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探测设备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3:58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1

中国气象局第13号令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经2006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和2006年8月14日国家保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

国家保密局局长夏勇

二六年十一月七日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汇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前款所述活动,应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组织合作进行。

第三条从事涉外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汇交等活动,应当坚持严格监管、有效利用的原则,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气象国际合作。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秘密的涉外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汇交等活动,必须遵守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

国家安全、保密等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经批准的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以任何方式提供给其他组织和个人或者予以发表。

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利用气象探测活动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二章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

第六条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审批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应当分别征求国家安全、保密等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国际合作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

(二)具有明确的合作单位、符合要求的气象探测地点;

(三)有必需的经费、设备和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的从事涉外活动必须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合作各方的基本情况;

(二)合作项目协议书、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

(四)项目经费来源证明;

(五)探测仪器设备的型号、生产厂家、设备许可证和技术指标等;

(六)拟建探测站点的基本参数(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布点数和探测环境;

(七)探测项目、时段,采样时间、频次、计算方法及其用途;

(八)探测资料的处理和传输方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档格式,国内备份以及数据使用的共享方式等。

涉外气象探测活动的项目涉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关部门相应的批准文件。

第九条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开展涉外气象探测活动的中方合作组织,应当在项目实施三个月前,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形成初步审核意见,连同申请人的全部申请材料一同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

(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初步审核时,应当征求当地国家安全、保密等部门的意见。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直接提出申请。

中方合作组织必须如实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条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和利用已有气象站(点)开展探测项目,或者自带仪器设备进行气象探测的,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我国境内设立气象探测站点的站间距不能少于六十公里,探测时间不能超过两年,有特别需要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的除外;

(二)采用自动气象探测仪器设备进行探测或者人工观测,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应当由合作各方共享,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不得单方面进行传输;

(三)自带和使用的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检查,并符合国家安全的规定;

(四)自带和使用的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属于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无线电频率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五)涉外气象探测不得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气象探测工作造成影响。

第十一条国防及军事设施、军事敏感区域、尚未对外开放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及其他涉及国家安全的区域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第十二条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设立的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按照批准的探测地点、项目、时段进行探测,不得擅自变更。

需要变更探测地点、项目、时段的,应当重新申报,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经批准设立的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在气象探测站(点)建设前应当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监督管理,并将监督管理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中外合作各方应当主动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三章涉外气象资料的管理

第十五条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所获取的气象探测原始资料,应当定期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汇交。具体汇交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制定。

第十六条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所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及其加工产品,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参加合作各方可以依照合同约定使用。

第十七条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对其通过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所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及其加工产品享有使用权,但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提供给第三方。

第十八条向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和区域交换站点以外的气象资料,应当由中方合作组织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

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求保密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在涉外气象探测活动中获取的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与中外合作各方按照国家规定签订气象资料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拆除非法探测设施,收缴非法获取的气象资料,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

(二)超出批准布点数探测的;

(三)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气象探测工作造成影响的;

(四)未经批准变更探测地点、项目、时段的;

(五)超过探测期限进行探测活动的;

(六)自带或者使用的气象探测仪器设备未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检查的。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缴非法获取的气象资料,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向未经批准的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的;

(二)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以非法手段收集、窃取气象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向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原始资料的;

(四)转让或者提供气象探测资料及其加工产品给第三方的。

第二十二条在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的,由国家安全、保密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气象主管机构工作人员在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责任。

国家工作人员在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工作中故意或者过失泄露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气象探测,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大气和近地层的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化学性质等进行的系统观察和测量,包括对地球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多圈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开展长期、连续和系统的观察和测定;

(二)气象探测站(点),是指涉外气象活动中收集或者测量气象要素的临时或固定的设备及其场所。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2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气象设施,是指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和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

本条例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三条 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实行分类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本部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并有权对破坏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进行举报。

第七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

第八条 气象设施是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合理安排气象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气象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配备气象设施,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气象设施附近显着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明保护要求。

第十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擅自移动气象设施或者侵占气象设施用地;

(二)在气象设施周边进行危及气象设施安全的爆破、钻探、采石、挖砂、取土等活动;

(三)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

(四)设置影响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功能的干扰源;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其他危害气象设施的行为。

第十一条 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等气象台站和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探测环境,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十二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3万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城镇、工矿区,或者在探测环境保护范围上空设置固定航线;

(二)在观测场周边1万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1000米范围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十三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周边XX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或者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周边10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10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观测场周边5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四)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五)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第十四条 禁止实施下列危害国家一般气象站探测环境的行为:

(一)在观测场周边800米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修建高度超过距观测场距离1/8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在观测场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等干扰源;

(三)在观测场周边100米范围内修建铁路;

(四)在观测场周边50米范围内挖筑水塘等;

(五)在观测场周边30米范围内修建公路、种植高度超过1米的树木和作物等。

第十五条 高空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站、气象卫星地面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和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探测环境的保护,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保护范围和要求。

前款规定的保护范围和要求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公布,涉及无线电频率管理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征得国务院无线电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气象主管机构,并抄送同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建设、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部门。

对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干扰源等,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商有关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在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未征得气象主管机构书面同意或者未落实补救措施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其开工建设。

在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报告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并按照要求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

第十八条 气象台站站址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气象台站。

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确需迁移气象台站的,建设单位或者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专家对拟迁新址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评估,符合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要求的,在纳入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后,按照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进行迁移。

申请迁移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的,由受理申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签署意见并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申请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气象台站迁移、建设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九条 气象台站探测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失去治理和恢复可能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按照职责权限和先建站后迁移的原则,决定迁移气象台站;该气象台站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证气象台站迁移用地,并承担迁移、建设费用。地方人民政府承担迁移、建设费用后,可以向破坏探测环境的责任人追偿。

第二十条 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新址与旧址之间进行至少1年的对比观测。

迁移的气象台站经批准、决定迁移的气象主管机构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使用后,方可改变旧址用途。

第二十一条 因工程建设或者气象探测环境治理需要迁移单独设立的气象探测设施的,应当经设立该气象探测设施的单位同意,并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复建。

第二十二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日常巡查和监督检查。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现场调查、取证。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应当由其他部门查处的违法行为,应当通报有关部门进行查处。有关部门未及时查处的,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可以直接通报、报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进行查处。

第二十三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以及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无线电管理、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迁移气象台站的;

(二)擅自批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垃圾场、排污口、无线电台(站)等干扰源以及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不履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职责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危害气象设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逾期拒不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对违法单位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挤占、干扰依法设立的气象无线电台(站)、频率的,依照无线电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或者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对违法单位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个人处2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拆除或者恢复原状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3

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监控信息的获取

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监控通过对多元信息的采集应用来实现,其监控信息主要包括:站网信息、探测数据信息、业务管理信息、技术保障信息。站网信息:指天气雷达站网的基础信息资料,包括台站基本信息(站名、站号、经纬度、观测时段等)、台站人员信息、台站设备信息和台站环境信息,该信息主要由台站业务人员录入运行监控系统,并负责信息的维护与更新;探测数据信息:指天气雷达产品文件、状态文件、报警文件,这些信息在雷达开机运行的过程自动定期生成,通过气象专用通信链路自动传输至国家信息中心,再由国家信息中心分发至运行监控数据中心;业务管理信息:指与雷达运行保障等相关的非实时业务数据,如停机通知(维护性停机、维修性停机、专项活动停机、特殊情况停机、故障维修停机等)、维护记录(日巡查、周维护、月维护、年维护、大修等)、维修记录等,由各级保障人员在运行监控系统中填报;技术保障信息:指雷达备件基本信息、仓库信息、库存信息、备件采购计划、出入库管理信息等,由各级保障人员在运行监控系统中填报。定期进行设备维护消除故障隐患、及时排除设备故障是自动气象站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但自动气象站的运行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和问题,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总结维护维修经验,提高自动气象站的维修保障能力。

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监控

目前,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监控基于上述多源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数据监控、保障信息监控等。运行状态监控雷达运行状态主要是通过天气雷达状态文件、报警文件、产品文件、维护维修记录、观测时段等信息进行综合判定。其中,状态文件中的雷达状态参数、报警文件中的报警信息是设备运行状况的直接信息,产品文件则间接反映了设备的运行状况,维护维修记录等业务信息则是设备运行状态的最直接判定依据。设备运行状态判定流程为:首先根据状态文件、报警文件进行雷达开关机预判,其中,Sa/SB/CB/CC型号雷达根据各自状态文件中的系统状态字段进行开关机判断,SC/CD型号雷达则根据报警文件中的高/低压指示字段进行开关机判断;确定了雷达的开关机状态后,结合状态文件、报警文件、产品文件及维护维修记录、观测时段等信息,aSom系统每10分钟进行一次天气雷达运行状态评价,判定结果分为系统正常、系统报警、无数据、正常关机。设备状态判定标准如下:1)系统正常雷达处于开机状态,状态文件、产品文件至少有一种到达,能解析入库,且报警文件中无报警信息;2)系统报警雷达处于开机状态,报警文件到达,能解析入库,报警文件中有报警信息;3)无数据在应观测时段内,状态文件、报警文件、产品文件均未到达,或雷达处于待机状态,无产品文件,但状态文件和报警文件到达。无数据又分为维护、维修、传输异常,其中维护根据停机通知的停机类型及维护表单判定,维修根据停机通知的停机类型及维修表单判定,传输异常则是无数据情况下既无停机通知也无维护维修表单;4)非观测时段在非观测时段内,状态文件、报警文件和产品文件均未到达,或状态文件和报警文件到达,但雷达未处于开机状态。数据监控天气雷达数据监控目前实现对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1小时降水、多普勒速度的到报情况监控及全国产品拼图的监控,通过天气雷达的全国产品拼图可及时发现产品坏图,便于提醒值班员及时检查设备问题,同时也利于预报员对天气形势做出直观判断。保障信息监控保障信息监控通过对雷达维护维修信息、装备保障信息等的实时、动态、自动获取,方便各级保障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了解维护维修活动进展、备件库存信息等,为雷达装备保障和管理决策服务提供支持。

应用情况

通过对雷达多元信息的综合应用,各级保障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实现了对雷达运行状况的实时掌握,方便部级、省级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提供远程技术支持;同时,通过上述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实现对雷达业务运行能力和装备保障能力的分析评估。自2008年运行监控业务化以来,基于监控业务的开展,各级雷达保障的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重大天气过程应急响应和重大事件的保障服务中,各级保障部门通过aSom系统方便快捷地了解设备性能,便于根据设备性能和备品备件的监控分析结果积极做好备品备件和保障人员的调配,做好应急期间和重大气象服务中的装备保障工作。随着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能力评估业务的逐步开展,探测中心提供的评估报告为气象装备管理部门的选型决策、设备管理及仪器生产厂家的技术改进提供参考依据,也促使各级保障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大幅提高了雷达的运行观测效益,为探测系统保障和稳定运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

结束语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4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信息传播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的,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非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下列地方气象事业:

(一)不属全国统一布局、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气象监测及相关的信息处理和服务业务系统;

(二)不属全国气象骨干通信网,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气象通信网及天气警报系统;

(三)为当地农业生产、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服务的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项目;

(四)人工影响天气、防御雷电等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

(五)城市、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六)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七)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增加的专项气象服务项目;

(八)国家规定由地方建设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建立和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促进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基建投资和有关事业经费应当分别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

第六条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场、高空探测场及气象专用仪器、设备、标志、气象卫星接收设备、气象信息网络设备、气象雷达等气象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迁移气象台站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批准手续。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迁移气象台站的,新旧站址气象对比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对比观测期内,旧站址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并将保护范围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集镇规划,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第九条气象探测环境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建设或者种植影响或者可能影响气象观测环境的建筑物、高秆作物、树木和其他遮挡物。

第十条经省气象主管机构认定,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不符合标准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予以改善;无法改善的,应当组织建设符合标准的探测场地及相关基础设施。

第十一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法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不得审批违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定标准的建设项目。

第十二条从事气象探测活动的,应当遵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以及气象资料的保护规定。禁止涂改、伪造、毁坏气象探测资料。

第十三条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统一,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提高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服务水平。

第十四条广播、电视台站和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或者版面,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警报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广播、电视台站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气象预报节目的播发时间、时限及次数,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共同商定。广播、电视台站应当按照商定的时间、时限及次数播发气象预报节目;因特殊情况确需改变播发时间、时限及次数的,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

第十五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负责制作电视气象预报节目,并保证制作质量。电视气象预报节目的内容、形式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规范标准。

第十六条广播、电视、报刊、无线寻呼、电话声讯、移动通讯、电子屏幕以及其他面向公众的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提供气象信息的气象台站名称和时间。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同意,媒体不得相互转传气象信息。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发展气象事业。

第十七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重大灾害性天气警报时,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通报有关部门,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制定防御与减轻气象灾害应急方案,并及时组织实施,避免或者减轻灾害损失。

第十八条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参与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组织的灾情调查,并根据气象资料和灾害标准确定气象灾害程度。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鼓励和支持人工影响天气科学技术研究,并组织专家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果进行评估。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下,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实施。公安、民航、农业、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第二十条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具备省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条件,并严格遵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第二十一条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协调处理。

第二十二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管理,具体的管理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下列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一)城市规划项目;

(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三)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

(四)大型太阳能、风能、云水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需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

具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单位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提供或者经其审查的气象资料。承担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需要进行现场气象观测的,必须符合气象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二十四条从事施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者系留气球(以下称气球)活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施放气球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储运气体及充灌、回收气球严格遵守消防、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管理规定;

(二)施放地点与高大建筑物、树木、架空电线和其他障碍物保持安全的距离;

(三)在施放气球的球体或者附属物上设置识别标志;

(四)具备适宜的气象条件;

(五)除低于距释放地点水平距离50米范围内建筑物顶部高度的外,系留气球升放高度不超过地面150米;

(六)在升放高度超过地面50米的系留气球上加装快速放气装置;

(七)确保系留牢固。

第二十六条气象台站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有偿服务收费范围和标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未经批准擅自移动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场、高空探测场及气象专用仪器、设备、标志、气象卫星接收设备、气象信息网络设备、气象雷达等气象设施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广播、电视、报刊、无线寻呼、电话声讯、移动通讯、电子屏幕以及其他面向公众的媒体向社会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不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办理相应的审批手续施放气球的,由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条县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气象台站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5

1.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成立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强化三个规定环节的执行,自觉接受督导,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针对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划出“红线”,标出“雷区”,把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

2.健全气象现代化建设长效机制

开展气象现代化现状评估。组织落实省市合作共建协议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情况自查。开展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期评估,掌握气象现代化指标落实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工作任务层层分解。

狠抓重点项目的实施落实。推进“十二五”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市、市(区)级重点工程项目初步设计和配套经费的落实,做好国家、省项目间的衔接,统筹安排气象现代化建设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的计划管理,对照“十二五”规划,及时做好具体分解项目的建设和业务验收。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完善气象综合探测基地的各项手续,实施泰兴业务楼项目的竣工决算。

强化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多渠道争取市、市(区)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着力建立列户经费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模式,将公共财政保障事业发展经费列入目标考核。根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积极将气象服务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目录。积极探索科技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把试点单位的收支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健全财政保障长效机制。

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突出政府主导,市县两级全面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修订完善气象灾害政府专项应急预案,完成县级气象灾害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组织开展多部门参加的气象灾害应急培训;完成县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拓展信息共享领域,深化气象防灾减灾与民政综合防灾减灾的对接融合。完善气象信息传递和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气象预警信息。贯彻落实泰政办发文件精神,强化部门合作,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信息。

4.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加强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应用全省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建设符合全省统一标准的数据库。积极应用新型探测资料,提高综合探测对天气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的贡献率。按计划完成与南信大合作的科研项目,建立满足市级业务需要的集合预报模式,提升天气预报预测能力,提高全市的预报业务质量。

完善现代天气业务流程。进一步优化预报业务布局、流程,积极开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落区预报。规范环境气象业务流程,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会商,完善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会商研判机制。

5.加强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建设

加强观测现代化建设。按照省局统一标准,完成、靖江、兴化3个大气气溶胶观测点建设,完成综合探测基地风廓线雷达和温室大棚农业试验点建设。完善与观测自动化相适应的业务流程、质量考核与管理制度,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和产品可用性。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编制和颁布实施工作。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成市级网络和服务器的升级改造,提高网络传输和计算能力,满足业务的实际需要。加强市(区)级备份通信网建设,提高网络可靠性。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全市气象技术装备运行监控和故障诊断、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市、市(区)联动的探测设备监控、维修机制和工作流程,保证探测资料的到报率和质量。加强对全市各类站点数据传输情况的监控,落实探测设备维修保障车,组织自动站巡检和维护。加强多普勒雷达的日常监管及维护。积极争取建设市级移动计量检定平台,提高计量检定能力。

6.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

深化环境气象服务。加强雾霾天气监测预警评估,深化成因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提高对霾天气的预报能力。深化与环保部门合作,联合制作空气质量预报服务;做好秸秆焚烧的巡查工作,与省气象服务中心卫星遥感火点监控保持有效的沟通。

强化公众气象服务。做好重大灾害性、转折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服务,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的超前度和精准度。丰富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传统媒体气象服务的内涵,推动微博、微信及智能手机客户端气象服务。强化面向政府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业务。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好城市高温、易涝地区的预报服务工作。

推进“两个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业务能力,丰富农用天气预报产品,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做好关键农时和农事关键季节的情报、预报和服务工作;加强主要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报预测,做好面向重点对象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直通式”服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整合农业、气象、水利等方面的资源,打造统一的为农信息服务平台,结合农情农时及时天气、植保、科技等信息,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广泛运用;做好苏陈、兴泰、胡庄农业气象避灾减灾信息示范点的工作,强化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

稳定气象科技服务。充分认识当前气象科技服务的形势,结合开展“气象服务优质年”活动,强化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提升服务品质,稳定服务规模,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向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做好全市防雷工程统筹集约化工作,促进该项工作的稳定发展。

7.加强气象人才支撑能力建设

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加强岗位设置聘期管理工作,修订技术岗位聘用管理办法;不断健全与工作业绩挂钩、体现人才价值的绩效工资制度;提高岗位培训的系统性,加强对观测、预报、服务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培训,提升基层综合业务一体化和一岗多责的能力和水平。

完善后备干部培养。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突出一线培养。加强市、市(区)两级的干部交流和上挂下派,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8.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强科研开发和项目管理。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评奖流程,鼓励业务人员针对业务的实际需求积极开展相关的技术开发。已立项且到期科研项目全部进行结题验收。加强对全市气象系统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的进度监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引进应用最新研发成果,加强成果的本地化和业务转化。支持与高等院校、其他部门合作,积极申报政府科研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研发工作。

9.加强气象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气象社会管理。依法进行管理,加强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及《江苏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等气象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工作。优化窗口服务,改进行政审批窗口作风。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积极探索由内部管理为主向社会管理与内部管理并重转变。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完善目标管理,突出工作重点,量化指标考核,强化与推进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结合。加强预算管理,抓好重点项目支出的预算执行和资金监管。完善规章制度,细化建立各项内部评优、奖励、考勤、竞岗等与职工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考核办法。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杜绝安全事故。

10.不断加强部门党建和反腐败工作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四条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市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县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设有气象台站的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有举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下列气象台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受法律保护:

(一)朝阳市气象台(国家布点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

(二)朝阳市天气雷达站(国家布点天气雷达站);

(三)朝阳市农业气象站(生态气象监测站);

(四)朝阳县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太阳辐射观测站、沙尘暴监测站);

(五)建平县气象站(国家基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生态气象监测站);

(六)北票市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

(七)凌源市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

(八)喀左县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

(九)朝阳县羊山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

(十)建平县建平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

(十一)其他依法需要保护的气象探测环境。

第七条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各类气象站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如下: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太阳辐射观测站周围的建筑物、作物、树木等障碍物和其他对气象探测有影响的各种源体,与气象观测场围栏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具体保护标准见附件。

(二)自动气象站四周不得有致使气象要素发生异常变化的干扰源。自动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按照附件标准执行。

(三)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具体保护标准根据其布设站类参照附件标准执行。

(四)天气雷达站主要探测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0.5°,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0.5°;其他方向的遮挡仰角不得大于1°,孤立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1°,且总的遮挡方位角不得大于5°。天气雷达站四周不得有对雷达接收产生干扰的干扰源。

(五)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探测环境的保护按照国家关于《地球站电磁环境保护要求》(GB13615-92)执行。

(六)沙尘暴监测站探测环境保护标准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标准执行。前款第(一项)所称源体,是指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的对气象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有影响的大型锅炉、废水、废气、垃圾场等干扰源或者其他源体。

第八条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第九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确定后,纳入各级城市和村镇建设规划。各级国土资源、规划、建设部门对不符合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定标准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得批准。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标准送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条各级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在审批可能影响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的,属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属于其他气象台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应当事先征得省气象主管机构的同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第十一条未经依法批准,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设施。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天气雷达站等国家布点的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其他气象台站的,应当报经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拆迁和新建气象台站和设施的全部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违法批准占用土地的,或者非法占用土地新建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十三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

(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

(四)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作物、树木;

(五)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六)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

(七)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台站建筑、设备和传输设施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的;

(三)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的;

(四)其他危害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行为。

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采砂(石)、取土、焚烧、放牧等行为的;

(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种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的作物、树木的;

(三)进入气象台站实施影响气象探测工作的活动的。

第十六条国家和省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的保护标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朝阳市气象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附件: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附件:

各类气象站气象观测场围栏与周围障碍物边缘和各种影响源体边缘之间距离的保护标准

“障碍物”是指建筑、作物、树木等影响观测场气流通畅或探测资料代表性、准确性的物体。“孤立”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与邻近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单个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成排”障碍物是指在观测场围栏距障碍物最近点,向障碍物方向看去,单个物体或两个单个物体的横向距离≤30米的集合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最大遮挡角度>22.5度的障碍物。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7

1.1报警系统安装

(1)内涵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包括探测器,报警、联动和远程控制器在内的一个消防专用报警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快速探测到灾情并发出报警信号,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消防灭火装置,快速灭火。

(2)安装要求

要求聘请专业且信誉好的安装队伍,所选单位必须经过国家消防监督机构审批;严格安装设计图纸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全部照着设计图纸上的要求进行安装,对于安装过程中出现一些无法按照图纸安装的特殊现象,那么必须要征求图纸设计人员和工程负责人员的签字认可后才能够继续安装。另外,在结束安装后,还需要将变更安装的具体原因和施工图全部上交到设计人员和工程负责人手上,确保在后期检查时有详细资料可供查看查;所有电气设备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设备质量全部过关。

1.2联动系统安装

(1)安装前准备

取得系统设备生厂商的接线图纸资料,并对图纸资料进行仔细阅读,确保在系统安装符合厂商要求;连接系统装置的所有电缆和线管;将所有装置全部放入既定位置;做好消防控制盘缆线的整理工作,确保其整齐美观。

(2)安装要求

由于消防联动设备内部包含的设备类型非常多,因此在进行立消防联动设备安装时,要求与建筑物建设一同进行。在安装施工过程中,为了预防金属软管连接不稳出现脱落,影响设备之间的连接,需要使用锁母将软管固定起来。且还需要对灭火联动屏内包含的各种不同电压进行仔细标记和排列,确保电压之间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2、建筑消防电气管理

对建筑消防电气进行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均是为了能够保障消防电气设备功能完好,在突发性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的发挥各种防火灭火系统的作用,起到保护建筑安全的作用。对建筑火灾事故发生率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因为各种人为或者客观因素影响发生火灾。所以,为了确保建筑消防电气能够时刻发挥防火灭火的作用,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消防电气的管理工作。具体管理内容可以总结为设备清洁和系统功能检测两点。具体管理方式如下分析:

2.1清洁工作

(1)报警控制器清洁

火灾报警控制器在整个消防防火灭火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发出火灾信号,“唤醒”消防系统运转和提醒消防人员快速作用灭火准确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大量的灰尘会落到或者吸附到整火灾报警控制器上,导致控制器中的所有线路和电路板均沾满灰尘,而电路板灰尘过多的后果是电路板无法正常散热。这种情况下,一旦火灾报警控制器周围环境比较潮湿,那么将非常容易出现短路现象,影响整个控制器的正常工作,导致在火灾发生时无法准确的发出报警信号,有可能给整个建筑物带来极大的火灾事故隐患。因此,必须定期对火灾报警控制器进行“大扫除”,及时将附在控制器电路板上的灰尘清理干净,使电路板正常散热,保障控制器正常工作。

(2)探测器清洁

具体包括感温探测器和感烟探测器两种探测器的清洁工作。探测器是火灾报警控制器能够发出报警信号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探测器将探测到的火灾信息发送到报警控制主机中,报警控制主机才会开始工作并联动相关消防设施进行灭火工作。所以,若探测器因为长期无人清理,造成其感温和感烟性能无法正常工作,在发生火灾时没有能够及时探测到或者在未发生火灾时也将火灾信号发出,那么将会严重影响整个消防系统的正常运作。所以,定期对感温探测器和感烟探测器进行清洗和检修是建筑消防电气管理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2功能测试

(1)探测器

主要是测试感烟探测器的感烟功能。一般情况下,为了保障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在大型建筑物中均会设置比较多的探测器,且同时安装有感烟和感温两种类型探测器。所以,在进行探测器感烟功能测试时一般是使用抽样测试的方式,也就是在全部探测器中随机抽取几个探测器进行感烟功能测试,且在测试完每一个探测器后需要做好记录,防止出现重复测试的现象。另外,在测试过程中,为了确保报警的准确,必须要对探测地的实际地址及其周围的场景布置进行一次详细的核对。

(2)消防水系统

测试内容有:测试水流指示器的指示功能是否正确,方法是在消防管末端放水,然后检查水流指示器的指示情况是否与实际水流情况相同;测试消防栓启泵按钮的运作情况,查看按钮是否能够正常的启动和关闭,启动是否及时和关闭是否足够紧密等。消防水系统的功能测试一般需要每年最少进行一次,且每次检查必须要对所有设备项目进行测试。另外,对于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则需要每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测试检测,检查的主要内容为:警铃的自动报警情况和稳压泵的压力状态。

(3)排烟和防烟系统

防烟、排烟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防火阀、消防风机、排烟阀以及风道几个结构。防烟和排烟系统是将火灾烟气快速排除火灾区域,降低火灾位置烟气浓度,提高可视度,确保人员能够顺利逃出的最重要保障。所以,在进行建筑消防电气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将排烟和防烟系统功能测试项目归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项目,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做到最好,从多方面提高建筑消防电气管理水平。

3、结束语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8

中图分类号:V3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233-02

2015年4月15日,GCR6487执行呼和浩特―海拉尔航班任务,进入塔台区域联系塔台,塔台管制员指挥航班正常进近下降;09:18管制员向机组按照气象观测员提供数据通报机组27#跑道方向有扬沙,能见度7公里,并提示注意决断高度。塔台管制员指挥GCR6487通场,09:46安全落地。

2016年5月10日,DKH1237航班执行通辽―海拉尔航班任务,12:14与海拉尔塔台建立联系,12:25塔台管制员向机组通报27#跑道RVR275m,ViS8000km,低于降落标准,机组决定返航。

民航呼伦贝尔空管站气象台,不做跑道视程(RVR)的预报,而对航空公司而言,如果机场有RVR,飞机运行时,实际影响运行的主要还是RVR。通常来说,RVR的标准会低于能见度的标准,例如国内i类盲降标准,ViS标准是800m,RVR标准是550m。

1相关定义

能见度(ViS):主导能见度,观测到的、达到或超过四周或机场地面一半的范围所具有的最大能见度值。这些区域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跑道视程(RVR):在跑道中线,航空器上的飞行员能看到跑道面上的标志或中线灯的距离。

moR:即大气光学透明度,2700k白炽灯衰减至5%所通过的距离,用透射因子t或消光系数δ表示,由大气透射仪或前向散射仪测量。

RVR的计算:

白天使用柯西米德定律:(ε=tR/B),

夜间使用阿拉德定律:(eτ=i・tR/B/R2)。

其中R为跑道视程,t为大气透明度,B为基线长度,eτ为照度阈值,与背景的亮度有关;i为跑道灯光强度,通常设3,4,5级,对应的跑道灯光强度为500,2500和10000坎德拉(cd);ε为视觉对比感阈,通常视力正常的人,白天约为0.02,对于航空来说,为了安全起见,采取的数值稍高,为0.05.因此RVR是一个估算值,而且气象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显示终端显示的RVR是个比较保守的数值,它往往比实际数值要小。RVR与ViS是2个不同概念的能见距离,两者存在差异,不能用RVR来代替ViS。

2机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1周围环境简要概述

呼伦贝尔机场地处于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海拉尔区东南高地上,西部、北部有小山包,东北部有高度为900m以上的山,东南部临近庄稼地;机场地势平坦,地形空旷。所以大风扬沙天气,造成跑道两端跑道视程(RVR)差异较大。

2.2气候特点

机场多西南、西北风,以西北风为主,春秋两季多大风,最大风速达到25m/s,出现在2011年5月8日。由于机场四周地势平坦,附近有耕地,加上草原有地表,为春秋两季的扬沙,沙暴天气提供充足的沙源。机场低能见度主要由雾、烟、扬沙、沙暴、降雪等引起。春季在蒙古气旋或河套气旋的影响下,常常带来大风、浮尘、扬沙天气,致使能见度迅速下降到5千米或以下。春季大风的日数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5%。

3典型案例分析

3.1案例一

进入春季以来,呼伦贝尔空管站气象观测员和塔台管制员多次发现,在无特殊天气现象的情况下,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和09号跑道视程、气象光学能见度数值差异较大的现象。

4月14日17:10(北京时,下同),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持续下降,最低时达到250米。期间自动观测系统09号跑道moR保持在3500米左右。

4月14日18:55,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500米。期间09号跑道moR值为2700米左右。

4月15日8:37,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500米,持续下降。期间09号跑道moR值为3500米左右。

4月15日10:02,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300米,10:16分后数值上升。期间09号跑道moR值为3700米。

原因分析及影响:

经设备维护人员检查,发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工作正常,数值反应准确。导致数值差异的原因是,27方向RVR设备离农田较近,农田附近扬沙,影响机场局部运行环境所致。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RVR变化会造成机场起降标准的改变,对管制运行和航空器起降影响较大,尤其是RVR数据处于临界范围时影响尤其突出。

3.2案例二

2016年5月10日13:30-15:00(北京时)27号跑道端和09号跑道端RVR变化如下:

5月10日13:30-15:00(北京时)跑道两端风向均在180度到210度之间变化时,09号跑道端RVR无明显变化,27号跑道端RVR受扬沙影响变化较大且明显。

4结论

机场配备安装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的取值有明确的规范,观测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应当结合本机鲈诵星榭鲅《ㄑ嘏艿腊沧暗淖远气象站所在的位置为基准观测点,用于观测代表机场综合天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其观测到的除云、能见度、跑道视程、天气现象以外的数据用于电码格式的机场天气报告和机场天气资料统计。”以及“应当采用RVR测量设备对距机场跑道面约为2.5米高度上的RVR进行观测。”的规定,即天气现象、主导能见度的观测按照“在观测平台或观测场以人工目测方式进行,器测数值可以作为目测的参考”等规定进行人工观测。

在前期天气稳定,如果某一个方向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备数据出现突变,观测员就应该根据当时和先前的天气条件分析判断是否是大风扬沙所致,并持续观察。观测员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提供的信息,及时加以观测判定,准确地报告大风扬沙这一天气现象并提醒塔台注意RVR的变化。

5存在的问题

根据《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管理办法》(CCaR-116-R1)禁止下列危害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1)进行危害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的取土、开垦、焚烧、放牧等活动;2)其他危害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6结束语

随着航班量的日益增大,对地面观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观测方法和原理,更好、更准确科学地利用和分析判定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探测数据,不断提升观测服务质量,为保证飞行安全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

[2]气象观测分册.民航华北局.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9

关键词综合气象观测;控制要点;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p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2-0207-01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随着现代气象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发展并建成了集空基、地基以及天基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科学合理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不断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可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有效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等脆弱行业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必须将加强综合观测业务质量管理当作重点来抓,确保气象观测业务为工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1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控制要点

1.1加强观测仪器设备管理

气象观测业务管理的关键环节是为保障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由于气象观测具有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的特征,致使观测仪器设备无法得到有效管理。气象部门应建立健全气象观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观测业务与气象设备保障业务联动机制,提升地方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技术保障力量,推动仪器设备保障业务现代化及规范化发展,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1]。

1.2做好数据维护

数据维护是综合气象业务工作的重要部分,通常分为日数据维护以及月数据维护2类。其中,日数据维护要对当日所观测的数据加以维护;月数据维护主要是指对每月的观测数据资料信息加以维护。每日20:00后,气象观测人员对当日观测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总结汇编处理,随后将数据资料存储在B文件中并维护,观测人员需及时保存或对采集器数据资料信息卸载。月数据维护主要是在完成当月观测业务后,对所有气象要素观测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并检查完整性。随后把B文件转换为a文件,并通过数据审核功能将存在的疑误信息列出作对比分析。如发现观测降水数据错误,应借助人工方式修正。

1.3加强对复杂天气的观测

莒县夏季强对流天气频发,常伴随大风、冰雹、雷电、暴雨等出现,尤其冰雹具备极强破坏性,出现复杂天气现象时要及时预警,将大风数据存储到自动气象站业务软件文件夹中。在气象灾害天气到来前,要提前把防雹罩等安装在地温表等观测仪器上,防止冰雹砸坏仪器设备,还要对冰雹的最大直径等相关数据资料认真收集与记录,做好预报预警工作[2-3]。

2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2.1建立健全综合气象业务观测网

建设自动气象观测业务网站能够更好地对地方气象灾害天气进行监测预警。各地区气象部门要结合省局气象部门发展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总体规划及要求,根据本地区气候特征等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网站,对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区域开展重点监测,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及途径重点加强农业、电力、通信、交通、水利工程、旅游区、加油站及经济开发区气象观测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争取覆盖气象监测盲区。加强对天气现象、高空气象、干旱、酸雨、能见度等自动化观测系统的建设,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科学性、先进性。

2.2做好气象观测业务交接班工作

在气象观测业务中,交接班工作极其重要。气象部门必须完善交接班管理制度,首先做好观测仪器交接,认真查看仪器是否保持正常运行状态,若发生故障,必须及时维修处理或换取新仪器设备。其次,下班前要对班内事项进行仔细梳理,严格依据交接班制度向接班人员交代清楚下一步观测任务,并对相关重要事项做好校对记录,为接班人员工作提供便利。最后,还需要对观测仪器设备及其供电系统、防雷设施进行巡检,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及时排除观测业务中的安全隐患,保证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高效开展。

2.3提升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对于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不断培养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综合观测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测报工作。首先,要培养观测人员的责任意识。观测人员必须时刻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观测仪器设备的运行监控及数据观测、发报等业务工作。其次,要加强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规章制度、工作流程、设备维修维护知识、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提升观测人员的专业水平,以便遇到突发性故障问题时可以及时作出应对。最后,要培养具备观测业务设备维护保障技术的人才,对观测仪器设备全程跟踪监控,确保自动气象站观测仪器设备保持长期正常运行状态,防止突发性故障发生[4-5]。

3结语

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信息等,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大,人们对于气象服盏男枨笠菜嬷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气象部门相关领导需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综合气象业务观测网站,做好气象观测业务的交接班工作,提高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掌握综合气象观测技术,有效提升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以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气象服务[6]。

4参考文献

[1]郑家骅.浅析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管理控制关键点[J].气象软科学,2011(6):89-92.

[2]车延超.关于综合气象观测工作中技术要素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35(12):186.

[3]金雪,尹武令,赵玲.分析当前综合气象观测中的技术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5):298.

[4]买合毕巴.当前综合气象观测中的技术要点探析[J].南方农业,2016(9):222.

气象探测设备管理篇10

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全市11个县级气象台站,有3个县站急需迁站,其余县站也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威胁。如长治县国家基本气象站,因城市建设,县政府多次与上级气象管理部门协商,拟迁站;潞城市国家一般气象站因城市建设扩张、房地产开发等问题,西侧和南侧高楼林立,气象站迁站迫在眉睫;平顺县国家一般气象站位于半山腰,原本高枕无忧,但因房地产开发商在山上进行开发,环境面临重大威胁,也面临迁站。此外,武乡县、屯留县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探测环境改变。

2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

2.1地方领导在统筹气象探测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时取舍较难

首先,有些城市规划缺乏法律层面的长远性和稳定性,一个城市规划往往由于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导致规划变更,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选定的气象站站址,往往在新的条件下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其次,社会发展需求确实需要气象探测环境让路,而气象探测环境也确实需要保护,这就成为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

2.2社会对气象探测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气象探测环境的“四性”问题,即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较为专业,对公众生活的影响不是很直接,因而社会公众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法律意识仍然很薄弱。当出现探测环境被侵害时,社会支持的舆论环境还不是十分有利。

2.3法律保护气象探测环境有局限性

2012年12月1日之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是《气象法》和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但《气象法》只有原则性规定,同时气象部门制定的《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涉及的许多工作需要城乡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来做,显然这种约束力很弱,导致在处理涉及探测环境保护问题时有些被动。这种法定保护手段的有限性,也是导致气象探测环境屡遭影响和破坏的重要原因。

2.4被动维权难度大

在探测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执法维权工作较为被动。设想一个上千万元甚至过亿的投资项目影响了一个气象站的工作,即使有政府做主,也较难恢复原状,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基本建设都是符合政府审批程序的,或者说这些都是政府出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请来的。

3新形势下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措施探讨

3.1用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

(1)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问题提高到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气象法》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要充分认识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不能认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只是气象业务部门的事,而要深刻认识到它是全社会的事,其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社会各界,特别是领导阶层,也要深刻意识到在社会经济统筹发展中,没有气象事业的发展是一种残缺。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出台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新的曙光。因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气象探测环境新思路、新方法,非常必要。(2)《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因此,县级气象部门必须变被动保护为积极行动,通过改变工作方式,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统筹兼顾范围,列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3)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各级政府承担起这块责任,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的发生。一是当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有冲突时,在政府行为中,要充分尊重和考虑气象探测的特殊性;二是当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组织或个人利益有冲突时,政府要正确处理和对待组织或个人的诉求,积极查处侵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行为。(4)找到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结合点。新建、迁移和改造气象台站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的原则”,但同时也要找到与当地的发展双赢的结合点。如壶关县气象局在拟迁站址选择时,也充分考虑到县城内一处小山丘是未来城市开发的重点,捷足先登有利于将来的保护。又如长治新一代天气雷达塔也是建设在城市的一个水上公园内,并且按照市政府要求建设成为一个标志性建筑。

3.2法律保护是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1)认真贯彻实施《气象法》和《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切实维护气象探测环境权益,保障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用地,完善和规范其他组织或个人在气象探测环境周边征地、占地程序,正确引导和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周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气象探测环境优化与周边土地资源合理使用的双重目标。如长子县气象局的成功迁站,就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探测环境用地得到了解决,气象探测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积极寻求各种形式的法律保护。对处于苗头状态的危害探测环境的行为要有敏感性,争取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屯留县政府家属楼在图纸设计阶段,县气象局得知有可能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立即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汇报,较为圆满地解决了问题;黎城县气象观测场上空,电信部门的通信电缆由普通电话线改造为光缆,将影响日照观测,县气象局通过上级气象部门与通信管理部门的协调,使问题得到解决。(3)积极争取人大支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特殊作用,通过执法检查,促进各级政府落实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加深社会各界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认识和理解。长治气象部门通过邀请人大进行《气象法》执法大检查,并从2007年开始多次召开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工作专题会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在执法检查实践中,通过人大召集市县两级人大、城建规划、气象部门的领导参加,既符合法理,也符合实际。

3.3健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