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十篇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十篇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4:34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1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提升我镇老龄工作水平,让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积极构建和谐朱巷,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镇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镇老龄事业发展实际和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现状,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全镇全面实施“安心”工程,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健康照料等各项服务,让党和政府及全镇人民安心。现就落实我镇“安心”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老年法》和《省实施<老年法>办法》为依据,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围绕我镇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全面落实老年人各项优待政策,积极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力争“十二五”期间,我镇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基本建立,村(居)养老服务设施有较大改善和提高,涉老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得到较高程度地满足。依托镇敬老院,力争拥有1-2处集院居住点80,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90%以上行政村能够通过村民自治组织、老年协会组织等开展以村民互助为主要内容的为老服务活动。

二、主要任务

(一)以居家养老为抓手,健全完善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级各类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居家养老服务可以使居家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得到适当照顾,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宁,政府安心,确保老人安享晚年。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镇要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社区(村)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100%,基本建成覆盖全镇的为老服务机构网络,使服务中心(站)真正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之家。

(二)完善社区(村)卫生室为老服务功能,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老龄机构要在摸清本地区老年人数和生活现状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社区(村)卫生室,镇卫生院要建立健全为老年人就诊服务的各项工作制度,每年组织老年人做常规检查,老年常见病早期发现率达到40%、治疗率达到50%;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疾病的早期识别率达到50%、干预率达到70%。镇村医院要设立老年人优待服务窗口,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就诊,形成长效机制并定期为辖区内老年人开展免费体验等医疗服务活动。

(三)在日常开展为老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特别是每年的“敬老月”和“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积极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在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发放中,重点照顾特困、空巢老人,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全覆盖;老年救助水平不断提高,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要在每年300元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年均增幅不低于10%,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不低于80%,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党和政府安心。

(四)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龄协会每年要专门为镇内“五保”老人举办1-2次戏曲、歌舞、健身操等形式不同的文化体育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做到老有所乐。

(五)镇党委政府要把为老年人服务的“安心”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突出抓好为老服务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投入,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13个村级社区服务设施中,增加养老服务功能,并使党员活动室和服务中心老年活动设施资源有效整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镇老龄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尽力为他们提供各类服务。

(六)镇老龄委要设立老年人服务信息平台,对本镇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生活、住房、医疗和年龄结构情况全面摸底排查,采取热线电话、爱心门铃、120呼叫服务、便民信息网等多种形式,广泛建立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制定科学合理的老年人服务规划。党委、政府要把关心本地区空巢老人生活列入议事日程,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创造条件,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全面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待政策,为构建和谐朱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安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镇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安心”工程纳入本级、本部门全局工作统筹安排。特别是老龄委、民政办、财政所、社保所、卫生院、司法所、文广站、教育组、共青团等为老服务重点单位,一定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狠抓落实。老龄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牵头作用,制定规划及相关政策,督促检查指导全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2

一、着力民生保障改善,多维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围绕“困有所助”,不断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全面启动跨部门、多层次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体系建设,成立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领导小组及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出台《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施细则》。完成低保资金审计基础信息与数据采集整理工作。2013年,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042户、1353人,新增69户104人,退出208户357人,累计救助17803人次,839.62万元;二是继续深化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医疗救助政策,扩大救助覆盖面,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2013年区财政安排医疗救助资金450万元,人均筹集资金达20元。全区全年共发放医疗救助金576.33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1630人次;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力度。修订完善《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临时救助标准和困难家庭子女助学标准,最高救助额分别由原来5000/3000元增加到30000/8000元,全年共放发临时救助金267.7万元,受惠群众1841户(人),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三是建立完善困难群众物价补贴调整机制。增加了与食品价格涨幅联动的食品价格补贴机制,前三季度即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109.34万元;四是综合减灾和应急救助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工作,编制完成了《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和《区突发公共事件人员基本生活保障行动方案》。截止目前,全区共建成25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75个避灾中心(点),其中7个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个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区9个避灾中心67个避灾点可安置1.78万人。完成了台风“苏拉”和“海葵”等自然灾害天气应急救灾物资相关准备和灾后人员转移安置应对等工作,并下拨第11号台风应急救灾资金100万元,切实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为20户农村困难群众家庭进行了危旧房修缮,支出费用96720元。

围绕“老有所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着力推进镇(街道)养老机构改扩(迁)建工程,城区养老机构一期工程收尾,预计2013年可正式启用,届时可增加床位362张。其它各镇(街道)养老机构改扩建工程也在逐步启动之中。目前,全区共建成养老机构9家,床位总数1208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7张。首次实施养老机构政策性综合责任保险工作,参保费用65346元,养老机构参保率100%;二是不断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新途径新方式。建立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管理网络,指导各镇街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创建工作,今年新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家,超额400%完成市局目标任务。至2013年年底全区共有19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7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其中6个通过aaa等级认证,服务覆盖90%的城市社区和43%的行政村;三是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政府购买、优惠服务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年共支出居家养老补助资金226.09万元万元,有789名老年人享受居家养老政府购买和优惠服务。在全市率先提高高龄老人津贴,全区6614名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总计享受高龄津贴466.74万元。为高龄老人免费安装老年人“一键通”电话1500部。

围绕“特有所护”,积极构建适度普惠的福利体系。一是建立孤残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出台了《关于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的通知》,切实保障好孤儿基本生活。目前我区在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为1271元,2013年为19名在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27.08万元。同时,把孤儿纳入社会救助帮扶范围,今年新修订的《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规定,孤儿也可获得困难助学临时救助。加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力度,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一站式”关爱救助平台,开展“冬季送温暖”专项行动,2013年全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3人,支出流浪乞讨救助资金254.8万元;二是完善贫困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制定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特殊人群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积极推进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每月通过社会化发放形式及时足额发放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金,2013年为全区1001人提供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为201人发放重度残疾人生活补助金,共计发放资金561.81万元;三是规范慈善组织募捐和捐赠管理工作。制订出台了《区慈善总会救助实施办法(暂行)》、《区慈善总会关于加强慈善募捐工作规范管理的规定》以及《区慈善总会关于慈善捐助信息公开的实施意见》。开通了“慈善总会”网站,并对有关规定和捐助信息在《今日》和《慈善简报》等处进行公示公开;四是探索创新福彩管理销售模式,2013年全区39家福彩销售网点销售逾5604.47万元,创收各级公益金近560万元;五是切实加强残疾人集中就业管理、服务,福利企业数量和集中安置残疾职工人数保持相对稳定,全区35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人1100人。

深入开展其它各项解难帮困活动。扎实做好元旦、春节期间困难群众慰问工作,2013年全区共帮扶、救助各类困难对象5823(户、人),发放困难补助金(慰问金)873.45万元。中秋期间慰问了全区“三五”、“五保”集中供养对象。“365关爱行动”中为100名困难学子发放助学红包共计5万元。会同市第六医院为我区76名符合手术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白内障患者进行了手术。会同区商务局、tCL集团、国贸家电开展“扶贫工程”,为1400余户低保和社会扶助证家庭发放每户价值1000元的电器购买优惠券。

二、着力城乡统筹发展,深层次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不断巩固城市和谐社区创建成果。一是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全区26个城市社区(不包括三个大工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台建设全面完成,总办公服务用房33064平方,平均面积达到1272平方米。以此为基础,区市民服务中心、街道(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三级服务网络构架基本形成。逐步提高城乡社区建设补助经费,并建立了5%的年增长机制,2013年全区共下拨城乡社区建设补助经费2292万元;二是以“六事工作法”推进社区民生工程。广泛推行以“群众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高效办事、定期评事、公开告事”为主要内容的“六事工作法”,并以此为标准,将民生服务项目触角延伸至居民微观需求层面,推广居民和好屋、残疾人日托中心等多种服务模式,建立“一站式”代办服务机制,基本实现“十分钟社区服务圈”;三是深入开展“一社一品”创建活动。各社区根据各自特色和工作重点,“量身定做”,谋求发展,涌现出了总浦桥孝道型社区、西门爱心服务型社区等众多品牌社区,许多社区还创立了体现自己文化特色的LoGo;四是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动态管理工作。今年我区26个社区完成市和谐社区动态管理考评工作,共计发放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1323份,群众满意度平均得分94.09,社区服务管理平均得分93.69。

继续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范化建设机制。一是积极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全区60个行政村社区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达到1156平方米,公共服务覆盖100%的行政村,并全部实现全程化和“一站式”办理模式。探索推进81890向农村社区延伸,确保村民“足不出村”可享受多种社区服务。编制完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并印发至各村。二是逐步优化基层治理机制。对照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完善村委会工作职责、村委会会议制度和村民代表会议工作规程,统一写入村委会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记录本,并下发至各村。积极推行澥浦“两票一会”制度和蛟川的“168工作法”,坚持村务信息传统公开与电视公开“双及时、双到位”,全区60个村村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满意度不断提高;三是建立村干部考核培训长效机制。完善村干部考核制度、加强竞职承诺监督,及时开展“回头看”活动。举办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全区142名基层干部参加培训,深入推动农村基层干部“大培训”工作,努力形成“对象广泛、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方式多样”的村委会干部培训长效机制。四是强化引领带动作用。以光明、曙光、棉丰、石塘下四个市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为典型,撰写调研报告并汇编成册分发全区各村。目前,全区行政村全部达到了规范化创建标准,其中1个街道、1个村被评为省级示范创建单位。

大力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体制。一是加强“孵化培育”能力。成立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建立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工作站三级管理模式。通过孵化平台实现“以社育社”,2013年新登记社会组织33家,全区社会组织总量达264家,同比增幅12.82%,为近五年最高;基层社会组织达996家,初步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覆盖广泛、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组织体系,并培育出“草根能人工作室”等一批品牌社会组织;二是推进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区公益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实施办法(试行)》、《区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和促进基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创刊《社会组织》季刊,进一步推动了全区社会组织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三是拓展政社合作空间。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民生,今年共投入社会组织扶持资金近77.8万元,实施了60个社区服务项目,内容涵盖安老扶弱、助残养孤、社会融洽、公益服务、文化体育等方面,有效减轻了政府管理压力,激发了社会自治活力;四是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以民办幼儿园、学校为试点,开展了社会组织分类评估工作;推进社会组织中文域名注册工作,全区共97家社会组织注册中文域名140个。完成2011年度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参检率为98.2%,合格率为100%;五是加强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宣传、推优工作。全区社会组织单建党组织33个,联建党组织6个,覆盖社会组织245家,覆盖率达100%。招宝山街道保洁服务中心党支部荣获2013年4月市“创先争优闪光言行月度之星”。

不断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社工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我区社区建设的实际需要,分层、分类对社工进行培训,先后组织举办了城乡社区信息员培训班,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考试培训班,全区城乡社区干部培训班等,不断提升社工综合素质。探索社区干部异地挂职交流学习模式,并率先在全市送社工赴区外挂职交流学习。目前,全区有专职社工282人,其中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初级)职称的43人,社会工作师(中级)的44人,占社工总人数的31%;二是适时提高社工工资福利待遇。城乡社工工资待遇逐年上调,差距逐渐缩小。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按照不低于市上一年在岗职工社平工资的标准核定。目前,全区社工人均年收入3.4元,比上一年度平均增加4100元,增幅为13.71%。推选优秀社工外出疗养;三是切实鼓励社工创先争优。加大社工事业单位招录用的比例,确保有真才实干、肯吃苦耐劳、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能长期留在社工岗位。近2年从社区工作者中录用的公务员和事业有18个。积极推举表现优秀、有政治觉悟的社工进入区人大、政协参政议政。今年我区一名社工当选为市政协委员。

全面提升社会专项事务管理服务水平。一是深入推动殡葬改革,殡葬惠民落到实处。出台了《区惠民殡葬政策实施细则》,在《市惠民殡葬政策实施细则》的基础上扩大了项目和范围,增加了我区有山行政村社员购买骨灰坟进行减免和300元以下骨灰盒普惠制度。全年全区享有殡葬惠民政策的丧户达1466人次,共减免费用142.92万元。全面推进绿色殡葬建设,2013年全区死亡1543人,火化遗体1533具(其中10具外省户籍人员按规定到原籍地进行火化),遗体火化率保持100%,“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到95%以上,生态葬法覆盖行政村达到100%。全年投入绿化资金29.19万元,经营性公墓绿化苗木25191余株,墓区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较好的完成了清明祭扫任务,上山祭扫15万余人次,无发生安全事故;二是积极开展婚姻登记标准化创建工作。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多年保持依法登记率100%的优良记录,收养登记多年保持无投诉、复议及诉讼案件的良好记录。2013年,全区共办理结婚登记2281对、补办结婚登记125对,离婚登记667对、补办离婚登记36件,开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4445份,收养登记22件;三是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第二次地名普查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建成包括全区3091条地名基础信息在内的V3系统数据库。多方位展开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完成全区七纵八横主干道路牌、行政村村牌以及新建小区地名标识牌的清查、更换、补增工作,全年共更换增设各类地名标识牌2528块。与《今日》合作推出“地理”栏目21期,有效宣传了我区的地名文化。全面完成“镇慈线”、“北镇线”“仑镇线”和“镇鄞线”4条县级界线毗邻县(市、区)的走访及毗邻镇(街道)平安边界协议签订工作,补设损毁界桩1个。启用了各镇(街道)地名证明专用章,将出具地名证明的权限下放至各镇(街道)。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篇)县、乡两级词条的编纂工作。

三、着力社会和谐稳定,长效化落实优抚安置及水库移民工作

优抚安置及双拥工作有效落实。一是认真落实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今年全区共接收退役士兵96名,首次向城乡退役士兵统一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城镇退役士兵标准为27744元,农村为16646元,总计支出221.83万元。为15名退役士兵办理了复工、复职、复学手续;二是扎实做好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2013年向各类优抚对象发放优抚金、抚恤金、“三属”补差、老年生活补助金及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总计451.18万元。重点优抚对象“一站式“结算实现全覆盖,今年为全区重点优抚对象10243人就诊解决医疗补助47.5万元。稳妥做好涉军人员的接待及善后工作;三是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机制。认真抓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2013年为退役士兵联系6家培训机构、开设12个专业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全区共有47名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并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四是不断丰富双拥工作内涵。以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创建为契机,不断理顺双拥共建机制,明确党委(党工委)书记牵头,镇(街道)镇长(主任)为总负责人的双拥工作思路,定期研究双拥工作重点,重视解决驻镇部队实际困难。扎实开展了驻镇部队春节及“八一”走访慰问活动,全年支出春节慰问金45万元,“八一”慰问金50.5万元;五是实施革命烈士陵园修缮工程。修建朱枫烈士墓和纪念广场,举行了朱枫烈士骨灰安葬仪式。圆满完成了市清明祭扫革命烈士活动仪式,祭扫人数大幅增加。

钦寸水库移民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基本完成钦寸水库第一批移民安置工作,启动第二批移民安置工作。认真落实移民安置阶段有关户籍迁移、子女转学、社会保障以及安置点道路硬化、电视开通、生产用地分配、土地使用权证的办理发放等工作。共安置钦寸水库第一批移民104人37户,第二批移民安置工作也已启动;二是认真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完成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2006—2010年)》监测评估工作,制定了《区“十二五”期间解决小型水库移民困难问题规划》和《区解决小型水库移民困难问题实施方案》。至今共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5个,累计资金35万元,在建项目2个,预计投入92万元。落实小型水库移民扶助基金解困项目3个,预计投入资金88万元。做好部分区管水库移民生活困难补助金发放工作,为524位移民发放补助款26.2万元。三是稳妥处理好移民的维稳工作。畅通渠道,加强排查化解,定期开展移民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注重与后扶政策结合,分类确定化解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促使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四、着力“三型创建”,全方位打造民政干部队伍

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民政队伍的思考力。以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为目的,抓好政治理论和形势政策学习。今年,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先后集中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及区十三次党代会等各级重要会议精神,组织系统中层以上干部收看全国、省、市民政系统多个视频会议,组织全体党员职工开展了以“一次军民联欢”、“一场结对慰问”、“一次参观对比”等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系列活动,切实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以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为目的,抓好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013年,通过部门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的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了新修订的《区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办法》、《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区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在每周五的理论学习会上,组织干部职工认真研读《中国社会报》、《中国民政》、《民政》相关文章及前沿信息,不断开阔干部职工的工作视野;为提高学习的实效,还针对不同群体组织安排形式多样的学习模式,如面向青年干部职工开展以“追忆红色足迹,缅怀革命先烈”为主题的职业技能大赛,面向各科室及下属单位信息报送人员开展信息写作培训活动,面向妇女职工开展茶艺学习,面向老干部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在读书月开展读书交换活动等,在全系统形成了勤学善思的良好氛围。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3

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为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提高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区,立足我社区实际,特制订20__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计划:

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为副组长,为成员的温馨家园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

二、建立信息档案

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为辖区老人生活情况进行详细摸查,对社区内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年人建立档案。

三、完善服务体系

(一)规范名称。初步确定为杉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二)落实服务场所。依托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办公场所等服务场所,就近开展为老年人服务。

(三)配置完善服务设施、设备。

(四)建立工作队伍。工作队伍包括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服务队伍。专兼职管理人员可从社区干部或工作人员中选派,服务队伍包括:①专兼职助老服务队伍,人员可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助老服务员组成(助老服务员应争取列入政府公益性岗位);②志愿者服务队伍(包括低龄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伍、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等);③专业服务队伍,由社区中具备家政、水电维修、医疗等专业特长的人员组成。

(五)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人员、专(兼)职助老服务员等工作人员职责。工作职责主要应包括服务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内容或服务项目、业务技能标准、相关待遇、监督约束规定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等。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定位和责任,实现规范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六)规范工作制度。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制度,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方式和工作流程等。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监督评估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实现依规服务。有关制度及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等尽可能上墙或印制成便民手册,方便社区老年人知晓。

四、规范基本服务

(一)明确服务对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居住在辖区内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提供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服务和志愿服务。

(二)规范服务内容。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同时,兼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代购代办等服务。

(三)明确服务方式。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情况和经济条件,按照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主体的不同,提供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区专项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帮互助等不同的服务方式。

五、扎实开展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服务要求,扎实开展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社区的居家养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关爱老年弱势群体,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原则,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子,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鼓楼区金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开展工作,我们社区今年主要做以下几项:

(一)大力宣传居家养老工作,使社区居民更了解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所等专业机构为服务实体、以老年人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社会各界与志愿者广泛参与,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老人能获得生活上的照料和便利、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

(三)保障特殊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对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空巢高龄老人、特困老人、残疾老人、老模范等五类服务对象,视不同情况给予更为积极和加倍的照顾和服务。

(四)探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使广大老年人得到更为实惠、方便、快捷的服务。

(五)突出生活照料网络的覆盖和完善,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各种生活上的服务。

(六)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开展社区老人健康体检活动。定期上门走访,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免费按摩,免费保健,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宣传。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老年人带去精神上的享受,进一步丰富老年朋友的日常生活。

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在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居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立足实际,依托居家养老服务站平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跃上新台阶。

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为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提高社区“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区,立足我社区实际,特制订2011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计划:

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

成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xx为组长,xx为副组长,为成员的温馨家园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

二、建立信息档案

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为辖区老人生活情况进行详细摸查,对社区内60岁以上(含60岁)的老年人建立档案。

三、完善服务体系

(一)规范名称。初步确定为杉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二)落实服务场所。依托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办公场所等服务场所,就近开展为老年人服务。

(三)配置完善服务设施、设备。

(四)建立工作队伍。工作队伍包括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服务队伍。专兼职管理人员可从社区干部或工作人员中选

派,服务队伍包括:①专兼职助老服务队伍,人员可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助老服务员组成(助老服务员应争取列入政府公益性岗位);②志愿者服务队伍(包括低龄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伍、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等);③专业服务队伍,由社区中具备家政、水电维修、医疗等专业特长的人员组成。

(五)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站管理人员、专(兼)职助老服务员等工作人员职责。工作职责主要应包括服务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工作内容或服务项目、业务技能标准、相关待遇、监督约束规定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等。通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定位和责任,实现规范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六)规范工作制度。制定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制度,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方式和工作流程等。通过制定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监督评估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实现依规服务。有关制度及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等尽可能上墙或印制成便民手册,方便社区老年人知晓。

四、规范基本服务

(一)明确服务对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居住在辖区内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根据老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提供无偿服务、低偿服务、有偿服务和志愿服务。

(二)规范服务内容。以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同时,兼

顾老年人的多种需求,提供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代购代办等服务。

(三)明确服务方式。结合实际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情况和经济条件,按照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主体的不同,提供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区专项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帮互助等不同的服务方式。

五、扎实开展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服务要求,扎实开展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计划范文参考四

随着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养老问题日益突出。xx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xx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xx%。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发挥养老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根据《xx》,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统筹城乡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认真履行规划指导、政策扶持、监督管理等职责,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

2.坚持因地制宜与统筹发展相结合。立足实际,科学制订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整合各类资源,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养老事业全面科学发展。

3.坚持突出重点与适度普惠相结合。在重点保障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为老服务范围,推动养老服务业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4.坚持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着力巩固家庭养老地位,促进代际和谐。多举措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探索并实行具有蛟河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总体目标。

到xx年底,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xx%以上的乡镇和xx%以上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全面推进中心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养老大院建设,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中心城区社区和xx%以上的农村社区,完善城乡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xx张。到xx年xx月底全市拥有养老床位数xx张,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xx年底,建立覆盖中心城区、乡镇街区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中心城区街道和社区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乡镇街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和站点。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掌握老年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等信息,推进信息平台与居家养老服务实体的有效连接,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

2.大力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引导吸收社会各种服务资源和经济实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效聚合功能区域内的服务资源,重点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体现居家养老特点、需求与服务对接、各类服务资源配置相对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使居家老年人遇到的实际困难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生活和医疗服务得到基本保障。

3.加强特殊群体的居家养老服务。针对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低偿和有偿服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陪护、基本生活照料、特殊护理、紧急援助等服务。同时,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探索建立特殊养老群体分级分类服务办法,满足其多样性的服务需求。

4.探索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不断改善老年人基本居住条件,实物配租应优先面向已经登记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老年人家庭。在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区住宅开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居住、上下楼和出行等方面的需求。同时,结合城镇化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探索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满足老年人集中居住的老年宜居社区。

(二)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

推进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在每个城镇社区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养老服务站为载体,全面掌握老年人服务信息,整合服务资源,组织为老服务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政策保障和帮助,形成全方位、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4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意识形态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风险防控。根据局人事变动,及时调整充实局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印发《全县民政系统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预案》,加强对民政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预警监测、分析研判和风险排查,增强风险管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二是加强政治学习,强化思想引导。制定印发《县民政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县民政局党组中心组2020年学习计划》等文件,强化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党组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党课、网上在线学习、干部自主选学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交互式领导干部学习平台。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积极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带头深学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力戒形式主义、重要论述、指示批示,认真学习全国“两会”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以及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对民政干部职工意识形态的引导。三是加强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继续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全过程,为社会组织党员加强党性锻炼搭建平台,组织和引导他们在协调利益、规范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帮扶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严格落实民政系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对网络载体进行跟踪检查,坚决杜绝违反意识形态规定和泄密问题的发生。修订印发《县民政局信息审核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和网络监管,第一时间妥善处理各类咨询投诉事项。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围绕疫情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和慈善捐赠等方面,加大政策宣传管理和舆情回应,防患未然,牢牢掌握疫情期间信息和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二)坚持从严从实,强化党建责任制落实。一是夯实基层组织。坚持抓牢党建主责主业,实行党建与民政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严格落实“”、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制定年度党建工作“三个清单”。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按照“过硬党支部建设年”要求,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党费收缴,健全完善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二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年度民政工作要点,与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制定印发了《县民政局2020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分解任务、压实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全程纪实制,定期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定期深入局属二级机构和基层支部进行督促检查,开展交心谈话,防范化解廉政风险。今年以来,共交心谈话7人次,有效落实了民政系统党内政治监督有关制度。三是强化重点领域监督管理。加强对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程项目建设、干部人事、物资采购等重要事项的监督。修订局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汇编》,强化机关内部规范化管理。制定印发《全县民政系统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督查制度》,进一步规范民政资金使用管理。根据县纪委《关于聚焦“两项目两资金”持续深化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围绕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保障、老年福利等民政专项资金发放管理,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三)聚焦行业特点,全力做好肺炎疫情防控。肺炎疫情发生后,局第一时间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局属各民政服务机构也相应成立的工作专班,制定有针对性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加大疫情防控力度,落实防控责任。一是严格措施落实,强化机构管理。印发《关于对全县所有养老机构实施临时封闭管理的紧急通知》,督促养老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和24小时值班值守,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同时,督促各乡镇(园区)、村(社区)每日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密切关注独居老人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确保他们“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截至目前,累计电话探访807次,上门等其他方式探访5348次。县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县救助站,实行疫情防控期间封闭管理和24小时值班制,严格执行防护流程,加强入站检视,对每名来站求助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掌握来站路径,受助经历。县殡仪馆印发《关于加强殡葬服务机构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规范全县遗体接送工作的公告》,严格落实设施设备、接送遗体的车辆、器械和工作场所、人员的消毒、通风等防控措施,切实做好送丧人员登记及体温检测工作,严格控制送丧人员数量,引导死者家属从简从快办理丧事活动,避免人员聚集扎堆。清明期间对全县规模较大的公墓实行闭园管理,并积极组织开展集体祭扫、代客祭扫、网上祭扫等活动。二是关注困难群体,落实“兜底”保障。对新申请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的,适当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应保尽保。三是严格规范有序,开展慈善捐赠。县慈善协会组织开展肺炎疫情防控专项捐赠。截止目前,共接收捐赠281笔,其中捐款277笔,筹募善款合计574410元;物资捐赠4批。上述捐赠款物已按照捐赠管理相关规定和捐赠人意愿,全部转至疫情防控一线。全局机关干部职工个人捐款17450元。

(四)严格落实政策,兜好困难群众保障底线。一是严格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按照“保障基本,兜住底线”的要求,坚决守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出台《2020年县农村低保实施方案》《2020年县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方案》,截至2020年6月,全县农村低保对象7389户9515人,保障面为2.78%,人均月补差532.49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3022.97万元;城镇低保对象1876户2586人,人均月补差517.33元,保障面2.6%,发放低保金824.84万元。继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严格五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实行动态管理,累计发放资金707.4万元,发放特困人员失能半失能护理补贴168人17.79万元。积极发挥临时救助作用,今年以来,累计对559户家庭实施了临时救助,发放资金74.58万元。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从2019年4月起,分11次对我县在册城乡低保、农村特困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截至目前,共发放19.27万人次798.85万元。持续推进低保专项治理工作,今年以来,城镇低保新增24户33人、退保116户197人;农村低保新增255户328人、退保555户672人。二是规范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强化部门联动机制,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围绕桥梁涵洞、车站等场所,加大街面巡查力度,确保所有流浪乞讨人员疫情期间不失救。加强救助管理机构安全防控,规范救助工作流程,严格执行防护流程。2020年1-6月,共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76人次,救助资金14.41万元。开展街面巡查210次。

(五)严格规范管理,加快养老服务发展。一是继续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按照统筹布局、撤并重组、盘活资源、释放床位的原则,将环境设施相对薄弱的大陇镇敬老院、护河镇敬老院撤销,人员并入姑孰镇社会福利中心统一管理。完成了全县6家农村敬老院法人登记工作。二是落实养老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发放80周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今年以来,共发放高龄补贴12327人,累计金额238.249万元,覆盖率100%;发放低收入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护理补贴1611人,累计金额9.282万元;发放计生困难家庭失能失独老人护理补贴9人,累计金额1.62万元;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发放养老机构床位运营补贴共计54.56万元。为全县所有养老机构购买了综合责任保险,覆盖率100%。三是持续强化养老机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养老机构各项安全防范责任和措施,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强化养老机构安全督查,定期由局主要负责人带队,对各乡镇(园区)敬老院、社会办养老机构及各类民政服务机构进行全覆盖督查,实地查看台账资料、安全措施落实等情况,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六)落实适度普惠政策,健全完善儿童和残疾人福利制度。严格按照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有关要求,规范动态管理,开展养护状况巡查和监督评估。截止2020年6月,全县共有孤儿95名(其中:散居孤儿92名、集中供养孤儿3名),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68.25万元。开展春节期间孤儿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5.52万元。实施孤儿助学工程,将4名年满18周岁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普通全日制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孤儿纳入资助范围,资助标准为1万元/人.年。开展“儿童福利信息动态管理精准化提升年”专项行动。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网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巡查督查工作机制,压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农村留守儿童239人,困境儿童876人。全面做好留守儿童、社会散居孤儿(含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帮扶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会同中国电信分公司,向全县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城乡低保家庭中的中小学生提供免费安装使用电信宽带优惠服务,保障家庭困难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针对少数不具备收看条件的困难学生,积极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捐赠液晶电视,安排志愿者上门开展一对一辅导,实施精准帮扶。根据《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申领监护管理补贴暂行办法》规定,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监护管理补贴发放工作,截止2020年6月,累计发放398人,发放资金86.3万元。及时足额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489人,发放资金119.54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742人,发放资金134.31万元。

(七)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是开展修订(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工作。目前全县142个村(社区)完成修订(制定)工作,通过遴选并向市民政部门推荐了秦河村、龙潭村、孙赵村、西峰村4个优秀的村规民约和竹山社区1个优秀的居民公约,其中大陇镇孙赵村被评为市优秀村规民约、姑孰镇竹山社区被评为优秀居民公约。二是完成全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任务。按照“七室、两栏、一厅、一校、一场所”服务功能要求,对塘南镇新卫村、桃元村,姑孰镇灵墟村、凌云社区、黄山社区等村(社区)组织用房进行新建(改扩建)。三是持续推进乡镇政府能力建设和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目前已完成湖阳镇均庆村城乡社区示范点建设任务,太白镇芮港村示范点建设正在进行当中。总结推荐姑孰镇提署社区“一圆六方”先锋联盟工作法和石桥镇光华村“365”党建工作法。四是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六清行动”。联合县发改委、县卫健委、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交运局、县市场监管局印发《县殡葬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当民〔2020〕19号),进一步规范殡葬市场管理。五是开展“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示范点创建活动。在太白镇芮港村、石桥镇光华村、塘南镇曹坝村、湖阳镇均庆村、江心乡宫锦村进行“民情驿站”试点工作,统一制度标牌、记录簿,规范流程,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八)规范社会事务管理,全面提升民政社会服务水平。一是持续开展殡葬设施违规建设专项整治工作,在2019年摸排整治的基础上,对未经批准擅自兴建的公墓、骨灰堂、骨灰塔、地宫等骨灰安放设施,违法违规占用林地、耕地建设殡葬设施,建造、出售超标准大墓、豪华墓、家族墓,遗留散坟超标准修建、擅自扩建、审批手续不全等违法违规行为,继续深入排查,发现一处整改一处。二是积极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完成项目立项、可研,形成了初步选址方案。三是切实做好清明期间群众祭扫安全服务保障工作,针对较大墓园进行封闭管理,制定《县2020年清明期间祭扫管理工作方案》,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加强政策宣传,倡导文明祭祀,强化应急值守,确保清明祭扫安全有序。四是做好全国“两会”期间三峡移民维稳工作,加强后期扶持项目管理,组织人员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完成护河镇移民点护坡工程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五是规范收养登记流程,依法办理收养登记3例。六是加强社会组织的内部监督管理,以年检促整改,清理“僵尸型”组织,规范社会组织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共有社会组织222家,其中社会团体92家,社会服务机构130家。涉及教育、科技、卫生、劳动、民政、工商、农业、体育、文化等社会领域。今年以来,新成立社会组织2家,注销2家,变更3家;办理社会团体换届备案2家。七是积极做好县申报“千年古县”相关工作,完成了相关材料的准备与ppt制作;完成《县标准地名录》审核工作;完成县3个新建小区命名;对全县境内的市级界桩进行了实地踏勘,并将界桩情况统计上报市民政局;完成博望线县(区)级界线联检的有关前期准备工作;积极完善国家地名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工作,完成上级反馈问题54条,更新修改未入库数据33条。八是规范婚姻登记服务,截至目前,共办理结婚登记1450对,离婚登记636对,补发结婚登记402对,补发离婚登记41对。完成2019年婚姻登记档案移交工作,共移交档案6212份。九是按照市民政局、市文明办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推广使用工作,提升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和活跃度。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下半年,将在继续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加强意识形态和机关党建规范化建设。一是继续以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和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严格落实民政系统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二是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按照“四对照四检视”要求,围绕民政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时限“四清单”,突出标本兼治,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坚决把问题改彻底、改到位,以实实在在整改成效力戒形式主义。三是按照“过硬党支部建设年”要求,严格落实“”、支部主题党日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内基层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党组书记联系基层支部机制,着力提高民政系统机关党建规范化水平。

(二)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完成1家农村敬老院改造升级和1家农村敬老院改制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农村敬老院消防改造,力争8月底前完成消防达标验收;二是根据《县推进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完成全县养老机构“明厨亮灶”建设工作,提升养老机构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三是完成新增50张护理型床位建设任务,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40%。四是完成今年三级中心建设任务,力争10月底前,100%建成符合标准、功能完善的乡镇、社区(村)养老服务中心(站)。完成1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任务。五是落实农村留守老人定期探访机制,完成农村留守老人摸排、登记入库和数据动态更新。六是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工程,完成40名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任务。

(三)持续推进基层组织和社区治理工作。一是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推进乡镇政府能力建设和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工作;二是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六清行动”;三是持续开展“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示范点创建活动;四是完成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摸底工作;五是做好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准备工作,会同县委组织部研究制定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程序,确保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四)持续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是按照市民政局统一部署,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做好低保审核审批无纸化办公工作及低保审批权下放工作;完成城乡低保、五保提标工作。二是结合县纪委“两项目两资金”专项整治部署要求,统筹推进全县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工作。三是推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组织实施“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完成置留人员安置任务。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5

上半年,我局紧紧围绕县党代会和县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上下齐心,共建共享,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试点等资源,奋力推进我县民政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年初以来,局党组始终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理念,结合全局中心工作,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契机,以党史学习教育、四史教育为载体,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中央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开展集中学习、分组学习、自学x余次,x月份以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讨论交流、信访接访等形式,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共摸排、征集x大类x项xx分项实事,并落实责任领导、科室、人员,引导党员干部争做践行群众路线、竭诚为民服务的先锋表率。

二是突出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破题见效。

推进“助共体”模式大救助体系改革。不断完善精准为民服务系统,实施社会帮扶“三化九同心”工程,打造“助共体”2.0版,创建共同富裕先行区,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完成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推进村民代表履职规范化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推进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县建设。出台《xx县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用“爱在xx、幸福到家”家庭建设综合平台,成功举办“相约百年、与爱同行”青年集体颁证仪式,培训婚姻家庭辅导师xx名,延伸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截至目前,已完成申报婚俗改革试点前期工作,力争x月底完成试点工作。

三是聚焦便民惠民,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做好兜底保障工作,截止x月底,共有低保对象xxxx户xxxx人,新增xxx人,退出xxx人,低保边缘对象xxxx户xxxx人,新增xx人,退出xxx人,特困人员xxx人.开展添翼计划,让x名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治疗。提前完成民生实事项目,完成xxx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xx家儿童之家建设、康卫医院康养联合体建设。引进x家专业养老服务团队,托管运行x个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照料中心。实施养老服务补贴二类对象扩面政策,开展低保低边家庭老人居家上门养老服务,覆盖老人xxxx余名。落实常态化防控工作。组织全县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召开养老机构安全工作部署会,开展全县养老机构大排查,实施严格管理措施,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强化防疫、消防、食品安全措施,确保养老机构平安运行。

四是狠抓重点工程,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厚福园项目建设。对殡仪馆设施进行改造,以满足广大丧属需求,提升殡仪服务。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国家3a级标准救助站安置点建设。投资xxx多万元,总施工面积约xxx平方米。对救助站新安置点进行内部改造装修,目前,已进入物资采购阶段。养老服务提升工程。推进第一福利院、xx敬老院、xx康养联合体项目建设,目前第一福利院、xx敬老院已经启动招标,xx康养联合体已开始试运行,xx乡养老服务中心主体楼硬件建设已完成。

五是齐推重点工作,进一步增强工作效能。

深化社区建设。全力推进城乡“邻距里”社区综合体建设,金鳞湖社区综合体已完成设计的招投标,开始施工;xx和xx社区综合体正在加紧设计,计划年底全面建成。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乡镇(街道)和村级社会工作站建设方案初稿已完成,目前xxx镇、xx镇和xx镇已完成场地改造、制度上墙、设施配备等硬件建设。全面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部署,联动检查全县登记注册的xxx家社会组织,全面排查非法社会组织活动,发现未登记社会组x家,引导登记社会组织x家,劝导解散社会组织x家。壮大社工队伍,组织开展2021年度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聘工作,新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xx人,现进入人员考察阶段。优化区划地名服务。启动《清廉地名馆》建设,通过场地改造、整体创意设计和评审、布展设计和修改,进入布展施工阶段,预计x月初完工开馆。深化殡葬综合改革。全县节地生态安葬墓地建设和布点规划进入论证阶段,正式出台《关于开展惠民殡葬专项治理和提标增项扩面工作的通知》(三殡改〔20xx〕x号),全面摸排农村公益性墓地违规个人承包经营情况,投入资金x万余元扎实开展“四边三化”青山白化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已完成工程初步验收。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6

花园村位于新集镇中部,与镇区相连,全村区域面积2.14平方公里,18个村民小组,502户,1860人,37名党员,村两委干部7人。

现在的花园村是典型的农业村,但上世纪它也曾是全市有名的工业强村,花园松花蛋厂,香肠厂,羽绒厂等村办企业生产的产品曾经在仪征乃至扬州十分畅销。这些村办企业在2000年前逐年亏损也后期也都关停了,却给花园村留下了相当一部分集体固定资产。目前,通过租赁老厂区、盘活个别老厂区置换三产门市房、为重大项目服务等途径,2018年村经营性收入超60万元,实现村级零负债,集体账户可用财力达近40万元。

改建过程:

2009年花园村改善村部办公环境,在全村地域的相对中心新建了目前的二层主楼,2012年根据便民服务一站式大厅建设的相关要求又新建了西侧的一站式大厅,工作人员搬入大厅集中办公后,原先的二层主楼使用率大幅度下降,除了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其他时候很少使用。2017年,同时结合村民建议和公园体系建设,绿化造林等多项工作的要求,镇村在紧邻交通主干道和村部的附近新建了一块小游园,建成后,这里也成了周边农民集中区和近8个小组的村民晚上饭后散步锻炼的热点。

18年,花园村成为全市首批24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造点之一。我们一是转换角色,站在村民角度上,从切实提高综合服务中心的使用率和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出发,广泛征集村民建议,其中,在小游园和原先服务阵地之间架起一座桥的建议就来自一位经常来村部跳广场舞的村民。看似简单的一个建议,为我们后期改造打开了思路:架起一座桥,原先封闭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就变成了与村民生活更加交融的开放式服务阵地;架起一座桥,内部功能和外部游园功能进行了整合强化,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群众休闲健身需求。这给我们一个启发,要用统筹的,科学的理念来进行改造。二是按照功能整合,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的指导理念,我们将整个改造点进行了功能分区:综合服务中心(主楼)、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文体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室外休闲健身区域等。在主楼内,除了设置党员活动室,综治中心,办公室,器材室档案室外,我们还为花园村“村级有理大家评”小组提供了评议室,这个由热心老党员组成的公益性质的民间组织,在邻里纠纷,婆媳矛盾乃至征地让地矛盾中也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村乡风文明持续向好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花园村先后涌现了高广安,张开文等一批仪征好人、江苏好人。央视道德讲堂栏目还专题报道了花园村见义勇为好人高广安的事迹。三是科学指导与村情实际紧密结合,最终改造的方案集聚了群众智慧,也离不开联席会议各位领导的专业指导,特别是王书记在9月6日在花园村调研时也为我们提出了6点意见,我们新增加了村级小舞台,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借农业园区搬迁契机也新增了一些更具观赏性的乡土树种(榉树,朴树,玉兰),既好成活又接地气。

全力保障:

从全市开始启动村级服务中心的改造工作以来,镇党委一直将此项工作的开展与为民服务的扎实作风淬炼紧密融合,与科学谋划,高效工作的理念紧密融合。整个改造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投入使用,主要得益于改造方案的确定过程中,没有折腾返工;室内外工程分项目招投标,同时施工;明确施工进度,明确职能科室对照节点督察推进。

年前,镇审计办已开展了对整个改造项目的专项审计工作,截至目前,花园村综合服务中心改造项目共投入85万元(外部改造50万,室内提升整合18万,灯光亮化12万,设施购置费5万)。去年底,镇级30万元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改造配套费用,民政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万元专项补助均已到位。今年,在市级奖补,本村热心人士定向捐赠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共同支持下,剩余改造支出不会新增村级债务。

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改造任务已经完成,地理上的桥梁已经搭建好,下一步,如何用更好的服务来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真正让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成为连接党支部与群众的桥梁,真心赢得群众满意才是我们更要努力的目标!

功能布置:

花园村党群服务中心位于新集镇北侧,与镇区相连,总建筑面积816㎡。

便民服务中心:改造后的布局为保留一层58㎡便民服务中心,开设6个窗口,为村民提供农业农村、社保、救助、建房、民政双拥、计生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

综合服务中心:保留大楼一楼东南面60㎡大会议室(与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站点整合),东北侧两个房间40㎡分别为综治中心(警务室、调解室、公共法律服务站)和村级有理大家评工作室。二楼南面保留两间40㎡书记室和会计室(档案室),40㎡小会议室(与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工作室整合),北面保留20㎡民兵器材室(民兵营部).其他房间暂时空置待租,约100平米。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为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困难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中长期目标。近期要重点满足人民群众要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公平合理、基本均衡。坚持底线公平、机会均等,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保障公民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公民平等的发展机会,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量力而行、积极有为。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制定实施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着力优化配置公共资源,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和责任主体是政府。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鼓励引导各方面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二、总体目标

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到2012年,努力实现以下三个方面14项基本目标:

(一)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1、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和面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障碍转移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农村低保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2、深化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00万人、1200万人、800万人、1300万人、600万人。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办法。完善城乡居民“3+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3、多渠道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住有所居。基本实现城镇低保标准2倍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基本完成城市旧住宅区改造,基本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或租赁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完成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旧房改造,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4、积极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制度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和物价补贴机制;实现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应助尽助。

5、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实现社会福利适度普惠。每个市、县(市、区)建有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80%以上的街道(乡镇)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村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城镇基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3%以上;基本建立覆盖全省孤儿、未成年残疾人和流浪未成年人,集抚养、康复医疗、教育和救助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福利服务体系;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康复和基本照料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将重度残疾人纳入托(安)养服务。

(二)建立完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

6、城乡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普及15年教育,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不低于98%,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75%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等级标准,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适当向农村倾斜;实现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现就地入学。

7、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每个县(市、区)都建有符合国家、省标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每个街道(乡镇)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村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城乡社区每千人拥有责任医生0.75名,城乡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全部门诊量的比例达到45%以上;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城乡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常住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以县(市、区)为单位,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达标率达90%以上;完善县(市、区)、乡(镇)、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实现药品连锁供应或直接配送;所有中心村建有连锁配送便利店,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8、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趋完备。全面实现“县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8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的目标;加大“万场演出进农村、百万图书送农村、万场电影下农村”(以下简称“三万工程”)实施力度;有线广播农户覆盖率达到80%,行政村有线电视网络联网率达95%以上,20户以上自然村达50%以上,农村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

9、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普遍建有健身路径,创建小康体育村15000个;城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实现免费开放,社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体育人口达到4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8%。

10、城乡计生服务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益,保障全体育龄群众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家庭优扶待遇落实到位;70%的县级计生指导站、150个左右的乡镇中心服务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常住流动人口纳入基本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三)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城乡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1、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行政村客运通村率达到94%,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55%。

12、实现城乡邮政通信一体化。解决5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善提高270万人饮水质量,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乡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行政村达90%;农村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新农村电气化县33个、乡330个、村5500个。

13、实现城乡邮政通信一体化,每个行政村建有一个村邮站,城市和乡镇政府驻地村每户建有一个信报箱;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能力达到100%;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对10万农民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

14、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80%左右的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乡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以上。

三、实施十大工程

(一)就业促进工程(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农办、省总工会)。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充分、平等就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网络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有市场、主要乡镇有网点、街道社区有窗口”,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落实被征地农民免费培训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外省来浙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实行补贴。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民、残疾人、农村低保对象就业。加快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健全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实施劳动仲裁不收费政策。

(二)社会保障工程(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司法厅)。

加快社会保险全覆盖。全面推进“五费合征”,基本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覆盖。解决城镇集体企业部分未参保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85%以上,并为参保居民免费安排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巩固在90%以上,建立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为参保农民免费安排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40%,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60%。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逐步提高最低救助额,以县(市、区)为单位人均救助额不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增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对部分精简退职人员实行生活困难补助,加强临时救助,提高养老、教育、医疗、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城乡统筹水平,医疗救助财政预算安排标准从人均6元提高到人均10元,低收入群体支出的医疗费用由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负担的比例不低于50%。完善灾害救助,抓好防灾减灾网络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改扩建避灾工程9500个。

(三)教育公平工程(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农办、省残联)。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全面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债务,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日常公用经费生均标准。继续实施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中小学维修改造。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每个乡镇都要建好中心幼儿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80%,生师比不超过15∶1。加大对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

鼓励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以“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特困补助、学费减免”等为内容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开展预备劳动力培训,完成13万名左右未能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城乡居民“双证制”教育,每年完成8—10万人的培训任务。

全面普及高标准的高中教育。确保高中段教育在校学生辍学率每年控制在1.5%以内。大力加强农村普通高中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发展特殊教育。按照“盲教育以省办为主、聋教育以市办为主、弱智教育以县办为主”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特殊学校建设。完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政策,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岗位津贴,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开展“百人千场”送教下乡活动,为农村中小学培育优秀教师。

(四)全民健康工程(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量技监局、省人口计生委)。

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城乡基层疾病防控网络建设,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患者的免费治疗力度。强化县级卫生监督机构“一达标三配套”(卫生监督机构基本达到卫生部《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的标准,房屋建筑、交通工具、仪器与取证工具“三配套”)建设,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人员配备率达到1名/万服务人口,全面完成规范化的基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设置。

加强城乡社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主要用于发展城乡社区卫生事业,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办好1所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中心按照居民出行20分钟可到达的要求或以中心村(居民区)为基础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实施健康面对面行动,加快建立居民数字健康档案。普及中医药服务,所有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和95%以上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实施基本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完成23600名全科医生、4800名社区护士、4800名医学检验人员、4800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2400名心电技术人员和16000名乡村医生的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完善卫生人才政策,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

加强基层计生服务。全面推进县级计生指导站和乡镇中心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加强优生优育服务,做好宣传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等一级预防工作。从2008年起,实行免费婚检、免费孕前优生检测。建立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建设。加快完善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络,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90个县级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达到85%以上。强化食品、餐饮卫生监管,建立“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百姓查询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产地认证和质量监控。

(五)文体普及工程(责任单位: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广电局、省残联)。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所有县(市、区)文化馆和图书馆面积均达1500平方米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每年补助1000个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全面推进国有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向全民免费开放。

加大文化下乡“三万工程”实施力度。继续实施“三万工程”,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广电低保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特殊群体文化的扶持力度。实施“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农民文艺骨干培训,努力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等网络系统,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加快发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建设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地)5—10个。加强农村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小康体育村建设,5年建设村级体育俱乐部1000个。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全民开放,不断提高体育人口数量。积极实施学生阳光体育工程,建设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00个。积极培育体育社团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建设,新建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30个,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500个。新建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1个。

(六)社会福利工程(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残联、省劳动保障厅、省卫生厅)。

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成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设施,综合社会福利机构床位数年均增长10%,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25万张。落实优待老年人各项规定,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力争5年建成102个省、市、县(市、区)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500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80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

加强未成年人、流浪人员、精神病人等福利机构建设。确保11个设区市都建有1所综合性儿童福利机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和精神病人康复医院,每个县、市和有条件的区都建有1所救助管理站。

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完善残疾人扶助政策体系和康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残疾人康复、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城镇非从业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90%以上,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95%以上。重点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和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推进各县(市、区)全面建立慈善机构,加快乡镇(街道)、社区建立慈善工作服务站点,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慈善工作网络。

(七)社区服务工程(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劳动保障厅、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省残联、省金融办)。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设210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628个城市社区服务站,实现每个街道有1个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有1个服务站。建设1203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新建、改建、扩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5000个,确保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村都有1个社区服务中心。50%以上的小城镇和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服务。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加强养老、医疗、劳动保障和社会救助等社区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社区养老、救助、助残等服务,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培育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民间养老组织等公益性民间组织,开展社区非营利。提升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络。

继续推进“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建设。以镇(乡)和村(社区)为主要载体,新增开设连锁便利店的行政村5000个,健全农村流通服务体系。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浙江农民信箱”等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强化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开发各类涉农信息资源,解决农村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乡镇和农村社区的金融服务网点设置,创新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八)惠民安居工程(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办)。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扩大廉租住房覆盖面和受益面,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动态管理机制,新建廉租住房50万平方米。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建设经济适用房1200万平方米,基本满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购买或租赁经济适用房的需求。

实施“强塘固房”工程,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基本完成沿海易受台风灾害影响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危旧房和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加固改造,基本消除既有危旧房的结构安全隐患;基本完成地质灾害严重隐患区域农户搬迁或工程治理;基本完成农村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基本建立与群众需要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房救助体系,到2010年完成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到2012年力争完成农村低保标准15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基本建立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避灾转移安置和灾后重建扶助“三位一体”的农房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房规划建设管理体系。

(九)公用设施工程(责任单位: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办、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省信息产业厅、省卫生厅、省电力公司)。

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向农村延伸。推进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建设农村通村公路10000公里,建立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新建300个农村乡镇客运站、12000个港湾式停靠站。

加快城市供水供电等设施向农村延伸。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等工程,改善提高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到2012年新增城市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00万。加快35千伏及以下农网建设与改造,确保电力“受得进、供得出”。

加快城市广电和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广播“村村响”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继续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自然村通电话工程,大力推进行政村“村村能上网”工程。

加快污水处理等设施向农村延伸。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12年,全省8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完成8500个村庄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示范工程建设。实施“农村改厕行动”,每个村至少建1个无害化卫生厕所,着力提高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十)民工关爱工程(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省总工会)。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完善和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各项政策,推进农村劳动力无障碍就业、城乡企业无差别用工。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责任制度。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提高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着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加快解决农民工参保的流动问题。

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免除借读费等费用,确保他们享有当地户籍居民子女同等受教育机会。积极鼓励和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动企业依法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覆盖范围。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农民工公寓建设,着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

四、完善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分解落实工作任务,逐年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级有关部门着重抓好政策制定、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督查考核和相关指导服务工作,并根据本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本部门的五年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各市、县(市、区)政府是行动计划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要切实做好任务和项目的具体落实工作。

(二)深化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监督管理和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共预算投入,强化绩效监管。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统筹城乡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山海协作”等工程,加快建立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

(三)强化财政保障。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预算管理制度,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扩大民生领域覆盖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划分,形成合理的分级保障机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努力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着力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生态环境补偿力度。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体系。编制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规划,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制定和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之间的协调整合。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治保障。

(五)加强考核监督。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和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行政问责。根据公共资源的投入产出情况,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做好绩效评估工作。有计划地开展督查评估,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政府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纳入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附件: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十大工程实施项目计划(2008—2012)

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附件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

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8个方面31项工作任务:

一、积极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残联)

(一)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的意见,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农村低保家庭中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50%实现就业。多形式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大力扶持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

(二)完善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乡镇、农村延伸,重点抓好10个市、县公共就业服务场所的建设;完成全省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试点城市的试运行;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全省城市40%以上的社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

(三)着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和直接认定办法》,在全省职业院校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推行专项能力证书制度,为劳动者特别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

(四)认真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尽快实现各类企业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加快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责任单位:省劳动保障厅、省民政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司法厅、省残联)

(五)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全年新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0万人,力争年末达到1150万人;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政策,研究解决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职工养老保障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全年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60万人和150万人,制定并实施参保城镇居民2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政策,力争40%左右的参保居民完成首次健康体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办法,农民工参保人数达到370万人。

(七)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研究制定失业保险促进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扩大工伤保险扩面成果,全年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新增50万人和200万人,努力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新增参保人数30万人。

(八)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指导意见》,参保人数达到50万人。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新增的被征地农民实现“即征即保”。

(九)完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城乡低收入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最低救助额不少于50元,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平均救助额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50%。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把家庭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以内的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所有县(市、区)财政医疗救助预算达到人均6元。城镇“三无”、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巩固在80%以上,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万户以上,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3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城市旧住宅区改造300万平方米,建设农民工公寓30万平方米。稳步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住房公积金实缴职工人数达到290万以上。全面实施“强塘固房”工程,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1??6万户,完成地质灾害危险区域1万人避险搬迁,新建1000个左右县乡两级避灾安置场所,完成5个市级、10个易受灾的县(市、区)救灾仓储用房的改造和新建工作,全面推进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加强新建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法律援助工作,全年解答法律咨询比2007年增加8%,法律援助案件比2007年增加10%。

(十)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意见》,新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5000张,完成20个市、县(市、区)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300个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3500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其中农村社区“星光老年之家”3000个)的建设工作;新增儿童福利床位900张,改扩建床位100张;新建4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个救助管理站。启动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残疾人康复工程”和“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

三、加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残联)

(十一)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和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从2008年春季入学开始,对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包括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民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列入《浙江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教科书及辅助教学资源。免除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对部分接纳民工子女入学的中小学校实施改扩建工程。

(十二)启动化解义务教育中小学债务工作。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债务化解机制,省财政设立4亿元左右的专项资金,对各地给予奖励性补助;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日常公用经费标准提高到小学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450元。

(十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实施教师“领雁工程”,择优选拔200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校长,进行为期1—4个月的脱产培训;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任教津贴制度;加大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改造力度,以县为单位,对6个班规模以下农村小学(教学点)按照“并、转、改”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按全省农村中小学生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为农村中小学添置纸质图书。

(十四)扶持特殊教育。重点资助省华强中等职业学校、省盲人学校和衢州、丽水等地10个特殊教育项目的建设。

四、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责任单位:省卫生厅、省人口计生委)

(十五)加强城乡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新建、改建、扩建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家以上;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力争今年实现规划内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率达90%以上,规划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率达60%以上;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8家县级医院建设。

(十六)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报告体系;实施基层公共卫生建设项目,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15家,推进在建的精神病院、妇幼保健院建设;加强人口计生工作,重点扶持15个县级计划生育指导站完成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开展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检查;制定出台我省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实施办法,年底前完成1??2万左右人次的特别扶助金发放任务。

(十七)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着力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参保率90%以上,确保完成农民健康体检1200万左右、三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口3300万左右。

(十八)实施中医药服务普及项目。启动建设20个中药制剂室,研制300个中药制剂品种;在全省县级中医院推广应用100个优势单病种诊疗方案;大力推进中医药名医、名科、名院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十九)加强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完成4720名全科医生、960名社区护士、960名医学检验人员、960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480名心电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和16000名乡村医生2年1次注册培训的教育任务。

五、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十)启动“浙江省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和百姓查询信息系统”项目。研发我省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汇总、检索、统计、分析、控制和查询数据库管理系统,初步实现对全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智能化查询和风险信息公示;启动省、市、县(区、市)网络查询终端建设并完成主查询网站的建设,初步实现食品风险控制和网络终端查询功能。

(二十一)加强药品安全和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在既无医疗机构又无零售药店的偏远行政村设置药品供应网点;设立22个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站;全省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达到40%。

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省文化厅、团省委)

(二十二)加强送文化下乡和农民“种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送1??5万场演出、12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到全省广大农村;组织培训农村基层文艺骨干1万名,组织开展100场县级、1000场乡镇级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示汇演活动。

(二十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重点建设好100个欠发达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1000个行政村配置文化活动器材。

(二十四)努力建设资源共享、覆盖城乡、均衡发展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综合网络。改扩建、新建5家市级青少年宫;推动5家建筑面积未达标的县(市、区)级青少年宫加快建设进度;推动5家青少年宫改善设施设备;在街道(中心镇)建设50家综合利用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15家“天天”青少年网络活动室。

七、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残联)

(二十五)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工作。以创建体育强县、体育强镇为抓手,全面推进小康健身工程,争取创建体育强县(市、区)4—5个、体育强镇(乡)100个。省体育局对每个体育强县补助20万元,全省总投入80—100万元;对每个体育强镇(乡)补助5万元,全省总投入500万元。

(二十六)加快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延伸。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小康体育村3000个,村级体育俱乐部200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0个,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6个,镇(乡)国民体质监测站100个,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地)1—2个。开工建设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

八、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责任单位: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办、省卫生厅、省民政厅、省广电局、省邮政管理局、省通信管理局、省信息产业厅、省经贸委)

(二十七)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设42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60个城市社区服务站、240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和2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努力构建新型农村流通体系,新增开设连锁便利店的行政村1000个,连锁门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以上。

(二十八)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新改建通村公路3500公里,联网公路3000公里,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设施,整治危险路段;开展水上康庄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陆岛码头20座;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新建乡镇客运站40个,港湾式停靠站2400个。

(二十九)加快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288万名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日供水规模48万吨;新增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受益人口130万人。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8

一、xx县空巢老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病缠身,治病较难。空巢老人在70岁以上的95%都患有上述各种疾病,因居住偏僻,行走不便,无人联系,加之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使得治病艰难;再者村级卫生站名存实亡,缺乏有效监管,全县611个村,仅有近十分之一的村卫生站符合标准,其余的设备简陋,或摆在家中当副业,还有的乡村医生常住场镇开诊所,有的长期在外挣钱,离岗离职不尽责,有的年老多病,根本无法行医;有的村上不管,放任自流,报酬照领等。医生因患得患失,不在岗位履职,使治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是生活孤独,死活无人知晓。因外出打工人员多,有的村社院落只有两三户人家,三四个空巢老人居住,平时很少往来,生疮害病无人知晓。如金山乡三村九社74岁老人张泽举,因突发脑溢血病,一天晚上几次从床上晕倒在地,后被小孙子发现后求助邻居送往医院才得救。近年来,双凤、义兴等地先后发生过痴呆老人出走后下落不明者有之;槐树、多扶等地还发生过老人病死家中腐烂发臭后才被发现有之;古楼、晋新等地发生老人因病未及时施救而亡者有之。这些悲景惨事,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三是生活无助,寂寞无奈。因年老多病体弱,有钱也难买回生活品,致使生活枯燥无保障;未实施人饮工程的地方,因挑不起水,老人吃水都困难;因居住分散且偏僻,老人十天半月无人说话,只好与猫狗作伴;还因有的地方电视信号不好,广播不通,老人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寂寞冷清、无助无奈。

四是子孙不孝,生活凄凉。空巢老人中有的因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外出打工长期不与老人联系;有的因打工效益不好,也不给钱给物,撒手不管;有的甚至消息全无,杳无音信。这类虽为数不多,但情况极差,生活艰辛凄凉,仅靠低保、农保过日子,若生了病,只好等死。

五是空巢老人苦中熬,个个期盼受关爱。一盼加大尊老爱老宣传教育,营造尊老爱老良好风气;二盼建立关爱窝巢老人服务组织,实现有病有难有人帮;三盼建立乡村卫生医疗组织机构和服务监管机制,用活政策实现就近就医;四盼建立村级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填补情感空白,改善孤独冷清;五盼农村社保扩面提标,减轻政府及家庭负担;六盼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业主建立养老服务场所;七盼改善村社人行通道,实现路畅车行人走快捷方便;八盼搞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看,填补精神空虚,无言无语;九盼子女常回家看看,哪怕电话问候一声也可;十盼村社党员干部多关心,上门询问,讲些政策,送点爱心。

二、全县关爱空巢老人取得的明显成效

县委高度重视人大相关调研报告,政府狠抓落实,社会各界积极参与,xx县关爱空巢老人的工作进入了组织领导有力、各项机制建立、关爱职责明确、工作健康有序的良好轨道。

(一)健康档案建立齐备

全县5.1万空巢老人,每个人都建立了健康档案。主要以乡镇为主体,村(居)党组织具体实施,其内容包括姓名、健康状况、年龄、病史、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将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划分为健康、一般、较差、失能四个类别,及时更新登记,档安一式三份,由乡镇党委备案、村(居)党组织留存,乡村医生使用。

(二)乡村医生随叫随到

凤鸣镇双龙桥村空巢老人何致芬来到村委会旁的卫生室看病时说:我得了小感冒,来看病开药,只用了三分钟不到,不仅方便,而且药价便宜,平时有个急事,村医生也一喊就到。全县乡村医生有统一制发的巡诊签到簿,空巢老人现场签字确认乡村医生巡诊情况,乡村联动考核小组,结合巡诊签到情况,每季度对乡村医生集中考核,以各季度平均分作为年终考核得分。对考核分值低于80分的扣除奖励资金,对不驻村行医、不履行职责的,由村委会提出书面解除意见,报县卫生局依法注销行医资格;县卫生局和老龄办组建督查小组,对各乡镇村医巡诊情况进行明察暗访,督查督办。

(三)紧急情况一键呼救

鉴于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不一,县委政府为全县有智障、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购了600多部爱心卡片机,由联络员负责教会使用,如若紧急情况,老人只需一键拨号,就可呼叫村干部、乡村医生、爱心联络员等上门服务。

(四)老年活动有声有色。xx多数乡镇均设立了空巢老人服务中心,以村(居)为单位设立了服务站,建立了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等。太平、仁和等镇充分发挥镇村两级老年协会作用,积极丰富老年活动内容,帮且解决空巢老人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如仁和镇大湾头村老年协会活动丰富多彩,农历每月十九日定期相聚,打牌下棋、看书读报、喝茶聊天非常热闹,有平时自愿主动去的,也有三五成群相约而去的,空巢老人结对互助,空巢不空,老人不孤。有些老人去逝,协会还免费敲锣打鼓送上山,很受子女的欢迎和社会的赞誉,有的子女向协会捐款捐物,支持该村老年协会建设和活动开展。

(五)人大参与爱心彰显

三、关爱空巢老人的几点建议

空巢老人量大面广,关爱活动涉及单位和部门较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县人大常委会把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作为一项解决服务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事项,反复研究讨论,主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为有效推进空巢老人关爱活动,提出建议如下。

(一)高度重视,增强认识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解决老年人问题是重大社会道德课题,也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解决好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也是让外出创业乡友安心发展的有效举措,更是破解老年人问题、弘扬社会新风的重大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三者紧密结合。党政应高度重视,各级应列入议事日程,层层狠抓落实。要坚持爱心覆盖、孝字为先、社会关注、邻里照看、政策配套、整合资源的思路,重点解决空巢老人困难有人帮、生产有人管、外出有人知、有话有处说等主要问题。要以老年人子女为主体、政府社会及各界辅助,形成齐抓共管,孝敬互助的新风尚、新格局,努力破解养老难题。

(二)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孝儿孝媳评选

县人民政府及乡镇人民政府每年应开展一次评选孝儿孝媳活动,并利用重阳节一并表彰奖励,以此作为载体,弘扬全社会孝敬之风,使爱心覆盖全社会;以《xx时报》等宣传媒体,重点宣传赵凤林先进事迹及评选孝儿孝媳典型事迹,以乡友联谊会为平台,向旅外乡友发起关爱空巢老人倡议书,同时对不孝儿媳的典型人事进行抨击,切实维护老人合法权益。

(三)建立村规民约,明确赡养主体责任

各乡镇、村、社应尽快制定村规民约,利用节假日作好宣传,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和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教育中,唤起儿女们感恩父母,孝字当先的传统美德,切实承担起养老敬老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和责任。

(四)建立关爱机构,制定工作职能职责

县上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监督管理,综合协调,各乡镇应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中心,负责对村的指导和监督;各村(居)要成立关爱空巢老人服务小组,各社应确定关爱联络员,形成以村(居)社干部、县乡人民代表、村老协、村卫生站四位一体村级服务小组,统揽并具体开展服务工作,服务小组成员每人要联系一个村民小组或一个院子,组上的联络员要做好结对帮扶、信息反馈、对外联络等工作,形成一竿插到底,层层狠抓,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工作职责上应明确。一是统筹关爱工作、建立老人档案、实施分类管理、任务对象到人;二是各联络员每周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总结;三是及时处理本村(居)空巢老人重要事项和突发事件;四是让村医生定时开展医疗服务管理;五是支持老协会引导、沟通、处理和教育老人和子女之间的不和谐问题;六是向社会募集爱心人士的捐款捐物,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改善老年活动室的环境条件。

(五)配套政策,整合资源

一要用活政策。民政及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低保、养老金及农合等相关政策向空巢老人倾斜,县农合办应切实降低农合救助门槛,国土局要做好红层找水工程,教体科局要切实解决老协健身器具缺乏等问题,形成部门齐肩配合的关爱格局;二要整合资源。要充分利用养老院资源,让全丧失能力的空巢老人在征得子女同意后,驻进养老院,按政策不能享受五保户经费的缺口部分,由子女补贴到位;三要紧密配合。村(居)老协与服务小组要配合作业,充分利用自己的阵地和服务项目,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和生活枯躁问题;四要建立救助机制。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档案、老人网、爱心呼叫救助站、联系卡,方便老人生病求医和困难求助;五要加大招引力度。吸纳社会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政府应从政策倾斜、土地供给、税费减免、审批立项、办证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捷。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9

一、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持续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推进,强化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示范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对工作、对民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2.学习贯彻党的五中、省委十一届八次、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在学习贯彻中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成德同城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大局。〔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贯穿全年,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六个学出”:学出忠诚核心、学出信念信仰、学出辩证思维、学出为民情怀、学出忧患意识、学出昂扬斗志。〔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4.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陶冶爱党爱国情操,增强发展信心,提升思想境界。开展“我和我的社区”、社会组织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巩固民政兜底保障成果。保持兜底救助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低保渐退、收入扣减等政策。对基本生活陷入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农村困难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有序推进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建立完善农村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对农村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的动态监测,完善部门信息共享、比对核实机制,主动查找、智慧发现群众致贫风险,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科、市低收入家庭认定中心〕

6.推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低保标准等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社会救助标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度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完善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有条件的区(市、县)要将三、四级精神(智力)残疾、纳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予以保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科、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市救助管理站〕

7.提升社会救助能力水平。继续实施省级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巩固深化低保领域专项治理成果。应用好“天府救助通”智慧救助平台,推进办理无纸化、档案电子化、数据可视化。推动“天府救助通”接入区(市、县)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一卡通”平台,实现救助申请到资金发放闭环管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

三、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8.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老年养护院(社会福利院)项目建设,抓好养老服务重点任务清单实施,推进敬老院改革和能力提升,加强日照中心建设管理和运营,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城市居家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推进县级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设施、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级互助养老服务点建设。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实施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工程。〔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规划财务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

9.着力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施“物业+养老”、“社区卫生服务+养老”、老年教育进行社区、老年领域创新创业试点等特色服务。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服务顾问新模式。加强智慧养老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实施养老人才骨干培训工程。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养老服务人才、机构、社会组织培训。〔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市老年大学〕

10.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制定“1+n”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建立以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实施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施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从业年限补贴,在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立社工服务点。开展“养老服务示范社区”评选、“颐养文化活动周”等活动,持续营造更加浓厚的养老、孝老、敬老社会氛围。〔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养老服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组织管理科〕

四、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建设

11.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宣传月活动和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基层”活动。推动建立市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指导县级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制,乡镇(街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确保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人专岗。发挥儿童救助保护热线作用,加强全市儿童督导员业务培训。指导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切实履行职责。指导市儿童福利院项目深化建设、设施设备采购、儿童入院前评估和收置等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儿童福利院〕

12.完善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认定精准保障,适时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推动构建儿童福利领域同城化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实施,开展2021年度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积极培育儿童收养第三方评估机构,推动落实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工作措施。〔责任领导:,牵头科室: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五、全面提升残疾人福利保障能力水平

13.不断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持续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逐步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延伸至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实施“福康工程”项目,积极培育助残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助残项目。加快推进市级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项目建设。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和贫因重度戒疾人照护服务。探索实施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

六、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

14.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依法完成全市第十一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依托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学院,市、县联动实施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素质提升行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15.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全面建立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指导村(社区)及时修订完善自治章程。完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居)务公开制度。健全完善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备案、加强村级民事代办、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等制度。推广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争创基层群众自治试点示范村。〔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16.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实践“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城乡社区治理新框架。深化清廉村居建设,以强化基层监督促进乡村治理。做好城乡基层治理城乡改革和群众自治组、市域社会治理协同治理组牵头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项目,争创基层治理示范县、示范街道、示范社区。推进社区综合体建设,实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省级补助项目。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办公室、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组织管理科〕

七、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17.创新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强化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有机融合,引导社会组织落实管理层和党组织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深入实施强基固本、素质提升、先锋引领“三大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评星定级”和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党建+公益”红色领航类项目,打造“红色创投”品牌。〔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市新社办;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组织管理科〕

18.精细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县级全覆盖.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落实《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公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审查工作,促进公益捐赠事业健康发展。配合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涉企收费规范工作,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和社会服务,促进发挥“四个作用”发挥。〔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组织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

19.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加强社会组织非营利监管,有序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年报、等级评估、信用管理工作。推进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巩固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成果,加强国家社会组织法人库系统本地化运用。探索建设养老、儿童等领域专业社会组织行业标准。持续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重大风险。〔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组织管理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社会福利和儿童保障科、养老服务科〕

八、扎实做好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

20.统筹协调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细化制定符合实际的“1+n”专项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成效监测评估体系,谋深做实“后半篇”文章。〔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养老服务科、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业务科室〕

21.加强地名公共服务与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组织修订地名管理相关制度文件,加强地名文化宣传和传承保护。做好行政区划界线勘定后地图资料成果工作,开展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推动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九、不断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

22.推动殡葬改革绿色健康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殡葬基础设施建设和殡葬服务进社区试点,改进提升殡葬服务质量。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积极倡导绿色殡葬新风尚。〔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3.有序开展婚俗文化改革试点。步骤推进“全市通办”“跨市通办”“跨省通办”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加强婚姻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婚姻家庭辅导工作。〔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事务和区划地名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4.规范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利用慈善中国加大对公开募捐活动、慈善项目、信息公开等的监管力度。做好第三届“慈善奖”拟表彰对象的推荐工作、组织好“中华慈善日”“天府慈善月”宣传活动。试点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心,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5.推进社会工作发展。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组织做好2021年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工作。继续开展社工菁英遴选工作。推动城乡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

26.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深入学习和宣传《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办法(试行)》,指导志愿服务团体和组织真实、准确、完整记录志愿服务信息,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全覆盖。〔牵头领导:;牵头单位:社会救助和慈善社工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机关各科室、各事业单位〕

十一、不断夯实民政基础提高民政服务能力

27.科学编制实施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严格按照要求,以项目为支撑,与国、省规划相衔接,并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倒排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编制民政事业发展“1+2+4”规划,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

28.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完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做好民政事业资金的分配、公示、评价等工作,加强资金闭环管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29.加强民政数据统计分析。加强民政信息数据汇总、分析、应用,着力提高民政统计工作准确性和时效性。做好民政统计数据单机版与网络版的衔接,确保数据统计质量。〔责任领导:;牵头单位:规划财务科;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0.提高民政法治化标准化建设水平。制定全市民政系统“八五”普法计划并贯彻落实,推进民政法治宣传教育进基层。严格贯彻落实民政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法律顾问制度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做好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性文件审核备案、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1.提升民政政务服务能力。以智慧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依法依规做好行权清单管理和权力事项动态调整。主动参与全市大数据建设,推广应用“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川渝通办”。〔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2.提高加强民政办事服务效率。有序推进公文处理、会务办理、电子政务、保密教育、信息公开、值班备勤、政务督查、政务调研、绩效管理等工作。做好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十二、坚决守住民政领域安全底线

33.严密肺炎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好“五有一网格”措施,指导社区加强疫情防控预案管理,督促小区落实《住宅小区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防疫、应急、生活物资储备。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继续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防控,鼓励城乡社区群防群治。稳妥推进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工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科、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4.加强民政领域安全生产工作。高度关注民政领域安全生产、维稳等工作,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清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安全生产月”、冬春火灾防控活动,确保民政机构和服务对象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5.加大宣传提升民政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区动员、社会力量“五社”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民政领域重大风险防范化解预案,不断提高应急处突、舆情应对能力。进一步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加大民政信息宣传力度。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阵地,拓展宣传面,提升宣传效果。〔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十三、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36.持续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民政事业发展全方面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为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领导保证。〔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7.持续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把党的建设摆在工作首位,推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团结、务实、高效、快乐、奋进的班子。夯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和重点领域管控,确保全市民政系统不发生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党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38.持续加强“六保六稳”纪巡联动巡察整改。按照“十天一会商、十五天一确认、二十天一沟通、一月一专题”4个工作协调机制,落实思想认识、责任落实、协调机制、整改措施、督导督促“五个到位”要求,对照任务、问题、责任“三个清单”,建立台账,逐条整改,逐个销号,确保整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责任领导:;牵头单位:机关纪委;责任单位:各区(市、县)民政局、经开区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科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村级养老服务站实施方案篇10

一、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在创建健康社区中巩固小康成果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六个方面内容,都是以惠及全体人民,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实惠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与和谐的含义。创建健康社区,让人民群众感受健康与幸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什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强调建设健康社区,理由有几点:

一是巩固小康社会成果的必然要求。当前,影响人民群众和谐的因素很多,但贫穷是带来社会不和谐的最大根源。目前,我们苏南地区在工业化的历程中,gdp增长速度都普遍较高,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小康社会水平。但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普遍小康的环境中,依然有许多家庭处在贫穷状态。据笔者了解,引起家庭的贫穷因素有很多,但疾病带来的贫穷却是主要因素,改革以来,不少村合作医疗制度名存实亡,使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下降。同时,由于原生态人居环境的破坏,群众发病率大为提高。靠传统的一根银针、一幅草药,一只药箱,已经无助解决群众的看病难问题。“小病顶,大病拖”成了少部分农民的理性选择,“不怕穷,就怕病”成了部分农民的典型写照,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因家庭成员患病,从富返贫,住着楼房,过着艰难的生活。“贫”与“病”的相随,不仅使部分农民失去了维持基本生活和再生产的基础,而且也正在抵消着政府扶贫减贫的努力。gdp的增长与部份家庭因病返贫的“逆反”现象,成了建设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因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也采取了医疗机构改革与医药费调价等宏观调控措施,各地也采取了合作医疗改革等举措,但这些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新型社区建设,让群众“无病得到保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离镇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健。

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需求多样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的解决,更希望提高健康质量,提升幸福指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群众,从事农业为主的体力劳动日益减少,强度日前减轻,而生活水平提高后,营养摄入过度,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也随之而生,特别是老年群体,失去土地上的劳动后,渴望有一个有益身体身心健康的环境。近年来,大量新市民融入地方,纳入社区管理。我们塘桥镇新市民已超过本地居民,达到10多万人,也给健康环境和原有的医疗资源带来了压力。所有这些,要求建设有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健康功能型社区。

三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响,健康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市各地在建设和谐社区中,以创建健康社区为抓手,城乡统筹,医疗服务全面纳入社区化理念,有效地巩固了小康水平。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贴近群众、方便群众,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新型卫生服务,符合我国农村实情,适应农民群众需要,是建设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的基础。实现健康的目标,离不开扩大城镇医疗服务,但同样需要最基层的社区服务。在建设和谐社区中,让人民群众得在共享社区资源中,得到健康的教育,健康的环境,健康的服务,健康的设施,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健康举措。

二、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在打造平台中提升服务水平

创建健康社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诸多不和谐稳定的因素,其深层次原因实际上都是利益失衡造成的,这种利益失衡,从健康保障方面看,突出表现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同城市健康保障方面巨大差别的不公平现象。为此,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近年来,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完善市镇医疗机构设施、推行农村、城镇合作医疗保险基础上,把健康保障体系向农村社区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建设了比较完善社区服务互动体系。

一是全力创建健康人居环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把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开展卫生创建工作,是营造健康环境的有效途径。早在20__年,我镇已实现了村村创建省级卫生村的目标,有7个村创建城为省级生态村,全镇全面实现了农村改水、改厕目标,韩山、巨桥、牛桥、蒋家、南胡同等小区,还实现了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同时,我镇还通过创建健康社区、绿色生态社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实施大气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等行动,全面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健康环境。环境洁美了,从源头上有效地减少疾病发生的机源。

二是营造城市化的健康设施。在城乡二元分割的时期,乡镇卫生设施普遍较差,群众有了大病,往往要进城市医院。在新农村建设中,我镇下决心缩小这种差距,于20__年建成投投资1亿元,高15层的现代化医院,并列为市第三人民医院。同时,为指导社区健康服务,我镇投资450多万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镇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站、疾病预防控制、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卫生监督执法等部门进行科

学整合,资源共享,为创建健康社区建立了高效的指导、服务与协调平台。三是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有部电影叫《春苗》,描写了农村"赤脚医生"肩背药箱,走乡入户服务患病群众的真情故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各类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在竞争中的脱颖而出,传统的乡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了挑战与冲击,看病难成了群众议论的热点。以社区建设为基础,重构农村合作医疗型的健康服务机构,成了我镇和各地努力的方向。近年来,我镇通过镇村二级投资,对全镇22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市a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原来设施较差的牛桥社区,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具有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全市村级堪称一流。为展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新风采,我镇在全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硬件全面升级的基础上,全力提升内涵服务质量,确保20__年市级示范服务站、先进服务站超过55%和90%。按照市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要求,我镇全面配置服务站服务设施和器械及健身、康复设施。

四是推行医社联动的举措。伴随着农村社区化进程,社区卫生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医社联动成为提升社区服务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建设新农村中,我镇以建设城市型的市第三人民医院为龙头,把医院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建立镇医院、镇卫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相互捆绑、联动式工作机制。市第三人民医院全力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每星期派出一名骨干型医生,分批定点深入各社区,对社区医生科学诊断、处方书写、合理用药、预防保健等方面巡回指导,以整体提高社区卫生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也分期分批派出社区医生,深入镇医院进修培训,以期把医院服务管理经验带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各社区还组织市、镇医院医务人员,经常深入社区,为群众义务把脉问诊,开展把摊服务。互动式的服务,得到了群众的肯定。

五是建立多元化的救助保障体系。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及大病风险报销制度,是政府救助与社会自救相融合的保障机制,成为农民群众解决看病贵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镇在为患病群众结报医药费每年都达到上千万元,并建立起了参加合作医疗人员"ic卡"结报手续,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医疗报销,构成了农民与城镇相近的医疗报销制度。除了传统的合作医疗外,政府、社区与群众共同参与,建立互的服务救助体系,同样是化解看病贵的有效举措。要发动社区企业共同参与,特别是建立企业职业病社区防治机制,要通过政策引导,激励社会力量从事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保障事业,采取党员、干部与大病户“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建立民间性的帮困体系。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爱心行动的深入,这样的体系正在建立起来。

三、培育健康理念,在普及教育中提升健康水平。

人民的健康,家庭的健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让人民群众都形成到想健康、讲健康的理念,开展科学健康普及教育,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增长群众预防疾病、抗衡疾病的基本能力,这些是实现人人健康的有效良举。这样的举措,成本低,效果好。为此,近年来,我镇依托托社区卫生服务阵地,以“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推动力,着力培育社区居民的健康理念,把创建健康社区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品牌。

一是宣传引导健康。发动居民参与健康行动,在参与中感受创建健康社区的内涵,着力培育健康理念,这是创建健康社区的关键。为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服务的长效机制,围绕创建“健康进社区”、“创建健康型小区”,“健康型家庭”等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社区宣传,韩山等社区都把设置了健康科普宣传橱窗,发放了健康创建倡议书、健康知识读本,真正做到健康创建宣传深入人心,让居民知晓健康知识,并采取定期组织健康大课堂讲座及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等形式,注重培育居民的精神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行为健康,创造“人人要健康,处处为健康”的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工作理念,使健康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基本运行准则,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我镇在开展“健康读本进社区活动”中,以花园村为典型,推动面上宣传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花园村十分注重卫生与健康,早在七十年代,花园村就成为全县卫生典范。近年来,花园村发扬历史光荣传统,着力打造“生态型”、“健康型”社区,把整治卫生在环境与健康宣传有机结合起来,村里利用画廊宣传栏、印发资料、开展上门说教和社区文化等形式,推动“健康进社区”工作开展。在花园村的影响、示范下,我镇健康社区宣传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健康进社区、健康进家庭成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道风景。

二是档案引导健康。20__年5月13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来到我镇韩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看到这里环境洁净,服务周到,建立起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高兴地说:"这种医疗关怀的做法好,让百姓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当时,韩山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是全镇的样板,如今,这样的家庭健康档案典型已遍及塘桥乡村。我镇还把本镇企业退休人员1400人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化管理,对70周岁以上、地方户籍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全镇共8500人左右,这些健康档案全部进入社区管理,通过档案,为每个老人制订社区化的治病方案,达到减轻医疗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