口型的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推动作用。每一次全球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之后,带给新兴市场国家的是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从近廿年来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灭以及这一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都对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而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带来了机会。但无论是巴西、俄罗斯、印度的经济发展再快,从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来看,是无法取代中国以及周边地区的市场地位的。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全球电子信息产业正在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和运用带来新的发展机会,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航天航空、军事领域等电子技术的需求推动下,HDi板、iC封装载板、刚挠结合板、LDK、LDF等等特殊材料的需求增长迅速。中国的CCL工业经历了近廿年的高速发展历程后,我们充满信心地预测在今后的十年仍将持续发展,但是和过去的廿年不同,中国的CCL产业和pCB产业一样将会面临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企业自身必须具备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和全球化竞争实力,表现在加强品牌战略管理意识,树立和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国际化品牌形象,创建世界一流的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提升全球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资源配置以及物流要素的整合能力,这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强化企业自身的产品开发能力和提高工艺生产技术水平,精益生产优良制造。提高企业和员工的劳动效率,减低单位能耗和提升单位人均的生产产值和销售额。CpCa颜永洪副秘书长的报告认为,中国pCB企业依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必然要面对众多艰难挑战而前行。幸运的是,我们正处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总体上正处于中国pCB产业继续发展提升的时期。正是这些挑战,使一批管理优良,厚积薄发的企业脱颖而出,把握住行业转型提升的机会,成为行业发展的佼佼者。中国是未来全球印制电路产业的集中地,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中国将成为首要的供应地区,这为企业长远发展和市场拓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无论智能产品、触控产品、云技术、智能投影与识别技术、第二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电子产业在哪里发展,都离不开中国pCB厂家的支持与配套。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9

教师“校本培训”是最近一个时期我市广大教育者工作普遍关注的又一个焦点。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曾在我市做了《怎样做“校本教学研究”》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校本教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式:“问题

计划

行动

反思”。他的报告在我市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对推动我市的“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然而,“校本教研”的模式不是唯一的。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刘华良博士提出的“问题

计划

行动

反思”是一种“校本教研”的模式,而且是有效的模式,但不能认为这是惟一的模式。

据笔者所知;还有别的模式,如:“五环节模式”。这是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根据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行动研究”提炼出来的。他认为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应当是“发现问题

组织团队

学习准备

设计实施

总结反思”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是:发现问题:(1)课题组织者发现教育现场的问题;(2)搜集并整理相关文献资料;(3)确定研究方向,拟定研究计划。

组织团队:(1)研究者、领导和教师自愿组织成专业发现团队;(2)寻找学校课表按排、人员、经费、设备支持;(3)向学生说明研究意图,征得家长同意。

学习准备:(1)研读、研讨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团队;(2)亲历每一种智能教学,让儿童认识各自智能特色和学习风格;(3)团队成员填写学生多元智能梳对表;(4)在教学全过程中,专家与教师平等对话。

设计实施:(1)讨论多元智能教学方案;(2)制定教学目标;(3)将目标转化为各项智慧活动;(4)确定教育原则;(5)与家长座谈,说明多元智能的意义与实施计划;(6)实施单元教学活动;(7)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如通困难,及时调整内容和方式;(8)学生完成相关的报告;(9)组织全班交流,观察学生表述和功能提升情况。总结反思:(1)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完成论文撰写;(2)专家、教师反复讨论由此可见,“校本教研”模式不是惟一的,刘良华先生的“五环节”的哪一个都为“校本教研”。另外,我市许多学校所使用的模式,也不能排除在“校本教研”之外。我市许多中小学在近十余年来,在进行"校本教研"时多按照“问题

综述

调查

计划

设计

实施

总结”这样的程序进行:

问题

发现和提出教师在教学实践的问题,并把它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综述

搜集、学习、整理相关的文献,并撰写文献;

调查

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计划

设计操作办法,包括学生“学”的操作办法和教师“教”的操作办法;

实施

在时时时操例;

总结

收集整理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其次,在教师“校本教研”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具有惟一性。“校本教研”实质是“以教师为本”的教研。于是有人便认为只有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的教研才能被称为“校本教研。”问题是由谁提出来的只是形式问题,而不是事情的本质。我们认为教研活动是不是“以教师为本”,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下三点:其一“问题”是不是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二是教师是不是直接参与研究;其三是不是以改进教师的行为为中心。

所以,“问题”是不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并不重要,由教师提出来、由学校领导提出来的或其他什么人提出来的都是可以的,只要是所提出的“问题”确定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教师的认同,都可以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周卫先生所举的实例

《美国圣路易部新城小学推动多元智能》教学研究,就不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而是由“校长亲自倡导,全校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课题。

第三“教师校本培训”每一环节的内涵也不具有研究环节的内涵。比如,在诸多“校本教研”的模式中都有“设计”这个环节,但在不同的模式中,“设计”的内涵是不同的。刘良华先生“四环节”“校长培训”中的“设计”是指“形成教案”。我们大连市实行的“七环节川校本培训”中的“设计”是指“操作设计”

人工智能市场调研报告篇10

有关统计表明,到2007年年底,我国广告从业人员已达100多万人,但其中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不足5%。而在美国广告行业中,80%以上的从业人员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以上数据对比,充分说明了目前国内广告业的人才紧缺状况。我国各大院校早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对广告企业而言,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专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他们更愿意聘用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对学历及专业并不重视。这个供求矛盾显示出当前我国广告学学科课程和现代广告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脱节的缺陷。

目前高校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广告设计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的设计类教师如凤毛麟角。大部分教师反映到具体的教学理念中来,则是对广告作品视觉美感的偏执,离开市场、离开受众的张扬创意。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强调色彩、字体、版式、图片等要素的唯美表现及技巧,对于广告理论、投放媒体、消费调查、受众心理、广告效果反馈等重要内容却通通舍弃。另外许多老师是半路出家,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的技能还有一定的欠缺。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是在师资力量和相关设施根本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的广告学专业,从艺术、工科,到财经、师范类院校,虽然广告学的分布面越来越广,但始终受着实际条件的限制,量多质低,整体专业师资水平堪忧。“照本宣科”的封闭式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丧失了专业学习的自主性与学习热情。

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教学和实践还有一定的脱节。我国现行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体系、内容僵化。当下的广告设计教育机制大都脱胎于先期开设此类专业的几个院校。而实际情况是:我国广告学专业目前所属院校性质不一,所属院系也各不相同。各个大学、院系从不同的领域和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进行广告教育,大家互不交流,只埋头钻研自己的领域,而忽视与广告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割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课程设置随意,重专业必修课,轻广告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致使理论研究落后,这种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片面,缺乏系统性,难以胜任较高层次的工作。

第三,在教材建设方面,还存在着滞后的现象。教材不能跟上鲜活的现实,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还不是很大。此外,经费不足,设备缺乏,也使广告专业教育缺乏发展后劲。最紧迫的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和趋势,对高校广告教育和广告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高校广告专业课程却忽视了国际经济、国际广告管理法规、国际广告运行机制对中国广告的长远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等时代性专业内容的准备。

由于广告设计教育体系僵化、教学思想滞后、教学内容固化等众多因素,所以在教育中表现出很多与后现代教育观格格不入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本末倒置地思考创意广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依靠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行业,但是市场调查、产品定位的先决性却被漠视。在做广告的过程中,把问题解析清楚就解决了一半。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没有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的时候就开始解决问题了,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对对象的市场调查及产品的定位往往流于形式、主观臆断、假设居多。这样一来,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就不知如何开展调查,更别说如何给产品定位了。仅凭着主观臆断加经验盲目行事的原因,就是在一开始的广告设计教育中被遗弃、被忽略所致,盲点放大的结果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实践中,用拍脑子的方法想点子来做广告的广告人员就是误入此盲区的牺牲品。广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依靠系统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行业,市场推广的终极目的是销售的增长和品牌的持续发展,所以阻碍目的达成的因素是首先要找准问题,其次是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最后才是考虑解决的方式。产品的定位在广告过程中就是异质化的寻找,卖点的提取。常言道,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在各行各业中异质划分成几种情况:一是产品本身没有多少差异,完全靠广告公司的操作,这就要有大量的投入;二是产品本身有特点,但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三是定位操作看似最简单,但是层次、要求却是最高的,产品本身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的。以上各种情况归根到底都需要受众通过我们的广告,使其觉得广告中的客体能充分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因为有强烈的购买欲望而买它。因此产品定位作为广告在营销中的指导思想,在广告设计教育中应该得到强化。

广告中卖弄创意本身大行其道,而忽视了广告的真实意图。广告主做广告的目的是增加销售额,消费者买东西是因为物质、精神上的需要,而并不会为广告的创意好、广告画面精美而购买。好的创意就是要让消费者记住你的“核心卖点”,而不是记住创意本身。但在广告设计教育中,由于教学体系、画家教师、学生的素质等各方面的原因,卖弄创意本身大行其道。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在学生参加的各类大赛中,大家都清楚无论金奖银奖都是因为创意好,画面有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尽管学生在当前的教学条件下刻意如此无可厚非,但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混淆广告好坏的标准。众所周知,能体现核心卖点的创意才是广告需要的创意,只有在广告策划指导下的创意才能保证诉求的方向不会出现偏差。一厢情愿地自娱自乐,随性所致,在纯粹的艺术创作中可以,但在广告中对品牌的伤害却是毁灭性的。设计与纯粹艺术的区别就在于此,画家的思维永远不能指导设计就在于此,所以设计创意是“戴着镣铐起舞”,而且还要跳得好看。在教学中,学生只有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才可能理解消费者绝不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揣摩一则广告到底要表达什么意图。

广告的发展日新月异,而教学却固步自封,仍停留在以往的感性认识上。企业营销手段的运用,反映在传播投资上出现了三个去向:第一是网络等新媒体;第二是活动;第三是公关、终端形象。从我国2007年上半年广告投放的趋势看,我们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品牌在营销传播方面投入的总量依然在急速增长;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电视、报纸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减缓。电视2007年虽然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幅度,但近年来已经有所滑落;全国报刊广告额仅同比增长极少的数额,也就是说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开始面临寒冬。那么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这就是由于企业投放逐渐摆脱单纯的电视投放模式,更注重与终端、活动与其他媒体的整合传播;更加注重与突击型营销的整合与配套;企业的电视投放开始从“线”状投放发展到“点”状投放。营销中常说的一句至理名言是“决胜终端”,广告主越来越愿意加大终端形象建设的投资比例,不遗余力地提高专卖店的形象,对接触点新媒体的投入也是不遗余力的。前几年如已企业化的银行、电信、邮政等“卖场”异常豪华;这几年是大卖场中电视广告的投入,因为它能有效地送达受众。根据CtR调研显示,卖场的电视接触率为99%,留意率为89%,远远高于其他时期。

广告教学中对这种新现象熟视无睹,究其根本原因是包括高校的专家们对广告概念的认识都很模糊,大多只停留在报纸广告、海报招贴、路牌广告等感性的认识上,制定的课程依然停留在广告传播研究中的广告表现问题方面,说明对广告学所研究的内容有些不是十分清楚,也不适应当下广告的发展。其实广告学所研究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原本就有广告的自身系统研究,即以广告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重心,并由此生发出系列分支学科,如广告调查、广告文案、广告创意设计等;原本就有广告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宏观关照研究,即广告基础研究、广告营销研究、广告传播研究、广告与营销、广告与营销传播整合研究、广告与社会研究等六个方面。

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整合,如何在广告设计教育中,把广告本身当成营销中的一环来考虑广告教育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过分依赖于网络,设计水平等于计算机水平,很难体现个性思维。把设计中有关动态知识的重构、创造性的培养等同于对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掌握。互联网的发明者也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然而,这极乐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了病毒,它的破坏性比僵化的传统教育更可怕,更难以驾驭。

学生完全依赖网络、计算机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的设计作业比比皆是。学生对于“产品定位模糊”、“创造性不够”、“终端媒介选择不准”“品牌不够突出”等致命的评语,用诸如“图片精度不够”、“没有素材”、“计算机速度不够”、“网络断线”等很轻松地推卸责任,当下广告知识已由固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动态知识在广告教学的传递过程中已变成意义的重构,生命体验的视界融合;网络计算机对点式知识、显性知识的获得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对系统性、完整性、隐性知识的获得与重构几乎无能为力。

广告设计知识不仅仅是对广告设计范畴的“发现”与“揭示”,而更多的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特质差异基础上的主观理解广告设计知识,由于社会文化、个人特质的区别,固态知识必须让每个学生个体重新建构,才是与学生结合的动态知识,达到学生对广告设计动态的、个人的、独特的理解。所以教学的目的也应该由单纯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转向对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注。

综上所述,广告教学的内容由单一、确定性转为多元、非确定性,由师本教育转换为生本教育,所以教师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的生本教育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由于人的潜力的多元性,在广告设计教育中要求学生对广告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精通显然不是现实的要求。广告需要人的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和人际智力等五种智力,人不可能在五种智力上都均衡地、优秀地发展。正是由于这种不均衡性,才有每个学生个性的存在,广告教育的重点不是简单提高智力,也不是去发现哪个学生的哪种智力怎么样,而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的智力组合,去发展他们的潜能。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其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因而,我们应用多元的理论来指导学生,在广告各环节中找到适合自身智力组合优势的位置,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广告学的社会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飞:《面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广告教学改革探讨》,《甘肃农业》,2005(5)。

2.张金海:《广告学概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涂勇:《广告学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建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