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5:31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1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农产品市场是我国覆盖面最广、影响最深远、参与人口最多的大市场,也是最脆弱的市场。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菜篮子工程”、“米袋子工程”的质量。

供应链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其先进的流通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对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的缺位,农产品供应链发展明显滞后,使得农产品流通环节上演了一幕幕“怪相”。一方面,全国农产品收购价格不高,部分品种价格大幅跌于成本之下,给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上涨,而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却不能保证,消费者叫苦不迭。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不能有效发挥,大量价值损耗在中间的流通环节,“中间笑,两头叫”成为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形象反映。

上述现象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发生脱节导致的。农业经营主体小而散的特点,导致农业生产整体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因此必须重构农产品供应链,探索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新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供应链概念特别强调整体观,重视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否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评价供应链效率的关键,追求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是供应链构建的终极目标。对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成本的控制,则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已逐渐形成了由农资供应商、农产品供应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产业链体系,然而各节点各自为政,相互脱节,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普遍较小。目前,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渠道,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主导。批发市场“货银两讫”的流通模式,导致商流、物流不分,也割裂了信息流。这种运作模式导致了供应链各节点间只存在竞争而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导致供应链“断裂”,运行效率低下。

2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2.1供应链节点企业规模小且分散

目前,分散的农户和进行农产品销售的个体户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主体,缺少居于领导地位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以农户为单位运行模式,经营规模弱小,不能对供应链进行很好的控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也比较缓慢,不能成为供应链的主体,农产品企业发展不够成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很难形成。

2.2供应链物流路径分散

农资供应商、农产品种植养殖者、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构成了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交易或协作的错综复杂关系决定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路径。由于商流、物流不分,使得农产品交易的商流路径与物流路径重合,商流路径的分散化导致物流路径也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

2.3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特征较为明显

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了达到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掌控的目的,往往对农产品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进行全面投资,力求对农产品的供、产、销各环节进行控制,增加各阶段业务活动利润,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这种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投资和较长的建设周期等潜在风险,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精力分散,难以突出主业优势,同时也不可能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做出及时而敏捷的反应。

3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产量巨大,是世界上头号农产品生产大国,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层次仍然较低。另外,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按行政区设计,而不是按经济区划的运行模式,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物流割裂、流通渠道不畅,使得农产品供应链构建困难重重。

3.1流通观念缺失

传统观念认为,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重心,对流通环节往往不够重视;当然也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已经意识到流通的重要性,但由于对流通环节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对流通环节的重视往往仅停留在口头上,“重生产而轻流”通成为农业管理工作的常态。

3.2缺少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

由于供应链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不牢固,缺乏专业人才,再加上培育和发展核心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够理想,导致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较为匮乏,不能在供应链中发挥领导作用。

3.3低水平物流制约了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农产品往往具有鲜活易腐的特点,对各环节物流水平的要求较高。运输、保管、装卸、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的低水平,往往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效率低,损失浪费现象严重,成本居高不下,同时也阻碍了各节点企业的连接,从而限制了供应链的健康发展。

3.4缺乏有效的政府支持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仍不够完善,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严格的现象。就政策措施而言,不能对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的发展提供准确的指导和全面的保护,也不能对市场的流通的稳定提供有效的支持。

4构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构建合理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保证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研究,共有五种运作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将分别展开分析。

4.1以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生产加工环节作为农产品生产的延续,为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优质的加工,往往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要,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承接了来自全球的大量订单,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农产品加工厂”,不仅创造了丰厚的利润,也壮大了一大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这些生产加工企业为核心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有利于充分利用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强大优势,通过核心企业对区域农产品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为农户提供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支持。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稳固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降低农户的市场风险,扩大规模,获取规模报酬,也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质量和安全,进而全面降低生产成本和内部交易成本。

这种模式以生产加工企业来承担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正确选择分销商和供应商、合理地设计信息网络、正确地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有效地跟踪控制、及时精确的库存管理、实时有效的供应与采购管理等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生产加工企业的素质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生产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该模式中,生产加工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市场力量,凭借核心企业强大的市场管控实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依托其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的优势,为整个供应链条的各个节点提供支持,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合力,有利于稳固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这种稳固的关系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的各项内部成本。

4.2以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动加强与农产品供应者、农民合作组织、农产品经销公司合作,逐渐形成以专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对农产品种植(养殖)、采购、加工、存储、保鲜、配送、销售诸环节进行一体化经营的模式。

在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中,批发市场承担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供应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向上连接生产企业,向下连接终端零售商,是整个供应链的领导者。用户需求的拉力和基于利润需求的推力共同作用于批发市场,促使其服务功能不断拓展,逐步拓展了扶持生产、筹措资金、商品包装、储存保鲜、配送等服务项目,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并将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上下游企业,担当供应链管理者的角色,最终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合作关系,从而带动产销两端共同发展。

4.3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是指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连锁超市凭借网点分布广且贴近最终消费者、自身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等优势,自行投资兴建农产品供应基地或直接与农产品种植公司、农户签订合同,对农产品生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提供一体化的仓储与配送服务,并通过自身的连锁超市向最终消费者提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模式。

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特点是,连锁超市总部直接与农产品生产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同时利用连锁经营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或第三方物流的配送中心,把产品直接送到各连锁门店,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基于连锁超市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要求连锁超市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统一规划,全部采用信息化集成管理,实现了订单数据的实时共享,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上不同单位的库存,加快库存周转,实现整体成本最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4.4以农民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体农户由于自身生产规模有限,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各农户财产所有权保持不变的原则下,通过契约形式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以经济互助为目的的农民合作组织应运而生。一些实力强、经营规模大的农民合作组织逐渐能够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和进行有效控制,承担起整个供应链的领导职责,形成上连农户下接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行业的简单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

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是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契约来约束双方,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流通进行管理,充分体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完成各环节之间交易。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制对农户委托销售的农产品进行集中管理,将农产品统一包装处理后,向批发市场直接销售或直接运往零售市场、连锁超市及消费大户,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各类成本,使农户和消费者都受益。

投资能力、市场开拓及营销管理实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吸引农户投资入股,以企业化的实体形式自行开拓产后市场,如建立物流配送体系、按订单组织生产、对外统一批发产品甚至涉足产后加工。通过企业化的运作将市场交易成本以垂直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转化为内部管理成本,组织内部的农户成员间具有一致的利益关系,成员间的地位也相对平衡。该模式实质上已成为一个以农户为主要成员的供应链重要节点,而不是一条通过产权独立主体间连接形成的简单链条了。

4.5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是指农产品供应链各企业节点将配送业务依托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的物流运作模式。通过签订契约,规定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销售、物流服务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供应链节点间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整合,将农户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再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经济完美对接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该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中,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借助自身丰富的行业操作经验,为供应链企业提供各种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全面的地域覆盖以及复杂的技术支持,为供应链各节点之间提供全面、系统、专业化的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整个供应链的重要基础。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作为供应链联盟的牵头者,有义务对整个供应链联盟的资源进行整合、管理、协调组织和监控,也有责任为顾客提供服务与沟通。

4.6五种供应链模式的对比分析

对上述五种不同模式的供应链来说,核心企业的类型及其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导致其主导的供应链的形成条件和运作模式也不相同。基于生产加工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最为成熟。生产加工企业借助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良好的品牌效应,良好的企业素质能够为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其核心——批发市场处在供应链的中下游,与下游的零售商和上游的供应商均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关系,有利于发挥其规模优势,从而带动产销两端规模发展;以终端连锁经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上述供应链模式中最短的一种模式,其与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最近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的反应也最为灵活,同时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凭借其固有的配送资源优势提供高效物流服务,其运作效率较高。基于农民合作组织的农产品供应链是“订单制”和“准时制”供应链,“订单制”与“准时制”是及时响应需求且实现商物分离的一种模式。运作中首先由终端需求提前向核心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下订单预约订货,接到订单后,农民合作组织按照订单中的农产品需求种类、数量与质量、交货时间和地点等要求备货,通过配送中心或专业配送公司以最短的物流路径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以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通过专业化设计和运作,可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其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缩短农产品的生产、运输等的响应时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2012.

[2]戴维克劳斯.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何玉池.广州市农超对接发展思路[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1(6):16-18.

[4]天酬.中国蔬菜供应量的纠结[J].中国储运,2011(6):8.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2

关键字: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探索

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农资采购开始、农产品的生产及加工成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并将农资供应商、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消费者连成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下面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一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由于农业所具有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存在资产专用性高、物流要求高以及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等几个特点。因此,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如下主要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1.以龙头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农民生产者是最薄弱一环。由于广大的农户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可以通过以加工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企业的规划、指导、协调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减少农户的市场风险。这样同时还能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的供应上得到保证,形成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报酬。不仅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降低供应链的内部交易成本。这种模式具体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加工企业与农户一般可以通过契约来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这样加工企业成为了供应链上核心节点的位置.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就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承担.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加工企业的素质。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从事种子开发等技术研究和推广.以及农产品收购和仓储等复杂问题,这种物流职能的内部化,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2.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由于农产品种类的不同和以往农产品流通的惯性。中国农产品又是分散的农户经营,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时间、质量、品种的得不到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在供应链上的"零散的代收点"和"加工企业"两个节点之间加上一个物流中心,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还可以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此外,有一些生鲜农产品可以通过构建加工物流一体化的物流中心,实现农产品的快速高效配送,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由于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较大的规模与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物流中心可通过对批发市场的改造发展而来,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连接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

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应任何地方.因地制宜是需要坚持的主要观点。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进入产业化。以各类大大小小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协会构建农产品的复合供应网链是探索的方向。

二加强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对策意见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针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必须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完善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利益机制的实质,就是供应链内部各个成员利益目标的一致性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性。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利益是调动内部诸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平衡、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顺利实施的关键。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要本着"风险共担,利润共摊"的原则来进行合作。首先,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根据市场行情以合同的形式订立最低保护价格。保护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使他们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合理收益,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户对未来的合作产生信心,同时也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较稳定的原料来源。其次加工企业可以根据农户提交的农产品的数量.按适当比例把一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这样可以使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不会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轻易毁约。使加工企业能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供应。能够建立一种长期相互信任的管理机制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供应链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经常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共同参与某些重大决策.是保障利益分配机制的有效手段。

2.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集中精力主攻某一市场,实施目标集中战略。企业与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之间的关系是供应链的重要连接点.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特别加强与供应链上游农户之间的联系,组建战略联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必须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组织重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对自己的优势业务认真清点。并挑选出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核心业务重点管理。

3.调动农户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推行的农村税费改革和对农业投入和补贴的增加减轻了农民负担。把农户纳入农产品供应链。使农民参与更多的增值环节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有效措施。通过供应链管理使各家各户按统一的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初级加工包装。农民承担较小的市场风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使供应链管理有效地进行。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3

关键词:河南;农产品;供应链变革;小农户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20-03

一、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河南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农业对于河南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河南农业发展迅速,但是也出现了发展瓶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蕴含的生产潜力已释放殆尽,日益凸显其弊端:家庭联产承保责任的实行,直接导致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且面临着人多地少,土地经营规模细小分散,以及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单个农户与市场缺乏有效连接机制,研究表明60%~70%甚至更高比重的农户自己解决运销问题,生产和流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这种传统的供给模式由于反应速度慢而且浪费严重,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小农户面也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客观上要求建立新型的农产品供给模式,协调供给主体、流通主体、加工主体和消费主体之间的关系,通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如是农产品供应链应运而生。

这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基于产品的生产和实现流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形成的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的关系网络结构。农产品供应链又称“农业供应链”、“涉农供应链”、“食品供应链”、“食用农产品供应链”,是从市场导向出发,开始于农产品生产者,通过加工、分销、零售等环节与最终消费者相连接的一个退职网络系统[1]。马丁·克里斯托弗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产品供应链出现重大变革,变革的趋势为市场权利自上游向下游转移、垂直整合和要素聚集,具体体现为大型零售商——超市的扩张,以这些企业为主导的农业采购体系在逐步形成,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者以小农户为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和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匮乏等原因,这一群体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首先,面临着被排除在农产品供应链之外的风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其次,他们即使融入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其收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本文以农业大省河南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供应链市场权力日趋向下游移动的趋势下,对小农户产生的影响,以及小农户如何加入到现代化的生产链之中。

二、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对河南小农户的冲击

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者自身的素质比较低,而且分布比较分散,缺乏谈判能力,对政府及下游贸易企业依赖性强,不能充分掌握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更不可能根据这些信息安排生产,只能被动听从经销商或中间商的安排,造成供应商的产销脱节,导致抗经营风险能力差,经营利润逐渐萎缩,新产品更新速度缓慢。由此可见,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者并未能完全介入农产品供应链中,具体表现如下

(一)小农户在价值链获取的附加值比例偏低

在现代经济形势下,作为农产品市场交易主体的小农户生产面临严峻的考验:第一,由于自身的素质以及市场经验的缺乏,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大市场,小农户的市场进入以及交易成本很高,而且很难取得公平的交易地位。第二,由于资金和高效农业技术的匮乏,小农户的生产效益和效率都不高;第三,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单个小农户根本无法抵御。面临这些挑战,处于供应链下游的零售商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越来越主动,而上游小农户要避险、生存、获益都不得不与供应链上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对于上游企业的依赖使得小农户在供应链收益分配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获取附加值的很小比例。同时供应链中上游企业通过风险的层层转嫁,最终由最弱势的小农户承担较大比例的风险。作为供应链的最上游,小农户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是最高的[2]。

(二)小农户在供应链中边缘化

农产品供应商和零售商趋向于和大规模的生产者或农场进行合作,这是因为小农户与大规模生产者相比有明显的劣势:第一,小农户无法通过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难以实施规范系统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当市场行情不稳定时,小农户违约率较高,难以保证已签订合约的履行。第二,小农户在土地资源的其他资源的占有方面处于劣势,比如灌溉能力、交通、温室技术等等方面。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广大的小农户在整个生产链中的边缘化甚至被排除于供应链之外。而河南省小农户面临的局面是土地的零散化,农业生产规模趋于缩小,这将成为现代的河南省农产品发展障碍之一。在这种冲击之下,分散小农户改变被动地位,融入生产链的主要途径为订单农业[3]。

三、河南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产品供应链按照核心企业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种类: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以连锁超市为主导、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主导五种供应链模式[4]。河南省大部分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因此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供应链。

目前,河南尚有2/3的农户游离于农业产业化组织之外。即使就处于产业化组织中的农户来说,这些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也是比较低的。虽然有“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等组织形式,但是从总体上说,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松散型较多,而紧密型的较少,这些组织自身发育程度也不高,加之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相应的管理手段,一些产业化组织难以发挥“组织农户”的作用。再加上,农民均纳入市场的中介组织发育滞后,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至今仍无明确的法人地位,导致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供应链

1.概况。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供应链是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通过与农产品供应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销公司连接,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存保险、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模式。形成供应链的批发市场主要功能是供应链的组织者与管理者,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领导者。它驱动上下游的各个节点农户或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带动产销两端共同发展。形成供应链的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强大,扶持生产、提供融资、质量检测、商品展示、商品分检与配送等。

河南省批发市场的建设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截至2007年全省共有237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郑州毛庄农产品批发市场、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郑州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为综合性批发市场;信阳水产品批发市场、许昌市果品批发市场、濮阳县新习乡后河蔬菜批发市场等为专业性的批发市场。这些批发市场单从数量与规模的角度来说发展迅速,但是多数仍然为传统型的,仍以交易功能为主,即以场地、设施出租为主要收入,市场实际上是“大市场,小业户”的模式,各个节点企业互相独立,没有形成信息共享、风险共担的体系。

2.问题。这些批发市场核心弊病在于它是一种以批发市场为界断裂的供应链,原因是批发市场采用的是“即时货银两讫”的交易方式,阻断了供应链的资金流,也阻断了供应链的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流。农产品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界一分为二:第一部分为“生产—流通”环节,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批发市场;第二部分为“流通—消费”,农场品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手中。在这种供应链中没有信息“交换中心”和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批发市场只是提供了农产品生产交易的平台,所以它是一条断裂的链,或者只能形成一些局部的短链,而且流通链条过长,其一般的流通过程为:小农户—产地中间商—批发市场—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所以这条链运行效率很低。这种供应链中当日现货交易的体制使得供应链中只能存在竞争关系,很难建立合作与协调关系。

(二)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供应链

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自己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生产的农产品,或者从农户、经纪人、农业合作组织收购的农产品,然后进行分类处理,进一步进行初级和深加工,形成的加工农产品通过下游的中间商或零售商供应消费者。

1.概况。在河南省由于农户是分散经营,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在供应链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地位,因而通过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对河南省农产品产业进行规划、指导、协调,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方面为农户提供支持,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户的市场风险,形成规模经营,获得规模报酬,同时还能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材料的供应上得到保证,不仅能够减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降低供应链的内部成本。生产加工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生产加工销售中心,又是市场信息捕筛选中心,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这种供应链模式一般通过农业订单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河南省漯河双汇集团是典型的生产加工企业为主导供应链模式。

2.问题。河南省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核心企业基本仍然采用从农产品设计、制造到销售都是自己投资负责的经营模式,业务经营扩展到供、产、销不同环节,建造一个航空母舰,试图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但是这种带有传统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不仅使供应链的主导企业难以突出主业竞争优势,而且由于巨大的投资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带来风险很难承受,庞大的体系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上很难做出敏捷的反应。

(三)农超对接的供应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这样,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能够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的共赢。

但是真正意义上农超对接是有一定的条件的,第一,一定的城市化水平,主要是要形成先进的物流配送和发达的连锁超市系统;第二,机械化带来的规模农业,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农场保证了其与超市的平等议价低位;第三,品质、品牌的保证,河南农产品种植多为分散小农户生产,所以农产品品种单一且品质参差不齐,产量有限,无法实现与超市对接[5]。

(四)基于农民合作组织的供应链模式

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广大农户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各自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互助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是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协约来连接双方,农业产前、产中和农产品加工管理成本,最大化体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链条式的管理,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完成各环节之间的交易即时性,信息对称。

1.概况。河南农合组织近年来发展迅速,2007年河南农业合作组织总量是8406,带动农户的数量为755万户,占当年总农户数为38%;到2011年底农合组织总量共达到34464家,带动农户的数量为2091万户,占当年总农户数为10.8%[6]。农合组织数量激增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据河南省工商管理局201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50户以下规模的农民合作组织占比高达96.7%。其次,部分合作社空有其名。组织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农闲季节处于半解散状态。其三,其服务内容常年停留在统购统销环节,对农户的带动能力有限,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高。

2.问题。目前在河南省通过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所提供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低。这是因为农民合作组织要有品牌优势和较强服务能力,才能吸引供应商其他节点企业加入到其主导的供应链中,才能拥有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和管理主导权,其上游的供应商网络,制造商、分销商等才愿意处于从属的地位。合作组织不仅要把农户组织起来而且要兴办各种实体,逐步将自身组织演变成社区型的产业一体化组织或专业性的一体化组织实现由组织、中介到实体的转变[7]。

总之,河南省小农户为面对农产品供应链出现重大变革,已经建立了多种现代化的供应链模式,具体模式各有特色,但是也不难发现其共同的方面,即以产业集群发展为平台,这些供应链其实是一种“源于企业,但是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但不囿于集群”是在特定的集群地域中,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量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捕捞种植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中断客户以及相关服务等组织,以“供应商—客户”关系,通过“信任—承诺”非正式或正式契约进行连接,形成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这种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同业性,导致在该区域中供应链的多单链和生产的相似性。

参考文献:

[1]李季芳.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11:11-13.

[2]张悦.农产品供应链变革对小农户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2,(9):100-101.

[3]刘凤芹.不完全合约与履约障碍[J].经济研究,2003,(4):22.

[4]毕玉平.山东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4-70.

[5]陈明慧.河南省农超对接发展现状与前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6-37.

[6]河南省2008年、2010年统计年鉴[eB/oL].河南省农民合作网,http://.

[7]向倩.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2-25.

theStudiesforHowChangeofagriculturalSupplyChainimpactSmallFarmersinHenan

SHiBing-jie

(XinxiangUniversityBusinessSchool,Xinxiang4535000,China)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4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创新一体化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高级形式,农产品供应链就是指在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等组成网络体系。由于农产品所具有的鲜活易腐性,保存期短,具有一定的自然生产周期,以及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易受气候影响的特征。农产品供应链与工业品供应链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时必须考虑不同农产品的特性,不同农产品有不同的供应链模式。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的组织协调和集成,实现全程优化,对市场实现快速响应,最终达到供应链整体成本最低,顾客满意度最大,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农产品供应链上有众多环节,涉及众多产业,可以吸引大量的就业人口,又可带来农产品的增值。通过供应链高效的信息流动,使农产品生产者、清费者、经销商等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供求信息,从而可以大大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浪费。

根据不同的农产品特点构建不同的供应链模式,对于供应链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又大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生。农副产品是农民的主要产品,其中一部分他们自产自销,更多的要提供市场、满足城市消费者需要。农产品是与我国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从农产品生产出来到终端的消费者手中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如产前的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产中的种养环节―产后的分级、包装、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环节―最终消费者。这样的一种产业链实质上就是农产品供应链。而当前这种供应链主要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统一协调的组织管理,农民在这条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抗风险能力差,农民还难以从这条产业链中真正获得应有的价值。所以迫切希望能够建立一种给农民带来收入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

在我国农产品生产中,一方面是广泛存在着的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小农户生产,另一面也有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业化生产。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上也有与之相对应的二元结构形式: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和现代农产品供应链。

1.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户经营的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的农产品供应链。

在这种传统供应链模式中,是由产供销所自发形成的物流链,这种供应链没有统一的协调管理,很不稳定的。农产品生产者基本上是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农户,在整个供应链中间从事流通环节的也是以小商小贩为主,供应链上的各节点各自为战,基本上没有协作,也没有从属关系。不同环节之间在交易之前没有承诺,交易后也没有约束。而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会存在农产品收购时恶意的压级压价,损害农户的利益。由于对真实的市场需求信息难以把握,在很多情况下农户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根据以往的供需情况来决定,或者是跟风生产,对市场需求不能及时响应,容易导致农产品生产供应的大起大落。对农户的生产过程也无法进行监控,容易导到致问题食品进入流通。

2.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所谓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是以超市为龙头,由连锁超市、农产品供应商、供应商的直属农场和协作生产农户为主要参与者的农产品供应链。这种供应链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

超市销售的农产品主要是生鲜农产品,在生鲜农产品的采购上,主要有供应商供货、直接从批发市场采购和直接从农产品产地采购三种模式,他们代表超市向农产品供应链上游延伸的程度。超市采购的农产品,主要通过供应商配送和全部或部分农产品经由超市配送中心配送两种模式运送到超市门。

超市作为供应链主导环节发挥作用,主要通过制定和监督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标准、化学药品的投放标准以及可追溯性的规则,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这样,超市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以需求信息和品质标准为纽带,通过对生产资源、物流资源、零售资源的有机整合,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而且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以超市为主导的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需要超市对供应链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要求农产品生产者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能农产品生产者与超市之间要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盟。在当前以家庭承包为主要经营形式的情况下,农产品分散生产是主要生产形式,这些小规模生产者难以直接加入进这条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中,而且现在还缺少能被供应链合作伙伴共享的信息平台。

三、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创新

农产品的分散生产在家庭承包经营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供应链源头是众多分散的小农户,这小农户由于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成本高,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增产不增收。一方面,小农户生产方式产出低且不稳定,不能保证稳定的供给,在流通的中间环节还存在着为谋取暴利,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人为炒作某些农产品,造成消费者不得不高价消费某些农产品,而农户又不能从中得到好处的情形。而且产品质量监控困难,造成问题食品层出不穷。传统供应链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农产品的分散采购和销售的方式具有自发的盲目性,导致实施利用率低,货损率严重,物流成本过高。我国农产品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过高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农产品的不合理物流严重,供应链体系不完善,使得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差。

以超市为主导的现代农产品供应链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中还没能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这种模式目前还主要是以生鲜农产品为主,覆盖不全面;其次,由于超市的经营成本较高,超市农产品价格通常高于农贸市场上的价格,在消费者收入还不太高的情况下,大部分消费者主要还是在集贸市场购买农产品,只有少部分收入较高者或者是为图省事者才会经常从超市购买农产品;第三,由于职能部门监管不力,超市农产品同样存在质量问题,而且一旦出现因质量问题引起的纠纷,超市凭其强大的实力,更容易掩盖和摆平。第四,小规模农户的产品难以纳入超市的供应链管理中。

在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构建上,一方面既要适应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方式,又能向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稳定、安全可靠的农产品,并且要实现供应链参与成员的多赢。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性和各地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建立符合实际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

针对我国的国情,我国是一个以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农产品生产大国,单个的农户力量弱小,通过新型的农业合作组织,把分散弱小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具有共同经济利益的联合体,参与市场交易。以新型的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一个战略联盟型供应链网络。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契约为手段,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把供应链上的成员一个利益共同体,组成一个一体化供应链组织,这种供应链模式可以看作是一个虚拟企业。供应链成员之间通过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合同方式联结起来,规定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样一来可以使原本属于上下游不同企业之间的外部交易转变成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内部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并能降低农产品生产者的风险。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生产环节是最为薄弱的一环,由于个体农户的生产规模小,必须组织起来在与龙头企业的交易中缺乏谈判要价能力,容易受制于龙头企业,使农户的利益受到损害。面对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要使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在市场上实现价值,降低风险,就必须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专业性的农产品生产合作组织,增强农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利用合作组织的力量,获得较为充分的市场信息,提高交易谈判的能力。通过农合组织与农产品流通、加工等龙头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型或连锁超市,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的实力和网络,把农产品及时、安全的送到消费者的手中。

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成员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着各自的利益,成员之间通过整合,使农产品供应链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使农产品价值增值,从而达到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增加供应链整体效益的目的。这其中还包括各个参与主体都能够分享价值增值所带来的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利益主体的优势,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选择受到一定的条件约束,只有达到一定的条件,供应链管理模式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产品各类繁多,产品特性各异,流通渠道和市场特性也不同,所以其供应链模式也不同.根据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特点,进行供应链组织模式的创新。

由以上几种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中,可以看到,要使供应链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内部都有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特别是商业连锁企业一般具有较高的信息化程度,如连锁超市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商品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了完善的poS系统、引入了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等。关键问题是要使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在供应链组织中,建立起一个开放的、统一的信息平台是供应链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结束语

农产品是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对于丰富市场农场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减少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农户是农村供应链物流的起点特别是小农户更是一个庞大分散的供应源。单靠小农户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是难以改变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地位的。这需要政府合理引导农户加快土地流转,使农户的生产规模扩大,并组织农户在自愿的原则下建立各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流通的公共信息平台,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取消对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费,使供应链的经营成本降低。扶持和规范基于供应链系统思维下的各种力量(核心企业、政府、农民组织,产品协会及超市等)对小农户的各种资源(基础设施、资金、信息、技术等)投入,它能帮助小农户增强市场适应性.提升竞争力.并凭借供应链的优势使农民达到增收的目的。当然,这种资源和政策的投入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小农户的思想意识和营运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胡定寰:农产品“二元结构”论一论超市发展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5(2).

[2]王素霞,胡定寰:现代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析.现代农业科技[J].2007(9)

[3]郜振廷于卓:超市采购鲜活农产品存在问题及对策.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5

关键词:服装供应链QR精益零售信息集成整合模型

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服装业在国民经济和世界服装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服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纺织业中加工层次和附加值最高的品种。服装供应链非常复杂:从服装产品本身的属性来看,存在着明显的多变性和循环性,服装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变化发展的引导型市场,日益表现出个性化、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从供应链角度来看,服装供应链涉及的支持产业多,采购和供应关系复杂。

服装供应链长和市场变化快的矛盾,加剧了“牛鞭效应”产生的结果,不仅生产经营跟不上市场,而且还容易造成缺货、剩货,甚至是库存成本上升。此外,服装业在快速变化与多元化市场面前,常常表现出规模不经济: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过度专业化导致服装供应链效率低下、柔性较差。

综上所述,服装供应链必须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供应链最小成本来最大化满足消费者需求,但由于在不同模式中供应链主导者归属不同,本文将结合不同模式探讨具体QR(快速反应)策略。

服装供应链的主要运行模式

我国服装供应链中,物流在三种模式中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信息流和资金流。所谓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控制了整条链信息和资金的供应链管理者。根据服装供应链的主导者角色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不同运行模式(如图1):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以及贸易公司主导型供应链。主导者应主动整合整条供应链,进行跨企业间的战略性、系统性协调,快速反应,达到供应链整体和各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服装零售商可以采取“纵向一体化”(Verticalintegration)或者“纵向本体化”(Horizontalintegration)管理模式。前者指通过所有权(投资自建、投资控股或兼并等)来管理控制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其他企业(ellram,1991),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这种管理模式已逐渐暴露出种种缺陷:增加企业投资负担、增大企业的行业风险等;后者指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其他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企业完成,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纵向本体化”模式中,服装零售商来自不同产业的节点企业,依次连接起来,协调纱线生产商、面料生产商、服装生产商不同供应链成员间的活动,形成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如图1所示)。

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相比,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同样属于传统采购型供应链;不同的是,零售商对制造商的控制权限弱化了,服装零售商仅仅下单给服装制造商,后者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产品送达给前者。服装制造商可以采取后向一体化策略,甚至可以运作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供应商管理库存)控制零售商的库存,驱动整体供应链,起到主导者作用。

贸易公司主导型供应链。服装在我国整个出口商品中占有重要比例。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通过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服装业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服装业正逐步转变为世界服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服装行业中,贸易公司尤其是大中型服装出口企业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贸易公司可以直接获得国内外的客户订单,能够控制服装供应链上游企业的供给和需求,同时利用其在信息、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整合供应链资源、协调供应链成员,降低成本、提高绩效,起到整条供应链“服务提供商”的角色。

总之,服装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出口贸易条件的不利,给我国服装企业造成了“内忧外患”的格局。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服装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是决定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其它行业相比,纺织业的明显特点是季节性强,要求早进早出,并且退货较多,所以对企业和行业的响应速度相比其它行业要求更严。而目前我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信息不畅通,整体供应链非常散乱,协同差。因此,服装纺织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出路在于打破各个环节企业“边界”,通过跨企业间的协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企业的响应速度。

QR策略在服装供应链模式中的应用

在上文提及的三种模式中,具体的快速反应策略可以做一些探讨,本文有针对性的给出三种策略。

(一)精益零售模型

在零售商占主导地位的服装供应链中,零售商不再在每个销售季节之初提前下大订单,而是要求制造商随时不断地为自己补货:定少量的产品,每周根据销售的情况,决定下周的补货计划(abemathy,1999)。

在精益零售模型中,精益零售的驱动力量(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poS等技术手段)降低了整体供应链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如表1所示),能够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做出反应。

(二)推式&拉式系统整合模型

笔者认为,纯粹的推式(或者拉式)理论在服装供应链中的适用性是有限的:一方面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导向观念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服装消费者很大程度上会以具有先见卓识的企业为导向,终端个性化需求难以完全把握。

综合考虑,服装供应链中可以融入推式&拉式系统整合模型,即区分服装个性化需求点,无差异的部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有差异部分体现客户的定制需求。在以制造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中,服装生产商可以将“印染、印绣花”(具有个性化需求特色的工序部分)从传统上的面料生产过程前移至成衣出货前的后道工序中(如图2所示)。个性化需求点离需求发生点越近,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必然提高。

(三)跨企业信息集成技术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服装供应链的运作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快速反应机制的实践更具现实意义:实现跨企业间的协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在操作层面,核心企业(如贸易公司)具备信息、资金等资源优势,因此基于核心企业的信息集成技术一直是热门话题。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目前,我国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主要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组建模式都是以大型企业为基础。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中小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合作时更多的是处于被动地位,依附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我国经济构成中,中小企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中小企业总数约在1000万家左右,在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管理能力不足是我国中小企业创办三至五年后就经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实施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升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但有助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壮大,还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SupplyChain,SC)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的网络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图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图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把供应链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从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均能有效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送到消费者手上。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强调各成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是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组织流的高度集成,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深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日渐突出。

二、构建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部分外资企业,普遍规模小、资金短缺、管理水平差、技术落后、专业分工协作差,但也有相对于大企业的一些优点:人员少、负担小、问题少、经营转向快,一般会拥有一、两个技术、产品的短暂优势,使得中小企业一般的市场承受能力强、精力充沛、适应性强。当今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同竞争对手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的核心优势上去,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不断加强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地位。

中小企业要想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企业的管理,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1.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在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投资者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由一个或少数几个领导在企业中充当“一家之主”的角色,行使决策权、指挥权,企业中的其他成员听命的家长式管理。在市场经济尚不发达、经营环境不规范的情况下,家长式管理可能是决策最迅速、适应环境最灵活、交易成本最低的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尤其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促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凭个人经验的家长式管理越来越难以应付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面对外在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小企业未来强化竞争力的构建是管理与技术。就管理而言,中小企业唯有从整体出发,总结经验,积极提高管理水平,从经验型管理走向科学化管理,发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性等优势。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采取供应链管理思想,改造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并有效地集成,形成一个有机的集成化的供应链网络,以提高整个产品供应链的竞争力,才能最终使得中小企业在新的竞争形势下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

2.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21世纪的企业将更专注于发展核心部分的产业,而非核心部分的边缘产业则被外包出去,成为其他公司的赢利核心。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优势互补,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首要问题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巩固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

核心竞争力是指作为企业战胜其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来源的资源和能力,当这种资源和能力是有价值的、希缺的、难以模仿的并无法替代的时候,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确定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外部环境,确定企业可能会选择做什么,同时,分析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以及技术等,确定企业能做什么。通过内外环境的分析,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并不断的培育和发展它。

当今企业置身在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的电子商务时代,顾客需求呈多样化和差异化,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小而专、小而精”的策略。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但是可以集中优势兵力,通过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特定产品和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的经营。

(2)“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策略。中小企业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以通过寻找市场上的各种空隙,凭借自己快速灵活的优势,进入空隙市场,并努力取得成功。

(3)产品个性化。中小企业规模小,一般不能够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保持成本领先,以获得竞争主动性地位。但中小企业经营的范围窄,比较容易接近顾客,对客户的需求能及时反应,可以通过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来吸引客户。

(4)走高新科技之路。在一些高新科技领域,由为数不多的掌握了高新科技知识的人才组成的小企业,知识密集,机制灵活,在产品开发、技术诀窍、软件技术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把技术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培育。中小企业要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上来,加强企业的组织设计与管理,培育企业持续不断创新的机制和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要求,加强营销和市场开发。

2.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平台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运作而言,信息平台的搭建不容忽视。信息的不畅通,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运作绩效,对于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更是如此。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资金、人力,以及其他资源方面的劣势,使得中小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的策略――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模式的供应链信息系统。

aSp犹如为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量身定做的一套信息技术解决方案。aSp模式是通过第三方集中为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行平台,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基于aSp模式的供应链为中小企业带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客户定购aSp的服务,以可预见的速度获得应用服务,免去安装、调试的诸多环节,也免去信息技术设施日常维护和管理的麻烦,无需it维护人员。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目标组建供应链,通过互联网享用aSp构建的供应链系统,在供应链内实现数据共享。

3.选择地位对等的合作伙伴,尽量减少过多的中间环节

供应链的优势是能最大化地发挥整体资源效益,使处于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有更密切的合作、更便捷的信息共享,形成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从分“蛋糕”到一起做“蛋糕”,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伙伴的共赢。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为避免在供应链运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确定合作伙伴时,应对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评价,选择地位对等、信誉好的企业来合作。确定了合作伙伴后,通过协调和契约加强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管理,在协调的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交易,有效降低供应链整体的交易成本,从而使供应链各方的利益得到同步的增加。

在中国有人形容B2B实际上是B2B2B2B2B。这种过多中间商的参与,由于各方利益的驱使,在交易过程中必然提升了整个价值链上的产品最终成本。同时这种过长的供应链结构,将大大影响到企业对市场的响应能力,不利于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缩短供应链或简化其中一些中间环节将大大提高供应链效率。

4.重视第三方物流机构在物流实施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采取自办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程度很低,这种自办物流方式设施利用率低,成本高,而且设施落后,因此难以满足市场对产品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种和紧急性的需求。另外,中小企业物流没有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大多数企业的物流以分包方式为主,外包干线发运、市内配送、仓储和包装业务,外包给数家企业,企业物流严重分割,形不成一体化的综合物流,因而就很难使用供应链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中小企业可以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物流管理公司,直接将货物送达最终顾客,减少开支,并能更有效地管理资源,无需承担仓储及存货管理的成本。同时利用第三方物流机构的储运、包装、装卸和搬运等服务,通过集约化操作完善输送及流转系统,提高末端物流的经济效益,降低库存、简化手续和提高保障程度,使货品的运转过程更有效率,并节约成本。另外,依靠第三方物流机构提供的信息,如供货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物流控制和物流管理信息等,了解物流的整体运作状况,及时调整物流计划。

在当今,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更需要看到它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加强管理的迫切性,只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来实现快速开发和制造产品,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的目的,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体系将主导中小企业未来的命运。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第六版)[m].吕魏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定制化链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科学技术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越来越难以预测的市场,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对市场需求剧变的响应越来越迟缓,越来越被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开始采用许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如计算机辅助设备、柔性制造系统、准时制生产等。但是企业仍然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传统的生产之上,忽略了物流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而企业的物流管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然而,当代消费市场已经从一个大众市场和大众市场广告的社会,只有少数人几种产品供人挑选就可以轻易地满足人们单调的情趣的市场,转变为“分段和分散化的市场”。这也是说企业进入到一个完全买方的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越来越认识到满足顾客独特需求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的重要性。

相关基础理论

(一)链管理理论

史丽萍教授在总结了集成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约束管理理论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链管理理论。首先,链管理以系统的观点和集成的管理思想为指导。它强调鉴于管理对象的多元性、复杂性、动态性和相互关联性,必须以整体流程综合效果为依据,注重消除过程中的瓶颈因素以达到全程最优化,将链上的各环节有机地集成为一个系统考虑、统筹管理方能实现预期目标;其次,链管理采用集成的管理方法来行使管理职能。即充分利用管理科学方法体系的智慧结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管理问题,按一定原则合理使用不同管理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三,链管理强调管理对象的链特征对管理体系提出的要求,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链强度、链重量和链敏捷性。

(二)大规模定制理论

进入21世纪,世界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原来的消费者对标准化的产品具有大量的购买诉求,但现在,这些被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需求所替代,这就对企业的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转变旧有观念,将过去的以产品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工业化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一边是顾客需求越来越大,产品的生产数量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却是要求重复性的生产减少,个性化的定制生产越来越多,这一新特点,粗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也不符合人们过去对大规模生产的认识,但是时代的发展,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却要求企业进行这样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在“大规模生产”和“定制化”生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就是说:企业如何在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生产思路和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实现企业的定制化生产,通过二者的协调,在实现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的收益。上世纪50年代,时任丰田汽车公司董事的大野耐一开始研究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这为汽车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规模定制方式具有如下特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分化和个性化使得企业必须以自己的资源尽力满足细分市场的顾客需要。而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正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敏捷性。消费者不仅具有差异化的需求,而且其需求不断更新和变化,大规模定制方式必须以敏捷的方式发现顾客需要,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去满足顾客需要;以质量为前提。在任何市场上竞争中,企业产品的质量必定成为基础性的竞争。大规模定制生产不仅要反应敏捷,而且要保证产品质量,为顾客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以模块化、标准化为基础。大规模定制的基础是通过产品重组或者过程重组,实现企业的批量化生产目的,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又取得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因此,以模块化,标准化为基础能为企业提供生产效率,又对顾客的要求能及时反应。

(三)物流管理理论

物流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经济活动和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对物流管理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产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储存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

基于链管理的大规模定制物流管理体系实施障碍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8

本文分析了我国烟草行业现有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体化的解决思路:规范信息统计标准,完善电子商务体系;优化设计物流配送网络;完善销售终端服务制度;推进企业改革,提升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集成供应链,促进工商协同。同时,对一体化供应链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体化供应链模式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实现系统化管理及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

烟草行业;供应链;一体化;信息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网络信息为特征的时代到来。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市场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信息。然而,我国传统的烟草行业供应链模式尚未完善,信息流短缺,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此,探索我国烟草工业企业供应链模式,不断优化升级内部系统,寻找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增强我国烟草行业总体竞争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我国烟草行业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烟草供应链是指从烟草原材料,辅材料的供应到工业企业的卷烟生产,再到商业企业的销售,最后至零售户,消费者的整个过程,中间还包含了复杂的物流运输与管理。整个供应链模式在国家实行的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下,形成了烟草行业独特的垄断地位。供应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烟草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下面就我国烟草行业现行的供应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作以简单分析。

1、行业信息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电子商务体系

虽然商业企业的客户管理系统对零售户和消费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这些数据一般根据地方性商业企业的统计需求而建立,很难按产品供应链的逆方向,反馈到国家一级。全国烟草行业供销网络涉及的信息量较大,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级别之间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统计方法不一致,使得信息的共享功能降低。供应链上信息流不畅通,使得物流,资金流不能协同有效地运行,无法获得全行业统一的需求、销售、仓储和物流等信息,影响烟草行业进一步的发展方向[1]。

2、供应链环节衔接不良

作为一个完整的烟草供应链,从卷烟的生产到产品的最终销售应该是一个整体,但就现行的烟草业网络建设模式和覆盖范围而言,国家和企业对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卷烟的生产和物流管理还不够重视,供应链上游的工业企业和下游的商业企业还未真正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卷烟的生产和销售处于分离状态,卷烟生产企业按照计划负责生产,销售企业按照计划进行销售,这样就导致了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无法实现供应链环节的无缝链接,造成行业整体效益低下。

3、缺乏统一有效的物流管理

从烟草原材料的供应至最终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物流运输体系。原材料采购运输,卷烟产品的库存、配货运输,分流至零售商的运输,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效率。而目前我国在物流运输管理方面还较为落后,通常是每个环节以自我为中心点,呈发散性向四周辐射,仓库定位不合理,不符合规模运输经济原则,浪费大量物流资源,缺少大型、统一的配套运输设备,尤其是在供应链上游的原料供应环节和下游至零售商的运输过程中。这会给烟草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带来不确定性因素,给烟草商业企业带来大量库存或者零售商货源不足,造成资源浪费。

4、终端销售存在缺陷

零售终端销售是烟草营销网络中的重要环节,处于供应链的下游,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过程,也是挖掘大量客户资源的最佳时期。销售人员可以通过与其良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客户对各种卷烟品牌的喜好程度,以及对产品存在问题的反馈等信息。但由于零售终端环节经营者利润微薄,自我发展意识较差,服务水品欠佳,因此通过零售终端收集信息,开拓市场的发展前景受到阻碍[2]。同时,基于RFiD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可以通过电子标码实现对产品销售的物流跟踪,但由于部分地区的零售终端未安装有poS读写器,没有对产品进行信息管理,形成上游企业信息采集的盲区,无法得出精确销售信息,影响了对市场把握的准确程度。

5、地方保护主义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统一管理。在这种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下,烟草行业地方垄断保护主义严重,许多品牌根本无法走到省外市场,更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地方保护使烟草行业缺乏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信息管理落后,行业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

二、供应链一体化的建设途径

我国烟草行业如何实现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完善零售终端服务,建设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以便形成供应链的无缝链接,构造统一、高效的烟草行业供应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研究。

1、规范信息统计标准,完善电子商务体系

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组织,对烟草行业供应链环节上的关键节点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其运作模式及信息分类情况,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制定烟草行业上下游企业信息统计标准;畅通行业信息流,使地方信息得以沿供应链逐级向上反馈,不同省份地区之间可以交互信息,各取所需,共同发展。实现科学管理,消除烟草行业信息孤岛,促进在采购,生产,质量,物流,营销,服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规范化、一体化、网络化,形成烟草行业协调反应机制,不断完善电子商务体系(如图1)。

图1供应链信息采集、传递和共享

2、优化设计物流配送网络

物流配送网络的设计应符合总体效益最大化原则,按照产品种类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和消费层次的不同,制定客户细化方案,并将小规模运输进行合并,减少运输频次,降低运输成本,造就规模经济。其次,是仓储中心选址和运输线路的设计,仓储中心应分布在通往商业中心、人口密集区的城市外环交通枢纽附近,低价便宜且交通便捷;运输路线则遵循连接较多销售网点及线路最短的原则。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网络将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相互串联,降低库存,及时供货,不断促进信息流的畅通。

3、完善销售终端服务制度

提高烟草行业服务水平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要建立完善的销售终端服务制度,用标准规范服务,用制度约束销售,保证消费者满意,挖掘客户信息资源。增加终端销售利润,提高终端销售水平。关注部分地区的终端零售服务,紧跟烟草行业RFiD技术的发展,为其增置更新设备,加强其信息管理。促进市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量,反馈配货需求,更有利于上游企业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

4、推进企业改革,提升烟草企业核心竞争力

烟草行业由国家控制,统一管理,地方性垄断问题严重,只有积极改革体制弊端,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现有体制的优势。要真正地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烟草企业的长远发展,就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权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在与烟草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不违反传统体制约束的条件下,适当引进民营资本,改变原有的垄断局面。同时,探索技术应用范围,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5、集成供应链,促进工商协同

工商协同指烟草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协同联手,共同以培育大品牌、打造大市场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的调控作用,从而获取双赢的营销模式。烟草工商企业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同体,为了促进共同发展,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多为工业企业出谋划策,改变以往以代加工为主的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方式方法,培育商业品牌发展,增强工商企业共同占领市场的能力。其次,要保证工商企业的信息交流的即时性,即工业企业要及时将产品研发、最新发展趋势告知商业企业,以便其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商业企业要及时将市场行情和品牌综合竞争力反馈给工业企业,以便做好生产计划,二者就产品供给与需求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品牌培养。

三、一体化供应链的效益分析

构造统一、高效的一体化烟草行业供应链模式,有利于促进科学管理的方法,提高行业效益,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实力。

1、提高经济效益,节省人力、财力、物力

烟草供应链不仅是一条链接工业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同时也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并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在供应链一体化的进程中,各企业的信息精确度明显提高,财政预算将更加准确,物料管理将更加合理,资金流控制水平将明显提高,企业各项费用,生产成本也将会相应降低[3]。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会更有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了资源浪费,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增强我国烟草行业整体竞争实力

烟草行业一体化的过程,亦是走成本战略的过程,企业经营成本降低,利润空间增大,整体竞争实力增强。此外,加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相互合作,集成一体化供应链,可以促成整个行业形成一个庞大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自我平衡发展,对内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谋利;对外,使得这个平衡的有机反应体变得强大有力,坚不可摧,增加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3、管理更加系统化

一体化供应链需要对各种复杂的信息进行细化分类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就需要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明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发挥企业员工的最大潜能,对产品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做好事前防御、事中监督控制和事后严格收帐等工作,促进管理更加系统化。

四、结语

国外市场需求疲软,国内市场受国际知名品牌冲击,我国烟草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不断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设计物流配送网络,完善终端销售服务体系,加强工商协同合作力度,科学管理;不断促进一体化供应链模式的形成,从而为企业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提升我国烟草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刘振业,孙勇.烟草电子商务体系的构建.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2.

[2]徐志海.浅谈烟草企业如何推进零售终端建设上水平.现代商业,2012.10.

[3]贺婷.烟草信息采集过程中的不足与改革思路.新西部,2012.18.

【作者简介】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9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权威资料显示,2007年全球企业在供应链上的总资金投入已从2006年的17%提高到32%。特别在消费品、餐饮、物流、高科技、分销行业方面的供应链投入更大,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全球各大知名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公司也收益迫丰。甲骨文(oRaCLe)作为全球最大的供应链管理软件商,其供应链管理软件收入在亚太地区2006年增速也达到80%。并连续两年获“亚太区最佳供应链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奖,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甲骨文大中华区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总监叶浩霖先生。

事实上,供应链是在前几年现代物流理念的推动下,才逐步进入企业管理层的视野。早在60年代,eRp的出现开创了国际知名公司的信息化管理之路,为企业管理层监控全球各地的业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管理效率高效,收益明显。但最近据iBm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eRp全球的市场呈下降态势。叶浩霖对此表示,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几乎全球企业都在不同层度上已布置了eRp,eRp市场出现供大于求;二是全球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前企业的运营模式是“一条龙”的制造模式,企业在各方面都亲力亲为。现在的企业运作模式是“外包”供应链模式,通过与多个企业共同协作来做大做强。在供应链的时代,eRp的局限性不能更好地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iBm、Sap等公司开始关注供应链领域。“同样,软件行业的巨头oracle也意识到只有eRp是不够的,不能解决客户实际的问题,开始涉足供应链管理领域”。

与其它it公司在供应链领域发展策略不同的是,oracle通过巨资收购相关的供应链软件商,包括世界一流的运输管理软件商G-log、市场需求优化与规划软件商Demantra等多家供应链管理软件公司,迅速巩固了oracle目前在全球供应链市场领先、主导的地位。“通过收购,一方面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又能取得更多的市场和用户”叶浩霖如此看待oracle的发展策略。

时至今日,oracle供应链管理方案已有非常成熟的管理架构,具有强大的业务处理功能和丰富的行业理念,包括从客户订单管理、原材料采购、生产创造、运输乃至产品交给用户等所有环节的管理方案。事实上,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是处于一个系统复杂、多变的状态。如何把握企业供应链管理“核心”,驱动企业的发展动力就成为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方案的关键。

“供应链管理像一个蜘蛛网,oracle供应链管理只做核心部分”叶浩霖认为oracle的供应链管理市场定位非常清晰,“标准化是我们的核心”。oracle并不是所有系统都开发,在用户的本地化需求方面,oracle会建议客户按oracle标准由企业自己开发,然后与oracle的供应链作链接;另一种做法是oracle协助的本地合作伙伴,采用oracle的标准为用户进行本地化系统的开发与设计。iBm、埃森哲、汉得等都是oracle全球合作伙伴,通过联合开发,帮助本地用户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难点。

另外,oracle供应链管理软件的整合功能强大。目前,收购和并购成为全球企业寻求发展的模式,企业全球的分支机构采用的eRp及供应链管理软件都可能不一样。如可能有Sap、eBS、GDi等多个系统,“oracle开发的aia的业务集成公共平台,能将所有的不同系统链接在一起运作”。“整合”对oracle来说就是头等大事。据叶浩霖介绍,伊莱克斯运用oracle运输管理方案协同多个物流企业的运作,之前,伊莱克斯是运用Sap系统作为管理平台,目前Sap、oracle两系统在同一个平台上运作,而富士康公司运用oracle的供应链方案中的流程设计系统实现了其多个供应商的流程协同。

在供应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每一个流程,都会涉及多个企业、多个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面对这样的客户,叶浩霖表示,oracle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两种整合方案:一是如用户原有的系统运作良好,oracle对用户原有的系统不作任何调整,仅会对系统进行整合;第二种是针对用户在不同领域运用不同的供应链系统进行集成,如用户制造部门用了Sap系统,财务部门用oracle或其它品牌的系统,oracle通过应用集成构架将用户的所有的eRp系统进行集成。

未来,oracle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还将在广度、深度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我们在供应链管理中还会开展一系列的收购”叶浩霖还表示,对于收购各供应链软件商的现有用户,oracle将实行“应用无极限”的承诺,即保护、拓展、演进。“oracle不会淘汰收购的产品,而是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开发新功能。”

据了解,目前oracle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被广泛应用于高科技、工业制造、汽车、物流、消费品、化学品、航天和国防、通讯、旅游、运输、公用事业、石油、天然气、自然资源、公共部门、医疗、保健、教育、研究、金融服务、专业服务、零售、批发工程和建设等各个领域。

oracle目前已收购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公司系统主要功能

Retek零售应用系统

G-Log物流与供应链执行方案

Siebel贸易应用系统

Demantra需求管理、销售和运营规划促销规划及优化方案

供应链管理市场规模篇10

关键词: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策略

1、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概述

银行供应链金融是结合银行金融与产业供应链的特点而发展出来的新型金融营销产品,通过银行向处于产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理财产品和融资贷款渠道,实现金融市场与实业经济的合作,从而实现银行和供应链企业的双赢发展。通过供应链金融营销,银行不仅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服务,还可以实现理财、投资、及时还款等多种功能。

继深发展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之后,近年来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不仅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都已涉足于此。然而,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者众多,又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

2、影响银行供应链营销的因素分析

2.1、金融市场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银行供应链营销市场对金融市场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完备的金融监管制度,还需要金融电子化的配套施行。而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相关金融监管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健全,同时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银行供应链融资流程中的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仍需要人工进行确认,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2.2、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影响了供应链金融推行的效率

目前我国国内的供应链管理的意识普遍薄弱,供应链成员之间关系松散且边界模糊,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的约束手段,而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产业供应链状况知之甚少,这极大地限制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资金融通的范围与规模。例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供应链融资多数局限于汽车、钢铁、能源、电信等有限的几个行业。

2.3、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银行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整体性、高技术含量的银行产品与融资模式,这就需要在银行内部建立一套独立而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制和风险评估与控制体制。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在发展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时往往忽视了内部体制的建设,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营销缺乏规范可操作的体制制约,在实际操作中问题百出,严重影响了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有序进行。

2.4、滞后的金融物流发展

自银行供应链金融推出之日,对金融物流配套发展的呼声就不绝于耳,但我国目前金融物流发展仍然较为滞后。目前采取监管会监管制度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监管效率也远远低于物流企业对金融的管理。加大银行金融与物流企业的发展势必是未来银行供应链营销的发展趋势,这不仅将降低金融营销成本、惠及多方,还将实现供应链一体化进程。然而我国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物流发展较为均衡,其他地区的物流发展基本上都难以跟上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步伐。

3、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策略分析

根据供应链营销的特点和制约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相关因素,本文将主要从产品营销、渠道营销和客户关系营销等三个方面进行营销策略分析。

3.1、产品营销

银行应从客户需求出发,对原有产品进行创新或重新组合,以此作为产品营销战略,将整个市场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从核心企业向外辐射,贯穿整个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如对上游的原料供货商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对下游的经销商着重提供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以加大对中下游供应链企业的融资支持,推动供应链市场的整体发展。

3.2、渠道营销

渠道营销对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方式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银行营销渠道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化金融渠道,在这种背景下,供应链的金融营销更需要银行整合各种营销模式,升级营销手段,积极搭建电子化的金融产品营销渠道,建立信息化的技术平台,加强供应链的信息流通与共享,而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加强与各地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合作,疏通供应链金融产品流通平台,实现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营销的效率。

3.3、客户关系营销

金融的发展已经验证传统的以交易为中心的金融营销是不符合现代金融市场规律的,客户关系营销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营销方式,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对客户的稳定性要求使得其对客户关系营销的主旨不在于发展新顾客,而是留住老顾客,这就对客户关系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银行应该加强对已有客户资源的管理,不断关注客户需求变化,并根据不同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性质提出针对性的定制化金融服务,通过资金的融通提高客户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加强银行对客户的熟悉度,对不同供应链端的客户实行不同的亲密化金融服务,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客户风险管理系统,加强电子化信息系统的管理,针对相关问题客户做好贷前、中、后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以防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违约风险的产生,确保金融营销安全有序的进行。

4、总结

银行供应链金融是结合银行金融与产业供应链的特点而发展出来的新型金融营销产品,通过银行向处于产业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灵活的金融理财产品和融资贷款渠道,实现金融市场与实业经济的合作,从而实现银行和供应链企业的双赢发展。本文通过解读银行金融营销的内涵,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供应链管理的不成熟、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制的制约以及金融物流的滞后发展等,从产品营销、渠道营销、客户关系营销等角度提出了银行供应链金融营销的改善策略,以期对供应链金融营销市场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