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0:29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1

                                                 

各位领的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党的已经胜利闭幕,我现在从我自身和工作方面谈谈我对理解。

一、积极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下一步我将按照精神,围绕全乡实际积极开展精准扶贫,一是进一步贯彻国家、省、市、县扶贫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扶贫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投入,为经济增收创造条件。二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最大限度的让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实质及帮扶政策,提升群众支持度和知晓度。三是结合实际,分类制定落实帮扶措施。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和需要,落实帮扶措施。根据国家和省、市、县的工作要求,结合每个村的实际,分类制定救助措施,落实帮扶计划,在帮扶形式上与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贴息贷款、社会保障等多种形式和措施结合。四是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务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求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二、积极发展农业建设

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报告提出了“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为我们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更为我们乡乡干部服务农民、扎根农村建设增添了力量,接下来,我将按照报告要求,结合全乡实际,在农民土地流转、土地确权、推进绿色乡村产业、打造寒地水稻种子良种繁育基地和绿色棚室蔬菜生产等工作方面扎实推动,为积极推动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力量。

三、大力发展旅游建设项目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2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典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一直以在该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遵循“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同时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计划部署,围绕以“1+3+5”模式为格局的扶贫工作开展,以促进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为核心,解放被扶贫地人员思想,在主动对接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以特殊变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市场进行扶贫,对接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企业,独特工业和商业资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贫成效上,防止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全力推进全面准确的扶贫。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五大功能”,为了推进200个村15万人逐步实现脱贫,实现2017贫困县综合扶贫和人人脱贫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准确扶贫,特别需要在加大扶贫总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扶贫供给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脱贫,农民都需要致富,特别是在工业制造等方面贫困的地区,加强扶贫开发和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保定市摆脱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就应当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的新概念,内涵是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改革方向,主席强调过:“在适度扩张总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完善供应体系和效率”。精准扶贫中的“帮助”和“贫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在繁重的脱贫任务中,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重点就在于是否实现精确扶贫。事实上,当精准扶贫作为顶层设计推出时,也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呈现。同时精准扶贫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正是传统扶贫方式的转型推进。国家顺应时事适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使扶贫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修正要素配置结构,提高社会攻击的质量,同时改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社会供给政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匹配。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精准扶贫就是说以扶贫投入侧为切入点,把钱真正花在实处,把扶贫真正扶到核心上,并以此助力精准脱贫。

3现状分析

3.1保定市扶贫现阶段成果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保定市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与精神,把精准扶贫和供给侧改革作为民生之本、重中之重。保定市领导将实事求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扶贫机制、科学的整合规划结合到一起服务于精准扶贫,明确精准扶贫对象,加大富民产业的建设和稳定就业扶持力度。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的“五大功能”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各项困难。注重精准扶贫的进程、吸收借鉴优秀的扶贫措施,全面推进各项产业扶贫的融资与集资,支持贫困地区的迁移和重建,以特色生态推动经济发展,着重关注贫困地的教育事业和毫不动摇的社会保障这些精准扶贫项目。不仅如此,还首创性的将农业、金融业、光伏产业、股份合作产业、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土地搬迁、和农村就业与扶贫进行相对接,全面助力扶贫发展。

保定市精史銎豆步立156个扶贫单位,在204个贫困村都派出了工作组帮扶,省级帮扶单位共108个分散在156个帮扶村内,其他县安排帮扶了721个村,不折不扣的做到了全保定贫困村的全覆盖。强化基础扶贫保障措施,建立责任到人的目标体系,实行职责分工控制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同时对扶贫队伍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尽全力协助贫困县有关部门,确保所有工作的执行到位。特别是在基本的条件最差,相较而言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县,保定市采取了多项不同措施进行重点扶贫。

不仅如此,政府还联系了其他精准扶贫示范村,旨在帮助贫困的原因,促进精准扶贫信息的完善,促进收入增长的各类产业发展,总的来说即是将促进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的行业作为扶贫突出手段,建设特色产业区或公园,对村干部和领导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同时丰富自身扶贫业务,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大的新型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一批贫困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点推进,提高保定市扶贫总体水平。

截止到2016年底,保定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40万减少到只剩31万人,唐县、易县等突出典型已经进入小康时代,2017年博野县、望都县等5县预计整体脱贫。

3.2保定市精准扶贫突出典型

3.2.1保定涞水:新模式促进新发展

涞水县的下明峪村是保定市扶贫攻坚的突出典型之一,他们村利用本村的优势,形成了其特有的在远靠林果,近靠兔,中期靠大棚保收入的思路。

2012年,下明峪村开始起用新的扶贫模式,即政府负责提供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农户提供土地、劳力等并可以作为股份入股(如食用菌基地的股份合作制,脱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合作社负责基地的经营,金融机构负责资金的提供。随着下明峪村脱贫致富工作的进展,下明峪村的道路、水井、自来水管道、街道环境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改善,各家各户都安上了卫星电视。下明峪村下一步还计划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3.2.2易县“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2011年被列为特困地区。但同时其农业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该县结合本县的县情,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在2012年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

(1)建设“旅游+扶贫”的新模式。

在易县辖区内,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处文化遗迹和文保单位,林木覆盖率高,是联合国命名的第一批“千年古县”。虽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利用,如何让群众又快又好的实现脱贫梦,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县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出发,抓住发展机遇,规划确定了清西陵、紫荆关、洪崖山、狼牙山、蔡家峪、易水湖六大旅游扶贫区域,设立了52个旅游精品村,满族文化、长城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各种文化丰富多彩,相映生辉。通过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希望将易县的旅游资源由多变为强,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促进脱贫梦的早日实现。

(2)培育四大“旅游+扶贫”新业态。

易县立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优势,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策,有效将各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态。

易县安格庄乡的金坡村、新东古县村等村,邻近景区,因此对这样的乡、村实施旅游经营的模式,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等,由贫困群众直接经营取得收入,还可以开办小超市、小便利店等,既便利游客又能提高收入,增加贫困群众的非农劳动收入,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

游客到景点旅游,通常会需要导游或接待服务人员,而最合适的人员便是熟知当地情况的村民,对这一现状,易县实施了旅游务工的业态,鼓励当地贫困居民参与接待服务,挣取劳务。游客旅游结束后,往往会想买一些土特产和在城市买不到的东西,这就启发了易县实施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村的柴鸡蛋、药材和一些农产品,还有手工业产品如手工鞋垫、刺绣、编织品等等,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易县还成立了旅游扶贫合作社,贫困群众可以以各种形式如以人力、土地等入股,然后就可以参与经营,取得分红,增加收入。易县现已成立18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共吸引了900多个贫困户入股,是易县旅游扶贫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显著成效的举措。

(3)实施“旅游+扶贫”新工程。

易县由于大多是山区,其基础设施都还较为落后,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易县决定由政府投资建设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村民大多出身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技能有限,针对这一短项,易县开办专题培训,旨在着重提高旅游经营、务工人员的经营和服务技能,促进本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更多的提高。贫困群众通过旅游业来脱贫也需要启动资金,本就贫困的经济条件,资金也十分有限,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易县对从事各类旅游经营的贫困户给予了不同档次的资金补贴支持或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易县的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已帮助6000多名贫困群众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梦。

3.2.3唐县齐家佐乡发展六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唐县齐家佐乡党委、政府在扶中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林果产业、旅游产业、家庭手工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商扶贫产业、林下制种产业六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脱贫。

4结论

从供给侧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之所以没有非常系统的实现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包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贫困识别机制系统和多年以来的传统习惯,还有贫困群体缺乏反抗斗争精神,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不了解,以及低投资和缺乏政府的资助,还有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要实现真正准确的扶贫工作,首先,要在保定市开展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对村的精准扶贫实施要有保障,要有利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在供给侧投入和精准识别环节,除了对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进行整改,还应该基于融合的贫困群体的目标。提醒建议贫困农户参与组织自下而上的机制,而非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福利机构如当地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和监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如此,还应当大大减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排斥和可抗性问题。此外,要改变贫困群体和政府对扶贫模式的既定概念,创新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手工业、光伏业等旧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内部报告),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R].2013.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3

1.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2020年将继续完善我市旅游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建设,弥补旅游规划缺失问题,首先继续建设相关配套规划、修规,明确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布局、发展目标等,推动我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其次是在总体规划引领下编制各景区修建性详规,强化落实。再次,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编制《休闲度假旅游专项规划》、《旅游营销专项规划》、《文化旅游商品专项规划》《四条旅游景观带规划》等旅游专项规划。与蒙方沟通,早日争取《阿尔山中蒙边境跨境旅游合作区专项规划》获得蒙方批复。

2.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新全域旅游评审细则整理的报告提交盟局的审核结果出炉后,根据审核结果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改善措施。继续推进建立向上沟通汇报工作机制,及时了解上级部门关于创建工作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做到高标准、高效率创建,并将进展情况及时向上汇报;推进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改革创新,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建立创建档案,及时收集整理材料并定期进行自检打分,稳步推进创建工作;积极引进涉旅大企业大项目、寻求高端旅游产品支撑、引入高端旅游人才的智力支撑;加大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特别针对薄弱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各渠道资金支持。同时完善阿尔山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冬季旅游产品、游乐项目。加大冰雪旅游项目招商力度。

3.推动旅游项目建设

一是编制更多、更新的旅游项目简介、建议书、可研等,做好项目储备,充实旅游项目库。时时关注旅游项目政策,把握时机,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推进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金江沟、银江沟温泉景区开发项目、品牌酒店项目和中、大型旅游娱乐项目。做好自治区优先发展的旅游集聚区。

二是继续跟进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帮扶的相关旅游扶贫项目、游客中心等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如金哈达沿线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建设及旅游小镇项目等。

四是进一步加强工程档案档案;完善项目工程手续;形成工程建设流程档案。

4.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

一是为抓实旅游扶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据我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编写阿尔山市旅游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二是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及旅游扶贫方案。在国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在全盟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引领下,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接待户推荐申报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通过创建过程,完善建设、规范服务。并借助北京市东城区对口帮扶机会,将我市旅游扶贫项目上报政府,做好旅游富民工程。

三是继续跟进国家旅游局对“阿尔山村、伊尔施村、林俗村、五岔沟村、蛤蟆沟村、西口村”等贫困村建设六个一扶贫工程,即每个扶贫村建设一处停车场、一处游客服务中心、一处星级旅游厕所、一个旅游购物点、一套旅游标识系统和一处乡村医疗救助站,创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向上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确定扶贫项目,让扶贫资金能真正发挥富民作用。

5.景区质量提升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4

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形势

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按照党中央加快老区发展的有关部署,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和2014年,全省一共减贫150万人,是历史上减贫力度最大、老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革命老区发展依然落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发展条件差、脱贫难度大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14年底,全省仍有276万贫困人口,农村贫困发生率7.7%。

今年以来,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对我省提出的“一个希望、三个着力”要求,其中强调要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省进一步凝心聚力,对革命老区振兴开展大调研、大谋划、大举措,打响了以“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为目标的扶贫攻坚战。

(一)大调研,广维度剖析扶贫攻坚难题。

今年年初,按照省委统一安排,34位省级领导分别深入到38个重点扶贫攻坚县中的定点扶贫联系县,开展扶贫专题调研,并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结合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5000余个定点帮扶单位分别深入3400个贫困村开展调研,对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特别是对贫困人口规模、致贫原因和结构、贫困人口分布特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必须分类指导、因户施策、综合帮扶,重点是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切实做到精确制导、定点清除,全面实施滴灌式精准扶贫,并切实落实各级相关部门行业扶贫责任,加大行业扶贫力度。

(二)大谋划,多层面明确扶贫攻坚目标。

根据2020年扶贫开发目标的战略部署,针对全省贫困问题的实际,我省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进行科学谋划,明确了“233”目标和路径。所谓“2”:就是力争提前两年实现精准扶贫攻坚目标。到2018年力争全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贫困县脱贫摘帽取得突破性进展;2019-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扶贫攻坚成果,贫困县全部退出。所谓“3”:就是确保扶贫对象实现三个发展目标。一是贫困群众收入达到新的水平,到2018年底,轻度和中度贫困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当地平均水平的70%和50%左右。二是贫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三是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另一个“3”:就是聚焦着力点打好三场攻坚战。即:着力加快增收步伐,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着力提高救助水平,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着力改善生活条件,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

(三)大举措,全方位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今年上半年,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专题汇报,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并召开全省精准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部署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超常规举措。一是新增10亿元投入三大扶贫攻坚战。主要是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在省级已有每年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58个县每县1000万元基础上,对25个贫困县每县增加1000万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并新增1个亿支持58个县以外的产业扶贫。我省产业扶贫主要着力实施“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措施,按照选准一个优质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风险补偿金、创建一个部门帮扶新机制的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工程,一揽子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目标不准、资金短缺、经营分散等难题,帮助贫困农户“换穷业”。另外,加大扶贫移民搬迁力度,着力推进扶贫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并结合中心镇和中心村安置,帮助扶贫对象“挪穷窝”;加快贫困村村容村貌整治,重新识别确定2900个贫困村,在“十三五”给予重点扶持。同时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等投入力度。二是统筹180项配套政策支持精准扶贫。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省直共23个有关部门和单位出台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包括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农业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和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等,共有180项配套政策措施,保障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六项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持续发力。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划对接机制、责任分解机制、投入增长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等六项工作机制,主要是用好考核扶贫实绩的评价导向,进一步完善市县综合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行业扶贫责任的落实。四是构建五级联动格局夯实扶贫攻坚组织保障。全面加强精准扶贫攻坚组织保障体系建设,构建完整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攻坚组织架构,并落实各级部门“十三五”新一轮定点扶持贫困村,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确保对每个贫困村全覆盖,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对贫困村选派一名“第一书记”,切实发挥精准扶贫“管道”的重要作用。

二、充分认识乡村旅游扶贫的现实作用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多方面综合效益,起到了把优势产业与最需要帮助的人结合起来,与最需要干的事情结合起来,变娱乐产业为行善产业,变特困片区为旅游景区。

(一)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被誉为“红土地”,当时革命根据地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现在很多贫困地区拥有大量的革命胜迹、旧址,再加上不少贫困地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土壤没有污染,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多样化的产品,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一些地方利用这些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展了乡村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带动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升级转型,还带动当地商品流通市场的活跃健全,带动贫困村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推动了当地区域整体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帮助贫困群众拓展新的增收渠道。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调结构、惠民生具有很好的集聚功能和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景点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形成了若干条“小环线”、“大环线”,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有的地方很好地把握住了旅游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在旅游沿线的贫困村开展了一批农家乐、小超市、小型采摘园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形成了地方品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发展乡村旅游扶贫,能够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随着旅游业在贫困地区的兴起,一批贫困村为了搞好接待,让城里人留得住,在旅游和扶贫等部门的支持下,搞了一些村容村貌治理项目,制定了一批村规民约,开展了一些接人待物的培训,群众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乡村旅游扶贫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

去年,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启动了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其中确定我省21个县(市、区)各1个贫困村作为2015年先期启动实施,试点资金每个村100万元已下达,各级扶贫部门正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推动试点工作。作为产业扶贫的一种创新形式,乡村旅游扶贫同样要在精准扶持上见实效。因此,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关键:

一是要保障贫困户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破解“扶富不扶贫”难题。发展乡村旅游,当地群众主要是通过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开展接待服务,或是出售自家农副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但现实情况是能够领办这些项目的往往是村里的能人大户,而目前的支持政策主要是针对这些项目,政策的红利自然也就大多由这部分人享受了。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参与发展的资金和技能,大多只能通过打工或参与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旅游扶贫的优惠政策主要由工商企业和能人大户享受。要破解这种现象,必须保障贫困户更多分享旅游增值收益,必须支持贫困人口开展旅游创业就业,编制旅游项目,要专门设计有贫困户适合参与经营的小项目,出台相关政策,使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脱贫甚至致富。

二是要支持贫困村纳入景区发展规划,破解“景区不带村”现象。从全国的旅游扶贫试点看,景区对带动周边贫困村的开发,缺乏针对性的措施。我省要在这方面取得实效,必须在编制规划时,注重发挥景区经营企业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经营景区的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的发展存在着天然的共生关系,由他们参与制定贫困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利于解决“景区不带村”的问题,建立企业与景区周边贫困村贫困户的利益链接机制。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海南省;贫困人口;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B

20多年来,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保持着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已从建国初期的国防前哨站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截至2012年底,海南省GDp实现2855.3亿元,人均GDp达到5147美元。特别在2009年,海南省抓住机遇,全力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然而,仍有一批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益处,目前海南省贫困人口数为75万余人。这表明,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仍然是海南省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为此,本文从海南省贫困人口脱贫中存在问题入手,提出对策建议。

一、海南省贫困人口脱贫中存在问题

截止2012年底,海南省共有20个行政区划。从贫困人口数量来看,截止2011年底,海南省为响应国家号召,把更多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因此将扶贫标准从1393元增加到2650元,提高了90.2%,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40.5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7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9%。尽管多年来海南省在脱贫工作进程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总体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脱贫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贫困人口所在地区自主发展能力低

过去长期实行的救济式扶贫让海南贫困地区“习惯”等待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而不是自力更生求发展,自主发展能力低。2011年,海南省五个国家贫困重点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5251万元,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699741万元,支出是收入的6.65倍,财政赤字达594490万元,财政自给率平均只有15.04%,同比海口市2011年财政自给率61.28%,相差46.24个百分点。在财政自给率指标上,财政自给率超过20%的县(市)只有五指山市,为22.18%;临高县和保亭县两者财政自给率基本持平,分别为17.25%和17.92%;白沙县的财政自给率最低,仅为9.02%;排在倒数第二是琼中县,为10.00%。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关键在于自主发展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海南省贫困地区财政自给率的低下,将拖累该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事业的向前发展,从而无法真正摆脱贫困。

(二)绝对贫困人口生存水平低下

在贫困程度的测算上,恩格尔系数是一个区域内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标,可以直观反映该区域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是研究贫困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数据。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以2010和2011年为例,2010年海南省最低收入户、困难户和低收入户三者的食物支出和总支出之比为60.83%,2011该数据为58.03%。纵向比较,2011年海南省贫困户恩格尔系数为58.03%,相较于2010年60.83%,下降了2.8个百分点,反映了海南省这两年尽管仍存在绝对贫困人口,但在脱贫工作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横向比较,2010年和2011年海南省贫困户恩格尔系数分别为60.83%和58.03%,均高于同年全国41.1%和40.4%的水平,分别多出19.73个百分点和17.63个百分点,说明海南省贫困户的生活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生活标准,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基本生活缺少保障,生存受到一定威胁,绝对贫困人口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三)贫困人口所在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投入偏低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在经济、旅游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公共服务供给的脚步明显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段时期以来,海南省各级政府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投入的经费明显偏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2011年海南省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78%,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8.70%,此两项指标合计占财政支出比重为13.48%,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6000美元阶段国家31.4%的平均水平,低了17.92%。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投入不足会使扶贫重点县(市)贫困人口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二、海南省贫困人口因地制宜脱贫的对策

随着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海南省委省政府应抓住历史机遇,根据海南省贫困人口脱贫中存在问题,结合海南省发展实际,选择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脱贫对策建议。

(一)以资源优势促转变

针对当前海南省绝对贫困人口生存水平低下的问题,海南省应整合贫困地区现有的资源优势,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发展促使绝对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根本转变。总的来看,海南省贫困地区具备以下几个资源优势:一是土地和气候资源。海南省贫困县集中在中部五指山脉区域,实有耕地面积17.07万公顷,且海南省地处热带,农田终年可以种植,部分农作物可实现一年2至3次收获,是我国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最佳地方。二是矿产资源。海南省目前探明矿种共有88种,矿石产地320处,大部分都分布在贫困地区。此外,位于省级贫困重点县(市)东方市、以天然气产业为主的化工城已初具规模,其资源可成为推动海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交通便捷。海南省环岛高速公路1999年全线通行,贯穿白沙、昌江、东方、乐东等6个国家、省重点县。另外,粤海铁路的开通以及海口、三亚两座国际机场建设的不断完善,都表明海南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海、陆、空交通网络。只要充分认识、利用和发挥好这些自身资源优势,必将带动海南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集中扶贫资金着力综合开发

在资金使用上,建议把各类扶贫资金集中起来,按照资金使用的不同途径,提高比例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科技推广和卫生、文化等事业上。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各类扶贫资金的投放和使用,保证重点扶贫项目的实施。同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下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改革海南省原有的项目审批制度,变上报审批为上报备案,适当地给贫困地区更多的自,从制度层面增加贫困群体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扩大他们的选择面,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生活下去,直至脱贫致富。最后,海南省政府还应从反贫困的有效治理出发,将脱贫工作重点放在关注和解决社会公平和政府转型问题,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长效供给和安全保障。

(三)与时俱进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随着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被确定为海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扶贫在全省得到了重点发展。将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与脱贫工作有机结合,以旅游开发为载体,可以创造出以全行业旅游扶贫动员为特色的海南省旅游扶贫模式。其中,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海南省新设立的地级市行政机构三沙市,可作为旅游扶贫的重点项目,以海南省政府为主导,合理编制三沙市海洋相关规划,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结合三沙市自然资源特点,从生态的角度,以高端岛屿开发为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发挥海南省政府创新职能角色,对三沙市旅游业的发展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在财政补贴、银行信贷、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度的优惠,以旅游扶贫来拓展贫困人口的发展空间。

(四)重视科技教育事业

脱贫工作还应重视海南省贫困地区科技教育事业,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成果,逐年减少新文盲的数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口素质。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转变机制,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传授农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培训体系,指导广大农民获取农技知识,真正掌握科学务农技术,成为能工巧匠和生产经营的领头人。政府要正确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从事产品的储运、加工、销售及其他服务性行业,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各类人才参与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

综上所述,海南省现阶段贫困是由多个问题合力形成的贫困恶性循环。要想解决当前问题,必须对脱贫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以此为前提,透过多种视野,选择符合《纲要》要求的对策建议来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政策和具体项目的实施,向反贫困目标迈进,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贫困群体与非贫困群体之间的差距,最终从量变积累成质变,贫困现象得以消除,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蒋定之.2012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J].海南人大,2012(3):14-24

[2]廖宇航.海南省城镇贫困现象初探[J].农村金融,2012(2):76-79

[3]吴珏,谢祥项,范士陈.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旅游扶贫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1(5):156-157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6

【关键词】贫困扶贫旅游扶贫模式

一、全方位认识贫困

1、贫困的定义

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衣、食、住和医疗等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相对贫困指代的是一种不平等的概念,即不占有大多数人所消费的物品的人是贫困者。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国家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而发达国家中的贫困指的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2、贫困的三个层次

一般理解贫困就是收入低、消费低,实际上这只是对贫困的第一个层次的认识。第二个层次的认识就是除了低收入和低消费之外,贫困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它领域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指标,而是涉及到社会指标和人类发展指标。第三个层次的认识就是进一步扩展为没有权利,没有发言权,存在精神脆弱感和恐惧感,这是从贫困的心理和贫困的文化角度来认识贫困。

二、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这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扶贫是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产业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来全面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扶贫模式和手段。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扶贫手段,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本质要求,这决定了它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的作用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133229.com

1、促成了贫困地区的四个转化

一是旅游可以把贫困地区现存的无效资料转化为有效的资源。二是可以把贫困地区有效的资源转换为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可以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产品转化为市场的有效需求。四是可以把有效的市场需求转换为贫困地区社会各方面的经营效益。

很多东西在其它产业的发展里可能是毫无作用,但是在旅游的发展里可能是很重要的资源,旅游的资源观是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比如沙漠,它是环境退化的产物,也是影响环境的恶劣因素。各行各业都谈不上沙漠对其发展有什么意义。从旅游的角度来说,首先可以组织沙漠观光,其次可以组织沙漠探险,最后人类改造沙漠的成就也可以变成沙漠旅游的对象。而宁夏、内蒙有些地方就已经把沙漠旅游变成自己的主体产品。这样没有用的资源对旅游业来说也可以转化成非常有效的资源,关键是如何做好这四个转化的工作。相关例子充分体现了旅游业的相关优势,即可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拿来为自己所用,并且在进一步的转化后,使之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由于旅游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在转化的过程中,就会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经营效益,不仅是旅行社或者饭店等旅游业企业自身有效益,而是使社会许多行业都会获益。正是有了这四个转化的特点,使旅游业在提高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水平上能够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2、实现了贫困地区四个层次上的交流

一是由于国际游客来到贫困地区旅游,实现了国际之间的交流,为贫困地区直接实现了创汇增收。二是旅游创收被分配到贫困地区的各个行业,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产业之间的渗透和互动。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其行、游、住、食、购、娱六个要素,延伸下来涉及到社会经济体系的100多个行业,这样就使旅游所带来的各种效益在各个产业之间进行了交流。三是促进贫困地区城乡之间的交流,实质上是完成了又一次国民收入再分配。四是实现了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即完成了各地财政收入的一个再分配,是货币与资源的再交换。这四个交流充分体现了旅游业多层面、跨区域、跨行业性,因而能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3、形成了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多功能全方位的推动

(1)经济层面。在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以游客流为载体,形成了服务流和物料流,带动了资金流和人才流,拉动了信息流和商务流,创造了文化流和科技流。流动的规模越大,流动的频率越高,就越能体现出旅游发展的意义和对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长远来看,随着旅游业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长为新兴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自然会形成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良性发展格局,使旅游业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上起到更大的作用。同时,贫困地区是重要的旅游发展后备地区,其所形成的很多旅游产品在市场上都是新的产品,进一步会引发比较广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格局。

(2)精神层面。贫困地区都具有一种贫困文化,即心态贫穷,观念落后,精神短缺。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通过针对性的扶志、扶智,能够开阔当地人的眼界,转变当地人的观念,增强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这种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转化成更深层次的生产力,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根本动力。

(3)文化和环境层面。多年的旅游扶贫实践证明,旅游发展与文化和环境密切相关,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旅游卖的是环境和文化,保护环境,挖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由此而形成了深层次的利益机制,最终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创造了条件。

旅游业之所以能够在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由旅游业自身客观的性质、规律、特点,尤其是客观存在的市场潜力所决定的。目前就中国市场的情况而言,短缺经济已经从根本上结束,所有产业的发展都取决于市场前景,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地区的发展也取决于市场前景。哪个产业有市场,哪个产业就有真正的发展前景,这也决定了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必将为我国扶贫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提高旅游扶贫水平的主要对策

1、突出三个优势

贫困地区从旅游的角度来说,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资源条件好。因为贫困地区多数都处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资源得以保留,形成了好条件。这些地方往往都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有很多好风景,而且往往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这样就孕育了发展的后劲。二是破坏少。破坏少反过来说就是保护的好,意味着有后发优势,即可以在最好的状态下进行开发。例如山西有很多大院,因为穷而保留下来了。三是独特性强。贫困地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形成了非常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在旅游开发中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容易在市场上真正的树立起市场形象,这三个突出的优势是多数贫困地区都存在的。

2、认清三个弱势

(1)区位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由于可进入性差,在市场上不容易形成很突出的形象。

(2)基础设施薄弱。通过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一方面的弱势正在逐步缓解。

(3)人才缺乏。人才缺乏的弱势特点是眼前感受不到的,往往要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充分认识到。旅游扶贫里出现的所谓好心办坏事和资金花得不到位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由缺乏相应的人才造成的。

3、处理好三个关系

(1)资源和产品的关系。资源和产品的关系是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很多地方只是满足于有什么资源,而不是着重研究这些资源怎么转换成产品。这里边还涉及到其他一系列的问题,如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开发成产品,开发的轻重问题以及开发的时序问题。

(2)产品与市场的关系。产品要对应市场,就必须研究市场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才能开发什么。例如山西乔家大院开发很成功,然后跟着就出来一堆王家大院、张家大院等等,产生的直接作用是客人在分流。从长远来看,如果各个大院各有特点,就会刺激更多的人流前来,而事实并非如此。为了避免产品同质化问题,就需要产品分档次,市场分层次。对应好了,开发才会有效果。同时还需要研究产品和市场的衔接以及产品的雷同问题。旅游说到底是寻求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吸引力,差异性所形成的独特性是旅游产品的根本。

因此,在开发时不但要研究如何开发资源,同时也要研究如何开发市场,把这两个开发联系在一起,项目才能真正成功,旅游扶贫也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3)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之下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要加强保护。贫困地区一大优势就是资源破坏少,如果在开发的过程之中造成破坏,等于是一边开发一边在削弱优势。这其中很重要的是观念问题,也就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很多开发都是模仿性的。比如说当前比较突出的景区城镇化、乡村庸俗化等问题。保护第一,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满足旅游者的差异性需求。从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角度来说,这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个关系处理好了,就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项目才能真正有独特性。必须认识到旅游和环境的天然耦合的关系,在对自然环境进行充分保护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人文环境、文化传统的保护,这样才可以形成独特性,在市场上有卖点。

4、加强三个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是近年来中央各个部门和各地区工作的重点。需要研究包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怎么来下功夫等问题。西部很多地方的路,很多贫困地区的路,实质上就是旅游路。如青藏铁路,中央决定修建青藏铁路,最后一个决心就是加大旅游的流量。

(2)加强人才建设。人才建设是一个走出去的问题,也是一个请进来的问题。有了好的人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有时候不是光靠一个人,而是靠一个人才群体,这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3)加强治理结构的建设。治理结构的建设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政府这个层面上,如何形成好的旅游扶贫治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在开发的过程之中,就项目来说如何形成好的治理结构。没有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不可能真正落实。有些地方政策优惠到极限,实行零门槛,什么条件都没有,这样的政策是没有后劲的政策,是超越权限的政策,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说变就变,往往会吓跑开发商。而真正的开发商注重合作对象,看的是有没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了好的治理结构,招商引资就会很顺利。反过来说,制度环境不好,没有形成合理的治理结构,投资商即使来了也会走掉。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7

改变乡村面貌带动脱贫致富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钱学明认为,利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发展民宿旅游能实现富民固边。钱学明介绍,我国有136个边境县,其中国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县共有68个,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最难的区域之一。同时,边境地区发展旅游有优势。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要把“扶贫”和“固边”两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制定出台配套措施,改善边民住房条件,支持发展民宿旅游,边民轻轻松松地富起来。

打牢产业根基拓展农业多功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认为,乡村旅游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要充分利用农业农村现有的资源,发挥产业优势,拓展旅游、观光、生态多种功能。同时补足短板,比如产业加工环节薄弱,补足加工短板,规模不大,就要扩大规模。这样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旅游淡季的时候发展农业生产,旅游旺季充分发掘多功能。如果不顾自己的产业优势,生搬硬套,没有什么特色,就不能持续发展,也就没有生命力。

“现在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城市人回归自然休闲采摘,农事体验已经成为潮流。”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认为,首先,这是农业多功能性的体现。农业不只提供物质产品,还是生态、农耕文明的载体。其次,发展理念发生了变化,新的发展观提出了绿色、共享、“两山”理论,人们的观念在转变,转向了可持续发展,要造福子孙后代,传承农耕文明。

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行业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绿色中原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宋丰强表示。他建议发展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走全域发展之路;立足本土,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宣传,走品牌发展之路;着眼长远,走绿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康疗健”等九大要素,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树立品牌形象。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8

[关键词]“环首都贫困带”;原因;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02-03

[作者简介]冯茜(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投资。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核心区域。2014年2月26日,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但历史形成的“环首都贫困带”问题也越发凸显,亟待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现状、形成原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环首都贫困带”的内涵

2005年8月17日,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指出“环首都贫困带”的概念:在北京和天津周围,围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集中的地带(见图1),有人把这片环形区域比喻成围在北京周围的一圈“破围脖”。

二、“环首都贫困带”现状

参考韩劲教授的调查结果,以北京一侧的共10个县市: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顺义和通州;河北一侧的共14个县市:涿州、涞水、涿鹿、怀来、赤城、丰宁、滦平、兴隆、三河、大厂、香河、广阳、安次和固安(由于广阳、安次没有独立数据,本文分析时作剔除处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县区2004―2010年人均GDp、地区财政收入总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量进行分析,对“环首都贫困带”的现状有个整体了解。

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对比图2―4显示,河北和北京一侧县(市)的人均GDp平均值、地区财政收入平均值、人均纯收入平均值均逐年上升,但是河北一侧相对于北京一侧县(市)的指标上升速度缓慢,差距较大。其中2004年,三项收入指标京冀比均在2倍以上,而2010年京冀地区财政收入平均值比值竟高达10倍以上,这7年间京冀边界两地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壕沟”反而越来越深。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环首都贫困带”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环首都贫困带”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北京周边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区内明显划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地形,形成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点。由于气候因素、人为破坏导致的生态环境退化,目前适合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总面积的30%,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高达95%以上,即使是丰年也无河水入海。脆弱的自然环境使得该贫困带成为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同时,农业是农民生计的主要来源,灾害的频发使得农业本身极其脆弱。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再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环首都贫困带虽然处于中国东部的区位,却只有中国中部的发展水平。

(二)体制因素

“环首都贫困带”25个贫困县都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为了保证首都的供水和生态环境而被限制开发。长期以来,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北京事实上拥有经济发展的特权,对河北的索取远大于给予,这也是多数学者认为导致“环首都贫困带”的最主要原因。例如地处北京西部的赤城县,为北京水源上游地带,为保障首都水源环境,多次关停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造成大量利税损失和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在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河北省从1990年就开始对生态环境建设进行投入,仅承德市1990―2000年在此方面的投入就超过20亿,每年投入近2亿元。巨大投资改善了环境,北京也因此受益,从社会公平及缩小贫富差距角度看,北京应给予河北省适当的生态补偿金。但是,相较这些地方所遭受的损失而言,北京回报给这些贫困地区的支持却是微小零散的,没有建立一个长期有效地补偿机制,即使给予补贴,标准相对较低、补贴规模相对较小。

(三)历史因素

“环首都贫困带”一直就是穷困之地,这与历史上封建政权多次重大决策失误有着一定的关系。明朝时期的大规模毁林建城、清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民国时期的大规模屯兵等都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地在历史上要么河流泛滥,要么干旱少雨,要么就是战争连绵,这都对此地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自1949年以来,出于城市发展需要,京津冀行政区曾经做过多次调整,这种多变的行政区划格局,使得河北省人缘、业缘和地缘变得很复杂,因此经济投资也很不集中,经济发展中心在不断转移。

(四)人口因素

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缺乏;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化是减少个人收入水平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改进穷人福利的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却是决定贫富的关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其中的17个部级贫困县以及整个北京周边贫困地区的文盲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之多,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由于贫困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所能供给的社会资源有限,致使优秀人才更倾向于流向大城市,青壮劳动力也多去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培训缺乏,加上信息闭塞,当地群众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生产手段仍处于落后状态,这都严重阻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五)缺少“领头人”和明确的发展战略

“村民要致富,班子需先行”。从小岗村、清水井村、云南西畴县等的脱贫致富经验可以看出,村班子在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岗村原村支书沈浩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提出,在我们国家,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我们都认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领头人非常重要。而河北的领导班子在规划发展战略时导向不明确。自1986年河北提出“环京津”战略至今,一时间提服务北京,做北京的后花园,一时间又提立足本省走自我发展之路,总体思路上的这种反复变化,让河北浪费了很多发展机会。同时政府对投资企业干预过多,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形成障碍,以致本地资本外流,留不住外来投资。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着向本地企业摊派、变相收费、执法不公等突出问题。

三、解决“环首都贫困带”困局的对策建议

(一)对“环首都贫困带”要“输血”,但更需要“造血”

“落后地区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发达地区通过极化效应积累起来的先发优势却无能为力”,同时为了照顾发达地区的利益,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利益让渡是经常发生的,而获得的援助却很少,这使得落后地区的投资性生产进展缓慢,缺少就业岗位,收入长时间达不到一个合理水平。实施优惠政策有助于优化落后地区的投资环境,弥补这些地区的先天不足,提升落后地区的比较优势,引导产业和投资向落后地区自发转移。所以,很多学者在探究贫困带地区脱贫的解决措施时,往往都提出国家要在政策上对贫困带地区倾斜的建议,比如建议北京应加大对贫困带地区的生态、水资源补偿力度,水资源的产权化,资源补偿的立法化等,这些建议实行起来,将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这仅仅是“输血”,长远来看缺乏持续性,而且也定会加大政府的负担,为解决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更应重视“造血”,换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旅游扶贫”,并且在一些地区已经试行。比如坝上地区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大滩京北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与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共生机制,旅游业的发展迅速拉开了大滩与非旅游发展区的经济水平,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新了当地人的观念,发挥了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可以看出具有“造血功能”的“旅游扶贫”是解决“环首都贫困带”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且贫困带中的大部分地区都具备自己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的基础,但是同时也要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搞“旅游扶贫”,切忌盲目跟风,要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村与村、县与县要形成联动机制,避免恶性竞争,发挥“1+1>2”的效用。除“旅游扶贫”之外,对于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技术人才的培养,北京产业适当转移,提高村民文化修养等措施也都可以发挥“造血”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打破体制约束,形成扶贫合力

为了缓解环首都经济圈的贫困问题,从国家到省市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效果却不理想,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性贫困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因素造成区域内扶贫主体目标各异,各自为政,扶贫资源没有形成合力。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可以统筹规划扶贫工作,将各方扶贫力量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用。

(三)摈弃“等、靠、要”思想

想要摆脱贫困,思想转变很重要。由于发展十分缓慢,再加之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落后地区就越来越多地把自身落后归咎于发达地区,从而逐渐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而忽视了首先应考虑如何利用已有资源积极谋发展。落后地区的群众素质不高,对现代决策的复杂机制不熟悉,更愿相信自己所看到的表象,往往也更依赖领导人做的决策。所以,应转变思想,首先是领导班子思想的转变,只有领导班子摈弃以往的“等、靠、要”思想,积极投入扶贫开发当中去,与群众多沟通,向他们传达脱贫致富观念,树立起良好的标杆,那么“一潭死水将被搅活”,大家的干劲足了,脱贫工作才可以得到保障,顺利进行。所以政府部门要十分重视对于贫困地区的领导班子的选派工作,并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虽然“环首都贫困带”存在已久,有许多症结需要解决,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地区的百姓生活已得到了多方的关注,政府正积极出台相关措施,政策指引加上贫困带地人民发挥实干精神,脱贫致富的目标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

[2]北京邻居――环首都贫困带调查[J]新闻周刊,2012:20

[3]张云,赵一强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2(4)

[4]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扶贫办公室“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n]经济日报,2012-05-22

[5]韩劲北京周边为何有庞大贫困带[J]证券市场周刊,2012(29)

[6]刘玉海“环首都贫困带”再调查:北京依然孤独地繁荣着[n]21世纪经济报,2011-12-26

[7]邓玲“环京津贫困带”新农村建设初探[J]生态经济,2010(2)

[8]龙朝双,王小增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6):65-68

[9]张佰瑞我国生态性贫困的双重抑制效应研究――基于环京津贫困带的分析[J]生态经济,2007(5):22

[10]焦国栋国外反贫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前沿,2006(11)

[11]环首都贫困县突破财政困境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5):60-64

[12]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课题组环首都贫困县扶贫机制创新的路径[J]河北学刊,2005(11):186-190

[13]苏伟掌握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思想体系[J]探索,2005(4)

[14]王晓海,王晓霞“环首都贫困”及其根源解析[J]调研世界,2005(7):11-13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9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益测评;优化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许多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已把旅游业当成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期间国内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及问题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从促进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利和发展的角度,对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的比较少;对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一个评价模式;对其扶贫政策进行衡量,从而采用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扶贫政策研究比较少。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张家界市辖属的一个县,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情况,进行张家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从而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以期对同类贫困且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一、武陵源旅游扶贫概况

(一)武陵源的历史沿革

武陵源,古已有之。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1988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397平方公里,辖六个乡镇处,人口44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1991年,武陵源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7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35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2000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aaaa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2004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二)武陵源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定贫困县(区)。武陵源贫穷落后,与外界联系极少,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和狩猎等为生计。忙完农耕以后就去山上采木子和金银花等药材拿去卖,换些日用品回家,勉强能维持生活。以前农民居住的都是木房子,上面盖的是茅草。人们精神生活较单调,人们或是聚在一起闲聊、发牢骚,或者是在忙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或者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者是利用聚众来消磨时间等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体艺方面的活动。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由贫困向富裕、小康文明方向迈进的新兴旅游区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

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1.区域经济发展

在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个“发动机”的牵引下,十几年来张家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与提高。突出体现在:随着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和区域经济总量获得了快速提高。根据编译数据可以看出:1992-2006年,张家界国民经济的增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1997年为旅游开发的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任务很大,武陵源的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缓慢,1998-2006年是旅游开发的成熟期,旅游业成了武陵源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变化

武陵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大幅度下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武陵源的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以第三产业的增加可以近似说明旅游业在武陵源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武陵源的旅游经济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贡献是巨大的。上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二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蓝领”职业身份,而正在成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白领”一族。

3.农民收入变化

旅游资源是武陵源的基本资源,旅游产业是武陵源的主导产业。武陵源致力于开发旅游服务市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全区贫困农民借助武陵源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为旅游服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一部分贫困农民在景区办起了饮食服务店、旅店、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一部分农民把玉米棒子、红薯由“口粮”变成了商品,由“土货”变特产,加工成熟后卖给游客,同时,农民适时上山采茶叶、山胡椒、猕猴桃、挖葛根,变“山货”为名产,这些山民村妇,常常是用一背篓土货,换回一把把钞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陵源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00多倍,而当地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却不到5倍,与武陵源旅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率相比较,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明显较低。另外,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索溪峪镇和天子山镇因为区位优势率先富裕起来了,而其它的二个镇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就是索溪峪镇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军地坪村现在已经完全城镇化了,沙坪村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住在大山里面,勉强能维持生计。

4.旅游带动就业情况

旅游发展为武陵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行业。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纳了农村实有劳动力1138人,目前公园管理处安排了463人从事旅游服务管理、75人从事旅游交通运输、253人从事轿运、101人从事旅游商品经营、82人从事导游等,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85%。2006年年末,武陵源全区共有接待宾馆饭店230多家,接待床位18万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如服务员、小商贩、手工制作、保安等,报酬较低。相比之下,高薪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人员或地方少数人所占据。由于自私的心理或受利益的驱使,一有就业的好机会当地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再是普通老百姓,有时甚至把就业指标卖给有钱人。例如:现在的天际大观园是政府征收了沙坪村的土地建起来的,本来答应给沙平村提供70个人的就业指标,但是到最后,当地的村民一个就业指标都没有,就业岗位全落在了官员的亲戚和有钱人的手中。大量的当地居民就这样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少数人手中。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另外,在武陵源国际度假酒店还存在着歧视本地员工的现象:如果从事同一个级别的工作,外地招进来的员工比本地人工资高。

(二)社会效应评估

1.基础设施

自然风景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善风景地域的“可进入性”,使旅游者“进得来,住得下,散得开,玩得好,出得去”,因此,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住勤、游乐设施优先在风景地域发展。为了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1985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修建张家界(大庸)机场,到目前为止,张家界开辟了荷花机场到全国各大城市和韩国航线,已有东航、国航、南航、深航、奥航等十余家航空公司加盟张家界航空市场;为了分散客流和物流,新建成的火车站已于2008年1月18日投入使用;常张高速、峪园公路建成通车;张清、慈索公路完成改造,2006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64819公里,其中省道23213公里,县乡道162478公里,村道79128公里。目前,全区农村也已经实现“五通”目标。共新(整)修村级公路约56公里,解决了约18个村、14万人的交通困难;新(整)修河堤、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约28千米,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60亩,解决了15个村,12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建沼气池4200余口,切实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

2.教育事业发展

从1989以来,武陵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89年建区初,全区仅有学前班7个,入班儿童近400人。到2000年,全区有独立幼儿园6所,大、中、小、学前班共47个,幼儿1500多人,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受到了重视。同时,基础教育也得到了发展,1989年,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为74%和61%。到2000年,小学入校率999%,初中入校率99%。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区政府的财政变得很宽裕,于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1989年,武陵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及其他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和缺乏,全区有中小学校48所,校舍面积37129平方米,生均7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12995平方米,占35%。共有教学仪器321件,价值5300多元。各种图书资料1200册,价值04万元。到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55000平方米,8平方米/生,所有危房都得到改造,教学仪器9753件,价值159万元,比建区时增加304倍;各种图书资料57万册,价值35万元,比建区时增加475倍。2004年武陵源就已经开始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比全国要早三年。

(三)生态效益评估

1.自然生态效益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缺乏有效地开发模式理论指导,不注意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武陵源旅游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严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造成了客源及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造成了原本有限的资金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武陵源的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开发的过程中同世界上大多数旅游地最初建设开发一样,武陵源一开始就重开发轻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武陵源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重,主要原因是超过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度。游客数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量,尤其是黄金周和节假日,更是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环境污染问题有加重的趋势。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加,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一时间,在遗产核心区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或商业小区,景区建成游览线30多条,游道300多公里,景区还设有2条登山索道、1座观光电梯,违章建筑面积19多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塔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2800吨污水。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整个景区陷入了过度开发的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的损害,遗产资源的“原生性”遭到了破坏。

2.人文生态效益

武陵源以前贫穷落后,最主要的是观念落后和科学技术落后。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安贫乐道,不思改革、进取,很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旅游开发后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涌进武陵源,把现代文明也带进了武陵源,打破了武陵源封闭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武陵源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交流,开拓人们的眼界,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提高了本地区文明的程度。武陵源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因素。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因旅游者购买,制作工艺在发展和提高。如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起初只是土家人用做“土花被盖”的,因旅游的开展,开发出大型织锦壁挂、背包、挎包、织锦衣等,用途得到拓展,产量也因此增加。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面临着失传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得到了发扬光大,传统工艺品生产重新焕发出生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现在为旅游者表演,演出的场次在增多,参与演出的人在增加。这样在保持民族舞蹈的特色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有机结合点,更利于民族歌舞的发扬和传承。由此可知,旅游能够提供维系当地文化世代传承的通道。

当社会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这种环境所诱发出来的文化演进也将被改变。武陵源自开发旅游以后,其地理的相对封闭性被打破,吸收现代文明,加快文化演进。因旅游者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他们携带的文化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态文化而言是一种高势能文化。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相接触时,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旅游者所携带的高势能文化更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当地的低势能文化。当地的人们以旅游者为观察点,了解外部社会先进的文化,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成分,对其有选择地吸收。旅游者在武陵源进行旅游与自然亲密接触期间,既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环境,又作用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当然在外来文化与当地的原有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主流文化导向的偏差,以致丢失掉原生文化中宝贵的东西。旅游者穿戴打扮、举止表情和行为等都在传递信息,当地居民在潜意识中慢慢地接受和效仿,因而传统服饰只有老年人穿,出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汉化,他们不再过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不再住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楼房,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当地原有的民俗也逐渐趋向于同化甚至面临着民族文化的失传。

综上所述,武陵源自从发展旅游扶贫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农民收入不断增收,就业率不断提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因为政府对旅游扶贫的认识还不到位,当地居民因为区位和自身素质的偏低,旅游企业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武陵源旅游经济相比,武陵源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缓慢,而且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没有技能、知识和金钱,农民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因为旅游的开发,当地的社会治安变差,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因为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

三、武陵源旅游扶贫优化对策

(一)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增加脱贫人口

武陵源贫困人口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其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这是扶贫开发的长远之计。治贫先治愚,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促使贫困人口尽快掌握一门技术,从而脱贫致富。武陵源的基础教育已发展得比较好,现在主要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该注重精神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素质,用正确的扶贫观念来引导贫困人口,帮助他们形成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良好精神风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贫困人口,使他们破除迷信,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贫困人口,通过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使他们形成致富的志气和内在的动力,想富、敢富、忙富的人。

(二)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旅游扶贫服务

首先,武陵源政府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明确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方式,而不是单纯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的目标是扶贫,即确保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把这种观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当中,做到权为贫困人民所用、情为贫困农民所系、利为贫困人民所谋,进而实现以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以贫困人口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

其次,突出政府在旅游开发扶贫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当地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要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及某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要积极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同时,政府还应在资源维护、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从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最后,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武陵源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为防止低水平、无秩序开发,规划部门在旅游开发前应对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盲目上、拖着上,各自为政,重复低水平建设。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监督作用,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强文化内涵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不仅能继承和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且能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从而使旅游业长盛不衰。武陵源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在闺中,甚至面临着日渐消灭的危机,武陵源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地带。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依托旅游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优势为着眼点选择发展路径。武陵源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以初级农产品出售为主,很多时候都是农民自己挑着自己家的农产品在卖,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产销链。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武陵源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1)搞好规划,使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按规划有序发展;(2)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壮大旅游产业,为城市带动农村、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夯实基础;(3)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4)创新机制,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双月刊),2002(17):21-26..

[2]游佩媛.旅游扶贫模式研究——以北京郊区民俗村、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32-38.

[3]蔡雄,连漪,程道品,白丁,蓝雄现.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30-108.

扶贫旅游的开题报告篇10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关心指导下,县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乡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切实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规划、狠抓措施、聚力整改、扶贫党建“双推进”等方面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现将县文化和旅游局2019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2019年县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与挂钩县处级领导、乡政府领导干部及我局驻村工作队形成强大合力,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压实工作职责,认真对照贫困退出各项考核指标,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出实招、下苦功、求实效,举全村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从严落实工作责任制

以问题为导向,已整改为推手,突出制度建设,全面查漏补缺,健全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相关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标本兼治,为整改成果的长效化提供制度保障。

(1)强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我局与邦角村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处级领导为组长,县挂钩单位、乡挂钩领导、村支书、第一书记为副组长,帮扶干部及村组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挂钩领导每月走访制度,深入一线指导、协调脱贫攻坚工作,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同责共担,建立层级责任保障。明确了权责分工,县处级领导杨廷荣(县政协副主席)作为包村第一责任人,我局局长彭权武局长(调整为杨新江局长)、乡挂钩领导作为直接负责人,邦角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及各挂包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与挂钩单位签订了《帮扶责任书》,与挂包村干部签订了《帮扶承诺书》,明确脱贫任务、时限及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规划引领,做好精准脱贫的总体设计。我局紧扣“脱贫、摘帽、增收”三大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以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与挂钩单位研究制定了《邦角村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陇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及工作步骤,为邦角脱贫攻坚工作提供计划支撑。

(二)深化学习,提升政治站位

一是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持之以恒,全面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讨,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增强学习效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提高政治定力和政治摆位。二是提升认识水平。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严肃性、任务的艰巨性、形势的严峻性,利用民主生活会、干部职工大会加强脱贫攻坚政策的研究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全面压实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确保包村帮户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政策宣讲力度,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严格干部作风,激发帮扶潜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三是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局班子成员深入扶贫工作一线遍访贫困户,走基层、解困难,谋发展。引领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

(三)系统谋划,全力统筹推进

针对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我们认真组织研讨,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确保完成全村所有贫困户如期脱贫摘帽的任务。一是理清思路抓推进。局班子成员带头开展结对帮扶脱贫“回头看”,深入结对帮扶挂钩点全面摸清底子,找准问题症结,进一步安排部署脱贫帮扶的思路和措施。二是突出重点抓推进。定期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研讨会,确保统筹推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帮扶投入力度,完善和细化帮扶措施。2019年邦角村预脱户2户4人,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认真分析研判,制定脱贫计划,加快民房建设进度,确保直过民族如期脱贫。

(四)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1.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清零,加强人居环境提升。

2016年至今已建房142户(建档立卡户拆除重建66户、修缮加固17户,非建档立卡户拆除重建51户、修缮加固8户),目前所有建档立卡建房户均已建成入住。其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6户,分别为集中安置13户、分散安置13户、同步搬迁20户。

2018年邦角村根据《关于做好民房建设大会战的紧急通知》(陇办通【2018】35号)文件精神,邦角村实施21户危房改造,并按照民房建设任务时间进度表逐户销号清零,扎实进行民房整改达标,目前修缮加固均已完工入住。2019年邦角村危房存量反馈共有6户,其中1户为吸毒人员强戒中不符合政策,1户住建鉴定为安全住房,3户已完工,1户正在施工,我们将督促施工单位倒排工期,确保年底全部完工入住,实现全村危房存量销号清零。

2.大力实施扶贫项目。

抓产业发展,拔“穷根”。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假脱贫,我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造血式脱贫攻坚的工作来抓,抓好养殖业,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走上强农致富路。

一是积极引导群众巩固传统产业,目前邦角村种植甘蔗132户1770亩,其中宿根甘蔗1520亩,2019年新发展甘蔗250亩,预计2019年产量达8万余吨,年产值达356万元;二是动员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以新兴产业的优势实现增收脱贫,目前邦角村种植蚕桑1212亩,2019年第一季度新种植蚕桑62亩,修建蚕棚2179.4平方米,预计2019年蚕桑产业收入同比增长35%,产值达87万元;三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增强了村党支部带富帮扶能力,继续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力度,选优特色产业,着重示范带动,扩大桑蚕共育示范基地,实行党支部带动承包经营制,盘活村集体经济,达到增效创收的目标。

3.完善村级项目库建设。

根据陇川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陇贫开发【2019】9号)文件精神,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按照“有目标、有措施、有资金、有责任、可落实”的原则,积极开展挂钩调查研究,深入剖析致贫根源,认真梳理薄弱环节,进行查缺补漏,根据农户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村委审议、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级施工图、报请上级审定。目前,根据农户实际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施工图建设,将教育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种植业巩固提升、养殖业、村集体经济等项目进行完善,进一步补充《帮角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按时间节点完成了2019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动态调整工作。

(五)、行业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1、党委、政府主导抓。一是建立大旅游发展模式。在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上,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重要经济产业来定位和谋划,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的发展大旅游共识和模式。

2、抓好旅游项目规划、申报工作。协助芒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完成了《云南省陇川县双坡山天宫目瑙文化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景罕傣文化传承中心规划》《京旺温泉度假村规划设计方案》《吕落民族特色村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县级评审。编制规划了《陇川县灵山寺修建性详细规划》、《陇川县红光村生态农业庄园建性详细规划》。

3、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结合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现已经立项开发的项目一是龙安温泉二期建设项目;二是京旺温泉度假村项目;三是龙安土砖文化驿站;四是龙安水世界;五是平山雨林公园;六是户撒乡佛祖花园、国际旅游度假庄园项目。在户撒阿昌族乡域,依托整族帮扶整乡推进项目,建设完善环乡道路基础设施;保护和修缮文物、古建筑;开展民房改造,打造集民族民俗、民风、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特色餐饮,继续挖掘开发制银器工艺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性工艺品、户撒刀锻制工艺等。

4、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标识牌及旅游厕所项目。一是争取中央、省、州级旅游厕所资金90万元,新建了陇把青松寺、京旺温泉章凤弄彦、城子巴达旅游厕所建设;二是完善建设好户撒旅游休息小站;三是完成规划1个(平山雨林)汽车旅游营地;四是完成了3个通信基站建设。(五)做好“一部手机游云南”三批工作任务。按照州“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陇川县“一部手机游云南”第一、二、三批工作任务完成了“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建设中的景区景点、游客休息站、汽车旅游营地、旅游厕所准确位置、外观图片等数据采集;资源数据采集及上线、产品数据采集及上线、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上线、旅游企业诚信评价、投诉管理体系建设和通讯基站建设等工作。

5、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推介。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优化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旅游提质增效,努力加强县域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开发旅游线路、大力推介宣传促销陇川旅游、推进乡村旅游项目,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已经列入云南省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同时也列入云南省5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中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村名录;户撒乡潘乐村列入民族文化型旅游扶贫村;户撒乡户早村列入产业融合型旅游扶贫村。

6、整合旅游资源,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和特色业态,促进和实现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的力度,让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一是中缅边境首条自驾车环线游——陇川营地(龙安二期)工程项目带动从事农村旅游服务贫困农户(建档立卡户)21户;二是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和特色业态,促进和实现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的力度,让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接待游客总人数0.51万人次,总收入15.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旅游企业就业人数4人。

(六)、认真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帮扶活动。

2019年第一季度陇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以春节为契机,认真抓实抓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遍访建档立卡户”工作。在春节来临之际,组织全体帮扶干部集中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组织开展了送图书、春联下乡等活动,景颇文化工作团和邦角村村民共同进行文艺联谊活动。2019年“春节”慰问活动共发放慰问金10550元,物资9216元,慰问老党员6900元,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与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并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

(七)、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按照县、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精神,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专题学习研究,精准安排部署,与挂钩村成立了邦角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在全村通过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15件、粘贴海报等形式进行多样化宣传;同时,驻村工作队坚持每周进村入户宣传讲解“扫黑除恶”及“反走私”相关政策,努力实现群众知晓全覆盖。认真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八个一”活动,一是利用党员大会组织集中学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关政策、基础知识、目标任务,提高党员政治意识,将扫黑除恶融入党员生活中;二是组织签订《德宏州农村党员自觉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承诺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三是邀请乡派出所所长线岩白同志进行了“扫黑除恶”主题宣讲活动,倡导呼吁广大党员干部切勿参与黑恶势力、一经发现黑恶势力要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四是结合“三讲三评”工作,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宣传,确实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八)、加强村容村貌、家庭内务治理,提高人居环境。

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美丽宜居乡村,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针对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我们制定了《陇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治构建长效机制,将村容村貌卫生整治和人居环境卫生提升责任到人,由村组干部包村、帮扶干部包户的机制组织群众定期集中扫除,现每15天开展1次全面的环境卫生大扫除,还动员群众将各家的鸡进行圈养,在4个村小组各建了2个垃圾池,同时我局在挂钩村设立了2个公益岗位为村内卫生保洁员,负责日常对村内卫生环境的维护,大力改善了村内环境卫生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中央、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我局协同邦角村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与组织要求、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单一,覆盖面小。由于山区生产条件恶劣因素,贫困户传统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部分群众对蚕桑新型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元化,脱贫任务重。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继续多关心、多支持、多投入、多帮扶,不断提高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滞后。在少数民族集聚地区,部分村民依然存在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好吃懒做、斗酒等陈规陋习。四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在发展产业,致富渠道方面思路不广和办法不多,帮扶干部自身资源有限,帮扶成效不太明显。五是乡村旅游扶贫缺乏吸引力。乡村旅游示范村资金投入不足,规划不到位,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整治力度不够,村容村貌变化不大,民族特色没有显现;村庄环境管理措施不到位,村民自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差,“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乡村产业培育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特色文化乡村内涵品味不足;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吸引力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学习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谋求新出路,培育一批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新型产业发展,实现增收目标。

二是加强扶贫资金的争取和管理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我脱贫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好“自强、诚信、感恩”和“三讲三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变农民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

三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好县文化和旅游局职能优势,以邦角山官衙门为宣传窗口,打造山官文化品牌,推动实施乡村旅游产业,不断提高当地群众收入。

四是加大文化科技、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自身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主动性,加快致富步伐,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