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情况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29:57

社区情况报告篇1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在活动中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做一个社会人。

2、通过调查、采访,知道社区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3、进一步学会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撰写社区调查报告。

4、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动手、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三、活动的实施

整个主题活动分三阶段实施:

1、活动准备;

2、走入社区,实地调查;

3、了解社区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交流调查结果。

4、活动的结果与评价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了解什么是社区

交流:家住什么小区?小区有什么特点?

二、根据住处自由分组,确定调查的地点和内容,设计调查表。

调查表

调查范围:

小组成员:

组长: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公共设施

公共厕所

()个

iC电话亭

()个

停车场(棚)

()个

垃圾桶(箱)

()个

……

服务设施

学校

幼儿园()所、小学()所、中学()所

医院

()个

商店

()个,类型()

银行

()个,类型()

……

绿化环境

草坪

()处,面积()平方米

树木

主要树种()

……

建议:

第二阶段:走入社区,实地调查

目的:了解社区,并对平时随处可见,但并未引起注意、关心及思考的一些地方,进行调查、采访,激发学生关心社区,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团队精神。

一:利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走入社区,分组分范围进行实地调查,初步了解社区。组长带领好本组同学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中做好记录,填写好调查表(可补充调查项目)。

二、注意安全,调查完后直接回家。之后,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其中一组访问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其他组分范围进行实地调查)。

三、各组交流调查情况,指导学生梳理资料,对各组的统计数据进行归总,指导填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姓名

学校

班级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范围):

调查方式: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四、搜集资料

1、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收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区发展情况。

学生以调查小组为单位在电子备课室里上网浏览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区发展情况。

2、比较现实社区与规范社区,发现“问题”,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各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自己小组最想研究的方面定好研究内容,制定调查方案。(调查内容包括:环境、设施、人口、文明建设及治安情况等)

第三阶段:了解社区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交流调查结果。

交流展示调查内容,全面了解我们的社区,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规划心中的社区。

一、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回忆前段时间的调查、访问情景。

二、交流调查内容汇报方式

1、各组汇报展示调查内容,全面了解社区现状,学生间相互评价、提问。听汇报的同时注意做记录:

(1)在交流中全面的了解我们的社区;

(2)在交流中学会积极的思考。

(3)记下汇报小组的名称;

(4)把你感兴趣的、想了解的问题记下来。

教师总结: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从各小组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汇报形式多样。到实地去了解各种公共设施的数量,会“数步量绿”,采访社区居委会主任,访问社区居民等。调查中学生注意收集数据、收集实例,获得了环境、人口、设施及文明安全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活动调动了学生所有的能量,自然的将语文、数学、美术、自然、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自主性和实践性。

2、用一两句话概括对整个社区的印象。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梳理、归整问题,:人口多而杂,环境美,交通便利,治安好,绿地少,设施不全,文化娱乐场所少。在此,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客观看待问题。

3、师生共同确立后续活动

引导学生“提了这么多好建议,我们可以怎么做?同学们想一想,小组议一议”,让问题在活动中生成。师生共同确立后续活动:写倡议书、画规划图、撰写社区调查报告等。

第四阶段:活动的结果与评价

社区情况报告篇2

一、当前社区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完善功能、强化服务、发展经济、促进和谐”的思路,重点狠抓“四个加强”,即加强管理、转换职能,加强建设、改善条件,加强服务、发展经济,加强党建、提升活力,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社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18%,人平纯收入5600元、比上年增加800元,当年实现村级集体收入80万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当前社区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是区位条件优越与产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我社区地处南城开发区的中心地带,交通四通八达,人流物流络绎不绝,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这么一个区位条件好的地方,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从工业来讲,历史上村级工业曾红极一时,最多时有23家企业、从业人员480人,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集体工业相继倒闭,还留下了450万元的沉重包袱;从农业来讲,由于耕地面积较少且分割、分散,带来大部分仍沿袭传统的耕作模式,据调查,亩平耕地产出只有2000多元,与全县耕地的产出水平相近;从三产业来讲,“只有所在、没有所有”,大部份都是外来业户,且存在多、乱、杂、低的问题,大部分以传统的等客上门、坐店经营为主。总之,优越的区位条件与滞后的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反差。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除了我们自身的发展缺乏大的政策环境外,主要是两个重大转变没有抓住机遇,其一是集体经济民营化改革没有抓住机遇,导致集体企业全部倒闭;其二是村级经济结构由一二产业向三产业转型没有抓住机遇,导致“老的搞死了、新的没搞起来”。

二是城郊优势明显与政策支持缺位的矛盾。无论从武汉、等大中城市来看,还是从、等周边县市来看,作为城中村或者城郊村,绝大多数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带头的村、是实力较强的富裕村。可是我们城中或城郊村包括开发区的坪等等村,大部分村级经济都搞死了,甚至还不如远郊村、乡下村,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灯下黑”?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究其根源还是政策空档、政策缺位或政策没有很好落实,例如从大的政策讲,农村有直补、退耕还林等系列惠农政策及支农政策,涉及社区的,县里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出台;从用地政策讲,农村地区对集体发展用地、利用闲置土地等基本没有政策障碍和限制,而我们社区连自己想办点企业或产业,都无法过土地城建审批关;从金融政策讲,农村有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及支农贷款,可我们的社区居民贷款难上加难等等。城郊村优势是什么?表面上看是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归根结底是资源优势、土地优势,对本属于社区的资源和土地一下子管很过死、滴水不漏,想用而用不了、想开发而开发不了,优势就马上变成劣势,最终只能是看着自己的“金饭碗”被别人吃或守着“金饭碗”挨饿。

三是服务全县大局与服务社区百姓的矛盾。当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建设第一个工业园—工业园的决定,我们一呼百应,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保大局舍小局、保大家舍小家;之后,又提出鼓励村级自建标准厂房,我们明知在招商未形成大的气候情况下投资存在巨大风险,但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我们冒风险筹资600多万元建起了面积6000平米的钢构厂房,正是由于我们的无私奉献和鼎力支持,才使工业园得以顺利进行,也为后来全县的招商引资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但在力保全县大局的同时,集体和村民利益却无法兼顾,甚至带来伤害,从就业讲,征地带来大量村民失业,招来的华益“华而无益”,上百亩土地多年荒废、杂草丛生,鲁宝“努而不保”停停打打、奄奄一息,特别是标准厂房按政府与我村签订的协议,承租出去以前县里每年付租金36万元,可几年来县里的资金一年都没有给到位,该得的租金没有得、县里说收购又没落实,投资几百万没见一分钱的效益,集体和村民为此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四是城市发展规划与社区自身发展的矛盾。社区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产业布局,但在城建规划上,却很少考虑到这一点,甚至发生冲突。例如根据我们社区发展需要,沿散路沿线需要布局物流和三产,在社区中间地带需要建设新型居民小区,现有的零散工业企业需要逐步外迁,还有些零散地段或路段可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或行业等等,这些城建规划都缺乏个性化指导和布局,而缺乏个性化的规划多半与社区发展不合拍、甚至相冲突。

五是就业渠道狭窄与失业人员较多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土地征用、企业倒闭等多方面原因,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据调查统计,社区内总人口1814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10000人,在这些人当中,常年失业无事可做的有3000人,无稳定就业、不时失业的有3000人,以上失业、半失业人数占总劳力的30%。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调查,社区内原在县内杜邦、中鑫、天雄等企业工作,由于企业减员而下岗的有1000人,外地打工现在找不到工作而返回的有500人。特别是原不少村民,想种田没有田地,想外出打工年龄偏大或无一技之长,想社区内就业没有岗位,想自己创业又缺贷款和政策支持,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已成为城中村(社区)的突出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六是经济实力薄弱与基础投入过大的矛盾。作为城郊社区,很多地方要与城市配套,如道路的延伸配套、自来水的延伸普及、社区机构的延伸设置等等,而这些县里还没有明朗的支持政策,大部分要靠自筹解决。这几年,尽管我们克服一切困难,筹资500多万元相继完成了几条主干道和几个小组的自来水建设,但不少破损的路面、到小组的道路、几个较远小组的自来水等等,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而无法动手,社区建设的步伐太慢、形象不好,客观地讲,现在“城中象城市、城郊象农村”,甚至不少村组的道路、住房、环境还不如农村。

七是服务需求较高与服务体系不全的矛盾。社区从功能上讲,是为居民服务的自治机构、服务机构。现在的状况是,无权无职难以自治、无钱无人难以服务。特别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有的机构当设的没有下设,象低保服务站等;有的机构虽然设立了,但只是个摆设,常年没有开展业务;职能部门下设的服务机构,有的虽然有人也开展了业务,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离居民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象劳动服务站、警务室等。

八是社区事务繁多与经费保障欠缺的矛盾。社区事务繁多,有的事项还要抽调大量人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但是,现在社区经费明显不足,据我们算账,正常情况下,仅保社区运转就要经费38万元(其中社区干部工资7万,小组长10人工资5万,小区长49人工资5万,办公费5万,接待费、会务费4万,治安巡逻、计划生育等运转经费5万,三八节、七一节、老龄节、年终总结经费5万,购置维修费2万),现在每年的正常拨款只有3万元,缺口35万元以上。

二、推进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社区作为一级行政单位,担负着发展经济、传播文明、维护稳定、保障民生的重大作用。根据这次调研反映的问题,我们认真讨论、反复研究,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具体工作上是抓好“六个三”:

1、依托“三大优势”,发展社区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还是要发展,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就社区实际,要依托“三大优势”,发展“三块经济”:一是依托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经济。我们地处南城经济开发区,历来商贸经济十分活跃,要充分利用沿街店面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商饮服务业。目前,社区初步形成了餐饮、建材、日杂、汽车修理和文化五条经济街,但规模不够大、档次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要积极引导集中、提升特色、打造品牌,力争专业门店由现在的512家发展到1000家。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一方面,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力服务县工业园区,为园区建设和引进项目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自有工业,年,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60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目前正在配套新建综合服务大楼,通过“筑巢引凤”引进外来企业投资。三是依托城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以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名优水产和时令瓜菜。已建成150亩特色水果基地,主要种植台湾黄金梨、美国黑李等名优品种,投资120万元建成了自流灌溉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目前,基地全部挂果,年产水果200吨,下一步要利用闲置荒山荒地进一步扩大规模;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大力发展长江回鱼、高背鲫等名贵鱼,现有回鱼养殖面积20亩、高背鲫20亩、精养鳖鳝10亩,要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同时,大力开发垂钓娱乐业;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全面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菜、反季菜、名贵菜,争取种植业年亩纯收过万元。

2、落实“三大责任”,提升社区功能。加快社区建设既是长期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要落实各方责任,形成社会各界齐心办社区的合力。一是落实县领导的责任。领导是带动力、更是最大的生产力。新农村有县领导住点帮扶,社区从作用和地位讲,应更为重要,建议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的领导力度,实行常委或县级领导带部门和专班驻点帮扶社区的制度,做到经常有领导、有人过问社区的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社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一方面,计生、劳动、民政、公安等设有派驻机构的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机构的建设和业务的正常开展,加强力量、加强管理、加强督查,不能一放了事,更不能只搞个摆设。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区单位帮扶社区制度,多方开展社区共建活动,让更多的单位和企业参与社区自身建设。三是强化社区(村)自身的管理责任。按照社区自治要求,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在有关职能部门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如在人口管理方面,组织人员逐户摸清情况,造册登记,建卡建档;在计生工作方面,组织人力深入各户摸清实情,健全台账和基础资料,完成好计生工作任务;在低保和特困户救助方面,按程序要求入户走访,核定实情,张榜上墙,接受监督。还有在治安方面,配合社区民警室,加强对流动人口和娱乐场所的管理,清除社会治安的不良隐患等等。

3、抢抓“三大机遇”,加强社区建设。要抓住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努力加快社区基础建设步伐。这几年,我们争取上级支持,累计投资500多万元,先后新建了大道,改建了毛巾厂至博文学校、柏油库至中医院、等几条社区主干道,但还有1、2、8等几个小组的道路没有修,原镇等小区的进出道路没有硬化,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下一步要通过争取项目和自筹的办法,解决这几条路的建设改造问题。同时,社区的文化设施、卫生设施、体育设施、教育设施等公共设施还不够健全,有的标准太低,也要力争国家对新农村、对社区、对城镇改造等新的政策,通过多方努力加快建设步伐。

4、突出“三个重点”,搞好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重点,也是衡量社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要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生活的难点、反映的热点和讨论的焦点问题,努力做好社区服务工作。具体来讲,要针对社区下岗困难职工较多的实际,发挥就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作用,想方设法为下岗职工特别是为“4050”及就业技能差的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要积极宣传低保政策,做好申报认定工作,帮助困难户享受城市低保,帮助特困户解决生活急需问题;为方便社区居民看病就医,办好社区医疗门诊室,定期为育龄妇女和儿童开展常规检查、防疫接种和门诊就医服务,力争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接诊;坚持组织治安巡逻队日常巡查,重大节假日24小时巡逻,维护小区治安安全,杜绝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另外,继续办好老年人腰鼓队、龙船队、图书阅览室、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娱设施和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社区情况报告篇3

2021年以来,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走马社区党委深入学习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重要会议精神,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全面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为社区发展和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组织保障。现将2021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抓党员,重管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第一时间向辖区党员同志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各种会议精神。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号召,带领全体党员开展好“刹四风、强作风、抓落实”专项行动。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纪录片,就不讲规矩“乱”、不愿担当“推”、铺张浪费“奢”、执行不力“软”等几个方面警示社区“两委”成员和辖区内广大党员。制定了走马社区党员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党员,更好地响应李煜隆书记提出的“七破七立”。上半年,社区完成对红轮机械厂、原广旺集团移交的退休党员接收工作,党员队伍由原来的75人壮大到352人,为社区的发展壮大了力量。

(二)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历史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宝轮镇党委的安排部署和指导下,走马社区制定了自己的党史学习教育方案,形成五本台账。走马社区党委严格按照要求,以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鼓励党员带党徽、亮身份、担责任,为居民群众办实事、服好务,把党史学习教育落到实处。2021年2月26日,走马社区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会上集中学习了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拉开了走马社区党史学习教育的序幕。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社区已经开展了“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教育活动七次,基层党组织书记上专题党课活动一次,老党员、老战士上“七一”专题党课活动一次。与宝轮一小合作,注重青少年儿童的培养,开展“读党史享阅读正童心”活动一次,开展党史学习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教育。走马社区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社区完成春节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完成居民群众“天府通”健康码申领工作、“天府通办”下载工作、森林防灭火宣讲工作、安全维稳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建设。以学习教育为抓手,着力打造务实型班子,紧抓社区党建主板,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的旗帜作用,社区党委的堡垒作用。加强对外出务工党员的沟通,及时督促各党支部书记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关心、了解外出务工党员的状态,掌握他们在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创新学习方式,提高党员学习兴趣。

(二)丰富党建工作教育形式,使党员处于主动状态,加强学习效果。加强管理和动员,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分批组织;编印学习资料,服务上门。

(三)盘活社区闲置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与宝轮一小联建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与辖区内几所学校合作,开设手工制作室、儿童多功能活动中心,设立手工作品展示区,开办“跳蚤”市场进行义卖,所得收益进入微积金,用于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也让辖居民获得参与感,。

社区情况报告篇4

一、社区基本情况

1、社区工作人员及服务方面情况。我们9个社区共有工作人员44人,平均年龄38.6岁,大专学历18人,占40.9%。社区志愿者队伍人员583人,有就业创业、困难求助、家政、健康保健、维权维稳、党员、法律咨询七个服务站。

2、社区离退休干部情况。关系转在社区的离退休干部79人,关系不在社区但经常在社区活动的离退休干部15人;有离退休支部数11个,党员135人。

3、社区老年活动组织情况。老年活动组有8个,分别是星光艺术团、社区康复站、门球、、健身操队,合唱团,腰鼓队,气排球队和太极拳。活动人数近180人。

4、社区的功能情况。9个社区有服务用房13个,用房面积472平方米,活动场所有文化小广场或与单位共用的场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主要设施有乒乓球桌、高低杠、健身器材、门球场等。

二、社区老干部的情况

1、社区老干部自我管理的情况

社区老干部自我管理主要是通过三个平台来开展活动,一是搭建组织平台,满足老干部的政治需求。按照“就近学习、方便活动”的原则,在党员居住地推行原单位和居住地党组织“双重管理”模式,使老党员在社区找到“家”的感觉,就近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搭建服务平台,要突出重点,在做好服务工作上做“文章”,满足老干部日常生活需求。要把为老干部居家养老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充分利用社区和社区以外的社会服务资源,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通过建立离退休干部档案,设置救助电话、定期上门服务、办理爱心卡等形式,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解决在衣、食、住、行、保健等方面遇到的难题。要特别关注进入“双高期”和身边无子女单独居住及鳏寡孤独的离退休干部,把他们作为社区老干部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条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为其“救急、解难、排忧”上多下功夫。三是搭建活动平台,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活动室、老年学校等阵地优势,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组建文体活动团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促进交流,愉悦离退休干部身心。

2、社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情况

社区共建立老干部党支部11个,每个支部都有活动场地,都设有书记1名,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开展正常的组织活动。各支部在书记的领导下主要发挥“三员作用”,引导老干部发挥优势、奉献社区。一是发挥政治和经验优势,当好社区文化“宣传员”。组织引导老领导、老干部积极参与到关心教育下一代、科普宣传、法制教育、文体娱乐等社区工作中。二是发挥威信高的优势,当好社区环境“治理员”。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发挥德高望重,说话有分量,干事有威望的优势,协助社区工作人员,治理社区环境,以此带动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三是发挥协调能力强的优势,当好社区建设“服务员”。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主动协助社区,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各部门的赞助、支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三、社区老干部工作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老干部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老干部社区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老干部社区服务工作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2、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目前,多数社区适合老干部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各种活动比较少,多数社区只有办公室而没有活动场所。活动场所的缺乏严重制约老干部社区服务的深入开展,社区对老干部群体缺乏吸引力。社区工作者多是身兼数职,工作量大,对老干部的服务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社区干部素质近些年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服务水平和质量还远远跟不上老干部的需要。

3、老干部社区服务缺少经费支持

要做好老干部的服务工作需要经费,由于经费的缺乏,导致老干部社区服务项目单一,质量较差。同时,由于缺少经费,也使社区服务难以全面铺开。

四、对策与建议

用“三个到位”,做好老干部工作

1、认识到位,要把社区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摆上重要日程。要充分认识依托社区资源、深化老干部服务管理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建设、开拓老干部工作渠道,为老干部安度安享晚年提供更优质服务的重要平台,是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区情况报告篇5

一、富阳市社区建设概况

二、富阳市社区建设的成效

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已经被广大市民所认识,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工作的氛围已逐步形成,通过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1、确立社区的定位,合理调整划分社区

2、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3、建立社区党建组织。

根据当前社区党建工作要求,提升社区党组织设置标准,全市23个社区全部设立了社区党总支,以党员居住区域或行业等为特征设立党支部和党小组,分层开展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建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在市委支持下,由职能部门,街道机关下派18名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到社区担任党总支书记,并依照规范程序和法律要求,召开社区党员大会,依法选举产生党总支。配优配强了社区的领导力量。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

4、建立了社区建设的财力保证机制。

5、建立社区共建机制,推动社区建设工作发展。

三、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们在总结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成绩的同时,必须清楚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今后的社区建设工作。

1、社区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2、社区费随事转问题有待于解决。

社区成立以来,社区居委会在面向社区服务的同时有关职能部门把大量的工作任务下到社区,实行了重心下移职能下延,而部门工作任务进社区后,却没有按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原则来开展工作,把工作或活动所需经费转移到社区,给社区带来很多困难和矛盾,如有的部门搞一些调查工作只发一张表,要社区按户数复印分发;有的部门下达工作任务时,还需社区制作画版、台帐、购置服装等;有的部门利用行政压力迫使社区订阅部门发行的报刊,最多的社区每年要花3000余元订阅费。上述问题的存在,促使社区干部应付事务,设法开辟筹集财源,对真正应承担的社区建设等工作却无法投入精力,财力。

3、社区工作者待遇有待提高。

日前,我市社区工作者(委员)月工资为520元,加上平时发放各种福利,补贴,年收入在11000元左右,周边县(市区)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近况是,萧山区社区工作者月基本工资775元,加上平时计发的社利补贴等,年收入在17000元以上;余杭区社区工作者月基本工资700元,加上平时计发的福利补贴等年收入在16000元以上,临安市社区工作者月工资700元年均收入18000元左右;桐庐县社区工作者月工资700元,年均收入在11000元以上。根据富阳市职工年均收入情况和周边县的情况参考对比,我市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确实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应需适当提高其待遇。

4、城中村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已不相适应。

我市城区19个社区辖区内有8个行政村(城东、城西、虎山、后周、金桥、东山、巨利、鹿山),这些村的部分土地已被国家所征用,村民已基本无土地可耕作,成为城市村民。行政村的管理政策和村民的生活有别于社区的管理和社区居民,使城市社区建设与城中村在管理上即无法分割又无法衔接的状态。如城东村村民居住极为分散,现分布在盘龙山,镬子山,城东,鹳山,后亭子,虎山等六个社区,他们的卫生环境治安、教育、物业等工作社区无从管理,影响城市社区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根据上述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我市社区建设工作起步较慢,还是处在初级阶段,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都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在探索中实践,实践中发展,发展中完善。二是有关职能部门对社区建设工作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大。三是社区工作经费明显短缺,政府在财力上支持社区建设工作力度不大。四是社区居委会职责不够明确,导致有些社区工作不明,任务不清,打混仗。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

1、加强社区设施建设,构建社区建设网络体系。

社区设施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物质保证。社区设施要立足于挖潜力和新建,双管齐下,注重网络体系建设。社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设施和项目,有条件的都要逐步免费或低偿向社区开放,提高社区资源的共享利用率。要逐步创造条件在社区建立有一定档次特色的社区建设中心,并利用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联网运作,构建社区建设网络体系。

2、加大投入,确保社区建设健康运转。

要以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赞助、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等多元化渠道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市政府在建立社区建设财力保证机制的基础上,对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正常工作经费、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等要以政策性指导与实际投入相结合。建议制定出台几个政策性文件:一是出台一个富阳市组织机构工作任务评比考核进社区申报准入制度意见,明确政府工作早报准入制的宗旨任务以及费随事转,权随责走原则等。二是出台一个关于进一步规范富阳市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文件,可以建立社区工作人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度,设立岗位津贴执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奖励政策等,调动社区工作者工作积极性,促进社区建设顺利发展。

社区情况报告篇6

***社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社区两委制定了发展目标及规划,紧跟党委、政府发展高端特色农业的思路,多次召开社区议事会、村民代表会以及村民大会,宣讲发展现代农业和成片连片经营的方针政策,高度统一认识,正确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招商工作中,社区两委紧密团结、分工负责、强力突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培植粮食、油料、蔬菜、畜禽几大主导产业,建设优质粮食、大蒜、有机蔬菜、花生、特种动物养殖、生猪养殖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社区建立了益键大蒜专业合作社,腾飞粮食专业合作社,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泰兴花生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现规模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化农业,建成占地贰佰余亩的天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社区两委,深入扎实地做好相关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社区两委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政之所兴在民心”的工作思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始终牢记群众满意为标准,心中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社区情况报告篇7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

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目前,两城区的33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33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33人,社矫辅助人员39人,社矫志愿者147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一)、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一是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是程序方面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监狱办理假释、监外执行的手续繁复;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的信息不能及时;对人户分离的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缺乏衔接等。目前,两城区的矫正对象基本上是由本区所在法院判决后通知各司法所接收,而对于外地法院判决到本区的社矫对象,两城区司法局至今未收到过相关的法律文书,导致这部分矫正对象漏管、缺管现象严重,矫正工作也就无从开展。目前多数街办的社矫对象人数已呈逐年萎缩的地步。常此以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可能将难以为继。四是矫正工作还缺乏有效的法律手段支撑。目前,在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帮教工作中,由于缺少法律赋予的强制性手段,对那些拒不接受矫正或在矫正中表现不良的矫正对象,社区矫正组织一一特别是负责具体操作的司法所往往因有责无权,不能及时予以惩戒;而对那些积极配合矫正、表现良好的矫正对象的奖励,也因程序过于繁琐、规定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社区矫正组织没有法律授权等因素,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能很好体现出奖惩结合的矫正方针。

(二)、社区矫正工作基础建设薄弱

社区矫正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为主的新工作,从外省先期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的地区经验看,要保证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司法所须有3人或3人以上才能兼顾工作,须有独立的办公室实施矫正和存放档案,须有通讯、交通装备和工作经费以保障工作开展。但由于客观原因,两城区各司法所基础建设均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司法所人力相对薄弱,社矫辅助人员偏少且队伍不够稳定。司法助理员普遍存在“一人一所”的状况,且司法助理员在承担司法行政多项职能工

作的同时还兼有街办(乡镇)安排的任务,人手少、任务重,使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难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二是缺少基本装备,有的街道办公经费较为紧张。目前,两城区大多数司法所无车辆、无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工作装备,个别所连基本的独立办公用房也未解决。在办公经费上,我市社区矫正经费与兄弟省、市相比相差较大。上海市人头经费定的标准是6000元、苏州市社区矫正经费标准为3000元。我市两城区矫正对象均无人头经费可言,由于经费的紧张,导致一些工作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矫正质量。

(三)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还未到位。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公、检、法、司、人事等多个职能部门就工作衔接、经费保障、矫正对象就业等方面加强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才能形成较强的合力,确保社区矫正对象零漏管、脱管。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两城区社矫工作大多是由司法所独立承担,有的职能部门对这项全新的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存在着一些配合不到位的地方,而仅仅依靠司法所单打独斗,矫正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三、对策及建议

在全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启动会上,省、市领导强调: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要按照“做表率、走前列”的要求,振奋精神,扎实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矫正之路。为进一步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针对目前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领导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市、区两级成立党委分管领导为主任、分管副市长(副区长)为副主任、公、检、法、司、财政、人事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局,以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相关事宜,指导、督促、检查本地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各街办(乡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上级社区矫正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改造以及考核工作;同时建立经常性的工作汇报机制,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权责

法院应当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充分使用社区矫正措施改造罪犯。检察院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公正。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管理和考察以及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帮助工作。乡(镇、街道)司法所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考察,对违反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为加强社区矫正的衔接工作,建议将社区矫正内容纳入公、检、法、司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政府年度考核目标。财政人事部门加大财政和人员保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三)重视基础

当前要做的是搭建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司法所这个平台。社区矫正需要一支懂法律政策、熟悉犯罪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精神医学等专业知识的队伍。根据现在的条件,社区矫正依赖三类人员: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建议党委、政府根据司法所承担工作任务的现状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加强司法所力量,配备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由懂业务的人员担任。其次,配齐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现在云岩区配备辅助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做法是一个司法所招聘一至二名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后上岗,但因待遇太低(每月每人500元标准)而无法稳定队伍。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可借鉴兄弟省市的做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各区安排一定的事业编制,用于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根据实际配备到各镇(街)司法所。编制不足的可以考虑招聘合同制的人员加以落实。此外,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

(四)加大财政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支持是很难完成的。从两城区试点情况来看,经费显得严重匮乏。建议可以借鉴外地做法,在保证车辆、通讯、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备、社矫辅助人员工资福利到位的基础上,按社区矫正对象人均1000元或以上的标准由区(县)财政安排工作经费,用于培训、指导、管理、奖励等,并列入财政预算。

社区情况报告篇8

 近年来,全市各级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全面推进主化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和人口结构逐步变化,人们对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为全面掌握我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深入了解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进一步推动社区文化建设,根据工作安排,10月,第一小组采取现场察看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先后深入三个县区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106个社区,其中主城区有49个社区。因建市较晚,全市社区建设起步较迟,社区自身力量也较薄弱,所以,过去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很少开展。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关心下,在各级主管部门共同努力下,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不断提高认识,深入贯彻执行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

社区文化是各项文化事业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它对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邻里关系和社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上下通过不断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在增强社区凝聚力、向心力以及居民认同感、归属感中的积极作用,在培养居民家园意识、人文情怀以及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层稳定和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2015年初,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文件。为深入贯彻文件精神,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贯彻意见,并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全市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并提出了主要任务,强调了保障措施。

(二)逐步加大投入,切实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加强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近年来,全市进一步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纳入了城镇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为将文化活动用房按照标准要求配备到位,对已建设的社区,想方设法从现有社区用房中调剂解决;对老旧小区,积极采取多种方式盘活社区内国有、集体用房,保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对社区内没有国有、集体用房的,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解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对暂时没有开发的小区,严格依照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留足发展空间。目前,大部分社区都实现了有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室内文体活动用房,近半数社区拥有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室外文体活动场地。

2、增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自主造血功能。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近年来,全市上下紧扣社区文化的公益性、群众性特点,积极引导、教育、培养和鼓励。市级财政先后拿出资金,投入近200万元,购置电脑、音响及乐器等多种文化活动器材,发放至主城区的各个社区,为社区提供自娱自乐的活动器材。在统一配置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区发挥群众自身优势,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增强社区自主造血功能,调动了方方面面积极性。同时,积极开展示范带动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评选活动,确定了省、市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6个,并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极大的提升了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效果。

(三)积极组织活动,逐步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主题系列活动初显成效。“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主题系列活动是今年年初由市文广新局牵头组织实施的。活动内容包括:一是红街·周末有戏,即每周举办一场文艺演出,地点在红街演艺舞台,节目基本上由各社区文化艺术团体提供,以戏剧为主。截止目前,已演出了30余场次,场场都受到欢迎。二是社区文艺演出,即在社区里,由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牵头组织,采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方式,形式有社区文艺演出、社区广场舞及歌咏比赛等,为社区群众搭建一个平台,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至今,社区文化活动已经开展了20余场次。三是举办了“三地八市”票友联谊会,由全市社区京剧爱好者参与,会期3天。四是计划将在年底举办社区春晚,让社区群众自导自演属于自己的春晚。“社区一家亲、文化进万家”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一开始就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不仅给城区百姓带来了欢乐,而且还创造出或即将创造出不少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涌现出或即将涌现出一大批活跃在基层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已经逐步形成为全市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群众文化工作的一个亮丽品牌。

2、搭建交流平台,社区文化建设档次和品位逐年提升。近年来,在逐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全市通过举办各类调演、展演及大赛等活动,搭建平台,加强多地域、多层次的交流,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促进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逐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档次和品位。每两年1次的全市群众文艺调演、全市小戏小品曲艺调演、全市广场舞大赛、市青年歌手大赛、市民族器乐大赛以及每年1次的全市少儿“六一”文艺调演、全市新创作品演唱会等活动平台,为全市群众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和自我展示机会,起到了引领示范、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作用。

3、各类文艺社团活跃,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艺社团和民间文艺队伍近300余支,各类文艺骨干5000多人。这些群众文化团体和队伍,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主体作用。许多社区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和中心工作,利用社区文化园地,组织社区文化骨干,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在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公民道德、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为提高居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功不可没。去年全市社区共举办各类演出300多场,居民参与超过了20万人次。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山水文化节”“桃花节”“梨花节”等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其中各类来自民间、来自社区的表演团体通过展示,充分体现了社区文化建设在满足居民文化生活与满足居民自我展现、自我提高所取得的重大成效。

(四)注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热爱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才。

近年来,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人才对文化建设的决定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各类人才,加强社区文化人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队伍。为推进社区文化活动持续有效开展,截止目前,全市每个社区均配有兼职或专职的文化辅导员,全市共有专兼职社区文化辅导员近200人。另外,全市社区还拥有各类文化服务志愿者近20000人。全市通过多种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一是通过省厅(馆)下派、上挂和邀请省文化馆群众文化专家开展辅导等方法,引进和培养人才。二是积极培养选拔乡土人才。破格提拔一名群众文化辅导员直接担任县文化馆副馆长。三是加强针对性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定向辅导以及交流、调演等方式,提高现有社区文化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谐了邻里关系,提高了生活品味,提升了群众的“精神气”。同时,不少社区文化团体、个人及其作品也荣获了一些殊荣。文继领、安军、刘义3名同志获得了2015年度省优秀文化辅导员称号,万家乐庐剧团连续两届获得省“百佳”院团称号;社区文艺队伍在省群星奖比赛中获奖(省政府最高文化奖),合唱节目《春雨》获二等奖第一名,《幸福阿婆》受到前总理温家宝观看后的好评;庐剧《春天来到铜锣寨》和《秦雪梅》分别荣获2015年首届中国大别山民俗文化大奖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二、全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认识到位是前提。调研中我们体会到凡是社区文化建设抓得早抓得好的地方,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重要性的认识和建设规律、思路的探索也就相对比较到位。阳光社区、鼓楼社区、荷香社区等文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就是得益于认识到位,建设成为了全市社区文化亮点。

(二)领导重视是关键。社区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政府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主体,领导重视与不重视大不一样。阳光社区是主城区的高档小区,但文化中心活动场所多年未能落实,后来经过市、区、街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多方协调最终得到了解决。“阳光社区现象”告诉我们,之所以能够建设成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是与上级领导亲自过问和协调落实密不可分的。

(三)阵地建设是重点。阵地建设,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平台,也是社区建设有无文化品位的内在要素。阳光、鼓楼、荷香等社区,有着健全的文化场所、设施,满足了社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需要。

(四)队伍建设是核心。社区文化建设落实到最后,还是看组织者和人才队伍的素质。凡是搞得好的社区,都有着由社区居民自己参加的艺术团、演出队伍和社团组织。社区居民自觉自办,体现了群众的广泛参与面,是文化发展繁荣的主力军、生命军。

(五)活动创新是动力。活泼生动的内容与形式,是赢得居民欢迎并积极参与的内在要素。时代的发展使文化的外延日益扩展,许多健康积极、有益有趣、好看好玩的活动也越来越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好的社区,在组织活动时都不仅仅是局限于说说唱唱、写写画画的,而是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扩大视野和范围,注重研究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六)社区自办是方向。除了政府给社区文化建设搭建必须的平台外,社区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挖掘自身潜力,是办好社区文化的基本方向。实践证明,社区积极性高,不等不靠,社区文化就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而强调客观因素,等待观望,社区文化也就一直打不开局面,满足不了城区发展和居民的文化需求。

三、全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仍然不足,档次较低。全市社区办公、文化活动用房建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用房(包括社区办公、服务和居民文化活动等场所)面积低于应有的基本要求。据统计,全市已有的106个社区,除一部分条件较好外,相当一部分的办公用房紧缺,普遍缺少大型的居民活动场所,现有的场所也是条件简陋,普遍存在空间狭小、零碎、层高不足、噪音扰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

(二)社区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没有形成,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调研中,社区普遍反映经费紧缺,社区文化属于“软任务”,只是对付着“应景式”搞一搞。财政对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少,文化主管部门也缺少指导推动社区文化工作开展的“硬杠杆”。同时,缺乏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社会资金对社区公益文化及其产业的投入缺乏积极性,难以形成社会资源共享、多方积极投入的共建局面,无法满足居民多方面的文化需要。

(三)社区文化人力资源整合利用不够,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全市不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因缺管理人员,大都由居委会干部兼管,且多数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能力,文化场所设施利用率低。同时,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视野不够开阔,组织不够深入,对各种能够利用的人员没有很好的发动起来,有约占一半的社区不能很好地组织文化队伍,有近三成的社区没有自己的活动队伍。另外,一些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职能弱化,存在对社区文化工作组织指导不力的现象。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切实增强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当前,要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刚刚闭幕的六中全会以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市四届党代会精神,自觉把发展先进文化、满足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着眼点、立足点和归宿点;要深刻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是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践行党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前沿阵地,是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促进市民生活和谐的重要路径,是抵制不良文化侵袭、创建现代文明小区的根本载体;要引导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各文化单位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具有的优势,明确全市的努力方向和应当要填平补齐的具体任务。

(二)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加快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财政部门要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以奖代补,促进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从税收政策、费用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兴办文化产业,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兴办社区文化的新格局,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自我发展功能,以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规划、住建、土管等部门,要加大推进力度,切实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中,将社区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安排、同步实施;要把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情况作为硬杠杠,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中,增加相应分数权值。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文化工作者素质。要推动社区文化专管人员政策落实,确保社区文化工作有专人负责;要指导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人员、节目等资源档案,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区群众性文化团体和组织;要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文化专管员、辅导员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素质;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机制,着力吸引住、使用好退休人、文化人、手艺人、热心人和志愿者等“五种人”。

社区情况报告篇9

——青年路地区社区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社区管理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日益成为城市管理的重心、人民群众生活的家园、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活动的舞台,是基层社会稳定和谐的“稳定器”,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了全面了解社区管理方面的情况,发现问题,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我街道对辖区12个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社区概况

(一)社区的定义。社区全称“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或“社区居委会”,为我国城镇居民的自治组织,工作服务对象为城市非农业居民为主。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

(二)社区的职责和任务。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主要有以下职责和任务: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助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做好生活安全,社会治安宣传;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可以兴办有关的服务事业。

(三)指导机关。不设区的市(县级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四)法律依据。1954年12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1980年1月19日重新公布。据此,首先在市辖区和下设区的市设立了居民委员会,以后又逐步在镇和乡政府驻地的小集镇设立了居民委员会。**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二、青年路街道辖区内社区的基本情况

我街道共辖12个社区,分别为莲湖路第一社区、莲湖路第二社区、莲湖路第四社区、青年路第一社区、青年路第二社区、青年路第三社区、糖坊街社区、东药王洞社区、西药王洞社区、西北一路社区、习武园社区、安定社区。下面是对12个社区调研的相关情况统计。

(一)人口统计。

社   区

居民户数

常住人口

青年路第一社区

2219

6368

青年路第二社区

1679

6788

青年路第三社区

3775

6496

莲湖路第一社区

2502

6935

莲湖路第二社区

4537

10182

莲湖路第四社区

2066

5993

糖坊街社区

2653

7877

东药王洞社区

2398

7194

西药王洞社区

3369

10303

习武园社区

2749

7751

西北一路社区

2436

5656

安定社区

75

215

平    均

2538

6813

(二)社区办公用房面积。由于近两年辖区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激增及“三有一化”标准的实施,社区用房总面积已无法应对当前社区发展,截止目前,1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办公用房面积约2492平方米,其中租赁面积1380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为207平方米;除青一、青三、西药、莲四、安定5个社区外,其余7个社区办用房都存在租房办公的情况。按照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基层社区办公用房面积300平米标准,只有两个社区达到这一标准。

社  区

办公用房面积(平方米)

总面积

自 有

租 赁

青年路第一社区

200

200

 

青年路第二社区

356

96

260

青年路第三社区

200

200

 

莲湖路第一社区

190

 

190

莲湖路第二社区

200

 

200

莲湖路第四社区

160

160

 

糖坊街社区

190

90

100

东药王洞社区

240

40

200

西药王洞社区

230

230

 

习武园社区

300

 

300

西北一路社区

130

 

130

安定社区

96

96

 

总面积

2492

1112

1380

平均办公用房面积

207

(三)工作人员数量及学历构成。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按照社区管理人口数确定,我街道平均为每个社区12名工作人员。 2012年我省首次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随着该项招考力度的持续和加大,社区工作人员学历已逐渐提高,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总数的比重已达35%,大专学历占38%,高中及以下学历占27%。

社 区

工作人员总数

本科及研究生

大专 

高中及以下

青年路第一社区

14

8

5

1

青年路第二社区

10

7

3

青年路第三社区

11

3

3

5

莲湖路第一社区

12

2

5

5

莲湖路第二社区

15

3

9

3

莲湖路第四社区

10

4

4

2

糖坊街社区

13

6

3

4

东药王洞社区

15

5

5

5

西药王洞社区

12

4

5

3

习武园社区

11

2

8

1

西北一路社区

10

5

4

1

安定社区

8

2

6

合    计

141

49

53

39

平    均

12

(四)工作人员年龄及性别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已逐步趋于年轻化,初步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年龄构成。其中,30岁以下占35%,30—40岁占21%,40—50岁占33%,50岁以上占11%。但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男性占20%,女性占80%,各社区普遍缺乏男性工作者,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难度。

社   区

年  龄

性 别

30岁

以下

30—40岁

40—50岁

50岁

以上

青年路第一社区

7

4

2

1

3

11

青年路第二社区

4

2

2

2

1

9

青年路第三社区

3

4

3

1

1

10

莲湖路第一社区

2

2

8

3

9

莲湖路第二社区

5

1

5

4

3

12

莲湖路第四社区

1

5

2

2

4

6

糖坊街社区

6

4

3

2

11

东药王洞社区

7

3

3

2

3

12

西药王洞社区

8

3

1

2

10

习武园社区

4

1

4

2

2

9

西北一路社区

3

2

4

1

10

安定社区

2

6

4

4

合    计

50

30

45

16

28

113

(五)工作人员类别及平均薪酬。工作人员类别主要为社区居委会委员、公益性岗位、社区专职工作者三类,社区专职工作者月薪较高,居委会委员其次,公益性岗位最低,三类人员平均月薪为2143元(以工作第一年薪酬为参考),总体收入较低。其中,社区专职工作者在社区工作每满一年,从下一年度起每月增加年限报酬15元。工作薪酬具体如下(以工作第一年薪酬为参考):

工作人员类别           

平均薪酬(每月)                  

居委会      

书记兼主任

2400

副主任

1800

委  员

1500

 公益性岗位      

1600

社区专职工作者

研究生

3000

本  科

              2500

大  专

2200

平均薪酬(每月)

2143

(六)社区居委会班子设置。按照《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城市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管理待遇的意见》相关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数额配置根据社区人口规模大小确定,一般设置5—9人。2000户以下配置5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3人;2000—4000户的配置7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4人;4000户以上的配置9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委员5人。

(七)社区主要工作及年办理各类业务量。社区工作较为繁杂,正可谓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主要涉及社区党建及党员管理、妇联、共青团、综治维稳信访、司法调解、经济普查、养老医疗低保、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申请、残联、工会、计生、征兵、劳动保障、老龄补助、文教宣传、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城市管理、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管理等,以及为辖区居民开具各类证明,完成街道办、相关部门的指派性、临时性、统计性、配合性工作。辖区各社区年平均办理业务量5400件,每天接待群众数量多,办理业务量巨大。详细统计如下:

社        区

年办理各类业务量

青年路第一社区       

4000

青年路第二社区

5000

青年路第三社区

3800

莲湖路第一社区

6000

莲湖路第二社区

10500

莲湖路第四社区

10000

糖坊街社区

4000

东药王洞社区

4000

西药王洞社区

10000

习武园社区

2700

西北一路社区

4500

安定社区

300

平均年办理业务量

54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调研数据及实地调研了解的情况,经过详细分析,我们整理出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自治难以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大量政府职能下沉,居委会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据调查,居委会替政府承担的行政职能占到总工作量六成以上,经常只能挤出时间做居委会的自治工作,这与其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定位不相符合。

按**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但在实际中,社区居委会却成了街道办事处的跑腿儿机构,作为准政府部门的街道办事处将大量行政工作下沉到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的性质已经完全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社区居委会性质的定义,更何谈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目前社区不仅要履行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劳动就业、人民调解等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名目繁多的临时性的统计、调查、统治、检查等任务,造成社区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作,而社区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在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时,一些单位和部门将部分职能工作无偿摊派给社区,各种名目的检查考核及临时性工作过多,致使社区工作者疲于应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纷纷在社区内设置组织机构,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现象大量存在。

(二)社区管理体制不科学,社区服务站职能未充分发挥。按照省、市、区相关规定,青年路街办各社区目前均已成立社区服务站,其职责是承担社区大量行政事务;按相关政策规定,社区服务站是政府在社区层面设立的公共服务平台,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但目前,社区服务站的性质含混不清,导致其定位不准,无法达到其建立的期望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服务站既承担行政事务,又处理大量临时性工作和社区自治工作,成为居委会的一部分,难以实现其成立的初衷:处理大量行政事务,使居委会摆脱承担的行政工作的困境。

    (三)社区经费紧张,用房及办公设备等硬件条件差。社区经济基础较差,经费紧张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社区每年的总经费为3.5万元(包括每年办公经费1.5万元,党建经费2万元),这对居委会来说,非常紧张。经费缺口大,在经费少、缺口大的情况下,社区居委会却担负着社区内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政低保、社会就业、公共卫生、食品药监、医保、社保、信访、物价、工青妇兵残等多项工作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临时安排的如各种普查、统计、普法、土地、规划、城建等各种行政事务,工作压力大、难度高;而短缺的经费只能通过向上争取或向驻地单位“化缘”的途径来解决。

另一方面,社区办公用房紧张,辖区12个社区平均办公用房面积为207平方米,仅有两个社区达到西安市政府要求的基层社区300平方米用房标准,且办公用房老旧、租赁比例过高,租赁办公用房占总用房面积的55.3%;办公用房不够用,出现“一室多用”或“一室挂多牌”的无奈;再者,办公用房租金挤占了本就不多的经费,造成办公经费更是捉襟见肘。由于经费紧张,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不足,且老旧失修,多人使用一台电脑的情况普遍,对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不便;调查中发现,各社区普遍没有空调设备,冬天冷、夏天热,办公环境较差,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社区经费不足、设施不全,成为影响社区工作高效运转的瓶颈。

(四)薪酬偏低,影响工作积极性。社区三类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委员、公益性岗位、社区专职工作者)平均月薪为2230元,总体收入较低。由于社区承担的任务重、业务繁杂(青年路辖区各社区年平均办理各类业务量达5400件),而社区工作人员工资较少,收入与承担的责任不平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既无法稳定现有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也不能更大地激发社区工作者的潜力。

    (五)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结构不平衡。近年来,随着社区专职工作者招考工作的持续开展,虽然各社区充实了不少年轻的大学生,为社区工作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从目前的形势看,社区工作者人员组成比较混乱,整体结构还很不均衡。具体表现在:社区工作者总体上年龄结构依然偏大,40岁以上占44%;部分年纪大的,虽然在工作上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文化程度差异,专业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各社区普遍缺乏男性工作者,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男性占20%,女性占80%,男性比例太低,给部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难度;社区工作者总体学历不高,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占总数的比重35%,大专及以下学历占65%,无法满足社区工作快速发展的最新需要;部分社区工作者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强,群众工作技巧未较好地掌握;有的年轻社区工作者不够安心工作,对工作不够主动,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缺乏系统的培训,导致部分社区工作者工作效率不高,知识更新较慢,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六)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社区共建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共住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建设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社区共建工作开展不足;社区民间服务组织发展缓慢,社区志愿者组织少,人员参与率低,未能形成经常性活动机制。

(七)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社区居民“人户分离”现象普遍,表现为户口在社区,但居民已不在该社区常住,加之流动人口增多,造成管理难度加大;部分老旧小区乱搭乱建、乱堆杂物及垃圾现象严重;辖区内老旧院落较多,大部分老旧院落为“三无”院落(无物业、无保洁、无门卫),院落日常环境维护和管理仅凭楼长等人员进行管理,一旦无人负责,院落立即会变得垃圾成堆,环境脏、乱、差;还有很多“三无”老旧院落的水、电、天然气管网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缺乏维护和修理经费,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由于这些老旧院落缺乏管理的责任主体,一旦出现问题只能由街道和社区出面解决或代管,导致管理成本较高,管理难度增大。

三、加强社区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街道办事处在对社区的管理上,必须实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要从传统的行政命令式向指导、协调和服务的方向转变;要认真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社区建设的决定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街道范围内的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街办及政府工作部门应从下派工作任务到社区,相应地转变为“服务到社区、责任到社区、接受监督评议到社区”;要积极发动、组织辖区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化管理工作,发挥社会组织和力量对社区建设的服务和支持功能。

(二)整合职能明确分工,形成“三位一体”社区新型管理格局。要认真、扎实落实2012年5月我省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政府延伸到社区居委会的各类公共服务职能统一剥离、整合到社区服务站,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居委会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作为专业性公共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新型社区管理格局——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对社区全盘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管理协调、指导推进;社区服务站是政府下派社区的办事机构,承担社区各项行政事务的办理,实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接受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委的双重领导;社区居委会则从大量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专门对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社区自治和居民服务工作。

(三)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提高社区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宣教,提高执行法律的自觉性,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贯穿于整个社区工作当中。政府及其派出机构需要社区协助完成的相关工作,要按照权利和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从财政拨付的专项经费和行政性收费中拨付相应的经费给社区,在减轻社区工作的同时让社区得到相应的报酬,增加社区收入,提高社区工作者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对社区的经费投入,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建立多渠道的社区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经费资金的投入力度,大幅提升社区经费,坚实保障社区的各项管理和运行费用,配置足够的办公设备,使社区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和完成。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面积。对租赁办公用房的,由政府牵头,拨入资金,通过新建、改建、调剂置换、购买等方式,解决社区居委会用房问题,实现办公用房面积达标、够用。

(五)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专家授课、现场考察、交流经验、集中学习等方式,丰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提升其处理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特别要强化他们热情服务、亲民爱民、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社区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广大群众,处理居民各项事务,必须要通过教育和引导,使我们的社区工作人员达到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作亲人的境界,赢得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筑牢党的基层群众基础。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当前,城市基层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居民群众对社区居委会的服务需求更迫切、标准要求也更高。这就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社区承担的工作内容庞杂,工作量大,要干好实在不容易。通过培训学习,着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做群众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本领。

(六)完善社区干部保障制度,打造高素质社区队伍。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的原则,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增加社区工作对社会人才的吸引力。一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逐步拉平居委会委员、社区专职工作者、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待遇,并使他们在总体收入上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二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对表现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要在提拔、晋级、表彰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名额分配上多向他们倾斜,以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三要做好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约束工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出一整套有关社区干部聘用、考核、奖惩、辞退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要强化管理,通过严格考评、年度表彰、奖励先进等措施,逐步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调动其积极性,从而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使社区管理的工作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七)优化社区队伍结构,提升处理群众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专业规范、结构科学、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要坚持通过社区专职工作者等招考,将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年纪轻、热爱社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招录进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增强队伍活力,提升总体素质。二要招聘一些经验丰富,工作方法独特的人员,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按照公开平等的原则,实行笔试、面试和综合考察,择优录用,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增加男性社区工作者数量,优化性别结构,更有利于开展各项群众工作。

(八)大力开展社区自治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度。贴近百姓生活,繁荣社区文化,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互助等活动,激发他们“热爱社区、建设社区”的热情,为居民创造互相沟通、互相交往、互相了解的机会,培育社区居民共同的价值体系、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形成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和凝聚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激发社区内联互助功能,制定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社区驻地单位内部设施对外开放,使社区居民拥有交往沟通和互动互助的空间;大力发动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形成和谐互助、温暖祥和的居住氛围。

总之,要充分认识到社区管理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基层政权稳定的重要作用。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实现社区服务专业化和规范化,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资金投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服务型社区队伍,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扩展阅读:关于我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全年工作安排,市政协文史委于6月份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榆阳、神木、府谷等县市区就社区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1年,随着社区建设在全国由点到面、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东部向中西部迅速推开,我市社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我市城市社区工作平台逐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逐步壮大,社区工作运行日趋规范,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整体水平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区组织体系日趋健全。截止目前,全市186个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党组织,并发挥了社区各类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居民监督委员会及居委会下属的各委员会、居民小组、楼栋长等组织体系,具体负责社区居民群众自治工作。运用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安置、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聘的手段,充实了社区工作队伍,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得到了优化。

二是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社区居委会基本都设立了“一站式”社区服务站,承接从居委会剥离出来的行政工作,成为政府在社区设立的工作点和服务平台。组建了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便民利民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为辅的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三是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逐步推开。依托现有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结合管理区域布局情况,按照“界线清晰、责任明确、便于考核”的原则,将全市186个社区的居民按照500—800户(或一个居民小区)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网格员,落实相关责任,专职负责所辖网格区域的百姓诉求、社情民意,安全维稳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方支持、社区居民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机制还没有真正落实,主要工作基本由街道办、社区在尽力完成。

二是社区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随着部门工作职能的下沉,社区服务、社区环境卫生、社区安全、社区文化、社区党建、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等业务统统纳入了社区工作的范围,社区承接了过多行政性事务,但这些工作如何进社区,业务上怎么协调,工作上怎么配合,具体工作谁来承担,工作经费怎样落实等一系列问题却无章可循,导致社区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责任大、权利小、利益少、负担重,没有真正形成“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良好机制。

三是个别县机构定位不准确,职能设置不明确。社区不隶属街道办,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对外又无法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社区涉及的安全监督、纠纷化解、信访维稳、户籍管理方面衔接不畅,推诿扯皮,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大打折扣。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工作人员在提拔调动等待遇方面也得不到公正对待,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投入渠道较为单一

近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对社区硬件建设方面资金投入颇多,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社区服务区域不断拓展,社区建设管理所需要的资金不断增多,靠政府投入还不能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培育发展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强政府购买养老、托幼等居民需求强烈的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财力投入远远滞后于日益增长的居民群众需求和社区发展需求,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入的渠道单一。

(三)工作缺乏内在动力

由于目前我市社区建设管理工作主要停留在政府倡导和推动阶段,社区居民与社区所辖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内在动力。

一是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管理的意识不强。个别社区居委会选举中居民自治的选举民主执行走偏,导致许多居民把社区建设管理完全看作是街道和社区的事,对社区工作不关心、不过问,社区治理的氛围不浓。

二是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的职能、任务不明确,对社区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推动工作疲软乏力。

三是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氛围。

(四)服务功能不能满足居民需求

一是社会保障和救济服务供给不足。对社区内困难群体,除部分享受城市低保补助外,多数社区只是在国家法定重大节日对他们进行临时看望慰问,长久的、行之有效的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制尚未完善。

二是再就业服务存在局限。由于受职权、经费等条件的制约,社区缺少开发就业岗位的能力,再加上社区就业信息资源不丰富,渠道不畅通,再就业服务范围较狭窄,效果不明显,只能做做宣传、登记、推荐、呼吁的工作。

三是社区文化教育服务对象、形式单一。社区文化教育主要以针对离退休中老年人群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主,文明礼仪、道德法治、健康养生等教育活动缺失,青少年和儿童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基本处于空白。

(五)社区建设资源供给不足

一是社区办公场地落实困难。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土地财政的驱动,城市土地增值较快,大多县区在实施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社区建设用地,导致社区办公场所落实困难,只能在建成区内因地拆建、改造,或在腾退整合的旧办公楼、院落租赁借用等临时解决,办公面积不能满足要求,制约了社区创新性开展工作。仅榆林中心城区高新区2018年新增10个城市社区,但由于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并未按照相关文件要求预留好社区办公场地,导致目前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非常困难。

二是公益性服务设施跟不上社区建设需要。许多县区社区依然无法按照3000户以下居民办公面积300平方米以上,3000户以上居民办公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满足“一部三室三站一场所”(社区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户外健身活动场)的建设要求,公益性服务设施、群众性活动场地欠账较大,驻区单位资源又相对封闭,对外开放不足,制约了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

(六)社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比较滞后

由于社区组织分散且承担的社会事务十分繁杂,社区服务项目较多,因此整合社区内部资源,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城区与城区,社区与社区间资源共享,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我市大部分社区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微信群、QQ群等方式,打通了社区联系服务居民的渠道,但这些平台既较为低端,又相互独立封闭,利用效率不是很高。社区与部门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尚未搭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实现有效、便捷的资源共享。

三、对策建议

(一)创新工作机制,促进社区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一是创新领导机制,扎实推进社区建设管理工作。一要切实加强党委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共建工作机制。要成立“社区大党委”,广泛吸纳辖区内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居民党员代表、党员民警进入社区党委班子,建立以社区党委班子为核心,以驻社区单位为依托,以健全和完善社区共驻共建协作机制为关键,以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工作机制。将社区建设管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各驻区单位的创优评佳和年度工作考核。二要齐心合力推进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民政等职能部门作用,明确社区性质定位、职责职能,进一步厘清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城区便民服务中心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工作联结机制,联合发力、统筹协调、科学推进社区治理。应从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对社区予以全面支持,确保联动机制高效运转。三要对社区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适度引入市场竞争,以适应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四要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制定社区工作人员奖励激励制度,改善社区工作人员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拓展社区工作人员上升空间,增强社区工作者的热情和信心,为促进社区治理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撑。

二是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分工协作机制。一要合理界定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管理与服务中的职能和责任,实行社区公共事务分类管理,凡属社区承担的工作职能由社区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助的事项,在征得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理。二要切实落实部门工作进社区的“准入制度”。要认真贯彻执行榆政办发(2014)103号文件精神,切实规范落实部门公共社会事务进社区的具体要求。社区准入事项必须是与社区居民群众利益相关,且确实需要社区协助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交由社区承接或协助的工作,应以法律、法规或市级以上党委、政府文件为依据,充分兼顾社区的承接能力,赋予社区相应的工作职权,提供必须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实行购买服务,加快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进程。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工作热情

一是依法发扬民主,加强社区民主治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陕西省实施办法》,健全和巩固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等组织机构负责人由任命制向选举制覆盖,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

二是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把一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强化社区的政治权威。

三是深入宣传社区,彰显社区的内在价值。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展示社区建设管理与社区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要让全体社区成员认识到社区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园,是参政议政的第一平台,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使社区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四是积极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社区环境治理,引导发动社区成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不同方式踊跃参与,增强社区居民的存在感、归属感、认同感,真正培养起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公民意识,激发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三)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优化社区服务功能。

一是调动整合民间力量,加大社区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要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和为社区居民、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的新型社会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因人而异,力所能及,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着力打造社区教育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积极开展基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道德伦理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文学艺术培训等活动,弘扬优秀传承,共建平安家园。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组织创办戏曲沙龙、舞蹈协会、书画爱好者协会等组织,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孵化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文化团体。结合重大节庆日,组织居民广泛开展各种纪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传统教育。适当引进各种专业文化表演队伍,为居民送上艺术大餐,在满足需求中努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

三是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调动各种资源优势,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在社区建立融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推行“信访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使他们及早融入社区、回归社会。整合各种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大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推动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一是夯实领导责任,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大城市规划实施监管力度,把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作为规划实施的强制内容落地落实。要加强城市规划方案审查、审批,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标准,充分保证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用地。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参与,切实解决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一要继续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将社区建设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二要积极帮助社区拓展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广泛争取驻区企业单位财力支持,争取社会捐助和有奖募捐资金在社区投入。三要增强社区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建设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大众服务设施,交由社区管理,采取有偿或低偿服务,增强社区自身造血功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三是鼓励社区做好驻区单位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同时,推动驻区单位向社区开放资源,互惠互利,共驻共享。

(五)打造信息交流平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一是围绕居民需求,建设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要建设社区服务网站,建立便民服务和公益信息数据库,让广大居民和困难群众及时了解信息,自主选择所需项目,增强社区服务工作针对性。要促进社会各界通过社区门户网站,实现社区服务项目、服务内容的有效对接和快速交换。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服务资源,为广大居民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服务,实现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二是建立社情民意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依托社区网站,成立“民意调查中心”,集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获取社情民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推动社区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有效对接,实现社区房产、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等日常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建立“网上社区缴费通”,使居民群众可以轻松完成水、电、气、数字电视、电话等各种费用的缴纳和票据打印。

社区情况报告篇10

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逐步统一了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

5月底,干部作风教育整顿告一段落后,社区党委着手安排即将展开的创争活动。在第二季度的中心组学习会上,社区党委全文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在全党范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先期组织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在全党范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通知,于6月24日上午召开了动员大会,对整个活动进行了部署,结合Xx社区党建工作实际,并把“固本强基先进、团结奋进争优秀、心系群众作表率、科学发展求跨越”作为创争活动的主题。要求各支部全体党员,要像去年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一样,按照既定动作必须完成、自主科目扎实完成的原则,以积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创先争优活动之中。一是要突出一个“实”字。社区党委要求社区党组织和全体普通党员,要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角度参与创先争优活动,与当前工作相结合,与干部队伍作风教育整顿活动相融合,与深入进行的“四大基础工程”相衔接,不能搞“空对空”。二要突出一个“严”字。社区党委要求,“五好四强”党组织创先和“五带五争”党员创争是整个活动的主题,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按照以上要求,加强中心工作任务和自身建设,绝不能放松争创标准。三要突出一个“深”字。社区党委要求全社区党组织和普通党员,要把对理论武装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放在创争活动的首位,为真学、真用打好基础。四要突出一个“细”字。社区党委要求,创争活动领导小组和社区党组织,要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安排组织好本单位的创争活动,做到逐项逐内容开展,不因工作多而降低标准、减少环节。大家认为,党的十七大安排部署了两件大事: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创先争优活动。此次创先争优活动是对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再深化、再转化,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给我会的统筹、和谐发展、服务群众、党建工作指明新的方向。

二、多种形式宣传教育,逐步认清了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

为营造创争活动的浓厚氛围,扩大活动影响力,提高知晓率,我们利用黑板、标语、宣传栏、横幅等对创争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初步做到了“三个明确”。一是明确了创争主体。明确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是此次开展创争活动和接受群众监督的主体。二是明确了创争标准。印发基层党组织的“五好四强”和党员“五带五争”创争标准,让大家熟悉了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创争标准。三是明确了创争步骤。制定了《Xx社区创争活动实施方案》,并将四个步骤合理筹划,打好活动开展基础。通过以上大力宣教,全体党员初步达到了“三个认清”。一是认清了开展创争活动的指导性,认为这是新的阶段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必将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探索新的办法。二是认清了开展创争活动的必要性,认为开展创争活动与科学发展观活动一脉相承,看到了大抓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教育的决心,是建党九十周年和十面临的现实建设任务。三是认清了创争活动的现实性,认为这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面临的现实工作的迫切需要,为当前以四大基础工程和组织换届为重点的大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接受群众全程监督,逐步增强了活动开展的广泛性

为了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我们及时召开有各届人士和群众参加的意见听取会,将《实施方案》印发与会代表和进行张榜公布,并公示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具体创争标准进行,特别是把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建议、看法纳入到细化到创争标准中去,杜绝了“党内事务群众靠边站”的现象。结合作风教育整顿收集汇总的意见,听取广大党员和群众对社区党支部、普通党员在工作、生活、学习、作风上的意见,逐步增强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