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2:01

低碳环保技术篇1

关键词毛竹林;低碳环保;管理

中图分类号S7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4-0168-01

毛竹为禾本科刚竹属,竹秆的直径、高分别超过20cm、20m;叶片呈披针形,厚度较薄,体积小;笋期及花期分别在4月、5―8月。毛竹是我国一种分布面积最广、种植历史悠久的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主要分布在长江南部地区。其适宜生长的区域主要为海拔400m以上的丘陵等地。竹秆较为粗壮,具有良好的篾性,因此不仅在棚架、梁柱等建筑上得以广泛应用,还应用于一些农具及工艺品的编织中。笋的口感鲜美,可鲜食,也可经过加工,制成笋衣、笋干等食用。此外,毛竹四季长青,比普通林分的固氮能力更加强,年平均固氮能力分别是热带雨林、杉木的1.3倍、1.5倍左右。

毛竹是宣城市的一大优势资源,境内有丰富的竹资源。目前,宣城市竹林的总面积约为1.6万hm2,其中毛竹占比达到83%左右。每年宣城市可生产毛竹超过240万根,成为当地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毛竹不仅成林速度很快,而且产量很高,在人们的衣、食等行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一般毛竹造林后,经过8年左右的管理,即可每年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适量采伐。毛竹林的经济效益,一般用材林、丰产用材林、笋竹两用林、高产笋竹两用林平均收益分别为0.40万~0、50万、0.70万~1.20万、1.40万~3.00万、7.0万~10.8万元/hm2。为了在此基础上增加毛竹的经济效益,宣城市在林地清理、整地、施肥、管理等多个环节采取了高效经营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但对毛竹林固定二氧化氮的能力产生了破坏。采取低碳环保的经营措施后,固氮能力达到12~13t/hm2,较之前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在不对毛竹林固氮能力产生任何影响的基础上实现毛竹的高产,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技术。

1将造林、劈山松土方式分别改为林中造林、免垦抚育

一般毛竹造林密度不可过大,宜控制在350~650株/hm2,竹林中的不少林地呈状态,与经营其他树种的林分相比,固定二氧化氮的能力有一定的降低。为了减少这种损失,可针对毛竹新长出的竹鞭生长至3.5m左右以及生长2年的竹鞭超过2.3m的位置笋数量不多的特点,在林间的空地、疏林等位置进行林中造林。随着毛竹林的生长,每年进行扩穴,并对林中造林的树木进行采伐。改进后,不仅大大降低了林地原有的固碳能力,还为刚种下的毛竹起到一定的遮挡阳光的作用,可提高新造毛竹林的成活率。

采伐毛竹时,原来采用的方式为砍竹,留下的竹篼彻底腐烂至少需要10年,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对孕育竹笋等也有不利的影响,还增加垦复成本。经过改革后,伐竹的方式改为带蔸将竹株挖出,采取带全蔸或半蔸的方式均可[1-2]。这样可以大大增加毛竹林内的空间,取得较好的效益。举例说明,如每年采伐竹子的数量为25株,经过6年,总数达到150株,如果将其竹蔸全部挖走,就等于将毛竹林在6年间彻底进行了1次垦复。因此,伐竹时带蔸可以促使毛竹利用效率的提高,与以前砍竹的方式相比,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2将一丛单株造林、全竹留养方式改为多株造林、适度钩梢

以前毛竹在造林时,常采用的方式为母竹移栽(一丛单株),不能保证都成活,且即使成活了,也不一定有新竹长出,不仅使毛竹林成材的时间有所延迟,还使林地原有的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很难恢复。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与一丛单株的方式相比,多株一丛种植模式的效果更好。因此,宣城地区在造毛竹林时,可采取每丛多株的造林方式,以促使造林后尽快成材。

对于绝大多数毛竹林,一般不需要进行钩梢处理,只有对于那些容易受到大雪压、冻害的竹林,才需要适当地进行钩梢。据有关资料显示,毛竹林经过钩梢后,遭受雪灾时其受损几率大大降低,较未钩梢的林分效果显著。由此可知,适当地采取钩梢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雪、冰冻等灾害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尽可能地降低竹林的损失。此外,钩梢后顶端优势被打破,竹林内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对鞭芽及竹笋的生长有利[3]。

3将药剂防治害虫改为灯光诱杀

对毛竹上发生的虫害,及时进行防治可为毛竹高产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药剂防治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可以利用大部分害虫对紫外线(350nm左右)具有趋性的特点,改用黑光灯(也称低气压汞气灯,可辐射360nm的紫外线)进行诱杀。有关研究表明,黑光灯对害虫进行诱杀,效果比药剂防治明显,不仅可消灭大部分害虫,还可以根据捕杀的虫口数量及种类,对害虫发生的规律及发生趋势、虫口密度等进行预测,为下一步防治提供科学的指导[4]。

4参考文献

[1]高璜,程平,彭九生.毛竹林低碳经营技术问题探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5(5):34-36.

[2]章武.浅析毛竹林低碳环保经营技术[J].大科技,2015(11):70-72.

低碳环保技术篇2

【关键词】低碳环保;温拌技术;125省道;应用

盐城市盐都区125省道工程路面结构型式为4cm改性沥青aC-13+8cm道路石油沥青aC-20+32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施工中,聘请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作为技术咨询服务单位,进行前期相关技术准备、配合比试验、混合料现场控制指导及检测。编制了《盐城市盐都区低碳环保温拌技术在125省道中应用大纲》,同时技术服务组及时开展了相关工作。

1温拌剂性质调研与选用

目前市场上存在高达20多种的温拌产品,主要概括为四大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温拌技术与我国其他行业一样,走的是“引进-消化-自研”的模式。所提到的四大体系如下:

1.1有机添加剂法

作用原理:将低熔点的有机添加剂添加到沥青混合料中,从物理化学角度来改变沥青的粘温曲线。典型代表:南非Sasol公司的“Sasobit”

1.2沥青—矿物法

作用原理:加入合成沸石,使沥青产生发泡现象。典型代表:德国“aspha-min”

1.3泡沫沥青温拌混合料法

作用原理:将软质沥青结合料和硬质泡沫沥青结合料在拌和的不同阶段加入到混合料中。典型代表:英国和挪威联合开发的“wam-Foam”

1.4基于乳化沥青平台的温拌法

作用原理:顾名思义,该混合料的结合料采用的是特殊乳化沥青。典型代表:美国“evotherm”

通过广泛的国内外调研,分别了解国内外对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研究状况,对几种技术的技术特点、施工设备、施工工艺、适用范围等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初步论证温拌技术相对于热拌沥青混合料技术的优势特点,最终选定用于125省道盐都段中的改性aC-13沥青混合料中的最佳温拌剂是“Sasobit”温拌改性剂。

2温拌沥青混合料降温性能试验

通过室内试验,对温拌沥青混合料和热拌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综合比较,客观评价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

2.1温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工程中采用马氏击实成型方法,对125省道盐都段中的改进型aC-13沥青混合料级配进行设计。结合温拌沥青混合料性能更适用于温度下降很快的薄层或超薄层结构的特点,以aC-13沥青混合料作为研究对象,集料采用常见的玄武岩集料,沥青混合料按马氏击实仪方法设计时,采用双面75次击实成型。对成型试件进行各种性能测试和评价。

2.2拌和及击实温度

添加温拌剂后,应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室内拌和、成型温度。为确定合适的拌和与击实温度,根据添加温拌剂前后的沥青混合料粘温曲线,对几个不同的温度分别进行击实试验,对其体积指标进行比较。

2.3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进一步验证添加温拌剂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影响,其中重点针对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高低温性能等

(1)高温稳定性试验:包括车辙试验等;

(2)抗水损坏性能试验;包括浸水马歇尔试验等;

(3)低温抗裂性能试验;包括浸水冻融试验等。

3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

3.1温拌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目标配合比设计工作是整个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合比设计的粗加工的过程,设计目的主要是确定符合设计要求的、经济的集料与沥青的混合物,对确定最佳沥青用量,选择合理的冷料比例,验证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目标配合比设计过程中,技术服务组将原材料运往南京,在院本部完成,目标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原材料试验;(2)级配设计;(3)最佳油石比确定;(4)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验证;(5)沥青混合料低温稳定性能验证;(6)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性能验证

3.2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的使用性能和路面的使用寿命,是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环节,施工过程中,技术服务组指导施工单位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并对其中重点环节进行把关和技术控制。主要内容包括:(1)拌和楼筛网设置;(2)拌和楼性能调试与评估;(3)拌和楼流量试验;(4)生产配合比级配确定;(5)生产配合比最佳油石比确定;(6)混合料性能试验验证;(7)温拌剂添加方法。

3.3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验证(试拌试铺)

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验证、试铺是沥青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技术服务组负责对生产配合比调试结果进行验证,并进行相关沥青混合料试铺的技术指导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试验路铺筑方案;(2)完成施工前技术交底;(3)制定合理的试验路铺筑方案;(4)全程指导试验路施工;(5)对试验路进行技术总结,提交试验路总结报告,提供正常施工参数。

4温拌沥青混合料现场控制指导及检测。

4.1施工工艺过程巡查及监控

(1)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运料车的数量、覆盖方式等。

(2)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摊铺机的摊铺速度、工作状态等。

(3)压路机的碾压压实: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以往工程经验确定最佳碾压方案。

(4)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温度的把关:温拌沥青混合料的出厂、摊铺、初压、复压、终压、成型温度。

4.2路面均匀性

结合构造深度试验、渗水试验,对施工路段路面施工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4.3沥青用量与级配

通过温拌沥青混合料抽提试验对混合料级配和油石比进行检测。

4.4马歇尔击实试验、最大理论密度试验

通过马歇尔实验检测混合料体积指标。

4.5路面压实度和厚度

主要结合现场取芯评价沥青路面厚度和压实情况进行评价。

5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5.1温拌沥青混合料初期投入分析

(1)温拌剂添加计量设备

是温拌剂的添加装置,该部分费用因不同温拌技术而不同,可以由温拌添加剂提供商提供,价格一般不超过10万元/套。

(2)温拌添加剂

目前,国内常用的温拌添加剂有南非Sasalwax公司的Sasobit,和美国meadwestvaco的乳化添加剂evotherm。

根据两种温拌添加量的添加量和单价(Sasobit26000元/吨,evotherm15000元/吨),折算后,温拌沥青混合料大约增加30~50元/吨。

5.2evotherm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基于乳化平台温拌沥青技术所增加和减少的工程造价主要有以下几部分:(1)拌合楼的设备改造费用;(2)温拌浓缩液费用;(3)节省的燃料费用;(4)人员机械节省费用。

5.3Sasobit温拌沥青混合料生产成本分析

(1)温拌浓缩液费用;(2)节省的燃料费用;(3)人员机械节省费用

6结语

温拌沥青技术代表着未来沥青路面技术的方向,但是由于问世时间短,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尤其是以水损害问题需要作出确实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的温拌沥青技术还处于路面试验阶段,并且绝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技术,因此全面系统深入的对温拌技术从温拌剂生产到路面铺筑技术都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低碳环保技术篇3

【关键词】低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社会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建筑项目环保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建筑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建筑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这一背景下,低碳建筑理念成为了当前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重要发展方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低碳建筑理念的应用对于我国环保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于我国环保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为此建筑技术与管理研究者,结合低碳建筑特点与建筑项目技术与管理实践工作与建筑项目技术与管理实践工作,开展了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二、低碳建筑项目概念与特点分析

在建筑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好在建筑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好,我们对碳理念建筑的概念定义为定义为:利用优化建筑材料、技术与设备方法,在项目施工以及建筑物使用生命周期内及建筑物使用生命周期内,合理减少建筑石化能源使用项目与总体数量与总体数量,提高建筑项目整体使用能效,实现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理念的建筑项目放量理念的建筑项目。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理念建筑项目的设计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理念建筑项目的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相关管理研究我们发现相关管理研究我们发现,低碳理念建筑在设计与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特点着以下特点。前期技术与资金要求较高前期技术与资金要求较高。在低碳理念建筑设计与施工中设计与施工中,对于工程设计技术以及工程前期投资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如建设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采用大量低碳环保技术应用技术应用,并开展与新技术相关的各类研究工作,并投入一定数量的研究资金数量的研究资金。为此工程项目建设方需要与设计部门、银行行、政府部门等组织进行对方合作,寻求技术、政策与资金支持持,确保低碳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管理层面广泛管理层面广泛。低碳理念下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管理内容更加广泛理念下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管理内容更加广泛。其管理过程包含了建筑项目方案的制定其管理过程包含了建筑项目方案的制定、设计、施工、竣工,以及项目交付后的使用与日常管理及项目交付后的使用与日常管理,乃至项目拆除工作等所有工作环节工作环节。这种一体化与整体性的管理过程,对于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工程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工程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在低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中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中,其技术内容包括了大量设计技术、原材料技术材料技术、技术设备的应用、施工技术、能源技术以及建筑管理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使用理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使用。因此造成了建筑项目管理中,技术要求水平的提升术要求水平的提升。因此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技术研究的管理力度力度,确保建筑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

三、低碳视角下建筑项目主要管理模式研究

(1)项目建设前期管理。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中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中,前期管理工作的开展占据着重要位置要位置,也是建筑项目低碳理念树立与落实的基础。在项目管理中其主要的前期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管理中其主要的前期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是项目低碳目标的确定目标的确定。在这一过程中,投资方必须做好项目建设前景设前景、建设过程资金与技术使用以及整体收益研究,确保项目建设投资与开展的顺利完成目建设投资与开展的顺利完成。其次是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作用用。业主投资方在确定项目低碳目标后,就需要根据目标要求获取各方面对项目建设的支持求获取各方面对项目建设的支持。这些支持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内容。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性支持;二是环保技术研究部门与企业的技术支持部门与企业的技术支持;三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最后是做好目设计与工程招标工作做好项目设计与工程招标工作。在项目技术与资金支持到位后后,投资方既可以根据低碳目标寻找设计机构开展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与建筑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制定与建筑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投资方再根据设计方案在社会中寻找具有建设能力的施工企业开展项目招标工作招标工作,完成工程前期所有工作。

(2)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管理。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其核心在于低碳建设生产过程中,管理区域包括了施工人员生产与生活管理区域包括了施工人员生产与生活、管理办公、设备运行等各个层面各个层面。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两方面问题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全面节能减排的开展。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将节能减排理念深入到工程办公、施工、生活等工作过程中生活等工作过程中,确保工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如办公与施工中采用节能灯具照明办公与施工中采用节能灯具照明;施工过程尽量采用变频技术设备术设备;临时建筑采用可循环再生材料建设等,都是低碳理念的重要措施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是建筑垃圾处理中的低碳管理。在建筑垃圾处理中筑垃圾处理中,管理者应秉承“33R”原则原则,合理规划垃圾运输路程与载重量程与载重量,最大化降低建筑垃圾处理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3)项目使用运营阶段管理。在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在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项目竣工完成后的使用运营阶段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段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投资方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转换为项目业主已经转换为项目业主,在项目管理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项目使用运营阶段中的低碳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使用运营阶段中的低碳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业主方需要聘请专业的低碳技术研究部门对项目低碳技术进行检测测,对于不符合低碳技术要求项目内容进行反馈,由施工企业进行返工处理进行返工处理。其次项目低碳建设达标后,业主方需要聘请具有专业低碳管理资质的物业管理部门具有专业低碳管理资质的物业管理部门,对项目开展专业化的低碳物业管理工作的低碳物业管理工作。最后是业主方需要对项目运行中的物业管理进行监督管理业管理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工作符合低碳减排要求减排要求。

参考文献:

低碳环保技术篇4

就当前而言,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是我国低碳农业的主要形式,1993年,农业部协同七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在有机农业方面,截至2007年8月,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产品总数2647个,实物总量1956万吨,认证面积311万公顷。未来10年,我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我国有机农业产量将居位世界第一。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制约因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低碳农业的发展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低碳农业概念在我国提出时间并不长,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低碳农业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法律法规方面尤其欠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已有的《环境保护法》仅对农业环境保护有简单的涉及,未能将农村环境、农业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统一起来;而且农村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县级环保部门和农业环境监测部门较少在其所辖村镇设立派出机构。另外,环境统计和检测体系不健全,环境监察和监测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2.体制障碍制约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升,成功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但包产到户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追求产量的增长和经济利润是其突出特点,体制下的农业生产主体对环境保护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缺乏天然动力。这种分散、孤立的散户经营,直接影响了低碳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组织。例如,一个农户或一个种植园实行低碳农业的模式,而周围的耕地仍是石化农业,这个生态模式的土壤、空气和水源就仍会受到影响和污染。

3.科技支撑较为薄弱,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

低碳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生态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加工技术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技术支撑,而我国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数量相对少,而能够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就更少了,病虫害防治、立体养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防腐技术等一些农村急需的关键技术研发进展都较为缓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需要。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涉及低碳农业领域方面开展了一些实用技术研究,但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和转化渠道不畅。我国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农村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机制不活、手段落后、知识老化等问题,致使低碳技术引入农业经济速度缓慢,成果转化或技术转让与效益脱钩,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普及和潜在效益的发挥。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从国家层面看,对于低碳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发展措施和保障机制等缺乏纲领性的规划文件,更没有对低碳农业专门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将政策导向倾向于一些短时间内就能见效果的领域,再加上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低碳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备,不少设备早已老化,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陷入无人过问的尴尬境地。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保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

5.农村人口素质较低,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

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决定了它对农民素质有较高要求,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二是思想观念落后,低碳意识淡薄。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科技人才流失,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由于科技资源有限,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再加上低碳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进一步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农业发展规划

低碳农业不仅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制定低碳农业的发展规划,以及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结合、层级性和统筹性相结合的低碳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路线图、低碳农业技术的标准及碳减排的目标;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措施等,并研究低碳农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域特点,选择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务实推进。

2.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引导和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要增加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财政补贴政策,改善农业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环境补贴额度与其环境保护投入相挂钩的财政补贴政策,通过加大低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力度,引导农民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业生产资料,采用生态和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三是重构现有与资源和环境保护有关的税种,通过开征碳税,扩大资源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提高税率等来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四是建立支持低碳农业的财税政策的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对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各项财税政策工具的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便能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各种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财税政策的结构、方向和力度。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修订现有法律,注入低碳农业的理念和内容。低碳农业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确立,将对整个法律体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低碳农业的法制建设涉及到整个法律理念的更新。体现在立法上,就是在制定和修改所有涉及农业的法律时始终都要贯穿低碳农业的理念,要把这种理念融入整个法律体系之中。如应修订《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法律,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废弃物的回收、有害物质的使用及排放等作出特殊的规定。二是出台新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可以考虑立以《低碳农业法》为龙头,其他相关法律为配套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群,并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4.大力推动低碳农业产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在遵循生态原则的大前提下,把分散的农户以产业化经营的方式组织起来,走“小群体—大规模,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实现统一配套的产业化经营,如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耕作技术、统一收获加工、统一销售等,从而使绿色农产品的来源品质和生产规模得到保证。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民合作组织经营方式,二是集体土地经营流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5.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低碳农业提供技术支持

要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切实把低碳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作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当前,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加快建立低碳农业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创新体制和研究平台,尽快推出一批符合低碳农业要求的先进适用的种养技术和加工技术,发展一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创新型企业;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技术转化和推广体系,建立低碳农业示范区,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组织技术培训,加速推动低碳农业技术的转化与运用。

6.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加强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低碳环保技术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管理

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生产方式革新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模式。英、美、日、德等国政府充分发挥管理角色作用,制定计划与战略、完善法律、推行政策、实施“绿色增长”战略。我国近年来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履行大国环境保护责任,同时应对新一轮经济模式竞争已日益成为迫切问题,从本国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政策经验,尽快形成我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政策体系是我国政府刻不容缓的责任。

1.低碳经济与低碳管理

低碳经济是英国率先提出,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并致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于环境、可持续的能源市场方面发展,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1]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以往高碳经济模式而言的,高碳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产模式主要依赖无限制地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无限制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而低碳是在人类生活中,尽量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实现工业转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低碳经济的特点。低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能等,所以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模式。能够为人类创造更高质量生产、生活模式的新经济形式。[3]

低碳管理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制定低碳实施的战略规划,完善法律制度、推出低碳管理政策、建立低碳管理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形成以低碳为方向的系列管理措施,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管理。包括低碳能源开发与应用、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培植、低碳消费引导、低碳城市建设等具体目标。

2.发达国家低碳管理的政策经验

2.1法律规范

2007年11月,英国议会签署了《气候变化法》,规定到2020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6%-32%,到2050年削减至少60%,此法签署使英国成为全球第一个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通过法律手段治理减排、建立约束性框架的国家,并在实践中积极履行并证明经济增长和减少排放可以同时实现。

日本是为低碳经济立法较为完善的国家,早在1979年,为应对石油危机,降低对石油的依赖,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之后又制定了《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环境保护法》、《循环性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以及《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全面推动各项节能措施的实施,严格控制全社会各行业对能源需求的增长。2000年日本推出《绿色采购法》将低碳管理由生产领域深入到消费领域,规定国家机关和地方政府等单位履行优先采购绿色产品的义务并公布年度绿色采购数据,以立法形式要求机关、企事业、公民履行绿色采购义务。

美国布什总统时期签署了两个重要能源法案:《2005年能源政策法》、《2007年能源独立安全保障法》,布什政府明确提出未来10年汽油使用量和减排目标。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交易法案》、《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表明了美国低碳经济转型的目标确立。并在法案中规定了电力、石油、制造业的减排标准、进度目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二氧化碳回收等技术要求、规定建筑、交通、电器、公共事业等行业的能源效率标准。还有突出的一条贸易规定:从2020年起将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排放关税,这是美国政府将低碳管理由国内扩展至国际的率先做法。

印度政府先后颁布了《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法》、《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依据和保障。可以看出印度非常重视用法律规范形式推动节能减耗。

德国也推出《可再生能源法》,保证可再生能源的地位,提出大力发展风能、促进风能设备更新换代,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法》,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与价格提供保护。《可再生能源供暖法》促进可再生能源用于供暖。《热电联网法》积极推行热电联产技术,规定使用此技术生产获得补贴。

2.2政策引导

2.2.1经济政策

英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政策鼓励低碳经济发展:气候变化税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工商企业各部门的煤炭、天然气和电能的使用数量差别纳税,不同能源品种税率也不同。2002年英国率先启动碳排放交易制度,是最早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国家。碳基金成立于2001年,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基金主要来源于气候变化税、垃圾填埋税和贸易与工业部的部分资金,帮助企业等部门解决减排过程中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等问题,主要活动内容是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投资低碳项目等。英国还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要求所有注册的电力供应商所生产的电力有一定比例来自可再生能源,并且配额应逐年增加。制定和实施碳足迹管理标准。《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规定了产品在企业间、和企业到消费者间每一环节的排放要求。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

德国也开征生态税,对企业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按全国统一标准课税,并将相应税收收入用于污染治理。对工业企业、居民废气、废水排放设置严格限制,帮助安装环保设施、实施环保项目;对投资可再生能源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并将环境保护作为评价企业业绩的指标。德国于2008年启动了《产品碳足迹》项目,对产品碳足迹进行分析和标明。联邦经济部与复兴信贷银行建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促进中小企业提高能源效率;以热电联产技术生产出来的电能获得补贴;政府拨款用于民间建筑节能改造。

美国奥巴马上台后致力于推行“绿色新政”:制定“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对主要排放企业实施法律约束且逐年下降的总量限额,在企业实施减排后,可将多余的配额用于交易、存储和借贷。制定碳关税,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对高能耗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从国际贸易领域提高企业竞争力。实行碳抵消策略,对参加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在超过配额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实现碳排放抵消。实施产品碳标识制度。

日本于2008年6月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名义发表了题为《低碳社会和日本》的低碳革命宣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低碳社会的战略构想,之后日本推出系列措施:碳排放交易制度:企业自主设定减排目标并经政府审核通过后采取具体措施进行减排,同时通过剩余碳排放量的买卖实现产业整体减排。特别折旧制度是对节能汽车、家电、住宅、建筑、引进节能设备可获得设备进价30%的特别折旧或70%的税额减免。碳标识制度是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引导消费者使用碳排放低的商品。对于企业引进节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的、家庭引进高效热水器等、家庭、建筑物引进新能源系统均实施一定比例的补助金制度。政府在汽车、电器等产品生产领域,确定能源消耗最低行业标杆,并要求其他企业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标准,否则予以惩罚。日本碳基金是由政府信贷机构和私人机构投资建立,主要用于购买减排量,以完成减排目标。日本政府对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人员实行“节能减排管理师”制度,对能源消费量不同的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对各类建筑物实行用能管理,对用能超标的建筑物配备能源管理员并定期向政府提交用能计划。[2]

2.2.2技术政策

英国和德国在技术领域把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突破口,努力建设低碳发电站,同时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寻找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英国政府建立的碳基金,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研究中心,致力于能源创新和推进关键技术开发应用,2003年以来,英国先后成立了能源研究中心、能源技术研究所、国家核试验等研究机构。

日本对有效削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捕捉及封存技术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计划200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试验,2020年前投入使用,同时继续投资化石能源减排的技术,建成烟气脱硫的环保产业。2004年,日本公布“新产业创造战略”将燃料电池等7项技术作为重点研究领域。2007年日本投资开发低碳排放的动力系统和燃料,以达到有效减排目标。2008年“低碳技术计划”提出面向2050年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的12大行动,开发新一代的环保汽车,研制高性能蓄电池。确定重点技术领域创新,包括超燃烧系统技术、超时空能源利用技术、节能型信息生活空间创生技术,低碳型交通社会构建技术和新一代节能半导体元器件技术,鼓励产学研密切合作,创新公关。

美国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开发,积极发展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的技术——清洁煤技术,并促使其从研发阶段向市场阶段推进。

德国于2006年8月推出《德国高技术战略》以加强技术创新,争取在未来技术领域位于世界前列。为此,国家教育与研究部制定战略,联邦教研部投资支持气候保护技术。

2.2.3社会政策

丹麦在城市建设中把提高市民素质放在首位,政府积极宣传垃圾回收知识,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厂实践。电视台播放宣传片,倡导绿色出行。号召市民在生活中使用节能灯、节能建筑、风能等,举办气候创新夏令营。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所有教学大纲中增加与气候相关的内容、电视台播放关于丹麦气候变化的电视片、打造生态城市带动其他城市低碳化发展。

日本社会各机构开展错时上下班、弹性工作制和在家办公等形式,学校开展“可持续开发教育”,贯彻低碳社会和可持续社会理念,高校通过“环境领导者培育项目”培养环境人才,社会通过音乐、电视、时装等活动宣传低碳环保意识。

3.我国低碳经济的政策特征及完善

综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主要表现为对传统高碳产业的改造、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革新促使碳减排、加强国际合作等,可以看出未来发展中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新一轮竞争的新平台,各国政府也纷纷从自身的优势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断做出努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处于经济发展快速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我国于1998年5月签署京都议定书、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已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从我国实际出发采取了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6月,我国政府《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我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2007年12月《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之一。2009年3月,中科院《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低碳经济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2011年3月,中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气候变化约束性指标。可以看出我国在应对低碳经济环境的态度是积极的。

综合上述情况看我国目前的政策仍处于分散状态,极需建立一个系统、协调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包括国内产业发展政策和国际交流合作政策。[4]具体说:

第一,低碳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能减排政策,能源技术政策。

第二,低碳财政政策。在国家预算中安排专门的节能资金、支援企业节能和促进节能技术研发等活动的预算政策;使用指定的节能设备可享受的税额减免政策;大企业的节能设施可享有的特别折旧政策和补助政策;工业企业投资可由国家指定银行承担,享有低息、贴息、专项准备金担保政策。

第三,低碳技术政策。包括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技术创新具体措施、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攻关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政策。

第四,低碳交通政策。包括低碳排的公路、铁路、公交等网络建设、错时上下班、环保汽车、绿色物流等政策。

第五,低碳消费政策。树立标杆型环保产品,产品标注环保标识,建立企业和社会、消费者之间信息公开、信息对称等政策。

第六,低碳宣传教育政策。在学校和市民中宣传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理念,设定节能日,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普及节能知识和技能。转变人们奢侈浪费、忽视环保行为。

第七,低碳国际合作政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是全球面对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联手共同研发,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协会间的交流合作、技术转让和普及等形式提高国内科技水平,缩小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高碳能源消费结构上,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与能源的代价。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向,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2009.510-14

[2]陈柳钦.日本的低碳发展路径环境经济[J].2010.337-41

[3]李俊峰.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17-20

低碳环保技术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长株潭城市群

自英国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起的社会变革运动,其核心是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在低碳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规划为引导,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城市之间产业分工、技术开发与合作、环境共同治理、统筹碳汇建设、低碳城际交通建设、统一制度和政策,实现城市群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介绍了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以期能为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一、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理念

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的建设。2007年9月以来,日本政府相关部门共召开了12次会议,在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整理出基本理念,公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计划。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地球环境分会对建设低碳社会进行的讨论提出了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一是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走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这种传统社会模式的意识,在做出抉择时,充分考虑到节能、低碳能源的利用和推进循环经济,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最低限度的碳排放。

二是实现富足而简朴的生活。即鼓励人们从一直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形成的通过大量消费来寻求生活富足感的社会中挣脱出来。人们选择及追求简朴生活方式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变化必将带来社会体系的变革,使低碳型富裕社会得以实现。

三是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存。在确保二氧化碳的吸收源、应对不可避免的全球变暖问题上,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质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的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

二、日本低碳社会建设的主要举措

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低碳城市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现状。低碳社会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公民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期望通过“低碳革命”和“引领世界二氧化碳低排放革命”来“建设健康长寿社会”并“发挥日本魅力”。

1.加强能源立法,保障低碳社会建设

197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对其进行了多次修订。1998年,日本政府成立了以内阁首相为主席的全球变暖减暖对策促进中心,并通过了《地球温暖化对策促进法》,明确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和国民的共同责任。从1991年至2001年,还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利用再生资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资源利用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2010年能源供应和需求的长期展望》等法案。2008年5月和6月,日本国会分别通过了《能源合理利用法》(简称《节能法》)修正案和《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法》(简称《温暖化对策法》)修正案。2008年6月11日,日本国会通过了《通过推进研发体系改革强化研发能力及提高研发效率》(简称《研发力强化法》)。2008年10月,日本正式决定试行国内排放交易制度,经济产业省决定修改《石油替代能源促进法》。

2.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

1974年日本执行了“阳光计划”,把太阳能、地热、煤炭、氢能源四个领域作为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进行开发研究。1981年,启动“月光计划”,重点推动燃料电池的开发研究。1993年,日本又把阳光、月光计划进行整合出台“新阳光计划”。2004年4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全球环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项目组结合日本具体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潜力,提出了在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上的具体对策。2007年2月,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满足到2050年日本社会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比1990年水平减排70%的目标是可行的,对低碳社会构想的可行性加以肯定。日本政府还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全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2008年日本政府科技预算为35708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595亿日元,增幅为1.7%。在2008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日本宣布今后5年将投入300亿美元来推进“环境能源革新技术开发计划”,目的就是为了率先开发出减少碳排放的革新技术。2009年4月,日本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提出将使日本环境领域的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86.8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

3.出台激励性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发展

为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日本政府出台了特别折旧制度、补助金制度、特别会计制度等多项财税优惠措施加以引导,鼓励企业开发节能技术、使用节能设备。在2009年3月27日国会通过的总额达88.5万亿日元的2009财年预算案中,涉及很多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措施:第一,对环保车减免税达2100亿日元;第二,对节能环保投资减税规模达1900亿日元;第三,对中小企业减税2400亿日元,促进其向低碳经济转型。新出炉的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要在3年~5年内,将太阳能发电设备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同时大力推进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的碳捕集及封存技术的开发。

4.普及节能知识,进行节能宣传教育

为使民用产品达到节能标准,在不断完善能源立法和出台政策保障的同时,日本政府和相关团体又通过电视、网络、刊物、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知识。可以说,节能措施已深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作为政府追加经济对策的一项措施,旨在促进节能环保家电消费的“环保积分制度”于2009年5月15日起在日本全国开始实施。对购买符合一定节能标准的空调、冰箱和数字电视的消费者返还“环保积分”,所获积分可用于兑换消费券。在政府的倡导下,建设低碳社会已深入人心,调查显示,有90.1%的日本人认为应该实现低碳社会。

三、对长株潭城市群开展低碳社会建设的启示

1.研究制定低碳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长株潭的实际,长株潭城市群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今后发展的战略重点。低碳经济建设牵涉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在进行低碳社会建设规划时应全面考虑可能会涉及到的各个因素,从多维度来开展规划。建立包括碳排放指标、碳源控制指标、碳汇建设指标、低碳发展重点领域指标等在内多维规划指标体系。综合利用低碳技术革新、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生活方式等措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交通体系,发展低碳建筑,建设低碳消费体系。

2.加强组织领导,抓紧出台相关政策

长株潭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必须依靠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引导,省政府应明确牵头协调部门及其相应职责,部署全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等。一要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二要探索碳指标交易制度。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尝试进行碳指标交易,逐步推行碳排放额度目标考核制度。

3.加大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创新

在低碳技术领域,发达国家的综合能效达45%,中国仅为35%。日本政府、产业界、学术界构成的国家创新系统调动国家和民间的资源,全方位立体地开展低碳技术创新攻关的战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脱碳与去碳等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和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推进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运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地区)的技术转让,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4.注重公众参与,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而且要实现人类意识的变革。一是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培养全民低碳意识。各级政府要成为节能减排的模范,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做低碳消费的引领者;消费者要自觉树立低碳消费观念。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消费的宣传走进社区、学校,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三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号召全市人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节能、减排、降耗、适度的消费观念,以实际行动迎接低碳化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10.

[2]万宇艳,苏瑜:基于mFa分析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J].中国能源,2009(6):8-12

[3]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2.

[4].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6):1-5

低碳环保技术篇7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1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随着我国社会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不断推进,建筑项目环保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建筑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技术研究成为了当前建筑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这一背景下,低碳建筑理念成为了当前建筑项目施工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重要发展方向。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低碳建筑理念的应用对于我国环保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于我国环保事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为此建筑技术与管理研究者,结合低碳建筑特点与建筑项目技术与管理实践工作与建筑项目技术与管理实践工作,开展了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2低碳建筑项目概念与特点分析

在建筑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好在建筑技术的研究方面做好,我们对碳理念建筑的概念定义为定义为:利用优化建筑材料、技术与设备方法,在项目施工以及建筑物使用生命周期内及建筑物使用生命周期内,合理减少建筑石化能源使用项目与总体数量与总体数量,提高建筑项目整体使用能效,实现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理念的建筑项目放量理念的建筑项目。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理念建筑项目的设计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理念建筑项目的设计、建设施工以及相关管理研究我们发现相关管理研究我们发现,低碳理念建筑在设计与管理中存在着以下特点着以下特点。(1)前期技术与资金要求较高前期技术与资金要求较高。在低碳理念建筑设计与施工中设计与施工中,对于工程设计技术以及工程前期投资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如建设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采用大量低碳环保技术应用技术应用,并开展与新技术相关的各类研究工作,并投入一定数量的研究资金数量的研究资金。为此工程项目建设方需要与设计部门、银行行、政府部门等组织进行对方合作,寻求技术、政策与资金支持持,确保低碳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2)管理层面广泛管理层面广泛。低碳理念下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管理内容更加广泛理念下的建筑项目管理工作较之传统的管理内容更加广泛。其管理过程包含了建筑项目方案的制定其管理过程包含了建筑项目方案的制定、设计、施工、竣工,以及项目交付后的使用与日常管理及项目交付后的使用与日常管理,乃至项目拆除工作等所有工作环节工作环节。这种一体化与整体性的管理过程,对于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3)工程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工程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在低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中碳理念工程项目管理中,其技术内容包括了大量设计技术、原材料技术材料技术、技术设备的应用、施工技术、能源技术以及建筑管理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使用理技术等新型技术的使用。因此造成了建筑项目管理中,技术要求水平的提升术要求水平的提升。因此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技术研究的管理力度力度,确保建筑项目施工的顺利完成。(4)社会效益与评价较高高。低碳环保理念是当前社会的主流理念,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因此低碳理念下的建筑项目建设所取得社会效益较高较高,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低碳视角下建筑项目主要管理模式研究

在低碳视角下建筑项目的管理工作主要是根据建筑各管理阶段开展理阶段开展。在实践管理中,项目业主方应在多方支持模式下下,开展综合化与整体化的管理工作,确保各阶段项目管理工作达到项目方案环保低碳要求作达到项目方案环保低碳要求。经过对项目内容的技术管理研究研究,我们将其主要管理模式划分为以下过程。

3.1项目建设前期管理

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中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中,前期管理工作的开展占据着重要位置要位置,也是建筑项目低碳理念树立与落实的基础。在项目管理中其主要的前期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管理中其主要的前期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是项目低碳目标的确定目标的确定。由于低碳理念建筑项目投资与技术要求较高,所以投资方首先需要认可项目建设的低碳目标所以投资方首先需要认可项目建设的低碳目标,并提前做好投资资金准备工作投资资金准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投资方必须做好项目建设前景设前景、建设过程资金与技术使用以及整体收益研究,确保项目建设投资与开展的顺利完成目建设投资与开展的顺利完成。其次是获得各方面的支持作用用。业主投资方在确定项目低碳目标后,就需要根据目标要求获取各方面对项目建设的支持求获取各方面对项目建设的支持。这些支持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内容。一是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性支持;二是环保技术研究部门与企业的技术支持部门与企业的技术支持;三是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最后是做好项目设计与工程招标工作做好项目设计与工程招标工作。在项目技术与资金支持到位后后,投资方既可以根据低碳目标寻找设计机构开展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与建筑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制定与建筑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投资方再根据设计方案在社会中寻找具有建设能力的施工企业开展项目招标工作招标工作,完成工程前期所有工作。

3.2项目建设施工阶段管理

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其核心在于低碳建设生产过程中,管理区域包括了施工人员生产与生活管理区域包括了施工人员生产与生活、管理办公、设备运行等各个层面各个层面。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两方面问题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全面节能减排的开展。在工程施工管理中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将节能减排理念深入到工程办公、施工、生活等工作过程中生活等工作过程中,确保工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降低。如办公与施工中采用节能灯具照明办公与施工中采用节能灯具照明;施工过程尽量采用变频技术设备术设备;临时建筑采用可循环再生材料建设等,都是低碳理念的重要措施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是建筑垃圾处理中的低碳管理。在建筑垃圾处理中筑垃圾处理中,管理者应秉承“33R”原则原则,合理规划垃圾运输路程与载重量程与载重量,最大化降低建筑垃圾处理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3.3项目使用运营阶段管理

在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在低碳建筑项目管理中,项目竣工完成后的使用运营阶段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段也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投资方在这一过程中已经转换为项目业主已经转换为项目业主,在项目管理中起到了主导作用。项目使用运营阶段中的低碳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使用运营阶段中的低碳管理工作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业主方需要聘请专业的低碳技术研究部门对项目低碳技术进行检测测,对于不符合低碳技术要求项目内容进行反馈,由施工企业进行返工处理进行返工处理。其次项目低碳建设达标后,业主方需要聘请具有专业低碳管理资质的物业管理部门具有专业低碳管理资质的物业管理部门,对项目开展专业化的低碳物业管理工作的低碳物业管理工作。最后是业主方需要对项目运行中的物业管理进行监督管理业管理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工作符合低碳减排要求减排要求。

4结束语

低碳理念在建筑项目的设与管理中应用低碳理念在建筑项目的设与管理中应用,对于我国环保社会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用。为此工程项目管理方结合低碳理念项目管理特点,开展了低碳建筑项目在工程前期了低碳建筑项目在工程前期、施工中以及使用运营中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的应用研究,为低碳建筑项目建设的开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龙其芳.基于低碳理念的建筑项目管理模式[J].四川水泥,20152015(3).

低碳环保技术篇8

内容提要:随着人类工业化的推进,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低碳技术已成为全球性趋势,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需求。目前,包括强制许可在内的低碳技术强制推广措施已见诸于众多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中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其专利权背后的经济利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既符合全球低碳技术推广的要求,又能够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必须主动出击,将其技术转化到实践中去。同时平衡技术推广与专利权利的保护,从而避免强制性措施对其经济利益造成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成为了众多探讨的主题。2009年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尽管该协议是一项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各方对此次会议都有很大的不满,但该协议中明确规定的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时代上升2摄氏度以内%,并要求发达国家在2010年和2012年间共提30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可否认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低碳技术推广与知识产权

谈及环境保护问题,节约资源是一方面然而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仅仅强调节约资源绝不是治本之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开发新技术、新能源,以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低碳技术”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又称环保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可持续技术或清洁技术,目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和资源而对环境科学的应用,以消除人类参与导致的负面影响,其目标是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主要包括回收、水净化、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固体废物管理、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及减排技术等,[1]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2]“技术推广”(technologicalDiffusion),是指一项技术从首次得到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它不仅仅指对生产技术的简单获取,而且强调对技术引进方的技术能力的构建活动。从人类历史上来看,技术推广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技术创新,除非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否则它将不以任何物质形式影响经济。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技术推广能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在当今国际社会的法律框架下,低碳技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来自知识产权制度的阻碍。虽然知识产权制度创立的初衷是鼓励知识的创新与传播,然而基于制度构建的模式将使得技术在一定时期内被权利人所垄断。由于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压力,低碳技术与其它技术不同,人们对其实施的需求具有迫切性因此,早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关于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中如何协调知识产权制度与低碳技术的推广已有过大量的讨论,并存在着众多意见,其中包括对低碳技术专利给予无效宣告,赋予强制许可,构建低碳技术专利池,将其排除在可授予专利权的技术范围之外等建议。虽然上述措施在《哥本哈根协议》中均没有涉及,但从全球的舆论来看,在未来涉及气候、环保的讨论中,上述措施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强制制度,用以应对环境问题。事实上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理事会通过的《多哈宣言》已经赋予其成员方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框架下有采取灵活措施的权利。[4]这些灵活措施包括强制许可、不授予专利权等。此外,美国也已经颁布了强制许可相关法律法规,为强制许可制度的适用开辟了道路。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类社会对实施低碳技术的迫切需求,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应当意识到,在全球相关形势的变化下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处理好低碳技术推广与专利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低碳技术专利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一)低碳技术专利权的权利主体及其面临的压力来源

与其它工业领域的技术相比,低碳技术具有某些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低碳技术是人们公认的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依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其依赖程度超过了众多其它技术领域,包括电子技术、办公设备、航空与航天技术等。第二,低碳技术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获利不确定的产业领域。基于上述特点,决定了低碳技术的开发者,或者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即低碳技术的专利权人为数并不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窄,主要集中于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研实力的大规模企业或科研机构。

低碳产品大多采用高新技术和材料制成,成本和生产工艺以及市场开拓费用高,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价位相对较高。据有关调查显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为普通农产品的4倍、2.4倍和1.6倍。同档次汽车中,新能源汽车价格比普通汽车价格高出数千美元,甚至上万美元。而在消费人群中,存在着对于低碳产品、低碳技术的意识约束,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缺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行动,绿色消费观念滞后。据中华环保联合会对我国6349名消费者调查,仅11%最关心产品的环保,33.4%关注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8.4%对绿色消费有较全面认识。[5]基于这种现状,仅靠消费人群和市场去推广低碳技术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各国政府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低碳技术实施的重担,通过宏观调控实现消费人群对低碳产品的选择,从而实现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就是说,拥有低碳技术的大公司或科研机构将直接面对的并非是消费人群和市场,而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此,主要博弈双方并非平等的商业关系,更多的是相对不平等的行政关系,因此,相对于其它领域的技术来讲,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所面临的挑战力度更大,来势更猛。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众多具有价值的低碳技术都已被其持有人申请并获得了专利保护,而专利保护又会在一段时期内对该技术形成一种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对低碳技术的实施造成了阻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相关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必然会采取相应强制措施迫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其中主要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手段,具体包括拒绝授予专利权、无效现有专利权、针对专利权给予强制许可等,而这些措施的执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碳技术持有人的专利权造成冲击,进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

(二)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所面临的具体压力

1.拒绝授予专利权和无效现有专利权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在各成员方之间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6]该协议所包括的某些灵活性条款,对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基于其专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其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即是这些灵活性条款其中之一。tRipS协议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各成员可拒绝对某些发明授予专利权,如在其领土内阻止对这些发明的商业利用是维护公共秩序或道德包括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或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所必需的,只要此种拒绝授予并非仅因为此种利用为其法律所禁止。”[7]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成员方利用此条款对某项技术拒绝授予专利权,但是该条款确确实实地为将某些低碳技术排除在可授予专利权的范围之外提供了国际法层面上的法律依据。

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之前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为大会提出了协商草案。该草案对于理解世界各国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协商过程以及未来国际谈判的焦点所在非常重要。关于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商草案提出三项选择[8]:其中,“选择二”被认为是对涉及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造成冲击最大的方案。“选择二”要求,在所有的相关探讨中,立即采取所有必要步骤逐步向前推进,最终实现对低碳技术拒绝授予专利权和无效现有专利权;冲击力度较小的“选择三”要求,最不发达国家或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基于它们的需要应当将低碳技术排除在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

2.强制许可

强制许可,也称“非自愿许可”,是指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甚至是违背专利权人的意志,通过行政申请程序直接允许申请者实施专利技术。强制许可的授予对象可以是政府自身也可以是第三方。目前强制许可制度不仅已经存在于某些国际条约中而且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国内法中也有所体现。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国际公约协议也对强制许可制度作出了规定。该协议第三十条规定“各成员可对专利授予的专有权规定有限的例外”。该协议第三十一条包含十二款规定,涉及未经权利人授权的强制许可使用。其中(b)款要求强制许可申请人应尽量以合理的商业条件换取权利人的授权,而在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或在其他极端紧急的情况下,或在公共非商业性使用的情况下,一成员可豁免此要求。(f)款限定了强制许可使用应主要是为供应授权此种使用的国内市场。在哥本哈根协商草案的“选择二”中也存在涉及强制许可的条款,其明确了成员方有权在tRipS协议框架下采取灵活措施。虽然“选择二”没有使用“强制许可”这样的词,但是其给出了在免除专利费的情况下共享技术的建议。基于tRipS协议的一般原则,美国强制许可制度要求专利权人实施发明,否则将以合理的条件对申请人给予强制许可。1980年批准的《拜杜法案》将以联邦财政资金为主的科研项目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于发明者所在的研究机构,鼓励非营利性机构与企业界合作转化这些科研成果。在此之前,对于联邦资金资助完成的发明,联邦政府必然对该发明拥有权利,而该法案的出台使得小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有权选择保留对发明所享有的权利。虽然这一法案将对发明的相关权利赋予了小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但是政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收回对发明的相关权利,并且拥有许可实施的权利。[9]实施上,实践中还出了一些低碳专利技术许可的案例,如2008年月,iBm公司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作,协同多家公司设立了“生态专利共享计划”首次向公共领域开了数十个创新的环保专利。[10]

三、低碳技术专利权人的应对措施

当前,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需求,相应的强制推广措施也已见诸于众多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中,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其专利权背后的经济利益所面临的形势已日益严峻。如上所述,低碳技术的专利权人通常为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研实力的大规模企业和科研机构。只有它们才有能力不断研发新的低碳技术,也就是说,它们才是推动低碳技术不断进步的主要力量,它们经济利益的受挫,必然造成对低碳技术开发的阻碍。当然,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需要政府力量为主导,依靠法律手段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但作为企业本身,也并非是无所作为的。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全社会,还是对于专利权人,最佳的技术推广应当是以市场为基础,建立在自愿交易、合作,并实现共赢的基础上。[11]专利权人主动的技术推广无需政府的介入,与被动的技术推广相比,其是一种更快捷、更高效的运行机制,因此,如何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积极采取行动,既符合全球低碳技术推广的要求,又能够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主动构建专利池

专利池(patentpool)是一种由专利权人组成的专利许可交易平台,通常由两个或多个专利权人达成协议,相互交叉许可涉及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许可费率由专利池的参与主体共同决定。专利池依其是否对外许可,可以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情况。封闭式专利池是指交叉许可的主体及专利技术是固定不变的而与之相对,开放式专利池允许其他专利持有者及其专利技术的加入。

低碳技术作为高新产业技术,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往往需要借助在先的其它技术,在新的技术被授予专利权后,如果在先技术已存在专利权,则就会出现不同专利之间的障碍性关系。障碍性专利往往产生于在先的基本专利和以之为基础后续开发的从属专利之间。从属专利缺少了基本专利就不可能实施,相反,基本专利没有从属专利的辅助往往难以进行商业化开发。因此,障碍专利之间的交叉许可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应从降低其技术实施成本的初衷出发,积极与基本专利权人构建专利池,以达到低实施成本的目的。如此不仅可以避免政府强制许可的压力,而且能够保证低碳技术专利权人的经济利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此外,基于低碳技术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专利权人比较集中的特点,权利人可以考虑将具有竞争关系的专利技术组成专利池。如此不仅能满足实施的要求,还是有利于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该领域的全部最新低碳技术。

综合来看,主动构建的专利池,由于其管理机构经由核心专利权人共同任命,负责专利池的管理任务,因此,不仅可以达到低碳技术推广的法律要求,而且还能保障低碳技术的实施符合市场要求,最终获取经济利益。

(二)以专利出资向国外输出技术

如前所述,低碳技术由于其研发条件的较高要求,多数技术掌握在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手中这些实力巨头又往往集中于发达或准发达国家。而事实上,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哥本哈根协议》也是主要针对此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低碳技术的全球推广是未来的趋势。以专利出资向国外输出技术(以下简称对外专利出资),不仅顺应了低碳技术全球推广的趋势,而且其对于专利权人来说,由于出资形式的局限,这种方式转移了其自身承担技术转化的风险。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中国神华集团的合作即是以低碳专利技术出资的一个典型例子。通用电气公司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双方签署的一份谅解备忘录旨在将通用电气公司在汽化技术和清洁发电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神华集团修建和运营煤炭汽化和燃煤发电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这份谅解备忘录是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协议中的一部分。两公司希望建立一家合资公司共同致力于改善商业运营的煤炭汽化和高效率复循环机组(iGCC)的成本状况和性能。以及碳捕捉技术目前已被证实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通过国内能源进行发电的成本,并且还可以极大地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王小林表示:“中国神华在煤炭汽化以及燃煤发电方面研发和运作的优势,与通用电气在汽化和iGCC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将在中国市场上打造出一个拥有本土知名度、资源和专业性强的领先汽化技术企业。”据悉,汽化技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用电气的汽化技术是目前其在中国市场上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项技术。随着中国市场上汽化项目日趋庞大和复杂,通用电气所具备的先进技术可以帮助削减项目的成本。而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在煤化工项目以及煤炭汽化方面的研发具备相当丰富的经验。[12]此次合作按照筹划会在通用电气与神华集团之间形成一个双赢局面,尤其对于通用电气公司,更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首先基于其主动的技术输出,满足了国际法上对于技术推广的法律要求,其次利用神华集团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实力为技术的转化打开了中国市场。

(三)薄利多销和搭售

对于低碳技术而言,由于权利主体所面对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国际组织和本国政府,这决定了博弈地位的不平等性。迫于技术推广强制措施的压力,低碳技术专利权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许可使用费,然而在降低使用费的同时也并非是无所作为的。笔者在此提出,低碳技术持有人不妨借鉴销售领域中的某些经营策略,比如“薄利多销”和“搭售”。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企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收益可以增加。”薄利多销”的原则适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范畴。单就产品销售因素说,它既能使产品较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产品的综合效益,同时,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13]基于同样的道理,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降低专利许可费用,促进该项技术使用率的提高,能在整体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当一项低碳技术以低廉的专利费大规模许可他人使用时,由于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使用者都可以从中获利,则该项技术将会被迅速推广,从而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搭售”也被称为附带条件交易即一个销售商要求购买其产品或者服务的买方同时也购买其另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并且把买方购买其第二种产品或者服务作为其可以购买第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就是搭售品第二种产品或者服务就是搭售品。参照销售领域中的搭售,将囊括版权、商标、技术秘密等其它知识产权在内的一些权利以搭售的形式,同时许可使用,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事实上,对低碳专利技术进行搭售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在现实中有了具体案例。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知识产权部提出的“低碳技术包”设想便是在低碳技术领域中一个搭售许可的模式。在这一设想中,低碳技术的许可不只是涉及一项专利技术,而是将包括涉及低碳技术的专利、版权、商标和技术秘密等在内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许可包,[14]进行整体许可。虽然对于主要技术收取的使用费有所降低,但由于许可包内包含多项权利的许可使用,因此,对于技术持有人来说却是利润颇丰。对于被许可人来讲,由于具有了众多相关权利的使用权,因此,为其实施低碳技术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有利于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结语

目前,人们对于全球变暖的事实和低碳技术在应对全球变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了统一的认识,然而对于采用何种方式来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却存在着分歧。在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且全球对低碳技术迫切需求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在技术推广这一问题上必须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将其技术转化到实践中去从而避免政府或社会团体采取强制性技术推广措施,对其经济利益造成冲击。

注释:

[1]何隽:《从绿色技术到绿色专利——是否需要一套因应气候变化的特殊专利制度?》,《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第38页。

[2]baike.baidu.com/view/2970499.htmfr=ala0_1_1(2010年5月访问)。

[3]wiki.mbalib.com/wiki/%e6%8a%80%e6%9C%aF%e6%89%a9%e6%95%a3(2010年5月访问)。

[4]尹新天著:《专利权的保护》(第二版),知识产权出版社,第209-214页。《多哈宣言》澄清了wto成员方授予强制许可的权利、建立权利用尽体系的自由等。

[5]邱琼:《低碳经济时代绿色消费观的构建》,中国流通产业网,2010年9月。

[6]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修改专题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043页。

[7]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nnex1Cofthemarrakeshagreementestablishing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apr.15,1994,33i.L.m.1125(1994),art.27(2).

[8]enhancedactionontechnologyDevelopmentandtransfer,pub.bna.com/ptcj/CopenhagentechtransferDec9.pdf.(2010年4月访问)。

[9]http://biox.cn/content/200612/20061202061429_445766.shtml.(2010年5月访问)。

[10]何隽:《从绿色技术到绿色专利——是否需要一套因应气候变化的特殊专利制度?》,《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第38页。

[11]“promotingtechnologyDiffusiontotheDevelopingworld:aBlueprintforadvancing,protecting,andSharinginnovation,”GlobalintellectualpropertyCenter,USChamberofCommerce(2009).

[12]http://finance.eastmoney.com/091118,1104,1238686.html.(2010年5月访问)。

低碳环保技术篇9

内容提要:随着人类工业化的推进,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低碳技术已成为全球性趋势,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需求。目前,包括强制许可在内的低碳技术强制推广措施已见诸于众多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中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其专利权背后的经济利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如何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既符合全球低碳技术推广的要求,又能够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必须主动出击,将其技术转化到实践中去。同时平衡技术推广与专利权利的保护,从而避免强制性措施对其经济利益造成冲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也成为了众多探讨的主题。2009年月19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上,全世界近200个国家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尽管该协议是一项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各方对此次会议都有很大的不满,但该协议中明确规定的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业时代上升2摄氏度以内%,并要求发达国家在2010年和2012年间共提300亿美元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可否认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一、低碳技术推广与知识产权

谈及环境保护问题,节约资源是一方面然而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仅仅强调节约资源绝不是治本之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开发新技术、新能源,以达到开源节流的效果。“低碳技术”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技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又称环保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可持续技术或清洁技术,目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和资源而对环境科学的应用,以消除人类参与导致的负面影响,其目标是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主要包括回收、水净化、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固体废物管理、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及减排技术等,[1]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2]“技术推广”(technologicaldiffusion),是指一项技术从首次得到商业化应用,经过大力推广、普遍采用阶段,直至最后因落后而被淘汰的过程。它不仅仅指对生产技术的简单获取,而且强调对技术引进方的技术能力的构建活动。从人类历史上来看,技术推广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技术创新,除非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否则它将不以任何物质形式影响经济。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技术推广能促使创新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在当今国际社会的法律框架下,低碳技术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来自知识产权制度的阻碍。虽然知识产权制度创立的初衷是鼓励知识的创新与传播,然而基于制度构建的模式将使得技术在一定时期内被权利人所垄断。由于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的压力,低碳技术与其它技术不同,人们对其实施的需求具有迫切性因此,早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关于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中如何协调知识产权制度与低碳技术的推广已有过大量的讨论,并存在着众多意见,其中包括对低碳技术专利给予无效宣告,赋予强制许可,构建低碳技术专利池,将其排除在可授予专利权的技术范围之外等建议。虽然上述措施在《哥本哈根协议》中均没有涉及,但从全球的舆论来看,在未来涉及气候、环保的讨论中,上述措施很可能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强制制度,用以应对环境问题。事实上年世界贸易组织(wto)理事会通过的《多哈宣言》已经赋予其成员方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框架下有采取灵活措施的权利。[4]这些灵活措施包括强制许可、不授予专利权等。此外,美国也已经颁布了强制许可相关法律法规,为强制许可制度的适用开辟了道路。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类社会对实施低碳技术的迫切需求,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应当意识到,在全球相关形势的变化下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学会如何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结合起来,处理好低碳技术推广与专利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低碳技术专利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一)低碳技术专利权的权利主体及其面临的压力来源

与其它工业领域的技术相比,低碳技术具有某些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低碳技术是人们公认的对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依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其依赖程度超过了众多其它技术领域,包括电子技术、办公设备、航空与航天技术等。第二,低碳技术同时也是一个研究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获利不确定的产业领域。基于上述特点,决定了低碳技术的开发者,或者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讲,即低碳技术的专利权人为数并不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窄,主要集中于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研实力的大规模企业或科研机构。

低碳产品大多采用高新技术和材料制成,成本和生产工艺以及市场开拓费用高,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价位相对较高。据有关调查显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为普通农产品的4倍、2.4倍和1.6倍。同档次汽车中,新能源汽车价格比普通汽车价格高出数千美元,甚至上万美元。而在消费人群中,存在着对于低碳产品、低碳技术的意识约束,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情,缺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行动,绿色消费观念滞后。据中华环保联合会对我国6349名消费者调查,仅11%最关心产品的环保,33.4%关注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28.4%对绿色消费有较全面认识。[5]基于这种现状,仅靠消费人群和市场去推广低碳技术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各国政府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低碳技术实施的重担,通过宏观调控实现消费人群对低碳产品的选择,从而实现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也就是说,拥有低碳技术的大公司或科研机构将直接面对的并非是消费人群和市场,而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如此,主要博弈双方并非平等的商业关系,更多的是相对不平等的行政关系,因此,相对于其它领域的技术来讲,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所面临的挑战力度更大,来势更猛。在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众多具有价值的低碳技术都已被其持有人申请并获得了专利保护,而专利保护又会在一段时期内对该技术形成一种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对低碳技术的实施造成了阻碍。为了应对这一情况,相关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必然会采取相应强制措施迫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其中主要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手段,具体包括拒绝授予专利权、无效现有专利权、针对专利权给予强制许可等,而这些措施的执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碳技术持有人的专利权造成冲击,进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

(二)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所面临的具体压力

1.拒绝授予专利权和无效现有专利权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在各成员方之间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6]该协议所包括的某些灵活性条款,对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基于其专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其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即是这些灵活性条款其中之一。trips协议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各成员可拒绝对某些发明授予专利权,如在其领土内阻止对这些发明的商业利用是维护公共秩序或道德包括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健康或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所必需的,只要此种拒绝授予并非仅因为此种利用为其法律所禁止。”[7]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成员方利用此条款对某项技术拒绝授予专利权,但是该条款确确实实地为将某些低碳技术排除在可授予专利权的范围之外提供了国际法层面上的法律依据。

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召开之前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经过多次讨论为大会提出了协商草案。该草案对于理解世界各国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协商过程以及未来国际谈判的焦点所在非常重要。关于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商草案提出三项选择[8]:其中,“选择二”被认为是对涉及低碳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造成冲击最大的方案。“选择二”要求,在所有的相关探讨中,立即采取所有必要步骤逐步向前推进,最终实现对低碳技术拒绝授予专利权和无效现有专利权;冲击力度较小的“选择三”要求,最不发达国家或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基于它们的需要应当将低碳技术排除在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

2.强制许可

强制许可,也称“非自愿许可”,是指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不经专利权人的同意,甚至是违背专利权人的意志,通过行政申请程序直接允许申请者实施专利技术。强制许可的授予对象可以是政府自身也可以是第三方。目前强制许可制度不仅已经存在于某些国际条约中而且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国内法中也有所体现。作为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国际公约协议也对强制许可制度作出了规定。该协议第三十条规定“各成员可对专利授予的专有权规定有限的例外”。该协议第三十一条包含十二款规定,涉及未经权利人授权的强制许可使用。其中(b)款要求强制许可申请人应尽量以合理的商业条件换取权利人的授权,而在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或在其他极端紧急的情况下,或在公共非商业性使用的情况下,一成员可豁免此要求。(f)款限定了强制许可使用应主要是为供应授权此种使用的国内市场。在哥本哈根协商草案的“选择二”中也存在涉及强制许可的条款,其明确了成员方有权在trips协议框架下采取灵活措施。虽然“选择二”没有使用“强制许可”这样的词,但是其给出了在免除专利费的情况下共享技术的建议。基于trips协议的一般原则,美国强制许可制度要求专利权人实施发明,否则将以合理的条件对申请人给予强制许可。1980年批准的《拜杜法案》将以联邦财政资金为主的科研项目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于发明者所在的研究机构,鼓励非营利性机构与企业界合作转化这些科研成果。在此之前,对于联邦资金资助完成的发明,联邦政府必然对该发明拥有权利,而该法案的出台使得小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有权选择保留对发明所享有的权利。虽然这一法案将对发明的相关权利赋予了小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但是政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收回对发明的相关权利,并且拥有许可实施的权利。[9]实施上,实践中还出了一些低碳专利技术许可的案例,如2008年月,ibm公司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作,协同多家公司设立了“生态专利共享计划”首次向公共领域开了数十个创新的环保专利。[10]

三、低碳技术专利权人的应对措施

当前,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已成为全人类的迫切需求,相应的强制推广措施也已见诸于众多国际条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中,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其专利权背后的经济利益所面临的形势已日益严峻。如上所述,低碳技术的专利权人通常为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科研实力的大规模企业和科研机构。只有它们才有能力不断研发新的低碳技术,也就是说,它们才是推动低碳技术不断进步的主要力量,它们经济利益的受挫,必然造成对低碳技术开发的阻碍。当然,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实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需要政府力量为主导,依靠法律手段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但作为企业本身,也并非是无所作为的。事实上,无论是对于全社会,还是对于专利权人,最佳的技术推广应当是以市场为基础,建立在自愿交易、合作,并实现共赢的基础上。[11]专利权人主动的技术推广无需政府的介入,与被动的技术推广相比,其是一种更快捷、更高效的运行机制,因此,如何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框架下,积极采取行动,既符合全球低碳技术推广的要求,又能够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主动构建专利池

专利池(patentpool)是一种由专利权人组成的专利许可交易平台,通常由两个或多个专利权人达成协议,相互交叉许可涉及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许可费率由专利池的参与主体共同决定。专利池依其是否对外许可,可以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情况。封闭式专利池是指交叉许可的主体及专利技术是固定不变的而与之相对,开放式专利池允许其他专利持有者及其专利技术的加入。

低碳技术作为高新产业技术,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往往需要借助在先的其它技术,在新的技术被授予专利权后,如果在先技术已存在专利权,则就会出现不同专利之间的障碍性关系。障碍性专利往往产生于在先的基本专利和以之为基础后续开发的从属专利之间。从属专利缺少了基本专利就不可能实施,相反,基本专利没有从属专利的辅助往往难以进行商业化开发。因此,障碍专利之间的交叉许可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此,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应从降低其技术实施成本的初衷出发,积极与基本专利权人构建专利池,以达到低实施成本的目的。如此不仅可以避免政府强制许可的压力,而且能够保证低碳技术专利权人的经济利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此外,基于低碳技术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专利权人比较集中的特点,权利人可以考虑将具有竞争关系的专利技术组成专利池。如此不仅能满足实施的要求,还是有利于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该领域的全部最新低碳技术。

综合来看,主动构建的专利池,由于其管理机构经由核心专利权人共同任命,负责专利池的管理任务,因此,不仅可以达到低碳技术推广的法律要求,而且还能保障低碳技术的实施符合市场要求,最终获取经济利益。

(二)以专利出资向国外输出技术

如前所述,低碳技术由于其研发条件的较高要求,多数技术掌握在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手中这些实力巨头又往往集中于发达或准发达国家。而事实上,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哥本哈根协议》也是主要针对此而产生的,也就是说,低碳技术的全球推广是未来的趋势。以专利出资向国外输出技术(以下简称对外专利出资),不仅顺应了低碳技术全球推广的趋势,而且其对于专利权人来说,由于出资形式的局限,这种方式转移了其自身承担技术转化的风险。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中国神华集团的合作即是以低碳专利技术出资的一个典型例子。通用电气公司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双方签署的一份谅解备忘录旨在将通用电气公司在汽化技术和清洁发电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神华集团修建和运营煤炭汽化和燃煤发电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这份谅解备忘录是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协议中的一部分。两公司希望建立一家合资公司共同致力于改善商业运营的煤炭汽化和高效率复循环机组(igcc)的成本状况和性能。以及碳捕捉技术目前已被证实具备极高的商业价值,这些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通过国内能源进行发电的成本,并且还可以极大地减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神华集团副总经理王小林表示:“中国神华在煤炭汽化以及燃煤发电方面研发和运作的优势,与通用电气在汽化和igcc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将在中国市场上打造出一个拥有本土知名度、资源和专业性强的领先汽化技术企业。”据悉,汽化技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用电气的汽化技术是目前其在中国市场上应用范围最广的一项技术。随着中国市场上汽化项目日趋庞大和复杂,通用电气所具备的先进技术可以帮助削减项目的成本。而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在煤化工项目以及煤炭汽化方面的研发具备相当丰富的经验。[12]此次合作按照筹划会在通用电气与神华集团之间形成一个双赢局面,尤其对于通用电气公司,更是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首先基于其主动的技术输出,满足了国际法上对于技术推广的法律要求,其次利用神华集团在中国的地位以及实力为技术的转化打开了中国市场。

(三)薄利多销和搭售

对于低碳技术而言,由于权利主体所面对的主要压力来源是国际组织和本国政府,这决定了博弈地位的不平等性。迫于技术推广强制措施的压力,低碳技术专利权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许可使用费,然而在降低使用费的同时也并非是无所作为的。笔者在此提出,低碳技术持有人不妨借鉴销售领域中的某些经营策略,比如“薄利多销”和“搭售”。薄利多销,是指低价低利扩大销售的策略。“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就能“多销”,“多销”就能增加总收益。在销售市场有可能扩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单位商品的利润来降低商品的价格,虽然会使企业从单位商品中获得的利润减少,但由于销售数量的增加企业所获利润收益可以增加。”薄利多销”的原则适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范畴。单就产品销售因素说,它既能使产品较快地进入买方市场、提供有效供给、服务于社会、产生产品的综合效益,同时,又能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增加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速度、盘活生产资金,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有效管理手段。[13]基于同样的道理,对于低碳技术专利权人来说,降低专利许可费用,促进该项技术使用率的提高,能在整体上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当一项低碳技术以低廉的专利费大规模许可他人使用时,由于专利权人和被许可使用者都可以从中获利,则该项技术将会被迅速推广,从而可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搭售”也被称为附带条件交易即一个销售商要求购买其产品或者服务的买方同时也购买其另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并且把买方购买其第二种产品或者服务作为其可以购买第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就是搭售品第二种产品或者服务就是搭售品。参照销售领域中的搭售,将囊括版权、商标、技术秘密等其它知识产权在内的一些权利以搭售的形式,同时许可使用,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事实上,对低碳专利技术进行搭售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在现实中有了具体案例。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知识产权部提出的“低碳技术包”设想便是在低碳技术领域中一个搭售许可的模式。在这一设想中,低碳技术的许可不只是涉及一项专利技术,而是将包括涉及低碳技术的专利、版权、商标和技术秘密等在内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许可包,[14]进行整体许可。虽然对于主要技术收取的使用费有所降低,但由于许可包内包含多项权利的许可使用,因此,对于技术持有人来说却是利润颇丰。对于被许可人来讲,由于具有了众多相关权利的使用权,因此,为其实施低碳技术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有利于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结语

目前,人们对于全球变暖的事实和低碳技术在应对全球变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了统一的认识,然而对于采用何种方式来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却存在着分歧。在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且全球对低碳技术迫切需求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专利权人在技术推广这一问题上必须采取积极态度,主动将其技术转化到实践中去从而避免政府或社会团体采取强制性技术推广措施,对其经济利益造成冲击。

注释:

[1]何隽:《从绿色技术到绿色专利——是否需要一套因应气候变化的特殊专利制度?》,《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第38页。

[2].(2010年5月访问)。

低碳环保技术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纺织品出口;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正在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进人们的生活。

纺织服装业作为我国较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扮演着“污染大户”的角色,对于纺织品第一出口大国的我国来说更应该要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到来。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对于纺织产业来说,低碳经济就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模式,尤其是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问题,已经提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而言,低碳经济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可能带来绿色壁垒和新贸易壁垒,这些措施将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按照低碳纺织品的标准,如国际社会所制定的有关环境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一些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及各种环境标准,来生产低碳纺织品,进而提高产品质量,能够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是在国内国际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就国内情况而言,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我国纺织业以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高出口、低工资、低消费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延续,下一步发展方向必然是劳动者高素质、高效率、物质低消耗、环境少污染、就业和消费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特别是从原来的高碳发展转为低碳发展,对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长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外,企业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大幅度上升,大大增强了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

就国际情况而言,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西方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置了种种障碍,具体有两点:第一,设置关税等贸易壁垒,增加我国纺织品的销售成本,使我国产品丧失价格的优势。西方国家近期一直热衷于讨论对发展中国家征收所谓的碳关税,采用碳排放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旦碳关税制度得以实施,将来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将被征收高额的碳关税,出口价格将大大提高从而丧失市场竞争力。第二,设置非关税壁垒,用标准将我国纺织品拒之于门外。

(二)履行社会责任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低碳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息息相关。要实现“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每个人应改变一些非低碳的生活方式,每个企业更要改变非低碳的生产和管理方式,而这种改变也是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而言,走“低碳经济”之路表面看不经济,短期内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如纺织企业为避免污染环境,要购买价格不菲的环保设备,在工序、时间上也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其实,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并非成反比。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走“低碳经济”之路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赢得声誉,还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发展更为顺利、持久。同时“低碳经济”在实质内涵上与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产业结构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特别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竞争面—20—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结构和产品亟待实现升级。

三、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政府层面

1.结合我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正确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

2.制定并完善立法标准。只有加强环境与生态保护立法,才可能实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1)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国现行环境保护立法存在不完善和立法空白,与国际环境立法有较大差距。(2)完善我国纺织品标准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纺织品标准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要求。因此,要制定和完善纺织生态标准及相关法规,争取在国际标准中体现我国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互认、相互衔接且接近国际先进标准。(3)建立我国的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步伐。环境标志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新措施,已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我国要加快环境标志的认证工作并将其纳入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参加有关环境标准相互承认的协议,为实现国际普遍互认作准备。

3.政府要在纺织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上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形成低碳经济技术体系;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制订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此外,还应积极组织参与制订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二)纺织企业层面

1.重视和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强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纺织工业在长期快速发展中,产生了不少矛盾与问题,如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这些都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技术和工艺是我国纺织业落后先进国家的关键,所以通过自主技术和工艺创新来实现减排的方式是最为积极有效的,也对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起着积极的作用。面对低碳经济潮流,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当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积极研发生产安全无害的生态友好技术用于改造传统的纺织行业,加速我国纺织行业的清洁化生产。在保持纺织产品出口适度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面对“碳关税”的威胁与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把研发重点放在环保性强的绿色产品上,外贸出口产品类型更要注重产品环保性指标,严格把控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出口市场渠道,以免遭遇碳关税的压力与制裁。

2.熟悉与保护环境相关的国际贸易规则,高度重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其战略战术。目前国际上已经签定了约200多个多边环保公约和协定,各国也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因此,我国必须充分掌握以争端解决机制为代表的wto系列协议文件的内涵,熟悉其约束性规则,这样才可以在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客观公平地维护我方利益,为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提供趋利避害的有效法律武器,并在国际社会中尤其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对话机制中增加谈判的筹码。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管理者要学习并熟悉与可持续贸易有关的国际规则,一方面可以合理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尽量避免由环保问题引起的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尽可能按照国际环保规则组织生产,按照环境标准来更新机器设备,改良生产工艺技术,积极进行绿色产品的研制开发,从而有助树立企业良好的国际环保形象,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国际贸易市场信息及其战略战术。在激烈的纺织品国际贸易竞争中,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时刻关注国际市场战略和战术问题。企业要做到讲究市场战略战术,需要企业树立“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生存理念,学会加强自我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3.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长远来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影响,就必须坚持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实施“走出去”战略也许正是实现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引进来”的是国外的资金、纺织业先进低碳技术和设备等,借此提高企业低碳产品质量;“走出去”的是产品和技术人员,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定期将自己的技术人员送到国外大型相关企业或大学中学习深造,建立国外试验基地,将其建设成内外沟通协作的窗口,借此步步为营,开拓国际市场,为应对低碳经济的影响而建立平台。

总之,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要应对低碳经济,首先必须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充分认识到高碳经济会使国家的资源加速消耗,引发环境污染加剧,并最终导致出口纺织品竞争力的进一步下降。而低碳经济将会从善待环境的技术和产品中获利,从而在纺织品的低碳经济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更具竞争力。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低碳经济的性质,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使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发展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牛文元等.我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r].环保部,20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