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基础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3:30

税务基础管理篇1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运动;税务管理;绩效管理

作者简介:崔大海(1971-),男,安徽阜阳人,厦门大学财政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3-0129-03 收稿日期:2008-02-14

一、引言

在我国,税务部门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持续推进征管改革,并在优化征管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我国的税收管理改革仍停滞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状态之下,一直以来局限于税务机构的分分合合,缺乏对公共管理和税收业务内在运行规律的深入研究。在实践中,税务部门经常出现“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不仅纳税人不满意,而且税务人员也不满意,绩效不高的现象成为困扰各级主管部门的一道难题。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现行的税务行政管理模式是建立在韦伯式官僚制基础之上,这种组织形态因制造惰性、缺乏进取精神、官僚作风、中庸和x-效率问题而面临着巨大的效率困境。近二十年来,随着英美等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和政府再造运动的兴起,延续近百年的传统行政模式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并成为西方各国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估作为评价和改进政府管理的实用工具,得到普遍的应用。本文介绍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提出了在我国税务管理领域引进绩效理念的基本思路和制度基础,为我国强化税务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与绩效管理

新公共管理运动以1979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为标志,迅速扩展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行政领域,它适应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需要,对近代以来尤其是19世纪中后期以来发展起来的民主政治结构、官僚制行政结构、福利国家政策和政府管制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在内阁成立一个效率评价小组来负责行政改革的调研和推进工作,一般称为“雷诺评审活动”,经过实施“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新方案”,1996年提出《改善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直到“公民运动和竞争求质量运动”,围绕绩效管理所实施的一系列行政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措施的完整性、改革力度的彻底性以及改革进程的延续性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继英国之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公共行政改革,其中新西兰的改革因其力度大、富于系统性而举世瞩目,被称为“新西兰模式”。目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以及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或部分采用绩效管理理念,使得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或“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模式转变,形成了政府治理的新模式。

在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当代行政改革中,绩效管理始终贯穿于整个改革的过程之中,而“新公共管理”的宗旨,就是要在公共部门内部培养以绩效为导向的组织文化,核心是提高政府部门的绩效。它主张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以结果为本,实施授权式管理,更好地为“顾客”即公众服务,以提高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的质量。那么什么是绩效管理呢?美国国家绩效评估中的绩效衡量小组(pedormancemeasurementstudyteam)指出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或改变既定的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张成福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联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对政府绩效管理的表述为“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因此,绩效管理往往被描述为是一场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益、效率)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改革运动。

新公共运动的开展和绩效管理理念的树立为我国加强税务管理、提高税务行政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一是积极创新税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在税务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二是应积极研究、吸收、借鉴工商管理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丰富税务行政管理;三是把纳税人视为顾客,在税务绩效管理中实施以纳税人为导向,做好纳税服务;四是以顾客一纳税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税务管理绩效的标准。在我国强化税收管理的过程中,借鉴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税务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

公共管理学理论认为,公共组织外在功能的改变与其内在结构机制的调整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改革的途径更多地是应该通过政府组织自身的结构化改造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善来实现的。因此,作为公共部门之一的税务部门要实施绩效管理,改革或改善传统韦伯式行政管理模式就必须从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的结构化改造入手,建立起结果为本、授权式管理和纳税人导向的制度基础,从而进一步推进税务行政部门外在功能的转变,提高税务管理的绩效水平。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下,我国税务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从税收业务流程再造人手,依托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税收管理中以职能为导向的业务和组织结构,实现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绩效管理以结果为本、纳税人导向和授权化管理的制度基础,实现依法治税、从严治税、优质服务三者统一的税务绩效管理目标。

(一)从税收业务和行政流程再造入手,优化各项管理流程,建立扁平化的税务组织结构,是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建立一种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管理结构使得行政层次减少、幅度增宽、管理成本降低、组织成员积极性较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并且组织内信息畅通、决策执行时间短,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现在全国各地税收征管中实行的“集中征收”、“一级稽查”体制均体现这一扁平化发展要求,然而这只是局部的、改良性的举措,要实现税

收征收管理全过程中的扁平化,必须要对整个税收征管流程进行再造,在这一新的制度安排下,构建出以结果和纳税人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制度基础,并可以有效地实现税务绩效管理目标。

税收行政和业务流程再造就是按照公共管理的要求和税收业务发生的客观规律,借鉴工商管理经验和技术方法,分析、总结、归纳税收业务和行政流程中的共同特性,以流程为导向再造税收各项工作流程,把传统的税收综合性管理改造成为流程化管理,把复杂庞大的机构体系改造为扁平化的机构体系。这样,由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为改进、衡量和评价税务部门的绩效提供了可利用的信息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使税务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效用大大提高。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县国税局通过再造决策流程,从主要工作序列里排除、减少和分离不能增值的步骤,处理事件周期从14.7天减少到1.4天。旧金山地区税务局进行流程再造后,每位职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增长了22%,相当于每位职员每年多征收600多万美元的拖欠税款(拉塞尔・m・林登,2002)。可见,通过流程再造使税务部门的绩效得到显著提升。

(二)以税收征管信息化为信托,建立科学的税务绩效管理考核评价体系是保障

绩效管理是与绩效的考核评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行的税务管理中,许多地方尽管实行过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考核、iSo质量标准等各种考核方式,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问题的出现不在于绩效评估手段和工具的不完善、不精细,而在于如何把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理论方法与税务部门的管理实践有效地整合起来,如果缺乏这套机制,即使绩效评估工具再发达,在税务部门的管理实践面前也只能表现出“无能”和“失效”的状态。因此,要认真分析西方绩效管理中的各种绩效考核方法和工具,并与我国税务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以提高我国的税务绩效管理的评价水平。

税务绩效管理必须要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点,建立严密高效的税收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解决税务管理者与税务人员、税务人员与纳税人以及税务机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现在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重点是要加强现有的税务业务平台和各个管理系统的整合工作,加强征管数据的集中,发挥税收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税务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对税务机构和税务人员在税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这是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保障。

(三)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治税和优质服务的统一是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

税务绩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提高纳税服务水平、完善纳税服务体系的目标出发,以纳税人为中心,使纳税人在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服务,包括纳税咨询、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纳税援助等征管全过程,并以绩效考核为手段,建立严密的税收监督管理控制机制,从制度和组织上完善“两权监督”,防止不廉行为的发生,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务管理的风险和成本,进一步促进税务部门绩效的提高和改进,以达到依法治税、从严治税、优质服务三者有机的统一。

四、税务行政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

随着新公共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共组织的原有面貌和运行模式,绩效管理整合了相关的新公共管理和政府再造运动中的多种思想和理念,构建出自身的制度基础和先决条件,即结果为本、顾客导向和授权化管理等,以切实提高绩效水平。

(一)实施绩效管理,树立以结果为本理念

实施税务行政绩效管理的难题在于在传统公共模式下税务部门并没有改进绩效的有效机制和真正动机,因为即使绩效不佳税务部门也不会破产或倒闭,税务人员也不会被辞退,没有什么风险,这样税务部门及税务人员的命运与其工作绩效没有关联,也无需创新。而实施以“结果为本”就是以面向结果的管理为主,将结果(即经济风险和奖励以及执法责任机制)作为一种杠杆,为税务人员在付出与结果之间建立一种利害关系,彻底摆脱“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要在税务部门中树立以结果为本的意识,以结果来促进税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利用绩效测量、绩效考核、奖励和惩罚来激励税务组织和税务人员,要建立税务人员个人绩效评价体系和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关联,税务机关的绩效目标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高度关联,每名税务人员都对组织的绩效目标负责,组织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从而激发出个人和集体奋发向上的活力,将局部最优转变为全局的最优,以此促进整个税务组织绩效的提高。

(二)引入顾客概念,坚持以纳税人为导向

随着新公共管理的开展,公共服务需要对它的使用者作出更好的回应,“顾客至上”的理念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部门要对顾客负责,就会改变其行为模式,这就使得以顾客为导向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改革杠杆,促进公共部门的变革和优化内部管理。顾客导向是基于结果为本的基础上的,要求组织不仅仅是对其行为的绩效负责,也要对其顾客负责,两者相辅相成,因此顾客导向也可以看作是实现以结果为本的一种途径。

在税收管理中引入顾客概念集中反映了建立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近年来,随着管理理念的更新,在西方发达国家,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都是从“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许多国家在征管工作中,经常把管理(management)改成服务(service),甚至把税务局的名称也改成service,纳税人(taxpayer)称为顾客(client)。在我国税务实践中,要通过实行“一窗式”管理、“一站式”办结,把纳税人申请的办税事宜及需纳税机关核批的事项都集中到办税服务厅,以减少办税环节,提高办税的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责任机制,实施授权化管理

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下,标准的操作程序是将每一项决策逐级上报,等待上级的批示,这就使得决策权集中在少数高层决策者的严格控制之下,由此滋生了层级制、以自我为中心和专制的领导方式,行政人员几乎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只需要按照程序办完自己该做的事,至于做的怎样则与自己无关,无须对结果和纳税人负责,组织的总体绩效难以得到提高。这就导致了在传统行政模式下,大量政府内部规章制度所造成的繁文缛节,极大限制政府部门及其人员的创造力、灵活性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现行传统行政模式下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已难以适应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西方各国的新公共管理的行政改革方案中,授权化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共同的趋势。

奥斯本和普拉斯特里克提出了政府再造过程中授权化管理的三种途径:组织授权,即两个不同行政层级之间的授权;雇员授权,即组织内部之间的权力下移至一线的管理者和雇员;社区授权,即将官僚机构的权力外移至社会、公民组织等顾客组织或个人。在税务实践中,随着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税收业务流程的再造,在税务管理中要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分配环节和无意义的核批,在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建立以流程为导向的扁平化组织,对纳税人申请办理的涉税事项,除依法应报上级部门核批的业务外,实行一次受理、一级核批、全程服务,这就使以职能导向性的权限得到分解,减少管理层级,实现授权化管理,并配以必要的事后监督管理工作,税收业务部门权力过度集中的现象得到有效的制约,有利于提高部门绩效。

税务基础管理篇2

一、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相关政策

在全国及省、市级税务工作会议上,均将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减税降费政策作为今年税收工作的首要任务,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高度进行安排部署。税务系统将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让纳税人充分享受到税收红利。

一是加强责任落实。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纳入党委议事清单,摆在议事日程的突出位置,成立减税降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逐项分解任务、压实责任。二是细化工作措施。对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并落实工作方案,确保全额兑现、应享尽享。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清晰准确的减税降费统计核算分析及执行情况反馈体系,做好减税降费统计数据的综合利用,及时向上级局及管委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实现最大化。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将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绩效管理中进行专项考核考评,并纳入督查督办、纪检监督的重要内容,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高质量完成预算确定的税费收入任务

努力克服减税降费政策的影响,全面摸清税源情况,分析增长点、找准漏税点,向规范管理要收入,向深化改革要收入,向优化服务要收入。

一是坚持依法治税。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认真开展税源普查,做到税源清、底数明,科学确定收入计划,不断提升收入质量。二是全面深化税收分析。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全面开展税收形势分析、税收风险分析、政策效应分析和经济运行分析,为组织收入工作指明方向,为管委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有效发挥“以税资政”的作用。三是优化收入措施。对于组织收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用好征管、评估、疑点核查等多种手段挖潜增收。四是进一步加强分税(费)种管理。根据工作实际,稳步推进税制改革,扎实做好社保费和非税收入征管工作,稳妥抓好个人所得税管理,完善水资源税及环保税征收管理措施。

三、深入开展“基础建设年”活动

税务基础管理篇3

一、深化三个认识,拓展工作视野

基层国税立足征管一线,只有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才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因此,必须从认识上对科学发展观予以深化。

一要增强大局意识,提高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执政兴国是第一要务。基层国税应坚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发展大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经济、服务纳税人为己任,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多层次目标取向客观要求正确全面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聚财职能和调节职能的关系,克服将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基层国税在目前收入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正确处理好税收与经济、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既防止片面强调防范执法风险,有政策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制约或减弱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也要防止片面强调执行政策,不区分产业政策、不分奖限对象,盲目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问题。要把聚财的过程作为体现税收政策导向和调节经济的过程,为实现科学发展观多层次目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要发扬创新精神,不断优化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纳税人对国税工作目标定位的不断提高,税收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层国税部门应对税收管理上新的挑战,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更新治税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改进执法方式,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结合辖区四项重点工作的有效推进,我们认为要善于总结在创新税收管理方面取得的有效经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要善于学习借鉴横向部门的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更好地改进完善各项管理工作,促使基层国税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干部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基层国税部门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国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税收工作成果造福人民。从执法角度来看,要坚持依法治税,公平公正公开执法,为各类经济主体和全民创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税收秩序。从服务角度来看,要以纳税人满意为标准,不断完善税收服务体系,切实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从干部发展角度来看,要把促进国税干部全面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增强国税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国税事业持续发展与国税干部全面发展的互推双赢。

二、夯实五个基础,促进经济税收和谐发展

围绕十七大提出的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的发展要求,基层国税部门要切实夯筑五大基础,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发展。

1、立足经济发展,突出收入中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财力基础。

当前,各级政府对国税组织收入工作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要增强“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低不得”的目标感,充分认识“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是进行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是保全局、保发展、保运转、保稳定的客观需要”,从而自觉突出组织收入中心,加大应收尽收力度,竭尽全力履行好为国聚财的工作职责,切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财力保障。具体来说:一要认真落实组织收入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经济税源情况,科学合理地分配下达税收计划,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做好组织收入工作的积极性,切实把该收的税全部收起来。二要搞好税源预测和分析。进一步对税源情况特别是重点税源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预测,认真摸清税源底数;同时开展对辖区主要行业和重点税源户和亏损大户的税负分析和纳税评估,认真抓好月度、季度和年度收入分析工作,及时掌握加强税源管理的重点;切实抓好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零散税源的征收管理,防止跑冒滴漏,提高组织收入工作的质量。三要加强税源联动管理。加强部门协作,加大以申报审核为核心的催报催缴力度,促进纳税人税款申报正确率以及税收综合负担率的提高;落实管户责任,依托税收信息化手段,加强户籍、申报审核和各税种等征管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协税护税制度,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提高税源监控能力。四要开展税收检查。积极推进纳税评估,通过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零负税申报户和企业所得税征管户的纳税评估,努力堵漏增收,缩小税源缺口,提高税收征管质量;通过强化稽查力度,扩大各类专项整治成果。五要积极清缴欠税,努力实现税收与经济的基本同步协调增长。

2、创新税源控管,健全联动机制,为落实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夯实征管基础。

加强税源管理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此,从基层国税实践来看,一要建立健全税源管理联动机制,通过整合职能配置,整合数据应用,既达到减负增效,又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二要发挥税收分析的基础性作用。要把税收分析作为税源管理的首要环节抓紧抓好,特别是要通过深化重点税源户和低税负低税额企业的税收分析工作,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切实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三要提高税源监控水平。税收管理的核心在于核实税源税基。因此,只有核实和控制了税源,才能使征管措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使税收任务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才能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主动性及确保完成收入任务的稳定性。四要提高纳税评估专业化水平和联动效应。五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以案促查、以查促管”的渗透作用。运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反映的异常信息、偷骗税线索,作为选案的重要来源,认真落实稽查建议制度和案例分析制度,使征管部门及时掌握违法动向,堵塞征管漏洞,促进税源管理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六要扎实推进数据应用为支撑的征管基础建设。特别是要依托税收监控决策系统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在面上能及时识别零、负申报,税负大幅下降或明显低于平均税负等异常申报信息,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3、规范税收执法,推进依法治税,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筑牢法治基础。

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当前,一要以推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为契机,通过改进税收执法考核,设置合理的考评模式和指标,真实反映基层执法状况,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切实降低税收执法风险。二要进一步改进税收执法检查,寻找并及时消除工作隐患。三要加强税务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行政赔偿等工作。特别是以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为契机,加强税务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有效化解税收行政争议。同时,认真执行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四要充分发挥税务稽查职能作用,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五要加强税法宣传教育,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加大对涉税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税收宣传在依法治税方面的重要作用。

4、优化税收服务,发挥职能作用,为搭建和谐征纳关系打下诚信基础。

建立新型的税收服务体系,实际上是税务部门转变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现代税收管理的需要。基层国税部门必须围绕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和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体来说:

一要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奖限作用。做到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基础产业、支柱行业,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对需要限制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依法征税,不得减免缓,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好税收调节作用;认真落实好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的节约利用;认真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涉农优惠政策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同时,还要加强政策调研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

二要完善和优化税收服务。要以“减负增效”为重点,持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梳理办税业务流程,优化工作环节,简并办税资料,努力解决“征纳重复互找,资料重复报送”等问题,减轻纳税人不必要的办税负担和基层一线额外的工作负担。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持续改进纳税服务手段和方式,深化“服务e站”品牌创建,全面加强办税服务厅、税务网站建设,抓好“三员”、“两窗口”建设和“一窗式”、“一站式”服务以及服务性调研和基层分局税收政策宣传咨询解读日活动等,丰富纳税服务内容,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税务基础管理篇4

关键词:企业税务规划;防范;税务风险

一、前言

企业进行税务规划的目的在于在合法范围内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这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助于确保市场的整体繁荣发展。在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的规避防范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诸多困难。这是因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税收风险往往难以科学准确预测,因此影响到相应的税务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基于此,企业有必要科学全面仔细分析企业面临的各种税务风险,并分析相应的原因和要素,进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做好税务规划,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自身防范税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二、引发企业税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分析发现,当前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注重开拓新的销售市场或者开发新的生产技术,或者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优化,但是对税务风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者甚至存在忽视企业税务风险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方法和措施,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税务风险。

(二)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企业的税务工作一般由内部的专业工作人员完成,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税务工作效果。分析发现,当前很多企业的税务工作人员一方面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了解掌握不足,尤其是对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法认知不足,同时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与税务机构的有效沟通,因此导致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部分情况下还会产生税务违规操作,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此外,还有部分税务工作者,他们的专业能力很高,对相关的政策措施也很了解,但是他们没有利用自身的能力为企业做好税务工作,而是利用税法等方面的漏洞进行逃税等违法行为,这种行为无疑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经营合法性,也会大幅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企业内审制度的不健全企业的内部审核制度对于预防企业税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当前,很多企业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机制,导致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作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税务风险未能得到有效监督,税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因此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防范税务风险的方法

(一)专注企业内部诚信文化建设企业要想做好税务规划,减少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就需要在注重完善经营发展策略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做好内部税收诚信文化的建设。具体来讲,要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引导企业全体人员深刻认识到税务工作的重要性,要培养每个员工形成健康的纳税意识和行为准则,有效提高企业整体纳税诚信文化氛围,从而为科学有效实现各项税务工作打下基础,推动企业有效提高自身预防税务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与税务机构的沟通企业的税务工作必须在相关的政策法规范围内进行,基于此,要想科学有效做好企业的税务工作,有效控制企业的税务风险,就需要与相关的税务机关做好沟通交流,及时全面准确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其详细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做好税收工作。企业内部税务工作人员要做好与税务机关沟通交流的工作,并及时将相关信息与领导层分享,确保企业整体税务工作的正确性。

(三)提高税务会计专业技能水平企业的税务规划一般由相应的税务工作人员制定,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水平对于企业科学控制税务风险具有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企业要针对性提高完善税务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企业自身的税务工作水平。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组织企业内部税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集中训练提高课程,帮助他们学习掌握最新的税务规划知识和技能,同时引导税务工作人员有效学习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组织税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应的实践训练提高项目,帮助税务工作人员有效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为进一步推动企业税务工作打下基础,顺利落实税务规划,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

(四)强化企业内部的涉税事务管理目前,企业内部落实税务规划工作的部门主要是财务部,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单纯依靠财政部门完成税务规划以及税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基于此,企业管理层有必要注重强化企业内部的税务事物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利用制度的约束力对企业内部税务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二是科学应用相关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如信息化、智能化等,有效提高税务工作过程中数据收集能力、处理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税务规划工作效率与质量;三是科学管控企业税务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尤其是需要强化销售、采购等环节涉税条款的制定和控制。

(五)建立健全税务风险预警报告机制企业在制定税务规划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税务风险预警机制,利用这个机制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税务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通过定期评估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相应的税务控制方法和措施,有助于有效预防各种税务风险,确保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定期开展税务工作报告,强化企业内部税务工作的监督管理,并与市场环境进行结合,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税务规划打下基础,强化企业管控各种风险的能力。此外,在监管过程中发现问题以后,要及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改正和完善,这个过程有助于企业科学有效控制各种税务风险。

(六)研究分析税收政策企业的税务规划必须始终在相应的税收政策框架内制定,基于此,企业有必要积极学习研究最新的税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税务风险进行科学控制,改进企业自身的税收管理办法,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税务基础管理篇5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改革对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指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此次税制改革内容之一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发挥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协调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性等方面,更具有积极意义。

1 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 的经济基础、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外资)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说明。

(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弊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性,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纳税调整繁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比较大,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

(2)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不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既有产业政策方面的,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既有内资企业方面的,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既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这种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不宜过多,其作用范围应当加以明确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的调节手段,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1].否则,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难度,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负债法)。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或者会计人员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人才数量太少。事实上,会计政策与税法政策差异性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纳税人的利益”[2],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因而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在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

(4)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综合管理基础薄弱,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确保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质量和科学规范,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素质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全面加强综合征管基础性建设工作,要加强税收征管信息资源优化和配置,及时保持国税、地税、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协调,以保持税收征管的信息畅通。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

(5)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合理配置税收资源结构。

(6)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税务资源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必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停业歇业及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信息可靠、真实及纳税人户籍管理规范化。

2 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改革对策

(1)合并“两税”,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在税收政策的优惠、税前扣除范围标准及有关实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高于外资企业,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合并“两税”,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这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科学界定纳税人的需要,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法律依据不足,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界定清晰,对法人征收所得税,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两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税制结构”[3].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国家为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在全面优惠的基础上,又在区域性方面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给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优惠方面,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性较大。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直接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实行产业政策为主,区域政策为辅,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优惠原则,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基本相同的优惠待遇”[4].

(3)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由于内外资企业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方面存在着:税前扣除标准及范围、资产的税务处理方法、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额的计算既不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必将引起内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的不公平性,使内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纳税信息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无法真实考核内外资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运营绩效,也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后,构建了统一的法人所得税体系,必须按照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世界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及计算有关规定。

(4)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建设,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税收资源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1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征管手段和方法,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根据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市场经济的需要,要采用先进的税收征管方法理念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依托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的两级集中处理,使信息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和部门,通过业务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大或根本改造,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5].

2切实做好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统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的程序、办法、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绩效的考评体系及考评量化指标内涵,合理界定税收征收方式及征收范围,以规范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确保税收征管工作效能的基础和条件。

3优化税收资源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我国有些基层税务分局(所),税收征管支出与征收税收收入的总量不成比例,征收成本较高,或者随着CtaiS上线后,基层税务局(所)业务量大幅度减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税收资源配置不当,征管效率低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根据税收征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科学设置税务征收机构,重新界定职责范围,合理分流人员,使税务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和健全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促使税务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5)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提高征管水平,减少税收流失。

1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规范纳税服务工作行为,使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纳税服务水平低,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弱,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能,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税收征管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面对税收征管新的信息环境和条件,必须重新健全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规范税收服务工作行为。

第一,“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在纳税手段上,推行多元化的申报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网络建设,真正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服务,真正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共享”[7].

第二,“要完善税收服务的考评机制,将税收服务纳入征管质量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纳税服务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对税收服务考核和日常监控,量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税收服务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6].

第三,“提升税收服务的层次,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的方便,这只是税收服务的一个方面,税收服务还必须包括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税收帮助,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7].

2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减少税收流失。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税源监控的职责范围、办法、规程、内涵等基础性规范问题,应加强同工商、金融、外贸、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使税源信息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保证税源信息真实可靠,做到信息畅通,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税源监控信息化平台,不断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减少税收流失。

参考文献:

[1]翟志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24~28

[2]柴秀英。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J].内蒙古统计,2003,(6):64~66

[3]中国税务学会《完善税制》课题组。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具体建议[J].税务研究,2004,(3):5~11

[4]赵景华,杜萌昆整理。2003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税务研究,2004,(5):72~78

[5]吴俊红。探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途径[J].学习月刊,2003,(3):44

税务基础管理篇6

摘要:在世界性税改政策及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征管制度,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发挥税收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税收的征管模式与手段、税源监控及税收服务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必须认真分析企业所得税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企业所得税征管改革的具体对策。关键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改革对策abstract:intheworldwidebasistaxreformpolicyandthedomesticmacroeconomicenvironmentchangesunderthecondition,atpresentourcountryenterpriseincometax''''staxrevenuecollectionsystem,ismanifestingthetaxrevenuefairlywiththeefficiency,thedisplaytaxrevenuetoeconomicstructureaspectsandsooncontrolaction,taxrevenuecollectionpatternandmethod,taxsourcemonitoringandtaxrevenueservicesstructurehasmanyproblems,adapted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objectiverequestnotcompletely,mustanalyzethequestionwhichearnestlytheenterpriseincometaxcollectionaspectexists,andexplorestheconcretecountermeasurewhichpositivelytheenterpriseincometaxcollectionreforms.keyword:enterpriseincometax;Collectionmanagement;Reformcountermeasure前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指出了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作为此次税制改革内容之一的企业所得税改革,在体现税收公平与效率,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发挥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及协调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性等方面,更具有积极意义。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1994年确立的企业所得税体系,由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构成,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经济基础、宏观和微观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内、外资)组织机构、规模、类型、性质发生了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企业所得税制及征收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与市场经济不适应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税收功能性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企业发展,不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得税征管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说明。(1)现行企业所得税征管制度不规范,无法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现行企业所得税制存在弊端,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不平等性,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公平,所得税政策具有多变性,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规定复杂,纳税调整繁杂,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界定不清晰,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比较大,无法真正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所得税管理制度。(2)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的难度,不利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由于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调整的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递延法、负债法)。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或者会计人员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人才数量太少。事实上,会计政策与税法政策差异性影响着征纳双方的主体利益。一方面“表现在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管理与稽查上,现在的税务工作人员,不太熟悉新的会计准则、制度和政策,面对大量的政策差异项目,时常出现征管错误或稽查失误,或者错征、多征税款,损害纳税人的利益”[2],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财会人员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上,大多数的企业财会人员,或者能做到规范会计核算,但不能做到准确申报纳税,因而招致各种税收处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损失,或者为做到准确申报纳税而不在规范会计核算,导致会计信息失真”[2].(3)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过多,不利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太多,既有产业政策方面的,也有区域政策方面的;既有内资企业方面的,也有外资企业方面的;既有鼓励投资优惠政策,也有抑制投资优惠政策,这种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进行必要的清理、调整、减并、取消。“税收优惠政策不宜过多,其作用范围应当加以明确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政策永远是一种辅的调节手段,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残缺”[1].否则,税收优惠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无法真正发挥税收经济杠杆作用,无法对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4)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税收资源结构的配置有待优化。现行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不精、管理的方法手段落后、税务机关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税务工作效率低下、税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税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较高,税收征管效率较低,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量,必须切实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合理配置税收资源结构。(5)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方法单一、手段落后,专业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程度不高,综合管理基础薄弱,漏征漏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所以要想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效能,确保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质量和科学规范,必须拥有一定数量专业素质的所得税管理人员及先进的征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税收征管信息化手段和平台,全面加强综合征管基础性建设工作,要加强税收征管信息资源优化和配置,及时保持国税、地税、工商、金融、企业等部门的协调,以保持税收征管的信息畅通。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方法、手段落后,专业人员数量少,知识陈旧,征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薄弱,原有的制度、规章、办法等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求,税收征管应用型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所得税征管工作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6)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不同程度存在税收流失。由于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同类型企业规模、性质、组织结构、信誉等级存在差异性,企业同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的协调不畅,税务资源信息不共享,税收征收方式的核定不科学,国税、地税征税范围划分不清等原因,造成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不力,税源信息不真实、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和征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税收流失现象,必须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监控手段,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停业歇业及生产经营的各种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信息可靠、真实及纳税人户籍管理规范化。2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改革对策(1)合并“两税”,构建新型的法人所得税体系,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由于两套所得税制度在税收政策的优惠、税前扣除范围标准及有关实务的具体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同,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要高于外资企业,使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必须合并“两税”,建立一种新型法人所得税制度,这是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核心所在。“这不是名称的简单改变,而是科学界定纳税人的需要,这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企业所得税以‘企业’界定纳税人,法律依据不足,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法人所得税确定,以民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界定清晰,对法人征收所得税,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纳税人,则用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这就便于建立法人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两税协调配合的所得税税制结构”[3].(2)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由于内外资企业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方面存在着:税前扣除标准及范围、资产的税务处理方法、税法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等方面的差异性,所以现行的内外资企业所得额的计算既不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必将引起内外资企业在税收负担上的不公平性,使内外资企业所提供的纳税信息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无法真实考核内外资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运营绩效,也给国家税收征管带来了一定难度。内外资企业“两税”合并后,构建了统一的法人所得税体系,必须按照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及世界所得税改革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法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及计算有关规定。(3)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的内外资企业,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着较大的差异。国家为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在全面优惠的基础上,又在区域性方面给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给内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优惠方面,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企业之间税负差异性较大。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不平等性,直接导致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违背税收的公平原则。随着法人所得税的构建,要对现有的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取消、减并、倾斜、公平”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取消、减并一些优惠政策,其次,为了鼓励对国家基础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及重点区域进行投资,国家要制定倾斜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国家应实行产业政策为主,区域政策为辅,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的优惠原则,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基本相同的优惠待遇”[4].(4)改进税收征管的方法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建设,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优化税收资源结构,提高税收征管效率。1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含量的征管手段和方法,构建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税收征管效能。根据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及市场经济的需要,要采用先进的税收征管方法理念和手段,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要依托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的两级集中处理,使信息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和部门,通过业务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在内的四大子系统的应用软件,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程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征管业务流程,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重大或根本改造,使税收征管更加科学、合理、严密、高效”[5].2优化税收资源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目前,我国有些基层税务分局(所),税收征管支出与征收税收收入的总量不成比例,征收成本较高,或者随着CtaiS上线后,基层税务局(所)业务量大幅度减少,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巨大浪费,税收资源配置不当,征管效率低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根据税收征收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科学设置税务征收机构,重新界定职责范围,合理分流人员,使税务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优化的配置,建立和健全税收征管的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税务机关征管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促使税务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税收征管效率。3切实做好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统一、规范税收征管工作的程序、办法、职责、工作流程,完善工作绩效的考评体系及考评量化指标内涵,合理界定税收征收方式及征收范围,以规范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这是提高税收征管信息化程度,确保税收征管工作效能的基础和条件。(5)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和纳税服务体系,提高征管水平,减少税收流失。1健全和完善纳税服务体系,规范纳税服务工作行为,使税收征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我国现行税收服务体系不完善,纳税服务水平低,内容单一,信息化程度弱,纳税服务意识淡薄,已严重影响税收征管质量和效能,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对税收征管服务体系的客观要求,面对税收征管新的信息环境和条件,必须重新健全和完善税收服务体系,规范税收服务工作行为。第一,“采取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在纳税手段上,推行多元化的申报方式,为纳税人提供多渠道的申报服务”[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税收信息网络建设,真正实现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划拨、税务咨询、政策查询等业务的网络化服务,真正实现税收信息资源共享”[7].第二,“提升税收服务的层次,为纳税人提供纳税的方便,这只是税收服务的一个方面,税收服务还必须包括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税收帮助,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7].第三,“要完善税收服务的考评机制,将税收服务纳入征管质量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使纳税服务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对税收服务考核和日常监控,量化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税务人员优化税收服务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6].2完善税源监控体系,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减少税收流失。加强企业所得税税源监控基础性工作的薄弱环节,明确税源监控的职责范围、办法、规程、内涵等基础性规范问题,应加强同工商、金融、外贸、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调,使税源信息具有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保证税源信息真实可靠,做到信息畅通,信息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搭建税源监控信息化平台,不断提高税源监控信息化管理水平,防止出现漏征漏管现象,减少税收流失。参考文献:[1]翟志华。我国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的改革[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24~28[2]柴秀英。财务会计与税收政策差异分析比较[J].内蒙古统计,2003,(6):64~66[3]中国税务学会《完善税制》课题组。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具体建议[J].税务研究,2004,(3):5~11[4]赵景华,杜萌昆整理。2003年全国税收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J].税务研究,2004,(5):72~78[5]吴俊红。探索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途径[J].学习月刊,2003,(3):44[6]郝东。对地方税收服务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4,(10):54~55[7]杨智勇。关于完善税收服务体系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4,(8):58~59

税务基础管理篇7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税务基础管理篇8

前言

现行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税收征管模式,通过多年的征管工作实践和积极探索,效能逐步显现。它促进了税收征管手段和服务方式的改善,提高了征管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收执法行为,实现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基本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现行税收征管模式也存在着分工不明、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管理缺位、信息传递、反馈和共享不尽如人意等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特别是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施行,税收征管的经济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高效的税收征管机制。为此,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统一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实现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以专业化为主、综合性为辅的流程化、标准化的分工、联系和制约的征管工作新格局”的新一轮征管改革目标。从改革目标可以看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在信息化支持下的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构建这一现代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

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三、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税务基础管理篇9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

税务基础管理篇10

代化建设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推进推进基层国税工作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一、准确把握科学的税收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切实遵循税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在执行国家税收以及在各项税收工作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促进税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调广大群众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纳税人遵从度,促进税收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要做到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把握税收和社会和谐和统一;二是把握税源与税收协调发展;三是把握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四是把握治税与治队同步推进;五是把握征税与纳税良性互动。

二、正确把握基层国税工作现状,明确树立科学的税收发展观的重要性

多年来,县级国税部门在上级局的领导下不断采取措施推动基层建设,目前基层建设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从调研情况看,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得到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在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中,注重加强思想、组织、作风方面的建设,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通过行评外部问卷调查认为基层地税领导班子好的占以上。经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基层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水平、执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有了一定提高,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以上。同时,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开展“征管能手、稽查能手”等竞赛活动,培养了一批税收业务骨干。二是基础管理趋于规范,税收管理现代化有了一定基础。在基层管理基础建设中,通过强化管理责任,创新管理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行综合治税,加强税源监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三是基层税收执法进一步改善,纳税服务体系初具雏形。特别是通过推行执法责任制,使基层执法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依法治税的社会环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简化办税程序、实行政务公开、开展宣传咨询等各种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手段,不少县级基层单位初步搭建了纳税服务平台。四是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目前基层单位办公设施建全,交通工具齐备,几乎人平一台电脑,职工宿舍大部分单位解决得比较好,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城居住,以上的干部职工对工作、生活、文化环境“比较满意”或“满意”。

在充分肯定近几年基层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基层建设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是:一是基层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以及政治素养、业务素质等方面,离现代化税收管理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二是基层干部队伍活力不足,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没有建立育人、选人、用人及相应的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还程度不同地存在。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基层征管力量相对不足、有能力的人重用不够等问题还存在。三是税收征管质效不高,纳税服务仍处于较浅的层次。部分地区征管手段落后,纳税申报方式单一,税收成本较高,综合治税覆盖面低,涉税信息分析、应用不充分,科学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尚未建成。在纳税服务方面,还程度不同地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投入、轻服务质量的问题;纳税人对办税效率较低,重复检查等问题还有不少的反映。四是基层税收执法需进一步规范。依法治税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税收执法的监督制约不力,导致一些违法行为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税收执法行为不规范,存在有税不收、收过头税、混级次混税种入库、违规退库等现象;在税务稽查方面,存在调查取证、询问收集证据材料不齐全,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五是党风廉政建设还需加强。“两权”监督工作尚需进一步深化;查办案件和责任追究力度不够,行风建设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分析基层国税工作的现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建设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新而高的要求已成为一种现实,基层国税工作要有新的突破,就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税收发展观。

三、坚持科学的税收发展观,推进基层国税工作的跨跃式发展

坚持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其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作为基层国税部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三个统筹”。

(一)统筹国税业务、政治、精神全面发展

国税业务是发展对象,国税政治是发展方式,国税精神是发展动力。三者互相作用,自成一体。三者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

以组织收入为中心,推进现管,加快国税业务发展。要改活收入龙头,带动全盘发展,努力实现在“三创”,做到一创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克服过

去片面就收入论收人、抓收入作法,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大力创造税收发展环境。二创税收征纳环境,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增强纳税人的自觉遵从的纳税意识。三创税收执法环境,强制性地改变一部分人的纳税意识,促进社会整体税法意识的提高,为组织收工作保驾护航。

规范税收行政和执法责任制,加快国税政治发展。国税最大的政治就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基层单位的政治主要体现在制度。因此加快政治发展,就是要以制度为重点,建立一套严密、科学、高效的行政和执法的运行机制。即加强建立包括决策、民主、监督、责任等环节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建立包括税收征管查和法律救济各环节的税收执法规程,以实现行政和执法范,推进国税政治文明。

探索“绩效”管理,建设“效能”基层,加快国税精神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以岗位目标考核责任制、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税收“两权”监督责任制和干部全员评价制度等为平台,以明确岗责、分解责任、过程控制、考核奖惩、实施评价为重点环节,以落实管理责任和提高管理绩效为目标,对税收管理(包括征收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高效、科学监管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对税收管理全过程的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管理创新。

(二)统筹国税基础、改革、创新协调发展

基础工作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或依据,改革是对基础工作的完善和巩固,创新是对原有基础的超越和升华。三者要在不脱离现实客观情况的原则下,在各自协调的基础上,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同频共振,良性互动,才能协调发展。

一是基础工作要自我完善自身协调。一方面要健全各项基础管理与服务的运行体系。另一方面要使各个运行体系相互配套支撑相互制衡促进,如人才管理要同征收管理及!其他基础工作互有机结合等。

二是改革要讲求适度。改革的目的是出动力,出效率,促发展,如果失当,就会南辕北辙。最重要的一是力度要适当,不能超过人们可承受的程度。力度过小,达不到目的;力度过大,相当部分的人就承受不了。另一点是频率要适当,要保持人心的稳定。间隔年度太多无异于未改,当然不行;但改革过频,就会人心惶惶,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总之,改革过当,容易激化矛盾,有失和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尤其如此。

三是创新要遵循客观规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未有创新就未有发展。但要强调求真务实,要防止时期的浮躁冒进之风。当前要特别注意两点:其一,选项时要深思熟虑,不能头脑发热。既要落实上级要求,又要切合自身实际;既要办得到,又要有实效,把项目选准选实。其二,实施中要尊重自然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三)统筹国税征收、固本、开源可持续发展

征税是国税部门独有的一项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其本源是经济,本固才能枝荣,源阔才能税丰。要保证国家资金血脉的长久旺盛和国税收入的可持续发展,一靠政策,二靠服务,三靠监督。

用好政策,稳固税本。一方面,征税要任务服从政策,既不得收过头税,也不得有税不收;既要讲增幅,更要讲质量。另一方面,对失业再就业、出口退税、“免抵退”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关于收入分配、环保、生态、资源利用等各项税收调节政策,要不折不扣,全面及时地落实到位,促使税本得到全面巩固和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