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十篇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十篇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17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研究成果;成果成因;以史为鉴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46-03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所承载的知识,研究其理论成果,加强教师专业化知识现对其进行综述。本文主要采取类比研究法,即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进行比较分析,更深刻地挖掘出《简编》的个性特征、体现语文科特点等优秀成果。《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语文教学法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之后相继出现了众多本学科同类书目。《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则是其一。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找出本学科的特点,寻找进步方向,更有利于本学科的今后发展。从《史纲》至《简编》经历了十几年之久,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得出《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突出语文科自身特点”的结论。本文对“个性化语言”、“独特的历史分期”以及“实践性强”三大成果进行论述,并试分析个性成果形成的原因。

一、例举研究成果

(一)语言的个性化

《简编》语言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整体叙述上简洁明了、详略得当;“语文味“的语言频繁出现两方面。

1.简洁明了、详略得当。《简编》的语言上的简洁,各部分内容的“点到为止”是很容易发现的。尤其是与《史纲》对比分析后,这一特点体现的更加明显。相对于《史纲》的“面面俱到”,《简编》的各部分内容是“缩减版”。犹如《名著导读》。用简洁的话语高度概括各部分内容。例如:同样是介绍《墨子》里的教育思想,《史纲》用了1000多字,而《简编》就用了300多字。对待众所周知的内容一笔带过,对待重点问题则比较详细。如《简编》对黑山北关小学语文教改经验的介绍中,对整个事件发展的介绍几乎没有,而对总结出的经验则介绍的详细。比较而言《史纲》对整个事件的发展各阶段、出现背景细致的叙述,对总结的经验没有单独列出,而是掺杂在各阶段的叙述里。《简编》的叙述更有针对性,将最有营养的“精华”陈列读者面前。

2.语言的“语文味”。《简编》的语言生动活泼,“语文味”颇浓。更体现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如其中每一章下的脉络“轨迹”、“基本内容”、“基本经验”。在《史纲》中则“思想”、“内容”、“方法”。其他书目比较泛滥的时期定名:古代、近代、现代,《简编》在其下标注自身理解即:“前语文”、“始语文”和“今语文”。又如三大历史分期下,还有更多的个性名称,如:言文教育为“潜”语文,古文教育为“准语文”此外还有“初语文”、“续语文”、“新语文”、“泛语文”和“大语文”等个性命名。这些生动的贴切的语言,和《史纲》中严谨的学术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科学的历史分期

如果说体例如本书框架骨骼,那么“历史分期”这一部分就是本书“心脏”。什么样的心脏决定全身如何运行循环。同样,本书的“分期”的个性决定了本书整体的个性。这一问题集中在本书的《导论》部分,起到了总领的作用。

1.四个原则。本书博采众长,在“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和“远粗近细”(又名:便利教学)四个原则下进行分期。“自身规律“原则是核心原则,其根本要求是符合本学科自身特点,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如《史纲》等书目的分期只有古代、近代、现代。这并不十分符合我们语文科的自身特点,语文教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但不等同于社会发展史。因此分期时以语文独立社科为分水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自身个性。也是“注重特征”原则的前提。“社会关联“原则要求分期时,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发展中找寻自身特殊性。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注重特征“原则要求抓住各时期的相对独立性。找到区别于其他时期的真正特性。“社会关联”原则是强调共性问题,“自身规律”和“注重特征”原则则是强调本学科的个性问题。“远粗近细“原则是史学里的通用原则。有利于避免产生烦琐哲学倾向,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期的体现。

2.分期比较图。《简编》采取列图表的方式将类似文献综述的广阔内容,简洁清楚地呈现给作者。《简编》对叶苍岑、陈必祥、陈学法、顾黄初、张隆华、曹洪顺、冯守仲几位教育专家分期意见经行综述并且形成比较图。最终分期方法,大方向上仍是以“古代、近代、现代“为线索,在其基础上又有自己的独特分期,创意十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其根本方法。这一部分为本书最精彩部分。将语文本学科的“本”体现的淋漓极致。《附表: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比较》图,以时间为横轴,以本书分期、历史时期、各位教育家的代表书目为纵轴。直观地表达本书的分期理论依据。

无论是分期的原则还是分期的具体方法都是《简编》科学性的体现。

(三)实践性较强

《简编》的第三个成果就是实践性很强。它相对《史纲》这类的详细理论著作而言,其更倾向于总结教学实践并指导教学实践。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看出它的实践性:体例上的“教材化”特征;成书过程的实践性。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编撰宋明理学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40-01

建国至今,我国中小学历史教材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共有51、53、56、61、63、78、86、92、96、03、04版等十余种不同版本。每个时期都各具特色:51版夹叙夹议,引证丰赡有趣,深入浅出;56版内容体系具体详实等。本文以1956年版为基础,在对建国之初的三个版本中“宋明理学”一课的编撰情况予以比较分析,借以回顾新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沿革。

百废待兴的建国之初,为了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学历史教科书除了部分改编老解放区的教材和史学专著外,还选用了统治区一些历史教材。可见,当时历史教材带有过渡性和应急性。随着过渡时期任务的逐步完成,1956年全国第一套完全自编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编出并正式在全国通用。这种“一纲一本”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保证了历史教材编写的政治方向。56版历史教材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历史学科课程体系,“宋明理学”知识的编排更彰显了56版教材的编排特色与地位。

1在课程体系编排上,将“理学”置于文化思想史某一章节子母中进行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编排

(1)相对于51版改编教材而言,56版教材基本上形成了合理的课程结构。教材内容的选编注重历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对新课改之前的课程教材建设有导向和奠基作用。以编、章、节、目的教材结构体系编排,章节子目标题设计具体直观,以通史型教学体系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介绍每个时代的历史面貌。宋明理学知识置于第六篇“宋辽夏金元”第三十六章“宋元的文化”第二子目“理学”及第三十七章“明清的文化”第一节“哲学图书的编纂”第一子目“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中。与51版教材的基本指导思想一致,56版教材侧重阶级斗争,认为理学是“维护封建地主利益”的工具、朱熹和陆九渊等思想家是“唯心主义者”。这种教材指导思想是由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大时代背景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决定,除此之外,与当时过分强调课程教材直接为政治和生产服务的课程观也密切相关,并且一直延续至改革开放之前。

2置于文化史教学内容内,正文中节选了理学家的主要观点等史料,以概论性语言总结理学观点,侧重于理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56版历史教材最大的特色是增添了文化史知识,宋明理学知识单独列为“理学”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这两个子母教学,对理学知识的阐述比51版详实具体。课本中明确提出“理学”这一说法、朱熹“理”“气”论、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知行合一”的等观点、宋明理学的发展演变,并节选了思想家的原著史料来解释理学的思想内涵、增添了“白鹿洞书院”“鹅湖辩论”等知识。

但在教材内容上也有以下几点不完善之处:

(1)与51版相比,在语言表述上56版教材虽然夹叙夹议简洁易读,但多是概论总结式表述,重说教义理,文风较呆板。摘录史料不如51版生动有趣。51版教材如“讲故事”般介绍杨时及朱熹的生活言行方面鲜活的事例,学生可以从侧面理解统治阶级用理学愚弄人民的一面。而56版教材直接摘录理学家的言论史料,并且进行文字翻译解释,虽然对学生理解记忆理学观点有帮助,但对学生思考并拓展理学知识使之对其产生独特见解有限制。

(2)文化史教学从政治史中分离出来,对学生全面掌握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有帮助,但56版教材也过分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编排知识点过多,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宋明理学知识的选编比51版本要详实具体的多,单就第六篇“宋辽夏金元”教材内容来说,教材就单列了“宋元的文化”一章。而且除“理学”外,还有“书院”“史学的发展”“宋词元曲话本和小说”“绘画”“三大发明”“科学技术”共7个子目。学习如此全面系统繁杂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而言无疑会增加其学习负担,滋生畏难、烦躁继而反感厌恶的情绪。

(3)对理学的定位狭隘,仅强调理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忽视理学在儒学发展脉络中的位置。并且虽提出“理学”概念,但未明确“心学”说法。

3历史教材呈现方式以现代文为表达方式,出现简体字,采用西式排版从左往右横排本,除正文外,还配有黑白插图

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56版历史教材也奠定了新课改之前的历史教材的排版框架。以宋明理学的编排为例,正文表述以现代文为主,出现简体字如“国,这,学”等。采用西式排版从左往右横排本,相对于51版而言阅读更方便。除正文外,还配有朱熹和王守仁的黑白简笔插图,图下有人物的名字及生卒时间注释。但插图过于简单,基本以手绘黑白简图为主,对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的作用略显不足。

在百业待兴的建国初期,各版本历史教材都汇集了前辈们的智慧和心血,彰显出他们斗志昂扬,举步向前的精神。新课改的今天,希望广大历史教材编写者能总结继承前期教材建设的宝贵经验,注重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课文辅助系统,编出更符合时代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具特色的历史教科书。

参考文献:

[1]叶蠖生.初级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全一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3

“组织和处理历史教材的要求,总的说就是使教学内容达到逻辑严密,具体易懂,头绪集中,重点突出。”为达到这个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组织教材中的重点突出和一般照顾

(一)重要意义

教材组织的重点突出,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这对历史课来说,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头绪纷繁,中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会有不少困难的。困此,在历史课中十分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透过典型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一般趋势和本质。重点突出的讲课,有助于达到如上要求,并减少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反之,平铺直叙、主次不分,或者过分求全,面面俱到,会使学生对历史教材难于领悟,增加学习上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堂历史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在颇大程度上取决于重点是否突出。”

第二、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历史课的教学时数较少,学生课后复习时间亦少,而教学内容仍不可能过分精简。因此,课堂讲授中更加应该突出重点,讲清主要部分,以便腾出一定时间,加强学生的复习巩固和基本训练。这样,重点突出就成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保证了。

重点突出要从教材组织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达到,而教材组织是主要方面,它决定重点所在,给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基础。但运用必要的方法来保证重点能够突出也是重要的。下面所谈,仅就教材组织方面而言。

教学重点就是全课时教材中的主要环节,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主要内容,是一节课的主心骨。把它讲清讲透,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或容易得到解决。或者,强调了这一部分教材,思想品德教育就能更加有力地贯彻。“备课中考虑教材组织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

(二)确定重点的依据

既然重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定重点应以课的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第一,从教材的科学系统来看,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如果说,基本线索即是反映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的一根基本联结线,则重点就是这个矛盾运动中的“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也就是突出在这根基本联结上的主要的一环。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人教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另外,在人教版七下《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中,有三个小目,从友好往来和抗击侵扰两方面反映了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所以“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都是重点。但“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主流,且更具历史影响,因此,可视为重中之重。

第二,从教与学的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和知识的难点。有的教材,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着手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因而也就成为达到教学目标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例如:讲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讲清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对于学生了解同盟会的性质及意义,特别是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在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这部分教材是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另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这种教材如果在科学体系中也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时,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第三,从形势的要求来看,重点也可以是与当前国内外形势或党的中心任务有密切的联系且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系统的重要环节往往与知识上的难点和关键是一致的,但也有时是不一致的;知识上的重点有的同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与现状有密切联系的教材不一定都作为重点来讲授。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又由于重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来,所以一堂课的重点不一定只限于一个,必要时可以有两个,但亦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就会变成无重点,失去重点的意义。

在确定重点时还必须注意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教材,如一节课综合叙述几个国家或几个民族的历史,或综合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应简单地突出某一个方面,而压缩其余方面。对于这样的教材,除了那些确实具有突出历史地位和意义的可作为重点外,一般地应以每一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为要点加以──分别叙述为宜。

(三)保证重点的措施

确定了重点以后,应该考虑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它,力求重点得以突出。仅就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方面而言,下列几点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1)组织教材时可调动教材,变动顺序,力求集中头绪,环绕中心,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因此一要有重心,二要有向心力,各部分教材紧密联系。(2)环绕重点从内容上予以必要的补充,相对地非重点部分作适当的精简,使重点更加突出。(3)从讲授时间上予以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但是,重点突出并非决定于材料多、时间长,而在于问题阐述的集中和深透。(4)要注意到重点当中还有重点。

(四)照顾一般

在处理重点时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突出重点并不等于放弃非重点,相反地必须重点与非重点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成为有核心的联系体。也就是说,历史教材的组织,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一般照顾;讲课时既要反对平均使用力量,也要反对孤立地突出重点不讲一般的做法。因为突出重点并不等于放弃非重点,没有一般,也就没有重点,突出重点,应有助于学生学好一般,而不是削弱一般。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材时必须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

二、处理教材中的适当补充和合理精简

适当补充和合理精简是历史教师创造性地对待教科书内容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一般地说,补充是对课本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充实和具体化,并使之更生动和更易理解些;精简是将教材的次要部分组织得更加精炼、简明和概括一些。补充和精简是相互结合、相互为用的,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贯彻教学目标。允许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决不能被认为可以任意增加教材的分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补充只应是把对贯彻教学目标和说明课本主要内容大有裨益而为课本所无或写得过于简单的材料充实进去,因此,补充必须是适当的。另一方面,精简并不是随意删削教科书内容,也不能认为就是单纯地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因此不应影响或削弱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所应精简的只能是对贯彻教学目标和说明主要问题作用不大或关系较远的课本上的材料,或者学生在其他学科已经学过的,务使精简以后,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目标更能完满地贯彻。因此,精简也必须是合理的。

历史教师要正确地掌握教材的补充和精简,首先必须严格地掌握它的目的性。凭个人兴趣或者为了炫耀渊博,旁征博引,或者由于资料在手,不忍割爱,以致教材臃肿,影响教学进度,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是不对的;由于不善于计划和掌握教学时间,讲课前松后紧,最后大段地删削教材的做法也是应该反对和竭力避免的。

怎样才能正确地掌握教材的补充和精简呢?

关于适当补充方面,第一,在服从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符合下述情况的,可以考虑补充:(1)在主要问题上,要用突出的、典型的事例来形成学生鲜明的历史表象或阐明历史概念;(2)需要用形象性的动人事例或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加强思想品德教育;(3)要用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解释难点,或使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的补充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相反,由于学生在听课时印象深刻,易于理解和记忆,反而会减轻复习和作业上的负担和更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补充应该环绕教学重点和教材的主要问题,并以不超越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范围为度。换言之,补充只是在教科书已定范围内的知识的充实和具体化,而不是扩大教科书内容的广度。如果教科书上的知识范围对于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任务或课程总的教学目标要求确实有不足之处而需要加以补充的,必须十分谨慎,最好经过教研组的讨论而后决定。

第三,所补充的材料必须首先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其次要有典型性;最后,所补充的材料,尽管是点滴的,也必须是能为学生接受的,凡晦涩艰深的内容,应一概舍弃。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在运用参考资料时,要比较、分析,决不能信手拈来,胡乱引用。

这里值得强调指出,历史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的应用是解决上述任务的良好手段,“文献资料是历史的原始性文件,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在表述问题时特别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历史教学中加以应用能收到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因此历史教师在考虑补充教材时,对这两种教材应加以重视。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下面两种情况可以提供作精简的对象:(1)非主要部分(如课文的小字大多数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而理解材料;(2)主要部分,但知识上已有一定基础,如以前学过或其他学科学过的材料。如人教版八下《第11课民族团结》提到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区域两大成就:“西汽东输、西电东送”已在地理课上学过了,可以一提了之。但是,必须注意,精简教材时要竭力避免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同样是《第11课民族团结》,关于“孔繁森”虽是小字部分,但反映的是中央人民政府为促成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所实行的一个重要政策,并且“孔繁森精神”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所以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削简只能精讲。

以上观点,仅限于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难免存在错误,乞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7—9年级共6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现状;因材施教

历史学科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 而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在全民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历史课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可是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在中职学校从事历史课教学的广大同行却普遍觉得现在的历史课的确越来越不好教了,甚至比高中的历史教学要难得多。除了中职培养学生的目的和普通高中不同和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外,笔者以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对象的把握和分析不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是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职校的学生与普高学生的现状相差很大,他们的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历史知识等方面现状都对学习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而,要想把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教好,首先应该多从分析这些学生的现状人手,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才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下面,笔者通过对当前职业学校的学生现状的深入分析,来简单谈谈本人对职业学校如何因材施教,开展历史课教学的体会。

一、中职学校学生及其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现状

1.大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来自有关权威机构的统计表明,当前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重比大于普通高中,他们从小就在长辈的呵护和溺爱中长大,这种呵护和溺爱造成了性格养成的缺失。不难发现,职校中的许多学生渴望体现个人价值的思想特别突出,内心有积极上进的一面,但往往表现出狭隘、偏执、任性、个性张扬等性格弱点,尤其怕学习怕吃苦:他们既很想把成绩搞上去,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总是不能持之以恒。每次经老师一说就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但过不了几天,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许多同学都是语言的伟人,行动的矮子,每当期末考试一下来,大部分同学考得并不理想,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这些独生子女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学习经常是老师抓就学学,老师放松了就不学。

2.许多学生的家庭现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现在上中职的许多学生,家长们长年在外地打工或者经常出差,这部分学生有的跟着爷爷奶奶,有的跟着外公外婆,还有的干脆以校为家。孩子生活由上一辈老人,孩子们在家缺乏父母的管教,学习自然也就没放在心上。在家中,因为父母不在,很少有人让他们参加劳动,所以,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家庭教育成效微乎其微,而社会不良习气对他们影响却是非常的大,因此,这部分学生成绩差,缺乏正常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正确引导是主因。

3.学生的学习基础总体比普通高中生差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考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各方面的素质和学习技能总体都不如普通高中生,由于从小成绩就不好,他们就自然成了所在各班中的一小部分后进生,不可否认,某些学校为抓升学率,只注重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早把他们淡忘了。这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渐渐形成了在家没有父母管,在校没有老师抓学习的现象,自然而然成绩是越来越差了。因此,他们既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的厌学思想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这些到职校来的学生,大多是中考时分数在普通高中录取线以下,实在没学校可上的学生。

4.大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非常贫乏 近年来,每当接触到新人校的中职学校学生时,我们发现中职新生的历史知识普遍都非常的贫乏,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以前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都不是很好,而历史知识,大多要花时间去理解去记忆,而这些学生又不想花时间去理解去记忆,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比起其他学科来往往更少的可怜。就连新中国是哪一年成立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谁建立的?这些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一个班级中往往都有很多的学生回答不上来,如果是出一道根据史料进行分析的试题,能展开分析的同学更是没有几个。

二、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如何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

1.针对这些学生性格特点,先育人再教书

英国思想家欧文说过:“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学校不仅对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还促进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学校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态度,师生关系和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等都将对学生的性格产生影响。学生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品行,就能顺利地走向社会。因此无论学校还是教师,育人的重担将超过授业解惑。

既如此,我们承担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广大中职学校的历史老师就不能只教书,不育人,也要象班主任那样,在学生的性格改造和习惯养成方面下一番功夫,多与学生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更好地帮助他们改造不良习性,养成良好习惯。让学生真心喜欢与历史老师交往、交流,从而慢慢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另外,同事同行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互通育人心得,强化整体育人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在中职学校同学们普遍喜欢历史课的良好氛围。

2.老师家长齐抓共管,让学生同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一个高素质学生的成长,往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亲和力、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学校教育和授课教师无法取代的。尽快让这些不太负责任的家长了解孩子处在当前社会处于复杂转型期,在社会教育极为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让家长知道,一个没有责任感怕吃苦的孩子,一旦老师要其承担很重的学习任务时,他就非常不习惯,千方百计逃避,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基于此,学校要充分与家长沟通交流,教会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如让家长们有意识地培养其竞争

意识,平时应多让孩子参加劳动,大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只有这样,家长学校才能共同起到作用,我们的学生才能受到更好更全面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我们的历史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才更得心应手。

3.培养兴趣,开发教材,探索中职学校历史教学新模式

针对当前中职生普遍历史课基础知识差的现状和历史学科的学科教学特点,笔者认为,重点应从两个方面改进中职学校历史课的教学。一方面,应该不断提高这些历史知识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首先通过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从喜欢历史老师到喜欢历史学科这一途径,是重要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长效途径,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特别重视,力争做得更出色;其次,应通过图片,资料,投影,电影,等多媒体教具和数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将历史课上得生动有趣;再次,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艺术,用风趣幽默而且动听的语言去讲解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最后,应结合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在教学中尽量开展历史故事比赛,历史年代大串线,历史剧评说,历史小游戏等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歌剧记忆法;思想史;历史教学

“歌诀记忆法”是把学习的材料编成易于记诵的语句,赋予其外在的音韵和节奏,使材料整齐对称、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从而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因“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很多东西都是极其复杂又需要记忆的东西,如果不懂得寓教于乐,那么历史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就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但按照知识分类,历史知识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以及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性知识、历史教学的本质,“使学生掌握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学会方法性知识,通过挖掘历史知识的价值观资源,渗透价值观教育,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可以看出,事实性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是达到历史育人目标的第一步,是极为重要的。事实性知识,简单地理解,就是历史史实,其“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不重复性的特点,因此需要记忆的内容数量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记忆基本的史实,对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运用历史歌诀,是较为适用的方法,特别是历史必修三思想史部分的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8个专题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以及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简单发展历程,这4个专题可以称为思想史。这部分教学的目的,“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识记思想家及其与思想发展相关的人物,对于思想史教学,就极为重要了。

思想史四个专题中,共提到了思想家以及与思想发展相关的人物54个,或是介绍其思想,或是介绍其活动对思想发展的意义。54个人中,中国的39个,古代、近代、现代分布相对均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中,提到了15个,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总为这么多的人名烦恼,尤其是世界历史中的名字更难以背诵。教学中,笔者为帮助学生记忆,尝试着将歌诀记忆法引进来,让学生较为容易地背诵这50多个人物及其思想。

对诸多的人名,笔者先让学生找出四个专题总共提到了多少个,再将这些人名和其思想活动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在有一定了解的基础,将其编为方便记忆的歌诀。学生编出了各式各样的歌诀,最后经过大家的筛选,确定其中的一首较全面的做模板,再由老师学生一起进行修改,最后经过确定如下:

孔孟荀墨老庄韩,汉武帝王董仲舒,

程朱理、陆王心,李叛道、黄骂君,

顾倡用、王唯物,林开眼、魏源辅,

洋务派里曾左李,王郑维新思想早,

晚有维新康梁严,陈胡鲁李蔡元培,

马列来华李早传,三民主义孙中山,

普苏柏亚人文起,文学三杰薄但彼,

美术三杰达拉米,英有巨匠是沙翁,

马丁・路德改宗教,霍洛思想起蒙早,

法有大师伏孟卢,康德启蒙总结好。

一百多字的历史歌诀,包含了四个专题中提及的思想家及其和思想发展相关的人物,将其背诵下来,对这四个专题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为深入地学习打下了基础。

将学生和老师共同编制的歌诀背诵,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找”人物,再将找出来的人名进行“编歌”,大家有兴趣,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能力。用押韵的歌诀帮助记忆相对较为复杂的人名,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思想史的教育中,对思想家的了解与记忆是必要的,面对较多的思想家,历史歌诀“以其字句工整、韵律和谐、言简意赅、琅琅上口为特点。深受人们喜欢。如果把歌诀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就会化凌乱为系统,化繁杂为简明,化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在思想的教学中,对老师教学、学生学习,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生敏.“歌诀法”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6

以《标准》和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完成历史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特别要注重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到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

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知识的获取及呈现都伴随着相应的能力,同样,能力也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技能准备条件。从学会学习的角度上讲,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更为重要的。因此,与知识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发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创造力,其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中学生能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储备大量的历史知识,培养宽阔的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提出各种假设,并能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培养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还要设计研究性课题或者是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钻研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要留有余地,鼓励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历史思维品质的训练,离不开历史思维过程的训练。为加强历史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训练,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概念的变式,变式提供得越充分,越便于学生科学、准确、透彻地理解历史概念的本质。

历史思维的高级阶段是历史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就是要使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历史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形成正确的历史想象,关键在于学生要对历史材料有广泛的掌握和正确的理解,这就是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阅读,除设法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或历史读物;二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就是认读和解读,即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分析信息,从而促进概念的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获得和掌握,可以使其思维和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历史学习中的阅读就是“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便领会这种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内容标准”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具体可以概括为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不同途径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总结问题等基本过程。因此,学习就是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学习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

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学习原则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宏观指导,其间接性说明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存在某种适用于一切教学任务和对象的“最佳”教学形式,而应提倡多种教学方式。在历史学习中规定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及教学条件而展开。根据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建议学习过程能够使知识

学习融于形象直观的活动中,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权利,有表现和表达自己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才更容易被接受。我国传统的教学法认为,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就是学习历史知识和理论的方法,而忽视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甚至缩小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功能。所以应该还中学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方法,除了有利于掌握历史知识之外,还要能够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应该是当前历史基础教育的原则。

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结合时事热点如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利弊等问题进行讨论、辩论;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与访谈,如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的巨变等;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则天、拿破仑、洋务运动、等进行评价与讨论;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仿制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历史文物;鉴赏历史文物,如中国古代陶瓷等;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如西安事变、、雅尔塔会议等;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二战警示录》等,欣赏历史文学艺术;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竟争的复杂性”的学习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111-02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不仅告诉人们应该正视历史、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并从中得到关于社会发展的领悟,也成为高中历史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今,在这个数字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相继出现各种先进灵活的教学方式,带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因此,针对高中这样一个敏感时期的教育,如何通过历史来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复杂的背景下,调整优化教学模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1我国历史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

数字信息化技术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效果是受人瞩目的,历史教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愈发普遍并进入一个发展瓶颈。要突破瓶颈实现教学质的飞跃,将学生和教师的整体历史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需要找出并面对当今高中历史教学数字信息化的现状。

应试教育下高中历史信息化教学内容僵化在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学生和教师所能接触的知识和信息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种外部环境的逼迫下,高中教育依旧是以应试为主的硬性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法虽然在考试成绩上有所成效,但是长远来看,在教育过程中以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大力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知识点来保证考试成绩,使学生在填灌式教育之下,自主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仅如此,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依然是很久之前的老式教材,因为历史知识不变的缘故,很多内容也没有相应的增改。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所能接触的历史信息是无限的,若在社会上所接触的历史信息在课堂上没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出现错误的学习意识,无论从学生能力的角度还是教师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都有很强烈的负面影响。

课堂数字信息化技术运用简单,华而不实首先,从高中历史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数字信息化的运用几乎只是简单地体现在幻灯片播放、课件演示和纪录片播放这三种方式。教师的制作方式也不过是将书本的内容和网上的内容直接搬到课堂中来,简单的操作虽然在信息化教学初始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在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学校教育四处受到挑战的环境下,现有的教学软件很难再博得学生的欢心。其次,从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运用内容来看,信息化的内容就是教师辅导教材和教育部出品的视频,其教育内容大多是图片的叠加和历史趣闻的简单引用,或者是基础性的纪录片,在内容上很难有新的突破。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技术的首要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知识量和提高思考历史的能力,一味地追求科技而不是实际内容丰富是毫无意义的改革。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学不受重视当今国内的历史教学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在高考的逼迫下,历史科目作为三大主课之外的“副科”,遭遇学生知识的实际需求与师生重视程度不符的尴尬境遇。就多媒体教学的现实来看,当下高中历史教育主要的情况是:文科生将历史作为主课之外的综合科目的一科,只利用了很少的一部分精力;而理科生更是对历史不大关心,顶多是作为业余爱好来学习。在这种意识下,现在信息教学模式可能不但没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是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将看课件和纪录片作为一种消遣方式,这样的历史信息化教学无疑失去了其原本的光彩。

2创新数字信息化时代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在坚持高中历史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日本信息化教育的发达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得到认可的,而也因为有着相似的历史经历,很多情况下日本的历史教学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在针对课堂的实际调查中可以明显看出,中日高中历史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学校重在在课堂上强调历史的客观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固定的知识点,而日本学校更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和以此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实现学习历史的意义。这种激发学生分析历史、反省历史,从历史中真正学到知识和思想的教育方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可以对整个人生起到不小的影响。当今社会信息化火热发展,各种多样复杂的信息充斥学生的日常生活,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能力已经基本成熟,完全有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扩大视野,实现高中历史教育国际化欧美等国家的信息化技术居于世界前列,在高中教育中,虽然也有高考的重压,但是历史信息教学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丝毫没有受到限制。在欧美、日本等国高中课堂中,普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和专门的历史教育系统来搜集历史资料和各方观点,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吸收到所需要的知识,并学习各种历史观点和理论,借以形成自己的一套历史思路。

历史是世界性的人文学科,其观点和内容都需要综合多方面去了解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适当弱化对基础知识的生硬的背诵,通过信息技术来吸收历史上的百家之言,将信息化的优势彻底融入历史教学中,运用科技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深度思维的能力。

在开展历史信息化教学的同时,将历史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各国高中历史教育虽然有其优越之处,但是在学习时仍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他国历史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尤其是针对历史和德育方面的各种争议,可以吸取经验,完善我国的教育方针。

3结语

总之,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学校教育也必须与数字信息化时代全面接轨。传统与现代教育的衔接仍然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仍然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历史教育虽然在高考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对学生的社会观和历史观甚至是道德观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需要在进行历史教育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汲取先进教育模式的优点,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前提下,更要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保障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继福.论信息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4):104-106.

[2]陈亚媛.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的反思[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1):60.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效能;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17-01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现行历史教材体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2 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选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实施已五年,但变化很少,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史前社会的“元谋猿人”到 1999 年“香港、澳门回归”是中国史的时间范围。同学经常问:“过去的教材和今天的教材变化很大吗?”老师的回答是:“不大,只有一些小的变动。”教材已形成一套固定的体系。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大一统”教材是全国普通高考的依据,教师教学必然有其现实的一面,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在如何应对高考达成一致:提高升学率,教学目标体现为简单的升学率。教学目标的单一导致教师的创造性体现在更多、更快地将教材简化为一些现成的结论和答案。学生便形成一种观点;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知识点,教材权威又会导致学生必须遵循课本和老师的要求,由此,“灌输式”与“接受式”方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变成了主流。

在这种方式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异化为高强度的“复读机”,大量练习和纠正错误“判读器”。“县中模式”成为应试教育的典范,学生从早上六点三十分至晚上十点三十分都在读书、做练习,仅凭考上大学信念的支撑刻苦读书,金榜题名。高中教育目的是输送人才,如果是一种学习态度和兴趣都被榨干的大学生,这样的“人才”在大学能适应吗?毕业以后是否能够适应变换万千的社会?事实证明,如今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的艰辛足以反映我们教育的问题。老师行为的异化,毫无效能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重复背诵以提高学生成绩,当今的历史课堂教学占时间、拼体力为主的“掠夺式”教学,没有能力的培养,背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2学生关注程度不高

传统高中课程决定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知识基础方面:历史课程是对于先于自己存在的且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的简明叙述;学科方面:历史课程是一门依靠记忆进行学习的学科;内容特征:历史学科是富者,列强和名人的编年史;知识范围:历史学科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经验范围:历史学科是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课程难度:历史课程比数学课程容易。

内容决定形式,决定了教师普遍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具我们的调查,学生对历史课学习过程是一种短时的学习、随意的学习,大部分同学有临时突击的意识。反映出学生对历史课的关注程度不高,由于缺乏现实性,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历有着相当的距离,文本与生活的分离。在这样的前提下,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简化为单一的记忆类型学科,结果形成学习历史很容易的错误观念。导致学习历史的方法是“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丢笔记”,有趣和鲜活的历史仅仅在电视剧中以一种“戏说”的方式变为娱乐大众的消费品。学习历史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为了会考过关取得高中毕业证而学,是因为自己想考的大学和专业需要“文科综合”成绩才来学习历史。学生将历史简化为复习资料上的习题,只管背诵,记住就行,在高考中取得成绩,考上大学就行。而不把学习历史看成锻炼自己学习分析问题能力,指导人生,养成自己价值观念的重要学科。

通过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表,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 35 周上课时间计算。总课时为 9522 节。九年课时(总计)比例为:思想品德 7%~9%;历史与社会 3%~4%;科学位 7%~9%;语文 20%~22%;数学 13%~15%;外语6%~8%;体育 10%~11%;综合时间活动 6%~8%;地方与学校课程 10%~12%。可以得出这样结论:历史不是重要课目,所以价值不大。历史与社会从九年义务教育总课时中只占 3%~4%,是所有科目中比例最低的,与数学相比较之占其 1/4,占语文 1/5 必然会导致现实中历史课程设置比例低,只能是作为考察课目。目标价值在学生和学校领导的心中处于较低的位置,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动机较弱,关注程度下降。历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不高,基于一种错误的观念:只要识字就可以担当历史教学任务,结果“友情客串”历史教师现象在普通中学决不是个例。一大批没有受过历史专业训练,学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欠缺的教师充当历史教师,“独白式”照本宣科、拼命的灌输在学生的心目中会造成什么呢?历史太简单!只要识字就行,背下来就可以。不重视历史教育的最明显的观念就是:“历史是副科”目标的期望值很低。这种认识到上了高中都无法轻易的改变。在历史教学中,没有分析历史情境、没有准确的表述历史人物、没有历史的逻辑推断、更没有历史的发展观点、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因此学生并不会为历史学科投入更多的精力。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9

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忙差生。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解潜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以下是整理的历史教学经验心得总结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教学经验心得总结一

本学期,本人任教八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用心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简单、认真的形象去应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作为教八年级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透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忙差生。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理解潜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本学期,本人任八年级二个班的历史课。我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用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此刻,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搞笑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工作。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个性注意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历史教学经验心得总结二

古人以史为镜,学习历史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对于历史老师来说,历史教学应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有兴趣,感兴趣。而不是一味的照着书本读书。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总结。

本学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小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历史教学经验心得总结三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虽然是老教师,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许老师9节课,而许老师听了我10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习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习,本学期参加20__年“初中教师岗位培训班”学习、“__教育接力”活动、名师讲堂等。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总结篇10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内容和贴近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于学生来说,每一堂课总是充满着期盼,历史课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讲了一个小故事:“古时候,人们仰望天空心想什么时候能登上月球,还有的人看见天上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幻想自己有朝一日也会飞起来,曾经有一个人把两个薄的木板绑在自己的两肋,从高空往下飞,结果当然飞不起来。在当今社会,手机比较普遍,超市在我们身边,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什么产生的结果?”这样的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答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或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非常伟大。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既激发了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为他们培养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三、与时俱进,以新引趣

历史教学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喜欢看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在平时的谈话和语文的作文练习中,也常常引用历史典故,滔滔不绝。但这些人在历史课堂上却无精打采,成绩不理想,为什么对历史的兴趣难于转化为历史学科的学习优势呢?有学生说:“历史教科书就像是抽掉了血肉只剩骨架的白骨精,让我如何能爱它!”确实,历史教科书讲述较为简略,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趣味性少。再加上观点滞后,学生读起来枯燥无味。现代教育论认为,我们的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要让学生乐学、有兴趣,就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加进新东西,使学科充满新鲜、新颖、新奇,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1.教学模式要变化。不应该由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由教师把学生的“一杯水”倒满。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四步教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学习法、辩论赛法、编写历史小论文、表演历史剧、小记者报道大会等。教师的工作重点则转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2.史学信息的输入要新。每一门学科都在进步,历史也不例外,因此要及时传达最新科研成果,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如夏商周的断代工程,在北京老山汉墓出土的美女是中亚人还是西亚人或者是西域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兴趣。

3.教学手段要变化。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为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资源优势,更直观展现历史的生动、人物的鲜活。

4.知识结构要重组。如讲“十年建设时期”时,我按照中共成功的探索、出现的失误、十年成就来重组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符合高考命题的要求。

5.教学内容要更新。现在的中高考试题大多立足教材,关注现实,观点新颖,设计巧妙。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走在教材前面,及时引入新观点,关注现实热点问题。

四、编歌谣,促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