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十篇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十篇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5:12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1

 

关键词:监督;管理;扩面;保障;待遇;支付

医疗保险基金是保障整个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常运转的基础,事关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群众的“保命钱”。随着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基金管理使用信息的公开化,如何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其安全有效运营,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当务之急应做好两件事,一是做好外部基金监管,二是加强内部基金控制。通过制定规则、加强监督、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约手段来保护参保者的利益,从而为基金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行政监督将对基金运转方向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劳动保障、财政和审计部门等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向政府和基金监督组织报告。”这一规定界定了基金监督的主要部门、基金监督的范围以及基金监督结果的处理过程。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国务院[1998]44号文件就明确提出“统筹地区应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以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这项规定体现了基金监管的社会化职能,如何运用好这项职能,对于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这种来自于不同群体的基金监督组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使用情况,促使经办部门更全面的管理老百姓的“治病钱”。随着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基金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化作为参保人员有权了解基金收支动向,监督基金使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合理知情权,要求医疗保险经办部门及时向社会公告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做到基金管理透明化、使用合理化,以便于接受社会监督。因此,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扩面征缴,不断扩大基金规模

一抓缴费基数的申报稽核,保证缴费基数“应报尽报”,保证基金的合法来源;二抓基金收缴,采取灵活缴费形式,确保基金“应收尽收”,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要确保扩面征缴数据的真实性,扩面征缴任务制定不合理,尤其是任务指标偏高将可能导致数据虚高而失真,为避免此状况的出现,应着重抓好“两个结合”。一是扩面征缴需结合不同地方实际。各地工农业发展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医疗保障各险种发展态势不一致,工业发达地区职工医保容易扩面征缴,农业为主地区新农村合作医疗容易扩面征缴,老城镇居民医保容易扩面征缴,而相对来说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的人群基金征缴的难道就大一些。二是制定扩面征缴任务需结合不同时段的实际,根据情况变化做相应的调整。扩面征缴随时间发展态势当为抛物线形,即早期由于政策了解少,医疗保障险种少,扩面征缴有一定难度;中期,随着政策的广泛宣传,广大民众医保参保意识的增强,扩面征缴相对容易。但是,目前随着医疗保障逐渐走向全覆盖,加上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面征缴难度再次加大。

二、加强管理,确保医保基金安全运行

(一)医保基金是“救命钱”,应谨慎科学使用。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及个人按比例缴纳筹集。基金筹集后,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用于门诊治疗,其余部分用于职工住院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各级财政补助和个人分不同情况缴纳筹集,基金筹集后一部分用于居民门诊治疗,其余部分用于居民住院治疗。由此可见,医保基金的总数是有限的,其作用为参保对象出现疾病时用于疾病治疗是“救命钱”,不可以滥用。一定要明白基金必须慎之又慎的使用,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用在人们群众最需要的时候。

(二)加强监察的力度,及时查堵漏洞。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上确有骗取医保基金、滥用医保基金现象的存在。当前通过超剂量用药、自行加收费用、不合理检查、将自费项目改为医保内服务项目、造假病历挂床、分解住院等手段骗取医保基金、允许个人账户刷生活用品滥用医保基金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因此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察的力度,注重从源头上及时查堵漏洞,确保保险基金每一分钱的使用都必须做到公正、透明,既不能搞暗箱操作,也不容许有骗保、诈保的现象出现。

(三)用制度规避风险,科学实施监管。

医保基金的管理是整个医疗保险工作的核心问题,实行全民医保后,将有大量高风险人员进入社会统筹,对医保基金支付能力是巨大挑战,最大限度地保证医保基金合理使用,成为顺利推行全民医保工作的关键之一。有无健全的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制,有无人品正、业务熟、作风硬、守规矩的基金管理队伍,能否对医保基金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是医疗保险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环节。能否管好、用好、控制好医保基金,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比征缴还难、还重要,“三分征缴、七分管理”,就是精辟的概括。在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把基金监督管理作为各项管理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来抓实抓好抓到位。

(四)明确基金管理要求,保障基金使用安全。

基金管理是手段,实现医疗保障是目的,基金管理部门应该结合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一是医疗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任何一级领导都无权乱批条子,不能搞“体外循环”,医疗保险基金只能用于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结余部分除留一定的储备金、周转金外,只能用于购买国债和定期存款,不能用来搞投资、买股票;二是统筹基金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收支平衡;三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能从基金中提取,由各地财政预算解决;四是建立健全基金的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五是要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医疗方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情况,加强社会监督。

三、做到平衡收支,确保待遇支付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2

关键字:医院;资金;管理

资金是医院业务活动得以持续运行的基本保证,资金是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医院运营必须牢固树立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观念。医院对资金的运用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医院整体竞争能力、医院发展潜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的重要指标。现从医院资金的构成着手,就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医院资金管理。

1拓宽筹资渠道

目前医院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的财政补助,二是药品的差价收入,三是医疗服务收入。随着国家财政状况和医院分配关系的变化,医院资金的三个来源也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财政对医院的补偿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差额补助已经名存实亡;药品销售的差价收入随着的国家政策的变更也将大幅度下调;只有提高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受政策影响下调20%~30%左右,特别是提高医疗技术劳务收费,这又受到社会与人民承受力的制约。三个方面情况使医院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如何筹措资金支持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卫生改革与医院外部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下,医院应结合本身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筹资渠道,多形式、多办法去筹措资金,解决医院资金短缺的问题。

争取银行贷款是当前医院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国家鼓励医院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资金结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来争取信贷资金的支持。

融资租赁是医院筹资的另一种途径。通过租赁引进医院急需的医疗设备,这种方式手续简便,还款方式更具灵活性,为医院的经营活动提供了更大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医院诊治水平、医疗质量的提高,可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减少医院资金投入风险。

医院合资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的产生,外部资金的注入不但增强医院的实力,解决医院资金紧张,更重要的是给医院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合理统筹安排资金

医院的所有收入,只有在全面集中管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医院资金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有利于医院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格医院银行户头管理,只有一个基本账户,多户头容易使资金管理失控。对门诊、住院收费处及平时需要现金周转的采购等部门,实行定额备用金制度,控制现金使用。财务部门对资金要改变过去一边向银行贷款,一边将暂时不用的闲置资金存入银行活期账户成为死钱而增加利息开支的状况,可以将部分闲置资金通过银行办理大额、定期的协定存款,使资金增值,又为医院盘活了资金。如何合理筹划,用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用较少的消耗取得较好的成效,使收支实现良性循环,是财务部门管好用好资金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安排医院建设时,要确保医院发展有长劲和后劲,保证医院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资金保障。

3合理使用流动资金

保证资金的循环供给是加强资金管理的关键。货币资金、结算资金和储备资金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使资金高效安全的周转。

3.1足够的货币资金是资金运作的基础。货币资金是医院实力、偿债能力、信誉的表现,但持有过量的货币资金会导致资金闲置,货币资金管理不严会导致医院资金周转延缓。因此,医院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货币资金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3.2医院要严格控制结算资金的占用,及时清理和结算往来款项,防止不合理的资金占用,以避免呆账、坏账的发生,减少资金流出,增加资金流入;对医疗应收款,要按月定期向医疗保险单位核对、结账,避免拖欠。病人欠费要加强管理和催收工作,确实无法收回的自费病人欠费,按有关审批程度批准核销。凡因清理不及时所造成的呆账、坏账损失,要追究当事人的个人责任,并查明原因,分辨情况,报经有关领导批准后,适当进行处理。

3.3储备资金的占用要科学合理,储备是否在规定的限额内,避免盲目采购带来的资金闲置,从而资金利用率低下。其中,药品管理要遵循“定额管理、合理使用、加速周转、保证供应”的原则。医院库存物资管理必须既要保证医疗业务需要,又要防止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为提高库存物资的使用效益,必须做到库存物资的存量要适中、储备要适宜、适用和库存物资的安全、完整。

4固定资金的管理

固定资金的增减变动,反映固定资产的更新变化,也表明医院的规模发展和医疗技术手段进步的速度。把握好固定资产的投向投量,在保证医疗服务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提高医疗设备的利用率就能提高全部固定资产收入,固定资产利用好,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越大。对医院购置和更新大型、高精设备前,应对其设备的使用率、社会和经济效益等作全面、充分的市场调研、预测分析、专家论证等可行性研究,再审批,公开招投标购置,以免盲目、重复购置,闲置或半闲置设备,造成资金浪费。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的管理,包括购进、使用、维修、保养和报废,让资产存量符合实际价值。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的清查或抽查,保证财产账实相符。

5加强财务监督,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机制

财务监督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职能作用,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考核。医院的财务监督存在着微观监督失控、宏观监督乏力的现象。有些医院不顾财力可能,盲目搞基建,买设备,造成家底亏空。为此,要把财务监督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监督是手段,管理是目的,把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到资金管理的始终。

医院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指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考核办法,明确各岗位的目标责任制,明确奖惩,鼓励增收节支,充分发挥科室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消耗,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的重点应放在资金的预算管理上,编制预算必须遵循“收支统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年度收支预算的审查工作。

财务监督的方式主要有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两种。医院财务监督应以日常监督为主,专项监督是对一些特殊项目的监督、考核。医院财务、审计、设备和专业管理人员在院领导的直接统帅下,应对医院的基建项目、新购设备、维修工程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实行公开招投标,并对合同的签订、付款、验货等环节进行监督把关,以保证资金运用能产生最佳效果,提高财务监督效能。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筹资;政府责任

一、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的医疗保险行业是一个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以及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需要政府从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干预,承担起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制度设计责任。由于需求无限和供给有限,医疗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如何筹集更多的资金及如何有效配置医疗资源的问题。对此,市场机制通过将医疗保障与缴费挂钩可以解决筹资激励问题,但容易将缺乏收入来源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效率有余而公平不足。如果由政府统一提供,不仅受政府筹资能力限制,还难以解决效率低下、过度消费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设计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框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选择多元化的医疗保险筹资模式,建立包括筹资制度、基金管理制度、监管制度、弱势群体救助制度等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为筹集充足和稳定的医疗基金,提高社会对各种疾病的控制能力,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增强医疗保险筹资的强制性。二是资金投入责任。由于医疗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容易导致需求和供给不足,以政府财政投入弥补市场失灵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使是美国这样强调个人责任的国家,三个资金来源(消费者或病人、私人医疗保险和政府)中,占最大比例的仍然是政府。但政府投入并不是政府举办全部医疗机构,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国民健康产出是政府选择干预目标、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的唯一标准。三是独立监管责任。由于医患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摆脱对医生的依赖,存在供方主导需求的问题。为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抑制医疗费用的上涨趋势,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必须对医疗活动进行监管,这种监管一般通过独立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机构的另一重要任务是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人们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心,提高市场主体缴费的积极性。

二、我国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责任缺失的表现

1.筹资目标不清,责任不明确。受资金投入限制,现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低水平”为起点,只能保证城镇职工最基本的医疗保障需求,保障层次低。同时,尽管制定了“广覆盖”原则,城镇中的失业人口、外来农民工等人群仍被排斥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这些弱势群体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最弱,但在遭遇疾病时却得不到医疗保险的保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度市场化的改革使医疗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医疗服务越来越向富裕阶层倾斜,难以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相关的筹资模式和具体制度也应随之做出调整。但如何调整,如何变革,以“市场主导”还是以“政府主导”,到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以至于出现了“一年深入调研、二年出台政策、三年宣传成绩、四年暴露问题、五年推倒重来”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筹资目标和完善的筹资制度,相关主体筹资责任不明确,作为筹资主体的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在医疗机构推行市场化改革,医疗保险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供求矛盾突出。

2.政府投入不足,城乡结构不合理。由于政府在医疗保险筹资中的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地方财政承担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却缺乏相应的财力,导致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从卫生总费用结构看,政府预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25.0%下降到2002年的15.21%,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例却从1990年的38.0%上升到2002年的58.34%,增幅超过2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投入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国家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在政府投入中,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城乡投入结构也不合理,用于农村的投入不足总额的20%,城市人均占有的卫生费用为农村的3倍多。这种资金分配的城市偏向严重影响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绩效。即使在农村地区内部,由于主要是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决定了各地的经费投入存在较大差异。

3.制度设计不合理,缴费主体积极性不高。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是在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基础上确定覆盖范围的,多数地区的医疗保险机构在计费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依据正规就业水平设计,不适应非正规就业的情况。由于非正规就业者只有收入,没有工资,要将其纳入到保障体系中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员普遍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过于狭小,一方面影响了医疗保险风险分担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们对财务稳定性的信心,对筹资非常不利。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名义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疗保险基金筹集的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名义工资外收入逐渐增加,甚至远远超过名义工资,名义工资并不能准确反映个人的真实缴费能力,以名义工资作为缴费基数的筹资公平性受到质疑。同时,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体制单位缴费额度不一,体现不出公平原则,相当多的企业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隐瞒企业工资总额,效益好的行业和企业不愿意加入,直接造成保费的流失,影响筹资规模和医疗保险基金的互助共济能力。

4.基金管理不规范,老龄化储备不足。在现行的统账结合模式下,个人帐户的资金所有者是缴费职工,统筹基金所有者是国家,但具体管理机关却是分散的各地政府的医疗保险机构,相关利益者缺乏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参与和监督,医疗保险基金成了一个黑箱,部分地区基金的收支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基金的收支情况成了一本糊涂账,贪污、挤占、挪用情况屡禁不止,直接威胁到所筹集资金的安全,也为未来的支付埋下隐患。与此同时,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很难实现,统筹层次低,县市级统筹的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集中程度高,风险分散化程度低,稳定性差。现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设计的目的是激励个人积累,形成对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还可以作为老龄化的储备。但支付制度的设计使职工倾向于尽快花完个人账户的钱。由于存在历史欠账问题,在职人员既要承担自己的缴费,也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的缴费,现在在职人员未来医疗费用的来源又要依赖下一代,这也给医疗保险制度的连续性埋下隐患。因此,目前医疗保险形式上是统账结合,实际上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有的基金结余将很快被消化掉,基金也会形成比较大的缺口,资金筹集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5.宏观管理未理顺,微观监管缺位。从宏观层面看,虽然在医疗保险改革中引入了市场化因素,但并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化监管体系,医疗保险宏观管理涉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条块分割问题仍然存在。多头管理不仅使医疗保险改革方向和目标不协调、不统一,还使医疗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受到影响。在微观层面上,由于已下放了药品经营权和定价权,医院、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医院、医生与药商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选择和使用药品,药品价格失控、伪劣药品泛滥及滥用药品等问题愈演愈烈。由于主要管理部门与医疗服务提供者间有密切的利益关系,对药品生产许可、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及价格的管制日益放松,很难站在第三方的公平角度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管,从而使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日益突出,医患关系紧张。

三、完善医疗保险筹资过程中政府制度供给责任的对策

1.明确筹资目标与责任,提供制度框架。首先,应确定医疗保险制度应提供的保障水平和人群范围,以明确医疗保险的筹资和筹资强度。其次,应合理界定政府、企业、个人在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在筹资中的责任。政府供给的边界应限于公共卫生和对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救助。即使在这个范围内,政府也可通过公共采购的方式,从营利或非营利的私营医疗机构获取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服务。其他医疗保险的提供和购买应主要依靠市场来完成,政府可根据公共需要提供政策扶持、财政补贴、业务指导。在此基础上,应对各方责任予以明确,并提供一个制度框架,以保证医疗保险资金筹集的稳定性,建立良好的筹资秩序,克服目前政策主导型架构下的各级政府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的前后多变性和上下矛盾性。

2.完善政府投入制度,多方筹集资金。缺乏合理的财政投入体制是政府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为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制度,应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医疗保险资金筹集中的责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配比例,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尽可能做到各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解决各地财力差异和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应在税收、信贷、投融资、土地等方面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特别是非政府的投资,包括一部分慈善组织的资金投向医疗卫生行业:一是参与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对原有的存量资产进行重组。二是直接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分离,大量“单位人”将变为“社区人”。在新增投资中,应充分重视对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资。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4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保险基金实现保值增值有限

《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社会保险基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国务院规定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进行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

目前,有关部门及受委托单位已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是部分的、局部的、有限的。包括涉及社保基金量小,没有包括五个险种的累计结余基金等。投资运营的实体仅限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尚未被授权进行运营,投资的收益及增值效应极其有限,远不能满足参保人员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的需要,远远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标。

(二)医疗服务市场高度垄断,医保基金管理、医保付费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积极应对市场化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在医保市场,医疗服务供给方高度市场化且高度垄断,而作为医疗服务需求方――医保制度、医保基金管理及其付费方式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充分发挥医保基金资源在市场中的杠杆作用,使医疗服务需求方在市场经济中处处被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医疗机构为追逐利润和谋求自身发展,加上医学科技的进步,医疗服务高度市场化,而且是高度垄断的市场,垄断助推了“以药养医”的利益机制。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生握有消费决定权和供给决定权“二权合一”的绝对主动权,使得参保人员、医保经办机构在医疗消费过程中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此外,医药价格不合理甚至失控,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制约作用远没有得到发挥。于是,便有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三)医保基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和全民医保的启动运行,标志着我国已基本解决了全民医保从无到有的问题。如何实现从有到好,需要解决的难题还很多。如医保费的征缴、统筹基金管理和运营等仍不完善、不规范,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1.维持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任务艰巨。医疗保险在平衡公平诉求中的福利化趋势;基金收入的能力赶不上基金支出的需求;医疗服务市场化、医疗费用增速与保障能力的差距拉大;医保付费方式改革推进不尽如人意、医保基金保值增值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2.医保基金不仅承担支付参保人员医药费用的功能,同时还承担解决一些历史问题的责任。老企业、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企业改制中退休人员作为改制企业一部分整体参保,而这部分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在职人员经改制分流,人员大幅度减少,为解决企业退休人员和接近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虽然尚能一次性收取一定的保费,但远不能平衡基金的需要。

3.医保基金的使用绩效低,医保付费方式不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往的医保支付方式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这是造成医保基金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付费方式不仅不能对医疗服务提供方实施有效监督制约,促进其进行合理有效治疗,而且对过度治疗、过度检查等滥用医疗资源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结果是,既损害了基金的使用绩效,也损害了参保人员的保障权益。

4.医保基金监管力度还不够,造成基金流失。由于医保经办机构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限制,有关部门对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不够,造成一些挂名住院(包括参保和非参保的),尤其是挂退休人员名住院或异地就医的现象,导致基金严重流失。

5.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一些统筹地区由于医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或是系统规模较小、功能不完善、运行速度慢、资源数据库容量有限、兼容性能差等,未能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监控过度医疗、反欺诈的预警系统,对合理控制基本医疗费用增长、减少基金浪费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

6.人员构成老龄化。参保人员结构失衡,加大了基金运行风险。自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参保人员已基本覆盖至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灵活从业人员、农村户籍人口以及城镇居民,基金运行亦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据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大于65岁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7%,到2008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3%。参保人员老龄化的速度明显高于扩面和基金增长的速度,基金运行风险凸显。从广西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构成看,2010年,退休人员占总参保人数的比例高达29.74%,比例严重失衡。

二、按市场规律的要求运作

所谓医保基金市场化运营就是通过国家立法,授权国家有关专业委员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保证安全、注重效益的投资原则下,通过对医保基金规范、稳健、专业化、市场化运作,以实现医保基金收益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基金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模式。

按市场规律管理医保基金,实现三方共赢。用人单位及其参保人员将医疗保险费缴纳给医保经办机构,是希望医保经办机构成为自己的经纪人,作为需求方利益的代表与医疗服务机构(包括医院和药店)进行团购谈判,购买医药服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以集体的力量,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从而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限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约束医疗费用飞速上涨,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各类医疗机构则通过展开充分的竞争,争取更多来自医保基金的支付,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并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医保基金市场化就是回归其资源的属性,建立以医保基金为主导的卫生资源配置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使参保人员不再“看病贵、看病难”,医疗机构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发展,医务工作者因改革而使自身技术和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基金市场化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因此,为发挥医保基金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国家有必要立法,将基金在确保安全、有效监管前提下纳入市场化运营,使医保基金健康、安全、可持续、科学发展,以最大限度满足参保人员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的需要。

三、医保基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市场化运营已经在限量、局部进行,取得了一些收益,但还远远不够,仍需要配合国家深化医改规划,作更深层次的改革和更大规模的运作。

(一)在政府宏观指导及有效监管下进行市场化运营

国家通过立法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遵循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原则,按照循序渐进方式进行专营或委托经营权。

1.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投资,使基金保值增值或使基金发挥最大绩效。基金投资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2.进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通过团购的力量提高基金的绩效。要把医保基金团购按市场规律进行运营,医保经办机构在与医疗机构谈判医保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或按人头付费标准等凡涉及医保基金付费时,都可以进行协商谈判。通过团购谈判达到“医、患、保”三方共赢。要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凡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耗材,由医保经办机构与药商谈判,在谈判中形成一个既能反映价值又能反映供求较为合理的价格。

(二)建立奖励机制

1.参保人员参保期间,在一定期限内没有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包括门诊)支出的,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基金划入其个人账户的奖励。

2.连续累计缴费达到一定年限的,给予增加一定数额的统筹基金报销比例。

3.体检。参保人员连续参保达到一定期限后,可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体检服务费用。

(三)向有利于控制和减少疾病的领域投资

国务院副总理提出:“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扩大覆盖人群,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切实提高防病能力,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

国家或地方通过立法,允许专营机构或委托运营机构每年从基金结余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经费用于有益于参保人员身心健康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宣传医学常识,将健康管理前移,将医疗保险工作前移,以达到增进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实现“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的目标,同时,也减少基金支出。

1.配合有关部门,提供一定经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2.普及宣传科普知识。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普及医学常识、疾病预防与控制知识等。如怎样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医疗保健知识。

3.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体检,给参保妇女提供定期专项检查如妇科病、宫颈癌、乳腺癌等普查,还可以进行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普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基金的支出。此外,还可以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预防保健,将预防保健纳入医保基金的支付范围,从而大大提高基金的使用绩效。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5

关键词:医院资金管理对策措施

abstract:Financialmanagementisnotonlythemaintaskofmedicalandhealthsystmreform,butalsothecoreofhospitalfinancialmanagement.thisarticalstartswiththecurrentproblemsexistinginhospitalfinancialmanagement,andpropsessomemeasuresforhospitaltoenhancefinancialmanagementandimprovetheefficiencyoffinancialrunning.

Keywords:Hospitalfinancialmanagementcountermeasure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规范医院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资金是医院各项活动得以持续进行的基本保证,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资金管理的好坏,不仅是评价医院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

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检查收费降低,财政补助弱化,医院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将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这对医院资金的管理和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医院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弥补医院经费不足,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当前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当前医院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保及新农合结算资金回款期过长

根据现行的医保及新农合政策,医院先垫付应由医疗保险机构承担的费用。以我院为例,医保及新农合款每月占用资金约在3200万元左右,随着参保人数的逐年递增,医保及新农合款占用医院资金的比例还会大幅提升。目前医保的每月结算额约为当月发生额的75%,差额部分在年末按照医保结算年度考核指标拨付;新农合管理机构配备相对薄弱,结算期大致在4-6个月之间。由于结算滞后,且是差额结算,使得医院的账面收入与现金流入存在时间性差异,医院资金无形中被侵占。同时,由于未达到年度考核指标等各种因素,医院被医保机构拒付的金额较大,由医院先行垫付的费用无法如数返还,增加了应收医疗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利益。

(二)闲置与短缺资金缺乏有效调控

医院对资金成本、货币时间价值的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资金闲置与短缺缺乏有效的调控。一方面医院要靠银行贷款来发展建设和投资,向银行举债加大了医院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医院对贷款所筹资金缺乏有效管理,较多的闲置资金沉淀在银行账户。货币资金存放银行虽然能带来一定的利息收益,但其贬值速度远远超过存款利率,而且还要承担高额的贷款利息,导致医院资金贬值。因此,要杜绝一边贷款,一边将所筹资金存入银行的错误做法。

(三)项目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医院项目资金缺乏理性投入。比如设备投资,部分医院在创收的冲动下,没有科学的分析设备服务需求、实际支付能力以及投资回报率,在缺乏项目可行性研究,缺乏风险与报酬衡量的情况下,盲目、重复的购置大中型医疗设备。资产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使用率低下,造成资金浪费。

(四)资金预算流于形式

预算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相对薄弱环节。由于长期以来的观念问题及历史原因,预算工作基本成了一种向上级主管部门的报告,预算编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申请财政拨款,而不是内部管理的需要。医院的预算管理停留在制定制度层面,资金预算与业务科室的工作计划没有直接关系,实际工作也不根据预算安排,预算不能使计划发挥应有的作用来指导和约束管理行为,预算管理更多的流于形式。缺少预算对资金的合理调度管理,这样的后果是造成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计划性。

(五)内审方法滞后

医院目前开展的内部审计,在操作上还是以传统的手工翻阅账本为主,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审计资料进行整合,审计方法和程序基本停留在现场审计的经验审计阶段,管理型审计开展较少,致使审计成效不大。内审方法滞后,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阻碍了医院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加强医院资金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缩短医保及新农合资金的回款期

医院要缩短医保及新农合资金的回款期。一方面,必须安排专人按月定期与医疗保险机构核对、结算。核对医保及新农合数据之前,利用医院与医疗保险机构的联网,对数据信息进行事前审核,减少医疗保险机构对费用审核占用的时间以及差错引起的回款滞后,缩短资金回款期。另一方面,医院应根据医保及新农合政策的内容,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了解资金拒付原因及拒付构成,最大程度降低拒付比例,推动资金快速回款。同时,主动与医疗保险机构协调,建议其按照医院实际情况核定年度考核指标及回款比例,缓解医院资金周转压力。

(二)资金投放向有效益的项目倾斜

医院进行项目决策时,资金应当向有效益的项目倾斜。利用医院成本核算积累的资料开展投资效益分析,科学测算成本回收率、回收期。以设备投资为例,在确定具体设备时,明确两个必须:必须满足医疗急需,能够促科研、促技术、促效益;必须具有先进水平,设备的领先程度确保未来5年不落后。项目资金渠道有四方面:一是利用医院内部自有资金;二是利用社会资金主要是向银行申请贷款;三是争取政府的一定财政支持;四是接受基金组织、慈善机构的捐赠。

(三)提高资金的日常循环供给

保证资金的循环供给是加强医院资金管理的关键。一方面,要保持最佳的现金结存额,在满足日常运转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现金的持有量;同时,控制现金支出,在不影响医院信誉的情况下,尽可能推迟款项的支付,充分利用银行存款的浮游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往来款项的管理。第一,加强病人欠费管理,对病人欠费按照账龄长短进行分类,分析欠费形成原因及回款概率,按照欠费形成期短回款率高的规律,有重点的进行催款,确实无法收回的病人欠费,按有关程序报批核销,确保资金占用的合理比例;第二,加强病人预交款管理,对病人预交款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改变传统的总账单一核算模式,通过分类核算,月末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保证医院周转资金的来源完整无误。除此之外,要加强收费管理。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现金收缴制度执行情况,在现金收缴过程设置“双人签名”、“双人核对”环节,安排专职会计人员逐层审核,通过在银行开设现金缴存子账户,实施医院和银行双向监控,防范资金挪用风险。同时,应用计算机系统取代传统的手工核销票据,按核定周期领用票据,减少收费员空白票据周转数量,缩短资金在收费员手中滞留时间,加速资金回笼。

(四)健全预算管理

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能够合理利用医院资源,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首先,要建立合理的预算组织机构来保障预算任务的完成和预算控制。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构建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办公室、责任中心、预算员组成的医院四级预算组织体系,预算管理委员会在组织体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是最高管理机构,由医院院长亲自主持工作,并由临床医技科室、行政职能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组成。其次,以预算总成本为基础,将预算总成本细化分解落实到成本发生的所有部门,形成约束各预算部门管理行为的预算成本。借助预算的编制和预算控制,保证资金安排的科学、合理。最后,各预算执行部门应在当期预算执行完毕,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提交预算进度报告,内容包括:预算差异分析、业绩评价、调整政策与建议。最后,预算管理机构要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预算严格执行,避免计划外、无计划使用资金。

(五)加强内部审计

加强医院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医院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旧的内部审计局限于审查经济活动是否合规,而现代审计则要求合理准确评估财务状况,内审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医院的内部审计应该立足于医院的实际,把审计的重点放在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上。医院内部审计在方法上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内容上要包括经济活动合规性审查以及经营效益的评估。通过加强医院的内部审计,进一步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三、结束语

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改善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从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疾病风险分担能力和满意度。面对新医改形式下医院多方面的资金需求,一方面,医院要解决当前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资金分配方向和具体项目,使有限资金取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医院要不断探索如何加强资金管理,以应对新医改形式下突现的一系列资金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戈,陈乃.如何管理医院资金?[a].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暨第二十一次学术年会专辑[C].湖南省卫生经济学会,2007;3

[2]何素华.浅析如何发挥现金流量表在医院资金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外资,2011;06:87

[3]张亚林.在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医院资金管理的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45-47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6

关键词: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医院的固定资产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五大类。以我校三家附属医院固定资产构成为例,固定资产共计近2.42亿元,其中医疗专业设备占固定资产的65%,单价万元以上的专业设备多达500台以上,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这些资产的管理和高效运行将越来越重要。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淡薄。医院固定资产的特点是品种多、数量大、分布广,清查不易,容易造成流失。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型精密贵重设备的需求进一步加大,更新速度增快,从几百元、千元的小设备到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大资产,种类、数量日益增多,管理起来的确不易。目前集中的问题是大多数单位由于面临市场压力,对购置医疗设备积极性比较高,每年资产总额都在不断上升,而对购置后如何有效使用、如何妥善保管资产方面重视不够,对资产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过问不多,从思想上没有真正树立起资产管理意识,认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制度制约,以至于管理和使用人员上责任不明确,工作措施不力,从而造成普遍存在着的“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公物私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情况,影响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统一的部门,形成多头管理,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财务部门管账不管物,总务设备等部门管物管明细账却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各领用科室没能明确专门的资产管理人员,未建立起分户账,或者账本建立极不规范,不按部门、金额等设立账户,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资产管理部门对自己管理的资产部分不清楚、不了解,对有什么资产全凭大脑记忆,这样账实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与科室实际不相符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使账账、账物之间不衔接,有物无账或有账无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大家共用,出了故障谁也说不清楚怎么回事,都不愿出头维修,最终导致医院固定资产普遍存在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等问题。

(三)出入库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专职管理人员缺乏,医院的资产管理人员大都兼任其他工作,专业人员少,人员流动性大,配备随意,在这次清查中我们就发现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没有统一的固定资产入账标准,入账标准因人、因时变化,不按规定办理出入库手续。例如,有的将归属到低值易耗品的钳子、夹子、手术灯等统统列入固定资产,有的管理人员今天按固定资产入账,明天又按低值易耗品入账,导致固定资产数据不实,为后期固定资产的核对、使用、盘点、维护等带来一系列问题;其次,出入库制度落实不力,如二附院2008年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设备Ct250万元,未按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方法登记入账;另外,部分新增的固定资产由于没有正式收据或因赊账购入等,未能及时办理登记入库,所以也没有入账;再次,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由于医院资产品种多、数量大、使用分散,医院财务科或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很难深入到各使用部门加以认真清查盘点,从而造成固定资产在清查、报废、毁损处理上监督欠缺,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随意就可报废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设备,部分已报废的专用设备有的放在楼顶上,有的放在床下面,随意报废的现象严重,同时由于没有出库手续,已经处理不再存在的资产仍然留在财务总账上没有得到及时的账务处理,而且逐年递增,造成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

(四)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1、资产在购置环节和管理环节中存在一人兼职互不相容的多岗现象,不符合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的会计原则。譬如,医院药械科负责固定资产的采购、同时也是保管、验收人,缺乏监督制约机制,手续不完备,存在管理漏洞。

2、对离职调动人员如何办理移交手续等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物随人走”或者报废移交,新上任者再重新操办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医院需要更新和处置固定资产没有完善的审批监管制度,而是由领导说了算,甚至出现了随意变卖,低价处置固定资产的现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此管理形式往往将资产盘点与物品管理工作交由一人完成,易形成虚假盘点,按账抄列,导致账实不符,造成资产游离于财务监管之外。

(五)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目前,按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账面所反映的固定资产价值都是构建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这与真实价值相差甚远,造成财务报表中普遍存在着虚增资产、成本核算不真等问题,未能真实地反映医院财务状况,缺乏严谨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机制。根据医院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医院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一般来源于专用基金,而专用基金来源于各种设备折旧的提取。当提取的修购基金不足以支付购置的固定资产时(修购基金原则上是不允许出现负数),《医院会计制度》中就没有明确规定该如何做。如,某医院修购基金的余额为800万元,银行存款为1,500万元,医院为了提高服务水平需要购置价值1,000万元的大型设备,尽管医院银行存款足以支付这笔费用,但由于修购基金余额不足无法购买。实际情况却是,各家医院的修购基金都是负数,有的高达负几千万元,而医院为了不失去快速发展、扩大规模的机会,依然购置固定资产,医院在会计实务上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医院固定资产账面原值越来越大,固定资产老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另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的使用比较含糊笼统,这样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也不能给医院管理者提供客观的固定资产评价依据。

二、应采取的措施

(一)落实责任,强化管理培训意识。医院规模越来越大,固定资产越来越多,如何管好医院的固定资产,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为临床服务,为病人服务,对财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重视财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爱岗敬业,履行岗位职责。对各类资产进行分类分部门管理,各部门资产管理落实到人,定期进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其次,重视财务人员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

(二)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医院定期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等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保管不善、账实不符、闲置浪费的问题,提高医院固定资产的运营收益。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将科室的成本消耗与科室、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实现成本控制管理。制定和完善固定资产的购买、验收、入库、出库、领用、保管、处置和报废等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制度,使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有法可依,杜绝管理中的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奖惩机制,以加强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监管意识。

(三)实行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医院部分专用设备由于升级换代速度较快,淘汰率高,医院应成立由财务科、各资产主管部门、监察科室的有关人员组成资产清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对长期闲置、盘亏盘盈、待报废的资产,应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逐笔查明原因,共同编制盘盈、盘亏处理意见,分类汇总后报医院会议研究,按有关规定手续进行处理。对人为的盘亏、毁损应追究保管人员、保管部门的责任;对违规操作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所购的固定资产已经投入使用但货款未结算完毕的,及时办理验收、登记入库手续;对不能使用、无维修价值的固定资产按规定的程序及时上报审批予以报废;对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的调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保证医院资产的真实性。

(四)建立三账一卡制度,做到制度到人,有账有物,账物一致。由医院财务部门负责建立并登记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对全院固定资产按科室及资产大类实行金额控制。由设备科、总务科等资产主管科室建立二级明细分类账,按资产的类别、名称、规格分别设置账户,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使用部门在办理固定资产领用、调拨、报损手续时,一般由护士长或科室核算员负责登记,由资产管理部门在登记卡上记录财产增减情况,并在本部门建立相应的数量台账。财会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进行账账、账卡核对,保证账账相符、账卡相符。

(五)参照企业对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和管理建议,完善会计核算方法。近几年,要求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呼声越来越大,固定资产的核算是一个重点,事业单位同企业一样,其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使用与否、使用程度如何都会发生各种损耗,资产价值也会随之减少。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尤其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以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增值、减值的情况。应加强对医院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改进,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增加“累计折旧”科目,设“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建立符合医院内部资金循环和价值补偿机制,达到其资产价值管理和实物形态管理的统一,使之更合理、更科学。

(六)建立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引进现代化管理手段。目前,传统的手工管理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医院正逐步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来进行医疗设备,财产物资的管理,能够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快速、详细的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入库、出库、调拨情况,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大大提高管理效益和管理质量,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州.谈新制度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国卫生经济,2006.2.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7

据统计,法国年人均光顾医疗机构14.8次,每年有1300余万人次住院治疗,约占全国人口的22%。1995年,法国人均医疗支出12000法郎,年人均向社会保险机构报销医药费20次。法国用于医疗方面的总支出为7820亿法郎,其中69%由社会保险报销,约5400亿法郎。

医疗保险制度构成和承载方式

法国医疗保险是其12种社会保险之一。它主要分为三种主要保险制度。第一种是基本保障制度,由医疗保险组织起草。据2009年底的统计,基本保障制度所惠及的人数已经接近5700万人,相当于法国总人口的89%。基本保障制度主要对抗五类风险,即疾病、生育、伤残、死亡、工伤或者其他职业病。它是改善人口健康状况的一种有力管理手段,能在加强健康保障系统工作效率的同时,调整健康及医疗的支出改革。

第二种是农村特保制度,由法国农业社会互助组织管理中心起草,辐射所有农业及矿业劳动者。

第三种是个体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艺术家、商人及其他自由职业者。

此外,还存在针对特殊行业、特别工种的医疗保障制度,如法国国家铁路公司的医疗保险制度。如此一来,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了全民。

法国医疗保险的运作机制同其他类型的保险一样,建立在如何应对疾病治疗引发的经济及财务风险之上,还同时承担着社会财富包括政府支出的分配任务。

医疗保险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承载形式。

其一,医疗保险涉及经济支援保险。社会个体由于面临风险而得到保险,比如事故或者疾病;以及个体需要照料关怀而得到保险,包括医疗药品的支出成本、医疗护理、健康体检等。这两项将根据法国医疗保险费率表进行补偿。

其二,医疗保险组织构建了一张关怀网络。医疗保险协会联系相关的药品供应商及医生,通过订购一系列的医疗服务,对网络内的会员进行健康关怀,或者将所购买的药品卖给需要的人群。在这种组织形式下,最极端的形式就是被保险者没有自己选择医生的权利,但是他们享受免费的诊疗或者获得全额补偿。

公共医疗保险体系制度可以由国家承担,也可以由相关的私人机构承担。医疗保险的组织形态完全自由。医疗保险的受益人在参与公共保险的同时,可通过保险公司或者互助组织选择购买私立保险。

保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法国医疗保险制度包含两种补助形式,一是与疾病相关医疗开支的部分及全部补偿,即非现金补偿;二是因停止工作造成阶段性工资损失而进行的现金补偿。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疾病医疗保险还包括残疾抚恤金。

法国政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制定了医院收费、自由医师酬金、医保药品范围和价格标准。医院收费、自由医师酬金由疾病基金会与代表医师的劳动工会间签约确定;由医疗保险支付的医疗服务、药品范围及其价格,由中央政府卫生健康经济委员会与药厂和行业协会协商后统一确定,并不定期调整;医保范围外的药品遵循市场自由定价,由个人自付。

法国的医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医生是普通全科医生和一般专科医生。第二类医生是有名望的专科医生。他们可自由选择工作地点,拥有提供医疗服务数量的自由权利,其报酬来源于对患者的服务次数和按服务项目的收费。

因为医疗资源非常丰富,法国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自由执业医生和医院过剩的现象,这也给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

在法国,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生。不过88.7%的参保患者在生病后还是会首选第一类医生。

不得不提的是,法国的药品消费位居欧洲之最。在90%以上的就诊中,医生都会开药,年人均消费50盒以上的药品。参保人一般个人自付30%的医疗费用,有的药品要自付65%,其余费用由医疗保险地方管理处与自由执业医生或医院按月结算。

一般医疗补偿金将在患者使用健康保险卡就医后的五日内,通过银行转账,将资金划转至被保险人及权利所有人的账户内。但针对住院治疗的患者或者与医疗保险支付中心签订协议的医生、药剂师,可以采取第三方发放医疗补助。被保险人只能针对没有得到社会保障补偿部分的医疗支出进行申请补偿。该部分费用将由第三方直接划转至医生或者药店账户。

除了医疗补助,在职人员在病假期间可以领取原工资50%的生活津贴,产假、工伤获全额补贴。经济困难人员还可以适当提高补贴比例。

三大管理体系

法国医疗保险体制采取“政府决策,民间运作,垂直管理”的模式。医疗保险决策由中央政府提交议会批准,法令通过后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医疗保险机构作为政府的受托人,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协议具体实施政策规定,经办社会保险业务。

法国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主要分为基金征收体系、医疗保险管理体系和医疗保险支付体系。

法国基本社会保险是混合筹资体系。疾病医疗保险在垂直管理模式下,实行基金“收支两条线”。基金由国家社会保险基金征收中央管理处,及下属的地区社会保险金征收办公室统一征收。社会保险费征收又称社会保险金的分摊。个人基于工资收入水平分摊一般社会保险金,雇主依法每三个月主动缴纳一次社会保险费。逾期未缴纳的人员,地方社会保险金征收办公室先电话提醒,两周后仍未缴的发书面警告,对拒不缴纳的有权直接用其账户或财产强制抵费。

医疗保险管理体系是由国家医疗保险管理结算中心及下属的医疗保险地方管理处组成。它是法国医疗保险管理的领导和核心部门,在医疗保险中起着重要作用。

顾问医生是法国医疗保险地方管理处中一个特殊的角色。其直接隶属于中央管理机构,在地方社会保险机构中独立行使控制管理和调控职能。其控制管理包括对失业、残障、工伤等的保险金赔付、过度医疗服务等滥用行为的控制,及对医疗服务契约双方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其调控职责主要体现在通过加强与医疗机构的交流来控制和规范医疗行为,清算卫生事业管理经费;协调医药公司与医保的关系。

顾问医生还有权检查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缩短和取消休假;对发放残疾补助金的患者进行残疾程度的鉴定;检查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服务的真实性和必要性,拒绝支付虚假病情的治疗费用等。

医疗保险支付体系由国家和地方医疗(养老)保险结算中心组成,主要是直接支付经审核合格的医疗保险费用。

法国个人医疗费用的77%由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其余的12.5%由补充医疗保险支付,1.5%由国家救济补助,9%由家庭及个人承担。

振兴计划抵御危机

社会医疗保险经费的筹措完全受社会保险资金管理办法的制约,当然该项法案对社会保险资金的筹措也起到了保障作用。每年,议会根据社会保险资金管理办法所确定的预算支出进行投票,进而确定每年医疗保险支付的主要目标。

近年来,法国社会保险的预算赤字已经出现急剧恶化的趋势,赤字从2008年的440亿欧元发展到2010年的1160亿欧元。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及社保基金缴纳总量的下降,对整个预算赤字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在此背景下,法国健康卫生部与预算部已达成较为一致的协议,即控制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并于2015年实现医疗保险账户的收支平衡。

医疗保险戒备委员会是由议会负责的致力于医疗保险事业支出改革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解决如何在遵循议会卫生预算的前提下,改变政府及社会保险账户与预算不协调的问题。

法国各届政府采取的措施,无一例外都是在确保卫生健康蓝图不变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在短期内重建预算平衡。所有这些医疗卫生制度的计划与改革的目标都存在局限性,无非一是针对医疗卫生的费用支出,二是增加有关此类项目的资金筹措力度。

针对增加医疗卫生资金筹措的方案,有如下四个方面:通过扩大社会缴费基数及重塑资金筹措体系,包括完善医疗津贴、家庭补助津贴及工作补贴,增设社会基础交费项目等;在失业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之下,协调处理自主缴费比例;将养老金账户中更多的收入结存至社会保险账户,以便用于将来的养老支出;改善政府资金筹措方式,设立社会保险资金筹措管理办法。

对于医疗保险组织而言,如何做好风险抵御对策才是他们的工作核心。为此,法国医疗保险在2004年经过一次变革,并将其抵御危机的规划与行动进行了新阐释:发展医疗卫生预防工作;医疗卫生系统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加强医疗保险受益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控制医疗资源减少,或限制不必要的支出;建立医疗服务尤其是提供保健服务的相关组织;正确引导及控制医疗服务体系。

公共补充性医疗保障

基础疾病保险制度不能报销的部分是患者医疗费的自理部分,额度随补助金类型、保健产品的不同而不同。法国建立了补充性社会保障,以此抵御健康风险。如果缺失补充性社会保障,将直接导致其受保人放弃保健。

居民放弃保健的意愿和收入水平成反比。收入越低,放弃保健的意愿就越大,家庭受补充性制度保护的程度就越小。求助于保健体系的程度取决于投保者收入剩余的负担程度,即他们需要直接从收入中缴付的金额,而不是由第三人缴付的金额。

1999年7月27日,法国通过的普遍医疗保障法案是一个补充性疾病保险制度。它面向所有月收入低于606欧元的人,取代了省级免费医疗救济。受保者在支付费用后,便可以免费享受一揽子保健措施。

普遍医疗保障包括医疗费自理部分、医院包干费、假牙和眼科基本价格的有限超出部分。根据宪法对最低收入人群保健的保护原则,这些享受普遍医疗保障的人不能享受医疗费豁免。

普遍医疗保障的建立,使受保人放弃保健的可能性明显降低。

为了获得这一体系中的补充性补助金,受益者可以自由向四个机构求助,分别是基础性疾病风险组织、互助机构、互济机构和保险公司。

截至2006年底,普遍医疗保障基金的受益者共有490万人。在这个补充性医疗制度服务途径的选择上,88%的人选择疾病保险互助会,12%的人选择互助机构或者保险公司。

普遍医疗保障基金按包干的形式报销健康支出,其资金主要来自补充性疾病保障组织营业收入的分摊金、国家疾病保险基金的捐赠、国家财政补贴和酒类饮料分摊金的调拨,以及部分烟草消费税。2007年,法国普遍医疗保险保障基金的预算为17亿欧元。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aa运行八年来,该项惠民制度从群众抵触到认可,到目前为止,全市农民参合人数56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6%,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与此同时,随着新农合补偿范围的扩大,参合住院人数突增、住院次均费用持续增加等因素,给新农合基金支出带来了相当的风险。如何强化新农合医疗基金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也成为了保证新农合制度平稳运行的重中之重。

一、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力量薄弱。

1.由于经办机构人手不足及手工结报业务多、稽核量大,给基金的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如儋州市合管委仅有八个编制,不仅要应付全市56万参保农民当中的手工结算业务而且担负全市定点医疗机构的稽核工作,这势必影响甚至无暇顾及对定点机构及其他方面的监管,基金的安全问题堪忧;个别乡镇合管委人员配备不到位,造成乡镇、村(社区)两级监管缺失。部分乡镇的审核员是从该乡镇卫生院抽调到乡镇合管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给审核工作带来了困难。

2.是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落实不到位,使医疗机构出现大处方、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冒名就医、挂牌住院、分解收费来套取基金等违规行为,不但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增加了新农合基金的风险。

(二)基金不合理支出增加。

1.新农合门诊补偿偏低,一部分本可门诊治疗的病人,在医务人员的诱导和自己再三权衡“利弊”后,决定改由住院治疗,从而加重了新农合基金负担。

2.缺乏评价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的有效机制。病人一旦进入医院,该用什么药,该做什么检查,都是医院说了算,有些医务人员为了利益,难免出现“头痛医脚”的现象。

3.由于部分医疗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逐利倾向,医疗行为不规范,过度用药、滥检查、乱收费等造成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加重参合患者费用负担的问题比较突出。

4.不法分子套保骗保。个别参合农民伙同社会上不法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编造虚假病历资料骗取新农合资金;同时个别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通过虚开发票、有偿收取医疗证编造病例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案件也时有发生;乡村干部出具虚假意外伤害原因证明。根据新农合有关规定,有第三者责任的外伤,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都属于新农合不可报销范围。但部分乡村干部为了帮助农民获得新农合补助,授意农民歪曲受伤事实经过,并签字担保,从而使农民获得新农合补助。套骗行为更加隐蔽和狡猾,给监管增加了难度。

二、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1.要积极牵头协调增加人员编制。向社会招考一批懂医药、通财务、善监管的人才,逐步建设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水平高的稽核监管队伍。

2.要通过业务培训、法制教育等形式,增强新农合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政治素质,增强其抵制各种侵蚀和诱惑的自觉性。

3.建议提高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及其职工待遇。目前,市合管委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职工工资全靠财政拨款,无其它任何收入来源,而业务量又十分大。久而久之,监管人员难免和定点医疗机构“猫鼠同眠”。因此,一方面建议将新农合经办机构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提高其政治待遇;另一方面,对新农合经办机构实行绩效考核,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二)健全新农合基金管理机制,强化新农合医疗监管

1.要深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好“以药养医”问题。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基本药品目录诊断用药;卫生局、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要紧密监测医院检查结果阳性率和自费药比例,对超标的要做出相应处罚。

2.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实现实时监管。一是要做好各级新农合信息平台之间及其与定点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实现跨区域就诊的异地即时结算,防止利用虚假发票骗保情况的发生。二是要逐步实现从参合筹资、诊疗项目、支出审核、基金管理信息化,切实提高新农合科技管理水平。三是要对定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以及药品使用、医疗费用等情况实施便捷实时的网上监控,确保新农合专项基金的安全运行。四是可实行“新农合处方拍照比对系统”,杜绝借卡使用。参合患者就诊时,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现场拍照和图像识别,只有就诊患者与参合患者存档图像信息一致才给予报销。

3.要逐步建立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加强参合(保)人员身份信息比对,消除重复参合(保)现象,坚决杜绝虚报参合人数、虚报地方补助资金等套取上级补助资金的行为。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9

关键词:公立医院双向转诊多赢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改革的形势推动下,作为医疗卫生事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型公立医院,如何把握医疗卫生资源,站在“/政府一医院一患者”等多方层面,探索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开展跨地区合作的研究,谋求各方的共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对策,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内多数医院的双向转诊,尚未站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高度来开展,而仅局限于如何转诊病人的实际操作,这种转诊并非实际意义上的双向转诊,却基本上是大型医院通过转诊的形式从中小医院或社区拉病源,以满足自身业务发展需求的措施,其实质为单向转诊,未能更好地体现对基层医院扶持和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对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和转诊评估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均缺乏系统的研讨。

1.目前公立医院的运营情况

1.1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情况

进入90年代以来,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我国政府逐步在医药卫生行业引入市场经济改革,大幅度减少了对医药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在政府对医药卫生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同时对公费医疗体制及较低的医疗服务标准进行彻底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希望借此能够促进公立医院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由表1可以看出,政府在GDp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事业发展遭遇财政支持力度的瓶颈。

1.2目前的医保支付模式对公立医院的影响

现阶段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主流支付方式主要是”以收定支”,即先记账,后审核,再支付的结算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公立医院本已极度紧张的现金流,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将所有的检查和治疗方法,药品,耗材等一项一项的分解,一项一项的报销,这种费用的结算方式,迫使公立医院必须要先行垫付在保患者的治疗费用,等待病历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完毕后,才能将医保基金拨付医院,在临床医学的多个发病因素中,天气,年龄,免疫等疾病因素会导致公立医院所垫付的治疗费用时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中。对于公立医院的建设,医护人员工资及奖金的及时发放,大型设备的引进及使用,维持日常运营的现金流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干预效应。

1.3双向转诊实践中的难点

在现行管理机制和运行体制下,对医疗机构来说,病人即是效益的来源。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双向转诊是转诊机构经济利益的分配活动。由于受到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社区医院由于担心病源和收入,不愿意主动将病人转向大医院;大医院往往不愿意将病情稳定、可以回社区治疗和康复的病人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而是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将病人留在医院。由于派驻基层医疗机构的专家需要达到中级以上的技术职称,而这部分人是大医院的业务骨干,大医院工作量较大,有时抽调不出更多的医务人员下乡开展业务合作活动;即使抽调固定的派驻医生,也难以保证每天都能够到基层坐诊,下派专家的坐诊时间缩水。

2.通过双向转诊发挥各级公立医院最大潜力

大型公立医院的发展,除了依靠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和调整医疗卫生政策外,实施大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合作,不失为一个低成本、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也是协调当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欠均衡合理的一种过渡模式。

2.1双向转诊是多层次医疗资源合作得平台

公立医院的双向转诊服务内涵及合作形式可以结合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硬件多样化、个性化,基层医院可以按照具体实际需求,选择专科对口合作、专科疾病调研合作、转出定点病房合作、地级市间转人转出联动合作、定点医院挂牌合作、接待预约检查或化验的个体和团体、预约门诊疑难病单专科或多专科联合会诊等服务内容。

2.2三级公立医院如何获益

针对散布在一个固定行政区域内的服务层次不一的医疗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在“总额预付制”的支付模式下通过双向转折制度盘活过剩的医疗资源,并且通过减少住院时间和提高病床周转率,不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在三级医院的占床时间,减少三级医院的无效工作量,更能够使三级医院的临床医师能够在床位有限的条件下,接触更多的疑难危重患者,提高固定病床的诊治疗效,并且通过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患者医疗消费,为医保的定额结算创造剩余空间。而只有在单位行政区域内的三级医院才具有牵头的资金和制度,以及技术开展双向转诊信息及病源平台构建,而三级医院作为这一平台的构建和管理者,运用双向转诊制度面对医保的定额结算模式和紧张的医疗资源管理双重压力下的管理困局能够做到有效突破,并可能成为这一平台的最大获益方。

2.3社区医疗机构和市级、县级医疗机构的受益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县级医疗机构不但可以承担首诊首治任务,在病源管控方面还可以享受三级医院的下转患者,对于基层医院的术后,康复,姑息治疗、慢病管理等技术和医疗资源可以起到激发和调动作用,不但可以使基层医院的病源比双向转诊前更为充裕,而且使基层医院的临床工作者能够得到更多的病种,更多的学习和管理样本以及临床经验。从而使更多的基层患者能够留在基层医疗机构,将“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在病源,管理和费用结算等方面逐层效率分解,充分发挥公立医院资源分级的最大潜力。

综上所述,作为具有一定特色的双向转诊模式,医院的转诊合作具备:起步早、全局视野、特色理念、以互利共赢为前提、“转入转出的联动机制”做推动、转诊内涵广、合作方式多样化、规范运作、疑难病会诊创新合作等特点。而且,“双向转诊”合作不能仅仅依靠各个公立医院之间的联系来开展,应该依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保经办机构打破地区界限,改善政策支付原则和改进审核拨付流程来不断推进,才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国的公立医院在双向转诊平台上的充分整合,必将使中国的公立医院在“总额预付制”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陈民,蔡则楷。对公立医院资本运营模式的探讨。卫生经济研究。2004.9.41-42

[2]天津市卫生局。天津市卫生统计年鉴(2009版)

医保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篇10

关键词:医疗保险;财务信息;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明确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大险种,自然也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如何准确及时地提供财务信息对经济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医疗保险基金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有机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够有效弥补单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的不足。

一、两种核算方法的区别

所谓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或现收现付制,是以现金收到、付出的时间为标准来确认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产生。所谓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义务为标志来确认收入和费用。

二、单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不能全面反映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情况。比如欠缴的保险费收入、财政配套未到位的补贴收入成为隐性收入,在帐面上得不到反映。又如当期实际已发生但未支付的医疗费用在帐务上也得不到及时反映。这些隐性收入和隐性支出使得财务报表不能准确全面的体现当期的收支余状况。因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到或支付时间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

2.不够科学合理。例如,关闭破产企业为员工预缴十年的医疗保险费,按理应分解到10个年度,逐年分步来确认收入,可在收付实现制下是将其一次性都确认为当期的保费收入。这不利于科学、合理的安排预算。

3.给管理层操纵结余以可乘之机。在政府对管理层进行绩效考评、政绩考核的过程中,管理层为了粉饰业绩或者规避问责,往往操纵基金结余。收付实现制这一核算方法正好给这些管理层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为了提高基金结余,他们把归属当期本应在当期支付的医疗费用延期支付,从而提高当期的结余,达到提高考核名次的目的。因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以费用发生时间来确认支出,而是以费用实际支付时间来确认支出。收入亦然。这样必然导致财务信息失真。

4.不利于防范风险,及时制定补救政策。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隐性负债在财务报表中得不到及时反映。帐面结余往往大于实际结余,管理层便疏于防范风险。比如,在我县2013年度财务报表中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历年累计结余1800多万元,帐面上看还有结余,事实上在2013年度已发生未支付的医疗费用高达1500多万元,实质上基金已面临出险,局势堪忧。

5.财务信息在纵向和横向上都不具备可比性。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准确反映医疗保险基金当年的筹集、使用、结余情况。比如,对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垫付的医疗费用,有的会计年度支付了一个季度的医疗费用,将其余三个季度的医疗费用延期到下年支付;有的会计年度支付了二个季度的医疗费用,将其余二个季度的医疗费用延期到下年支付,那么对于这两个年度的财务信息在纵向上就失去了可比性。对于其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是各行其是,收入或支出亦不同步、不平衡,财务信息在横向上同样不具备可比性。这样就不利于相关部门进行标杆分析等,不能及时分析问题和差异,不能及时查找原因,从而不能及时调整医疗保险缴费基数和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水平等相关政策。

三、在医疗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有机整合的必要性

1.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当年的收支余状况。例如,引入权责发生制后,根据医保缴费工资基数和缴费比率计算当期应收保费,借记;应收医疗保险费贷记:医疗保险费收入;财政有预算补贴时,借记:应收医疗保险费贷记:财政补贴收入;然后根据实际征缴或财政补贴情况,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医疗保险费,期末“应收医疗保险费”余额就表示欠缴和财政预算未到位的资金,隐性收入便都体现在帐面上。再如,可设置“应付医疗费”科目对实际已发生却未支付的医疗费用进行反映,隐性支出便也都体现在帐面上。

2.相对科学合理。例如,对于关闭破产企业为员工预缴十年的医疗保险费,可设置“预收帐款”科目,在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帐款,然后逐年分解到每个年度,分解的时候,借记:预收账款贷记:医疗保险费收入。这样归属于哪个年度的收入就在哪个年度确认收入,相对来说再加科学合理。

3.能够有效防止管理层为了业绩或规避问责进行操纵基金结余的行为。引入权责发生制后,归属于当期的所有应收和应支项目都在帐面上反映出来,即便有未收或未付款项也只是表现为一项资产或负债,不会影响当期的结余。

4.有利于提高风险意识,及时补缺补漏。引入权责发生制后,基金的筹集、使用、结余得以真实反映,潜在的风险也如实反映在会计核算和报表中,从而提高管理层的风险防范意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基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