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0:43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生态镇建设成果,扎实开展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根据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相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镇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文明示范镇建设为载体,加快转型升级,建立具有__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实施《__镇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体系,健全责任网络,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紧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五项基本条件和26项考核指标,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六大行动,形成生态文明理念基本树立、生态经济显著发展、生态环境稳步提升、生态人居特色彰显、生态制度基本建立、生态文化日益进步的良好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分为六大行动、16项工程、32项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全镇各部门要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各村、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健全工作网络,落实具体工程项目和措施,确保各项创建工作和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建设资金,确保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强化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主导作用,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用于生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示范项目,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成效。积极通过政府筹划、财政贴息和投资补贴、市场运行等形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物质保障。

(三)强化执法监管。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各项环保专项行动,营造良好的环境秩序。高度重视环境工作,健全环境纠纷定期排查等制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能力建设,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2

一、总体要求

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本州建州70周年,也是本州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第5个年头。我县要认真落实“大宣传”“大总结”活动,并按要求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注重融合传播,形成全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宣传”“大总结”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声势。

二、组织领导

为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宣传”“大总结”活动的落地落实,决定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三、工作措施

按照生领办文件统一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宣传”“大总结”活动分为两阶段实施:

(一)2020年7月10日至10月10日为“大宣传”阶段。

各单位采取主动邀请,主动供稿方式,积极与电视台、日报社、县电视台,县级自媒体等州、县媒体联系,迅速掀起生态文明宣传高潮,营造“州庆”良好氛围。

(二)2020年10月11日至11月10日为“大总结”阶段。

各单位报送的总结报告应包括基本情况、工作回顾、存在的问题、下步打算等内容。同时提交经验和启示,并收集、整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照片、对比照片、工作照片或视频资料等,随总结报告一同报送县生态文明战略办公室。

四、相关要求

“大宣传”活动请各单位自行选择宣传题目、宣传内容、宣传媒体,并在活动时间范围内至少推送2篇报道。“大总结”活动,请于11月10日前报送,县生态文明战略办公室。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大宣传”“大总结”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组长要亲自上手抓,将“大宣传”“大总结”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贯穿5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精心组织,统筹协调,确保宣传报道出色出彩,形成良好社会影响。

(二)精心策划选题。各单位要及早动手,深入挖掘报道素材,加强选题策划,力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特色写得生动鲜活。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3

创建文明生态镇活动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弘扬生态理念,倡导绿色文明,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依托村及各部门、企业文明生态单位的创建使XX镇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文明生态小城镇。

二、创建范围

全镇83个行政村,镇直各部门,上属驻XX各部门,各企业。

三、创建文明生态镇的规划目标、主要内容

创建文明生态镇的总体规划是:用16年的时间把全镇90%以上的行政村,95%的镇直部门、驻XX上属部门、各企业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富裕的文明生态单位。

创建文明生态镇的标准要求是:

1、硬件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规划好民营经济园区,近期以央赣路两侧民营经济长廊为重点,尽快与市北区、市南区联成一体;提高16个城区村新批建房要求,与市区开发规划同标准、同要求;各行政村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载体,以建花园式村庄为起点,彻底美化环境,消灭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等现象,改善交通条件,村村通柏油,村村设路灯。在主要街道两旁栽植绿化树木和花草,村周围有绿化林带,农田实现林网化,保证农村植被和造林步伐,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部门、企业美化绿化步伐加快。

2、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村民纯收入增幅明显,村内五保户及失去劳动能力村民、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企业经济效益增幅加快、对退休职工、困难职工家庭落实多种帮扶措施。

3、精神文明建设。村风民风好,创评活动坚持不懈,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带动效果显著,文明户比例要达到80%以上;村内两个议事会活动正常,积极做两委班子的参谋,参与村内事务处理,民主管理、村规民约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规章制度健全,上街上墙。各部门企业做到“三个坚持一个满意”一是评比制度健全,坚持年度评选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二是坚持组织积极向上的文艺娱乐活动调动企业、部门职工工作积极性。三是坚持安全生产,积极开展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一个满意”是干部职工对部门、职工对企业组织建设、管理模式、领导作风满意。

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

创建文明生态村(镇),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行政村(镇)为单位,以群众为创建主体,努力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

1,建设生态环境。主要以治理脏乱差、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着眼点,以“六化”(指村镇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五通”(指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两改”(指该灶。改厕)为重点,建设生活便利、花草相宜、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各部门、企业主要以实现“六化”为主。

2、发展生态经济。就是大力实施“三化”,即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引导农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外向的要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外向型经济,使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优化和农民的富裕融为一体。

3、建立生态文化。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文体场所和文体设施,组织开展符合农村、部门企业实际和干部职工意愿、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干部群众自觉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讲文明、学科学,守法纪、求发展的新型公民。

四、创建活动的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初见成效阶段(**年到**年底)。通过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对建设文明生态单位的认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并确定7%的村,10%的部门、企业为首批试点单位,探索创建经验,全面落实文明生态单位示范标准。重点加强村庄绿化美化工作,全镇完善好55华里林果长廊建设,扩大植树造林成果,招商引资对项目提高准入门槛,腌渍、养殖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建成“绿色生态镇”。到**年底,20%以上的村,35%的部门、企业文明生态达标。省、市级文明单位要率先完成创建任务。

第二阶段,深入创建阶段(**年至**年底)。再利用五年的时间,使50%左右的村、70%的部门和企业进入文明生态单位行列,建成文明生态镇。达标村实现“三化”(硬化、净化、绿化),村庄内有简易的文体活动场所。70%以上的部门自身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生态单位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部门评议工作中满意率达到80%,企业环境优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企业经济效益连年攀升,为地方经济推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文明生态镇。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年至**年底)。把全镇90%以上的行政村,95%以上的部门、企业建成文明生态单位。全镇消灭脏、乱、差之类的落后村,力争所有的行政村实现“六化”、“五通”、“两改”,后进班子全部转化,群众安居乐业,部门评议满意率达到90%以上,企业建立代化生产管理模式,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文明生态镇进一步巩固。

五、工作措施

一是健全机制,加强领导。镇政府成立由一名副书记任组长,宣传委员任副组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有关部门、各企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文明生态镇领导小组。抓好活动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各单位相应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并将实施计划上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将对创建成绩突出的单位,积极进行总结表彰,并上报市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推广经验做法。对工作不力,不积极参与的进行通报批评。

二是分类规划,全面实施。全镇文明生态单位创建活动按各单位基础条件和经济条件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进行,对

一、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4

改革的指导思想

《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改革的原则

《总体方案》指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原则是,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统一,坚持激励和约束并举,坚持主动作为和国际合作相结合,坚持鼓励试点先行和整体协调推进相结合。

健全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自我约束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先易后难、分步推进,成熟一项推出一项。支持各地区根据本方案确定的基本方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大胆试验。

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

《总体方案》分为10个部分,共56条,其中47条是改革任务和举措,提出了建立健全八项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包括: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三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四是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五是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六是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七是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八是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理念,统一思想,引领行动。为此,方案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改革的“1+6”方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方案填补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性制度的许多空白,如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体系、空间规划体系等。另一方面,我国此前生态文明、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制度、法律并不少,但现存的一些体制机制并不完善,如环境治理存在“九龙治水”问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方案在整合统一上发力,使原有制度增强了整体性、协调性,比如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统一,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职责的统一,环境保护职责的统一等。基础性制度,无论是填补空白,还是整合重塑,都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打下的一块块基石。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根据《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采集、审核相关基础数据,研究资料来源、核算方法和数据质量控制等关键性问题,探索编制高质量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为完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提供信息基础,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信息支撑、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打牢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基础。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长期以来,对于企业违法排污导致生态环境损害的情形,仅能采取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手段,即便新环保法增加了按日计罚等措施,但不能使企业承担损害赔偿的应有责任。新增的环境公益诉讼等司法手段弥补了行政手段的不足,但在损害赔偿诉讼主体、赔偿范围、具体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制度缺失,因此需要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试点。针对环境保护督察,在督察结束以后,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督察结果要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这些结果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改革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生态保护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首先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环境法制建设对于我国的环保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从制度和体系上保障生态文明的实现,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对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进行构建,使环境法制不断的完善、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程。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评析

(一)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现状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五位一体”总格局的战略高度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关系国家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利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至关重要,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以原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基础,以各种相关法律为补充,不断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不仅不断完善国内的生态立法,还力求在国际生态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以环境保护基本法为核心,自然保护法、自然资源法、污染防治法等为主的生态法律框架,未来的环境立法也将融入更多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和规范。随着生态文明法制观念的普及,我国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体系也将逐步完善。

(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析

1.立法不健全相关法律协调性差: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虽然在积极的开展中,但法律的更新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一些法律法规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生态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新情况新问题已经超出了旧法的调整范围,作为环境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地位并不牢固。我国有关的环境立法虽然比较丰富,但在具体实现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相关法律法规协调性差,与民法、刑法、行政法各个法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在处理相关案件中达不到一个一致的标准,这就增加了执法上的困难,影响了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良性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性,构建一个以生态保护为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是当务之急。

2.预防和执法强度不够:一直以来,我们对环境问题的处理方式总是“先污染,后治理”,总是等到出现了无法挽救的环境问题后才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再去治理,这种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随着环境立法理念的转变,意识到“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执行中,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的预防仍不尽人意,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治理的方面。在执法上,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往往只看到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从而导致执法不严,对相关企业或个人从轻发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监管不够,没有进行跟踪监管,惩罚力度达不到震慑作用。

3.生态法律诉讼制度存在缺陷:在目前的诉讼制度上,生态环境法律诉讼仍存在很大问题。一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往往是持久的,其后果却难以举证,一些废水废气排放往往是迅速的,这就会导致群众举证时却为时晚矣。并且对于造成环境破坏的大企业,群众相对来说处于弱势,高昂的诉讼费用使群众难以负担,这使民间环境诉讼很难实现。对于环境污染鉴定评价机构,其缺乏统一的计算标准和方法,这也会造成环境诉讼中的困境。

4.公民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薄弱: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公民的生态法律意识缺失,很多人对生态破坏不以为然,觉得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生态维权意识相当薄弱,生态文明法制规范没有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生态文明虽然在根本上影响人类的生活,但它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人们的生态法制意识仍较薄弱,这就在群众基础上给我们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造成一定阻碍。

二、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完善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1.完善环境司法,构建专门司法体系:完善环境司法,就是立足于司法实践方面,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生态保护的司法问题,从整体上系统上推进对环境问题的司法保护。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案件不断增多,为了实现司法专门化,有针对性有效的解决生态环境案件,可以建立环境法庭。环境案件本身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建立专门的环境法庭可以减轻普通法院的压力,保证环境纠纷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环境法庭可以设立在环境案件多发地区,有利于案件的集中审理与及时解决。另外要规范法官组成队伍,吸收具有环境专业知识与背景的法官,吸收环境方面的专家人员作为陪审员参与审理环境案件。其次,要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根据我国民诉法相关规定,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机关、组织都可以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侵害提起公益诉讼,这样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公益诉讼使环境诉讼的门槛相对降低,并且把环境案件的解决放于公众监督之下,有利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实现权力的制衡。不断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我们要在环境侵害的救济制度、败诉费用的承担、管辖法院的确定、调解与和解的问题、司法鉴定等等方面进行完善,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完善立法,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促进实践的进行。

2.加大执法监督,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执法监督主要是对环境执法部门是否正当行使权力的监督,对于执法部门外部的监督,可以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进行监督,通过举报电话,微博微信、政府网站等方式进行投诉,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环境问题重要决定时可以举行听证,鼓励公众参与听证,提出建议,这也是信息公开的一种方式。在执法部门内部,也要加强其内部监督,建立分工负责机制,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出现执法问题的时候也易找出责任人员追求其责任。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执法的效率与水平,保证法律公信力,提高执法队伍素质,要加大对环境执法的财政支持,提高执法队伍的准入门槛,对现有的执法人员进行环境、法律方面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执法队伍的专业性,提高执法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不具有执法专业素质的执法人员进行定期淘汰,有利于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在法律方面授权环境执法人员相应的执法权力,提高执法力度和执法效果。

(二)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

1.提高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公民意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仍处于较低水平,一谈到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们总觉得离自己太远,是政府的事。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在总体上是引领、引导、制定方针的作用,真正的实现仍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因此要提高生态保护的公民意识,在全社会普及生态保护及法制建设有关知识,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道德与意识。对于我国一些贫穷落后地区,很多人的生态文明意识还很薄弱,要让公众意识到生态问题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公众的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不能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提高公民的生态文明法制意识,让生态权的维护深入人心。

2.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实现离不开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节省一度电节约一滴水,主动为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人参与,人人环保,那么生态环保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完善环保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有效的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为公众参与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于涉及专业性、复杂性的环保问题,对生态犯罪的相关知识,为公众参与提供专家咨询,有利于公众参与的有效实现。鼓励民间社团环保组织,对非政府组织的环保行为给予其财政上的支持与鼓励,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另外,也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具体途径,为公众参与提供多方式的参与途径,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供有利的群众基础,确保其公开、公平、公正的实现。

(三)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机构

1.建立大部制环境管理机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需要结合大部制管理理念,将职能相同或相近的部门整合,归并为一个大部门进行管理,以减少机构重叠、多头管理的现象,增强政府履行职能的能力。目前我国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执法权限不足,没有直接的强制执行权力,这使得难以有效进行监督管理,在环保执法上呈现弱势的状态。在政府部门中,环保部门往往是最弱势的部门,受到其它部门的干涉,因此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具有独立办理环境生态破坏问题的部门,直接办理生态案件,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以有效的执行力保证生态犯罪案件的惩处,从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进程。

2.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形成制约,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经济激励与稳定的财务支持。在我国,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建立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比如在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等,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推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要遵循“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将对破坏者或受益者的支付与被害者的补偿相结合,对资源利用征收使用费,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对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通过制定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动环境政策的实施,推动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生态文明法制建设伴随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过程,要实现环境保护,有效治理环境问题,就必须有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与保障,只有不断完善环境法制建设,才能不断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保证环境问题的有效预防与治理,才能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姜萍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31,32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韦建桦.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

[4]徐祥民.肖国兴二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5]赵建军.生态文明的内涵与价值选择.理论视野.2007(12).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6

思考一:《方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补充、完善乃至创新

党的十提出了包含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同时,也部署了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遗憾的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领域改革与建设并未有一个系统完整的顶层设计。而此次《方案》的出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与缺憾。我们看到,《方案》既有包含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宏观制度层面在内的顶层设计,也有包含积极开展试点试验、加强舆论引导、加强主管部门和单位督促落实等在内的具体微观实践。单就《方案》来看,其本身就是一个关于生态领域改革与建设的系统安排与制度架构,它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绘制了具体蓝图;同时,《方案》作为生态领域的顶层设计,也完善、补充甚至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使“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真切得到贯彻与落实,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全面和系统。

思考二:《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两大逻辑

首先,纵向发展来看,《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制度选择上先后经历了古时的封建主义制度、旧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当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每一次制度选择都和前后的制度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联系(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外,之前的制度都为接下来的选择提供了经验教训),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方案》作为生态领域改革与建设的顶层设计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符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传统社会主义下的生态建设方面的不合理发展与制度安排是促使《方案》出台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生存其中的生态环境已经慢慢不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放眼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我们会发现其实传统社会主义下的生态理念和生态建设较之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与进步。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制度变迁历史中形成、发展变化一样,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有其独自的历史发展逻辑。欣喜的是,《方案》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这一问题符合逻辑规律的一面。这样看来,《方案》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

其次,横向内部探究,《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的体制机制等构成,从上而下、由里到外呈现出一个层层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如果我们用三维视角来仔细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在形成根本制度的基础上来不断建构和发展一些基本制度(比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制度等),最后再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变化来不断补充、完善乃至创新各项具体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等,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有机整体由高到低、从宏观到微观的建构理论与模式。《方案》也是如此。《方案》整体由56条共计10大部分组成,包括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三个体系、五个制度、一个保障,且每个大部分下面又详细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机制、法规、要求与措施等,这也体现了一个系统整体的高、中、低或者说是宏观、中观、微观的结构层级与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看,与其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生态文明改革与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的整体构架,不如说是两者都符合了系统有机架构的合理要求与逻辑规律,甚至可以说《方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的具体体现与反映。

思考三:《方案》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源自制度选择后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原则与时俱进地坚持、完善和创新相应体制和机制后合理制度体系的有机良性运转,是一种制度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进步,是一种制度自觉后的内生力和凝聚力,也是一种制度习惯下的驱动力和影响力。60多年来,从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到结合时代与国情情况下创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路走来无不显示出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与笃定。其间我们也走过很多弯路、经历过很多挫折与考验,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制度自觉与制度坚持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机遇下,我们还是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更适合我们这个国家与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试问,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自信,社会主义在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还能屹立不倒并迸发活活生机吗?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提出及不断发展创新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有力回答;而《方案》的出台,则是这种制度自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有力体现。上到宏观制度设计,下到微观具体机制及法规的制定,从国内到海外,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露着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意志、坚定信念和高度自信,而这种信念和自信正是来自于广大民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有力支持与认同,这就是制度自觉后的内生力和凝聚力、制度习惯下的驱动力和影响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方案》的出台很好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思考四:《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国际责任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我国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得到大多数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制度之上的、更符合我国国情、更顺应时展潮流、更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更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型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与安排。“十二五”行将结束,“十三五”即将到来,在包含“绿色化”在内的新型“五化协同”的要求下,在“转结构、改方式、促发展、要效率、提民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理念下,在建设“美丽中国”及“不要金山银山、只要绿水青山”的美好愿景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应人民心声印发了《方案》,切实履行了“做负责任的政党和政府、促民生、改善生存环境”的承诺。衣食无忧的国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中享受着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幸福感。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7

党的十七大首次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部署,十七届四中全会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这背景下,今年我局承办的建议提案中,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的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重点。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虽然年年办理,但年年有新的议题,我们把办理工作作为推进环保工作的有力抓手。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认识,促进实际工作。我局始终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提高环保工作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切入点,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与反馈,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创新工作方式,力争办理工作能让代表委员满意,使百姓得益。在办理的全过程中,大力弘扬和打造充满激情的活力环保、以人为本的民生环保、务实创新的能动环保、敢于担当的责任环保和风清气正的洁净环保,深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加快推动生态环境超前实现现代化指标的实施进程,努力推动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

(二)领导挂帅,完善办理机制。针对这几年来,我局承办的建议提案数量逐年增多的情况,我局办公室未雨绸缪,提早介入,对接手的建议提案均在第一时间,根据各议题的关注重点和各处室、单位的相关工作职责进行分解落实,对办理难度较大的都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并督促早做准备。待正式交办后,即召开局专题会议,对建议提案承办工作进行专题部署,明确每件承办件的责任处室、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局长办公会议定期对办理进度督查,及时分析解决办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所有主办件均有局领导带队走访汇报,沟通协调,全过程参加。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点议题,由主要领导亲自抓。全部答复意见,都由主要领导审签。

(三)多种形式,丰富办理手段。根据建议提案的不同内容,我局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现场视察、集中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联系,使代表、委员全方位了解我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工作情况,对有关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工作,耐心细致地做好讲解和介绍。同时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把建议提案办理转变为更好推进各项“民生环保”工作的实际行动。坚持“开门办理”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将群众普遍关心,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议提案,作为办理重点,同时也将其列为我局的工作重点,积极采纳有益建议,提升环保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建议提案的办理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西湖文化生态景区档案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0-0191-01

西湖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湖,是城市文化生态的完美呈现,是自然与人文、生活与旅游、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等文化碰撞下的一种文化生态。西湖景区档案文化是景区建设、发展的缩影,是社会文化传承和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

一、西湖文化生态的现状分析

1999年西湖刚启动申遗的时候,曾请外国专家来把脉。来自芬兰的一个专家初见西湖,笑着说,一个湖怎么申报世界遗产?在我们芬兰这样的千湖之国,比这漂亮的湖多得是。三天下来,这位专家感慨地说,我从未见过这么有文化的湖,西湖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它涵养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西湖申遗成功,也正是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申报文化景观类的世界遗产,打的招牌就是东方文化湖。

西湖文化生态是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整个西湖以及湖边的亭台楼阁、暮鼓晨钟、岸芷汀兰、诗词歌赋,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

二、西湖文化生态对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启示

西湖文化生态是系统内存在的各种文化形态、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依存、制约形成的结构平衡,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动态系统。它的研究对档案文化建设有很多启示:

1.西湖文化生态和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联系

档案反映文化,文化形成档案。档案之所以被保存,成为档案,就是在保存动机上有文化的原因。

西湖文化生态分为景观建筑、特色植物、文物史迹、诗词歌赋四大体系,它们是整个景区档案的子系统,有各自的内涵、结构和范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和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景区档案文化的价值

西湖文化生态的特征,形成了它独特的档案文化,并使之呈现出三大价值:

2.1历史文化价值:景区档案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景区的记忆,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环境,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失去了记忆,就失去了历史,城市也朱去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因此保存和利用好西湖景区独特的文化,全面挖掘文化内涵,进一步发展弘扬西湖文化,这些都将以景区档案作为依托。

2.2学术文化价值:西湖堤、岛、桥、寺、塔的景观建筑以及春桃、夏荷、秋桂、冬梅,桃、柳间种的特色景观植物,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它国家的园林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3社会文化价值:在人们心目中,西湖不仅仅是一泓碧水,它的空间特征、景观格局,或依托于文物古迹、或借助于美丽传说,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中国历代文学家、画家留下了很多赞扬西湖景观的诗篇、画卷。在上千年的持续演变过程中,融汇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各类史迹,景区档案承载了特别深厚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与传统。

3.建立景区档案文化生态的目的

景区文化的传承其内涵是把档案文化的不同要素及体系整合为可以利用的整体,对西湖的文化价值进行充分发掘、完整梳理和系统研究,从西湖的历史演变、十景的由来、文物古迹、保存保护、经营管理等方面,以变化发展的眼光研究景区档案文化的发展态势,创造性地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景区文化生态运行规律和构建对策。

三、构建景区档案文化的路径及策略分析

1.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路径

围绕争创世界一流遗产地的目标,建设具有西湖固有特色的档案文化生态新局面,以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档案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不断完美档案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有机统一、功能强大的档案发展体系,使景区档案系统成为西湖文化遗产研究的宝库,精神和文化的活载体,社会公众的教育基地。

2.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分析

2.1提高认识,制定战略规划

首先要充分认识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大文化”“大档案”的意识,档案从“历史查阅”转身到“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一项系统工程。其次要制定一系列的战略规划,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对当前西湖景区档案文化作分析评估,把景区档案史料文献整理、重点档案保护利用、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等工作纳入其中,使档案工作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2依靠科技,实现人才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摸清档案人才资源,针对不同层面、类别档案人员进行调查,建立档案人才库。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夯实基本技能,参与终身学习,打造一批既精通档案知识又精通历史文物知识、园林知识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利用高科技领域的成果,大力推进档案资源结构多元化、档案管理法制化、档案工作信息化和档案利用社会化,通过科学管理,强化档案数字化进程,运用互联网、计算机、触摸屏等设施,加强档案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目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规范电子文件管理,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实现网上档案查询,举办网上档案展览,为景区档案文化建设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3加强宣传,让档案文化从幕后走向台前

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档案馆除了作为一个向公众提供政府档案信息查阅的重要场所之外,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该馆所保存的“独立宣言”等珍贵档案每天供游人观赏。而在法国,档案馆已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开始被人们视为体验和感受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

大力宣传景区档案文化。西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文化与景观的互动,文化气息浓厚。西湖景区的档案文化本身就是一座宝库,是一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积淀,能够提供人们多样化的体验,这些体验包括文化历史知识的汲取,历史过程甚至历史细节的追溯,情感的培育和宣泄,人文精神的熏陶,审美的鉴赏和享受,等等。通过开展各种类型档案展览、开设档案文化讲座、论坛,开展丰富多彩的档案日活动,让档案不再陌生,让全民都参与到对文化的挖掘、弘扬、发展、利用中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整体文化素质,使景区档案文化建设的过程,成为一个丰富档案文化内涵、传播档案文化的过程,对于彰显档案文化底蕴,传承社会文明,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东华,姚红叶.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2,(1):35-37.

[2]张东华,姚红叶.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对策分析[J].档案与建设,2012,(2):22-24.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9

中共十以来的5年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在谈到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中国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r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显示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同时满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决心。这就需要中国在系统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走向生态经济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告诉本刊记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重大时期顺应时展的战略决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及时作出的道路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执政党又一次完成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为中国发展指明了道路。”

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势的新抉择

今日中国:请您谈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张孝德: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融入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全过程的战略思路,体现了治理能源环境危机的新思路新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这个新思路新理念不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环境保护,而是认为整个文明系统出了问题,能源和环境危机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问题的结果。

虽然工业文明到今天仍然给人们创造着财富,但是由此带来的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已经进入了发展困境。在此背景下,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的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一系列变革的系统性革命。

第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能源、“互联网+”等革命,标志着整个西方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所以,十提出的生态文明是一个世界问题,标志着中国顺应了世界文明转型发展的大势。生态文明解决的是全人类的问题,而以主席为首的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要为世界文明做贡献的责任担当。

第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多年走过的路,同时,也把发达国家100多年形成的污染问题集中在这30多年中释放出来。如果考虑到环境等一些因素会发现,中国今天的工业文明成本很大、甚至大于收益。如果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绩或许不可持续。

所有这些都倒逼中国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导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

今日中国:中国政府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和基本国策的高度,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发展新战略的关系?

张孝德:生态文明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学界提出,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是把生态文明上升国家战略的唯一的国家。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大国,以担当的勇气高举生态文明大旗,这是中国走向新时代“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的表现。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十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作为行动纲领。

十提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理念与思路上,是一个基于东方智慧的治理之路,是一个不同于西方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环境系统治理的新思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发展方向,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导航标。

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新举措。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一条通过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以及绿色管理的绿色发展,从根源与系统治理能源危机的新文明之路。

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国和世界发展命运的大事。

到目前为止,在面对能源环境约束的世界性难题上,中国已经开始站在文明的高度,按照中国特有的价值和智慧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思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空间和新道路。

十以来的重大决策部署

今日中国:请您梳理一下5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历程,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张孝德:首先,十之后,中共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对生态文明理念定位、战略定位、制度定位等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了布局,形成了整个生态文明系统的战略思想。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十三五规划”。这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中有三个文件非常重要:

1,2015年5月初,中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五化协同”。

2,2015年9月,中国颁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细化搭建制度框架,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任务书、路线图,为加快推进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方案》中提出建立健全八项制度,分别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起由八项制度构成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3,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明确突出公众获得感,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

考核办法明确,年度评价以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为参照,主要评估各地区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年度评价结果纳入目标考核。

其次,5年来,政府重拳出击,启动对环境污染突出的雾霾天气、水、土壤等的治理。这是政府围绕环境治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5年。

第三,不断完善中国生态环境法治体系。

从2015年元旦开始,《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新修订的环保法律相继出台,成为沉重打击环境违法者的有力武器。同时,各省也加强了环境立法。

第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这是中国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持续推出的又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对于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扩大有效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100个地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

5年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在制度建o上为遏制环境污染谋篇布局,为中国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中共之后,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内化到各级政府的体制中,成为各级政府一把手主抓的工作。

未来将是中国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的5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领域将会有重大的突破,例如新能源、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而光伏发电的技术将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未来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成本最低,将是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最好的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将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会给世界探索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幸福度高的新文明模式。这样一种生态文明,在今后一段时间将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

迈向时代:执政党的新方略

今日中国:在您看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对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意味着什么?

张孝德: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世界带来的是新文明模式,为解决当代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开出一个新的药方。

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篇10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抚今追昔,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长期以来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而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四川省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在长江中上游9个相关省市中,天然林保护工程面积占一半,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做好四川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事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

党的十报告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由此,中国走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和主战场,天保工程是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

档案部门充分认识天保工程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档案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天保工程档案工作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与林业部门的档案工作者共同努力,确保记录天保工程全过程的档案收集齐全、整理系统、保管安全、利用充分,促进天保工程档案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天保工程一期档案工作

十年来,四川省全面实施天保工程,坚决执行天然林保护政策,圆满完成了天保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十年来,四川省各级档案部门主动融入天保工程建设,与林业战线的档案人员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为天保工程建设而努力。

深入调研,主动介入。早在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之初,四川省档案局就与省林业厅档案业务指导人员一道深入实施天保工程的市(州)、县(区)林业局及森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各单位档案工作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及档案机制体制建立情况,掌握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同类型、不同载体档案形成情况。

针对天保工程档案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林业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档案的相关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档案人员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和探讨开展天保工程档案工作的有效措施,从而在天保工程实施伊始便将档案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使天保工程档案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四川省档案局与省林业厅联合印发了《四川省林业重点工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和标准,对已启动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等档案管理体制、文件材料的整理与归档、工程档案的验收、工程档案的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

四川省档案局先后召开了重点项目档案工作会、推进会,反复强调重点项目档案工作是重点工程建设重要基础工作的组成部分,应将其纳入工程管理的全过程,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确保工程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市、县两级档案部门先后召开60多次专题会议,安排布置和督促落实天保工程档案工作,有利促进了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监督检查,过程控制。省、市、县三级档案局与林业部门切实加强天保工程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监管。先后开展专项督查、执法检查160多次,深入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对档案工作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与督查,并定期通报。市、县两级档案部门还把天保工程档案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省、市、县三级档案部门分级分层举办80多期业务培训班,培训天保工程档案业务人员3250余人次,从而提高了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促进档案工作整体水平提高。同时,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对天保工程实施单位开展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等级认定工作,四川卧龙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档案工作达到了省级规范化管理一级标准,大渡河造林局、长江造林局等一大批天保工程实施单位档案工作通过了规范化管理认定,促进了天保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强化验收,严把质量。四川省档案局和林业厅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验收细则和要求,商定验收组织、程序与标准,及时下发档案验收通知。2012年7月,省档案局与省林业厅联合开展天保工程档案验收专题调研,赴大渡河、长江造林局实地调研天保档案工作制度建设、档案收集、整理、安全保管保护等情况,对两大造林局的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四川省天保一期工程档案验收工作方案。从验收范围、验收标准、验收程序、人员组成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提出尊重历史、结合实际、务求实效的原则。各市(州)、区(县)档案局主动深入各实施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具体指导实施单位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验收工作采取省、市分级验收的形式,由省林业厅、省天保中心、各市(州)林业局汇同省档案局共同组成验收组,抽取23个县(局)级实施单位组织验收,其余委托各市(州)林业局和档案局,按照统一要求组织本地区实施单位档案验收工作。验收采取听取汇报、实地察看、集中评议、形成验收意见的方式对天保工程档案基础管理工作情况,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工程档案管理软件应用及信息化管理程度等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结果表明,全省天保一期工程实施单位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机制体制,建立了档案工作管理网络,保证了档案工作所需经费,配备了档案工作所需设备,档案工作健康有序开展,97%以上的实施单位均达到了验收要求。

思考与启示

天保工程档案既记录了四川省实施天保工程十年来的艰辛历程,也促进了天保工程的质量管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与此同时,由于天保工程一期持续十年之久,工作中也存在个别单位的前期档案收集不够齐全、整理不够规范、档案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等问题。为此,对开展实施的天保工程二期档案工作有以下一些思考。

制定一套严谨科学的管理规范。围绕在天保工程实施中,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三大战略”、“三大体系”建设,出台制度规范;围绕天保工程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建设生态林业档案资源体系与利用体系,出台制度规范;围绕贯彻落实《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出台制度规范。总之,要通过出台一系列制度规范,强化对天保工程档案的全程、全面监管,实现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促进天保工程二期档案工作开局良好、有序推进。

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的专业队伍。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建设一支专业的天保档案人才队伍上下工夫,与省林业厅一起,共同加强档案业务技术培训,将档案业务培训,列入各市(州)档案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学习培训的热潮,进一步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通过工作会议、业务观摩、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给档案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共同提高的氛围,为天保工程档案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