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十篇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十篇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6:28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1

[关键词]多媒体和病例引导式教学法;诊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07-85-02

诊断学是将所学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运用于临床,是走向临床医学的基础和桥梁,所以如何做好其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事关重要。诊断学的问诊即病史的采集,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而诊断学教学大纲中26个常见症状则是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因此常见症状的理解和记忆对于还没有学习临床内外科等课程的学生非常重要。我们采用课堂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教学方法,对本院2005级妇产专业本科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五年制妇产专业2005级141名学生设为实验组,实施课堂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教学方法;我院五年制影像专业2006级64名学生设为对照组,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两组学生由同一名教师担任,使用教材相同。

1.2研究方法

首先精选病例进行教师实际问诊多媒体视频制作,根据问诊和常见症状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病例引导式教学内容,准备病例要真实、生动、有代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组教学中实施上述多媒体视频教学,并对相应的常见症状的教学内容的实际病例内容讲解。讲授式教学法即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蓝本讲解课程内容。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进行教学方法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回收率100%。使用SpSS11.5软件对两组学生诊断学中问诊和常见症状两部分试题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的对比

对两组学生诊断学中问诊和常见症状考试题分数进行比较,实验组分数高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2.2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在实验组学生当中,82.5%以上同学对在诊断学问诊、常见症状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演示及病例引导式教学持肯定态度,其中97.5%学生认为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对问诊方法的掌握,同时对常见症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92.5%学生认为能增加学习兴趣;95%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82.5%学生对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是满意的。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诊断学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横跨多个学科,是学习临床各专业课的必修课程。诊断学所涉及内容和方法将应用到临床各学科医疗实践中。随着教学改革的飞速发展,诊断学教学已从原来的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向侧重于诊断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培训的模式转变。在学习《诊断学》时,医学生还没有学习内科、外科学等临床课程,尤其诊断学开始的章节如绪论、问诊、常见症状等,医学生还没有临床实践过,一定会感到太过于理论性、陌生、枯燥,问诊的内容、方法和常见症状不易理解和记忆。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对我院五年制妇产专业2005级141名学生的诊断学问诊和常见症状章节的教学采用了讲授式教学基础上引用了课堂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学生的好评。

我们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在实验组学生的问诊、常见症状章节讲授中引入典型病例多媒体视频教学,材料来源于临床上积累的典型病例问诊的实例视频录象,例如对一例呼吸困难伴浮肿症状的冠心病陈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人的实际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的视频,使学生结合理论间接实践了一次实际问诊过程,对问诊的内容方法更贴近实际,同时通过视频又对常见症状中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心源性浮肿和肾源性浮肿的鉴别增加了理解和记忆,也为日后问诊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6个常见症状章节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论性很强,不容易记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这个章节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我们也穿插不同类型的典型病例讲解,讲述时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幽默,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达到既能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又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腹痛一节中引入一个20岁女性因腹痛就诊急诊、诊断为宫外孕过程的实例讲解,既理解腹痛病人的问诊方法和特点,此类病人问诊中月经史的重要性,又对腹痛的鉴别诊断如急性阑尾炎、肾结石等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又如将一例因轻信他人说的吃鱼胆治疗咳嗽而误服鱼胆致急性肾衰病例穿插于多尿、少尿与无尿章节,既使得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少尿与无尿的概念,又给学生增加了鱼胆能致急性肾衰的医学常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调查问卷显示95%学生喜欢这种教学方法;82.5%学生对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是满意的,而且97.5%学生认为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对问诊方法的掌握,同时对常见症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92.5%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兴趣。并且与对照组的诊断学问诊、常见症状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有显著差别。上述多媒体演示和典型病例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增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有别与单独的讲述式教学方法,而且有利于联系基础与临床知识,增强理解,加深记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相信随着诊断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改进,使医学生能把常见症状能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并结合到问诊的概念和方法当中,为之后的临床各科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超英,张岁龙.如何解决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西北医学教育,2002,(6):72,76.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2

【关键词】肿瘤;细胞学;诊断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2-1842-02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B

临床上对于皮肤和黏膜的结痂性、溃疡性及菜花样病变的检查中,目前多采用手术活检组织学切片方法或针吸细胞学方法做出诊断,而应用刮片方法检查较少。为探讨细胞病理学检查方法在皮肤和黏膜病变诊断中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局限性,对我院22年来在临床细胞病理学检查中所遇236例皮肤和黏膜病变患者的细胞刮片检查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病理科1984年8月~2006年8月皮肤和黏膜病变刮片236例(部分病例同时做针吸细胞学检查),有106例获得组织病理学核对;其中额面17例,鼻旁8例,眼周(眼睑)9例,唇部11例,颊黏膜6例,牙龈7例,舌15例,乳腺5例,18例,躯干8例,足底2例。

1.2方法:细胞病理刮片检查由细胞病理医生完成,对患者体表病变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针吸细胞法、压舌板刮片法以及载玻片刮片法进行标本采集,涂片3~6张,经95%乙醇湿片固定15~30分钟,He染色(个别涂片做了特殊染色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经光镜阅片后发出诊断报告。病理组织切片诊断由高年资病理医生完成。通过刮片检查与病理组织切片诊断的核对,对皮肤和黏膜病变细胞病理刮片检查的应用范围、诊断准确率及误诊做出评价,对假阴性诊断及可疑阳性诊断病例进行分析。

2结果

2.1对皮肤和黏膜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所见与细胞形态学特点的观察:(1)发生在额面部位附有黑色或红斑结痂,缓慢进展的浅表溃疡性病变,剥去结痂后刮片,镜下肿瘤细胞呈片块状结构,周边常有一层细胞呈栅栏状排列,细胞大小形态一致,无明显异型性,胞质嗜碱,核为卵圆形、短梭形及深染。这些病例在诊断为基底细胞癌后,大都获得病理组织学证实。(2)发生在体表及口舌的溃疡性或菜花样的浅表性病变刮片,镜下多能见到鳞癌细胞,诊断并不困难。(3)发生在足底部皮肤表面,近来迅速增大的黑色或褐色病变,见到恶性细胞及色素,提示恶性黑色素瘤。(4)发生在(同时常可触及到乳腺肿块)病史较长的湿疹样病变,通常在刮去结痂后露出新鲜创面,刮片中见到大量腺癌细胞,而难见到胞质透亮的paget细胞,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大多数为paget病。(5)炮竹烧伤20余年经久不愈溃疡2例和1例枪伤疤痕溃疡,污秽恶臭,刮片坏死物多,需经2~3次刮片复查才见到鳞癌细胞。

2.2106例皮肤和黏膜病变刮片诊断及病理组织学结果:额面17例:鳞状细胞癌阳性5例,基底细胞癌阳性5例,可疑3例,良性病变阴性4例。鼻旁8例:基底细胞癌4例,可疑2例,良性病变2例。眼周9例:鳞状细胞癌阳性1例,基底细胞癌阳性、阴性各1例,腺癌阳性3例,阴性1例,良性病变阴性2例。唇11例:鳞状细胞阳性3例,可疑1例,阴性2例,基底细胞癌阳性3例,良性病变阴性2例。颊黏膜6例:鳞状细胞癌阳性3例,良性病变阴性3例。牙龈7例:鳞状细胞癌阴性8例,可疑3例,良性病变阴性4例。乳腺腺癌5例均阳性。18例:paget病阳性12例,可疑2例,阴性1例,腺癌阳性1例,良性病变阴性2例。躯干8例:鳞状细胞阳性5例,良性病变阴性3例。足底黑色素瘤阳性2例。

2.3106例皮肤和黏膜病变刮片诊断的准确率与错误统计:见表1。

3讨论

3.1假阴性诊断及可疑阳性诊断病例的原因分析:本组恶性肿瘤病例中,假阴性5例,其中4例(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paget病和腺癌各1例)因涂片内癌细胞数量不足,1例鳞状细胞癌因细胞分化好而导致漏诊。可疑13例,其中8例(3例鳞状细胞癌,3例基底细胞癌,2例paget病)因涂片内癌细胞数量不足,paget病在涂片中常缺乏典型的派杰氏细胞造成诊断困难,国外学者近年来也证实了paget病细胞涂片的这一个特点[1]。5例(3例鳞状细胞癌,2例基底细胞癌)因细胞分化好,未能做出明确阳性诊断。

3.2关于皮肤和黏膜病变的细胞标本采集方法:足够的细胞数量是作出正确诊断的前提,而不同的标本采集方法效果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规程方法。工作实践中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载玻片刮片法优于压舌板刮片法和针吸细胞法。采用载玻片刮片因锋利而获取细胞量满足诊断需要,操作简单、安全实用,值得推广。

3.3临床资料在皮肤和黏膜病变刮片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意义:本结果显示,刮片中的细胞形态学特点与组织切片具有一定差异,并且在皮肤paget病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这表明单纯依靠镜下所见到的细胞形态结构对皮肤和黏膜病变的刮片做出诊断往往具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我们认为,在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变肉眼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镜下观察分析,对皮肤和黏膜病变做到准确的细胞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4皮肤和黏膜病变细胞病理学刮片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可靠性:采用刮片法在细胞病理学检查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范围,适合对头面部、口腔、躯干、乳腺、、会阴等部位皮肤和黏膜的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腺癌(包括paget病、睑板腺癌)的检查和初诊,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表明细胞病理学刮片诊断皮肤和黏膜病变的可靠性很强。

3.5皮肤和黏膜病变细胞病理学刮片诊断的局限性及对应措施:通过对恶性肿瘤的漏诊病例和可疑恶性病例的分析证实,刮片法在皮肤和黏膜病变的细胞病理学检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为:(1)获取标本不满意(细胞数量不足)是漏诊和做出可疑恶性诊断的主要原因。随着取样技术的熟练满意度会升高,对位于眼睑内的病变,有误伤眼球的危险时,建议活检。(2)癌细胞分化好是漏诊及可疑恶性诊断的又一原因。这类刮片在光镜下常能见到细胞核轻度异型,及伴有橘红色胞质的角化不良细胞,但由于缺乏明显恶性形态特征的癌细胞,致使恶性诊断依据不足。因此对分化较好的恶性肿瘤刮片确诊有困难时,应建议作病理组织学活检诊断解决。

参考文献: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3

[关键词]门诊病案;问题;法律意义;医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4―0021―02

随着医院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门诊病案的建立和使用开始得到重视,一方面是医院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医患和谐医院的一种需要,同时也是新形式下医院重视医疗法律文书的作用,预防医患门诊纠纷,加强自我保护的一种办法。但由于我国传统门诊工作的特点以及病人传统就医意识的影响,多数医院在门诊病案的建设和使用方面尚存在许多的问题。

1 门诊病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首先要定义门诊病案的范畴。当前绝大多数医院的门诊病案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只是“住院”病人的门诊病历,而且这个门诊病历并不是病人就诊时的原始病历。而是病人住院后医生根据门诊原始病历(即俗称的门诊小病历)重新书写的病历,只是为病人复查或者复诊服务的。我们认为,门诊病案应该是包括所有门诊就诊病人在内的广义病历范畴。当前全国除极个别医院外,大多数医院对非住院病人的门诊原始病历没有集中留存和管理,而保存在病人自己手中。

1.2病人的传统病案保存意识需要引导。传统上病人认为门诊病历属于自己的东西,理所应当保存在自己的手中,但由于病人对病历保持意识淡漠,除了一些老病号和对病历资料比较重视的病人外,大多数门诊病人就诊后。或者扔掉,或者丢失。导致病人再次就诊没有历史就诊的病历,特别是一些慢性病病人,医生无法掌握病人动态病史,因此无法比较病人的病情变化,只能根据病人的自述而重新诊断,显然会影响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因此,需要社会和医院来引导,接受由医院来保持门诊病案的方式,使其认识到医院保存门诊病案对病人是有利的。

1.3医院需要提高对门诊病案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医院对于门诊病案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就是写写病人的诊断检查情况,给病人有一个文字交代。因此,造成许多医院门诊医生书写门诊病历存在应付现象,病历书写严重脱离文书规范,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的门诊病历,甚至直接不写门诊病历,只给病人口头病情交代的情况经常可见。由于当前国家对门诊病历的格式还没有和住院病历一样制定统一的规范,因此许多门诊医生按自己的习惯问诊,导致问诊项目可多可少,头疼问头、脚疼问脚、诊断简单、书写简单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在病历书写的形式上不规范,更重要的是导致门诊医生工作责任心不强,诊断质量不高的严重后果。

1.4医院留存和使用门诊病案需要计算机技术支持门诊病案的数量是很大的。在理论上,书写门诊病历的存放也是可行的,但现实上,无论从医院存放空间还是查找工作,都存在很大的压力,很难行的通。所以,必须应用门诊医生工作站的平台,推广门诊就诊卡制度,病人挂号提供给病人门诊就诊卡,就诊卡有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就诊编号、就诊科室等基本信息。医生把门诊病历写入计算机作为病人的在院诊断档案,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病人再次就诊,医生就可以对应病人电子就诊卡直接调用获取病人的计算机门诊病历信息。为建立与病人的信任关系。尊重病人的权利,门诊医生在完成门诊病历后,并要打印书面门诊病历并签字或拷贝软盘给病人,这样医院和患者各留一份,以备以后就诊和查阅使用。

2 门诊病案的法律意义和促进建立医患和谐关系的意义

门诊病案不仅反应一个医院的管理水平,赢得病人对医院的尊重和评价,更有意义的是可以作为病人和医院双方的法律依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病人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门诊诊断治疗纠纷作为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不断出现,从纠纷可能产生的原因看,主要是门诊诊断和治疗争议。由于门诊病案记录了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所以,一旦发生争议或纠纷,问题解决的重要依据就应该是门诊病案。一旦门诊病案丢失,病人和医院之间的门诊医疗纠纷,双方都无证说辩。所以,门诊病案的法律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病人都是重要的。因此,从医院角度,必然加强门诊病案管理,促进门诊医生科学诊断和病历书写规范;从社会和病人的角度,也必然提高了对就医行为严肃性的认识,这对于建立医患双方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文明和医疗法制的健全也有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在新的社会时期,建立健全规范的门诊病案以及相关的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3 门诊病案的医学价值

3.1对提高医院门诊质量管理的价值。从医院门诊管理角度,长期以来,医院对门诊医生的工作质量考核缺乏科学指标,只能从服务态度,处方检查、出勤情况等这些软指标来考核。门诊病历的建立,为医院门诊医生的考核提供了重要依据,不仅可以考核医生的工作数量,而且可以考核门诊医生的工作质量。通过对门诊病案的检查,就可以反应出一个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工作质量。现在许多门诊医生存在着对诊断质量重视不够的现象,问诊简单,问诊项目不全,检查项目不全,问诊记录不全,诊断缺少责任心,甚至个别医生会为经济利益而做出引导病人开药、检查、住院等医疗消费的诊断,这样不利于医患和谐关系的建立,同时也无益于医院整体诊断水平的提高。通过门诊病案的检查,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医院门诊工作中的问题加以管理和克服,提高医院的门诊质量和总体水平。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4

1.门诊临床诊疗能力的培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病种繁多,仅常见病、多发病就达数百种,且患者多在门诊就医治疗,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在门诊,门诊临床技能实践时间安排相对要长。为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迅速掌握皮肤性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我们采用导师负责制的带教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鉴别形形的皮疹。看过一定数量的患者后,要求研究生练习书写门诊病历,描述基本皮损特点,提出自己的诊疗意见,并由导师进行讲评,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皮肤性病门诊诊疗流程。掌握皮肤性病检查的基本方法;准确辨认和描述基本的皮肤损害;采用准确的专业术语书写完整的门诊病历;掌握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包括如何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何根据皮损类型选择药物剂型,如何根据病情确定用药时间、次数及疗程等;了解皮肤病急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措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皮肤性病科初级医师的工作能力。

2.皮肤性病相关检查和治疗能力的培养:皮肤性病科相关检查和皮肤病理技能的学习是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重要环节。协助上级医师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取材,掌握皮肤活检技术,了解皮肤组织病理学标本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参加每周1次的系统讲课和皮肤病理阅片学习,逐步掌握常见皮肤性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将临床与病理知识相互结合,提高其自身的临床诊断水平。在真菌室、激光室、治疗室和性病实验室各轮转1个月,掌握真菌镜检、培养及常见真菌菌种鉴定的方法;了解淋球菌、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衣原体、支原体、蠕形螨、疥虫和其他特殊细胞学等的检查方法。掌握换药、皮损内注射、液氮冷冻、二氧化碳激光、氦氖激光、光动力、光疗、激光美容等门诊常用基本操作技术、主要治疗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等。通过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培养,使他们能迅速提高对皮肤性病的诊疗水平。

3.管理住院患者的临床能力培养: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真学习15项核心制度、医师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并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通过主管患者进行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专科检查、书写完整的住院大病历、首次病程记录、病程记录、病例讨论记录、会诊记录、抢救记录及其他各项记录。甲级病历达到90%以上。通过主管患者,掌握病房常见皮肤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由于皮肤病与全身疾病密切相关,要求研究生轮转部分内外科病房,扩大知识面,提高对皮肤病相关系统性疾病的诊疗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带教制度,加强研究生临床思维训练

规范的临床带教制度是提高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的重要保证。教研室指定教师选择典型病例或疑难病例,进行每2周1次的教学查房,通过汇报病例、床旁询问病史、检查患者和讨论总结,做到知识与众人共享、互相取长补短,培养研究生的临床诊疗思维方法,以及和患者沟通的能力。

三、完善和加强临床技能考核

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具有一定的临床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为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研室制定了专门的考核制度,并下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室及科内轮转考核手册》,对每位研究生轮转的各部门都有明确记录。该手册包括门诊诊疗患者人次、主管住院患者人次、书写病例数、参加学术活动记录等。并在毕业前一个学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选择皮肤科常见病,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书写门诊和住院病历,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的描述。

四、培养结束后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2年的上述临床技能培养,在毕业前的考核中,所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均初步掌握了皮肤性病学的基本皮肤损害和检查的基本方法,并能采用准确的专业术语书写完整的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初步掌握了常见皮肤性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能正确合理使用药物,尤其是外用药物使用原则,包括如何根据病因选择药物,如何根据皮损类型选择药物剂型,如何根据病情确定用药时间、次数及疗程等;了解皮肤病急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措施;也初步掌握了皮肤病各种临床激光、光动力等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具备了皮肤性病科初级医师的工作能力,并能单独进行常见疾病的诊疗。

五、总结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5

关键词:钼靶X线摄影;乳腺疾病

    钼靶X线摄影是诊断乳腺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结2009年6月~2011年7月期间13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行钼靶X线摄影,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分析钼靶X线在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2011年7月在我院乳腺外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乳腺疾病患者135例,均为女性,年龄17~80岁,平均(48±5.5)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侧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方法:采用意大利Giotto全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系统进行摄片。于月经干净后3~7d进行。取立位,常规拍摄侧斜位和头尾位,根据乳腺厚度及密度选择X线曝光条件,自动转换阳极靶面。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缘状况及内部钙化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对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量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钼靶X线表现:病理证实恶性病变12例患者中,类圆形肿块5例,不规则形态6例,毛刺征及钙化均为8例;病理证实良性的123例中,类圆形肿块98例,边缘光整92例,毛刺征在良性病变组未出现,可见钙化7例;钼靶X线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在肿块形态、边缘毛刺及钙化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病理诊断符合率:135例术后经病理证实恶性病变12例,良性病变123例,经钼靶诊断恶性病变9例(符合率75%),良性病变123例(符合率100%),诊断符合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恶性肿瘤钼靶X线表现及检查情况:①乳腺癌钼靶X线表现:类圆形5例(41.7%),不规则形6例(50%),毛刺征8例(66.7%),钙化8例(66.7%);②乳腺良性肿瘤钼靶X线表现:类圆形98例(79.6%),边缘光整92例(74.4%),毛刺0例,钙化7例(5.6%);③病理诊断符合率:钼靶诊断恶性9例(75%),钼靶诊断良性123例(100%)。

3讨论

乳腺疾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乳腺肿瘤占半数以上,良性肿瘤多为纤维腺瘤,恶性肿瘤中主要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对乳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作用,而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影像学检查。目前,钼靶X线摄影仍是诊断乳腺疾病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众多研究证实,钼靶X线摄影在乳腺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项洋锋等在mRi、B超及钼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的研究中发现,三种影像诊断方法对乳腺良性疾病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74.8%、90.5%,钼靶较之其他两者对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具有优势[1]。本组研究发现,135例女性,术后经病理证实恶性病变12例,良性病变123例,经钼靶诊断恶性病变9例(符合率75%),良性病变123例(符合率100%),与文献报道一致。

钼靶X线摄影作为乳腺癌早期普查筛选首选方法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钼靶X线摄影在肿块形态、边缘毛刺、钙化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在钼靶X线片上主要征象包括肿块结节影,局限致密浸润,毛刺和恶性钙化。本研究观察发现,病理证实恶性病变12例中,类圆形肿块、不规则形态、毛刺征及钙化分别占41.7%、50%、66.7%、66.7%。病理证实良性的123例病例中,类圆形肿块、边缘光、钙化分别占79.6%、74.4%、5.6%,毛刺征在良性病变组未出现。可见钼靶X线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在肿块形态、边缘毛刺及钙化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相似。

X线检查亦存在局限性,即使在最佳的摄影条件下,仍有约5%~15%乳腺癌呈现假阴性。郑德先等在研究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在乳腺钼靶摄影中的应用中发现,CR乳腺钼靶X线具有降低X线照射剂量,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率等优势[2]。本组研究示,所有经病理证实的12例恶性病变病例中钼靶X线诊断9例,准确率为75%,与文献报道一致。

因此,对于乳腺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根据病情和设备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或组合方法对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作用。

4参考文献

[1]项洋锋,王林波.磁共振、B超级钼靶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浙江大学,2011,31(1):4.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6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检查

慢性胃炎主要指各种病因引发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疾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目前,内镜是临床上诊断慢性胃炎常用的方法,但镜检下的表现能否准确地反映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82例因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反酸、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而要求行胃镜检查。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22~72岁,平均(45.6±7.4)岁。

1.2方法

1.2.1胃镜检查

所有患者均采用XQ24o型电子胃镜(日本olympus),检查步骤严格参照内镜检查常规操作标准进行。同时,将胃镜下粘膜形态分为: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出血;糜烂;血管暴露;疣状改变;黏膜粗糙不平等主要表现。胃镜检查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的诊断标准[1]。

1.2.2病理检查

于患者病灶处,取2块胃粘膜制作成标本,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同时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病理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井冈山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标准[2]。病理学表现分为:慢性炎症、萎缩、糜烂、急性炎症、肠化生、异型增生等。

1.3观察指标

1.3.1内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的符合率(准确率)

1.3.2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

即统计分析内镜检查下,其诊断结果与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1.4统计学方法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别内镜的诊断结果和病理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真阳性(tp)、假阳性(Fp)、真阴性(tn)、假阴性(Fn)。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胃镜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计算。同时,采用列联表资料分析的方法,计算二者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

本组82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后,均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67例(81.7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5例(18.29%)。本组82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后,79例患者诊断为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62例(76.83%),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7例(23.17%),正常胃粘膜3例。

2.2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一致性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度为82.35%,特异性为98.46%,诊断准确率为95.12%。对一致性结果进行四格表校正χ2检验,得到χ2=5.215,ν=1,p=0.025。

3讨论

内镜是一种多学科通用的工具,其功能是能对弯曲管道深处探查,能观察不能直视到的部位,能在密封空腔内观察内部空间结构与状态,能实现远距离观察与操作。消化内镜临床应用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并逐渐成为一种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本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对健康保健投入的增多,我国消化内镜的发展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普及。同时,学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目前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本世纪中期,hindler按胃镜形态学观察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肥厚性胃炎、萎缩性和伴随其他疾病的胃炎[3]。1990年年又根据内镜所见与活检病理结合又提出了悉尼系统分类法。

在慢性胃炎的诊断中,曾有研究指出任意一种病理结果与所有的内镜表现均无相关性,而有研究报道指出慢性胃炎内镜描述和病理诊断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中,为探讨二者是否存在相关性,对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为91.46%,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95.12%。同时,CSG胃镜下主要表现对病理CSG的诊断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其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无明显相关。因此,可初步得出结论: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对病理CSG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有明显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李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大家健康,2012,6(3):4-6.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7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诊断学教学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文中分享了作者在教学中摸索出的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为诊断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诊断学是门涉及多学科医学知识的综合学科,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医学教学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本人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诊断学教学应结合临床医学现状,不断深化学科建设,构筑新的诊断学教学实验平台,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中心任务,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教学效果

1.1重视实践观念的培养。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年来,在诊断学的教学工作中,本人不断总结、归纳,建立一套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1.1.1在诊断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模型作为直观教具。如各种护理模型、心、肺模拟听诊模型等做为诊断学教学的直观教学用具,使学生用自身的感官体验诊断学所学的体表标志、体表划线及心、肺的视、触、叩、听的正常表现、异常体征以及变化特点。特别是心脏和肺部异常体征的变化,在学校实验室同学之间的相互体检中是体会不到的,而实验室的模拟听诊,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提高学生对诊断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

1.1.2在诊断学实践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如在心电图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心电图课件,能使学生对所学心电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而课件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也能使心电图的课堂教学达到与临床实际应用心电监测更接近的效果,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

1.2注重实践体验的思想。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为学生营造实践体验的条件。如利用实验室的模拟病房,将诊断学的部分理论教学带进实验室,进行床边教学,让学生做到“实践体验”。例如“胸部正常叩诊音”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之间互相练习体检,使学生不仅掌握叩诊的手法,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用心”去辩别几种叩诊音的特点,让学生做到亲自体验、感受并掌握这些叩诊音的特点。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叩诊音的体验和感受不是教师可以用任何生动语言和肢体动作所能表达明白和描述清楚的。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验,不仅掌握了身体各部分的正常/异常变化的表现特点,同时进一步熟悉和巩固了诊断学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手法和检查的内容,让学生对未来职业有了初步的实践体验。

2学以致用,为提高职业能力创造条件

2.1强化模拟实习。建立多功能实验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临床实际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制定模拟实习计划,保证实习质量。诊断学除了加强体格检查的基本技能训练,还把病史的采集、病历等医学文件的书写做为重点训练内容。

例如,选择典型的病例,找几名学生按照典型病例假扮病人,其它学生分组进行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并根据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写完整的病历。让学生从“学以致用”中感到诊断学知识对未来临床工作的重要用途和应用价值。

2.2重视技能考核。应制定一套完善的诊断学技能考核体系,将诊断学的技能考核成绩纳入总成绩管理,提高技能考核占总成绩比例,并将诊断学技能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前临床实习的资格标准和临床实习基地选择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于诊断学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强化其诊断学的基本技能训练,并经重新考核合格才准予进行临床实习。在制定技能考核方案时,为突出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紧密联系的特点,考核的内容必须全面,能够充分突出本学科、本专业的特点和临床实习、临床工作的实用性。通过技能考核,使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大幅度提高,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和临床工作提高职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3举办学科技能比赛。诊断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除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还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心电图部分。通过集中训练,按项目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比赛,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这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3强化综合实践能力

3.1开展课间实习。医学现象比较复杂,即使在模拟病房进行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也是比较局限的。将诊断学的教学由学校课堂、模拟病房转移到实习医院的病房,开展诊断学的临床课间实习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医院病房按系统选择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真实体验各系统疾病的异常体征,并要求与人体正常表现相比较,根据询问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临床资料,学生学会在真实工作中如何采集病史、收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学会根据临床资料为病人做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在收集临床资料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真正与病人沟通的方式及方法。

3.2开展病例讨论。一病例讨论一种是课堂上,收集典型病例开展病案讨论,以讨论的形式讲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方法:说明临床诊断的方法及诊断的步骤、原则。另一种是课间实习后,教师根据课间实习的内容,组织学生对所见到的真实病例进行病案讨论。无论哪种形式的病例讨论,都应该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病例讨论活动。讨论内容为病人的病史、异常体征、辅助检查结果,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病例讨论锻炼学生了思维、体验和探索的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也让学生感受到医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8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超声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有相当部分医生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如二级以下医院及部分县(区)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他们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医疗知识更新途径有限,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及西部地区形势更为严峻,有些甚至根本得不到岗前培训及岗后继续教育。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基层医疗队伍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迫使老百姓有病不得不前往医疗水平较发达城市,是造成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政府医改意见中,关于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在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心动图学是针对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是循环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超声诊断专科医师,作者承担着大量针对临床医学生和基层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对如何使超声心动图教学结合临床,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基层进修医师在本专业领域诊断水平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学

超声诊断学作为一门影像学科,其作用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痛苦。超声诊断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

首先,基层来进修学习的医师应牢固掌握解剖学知识。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观察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熟悉掌握与断面解剖相对应的正常心脏超声切面图。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超声图像是二维图像,需要通过人脑对连续断面的图像组合才能获得脏器的完整立体形态,这需要检查人员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而空间想像力需要以丰富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其次,学习和掌握各种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根据超声图像反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特点,判断心脏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手法教学

操作手法在心脏超声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手法决定图像的质量,决定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支持诊断。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医师手法不一致,得到的切面就不一致,就会造成诊断意见的差别,甚至会导致误诊及漏诊。

首先,在教学中强调常规标准切面的显示,如四腔心切面必须横平竖直即二尖瓣与三尖瓣处于同一水平,四腔与心尖处于垂直状态,而非标准切面则可导致腔室的测量出现误差,进而影响正常的诊断;短轴切面要达到“圆”,短轴圆形各点的直径等长,而斜切易导致测量室壁厚度过厚。

其次,在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按顺序扫查各个标准扫描切面,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回声失落及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很好地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

三、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心脏是一个不断运动的重要器官,理解心脏的正常做功过程,必须了解和掌握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之,如果诊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包括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ppt形式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不能演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困难与盲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心脏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包括多种超声技术的动态和静态图像;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存储丰富、翔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它应用于教学中,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书写报告

规范超声心动报告的书写。书写超声心动诊断报告是心脏超声诊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准的专业术语,将正常以及异常所见如实地反映给临床。规范的超声报告是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示范性、指导性的超声诊断报告。在书写超声诊断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掌握不同疾病超声诊断的思路,这不仅是诊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发现其中的错误以及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可以使学生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看书、主动学习的动力。

五、因材施教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9

[关键词]乳腺癌;超声检查;弹性成像技术;超声BiRaDS分级

[中图分类号]R445.1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乳腺癌筛查逐渐受到重视,但乳腺癌早期诊断仍存在一定难度,尤其对于触诊无明显肿块的微小病灶,极易误诊或漏诊。超声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辅助检查手段,患者更易于接受,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对肿块性质的诊断价值也在提高,对乳腺癌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是利用外界施加压力检测肿块硬度以判断肿块性质,可通过弹性应变量率比值、弹性成像评分进行半定量的判断[1]。BiRaDS分级法是美国放射学会推荐采用的乳腺癌影像学分级标准[2]。为提高乳腺癌超声检查和诊断效果,本研究将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BiRaDS分级联合应用与乳腺癌诊断的应用价值,并对多种联合方式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4年6月我院以、腋下不适就诊或健康体检检查并经病理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的乳腺肿块患者146例,均为女性,年龄23~75岁,平均(42.93±7.94)岁,其中78例触诊可扪及乳腺或腋下肿块,68例触诊无明显肿块,所有患者均在病理确诊前进行乳腺超声检查。

1.2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采用pHiLipS-iu22型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用高频探头,探头频率5~12mHz。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乳腺,采用二维超声由上至下、由外至内、最后乳晕的顺序探查各象限,对可疑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及内部回声进行观察,以病灶及周围组织为病灶大小2倍范围作为感兴趣区(Roi);改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Roi内及周围血流进行观察。切换为弹性成像模式,在Roi区域最大切面使探头与病灶垂直,轻微施压和释放,压放指数为3~4,同时获得二维超声及弹性成像图,测量病灶及同一切面正常腺体组织弹性应变量率比值(正常/病灶)[3];弹性成像评分采用5分法分析[4]:1分为病灶成体富有弹性,图像显示为绿色;2分为病灶大部分弹性与小部分实性并存,图像呈绿色与蓝色夹杂,绿色多于蓝色;3分为病灶中心实性周围弹性并存,图像呈现中心蓝色为主,周边绿色为主;4分为病灶整体以实性为主,图像整体呈现蓝色;5分为病灶及周围组织均以实性为主,图像病灶及周围均为蓝色;≤3分考虑为良性病变,≥4分考虑为恶性病变。超声检查由同一位高年资超声科医师进行,评价由2位高年资超声科医师独立进行。

1.3BiRaDS分级法

采用美国放射学会2003年制定的乳腺超声BiRaDS分级法进行评价[5]:0级为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1级为阴性,超声无异常;2级为超声良性发现;3级为超声可能的良性发现,建议短期随访;4级为超声可疑恶性发现,需活检确认;5级为超声高度提示恶性;6级为被活检证实为恶性。≤3级考虑为良性病变,≥4级考虑为恶性病变。评价由2位高年资超声科医师独立进行。

1.4联合评价方法及标准制定

联合弹性成像和BiRaDS评价:①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检验弹性应变量良恶性诊断界值(比值),以提示良性计0分,提示恶性计1分[6];②二联评价分别将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与弹性成像评分联合(二联1法),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与BiRaDS分级法(将分级换为相应分数,如0级=0分)联合(二联2法),弹性成像评分与BiRaDS分级法联合(二联3法),分别采用RoC曲线检验联合评价诊断界值(分数),以

1.5统计学处理

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Youden指数、kappa值,Youden指数越高真实性越好,kappa值越高,一致性越好,以kappa≥0.75为一致性高。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诊断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p

2结果

2.1病理检查结果

病理结果检出病灶共168个,病灶直径0.5~4.5cm,

2.2超声弹性成像、BiRaDS分级、联合评分结果

超声检出病灶168个,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经RoC曲线分析弹性应变量率比值诊断恶性界值为3.27,曲线下面积为0.813(p

表1弹性应变量率比值结果

表2弹性成像评分结果

表3BiRaDS分级结果

表4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与弹性成像评分联合(二联1法)结果

表5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与BiRaDS分级法联合(二联2法)结果

表6弹性成像评分与BiRaDS分级法联合(二联3法)结果

表7三联法评分结果

2.3超声弹性成像、BiRaDS分级、联合评分诊断比较

二联1法、二联3法和三联法灵敏度明显高于其他方法(p

表8弹性应变量率比值、弹性成像评分、BiRaDS分级及各联合评分诊断比较

注:a为与弹性应变量率比值比较,p

3讨论

乳腺癌早期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肿块较大(约>1cm)时可用手扪及,但易与乳腺良性肿块混淆,肿块较小则极易被忽视,早期的乳腺癌筛查除血清学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外,超声、钼靶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两种无创辅助检查方式,超声由于操作简单、无创、无辐射更易于被患者接受,适用于多次反复检查[8]。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相对较低,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弹性成像技术逐步在临床检测中得到普及。超声弹性成像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病灶后,通过对病灶硬度的数据及图像特征进行分析,可获得半定量的判断结果[9]。弹性应变量率比值是通过对比病灶及同一切面正常腺体组织弹性应变量率获得相对的比值数据;弹性成像评分则多采用5分法,对图像中反映病灶硬度性质的色块大小及分布进行分级,以对肿块性质进行判断[10]。本研究对168个病灶弹性应变量率比值采用RoC曲线进行诊断界值划分,以3.27作为乳腺癌诊断切点值,曲线下面积为0.813,由于弹性应变量率比值是一组连续变量,故仅以界值作为赋分中点赋值0、1分;弹性成像评分和BiRaDS分级均有明确的多级评分标准,临床使用时较为简单易于操作,并采用RoC曲线对联合后的诊断界值进行分析,并检验了联合法的评分标准;将三者单一应用、二联应用和三联应用与病理结果的金标准进行对比,为乳腺癌超声诊断提供参考。

病理结果中可见168个病灶中有34个小于1cm,而触诊中68例患者无明显肿块,而超声检查均检出相关病灶,说明超声检查对微小乳腺病灶或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通过超声弹性成像,较小的病灶也可获得弹性成像数据及图像,但由于本组中检出病灶直径均≥0.5cm,因此未能对其应用于更微小的病灶进行评估。弹性应变量率比值检查结果显示,检出真阳性和真阴性66个、80个,假阳性为13个是三种单用方法最高的假阳性数,说明单用弹性应变量率比值诊断乳腺癌误诊率较高;而单用弹性成像评分和BiRaDS分级两者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数均较弹性应变量率比值单用减少,两者误诊和漏诊率有所提高但两者之间没有明显优劣之分;三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可见,单用弹性成像评分和BiRaDS分级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前者提高无统计学意义,但准确度提高有统计学意义,后两者单用优于前者,后两者Youden指数和Kappa值反映的诊断真实性和一致性也较高但十分接近。

三种方法的二联法结果显示,二联1法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与弹性成像评分联合,真阳性数较各单用均增加,假阳性数较各单用均减少,说明两者联合可以降低误诊率;二联2法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与BiRaDS分级法联合,较弹性应变量率比值的误诊和漏诊率均减少,较BiRaDS分级法增加了真阳性数,减少了假阴性数,略减少漏诊率,但可见此法与BiRaDS分级法单用无明显差别,故二者联合临床应用意义稍欠缺;二联3法弹性成像评分与BiRaDS分级法联合,较弹性成像评分增加真阳性数,减少了假阳性数,降低了误诊率,较BiRaDS分级法误诊率和漏诊率均降低,说明二者联合应用均较各自单用提高了诊断效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的比较可见,二联法均提高了准确度,二联1法、二联3法灵敏度、准确度均明显提高,但三者之间却无明显差异,说明二联法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诊断效果,但提高幅度并不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临床应用均有待商榷;Youden指数和Kappa值显示二联3法真实性和一致性为二联法中最高,仅次于三联法。

三联法将三则评分综合,使三种评分互补,结果显示,三联法明显降低了误诊和漏诊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较单用和二联法均显著提高,诊断价值得到提升,Youden指数和Kappa值也是所有方法中最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可靠性。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虽然弹性应变量率比值单用和(或)与其他方法二联表现都较不理想,但在三联法中却不可或缺,加入弹性应变量率比值使二联3法各诊断指标均明显提高,提示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比较数据在病灶性质的判断中有重要的意义[11],而弹性成像评分与BiRaDS分级法对病灶本身情况有更多贡献[12],三者互补从而提高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效果。

综上,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BiRaDS分级诊断乳腺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史秀云,陈翠京,于静.超声弹性应变率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良恶性中的价值[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4,34(9):842-844.

[2]wiratkapunC,Bunyapaiboonsriw,wibulpolprasertB.BiopsyrateandpositivepredictivevalueforbreastcancerinBi-RaDScategory4breastlesions[J].Journalofthemedicalassociationofthailand,2010,93(7):830-837.

[3]黄嘉静,陈玉英.联合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BiRaDS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4,43(6):645-647,662.

[4]马娜,杨重庆,戴维德.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1):59-61.

[5]arunKthittai,Jose-miguelYamal,Jonathanophir.Smallbreastlesionclassificationperformanceusingthenormalizedaxial-shearstrainareafeature[J].Ultrasoundinmedicine&Biology,2013,39(3):543-548.

[6]霍兰茹,刘佩芳,徐熠琳,等.乳腺叶状肿瘤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14,33(9):571-575.

[7]左红卫,李青.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乳腺肿物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32(2):323.

[8]苏昆仑,徐海滨,涂美琳.浸润性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与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4,23(5):419-422.

[9]程文,邵华,王玉君.超声光散射成像联合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病灶的价值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34(6):993-998.

[10]李继光,孙业全,张丰明.超声弹性成像、常规超声、钼靶X线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4,13(10):845-850.

[11]赵莹,许川一,黄世林.超声弹性成像与Bi-RaDS-US分级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4,33(2):307-308.

病理学诊断常用的方法篇10

【关键词】超声检查;弹性成像;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

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有超声及钼靶X线成像,因为超声无放射性,安全、方便、适用性强,在临床上被视为乳腺病检查的常规手段,在诊断乳腺肿块性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超声弹性成像(Ue)技术可以通过探测肿块硬度的彩色成像获得变应率比值(srainratio,SR),拓展了常规超声诊断的空间[2],为鉴别乳腺肿瘤的性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介绍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9例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在25~73岁之间,平均43.5±8.2岁,其中良性病灶65个,恶性病灶40个,肿块直径在4~154mm之间,平均47.7±23.6mm。

1.2方法患者均经手术或病理活检确诊,对患者术前超声成像联合常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寻找一种诊断正确率较高的检查方法。使用仪器为具有Rte功能的百胜魅力70,探头频率为6~13mHz,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双乳进行常规超声检查,首先使用B超模式对双侧乳腺进行扫描,发现肿块后根据病灶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评价肿块的良恶性,确认病灶后切换到Rte模式,使用专用探头进行加压解压操作,采用实时双幅模式分别显示弹性图及灰阶图,弹性取样框调节至病变区域面积2倍以上[3],压力指数在3~4,获得弹性图形后,测量肿块及周围组织的弹性应变率比值,获得Rte进行探讨。

1.3诊断标准因超声的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在临床开展时间不长,尚无系统分级标准。现应用中山大学曾捷提出的5分诊断标准,弹性应变率比较=病灶周围乳腺组织应变率/病灶区应变率,1分:病灶整体或大部分为绿色;2分:病灶中间位蓝色周围为绿色;3分:病灶蓝色、绿色分布范围相近;4分:病灶整体为蓝色,内可有少许绿色;5分:病灶周边为蓝色,内少许绿色。Rte4分以上为恶性,3分以下为良性病变[4]。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

2结果

2.1Ret评分与病理结果对比见表1

Ret评分与病理结果良性诊断符合63例,符合率为96.9%,恶性诊断符合35例,符合率为70.0%。

2.2常规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比较见表2

表2常规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比较

常规超声与病理结果良性诊断符合52例,符合率为80.0%,恶性诊断符合31例,符合率为77.5%。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的诊断正确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两种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腺癌是多条件、多因素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雌激素水平升高、缺氧等多种因子如bFGF、VeGF等表达,并经过一系列调控机制,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为肿瘤组织供氧,肿块内血管数量及形态均出现异常,通常表现为数量明显增加,走形迂曲、紊乱甚至形成动静脉瘘,这也为多普勒超声诊断提供了生理基础[5],同时因肿瘤组织因生长较快,内部修复与坏死同在,纤维成分增多,肿块弹性降低同时硬度增加。乳腺纤维腺瘤是发生在乳腺小叶导管末端间质细胞及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多见于女性青年,属于良性肿瘤。

常规超声结果主要包括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及钼靶X线,通过观察乳腺肿块的形态,边界、内回声及血流情况对肿块进行分析,一般认为乳腺良性肿块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回升均匀,边界清晰,恶性形态不规则,边界毛糙,内回声可见穿支状血流信号[6],但是上述图像在良恶性病变中存在较大重叠,给常规鉴别诊断带来困难。Ue是一种新型成像技术,能反映被测组织硬度方面的信息,最早由ophir于1991年提出,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的弹性系数,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应变不同,将组织内不同的应变分布进行成像就可产生弹性图。血流分级表示肿块内血流信号的丰富程度[7],弹性评分提示肿块的硬度及大小,在肿块内部、血管丰富与纤维成分不完全同步,乳腺是一个特殊的敏感器官,激素水平、情绪作用变化多样,乳腺肿块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这也可能是乳腺肿块内血流分级与Ret评分不一致的原因。在本组中有1例<10mm的肿块,临床活动度好,常规超声内回声均匀,无明显血流信号,后方无衰减[5],提示小纤维腺瘤,但弹性应变率>4,术后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提示Ue对微小肿块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早期诊断乳腺癌,为乳腺癌患者早期治疗增加机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本组资料中Ret诊断良恶性肿瘤的依据为中山大学曾捷提出的5分诊断标准,1~5表示病灶相对于正常组织由小到大,1~3为相对较软的肿块,4~5为相对较硬的肿块,属于恶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乳腺良恶性疾病评分之间存在重叠[8],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人用体外实验评估乳腺内不同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呈现的不同应变,发现不同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可表现为不同的弹性系数,这为弹性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组织硬度由大到小为浸润性导管癌、非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化、乳腺组织,硬度最小的为脂肪组织。

在本组资料中Ret诊断有误诊,多数临床资料报道病灶内出现严重胶原化、粗大钙化、出血异常及导管扩张是误诊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弹性成像取决于受检测部位的质地,在相应的图像上出现改变,但因乳腺的易变性,可对图像质量产生干扰[9]。可以采用常规超声联合Ret的模式,能提诊断正确率,对于一些小病灶或体表难以触诊的病灶,常规超声不易诊断,应用Ret可较容易固定,能方便诊断病灶的良、恶性。

应用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诊断乳腺肿块,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骆峰,刘雪玲,成平,等.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广西医学,2010,32(1o):1226—1227.

[2]智慧,肖晓云,杨海云,等.弹性应变率比值在乳腺实性肿物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初探[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7):598-591.

[3]ophirJ,GarraB,KallelF,eta1.elastographicimaging[J].UltrasoundmedBiol,2000,26(1):S23—29.

[4]王志远,杨通明,吴泽惠,等.超声弹性成像鉴别乳腺微小良恶性肿块[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901—1903.

[5]ophirJ,Cespedesi,ponnekantiH,eta1.elastography:aquantitati

vemethodforimagingtheelasticityofbi010caltissues[J].Ultrasonicimag

ing,1991,13(07):1l1—134.

[6]俞清,王文平,李超伦.等.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定量参数分析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5):408-410.

[7]LuoBm,ouB,ZhiH.Factorsaffectingtheperformanceoultrasonicelastographyinbreasttumorsanditssolutions[J].actaacadmedSin,2008,30(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