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网络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21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网络优化;设计分析;网络技术指标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064-04

本文紧密结合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业务需求及铁路通信系统现状,灵活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形成一套安全、可靠、合理、易于实施的网络建设优化方案。

本文主要结合灾害监测系统网络现状,从广域网通信技术,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安全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对现有网络方案进行了设计优化,提出优化方案,并给出相应的网络技术指标。

1既有系统网络情况

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现场监测设备,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和终端设备,网络结构也包括了这几个层次。根据对既有线路的网络情况调研,如厦深线,温福线,沪昆客专江西段等,发现如下问题:

?各线路网络方案各异,无网络架构规范;

?网络指标不明确;

?缺乏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手段;

?网络质量无法监控,出现故障不易定位;

2网络方案设计分析

2.1广域网通信技术选择

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广域网包括线路数据处理中心与基站、终端、路局中心、相邻线路中心之间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线路。从统一建设、集中维护、节省投资等多方面考虑,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网络应充分利用既有铁路通信专网资源进行构建。目前可供选择铁路通信平台主要有SDH(同步数字体系)、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ip数据网、工业级ip光纤环网四种。

从业务容量来讲,以上几种通信网络都可以满足本系统的需求;从安全性来讲,ip数据网不适宜;从可靠性上来讲,除ip数据网以外,都有类似环形的保护机制和低延迟切换机制;从性价比来看,工业级ip光纤环网投资性价比较低,且本系统不能够与其共用网络。因此,本系统不适宜采用ip数据网和工业级ip光纤环网进行构建。

相比SDH,mStp技术显然更适合本系统。因此,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2.2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2.1灾害监测系统组网方案

目前,已开通的高速铁路灾害监测系统均采用以太网技术组网,以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魇湎低匙魑信息承载平台,其通信组网方案主要有环型、星型和树型3种结构。

环型网的组网原理是利用mStp传输设备的二层交换功能在每个网元以太网业务处理板的二层交换模块中建立虚拟网桥,利用虚拟网桥互连组建环型网络,星型网是最简单的组网方式,它利用以太网私有专线(epL)方式在现场监控设备和监控数据处理设备间建立一个点对点的网络。

树型网采用epL与eVpL(以太网虚拟私有专线)相结合,分层汇聚收敛的方式传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信息,构成一个逻辑上是星型但物理上是树形的网络,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3种组网方案各有优缺点,如表1所示。

2.2.2汇聚车站与中心网络构架方案

线路处理中心与汇聚车站是典型的一对多通信模型,适合用mStp网络承载。考虑到mStp在物理线路上具有完善的环网保护功能,并可以增加基于mStp的二层环网保护。这样整个网络中存在两套冗余机制,完全可以满足系统对网络平台安全性的要求。

线路处理中心与基站间的内部逻辑架构建议采用双星型和双环型两种方式:

2.2.3线路中心之间网络构架方案

线路中心之间组网方案取决于业务需求。假设有a1、a2、a3、…an共n个线路中心,这n个线路中心可能有数据交互,也可能没有数据交互。如只有两个线路中心,可以使用mStp点到点模式直接组建直连双网,如有两个以上线路中心进行互联,则建议采用网络通道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构建,带宽根据业务需要设计。

2.2.4路局中心与线路中心之间网络构架方案

路局中心集中接入各个线路中心,以实现统一调度和管理。网络架构采用mStp构建双网,如果线路中心相对独立,可以直接点对点接入路局中心;如有多个线路中心需要数据交互的情况,则可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架构。网络带宽依据所接入的业务需求进行设计即可。

2.3局域网安全设计

网络安全设计主要从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隔离技术几个方面考虑,设计网络安全方案。

在不同线路中心之间、局中心和线路中心之间、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等边界接口处,应采用硬件防火墙进行数据访问控制。通过在防火墙上部署相应安全策略,阻断未经允许和授权的非法访问,来保证边界访问安全。

在同一系统内部,主要考虑线路数据处理中心与基站、终端之间的访问控制、隔离及相关防病毒措施,具体如下:

1)为减小广播风暴的影响范围,采用了vlan隔离技术。

2)服务器、终端、监控主机都启用了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功能,通过合理的策略设置,来禁止系统内部的非法访问。

3)服务器和各终端均部署防病毒杀毒软件,并开启威胁实时防护功能,一旦感知到有病毒威胁,则自动采取扫描、隔离、清除等措施,确保病毒无法感染、传播;另外,需定期下载安装最新病毒库,并进行全盘扫描。

4)各个网络接口处考虑网口防雷方案。

3网络优化方案以及技术指标

3.1数据处理中心网络方案

3.1.1广域网

广域网采用双网冗余架构,并采用延迟小、保护特性完备的传输专网通道,接口为RJ45。终端至数据处理中心广域网采用点对点、双网结构,基站至数据处理中心广域网采用双网、mStp点到多点以太网汇聚架构。

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3.1.2局域网

局域网采用双网冗余架构:数据处理中心采用2台三层核心交换机,组成a、B两套网络;数据处理中心的服务器配置a、B两块网卡(地址也分为a、B两套,每个网卡上配置一套),分别上联至2台核心交换机上;监控终端同样配置双网卡,分别通过2条通信通道连接至数据处理中心的2台核心交换机。同时,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采用双机集群配置,监控软件采用双收双发策略。这样,当其中任意服务器、交换机、网卡、应用软件发生单点故障时,都能保证业务不中断,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

数据处理中心的主要设备连接图如图3所示:

3.2网络拓扑结构方案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3种组网方案各有优缺点,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方案优先考虑树形结构。

汇聚车站与中心的网络架构建议采用双星型和双环型两种方式。

线路中心之间、路局中心与线路中心之间建议采用网状或部分网状构建,带宽根据业务需要设计。

3.3网络示意图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设计,形成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网络示意图,具体如下:

3.4网络安全优化设计

3.4.1广播风暴的抑制

解决广播风暴需要从监控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解决。

1)保证网络设备及线缆质量

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使用较高档次的网络设备及线缆,保证网络通信质量。从硬件上减少故障发生机率。

2)避免出现环路

优先使用星型、树形的网络拓扑结构。

3)做好恶意软件的防控工作

应部署专业的杀毒软件,并及时进行病毒库;原则上应2周升级一次病毒库;加强日常病毒管理和查杀;严格控制U盘和光盘等高风险移动介质的使用。主机应卸载不必要的服务、关闭不必要的端口,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充分利用网管软件和工具进行监控和定位

应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对整个网络运行状况进行定期有效监控,故障时可迅速定位故障源头。

5)采用VLan技术

VLan是一种将局域网从逻辑上划分成一个个网段,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数据交换技术。VLan不能消除广播风暴,但可以有效地隔离广播包的传播,限制和缩小广播风暴的影响范围,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在以太网数据帧基础上增加的VLaniD字段,实现了把物理交换机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逻辑交换机的功能。

按照实现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交换机端口的VLan、基于计算机maC地址的VLan和基于ip地址的VLan三类。

在灾害监测系统中应综合使用前两种方式进行VLan划分。

3.4.2aRp欺骗的优化及解决

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一个位于tCp/ip协议栈中的底层协议,对应于数据链路层,基本功能就是将网络层(ip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三层)地址解析为数据连接层(maC层,也就是相当于oSi的第二层)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进行。

aRp自身存在着很多安全缺陷,因此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避免aRp攻击带来的危害,一方面可利用杀毒软件进行aRp病毒的查杀;另一方面,可综合利用交换机设备提供的多种aRp安全特性(如aRp报文限速、aRpmiss消息限速、aRp严格学习、aRp表项限制、aRp表项固化、动态aRp检测等),对aRp的攻击进行防范、检测和应对,从而屏蔽aRp攻击,保障网络设备的安全运行。

上述安全策略各有侧重点,但大多可以互相叠加、协同生效,可根据应用场景特点及设备特性灵活配置。

3.5网络技术指标

1)应优先采用mStp方式来构建。在不具备mStp接入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SDH方式。

2)灾害监测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宜星型、树型的方式来组网。

3)对于监测点数量多,分散广,数据量小的子系统(如气象监测、异物监测),考虑到带宽容量和控制以太网广播域大小,为合理节省通信资源,建议优先采用双环型结构,每个2m环内不宜超过10个基站。对于监测点较少、数据量较大的子系统(如地震),可优先按照双星型考虑,每个监测点独享一个2m通道。

4)灾害监测系统监控数据处理设备处的核心网络交换机采用知名品牌,并按照双路供电配置。

5)在不同线路中心之间、局中心和线路中心之间、本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等边界接口处,应采用硬件防火墙进行数据访问控制。

6)设备互联网线通过室外h境需考虑防雷方案,室内网线布设距离大于50m时需考虑防雷方案。易发生雷雨天气地区在监控单元接入网络前需考虑防雷方案。

7)服务器和各终端均部署防病毒杀毒软件,并开启威胁实时防护功能,一旦感知到有病毒威胁,则自动采取扫描、隔离、清除等措施,确保病毒无法感染、传播;另外,需定期下载安装最新病毒库,并进行全盘扫描

8)灾害监测系统内设备ip根据统一的规范设置。

9)害监测系统建设需考虑完备的网络监控方案。

参考文献:

[1]铁总建设.86号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工程[Z].设计暂行规定,2013.

[2]铁总运.146号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铁路局中心系统总体方案(暂行)[Z].2014.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网络;高校;档案馆;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档案工作早已带入了自动化与网络化的新阶段,因特网(internet)和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的异军突起以及高校校园网建设,给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由于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管理水平不高,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各馆应抓住校园网建设这一机遇,努力解决和协调好档案馆网络建设的各种问题,促进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健康稳步发展。

一、建设高校档案馆网络化的条件

自动化是高校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必由之路。随着自动化专用软件的开发,许多档案馆均采用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利用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建设大大改善了档案馆的服务手段,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计算机应用正在改变着档案人员的观念,数据库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有这些为档案馆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经费不足是影响档案馆走向网络化的最大障碍。加大投入取决于学校领导对现代化档案馆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程度。网络化的优越性和作用是巨大的,作为学校信息服务中心的档案馆,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已经初步认识到档案馆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许多高校拨专款给档案馆购置了性能较好的计算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等设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改观。

二、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网络化协调机构。由于受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无形中使各高校档案馆形成了条块分割、自成系统、各自为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给自足的局面。国家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协调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影响了我国档案馆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2)标准化水平低。鉴于学校档案馆网络自动化建设的现状,各个档案馆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条件选择硬件设备,机型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研制出的不少档案馆系统应用软件,都没有遵循国际标准,致使大多数档案馆无主题标引,共享性差。而国家至今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各馆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盲目性。

(3)数据库建设滞后。由于各个档案馆各自为政,在建库过程中,各馆均有不同程度的浮躁情绪,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主要表现在建库缺乏整体性,数据库大多自建自用,建成的数据库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类型单一,而且大多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数据无规范化控制,商业服务水平差。而且目前高校档案馆所建的数据库大多为条目数据库,缺少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无法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许多高校档案馆虽与CeRnet和internet联网,但只能访问其主页,根本无实质性的资源可共享。

(4)经费保障率低。目前各高校档案馆网络化的实现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高校档案馆的经费投入仍较少,用于档案馆网络化建设的经费非常有限,谈不上对设备的及时更新。目前经费仍是影响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5)人员整体素质低弱。档案馆现代化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对档案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而且必须掌握自动化网络化技术,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目前高校档案队伍整体素质仍普遍较低,不适应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工作环境,馆内严重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不适应档案网络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建设的构想

(1)建立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组织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高校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应该制定出网络化发展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远期的目标,以对全国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发高质量的应用软件,集中人力和资金建设大型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打破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观念,真正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2)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前提。高校档案馆网络化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共同酝酿制订档案的有关业务工作、技术方法以及设备等方面的统一原则和规范,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高校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信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网络传输的标准、机读格式、著录规则的标准、文献标引的标准等。各高校在协调组织的领导下,选用统一的高质量应用软件,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

(3)开发馆藏资源,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若干个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同时各馆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馆藏档案信息资源的优势,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数据库,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抓紧对小型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改造,增加数据库容量,提高数据库的上网率。此外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保证数据质量和完整。当然数据库的建设应与网络建设配套进行。

(4)增加经费投入。档案馆网络化建设和维护均需要大量资金,学校应加大投资。档案馆领导要利用档案馆自动化方面已取得的成果,积极向校领导反映网络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网络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档案馆网络建设纳入到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预算之中,从而加快档案馆网络化建设的步伐。

(5)培养网络化人才。档案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技术又精通档案业务的高层次信息人员,为此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使他们尽快掌握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还要努力引进或选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他们进行档案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之尽快适应档案馆网络化工作。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韩纪元.知识经济时代的档案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2):132-135.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设想客观评价优化选择

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全局性的统筹规划,有赖于共建共享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各成员将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而达到共享,这就涉及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问题。

1.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设想

(1)集中型模式。所谓集中型模式是指具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某系统或某类型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不同层次之间组织协作来实现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方式。它需要设立一个中心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有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与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相衔接,并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心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优势。这种模式主要是基于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而构建的。根据我国档案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形态,按照上下级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集中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这种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下,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的中枢机构,形成网络化档案信息空间的骨干结构,而其他下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与之相连接,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职能档案部门之间形成一种条形网络,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骨干信息结构大致平衡。在此信息空间中,档案信息的交流基本上与权利流的要求保持一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可以从属于权利流的约束。

(2)水平型模式。水平型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系统、专业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共同构建的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然后与其他地区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构建的虚拟网络空间相连,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是一种条块结合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之间的相似性。处于同级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并不存在上下级领导关系,但就其工作内容与业务程序而言,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加强档案信息资源交流,促进业务沟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益可达到“双赢”。根据这种组织结构形态,按照同级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相关性,可以构建一种基于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水平型结构的网络化信息空间。在此空间中,档案信息资源可以进行对等交流,不受严格程序限制,而且可以做到交流的及时、便捷、准确。

(3)网络型模式。网络型模式是指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都可以直接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受地区、系统、专业的限制,可直接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对等交流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共建共享模式的构建主要侧重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特定区域性。首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尽管在业务上存在一定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一个社会单体,都有其内在的独立性;其次,根据全国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的划分,每一个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所收集、保管的范围及权限不同。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成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都是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网络中不可或缺的“节点”,相互连接、共同协作,从而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目的。

2.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的客观评价

对于上述几类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设想中,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目前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因为只有上下级机构,不可能包容我国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从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是“局、馆合一”的管理体制,因而不可能从一开始就实行集中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水平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则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但是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的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由于隶属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系统,各自在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投入力度不等,在缺乏利益平衡机制的情况下必然会使一些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因此而持消极态度,不愿意共建共享自己所拥有的档案信息资源,从而使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无法达到应有的整体推进要求;网络型档案信息资源管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初看起来是比较理想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似乎彼此之间可以自由利用网络中的档案信息资源,但实际上,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情况、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情况不同,尚未具备进行全面联网的条件。

3.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优化选择

综上所述,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应该是:在坚持国家统筹规划的基础上,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这里的多元化是指在不同地区(如东、西部地区)、不同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即东西部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分步实施,先系统内共建,后地区性共建,实现集中与分散管理的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待这一过渡型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实现后,再建立全国性跨系统、跨地区的真正的无边界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最终实现全国规模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的网络机制。

从地区来看,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应采用初级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先打好自动化、网络化基础,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建立协作网,然后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建立协作网,最后在公共网上建立协作网;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系统分别在系统内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其次,实现地区性跨系统的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目前,上海等地正在加紧实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这说明地区性共建共享是可行的。再次,地区间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即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依托网络体系建成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实现全国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体系。

当然,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技术手段的提高不断地革新和改变,这一点尤其要引起社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注意。

参考文献:

[1]刘省泉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6).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信息化;物理网络;骨干网;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网络拓扑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855-02

DiscussestheHospitalnetworkConstructionShallowly

LonGZhi-yong,HUHong

(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u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angsha410007,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computernetworktechnologypromotestheconstructionofHiS.Stablephysicnetworkandoptimizedsoftwaresystembecomesfocusofattention.thisarticledescribestwotypicalschemesofnetworkconstruction,makesadetailedanalysisandcomparisonofthetwoschemes,andbringsforwardthemethodtochoosethetypeofhospitalnetworkconstruction.

Keywords:informatization;physicalnetwork;banbonenet;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networktopology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医药行业各大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其中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为了关注热点。大型现代化医院多具备一套完整的局部网络信息系统,可实现病人、医院、设备三个维度多个环节的智能管理。由于医疗管理的严谨性、即时性、不可间断性等特点,医院信息化系统不仅要求数据绝对的准确,更对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7*24小时不间断的严格要求。目前,各大医院多采用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paCS(picturearchiving&CommunicationsSystem)、LiS(LaboraryinformationSystem)等复杂的软件系统;却容易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内部网络系统的稳定性!

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内部网络系统必需从医院网络的整体规划做起。首先要有合理的骨干网结构,多采用主干千兆光缆连接至楼层弱电井,再通过百兆双绞线网络连接至桌面二层或三层网络。逻辑网络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的规划则多参照各业务部门的物理位置来划分,并做好各VLan之间的安全控制。本文将针对两种典型的医院网络拓扑规划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一种为医院选择合理物理网络结构的办法。

1骨干网建设方案介绍

为了对医院物理网络骨干网建设方案进行深入分析,这里首先提出两种典型的医院网络拓扑规划建网方案。

单链路单核心骨干网络拓扑结构(方案1)如图1,其骨干网络为星型拓扑结构、由核心层和接入层组成二层交换网络。所有的工作站、服务器通过100m超五类双绞线连接到接入层交换机,再由接入层交换通过光纤连接到核心交换机,各VLan之间的数据都通过核心交换机完成路由选择和数据转发。

双核心交换机网络拓扑结构(方案2)如图2,其骨干网络仍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核心层和接入层组成二层交换网络。但方案2对比方案1在核心层增加了一台交换机,并且2台交换机之间通过2根光纤跳线互联组成一个核心层交换机组;另外每台接入层交换机通过2组不同的光纤分别与核心交换机组的2台交换机连接,如接入层交换机C同时与核心层交换机a和核心层交换机B分别连接;所有工作站、服务器则通过相应的接入层交换机连接到网络。

2两种方案分析及对比

方案1采用了单链路单核心的骨干网络拓扑结构,具有经济、高效、管理简单的优点,但是稳定性欠佳。通过分析,单一的核心交换机和通讯介质是导致稳定性不强的两个主要原因。核心交换机作为整个信息系统网络的核心,网络系统所有的服务和应用都必须通过它才能进行路由选择和数据交换。尽管目前高端交换机可靠率达到99.9%以上,但电子产品终究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可预测的故障停机,核心交换机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整个信息系统瘫痪并直接导致全院医疗服务流程的完全中断。其次,通讯介质存在其自身的稳定性。方案1的接入层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均采用单一的光纤连接,一旦出现接入层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的光纤连接中断,将造成所有通过该接入层交换机的所有工作站通讯中断,导致医院的局部信息系统瘫痪,甚至影响整个医院信息流程。

方案2采用了双链路双核心交换机的骨干网络拓扑结构,具有高效、高稳定性优点,但是投入较高、配置管理复杂。如图2所示,核心交换机组的2台交换机a和B都分别与接入交换机C相连,只要交换机a、线路1、线路4与交换机B、线路2、线路5中有一组能正常工作就能够保证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且在交换机a、线路1与交换机B、线路2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设置相应的策略在2台交换机之间实现负载均衡。但是方案2的成本投入明显比方案1高、网络设备设置复杂、管理维护难度大。

针对两种方案的稳定性,本文将通过系统可靠度计算公式进行详细论证。设定交换机的可靠度为0.9999,线路的可靠度为0.99,根据系统可靠度的计算公式:并联系统的可靠度为RS=1-(1-R1)*(1-R2),串联系统的可靠度RS=R1*R2。分别计算方案1和方案2中从交换机C接入的工作站计算机,到数据服务器1之间的骨干网络的可靠度。

方案1可靠度RS方案1为交换机C、线路1和交换机a串联实现,因此

RS方案1=R交换机C*R线路1*R交换机a

=0.9999*0.99*0.9999≈0.9898

方案2中的可靠度RS方案2为线路1、交换机a、线路4串联后,与线路2、交换机B线路5并联,再与交换机C、交换机D串联实现的,因此

RS方案2=R交换机C*[1-(1-R交换机a*R线路1*R线路4)*(1-R交换机B*R线路2*R线路5)]*R交换机D

=0.9999*[1-(1-0.9999*0.99*0.99)*(1-0.9999*0.99*0.99)]*0.9999

≈0.9994

通过计算得出,方案2的网络可靠度0.9994远远高于方案1的网络可靠度0.9898。

针对两种方案的成本分析,方案2相比方案1要多投入核心层交换机1台、接入层交换机1台、光纤跳线模块若干,依据目前主流配置相比方案1要增加20~40万。另外红色的备用(分流)光纤,多采用与当前在用光纤不同的芯,无额外成本。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疗行业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中,骨干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及其重要。医院在选择物理网络骨干网拓扑结构时,应以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为出发点,综合考虑系统稳定性和成本资金投入,既考虑到信息化的发展,也兼顾医院实际需要,才能以较小的投入,规划建设出优化的医院网络系统。另外,骨干网络的建设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要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日常的管理和维护机制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侯勇.网络拓扑结构简论[J].商业时代,2008,10:81.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15-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档案信息资源受地域及馆藏类别的限制,已无法适应和满足信息时代公众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因此,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纳入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系统,使分散单一,封闭的档案信息转化为综合开放、类别丰富的档案信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档案信息社会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网络环境的产生与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的主要手段。既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知识内容进行组织与扩充,纵向挖掘和横向开发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又要把运用不同技术开发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以提供最大限度的利用服务,全面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的必要性

1.档案信息资源的多元化和无序化要求进行整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除了单纯的文字信息,还有文字、照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组成的综合信息,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从载体形式看,不仅有刻写型、印刷型、视听型、缩微型,还有机读型、网络型,各种形式并存互补,档案信息资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的控制,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且呈分散无序状态,其价值实现明显受到限制,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整合,才能真正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效用的最大化。

2.档案信息与其他信息资源一体化要求进行整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不仅有本馆馆藏档案信息,而且有虚拟馆藏档案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地域、国籍的界限,档案馆一方面把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构建成各种层次和级别的档案信息体系提供上网,另一方面还代表本单位参与其他单位的各种活动,除延伸传统的档案征集方法外,档案信息采集方式和途径也被大大拓宽,可通过网络传输、下载、共享档案数据库、购买光盘档案数据库和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形式扩充馆藏,并将其他行业领域的前沿信息、热点问题及信息资源接收过来,补充自己的不足,档案信息资源与其他信息资源逐渐一体化。

3.全方位档案信息服务功能的提升要求进行整合。相对于传统印刷型档案,电子型、网络型档案服务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网络环境下,档案的服务对象跨越了时空限制,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向档案馆提出自己的信息要求,而档案馆则需要通过对因特网、国内网、档案馆局域网等网络的检索,经过再组织形成信息服务产品,以迅速及时地传递给利用者,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全方位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措施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其目标取向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必须按照总体的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在基于共享与服务的前提下,主要应该重点抓好标准体系的建设,在网络环境下,对档案文献信息的描述深度不再满足于仅对文献特征进行描述,而是深入到文献全文的知识单元、信息单元,在档案信息编辑过程中,一定要优先选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所有入网的档案信息都必须执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逻辑数据库,尽量减少地方标准,在没有通用标准,需要制定地方标准时,要力争使其成为通用标准,还可借鉴图书、情报等其他相关行业比较成熟的通用标准。要在统一的标准下分系统地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只有提供关于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一系列完整的标准,并在资源的开发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加以遵循,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理想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有效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相互协调,合作共建,树立档案馆整体化理念。网络环境大大强化了资源共享的理念和整体建设的规模效应,档案馆将以整体形式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已逐步得到认知和支持。对现有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要求各系统、各级别的档案管理部门内部的密切配合,还要求档案部门与社会其他信息部门的协调一致。为此,要树立整体化理念,要求各个档案机构树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全局意识与合作精神,打破行业、地域和机构的界限,自觉地将各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放在全国档案信息资源整体建设的背景中加以考虑,强化分工协作的意识,积极承担全国档案信息资源保障任务。首先,对本馆信息资源实施集成化组织与整合,逐步实现馆内档案资源跨类型、跨载体、跨时空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模式。各档案馆室可根据自身条件采取虚拟主机、主机托管、联通专线等不同的技术方案,按照一定的入网程序,并采取“以网站服务补网站维护”的运营模式建立并维护各自的网站。以逐步实现馆内档案资源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模式。其次,在各馆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的基础上,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形成信息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信息检索和利用格局。通过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和相应的网络软件,将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连接一起,组成信息网络,在网上资源共享和信息快速传输的基础上实现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各级各类档案馆在不断完善其自动化档案管理系统和丰富其档案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网上交互式的数字档案,真正实现档案的网上管理与网上利用。最后,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知识挖掘,使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从形式组织转至内容组织、知识组织的发展方向。信息是知识的原料或半成品,知识是经过整序和提炼的信息,知识组织是信息组织的高级形式。信息组织正朝着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其目的是向人们提供便于利用的、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序化的知识,充分挖掘档案的知识内涵,实现从信息层次到知识层次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条块分割和空间障碍,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满足利用者的要求。

3.抓住重点,注重实效。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才能卓有成效。目前,中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必须以档案信息网站建设为落脚点,以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在当今网络普及的环境下,档案馆应该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平台,以档案馆网站为中心,加强网站内容建设,通过网络集中整合分散的各种信息资源,并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联合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最终目的就是:以现代化的网络为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的高效实现。

档案网站揭示丰富的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用户能够借助网络实现即时即地的档案信息查询,并通过网络完成档案信息的传输服务。如果档案网站能与国内外各类专业网站、图书情报网站、信息资源网站等其他相关网站建立直接或间接的链接,就会有助于实现信息资源在网络空间的整合,起到资源连接的中介作用。此外,还可以依靠域名进行收集,并为其提供静态的ip地址,利用一些优秀的搜索引擎,把分散的网址集中起来,并对已开发的网络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和专业标识,把常用数据库的地址和相关资料汇集起来,以满足利用者更便捷、更广泛的信息需求。

数据库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共享的最佳方法。数据库,是将已获得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并提供若干检索路径,用户通过检索入口,就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并通过信息线索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当前要着重建立两种数据库:(1)以馆藏档案数字化为基础的馆藏档案数据库。(2)以归档电子文件为基础的电子文件数据库。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重点、有选择地将馆藏的核心文献、特色文献数字化,开发能在网上共享具有特色的数据库。

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开发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在当今网络普及的环境下,档案馆应该充分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实档案信息存储量,改善档案馆信息结构,提高档案信息产品质量。任何档案馆离开网上档案信息资源而只靠自己收藏的有限的档案信息资源,能提供广泛的的信息服务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档案馆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本馆馆藏,要利用网络优势,大力开发利用网上档案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对网上信息的深度加工、有效网络档案信息资源的下载以及对有效网址和有效信息来源等资料的收集。并根据本馆的特点及利用者的需求,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实现对网上信息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之变成本馆的虚拟馆藏,以此不断延伸自己的馆藏。以现代化的网络为平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的高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东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5,(3).

[2]刘瑞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模式研究[J].湖北档案,2007,(9).

[3]余厚洪.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J].兰台世界,2008,(4).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wCDma;室内覆盖;设计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6-0213-02

0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特别是进入3G时代的今天,室内的业务需求不断增长,同时wCDma等工作在2GHz频段的3G网络,与2G网络相比,穿透能力较差,在室内环境下将形成更多的弱覆盖区域,因此室内覆盖系统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室内覆盖是实现无线覆盖、优化网络容量分布和基站配置、增加话务收入、提高用户满意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室内覆盖系统以及技术越来越引起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和设备制造商的重视。

1wCDma室内覆盖系统设计思路

wCDma室内覆盖系统是指通过室内天馈线分布系统将无线信号较均匀地分布于建筑物室内,用于改善建筑物室内无线网络覆盖和网络质量,提高无线网络容量的系统。wCDma室内覆盖系统的设计思路在于采用建设室内分布系统与网络优化相结合的方法使室内小区和室外宏蜂窝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加清晰明确,降低干扰等级,提高上行的容量,解决覆盖与容量间的平衡问题,通过室内外协同覆盖的方式完善网络。即通过系统的设计,尽可能保证室内良好的网络覆盖特性;保证“容量”最大化,包括wCDma室内覆盖系统网络“容量”最大化和wCDma室外网络“容量”最大化;设置合理的切换和切换区域,保证切换的发生不给整个网络带来负面影响;保证wCDma整体网络干扰最小化,包括室内覆盖系统干扰最小化和室外网络干扰最小化,从而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

2wCDma室内覆盖系统设计方案

室内覆盖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室内用户。其原理是利用分布式天线系统将基站信号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满足室内通信需求。室内覆盖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和分布式天线系统组成。

2.1室内覆盖信号源的选择

能够为室内分布系统提供信号源的设备有:宏基站、微蜂窝、“BBU+RRU”和直放站等。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建筑结构、覆盖面积等其它因素的影响,最终采用既可达到所需的覆盖要求又可合理控制成本的信源方式。具体选择原则如下:1)对于业务需求特别大的场所如大型商场、大型写字楼、机场、火车/汽车站、体育场馆、会议会展中心等,宜采用宏蜂窝基站或BBU+RRU方式作信号源;2)对于业务量热点的局部区域覆盖(如业务需求稳定而业主要求苛刻)可采用室内型微蜂窝或射频拉远;3)对于仅以覆盖为目的,业务需求较低的建筑,如覆盖区域分散的小区,补盲覆盖的电梯、地下室等场所可采用光纤直放站。

2.2室内覆盖系统分布方案的选择

1)对于小型建筑物,如大型超市、小型办公楼等,可分为两种情况:如建筑物内部建筑结构单一,对射频信号的传输衰减较小,则宜采用信号源+无源分布系统;如建筑物内部建筑结构复杂,对射频信号的传输衰减较大,则根据实际需要可采用有源分布系统;2)对于中型建筑物,如大型写字楼、中型酒店、医院、机场等,一般采用有源分布系统,需根据实际的话务量选取合适的信源;3)对于大型建筑物,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分布系统类型,包括有源分布系统和光纤分布系统。对于特型建筑物,如超高型电梯宜采用定向天线的无源分布或泄漏电缆分布系统。

2.3分布系统设计方案

2.3.1室内覆盖系统基站的天线布置

在确定wCDma室内覆盖区域和业务之后,应勘察所需覆盖的建筑物,得到建筑物平面图。获得建筑物相关信息和人员分布情况,考虑天线布放位置及电缆布放。得到建筑物各平层天线分布、eiRp设计后,我们可以计算各平层支路所需的输入信号功率。通过选择无源、有源器件,得到合理的主干设计方案。在天线布置中,应根据不同的室内环境和建筑结构考虑天线布放,如对于玻璃幕墙的开放办公环境,室内损耗小,但室内外信号易互相泄漏,此时应考虑较多天线和较低发射功率保证覆盖及控制小区范围,而对于框架结构而外墙较厚的建筑,如超市、停车场等则可用较少的天线即可满足覆盖要求。由于各个建筑物结构、材料存在差异,具体设计时应尽量选取典型区域进行模拟测试,从而得出合理的天线布置方案,一般来说,wCDma室内覆盖系统的天线覆盖范围在10m~20m。

2.3.2室内覆盖系统的频率规划

wCDma室内覆盖系统的频率规划主要有四种组网方案,全同频组网和低层同频高层异频方案属于同频组网范畴,全异频组网和一层同频全楼异频方案则属于异频组网范畴。考虑不同场景的同频异频组网方案需要从建设场景的建筑结构、系统干扰等多方面进行考虑,采用哪种组网方案,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在实际设计中,常常既有同频方案,又有异频方案,如果建筑物穿透损耗大,干扰可以控制,则采用同频方式,如干扰难以控制,则可采用异频方式组网。

2.3.3切换设置

在wCDma系统中,根据频率规划组网方式和室内外小区划分,存在软切换和硬切换,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网络中设置相应参数和调整各小区的覆盖场强直到合适的信号强度,使切换更加平滑。首先,应考虑室内各小区之间及与室外小区之间话务流量,合理设置室内、室外的切换区域;其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优化室外基站和室内基站的切换参数,避免产生乒乓切换和过多的软切换。一般来说,易发生切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室内外出入口、电梯内外、靠窗位置及室内多小区之间,其中室内外出入口需要设置合理的切换区,尽量采用同频切换,必要时可引入过渡小区,靠窗区域则应尽量避免成为切换区,对于室内多小区之间建议采用软切换,应避免发生室外小区到室内时的电梯硬切换等。

3结论

进行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应与网络优化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根据室内结构选择合适的覆盖信号源和覆盖方式,合理设置切换区域,合理规划频率等。同时,wCDma室内分布系统规划设计远远复杂于GSm系统,需要在今后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近3G时代移动本地传输网厦门

1移动本地传输网的定义、所承载的业务特点

移动本地传输网是指利用以光纤传输和微波为主的各种有线、无线传输技术相结合,在以往的本地传输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专为移动通信网中各种业务提供传输电路的传输网络实体。移动本地传输网,以满足网内目前所承载和未来将要承载的主要业务及其传输需求特性为目标,倡导分层建设的原则,并对各层所应采取的组网方案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移动本地传输网与以往的本地传输网相比有明显的区别,这是由移动通信的业务特点所造成的,其业务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1)以2G、3G电路网为主要承载网络的移动话音业务;

(2)以Cmnet为主要承载网络的各种固定数据业务;

(3)以GpRS、3G分组域网络和Cmnet为主要承载网络的移动数据业务;

(4)企业信息化、同步、信令和网管等支撑网所需电路;

在上述各类业务中,目前尚以语音、短信等静态业务为主占据了大多数需求,但数据业务电路需求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大幅增长,在1~2年后将成为移动本地传输网的主要承载内容,届时,业务的动态性和突发性将大大加强,呈现多样性,对传输带宽需求大。

2移动本地传输网的业务需求发展分析

按承载业务的各种业务网络的组织情况来分,对移动本地传输网的电路需求可划分为移动基站到业务节点之间的基站传输电路和业务节点之间的中继传输电路两种。其中传输电路中存在的基站传输电路,是移动本地传输网的独有特点和需重点解决的目标之一。

2.1关于基站传输电路的需求

在2G时代,基站传输电路的需求占据传输电路的绝大部分容量,其业务需求主要是以2m为基本颗粒,具有向所属业务节点汇聚的特点。同时,也存在部分固定数据业务专线接入业务需求,但所占比例不大。

2.2关于节点间中继传输电路需求

该需求主要分为GSm话音网业务、数据业务和其它业务电路需求三个部分,各部分电路需求特点如下:

(1)GSm话音网业务电路需求

该部分需求主要由网中各交换机之间的电路需求组成,颗粒基本以2m为主,部分大城市需求已出现了155m颗粒,业务分布呈分散型。

(2)数据业务(包括固定和移动数据业务)电路需求

该部分需求来自固定和移动数据网中的数据业务节点之间的电路需求,电路需求颗粒以2m、155m、Fe和Ge为主,电路分布特性兼有汇聚和分散两种特性。

(3)其它业务电路需求

该部分需求主要包括来自支撑网,同步、信令、网管和其他特殊情况的电路需求,但该部分需求占总的中继电路需求比例较小,一般取一定比例的富裕量即可。

3移动本地传输网的网络组织方案和分层结构

3.1网络组织的总体原则和分层结构

由于当前各移动本地网内基站数量已极为庞大,大部分基站电路已不可能在网络中直接到达其所属业务节点,只能单次或多次在某些节点的汇聚之后,再到达所归属业务节点。现根据各种业务电路需求特性的分析和电路传输现状,初步总结在网络组织总体上应遵循的原则如下:

(1)总体上“业务先导,适当超前,综合统筹,构筑承载平台”;

(2)分层组网建设:在考虑建设组网方案时,应鲜明区分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个层面,分离规划,分层建设,各层面的网络建设重点、安全性考虑、组网结构均有差异,规划相对独立。

(3)组网时应考虑3G网络近期与远期业务发展的需求,同时兼顾话音与数据业务对电路的需求,统一规划、循序渐进,结合考虑技术演进和经济合理性,分步实施。

(4)组网建设时应及早重点考虑3G基站传输问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优化,并适时对资源紧张地区的传输网进行改造扩容。传输作为基础网络平台,不可能进行频繁网络调整和改造扩容,在建设时应提早规划,分步实施。

(5)主要应用技术为wDm、SDH/mStp和无线传输(微波、FSo等);

(6)速率接口可采用2m、155m、622m、Fe和Ge等;

3.2核心层的特点和组网方案

移动本地传输网的核心层,由位于移动交换局、关口局及数据业务中心节点的传输设备组成,负责提供各业务节点之间的传输电路以及完成与省内干线传输网的连接,能提供大容量的业务调度和多业务传输,以满足各3G业务节点的传输需求。核心层的业务对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相当高,根据其特点和对局间传输电路需求特性的分析,其网络组织一般按照下述方式进行:

(1)核心层节点设置

核心层节点一般设置在移动交换机等重要交换设备、城域网核心层节点设备或移动数据设备等所在局楼内。

(2)核心层采用的传输技术

由于核心层传输节点之间大多是经过汇聚之后的传输电路,电路颗粒较大或高阶VC的填充率较高,应采用wDm、10G/2.5G的SDH设备组网。

(3)核心层网络结构

核心网对安全可靠性要求相当高,核心层必须采用环型甚至网型保护结构,并可分为波分环、骨干环、亚核心环等等多种单独的保护环。目前省内一般普通城市建设1~3个核心环,大型或重点城市可适当多建,如福州网就达到6个。由于业务点分布较为分散,该层面的网络保护机制普遍采用二纤双向或四纤复用段共享保护方式,并推进核心层多向路由建设。

(4)与省内长途传输网的衔接

为保证安全,重要城市的移动本地网至少有二个及以上核心层节点与省网衔接。

3.3汇聚层的特点和组网方案

汇聚层主要由位于基站接入汇聚节点和数据汇聚点的传输设备组成。汇聚层负责一定区域内业务的汇聚和疏导,提供强大的业务汇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原则上不允许直接进行业务接入,其网络组织特点如下:

(1)汇聚层子结构上面的节点,由特意选出用于汇聚基站接入电路的基站接入汇聚点,再加上一到两个核心层节点组成。基站接入汇聚节点负责接入层各节点上业务的接入(包括一些固定数据业务)。

(2)汇聚层传输原则上考虑环型结构,因业务呈汇聚型特点,需采用通道保护方式。

(3)根据汇聚层的电路需求特点,可以2.5G的SDH和mStp设备为主进行组网,环形子结构中的结点数目在3~6个之间为宜,需控制其下挂的接入层网络的电路需求。个别电路需求较大的接入汇聚点也可单独和一个核心层节点组成汇聚层的两点环,以提高传输电路利用率。

(4)基站接入汇聚点将采用mStp、SDH、pDH、微波、3.5G无线接入和其它无线接入技术将基站传输电路和一些固定数据业务电路汇聚起来传送,再通过汇聚层传送到核心层。例如在采用3.5G无线接入技术时,其中心站节点就可作为基站接入汇聚点。

(5)接入层节点接入汇聚点,可根据各自地理位置情况采用环型、树型、星型和链型等结构来完成各种业务的接入。

(6)但在采用环型结构建设汇聚层时,要做到每个汇聚环中均有两个节点是核心层节点,这样可便于与核心层网络衔接。

3.4接入层的特点和组网方案

接入层由位于基站、营业厅、数据业务接入点及其它业务接入点的传输设备组成,负责将业务接入并上传到各汇聚层节点,具有多业务接入能力和良好的可扩展能力,其网络组织特点如下:

(1)接入层节点一般设置在重要移动基站所在节点、固定数据客户接入节点、移动营业厅或wLan节点等地,以方便于各种业务的接入。接入层各子结构(无论是环型还是其它网络拓扑结构)一般由一到两个汇聚层传输节点加上多个接入层传输节点组成。

(2)接入层采用的传输技术,可用622m/155m的SDH、mStp设备、微波技术、3.5G无线接入技术和其它多种手段,以解决业务的接入。

(3)主要网络结构,可根据接入光缆路由分别组成环型、星型、树型或链型等多种结构。因其业务呈明显的汇聚特点,在采用环型结构时需采用通道保护方式。

3.5网络分层建设的优势

厦门作为福建唯一试点3G网络的城市,面临着时间紧,建设任务重的压力。但正由于其2005年已开始对全市的移动本地传输网进行明确的结构分层改造,根据网络需求新建了马巷和金山2个核心点和30多个汇聚点,以及大量的接入点。在2006年强化核心层建设,完善了4条核心层保护环,优化了12条汇聚环,从而使三层网络层次结构清晰,电路调度也呈现灵活有序,为厦门的tD-SCDma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3G基站的平均开通和调整速度也从以往的15天减少到4天,网络的应变能力极大加强。

4不同基站分布所采用的组网模式

基站接入是移动本地传输网建设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需要对基站接入的组网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现以厦门地区建设为例,根据其基站分布特点,可归纳为三类组网模式:

(1)密集地区:多在厦门市内的繁华地段和各区的中心地带,基站设置密度大,大基站比例高。因其所处地域的光缆建设相对比较完善,故对这类基站的建设,可与附近的基站接入汇聚点的建设结合,形成以格状网为主的传输网络结构,可通过格状结构对光纤的带宽资源进行有效共享,分摊话务量,实现提高网络的可扩展能力和安全可靠性。网络组织方式如图1所示。

(2)分布分散地区:因基站间的距离相对较远(间距大于600米),为节约宝贵的传输资源,则建设基站接入汇聚点(该点可利用基站资源),通过环网或线型、星型结构将其附近的基站接入,先将各基站较小带宽需求集中到接入汇聚点后统一上传,从而有效地利用光缆资源和网络的带宽资源。网络组织方式如图2所示:

(3)偏远孤立小站地区:直接用星型结构或链型结构接入最近的汇聚接入点入网。线型结构或链型结构在安全性能上较差,但对少量的偏远小基站较为经济实用。网络组织方式如图3所示。

5对3G基站传输建设方案的探讨

目前,3G移动牌照的发放已成为近2年来信息产业部的最重要决策,各主要运营商的试点城市的3G网络也将于2008年初建成试商用。因此,如何结合未来的需求推进面向3G时代的移动本地传输网的建设,厦门地区的建设探讨给了我们很多参考。

依3G技术体制标准,3G基站的传输问题关键在于ima接口的处理,根据不同的ima接口处理方式,可有三种建设方案。

5.1方案一:

接入层利用现有SDH网,nodeB采用e1(ima)接口,RnC采用Stm-1(atm)接口。在汇聚节点采用atm处理卡,对atmima接口进行处理,实现e1到Stm-1(atm)收敛,在汇聚层进行atmVpRinG传输。

优势:只需在汇聚节点进行atm处理,RnC只需提供Stm-1(atm),实现统一网管,成本较低;接入侧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基站SDH设备,无需改造;汇聚层可以支持带宽的统计复用,升级灵活;

5.2方案二:完全利用现有的SDH网组织,3G的接口信号通过tDm方式传输。对于带宽颗粒小的业务,通过e1信号映射到VC12通道的方式进入传输网;对于带宽颗粒大的业务,通过atm接口映射到VC4通道或级连的VC4通道中进行传输。由此,所有的atm信元处理都在业务层面进行,SDH网仅需使用透传实现3G业务的传送。

优势:nodeB到RnC,RnC到RnC之间只需提供透明传输;原有网络不需要升级,网络能得到充分运用。

劣势:RnC节点需要有较强的atm处理能力;RnC单点故障后,整个系统影响较大;数据业务在tDm传送方式下,效率不高,带宽浪费严重;在数据业务发展迅速、网络带宽需求增加时,传输网络需要不断面临扩容、升级的压力。

5.3方案三:升级现有接入传输网络,使其支持atmima接口,在接入设备侧就可以提供atm信元的处理能力,接入环具备atmVp-Ring功能。在本方案中,对atmima的处理下放到了每个nodeB节点。

优势:在接入层就可以实现atm的统计复用,带宽利用率高;RnC使用Stm-1接口,对RnC的要求低;nodeB扩容方便;mStp组网很容易过渡到ip接口。

劣势:接入侧的节点数量巨大,大量atm处理卡成本较高;现有基站的SDH设备都需进行改造,原用e1接口浪费。

根据厦门初期试点建设评估情况,综合初期、改造和演进设备投资情况,方案一的投资最省,估算为1.4,方案二、三分别为2.1和2.5;而就网络安全性而言,方案三最好,而方案二最差。综合考虑,方案一采用imae1在传输层的透传方式最为经济适用,为建设首选。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8

计算机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同时进行逻辑运算及数值计算,具备一定储存记忆功能,可根据程序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信息处理工作,是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组成。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是基于计算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概念,指将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他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与协调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计算机网络规划与建设以传输信息为基础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通信设备、传输介质两大部分,是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许多自主工作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若按照网络范围可划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互联网4种。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网络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国防部远景规划局提出并研制。计算机网络结构虽简单,却能够可靠地传输数据信息。70年代计算机网络得到发展,进入_个新的阶段,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己成为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局域网特点是用户少,配置容易,连接速率高,传输速度快,以令牌环网、以太网、接口网络、异步网络、无线局域网络为主。城域网比局域网范围要大,用户要多,例如企业Lan、电信Lan、政府Lan、医院Lan等,城域网传输的数据类型更丰富,建设成本也更高。广域网又称远程网,比城域网范围大,地理范围可达到几千公里,典型的有:CHinapC网、CHinant网、CHinaDDn网等。无线网络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网络形式,建设成本低,应用方便,前景巨大,但稳定性有待提高,应用中存在局限。典型无线网络有:蜂窝网络、数字网络、无线wan、无线Lan等。想要保障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必须做好网络规划与设计,保障网络工程施工质量,降低故障率。 

2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涉及方案规划设计、实施,包括网络设备、网络软件、网络结构、硬件系统、网络安全等多方面内容,任何方面存在缺失或设计不规范,都可能带来网络安全问题,影响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好的规划与设计方案是构建一个成功计算机网络的关键。因此,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在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中,应保持网络的先进性、实用性、扩充性、开放性,要便于维护,各节点微机和工作站都应该建立有效联接,从而组成一个高性能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运行速度,保障网络稳定性,应统一调控和管理,并做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具体规划设计应根据用户需要,考虑计算机网络使用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明确使用需要目标,确定规划设计目标,保障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针对性。因此,要考虑到用户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满足用户需要。再根据分析,结合用户需要,确定协议集、网络规模、节点数量、覆盖范围。从先进性原则来看,计算机网络设计规划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网络技术,从而保障网络能够长时间保持先进性和可用性,避免建设后短时间内被淘汰,造成资源和成本浪费。从扩充性原则来讲,网络规划设计中应采取模块化设计思路,提高网络系统配置的灵活性,为了应对未来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需要,预留合理的扩充余地,保障系统能够简单扩充新的设备,降低计算机网络改造与更新成本。从安全性原则来讲,安全是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前提条件,不论广域网,还是局域网都要满足安全、可靠的基本要求。网络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易受到攻击和破坏,造成数据的损坏或丢失。若企业计算机网络受到攻击,导致商业机密丢失后果不堪设想,往往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保障网络安全事关重要。网络安全部件要考虑网络组件、网络节点,还要考虑通信线路、拓扑结构、应用软件等方面,确保网络安全性和保密性,应设置防火墙和防护软件,对网络安全进行控制,从而抵御外部网络攻击。从实用性原则角度来讲,是计算机网络设计规避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要保障性价比,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尽可能规划能够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网络系统和结构,压缩成本,提高实用性。另外,还要保障网络的可维护性,建立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定期维护方案,以提高维护效率,降低故障率,避免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在设计中只有遵循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才能设计出高性能的网络。 

3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及实施方案 

3.1总体规划设计 

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做好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及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网络、校园网络、局域网络都要做好网络设计与规划。具体网络设计与实施中,要先考虑计算机网络通信业务需求,选取合适的网络硬件设施,以模块化组合方式,把语言、数据、图像及控制信号系统用统一的传输媒介进行规划设计,使其形成一套标准的综合布线系统,将各子系统与模块连接起来,为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提供物理介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与实施成功与否,影响着整个网络系统的成败,影响着网络传输速度与稳定性及抗干扰能力,它是信息数据传递的通道,负责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与网络硬件设备的连接,整个网络都需要依靠综合布线系统作为网络连接的物理基础。总体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提高综合布线系统集成度,对网络结构进行整理与优化,保障网络通用性、扩展性、灵活性,降低维护与管理成本,提高传输速率。除了要对综合布线系统进行考虑外,通信协议方面与网络管理软件方面也应进行设计。具体设计中要以国际通信标准为依据,参考11801,iSo,ieC,tia,anSi等标准,采用符合6类标准的布线线缆,根据配网结构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兼容性,以满足不同的网络使用要求。网络硬件方面,要选择先进的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尤其是服务器的选择非常重要。iBmSystemx3850X6和thinkServerRD450都有较高的性价比。iBmSystemx3850X6采用了4U结构和SaS接口,完全能够满足各类局域网络应用需求。想要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可考虑租用云服务器。云服务器无需维护和管理,能够节省维护与管理费用。但云服务由云商运营,若云商出现问题将可能造成数据信息的泄漏或丢失,所以做好云商选择非常重要。企业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实际使用需求选择设计方案和思路,进行合理的网络建设。

3.2计算机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合理的实施方案非常重要,是顺利进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础。实施方案的确定要结合预期网络规模和使用要求,具体的网络结构包括:星型结构、树型结构、环形结构等,不同的网络结构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若资金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分层星型结构。这种网络结构与其他网络结构相比,不仅故障率低,且不会因某一节点故障导致整个网络瘫痪,具有较高集成度,中央节点执行集中式通信控制,完全符合复杂的综合计算机网络建设和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该网络结构能够合理减轻各节点负荷,提高网络整体运行速度和效率,尤其是大数据传输、处理、共享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应用优势,整体运行速度是树型的2倍。但该网络结构形式不仅建设成本高,且对中央节点依赖性较大,若中央节点出现故障将影响整个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因此,应用这种网络结构,必须做好中央节点维护工作,准备备用网络设备,应对各类突发性故障问题,从而降低中央节点故障率。具体方案实施中,为了提高网络整体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强电部分则要采用树形拓扑结构,能够提高结构融通性,保障强电部分稳定性。线时强电要集中于中枢站,尽可能设置于中心地带或负荷中心区。实际进行网络结构布线前,必须现场勘察,分析影响布线及可能对网络造成干扰的因素,确定布线策略,选择合适的方案和工艺手段,避免因外界干扰造成全网瘫痪。电缆沟截面积应在l-2m之间,主干道要在功能区附近,电缆沟结构要上下、左右分布,采取分层结构,配线架要设置在中央节点附近的出口干线处,以便于使用及后续的管理,其他配需中心根据功能区分布、建筑面积大小来确定。例如,在企业或医院网络规划设计中,网络覆盖范围为38万㎡,就要配置一个50㎡的主配线中心,设置2万多个布线点。具体布线中,功能区的划分要结合建筑的施工功能和功能区特点。最好分2个路由布线,配线节点间距最好不要超过2000m,BD至FD的距离要小于500m,要采用光纤线,但节点光纤端口不宜超过20个,以提高整个网络的信息传输速率。FD距信息插座距离要小于90m,每楼层布线点不宜超过200个,若有使用需求超过标准数量,可考虑适当增加距离。节点确定后,布线方式应选择暗敷施工方式,以保障建筑美观性。另外,在方案实施中要尽可能避免对建筑结构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使用管线管径要小于32cm,分层布线要保持在50-60m内。具体布线点设定必须经过科学计算和严密的分析,不仅要满足当前使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未来使用要求和扩充需要,避免造成资源浪费。主要功能区要设中心配电间,主回路20回,电柜6台,采用封闭式配电桥架将线路分送至各功能区。要根据实际应用需用设置Lan,以满足移动设备对网络使用的需要,同时要设置网络应用接口。网络应用接口数量的确定和位置的确定,要根据外部网络设备预期数量及特点来决定。如果外部网络设备过多,建筑面对过大,应设置布线总端口和分级控制台,布线端口应位于地板下货天花板。预埋线要包括:三芯电源线、封头端口线、两端口视频线、两端口RGB线,管线铺设时应选择pVC管或薄壁钢管。布线端口处应预留备用线,降低故障率。各功能区中心应设3-5个备用临时网络端口,以满足临时网络使用需求。此外,为了满足多形式数据传输要求,各功能区还应设置3-4个数据点和语音点,用于数据的采集与录入、处理、传输。并且每一个数据点和语音点都应进入服务器,以保障数据上传、处理的及时性,提高网络运行效率。数据点与语音点在连接中应采用有线同轴电缆连接服务器来提高效能。总机房网络规划中应采用架空地板布线方式进行建设。总机房对端口需求量大,为了保障网络灵活性,以便于应对随时扩充,这种方式最理想。但架空地板布线方式可能会引起消防问题,因此必须做好消防工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网络规划实施方案确定后,要进行基本的维护方案和安全方案设计。必要的定期维护能够将故障效率在萌芽中,提高网络可靠性。并且维护记录还能够为故障维修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大大提高网络维护效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施中,网络结构、网络布线、网络维护都要考虑到。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opnet;网络仿真;网络建模;仿真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73-03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扩大,网络新技术及其性能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是网络通信的重要研究方面。而网络仿真是网络规划、设计及分析的有效工具,可以为网络规划和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可以构建接近真实的网络环境和业务并测试网络性能,从而起到缩短网络建设周期,降低网络投资风险的目的。cisco、华为、电信等各运营商通常就是采用网络仿真的方法来解决网络规划、测试、应用等问题[1]。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仿真软件有opnet和nS2。nS2是一种可以作为网络建模和仿真研究的免费共享资源,但其功能不是很完善。opnet以其完善的技术、协议及设备模型库而成为网络虚拟建模的主流工具。

1 opnet技术特点

opnet最早出自麻省理工学院,1987年为商业化软件并得以迅速而稳健的发展,逐渐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国防等领域广泛认可的网络仿真软件。opnet的以下特点使其能够进行各种层次的网络建模仿真需求 [2-3]:

1)使用网络模型、节点模型、进程模型三层建模机制,与实际通信网络的分级结构自然对应,全面反映了通信网络的相关特征,通过多层次嵌套子网还可以构建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

2)拥有较为丰富的模型库。opnet模型库提供了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客户机、atm设备、DSL设备、iSDn设备等,可以满足各种网络仿真需求。

3)可以灵活的开发自定义模型。opnet支持灵活的高级编程语言,为通信和分布式系统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允许对所有已知的通信协议、算法和传输技术实施真实模拟。

4)拥有综合统计量收集和分析工具。opnet拥有一系列综合分析和仿真工具,可以收集各个网络层次的性能统计参数并输出图形化仿真报告,通过仿真报告对网络进行性能评估和对比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

另外opnet还具有面向对象、图形化编辑、交互式分析、协同仿真、动画、应用编程接口等特点。因此,opnet不仅支持一般意义上的网络建模与仿真,还为各种特殊网络提供支持。

2 opnet网络仿真基本流程

网络仿真工作复杂而又细致,在使用opnet进行网络仿真之前,需要准确的理解整个系统及其仿真目的,明确仿真系统的结构及各模块间的关系,然后在复杂的网络模型中选择能够反映问题的模型进行建模。opnet的仿真过程通常包括创建模型、收集统计量、运行仿真、查看和分析结果几个步骤[4]。

1)创建模型。创建模型是指根据研究的问题及其目标,建立网络、节点、进程及其协议模型并配置相关业务。opnet采用网络、节点和进程三层建模机制,基本覆盖了系统模型的各个层次。这三层建模机制是以层次化的方式进行组合的,首先在网络编辑器进行网络建模,然后双击网络模型中的节点即可进入节点编辑器进行该网络中节点的建模,最后双击节点中的功能模块即可进入进程编辑器进行进程建模,添加网络协议。

2)收集统计量。收集统计量是指将统计量写入输出文库的过程。opnet中包含反映网络动态特性的矢量统计量(Vector)和捕捉网络非动态行为特征的标量统计量(Scalar)两种。

3)运行仿真。运行仿真前需要设置运行参数,还可利用probe editor探针编辑器在需要采集统计数据的点上设置探针。

4)查看和分析结果。opnet中的仿真结果是以参数曲线的形式显示的,可以在结果中加入一些算法用于完成不同算法间结果的比较。

3 opnet网络仿真案例

这是一个实验室扩建的案例:设某实验大楼目前拥有一个星型拓扑网络实验室,由于教学需要,现准备在隔壁教室扩建一间同样规模的星型拓扑网络实验室,并将两个实验室用路由器连接起来。实例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量对其进行离散事件仿真,并分析仿真结果,检测实验室网络扩展以后是否能够成功通信以及扩展后所产生的额外负载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程度。仿真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创建项目。创建一个工程名为lab,场景名为lab_room的项目,并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其中网络所需的模型族选择Sm_int_model_List模型族。

2)创建lab_room网络。通过快速配置(import topology)的方法创建如图1所示的包含25个节点的星型网络拓扑实验室lab_room。

3)收集统计量并运行仿真。因为该案例关注是扩建网络后给服务器带来的额外负载和网络总延时两个问题,所以需要收集的统计量为服务器负载(Server Load)和以太网延时(ethernet Delay)。

4)查看仿真结果。服务器负载仿真结果图和全局以太网延时仿真结果图这里省略,因为扩建后可以通过比较结果仿真,将扩展前后的仿真结果在同一窗口比较显示。

5) 扩展网络。用前面同样的方法创建扩建网络expansion,并通过路由器将两个网络连接起来,如图2所示为扩建后的网络拓扑结构。

6)扩建前后两个网络的仿真比较结果与分析。图3为服务器平均负载比较仿真结果。与预料的结果一样,扩建以后最大负载和平均负载都有所增加,但整体上看负载变化是平稳的,没有出现单调递增的现象,因此扩展后的网络是可以稳定运行的。图4所示为全局延时对比仿真结果,网络进入稳定状态后,最大延时均在0.4μs左右,虽然网络扩建以后,增加了服务器的负载,但网络延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扩建以后的网络仍然能够维持较好的性能。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协议也变得更为复杂,opnet仿真软件为网络技术开发、性能分析、设计方案、故障诊断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虚拟环境支持。而且opnet网络仿真软件具有丰富的模型库,灵活的系统架构,并且支持多种编程接口,利用opnet进行网络建模和仿真,可以大大缩短网络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并提高网络研究效率。

参考文献:

[1] L.Zhao,C.Fan.enhancement of QoS differentiation over ieee 802.11 wLan[J].ieee Commun. Lett,2004(8):492-496.

[2] 张博,姚琳.基于opnet的广域网仿真实验设计[J].渤海大学学报,2012,33(1):52-57.

大型网络建设方案篇10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形成了群雄逐鹿的格局。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华能、华电、大唐、国电、中电等5家发电企业和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及4家辅业集团,厂网一家垄断经营体制已被打破,包括地方电力资本和外资电力投资公司在内的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电源基地的建设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态势。企业重组,资本整合,新建电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一系列的变化或变革,对电力企业当前乃至今后的档案工作和管理体制产生了深刻影响。

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赋予企业档案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监督指导的职责。这就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工作重点,通过调查研究和加强管理,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开展行政监督、业务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活动,以确保各单位的档案工作正常运行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行业形势的发展,企业新建项目的相继建成,集团规模迅速地扩大,企业档案数量剧增,档案工作日益繁重,传统的档案工作管理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主要问题反映在: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档案部门中间管理环节的缺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档案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机制渠道不畅通,工作效率难以提高,组织、协调、管理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②不能及时了解所属各单位档案工作的最新情况和快速解决所属单位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③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新建项目增多,档案数量急剧增加,主管部门下基层进行面对面的检查指导工作,显得精力与人力不够,且方式方法落后;④各单位档案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横向协作、相互学习和业务交流的渠道;⑤所属各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一,整体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目前我们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有许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闭式松散型单机管理模式上,这使得我们集团型企业的档案工作处于一种低效率管理、低水平发展的状况。不少单位档案部门工作仅以保管为目的,以案卷不丢失为原则,且档案的整理质量要求和整理规格不统一。虽然采用的单机数据计算机管理方式,主要还是辅助手工管理,即以手工为主,以计算机辅助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带来的后果是:各单位档案部门缺乏对于网上横向协作型工作的处理能力,档案管理相对封闭而孤立,档案信息数据库重复建设缺乏规划,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各不相同,标准化程度低,通用性差,数据难以交换与共享等问题。

根据上述形势和现状分析,不难看出,目前集团型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机制,与电力建设的形势发展已不相适应,档案工作的管理方式方法已明显滞后,与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不相匹配。

20世纪末以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和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是我们电力企业档案工作应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形势和尽快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要求的必然选择。

二、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

1、网络化管理模式

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模式是我们通过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不断总结与摸索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切合电力集团型企业自身档案管理工作特点的,既“保持独立”又“相对集中”的新型管理模式。

这种新模式的具体功能构成:一是由所属单位保持各自日常档案工作独立运作,同时主管部门则通过网络传输远程异地实时地进行业务监督与指导,实施相对集中的网络化管理机制和工作方法;二是构建一个将集团内部包括各单位的所有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链接形成统一格式的档案数据,由主管单位档案部门建立的“网管中心”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三是在网络环境下,营造一个各单位档案部门之间可通过网上的互动,进行信息传递、业务交流与协同工作的软件环境;四是主管部门可通过网络进行各种业务培训、举办专题讨论、组织网上检查、总结评比等活动。

将传统封闭式的、孤立的、单纯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方式,改造为各单位档案部门紧密联系的、网上互动开放的、主管部门相对集中管理的网络化工作方式,科学灵活地把保持所属各单位独立的档案管理工作与主管部门相对集中的管理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我们所十分需要的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档案部门中间管理环节的紧密连接,疏通了各单位档案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渠道,强化了对各单位的档案工作的远程异地实时监督指导机制,从而提升管理层面,提高企业整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2、网络化管理原则

我们把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归纳为几项原则:

其一,“四统一”原则。一是统一软件,采用统一软件对档案及档案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和网络化管理;二是统一平台,运用同一系统,实现高效、准确、稳定的应用环境,在同一的网络操作系统平台运行;三是统一管理,把各单位的档案信息纳入相同结构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四是统一标准,按照统一标准、规定等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使各项运作规范化。

其二,“专人负责”和“实时监控”原则。对建立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管服务中心”,要由档案主管部门专人负责;对各接人单位的日常档案工作进行远程异地实时的监督与指导。这样由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的“网管服务中心”,作为监督指导、统一的网络化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技术,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完善的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体系,强化了对所属各单位的档案工作监督指导力度。

三、网络化管理的系统结构

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是一个体系,其应用主要基于以下技术系统支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数据库集成等,构建一个稳定高效统一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

1、档案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即把分散异地的多立自主的计算机通过软硬件设备互联,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这是集团型企业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只有建立一个优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才能实现系统建设的高投入与商产出;为各单位档案部门提供优质、高效和全方位的档案信息网络化服务。现阶段比较先进的组网技术有atm和千兆位以太网,在小型局域网中,十兆以太网以较高的带宽,具有较好的性价比,是一个较合适的选择。网络建设中还要考虑利用因特网,同主管单位和各单位相连,形成一个组织系统广域网,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

由档案主管部门“网管服务中心”平台开辟的档案信息网,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向各接人单位提供档案网上查询利用服务,为各立档单位在网络上开辟网上业务咨询指导、专题讨论、虚拟档案室管理、网上开放文件阅览、资源库藏利用等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服务,为我们提供统一的存储空间与应用空间。

2、档案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档案管理系统(应用软件)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标准与规范性、灵活性、可扩充性、安全性、检索效率、开放性、易用性等。

国内一些软件公司针对电力档案类型复杂、管理要求较高、档案利用率很高的特点研发设计的“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电力版本,符合国家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为电力集团型企业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3、数据库集成

(1)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将各单位所保管录入的档案信息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中心系统中,以数据形式建立起来的,可网上机读的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的应用能够实现对各单位档案数据通过网络集中化控制,将所有档案数据集中在相同的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管理。整个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可采用标准的B/S结构,数据库放在服务器端,有关档案人员可以通过浏览器,在经过系统用户密码、权限认证后,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本地或者远程对档案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进行浏览、增加、修改、删除等数据维护工作。档案数据维护采用标准的浏览器界面,操作简单,便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