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十篇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十篇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2:40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1

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环节的加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合理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优化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各高校组织、管理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的文本依据。目前,我校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高等学府,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使命,确立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我校民航特有专业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体系的对比,优化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的继承与创新,汲取老版培养方案的优点,改进其不足,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了解本专业的入口。

1.1培养目标。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主要在机务维修的理论与工程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先进维修理论与方法、智能故障诊断、维修计划优化与维修管理等方面从事生产、教学(培训)与研发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机务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于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兼顾非民航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逐步建成民航机务工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1.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2.1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熟知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飞机电子系统及维修、计算机应用,并掌握一定的民航维修管理和适航管理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

1.2.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综合处理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开展机务维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飞机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类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跟踪民航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

2.1体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分三个类型,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是指保证学科大类下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学科基础平台是指保证本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专业基础平台是指本专业特定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通过三类课程综合的学习,可认为基本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要求。“模块”是指为达到本专业下某一应用领域“做事”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本着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将部分专业课程按方向组成模块,即方向成组课,学生只能按方向成组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为航空电子,学生通过修读“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合格”的基础要求,再修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应当能够达到专业方向的要求。

2.2课程设置及相关比例要求。课程设置中包括主要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其中主要基础课由学校负责规定,学科主干课由本专业负责规定,数量约10门左右。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线性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导航原理与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本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微机应用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认识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集中安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机构和机械加工以及飞机结构与典型飞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概念的了解。金工实习也在第三学期集中安排,使学生对基本切削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微机应用实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微机及微机操作语言工具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对维修技术基础有较为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线路标准施工工艺和应用飞机维修文件。飞机电子系统实习需熟练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的拆装、分解、校验、测试和运行以及CBt系统应用。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本专业基础知识,独立完成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任务,包括为完成此任务而进行的资料检索和利用,以及准确的科技语言的阐述。结束语本文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符合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波,高秀娥,胡玲艳等.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6(3).

[2]张淑梅.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006,29(3):218-219.

[3]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28-30.

[4]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66-69.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本文将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改革,介绍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实践。

一、加强基础,“宽”、“特”结合,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使毕业生适应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存贮、显示和控制及总体设计等工作领域的需求,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从电子信息系统需求基础出发,以信息源为起点,执行器为终点:信息源-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识别-控制执行。我们认为,宽口径专业不等于无特色,各学校应反映专业的特色,突出优势,真正实现交融互补,基于此,结合我院仪器科学与技术、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教学科研特色,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在信息检测与处理特色上,突出信息处理基础和工程实现,将课程分为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和工程实现两类主干课程。系统设计课程主要有:信息论基础、信号与系统、随机信号处理、传感器技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波、微波技术与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自动控制原理等;工程实现课程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DSp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为了加强系统概念,设置了电子信息系统课程(例如电视原理及应用或电子仪器与设备等)进行综合。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多种小学时的概论、专题讲座课程,并根据社会需求组织教学,这样既发扬了专业特色,又使教学组织灵活,教师将当今的许多新理论新技术引入教学,缩短了学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距离。

二、提取课程共性,建设系统化实验室

1.电子技术实验中心

本中心主要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实践、电子CaD基础等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承担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和部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部分任务,属电子线路内容的毕业设计,并面向全院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

2.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室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室建设同样也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出发规划的。本实验中心的主要以计算机为基本单元、设备全部联网、完成的课程本科生实验有:传感器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与数据结构、电子CaD、aSiC电路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同时承担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部分信息分析、采集处理等部分任务和信息分析处理内容的毕业设计。

3.专业实验室

专业实验室是将本专业课程殊实验综合而成的,同样是从电子信息系统的概念规划的。主要包括:电磁场与天线、微波技术、电视原理、电子仪器与设备等,并承担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部分内容和属电子仪器类内容的毕业设计。

三、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1999年6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为高等院校的办学指明了方向,在办学中要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创造发明的能力,是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目标。上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合理地设置课程和教学安排、开设必要的实验课程等,而且还需将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之中。

1.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性环节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加大了实践性环节,这些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践、金工生产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电子工艺实践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的能力和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概念,包括元件识别、制板工艺、焊接工艺、安装调试实验等。

2.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电子线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内容完成。电子电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在完成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进行的。要求学生利用电子CaD工具,根据教师给定的课题进行独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对于给定的信号完成采样策略设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电子线路课程综合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两个环节训练后,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系统总体能力。

3.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意识之中的内容,需在每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和落实。我们从管理上实现了实验室开放,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课题。在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采用了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要求设计相似的组织形式,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后,要求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从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全过程内容,最终提交的成果形式为设计样机和设计报告。在本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总体思想、技术创新思想和团队的分工、合作精神,在毕业设计阶段重点强调了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点等环节的培养和考核。

四、结论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我们认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自己的特色结合社会需求,从学生的培养目标出发,落实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计划,加强工程实践环节和创新意识、团队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湘晋.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5):25.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3

大学本科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常设有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汽车构造、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汽车空调技术等专业课。学生们对这些涉及机械与电子学科的课程普遍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因此,研究这些课程的特点,探索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机电类课程的特点分析

根据机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其特点如下:

1.对专业培养目标影响举足轻重。机电类课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均是专业主干课或重要课程,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是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石,并缺一不可。这些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培养成功与否,影响着学生毕业以后能否在本专业领域迅速地成长并建功立业。

2.机械类课程的特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等属于机械类课程,汽车空调、汽车电气设备等则属于部分机械类课程。机械类课程所涵盖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构的基本原理、机器的工作原理、机器总成与零件的设计等,与之配套的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公差与测量、工程材料、汽车概论等。机械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而汽车空调中的压缩机、热力膨胀阀等则融合了电学和热力学的知识点,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对于此前基础知识有欠缺,或听课时注意力稍有不集中,就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并导致学生这些课程的学习困难。

3.电类课程的特点。工程测试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等属于电类课程,其中汽车电器中的发电机、起动机等又包含了机械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运用基础等。“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些电类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电看不见、摸不着,教师在讲相关内容时,很难将其形象化,加之一些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与电类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就会感到电类课程学习难度很大。

二、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类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课程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机电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缺乏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粉笔加绘图工具,学生只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板书去认识与思考,建立不起“机构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受力关系”等这样一些形象思维,就会感到很难听懂,进而会失去学习兴趣。在汽车构造课上,学生面对结构复杂且线条密集的汽车总成构造图,尽管老师在不停地讲解,但学生还在想象着图中部件的结构关系,某部分图形与线条表示的是什么东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课完全脱节。电类课程由于比较抽象,即使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但使用静态的电路图加上文字说明,还是会让学生难于理解。

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也是影响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汽车构造,教师还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讲解化油器、传统的载货汽车底盘等这些已被淘汰或较陈旧落后的总成与部件的结构原理,而对于汽油喷射装置、轿车上所用的五连杆悬挂等新型构造不讲或只简单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真正有用的知识太少。再如,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堂上的重点还是触点式点火系统、热丝式闪光器,而教材上还没有但学生却早已有所耳闻的前照灯随动转向、汽车行使稳定系统、电子辅助制动系统教师却不作介绍,学生便会失去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了。

3.各门课程缺乏紧密的衔接与配合。各课程的衔接与配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课与机电类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二是机电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例如,工程数学没有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工程测试技术这门课时,就会听不懂测试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及动态信号分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又如,汽车构造课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均涉及的发动机汽油喷射装置、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和自动变速器等教学内容,由于没有很好地衔接与配合,造成一些内容重复讲解,一些内容则由于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些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的结构与电子控制原理,从而影响了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

4.实验课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实验课的内容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紧密的联系,使得学生通过实验无法验证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不能通过“理论到实践”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能通过实验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知识,加深理解理论知识。这种从时间和内容与课堂教学分离的实验课,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敷衍了事。有些实验课则只是由实验课教师作演示实验,学生围着看。由于学生看不明、听不清实验老师在做什么、说什么,这样的实验课对相关课程的帮助也就微乎其微了。

三、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根据机电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如下提高机电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1.建设适用于机电类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特点是能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因此,机电类课程应提倡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成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适应于机电类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除了图形图像清晰,文字简练且重点突出,动画生动形象外,还应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例如,一些构造类的图形和动画使其具有透视化和可拆化的效果。透视化的汽车总成结构图,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总成外部的形状及与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又可使学生看清总成内部的结构;可拆化的汽车总成图,由教师边讲边控制拆解零件逐个分离,可将总成部件的组成,各零件的装配关系表达得清清楚楚。再如,一些电器及电路原理图将其虚拟化,让看不见的电流、电动势、电场及磁场变得可动且可见,学生观看这样的动画,结合听教师的讲解,就很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2.及时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学大纲及教材相对滞后,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掌握本课程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以使机电类课程始终充满最新的知识,能对学生始终保持吸引力。例如,汽车构造课教师应熟悉汽车悬挂五连杆机构、双离合手自一体自动变速器等教材上还没有的汽车新技术,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又如,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教师要深入了解缸内直喷技术、自适应前照灯、电子辅助制动、汽车行驶稳定等电子控制技术,在课堂上向学生祥细介绍。学生在课堂上听到、看到自己在教材中未能看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就会激起其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对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

3.构建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是为这些机电类课程设立相关的基础课程,并协调基础课相关的内容,使之与机电类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相衔接。例如,设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工程数学课程,与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相衔接;再如,在电工学中突出直流电动机的内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将数字电路的内容列为重点,以便与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相衔接。二是机电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衔接,例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等课程尽可能多地以汽车构造中的机构与总成为实例;又如,工程测试技术课程中传感器与测量电路的内容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汽车传感器相衔接;再如,汽车构造重点介绍汽油喷射装置、自动变速器、防抱死制动装置的机构结构与工作原理,而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中在安排这些教学内容时,则主要突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原理,使不同课程在涉及相似的教学内容时,相互映衬,互相补充,使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实践基础课;自动化;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长安大学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自动化专业是学校第一个试点专业,也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从2007年就开展了自动化专业新生入学情况调查和毕业生需求调查工作。从新生入学情况调查统计来看:95%以上的同学对自动化专业根本不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认为自动化就是按控制按钮操作自动化设备。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对未来较迷盲。从用人单位需求来看,基本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行业标准相一致,如果毕业生具有3~5年工作经验则最好。

针对这些问题,从2007级起,学校就为入学新生开设了“自动化学科概论”理论课程。但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的概述只能给学生宏观的了解,无法带来感性直观的认识。学生迫切期望尽早掌握本专业的实用技术和知识,希望明确毕业自己能干什么?在大学四年该如何学、该如何干。

鉴于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探索性学习和能力培养应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从2008年起,我们就开始着手修订2010年本科培养计划的工作。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将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目标逐步分解到8个学期,其中“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专业实践课程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同时开展了“自动化实践初步”讲义的编写和实验装置的研制工作,“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教材也于2009年通过了教育部自动化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审,纳入自动化工程应用型系列规划教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后,该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被纳入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于2010年正式开始试点教改工作。

二、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结合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制订了“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 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其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入学新生已具备高中物理电学知识,本课程设置主要是给学生创造感知自动化和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实验,让学生在检测、实验、实际制作和调试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多次完成“理论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课程建设目标主要考虑了如下四个方面:

(1)培养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是由自己决定的。同时,大学一节课包含很多内容和知识点,且都不重复,这些与中小学阶段系统的、有督导的学习有很大区别,这也是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育方式,自制能力不强,最终导致学业成绩差,甚至退学的根本原因。因此本课程通过少讲多练,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该如何读书、听课、记课堂笔记和复习。使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课程内容来说,如果把“自动化学科概论”比作是菜谱的话,“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就是介绍做菜的具体方法,而且这一道道菜都是家常菜。通过学习和实训,不仅掌握电路的基本知识,而且了解自动化系统常用元器件、低压电器和部件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选型和检测方法等工程实用技术基础知识。

(3)掌握简单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初步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完成解决实际工程的系统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和制作,掌握常用工具和仪器仪表的操作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按元件、部件和系统三个层次逐步掌握控制系统的构成和特点,在实验中探索知识,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增强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创新思维。

(4)了解工程师应具有的专业基本素质,开展团队交流与合作。通过参观和实训,了解工程项目的组织和管理过程,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责任,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和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本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动化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器件与部件的选型知识、学会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和简易控制系统的集成,学会举一反三,初步具有设计和调试自动化系统的能力。

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一个自动化初级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涉及各行各业,最为经典的还是运动控制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两大类。其中运动控制系统中最简单且应用最广的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停和正反转控制;而过程控制系统中最简单且应用最广的是单回路温度控制系统。因此,选取电气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作为本课程的两个典型案例。

为使学生学会这些系统级的知识和技能,必须从基础开始。基础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电路的基本知识、电子元器件和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常用工具和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autoCaD已广泛应用在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它主要用来绘制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和装配图。掌握autoCaD电气制图,有利于新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熟悉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培训,便于学生掌握电气制图国家标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熟练地读图和制图。

所以本课程紧密围绕一个软件、两个系统和三个基础展开。其主要内容如图2所示。

四、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教学方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大批各种类型工程师。要实现此指导思想,使学校、学生和合作企业在联合培养中共赢,学校必须及时主动地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工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本课程为激发新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采用以实验教学项目为主线,采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边讲边练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具体来讲,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模块:电子制作、电气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电气制图。每一模块的教学都由2~3次理论课和3~4个实验组成,主要完成自动化工程师的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同时,针对每一模块都设计了一个项目,这些项目是在对应模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每一个项目选2组同学(每组3~4人)来完成,每个同学只需参与其中之一,以此作为期末答辩交流的题目进行交流总结,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电子制作模块为例,其教学目标围绕“自制直流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这一电子产品的制作来展开。电子制作模块理论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授课学时少,因此必须和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引导学生课外主动自学。

开始讲授理论课前,教师就使学生明确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重点讲授第2章的教学内容,学生因为目标明确,学习非常认真。第3章内容在实验室采

图2“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的主要内容

用实物教学法和示范演示法,教师边讲学生边练,学生很快学会了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也熟悉了部分元器件的基本特性,实训项目2由学生课外在开放实验室独立完成。第9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教师在实验室边讲学生边练,课后学生自行完成实训项目3的报告撰写。在此基础上,完成实训项目4,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元器件和仪器仪表,为电源的制作打好实践操作基础。

接下来教师讲解第5章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制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进一步熟悉具体要使用的元器件,制订要选购的元器件清单,到电子市场自行采购,了解市场元器件和直流稳压电源的价格,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完成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最后根据测试结果,给出自制直流稳压电源的铭牌参数,完成实训项目5。通过电子制作模块各环节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一个电子产品具体实施的全过程,并从元件、部件和系统3个层次了解一个产品的各个功能部件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此外安排2个项目小组,结合电子制作,以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的发展趋势进行市场调研,完成电子制作模块的总结报告。课程对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范,包括印制板厂情况介绍、印制板加工的工艺流程,电子元器件调研总结,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调研情况分析与总结,直流电源测试国家标准介绍、讲义改写建议,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与完成情况表和学结等。根据所完成的总结报告各小组完成相应的演示文稿,供课程结束时作答辩交流使用。

五、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考核

考核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的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通常采用两种形式:书面形式和面试形式。面试形式可以由表及里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同时也提供了老师和学生双向交流的机会,能使双方相互了解。

鉴于大多数新生入学前有家长和老师的严格督导;进入大学后,尚需逐步从应试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变,本课程采用分阶段考核。按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和四个模块相对应,第五阶段和每个同学参与的项目相对应。

前四个阶段考核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作业、实验报告、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前两项主要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后两项通过在实验室组织面试来完成,面试成员包括学生代表和老师,每次对4位同学(2人一组)进行测试。面试对本阶段所学内容采用提问、实际操作、故障设置与排除等方式进行,着重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交流,有针对性地指出每个同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每一部分占阶段考核成绩的25%。

第五阶段为项目交流与答辩阶段,以组为单位在实验室通过演示文稿汇报。老师和班级其他同学一起对其所做工作进行评价,主要从总结报告、工作深入程度、口头表达、工作分工和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每一部分占阶段考核成绩的20%。

本门课程每个同学的最终成绩就是这五个阶段考核成绩的平均值。

“自动化专业实践初步”在我校已开设2年,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在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在新生中开展专业基础实践课程的探索,也为了总结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分别对我校已开设本专业基础实践课的2010级自动化3个班(共106人)和2011级自动化4个班(共127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学习兴趣提高很多的达到52.6%,自学能力提高很多的达到73.3%,教学效果很好。

教学组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促进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2010级自动化3~5班同学本学期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成绩在90分以上的大幅提升,而不及格率大幅下降。2010级学生报名参加2011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入选的有4个队,获陕西赛区二等奖2项。

参考文献:

[1] 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 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与通识教育属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11(9):17-20.

[2] 郝智秀,季林红,冯涓. 基于CDio的低年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7-20.

[3] 汪贵平,李登峰等. 工程研究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学生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 2009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4] 傅水根.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5]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1-29.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模块化;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阴振勇(1956-),男,北京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106-02

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基础知识和专业宽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目标。教育部早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始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应用型人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很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努力培养为城市化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基本定位,针对北京地区二类学生的学习基础,结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办学特色和历届毕业生的追踪反馈信息及建筑生产企业对高校教学的要求,对“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体系进行系列实验教学改革。

一、课程体系总体结构

根据我院办学定位,提出了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内容以“应用为目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的教学改革思想。通过对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强调了掌握概念、强化技能、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的教学重点。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立起了以北京重点实验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为核心,搭建起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为主平台,辅以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践基地。

二、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由于我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由传统工业企业自动化过渡而来的,是一个强电为主,强弱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相互渗透的宽口径专业,而“电力电子”、“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及“交流调速”课程的特点是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学生要有很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而传统课程表现出教材厚、内容广、学时多,教学过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工程应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是课程所设及的内容不能结合建筑领域,学生不知上述课程学完以后在建筑行业能有什么用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因此,对上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强调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院实验中心在如何拓宽学生素质培养平台,强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

(1)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在学时安排上增加了实验学时,压缩了理论学时,如电力电子实验课由过去的6学时改为8学时,并增加了2周电力电子综合大实验。将“交流调速”与“直流拖动控制系统”两门课程合并,原实验学时不变。把原有3周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大实验改为4周交、直流调速系统综合实训。为此,新购进20套实验设备。同时为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将“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自控系统”课程的实验分为不同学期,这样可以使学生由过去的3个人一组改为2个人一组,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和任课教师一起修改了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完善了学生重修、重做一般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试验及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验登记制度。从教学管理上督促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训。

(3)重视实验考核和实验成绩。在实验教学的考核上,强调要严格按照实验教学大纲和项目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既有实际操作技能的考试,同时增加了笔试内容,提高实验成绩在期末成绩的比重,平时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20%~30%,特别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对于综合实验,设计型大实验及实训课,采用单独考试,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几年来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在“电力电子”、“交流调速”、“电机拖动与控制系统”的实验教学正按照教学改革计划制定的实验教学体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和完善。从已完成的实验项目来看,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及其实际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2.建立多层次、模块化教学体系

根据对人才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重新构建了电专业教学体系,确定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方法,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为应用服务的原则,增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采用“基础、综合、设计和实训”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以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特色。

(1)基础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属于培养学生的认识实践能力。主要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规范性、严谨性训练和指导。通过这些基础实验,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学会参数测试、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结果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巩固深化理论知识。这其中安排了锯齿波触发器实验、单相桥式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半波可控整流实验、三相全波可控整流实验、开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实验和三相交流调压调速试验等。通过这些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了严谨、求实、科学、思维开放的实验作风。

(2)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发智力和创新意识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掌握,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积累科学实验经验。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综合知识内容的综合性实验。主要安排了三相可控整流仿真系统实验、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试验、异步电动机Spwm与电压空间矢量变频调速系统实验、基于DSp的矢量变换控制与直接转矩控制变频调速系统实验。这些实验涉及到模电、数电、电力电子、自控系统、电机拖动、自控理论及交流调速等课程。学生通过综合性实验,将这些知识有机的串联起来,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3)综合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在认识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我们在实践教学方法中采用了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随时进出实验室。我们主要教学计划是:第一,安排2周时间,通过电力电子等课程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台不间断稳压电源;第二,安排3周时间,设计调试直流拖动双闭环调速控制系统。

综合设计性实验课一改过去教师扶着学生走的传统实验方法,而让学生自己设计原理图、硬件电路及流程图。并亲自动手焊接、调试电路。这对学生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方式,在这里将给学生一定的自,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检验自己的学识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查阅文件资料,撰写论文,总结经验,最后拿出自己的设计制作实验成果,为今后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4)工程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化工程应用能力和实操训练是工科院校教学实践的内容。结合我院的办学定位和行业特色,明确了专业课程教育目的是为北京市城市经济建设培养从事建筑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电信学院建立了“建筑电气智能控制中心”实训基地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控制系统大兴校区实训基地。两个实训基地,可完成电梯控制系统、风机水泵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消防控制系统、动力和照明配电系统、低压电器控制设备等内容的实训。这些系统完全是建筑电气领域中真实系统的微缩,完全模拟实际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是真实可操作的实验系统。它突出行业特点,整个工程实训过程也就是巩固理论、扩展知识面、增加动手能力和开拓智力的过程。它使以往所学的知识在紧张的思维设计、巧妙的具体使用中得到升华,并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中得到乐趣。

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既可接受实际操作的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又可以对现代建筑中的几大典型电气控制系统建立真实的感官认识和工程应用技能操作训练,对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充满信心,可以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四、结论

实践证明,几年来,实验中心依照“基础、综合、设计和实训”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式,突出了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专业课程的教学特色;体现了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体系的创新。通过对“电力电子及自控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改革,已初见成效,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意识、操作技能、工程应用等专业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使实践教学步入多元化、科学化的轨道,拓展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怀侠,蔡火操,黄建林,等.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教学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101-103.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机电检测;实验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e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26-02

引言

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围绕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问题,结合“机电检测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以强化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原来较为单一的“理论教学+验证实验”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为“理论讲授+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的新模式,形成了以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1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其目标

1.1依托实验室建设,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按照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教改思路,依托军队“2110工程”建设,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构建了包括“ni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系统”、“Festo模块化气动控制实验系统”、“Festo电液控制实验台”、“紧凑型过程控制实验系统”等综合性实验平台,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为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1]。

1.2借助先进技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在实验平台建设中,整个教学组通过调研、论证,引入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技术,采用模块化和开放式结构,使学员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自主设计、快速构建系统。通过实验开发,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3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探索了课内演示性实验为先导、课外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开放性实验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分别解决理论教学的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升华、动手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培养等问题。课内与课外实验结合的方式,解决了设备台套数少与教学班次和学员人数多的矛盾;开放性实验的开展,使得实验教学向后延伸,支持了机电基础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作用,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益,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

2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法和理念

机电控制技术是武器系统发射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发射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技术。按照学校教改思路,依托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教研组对机电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2.1吸收国际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引进一流设备,提高教学实验系统水平。在机电控制教学实验系统的建设中,针对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特点,选用国际知名品牌的德国Festo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验系统,采用开放式、模块化结构,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和快速构建系统进行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本学科开展机电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

2.2构建课程基础实验平台。围绕教学内容,依托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构建课程基础实验平台。建成的机电设备状态检测实验系统,可以进行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方面的演示性、设计性实验。建成的控制器与接口技术实验系统,可以进行集中式或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演示性、设计性实验。开发的pLC控制系统虚拟实验软件,通过虚拟实验的方法,解决了硬件设备少、难以多组同时进行的问题。

2.3开展机电类专业实行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教学探索。为解决传统实验教学内容、方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的矛盾,通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及管理办法,对机电类专业实行开放性实验进行了探索。在该模式下,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和实验仪器设备都对学员开放,在教员的引导下,学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以自我训练为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2]。

3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果与应用效果

3.1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成果

3.1.1对于专业基础性教学实验系统的建设,提出了重视吸收国际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的思想,引进一流设备,提高了教学实验系统水平。

3.1.2在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教学内容,按照开设原理性实验、结构性实验、开发研究性实验的思路,构建了课程核心实验平台。

3.1.3在传统实验教学基础上,将开放性实验引入实践教学,提高了学员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了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员的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员的自我学习与提高。另外,为了提高设备开放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对设备技术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新编了“实验室实验设备及可开设实验项目指南”和“Festo机电控制实验系统使用教程”。

3.1.4在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提出了边建设边发挥效益的思想,以最快速度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为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5所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机电液一体化特色,涵盖了发射工程专业涉及到的机械、液压、电子等领域,增强了对武器发射系统总体与发射设备性能等进行综合实验研究的能力。

3.2实验教学体系的应用效果。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套以演示性实验为先导、以课程综合性实验为基础、以开放性实验为特色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解决了机电检测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的开设问题。

2009年以来,完成了2006-2008级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专业本科共532名学员的课程实验任务,为5期工程师逐级晋升培训班学员开设了专题教学与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开展了开放性实验,教员在“实践中教”,学员在“实践中学”,对教、学双方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对我校专业实验室开设开放性实验的一个很好的尝试。

由于实验教学开展的成效明显,武器发射系统总体与设备实验室在学校组织的军队“2110工程”二期第一批建设项目验收中被评为优秀,并被推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交流观摩活动。

参考文献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7

1.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实验室工作研究重点项目(Z201215)

2.2011年度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重点项目(Ja005)

3.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SCG212)

摘要:为提高信电类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自动控制理论教学效果,依托虚实结合实践教学平台,结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电分院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大力改革自动控制理论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基于知识应用,借助计算机虚拟仿真工具和实验平台,构建了层次型的虚实结合体系构架,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的相关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参与度,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虚实结合;自动控制理论;课程体系;层次型

【中国分类法】:tp13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是电气信息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自动控制系统、过程控制、智能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该课程理论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都很强,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教过欠佳,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这门课的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改革,本课程组老师将贯彻“基于应用知识应用”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基于信息与电气学院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在自动控制理论教学中开展虚实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并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希望能够通过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大力推动和促进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影响和辐射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削枝强干,构架内容体系

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果引导学生对树立控制系统的系统概念、掌握三种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掌握时域、复域、频率的三种分析方法、进行实际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校正设计。难点在于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以前系统都是介绍理论知识为主,比较注重知识的理论推导和证明,数学推导复杂,手工绘图比较繁琐;从历届学生学习状况看,学生比较被动、课程学习枯燥、兴趣不高。针对以上情况,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和自动控制理论体系的特点,梳理了课程的知识体系。

整合与前续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机拖动”和后续课程“交直流调速”、“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控制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内容,遵循与前续课程内容不重复、对后续课程所用的知识点不遗漏的原则;同时根据自动控制理论自身的内在体系,“加强基础、削枝强干”,以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为总线索,在每章中再以“时域”、“复域”、“频域”等方法为子线索,以“三性(稳定性、稳态特性、动态特性)”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加强基础、突出主线。

二.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构建“1+1”理论课程体系

基于计算机仿真辅助教学的“1+1”理论课程体系,1门核心理论知识教学课程(自动控制理论课程68学时)配套一门1门计算机仿真工具辅助教学(系统建模与仿真32学时)。随着计算机技术、课程组老师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陈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赋予新的内容和创新,近年来,有别于研究型大学,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为了辅助该课程的学习,形成一个核心“自动控制理论”、一个辅助工具“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控制理论教学体系。辅助工具也可供学生课外自学,两个模块的知识模块相对应,一个是抽象的理论知识,一个是可视化的matLaB仿真分析,两者相配套。有效改变传统的单一自动控制理论抽象教学。

三.基于应用的虚实结合的层次型“4+1+3”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验实践是加深学生感性认识、验证所学理论、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课程组精心设计了层次型的立体实践教学。纵深方向实时层次递进性的实验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实施,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方式。

层次型的“4+1+3”课内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工程应用实验”――“创新提升应用”4个层次,同时借助1个“虚拟仿真技术”、3个技术手段“计算机控制、单片机控制、pLC控制”技术,实现4个层次的虚拟仿真、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践教学特点。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定位于基础验证实验,课程组织形式为“虚实结合”,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师指导方采用各实验项目过思考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问,在指导中采用虚实对比的方法。“自动控制课程设计”定位于综合设计,课程组织形式为学生自主设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仿真设计及实物调试两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师指导方式为教师讲授相关的资料和方法,学生综合应用,并自行完成相关综合性设计,过程中采用研讨式和问题式的方法。“控制系统设计”定位于工程应用,课程组织形式采用实物制作的模式,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实现,教师指导方式为工程设计过程由教师引导,具体各环节学生自主实施。“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定位于计算机辅助工具,课程组织形式采用“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结合,“学生自学”和“教师点拨”结合的形式,教师指导方式采用“学生上课式“和”老师总结式“的形式,学生以团队形式自行准备实验内容,完成相关实验内容,教师进行总结、评定和考核。

四.总结

根据学院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基于知识应用,借助计算机虚拟仿真工具和实验平台,形成了层次型的虚实结合体系构架,并在实践中进行课程的相关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参与度,同时感受到知识应用的乐趣。课程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会在此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深入贯彻虚实结合的应用理念。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23-0000-01

CurriculumStudyforComputerUndergraduateembeddedSystem

LiBiyun,ShiJunping,LiZongshou

(CollegeofinformationScience&engineering,JishouUniversity,Jishou416000,China)

abstract:Forthelagteachingandtraininginhighereducationembeddedsystem,thisarticleanalyzesthe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oftheembeddedsystem,identifycurriculumthinkingandpersonneltrainingobjectivesofbuildingembeddedsystemsofmajorcomputerscienceincolleges,anewcurriculumsystemwiththeoryandpracticeoftheembeddedsystemisproposedbasedonthecoursesofmajorincomputer.

Keywords:embeddedsystem;talentstrainingobjective;Computerundergraduate;

Curriculumsystem

一、引言

嵌入式系统是指以应用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和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由包括微处理器、定时器、微控制器、存储器、传感器等一系列微电子芯片与器件,和嵌入在存储器中的微型操作系统、控制应用软件组成,共同实现诸如实时控制、监视、管理、移动计算、数据处理等各种自动化处理任务。嵌入式系统以应用为中心,以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调硬件软件的协同性与整合性,软件与硬件可剪裁,以满足系统对功能、成本、体积和功耗等要求[1]。

嵌入式系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医疗仪器、智能仪器仪表等众多领域,如手机、pDa、mp3、手持设备、智能电话、机顶盒等,可以说嵌入式技术无处不在。由于社会对掌握嵌入式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嵌入式软硬件工程师成为未来几年最为热门的职业之一。

目前,随着嵌入式技术越来越热,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建立了嵌入式实验室。但是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很多高校嵌入式课程开设的情况不理想,很多学校建立了优良的嵌入式实验室,却很难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没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二、需要合适的师资力量。吉首大学作为一所办在民族地区的省属高校,其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吉首大学计算机系一直就是秉承此种宗旨来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从目前的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不仅要面向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应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需求相结合进行适时调整,从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师资能力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规划,以适应当前应用广泛的嵌入式系统人才需要。

二、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嵌入式技术及其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深厚嵌入式理论基础、能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无线通信等实际工作,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嵌入式系统方向重点培养学生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软件工程及各种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调试和测试工具[2],毕业后学生将具备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能力,有能力适应巨大的嵌入式系统产品市场需求,成为嵌入式系统产品企业所急需的掌握嵌入式系统软件技术的人才。

毕业生具有的知识、素质、能力包括: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熟悉计算机方面的有关法规,遵纪守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掌握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较扎实的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和新进展。2.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能够综合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3.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的设计、开发、调试及维护的基本能力。具体掌握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在该操作系统环境下设计、编程及开发的能力。兼具软件及硬件的协调开发能力。4.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方式,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与能力。5.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能够较熟练地使用英语从事嵌入式方向的研究与开发。

三、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嵌入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智能电子系统,需要掌握有关电子和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硬、软件综合知识。一般而言,自动化、测控和电子类的学生电子设计的基础较好,程序设计偏弱;而计算机类的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好,电子设计能力偏弱。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规划,应从以下几方面结合进行。

(一)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与嵌入式系统方向相结合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技术与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的产物。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范围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电子系统的智能化(工业控制、现代农业、家用电器、汽车电子、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等),计算机应用的延伸(mp3、手机、通信、网络、计算机设备等)。从这些应用可以看出,要完成一个以mCU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设计,需要硬件、软件及行业领域相关知识。硬件主要有mCU的硬件最小系统、输入/输出电路、人机接口设计。软件设计有固化软件的设计,也可能含pC机软件的设计,这些有关嵌入式系统的硬、软件设计和测试也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最主要的三大技术仍然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设置应与这些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相结合,在计算机相关软硬件知识基础进一步拓展设计和应用知识。

(二)与嵌入式系统自身特点相结合

嵌入式系统以计算机、电子技术为基础,但嵌入式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按照层次结构看待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分为4层:硬件层、驱动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不能片面地从“电子”或“计算机软件”角度认识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硬件密切相关,软硬件协同设计已经成为电子系统级工具和方法的主要应用,是软件与硬件的综合体,没有对硬件的理解就不可能写好嵌入式软件,同没有对软件的理解也不可能设计好嵌入式硬件。软硬件相结合进行课程设置是嵌入式系统的特点要求之一[3]。嵌入式系统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作为以应用为中心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嵌入式系统教学的关键,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为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应用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

(三)与市场、企业需求相结合

高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从需求的角度,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市场紧缺,企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的软硬结合的复合型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培养应与社会需求相接轨,充分培养学生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实际岗位的用人标准,满足企业应用需求,缩短企业二次岗前培训,成为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嵌入式方向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要完成一个嵌入式系统应用产品设计,需要硬件、软件及行业领域相关知识与实践训练,嵌入式方向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应用型技术人才,综合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的三个结合点,制定一套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4]。

(一)理论课程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括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硬件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和C++)、软件工程等软件课程;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课程也应该为嵌入式方向的支撑课程群。操作系统考虑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应增加Linux操作系统的实训内容。

在这些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删减原来与嵌入式方向联系不大,相对独立的若干专业课程,适当增大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方向课程比例,构成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理论课程体系。基础课程中增加嵌入式系统概论,硬件层面上增加可编程逻辑器件及描述语言FpGa/VHDL、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软件层面上增设Linux下C语言编程、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嵌入式系统级别上考虑软硬结合增设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考虑嵌入式发展方向,增设winCe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测试技术课程。

(二)实践课程体系

嵌入式系统是面向应用的,实践是整个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的嵌入式软硬件设计能力。在嵌入式课程实践中,采用多层次专业实践与培训认证相结合的实践体系。专业实践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内实验学时占每门课总学时数比例不低于30%,课程设计包括软硬件和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综合项目实践以项目团队的形式使学生得到团队协作的训练,毕业实习以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形式进行。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使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得到巩固提高,综合项目实践则培养学生阶段性综合性实践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设计的应用能力。目前,在嵌入式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厂商及相关认证也越来越为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及在职工程师所关注,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国际和国内嵌入式认证的培训内容和知识更新体系,增加实践动手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经验,增加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在ieee计算机协会和aCm共同制定的2004版计算机类课程体系中,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列为核心课程之一。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是一项长期、艰难的任务,新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学科,计算机本科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思路,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基础上进行,既重视融合学科的基础知识积累,又强调实践性,使嵌入式系统的教学紧随嵌入式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义德,汤书森,张北斗等.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4(8):23-25

[2]徐劲松,刘钰碧,蒋晶.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145-146

[3]徐敏,林瑞金,关健生.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3-15

[4]杨立林.从企业招聘需求看嵌入式系统教学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69-70

[作者简介]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9

关键词:项目教学模块化《电工技术基础》

大多数中职院校均开设《电工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为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其学习成效对后续课程的影响乃至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后的潜能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传统的课程教学,既要考虑到理论知识的“必须、够用”,又要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往往有点顾此失彼,与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不相符合。结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采用基于项目解决的教学模式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从高职教学的实践出发,讨论以项目教学为主线来贯穿整个《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模式,项目教学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变为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项目的内容和任务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因而能够受到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简介及现有教学情况分析

《电工技术基础》是电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相关中等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安全用电、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场与电磁感应、变压器、仪器仪表、元器件等知识和仪表使用与制作,元器件识别与检测,常用单位交流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三相电源与负载的安装与测试等技能。由于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理论学习上的难度和因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容易造成理论学不好而实践又不会的两难局面。采用项目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现今中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对《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存在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的现象,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枯燥乏味,专业基础知识简单无用,不用心学习,只会在考前采用突击背背的方法。而任课教师又由于教学课时削减、实验设备缺乏、实验仪器落后、电子企业的行业保密政策等的限制,也无法为其提供直接接触社会,获得感性认识的机会等原因,很难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深入讲解。

二、《电工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实践的开展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自觉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要采用项目解决的建构主义学习观,即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以行动为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重在项目情境的设计与效率,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集理论、实践、职业素养为一体的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和指导作用。项目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项目的准备、实施与评价。

1.项目的准备

在项目的准备阶段,由师生共同确定项目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再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经教师认可,项目的实施要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学生具体负责项目的夹施,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基于以上认识,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分解成六个大的实践项目,通过来源于实践生产生活需要的应用项目解决来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际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六个项目分别为:家庭中的安全用电、直流电路系统的组装与维护、三相电路系统的组装与维护、电动机的工作与维修、常见变压机械的检修和常见电子元器件的设计与检修。每个项目都有五个具体学习与操作模块组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应用技巧、独立小实践项目解决和项目解决过程性评价。通过实践项目化的内容安排和模块化的项目解决过程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项目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项目的实施

项目教学实施是按照项目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来进行,在任务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明确学生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然后按照已经确定的工作步骤和流程进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项目实施的流程:(1)项目导入;(2)师生共同分析项目,确定若干任务模块;(3)第n个任务即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实施其第n个任务,并提出问题;(4)教师引入相关新知识;(5)学生用已有知识提出实施任务的方案;(6)完成一个任务,并进行任务评价―;(7)重复3至6环节直到完成最后一个任务,进行任务评价;(8)把n个任务进行综合调试完成整个项目;(9)项目整体进行过程性评价、总结归纳和改进。

在教学过程模式上,以项目为中心,采用边讲边做、讲讲做做的知识与实践交叉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的兴趣,增强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落实到所给出的完整项目电路教学中去,这样使分散的内容具有针对性,给出的项目突出应用性和综合性。一是教学应以项目为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创设工作情景,采用多种教学辅助设备,如采用多媒体、投影仪等,介绍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进行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要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开放的实验实训基地,使职业技能鉴定、实验实训、现场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3.项目教学评价

项目教学评价作为项目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项目教学评价的重点可定位在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可以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来,亲身体验成果的发生过程。让学生领会并初步懂得围绕项目开展项目教学的一般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敢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对学生检查和成绩评定一般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其中包括操作情况、作业质量、完成时间、技术指标测试结果及有关项目问题的问答情况(最好以口试形式进行)、创新开拓的能力等,占总成绩50%,由教师综合评价后给出得分;二是学生职能素质的考核情况,其中包括安全操作、文明操作、团队协作、在小组所起的作用等综合能力,占总成绩30%,由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后给出得分;三是期末考试,把整个学期中的项目教学知识要点及操作技能、测试方法以书面形式考试,占总成绩20%。将过程性的评价和结果性的评价等多元化评价的有机结合是项目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职业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素质发展。

三、《电工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实践体会

1.项目教学实践关注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践,认识到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通过项目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理解和把握课程必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也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对教师而言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要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2.项目教学实践成功与否的基础是项目设置的综合性和职业问题解决性

好的项目应该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关联,即具备一定的综合性。项目的这种综合性可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供保证。完成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完成学习,有必要综合一些课程。项目教学在考虑综合性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学生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项目教学中,需要设置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环节。落实各项综合能力指标,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项目设计应有相应的规划;在项目实施中需重点观察的方面;在项目总结中需突出的内容;在项目考核中应该包括的内容等。

3.项目教学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

在完成项目制作后,分析与讨论的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思考才是最佳的提升学生能力的途径。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希望能够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当他们有了如下疑惑:为什么我们组的电路没有制作成功?为什么我的测量数据误差这么大?……这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思考问题和试图解决问题的意识。此时,需要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归纳、分析、总结项目教学中用到的知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学生会对以前的学习有一个新的认识。将实际与课堂所学的区别、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及时告诉学生,会使学生的视野更宽,求知欲更强,通过这两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拓展延伸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总而言之,通过项目教学法在《电工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体会到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主要特点是避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重在培养动手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适合《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需要,使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钱一平.电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吴春旺.高职机电专业《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3]龙晓庆.基于“项目驱动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众科技,2008,(5).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总结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高职院校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顺利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针对计算机类专业与非计算机类专业,这门课程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普及性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与操作等基础知识。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更像是一门纲领性课程,需要将后续的专业课程以章节的形式串联起来,让学生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应当从这门课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华南师范大学全面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把《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讲授+上机试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依托立体化教材进行自主学习[1]。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4个方面就如何使用好该教材作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主要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教材建设的思路。指出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改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它公共课的区别,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展的人才[2~4]。针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从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5]。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为主的团队协作编写了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6~7]。此教材从2012年开始在计算机学院的新生班级中投入使用,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教材在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硬件知识、操作系统、网络基础方面,比普通的教材更有深度,几乎所有的这些章节,都可以与计算机类专业的各相关课程联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有,而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的专业课程,通过在这本教材中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凝练,让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探索

具体来说,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首先对计算机发展历史进行总结,随后对计算机的经典体系结构,包括图灵机、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进行简要说明,让学生对这图灵与冯诺依曼这两位计算机鼻祖以及他们对计算机科学的贡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部分。一是介绍了计算机里的数制与编码,让学生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与十六进制的基本运算方法。这些知识是《数字逻辑》课程的基础。数字逻辑是数字电路逻辑设计的简称,其内容是应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系统逻辑设计。电子数字计算机是由具有各种逻辑功能的逻辑部件组成的,这些逻辑部件按其结构可分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有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再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就可以表示和实现布尔代数的基本运算。二是介绍了计算机的五大组成结构,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这些对应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此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结构,包括计算机逻辑部件、运算部件与运算方法、主存储器、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存储系统、辅助存储器、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系统等知识。

(二)操作系统部分。首先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原理知识,然后以windows7操作系统为例进行了操作示例介绍。此外,也对包括android与ioS等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简单的说明。这对应着《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是直接运行在“裸机”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任何其他软件都必须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才能运行。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软件及数据资源,控制程序运行,改善人机界面,为其它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等,使计算机系统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使用户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为其它软件的开发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相应的接口。操作系统管理着计算机硬件资源,同时按照应用程序的资源请求,为其分配资源,如:划分CpU时间、内存空间的开辟、调用打印机等。教材也对常规的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办公软件主要用于处理办公过程中的文字和数据信息,通常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和简单的数据处理等功能。

(三)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首先介绍了网络的定义与组成,随后介绍了oSi模型、常规的网络设备,以及tCp/ip协议等。这些知识对应着《计算机网络》这门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是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用通信线路将多个计算机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一个计算机网络组成包括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它们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三、结语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杜炫杰,李丽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

[2]魏茂林.浅谈如何用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3]关德君.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6

[4]田枫.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J].商业经济,2009

[5]陈桂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09

[6]王路群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