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十篇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十篇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34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1

关键词: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建构

数学素养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00年所颁布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文中着重地强调了数学素养对民族、社会、国家的重要性.随着近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并且认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笔者在阐述数学核心素养及其重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详细地提出了具体的建构核心素养的实施办法,以供各位读者师生探讨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讲,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笔者对数学素养的理解是指学生掌握、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与内化数学知识与思想的能力.从核心构成要素来看,数学素养应该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六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各有侧重又形成体系的方面.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1“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人们重视数学学科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人民的数学素养,培养我国人民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思想处理工作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素养的核心和基础,其不仅包含了基于数学基本知识而形成的各种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更体现着数学在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及对其价值的认识.

2“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其数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成为我国优秀公民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现着我们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基本的知识和思想,更能够积累起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以后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我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更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南针.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已经作为一项急迫的任务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的案头.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追求学习思维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建构

1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内在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减少数学的抽象性,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

交流是促进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并且通过交流,学生在交换想法与积极思考中,很容易产生很强的创造力,这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数学交流,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3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出真知,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我们常常会多有感触,往往对自己参与研究制作的东西印象更加深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课题,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动手实践,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提高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国家文件的方式第一次提出了“数学素养”这一新概念,文件中指出:“使w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教育改革中的概念之一,更是应该付诸实践的教学目标与行动指南.各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不遗余力地对其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寻找更加适合培养自己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参考文献:

[1]华志远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65(35)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2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敬业奉献诚信友善

[作者简介]兰茹(1963-),女,辽宁丹东人,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教学。(广东广州5106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00-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而成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精髓,最直接、最鲜明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指导高校推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更是指导高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精魂所在。

一、国内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具有跨行业的属性,是伴随终身的或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化时,从业人员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从业者这一基本素质能使他们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获得新的职业和(职业)技能,所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技能”。它在从业者未来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故而又被称为“关键能力”。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非常重视劳动队伍的技能开发,在国家教育培训目标上明确提出了“为了成功的未来开发技能”的口号。为此,英国的改革将重心放在企业,放在人的技能开发上,毅然决定由政府、教育机构和行业共同开发企业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并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其目的是搞活企业,提高人的素质;方法采用的是国家干预现行教育和考核制度的改革;结果就是建立了一套包括nVQ制度、GnVQ制度及核心能力在内的体系。

我国核心能力标准体系属于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八项核心能力的培训认证体系,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出台了一整套《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手册》《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试行)》,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已逐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要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新论断、新阐释,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精华的当代诉求。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大学提出的教育理念,其主要观点是:大学教育在强调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为导向”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宗旨,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人才规格的定位来自于企业的要求,人才质量的检验来自于企业的评价。毕业生跟踪调研了解到,很多企业已经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作为用人、留人的重要指标,将毕业生是否具有优秀的人品、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等素养排在前面,这充分说明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往往不是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而是更看重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把将要选择的这个“职业”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并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要正直、忠诚、守信、敬岗爱业。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要素。本项研究以广东省近十所高职院校1000名学生为对象,在已有的职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实证研究为最终落脚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核心能力专门化教学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之中,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合作意识的同时,将学生养成教育和职业行为规范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紧密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就是以主流社会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直、忠诚、守信、严谨、守纪、勤学、热情、文明、礼貌等个人品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教育及其过程;就是从社会理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真情奉献等方面去培育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并予以实践,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个人追求与人民期待紧密结合起来。

1.以社会理想为导向,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的外在显现,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追求。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公共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革与创新,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在“你认为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等级证书的目的是什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沟通合作能力”的占60%,“为了提高综合素质”的占50%,“为了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占40%。由此可见,广大学生对于提高自己的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一,多数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如果只是单纯认为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程学习及获取证书,就是增加就业的砝码,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肯定达不到社会的期望。因此,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教学和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上,除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目标―任务―准备―行动―评估”的五步训练法,组织学生结合未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完成一个真实可操作的项目外,更要引导学生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上升到以社会理想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让学生懂得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每一个进入职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企业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必备要求,同时也是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基础。

2.以敬业精神为核心,在专业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敬业精神的精髓是敬业价值观,敬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弘扬和践行敬业精神应当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价值追求。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专业课程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改革,通过以任务驱动的团队学习实践过程,引导学生懂得只有把个人的实力与团队的实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才具有价值意义。以学生实习、实训为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实习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和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见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参与中,亲身感知、真正体验沟通合作的愉悦、人格的完善、职业荣誉和职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不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有价值,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企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实习体验帮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理念,让学生懂得岗位和职业既是一个人谋生的基本手段,也是一个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自己抱负和价值的场所。只有对工作岗位充满着敬畏,具有与企业荣辱与共、同甘共苦的使命感,才能在职场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以企业员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态度和“安心工作,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职业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以诚实守信为根本,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动精神;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和课余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端正学风,诚信求知、诚信求学、诚信缴费、诚信应考;通过抓课堂考勤和考风、考纪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学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将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思想品德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按照测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在宿舍文化、教室文化的创建过程中,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文明习惯;训练职业行为,提高职业素质。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业,严查仪容仪表,强化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构建诚信测评体系,建立起广大师生共同的行业准则,引导学生做到言而有信,“知、情、意、行统一”,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素质和诚信品质。

四、以真情奉献为重点,在学生的志愿服务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结果。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勤工助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核心能力要素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参加各项活动中感知、感受真诚沟通和团队成功合作带来的愉悦、给予的力量,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组织大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化解他们的心灵困惑,及时纠正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个别学生的不良表现;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乐于助人的友善情感在时间上予以延伸、在空间上予以拓展。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提高道德修养,升华思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兰茹.体育后备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1).

[2]兰茹.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思考[J].职教论坛,2013(20).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思考

1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的素养。它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它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2对数学素养的基本认识

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定差异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数学素养包括了后天学习和先天素质。在素质教育理念中明确了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组成,并提出人的先天特点是数学素养的基础,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将稳定的心理属性形成。二是数学素养由数学行为和价值组成,在解读数学素养的时候,郑强教授指出学习者在学习后对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并将学习成果内化,将一种时代价值最终体现,使其服务于现实生活。在构成要素上,何小亚指出包括了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方法、意识、推理与运算。同时康世刚还将数学素养的内涵明确,即以数学活动反思、感悟和体验数学活动,并将综合性特征通过真实情境表现,行为特征涉及了问题的技能理性处理与数学知识的应用。目前关于数学素养的构建研究已经上升到了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的层面。三是数学素养由关键能力和数学方法组成,并将下结论、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能力的形成概括为数学素养的内涵,并且以上关键能力均对学生的数学领悟程度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数学的后期应用效度有着直接影响。义务教育大纲中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是具备唯物辩证思想、应用数学的素养、逻辑思维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可见,对于数学素养的界定主要是从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和教学方法上着手的。四是数学素养由基本能力和数学知识组成,其中澳大利亚教育署将其定义为以钱数、百分数、小数、分数和整数来合理估算空间,并将运算技能和基本数表能力掌握的习惯。同时格罗瑟指出数学素养即为对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如验证、实验、假设和观察。

3数学核心素养与教育核心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培养人才作为目标,以培养2生各项能力和素质作为内容,以教育方式作为手段,将学生打造为一个可以适应时展的综合型人才。素养不同于素质,却与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集各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内容包括个性、技能、知识、情感等方面。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所具备的个人成功生活和社会健全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体,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分别是“人与自身发展”、“人与工具”、“人与社会”。王尚志教授在数学学科课程纲要建设推进研讨会上,曾经作过“关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专题报告,提出中国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王尚志教授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是针对数学学科而言的,与教育强调的核心素养有着密切关系。

4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

4.1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传统教学相比,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中心而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方式,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例如,在认识“100以内数”这一节课上,教师就可以用火柴棍游戏作为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火柴棍的摆弄,使学生加深对数字的影响和理解。同时,运用火柴棍,学生也可以摆出各色各样的事物,充分符合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升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培养,注重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幼稚而加以取笑,应该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加以赞赏,鼓励学生多提问,提好问,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能力。因而,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教学价值,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不仅要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的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8、48+25、68+27、27+68各个小组轮流答题,随着问题的深入,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加法交换律的问题,进而把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规律,让学生真实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

4.3注重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能够使生活更加富有细致化和情趣化。因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联系,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数学知识中的估算运用,就与人们的生活实践有着直接联系,也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计算方法。在生活实践中,许多数学问题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就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估算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及培养他们的数感及数学应用意识都有着积极意义。

5反思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

在定义数学核心素养的时候,不能以例子和素养来界定,也不能简单地从情感态度、关键能力、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这几个层面考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关联性、普遍性和基础性,因此在培养中必须围绕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并且做到均衡、综合、协调发展,对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予以满足的同时,也超越和挑战数学。要想对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全面的理解,就必须不断探索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和测试题的编制。由此可见,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还有学者指出,如果不能自觉的学习数学,数学相关特征就会将一些负面效果产生,如人生哲学、学术态度和研究思想等。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将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明确,并将其重要性明确,这样才能推进小学生的成长。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予以重视,并且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积淀,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进而终身受用。

作者:李美莲单位: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6,(09):23-26.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350-01

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调整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管理工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充实学生管理队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往往非常到位且严格。但因为包括管理队伍在内的各种原因,致使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受到影响。以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辅导员为例,按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辅导员配备不足问题,辅导员忙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较多,使得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有效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受到影响。除此以外,不完善的辅导员发展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这也大大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导致管理队伍不稳定。此外,很多辅导员的专业都不对口,以致其严重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缺少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这都使得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环节显得薄弱。因此,选聘具有相关的学科专业背景,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才充实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扩大参与范围,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要体现平等和民主,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个别谈心、问卷调查、召开学生管理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征求大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参与能力,增强其平等和民主意识,还能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使管理和决策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实际,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度和管理效果。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指导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能激励学生进步,还具有纠偏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标准,建立相关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在评价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选拨学生干部或在评优评先时,要按照条件和标准,广泛征求意见,发扬民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进行。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和考核,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对学生进行非专业能力评价时,要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文明、和谐、法治等内容融入其中,形成关心集体、珍惜荣誉、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等等。

四、以学生为主,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体都是学生,且始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做好学生工作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的情况复杂、性质特殊,因而学生管理工作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细心服务和严格管理,在学生学到相关技能的同时,大大提升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服务体系,即建立覆盖面广、功能完善、服务质量高且工作细致的服务体系,为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服务和支持。这就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心理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和咨询;加大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力度,进而为学生提供有效、及时的就业信息,使就业数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对学生运用所学技能服务于社会发展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服务化,因而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并创新服务于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五、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由于高职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升入高职院校以后,普遍存在松口气的思想,许多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偏低,致使其工作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下降。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另外,在班级管理和社团活动中,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广阔的自我发挥及自主空间,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平台,而管理者也应不断转变观念,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因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是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自主性及独立思想的人。所以,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着重突显自由和自主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以及独立精神。具体来讲,各个学生团体就是学生实施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民主管理工作的原动力。因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可充分调动学生团体的力量,并赋予其强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为其增加经费投入,促使学生团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进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中。此外,学生团体也可参与学校决策,以便得到良好的锻炼。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民族兴衰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孙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体现[J].教育界,2014,(36):29.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5

关键词: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20-01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小w阶段正是一个人成长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素养是指个人应对复杂社会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导致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所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只是一种口号和愿景。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

3.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从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通过专家引领、学科带头示范作用,转变教师以只关注知识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通过学习、探索、引领使教师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二)改变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差异。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家庭环境、性格、兴趣等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备课和组织教学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数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实际生活。只有重视数学与社会实际联系,才能较好的满足社会的数学需求。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结合生活的实际。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觉联系生活实际。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往往觉得数学较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也收到了影响。因此数学要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对知识技能掌握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其次可以对教材中的具体题材和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设置开放性思维的话题,进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数学素养。

总之,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解放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数学教师要认知领会小学数学课标的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将数学的核心素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与价值,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钱留娟.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都市家教月刊,2016(2):262~263.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6

“核心素养”有多热?从各类教育报刊的专题文章,到各级论坛、学术年会活动,可见一斑。人们不禁追问: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它将对学校、教师带来哪些挑战?

核心素养是什么?

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素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广邀学者自1997年至2005年进行了为期近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研究指出,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是个体在与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有研究者用素养=(知识+能力)态度的公式形象地展现素养与知识、能力、态度的关系。其中态度是关键变量。如果态度是负分,一切知识与能力皆会产生负面效果。

从素养到核心素养,则是对人面向未来的“关键少数”素养的凝练。人的发展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全部囊括。明确核心素养,把这些最基本的素养培育出来,其余的素养,便会在这个根素养上生发、生长出来。

教育部《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充分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早在2013年5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国内几所重点师范大学,启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课题。课题组领衔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指出,现在世界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它应该包含六个方面: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2015年11月,林崇德教授在北京首届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上透露,课题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最终得出学生核心素养的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

・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

・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教授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课题组也已经开始以提炼学科素养为切入点,对核心素养的具体描述展开研究。

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

对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不少教育者都心存疑虑,甚至有人认为是在“瞎折腾”。事实是否如此?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呢?

这就首先要回到概念产生的语境,它是对深化课程改革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

《意见》指出,课程改革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出“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等现实问题。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表示。

其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在所有核心素养指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最核心的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品格。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强调,信息化时代,价值塑造应摆在所有育人工作的第一位。开放、多元的时代使得西方世界渗透对中国和平演变的思想比任何一个时期都严重,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国家认同,因此我们必须要让每一位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坚实的中华文化底蕴、拥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辛涛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其三,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信息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

在日益复杂、多元、开放和强调创新的时代,互联网让知识信息变得海量、唾手可得,未来社会各行各业既呈现高度分化、专业化特征,又体现跨界融合的特点,对人才的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情境的关键能力,至关重要。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褚宏启指出,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素养,都是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袁振国认为:“核心素养就是面对加速变化的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未来20年甚至10年没有人能清晰预判的情况下,教育要给孩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使其能够应对未来不确定情境中的真实问题。”

其四,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是“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

柳夕浪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一文中梳理了“素质教育”的演变史: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到“一个灵魂、两个重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后来又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

然而,素质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的具体化的内容。这种理论上的“模糊”,既给实践者提供了自由探索的空间,也让校长、教师感到困惑。

着眼于素质的可塑性,建立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借以指导、规范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认为:“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

核心素养将对学校、教师带来什么挑战?

从知识导向到能力导向,再到素养导向,体现了教育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归。

明确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才能围绕其修订课程标准,确立学业质量标准,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精心选择课程内容,推进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克服学科知识本位与教学中的短视行为,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在核心素养上达成共识,是学校、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一步。

2015年11月,在厦门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上,物理学科课题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透露,开始许多专家对“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课程形式、教学实践进入学生内心很不理解,因为各学科的教学逻辑已经深入人心。后来,大家逐渐达成共识:不管哪门学科,都不是以培养“××家”为教学目标,而是针对未来每个公民。比如不专事物理专业工作的孩子,通过学习物理,能给他们打下什么烙印?给予他们什么能力来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成员王月芬认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从单一知识、技能转向综合素质,从学科学习转向跨学科学习,从灌输式学习走向探究性学习。

申继亮强调,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必须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清楚每一位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应该具备的素养,将课堂教材与学生的素养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与考试挂钩。

在中国教育转向对人的能力和品格关注的今天,教师如何提升核心素养的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指出:“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031-02

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注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大学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希望,因而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建设公民道德素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个人品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工作、确保更好的工作质量,应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并且要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因此,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毕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对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如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执政党、党和政府、党政干部、革命军人、政治战线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它要求执政党能够“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革命军人“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献身使命、报效国家、崇尚荣誉”,要求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以人为本”,要求党政干部“务实、为民、清廉”,要求政法战线“为民、忠诚、廉洁、公正”等等。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说明人们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将会深化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未来的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也将以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教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认为除了公民的个人教育外,社会制度的建设也尤为重要。

2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的概念比较广泛。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等内容。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品质一般称为职业素养。如果人们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那么他们就会尊重自己的工作,并且对自己的工作有充满热情。人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品质一般称为职业素养。如果人们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那么他们就会尊重自己的工作,并且对自己的工作有充满热情。职业信念、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也职业信念为指导,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注重团队合作等。想要做好一份职业,拥有熟练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是职业对我们的基本要求。俗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充分说明只有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才能发挥自己所长,做好自己的职业。而且各行各业对人们提出了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简而言之,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对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3.1大学生职业素养缺乏的现状

3.1.1缺失职业认知

一些大学生在高考报志愿时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专业,而在父母、老师的建议选择了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的职业。所以这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更多的了解,在大学中学习时也缺乏相应的兴趣,更别提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了。部分学生虽然是自己选择的专业,但在大学学习中他们并没有树立自己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大学生生活中忙着玩乐,荒废了自己的学业,对自己的职业一无所知。

3.1.2模糊不清的职业规划

每个大学生都想毕业后拥有一份较好的工作,然而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并没有明确的规划。有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大概87%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未来适合的职业是什么,79%的大学生并不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54%的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只有大概5%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楚的目标和明确的职业规划。从这份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明确,也没有清晰明确的职业价值观。现实也告诉不明确的目标将停滞我们的发展和晋升。一味的追求高职、高薪显然也是盲目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脚踏实地,方能走得长远。

3.1.3缺乏职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一味追求光鲜、体面的工作。其实,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使这些职业应运而生,也就是说每个职业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职业时公民个人体现以及自我价值的载体。然而,有些大学生不学无术、好高骛远,对就业形势漠不关心,却想在毕业后寻求高薪高职、挑三拣四,最后高不成低不就。也有一些大学生比较盲从,跟风随大流,随意投递简历,对跳槽抱有无所谓的心态,更有甚者,大学毕业后在家待业无所事事的做啃老族。这些都是职业意识缺乏的表现。

3.2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学生无疑是其中最中坚的一份子。而目前社会的就业现状是大学的职业素养缺失,许多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也更加不注重对自身职业技能的培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敏感的捕捉到了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也指出:“新时代应该更加注重对广大青年道德认识的培养和加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多元化,因而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思想认识、价值观,国家和社会也应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当代青少年应该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现实性的意义。大学生应该树立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二十四字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全面提升自身职业素质,是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3.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性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要求公民对他人对社会有承担意识。而社会责任感体现的其中一方面就是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通过大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大学生为了寻求自身的发展,应该不断反省自身、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然后逐步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大多数接触的是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鲜少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大多数也是来自课堂和网络,对社会就业现状不太了解,所以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显得更加重要。可以说,注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如果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他们在择业时将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3.4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应该以新的视角审视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立足国情、社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3.4.1明确的培养目标

高校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目前,高校通对学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术方面。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相对较少,所以,高校应该多开一些关于职业就业方面的课程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职业认识,使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就业现状。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涵盖了职业认知能力、从业能力等几方面的培养。大学中明确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主要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3.4.2立足实践

高校仅仅开展职业素养的培育的课程颇有点纸上谈兵的意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要立足时间,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在实践中体会、反省和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想选学校的学校的老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论培养,而企业经验丰富的则负责专门岗位技能的培养。学校和企业、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认识、职业技能的提高。

4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进步、社会进步、公民个人进步有指导性意义。它涉及精神、道德、理想等多个层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力。大学生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培育自己的职业素养,是自己在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引导公民的思想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十报告明确强调了广大青年的努力和进步方向。高校学生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和职业观。职业素养的培育有利于我们抓住选择工作的主导权。良好的职业素养,使我们在工作竞争中从“被选择”逐渐过渡到“选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应更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理论和实践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个人来说,适者生存,良好的职业素养使个人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企业来说,企业能够积聚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发展。个人和企业的进步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经济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熊志强.基于职业素养培育视角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3(8).

[2]陈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兼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J].探索,2013(2).

[3]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红旗文稿,2012(2).

[4]张伟娟.刍论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导刊,2014(8).

[5]张英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8

关键词:农村儿童素质教育有效策略

笔者今年有幸从事全区小学英语教研工作,在农村小学集体视导和走访教师、学生中发现,农村小学非常重视语文、数学的教学,综合学科遭遇尴尬,甚而有学校还设置“副科办公室”,编排“四功科课程表。”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此类现象实属不该发生,但的确存在。因此加强农村儿童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素质教育是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的战略举措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性、基础性)。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忽视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就是忽视了国家的大半壁江山的儿童教育,这样的教育缺少全体性。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化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小学开设、开足整个课程是实施儿童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农村儿童的素质教育才具有全面性。

二、农村儿童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评价机制滞后。

目前各级考核主要还是看分数。“高中不行,怪初中,初中不行,怪小学,”受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有关部门狠抓小学语文、数学质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学校安排精兵强将担任语文或数学教学,兼任其它学科教学,期末只考核语文、数学成绩,语数课挤占其它学科便成司空见惯之事。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儿童知识面窄小,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两全方针。”

(二)师资力量薄弱,队伍欠稳定

1、教师缺编现象突出。以我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184名为例,专职19名,占11%,兼职165名,占89%。全区59所农村小学,缺编英语教师88人,有7所学校至今未开设英语课程。音体美教师也奇缺。

2、整体素质不高。第一学历合格率低。教师主要来自民办教师或“学历合同”转正。教师的成长滞后。全区184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中有3人担任行政职务,占1%。教师职称偏低:中级20人,占10%,初级164人,占90%。

3、校本教研名存实亡。一般村小只有1-2名综合学科教师,工作任务重,无暇顾及教学问题,甚至多个乡镇都没有学科教研组,这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个别领导为节省开支甚至拒绝派遣综合学科教师参加区内教研活动。

4、农村教师队伍欠稳定。城乡环境差距较大,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综合素质好的教师很快调入城区,去年暑假,一个镇就调走了十几个教师,几乎让该所小学“揭不开锅。”

(三)教学设备陈旧落后

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设备是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全区农村小学中,15所有微机室;5所有音乐室。在集体视导中,看到英语教师的录音机破旧不堪,还真有点心酸。近几年来,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大部分农村小学音、体、美、劳器材配备较少,上劳技课无基地,语音设备基本上是空白,教学设备的奇缺削弱了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

三、提高农村儿童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2012年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协同培养,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提高教育部门管理水平是关键,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改善教学设备是保障。

(一)提高认识,转变人才观念。

转变教育思想,建立新的人才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不断挑战,我国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多元化,既需要各种专业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专家、学者是人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

(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各级评价要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勤政廉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学校办学水平的改善、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等多方面对学校进行评价,期末抽查所有学科的学习情况。学校拟定方案从教书育人、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效果、教研科研实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心素质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师德修养,刻苦专研业务,打造“三心二意”的“一现”教师。“三心”指有良心: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学生;有爱心:指爱教育工作,爱学生;有信心:指对学生要有信心,对自己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虽不能做得最好,但一定能做得更好,不断地超越自我,那也是人生的极致。“二意”指教师要明白生活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改善更多人的生活。“一现”指“你的存在要体现你的价值——尽自己微薄之力,助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四)加强课程管理,落实各科课程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涵特质政治课堂

2016年9月,我国正式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这意味着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实施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取得了最终成果,同时标志着“核心素养”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下一轮改革的核心。

一、何为核心素养

陈伯璋等人从2005年开始启动核心素养研究――《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简称DeSeCo计划)。日本从2009年开始启动为期5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关注“社会变化的主要动向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这些“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就属于“核心素养”范畴。又如美国,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源于注重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这些企业把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回教育,指出基础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素质,他们把这些能力和素质称为“技能”。他们认为这些技能是21世纪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1]。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质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牵头“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看来,核心素养之所以“核心”,就在于这些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2]。其一,它涵盖所有学生;其二,它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必备的、关键的素养。只有在核心素养之上,才能发展起其他素养,其他素养都是在核心素养上生长出来、延伸出来、拓展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素养应是少而精的。所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归纳为三类九种核心素养。而我国在的总体框架中也将核心素养归结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类六大素养。

2.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按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表述,核心素B是品格和能力。它不单是品格,也不单是能力,应既是品格,又是能力,是品格和能力的统一,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核心素养的研究中指出:“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3]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滕a在回答人们“21世纪人才的核心技能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曾以一道数学题举例:a城和B城之间有300公里,开车时速50公里,几小时到达?她说,从数学角度来说,需要6小时。但开过车的人都知道,肯定不止6小时。这个例子涉及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真实复杂的情景,离不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并且一定要综合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只有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才是个人的素养――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注个体的终身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经合组织研究发现,核心素养有助于促进成功的人生(就个体而言)和健全的社会(就社会而言)。“台湾”地区陈伯璋等人的DeSeCo计划也指出,核心素养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有助于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同时,核心素养有助于社会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1]。可见,核心素养,不但对个体具有意义和价值,对社会同样具有意义和价值。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核心素养的特质

1.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应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经由后天学习获得,通过后天的教育形成和发展。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所以,身为教师,我们要强化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培养的规划与设计,引导学生经过长期学习和训练习得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指出:“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阶段性。

3.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体系。让我们再回到北京师范大学滕a副院长的那道数学题上,在这道题中,我们看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真实复杂的情景。在真实复杂的情景中,个人必须整合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素养),才能应对特定情景的挑战。素养是个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它应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素养的整体性自然要求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也要具有综合性。发展核心素养应是个体系,是个系统工程。它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区培养。即使是学校教育,也需要关注育人理念、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各个方面。

三、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政治课堂

(一)开展情景教学

经合组织在核心素养的研究中指出:“素养是个体在与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3]北京师范大学滕a副院长强调“我们面临的是真实复杂的实际情景”。身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情景的设置,根据某一特定的主题、特定的问题设置教学情景。

情景的设置必须是真实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在上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课《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时,就尝试紧紧抓住真实的情景、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导入新课时运用“时事论坛”,结合前不久在苏州举办的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6+1会晤进行。第二篇章:发展篇,运用课本“某市的三个‘看不见’”。因这个事例反映苏州张家港的发展,张家港的发展是苏州发展的缩影,从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苏州的发展。新课当中,运用年初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请学生结合报告,寻找苏州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措施。课的结尾,结合新年即将拉开序幕,让同学们谋划苏州“十三五”时期的转型发展。

(二)注重问题导向

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上,参会的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与文化参赞mikatirronen举过一个例子:芬兰有一个化学老师思考为什么自己班上每次考试总有一半的学生不合格。后来他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再上课,也不布置作业,但是他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让孩子们基于问题去学习。结果,再考试时孩子们都及格了。芬兰化学老师的成功就在于“他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孩子们基于问题学习”,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核心素养下的课堂必须是基于问题的。

(三)实施主题教学

发展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意味着课程建设要综合化;意味着学生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意味着教师要跨学科主题教学或者开展学科内主题探究式教学。

其实,无论是该出题模式还是该复习方式,都是一种主题探究――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探究。只是,在今天即将开始的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改中,政治教师要更自觉地打通学科内不同教材之间的界限,打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间的通道。不仅复习课要强调专题复习、主题探究,即使新授课,也要有这个意识,强调学科内的主题探究;强调课内、课外的结合;强调充分利用好校本课,发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政治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应是多样的,绝不只是上述几种方式。并且,即使是上述几种方式:情景式教学也好、主题式教学也好,注重问题导向也好,中间并不矛盾,它们之间常常是交叉的:可能是问题情景式,也可能是主题情景式。

为更好地构建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课堂,政治教师要在课堂之外下功夫:

1.加强学习。为更好地构建核心素养下的政治课堂,政治教师要自觉参加有关核心素养的培训,加强核心素养的学习。通过学习,加深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内涵、特质、意义、价值定位;明确为什么新一轮课改将以核心素养为核心启动;自觉更新育人理念,从教学生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素养。

2.加强思考。既然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评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那么身为政治教师,我们应加强思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发展的需要、校情生情规划、设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发展的方案;制定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实施、可观察评估的培养目标,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能有序地培养及发展。

3.加强研究。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研究,使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室都成为研究学生的平台。在研究过程中,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又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正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开篇所f,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核心素养的总框架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身为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首要的就是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唯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才会真正致力于学生生理、心理、学习等各方面素养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义务教育数学核心素养篇10

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任务。其中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修养和学科素质,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对事物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对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提升能够在改善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他们对事物感知能力的提高。要想借助文化育人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了解和把握,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学生发展方面的重要性认识,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模式,为发挥文化育人在实现高中生学科有效培育目的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研究的价值

1.理论意义

本课题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教育心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对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实施模式及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科学理论指导下可以确保河南地方特色文化在高中学科教学效率提升方面应用的科学性。还可以在高中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升华,因此本课题提出的关于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本课题依据“立德树人”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我校核心文化,有效融合学科特点,逐步完善培育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极为重要的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激发学习内在动力。对学生进行感恩和责任教育,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学校对自己的栽培之恩、社会对自己的关怀之恩,领悟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激发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塑造包容情怀,提升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接触、理解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在竞技比赛或日常生活中尊重对手、欣赏别人,来加深学生的人文积淀,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与跨文化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担当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拼搏的精神,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核心概念界定

文化育人:文化是育人之本。从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是利用文化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授过程。从教育的环境来看,文化是一个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的生态文化系统,为学生提供文化气息,营造宁静心境,提供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文化能够帮助教育对象完成社会化,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独立意志的社会人。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中开展的研究主要是依托文化在高中生中进行渗透,通过文化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影响,在学科中进行渗透,以此来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利用文化育人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中进行运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做出的研究却是比较多的。学者胡志梅指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个人特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刘凌飞指出文化育人在提升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有很大帮助。刘刈、张晓敏在其论文《高中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现状与素质教育开展途径分析》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处在压力中的人们更加需要学科的熏陶。在高中正规的素质教育的内容里,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高中生缺乏这一方面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向更好去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关于文化育人在学科核心素养改善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了,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加入了这个研究计划,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应用文化育人打造方面的能力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影响进行关注,"核心素养"最初是经合组织提出并进行大规模研究,由欧盟进行推广。美国的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和工作者都需具备的能力,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时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莱恩提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修养与学科素质,不只是包括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能力,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澳大利亚提岀的学科核心素养即为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等,并对学科核心素养在实现学生发展方面的意义做了阐述,指出开展高中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课程,能够使学生接受学科知识熏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英国有学者提出可以在高中开展学科核心素养课,把学科带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比较正规地接受学科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利身心健康。拿学习教育的高中生来说,学习如何利用学科调节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生活,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实现课堂效果,对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教学中实施文化育人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但是针对利用河南文化育人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应用后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了本课题,希望可以为高中教师在借助文化育人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预定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对本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摸清当前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开展情况,为本课题制定研究思路和措施提供依据。

2.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发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创新开设的思路,并设计出较为合理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活动与文化育人有效融合的教学实施方案。

3.通过本课题设计的基于文化育人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提升和教师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借助文化育人促进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处农村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较落后、教师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渗透观念欠缺、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现象时有发生、高考注重分数的指挥棒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学科教学活动在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提升中的可行性和条件。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需要。

(2)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科育人的沃土。

(3)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选拔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4)教师教学观念改善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一致性。

3.借助文化育人实现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策略。

通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及课堂育人模式的创新等等,实现借助文化育人提升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师业务能力的目的。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1.重点

(1)结合我校高中生实际情况总结出依托文化育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提升的策略。

(2)依托我校核心文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建立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实效的调查与评价体系。

(3)针对教学实践推进过程中反馈的困难及问题,改善策略,优化培养实践。

2.难点

(1)多数教师对文化育人把握不精准、借助文化育人融入学科教育的理念不一,将提升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深度、广度不同会影响课题研究的推进。

(2)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调查与评价体系。

(3)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存在很大基础差异、家庭教育部分缺失造成家校配合度低等都加大了课题开展难度。

(四)研究的创新点

1.选题的创新

自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起,我们的生活、工作中都充满了这个词语,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词。但仅有少数人真正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意义,所以此课题的研究对高中学科教师的理念更新起到一个引领作用。

2.理念创新

本课题的研究依托我校核心文化,将文化育人与学科特点有效融合。不仅促进高中生对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而且开拓了学科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对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有着较好的实践意义。

通过推进本课题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强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对育人方式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3.角度的创新

本课题组本着“研以致用”的态度,不搞纯理论的研究,而是突出实践性、操作性的对策研究。所以我们选择研究内容的角度都是可以在高中常规学科教学中开展的,并且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学科教学中并可推广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4.方法的创新

研究对策是否真正有效,必须有一个参照,所以我们选择有实验班级,有对比班级,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在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中展开,进行一段时间后,对比学生对待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课程的态度、参与学科学习积极性、学科核心素养改善情况等各方面内容,在有客观依据的情况下进行总结,更有说服力。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关于该项课题的研究是极具综合性的,会运用到的综合性比较强的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可能单独使用,也可能综合进行。以下为该项课题可能涉及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这项课题中,我们最终要实现以文化育人为依托,对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提升,能够在改善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实现他们对事物感知能力的提高。我们研究人员通过检索电子材料和纸质文献,查找高中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相关资料,以及文化育人相关文献,在这项课题的研究中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文献综述,提炼精华。

2.规范化研究

根据目前我校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切实建立对以文化育人为依托的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的实践创新模式,在扎扎实实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下一步规范化的研究。

3.案例研究法

选取相关高中在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工作方面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通过对几门不同学科现存教学模式的实际成效进行案例分析,以总结出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的宝贵经验,改进我们的研究过程,得到研究的有效结论。

4.问卷调查法

根据这项课题项目研究目标的需要,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设计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等工具和形式,对我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进行调研,并把调研资料汇总起来,认真分析。并将调研结果形成可量化的数据,作出直观的图表,进行系统的科研对比。

(二)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图)

首先,针对我校及相关高中的学科教师,对他们在借助文化育人开展学科教育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其次,组织本课题组成员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