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十篇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十篇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4:38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1

关键词:体育运动;运动健身;辩证关系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国际体育竞技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成为了全民健身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成为学校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通过对国际间体育竞技比赛的观察可以发现,竞技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发生伤病的几率非常大,而且受伤程度也往往较重。作为以健身保养塑形为目的以及促进身体发育和保持身心健康为目的而开展体育运动的普通群众和在校学生来讲,应当如何正确认识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文章基于此,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内涵进行概述并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重点分析,对广大体育运动爱好群众与在校学生有重要意义。

1体育与健康概述

大部分人定义的健康是指身体层面与心理层面都处于良好、健康状态。而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是指在身体没有疾病且心理健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道德。通常人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膳食和合理的休闲娱乐、合理运动以及医疗保健等途径来获取健康。体育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体育运动包括竞技体育运动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以及公益表演体育运动几大类,体育运动在国际间、地区间具有重要综合国力表现作用,在国家间政治领域具有重要政治纽带作用,在民众中又有娱乐健身作用,在学生学习中还具有促进与调节作用,因此体育运动成为了受到各界各年龄段都普遍爱好的一种必备的健康生活方式。

2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

2.1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种类非常繁多,如何从作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适宜自己且有助于自身健康的项目需要体育运动参与者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解,同时体育运动参与者还需要对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促进的原理进行了解。就身体的健康而言,普遍是指身体形态健康和身体机能健康两大方面。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各外观部位的比列情况,身体形态的改变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进行速度与力量等方面的反复刺激练习来实现,人体在反复进行某一方面体育运动时,相关部位的肌肉会不断进行收缩运动而得到锻炼,该部位肌肉的肌纤维在不断的扩张与回缩过程中增加了弹性,而未得到锻炼的部位产生的变化则较小,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的体育运动锻炼可以进行特定部位的形态塑造。体育运动对身体机能健康的影响是指通过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进行锻炼从而使其支配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

2.2体育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对竞技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积极影响远远不如普通体育运动参与者,因为原本具有发泄、随意、快乐意义的体育运动对于专业竞技运动员来说必须经由运动战术和运动心理、技术等多个方面严格而重复的训练,训练过程枯燥而痛苦,难以产生快乐、愉悦、放松等积极心理体验。同样对于体育专业或非专业的在校学生而言,如果体育运动锻炼的强度过大或者比赛机制不合理等将会对学生造成难以抹灭的阴影。要扭转体育运动对运动员的不利心理影响必须运动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和比赛机制。通过正面引导后,,运动参与者在训练中能具有目标性,在比赛中通过对一个高难度体育运动技能的展现获得成就感,在与运动团队的默契配合中获得集体荣誉感,在赢得比赛后产生自豪感与满足感,即使比赛失败,在正确的心理调整机制下,也可获得越战越勇的进取心和受挫自我调整能力。

3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面性是辩证法的主要规律,体育运动也同样具有两面性。体育运动本身对健康既有积极促进作用,也有消极阻碍作用。作为体育运动参与者应该正确认识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合理看待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价值和功效,不可盲目进行体育运动。在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时,其对人身体机能和身体器官的作用是正面积极的,可以促进器官功能的良好运行,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各项水平。如果进行体育运动时运动强度过大或者运动方法失当等则反而会对运动者身体产生不利影响,轻则身体外部部位组织受伤,严重的甚至导致心脏等重要器官负荷过重产生重大危害。因此,要以正确的体育运动方法为手段以合理的运动计划为过程去实现健康锻炼的目标。体育运动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有不同的功能与价值,体育运动对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说是实现其名誉、地位与经济效益的途径,体育运动对该类运动员的健康影响较少,甚至大部分的职业体育运动员身体都不是完全健康的。而体育运动对于表演类体育运动领域来说是实现政治交往目的和国际友谊目标的重要手段,体育运动对该类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影响也远不如普通运动者。但对于运动要求较低较小的体育运动者特别是以锻炼身心为目标的学生来说,体育运动是实现其运动期望、健康锻炼和休闲娱乐的最佳过程,体育运动对这部分运动者的健康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体育运动对不同领域不同目标的运动者的功能价值不同,但体育运动对于所有非专业体育运动员的运动者来说依然是其获取健康的重要手段,单靠医疗保健渠道无法实现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在于,健康是人们期望的目标和结果,而体育运动是实现该目标的可能途径和手段,其中,只有通过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才能实现健康这一目标,反之,则无法达成目标甚至适得其反。

4结语

体育运动是实现人们身体健康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的体育运动都有利于身心健康,也并非任意体育运动方式都利于身心健康,必须了解体育运动与健康的辩证关系,采取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制定合理的运动目标和运动强度并选择适宜的体育运动项目才能实现获取健康,体现出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2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中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加,也逐渐意识到健康对中学生的重要性。目前,正是中学生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压力,社会的影响等种种原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困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促进心理健康重要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中学生的智力、人格、情绪、自我概念等不同的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1.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国际心理卫生协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估计自身能力;(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持有个性的完整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国内学者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1)智力正常;(2)能够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4)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5)意志健全;(6)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7)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8)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9)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2.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中学生大多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1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体育锻炼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迄今为止,已经有许多学者就体育锻炼与一些心理健康指标(如情绪、个性、人格、自我概念、认知过程等)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的影响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力、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3.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锻炼者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4.体育锻炼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三、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

只有根据自己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参加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反之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体育锻炼应因人而异,两种不同的锻炼方式:一种锻炼方式是散步、慢跑,另一种锻炼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练习体操与放松练习相结合,每周3~5次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20~30分钟。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身体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而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未来。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4).

[2]赵玉梅.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中等教育研究,2006.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因素.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3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4

关键词:健美操大学生健康

一、身心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人类生命之本,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充分折射出人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关系到每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每个家庭的幸福快乐。在《辞海》中,健康被定义为:“人体各器官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的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是生物性、社会性的综合体,不仅仅具有非常复杂的生理活动,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活动以及对社会和生活事件的适应情况。以前,人们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但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历史。对于每个人的健康来说,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同等重要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的。换句话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基础、互为补充的,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共同影响着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身体健康。因此,现在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健康,而是包括精神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生理、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系统健康观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三方面的全新概念。

二、健美操的概念以及特点

健美操是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它是健身美体、陶冶情操的大众健身方式。学校的健美操课程主要是以健身为主的健身健美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强度和难度比竞技健美操要低。因此,健美操的目的是健身,通过使身体全面活动,使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增强体质,促进人体的健美,使人精神焕发,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健美操以健身美体为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健美操这一运动。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美身心的需要。在激昂振奋的音乐声下,舒活筋骨,又能给人带来欢快奔放的情感体验,因而深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它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也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适合学生练习。

三、健美操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健美操这一运动项目是以是以有氧代谢(下转第71页)(上接第62页)为基础的,长期参加健美操锻炼,可以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大学生现处于青少年阶段,如果大学生能够从这一时间段开始坚持参加健美操锻炼,还可以促进骺软骨的生长,有助于大学生身体的增高,且使骨质更为致密、结实。大学生如果经常进行健美操的锻炼,还可以提高他们神经的灵活性、均衡性,使他们的动作记忆和再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健美操的动作姿态健美,频率较快,跳跃动作较多,讲究力度、幅度,运功负荷较大,有利于消除身体多余的脂肪,还可以使某些部位的肌肉得到发展,塑造出符合健美标准体型。健美操中有很多动作是不对称的,还有一些动作需要较复杂的上下肢配合,经常从事健美操锻炼可以使人的协调灵敏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健美操非常注重动作的力度和幅度,长期锻炼可以使人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提同。健美操在锻炼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要求锻炼者具有克服疲劳的耐力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在强劲的音乐伴奏下进行锻炼,往往使锻炼者忘却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身体的耐力水平。长期锻炼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锻炼者的音乐素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等。健美操的音乐强劲、欢快、奔放、充满活力,经常进行练习,可以使锻炼者的心情愉快,不仅可以起到排除紧张和郁闷情绪的作用,还可以陶冶锻炼者的心灵和性情,使锻炼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由于健美操一般是在集体中进行练习的,因而还可以增进友谊,增强群体意识。

经过长期的健美操锻炼后,学生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吸引力都有较大改观,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健美操锻炼,在固执性格、人际关系、对事物的担心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和偏执顽固心理上也有着很好的改善,并且它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四个心理维度上也有较好的改善。由于健美操是一项群体运动,一般在集体场所进行锻炼,与一定的学生群体发生着联系,这就使大学生找到了一个满足社交需要的机会和场所。在健美操锻炼中,大学生能够在团结友爱的多向交流中克服孤独感,产生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锻炼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会相互帮助、以诚待人,扩大与社会的接触,从而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避免不良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心理不适。健美操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使学生更容易与他人相互沟通、交流感情,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更有经验,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强有力、旋律优美的音乐中练习健美操,能使人的注意力从烦恼中转移开,得到内心的安宁,从而缓解精神压力,释放负面情绪。

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的认识。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当中,学校应加大力度,认真组织有关健美操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养成长期锻炼的良好习惯。因而大学生进行长期有规律的健美操锻炼,这样既可以增强体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起着其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自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颁布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价值取向、社会背景等方面,因此,为了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必须处理好其中各方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应处理的关系

(一)价值关系。价值关系主要包括干预与中立两方面内容。首先,西方心理咨询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不主观臆想和判断。比如咨询者的自我面试,采用的方式以“非指导性”为主。这样既可以增强双方的了解与沟通,又可以实现心理上的共鸣,可以使当事人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逐渐放松,并找到一种平衡状态,进而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引导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价值中立关系。其次,我国的心理咨询最大的特点是价值干预严重。因此,西方国家追求的价值中立与我国传统思想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矛盾。西方咨询对来访者不作主观判断和臆测,完全保持价值中立。我国心理咨询对来访者的干预较为强烈。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结合大学生身心情况,适当借鉴西方咨询的优点,实现中国化改造。(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应拓宽教育渠道。首先,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特征,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1]。其次,在日常德育和思政教育过程中,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三者有机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协调统一发展。德育的宗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专业素质、情感的培养;二是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心理方面,还包括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因此,在德育中,教师应适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三)发展性与调适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二是大学生适应性。适应性也称为调试性,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四)生活化与课程化。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康教育的特征与德育教育具有一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教学目标与方案的针对性与系统性,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衔接,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以积极引入生活化素材,使大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学会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处理各种困惑,提高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处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方关系的策略

(一)提高目标的层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循序渐进、层次性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同时,需要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现阶段,教育专家积极关注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了相关的解决措施[2]。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健康状态,二是不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心理症状、心理健康、亚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要展开针对性、层次性教育。心理疾病的预防主要是指大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时,教师需要制定心理疾病预防方案,及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开展心理疾病预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师及时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制定具体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源上消除心理障碍,积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二)合理把握教学原则。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把握教学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在具体教学与心理辅导中,教师需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学科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要想进一步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处理和协调好我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咨询理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健康教育特征,把握教育原则,展开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作者:李小红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6

社会现状

随着全民健身工程的开展与推广,健身理念已深入人心,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将已有研究成果应用于健身指导实践、转化为直接的社会效益,是实现科学健身的重要措施与关键环节。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科技行动计划提出:“科学健身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的重点是国民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应用,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全民健身科技服务体系中应用”。为此,我们设计研发了健康储备管理软件。

与市场普通单一功能软件相对比,普通单一功能健身指导软件只具备将测试者数据分析、自动保存的功能,至于体质体能监控、运动处方和运动营养处方还需要更专业实效的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软件进行体质分析与评价;我们所创建的健康管理储备软件对比之下显得甚是完美,是一款集单一功能健身软件和普通多功能健身软件于一体的更专业、更便捷、更人性化的软件。

功能介绍

健康储备管理软件是一款集体质测试数据自动采集、体质分析与评价、健康改进指导、减脂塑身指导、增肌健美指导、常用健康营养工具于一体的健康管理软件。可为用户提供高效的体质测试、科学的运动处方、权威的膳食营养方案、直观的训练效果等服务,并为客户建立个人档案,与手机客户端联合推出,供客户检测分析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可随时随地与运动营养师在线交流,为客户提供省时省力的健康自测服务。健康储备管理软件可广泛应用于国民体质检测机构;各级体育科研院所;体质测试中心;体检中心;各类院校及中、小学;健康管理中心;健身俱乐部;社区健身中心等。

健康储备管理软件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软件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整体,就具有整体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本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

应用前景

软件针对不同人群研发出不同版本,对客户信息进行更全面细化的分析,并提出有效可行的健康储备方案。包括合理的运动处方、个性化的膳食方案等。不同版本在不同人群中的应用如下:

1健康储备管理软件在政府机关中的应用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加之久坐办公室、缺乏锻炼等诸多因素影响,致使机关工作人员面临各方面适应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私教版根据机关办公室工作烦琐、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等工作特点,通过体质检测与评估、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工作需求为政府机关工作人群量身制作简便易行的运动能量储备方案、个性化运动营养膳食处方,同时为其建立动态数字化健康储备管理档案对其进行跟踪式服务,及时掌握调整健康储备管理状态,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工作状态,为其调整亚健康状态并进行健康储备。

2健康管理储备软件在白领工作人群中的应用

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亚健康”已成为都市白领最常见的状态。体质下降、鼠标手、颈椎病、肩周炎、干眼症、“屏幕脸”、白领情绪焦虑症等已经成为白领阶层的七大职业病,白领版通过体质检测与评估、健康风险评估以及职业需求为白领工作人群量身制作简便易行的运动营养储备方案,设定时尚休闲的办公室健身方案和制定美味方便的膳食处方,使白领阶层远离亚健康,告别职业病,增加其健康年龄。

3健康储备管理软件在健身健美人群中的应用

普通的运动训练已满足不了大众健身的需求,大众版通过体质测试、体适能测试等为健身人群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将训练进行替补交换练习,通过有效疲劳损伤和运动恢复,为其提高训练效果,并通过膳食检测控制体脂水平,让健身健美人群拥有好身材,好健康。

4健康储备管理软件在慢性疾病人群中的应用

软件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症、肥胖症、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通过体质检测与评估、健康风险评估、科学运动健身、合理膳食及特殊营养等服务项目加强慢性疾病人群机体器官的机能恢复,激发人体自身修复机制,同时软件开具的膳食处方将从食疗的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理慢性疾病的发展方向。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7

关键词:健身健心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做到身心健康,必先健心,重在健体,贵在健心。

具备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的健康。快乐学习就源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样都不能缺。所以,我们必须“健体必先健心”。怎样才能拥有阳光般的健康心态呢?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成绩不理想不要自卑,成绩理想不要自负,要自信地面对一切事情。天生我材必有用,要正确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再漫长的道路也有尽头,再绝望的时候也有希望。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我们要学会多原谅别人,多理解别人;用微笑、爱和尊重温暖他人,温暖自己,温暖心灵。

一、良好的心理健康决定健身运动的效果

心理健康有利于健身运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伯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活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健身活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健身活动中,学生如何在健身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是关键。但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健身活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有积极参加健身活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健身活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

3.要尽力使健身活动轻松。可以在健身活动前听听音乐,也可以找自己的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健身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活动。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健身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就会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6.良好的心情在健身运动中能消除疲劳。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情绪消极从事健身运动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健身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就能减少疲劳。

二、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健身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在通过健身运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健身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已获得了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1.健身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健身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健身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从而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此外,健身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学习的紧张,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增强神经系统的学习能力。

2.健身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健身运动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主动参加健身运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参加健身运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学生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运动项目,这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运动的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3.健身运动能增进同学友谊。学生有些文化成绩好而体育不好,有些体育好而文化成绩不佳,通过健身运动,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随着学校学业任务的加重,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当同学之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健身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学生与学生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健身运动,生生间产生亲近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忘却学习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健身运动过程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关系。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也越发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从1990年招生至今可见,职校招生的数量和专业种类呈现不断增长的事态,在规模和质量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就成为教育界、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合许多学者对高职体育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30年高等职业体育教育发展的轨迹、特点与走向,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现阶段状况,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性别、各年级等指标,结合心理健康进行分析。旨在更科学、全面的认识高职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一、体质健康

1、体质健康概念

所谓体质是指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含了人的体型、相态结构以及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具体表现为:肌肉运动中的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体质的水映着人体质量的高低。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体质健康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以及个人发展的阶段性。体质健康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人体所处的生活环境、营养条件以及身体锻炼情况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体质是可以改变的,诸如影响体质健康的因子有许多,而在这些影响因子之中,科学的有效的锻炼,是对其影响最为明显的。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生理机能的提高和运动能力的增强,还能够达到有效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可以说身体的健康程度与体质的好坏密切相关。但体质与健康,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从内容和作用来看,体质相对健康来说更为广泛,它是人身体的质量,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颁布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其中,是以小学至大学整个过程的在校学生为对象,评定学生身体形态、素质、机能以及运动能力的相关水平,来衡量学生的体质健康程度,与此同时每年进行一次测试。

(1)横向水平。通过对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方面进行统计发现,我们高职学生的体质优、良百分比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凸显出我们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容乐观。虽然学生们的身高,体重形态及发育指标都较以前有所上升,但学生的肺活量指标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学生的呼吸功能出现降低,学生的耐力素质偏弱在其他素质中尤为凸显。可见,现如今学生的健康水平不容乐观,但总体上女生体质要优于男生的体质。

(2)纵向水平。从不同的年级学生身体健康程度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校的时间越长,其学生的体质水平就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体现在优良率的增多以及不合格率的缩减,但没有明显改观的是优秀水平。学生体重数值的标准差有增大的趋势,体重的差异性在增加,但总体平均水平变化不大;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指标当中,速度和爆发力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一类的项目上同年级之间的对比不是较为明显,但随着在校时间的增长,这类项目反而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三年级学生的该项指标下降幅度最大。在对此类项目的调查下,普通高校普遍出现起伏不定的变化状态。在反映学生耐力素质的,随着年级的上升,该项成绩及格率在下降的态势。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概念

心理健康是包括心理、医学乃至社会的多种现象非常纷繁复杂的概念,研究不同方向的学者在看待相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想法也是各有千秋。正是因为心理健康的范畴之广,内容之庞杂,因此出现这样学者看法理解不一的现象,由此,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也一直是学者们存在争议分歧的地方。

体质视角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发育健全、智力正常、有一定的情绪控制力、能维持较好的人际关系、可自我评价、具备相应的适应性的良好状态。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的看法主要有“生存性标准”以及“发展性标准”。以社会适应性为主要参考要素的生存性标准,重在环境与人的关系,在乎于适应。而目前心理学的测试多是以此标准来编制的。以个人的适应性为主要参考要素的生存性标准,重在对个人的症状疾病方面的问题进行倾向性问卷的编制,如mmpi,SCL-90。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自卑自弃;性格脆弱;狭隘独尊;自我封闭;诚信反叛。同时,与全国大众人群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略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中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女生,在敏感、抑郁和人际交往方面男女学生得分有显著差异;大一年级与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大二年级学生的略差一些,而大一年级与大三年级学生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差异性不大。研究表明: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比较多,其主要因素还是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本身,由此可以引出教育管理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对高职学生采用Upi(大学生人格健康问卷)进行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存在于敏感、焦躁和适应环境困难等层面。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时:发现与国内大众人群心理健康相比,高职学生的要略低一些。

三、体质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

1、体质健康对心理影响

诸多学者在对心理健康对体制的影响研究发现,适量的运动锻炼会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起到一定的改善和缓解作用。体质越好,成年人的体质健康的指标之一肺活量体重指数和心理健康的总分数、心理健康的焦虑、抑郁等维度其分数就越是具有负相关性,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体质健康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而长期坚持运动的人常在运动中或运动后不仅会感到心情舒畅,还可以消除精神紧张,使长期郁积在肺部的浊气排出。体育可以增强人的自尊心,同时也可以让人产生成就和自豪感。参加体育运动是与人交流的平台,有利于人与人的互相信任。经常适量参加体育运动,可是排除烦恼,发泄释放多与能量,缓解压力等。经过众多学者研究表明: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地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放松精神,释放压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中大强度的体育运动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是有帮助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其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运动或不经常运动的人群。而集体运动项目也要优于个人运动项目。另外,具有强健的体魄,高大的身材都会让很多学生充满自信。由此可见,良好的体质状况会对其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

2、心理健康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照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状况发现,心理健康的学生比心理问题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间均较多。另外,心理问题的学生更热衷于轻松的运动项目,而心理健康的学生则喜欢激烈的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取得效果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取得了负面效果,而心理健康的学生取得了正面效果。可见,心理健康不但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性格的塑造、智力水平的开发,还通过影响其参与的活动来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可以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者息息相关,两者互相依赖共存。体质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石,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3、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心理健康相关性

(1)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国内青年总水平差异。高职学生除敌对情绪以及偏执程度上略高于国内青年,其它各因子分均低,并且二者在个人敏感程度、抑郁性以及阳性项目数上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国内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及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从中度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从性别的差异比较来看,相同体质下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总体上看女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要高于男生,根据对心理咨询的性别比例我们可知,女生要多于男生,但这并不能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男生好。女生的恐怖感以及焦虑情绪要比男生略微显的明显一些,但是并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心理问题在敌对、偏执两个方面较为突出,并且与女生有显著差异。

(3)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按照年级对比结果显示: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相比,前者学生躯体化显著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阳性项目数上前者也都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显著;三年级人际关系敏感、恐怖高于二年级,但差异不显著。从三个年级的整体来看,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的发生率呈显著增长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不仅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差异,在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上还存在有一定差异。

(4)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的体质差异。通过对体质优良组和体质较差组的心理障碍比较,发现体质优良组的学生,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优于体质较差组的学生,而且差异很明显。这说明高职学生体质状况好坏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究其体质较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部分学生的体形、体态和身体机能天生就不理想、不健全,从而容易使他们形成自卑等心理问题;二是体质较差的学生一般都缺乏体育锻炼,使其自己认为其在心理上的不适应,同时学习就业压力大,经常会出现孤独、焦虑、抑郁和社交障碍等心理问题,从而也就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

【参考文献】

[1]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2.

[2]刘国安.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2008.3.73-76.

[3].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综述[J].搏击.体育论坛,2011.4.10-11.

[4]李京平.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8.2.79-81.

[5]周元超.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64-65.

[6]方安哲.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与有效干预研究[J].学理论,2010.16.176-177.

[7]承建春.高职院大学生三年体质测试结果纵向比较分析[J].考试,2011.83.155.

[8]王斌,刘琳.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及评价(综述)[a].[中国会议]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477-480.

[9]张建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5.153-155.

[10]张丁香,顾昭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5.735-736.

[11]徐慧.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硕士论文.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5.

[12]周务农,张良,唐志红.高职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156-158.

[13]薛务程.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2.4.50-51.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9

心理健康是人们自身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又是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保持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意志、行为和个性等方面,都处于正常良好的状态。它表明一个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而稳定的情绪状态、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个性特征、高尚的情操等等。心理健康与否,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短暂的、偶然的现象。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就是说一个人能从健康变为不健康,也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0月10日确定为“心理健康日”,为此还制定了心理健康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协调;2.适应社会环境,人际关系融洽;3.在工作与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有幸福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或偏重于生理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导致了神经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据统计,在医院门诊中神经性疾病和心身疾病已占70%以上,而且患病人群的年龄正在呈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了解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

首先,重视精神营养。食物营养直接关系人的体质和寿命,所以近年来人们很讲究营养保健。而人的精神也需要充足的营养,心理不健康会使健康的体魄毁于一旦。当今,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这除了与不科学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外,不能不说也与许多人心理不健康有密切关系。人体长期处于消极状态或过强烈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悲喜,都会使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致使人的肝脏气血功能紊乱,进而诱发各种疾病。所谓的精种营养,虽然不像食物那样具体,但它的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它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良好的人格品质、高尚的精神境界、完善的个性、平衡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身体健康的长久保持。然而,有些中老年人在健身方面存在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只注重健身,而忽视了健心,这种做法有失偏颇。“心者”,人之精神也。有一项医学调查证明,精神的不健康更为可怕。有些老年人到了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身子骨硬朗,就是由日常生活中精神健康所决定的。

其次,加强情绪锻炼。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善安宁的状态,不只是没有疾病”。现代人要想长寿,情绪锻炼比体格锻炼更为重要。国外长寿学者胡天兰德说:“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许多医学家都十分重视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并充满活力,身体也自然健康。心理学家把人的情绪分为愉快情绪与不愉快情绪。不良情绪可以致病,而良好的情绪则可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不少癌症患者运用适度药疗之外的“阅读激励法”、“音乐调节法”、“爱情疗法”、“吐纳疗法”、“意念疗法”等特定的“心力”之类非药物疗法,出现了神奇的抗癌治愈力效应,充分展示了“神补”这一心理疗法的巨大生命力。为了健康,人们不论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都应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要实现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就必须经常保持积极健康的自我情绪。因为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所引起的心理紧张刺激,必然导致情绪情感的变化,如果某些刺激引起情绪情感变化十分强烈,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最终导致心身疾病。因此,个人对客观事物应有一个正确态度。即使受到强烈的社会因素刺激,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与控制,消除不良情绪情感的影响,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再次,保持心态平衡。生态平衡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是,人类自身的健康与心态平衡也有极大的关系。医学研究证明,人的精神状态能促发癌症,也能抑制癌症。德国哈默博士根据500位病人的资料分析研究发现,心态犹如控制癌症的阀门,在恶劣情绪的冲击下,人们头脑中的一个程序会出现错误的编制,这错误的密码可引起体内细胞的变形。一个不正常的细胞经过1―5年时间成倍增殖20次后,发展成1万个癌细胞小结,体积只有针尖大小,仅重0.01克,因此产生癌症。根据研究,人类疾病有50%―80%与不良心态、恶劣情绪有关。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样不但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且有利于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预防各种老年病的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可见,保持心态平衡就是保持身体健康,情绪好心理健康时,身体免疫功能就强,疾病对你就没有太多的机会,很多老寿星都是心地宽广、豁达、乐观的老人,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关系篇10

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克古瑞曾感叹“存在着一种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如果不及时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这种“重大的新的疾病”,指的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难以逃避的职业倦怠和不断加重的问题行为,使许多教师陷入心理健康的困境,这种现象尤以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

青年女教师是高校教师中一支独具特色的队伍,她们具有缜密的思维、细腻敏感、善于倾听、极富有沟通和亲和能力,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女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她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培养与提高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所以,构建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对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及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建设有利于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又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喜爱、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并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应付客观环境,使教师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大众的要求协调一致,并获得与环境的积极平衡,这样便会有利于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青年女教师相比男性而言更细腻敏感,善于发现问题。另外,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年女教师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矛盾,采取新颖别致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高效地化解矛盾,应对冲突,这样其工作的效率必然就高。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曾谈到:“女性的存在对男性是一种潜在的坚定的推动力。”那么一个心理健康的高校青年女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也是难以估量的。

2.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因为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很好地营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必然会影响教育环境,并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事实表明,学生消极、违抗等心理失调现象,其原因之一,就与某些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也就是说,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和障碍是教师不健康心理的产物即所谓的“师源性问题”。[1]心理学实验证明,青年女性在身心两方面都希望与别人亲密相处,她们更容易进行情感交流,更能推心置腹,而且她们具有本能的驱使力,对人富有同情心。学生一旦遭受挫折向女性倾诉,可以得到宽慰和同情,与女教师交流思想,具有一种安全感。可见,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扶助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年女教师,能在课堂上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学习自觉主动。而心理有障碍的女教师却难以营造这样的气氛,学生就会惶恐不安,心神不宁,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消极应付。实践已证明,教师积极的心理状态,如情绪稳定、对学生富有爱心和信心,会促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2]学生因为受到心理健康的青年女教师积极心理的感染,大脑皮层会处于兴奋状态,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加速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思想道德品质的灌输。

4.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热爱和尊重学生,这样就会赢得学生的积极回报,双方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更加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正常的交往,也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及人际关系也是如此。特别是心理健康的青年女教师在这方面表现可以十分出色,她们在人际交往时,往往使人感觉形象亲切,细腻体贴,善于倾听,容易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助于与学生的良好沟通。

二、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心态总体上表现为积极健康向上,对待工作充满热情,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还有部分高校女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1.职业心理压力较大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校的学科逐渐融合,科技水平逐步加深,高校也不断在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承受较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青年女教师增添了紧迫感和压力感,特别是高校职称评聘的条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部分青年女教师一直处于几乎没有放松状况的紧张之中。她们面临的压力愈发显现,从而加剧了其心理压力的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进而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潜在的和巨大的。青年女教师资历尚浅,工作时间也比较短,经济上并不宽裕,又面临着结婚生子和发表教学科研成果取得进一步深造等压力,特别是一些担当管理职务的优秀青年女教师,她们不但是教学能手也是科研骨干,不但在高校的日常行政工作中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家庭中还要负担照顾老人,养育子女的传统女性的责任,她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随时变换角色,并扮演好角色,这样很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可见,她们面临着巨大的角色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2.职业倦怠也是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体现之一

职业倦怠是在以助人为对象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耗竭和自我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倦怠不仅会给人造成上述的负面心理影响,而且还容易产生睡眠干扰,周期性头痛和肠胃不适等疾病。因此,如果青年女教师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状态就会给自身心理健康带来极大危害。[3]我国知识女性一般在25~30岁左右生育,此时正是为事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多数女性为了生育和家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事业的进程,从而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已婚已育的高校女教师,其大部分时间被紧张的工作、家务劳动占用,相较于收入较高、职称较高、职业优越感较强的高校老教师,许多青年女教师面临的又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4]她们一边默默承受着职业的压力和经济的压力,一边感叹着年华已去、青春不在,深造机会渺茫的现实,这种情绪会影响她们的工作、学习,严重的可能会引发上述的职业倦怠并埋下心理健康问题的隐患。[5]

三、构建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的对策

在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构建中,女教师既要注重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社会、家庭和学校也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根据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工作性质和自身发展需求,构建高校青年女教师心理健康扶助机制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健康身体素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资基础,青年女教师因为年龄和家庭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身体健康,所以更要格外加以重视。女性的身体条件,从生理结构上来说,就远远低于男性的平均水平,所以青年女教师在注重各种营养素的正常供应外,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灵活性,促使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准确,并且使人从情感或身体的紧张中放松下来,消除烦恼和焦虑。[6]这正是青年女教师所欠缺的。心理素质往往对身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影响。不良的心理情绪要及时释放和排解,激发女性的耐力和韧性。积极开展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她们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在岗培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使青年女教师树立心理健康的观念,并掌握和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为女性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服务。

2.提高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乐于合群、善于交往可以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在发展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女性相对男性要封闭一些,特别是作为知识涵养较高的高校女教师的群体,这个角色是多变的,需要不断转换。对此,高校女教师要增强角色的适应能力和角色转换能力,要善于调节心理状态,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此外,可以经常与可靠、头脑清晰的朋友谈一谈,这对舒缓情绪的束缚,修正自己的消极观念都具有很大的益处。

3.缓解压力,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应该根据高校青年女教师自身的年龄特点和经验适应等因素出台新的教师工作量、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制定一个适合她们的公平合理和公开有序的竞争机制。[7]目前,有的学校没有切实考虑到高校青年女教师的资历浅、年龄轻、经验相对较少的实际,使得青年女教师自顾不暇,身心疲惫,不利于她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要根据高校女教师的特点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教师实行科学、规范、客观、准确的考核与评估,调动她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进高校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

4.改善待遇,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

高校女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肩负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年龄轻,参加工作时间短,工资收入相对老教师较少,因此,高校应关注提高女教师的福利待遇、住房等问题,改善女教师的生活条件,消除她们的后顾之忧;[8]同时在全社会,通过媒体提升高校女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促进高校女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以进一步提高她们自身的热情和自豪感。良好的学校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包括学校里的人际关系、领导方式、激励机制和目标任务等,自然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学校设施和卫生绿化等。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对青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人文环境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因此,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管理和建设,树立民主平等观念,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为青年女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真正关心她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她们解决困难,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5.建设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