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十篇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十篇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2:07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盈利模式;“政策性盈利模式”

1建设和运营中的困境

地铁作为一种方便、快捷、舒适、安全、准时、运量大和环保的交通工具,已成为解决各大城市目前所面临的交通问题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然而,地铁造价之高,运营亏损给地方政府财政上带来的压力之大,也令许多城市感到十分困难。

国际上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大都有自己的地铁。但我国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几个城市外,其余的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基本还没有地铁。就是已经有了地铁的城市,地铁规模也相当小。从1965年我国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到现在,中国总的地铁通车里程还很短,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是极不相称的。现在,中国正兴起一轮建设地铁的热潮,2002年在建、拟建、正式立项报批地铁项目的城市达到20多个,正在扩建或建设的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深圳、南京等城市,而成都、杭州、沈阳、西安、哈尔滨、青岛和苏州等城市也都已做好建设地铁的规划。然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地铁建设浪潮中,如何解决资金来源,如何在运营上实现资金收支的基本平衡成了一个大问题。

地铁属于投资和运营成本都非常高的项目。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地铁每千米造价为1900万美元-2500万美元;华盛顿为6300万美元;中国香港地铁跨越海峡,每千米造价7500万美元;日本地铁的造价高达每千米1亿美元。从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三条地铁线来看,综合平均造价每千米均在6亿元-8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建设投资对于目前中国的城市来说是难以负担的。而且,地铁运营成本非常高。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要靠政府财政进行补贴,这对地方政府来说又是一项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如何筹措建设资金和维持运营收支平衡成了制约中国地铁发展的主要问题。

2盈利模式是根本问题

地铁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对于地铁公司来说,其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即地铁在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及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因此,传统上人们将地铁看成是准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但是,地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都非常巨大,地方政府无力负担,单靠政府会制约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目前,“多元投资,商业运作”的模式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多元投资就是要突破目前融资体制的限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对于社会资金来说,以债务方式向企业投资的债权人要求企业定期偿还其本金和利息,以权益方式投入企业的股东则要求股权收益。而地铁公司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资金来偿债和为股东带来回报。此外,地铁公司要想实现商业化运作,也必须要解决盈利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筹、自建、自营、自还的商业化运作机制。所以,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和维持运营平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地铁公司如何盈利的问题。盈利问题解决了,采用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就可行,资金来源问题就可以解决;盈利问题解决了,运营上就可以自给自足,不用政府补贴;盈利问题解决了,公司运作上就可以有许多有效的方式可供采用。

3盈利模式探讨

探索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对国内各城市地铁的发展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然而,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问题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香港地铁公司是一个特例。据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资料,他们仅凭票务收入就可以实现盈利。但是,我们在看到地铁公司有盈利而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应保持审慎的乐观。因为,香港地铁公司所处的情况很特殊。虽然高效的运营管理是其盈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香港独特的社会情况也是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香港地区面积狭小,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居民收入水平高,客流均衡稳定,这对于地铁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下,香港地铁才能维持日平均228.4万人次的客运量,才能维持亚洲最高的票价。所以,香港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对盈利模式的探讨还要根据地铁所处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合理规划,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在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之前,首先要明确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其次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之所以说地铁公司必须要盈利,是因为:如果地铁公司盈利与否并不太重要,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为这种社会公益性事业寻找盈利模式,或者没有必要这么急迫地寻找地铁公司的盈利模式。就像其他有些社会公益性项目,通过政府补贴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是可取的。地铁公司是可能盈利的,因为地铁公司有票务上的收入和大量的乘客,而乘客就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只要能创造性的利用这些资源,公司就可能实现盈利。此外,地铁公司还拥有很多其他资源,资源开发收益也是地铁公司的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

从香港地铁公司公布的年报看,地铁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车费收入、非车费收入(包括车站内其他业务收入、租务及管业收入)和物业发展收入。车费收入取决于票价和客流量;非车费收入取决于地铁公司对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而物业发展收入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地铁公司对物业的开发能力。所以,概括起来讲,要想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相关的可控变量,即从地铁公司方面和从政府方面。地铁公司所要做的就是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优质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源,以及努力利用和开发相关资源以获得收益。而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为地铁公司有效的做好上述工作提供支持。主要是政策上的支持,也可能有财政上的支持。地铁公司的盈利将是地铁公司自身努力和政府大力支持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政策性盈利模式

从世界上大多数地铁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可以看出,单靠地铁公司本身的运营很难扭转经营亏损的现状。所以,问题的焦点就落在了政府的支持上,地铁公司盈利的关键是政府想不想让地铁公司盈利以及通过什么手段来盈利。首先,要纠正地铁是公益性事业,经营必定亏损,必须由政府投资建设,并由政府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的观念。因为:首先,虽然地铁是公益性基础设施,但是政府无力全额承担地铁的建设投资和经营亏损;其次,地铁公司只有实现盈利,才能更好地履行为市民和城市发展提供服务的承诺。1996年,香港政府通过了“集体运输铁路条例”,条例规定,地铁公司必须按商业原则经营,不得出现经营亏损,政府虽然为公司的惟一股东,但如果因政府干预经营而导致经营损失,港府必须予以赔偿。可见,香港政府特别关注地铁公司的盈利,因为地铁公司不能盈利,其自身就无法健康地生存和发展,而对于政府则是一个大包袱。香港地铁公司是世界上少数能盈利的地铁公司之一,而且香港地铁公司目前运营状况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同步进展,这是香港地铁公司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致力于让公司实现盈利的结果。

那么政府如何通过自己的支持让地铁公司盈利呢?政府对地铁公司的支持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政策手段引导客源。政府可以利用市场手段和价格杠杆来调节城市交通结构,利用收费、税收、许可证等手段鼓励或限制某些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鼓励人们更多地选择地铁这种交通方式。例如,对于私人轿车可以采取“鼓励拥有,限制使用”的办法,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应限制私人轿车的使用,如德国慕尼黑市限制个人开车进城,美国旧金山规定汽车载员3人以上时方可走快行道;或实行汽车通行证制度,如意大利罗马市规定只有持通行证的车辆才准驶入城区,而这些通行证不仅价格高,而且数量有限;或是增加汽油消费税,加大汽车使用成本;或增加城区内轿车停车费用等。对公交车交通系统进行重新规划,用公交车来弥补地铁不能覆盖的区域,避免交通线路重叠,以减少公交车争夺地铁客源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轨道交通资费,以鼓励居民大量使用地铁这种交通方式。向市民宣传地铁的好处,鼓励市民乘坐地铁,以减少地面交通和环境压力。

(2)调整定价政策。票价是决定地铁公司收入的重要因素,香港地铁公司票务收入在运营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高达80%。而北京、上海等城市地铁票价相对较低,这是这些公司经营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目前一般是政府定价,地铁公司没有根据运营成本和乘客情况来决定票价的权力。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提高,政府可将定价权适度交给地铁公司。在地铁票价的制定上可采用地铁公司提议、听政会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以使票价能基本反映成本状况。

(3)政策上给予特殊优惠。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地铁公司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在公司资产折旧、税收等方面给地铁公司以特殊优惠,从而降低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现在,在不提设备折旧的情况下,上海和广州地铁公司在运营上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甚至有少量盈利。地铁公司资本存量大,固定资产价值高,每年的折旧数额巨大,所以,在折旧上的政策优惠可以缓解目前地铁公司亏损严重的情况。但是,这样却会造成严重的潜在亏损。在税收上,政府可以降低地铁公司的税率,或通过税收返还等方式,以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将税收纳入用于地铁建设的专项基金,使税收重新流回地铁公司。

(4)政策上给资源,供地铁公司开发。地铁的建设势必会使地铁沿线的地价升值。地方政府可以将地铁沿线的部分地上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交给地铁公司开发,用地上来养地下。这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城市的通用做法。例如,香港地铁公司就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对于这些土地资源,地铁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自行开发,也可以与其他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开发,共同受益。

(5)财政补贴。即政府对地铁公司的经营亏损进行补贴。由于地铁公司经营的初期很难实现盈利,而且,地铁公司的亏损部分又是政策造成的,即政策性亏损,所以由政府对地铁公司的亏损进行补贴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香港政府明文规定,地铁要“以审慎的商业原则运作”,港府保证每年在成本扣除和15%的利润之外给予补贴,发生的差值由政府补贴。通过政府补贴让地铁公司盈利,可以使地铁公司能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地铁。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由地铁公司制订一份长期的审慎的财务计划,并且每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一份下年度的财务预算,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作为日后政府对地铁公司进行补贴的依据。政府根据财务计划和地铁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对经营亏损进行补贴。这样既可以调动地铁公司搞好经营的积极性,又可以保证地铁公司的健康运营。

总之,在地铁公司目前不可能通过自身运营实现盈利的情况下,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是地铁公司盈利的重要途径。地铁公司目前的盈利模式必定是“政策性盈利模式”,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在政策甚至财政上给予地铁公司以支持,从而帮助地铁公司实现盈利。政策性盈利模式并不是要加大政府对地铁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干预,而是政府在政策上给地铁公司大量的、能让地铁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取得可能盈利的优惠,然后由地铁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逐渐向商业化运作过渡。其目的是,加强地铁公司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加强投资者对地铁公司的信心,吸引多方投资,使地铁公司在投融资、建设、运营和资源开发上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恺宁.中国地铁.瞭望新闻周刊.2001.4.

[2]程明霞.地铁建设蜂拥而上2000亿投资何处着落.经济观察报2003.3

[3]香港地铁公司业绩公告.2003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股份回购财源限制偿债能力

股份回购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股份回购已成为公司在公司经营中使用的资本工具,利用股份回购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未来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对本国的股份回购制度采用了不同的立法模式,但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选择适合本国的股份回购制度,对于股份回购财源限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美国

美国是公司股份回购中“原则允许,例外禁止”立法模式的代表,其作为联邦制国家,各州都有一定的立法权,公司法就属于各州立法权的权属范围,而各州对于公司回购股份中资金来源的规定也不尽相同。经整理分析,主要有偿债能力测试模式、可分配盈余模式和保留收益模式。

(一)资产债务偿还能力测试模式(简称“偿债能力测试模式”),也有学者称之为“资产负债表标准”

这一模式体现于美国的《示范公司法》中,该法规定,如果公司在分配之后将造成:第一,无法偿还经营中产生的到期债务;第二,总负债与清算时应当支付的优先股东数额相加高于公司的总资产,这两种后果时,不能进行分配。另外,美国《示范公司法》取消了法定资本制,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偿债能力的测试标准作为保护债权人权益的规则之一。

(二)可分配盈余模式

该模式以美国特拉华州公司法为代表,该州公司法依旧保留了法定资本制度,在该公司资本制度的影响下,其模式内容为:在公司回购自身股份时,只要回购不损害公司的资本,公司就可以利用公司的各项盈余进行股份回购,包括收益盈余、缴入盈余和减资盈余。另外,在《特拉华州公司法》第160条中规定了一个可以利用公司资本进行股份回购的例外情形,即在公司回购优先股时可以使用公司自有的资本,但是在该回购发生之后,公司也应当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减资。

(三)保留收益模式

该模式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公司法为代表。修订于1975年的《加州公司法》出现了很多内容的革新,具有很多新的法律规则,其中就包括与公司股份回购相关的规定。该法对公司回购自身股份的规制适用于公司对股东分配的行为准则。其规定公司在具有保留收益的时候,可以分配这些保留收益,自然就包括将使用这些保留收益来收购自己公司的股份,因为该法将公司资产向股东转移的行为也定性为“对股东的分配”行为。另外,除了规定可以利用保留收益进行回购股份外,其也规定了在公司分配若将致使公司丧失偿债能力的,不允许进行分配,这一规定也可视为偿债能力的考察。

二、德国

在《德国股份公司法》中,第71条对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时做了明确的财源限制,其规定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只能够是本公司经营中所获得的可分配利润,明确禁止公司不能使用自有的自由资本以及按照法律规定应当进行提取的公积金用于股份回购。并且,当股份公司实行股份回购的回购事由是:第一,避免公司受到损害;第二,将股票提供给员工;第三,无偿取得(如赠与、继承等方式);第四,金融机构为了交易;第五,股东大会授权允许,当股份回购是在这五种回购的适用情形中的一种时,该实行股份回购的公司必须提前完全地缴纳了公司股份l行时的股票价格。

三、日本

2005年日本新《公司法典》颁布,其关于公司股份回购的财源限制继续沿用了商法典中的规定,即限制在可分配盈余之上。这一方面的规定与美国《特拉华州公司法》所采用的模式极为相似。并且《日本公司法》也规定了,允许利用减资所得和资本公积金作为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但是使用这二者财源时,公司应当进行公告或者将具体的情况及时通知债权人。债权人若有异议时,公司应当立即对债权人进行清偿或对其提供相应的担保。另外,《日本公司法》规定在公司通过对其他公司进行合并、吸收,概括受让该公司所有事物时,不受财源限制的规定。

四、英国

根据2006年颁布的《英国公司法》710条规定,私人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只限制在公司可分配利润和为回购而发行新股所得到的价款。除此之外,在回购股份前还需要董事会有关于保证公司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考虑到了公司其他所有债务和预期债务的声明。而且,如果公司需要利用公司资本进行股份回购的情形中,则需要通过相关利益者回避后所做的公司特别决议。甚至需要提供审计师的报告,以证明对公司资本及相关事务已经进行了调查,确定不会出现不合理的状况。以上是《英国公司法》对私人公司回购股份的财源限制,而对于公众公司而言,该《公司法》规定只能利用公司的可分配利润作为公司回购的资金来源。相较于英国的立法模式,欧盟国家中,许多国家公司法都采用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度,这些国家对于公司股份回购中的财源只限于可分配利润。

五、我国台湾

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公司回购员工库藏股时的财源限制主要是规定来自可分配的盈余加上资本公积金,这在台湾《公司法》和《证券交易法》中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公司法》第167条之1中提及,收买股份的总金额不能超过保留盈余加上资本公积金的数额;《证券交易法》第28条之2中也做了同样的规定,虽然措辞上二者有所不同,但实质并无二致。而若公司要回购其发行的特别股,则财源限定在盈余和发行新股所得到的价款;对于其他回购事由,其《公司法》并未做出具体的财源限制。另外,其《公司法》规定在股东清算或者公司破产时的情况下,公司回购自己股份也不受财源的限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境外主要国家或地区关于公司股份回购制度中的财源限制立法模式归纳为5种模式:第一,偿债能力测试;第二,可分配盈余模式;第三,保留盈余模式;第四,可分配利润模式;第五,不受财源限制。

公司股份回购财源限制可以对抗股东在公司中的优势地位,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但是各国和地区秉承公司立法理念、采用的资本制度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等不同,因而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财源限制立法模式也存有差异。反观我国对公司股份回购财源限制的规制,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在今后公司法修订中制定更符合公司实践的立法规定,需要我们参考和借鉴国外模式的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实际,以期通过财源的合理限制而充分发挥公司股份回购的功能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春:论公司买回自己股份制财源限制[J].法商研究,2015(4):179.

[2]刘惠明,严骥.股份回购的弊端及防范制度研究―――以日本法为借鉴[J].深圳大学学报,2011(4).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3

近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张,盈利能力却未加强。2008年,我国财险公司中盈利公司16家,亏损29家;至2011年,盈利总数增长到30家,而亏损数则增长到了56家。可见,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乐观。目前,对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分析和评价多采用指标分析方法:即“承保利润率”,“投资利润率”和“总资产回报率”等衡量财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以此为依据对各大财险公司进行比较和评价。如祝向军,刘玲玲(2010年)对利用“总资产回报率”,“净资产回报率”和“承包利润率”对我国七家财产保险公司十年的盈利能力进行评价;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课题组(2010年)则采用“承包利润率”和“投资收益率”对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可持续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寇世富(2012年)利用“总资产回报率”,“投资资产占比”,“承包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人均利润”等指标对我国46家财产保险公司进行了排序。然而,利用此类指标衡量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在衡量中注重产出额,忽略投入额,导致评价结果可能致使企业为提高利润指标而过度加大投入,致使公司经营缺乏有效性,并使企业之间的比较缺乏客观性;在衡量中缺少对于改进的建议,使评价的结果不能对企业盈利能力的改进发挥直接作用,评价结果缺少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在利用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方式,以充分衡量和评价涉及财险公司盈利能力“投入产出”指标的综合有效性,并将相关指标向有助于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持续改善的方向转化。

二、Dea-malmquist指数涵义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由Charnes、Coopor和Rhodes(1978)提出的用于评价生产效率的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Dea计算给定样本中多个决策单元(DmUs)的相对效率值,通过把一个决策个体和其他被认为有效的个体相比较而确认其效率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衡量决策个体的相对效率。malmquist指数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提出,利用距离函数的比率来计算投入产出效率。根据Fare等人(1994)的观点,malmquist指数衡量t期相对于s期的全要素生产增长率(tfpch),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主要用以测度s期与t期之间的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指数主要用以测度技术改进或者技术进步,为s期与t期技术变化的几何均数。当tfpch大于1时,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反之,全要素生产率退步。当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或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时,即表明它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反之,则是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根源。

三、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本文选择我国近年来年保费收入和企业规模占优的六家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人保财险,国寿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大地财险和太平财险)和三家外资财险公司(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和三星财险)作为研究对象,截取其2010~2012年三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年鉴》和各大保险公司年报。

(二)指标选取就财产保险公司而言,本文认为,涉及“盈利能力”指标最为重要的几大投入包括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其他投入:其中,劳动力投入既包括财险公司正式在职人员的投入,也包括财险公司雇佣的保险中介部门(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的投入,因此本文以所有者权益额(X1)代表财险公司的自有资本投入额;以职工人数(X2)代表劳动力投入,以手续费及佣金支出(X3)代表保险中介部门的劳动力投入;以固定资产扣减累计折旧额(X4)衡量财险公司资产投入额。本文选取四大重要的财务指标衡量财产保险公司以盈利能力为核心的产出水平,包括:

(1)投资收益率(Y1),反映财险公司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作为财险公司另一重要的盈利手段,投资收益对于财险公司的重要性同样不容质疑。该指标越高,说明财险企业投资获益越高。然而,本文认为,作为财险公司的基础,承包利润率仍应是财险公司关注的重中之重,投资收益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财险企业的经营安全性。本文采用如下公式计算: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平均投资资产×100%。其中,由于各大财险公司在计算平均投资资产时采用指标不统一,本文在计算中投资资产包括货币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保户质押贷款,贷款,定期存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

(2)所有者权益回报率(Y2),反映企业的自有资本应用效果。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依靠自身资本获利的能力越强。本文采用公式如下:所有者权益回报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3)总资产回报率(Y3),反映企业资产综合应用效果。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运用效果越好。本文采用公式如下:总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4)承保利润率(Y4),该指标反映财险公司承保业务的盈利能力。财险公司的主业为承保业务,承保业务既是产险公司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又决定了保险公司的融资成本,因此,该指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该指标越高,财险公司依靠其主营财险业务获得利润的能力越强。由于各大保险公司对于该指标的计算公式并不统一,为保证本文中承保利润率指标的可比性,采用如下公式:承保利润率=本期保费收入占前五位的保险产品承保利润/已赚保费×100%。

本文选取的各项指标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从表2可以初步获知:近三年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整体产出显著下降,除投资收益率基本持平外,其他盈利能力指标降幅都超过20%,承包利润率的下降幅度接近40%;而与此同时,财险公司的投入却都在以较大幅度提高,自有资本增加额超过30%,增长最低的固定资产额已达到11%。可见,近三年,我国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就其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财险公司自身扩张的盲目无效也是影响其盈利效率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衡量各大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年度变化,利用Deap软件采用Dea-malmquist指数进行测度,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获知:我国财险公司在三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值仅为0.648;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为0.891,而技术进步指标仅为0.72,说明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投入产出的低效率主要由技术进步水平不足造成,尤其是在2011年~2012年间,财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大于1,而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同样导致了malmquist指数小于1,说明技术退步对我国财险公司盈利能力巨大的负面影响。可知,我国财险公司长期以来奉行的单纯依靠扩大保险人等营销队伍的规模带动保费收入增加和利润上升的模式,在近年间已不能在为财险公司带来巨大的利润,反而会导致财险公司由于过度投入,致使盈利有效性不足。财险公司在未来的经营中,应更当重视精算技术,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在保险公司中的应用,才能真正提高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为了对各大财险公司的盈利效率进行评价,笔者采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进一步分析,获得2010~2012年我国9家财产保险公司平均malmquist指数及其构成,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2010~2012年间我国内资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低于外资保险公司,内资财险公司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平均值仅为0.847,仅太平财险公司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大于1,而外资财险公司的对应指数则全部大于1,平均值达到1.037;而在技术进步指数方面,内外资财险公司基本持平,说明我国内内资财险公司在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于外资公司,然而在如何更好的对现有资源和技术进行应用,以实现更好的产出方面,则明显落后于外资财险公司,这一点从规模效率指数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财险公司的综合成本率和手续费率持续上升,也印证了这一点。

五、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由于过分追求保费收入的增长,我国财险公司大多呈现规模的无序扩张,而由于保险技术的提升无法马上产生利润,大多财险公司忽视了保险技术的重要性,致使我国财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升反降。同样由于规模的无序扩张,相对外资保险公司,我国内资财险公司虽然在技术水平上不存在差距,然而在如何对现有资源和现有技术进行整合和应用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差距,并导致我国内资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低于外资保险公司。因此,要提升我国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需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解决规模不当问题,不断增长的保险人队伍并不能带来有效的利润,而应当立足于现有的规模,更加关注如何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素质和资源应用效率;同时,我国财险公司应尽快接轨国际趋势,对新的保险精算技术,销售技术和查勘理赔技术等进行研究,尽快实现技术进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盈利能力的改善。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4

引言

证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证券公司则是重要的参与主体,这对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为了能够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得以健康规范的进行,就需要采取新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需要理清影响因素,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内涵分析

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济体在投入经济要素后获取的现金流方式及获得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混合,主要的核心就是对现金流入途径组合的获取。现阶段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次的研究主要从几个层面来说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从盈利的途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能为证券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业务,途径愈多就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愈强。而在方式上就是通过途径获得收入过程中借助的一些媒介[1]。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中业务结构合理化的呈现就能够让其收入结构更加的均衡,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得到优化,对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更新能使其更好的顺应资本市场发展。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步得到了完善,从发展初期的资本规模小以及资金实力有限,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今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以及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总收入,其中在经纪业务层面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有比例较大,我国的证券公司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营业部制,并已经从坐商向着行商进行了转变,而微型营业部的逐步设立也从成本上远低于传统营业部,而法律上的逐步完善也对证券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

另外,目前投资银行的业务层面在业务范围上主要是局限在ipo和证券发行与承销上,而像股权质押融资、约定式购回等业务的收入也有着一些不稳定特征。再者就是自营业务,这是指我国证监会批准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采用筹集资金,并在自己名义账户下实施的有价证券交易并获利的行为。券商收入来源中自营业务和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所以就有着不稳定性。最后就是在资产管理业务层面,通过专业信息优势来对客户委托对客户资产的管理运作。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就是收入的结构层面有着不合理的状况,其主要是依靠着经纪业务来盈利,来自投资银行及自营业务收入对总收入贡献相对比较小,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取决于业务结构;加上资本市场的不发达,那么在证券公司拓展新业务能力以及空间上就会受到重要的影响。由于在业务的结构层面受到诸多限制就会使得收入的结构只能够向着低端二级市场经纪业务集中,最终就造成了证券公司在收入上不能够稳定[3]。

再者,我国的证券公司间的业务分工相对比较混乱,竞争激烈,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周期性特征,证券公司的利润和市场大盘的交易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就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内外政局动荡影响。除此之外就是在监管的手段以及政策层面相对比较严格,所以这也会对证券公司起到制约作用,对监管的重视而对业务的轻视就会造成证券公司的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对一些新的业务的拓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就是盈利的方式较为单一化,以及盈利的理念层面相对比较落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相对乏力,这样就造成了证券公司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多。再有就是盈利的状况不是很稳定,对传统的几种业务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在风险管理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主要就是券商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内部风险组织制度不合理,风险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层面的盈利模式问题要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为创新模式打下基础。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化制度层面存有缺陷,证券行业发展初期采取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在垄断利润上就有着重要显现,在固定佣金制度的逐步取消下,准入制度也逐渐地放开,而从我国的政策市场来看,系统性的风险层面相对比较高,再有就是创新业务的开展在政策层面的规范也没有得到完全建立,所以证券公司就不能顺利的开展新的业务来获取利润点。这在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趋同性上就有着体现,造成缺少差异化的经营格局[4]。

另外从政策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来说,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乏合理性等,比较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薄弱等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成因。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策略探究

第一,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盈利模式的创新原则上要能遵循。主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还有要对国外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效果得以有效呈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层面来看,证券行业建设发展不能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对长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券商重构盈利模式的重要基础。

第二,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具体创新上就要能将经纪业务的发展观念进行转变,将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并抓住发展的重点,将业务的转型得以顺利实现。所谓观念转变,主要就是将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的观念得到有效落实,并要把实际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树立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也要注意,要把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就需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实践,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以及深化和拓展通道业务等,将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客户机构化和交易非现场化得以实现。

第三,要把核心业务作为基础,将业务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从我国的证券行业中能够发现,各个券商并没有实现业务上的差异化,同质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证券公司就要能够和自身的资本规模以及服务特色、人力资源等诸多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打造核心业务,构建有着层次性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将业务间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证券公司还可以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以及兼并重组的途径对业务的规模加以扩大。

第四,从业务的创新上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改变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将证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业务转型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信用交易类的业务层面就将会成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的重要因素。在新三板和个股期权在内的做市商业务发展就代表了创新发展的方向,证券公司也要能够从个股期权做市商业务中获取丰厚利润,并逐渐成为稳定利润收入来源。

第五,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还要能在监管层面进行加强,从而推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主要就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创新以及差异化的服务目的及实质就是监督层迫切希望拓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作为手段,对实际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仅如此,在风险管理的体系完善层面也要能够加强,首先就是要能够树立科学化的风险管理的理念,证券公司的全部业务要能够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加以运作[6]。再者就是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的模式并使之健全的呈现,还有就是对风险评估以及计量体系要合理化的构建,以及在风险的规避机制层面得到完善化。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对策

1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我国证券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主要经营投行业务、证券自营、证券经纪业务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以上四部分业务收入构成了证券公司总营业额的绝大部分。将这些业务进行分类可概括为常规性业务和流程性业务。

经济业务的开展有赖于交易所提供席位,为投资者进行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证券公司总收入的50%均为经纪业务所提供,同时经纪业务又是证券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主要采取营业部制的形式开展证券经纪业务,同时客户关系管理落后以及客户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屡见不鲜。而且证券公司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营模式,绩效考核制度、管理机制以及培训体系等不够完善。但是随着证券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实行佣金自由化后,各个经营公司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和流程的创新。

投行业务主要涉及企业融资与并购、资产重组、财务顾问、ipo、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证券发行与承销等,它除了为证券公司带来高额利润外,还能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相对而言比较狭窄,证券的发行与承销和ipo为其主要业务。自2004年2月1日起,我国证券市场逐渐打破原有通道制,开始施行保荐制度。保荐制在为证券公司提供福利的同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义务,此种方式改变了证券公司传统的运营模式,无形中增加了证券公司证券发行与承销的风险,要求证券公司具备较高的投行业务综合能力。

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获利主要是依靠二级市场,此种模式下证券市场的涨跌和盈利水平具备相当的关联性,无法有效的对冲风险。例如,在2001—2006年,证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中,大量证券公司出现亏损,但是到2007年股票市场的行情逐渐好转,各证券公司的利润也随之上涨至50%左右。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中,我国的证券公司没有规范合理的证券交易法规政策进行约束,投资理财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力不足,产品结构相对简单。[1]

1.2我国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业务结构趋于单一,收入来源的趋同性明显。目前,我国的证券公司与国际证券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二级市场自营业务以及经济业务仍是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在此形势下,证券公司的业务品种逐渐单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较少,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无法达到高度的成熟。

1.2.2经纪业务的营业部体制弊端日益凸显。我国证券公司的主要营业收入来源于证券经纪业务,我国证券公司为了扩大营业部模式,大量新建营业场所,同时配备了齐全的电子交易设备,增加了证券公司的运营成本和固定成本。同时,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业部的各项成本支出。所以,营业部体制作为我国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支撑,在新形势下其弊端日益凸显。营业大厅相较于网上证券交易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经营效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亏损增加、服务单调等问题突出。

1.2.3投行业务范围相对狭窄。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较为广泛,但投行业务是其中较为稳定的一项。这个与其它的业务相比,投行业务的业务范围相对狭窄,所以导致营业收入不高,行业平均值也处于偏低状态。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投行业务主要以上市保荐和证券的发行和承销为主,但是证券发行与承销的边际利润已经达到饱和,而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新的投行业务也未获得较好的发展。

2改进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措施和建议

2.1积极推进创新业务的发展,保持各项业务的平衡发展

2.1.1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于2004年2月颁布,对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证券公司实现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精力打造品牌,实现品牌效应。在资金的运用方向这一方面可以尽量选择债权类、衍生工具投资、股权类以及汇市产品等;在资金的运作方式上,可以选择私人账户、集合性经营以及基金等。美国券商的主要经济来源即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为证券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自身发展,必须充分把握住资产管理制度变革的机遇,依靠最新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优势,逐渐改变传统的资产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同时要借鉴新的基金管理运作方式,保证产品与需求的衔接,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证券公司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要发挥品牌优势,拓宽业务范围,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稳定的财产管理,尽可能规避市场波动从而带来的金融风险。[2]

2.1.2加强防范风险意识,促进自营业务的稳步发展。自营业务与其它业务相比存在显著的区别,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大,且受二级市场的影响大。以往,我国证券公司将眼光放在短期效益上,自营业务的投入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市场行情较好的环境下证券公司会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投行带来了毁灭性灾难。由此可见,证券公司应合理控制自营业务规模,实现债权、股票资产的优化配置,树立科学的投资经营理念,形成以价值型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模式,推动证券公司的稳步发展。除此之外,证券公司还需要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市场波动相关度低的产品,有效规避风险。

2.1.3金融衍生品业务。金融衍生产品虽然交易策略的制定以及定价过程相对复杂,但是券商一般具备较强的研究实力和股市经验,所以它仍为券商营销部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力发展会极大的改变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目前,证券公司要不断转变思路,实现理财产品的个性化经营,加快营销部门、研究部门以及资产管理部门的整合重组,减少次贷危机对金融衍生品的危害,降低潜在风险,实现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转变。

2.2树立品牌意识,大力发展名牌业务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处于三类市场分级中较弱的市场,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机制相对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进一步加大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性。所以,证券公司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提供优质的理财咨询服务以及稳定的增值服务。由此可见,证券公司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从现有资源以及经营环境中出发,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推动特色业务的发展,逐渐树立起品牌优势。正如著名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说,一项伟大的服务和产品是我们成功品牌的关键和核心。

2.3逐渐变革营销部体制,实现经纪业务的创新

2.3.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提升经纪业务的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改善,所以证券公司要转变经纪业务的发展方向,扩张方式立足于低成本,发挥实体网点的作用,大力进行虚拟营业部制的建立,创新交易手段,尽可能降低经营成本。目前,受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的限制,独立的虚拟营业部在建立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证券公司要不断解放思想,逐渐建立起核心的实体营业部,以此为依托发展若干个虚拟营业部,最终建成以专业网络运营商、银行资源以及it终端厂商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构起经纪业务完整的价值链。[3]

2.3.2创新经纪业务的定价策略。自2002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实行浮动佣金制,各公司为了争夺客源展开了大规模的佣金战。由此,证券公司为了增强经纪业务的竞争力,不可避免的开始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在此情况下,证券公司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同的佣金收取方式。证券公司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能有效避免行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证券公司在开展经纪业务的价格竞争时,除了考虑如何降低佣金,还要将着眼点放在创新增值服务上。我国证券公司要不断借鉴外国经验,利用国内现有的市场环境,同时实现信息资讯的不断创新,进一步完善我们证券市场。

2.4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研究能力

证券公司要实现证券多元化必须扩大资产规模。这个与国外大型证券公司相比,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我国证券公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证券公司上市,加快证券公司间的整合和并购,实现“强强联合”。随着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扩张,证券公司的研发能力逐渐成为衡量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以证券公司要获取较大的经济利润,必须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

3总结

我国证券公司现有的盈利模式阻碍了证券公司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导致了过度竞争及不正当竞争的出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证券公司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证券公司要顺应市场形势,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经验,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2012(03)

[2]兰天;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11)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6

关键词:企业盈利能力信贷风险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一、盈利能力概念的界定

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企业利用各种经济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回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

分析盈利能力时,利润额的高低并不能衡量盈利能力的强弱,因为利润额不仅取决于公司生产经营的业绩,而且取决于生产、经营规模,经济资源占有量,投入资本,以及产品本身价值等条件的影响。即使在同一公司,利润额也受到各个时期生产规模和产品品种变化的影响。因此不同规模的公司间或在同一公司各个不同时期,仅对比利润额的高低,不能正确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强弱和评价公司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时,不仅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从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与利润额配比关系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关注企业盈利能力质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以及非财务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生产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营业收入或消耗一定的资金而取得的利润额。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最基本的盈利能力,是其他盈利能力的基础。关心公司盈利能力的各方信息使用者都非常重视生产经营业务盈利能力,因为它是衡量总资产报酬率、资本回报率的基础,也是同一行业中各个公司之间比较工作业绩和考察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1.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规模是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规模,它表明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商品在企业内集中的程度,反映生产和经营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凡是构成企业规模的要素都可作为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目前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大致有:企业职工人数、企业的设备和厂房的实物数量,企业固定资产原值、销售额、利润额、原材料处理能力,以及用年产量和年产值表示的企业综合生产能力。

2.企业的产品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产品结构是指企业所经营生产经营的产品种类、规格、型号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产品结构的变动影响企业的全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着产品展开的。

3.企业营销能力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能力仍然取决于企业根据其内部和外部环境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如果企业能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采用适当的分销渠道、适当的方式销售给尽可能多的买者,并使之较为满意,则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随之增强。

4.资产盈利能力的影响

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资产,资产的各种形态应有合理的配置,并有效运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也就是对资产不断运用的过程。公司在一定时期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获得的利润越大,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经济效益越好。只有公司的资产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公司的发展才会处于有利地位。

(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因素

盈利既指企业会计报表中披露的收益数据,又指企业实际获得的收入和利得。企业的收益质量,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真假虚实而言的,也就是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或可信程度。企业的盈利是人们根据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相关原则,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反应,因此它不仅受到企业本身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的影响,而且受到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会计政策的稳健性

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收益是会计人员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计算出来的,而同一类型的经济业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具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因此利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计算出来的收益就会产生差异。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对收益的质量会产生影响。

2.企业现金的保障程度

在商业信用大量存在的情况下,首先收现能力便成为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当期收入与现金流入同步,就说明收益质量较高;如果当期的收入是建立在应收账款大量增长的基础之上,则其质量不得不令人怀疑。一般认为,会计收益的现金保障性越强,其未来不确定性就越低,会计收益的质量也就越高。

3.盈利的持续性

持续性会计盈余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体现,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强的预测价值,而暂时性盈余和价格无关盈余没有持续性,因此对企业未来收益无预测价值。收益的持续性越强,收益质量就越高。

(三)企业盈利能力的非财务因素分析

企业的盈利能力虽能在当期的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但企业的盈利潜力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就不能在企业当期的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我们要借助一些非财务指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潜力和未来的盈利能力,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1.市场占有率

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与其他企业比较而言的。企业的盈利能力高于还是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决定于它的竞争地位的高低。竞争地位的优劣,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成本低、质量好的产品必然有广阔的市场。因此,市场占有率可以间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2.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以后,基于购买前对产品质量的预期而产生的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打造优秀的品牌离不开消费者对所购产品和服务的满意,顾客满意导致顾客忠诚,从而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企业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竞争,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靠不断创新来维持的。因此,在关键技术和成本改进方面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是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雇员培训

雇员培训,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它和企业的长期盈利相关联。提高雇员胜任工作的能力,是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途径之一。所以不管是对新职工的上岗培训还是对原有职工的后续培训都是企业获得未来获得盈利的一种投入,包括财力、物力和人力。

三、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企业盈利能力财务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1.销售毛利率

反映公司经营活动流转额的初始获利能力指标,可以用销售毛利率表示,即销售毛利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通过指标对此可以揭示公司在定价政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劣势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销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销售毛利率分析:销售毛利率,表示每一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产品或商品成本后,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盈利。

2.营业利润率

反映公司经营活动本身的获利能力指标,可以用营业利润率表示,即息税前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公司经营活动本身的获利能力来源于税前利润,同时,受公司资本结构不同的影响,即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财务费用水平也有所差异。为了消除筹资决策对经营活动获利能力的影响,应将财务费用考虑在分子内。从另一角度理解,财务费用是公司在经营期内创造的分配给债权人的利润。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其中,营业利润是指正常生产经营业务所带来的、未扣除利息和所得税前的利润。但在实务中,通常扣除利息,即直接用利润表上的“营业利润”数据。这一比率的意义在于恰当地分析企业经营过程的获利水平,这是最基本、最稳定的获利,以避免企业财务杠杆程度、投资损益和非常项目的影响。

3.税前利润率

税前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营业净收入的比率,又称销售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税前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净收入×100%

营业利润是考核营业业务所获取利润的能力,税前利润率的分子在营业利润基础上加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分母一般为产品(商品)销售净收入。这个指标表示公司在一定时期每实现百元销售收入的最终获利水平,因为利润总额含有临时波动的营业外收支因素,是指标的变化不稳定,但对于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讲,这个指标会对他们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4.总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收益率是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其中,分子包括利息支出,是指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和计入固定资产原价的利息费用。

这一比率的意义在于: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既包括经营获利,又包括投资获利。通过总资产收益率的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分析,可更好地把握企业总资产的获利能力。

5.长期资本收益率

着重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来源角度分析长期资本的获利能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长期资本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100%

其中,收益总额=息税前利润-短期利息,长期资本平均占用额则是期初、期末长期负债加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

6.成本费用利润率

它反映了企业所得利润与花费的成本费用的配比关系。这个比率越高,说明企业为获取利润花费的成本费用越少,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所以我们选取这个指标来说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

7.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净利润同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充分体现了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自有资本获取净收益的能力,突出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100%

其中,净利润是指税后净利。平均所有者权益是企业年初所有者权益同年末所有者权益的平均数,平均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这一比率的意义在于反映了企业为所有者总权益赚取利润的能力。

8.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和实力增长的情况。资本增值就是“本钱”增大。用以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由于所有者权益总额归投资者所有,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等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表示资本保值。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大于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表示资本增值。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人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00%。

9.普通股每股收益

普通股每股收益主要是用来衡量股份公司普通股股票的价值,每股盈利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普通股股价就越有上升的余地。计算的公式如下:

(普通股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100%

之所以扣除优先股股利,是因为它归属于优先股且优先于普通股。“发行在外”的含义是:要扣除库藏股,分母之所以要取加权平均值,是因为分子(利润)是“全年”实现的;而分母(股数)则在年内可能变化,如因新股发行而增加。

(二)企业盈利能力的非财务指标设计与选取

1.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本企业某种产品在某一具体市场上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占同期该种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的总销售量或总销售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如下:

市场占有率=本企业某种产品在某市场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同期该种产品在市场上的总销售量或总销售额×100%

市场占有率表明了本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反映了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控制能力,与企业产品销售收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2.消费者满意度

消费者满意是指消费者对其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保持消费者的长期满意度有助于客户关系的建立,并最终提高企业的长期赢利能力。这是一个定性指标。

3.核心人才比率

指企业核心人才占全体员工数的比重。核心人才指企业的技术专家、研究开发人员等。该指标越大,反映企业拥有的核心人才越多,企业对核心能力的培育能力越强。计算公式如下:

核心人才比率=核心人才人数/企业职工总人数×100%

4.研究开发经费比率

是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比率是评价企业能否保持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只有保证较大力度研发经费的投入,才能获得新的科技成果,企业才能不断保持并提高盈利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研究开发经费比率=当期研究开发费用/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00%

5.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

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状况,反映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只有在不断的技术创新中,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当期研究开发费用/上期研究开发费用×100%

6.新产品销售率

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厂新产品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层面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所带来的盈利。计算公式如下:

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销售收入×100%

参考文献:

[1]董志明.关于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评价指标的改进.财会月刊,2008.12:102-103.

[2]贾淑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研究.重庆商学院学报,2006.4:84-85.

[3]陈选娟,李晓明.股份公司财务报告理解与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121-122.

[4]吴正大,宋美光.财务分析技巧训练.中国审计出版社,2008:63-65.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7

煤炭采选业相关上市公司的良好运营,关系到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为了促进中国煤炭采选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知道相关公司的运营状况,找出其中的不足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而提高相关煤炭采选业公司的运营水平。

鉴于公司的运营水平通常能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中综合体现,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及营运能力指标被普遍运用于分析公司的运营水平。本文选取了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报酬率三个指标,通过其反应不同公司的运营状况并互相对比,从中发现公司间盈利能力形成差距的原因,以此找出影响煤炭采选业盈利能力的因素。笔者通过对比观察煤炭采选行业上市公司的注册资本、业务范围选取出了三家样本企业:中国神华(股票代码601088)、大有能源(股票代码600403)、上海能源(股票代码600508)。样本企业的相关数据均出自其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本文通过分析三家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比率,找出影响中国煤炭采选业公司盈利能力的因素,帮助投资者把握煤炭采选业公司的利润变化和投资价值,帮助债权人追踪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同时帮助公司经营者了解过去经营的成果,评估相关经营政策的效果,提升经营水平和盈利空间。

二、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一)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最能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业绩,其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成本-其他业务营业税金-销售费用-管理及财务费用-资产损失+公允价值变动利润+投资净收益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营业利润率越高表明公司经营业务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多,贡献越大,说明企业集中力量抓经营业务,获得较高收益的发展前景良好,从经营者角度体现企业盈利能力。

从表1看出,大有能源的营业额一直处于三家公司最小的位置。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的合计利润收入,大有能源仅是上海能源27.55%,中国神华的1.58%,且除去2011年,大有能源的营业利润率一直是三家公司中最低的。

从五年的营业利润率的表现来看,中国神华的经营水平是三家公司中最好的,营业利润率最高且相对稳定,但稳中有降。上海能源的经营水平虽然处于中等水平,但表现平稳,且稳中有升。大有能源的经营水平处于三家公司的最低水平,且表现起伏不定。但在2010年最后一次大跌之后强势反弹,于2011年超过上海能源。

(二)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反映每一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净利润,其公式如下: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营业利润

其中,净利润=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销售净利率表示销售收入的收益能力,分析该指标可促进企业在扩大销售的同时,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盈利水平。它除却流向债权人和政府的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从所有者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表2看出,中国神华的净利率的水平也是最高的,基本上每年的销售净利率都比另外两家公司高十个百分点以上。但它也是五年间唯一销售净利率有所下降的公司,从28.19%下降到24.74%降幅为12%。下降的部分主要来自于2011年,之前四年的净利率都基本维持在28%左右的水平。虽然2011年净利润有了绝对增长,但从利润表看包括营业成本的增加,销售费用的增加以及投资收益减少等等原因,净利润不升反降。

相对比之下上海能源在五年的净利率则处于上升趋势且震荡较小,公司的营业成本一直较稳定,费用的变化也较小。大有能源的销售利润率同其净利润一样,经过了2010年的大跌,在2011年净利润达到了同上海能源相当的水平。

三组销售利润率的表现大致同营业利润率的表现相符,从所有者的角度来讲,中国神华是盈利能力最强,但该能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上海能源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且稳中有升,但上升的速度比较缓慢,缺乏有力的上升势头。大有能源的盈利很不稳定,前三年虽然持续上升,但近两年先是大幅下跌再是大幅上涨,虽然相对五年前增长有限,上升势头正猛。

(三)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以利润与投入的资本比例关系来衡量利润的增减变化,其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

其中息税前利润=净利润+利息费用+所得税费用

总资产报酬率计量的是公司每投入一元资产所能获得的利润,该比率越高,公司在产生单位利润时,一定时期内占用和耗费的资产越少,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大,表明企业投入产出的水平越好,企业的资产运营越有效。

从表3可以看出,三家公司按所拥有资本绝对值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中国神华大于上海能源,上海能源大于大有能源。公司拥有的资本越多,说明企业拥有的资源越多,企业的潜在利益的可能性越大。但拥有丰富资产资源的中国神华的总资产报酬率不及上海能源。这说明资产规模大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资产的利用水平。另一个影响资产报酬率的因素是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中国神华的资产周转率处于加快的趋势,但明显低于另外两家公司(见表4)。较慢的资本增长率是中国神华总资产报酬率较低的原因,虽然该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大大好过大有能源和上海能源。大有能源的资产周转率也一直在加快,但速度明显快于中国神华,弥补了其在销售净利率中的不足。上海能源的资产报酬率五年来在1.2至1.37的高水平内徘徊上升,表明该公司的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速度较快,时间较短,盈利能力也是最高。要提高各自的总资产报酬率,中国神华应大力提高自身的资产周转率。大有能源和上海能源则是提高其销售净利率。

(四)煤炭采选业务盈利能力对比以上四项盈利能力指标均衡量的是三家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包括他们除去煤炭采选之外的其他所有业务。除去煤炭采选业务外,大有能源还包含矿山设备及配件生产、销售,煤矿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上海能源还包含铝材、铸造铝材加工及销售,机电设备制造、维修等;中国神华则还有铁路、发电、港口和航运另外四大分业务板块。为了避免受到干扰,下表5出了三家公司煤炭采选业务的单独盈利水平作对比衡量。

对比表5和表1,可见除了中国神华,另外两家公司煤炭业务营业利润率均高过其总的业务营业利润率。大有能源整体营业利润率同煤炭业务的营业利润率差距较大。上海能源整体营业利润率的影响来自电解铝业务,铝加工业务和其他业务,这些业务五年来的营业利润率几乎均为负值。而对中国神华来说,它的总体营业利润率却高于它煤炭业务单独的营业利润率。

而对比各公司间煤炭采选业务的数据,明显上海能源的营业利润率最高,刚起步的大有能源次之,中国神华最后。可以看出上海能源的营业利润率在维持了高水平的同时也经历了较大起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节能减排等因素影响,公司虽然形成了上下游互补的“煤电铝运”产业链,但上下游产品不能提供互补优势,产业规模小、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这是上海能源近几年的营业利润率滞留于40%左右水平的原因。

与此同时,位于河南的大有能源第一年的煤炭生产进展顺利。2011年公司通过科学制订销售策略,加强与战略用户的合作,加强路矿合作等方法,着重加强销售理念的创新,以强化公司的市场开发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除了狠抓销售之外,大有能源通过狠抓煤炭质量质,科学组织科学调配煤炭生产,讲诚信重服务,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当年公司的吨煤完全成本相对计划降低了15.36元,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利润空间,使得第一年营业利润率基本追平经营多年的上海能源。

作为中国煤炭采选业的内的“大佬”,中国神华拥有远超其他两家公司的硬件和软件实力,但从表5的数据来看,中国神华的营业利润率却明显偏低,在三家公司中一直垫底。结合表4的数据,对比其他煤炭采选业公司,中国神华的存货较高、存货的周转率缓慢,可能是致其营业利润率低的原因之一。从2009年开始,公司没有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在公司的长期合同煤和出口销售都有了明显下降的时候,没有减缓生产速度导致库存上升,销售压力大幅增加。加上公司商品煤产量增加带来的生产成本上升,以及自产煤单位生产成本上升,外购煤采购量及价格上涨等种种因素导致中国神华的营业利润率持续下滑。中国神华的盈利能力还有很多提升空间,管理者应从过去几年的经验中总结教训,即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生产经营计划。

三、案例分析

(一)大有能源大有能源的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每股收益的明显走势在于,各指标均在2010年突然大幅下跌后在2011年跃升至高于下跌前水平。数据上的不正常变动是由于2011年初公司大幅变更业务范围,从网络技术行业转入到煤炭采选业。转业后的大有能源在第一个会计期间盈利能力处于较正常水平,营业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均略超过上海能源,且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同上海能源相比有明显优势。这说明大有能源在2011年实现了转业后正常的经营。

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上和资产报酬率在2011年上的明显优势,其实是源于公司转业前后的资产总额的巨大差异,并不能体现大有能源具有强大的资产周转速度,也不能说明任何其销售情况的良好。总的来说大有能源作为煤炭采选行业的新公司,其经营能力处于正常范围,能不能保持当前的盈利水平并稳步成长提高,关键是在企业能够抓紧时间建立自身的市场份额,提高销售毛利率,学习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减少在期间费用上的消耗,突出安全生产主线,筑牢安全发展根基,突出调结构转方式主题,提升企业发展优势,全面加强资本运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全面加强产销组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着力推动管理升级,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二)上海能源五年来,上海能源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有了显著提高,但其毛利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基本持平。企业在扩大盈利,稳定现有的盈利水平上有所表现,但同其他保持有更好的盈利能力的公司相比,企业缺少突破,缺乏提升现有盈利水平的动力,且受到铝业加工和电力生产的毛利率较低的影响,上海能源的毛利率处于相对比较高的位置。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上海能源又相对其他两家企业有更高的资产周转率。这说明企业的销售能力强,资产利用率高,企业可适量增加生产资产,提高产量和销售量,扩大利润额。

对上海能源来说,除煤炭采选业以外的业务,虽然加快了公司的资产周转率,但这些业务普遍是毛利率较低的行业,公司的总营业毛利率此受到影响,盈利能力受到限制。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节能减排等因素影响,公司虽然形成了上下游互补的“煤电铝运”产业链,但上下游产品不能提供互补优势,产业规模小、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这是上海能源近几年的营业利润率滞留于40%左右水平的原因。公司应该考虑摆脱相关业务,在保持一定资产周转率的前提下,促进销售利润率的提高。

(三)中国神华作为煤炭企业中的大佬,中国神华拥有充裕的现金流,拥有持续扩大煤炭产能的资源储备和资金实力,积极通过资产注入和对外并购的方式进行外延式扩张,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公司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整合形成反应迅速的统一销售体系,以市场营销为工作龙头,改进煤质管理与客户服务,完善现货定价机制,优先下水煤销售,充分发挥内部煤电业务的协同作用和外购煤业务的调节功能,提高了灵活应对煤炭市场剧烈变化的能力,有效地推进大销售战略的落实。中国神华的一体化运营模式不仅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具有保障盈利空间的竞争优势,而且在市场下行的情况下仍然具有独特的抗风险能力。

但是对中国神华来说,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应该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高效减排,在煤电路港航一体化运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深度合作、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强化竞争优势,坚持内生增长与外延式增长并举。中国神华应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确保高新技术研发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顺利实施,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四)总结以上的对比分析显示,煤炭采选业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一下一些因素:

(1)从营业利润率来说,企业应努力提高其营业利润率。因为其显示了煤炭行业公司通过销售业务能获得利润的能力。公司的成本控制,市场的价格波动均会对营业利润率造成影响。公司成本控制的方法有很多,传统的降低成本费用率、降低期间费用的增加利润空间的办法显得单一被动,不能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而依靠煤电运一体化产业链,可整合公司上下游业务,上游业务的亏损能从下游业务的盈利得到补偿。有方向性的多样化企业的业务同样能提高营业利润率。

(2)能对煤炭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的是资产报酬率,这意味着企业除了增加销售利润率,还应想办法提高存货的周转率,提高销售速度。这要求企业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销售市场。并通过外延式扩张,兼并或注入资金以提高整理盈利能力。

(3)公司的资本结构也影响盈利能力,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由于负债的节税效果,一定比率的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但是当负债筹资所占的比率较大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成本提高,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但除去行业特征外,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管理者的水平是增强企业盈利的最根本方法。企业管理者可从提高安全生产,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等方面着手企业的生产战略,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努力。

综上所述,从营业利润率来看,中国神华的经营水平是三家公司中最好的,营业利润率最高且相对稳定,但稳中有降。上海能源的经营水平虽然处于中等水平,但表现平稳,且稳中有升。大有能源的经营水平处于三家公司的最低水平,且表现起伏不定。但在2010年最后一次大跌之后强势反弹,于2011年小超上海能源。三组销售利润率的表现大致同营业利润率的表现相符,从所有者的角度来讲,中国神华是盈利能力最强,但该能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上海能源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且稳中有升,但上升的速度比较缓慢,缺乏有力的上升势头。大有能源的盈利很不稳定,前三年虽然持续上升,但近两年先是大幅下跌再是大幅上涨,虽然相对五年前增长有限,上升势头正猛。

从资产报酬率来看,三家公司按所拥有资本绝对值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中国神华大于上海能源,上海能源大于大有能源。但拥有丰富资产资源的中国神华的总资产报酬率不及上海能源。这说明资产规模大并不一定意味着高的资产的利用水平。从煤炭采选业务的营业利润率看,大有能源和上海能源的煤炭业务营业利润率均高过其总的业务营业利润率,说明两家公司的煤电一体化进程不够完善,铝发电业务的盈利能力有待挖掘,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而中国神华突出的集团能力,特别是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为提高公司整体营业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反而煤炭分布的业务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料成本、期间费用和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水平负相关,产业一体化程度和存货周转率同企业盈利水平正相关。另外管理者的管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因此提高管理者的水平是增强企业盈利的最根本方法。企业管理者可从提高安全生产,增加资源利用率,提高成本管理效率等方面着手企业的生产战略,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纽民华、杨林:《煤炭公司上市后的盈利分析》,《能源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2]潘锡金:《关于煤炭企业在中国得失的思考》,《管理研究》

2006年第1期。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8

一、新准则下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新会计准则共有三个层次: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以及32项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对于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6项具体准则未相应的应用指南)。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准则体系。新准则的指导方针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新准则促使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维护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意义重大。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限制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1)合并范围的确定原则。新准则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明确了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将持股比例作为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的唯一标准,使得母公司可以通过改变持股比例来缩小或者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新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将其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将是否拥有对被投资单位的实际控制权作为纳入其合并范围与否的依据,从根源上限制了一些企业通过改变持股比例来改变合并范围,从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

(2)资产减值准则。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进行会计处理。在旧准则下,企业将资产减值准备的大规模冲回作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现行准则实施后,虽然坏账准备等项目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但由于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上述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项目,因而大大限制了企业利用“秘密准备”制造虚假利润的行为。

(3)存货计价方法。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计价方法通过存货购入价格的变动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企业在存货计价方法选择方面存在较大的自主空间,可能基于调节税负或者使企业不被“St”等目的而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新准则的这一规定对于企业通过改变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二)新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的新空间新会计准则虽然在某些方面限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行为,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又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主要有以下方面:

(1)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原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应当采用公允价值,且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新准则还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产生的损益从在报表注释中进行反应转移至表内列示,这一规定对拥有较多金融工具的企业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再加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固有缺陷,很有可能使得某些企业通过将对金融工具的操作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

(2)固定资产准则。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进行复核。当使用寿命预计数和预计净残值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应当进行调整。这就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由,企业可以通过会计估计的变更来调整各期的折旧费用,进而以影响各期利润。由于固定资产的金额一般比较大,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微小改变就可能造成利润较大幅度的增减变化,进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新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确认和计量;在进行后续计量时,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满足特定条件时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这一规定改变了企业的收益计量方法,以往只有当投资性房地产在卖出后才能确认收益,而现在只需进行价值重估就可以确认收益。公允价值的确定涉及到很多职业判断的因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受到其专业水准及职业道德的影响,因而这一规定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4)无形资产准则。新准则将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并规定开发阶段支出可以资本化。这将减少企业费用,从而减小对当期利润的影响。无形资产的研发业务非常复杂,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难以彻底区分,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手段。

(5)借款费用准则。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由固定资产扩大到存货、投资性房地产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本化的借款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企业可能通过调整一般借款资本化或费用化的金额和时间来调节利润,从而成为进行盈余管理的新途径。

(三)新会计准则下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变化电力行业有其鲜明的行业特征,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企业固定资产的比重很大。电力行业作为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产业,严格地受到国家的管理。从盈余管理的动机考虑,电力上市公司出于公司业绩和政治因素的考虑会进行盈余管理。结合电力行业的特征,新准则下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有:由于电力行业本身固定资产比重大,电力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电力行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且借款比例大,电力上市公司可能利用新借款费用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电力行业的特点决定其资产减值准备较多,新资产减值准则将会减少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根据上文的介绍,新会计准则在一些方面限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又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的空间。新准则对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也不例外。结合电力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电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假设2:电力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准则进行向上盈余管理

假设3:资产减值准则限制了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选取的样本根据研究其他综合收益的需要,剔除了St等特殊的情况,选取了沪市30家电力上市公司2009年至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统计和分析通过eXCeL和SpSS17.0软件完成。

(三)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国外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的计量始终是盈余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在现阶段的研究方法中,主要是将“可操控性利润”作为标准来衡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西方会计学者对现有的几种方法的可靠性评价结果为:修正的Jones模型的效果最佳,迪安吉洛模型效果最差。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明确地将经济环境的变化引入了对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估计中。横截面Jones模型中的参数采用的是截面数据而不是时间序列数据,因而该模型没有对时间长度的要求,并且该模型是唯一能够一贯识别出盈余管理的模型,因而本文采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来分析盈余管理。

关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计算。本文利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对2009年~2010年我国电力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进行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各年度样本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获取模型中各参数的估计值。模型为:

tait/ai,t-1=αi(1/ai,t-1)+β1i(?驻ReVi,t-1/ai,t-1)+β2i(ppei,t/ai,t-1)+εi,t(1)

其中tait为i公司在t年度内的应计利润总额;ai,t-1为i公司在t-1年度末的总资产;?驻ReVi,t-1为i公司第t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第t-1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ppei,t为i公司在t年度末的固定资产原值;ε为残差值。

第二步,运用上述模型得到的参数估计值(αi,β1i,β2i),计算得到各个上市公司的以上年度资产计量的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Dai,t,其计算模型如下:

nDai,t=αi(1/ai,t-1)+β1i[(?驻ReVi,t-?驻ReCi,t/ai,t-1]+β2i(ppei,t/ai,t-1)(2)

其中,nDai,t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驻ReCi,t为i公司第t年度的净应收款项与第t-1年度的净应收款项的差额,其他变量的含义和式(1)相同。

第三步,计算得出各个上市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总体应计利润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与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之和,即

Dai,t=tai,t-nDai,t(3)

其中,Dai,t为i公司在t年度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关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t检验。根据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只有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地异于零时,上市公司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2)运用主成分分析盈余管理的手段。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本文选取表示财务杠杆的流动比率(CrrntK)和资产负债率(DebtR)、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CFo),固定资产(Fa),资产减值准备(ioa)建立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Dai,t=α0+α1CrrntK+α2DebtR+α3Fa+α5ioa+ε(4)

其中,Dai,t是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1的描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电力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

(二)回归分析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资产减值与可控收益相关,即固定资产准则和资产减值准则是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与本文的假设1致,但回归方程的整体解释程度不是特别高,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还有待继续发掘。

由表4的结果可以得出,各个自变量的相关性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共线性,整个方程的解释度不高,但是模型的检验结果显著,可以解释因变量。

四、结论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假设成立,即电力上市公司利用固定资产准则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则对电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限制作用。这一结论对辨认如电力行业这种资金密集且固定资产比重大的行业的盈余管理有一定帮助,报表使用者可以重点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对此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应有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由于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时间较短,相关数据不太充分,本文所得的回归方程的解释度不太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务数据,进行更加全面具体的分析,从而找出解释程度更高的回归方程,找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更加理性地分析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马文芳:《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07年第2期。

[2]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9

【关键词】盈余管理;太阳能光伏产业;上市公司;新兴产业

一、引言

太阳能光伏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发展空间,是引领社会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于2005年出台一系列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法律,如《可再生能源法》等,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国家实施“光电建筑”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众多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运用会计方法使管理者自身利益和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化的、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行为。国内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于a股上市公司,而对特定行业的研究较少。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由于内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和行业自身发展的瓶颈,其盈余管理行为既有上市公司的共性,也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比如运用盈余管理获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补贴、专项拨款以及政策优惠等等。因此,有必要对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展开专门研究。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盈余管理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截面琼斯模型对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改善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投资者决策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西方经济学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琼斯(1991)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资本市场动机、履行契约动机和税收动机,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操纵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进行关联方交易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帕斯亚托(2008)认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有:规模、成长性、资产结构、现金流、波动性等。

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偏重于以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国外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孙铮、王跃堂(1999)以1997―1998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数据为样本,选择Roe作为指标,运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确实进行了盈余管理,其盈余管理的行为与政府的监管政策中的配股、特别处理和摘牌政策有着密切联系。陆正飞、魏涛(2006)对中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的行为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配股政策的要求,而且配股成功后,一旦上市公司不采用非经常损益进行盈余管理,其利润会出现严重下滑。安进芳(2012)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研究,认为上市公司从事盈余管理动机有以下六种:税收动机、高管更迭动机、公司人内部竞争动机、管理层报酬动机、银行借款动机、实现盈利目标动机。

上述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主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然而,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存在规模小、上市时间短、核心技术落后、市场不完善等差异,导致有些研究结果未必能够有效解释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关于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借鉴国内外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特点,研究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高管报酬、股权集中度、公司业绩、经营活动净现金净额和资本结构的相关关系。

根据委托理论,所有者为激励管理者努力工作,往往会将公司业绩与管理者的薪酬福利相挂钩。由于信息不对称,所有者只能通过会计盈余水平来判断管理者管理公司的业绩和努力程度。这就使会计盈余成了影响管理者报酬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管理者会运用盈余管理手段调节会计盈余使其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高管报酬正相关。

根据盈余管理相关理论,与股权分散的上市公司相比,高股权集中度的上市公司其大股东对董事会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会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降低会计信息质量,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公司业绩作为衡量公司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一直受到各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投资者用其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监管部门用其考核上市公司是否满足融资、配股以致停牌退市等重大事项的条件。因此,上市公司会出于实现投资者预期和达到融资、配股条件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改善公司业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众所周知,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大冲澡”等。当管理层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时,往往通过操纵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进行关联方交易等方式增加本期会计利润,然而相关交易并没有现金流流入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会随之增加;当管理层出于利润最小化、“大冲澡”等动机时,往往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非经常损益等方式减少本期会计利润,而相关交易并没有现金流流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会随之减少。所以,公司盈余管理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负相关。

根据信号传递相关理论,当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时,意味着其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这时,管理层为增强投资者信心,往往会选择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善公司业绩,从而向投资者发出有能力偿还债务的积极信号。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5: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

(二)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及变量的定义

本文以2009―2011年期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9家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来源于聚源数据工作站、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网站。

本文结合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特点,共设计了6个变量:盈余管理、高管报酬、股权集中度、每股收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资产负债率。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表1中的被解释变量Da(盈余管理),本文使用截面琼斯模型度量其程度,具体如下:

Da=ta/a-nDa

其中,Da是公司本期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代表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ta为公司包含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即ta=ni-CFo,其中ni为净利润,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a为公司上期期末总资产。nDa为公司本期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可由方程(1)得出。

nDa=?琢1(1/a)+?琢2(?驻ReV/a)+?琢3(ppe/a)(1)

方程(1)中,ΔReV为公司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ppe为公司本期固定资产原值。?琢1、?琢2、?琢3为行业专属系数,可由方程(2)计算得出。

Ga/a=?琢1(1/a)+?琢2(?驻ReV/a)+?琢3(ppe/a)+?着(2)

方程(2)中,Ga是公司的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即Ga=eBXi-CFo,其中eBXi为经营利润,CFo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着为残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以盈余管理为被解释变量,以高管报酬、股权集中度、每股收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具体如下:

Da=?茁0+?茁1top3+?茁2top10+?茁3epS+?茁4CFo+

?茁5LeV+?着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我国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2009―2011年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Da均值为-0.02,其盈余管理程度弱于a股整体水平。本文认为这和太阳能光伏公司的上市时间较短有关。同时,2009―2011年度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Da的最大值为0.12,最小值为-0.28,说明该行业盈余管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第二,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受股市大环境影响。当处于牛市时,管理层倾向于披露利润和向投资者传达积极信号;当处于熊市时,管理层倾向于隐藏利润或者少披露利润。2009年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Da均值为正,股市出现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反弹行情,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倾向于披露利润和向投资者传达积极信号;2010年、2011年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Da的均值有所下降,说明这两年股市疲软,所以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倾向于调低利润。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为0.465,该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解释变量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中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10,表明各解释变量不存在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在该回归模型的回归分析中,高管报酬(top3)与盈余管理程度(Da)的回归系数为0.03,在1%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故支持假设1;股权集中度(top10)与盈余管理程度(Da)的回归系数为0.001,在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故支持假设2;每股收益(epS)与盈余管理程度(Da)的回归系数为0.03,p值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否定假设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CFo)与盈余管理程度(Da)的回归系数为-0.001,在5%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故支持假设4;资产负债率(LeV)的回归系数为-0.0004,p值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否定假设5。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就29家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对于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高管报酬对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Koch和wall(2000)的观点一致。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出于平滑盈余、大冲澡、着眼当前、最大化可变性等四种动机的驱动,根据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进行盈余管理,以保证自身薪酬的最大化。

第二,股权集中度对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操纵盈余的机会越高。这与黄谦(2006)的观点一致。

第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对盈余管理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是因为企业的营业收入可以由现销和赊销两种方式取得。营业收入由现销方式取得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里。这部分一般来说进行盈余管理的难度较大,企业一般会通过构造赊销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不过,赊销方式在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应收账款。企业使用应计利润法进行盈余管理之后,各年净利润自然会出现变动,然而现金流量不会随之改变,所以二者呈负相关性,这也证实了Barthetal.(2008)的观点。

第四,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对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与国外学者和夏立军等(2005)的研究不一致。究其原因,2009―2011年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为50%,资本结构较合理,无严重的偿债压力。同时,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得到国家相关税收优惠、专项资金补贴和低息贷款的支持,资金来源较充裕,无迫切的大规模融资需求,故也没有强烈动机对每股收益和资产负债率进行盈余管理。

综上所述,高管报酬、股权集中度、经营活动净现金净额对盈余管理有显著的影响,而公司业绩和资本结构对盈余管理没有显著的影响,体现了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殊性。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范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既为企业会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为管理层提供了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政府应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合理地减少会计准则中的自主选择项目,压缩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以限制其盈余管理的范围,增加其盈余管理的难度。

其次,应优化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管理者报酬结构。逐步建立健全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市场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报酬结构,将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在一起,引导管理者注重提高企业总体价值。

最后,应健全太阳能光伏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适当地增加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的比例,一定程度上提高独立董事的报酬,强化独立董事履行责任的意识,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对大股东的监督、制衡的作用,保障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孙铮,王跃堂.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1999(4):3-9.

[2]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J].会计研究,2006(8):52-59.

[3]安进芳.盈余管理的动机及规范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2(1):47-49.

[4]黄谦.大股东和经理人持股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9):109-111.

[5]夏立军,鹿小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5(10):145-150.

[6]黄梅.盈余管理的总体应计利润计量法综述[J].会计之友,2008(8):61-62.

[7]Jones,J.earningsmanagementDuringimportReliefinvestig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1(6):193-228.

人力资源公司盈利模式篇10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命脉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不断完善,不论是从运作方式还是从组织形式来说,农业已渐渐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上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业上市公司很好的印证了这一发展趋势。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化企业中的“领头羊”、“龙头企业”,它的经营业绩、盈利能力和发展速度对推进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自从一些资金力量雄厚,市场操作经验丰富的龙头农业企业上市以来,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经营业绩低下甚至滑坡亏损,经营业务分散化,“背农弃农”现象等问题严重打击了观望企业积极上市的信心,更进一步影响和阻碍了全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已有诸多文献研究了关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现状、“弃农背农”原因以及发展能力等问题,但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去深究农业上市公司出现这些问题的文献还是比较鲜见。于是,本文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四个方面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现状,使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对其盈利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以对农业上市公司改进经营业绩、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提升收益质量、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提供参考,以期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一步的发展有所帮助。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本文所指的农业上市公司指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类的上市公司。据金融资讯软件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共有48家,踢除数据不全、被St和*St的公司,有效样本为33家。

(二)指标选取财务分析包括公司偿债能力分析、经营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发展能力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呈现经营业绩低下甚至滑坡亏损、经营分散化甚至转型的现状,本主选择从上市公司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四个方面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以使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从盈利能力的角度正确认识其盈利现状,从盈利能力的角度出发去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经营现状。有关指标定义如下:

经营盈利能力。经营盈利能力指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创造收益的能力,反映企业的经营盈亏现状,常用的指标主要有营业毛利率、营业利润率、营业净利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本文选择用营业净利率来分析经营盈利能力,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资产盈利能力。对资产盈利能的分析能够反映管理当局对企业资产的有效操控和运用,常用的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利用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净利率。本文选择用总资产净利率来分析资产盈利能力,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净资产盈利能力。对净资产盈利能力的分析可以反映管理者运用股东资金为其创造财富的能力,常用的指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每股收益和市盈率。本文选择用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资本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收益质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对现金的贡献能力,同时反映了企业净利润中有多少是由现金保障的。在此选择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来分析收益质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三、农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一)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盈利能力分析一般对企业的经营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出、耗费和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反应的,本文选择用营业净利率来分析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盈利能力。据金融资讯软件披露的2009年报表数据得到农业上市公司2009年营业净利率,如图1所示。2009年我国33家农业上市公司整体营业净利率的平均值为5.00%,大部分都维持在5.00%左右,其中大湖股份(600257)、登海种业(002041)、东方海洋(002086)、好当家(600467)、科冕木业(002354)、圣农股份(002299)等十家公司的营业净利率超过了10%,登海种业(002041)高达31.85%;景谷林业(600265)、民和股份(002234)、永安林业(000663)三家公司的营业净利率呈现负值,景谷林业(600265)竟低至-46.85%。从以上数据可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营业净利率还比较低,分布也比较分散,最高者与最低者差距甚远,自有资金的积累能力不足,但不乏有佼佼者起着示范作用,例如登海种业(002041)。农业公司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可以向行业领先者看齐,制定公司战略目标,改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公司营业净利率,加速自有资金的积累。

(二)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盈利能力分析资产盈利能力是公司经济资源创造利润的能力,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公司盈利能力,在此本文选取反映公司全部资产盈利能力的总资产净利率作分析,它反映公司从1元受托资产中得到的净利润。图2显示了2009年33家农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利率状况。依图可见,2009年农业上市公司总资产净利率比较分散,平均总资产净利率仅有3.64%,最高的登海种业(002041)为13.68%,而最低的云南景谷林业(600265)却是-14.14%,大多都分布在(0,11.00%],与营业净利率相应,民和股份(002234)和永安林业(000663)的总资产净利率也呈现负值,分别是-4.16%和-0.37%。相比而言,大多农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利率还是比较低,既有经营方面的原因又有财务方面的不足。农业上市公司应注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追求规模而忽略了资产的盈利能力,造成资源的无为浪费。

(三)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盈利能力分析资本获利能力指企业所有者通过投入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可用的指标有资本收益率、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来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盈利能力。如图3,2009年33家农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17%,只有三家公司超过20%,同时也有三家呈现负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最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再不是营业净利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是最高值的山东登海种业(002041),而是甘肃敦煌种业(600354),它的营业净利率和总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1.98%和8.90%,但净资产收益率却是29.12%,这可能是两家公司的资产负责率不同而导致的不同的结果。其余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布结果与其营业净利率和总资产净利率不一致的结果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解释。总体来看,2009年农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还是比较低,相关上市公司在提高公司营业利润的同时,还应注意资本结构的调整,权衡好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创造更多的股东财富,不断提高公司的总体价值。

(四)农业上市公司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可以反映企业盈利的结构和稳定性。本文所选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从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动态角度,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一般来

说,盈利企业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于或者大于1时,说明企业的利润具有相应的现金流量为保障。图4显示了33家农业上市公司2009年各自现金净流量和净利润的概况,其中六家公司(新疆冠农股份(600251)、云南景谷种业(600265)、浙江山下湖(002173)、湖南新五丰(600975)、新疆中基(000972)、江西正邦科技(002157))的现金流量明显不能保证当期的净利润,盈利极具不稳定性。其余则能保证净利润的正常流入,同时也不乏现金流量远远多于净利润、盈利稳定性好的企业(山东登海种业(002041)、甘肃敦煌种业(600354)和福建圣农股份(002299))。可见,农业上市公司中接近20%的公司的盈利结构不合理并极不稳定,相关公司应该在提高盈利能力和实现现金均衡收付的同时注意盈利结构的适当调整,保证企业盈利的稳定性。

四、结论与建议

其一,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能力是比较低的,甚至有的公司还出现负盈利和负现金净流量,而且现金流量不一定能保障盈利的流入。

其二,农业的弱质性和资本的逐利性要求农业企业的管理当局必须提高和改进其经营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财富。虽然农业上市公司总体的发展水平不令人满意,但是值得同业者深思的是33家样本公司中还是有业绩比较突出者和领先者存在的。

其三,盈利能力低下的公司可以集中利用公司现有资源向业内相对比较成功的公司学习,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公司经营规模,不断的调整和改进财务策略,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稳定其盈利结构,做好引导工作,为农业产业化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涂霖养:《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年第12期。

[3]沈敏、倪晓敏:《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分析》,《大众商务》,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