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1:22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胰腺炎;中西医结合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为特征。本症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本身并非重症,但可有多种并发症,其中胰腺炎并发症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如不及时治疗可延长病程,预后不良。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腮腺炎合并胰腺炎54例,取得了显著疗效,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的54例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住院患儿。治疗组54例中,男40例,女14例;年龄3岁~5岁12例,6岁~10岁35例,11岁~14岁7例。54例均有以耳垂为中心的弥散性腮腺肿大(单侧腮肿者16例,双侧者38例),2例为颌下腺肿大而始终无腮腺肿大;54例均有持续性腺上区疼痛,腹痛在腮肿前出现者14例,与腮肿同时出现者10例,腮肿后出现者30例;血淀粉酶(苏氏法参考值<128u/L)256u~500u/L34例,~1000u/L20例。尿淀粉酶(温氏法,参考值1000u/L10例。均在入院时和入院后次日、3日、6日测量血、尿淀粉酶。54例均伴有发热,体温37.8℃~41℃。并脑膜脑炎者12例,炎者3例,感音性耳聋者2例,心肌炎者10例,腹部可触及肿大胰腺者8例。对照组54例中的性别、年龄、临床特点与治疗组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1,2]。除具有腮腺炎一般症状外,均具有上腹区疼痛;具有上腹区压痛和局部肌紧张;血和(或)尿淀粉酶高于参考值2倍以上者。

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主要为全身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禁食2天~5天,尿淀粉酶正常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给予病毒唑或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补液扩容并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给予山莨菪碱或阿托品肌注或静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有颅内高压者给予20%甘露醇5ml/kg静注,每6h~8h1次;继发感染者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应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清胰汤和大承气汤加减内服,药物组成:黄芩、白芍、延胡索、厚朴各10g,芒硝、枳壳各6g,柴胡、生大黄各3g。加减:热盛者加金银花、野;呕吐者加半夏、竹茹。每日1剂,水煎分多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征体完全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有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无明显下降。无效:症状、体征减轻,血、尿淀粉酶无明显下降。

3.2治疗结果。治疗组54例中治愈46例,占85.19%;有效8例,占14.81%;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54例中治愈29例,占53.70%;有效13例,占24.07%;无效12例,占22.22%;总有效率为77.7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4.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侵犯胰腺,引起胰腺炎比较常见,有胰腺功能障碍者可达85%,但临床发生率在1%~25%之间[3]。一般血清淀粉酶于发病后8h开始上升,48h~72h开始下降,持续仅3天~5天,适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尿淀粉酶的变化稍晚于血清淀粉酶的变化对诊断也有较大帮助。临床上本病90%以上为水肿型,多伴有腹痛、恶心、呕吐,一般发生于腮腺肿大后3天~5天,但有少数腹痛发生于腮肿之前,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胃炎、胃痉挛。目前西医尚无特异性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机关键为温毒循经传变,壅阻少阳经脉,病位主要在少阳,并可传至厥阴,病变属温热实证。由于小儿腠理疏松,脏腑柔弱,外感六淫之邪,日久可内传脏腑,即“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腮腺炎可并发胰腺炎,其病位在腑,与五脏有关。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和,以通为补”,故治疗以疏泄通下为基本大法,以清热利湿,理气开郁为原则[4]。因此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选用清胰汤和大承气汤加减治疗该病,是因为该法能增加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从而消除肠麻痹和瘀滞状态,使胰腺的分泌减少,有利于胰腺组织康复,同时可促进胆汁分泌,使奥狄氏扩约肌松弛,降低胰腺导管内的压力,促进胰腺炎症的缓解和胰腺功能的恢复,并可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6~759.

[2]王会来,付淑文,等.流行性腮腺炎并急性胰腺炎23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9):742.

[3]宫道华,吴升华.小儿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9~495.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2

方法:将136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8和对照组68例。

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p

结论: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疗程短、见效快、无毒副作用。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蒲地蓝口服液儿童利巴韦林颗粒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13-02

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院采用蒲地蓝口服液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136例,均符合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急性胰腺炎、炎、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将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8例,其中男76例,女60例,年龄4~15岁,均于发病3~5d后于本院就诊。所有患儿均检查血、尿常规以及尿淀粉酶。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体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口服利巴韦林颗粒。治疗组加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3岁以下,2.5mL/次;7岁以下,5mL/次;7岁以上,10mL/次,3次/d。两组患儿用药7d为一疗程,用药期间不加用其他药物,以观察疗效。

1.3疗效判断标准。痊愈:全部临床症状消失,无不适症状;显效:临床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作为小儿常见的呼吸道常见病与多发病,学龄前后的儿童是易发人群。冬春季发病率较高,随着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推广应用,本病发病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大,该病发病率有所回升。临床主要表现发热、腮腺肿胀疼痛,少部分并发脑膜炎、胰腺炎及炎,甚至死亡。

蒲地蓝口服液组成由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均有清热解毒作用,蒲公英、苦地丁另有消肿散结作用,板蓝根还有抗病毒的作用,能降温、消除肿块,特别是降温效果更佳,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年龄小的患儿偶有腹痛腹泻症状停药后消失。蒲地蓝口服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安全,起效快、疗效肯定、口感好儿童易于接受等优点,可推广基层医院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9—763

[2]陈益平,陈一华,张桂莲,等.流行性腮腺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1

[3]陈玲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佐治流行性腮腺炎26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27

[4]郑莉莉,刘绍炼,余明芳.HpLC法测定感冒止咳糖浆中黄芩的含量[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10):80—81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3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重症胰腺炎;分析

【中国分类号】R71.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2)02-0138-01

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因腮腺导管阻塞,使唾液淀粉酶不能正常排出,经淋巴管进入血液,使血、尿淀粉酶升高,常无胰腺炎临床表现,即使合并胰腺炎也以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较多见,合并重症胰腺炎较少,临床医师容易忽略。一旦合并重症胰腺炎则病情凶险,发展快,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而引起严重后果。现将1996年至2011年本院收治和外院转入的12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合并重症胰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防止漏诊和误诊引起的严重后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例中男9例,女3例,男:女=3:1,2~3岁1例(8.3%),4~5岁2例16.7%),6~10岁6例(50%),11~13岁3例(25%)。发病季节:全年散发,但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14天,平均发病时间5~7天,6例病前均有高脂、高蛋白食糜刺激史,1例有胆囊和肾脏泥沙型结石病史但无胆道梗阻,既往均无胰腺炎病史,全部病例除腮腺炎表现外均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

1.2诊断依据发热、腮腺肿大或颌下腺肿大并伴有流行病史者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急性重症胰腺炎主要诊断依据:(1)持续性中上腹疼痛和发热,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和腹胀;(2)血、尿淀粉酶升高;(3)血脂肪酶升高;(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5)B超、Ct检查胰腺体积增大;(6)除外其他急腹症;(7)严重度评估均达到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②。

1.3临床表现单纯中上腹疼痛8例(75%),腹痛伴恶心、呕吐6例(50%),腹痛伴腹胀5例(41.7%),发热12例(100%),其中80%为高热,单纯腮腺肿大4例(33.3%),腮腺伴颌下腺肿大5例(41.7%),颌下腺肿大3例(25%)。

1.4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10例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血淀粉酶210~813U/L(80~160U/L),12例尿淀粉酶1289~4200U/L(100~1200U/L),血12例脂肪酶1.8~6.2U/L(1.0~1.5U/L),6例白细胞总数>15×109/L,8例中性粒细胞比值升高,3例肌酐、尿素氮升高;12例B超均提示胰腺实质改变,胰腺局部或弥漫增大;1例B超检查中发现伴胆囊、肾脏泥沙型结石;3例B超提示伴少量腹水;6例Ct除提示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胰周轻度渗出外,胰周渗出显著,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12例均有呼吸、心率增快及四肢循环差表现;7例30%胰腺组织出现血液灌注不良;12例Ct均未发现胰腺坏死。

1.5治疗和转归12例全部常规禁食禁饮10-14天,用阿昔洛韦粉针、双黄连注射液抗病毒,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抑制胰腺外分泌,液体复苏、补充电解质、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腹腔感染、营养支持(先施行肠外营养,肠道功能稍恢复后早期考虑实施肠内营养)、请外科会诊等综合治疗。在治疗中动态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和肠鸣音改变、记录24h尿量和出入量变化,动态测血常规、尿常规、粪便隐血、肾功能、肝功能、血糖、血气分析、血清电解质、胸片。12例中除2例转入广元市中心医院治疗外余下10例经治疗有效,尿淀粉酶和血脂肪酶均在1~3周内恢复正常,胰腺体积均在2~4周内B超复查恢复正常,12例中无一例死亡。

2讨论

2.1流行性腮腺炎因其病毒可扩散到全身多系统、多器官,以并发脑膜脑炎最常见,合并急性胰腺炎比较少见,合并重症胰腺炎据国内资料报更少,加上胰腺炎往往在腮腺炎发病后3-4天以后甚至2周以后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容易引起医务人员及家长重视,在饮食控制方面只重视不吃酸、辣、甜味过浓的饮食,忽略了对高脂、高蛋白食糜的控制,忽略了患儿消化系统基础疾病的筛查和腹部体征的动态观察,使部分轻症胰腺炎向重症转化,增加了病情的危险程度、花费了更多医疗资源。

2.2合并重症胰腺炎主要临床病因除腮腺炎病毒外,高脂、高蛋白食糜的刺激,发热多汗及循环障碍致使胰腺组织血液灌注不良,患儿基础性疾病等都为诱发胰腺炎加重的重要因素。

2.3在流行性腮腺炎治疗中除药物及控制酸、辣、甜味饮食外,高脂、高蛋白食糜的控制也应重视;发病第4~7天出现持续性中上腹疼痛,有或无其他胰腺炎伴随症状,临床医师都应警惕并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及时做基础疾病检查、血脂肪酶的测定、B超检查胰腺体积大小,必要时Ct检查,以便早明确诊断与治疗,阻断其向重症胰腺炎发展。

综上资料分析,流行性腮腺炎并发急性重症胰腺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免疫预防控制

【abstract】objectivereducetheincidenceofmumps、shortenthepopulartime,improvethetreatmenteffect、reducecomplicationsandpreventthespreadofinfectionthroughtheeffectivecontrolandimmunization.methodsdideffectivecontrollingandimmunizationbytakingmeasuresoftreatinginfectedpersons、isolatingthesourceofinfection、monitoringthesituationandvaccinationprotectingthevulnerablegroups.resultsafterthetimelyandeffectivecontrolandimmunization,theepidemictimeofmumpsareeffectivelycontrolled,thereareonly31days,42infectionpatientsarecuredandnocomplications,andarenofurtheroutbreakspopulartrends.conclusionstimelyandeffectivecontrolandpreventionmeasurescanimprovetheimmuneefficacyofmumps、shortenitspopulartime,reducecomplications,andpreventinfectionandspread.

【keywords】mumpsimmunizationcontrol

流行性腮腺炎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多发于青少年及儿童。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腮腺疼痛、非化脓性肿胀及发热等[1]。该病的临床症状较轻且为自限性疾病,因此该病发生时极易被人们所忽视。但该病的危害不仅只局限于腮腺,同时可能会对脏器及腺体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2]。其并发症常见的有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卵巢炎、炎、心肌炎、胰腺炎等,情况严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我们通过对某辖区发生疫情的一所小学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控制及免疫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0年3月某辖区一有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小学,总调查人数901人,男482人、女419人。其中42人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男27例、女15例,平均年龄11岁。42例感染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无力、发热、耳部疼痛、头痛、食欲不振及腮腺肿大症状。

1.2方法

对已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隔离治疗,加强学校教室消毒工作,开展腮腺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及预警报告。

2结果

在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及免疫预防后,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流行时间仅为31天;42例感染患者在及时治疗后发病症状消失,痊愈出院且解除了隔离,同时也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出现;在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后,疫情并未有进一步流行发展的趋势。

3讨论

若无计划性免疫实施,流行性腮腺炎往往会随人群抗体消长而发生周期性流行。一般2-3年会流行一次,7-8年为一流行周期。1岁内儿童因从母体胎盘中获得免疫抗体而使得其感染该病的几率大为减小。该病多发于5-9岁儿童,且常见于冬春季。在人口稀少、交通闭塞、集体机构人群中易引起暴发。该病虽临床症状轻,但其可能会对感染患者造成的身体危害及社会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应加强控制及免疫预防。我们通过对某辖区一发生流行性腮腺炎小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及免疫预防,使得疫情得到了显著控制,其控制及免疫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应将已感染患者及时隔离,并送往医院住院或进行隔离治疗。在患者治愈前,不准许其进入公共场所或是学校上课,防止对其他人造成传播、感染。当患者治愈后,应由相关卫生部门对其进行健康体检,体检合格后方可接受其返校学习。

其次,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将传染源进行隔离,并对教室进行彻底全面消毒,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再其次,加强疫情的监测及预警报告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存在应立即向相关卫生部门报告,与此同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有效控制措施,将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观察及治疗,以防疫情蔓延。同时还应对学校进行调查及走访,定时向疾病控制中心及卫生局等报告疫情情况。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动员未感染过流行性腮腺炎的学生接种腮腺炎疫苗,开展预防接种,充分做好易感人群保护工作[3]。有调查通过对暴发腮腺炎校园学生的疫苗应急接种后的logisti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影响其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既往感染史、疫苗接种史等。若单独采用腮腺炎疫苗或是将其与风疹、麻疹疫苗进行联合应急接种,接种者其年龄、接种季节及时间等均不会对防治效果造成影响。这也充分说明了即使疾病流行,其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也能满足,可显著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

对流行性腮腺炎进行控制及免疫预防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应加大《传染病防治法》教育宣传力度,科学合理开展疫苗预防接种,增强民众防范意识,确保民众身心健康,切实防范该病发生、蔓延扩散。

参考文献

[1]孙振杰.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预防方法探讨[j].中国保健,2010,(10):74-75.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治疗;干扰素类/治疗应用;病毒抑制剂/治疗应用;儿童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颌下腺、舌下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本病传统采用中草药治疗,主要在减轻症状。近几年来,人们应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已取得满意效果[1]。本文采用α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与病毒唑治疗进行对照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601~200701沈阳市传染病院传染门诊收治流行性腮腺炎患儿98例,其中男60例,女38例;年龄2~7岁,平均4.6岁;病程均为发热2d以内。98例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诊断标准所有患儿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及流行性腮腺炎典型表现[2],均无并发症。符合第7版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观察组应用人α1b干扰素(北京三元基因有限公司,批号20050914),剂量100万U/次,每日1次,疗程3~5d。对照组用病毒唑(江西赣南制药厂,批号20050727),剂量10~15mg/(kg·d),分2次肌注或加入葡萄糖液中1次静滴,疗程3~7d,其他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相同。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行χ2检验。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经治疗72h体温降至正常,腮腺肿胀消退;(2)有效:经治疗72h体温降至正常,腮腺肿胀逐渐消退;(3)无效:经治疗72h体温未降至正常,腮腺肿胀消退不明显[2]。

2.2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效35例(58.3%),有效20例(33.3%),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13例(34.2%),有效15例(39.5%),无效10例(26.3%),总有效率73.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3,p

3讨论

本文采用α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与病毒唑治疗对照,结果表明,其退热、腮腺消肿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

干扰素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现已广泛用于儿科病、性疾病的治疗。干扰素抗病毒机制为:(1)干扰素能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生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使得病毒的mRna宿主细胞的核蛋白结合受到抑制,妨碍了病毒蛋白、病毒核酸以及复制病毒所需酶的合成,使病毒繁殖受到抑制;(2)干扰素是正常人体体液中存在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低分子蛋白质,是强有力的生理抗病毒制剂,除具有抗病毒作用外,还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调节功能,可使t细胞、B细胞功能明显增强;(3)干扰素注入人体后,又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大量产生干扰素,起始动作用。鉴于干扰素具有上述抗病毒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作用,本文对60例流行性腮腺炎应用干扰素治疗,结果证明疗效明显的优于病毒唑治疗,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因此,干扰素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用2009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78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在5~17岁,平均11岁。就诊前病程均在6~24h内。一侧腮腺肿大28例,两侧腮腺肿大41例,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9例。伴有发热者53例,其中体温在37.1°~38°者25例,38.1~39°者29例,大于39.1°者3例。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患者早期注意隔离、休息,给予富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漱口。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及板兰根冲剂,利巴韦林剂量为每日10~15mg/kg,分3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去刺仙人掌10g,白矾10g,冰片10g,捣碎调匀后涂于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位,外敷干净纱布,以胶布固定,更换1次/d。对发热者及时给予对证处理。化验血白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者,加用抗菌素口服。

2疗效判定及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肿大的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于1~3d消退,相应症状均恢复正常为显效;肿大的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于4~6d消退,且相应症状均恢复正常为有效;肿大的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消退超过7d,相应症状仍存在或出现并发症为无效。

2.2治疗结果见表1。

3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本病潜伏期较长,约14~25d,平均18d。腮腺肿大常是疾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d。常一侧先肿2~3d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也有仅单侧肿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甚或仅有颌下腺肿大或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腮腺肿大的特点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肿胀腮腺的边缘不清,有疼痛及触痛,在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常伴有发热、头疼、肌痛、纳差、乏力等症状。还可引起脑膜脑炎、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并发症。目前无特异性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传统外敷法多用金黄散、紫金锭或青黛散醋调外敷。也有用蒲公英、马齿苋等捣碎外敷。我院近几年采用仙人掌、,白矾、冰片外敷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仙人掌味淡性寒,功能有行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健脾止泻,安神利尿,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疾病。外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痈疖肿毒、蛇咬伤、烧烫伤,从资料记载可以看出,仙人掌治疗疔疮肿毒的作用显著。它全株入药,四季可采,取新鲜去刺仙人掌(因刺内含有毒汁,人体被刺后易引起皮肤红肿疼痛、瘙痒等过敏症状)捣碎敷患处,外用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白矾,性味酸涩寒,功效:收敛止痒,燥湿祛痰,解毒杀虫,止血止泻,清热消痰,主要用于治疗痈肿恶疮、湿疮湿疹、疥癣及毒蛇咬伤等症。外用能抗菌消炎,收敛防腐。冰片,为龙脑香料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性味苦寒,主要功效:开窍醒神,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主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等。外用有消肿止痛之功,防腐止痒之效。这三种药物混合使用,可加强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效果。这3种药物方便易得,价格便宜,配合此中药外敷,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7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腮腺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腮腺炎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mg/(kg•d)、头孢呋辛钠50mg/(kg•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中药汤剂。5d为一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4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25%;观察组患者显效38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7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腮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腮腺炎;临床观察

腮腺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亦偶见于成人。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腮腺炎,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腮腺炎患者186例,年龄5~16岁,平均年龄(10.6±2.7)岁;其中男性102例,女性84例;病程1~3d。全部患者均有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局部肿胀发亮,触之疼痛等临床表现,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伴随症状。其中合并脑膜炎16例,炎12例。

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3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入院后均隔离,并注意卧床休息。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mg/(kg•d)、头孢呋辛钠50mg/(kg•d)。对合并脑膜炎患者如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可静脉推注20%甘露醇1g/kg,每6h一次,直至症状缓解。合并炎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短期治疗。同时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口服,处方组成为:贯众、板蓝根、金银花、黄芩、黄连、黄柏、玄参、柴胡、夏枯草、僵蚕、牛蒡子、桔梗、马勃、生石膏(先煎)、甘草。上药1剂/d,加水煎煮,分早晚2次温服。5d为一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1]。

1.3疗效标准:显效:腮腺肿痛消失,颌下淋巴结未触及,体温正常,精神、食欲恢复。

有效:腮腺肿痛明显缩小,硬结变软,体温下降,精神、食欲好转。

无效:腮腺肿痛、体温、精神、食欲均未见好转,甚至出现并发症[2]。

1.4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显效35例,有效4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25%;观察组患者显效38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7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腮腺炎病毒对腺体和神经组织有较强的亲和力,可通过飞沫传播,经口、鼻进入体内,侵犯腮腺后引起急性炎症,严重者可累及心、脑、肝、肾、和神经系统等。具体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等,一般好发于儿童。腮腺炎一般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易于流行。

目前临床对腮腺炎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给予对症、支持疗法。利巴韦林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对腮腺炎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中医学理论认为腮腺炎为外感风温之邪,从口鼻而入,阻于少阳,气血壅滞,热毒结于腮,导致耳下腮颊漫肿无边而有痛感。治则以清热解毒、疏风凉血为法。

方中以贯众、板蓝根、金银花为君药,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消斑;黄芩、黄连、黄柏三者合用,可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柴胡擅长疏半表半里之邪,可透表泄热、升阳举陷;玄参清热凉血;夏枯草配伍牛蒡子,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僵蚕、桔梗可消痈排脓、化痰散结;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生石膏入汤剂宜先煎,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之功效[3]。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腮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杜耀战,张慧珍,郭林芝.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腮腺炎7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9):556.

[2]蔡竹青.小儿流行性腮腺炎106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8):977.

[3]何小利,牛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230例[J].现代中医药,2010,30(6):58.

作者单位:459003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

(上接第314页)

如患者脘腹胀满加用厚朴10g、炒麦芽20g、枳壳10g;便秘者加用郁李仁10g、火麻仁30g;消化不良者加用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麦芽12g;嗳气、呕吐者加用生姜6片、竹茹9g;疼痛剧烈者加用延胡索10g、甘草9g等。

1.2.2分析方法:回顾分析136例患者临床资料,从其性别、年龄、病情、治疗方法、治疗效果、Hp根除率等方面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并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疗效评价:

治愈: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或X线检查正常;

好转:主要临床症状缓解、胃镜检查或X线检查病情好转;

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胃镜检查或X线检查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13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经治疗后共治愈110例,好转13例,无效13例,治疗总治愈率为79.71%,总有效率为90.58%,其中对照组治愈49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72.06%,治疗有效率为83.82%,观察组治愈61例,好转5例,治愈率为89.71%,治疗有效率为97.06%。经治疗后120例患者Hp检查结果为阴性,两组患者具体治疗效果统计详见表1。

3结论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Hp感染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大量临床资料研究表明,Hp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具有紧密联系,根除Hp能够促进溃疡的愈合,如不能彻底根除Hp将会导致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由表1可以看出,经传统三联疗法治疗的对照组68例患者中,共治愈49例,好转8例,治愈率为72.06%,治疗有效率为83.82%,而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68例患者中共治愈61例,好转5例,治愈率为89.71%,治疗有效率为97.06%。,两组间临床治愈率、治疗有效率间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根除Hp,其临床根除率较高,可达90%左右,但此法临床副反应大,而且服药次数繁琐、药价高,依从性差,在临床上应用具有一定的瓶颈3。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不仅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能够缓解西药带来的副作用,使患者更能够听从医嘱进行治疗,从而使溃疡的治愈率、治疗有效率大大提高,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病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妍.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48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4):93.

[2]梁卫.溃疡丸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75.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8

对照组总有效率67.6%,治疗组总有效率9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2,p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干扰素;疗效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发热伴咀嚼受限,并有累及多种腺体组织或脏器的倾向,并引发脑膜炎、胰腺炎及生殖系统并发症,在儿童及青少年中传染性强,缺乏特效药物治疗。近年来采用的抗病毒药物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笔者采用干扰素短程治疗13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2月至2006年9月间收住我所的13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以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作为诊断依据。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2组临床资料基本相近,具有可比性(表1)。所有患者人院前均无并发症,且均未用过抗病毒药物。

2方法

2.1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退热、脱水剂、止惊剂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α5-15万u/kg,qd,连用3d;对照组给予病毒唑针剂每天10-15mg/kg,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3d。

2.2统计学处理应用SaS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Y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3疗效标准判断显效3d内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耳垂周围疼痛缓解,腮腺肿大及颌下腺肿大明显消退。有效:上述表现明显好转,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上述表现无明显改观。

3结果

治疗组68例中显效44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中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67.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7.72,p

4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俗称"猪头肥"、"蛤蟆瘟"。腮腺炎病毒属副黏病毒,Rna型,病毒经呼吸道传播,潜伏期后形成病毒血症,引起腮腺非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唾液腺肿胀、疼痛和持续性发热、拒食、哭闹不安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外,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炎、卵巢炎、心肌炎等[1]。其病理特征为非化脓性炎症。

干扰素是一种抗病毒、抗肿瘤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在控制病毒感染、阻止病毒在机体内扩散以及促进病毒性疾病的痊愈等方面均起重要的作用。干扰素作用机制,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而是作用于宿主细胞的基因,使之合成抗病毒蛋白(aVp)。aVp包括蛋白激酶、a合成酶以及2一磷酸二酯酸,这些酶作用控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亦可影响病毒的组装与释放,使病毒不能增殖,起到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在病毒复制的同时。即形成或释放干扰素(内源性干扰素)。因此内源性干扰素的产生较特异性抗体为早,干扰素很快能渗入邻近细胞产生aVp,所以干扰素既能中断受染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的扩散。干扰素诱导产生的aVp只作用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没有影响。同时干扰素还具有增强杀伤t细胞引起的细胞毒作用,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吞噬功能[2]。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9

【关键词】腮腺炎;痰热清;疗效

作者单位:200090上海杨浦区中心医院(杨惠萍陈兴);上海闸北区第十人民医院(李名)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为观察痰热清治疗此病的疗效,收集了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间用痰热清静脉滴注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6例,并与以利巴韦林治疗的36例作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历选择均符合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

1.2一般资料流腮72例均有发热,最高为40,最低37.6,耳下腮腺肿胀(单侧53例,双侧19例),18例同时有一侧或双侧颌下腺肿胀,1例同时有舌下腺肿大。49例有轻度头痛和(或)消化道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轻度腹痛等,均不严重。无腹泻、昏迷或抽搐病例。72例均作三大常规检查。65例白细胞计数为(4.0~10.0)×109/L,另7例为(10.0~12.0)×109/L,分类中性白细胞在0.5~0.7范围内,淋巴细胞在0.3~0.5范围内,尿和大便常规检查全部在正常范围内。对部分腹痛患儿(9例)抽血作淀粉酶检查(温氏法),结果7例为32单位,2例为64单位。全部病例接受治疗前病程为1~3d。

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中男26例,女10例,平均年龄(8.3±2.8)岁,入院前病程(4.2±1.3)d;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平均年龄(7.6±2.2),入院前病程(4.1±1.4)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

急性腮腺炎治疗方法篇10

1范围

本指南制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

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同义词:痄腮(中医学病名)。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3.1.2表现

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1.3实验室检查

(1)血象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3)病原学检查。从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或血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用补体结合试验或eLiSa法检测抗V(Virus)和抗S(Soluble)两种抗体,S抗体在疾病早期的阳性率为75%,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证据,患病6~12月后逐渐下降消失,病后2年达最低水平并持续存在。

3.2鉴别诊断

3.2.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学病名发颐)

腮腺肿大多为一侧,局部疼痛剧烈,拒按,红肿灼热明显;成脓时局部有波动感,按压腮部可见口腔内腮腺管口有脓液溢出;无传染性,常继发于猩红热、伤寒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之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3.2.2其他病毒性腮腺炎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都可引起腮腺肿大。对再次发生腮腺炎的病例,应作抗体测定,如为阴性,应考虑其他病毒引起的腮腺炎,可依据病毒分离加以鉴别。

3.2.3急性淋巴结炎

耳前、颈部、颌下淋巴结炎,有时易与腮腺炎、颌下腺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淋巴结发炎时,局部疼痛较重,肿胀的淋巴结边缘清楚,质地较硬,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红肿灼热明显;腮腺管口无红肿;常有头面或口咽部感染灶;周围血象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4辨证

4.1温毒在表证

轻微发热恶寒,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有头痛、咽红咽痛、纳少,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4.2热毒蕴结证

高热,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胀痛,范围大,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或有烦躁不安,面赤唇红,口渴欲饮,头痛呕吐,咽红肿痛,颌下肿块胀痛,纳少,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4.3邪陷心肝证

高热不退,耳下腮部漫肿疼痛,坚硬拒按,头痛项强,烦躁,呕吐剧烈,或神昏嗜睡,反复抽搐,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4.4毒窜睾腹证

腮部肿胀同时或腮肿渐消时,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痛时拒按,或伴发热,溲赤便结,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4.5毒结少阳证

腮部肿胀数日后,左胁下、上腹部疼痛较剧,胀满拒按,恶心呕吐,发热,大便秘结或溏泄,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基本法则。温毒在表证治以疏风清热,散结消肿;热毒蕴结证治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软坚散结只可用宣、通之剂,以去其壅滞,不要过于攻伐。壅滞祛除,则风散毒解,可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邪陷心肝证治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毒窜睾腹证治以清肝泻火,活血止痛;毒结少阳证治以清泄热毒,和解少阳。本病宜采用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治疗,有助于加速腮部肿胀的消退。

5.2分证论治

5.2.1温毒在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主方:柴胡葛根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牛蒡子、葛根、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夏枯草、赤芍、桔梗、甘草等。

加减:咽喉肿痛加马勃、玄参;纳少呕吐加竹茹、陈皮。

5.2.2热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主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黄连、连翘、升麻、板蓝根、蒲公英、挂金灯、玄参、夏枯草、陈皮、桔梗等。

加减:热甚便秘加生石膏、大黄;腮部肿胀甚,坚硬拒按加海藻、牡蛎、赤芍、牡丹皮。

5.2.3邪陷心肝证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主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常用药:栀子、黄连、连翘、板蓝根、生地黄、生石膏、牡丹皮、赤芍、玄参、钩藤、僵蚕、甘草等。

加减:头痛剧烈加用龙胆草、石决明;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代赭石;神志昏迷加服至宝丹;抽搐频作加服紫雪丹。

5.2.4毒窜睾腹证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黄连、蒲公英、醋柴胡、川楝子、荔枝核、延胡索、桃仁、赤芍、青皮等。

加减:睾丸肿大明显加莪术、皂荚;伴腹痛呕吐加郁金、竹茹、制半夏;少腹痛甚加香附、木香、红花;伴腹胀便秘加大黄、枳实。

5.2.5毒结少阳证

治法:清泄热毒,和解少阳。

主方:大柴胡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黄芩、制半夏、蒲公英、郁金、枳壳、竹茹、川楝子、虎杖、大黄、白芍、甘草等。

加减:大便溏泄去大黄,加苍术、煨木香;腹痛剧烈加川芎、红花、牡丹皮。

5.3中成药

(1)腮腺炎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邪犯少阳证。

(2)安宫牛黄丸:3岁以内每服1/4丸,4~6岁每服1/2丸,7岁以上每服1丸,1日1次。用于邪陷心肝证。

(3)醒脑净注射液:每次2~4mL,肌肉注射,1日2次;或每次10~20mL,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1日1~2次。用于邪陷心肝证。

(4)龙胆泻肝丸:每服3~6g,1日2次。用于毒窜睾腹证。

5.4药物外治

(1)如意金黄散、青黛散、紫金锭(即玉枢丹)、玉露膏、季德胜蛇药、大黄粉,任选1种,适量,以醋或茶水调,外敷患处。1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已破溃者禁用。

(2)鲜仙人掌:每次取1块,去刺,洗净后捣泥或剖成薄片,贴敷患处。1日2次。用于腮部肿痛。

(3)鲜蒲公英、鲜芙蓉花叶、鲜败酱草、鲜马齿苋,任选1种,也可2种合用,适量,捣烂外敷患处。1日1~2次。用于腮部肿痛。

(4)鲜芙蓉叶、鲜败酱草各适量,捣烂;青黛10g、大黄10g、皂荚10g、荔枝核10g,研细末。将以上药物混合、调匀,敷睾丸肿痛部位,并用布带托起睾丸,药干则用清水润湿继用。每日1次。用于睾丸肿痛。

5.5针灸疗法

5.5.1体针

主穴: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关冲。随证加减:温毒郁表加风池、少商;热毒蕴结加商阳、曲池、大椎;睾丸肿痛加太冲、曲泉;惊厥神昏加水沟、十宣;脘腹疼痛加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用泻法,强刺激,1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点刺放血。

5.5.2耳针

取穴:耳尖、对屏尖、面颊、肾上腺。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强刺激,每次留针20~30min,1日或隔日1次。用于腮部肿痛。

5.5.3耳穴贴压

取穴:双侧腮腺、皮质下、肾上腺、面颊。用王不留行籽按压在穴位上,胶布固定,按压每个穴位,以耳廓发热为度。1日按4~5次,一般3~4日为1个疗程。用于腮部肿痛。

5.6激光疗法

用氦—氖激光照射少商、合谷、阿是穴。每穴照射5~10min,1日1次,连用3~5日。用于腮部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