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38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1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供应链;协调;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4-0068-04

借鉴thierry(1995),Fleischmann(1997,2000),Guide(2003)等人的研究,闭环供应链(Closed-LoopSupplyChain,简称为CLSC)是不仅包含传统的正向供应链,同时还包含废弃品回收再利用的逆向供应链(RSC),通过产品的正向交付与逆向回收再利用,使传统的“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的开环过程变成了“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冯之浚等,2003)。

闭环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综合效益,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Klasson(1996)的一份研究充分表明:通过积极致力于环境管理,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他们通过对162家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环境绩效与企业获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较强的环境绩效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反之,较差的环境绩效将对企业盈利产生负面影响。Yaoweixin(2006)研究了电子产品中的闭环供应链问题,结果表明整合正向供应链和逆向供应链从而构成闭环供应链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

一、CLSC系统结构的研究

在CLSC管理中,确定CLSC系统结构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形成系统的第一步,并且系统结构对运作绩效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有关CLSC系统结构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在设计一个有效的CLSC系统之前要考虑成员的构成、成员的关系、系统的功能等问题。pohlent.L.(1992)提出根据流通渠道企业成员完成的再生或再制造的功能和能力不同,构建不同的RSC回收系统,但是他们的设计原则中只考虑了缺货对成本最优设计的影响,没有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忽视了持续性发展等问题。deBritom.p.和DekkerR.(2002)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从战略决策、战术决策、运作决策等三个层次提出了RSC系统设计的框架:战略决策包括产品回收、产品设计、网络容量和网络设计等内容;战术决策包括采购、生产计划、库存管理、市场、信息和技术等内容;运作决策则包括生产进度与控制、信息管理等。HaroldKrikkle等(2001)根据RSC的特点从经济、环保、供应链渠道等角度提出了CLSC系统结构的设计原则;Fleischmannm(2002)从供应链绩效的角度出发,从三个管理层面指出了CLSC网络系统设计与传统供应链设计的区别,并且提出了一个连续的网络设计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系统关键参数对成本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供应链结构提供了方向;陈剑等(2002)从生产―库存角度按照单级系统、多级系统和供应链重组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供应链结构的研究成果。

二、CLSC的选址定位问题

CLSC系统中的回收物品多数需要经过检测、分级、修复等运作工序,这需要确定相应处理设备的安装地点及处理能力,使得CLSC中的选址定位问题同传统供应链相比更为复杂和有着更高的要求。

LouwersD(1999)设计了地毯废品再生网络的结构。根据对废旧地毯的收集、预处理、运输等工序以及相应的成本费用建立了一个确定预处理中心位置及处理能力的非线性连续选址定位模型。KrikkeHR,vanHartena(1999)针对耐用消费品(如复印机等)提出了一个构建多级回收系统网络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miLp)模型。他们重点研究了荷兰某一复印机制造商对某一型号复印机建立一套再制造运作程序的情况。在再制造过程中,对拆卸分解下来的零件进行检测,剔除已坏或无用的后便得到可再利用零件,假设其数量达到某一固定水平,从运作成本最小的角度在设定的方案中选择出最优的设置地点。

CLSC中的选址定位问题属于企业战术决策问题,由于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而受到市场的关注,此类研究成果很多,但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都是运用规划方法来研究,定量化的参变量过多,计算复杂。目前还没有出现新的思路来研究这一问题。

三、CLSC的生产问题

1、新产品和再生产品的替代

许多被认为能够再生产的产品具有持久、耐用的特点,它们通过市场逐渐地展示出显著的生命周期。可再生产的产品是这种新产品的廉价替代品,它常常在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中被投入到市场,影响了新产品的销售动态。Debo,L.G.,toktay,L.B.(2006)研究了关于新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合并的动态管理的一个方面,逐渐地渗入到产品生命周期之外的一个潜在的市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对贝斯扩散模型进行了延伸,保留了再生产设置的两个主要特点:(1)新产品和再生产品之间的替代;(2)由于对能够再生的已使用产品的供应是有限的,从而造成对再生产品扩散的限制。研究者还指出新产品和再生产品扩散路径的特点。

2、减少错误回收

错误回收是指销售商向消费者回收的是丧失功能的产品。错误回收的成本包括功能测试、刷新(如果有必要的话)、再包装、产品在逆向供应链中损失的价值(对许多企业来说,可能要超过几个月的时间),由于产品折价出售而损失的收入。错误回收成本很高昂,而且首先由生产商承担。要减少错误回收,首先要求零售商做出努力。例如,通知消费者最适合他们需要的准确的产品。markFerguson(2006)强调利用供应链协调方法来减少错误回收。更具体的,他们提出了一个目标回扣合同,每低于目标一单位错误回收产品付给零售商一定数量的货币。目标回扣合同给零售商增加努力程度提供了激励,可以减少错误回收产品的数量,并且增加净销售。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合同是一个帕累托改进。

3、回收商品的价值

企业管理者往往忽视了逆向供应链中的速度问题。一般他们把快速反应当作正向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那些产品会快速磨损的产业。即使消费者会返还产品给制造商,但是采取消极态度会减慢回收商的回收速度,以至于再产品的大部分价值丧失了。制造商和他们的人必须要应付来自消费者的不断增长的回收商品。回收商品的价值(销售90天内回收的)在美国每年已超过1万亿美元了。尽管回收产品提供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潜在的

可回收资产,但是制造商目前只能从中得到一小部分利益,大部分产品价值由于长期的拖延而消耗掉了。因此,有必要制作一个适当的逆向供应链设计来竞争利益。V.DanielR.(2006)根据延迟模型提出了一个网络流量,包括确定逆向供应链设计中操控者的时间边际价值。他们通过在不同工业中的两个企业的具体事例证明了他们的方法,并且测试了在一个高效的和一个有相应的回收网络之间,企业如何影响它们的选择。

4、CiSC的生产计划

akeshimURaYama(2006)描述了一个逆向供应链的生产计划方法,一个分解的企业从回收的可利用的产品中收取可再使用的零部件,再把这些零部件提供给制造商。这个方法强调这样一个问题,即回收的产品和可再利用的零部件的时间选择和数量是未知的。首先,在每一个时间周期预测可回收产品和零部件的数量,然后执行以原材料要求计划为基础的生产计划。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在每个时期对以下情况作出计划:要分解产品的数量,能被再使用的零部件的数量,生产的新的零部件的数量。

四、CLSC的定价策略

R.CananSavaskan(2006)着重研究了厂商通过逆向渠道收集前期可消费产品的选择和当零售是竞争状态时正向渠道的产品定价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构建了一个直接的产品回收系统――厂商从消费者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一个间接的产品回收系统――零售商充作产品回收商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废旧产品。首先检查零售商的产品收集分配如何在产品市场上影响他们的策略行为,然后讨论当选择一个合适的逆向渠道结构时,厂商所面临的经济情况。当一个直接的回收系统使用时,渠道利润由回收产品的规模决定,当一个间接回收系统使用时,渠道利润由零售商之间的竞争程度所决定。Gu,Q.-L.(2005)运用博弈论研究两部门逆向供应链的定价策略,得出了两个非合作博弈均衡(Stackberg均衡和nash均衡)和合作博弈均衡,并且给出了每种价格策略下的回收产品的最优数量。

五、小结

尽管目前对CLSC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多数研究为定性分析或个案研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外,受CLSC的不确定性和信息制约等因素的困扰,以上大多数文献仅限于对问题的静态、单一运作期情况的考虑,并且研究重点基本都集中在系统的组织结构,而对系统的信息结构和决策结构则鲜有研究。这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1、CLSC要求更仔细地设计、计划和控制

CLSC可能会变得更复杂,因为消费者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产品使用期结束后、产品生命期结束后三个阶段内返还产品。每种类型的返还产品都要求逆向供应链适应回收产品的特点以使产品回收价值最大化。

2、CLSC的战略价值

当前,在企业和研究部门,很少把逆向供应链当作一个商业过程,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活动,此外,企业和研究部门关注实际的和战术的问题,而不是战略问题。许多企业把再生产看作是一个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把一个丧失原有功能的回收产品加工成一个和新产品一样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产品。企业常常消极接受回收产品,因此,回收产品在质量、数量和时间上是不确定的。公司并不排列相应的再生产成本和销售机会。他们害怕再生产品的销售会损害新产品的销售和产品的牌子。再产品的销售渠道很难打开,并且销售数量和时间都是不确定的。最后,企业很少鼓励工程师去设计方便拆卸或容易再生产的产品。

大多数关于闭环供应链战略上的研究可以大致上归为两类:一是CLSC的成员的最优策略,此类研究可以在maiumder,G(2001),Heeseetal.(2005)的文献中发现;二是调查能够促进CLSC活动的有效的立法方式。一般的方法包括原始材料使用的税收,重复利用的补贴,处置费用,抵押物偿还系统和生产者支付计划。见Calcott,walls(2005)。

3、CLSC的研究需要不断拓宽新领域

相当的研究已经涉及“绿色供应链”或“对环境依赖的再生产”,企业总是把环境问题看作负担,是需要最小化的成本,而不是一个机会。企业需要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型来把商业机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有机地嫁接起来,让企业意识到回收产品的价值。在美国,企业已经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对开始对逆向供应链感兴趣了,(美国的企业每年在废品回收方面损失1000亿美元的收入)而在欧盟,企业则是由于法律的原因开始对逆向供应链感兴趣。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2

关键词:价值链会计;供应链成本管理;实时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01-02

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供应链成本控制是组成该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全面参加的成本控制,并不仅指核心企业一家的事情。在全球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努力降低整条供应链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才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以及完善企业成本管理,降低供应链成本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链会计

价值链会计,又可称为价值链会计管理,它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以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值为根本目标,以提高价值链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具体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对价值链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价值链会计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服务商、客户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通过价值链的创建,实现整个价值链的低成本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多赢”。在价值链上传递的除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之外,更根本的是增值流。美国作业成本科技公司和美国供应链局对价值链的定义也指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必须是增值活动。从根本上讲,客户购买的是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各种物料从采购到制造到分销,也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价值的过程。价值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多少都会成为影响价值链竞争力的关键。所以要增加价值链的竞争力,就要求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在价值链上每一环节作到价值增值,这也是价值链会计管理的根本目标。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在于如何实现核心企业的价值增值,价值链将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整合成一个企业联盟,组成了一个动态的、虚拟的网络,真正能做到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和信息取得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整个价值链的每一环节实现最合理的增值。价值链是由多个企业所组成的企业联盟,因此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的决策都会影响其他企业的决策,一个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库存优化控制等不但要考虑本身的业务流程和所拥有的资源,更要从价值链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和控制。因此,要实现价值链整体的增值,就需要价值链上的各方能够消除企业界限,实现协同工作。在着眼于单个企业利益的旧的管理模式下,在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起作用的是赢—输观念,双方都想从对方索取更多的利益。而价值链会计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使核心企业与其他各方的关系真正从交易型转向伙伴型,使企业的经营目标从单赢走向双赢,并最终实现多赢。

二、价值链会计与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

1.价值链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它是独立于会计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对象的表述是“企业资金及资金运动”。价值链会计对象应该是价值运动或价值增值运动。实际上资金运动与价值链都是对企业价值运动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述。但是一旦从价值链角度考察资金和资金运动,它就具有了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价值增值,二是强调价值链一体化。企业价值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最终将成为顾客价值的一部分,企业价值链内部的各种价值传递和价值递加,最终取决于顾客价值链。因此,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有赖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联系、有赖于企业在整个价值系统中相互联系、有赖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渠道价值链和客户价值链的相互联系。

2.价值链会计管理下的企业竞争战略。随着企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企业的竞争模式也有了新的取向。首先,企业的竞争核心从提供价低质优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争取客户最大满意度的服务竞争,先进的服务手段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其次,企业的竞争范围从单一企业扩大到价值链,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的范围超越了自身的资源,延伸到了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再次,企业竞争的内容也从价格竞争转变为价值竞争。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它是构筑竞争优势的基石。无论企业价值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对形成企业竞争优势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通过优化各种价值活动本身可增强其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价值活动构成价值链条,将其与其他企业对比,可从整体上发现自身竞争优劣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并不是某些独立经济活动的简单综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各种价值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竞争优势往往来源于这一整体。三是企业间价值链的联系。价值链不仅表现为同一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的有机整体,还表现为与其他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之间的内在经济关系。供应商和买方等各方价值活动内容与方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价值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和买方等外在有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属于价值链管理范畴,这一活动无疑会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难看出,价值链管理就是在分析企业价值链的基础上,怎样将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储存、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从创造价值的角度上有机地整合起来,从价值创造角度出发,分配企业资源,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就是寻找企业的增值业务,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发掘与管理企业价值链,从增加企业价值和降低成本、改善和提高企业服务质量方面利用企业资源,特别应当将企业优势资源运用于企业核心价值链上,以达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价值之目的。

3.加强价值链会计的实时控制。会计控制是当代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会计控制不仅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法律和法规执行的程度,而且影响到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乃至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法律和法规执行的程度又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的高低、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但是传统的会计控制模式却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财务会计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价值的信息,如对无形资产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披露不足,会计只是事后核算,不能实现事中的控制;管理会计中一些传统的知识如“经济订货量”、“昀佳生产量”受到挑战,一些新方法如价值链、供应链管理等方法又无法相融。因此,在现行会计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时,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现行会计模式,改革其中旧的不符合实际的部分,为会计理论增加新鲜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链会计应运而生,而实时控制是价值链会计所要实现的核心职能,价值链会计靠信息技术实现。那么,在当前价值链会计研究刚刚起步的情况下,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4.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在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初期阶段,由于客观市场环境的影响,终端市场产品的需求可能不会因为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后而发生比较大的影响,加上买方企业不会在刚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后,就对供应商的采购价格做出上升调整,所以初期阶段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所带来利益大部分买方企业所攫取了,而在长期全面供应商管理库存后,买方企业会因为自己成本的下降,买方会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市场营销能力来调整自己的产品销售价格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消费者。这样的话,双方企业的采购价格和数量就会做出调整,调整的方式主要通过事先双方企业签署协议来达成,长期实施供应商后,双方企业的利润相对于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之前,都会得到提高,但买方企业和供应商获得利益的上升却“不平等”,从整个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过程来看,供应商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虽然双方企业在实施前达成协议对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所需要的投资共同分担,但大部分的好处仍然被买方企业具为所有,这主要是因为买方企业相对供应商来说是产品的需求方,在整个供应链中它属于上游企业,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站主导地位,在长期内,全面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过程中,双方企业应该对整个利润的分配在责权对等的基础上分配。分配可以根据双方企业的会计财务系统根据双方企业成本大小按比例通过签署协议来执行,分配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实物如投资设备的分配、人员培训的分配或者直接现金的分配也可以。

5.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协作。目前许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将对方视为对手,总希望从上下游企业获得更大利益空间。其实这种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只有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合作机制,才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总成本,使供应链获得最大的效率,最终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改善和提高。企业要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必须建立一个供应链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创建网络化的运作模式,这是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信息化是为管理决策服务的,随着管理需求的提升也会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强势企业欺压弱势企业虽然能给强势企业带来短期利益,但并不能带来共赢局面,反而会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降低客户忠诚度。因此,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从而使整条供应链上合作伙伴实现共赢局面,并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对于各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也是利大于弊的,并可以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供应或者需求。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3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供需协调

变革是21世纪的主题。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这造成了用户需求多样性和市场变化的不可预测性,使得以顾客为中心的供应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企业面临着更不确定的市场需求和更加强劲的竞争对手。这些变化使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高效、低成本的供需协调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虽然研究供应链管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对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需协调研究却很少。本文就这一问题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供需协调和有效实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等成员,通过与上、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建立和运行供应链,必须依靠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从目前的文献看,可归纳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从系统和整体的角度,认为供应链管理包含了整个价值系统,描述了从原材料到产成品使用结束的整个过程的采购与供应流程。第二类是从部分和局部的角度,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在一个组织内集成不同功能领域的物流,加强从直接供应商、生产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的联系。第三类是集成的观点,指把供应链上的所有活动按一定的要求集成为连续统一体,以消除部门之间及企业之间的障碍,形成由终端客户驱动的无缝隙需求通道管理。

结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在以合理的价格向顾客提供符合需要的、有吸引力的产品的过程中,对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供需有效协调的管理。

二、核心思想――供需协调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强调通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和协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管理,达到全局最优目标,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虽然供应链管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但却只有一个核心思想,即供应链上所有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协调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供应链管理的始终,供需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起因,也是最终目标,是供应链管理的精髓所在。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就是对供需之间协调的管理,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产品,使顾客最大限度的满意。供需协调是指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在高效、低成本、准时条件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如图1所示)。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节点企业通过供应和需求联结在一起,并在整个供应链中形成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供需协调。信息的供需协调是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所有企业,都能获得和提供完成各自任务所需要的最基本信息,所有企业之间的信息的理想状态是对称的,而且很多时候供需双方也要求信息是对称的,但实际上供需双方的信息不是对称的,因此就要求对供需双方的信息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基本对称或者双方满意,它是其他两个流的基础。物流的供需协调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所有企业按照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提供供需双方所要求的合理数量的物资。资金流的供需协调指供应链节点上的所有企业都能按要求、及时地提供所需要的资金。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和制约,任何一个流的供需不协调都会影响或制约其他流的流动情况,因此,供应链管理是否有效的关键是要三个流都同时达到供需协调。

三、供需协调的有效实施

高绩效的供应链要求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供需协调。实现这三者及其之间的协调,需要有效地实施供应链管理。笔者认为要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供需协调的要求应从以下几点来建立和加强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再设计

实现供应链中的供需协调,必须从战略角度设计有效的供应链。在供应链设计时,可以采用marshallL.Fisher教授提出的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Fisher教授,根据产品需求的性质,将需求分为:可预测的实用性产品需求和不可预测的创新性产品需求。其中实用性产品一般用于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变化很小,具有稳定的、可预测的需求和较长的生命周期,但边际利润较低;创新性产品的需求一般不可预测,生命周期较短,边际利润很高。因此,这两类产品需要设计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根据供应过程的侧重点的不同,将供应链分为:追求成本最小化的高效供应链和追求反应速度最快的快速供应链。因此,Fisher教授将需求性质和供应链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建立了供应链组合矩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供应链组合矩阵模型

矩阵的四个部分代表四种可能的产品和供应链的组合,从中可以看出产品和供应链的特性之间的匹配:高效供应链适合实用性产品;快速供应链适合创新性产品。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产品需求类型来确定应该建立何种类型的供应链。

2.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

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传统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能清楚地观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达到更好地协调,降低供应链成本,降低各个环节的延迟时间,消除信息扭曲的现象,是实现供应链高效运行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要选择符合供应链需要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战略合作伙伴。

3.重组业务流程

供应链能否实现供需协调,还要对供应链节点上的所有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节点上的所有企业应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自己的业务进行认真的清点,并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核心业务,集中力量经营这些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让供应链中的其他善于经营的企业去完成。在选出核心业务之后,重组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业务流程,使供应链的整个业务流程更加连续化、合理化。

4.构建信息平台

供应链有效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平台,是实现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的一步。运用信息平台可以在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有效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用户,实现完全的信息共享,使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加入供应链。只有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才能使所有供应链参与企业的信息沟通畅通无阻,形成信息流的协调,这是供应链其它两个流协调的基础,因此,信息流能否协调是致关重要的。

5.及时解决矛盾与冲突

供应链的参与企业应该是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但由于各企业的目标不完全相同,各自的工作方法也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可能在日程的安排、成本分摊及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存在分歧,这使供应链的参与企业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和冲突。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圆满的解决,那么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要成立专门团队来负责协调和解决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结论

变革时代的竞争已经由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企业所在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使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供需协调。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能使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供需协调得到实现,从而保证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行,使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marshallL.Fisher,whatistherightsupplychainforyourproduct・HarvardBusinessReview,no3-4,1997

[2][美]大卫・辛奇-利维菲利普・凯明斯基艾迪斯・辛奇-利维:供应链设计与管理――概念、战略与案例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10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成本控制

一、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

采购管理位于供应链管理的上层,它是一个动态、持续性的过程,主要包括战略采购、采购执行和供应商管理三层业务。采购架起了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桥梁,连接着产品供应和生产。它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在生产易耗消费品、耐用消费品,还是复合制造产品的过程中,采购成本对产品价值的贡献率均能达到30%,最高可以达到70%,足以见得,采购管理、服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实力,并最终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采购在供应链管理中,对于成本的控制则表现的更加明显,杜邦分析结果显示,采购支出每节省2%,便可以使净资产收益率增加15%。因此,采购作为企业的“第三方利润源泉”,必须受到重视。采购管理作为企业的重要一环,其走在企业的最前沿,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反应都会通过采购直接反应到企业,企业在迅速反应的同时,无形中加密了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产品服务与质量的过程中,提升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管理面临的挑战

(1)企业采购分散,尚未实现集中采购。目前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多以价格谈判为主,忽略了供应商的规模、生产能力、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因素,并且企业各部门多独自联系供应商,分散采购资料,并建有部门内独立的供应商数据库,企业内部的分散采购导致一个企业内建有多个有交叉的供应商数据库,这对于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以及与其建立长久的合作来说是极为不利的。(2)采购合同在管理和执行方面问题严重。企业在采购合同的管理和执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表现在:一方面,企业经理的法律意识较差,对于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的风险意识比较薄落,仅仅把采购管理当做买卖关系来对待,而没有将合同管理纳入采购管理当中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要签订大量的采购合同,通常情况下,采购人员和项目经理不能及时沟通,导致合同执行的情况无法及时上传,以致账目混乱,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无法顺利结束。(3)采购部门尚未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管理体系。公司采购部门在供应商的选择和开发过程中,只是将其当做一种交易,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看的非常单薄,他们从顾客的角度出发,认为只要价格合适,供应商可以随时换,但忽略了一点,维护与原有的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比建立一个新的供应商所需要的成本要小很多。并且公司在采购管理过程中,没有详尽的收集供应商的资料,没有建成供应商评价体系,仅靠采购人员和分公司经理的主观判断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这对于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与维护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的优化措施

(1)企业加紧转变采购模式,变“分散采购”为“集中采购”。集中采购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将企业各个部门所需要的物资进行统计,集中进行采购,发挥整体采购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信息失真,还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最后,可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避免腐败行为发生。采购部可以通过明确的分工,保证采购环节的公正公平。(2)加强企业采购合同的管理。首先,以合同管理为重点,强化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为防止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产生合同问题上的纠葛,企业在合同管理过程中,采购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采购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汇报跟踪,深入一线了解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以便有效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逐步使采购合同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建立规章制度,把好合同审查关。最后,搭建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规范合同管理。(3)加紧构建良好的供应商管理体系。要本着“质量优先、效率优先、规避风险、新老结合”的原则选择供应商,这是因为,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在共同合作的基础上,一块提高采购产品的品质,以获取双赢;第二,物资采购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前提,选择高效的供应商,对于企业实现经济利益十分有益;第三,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要对其进行细致的考察,确保合作可以顺利进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风险;第四,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候,要不断开拓思路,提高对供应商的要求,淘汰不能适应要求的供应商,选择新的质优价廉的供应商。在供应商精心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高效运作的供应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曹旭光.智能化的SRm[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0):60~61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5

本文通过分析旅游供应链的特征,论证了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的量化研究不能很好契合旅游研究,从而提出旅游供应链研究的新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关键词:

旅游供应链管理;新范式;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崛起,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其影响力还扩散到其它领域。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能够有效地解决涉及网络结构与网络特征的研究问题,而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受行动者间动态的联系所影响。在管理学界,它逐渐成为组织行为、战略研究、知识传播与创新研究以及消费者行为等领域的新研究范式,并已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也成为研究网络问题的最佳范式。与此同时,Zhang等人2009年对旅游■高志洋(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供应链管理进行了一次总结与展望,指出以往旅游业中企业间敌对关系的规范(Sinclair和Stabler,1997)已经不能适应现今复杂多变的旅游业发展局面,主张用以协同合作为主题的的旅游供应链管理分析旅游企业间的网络关系问题。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供应链,旅游供应链具有产品复杂性、需求不确定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整条旅游供应链均需要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销售产品,供应链不仅是生产渠道,同时也是一条分销渠道(吕兴洋等,2010),因此,旅游学者不能照搬其它行业供应链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的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中,研究重点多为供应链中两方关系的局部研究,对整条供应链的研究很少。在这些少数的基于整条供应链的研究中,研究方法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和案例分析,几乎没有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量化研究。旅游供应链领域缺乏量化研究的原因在于,传统的供应链量化研究主要以基于统计学假设检验的定量研究为基础,面对旅游供应链中较为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问题便显得无能为力。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用于揭示社会网络基本结构的定量分析理论和方法,研究对象是网络的关系数据而非属性数据,能够很好的弥补传统定量研究测量误差相互独立假设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行业的供应链特征,论证已有的供应链管理研究量化范式不能很好契合旅游研究,从而提出旅游供应链研究的新范

旅游供应链管理

(一)旅游供应链管理文献述评

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Christopher,1992)。供应链管理源于制造行业,激烈的全球竞争使得企业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供应链而不是单个企业上(Zhang等,2009)。供应链管理是一系列管理措施,它通过高效地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储和店铺,致力于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生产和分配合适数量的产品,以期达到降低系统层面的成本并且满足服务层面需求(Simchi等,2000)。由此定义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高效整合供应链成员之间的链接,将供应链看作一个整体(Simchi等,2000),强调链条上各企业不同需求的整合(Cooper等,1997)。从理论研究领域来看,研究的重点从单个企业转移到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和协调,从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到更加注重和强调资源在企业之间的传递和转化。因此,在协同合作为主题的市场竞争中,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学者与实践家的重视与青睐(杨树,2008)。随着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在服务业得到了重视。如零售业的研究者将供应链管理作为降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工具,通过有效整合供应链上的存货管理,显著提高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效益(Hugos和thomas,2006)。但是,相对而言,供应链管理在旅游领域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Zhang等,2009)。为此,Zhang等人(2009)通过归纳分析了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已有文献,企图总结出供应链管理在旅游研究中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新的研究议程,从而引起广大旅游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旅游供应链是指由不同旅游组织组成的网络,这些旅游组织参与不同种类的行动中,通过组合不同的旅游产品,为特定旅游地点的最终旅游产品进行生产、传递和营销等活动。旅游供应链管理的现有研究主要包括7大研究议题和3种研究方法(见表1)。其中,大多数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为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两类,量化研究严重匮乏。舒波(2010)在Zhang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供应链管理的7大议题可以归纳为4个研究方面,分别是内涵研究、网络结构研究、管理研究以及绩效评估。舒波在其文章中进一步指出了旅游供应链研究有待深入的议题: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动态演变过程、旅游供应链管理的宏观网络分析、旅游供应链的鲁棒性与集成性问题以及定量研究不足等。

(二)旅游供应链特征

相对于制造业与其它基础行业,旅游业具有以下6个特征(Zhang等,2009):第一,旅游业是协同密集型行业,只有旅游业的各部门协同合作,才能提供最终的旅游产品;第二,和其它服务业一样,旅游产品也是易逝品;第三,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由于最终的旅游产品的消费涉及到整个旅游环节,若其中某一环节出现信息滞后或不对称的问题必然导致消费者的需求不能被满足;第四,旅游产品本质上是复杂的产品,旅游产品是异质的、不易评价的,很难用硬性的指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测评;第五,旅游产品具有季节波动性,旅游业面临着高度不确定的需求;第六,旅游业是动态的行业,旅游过程的各环节相互依存度高,面临的合作和竞争更为复杂。此外,旅游供应链上的任何企业都有可能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出售产品。所以,整条旅游供应链同时也是一条分销渠道(吕兴洋等,2010)。这个特点决定了旅游供应链上的任何企业都可能选择不向下游企业供货,直接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其产品。旅游供应链所面对的需求曲线淡旺季波动明显,而旅游产品的供给相对刚性,这种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给的相对稳定性需要动态的供应链网络进行协调。因此,其它行业的供应链管理量化研究成果在旅游供应链的研究中难以适用。

(三)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面临的困境

旅游供应链是指是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生产和传递旅游服务、信息、金融或者有形产品给游客的实体(个人、组织或商业企业)的集合(杨树,2008)。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仅是单个旅游企业本身,更重要的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旅游企业间不同种类的关系集合组成了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在已有文献提出的旅游供应链结构中,page(2003)基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供应链网络最具代表性。如图1所示,在该模型中,旅游供应链有两个流动方向。分别是沿着食宿、交通运输、游娱购供应商—旅游运营商—旅行社—旅游者流动的服务流,以及沿着旅游者—旅行社—旅游运营商—食宿、交通运输、游娱购供应商流动的信息流。在整条旅游供应链中,当地政府部门不直接参加到生产消费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只是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监督者。相对于其它行业的供应链,旅游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均会接触到最终消费者。因此,若旅游供应链中某个层面的链条出现问题,其它层面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于完全丢失其价值。根据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面临以下困境:现有的静态的传统供应链研究工具与旅游供应链复杂动态的网络关系不匹配。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无法量化的困境不是研究内容的问题,而是研究范式的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范式

社会网络是指由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由单个行动者组成的群体,其研究的基本单元是行动者以及行动者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任何一种行动者之间的联系、交流、影响、从属、级别、权限等都可以成为一种网络关系,从而构成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是刻画网络形态、结构特征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源自于社会学研究,现也日益用于组织与管理研究中(姚小涛、席酉民,2003)。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一套用于揭示社会网络基本结构的定量分析理论,而且还是一种基于网络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方法论或研究范式,即方法论的关系论(罗家德,2004)。社会网络分析对网络形态、结构特征等问题可以从三个分析层次上进行刻画,一是宏观层次的整体网络特征,如中心势、密度、派系;二是中观层次的网络特征,如二人组、三人组、块模型;三是微观层次的个体网络特征,如网络规模、中心度、结构洞、联系强度(刘军,2005)。社会网络分析范式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对于行动者之间存在不可忽略的网络关系的研究问题,研究者应该采取社会网络分析范式而不是传统的定量分析范式。传统的定量分析范式面对的数据均为属性数据,即社会行动者自身拥有的数据,这种类型的数据涉及能动者的态度、观点和行为方面的数据,它们被视作为能动者的个人或者群体所具有的财务、性质、特点等。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面对的数据为关系数据,是关于接触、联络、关联、群体依附和聚会等方面的数据,这类数据把一个能动者与另外一个能动者联系在一起,因而不能还原为单个行动者本身的属性。传统的统计技术和方法都要求自变量之间相互独立,否则会出现共线性问题,从而使得参数估计不准确。但当研究对象为由多个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时,个体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有着相互影响作用。此时,个体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研究对象,传统的统计技术不能有效地进行测量和评估,社会网络分析是针对网络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网络结构特征等进行分析的研究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网络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与旅游供应链

社会网络分析既是一个分析工具,也是一种研究范式。社会网络范式分析的数据不是行动者的属性特征,而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特征,因此能有效地分析行动者相互作用、联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问题。旅游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单个旅游企业的绩效表现显著影响消费者对供应链上其它企业的期望和评估。因此,社会网络分析十分适用于分析旅游供应链的相关问题。旅游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了多方面的问题,Zhang等人(2009)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出旅游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分别是需求管理、两方关系、供应管理、存货管理、产品开发、旅游供应链协同以及信息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范式,没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可以用于研究所有相互关系着的网络结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时下是一个受到热捧的研究领域。一方面,近年来许多国内外不同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丑闻层出不穷,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问题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其结论截然不同,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观点。负相关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使企业相对于那些未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而言处于经济劣势的地位(Vance,1975;Ullmann,1985)。正相关论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发生的成本相对于从社会责任中的获益是很小的,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减少劳资矛盾、鼓舞员工士气、提高企业声誉以及改善与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些都将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Spice,1978)。不相关论认为,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是重大的,但通常被由其引起的其它成本(如经济成本)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不相关(aupperle等,1985)。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问题,部分学者通过元分析的方法排除由于测量方法和样本特征等差异带来的问题(Laroche和allouche,2005;wu,2006),结果依然不稳定。由于旅游供应链间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复杂紧密,因此,相对于其它行业,社会网络分析范式在旅游供应链研究中有着更好的适用性。若要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旅游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确定分析单位。社会网络分析的分析单位可能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也可能是一个区域、一个行业,在旅游供应链网络分析里,分析单位为整条供应链网络。第二,确定旅游供应链网络边界。主要是指旅游供应链网络的规模,即所有企业组成的集合。从图1可以看出,旅游供应链网络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商、运营商、食宿供应商、游娱购供应商以及当地居民等,不同的研究问题有着不同的网络边界,网络边界的确定需要根据研究问题而定。第三,决定重要的关系维度。由于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是对行动者关系的分析,因此,关系维度的确定很大程度决定了研究结果。在旅游供应链里,存在着供应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互相持股关系、利润分配关系等,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确定旅游供应链的关系维度。第四,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该过程涉及到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数据的分析方法、研究结论的提取等问题。由于关系问题较为敏感,在问卷的设计或二手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尽量避免带有情感色彩,并且使用嵌入情景的方式,力求得到较为真实的数据。对于旅游供应链的社会网络资料分析,主要可以得到两类变量,单个企业的网络结构位置和供应链网络的结构形态,研究者需要根据这两类变量分析解释其研究问题,提取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吕兴洋,徐虹,殷敏.基于渠道权力理论的旅游供应链企业关系博弈分析[J].旅游学刊,2010,12(25)

2.杨树.旅游供应链竞争与协调[D].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舒波.国内外旅游服务供应链及复杂网络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科学,2010,24(6)

4.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5.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6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7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供应商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消费者急于呼吁相关企业应对消费者负责,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已经成为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供应链环境中,产品质量是不是合格往往决定与原材料,有20―25%的产品质量问题是由不合格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造成的,而机电机产品的原材料不合格造成的产品质量问题高达40%以上。因此,原材料质量是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在“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时间、质量、成本和服务”五大要素,质量是最重要的,质量是企业的核心,只有满足质量的产品的交付,才是有意义的行动。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协调与供应商的关系,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确保供应商遵守合同承诺,提供高品质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这样整个供应链的工作质量才可以得到改善。由此可见,供应商激励机制的合理设计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关键和核心。

二、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

(一)基于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思想。

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企业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难度,企业向专业方向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方向,不能追求大而全,要依靠社会资源,得到社会资源的支持,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概述应运而生,对供应链要进行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促进供应链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产品保证能力。对产品如何实现协调、统一,如何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要从原料供应、产品实现、销售、服务的整个产业链中进行合理的分工,以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从单个企业原有的品质上升到整个供应链管理,开展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工作,最终产品才能有保证,因此质量管理模式伴随着供应链的产生逐步形成。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及指导思想。

供应链形成,必须有在整个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以企业为主导,供应链的质量管理必须由核心企业对其他企业进行管理。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是企业的质量文化,在整个生产过程,确保一致的标准、要求,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三)基于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是伴随着供应链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进行质量管理,高质量的产品支持企业的要求,以提供各种满足供应链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要求;上游企业要对下游企业作出适当的质量要求,以促进供应链质量管理的。

三、供应商激励机制的分析

在供应链管理中实行质量管理,往往采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核心业务上,让供应商服从自己的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运用法律手段,即合同管理,二是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强调长远利益。这两种方法是实施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基础。

(一)显性激励机制――质量合同。

合作的供应链模式在企业的广泛实施,就单个企业而言,决定了企业供应链的性能扩展的改善。因此,核心企业需要通过合同管理,来约束供应商的行动,减少机会主义,提高积极合作的效率和质量管理的能力。使用合同管理供应链无需创建复杂的组织,从而避免了维护管理成本高,但它也有许多缺陷和需要正确的更正。在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中,如果质量不能达到要求,必须根据所造成的结果来进行惩罚制造商,在这样的委托理论是显性激励下的机制。质量合同作为一个明确的激励机制,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在进一步分析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供应商和行动是隐藏在制造商之间的委托关系,涉及到了道德风险问题。这项研究侧重于对三种不同的委托关系的差异进行研究,并确定如何设计出最优契约关系,理性的看待供应商和制造商的供应链,实现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同时,优化供应链的整体性能,维护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隐性激励机制――供应商声誉。

由于供应商的有限理性,让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及信息不对称性。合同或合同的中介各方无法确认一切信息,则导致合同条款是不完整的。一个合适的合同或者是成本太高,或者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签订合同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当事人不工作,这意味着重新谈判或一个讨价还价,但谈判将导致仲裁或诉讼,这些都将导致一个企业的额外成本或分散了他们的能量。近年来,企业和学术界强调在建立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关系,强调说所有参与者之间的信任机制,以弥补合同的成立。委托理论是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供应商的长远利益也会促进其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他们在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益。这是口碑效应才能发挥作用,在解决问题方面,声誉效应作为“隐性激励机制”可以达到显性激励机制同样的效果。另一方面,当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后,企业之间的合同签订和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合同的形式往往是越来越简单,合同期限也越来越长,供应链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些经济学家通常会把企业声誉称为企业声誉或厂商声誉。很显然,个体声誉与组织声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也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差别。

四、结语

通过对现有理论模型的阶段的研究,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博弈论分析供货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以确保产品的质量是隐性激励效应,以贴近现实,取得研究成果。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春季班,质量管理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强,苏秦.讨价还价下供应商和分销商质量合同设计[J].工业工程,2009,12,(5):7-9.

[2]但斌,任连春,张旭梅.质量影响需求下的二级供应链协调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15,(4):1-4.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8

家族之间共有的文化属性,多以一位元或多位组成所有权控制股权的家族企业,其董事会呈现典型的“纸上董事会”,当企业逐渐资本化过程中,家族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矛盾也逐渐升级,从因第一代所有权和控制权而产生的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两权分离制度转向因控制权和现金流权而产生的实际控股股东利用所拥有的控制权而获取中小股东的利益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步入新常态,家族企业供应链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作为公司治理要素,一方面要解决家族企业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之间治理平衡,另一方面如何在家族企业中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效率。

二、研究目的

文章以我国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为背景,结合家族控制下岗位职能裙带关系研究,探讨H家族企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三、家族企业治理

通过企业治理,家族成员拥有的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呈现持续状态,包括为上市需要,不可分离的两者权力才走向分离,但仍保持临界控制状态(储小平,2003)家族拥有企业控制权与经营权,并对企业的经营实现控制的企业为家族企业(王世权,2008)。

家族企业中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往往会造成企业中产权高度集中、结构单一的股权结构,在企业遭受经济冲击的环境下,并不能够抵御风险的侵袭,无法实现经济的规模。同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模糊,也无法获得资本与管理分工所带来的效益;产权界定不清,导致产权纠纷,甚至产权分割,对非家族成员排斥和不信任,从而增大决策风险(张琦生,2007)。

四、家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由不同利益主体的成员组成,各自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行动,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陈剑,2011)。企业供应链采购环节应于企业供应商管理制度相匹配,工作相适应,理性高效协调、处理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的关系,作为必备的、不可缺少的供应链采购行为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快供货速度,减少中间环节,避免存货风险,加快链条的流动速度,有效缩减产品的供货周期,及时、快速满足市场所求。

随着采购方式的日益复杂,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化工企业的采购模块,企业战略性物料采购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物料采购,可以有效提升物料的供货质量和市场原料供需不平衡时,物料储备的短缺问题,减少供应的风险度(刘宝荣,2016)。

五、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是探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影响作用研究,因此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先透过资料分析验证研究假设,再通过质性研究去补充量化研究且行为交叉验证。

六、公司治理与供应链各变量回归分析

为更进一步了解家族企业公司治理与供应链各变量之间的有何影响作用,以期望得到更为客观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家族企业利用公司治理与供应链生产之间进行了回归分析,说明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采购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销售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对供应链财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

七、定性研究

笔者以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面对面的实时调研及访谈,以家族式供应链管理作为本文的路线方向,从而对企业采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摸底排查,找出家族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一)家族控制下岗位职能裙带关系

族系控制的H企业,家族成员参与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上至控制股东大会表决权、下至企业部门、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的中低层管理人员,采购环节中,H企业一如既往选派家族成员把控于重要岗位元,家族成员具有高度控制权,企业基础原料的大宗采购,而以关联交易的非关联化形式进行表现,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的隧道效应。

(二)H企业采购现状研究分析

从H企业的采购流程从编制采购计划、超过限定数额的采购需要最高领导层的审批,再到供应商库的货比三家、对于数据库所需供应商未能满足需求,在组织招标以及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耗时较长,导致生产部门所需求的物资回应慢。并且在交易过程中,以价格定原料,传统意义上的“为库存而采购”,未能切合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实现成本控制理念。程序复杂,审批环节较多。根据管理权限的规定,对于不超过规定金额的可以由各个子公司、分公司自行采购,但往往这些批单未能解决生产环节的核心原材料,仍需实施层层审批,其灵活性仍需提高。

供应商的选择上,一方面缺少供应商的集中管理,未能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仍采用传统采购模式,对于大宗原料等项目,家族成员任人唯亲,掌控于家族控制体系下,供货价格并未遵循市场价格,多以自主定价或高于市场价格进行选购,对于市场中口碑、质量较好的优秀供应商,未能提供供货机会,从而导致供应商的供货能力及成本控制呈下降趋势。

八、研究结论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精益供应链管理;竞争战略

引言

当前,精益供应链管理正在全行业全面推进,一些企业正在谋划如何才能取得领先地位,于是他们就着手准备将管理会计技术与精益供应链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中进行分析并且获得所需要的有益数据,而利用管理会计信息会使得精益供应链管理从一种业务工具演变为企业的战略资产。将管理会计与精益供应链管理决策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结合,将使得企业在自身与外部情况都会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与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如果不使其两者协调一致的话,就很难得到发展。

一、精益供应链管理

(一)精益供应链管理内涵

精益供应链管理,源于精益生产管理,是对产品流转的管理。它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以及完工产品从取得到耗用时的流转和储存情况,对整个精益供应链的环节进行优化和改造,免除不必要的步骤、耽搁、等待以及消耗,其核心是减少、消除企业中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单个的企业能够在内部实施精益生产,但精益供应链要求上下游企业共同合作,通过关键流程和作业链创造价值的同时,整合采购、营运管理、物流和信息技术。

(二)精益供应链管理运作的观点

1、解决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之间的冲突。

在实施精益供应链管理之前,生产部门希望进行大批量生产来实现提高效率。这种做法保证了购买原材料的高效,同时实现设备的充分利用、生产人员和其他成本投资回报率的最大化。在实现单位成本的降低的同时却与销售部门的目标背道而驰。生产部门讲求的是生产效率的最大化,而销售部门需使客户满意,从而获得利益,还有希望获得业绩的提升和额外的费用。如果生产部门致力于大批量生产,但却没有考虑到客户需求,那么,当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和浮动时,企业将在客户的新需求上面临很难的困境。由于生产部门把现有产能都放在大批量生产上,客户要求的某个产品可能就会短缺,造成无法挽留客户从而导致销售量下降,利润减少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把生产计划和销售预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就是说,每个产品的生产效率更高,同时减小批量规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引进其他的度量机制和关键绩效指标。这些机制和指标更全面,且基于客户服务水平和库存周转率,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

2、把供应链管理扩展到供应商。

一旦解决了生产计划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提高精益供应链效率的最大瓶颈就是内部计划流程和外部供应商流程相分离,企业与供应商积极合作,帮助供应商提高响应能力。在企业内部可以建立监督机制,明确计划的内容,与精益供应链管理达到一致的要求,最好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紧密结合,以致于不会浪费经济资源与综合成本。在企业外部可以设置供应商入口,能够看到企业的生产计划,从而做好自己的生产计划。这就减少并杜绝延迟了与供应链伙伴的管理以及行政上的工作,这种供应商入口可以使生产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预测,使厂商能够掌握适度定额和合理的库存量,根据预测需求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

3、熟练掌握需求预测流程。

需求预测在精益供应链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需求预测反映了市场的所需,所以提高它的准确度才能与市场的需求相一致。如果把精益供应链项目建立在不保证质量提升准确的需求预测之中,就会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消亡。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运作流程了如指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就有机会大大提高准确性,就能在减少库存的同时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这里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通过制造和供应链流程保证质量提升,使得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与理想价值相匹配。

二、为精益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方法

(一)资源共享管理

精益供应链管理要跟上企业全球化的脚步,共享服务必不可少,他一定程度上为转型提供了基础。通过资源共享更能快速的掌握生产信息,提高存货管理,以便能协调公司的投入和产出。企业员工也能通过了解企业内部资料,与企业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信息共享,每个成员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整合资源,以实现供应链中的企业互赢互利,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资源共享让采购商了解供应商的内部资料,能够形成信任、和谐关系并进行长期合作,减少双方的交易成本,做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

通常,市场需求变化较快,需要精益供应链能够灵活掌握市场动态,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要求供应链企业向市场提供具有差异性的高价值的产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匹配当前的市场环境,计划未来的利润结构,进而降低企业生产水平。其对企业产品实行从规划设计到生产报废的全程监控。有效地实施基于价值的目标成本法,通过掌握客户的动态需求,能够有效性地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实力。然而,为了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冲突的最小化以及减少参与供应链合作的阻力,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必须始终保持公平的合作关系。

(三)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目前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办法,已经有很多领先的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进产品、服务和客户等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作业的所有成本其实就是在生产和配送方面的产品成本,成本的计算是以作业为基础的,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本法能够鉴别出企业不增值的作业来减少成本,多注重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成本。在精益供应链的运用中,作业成本法把重点放在成本发生所带来的效益上,通过对作业活动跟踪控制,对企业的规划决策、分析评价以及预算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管理会计助力精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管理会计竞争战略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竞争战略不仅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大大增加,还能提高利润和收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不合理利用,从而使成本减少,能够为股东创造经济利益。物流和财务活动是精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念,都可以从各自的供应链中获取,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希望能及时追踪和分析企业成本、收益和支出来源,以便进行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精益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活动围绕价值最大化展开,生产的产品在原料供应商最终通向到消费者的这一流通模式中,产品的价值估计是不确定的,其有一部分有可能减少产品的价值。所以在管理会计竞争战略中,要杜绝这种资源的浪费,减少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使成本降低,价值达到最大化。因此,这一管理流程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对发生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使管理会计为这一流程助力。管理会计在精益供应链上的实施主要是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为企业经营战略和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性的指导。管理会计平台能够把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消费者一整套的供应链体系结合到一起,建立了快速供应体系,通过各节点的协同合作,保证了链上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快捷畅通,降低了精益供应链上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精益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严琦.管理会计和供应链管理的相互作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2]张良.新时期精益供应链管理设计思路探讨.物流科技.2011年第4期

[3]万辉.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激励问题研究科技资讯.2014年27期

供应链管理研究篇10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体系成本管理体系

供应链管理体系是现今国际上认可应用非常广泛的管理思想。它是现代管理技术的一种综合思想体现。是标准化、规范化、敏捷化、系统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并且基于目前的供应链竞争的现状,我们认为对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

经济学家西蒙在最早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其内容主要是要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因此就必须要了解竞争对手的成本、价格、盈利情况、盈利能力、资金流动量、业务量、市场份额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强调了学习曲线和成本在衡量竞争对手方面的重要性和了解竞争者成本的重要性。欧洲籍的经济学者格蓝迪教授是认为,欧洲成本管理体系的发展是和美国的成本管理体系发展是在同一个时期。虽然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但是其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认为成本管理被集中在操作层面上是不对的,并且战略和财务分析对企业经济是有帮助的。因此单单从发展方面来看成本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要将战略的构思加入其中构建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

综合上面的观点我们认为,战略成本管理不应该在依赖传统的管理体系,而是应该从时间、空间、层次、三个方面进行拓展。时间上,战略成本关注的应该是产品的生命周期,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直到回收。空间上突破企业界限,将从企业内部发展延伸到企业外部。并且认为战略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是由上下游企业共同决定的,将成本管理从运作提升到战略层面上,贯穿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其中包括了战略成本分析、战略成本控制、战略成本评价。

二、供应链成本分析

供应链在运作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将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其中包括物化劳动力和活动劳动力。而消耗的这些劳动力的货币表现就是供应链的成本。基于现今经济市场的复杂性,因此还没有完整统一的供应链成本标准。据了解,目前研究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很多,但是对供应链成本的分析研究还很少,这使得很多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的成本分析还很模糊。供应链成本相对于单个经济体系的成本分析要复杂的多,所以要深入的了解供应链成本的内容、层次、分布。

(一)供应链成本的构成内容

从供应链为顾客提品或服务环节出发,我们建立了一个供应链成本内容框架。框架中的机会成本、研发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物流成本及资金流和信息流成本构成了供应链成本内容。

(二)供应链成本的四个层次

在经济管理学中,Seuring博士将供应链划分为了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三个层次。其中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是能够被单个企业影响的,交易成本是供应链影响的。从对Seuring博士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得看出,Seuring博士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单个企业基础之上的。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片面性,我们在Seuring博士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性质及参考资料,我们将供应链的成本划分为四个层次。我们在原有的交易成本、作业成本、直接成本基础上根据供应链的特点及企业上下游的关系增加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成本。这样供应链成本层次由交易成本、作业成本、直接成本、关系成本四个方面构成。

(三)供应链成本的阶段分布

我们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将会对供应链进行阶段性的划分。这里我们将供应链的成本划分成了供应商成本、制造商成本、销售商成本三个阶段。其中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计算,所以规定下游企业的成本不包括向上游的订购价格。供应链成本中包括了上下游企业的成本,以及供应链共同支出成本。因此供应链成本和企业成本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目标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为了使竞争地位和产品成本因素建立起联系,为企业寻求一条即可提高竞争力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的捷径。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取得竞争力的根本是成本优势和价值优势。其中成本优势主要的作用是运用较低的成本来收入较高的利润,价值优势是通过增加产品的价值增加消费团体人数,从而达到扩大竞争力的作用。当产品具有的功能相同时,价格低的一方往往会收入更多的利润。当产品价值相同的时候,则成本越低利润越高。同时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那么就要确保企业能够分享到更多的利润。所以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利润和产品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我们可以将上个世纪的企业管理称作是成长管理,这个世纪的企业管理称作是成本管理。而成本管理是打破了以往的企业边界,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仍然任重路远,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体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韩萌.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构建[J].财会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