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调研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17:58

环境调研方案篇1

二、调研方法:实行“统一组织、分项推进、集中论证、综合评价”的调研组织方式。统一组织,即统一调研工作的组织领导,统一组织到外地考察学习,统一工作进度安排,协调调研工作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分项推进,即按投资环境要素单元划分若干子课题,原则上由2个单位承担1项子课题。各子课题相对独立开展调研,并实行责任制。集中论证,即各子课题完成调研并形成对策建议后,由总课题组集中组织论证,子课题的调研人员全部参加,以利于相互沟通,集思广益,并使各项对策建议相互平衡和衔接。综合评价,即对实施对策建议形成的生产要素价格变动作效应评估,特别是对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提升城市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

三、调研组织机构

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成员单位:市委研究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教委、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国土局、市卫生局、市外经贸委、市政府研究室、北部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口岸办。

课题组顾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建中、市政府副市长吴家农。

课题组组长:市政府秘书长周慕冰。

副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学斯。

(投资环境调研课题组人员名单见附表)

四、课题责任单位划分

总课题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市委研究室、市外经贸委、市政府研究室。

子课题责任单位:

地价调研:市委研究室、市国土房管局。

水价调研:市政府研究室。电价调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

港口装卸费用调研:市委研究室、市外经贸委、市政府口岸办。

国际学校调研:市教委、市人事局。

国际医院调研:市劳动保障局、市卫生局。

引资项目调研:市委研究室、市发展改革委、市外经贸委。

另由北部新区管委会对地价、水价、电价进行综合调研。

五、调研内容要求

(一)现状及基本情况全面汇集:200*年全市运行情况和主要数据;价格执行及变化情况,行业执行差异;经营部门成本构成和效益情况;相关单位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在调研过程中,要求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二)综合分析。成因分析,现行管理体制,价格构成及执行依据,国家和市的相关文件。比较分析,兄弟省市运行情况、价格执行标准、经营部门成本构成和效益情况,政府的相关措施。对策分析,生产价格要素调整的可能性和空间,国际医院、学校建设的最近目标,需匹配的相关措施。各部门的不同意见。

(三)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可以形成高、中、低目标方案,以及市政府宜采取的必要政策措施。

六、工作进度要求

1月上中旬,确定调研总方案;各子课题组拟定调研方案;周慕冰秘书长动员部署。

1至3月份,各责任单位开展子课题调研,并于3月底前结题。

2月份,组织到相关城市调研考察。

4月上旬,各子课题专题论证,完成子课题报告。

环境调研方案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信息时代;档案编研

档案编研工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走向开放且成果丰富化的道路。如何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以适应网络环境已成为相关领域学者及专家研究的重点。档案的内容和信息质量受到编研工作的影响。因此对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特点

1.选题社会性

原有的编研选题需要进行前期调研,相关工作人员应到不同部门,和管理者和档案使用者交流和问答,并且组织成文,对存有的数据加以计算和统计,组成的文件和实际情况、具体要求较为相符,体现了档案使用的需要,关注潜在用户,制作档案内容实效性强。编研者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集,制订特殊性的调查问卷,征求不同用户的意见。[1]

2.资料广泛性

现代搜索引擎逐渐变成人们搜集资料、寻找信息和答案的主要途径,也是档案编研的主要工具。如,谷歌、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操作较为方便,能够简化编研工作,避免操作过于繁琐,信息丰富且全面完整,有助于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网络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相符,提高工作效率。

3.成果多样性

原有的档案编研成果主要是纸质文字形式,内容缺乏图画等新颖形式,缺乏生动性和灵性,阅读起来比较枯燥,没有乐趣。现代档案编研成果表现形式主要为电子形式,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避免传统形式的不足。

4.反馈真实性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编研工作反馈更加真实可靠。其反馈信息调查主要涵盖运用档案编研成果影响和作用的意见。调查人员利用网站发放,保护隐私,用户回答属实,问卷回收率高,调查意见真实有效。[2]

二、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发展对策

1.重视前期调研

选题应与社会需求相符,保证实效性、针对性和信息性。应加强对前期调研的重视,运用互联网进行选题调研,全面掌握用户的需要,挑选和社会实践、科研相关且具有历史意义的选题。关注社会时事、新闻焦点等,保证与社会热点和相关政策、要求相符合,且可为管理层制订对策、社会经济发展、用户需要等提供服务。

2.丰富馆藏,树立特色

档案馆作为储存档案信息的重要基地,对内部档案的数量和质量较为看重。馆藏是否全面对编研工作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大多的档案馆馆藏不够丰富,相对单调,且资源较少,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编研工作的深入与发展。网络背景下,档案馆不仅应丰富资料采集,改善内部分布,还需要利用互联网实现馆际互助,使得资源共享,提高馆藏数量,树立自身的特色。

3.摒弃传统封闭模式

摒弃传统封闭的模式,采用较为开放的编研方式,如联合编研。联合编研通过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丰富编研内容并扩大影响范围,能够实现社会整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扩大用户使用范围,促使档案信息资源更加开放和便捷。

4.利用编者和使用者互动方式

网络背景下应采用互动方式,使得档案编研人员把方案安排和成果更新到网络上,利用微信、微博、QQ、email等电子软件,让读者能够针对档案成果和方案提出己见。编研者根据反馈评价,结合不同用户群的需要,制订和调整编研方案和计划,以保证编研工作更加有效和适用。

5.提高编研人员素质

网络背景下,档案编研工作需要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进行操作。因此相关档案编研人员应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灵活使用电脑。现今社会对全方位人才更为需要,加强对档案编研人才培养的重视,能够促进编研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丰富档案编研队伍建设,实现技术和资源储备水平的提高。

网络环境下,对档案编研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和技术标准。网络档案编研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实现便捷高效的工作状态。其无论在资料、成果还是选题、反馈上都呈现出多样、广泛、灵活的特点。顺应信息时代潮流,结合互联网及电子技术,丰富档案馆馆藏,保证编研工作的实效性、信息性等,促进档案编研工作的深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丽群.网络环境下档案编研工作的深化与拓展[J].青年文学家,2010,07(11).

环境调研方案篇3

关键词 认知无线电 认知引擎 人工智能 案例推理 模拟退火算法

1 引言

基于案例的推理(Case-basedreasoning,简称CBR)借鉴人类处理问题的方式,运用以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直接解决问题。由于CBR具备自主学习功能,不要求决策主体掌握丰富领域知识或精确的数学模型,仅仅通过简单的案例记忆就能实现出色的增量学习和自我提升,因而引起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关注,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认知无线电技术作为无线通信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的产物[1],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认知决策引擎是认知无线电(CR:CognitiveRadio)实现其智能的核心功能模块,决策引擎以CR观察到的外界无线环境、CR自身状态和用户需求信息为输入,对目标和情境进行分析,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决策输出达到用户需求的优化配置,同时能够学习不同配置在新环境下的效用,从而丰富系统知识,以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2]。

现阶段对认知引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当认知无线电可以通过观察获得需要的所有环境知识(表示为c),且用户需求u与环境c和配置d之间的定量关系:u=f(c,d)已知时,将认知决策的过程建模为一个优化问题[3]:即在给定的环境c下,寻找最优配置决策d,使性能u最大(或寻找某个配置决策d,使性能u得到满足)的情况。如文献[4]使用遗传算法对CR中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献[5]将粒子群优化算法应用在认知引擎的决策问题中,文献[6]考虑遗传算法中参数敏感度对不同目标的影响,进一步提升了优化效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CR可直接观测得到的环境参数有限(比如信道统计特性等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且系统可能面临各种不同的传播环境、动态接入不同频段的信道,输入c和u与输出d的关系很复杂,函数f无法事先确知。此时,认知无线电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理解并适应环境。目前,针对环境部分可观测、精确函数f未知下的认知决策系统研究才刚起步,文献[3]简单举例说明了学习在解决这类问题当中的关键作用,但尚未有相关系统的研究成果出现。

本文针对这类问题,研究基于案例的推理决策问题,提出基于案例库的认知决策引擎。文中所提决策框架具有自学习、多状态多目标通用性强、快速收敛等特点。

2 CBR简介

基于案例的推理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直接援引以前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将当前问题及解决结果补充为新知识,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增量学习。

通常,CBR系统的运作过程可以概况为“4Rs”(如图1所示):

1)、检索(Retrieve):分析当前面临的新问题,定义新问题的特征或属性,在案例库中寻找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有最大潜在启发价值的旧案例;

2)、重用(Reuse):以相似案例为基础,通过自适应的调整,构造新问题的解决策略;

3)、修订(Revise):执行并验证当前策略;

4)、存储(Retain):将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案例存储到案例库中。

其中,检索和重用属于推理阶段,修订和存储属于学习阶段,学习的过程将以往的决策经验以案例的形式进行积累,使系统知识不断丰富,以提高未来推理的效能,从而在面对新问题时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

3 基于CBR与模拟退火的自学习认知决策算法

认知引擎的输入变量包括用户的目标需求、观测到的无线环境变量、以及CR自身状态,三者共同影响认知引擎的配置决策。为了使CR通信案例库具有广泛的可借鉴性,为不同目标、不同状态的CR决策提供参考,构建如下所示案例库:

其中条件属性包括观测的无线环境特征和自身状态(如当前信道是否空闲、最大发射功率、可选的调制编码方式等),用于描述问题发生的场景或情境。决策属性为CR所作的一些反应,包括信道、发射功率、调制方式、编码方式、数据包长等配置参数。结果为在不同条件属性下,相应配置所带来的不同目标的实际性能,如误比特率、吞吐量、频谱效率、存活时间等。

配置检索的目的在于从案例库中找到能够帮助解决当前所描述问题的经验配置。因而检索过程应当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案例场景的相似性;二是原有决策方案对当前目标的收益值。鉴于此,案例检索需要计算场景相似度和目标函数适值。

2、基于模拟退火思想的案例调整

通过CBR机制检索案例获取的解决方案,并不一定能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即便满足需求也很有可能是次优解)。本小节将介绍一种结合检索机制与模拟退火思想的案例学习调整算法。这种基于启发式智能的案例自适应方法无需领域知识,具有很好的全局搜索能力。为了实现该算法,对案例库中对每个案例增加一项温度属性,且案例生成时t=1。对搜索出的最优案例n,进行如下自适应算法:

通过调整产生的最终方案将输出给终端指导重配置,并记下实际的性能结果,形成新案例存储入案例库。在案例调整过程中,对每个被检索出来的最优案例的温度系数进行等比退火处理,可以达到以下目的:一方面,多次被检索到的最优案例的温度等比下降,从而对其配置的调整幅度将逐渐减小;另一方面,调整过程中一旦出现比当前解性能更优的新配置方案,新案例将取代原有案例被检索出来,重新进入等比退火过程。最终,学习过程使得配置方案逼近于最优。

4 应用实例与结果分析

本小节采用仿真实验手段,验证并分析所提算法的学习与决策性能。仿真场景如下。

下面对形成上述性能结果的各项配置参数进行分析。图4为功率参数调整曲线。如图,当通信目标为最大化用户吞吐量时,尽管系统不知道功率越大则吞吐量越大的这种先验知识,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系统不断调整其发射功率,使其逼近于最大发射功率23dBm。另一方面,对于最大化频谱能效的用户而言,功率将被调整到一个适合的大小。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认知无线电中环境部分可观测,信道统计信息先验未知,且系统的目标、环境与配置间的关系不明确,需要通过学习进行配置决策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案例推理和模拟退火思想的认知决策引擎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增量自学习、多目标适用性、快速收敛等优点。案例库有广泛借鉴性,可实现在不同节点间相互学习的功能,因此下一步,可研究关于多节点合作的学习引擎的实现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案例库中提取出有用知识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itolaJ.Cognitiveradio-makingsoftwareradiosmorepersonal.ieeepersonalCommunications,1999.6(4):13-18.

[2]B.Fette,ed.,CognitiveRadiotechnology.newYork:elsevier,2006.

[3]C.Clancy,J.Hecker,etal.applicationofmachinelearningtocognitiveradionetworks[J].ieeewirelessCommunications,2007,14(4):47-52

[4]RieserCJ.Biologicallyinspiredcognitiveradioenginemodelutilizingdistributedgeneticalgorithmsforsecureandrobust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networking[D].Blacksburg,Va,USa:VirginiapolytechnicinstituteandStateUniversity,2004.

环境调研方案篇4

景观设计的相关教学,在西方最早要追溯到园林设计和建筑学的教学中,旨在培养从事花园建造和公园规划的专业技术人才.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病”也开始大面积爆发,如城市交通拥挤、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文化弱化等.由此可见,景观设计对从业人士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综合,同时,艺术行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也开始介入到景观设计中,诞生了新的领域,如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景观装置等.为提升城市景观的营造水平,培养环境艺术的专业人才,国内高校开始设置“环境艺术设计”(后又称为“环境设计”)专业,其中包含了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主要的教学板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优化的过程中,景观设计课程逐渐被重视,其主要原因分为两点:第一,实际的环境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包含,传统的室内设计或装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盲区.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很多城市问题,为景观设计师的才能发挥提供了空间,并推动了景观设计成为了新兴的独立学科.中国自2011年,将承担景观设计研究功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推动成立,大量的专业师资和技术人才为环境设计中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教学保证[2].第三,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激发了同时具有艺术和景观工程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社会对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如特色街区的打造、小城镇旅游市场的开发、城市家具的创作等.越来越多样并且精细的设计领域诞生,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置的景观设计课程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2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角色功能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近十年的办学历史,虽然时间有限,但发展迅速,在该校艺术设计同类专业中学生数量最多,教学课程体系最为丰富.其专业课程涉及建筑,绘画,材料,植物农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与景观设计方向同名的核心课程《景观设计》开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后开始进行高强度的设计课程,《景观设计》的出现,与同学年开设的《园林绿地规划》、《景观植物基础》等牵涉大量景观领域知识的设计课程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学生的景观设计知识体系的培养奠定基础.风景园林学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是一个宏观的课程体系,一般由景观工程,城市绿地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门核心课程组成.并且,由于生源基本为理科生,对工程类的知识消化较快,使得风景园林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的适应性要好.相反,环境设计由于除了景观设计方面的课程以外,还包括室内设计、装饰艺术等多个模块的课程,导致景观设计的课程体系被压缩.在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2012版中,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是以同名课程《景观设计》承担核心教学角色,以园林绿地规划和景观植物基础为辅助来进行教学.这就意味着,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少,需要一定程度的内容压缩,强度会比较高.再加上艺术生源对于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尺寸,工程材料等理工知识接受速度较慢,使得授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也要求景观设计课程需要重新的角色定位,使其具有环境设计的“艺术学科”特色,与风景园林学专业的培养教学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困境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的课程主要以美术和室内设计体系课程为主.所以,一般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课时,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画图软件,但是对景观设计没有相关概念.此外,《园林绿地规划》主要承担城市设计和城乡规划等相关知识的介绍,而《景观植物基础》主要承担植物的认知和病虫防治等理论知识的构建.这两门课与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仍然存在一定距离.由此,《景观设计》将承担景观设计方向的主要核心内容.笔者以安徽农业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用以说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和对应的教学方法.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景观设计》课程容易存在如下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时间紧张,任务较重,需要有效的穿插不同环节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为及时了解学生的了解和接受情况,需要设置当场的设计任务和作业,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从而得到反馈效果来帮助课程的进度调整.第二,学生的“艺术思维”主要是以图面美观为目的导向,这样容易使得设计本身的逻辑性不强,经常出现“拍脑袋”的生成方案.授课教师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思维从“美观导向”转变为“科学导向”,讲究设计本身的功能性和科学性.第三,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景观设计也是如此.单独讲授课本的知识无法使得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具体流程和操作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将实践环节融入到课程中.第四,学生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作业完成过程中,容易存在创新能力无法被激发的窘境,主要是由于学生容易依赖信息量强大的互联网,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拼接,从而“拼凑”出自己的方案.同时,学生往往受到现实生活中场景环境条件的干扰,对一些细节设计形成固定的认知和思路,难以形成新鲜的想法.

4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方法

《景观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课程,其以空间设计手法的传授为主线,穿插对社会调研的方法和景观工程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并且,通过设计作业的形式使得学生对理论部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达到真正的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这就意味着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同时为了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对涉及到的相关技能模块进行锻炼,包括手绘方案快速设计和计算机模型设计等.在此过程中,由于设计学习需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点的传达和灌输.笔者围绕安徽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为主要核心内容,提出教学方法的三个改进方向:

4.1将方案设计与社会调研的训练有机融合

景观方案的目标对象是场地空间,而场地空间则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调研场地空间背后的社会关系,对后期方案概念的生成有直接的推动的作用.当前在景观设计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对方案基地的图纸片面研究,容易“以形论形”,缺少对场地形态生成背后的社会调研支撑.又或者,学生将任课教师布置的社会调研任务落实的不够,只是“走马观花”的快速看看场地,这使得调研部分除了留有些照片资料外,对场地方案的有价值参考资料不多[3].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须将方案设计的训练和社会调研的训练融合在一起,作为完整的一套练习流程布置下去.流程包括以下方面:网络资料的归类整理(场地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学术论文的整理(寻找相似案例设计的切入点)、田野调查(访问与记录)、设计方法的讨论、空间设计概念草图生成、方案完善.在此流程中,方案设计在总体设计逻辑中的循序靠后,前期学生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进行社会调研.同时,在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记录的时候,须组成团队来进行任务的分配.这样相比与单人调研,可以使得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量,避免个人调研出现重复现象.小组成员在团队调研的大范围中,选取一个小的方向或角度来推导方案的预期目标,包括提高空间的公共安全性、保护场地的文化记忆、提升场地的经济价值等.基于个人的预期目标,选取场地的调研数据获取种类:包括人口数据、商业业态数据、微气候数据、交通数据等,随后根据数据的反映,将方案方法和形式深化到空间的规划或设计中,包括设施设计、植物造景、空间规划等.

4.2将艺术思维训练与工科思维训练统一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景观设计的了解最开始源于艺术思维,并且由于高中美术考试和大学低年级基础课的艺术思维训练,学生对景观设计的思维逻辑缺少必要的严谨性,具体表现在:重视图纸的美观程度,忽视设计的合理性;重视空间划分的形态表现,忽视空间的功能科学性;重视部分理论的学习,如色彩理论、美学理论、装饰理论、造型理论等,忽视项目的可落地性,如工程概预算、材料尺寸和调研设计等.这就导致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与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工科专业毕业生竞争景观设计相关工作岗位时,显得“纸上谈兵”,竞争力下滑.因此,在景观设计的课程中,须重视将艺术思维与工科思维训练的统一:首先,须预留课时带领学生认知材料与尺寸,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理论,更要带领学生深入实地,当条件允许时,在建成或未建成的场地指认材料,并且当场衡量尺寸,加深学生记忆.其次,训练学生的模型制作技法,设计模型是将设计者的想法开始落实到场地,并进行模拟从而再次敲定设计思路的过程.在“艺术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将模型作为展示设计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忽视其在设计过程中存在“推敲”“实验”等作用,这就使得任课教师要将模型的制作过程融入到方案设计的引导中,二者合二为一,推动学生的工科思维的训练[3].

4.3将学校学科特色与景观设计课程结合起来

安徽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林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大学,在此学科群的背景下,环境设计除了要建设好基本的设计课程以外,还需要结合学校的自身学科特色,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都以服务“三农”为立校根本,环境设计专业的方案作业选择上,也处处体现了农大的学科特色,如乡村景观规划、古聚落保护、植物造景与生态修复等等.在与景观设计学科相对强势的工科院校相比,安农大环境设计专业注重对农村和农业领域的介入,弱化造型设计的劣势.同时,方案项目结合了浓烈的地方特色,如任课教师开辟专栏介绍徽文化中的徽州园林、徽州建筑、徽州聚落、环巢湖湿地景观等相关的理论,将设计项目结合当地的社会环境中来进行训练.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设计概念或方案积极引入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形成产学结合、产学互动、产学创新的局面.

5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相比与风景园林学、建筑学等空间设计类专业而言,其的课程体系的形成较晚,需要更多的时间摸索,在培养体系中,景观设计课程如何从“从风景园林学科移植而来”到“为环境设计专业量身定制”[3],尚需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让环境设计的学生自身或知识获得的成就感和参与感,就必须要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提高兴趣,增加课程教学的互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此外,不同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也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课程内容进行改良,并与其他课程内容形成良性的交叉和互动,使得学生在景观设计类课程中真正获益.

作者:唐洪亚单位:安徽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淼淼.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

环境调研方案篇5

【关键词】海外工程;设计;建造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刘炜(1982-),男,湖北省荆门人,毕业于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一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海外工程项目管理;高亮(1986-),男,山西省临县人,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海外工程项目管理

1海外工程桥梁基础设施项目施工前期的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是保证我国桥梁建设企业顺利进行海外工程施工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桥梁建设企业对海外市场的调查研究情况并不理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很多工程的前期调研工作过于仓促,无法保证为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基础。一些施工企业并没有制定前期调研的准确时间,而一些调研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独立行使调查职权的能力,使得调研工作的时间一再拖延,最终影响了调研工作的质量。一些企业仅仅在桥梁工程施工开始之前对工程施工现场以及海外相关市场进行了调研,而很多西方国家在承接桥梁建设项目之前的一年就已经对施工区域的市场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事实证明,对施工区域的政策法规以及原材料供应环境具备准确的把握和清醒的了解,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施工企业的施工成本,避免施工企业出现违反当地政策法规的错误,并保证施工工程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因此,我国的桥梁建设施工企业在决定承接工程项目之前,必须保证对项目施工地点周围的环境具备一定的了解,为使施工企业避免因调研时间过长而错过商机,桥梁施工企业要对世界范围内桥梁施工需求较大的地区进行全面的调研,以便能够尽快的承接桥梁施工工程并保证施工质量。要组建专门的调研团队,负责对桥梁基础设施项目的调研工作,施工企业要为调研团队准备充足的资金,并尽可能早的进行调研方案的制定,科学的设计调研流程,以便加大调研效率,缩短调研时间,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尽快完成调研工作。如果施工企业对施工地点的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则要采取保证的策略,避免出现意外情况,造成经济损失。

2海外工程设计环节的管理

桥梁的设计工作是保证桥梁质量的基础,因此,我国海外工程建设企业必须加强对设计工作的重视,首先,要对海外工程的成本进行设置,并保证设计方案与实际成本的偏差在30%以内,海外工程与国内工程的设计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外的文化环境和语言差异以及桥梁工程的设计理念与我国不同[1]。目前,我国只有很少的桥梁施工企业在国内制定的施工方案在海外国家能够完全得以推行,很多设计方案在施工现场不得不进行更改,因此,加强对设计工作的重视,并认真结合海外国家的实际特点进行桥梁工程的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避免设计方案的大幅度调整为桥梁施工企业增添不必要的经济成本[2]。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成本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我国,这应该成为我国设计团队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国桥梁施工设计团队要加强同客户的沟通,充分了解施工区域的客观环境,以便结合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缩小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减小扩展设计的成本。设计方案要加强对施工工期的规划,要详细调查施工区域的各类成本,并尽可能缩短施工期限,要认真研究海外国家同我国桥梁工程成本的不同之处,并有针对性的对重点问题进行设计,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对比程序,将海外国家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同我国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并且在保证设计方案符合海外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方案的改良与优化,节省不必要的设计环节,使桥梁施工企业的工程可以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

3海外桥梁工程采购环节的管理

采购工作是保证海外工程施工企业降低施工成本是重要环节,很多桥梁工程的现场施工管理同国内大致相同,而原材料的采购环境却与国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有效的整合施工企业的资源,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经济成本采购到桥梁施工所必须的原材料,是桥梁施工企业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国家的桥梁施工标准同我国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必须实施桥梁深化设计,因此,我国桥梁施工企业必须根据深化设计的需要采购与我国桥梁施工不同的原材料。我国国内的原材料采购环节对合同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很多国家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合同的重视程度极高,因此,我国桥梁施工企业在进行原材料购买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合同的建设,不能仅仅将与法律法规有关的原则问题纳入合同范围,要将每一件采购工作的细节在合同中明确注明,并认真检查每一个合同细节,严格按照合同的要求执行采购工作,保证我国桥梁施工企业的国际信誉。桥梁工程的原材料采购工作必须同设计工作结合进行,要按照设计方案的变更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计划。要首先制定完善的对比机制,将海外工程所需的原材料与我国桥梁工程所需原材料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便海外工程施工企业能够制定出准确的原材料采购方案。要充分征求海外国家公民的意见,设置意见调查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施工地点公民的实际需求,以便科学的调整施工方案,使采购到的原材料能够真正发挥提高桥梁质量的作用。我国的施工企业在采购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海外国家建筑师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原材料采购过程中,要充分征求建筑师的意见,并邀请建筑师作为施工企业的代言人,以便提高我国桥梁施工企业的声望,以更低的资本采购到符合桥梁工程施工质量要求的原材料。

4海外桥梁工程施工环节的管理

我国海外桥梁工程施工团队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对的专业知识培养,定期考察每一位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以便施工团队保持高素质状态,降低管理成本。外语的掌握情况是施工团队工作人员重要的素质之一,要保证一线工作人员尤其是技术人员,具备同施工地区人士正常交流的语言能力。现场管理工作要以当地法律法规为基础,充分借鉴我国施工现场的管理经验,要科学的划分每一个施工机构的管理内容和职权范围,并配备相关的监督机制,使现场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得以实现,要实施全面协调的管理方案,以设计方案为基础,统筹原材料采购和施工进度、合同签订等管理内容,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现场管理工作。

5结语

海外工程的桥梁施工是我国海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海外桥梁施工工程的管理科学性,对提高我国桥梁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桥梁施工企业海外市场的扩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设计、原材料采购和现场管理三个方面对我国桥梁企业的海外施工进行分析管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桥梁施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侯军山.桥梁工程项目管理与实现创利的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2014(13):56-57.

环境调研方案篇6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 内涵 模型体系 策略

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人口与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正是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开发的速度、规模、容量等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适度发展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为国家决策、规划、计划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思路

1.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2]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在本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

1.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

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动态性、多目标性和极限性三个特点。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由于节水和技术进步,单方水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及工业品。承载力的动态性也使承载力数值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承载力的多目标性体现在区域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上,这些多样性使得某一区域的需水量和供水量均不相同,且相关的发展指标差异也很大,从而导致承载力数值不仅与区域发展模式有关,也与水资源配置模式有关,承载力计算应在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进行。

承载力的极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一可预见的发展阶段中,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支撑能力。

1.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

动态性原则。在分析时,必须考虑系统内各有关部门之间在不同时期相互关系的变化趋势、各部门经济发展速度、各部门需水变化趋势。

一致性原则。必须使部门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资源可支持的速度相一致。

战略性原则。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只有把近期和远期结合起来,对远期水资源承载力作出较为客观的预测与评价,使水资源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与远期相协调,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才得以实现。

生态性原则。生态环境因素是承载力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必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反之,恶劣的生态环境必然对承载力产生负作用,如水源的污染降低水资源的承载力。

整体性原则。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时,必须把区域内水资源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做为一个大系统统一考虑,研究各子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4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思路步骤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它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以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由于受水资源总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

在水资源系统,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的现状评价、水资源的潜力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确定在不同水平年、不同配置方案下的可供水量大小。

在宏观经济社会系统,通过对工业、农业和社会的发展规模水平的研究,确定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产业结构和生活标准及节水水平下的各部门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的大小。

在水环境系统,根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预测BoD排放率及排放总量大小。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水资源、经济、人口、环境、社会相联系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核心模型,以可供水量、用水水平和BoD排放总量为模型入口,研究不同水平年、不同策略方案下的水资源所能承载的经济、人口规模。将模型计算得出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比较,若发展目标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则需调整战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承载力提高到本年度的最大时,若发展目标还高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则说明制定的发展目标已超过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需适当调低;若水资源承载力与发展目标相协调,可得到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战略和方案。

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涉及水资源、宏观经济、社会、人口、水环境等众多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大系统,试图用一个数学模型或用一个目标来描述,并用某一个最优化技术求解,都是相当困难的。为此将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各子系统模型既可单独运行,又可配合运行,子系统模型之间通过多目标核心模型的协调关联变量相连接。在这些模型之中,多目标核心模型为总控模型,它是将各子系统模型中的主要关系提炼出来,根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大系统内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和协调。而子系统模型对系统局部状态进行较详细的分析。

图1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体系

如图1所示,整个系统模型包括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模型、需水预测模型、水工程规划模型、水环境分析、水资源供需分析等子模型。

宏观经济发展模型在扩大再生产、投入产出、调入调出、积累消费等关系的约束下,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各部门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

需水预测模型可预测不同水平年各部门各行业的用水定额,并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各部门产值和社会发展水平,预测各部门需水量。

水工程规划模型根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资料,确定其工程投资、运行费、可供水量以及最优开工次序等。

水环境分析子模型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优化的经济发展规模,预测不同地区的污染程度以及治理水平。

水资源供需协调分析模型进行供用水的分析模拟,即根据某水平年需水条件,对各分区进行供水模拟,计算供水保证程度,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分水、调水方案与合理的工程规模。

以上各子模型负责对系统局部进行较为详细的模拟和优化,多目标核心模型则从整体角度协调经济、社会、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区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从而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使经济、社会、水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

图2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决策核心模型框图

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评价核心模型如图2所示。在选取目标时,既要反映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依赖关系, 数量又要适宜, 为此, 模型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最大、 承载人口(pop)最多、粮食产量(FooD)最大、污染负荷量(BoD)最小等目标来反映水资源对经济、环境等的承载能力。由于影响各目标的主要因素是相通的,且这些目标之间又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不可能追求单个目标的优化,只能追求整体的最优。

3 陕西关中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1 关中地区基本情况

关中地区人口、面积、经济社会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情况如表1所示。

3.2 主要规划工程[3]

关中地区主要有六大规划工程:①九大灌区改造;②城市供水工程;③黄河、渭河、径河、洛河水利工程;④跨流域调水工程;⑤污水回用工程;⑥节水工程。

九大灌区改造。改造工程的目的是改变工程老化失修面貌、增加供水能力及挖掘水资源潜力。主要工程规划有渠首加闸、水库加高、渠道衬砌及烃惠渠西郊水库等。表1 关中地区概况(选择1995年为现状水平年)

人口与面积

分区面积

55384km2

人口

2047.92万人

农业人口

1525.41万人

非农业人口

522.51万人

耕地面积

17584万m2

平原面积

23182km2

山区面积

32202km2

经济与社会

GDp

740.04亿元

第一产业

142.71亿元

第二产业

317.93亿元

第三产业

279.40亿元

粮食产量

605.86万t

人均粮食占有量

295.842kg

人均GDp

3613.580元

水资源

多年平均降水量

648.6mm

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

73.30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50.0亿m3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89.7亿m3

水利工程

总供水量

520616万m3

地表水供水

206875万m3

地下水供水

313404万m3

蓄水工程供水

58310万m3

引水工程供水

94846万m3

提水工程供水

52213万m3

污水回用

337万m3

城市供水工程。关中城市供水近期主要由地下水和现有供水工程挖潜解决,中远期要通过大中型水利工程供水。黑河引水工程主要给西安市供水,泾河东庄水库将给西安、咸阳、铜川供水,宝鸡将有片山头水库、凤阁岭水库,渭南有秦岭山前水库供水,铜川由桃曲坡水库及马栏河引水供水。

黄河、渭河、径河、洛河水利工程。主要有黄河甘泽坡抽水,径河东庄水库、洛河南沟门水库以及支流黑河水库、亨口水库等水利工程。

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有省内南水北调及运期西线南水北调关中引水。

污水回用工程。主要有西安北石桥、辛家庙、三桥、大白杨;铜川、宝鸡各一处。预计新增污水处理120万m3。

节水工程。“九五”期间关中计划发展20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主要推广地埋管及喷、滴灌,完善渠系衬砌。关中近期2000年到中期2010年主要工程有:九大灌区改造、西安黑河工程、亨口水库、东雷抽黄二期工程、南沟门水库、节水灌溉等;远期:以黄河及省内南水北调为主。

3.3 不同备选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

提高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可采取提高节水水平、提高污水回用程度、充分开发当地水以及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性措施。其中提高节水水平应作为第一优先措施,其次是污水回用和开发当地水资源,最后是跨流域调水。以下从四种不同的备选方案来分析水资源的承载力。

零方案。以现状供水为基础,不考虑开源,同时保持现有用水水平及污水回用水平,以此来考察现有水资源的承载力能力。该方案可作为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参考方案。

低方案。本方案只考虑在现状条件下提高节水水平和污水处理回用率,不考虑当地开源及区外调水。

中方案。考虑节水、污水回用及当地开源。

高方案。此方案在中方案的基础上加强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同时增加区外调水。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工程主要有东雷二期抽黄工程、禹门口抽黄工程、甘泽坡抽黄工程及大柳树抽黄工程等,预计总可增水量15~20亿m3。区外调水主要从两江(嘉陵江、汉江)调水,预计总共可增水量6~9亿m3。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模型,上述四种方案下的关中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

方案

时段

/年

承载人口

/万人

GDp

/亿元

GDp增速

/%

粮食产量

/万t

BoD排放量

/万t

可供水量

/亿m3

零方案

2000

2010

2020

2071.78

1050.67

565.60

1080.52

1508.01

1940.62

7.80

3.38

2.55

655.900

396.010

228.050

10.4496

28.8700

67.0970

54.5469

54.5469

54.5469

低方案

2000

2010

2020

2119.10

1404.75

1073.15

1105.20

2016.90

2715.80

8.30

6.20

3.02

667.410

552.820

425.760

15.0400

20.0800

61.7900

57.1330

58.6353

59.8073

中方案

2000

2010

2020

2194.58

2325.20

1754.88

1148.50

3377.20

6015.80

9.17

11.38

5.90

691.180

865.390

696.228

15.1040

20.1060

62.0170

64.0496

90.7800

106.600

高方案

2000

2010

2020

2207.70

2366.00

2459.80

1150.75

3397.52

8459.04

9.23

11.43

9.55

690.220

873.090

958.940

16.6290

30.3900

52.5100

76.8400

103.600

131.000

期望值

2000

2010

2020

2208.42

2387.68

2477.53

1151.78

3428.17

8497.45

9.25

11.67

9.55

695.540

888.650

982.930

15.1040

20.1060

62.1700

82.9279

113.9800

136.4230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零方案下由于未采取开源节流及污水治理措施,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相差甚远,完全不能达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水资源成为关中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低方案由于采取了节流和污水回用措施,有效可供水量略有增加,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优于零方案,但是,由于节水和污水回用增加的有效水量有限,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中方案由于增加了当地开源节流,水资源承载力大大提高,但在201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将接近极限,在2020年当地水资源承载力与期望值差距加大,为了保证关中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摆脱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必须考虑利用黄河过境水及区外调水。

高方案在当地开源节流的基础上,加强了黄河过境水的开发利用和两江调水,可供水量大大增加,缺水量逐渐降低,水资源承载力主要指标与期望值接近,因此该方案可作为关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优选方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中水资源并不丰富,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将是困惑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关中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今后需加大水利工程投资力度,开源节流并举,以扭转关中水资源面临的严重危机状态。

转贴于参考文献

[1]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7

[2] 齐文虎.资源承载力计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自然资源学报,1990

[3] 陕西省水利厅水资源办公室.陕西省水中期规划.西安:陕西省水利厅,1993

ResearchontheBearingCapacityofRegionalwaterResources

环境调研方案篇7

【关键词】员工绩效;工资协商;环境因素;个体因素;任务因素

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是一种新的工资决定机制,对这项制度的酝酿是由来已久的。早在1993年召开的全国工会十二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就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如何提高员工绩效是当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外有许多学者采用实验的方法调查不同因素对绩效的影响。当前,我国关于员工绩效方面的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如张平,阎洪,2007;王辉,刘雪峰,2005)。由于难以有效地区分哪个变量的变化在先,哪个变量的变化在后,这些研究很难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相关验研究的介绍引起我国学者对此类研究的重视。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刚刚开展,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在具体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总结了三个方面的原因来说明影响员工计绩效原因。

一、环境因素对于绩效的影响

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定额工资制(quotascheme)、计件工资制(pieceratescheme)、固定工资制(fixedrate,flatpayscheme)和竞赛制(tournament)等不同的报酬方案类型,还包括时间压力、责任(accountability)等,它们都会影响绩效。mowen,middlemist和Luther(1981)、Chow(1983)在实验中将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预算工资制(类似定额工资制)、计件工资制和固定工资制等三种报酬方案中的一组,请他们完成解码的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计件工资制通过两个机制(分类效应和激励效应)影响被试绩效。Kachelmeier、Reichert和williamson(2008)请被试“设计画迷”,发现依据数量的报酬方案提高了被试所设计画迷的数量,依据创造性的报酬方案提高了被试所设计画迷的创造性,但是依据数量和创造性加权指标的报酬方案并未提高被试所设计画迷的该绩效指标。

二、个体因素对于绩效的影响

环境因素属于影响绩效的外因,个体的知识、能力、信心、认知方式、风险偏好等则属于影响绩效的内因。有些实验调查在特定的环境下个体因素对于绩效的影响(如下文中的Dearman和Shields,2001);在不同环境中个体因素对绩效的影响可能会不同,因此更多的实验调查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发生变化

时二者共同影响下的个体绩效。下文将从个体的先天特征和后天特征两方面介绍个体因素对于绩效的影响。。Sprinkle(2000)在实验中调查含激励的报酬方案相对于固定工资制对个体的激励机制。在完成多期的认知任务过程中,被试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反馈信息一方面了解自己的合同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调整信念以便改进自己的决策,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绩效。实验结果显示,含激励报酬方案的被试在多期的实验过程中始终比固定工资制的被试投入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判断,他们的绩效也相对更好。

三、任务因素对于绩效的影响

除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之外,任务因素也是个体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任务因素包括任务对于努力的敏感程度、任务的复杂程度、表述形式和吸引力等因素。绩效往往是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任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Fessler(2003)请大学生被试在固定工资制或计件工资制下完成复杂的任务。在介绍报酬方案之前和被试完成实验任务之后,Fessler要求被试对任务的吸引力两次作出评价。在那些起初认为任务有吸引力的被试中,计件工资制降低了被试感知的任务吸引力,这些被试的绩效低于固定工资制下的被试。那些起初认为任务没有吸引力的被试,报酬方案并不影响他们感知的任务吸引力或绩效。这表明报酬方案影响绩效的程度取决于被试对任务吸引力的感知。

四、对我国未来研究的启示

员工绩效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而识别员工绩效的影响因素则是提高员工绩效的重要环节之一。正因为如此,员工绩效影响因素问题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上述西方的研究成果采用实验的研究方法,从人、任务和环境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笔者认为上述国外关于员工绩效的研究对我国有以下启示:

第一,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开展员工绩效研究。我国目前的员工绩效研究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难以排除额外变量的干扰,无法有效地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者通过主动地控制变量和随机分组,排除其他因素对绩效的潜在影响,有效地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保证研究有较强的内部效度。同时,实验还可以检验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第二,独特的制度和文化因素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关于员工绩效的实验研究成果都是在西方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缺乏其他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证据。任何员工的行为都是在特定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员工行为和绩效。因此,研究我国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绩效,不仅能够提供制度和文化背景对员工绩效影响的证据,而且还对改善我国企业员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研究激励和时间压力等环境因素对员工绩效的影响。在国外研究报酬方案影响绩效的实验中,仅有约一半的实验结果表明含激励的报酬方案能提高绩效;时间压力对绩效的影响也不一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考虑绩效的其他影响因素,如任务的困难程度、被试的经验水平等因素。

第四,研究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任务因素对员工绩效的交互影响。以往的研究大都把个体因素、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别进行研究,但事实上,员工绩效往往是上述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迫切需研究上述三个方面对员工绩效的共同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J].经济研究,2003(4).

[2]姚瑶.管理者权利影响薪酬差距的锦标赛激励效应吗?[D].复旦大学,2009.

[3]asare,S.K.,&mcDaniel,L.S.theeffectoffamiliaritywiththepreparerandtaskcomplexityontheeffectivenessoftheauditreviewprocess[J].theaccountingReview,1996(71):139-160.

[4]awasthi,V,&pratt,J.theeffectsoffinancialincentivesoneffortanddecisionperformance:theroleofcognitivecharacteristics[J].theaccountingReview,1990(65):797-811.

环境调研方案篇8

关键词头脑风暴法专家调查法风险识别

有针对性地对项目风险进行研究,利用可行方法识别出重要风险,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应对,才能使项目与目标发生背离的程度最小。本文重点研究a加速度计方案设计和加工装配阶段的风险识别,形成的风险事件汇总表对于a加速度计研制项目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开展其风险评价和应对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风险识别方法

武器装备研发类项目风险往往具有复杂性、不易识别等特点,本文对a加速度计研发项目风险的识别,采取头脑风暴法和专家调查法结合进行。

(一)头脑风暴法

组织人员召集所内具有加速度计产品研发经验的专家和熟悉产品研发项目管理的人员共计10人,召开研讨会议,专门就a加速度计产品研发项目方案设计和加工装配阶段的可能存在的风险展开讨论。经过项目相关详细情况的介绍后,项目风险组织人员明确提出问题,在场专家和管理人员分别就方案设计和加工装配研发中可能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风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兵得出一致结论:在方案设计阶段,讨论焦点更多集中在技术攻关难度较大、新产品设计能否达到最优化、针对产品的大量试验能否保障、外协加工部件能否满足要求等;管理人员认为此阶段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外协加工进度、试验设备配置、面对研制压力能否保障研发进度、研发团队稳定性等。在加工装配阶段,最后焦点在外协质量风险、检验操作风险、材料供应风险、设备故障风险、装配环境风险等几类上。

(二)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的流程如图1所示。

下面重点介绍a加速度计产品方案设计阶段的风险识别过程。

1.组成风险识别专家小组

风险识别专家小组人员主要是从熟悉项目相关技术的专家和负责项目管理工作的领导人员中挑选,具体包括:业务主管所领导、总工程师、主管型号配套产品的副总工程师、科技部项目主管、质量部项目主管、产品部项目主管和具有产品研发经验的有关技术专家等11名专家参与调查。

2.专家调查

第一,让专家在熟悉项目信息后,针对方案设计阶段可能发生的各项风险提出主张和想法。

第二,向专家发送调查表,将各位专家的判断意见汇总,将同类风险进行归类,形成风险项目初步统计一览表(见表1),制作第二轮专家调查表(见表2)发送给专家。

第三,将收到的调查表罗列的风险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各风险事件专家支持的概率统计直方图(见图2)。

第四,将初步统计的风险事件概率统计直方图、少部分专家支持的风险事件原因等编制成第三轮专家调查表,请专家就争论的风险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具体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五,对第三轮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专家对各风险事件是否发生均阐述了各自的理由,专家在第二轮统计结束后,继续了解了项目的材料,并与风险识别发起者进行交流沟通,重新阐述了风险事件意见,专家一致认为:

一是工作环境风险――由于项目所需的超净间等环境设施已经购置,并进行了升级调整,因此由工作环境不配套而导致的风险不太可能出现。

二是人员变动风险――因为项目是重点项目,所领导层面非常重视,不允许项目主要技术人员发生变化,此外,由于项目组人员收入较高,辞职概率不大,在项目研制的2年内,关键人员变动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授权不充分风险――由于a加速度计研制项目由主管型号副所长牵头负责,并且列为重要计划任务,所以因授权不充分导致的项目延误发生的概率不大。

四是人员缺乏沟通风险――由于项目负责人是专业研究室主任,并且项目合作的单位也均是长期合作的,人员均比较熟悉,缺乏沟通的风险发生概率较低。

五是资金不到位风险――项目属于型号配套产品研发类项目,经费非常有保障,暂时的资金不到位可以由所先行垫付。

六是政治环境风险――由于我国政治环境非常稳定,而且项目历时时间较短,短期内严重的政治问题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七是自然灾害风险――项目研究地点地处北方,近些年自然环境比较稳定,短期内发生自然灾害的概率不大。

最终专家的意取得了一致,明确了在a加速度计产品方案设计阶段,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经分析归类后,存在技术风险、进度风险和人员风险3大类,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二、风险识别结果

以上介绍了a加速度计研制方案设计阶段的风险识别过程,加工装配阶段的风险识别工作采取同样方法,明确各项风险因素,如表4所示。

环境调研方案篇9

关键词:Bim;城市设计;绿色空间形态;物理环境;评价与优化;可视化导则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近期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持续多日的雾霾和严重污染天气,使城市人居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基础层次和直接反映,而空间环境是由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集聚方式而引起的[t.R.oke,Streetdesignandurbancanopylayerclimate[J].energyBuild,1988(11):p103-113],因此学界非常关注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德国城市规划专家michaeltrieb教授认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对环境质量有意识地规定。”这种环境质量包括可见和不可见的影响环境的因素,如功能、活动意义以及功能的外在形式。[michaeltrieb/anteromarkelin,Stadtbildinderplanungspraxis.Stuttgart,1976:p14]作为人居环境载体的城市空间对于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对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有重要意义。

1.背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与Bim

起源于西方的城市形态学早期的研究多基于历史演变、空间美学和空间认知,如康泽恩的城镇平面分析,凯文・林奇的城市空间意象,罗西的类型――形态学研究等多属于定性研究的范畴。随后逐渐兴起的空间句法、分形理论等开始关注城市空间形态的定量研究,主要涉及形体几何关系的参数化表述、形态结构的数学表述和空间结构的数据化表述。[其中以Bill・Hiller为代表,深入研究了空间句法理论基础及方法,但是其更多的应用于表述空间的通达性、空间网络格局特征、空间结构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等。]1980年代起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概念相继被提出。作为生态城市的一个研究方向,西方学界开始关注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研究逐渐深入,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形态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被确立。[Bakern,SteemersK:thermalComfortinoutdoorUrbanSpaces:Understandingthehumanparameter[J].Solarenergy,2001,70(3):p227-235]城市设计实践证明通过调整建筑的组合方式来改善城市空间的自然气候条件是可行的,此后调节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以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逐渐成为城市设计与研究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城市设计过程研究体系不够完善,缺少科学的技术性实证,缺乏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统一,设计不过是“概念设计”而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GiS、RS、GpS等使得这一过程更加科学和严谨。但是随着需求的发展和转变,传统的空间分析已显示出其局限性,使得研究者不断寻求一种能提高分析与决策功能的新工具,解决城市空间形态设计在微观层面生态指标的量化。20世纪末期整合了大量建筑信息的模型技术――Bim的出现和发展给这种情况带来了改善的契机。[GiS是城市中有关的地形和现有建筑分布的描述,侧重于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功能,在一个通用的平台上查询、显示空间和属性数据。Bim是一种将数字化的三维建筑模型作为核心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等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基于探索设计方法的思考,在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中我们通过对Bim理念和方法的研究,试图将Bim技术引入城市设计中,发掘一种基于Bim的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模式,探索绿色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探索研究――基于Bim的城市设计方法

传统城市设计关注的是基于视觉“美”的城市空间形态,缺乏对城市空间性能品质方面的研究。同时城市设计方案仅作为城市发展构想,居民参与、信息共享、实施程度都较差。Bim技术应用于城市设计中,可以使整个过程科学化、信息化、可持续化。[Bim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各种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是对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表达,Bim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Bim强调“全生命周期”的应用,这就为整个过程中的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建造、数字化管理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方案设计的任意阶段都能够方便快捷地得到直观、准确的设计方案性能反馈信息,是应用Bim技术进行计算机辅助可持续性设计的最大优势。

1)方案设计:从三维空间入手,建立“美”视觉形态

Bim立足于三维空间,利用Bim技术以三维真实的方式在运动中感受城市空间形态,并可以特定角度观察城市,可以实现多方案的实时比较和城市设计元素的实时编辑在设计中可以不断变换角度对其造型、单元组合进行观察、思考、推敲、修改,最后达至方案的确定。而且依据Bim的可视度分析,可以对地标性建筑作区域景观可视度分析增进其可达性,避免在设计过程中用主观臆断代替实际情况而引起设计失误,以更科学的手段为城市空间形态建立视觉“美”。

2)方案优化:从生态性能入手,追求“高”品质空间

将Bim信息模型引入城市设计当中,建立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信息模型,综合现有的GiS数据、气象数据和外部环境数据,分析模拟城市发展趋势及空间形态所产生的物理环境等一系列人居环境参数,使得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无法表达的隐形指标通过计算量化出来。Bim应用可视化的数据回馈进行方案的综合评价,为城市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参数描述和特质总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空间生态设计。(图1)

3)方案实施:从可持续性入手,实现“多”信息共享

城市设计方案的实施依赖于城市设计导则,基于Bim的城市设计导则表现形式除了图纸、文字外,还有数据以及可视化的数字信息,各种信息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应用。同时Bim技术支持多种方式的数据表达与信息传输,为整个设计过程提供了信息的共享环境,使得信息的利用效率提高,为方案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

3.实践研究――以《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为例

在以上研究理念的指引下,结合地缘优势,笔者完成的《南和县城总体城市设计》因为从基于Bim的研究角度妥善处理“绿色城市空间形态”,因而获得2013年河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该项目还正在积极审报部级别的相应奖项。

河北省邢台南和县历史悠久,周边环境优美,史有“小江南”之美誉。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南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活力。老城原有的“官帽”城市形态被分解,空间肌理日益混乱:建筑鱼目混杂、公共空间缺乏、道路支离破碎、空间环境恶劣,整个城市犹如一个满身疮痍的“病人”。如何整合城市空间要素、如何构建绿色空间形态、如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等是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难题。分析了南和县的自然、历史、人文等环境条件之后,结合当地传统的“和”文化与朱正色故居“十方院”理念,我们提出了“十方聚合,和城共生”的设计理念,并以“一心双核,五带七区”[一心:行新城政文体中心区;双核:综合商贸区、历史记忆区;五带:五条城市主要景观带;七区:七大城市功能分区]为城市空间结构(图2),通过片区、路径、节点从宏观到微观控制城市的空间形态,使得传统“和”文化在生态宜居城市层面得以传承和升华。(图3)

1)方案设计――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分析

方案设计从三维空间入手,建立Bim模型对方案进行探讨和调整。并对城市行政文体中心区、综合商贸区、历史记忆区等重点核心地段进行景观可视度的分析,通过三维模拟和数据分析,找出空间形态中影响可视度的因素,如建筑体量大小、空间布局紧凑度、开放空间疏密度等,进而通过优化这些空间要素以提高核心区域的景观可视度。(图4)

2)方案优化――基于Bim的城市物理环境模拟

建立Bim城市空间信息模型,通过Bim生态分析平台加载外部环境数据进行方案的物理环境模拟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下城市空间区域内的光环境感知、热环境感知、声环境感知等,通过积累数据而后综合评价分析,为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提高城市环境品质。

a.声环境

在城市设计中采用Bim三维声源分析,对城市空间区域内对周边建筑特别是噪声敏感性强的建筑做出噪声分析。我们选取南和中心区的行政办公建筑空间、综合商业区建筑空间进行模拟和评估,通过调查空间区域内噪音污染源和交通噪音数据,模拟噪音源污染对周边建筑的实际影响。根据分析结果对道路界面、街廓形态、开放空间、节点景观等影响声环境的要素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达到绿色空间形态的声环境要求。(图5)

b.光环境

Bim软件可以对城市空间的光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包括日影分析和辐射分析。日影分析功能提供了建筑遮挡阴影、太阳光线追踪等多种计算和显示方式,这些实时可视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空间形态布局提供参照依据。辐射分析能够精确计算模型任何表面上太阳的辐射强度,还可以进行反射眩光计算,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逐时辐射量或者某一时段的总量,可以分析建筑物大面积玻璃幕墙反射引起的眩光,为城市环境中的光污染提供辅助分析手段。在方案设计中摒弃了单纯就空间形态的美观来进行规划设计的传统手法,重点对历史记忆区进行分析评价。由于该区域的特殊性,建筑对采光、日照等要求严格,我们对其进行Bim分析,根据分析指标优化建筑布局、建筑体量、街道形态、景观种植等。(图6)

c.热环境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热环境进行Bim技术模拟以及综合评价,对方案的总体规划布局、城市设计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使得建成后的环境能够提供最大的人体舒适度,同时消耗最少的能源。在南和城市设计中,采用流体计算力学(CFD)软件,结合气象数据,重点对城市居住区进行风环境模拟,通过风环境模拟能对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流场云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建筑群的空间关系给出最合理的空间布局建议。对区域内在日照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云图能做准确的模拟,在建筑物材质的影响下,建筑物得失热量的分析,通过规划建筑体量和规划数据能预测建筑的能耗,并能统计区域内各个规划单元的基本能耗统计。通过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数据,能对区域内空气质量进行模拟,对大气污染源扩散做出准确的模拟,并能得出详细的指标参数,如空气悬浮颗粒的浓度分析,沉降物沉降速度等。(图7)

3)方案实施――基于Bim的城市设计导则创新

城市设计最终落实在制定设计的准则,以保证设计目标的实施。本次城市导则的编制基于Bim的理念和技术,从城市所处的生态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环境、空间形态环境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分别对规划区域内的区块划分、街道网络、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要求等方面进行城市设计的引导和控制,使其既有创意又富有弹性,既具有可操作性又有连续决策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a.基于Bim的信息集成

Bim理念强调信息的集成与共享。通过Bim模型的建立,集成城市设计图示语言与控规指标,导则在定性、定量和图文结合方式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弹性控制。(图8)导则纳入控规体系中的“规定性信息”,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建立法定化的空间管制方法,赋予其明确的法定效力,控制型详细规划在三维空间层面的指导效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有效推动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建设。

b.基于Bim的可视化表达

Bim理念强调信息共享及计算机协同工作(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work)。Bim可视化导则既支持传统的二维方式显示以及图示表达,还支持三维方式甚至是动画方式显示。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使信息及时地传达到有关方面,各种信息得到有效的管理与应用。可视化导则具有信息化、交互化、社会化的特点,尤其是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及多媒体的结合,可提供快速、方便、直观的方案展示,有利于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4.结语

城市空间形态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去认识、感知并反映城市整体的意象总体。通过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探讨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解释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现象,并预测城市未来发展。深入研究基于Bim的城市空间形态规划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探讨如何建立一种基于Bim的科学量化方法以有效表征城市空间形态的差异与优劣,以及如何基于Bim建立起城市空间形态的参数指标体系与城市空间品质的对应关系,这都是未来Bim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趋势。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oket.StreetDesignandUrbanCanopyLayerClimate[J].energyandBuildings,1988(11):103-113.

[2]michaeltrieb/anteromarkelin:Stadtbildinderplanungspraxis,Stuttgart,1976,p14

[3]Bakern.,SteemersK.thermalComfortinoutdoorUrbanSpaces:Understandingthehumanparameter[J].Solarenergy,2001,70(3):227-235.

[4]何关陪编.Bim总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李建成等编.数字化建筑设计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08338)研究成果.

图表来源:

文中所用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作者简介:

1、汪丽君,女,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环境调研方案篇10

【关键词】核电项目;可研;报告

1、概述

核能是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是我国能源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日本“311”核事故后,国家核电高速发展的态势有所暂缓,国家正制定核安全规划和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国家发展核电的决心不会变化,所以应高度重视核电的安全有序发展。

本文从拟采用ap1000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核电工作的经验出发,简要介绍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可研工作,对可研专题进行具体描述,详细介绍各专题主要内容和开展的必要性,希望能对从事核电新项目的前期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可行性研究

可研是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步骤,其基本任务是在初可研所确定的厂址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核电厂工程建设的方案和条件,对项目有关的工程、技术、经济、环境、政策等方面的条件和情况做详尽、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与工程方案进行充分的比较论证,对项目完成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论证其在安全上、技术上、经济上和商务上的可行性,是项目评估和决策的依据,也是下阶段编制项目设计任务书的依据。

可研的范围、内容和深度须按照我国相关管理部门《核电厂可研报告内容深度规定》(nB/t20034-2010)、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厂可研阶段厂址安全分析报告的格式和内容》(HaFJ0067)以及环保部《核电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和格式》(nepa-RG1)等规定执行。

在可研阶段,业主需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编制《核电站厂址安全分析报告》,上报国家核安全局并取得《核电厂厂址选择审查意见书》;编制《选址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上报国家环保部并取得批准意见;编制《可研报告》,并取得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批复文件,然后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审查;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项目核准。

3、可研专题

3.1陆域地形测量

对核电厂址区域的陆域部分进行1:1000、1:10000地形测量,为核电厂厂区总平面布置及“四通一平”设计及地质勘察等专题提供相关的地形图资料。

3.2水域地形测量

对核电厂址区域的海域部分进行1:2000、1:10000水下地形测量,为核电厂取排水口的布置,循环水排水及低放废水排放以及泥沙模型试验提供地形图资料。

3.3海洋水文站设测

在厂址附近建站观测水文资料,掌握厂址海洋水文状况及海洋水文要素变化规律,为水工、水文等专题数、物模提供基本资料,为水工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3.4冬、夏季全潮水文同步测验

分析核电厂工程海域和各工程点的调查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水文泥沙运动规律,为水工、水文等专题提供海域水文、泥沙、水质等特性的基本资料。

3.5厂址气象观测

在厂址区域建站观测气象资料,为开展大气扩散试验提供基础气象参数,为工程设计和厂址总平面布置设计提供厂址所在区域的气象参数。

3.6大气扩散特性试验

分析厂址所在地的大气弥散特性,推荐适用于厂址的大气扩散模式与参数及大气弥散因子计算模式及相关参数,作为剂量评价的依据;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厂址安全评价报告提供基础数据和剂量评价程序。

3.7厂址邻近海域水生生态调查

综合调查厂址邻近海域海洋水文生态,评估核电厂建设和运行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提供依据。

3.8地质调查

调查主要断裂构造、新构造、第四季地层及重要不良地质条件,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近区域和厂址附近范围内1:10万和1:2.5万基础地质图件和资料。

3.9海域地球物理勘查

针对性地对厂址区域(150km)、近区域(25km)和厂址附近范围(5km)海域断层进行调查,为地震安全性评价提供海域地质基础资料。

3.10地震安全性评价

调查和研究厂址区域、近区域和厂址附近范围的地质地震环境,分析论述厂址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确定、厂址附近范围能动断层鉴定、厂址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所涉及的主要地震和地质依据、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给出厂址地震安全性评价结论。

3.11岩土工程勘查

勘查厂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岩土适宜性、不良地质作用发育规模,评价其对厂址稳定性的影响;为总平面布置、水工方案设计及报告编制提供依据。

3.12厂址附近水文地质调查

查明厂址附近范围及厂址区的水文地质基本特征及与地表水体、周围环境等关系,为报告编制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3.1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预测评估,并提出防治措施,其成果报告作为提交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工程建设用地审批的依据。

3.14压覆矿产资源评估

调查建设项目及其附近压覆矿产资源及矿权等情况,评价建设项目对矿产资源的影响程度,为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本项目是否压覆矿产资源的证明文件提供依据。

3.15海洋水文

搜集和调查厂址海洋水文特征,分析计算设计基准洪水位和低水位,工程设计潮位、波浪和水温等海洋水文要素,为确定厂坪标高、取排水工程等的勘测设计提供依据。

3.16岸滩稳定性分析及泥沙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论证取排水水域潮流、泥沙及海床条件,分析工程海域水文特征、泥沙分布及迁移特征,分析工程建设前后的冲淤变化的趋势和淤积形态、范围、强度等,研究减淤、清淤措施,为核电厂的取排水、码头工程的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3.17泥沙物理模型试验

在泥沙数模基础上,建立泥沙物理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以优化取排水工程等的布置方案,论证工程方案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提出技术措施,为核电厂水工构筑物设计和安全分析提供依据。

3.18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预测冬、夏季典型大、中、小潮工况条件下,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厂址海域及取、排水口附近温度场和浓度场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分布规律,为核电厂规划容量的可行性论证及对海域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依据,为优化取排水方案提供资料,为物理模型试验提供边界条件。

3.19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物理模拟试验

在温排水、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数模基础上,建立物理模型,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提出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程度,优化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取排水口附近海域增大扩散、稀释和输送能力的方法,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程度,使其满足环保要求,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3.20环境调查

对核电厂址半径5km、20km、80km范围内人口资料、居民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分布、城镇发展规划、居民饮食、工业企业、军事设施、交通运输、名胜古迹和旅游风景区、农牧渔业、生态环境、农田和养殖场、事故应急等情况进行调查。

3.21环境辐射本底概况初步调查

了解厂址所在地的天然放射性水平和电磁辐射水平,判断厂址目前的放射性本底水平情况;为以后编制“放射性本底调查大纲”和开展厂址环境放射性本底监测积累数据和提供经验。

3.22环境辐射本底概况初步调查

了解厂址所在地非放射性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声环境的本底值,为正确评估施工期环境影响提供相关依据。

3.23可能最大降雨分析计算

分析厂址和邻近地区的暴雨特性,计算可能最大降水(pmp)和可能最大洪水(pmF),进而估算可能最大降雨量,为核电厂址防洪和安全论证提供依据,为厂区排水设计等提供可靠参数。

3.24常规气象、极端气象和工程气象分析

调查厂址区域气象特征和极端气象事件,设计基准风、气温、降水和降雪等极端气象参数,对厂址气象特征,工程气象参数等进行评价和计算,从气象角度对厂址的适应性进行总结评价。

3.25海冰调查观测研究

针对北方沿海厂址,收集和观测厂址附近海域海冰情况,分析研究附近海域浮冰和固定冰的形成、运动特点,及对核电厂取、排水口和水工建筑物的影响,为工程规划和设计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并为工程设计提供技术参数、科学依据。

3.26淡水水资源论证

分析核电厂淡水水源的可靠性、供水方案的可行性,合理确定淡水水源和供水方案,为淡水水源取水设计提供依据;并论证取水可行性和用水的合理性,分析项目取水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他用户可能产生的影响,编制并上报水资源论证报告,以取得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核电厂用水的批复文件。

3.27水土保持方案

对核电厂场地平整涉及到的工程活动的水土保持进行调查、分析,对区域水土流失进行预测,并提出防治对策,制定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3.28取排水工程方案设计

根据厂址条件,提出核电厂海水冷却水取排水量,进行取排水工程的方案设计;在数值模拟计算成果基础上,进行取排水工程多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本工程取排水方案的推荐意见。

3.29大件运输规划(含码头)

调查核电厂厂址附近现有交通运输条件,确定核电厂大件设备运输方案,对大件设备运输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技术经济比较,同时对运输设施的设置提出建议。

3.30输电系统规划论证

主要根据电网电力市场空间情况对电厂合理的建设进度和投产时间进行分析和建议,分析电网的电力流向,得出电厂的供电范围和供电方向,为下阶段接入系统设计提供基础和依据。

3.31一期工程接入系统设计

按照输电系统规划,设计本工程与电网的接入方案,以明确输电线路的走线路径、出线回路、接入位置等。

3.32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对使用海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评估核电厂运行期间温排水和放射性废液排放对受纳水域的实际影响,核电厂取水设施的卷吸效应和机械碰撞对水生生物的损伤影响,及运行期间对厂址附近海域的环境影响。

3.33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分析核电厂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和人员接触情况,预测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健康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程度,论证防护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合理性,提出相关补充措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治对策,使项目建成投产后能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的要求,最终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障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的目的。

3.34职业安全预评价

辨识建设项目所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其危险等级及可接受程度,并由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职业安全对策措施,提供决策参与和职业安全设计的依据。

4、经验总结

4.1长周期和获取基础资料的专题要尽早开展

部分专题的周期跨度较长,如厂址气象观测需两年,水文站设测、海域生态调查等需一年,这类专题应尽早开展,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开展及相关报告的编制创造条件。

提供基础资料的专题是开展各相关专题的基础,如陆域、水域的地形测量,地震、地质情况的勘测,水文气象观测等获取基础资料的这类专题应尽早开展。

4.2明确专题间相互关系,合理安排专题开展计划

了解专题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专题开展计划,可提高核电前期工作开展效率。如水文站设测资料是开展海洋水文、泥沙数模、温排水和放射性液态流出物数模专题的基础,而这三个专题又是开展取排水工程方案设计的基础;地质调查、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是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专题的前提条件等等。

4.3做好沟通协调,确保各相关专题成果的一致性

为保证环境影响报告书、厂址安全分析报告、可研报告的顺利编制及报告合理,在专题开展过程中须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各相关专题成果的一致性。如厂址区域岩土工程勘查和地质调查的岩性、水文站设测与海洋水文专题计算的理论深度基准面等。

4.4严格控制外委专题的质量

专题由总体设计院完成专题任务书的编制,业主确定有资质的承接单位来实施,并要求专题承接单位应按照核电厂质保要求编写工作大纲和质保大纲,并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完善大纲,最终专题报告也应通过专家评审。另外,在专题开展期间定期跟踪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工作进度;对有外业的工作,应不定期地去外业现场巡查;同时加强与承接单位、总体设计院的沟通,确保专题工作开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