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7:21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1

海宁市许村中心卫生院浙江省海宁市314409

【摘 要】目的:为了满足医疗机构获取患者信息的便捷,同时提高临床文档的利用效率,实现多个医疗机构的临床数据的共享。方法:依据相关的医疗系统整合的经验与理论,参考HL7标准,采取weB技术与Soa体系框架,形成与建构信息共享平台。结果:通过建立医学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医学信息的共享,为医护人员获取与使用信息提供了便利。结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满足了医疗机构间临床数据的互通,可减少患者就医成本,缓解就医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医院医疗;信息平台;共享模式

现今,医疗卫生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医疗信息化管理,具体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的系统与全民的档案信息,实现医疗卫生信息数据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共享模式的构建,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也可以将医疗的成本与风险显著降低。因此,进行医疗信息共享模式的探索,构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医疗信息平台构建的需求性与目标性

1.1医疗信息系统构建的需求

1.1.1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构建医疗信息系统,可以显著的降低患者在医学检查方面的重复投入,进而降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压力。显著的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与认可度。可以改善医患的关系,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

1.1.2提供医学资料

信息共享后可以为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提供丰富的医学资料。同时可以显著的提高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为我国医学技术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

1.1.3满足各个医院之间医疗信息的协同需求

构建信息共享系统,可以满足各个医院间的医疗信息的共享,将多个医院的人员与医疗设备的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1.2医疗信息系统构建的目标

医疗信息系统构建的目标,主要是以信息共享与医疗资源的共享为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将医疗服务与共性技术进行集成。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的平台,期望可以将医疗卫生的资源的使用效率显著的提高。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就医风险与经济的负担。

2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总体设计

2.1总体方案

2.1.1数据节点

首先,前置机服务主要是对医疗机构提供的诊疗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同时通过验证后,将有效数据上传到前置机数据库。并且进行统一的病患隐私加密。其次,前置机数据库,主要是将各医疗机构提供的有效数据进行存储操作。

2.1.2数据中心

首先,中心站点主要是提供就诊信息的查询与查阅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而获得检验与检测的操作平台。其次,中心数据库主要是进行各医疗机构的诊疗数据的存储。第三,中心服务可以提供患者注册信息与医疗机构的注册服务。

从设计图中,我们可以掌握到医疗信息数据流的收集过程,同时也可以在各个节点利用与整理数据。

2.2解决方案模型

解决方案的基本架构主要是,一个或多个文档库;一个患者身份信息源;一个文档注册系统;同时也含有文档使用者、文档源。医疗信息解决方案,符合HL7标准,同时以数据为核心,多个使用方都可实现临床信息共享。

2.3处理医疗数据

分为数据的存储、数据的交互方式、建立共享数据信息。

3结论

构建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在构建之初都应进行充分的调研,考虑到平台的应用与建设成本。在数据的共享中心的基础之上,建立共享门户,进而不断的完善共享的系统框架与功能,不断的推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查佳凌.区域性医疗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研究——以上海市松江区区域性医疗信息共享体系建设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苏孝青.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江苏大学,2011.

[3]应炜.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体系模型研究[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1(5).

[4]朱斌.区域居民卫生健康信息共享平台设计[J].电子商务,2010(5).

[5]杨宏桥,吴飞,甘初初.构建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05).

[6]刘丽华,胡凯等.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建设的意义与主要措施[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7(5):311-312.

[7]吴虎兵.大型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情报学,2007.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2

关键词:科技资源整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025-02

医学科技资源的整合是创造医学科技成果,推动整个医学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针对北京市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特点,加快资源整合对促进北京市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满足首都医疗卫生事业有重要意义。根据我们长期参加北京医疗卫生领域科技管理的实践和经验,结合北京地区医疗卫生资源特点,我们对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一、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

北京地区科技资源的密集程度国内仅有,国外也罕见。但是医学科研成果及竞争力与国外同行比较仍处于明显劣势,北京地区医学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北京市经济发展迅猛,科研投资规模扩大,北京地区医疗科技资源的配置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解决和关注的三个问题:

1.条块分割,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北京地区43家医学科研机构,从隶属关系看分别隶属为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国家和地方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此外,清华、北大、首都医科大学等大学掌握大量的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总体来说隶属关系上类别层次较多,给整合资源带来一定难度,加上信息渠道不畅,出现大量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科技资源投入效率低下、科技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2.中央与地方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三甲医院是北京医疗卫生领域的主要科研力量。北京地区三甲医院共有62所,其中隶属于北京市的28家,占总数的45%,隶属于中央的34家,占总数的55%。中央机构实力雄厚,整合中央资源为地方服务意义重大。大量中央科技资源从事基础研究,而地方卫生科技资源配置关注的是科研成果应用,提升科研对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支撑能力,提升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水平是地方科技发展的核心目标。因此,应从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发展需要出发,有效地配置中央在京科技资源,使其在科研链条发挥应有作用。

3.医学科研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各个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不能在业务上优势互补,更没有形成集群优势和集群效应。科技资源共享意识不强,缺乏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无法有效对临床资源中的信息资源和病例资源进行整合,整合专家资源也是北京地区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可行性及三种模式

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属于公益服务,大部分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活动属于公益产品,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科技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是科技资源整合的实践者和决策者,在区域科技发展中担负重要责任,在科技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全方位的作用,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资源整合战略规划者、组织协调者和具体操作者。具体发挥三方面作用:

1.政府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战略模式,战略层面的导向作用。政府作为战略层面资源整合决策者,它对资源整合的范围更大,它不仅可以对本地区市属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而且可以对北京地区其他外部的资源进行整合,这足以体现战略层的重要价值。整合更具有深度,通过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引导科技投入的方向,整合优质资源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在北京市科委制定《北京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健康市民专项的实施将把更多的资源从项目转到专项,形成以专项为基点的科技计划管理格局,有效地调动科技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

2.政府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协调模式,协调作用。政府作为协调者,通过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协调,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实现对资源的跨部门和组织协调,在协调的过程中资源整合效果得到突出体现,有助于切实解决一项重大社会问题。在科技促进市民健康方面,通过支持卫生局等主管部门承担或参与重大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充分协调卫生主管部门,实现科技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目标。这种模式在不破坏传统科技体制基本模式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与中央科研机构、各主管部门同理合作,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

3.政府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组织模式,组织资源整合。政府的科技主管部门也可以作为资源整合的操作者,运用项目、政策、机构、经费等手段,整合科技资源。(1)在整合方式上,发挥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机构的平台作用,通过项目促进市属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机构的发展,使其成为汇集资源、推进地方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力量。(2)通过项目组织方式创新,促进各医院之间、医院与大学和国有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整合。在项目组织过程中,科技主管部门作为项目组织者,通过重大项目组织引导北京地区各类资源汇聚和整合,如2002年北京市科委资助的肝炎的重大项目,以佑安医院为主要负责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探索出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科技资源整合措施及其建议

北京市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区位优势、构建复杂和多层次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计划制定程序及项目管理方式整合本地区的科技资源。

1.构建复杂和多层次科技计划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科技资源。构建复合型科技计划体系就是在总的科技计划下设各类子计划,各个子计划在总科技计划指导下完成。通过设立基金计划作好与国家科技计划衔接。吸引国家科研成果落地北京,基金计划可以分为种子基金和果子基金,引导吸引优质资源。

2.开展科技计划前的充分调研工作。区域科技计划直接决定政府科技资源投入方向,在制定科技计划之前应开展充分的科技需求调研。科技管理部门应提高挖掘需求和信息的能力、渠道、网络和工作模式,确保科技需求的把握准确。对本地区医疗卫生领域的主管部门如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门进行调研、对产业界和学术界进行调研,形成区域科技发展计划。

3.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北京在医疗卫生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方面主要缺乏促进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使各种要素在这个平台上自由组合。北京临床医学标本和病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通过机制创新、法规建设、技术规范制订、资源质量评价和控制及跨部门的协作,整合北京是临床医学标本和病例信息资源,建立权威的、全面开放的医学标本和病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全面共享,增强北京临床医学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临床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3

一个明显的亮点是,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新医改方案不仅明确了医疗信息化对于医疗改革进程的重要性,并且作为二十四条意见其中之一,单列出来。这是史无前例的。

事实上,在这部被看作为“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中,医疗信息化就是其中的“一柱”。

根据《意见》,我国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成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同时,还将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等机制,其中之一便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在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何雨生看来,整个医改方案就是一剂汤药,信息化作为这剂汤药中的重要配方,它的表现可以说直接决定汤药的疗效。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信息是,未来三年,国家将投入8500亿元用于推动医疗改革,这对医疗信息化的推进,无疑又是一场及时雨。

很多人开始思考,8500亿将有多少指向信息化,各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又该如何规划,电子病历、公共卫生网络、医生工作站……哪些内容将会成为重点建设内容。

不管怎么说,医疗信息化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

新医改 新机遇

如何从医疗信息化的角度解读新医改方案,未来几年,医疗信息化将迎来怎样的机遇?

最近这段时间,卫生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燕婕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打电话“骚扰”她的人不是来自卫生行政系统的同行,就是各大医院的信息化专家,再有就是各个密切关注医疗信息化发展动向的媒体记者。

原因很简单,2009年4月6日,酝酿多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终于。在这部被形象地称为“一顶、四梁、八柱”的医改文件中,信息化内容作为二十四个章节之一,被史无前例地“单拎”出来,成为其中“一柱”。

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医疗信息化内容以如此的形式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未来几年,医疗信息化建设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哪些方面将成为建设重点,各级医院该如何规划自己的it建设,相关的it厂商该从何处寻找机遇。

面对这些困惑,作为医疗卫生部门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老人”,高燕婕自然成为各方寻求信息解读的重要人物。当然,除她之外,来自医疗信息化各条战线的人也在做着各自的解读尝试。

为医疗信息化“正名”

“新医改方案中的五项改革目标,无一能离开信息化的支持。”对于《意见》将信息化“单列”出来的意义,高燕婕告诉记者,“信息化所能发挥的作用,将促进各地区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围绕医改目标的业务流程的变革,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集中共享,逐步奠定基础。”

在高燕婕看来,医疗信息化的推进可以将过去被动式的医疗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包括实现病人网上预约、手机挂号、网上医疗咨询;主动提供常规医疗保健服务;给病人提供就医保健指导,合理分流患者;延伸医疗服务供应链,合理利用和选择医疗服务资源;实现前医疗、中医疗、后医疗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规范经济的医疗服务流程。

如果把视角转换到基层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他们对此颇感欣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中心尚邦治表示,《意见》把信息化单独提出来,这不仅体现了信息化对于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政府已从全局的发展角度加强了对信息化的认识,开始进一步重视起来了。

北医三院信息中心主任沈韬的观点则更显感性,在他看来,此次《意见》的出台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给医疗信息化“正名”。在此之前,医疗信息化建设大都是从医院自身的需求出发,自筹资金自主建设,国家层面并没有给予明确的态度。如今,举国关注的新医改《意见》明确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显然是一种进步,背后体现的是国家政府对于医疗信息化不同以往的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开始明确给予医疗信息化一个‘名份’了,从以往的‘没名没份’到如今的‘有名有份’,这种进步是值得欢欣鼓舞的。”

“每家医院是信息采集单元”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信息化建设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固然重要,如今又把其定位于新医改实现的支柱之一,但其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在以往的讨论中,各个奋战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一线的人们,都很明白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于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差错和就医成本,存在直接的促进作用。HiS(医院信息系统)、LiS(检验信息系统)、paCS(医疗影像系统)、门诊系统、住院系统、医生工作站……各种信息系统的应用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全国各级医院逐步完善起来。

但是,当脱离单独的医院本身,把视角拔高到区域范围内,或者国家层面的话,医疗信息化建设对于新医改的价值又“别有一番风景”。

最近,尚邦治参加了一次由北京市卫生局组织召开的关于近期流感事件的会议,其中,在谈到信息化对于医疗行业的重要性时,卫生局的某位专家就拿流感事件当作例子,解读了这“别有的一番风景”。

为了应对全球爆发的猪流感疫情,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全面启动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网络,从机场到车站再到港口,各个出入境口岸都严格监测,发现任何发烧发热症状的病人,立刻上报国家监控中心。同样,全国各大医院也严阵以待,紧密监测任何发烧发热症状的病人情况。

当所有这些病情监测信息汇总后,政府就可以掌握全部的形势走向,并作出针对性的决策部署。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信息网络,散落各地的病情信息就无法有效采集,也无法及时汇集,从而无法从全局角度判断病情发展,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

“所以,信息化对于整个医疗改革的价值,在于让每家医院成为一个信息采集点,不仅服务于医院内部,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社会全局,发挥协同整合作用。”尚邦治如此强调。

事实上,如果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医疗信息化服务社会全局、发挥协同整合作用的背后,体现的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而这,恰恰又是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所在。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介绍,从医生角度说,信息化手段可以改变过去手工纸质的就诊流程,不仅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医院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从医院领导角度说,来自基层的医疗信息有助于调整医院的运行管理,促进医院更好更优的发展。

比如说,当把全年某个病种的就诊信息汇总后,院领导可以分析出具体某个病种大概花费多少钱,如果费用出现异常偏高情况,就可判断是否哪个品种的药物使用过度、过频,这样不仅可以监测医生、医院的运行情况,还可及时使做出调整,从而降低病人的就医成本。

从地区卫生行政部分角度说,可以分析判断出本地区哪些病种是长见病、多发病,如果出现某个病种突然异常,则可预警是否有传染病出现,或者是否存在带有普遍性的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因素,这样其实可以减少社会整体的医疗成本;从国家层面说,又可把人们的病情信息进一步扩大范围,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判断预警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然后做出有效决策,比如是否需要发放口罩,是否需要向社会公告等,从而把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减到最小。

8500亿有多少惠及信息化?

8500亿,这是解读此次《意见》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在未来三年间,各级政府预计将投入8500亿元,平均每年约2833亿元。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新医改方案中最引人注意、最让人兴奋的一条。

作为支撑“四梁八柱”力量的其中一柱,医疗信息化建设自然包括在8500亿将要惠及的范围内。不过,很多人都在进一步询问:8500亿中,有多少比例的投入会用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呢?

目前,很多人都在尝试着解读。根据iDC咨询分析,2008年我国医疗整体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已达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20亿元,而2007~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目前,在国内近3万所医院中,有75%的医院已建或正在建设HiS系统,而在“十一五”期间,将有70%以上的医院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市场需求总量将可能达到两百亿元。

相关的it厂商更为积极。一直关注医疗市场的东软集团首席运营官卢朝霞就认为,未来三年医疗机构信息化的投入将高达100~160亿元。国际it巨头iBm公司则预计,新医改将产生至少15亿美元的软件支出。而甲骨文中国一位中层管理人员则表示,过往国有企业在it信息化的投入,一般只占总体投入的0.6%~0.8%。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估算,8500亿元中大概只有65亿元用于信息化投入。

而对医疗信息化行业的人来说,他们则相对更为谨慎,但内心又更为迫切。沈韬告诉记者,虽然国家明确将在未来几年投入8500亿到医改中,但具体有多少是细分给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却并不明确。

过去到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基本都是医院自筹,政府给予的支持非常少,当大家都期盼着政府会从8500亿中拿出多少支持信息化建设时,不免又有些期待。

事实上,新医改中提出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医疗共享平台等内容,每个都是复杂而浩大的系统工程,相应的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

在琚文胜看来,虽然没有明确8500亿中有多少细分给信息化部分,但是,这8500亿投入将会起到一个放大和带动的效应,在这8500亿带动下,各个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等可能会跟随做相应的资金投入。从这个角度说,接下来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总是值得期待的。

it厂商顺势而起

对于it厂商而言,新医改意见的出台以及8500亿的巨大投入,无疑是块值得憧憬的巨大蛋糕。事实上,跟随《意见》的出台,许多厂商也开始顺势而动了。

4月8日,也就是新医改方案公布之后的第三天,iBm软件集团全球销售总经理RobertLeBlanc亲自来到北京,与iBm中国开发中心共同宣布成立“iBm医疗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并公布了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

据悉,iBm此次“应时应景”推出的一系列医疗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内容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和平台、医疗协同平台、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等。与新医改的目标同向,iBm的这些方案旨在以信息化推进医疗患资源的优化流动,助力新医改扎实启动,从而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体系。

随后的4月19日,东软集团在深圳也高调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早在今年二月份,东软就已成立了“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紧密跟踪医改新动向。此次新推出的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疗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

其实,除了iBm、东软之外,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思科、用友软件等it厂商也已经或正在实施自己对于新医改营造的广阔市场的投入。

由于《意见》中重点提到农村区域医疗体系的建设,因此,县级中心医院和乡镇医院可能成为信息化的重要战场。赛迪顾问分析师张华认为,目前全国有29000多家乡镇医院以及5000家县级中心医院,因此,新医改创造的信息化市场,大概超过75%的份额都将集中在县及乡镇医院。

一直以来,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大型医院等高端用户常常青睐国际巨头厂商,国内企业则占据着中低端市场。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由新医改营造的巨大市场中,国内外厂商将迎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局面。

未来需求有哪些

虽然各大it厂商已经为新医改有所行动,但对于各级医院来说,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到底在哪些方面,搞清楚这点,才能做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

“既然国家已经明确了信息化作为医疗改革的手段支撑,那么,从医疗行为的监控,到医疗数据的采集,再到医疗质量的提高,信息化手段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沈韬告诉记者,“作为新医改的三大要点,建立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区域医疗体系的背后,将给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推动作用,其中关键之一,就是带动各级医院的数据中心建设。”

比女口,社区、农村医疗单位it建设将是热点之一。社区、农村将是目前国家实施基本医疗的主体,也是新医改的重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减轻大医院的就诊压力,解决“看病难”问题。

另外,电子病历的普及和完善也是重点。目前,电子病历大致处于“病历电子化”阶段,接下来,如何让电子病历更好地为临床系统服务,其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都将需要进一步的升级完善。

还有,集成共享医疗系统将是突破点。实现医院间的资源共享,需要规避现存的“信息孤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一套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大量的系统集成、各种异构平台的整合将是重要建设方向。

总体而言,新医改已经明确了未来的医疗卫生发展方向,给出了8500亿元的巨大蛋糕,接下来,就看各级医疗机构如何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逐步有效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无论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厂商,也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健康设立“守护人”

生事件更是如此。

“健康孤岛”需要整合

“目前,虽然各地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计划明显提速,但是,以社区为单位的电子健康档案就像一个信息孤岛,如何把这些孤岛整合起来,才是成功建立健康档案的关键所在。”尚邦治表示,“而整合过程中需要面临的困难将是艰巨的。”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仅仅是把各种有关居民健康的信息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把各种健康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监测,从而为有关决策提供辅助。

因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至少面临以下四方面困难:一,尽快明确健康档案应该包涵的内容以及电子化的技术标准,从而为整合共享打下基础;二是健康档案由于记录有病人的众多历史信息,如何从技术和立法两个层面,确保公民隐私的安全保护和信息的合理使用;三是从信息技术角度看,健康档案建立后的海量信息,将以何种方式来实现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稳定运营,使之真正支撑业务系统的需要。这其中,包括数据中心的建立,数据存储体系及备份方案的制定,都将是确保健康档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四是建立如此庞大的信息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目前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来看,是否会出现地区间居民健康档案的“贫富分化”。

据了解,北京市近期将选取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对其现有网络进行系统改造,统一健康档案的标识、目录索引、数据采集方式。实现试点所辖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数据集中存储,统一展示,即让原本存放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静态档案“流动”起来。

而深圳市则是将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机版的信息系统统一转换成网络版。目前,已将3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服务信息上传到该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以此为整合应用的共享平台。

医疗共享“走在路上”

在区域医疗、社区医疗的快速推动下,医疗共享又将迈向新的台阶,背后支撑运行的信息化建设也将迎来新的局面。

2009年4月17日,也就是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第十天,北京市卫生局召开了2009年医政工作会,会议部署了北京公立医院改革规划,拟按照区域医疗共同体思路,重新整合全市医疗资源。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邓小虹表示,一级基层医院、(区级)二甲医院,三甲大医院等已成患者就医“导航”的传统标准,该标准将随着北京医改进程逐渐淡化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在北京城每30万~50万人口的居住区,由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几家专科医院、护理院和康复院为主要元素,组建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显然,这与新医改方案中强调建立区域医疗体系,推进医疗共享平台遥相呼应。

“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长久困扰人们的难题正是新医改方案所要解决的,而推进区域医疗体系的建设,实行医疗资源共享,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然而,在一些城市的一些社区,居民的普通感冒等小病,以及一些老年人慢性病的开药等就医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社区医院的信息化还只停留在结算和药房管理上,医生仍需要用手写的方式完成处方笺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填写。

如此情况下,这些病人的健康信息就无法与大医院实现共享,那么,双向转诊就可能不会顺利,重复检查还会无可避免。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信息化手段在深化医疗共享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区域医疗建设的步伐全面加快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又将该如何跟进呢?

“盘活”医疗资源

“全国人民奔协和,有病就去三零一”,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看病就医这件事总保持一个“二八状态”。根据卫生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中国门、急诊人次达50.1亿,次均就诊费用为169元。中国13.3亿人口一年共有8466.9亿元门、急诊支出。这其中,80%的患者都是去大医院看病,只有20%到社区医院看病。这就是所谓的“二八状态”,“看病难,看病贵”也因此形成。

所以,如何共享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被看作是破除“二八状态”的理想选择。因为,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在实现双向转诊的前提下,大医院的患者数量就会分流,从而缓解人们的看病难问题。同时,既然实现双向转诊,患者的病历记录、检验结果、用药情况等信息就可以充分共享,这样既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也降低了患者的看病成本,解决了看病贵问题。

理想的选择背后总需要现实的路径,医疗信息化的配套建设至关重要。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包罗教授介绍,按照医疗信息水平划分,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财务核算为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阶段,第三阶段是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开始从以财务管理为主的第一阶段过渡到以临床信息系统支持为主的第二阶段,并逐步实现“以收费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转变。

此前,很多城市已经在推行病历“一本通”,通过各家医院间的互联互通,衔接诊断和治疗结果,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减少病人的医疗费用。但是,在电子病历被广泛应用的今天,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同医院要想全面共享病人信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拿最简单的病人iD来说,有的医院的男/女用m/F表示,有的医院用0/1表示,不同的表现形式往往给医疗共享带来想象不到的麻烦。

同样的情况在“地小人少”的新加坡就不一样了。去年底,新加坡已经明确宣布,新一代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将在2010年全线推出。届时,新加坡的患者踏进公共医院、综合诊所和专科中心,医生都可以从中央数据库中调出病人资料。通过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医生不仅可以全面掌握病人接受过哪些治疗及化验结果,而且还能协助医生制定全方位的疗程,减少配药错误,提高治疗效果。

而对于区域医疗共同体来说,医疗共享大多是建立在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医院之间,通过把大型医院已见规模的信息系统延伸到社区,比如医生工作站,病人信息集中存储到大型医院的数据中心,如此形式的医疗共享避免了许多技术壁垒,显得相对较容易。

“厦门模式”率先成型

自2005年开始建设,2009年2月28日正式起用的“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则是以区域医疗名义实践医疗共享的典型范例。

“目前,全市86%的医院(共36家)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可通过病人一卡通,调阅市民电子医疗档案,做过什么检查,用过什么药,曾经有过什么病史,各家医院的医生都可查阅。”厦门市第二医院网络中心主任伊桂林表示。

据了解,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是由厦门市卫生局统一规划部署,利用信息化手段在全国率先成功建立的一套比较完善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作为一个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该系统内容涵盖了每个市民完整的就诊信息和体检信息等健康档案记录、妇幼保健数据档案、城市公共卫生数据档案,以及区域医学影像四大部分。

由于厦门全市医院已经实现了就诊卡一卡通,因此,通过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这个平台,市民凭借自己的市民健康卡(或社会保障卡),在系统范围内医疗机构均能以“一卡通”的方式刷卡进行诊病、体检、保健等。

同时,该系统将患者的医疗保健活动完整地记录下来,保存到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中央数据库中,成为组成该市民全面的记录一生的健康信息档案的一部分,还可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部分检验结果的共享,为避免重复检查和用药提供技术支持,也有利于医生了解病人的就诊信息。

此外,市民还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自己的体检情况和就医情况。对于病人而言,通过该系统,可直接提高诊疗质量和诊疗效率,缩短病人治疗时间,减少诊疗费用。

由于这个健康信息系统是以第三方数据中心集中存储管理,区域内的几十家医院全部通过网络互联互通,这样的话,不仅避免病人档案的丢失,还可避免携带大量病历资料及检查报告、胶片等四处奔波和重复检查。

从“1+X”模式开始

应该说,“厦门模式”产生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不过,“由于厦门地方小,医院少,加上政府主导实施,医疗共享自然要顺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尚邦治表示,“同样的事情如果拿到北京来做,未必就有那个效果了”。

因为,医疗共享除了需要信息化的技术层面支持外,配套的管理机制也必不可少。道理很简单,患者如果在a医院做完了检查,然后拿着结果到B医院就诊,B医院势必面临一定的利益损失。

“和国外不一样,中国的医院即便大小不一,但每家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医疗共享难免遭遇利益平衡的问题。”尚邦治表示,“尤其北京的医院有部属的、校属的、区属的、市属的以及部队的,不同属性的医院有其自身的管理单位,如果要医疗共享,面临的协调障碍无比艰难。”

因此,北京市在推进医疗共享过程中,首要以区域医疗共同体建设为主要内容。2007年,北京市西城区启动区域医疗项目,该项目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整合该范围内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从最初的展览路和德胜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两个成员,到如今共组建了13个专家团队、建立了13类疾病的诊疗标准和就诊规范,社区医院成员还在不断增加。

在专家眼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这种医疗共享模式被称为“1+X”。“1”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X”指西城区下属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而这背后,是西城区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信息平台在发挥作用。由西城区卫生局牵头,建立了跨医院、跨社区的医疗服务资源管理机制,在技术上实现了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整合、跨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介绍,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基于医疗卫生实现双向转诊、预约医生、预约检查、检验检查报告共享、处方、健康档案共享、视频会诊中心、急诊绿色通道等功能。

据了解,“1+X”模式只是该共享平台的一期工程。2009年2月,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二期平台”试图把该模式推广到护国寺中医院、肛肠医院、丰盛医院以及平安医院4所二级专科医院和7个中心、4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也就是说,在原来三甲医院加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再融入二级专科医院,把医疗资源共享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实现从“一点对多点”到“多点对多点”模式的转变。

“数据中心”全面启动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厦门模式”,还是大型综合医院主导的“1+X”模式,随着区域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资源共享逐步深化,背后支撑运作的数据中心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因为在区域医疗体系中,医疗共享实质上是医疗文档的共享,而医疗文档的共享就涉及到数据的存储及管理。在不同模式的医疗共享体系中,医疗数据如何存储,存储在哪里,怎样管理,这是让医疗共享发挥实效的关键所在。

在业内专家看来,目前已经出现有三种实现形式:一种是完全集中,即把共享数据全部集中到区域数据中心;第二种是分布式存储,即提供的共享数据依然存储在各个医疗机构,只不过这种共享数据是经过以就诊者为中心集成后的归档数据;第三种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即医疗数据仍然存储在各个医院自己的数据中心,但将一部分主要表明区域医疗协同运行状况的、查询统计使用频度较高的数据集中到第三方数据中心,通常这种数据中心由区域内的卫生行政机构建设管理。

据伊桂林介绍,目前,厦门市政府正在着手把以前设立在市卫生局的数据中心迁移到市政府信息中心,同时,由于医疗影像的数据量增长迅速,还将重点完善数据中心的存储系统。

另外,类似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的以大医院为中心的医疗共享系统,其基本模式大都是在某大医院或地区的中心医院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网络直接享受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上传下送”服务。

随着医疗信息共享进一步丰富,相应的系统改造和数据中心升级也势在必行。尤其,对于大部分信息化水平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的社区卫生机构而言,为了更好地配合大医院实现医疗共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记者手记

采访中,无论是医疗卫生行政部门的官员,还是各个大小医院信息中心的主任,新医改方案的出台都给他们的工作平添了一份热情。因为明确把医疗信息化内容单列出来,有的人从中读出了一份认可,有的人从中感受到了一种激励,有的人则从中看到了一副愿景。

和其他行业的Cio一样,医院Cio对于信息化工作的感受同样是“五味杂陈”。有时候,因为医院的资金投入有限,信息化建设总是迈不开步子;有时候,医院领导对于信息化不够重视,Dio的工作常常也会遭遇“夹板气”;有时候,受限于一些管理机制的冲突或技术规范的缺失,能为老百姓直接带来好处的医疗共享系统建设却无法施展开来……

现在不一样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已被明确写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要知道,这是最高级别的政策指导,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其将产生的意义和影响都是不同以往的。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就说,新医改对信息化的作用,最关键的不在于文件中写了信息化要干什么,而是将信息化列入到了文件中,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进步。

明确了认识,必然会强化态度。这种对于医疗信息化态度的强化,不仅是在医院层面,更重要是政府层面。形象点说,如果说过去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医院内部业务需求的“推力”的话,那么,如今的信息化建设,将会又多一股来自于政府层面的外部“拉力”。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4

将医院等各类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打破信息孤岛,一直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最让人感到头疼的问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新医改的重要目标,通过医改不仅要使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而且要使老百姓尽可能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也就是不仅是医疗更要重视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机构,它更需要关注居民的健康,覆盖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这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新课题,共享与融通成为关键。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

共享刻不容缓

上海市长宁区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于2002年起步,共有191家医疗卫生机构。2007年长宁区在全区所有医疗机构、社务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部署CiS(临床信息系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但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以上门调查问卷为主采集的健康档案信息,缺乏客观性、完整性、延续性,无法有效激活,一度成为“死档”;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没有包含病人的诊疗信息,而诊疗信息分别来自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等不同医院。这些问题成为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一道坎。经过仔细分析各种问题,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问题最终被逐一化解,长宁区迄今建立起近50万份有效的居民健康档案。

对于诸如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共享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亲身参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医联工程”、长宁区区域医疗信息整合等众多项目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信息)副总裁李光亚深有感触。“系统的柔性融合最重要。卫生信息化的初衷是优化资源配置,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数据的共享,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标准是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基石,否则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是千头万绪。”李光亚认为,当前,社区卫生在疾病控制方面需要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的档案,农村卫生用计算机探索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城市社区卫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但由于缺乏规范化的标准,各地区、各业务系统建立的健康档案格式不一致、内容不统一、记录不完整,信息难于共享,新出现的电子健康档案垃圾逐步替代过去的纸质病历档案垃圾,浪费现象严重。

2009年3月10日,在全国卫生统计信息工作会上,卫生部宣布将包括居民基本信息、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等五部分业务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长宁区也将作为全国社区卫生信息化的试点,一同参与到标准化建设中。

然而,李光亚告诉记者,标准问题仅仅是电子健康档案面临的挑战之一。必须进一步推动建立数据交换平台,优化数据质量,实现跨医院、跨区范围的协同医疗服务、统一就诊卡等,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共享的价值。“这四项任务都需要通过打破过去的信息孤岛,在协同中实现融合。”李亚光说。

“医联工程”

融合之道

那么要如何打破孤岛,实现融合?

记者在上海市的走访中,“医联工程”一直为政府、专家以及医疗it企业津津乐道。这项工程使得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率先实现了跨院患者临床诊疗信息的共享,在医院之上建立电子诊疗信息档案,打破了医疗机构信息孤岛的状况,也为下一步覆盖全市600家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大医联”行动埋下伏笔。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协同。‘医联工程’以及以后的‘大医联’行动不仅仅使得医院间诊疗信息共享,更重要的在于这一理念付诸了实践,为后续的深入整合打开了大门。”李光亚表示,信息只有在不同级别、不同性质的医院间互相流通后,社区卫生服务在有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下沉。

“医联工程”实现共享的初衷就是要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使医疗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李光亚告诉记者,有了信息共享,医生就可以通过诊疗信息的共享,避免病患做不必要的重复检验和检查、重复开药,降低了总体医疗费用。另外,由于在“医联工程”的系统中,收集了病患的用药史、病史、病历档案,有利于医生作出诊断,将有效地减少医疗事故。最后,这项工程能提升对老百姓的服务水平,诊疗信息在最后都会发往病患者的市民信箱中。

这项工程不仅惠民,而且便于主管部门的管理,有利于规划全市的医疗资源。

据李光亚介绍,主管部门能够采集到医联工程下23家医院各种疾病的就诊情况,为大型医疗设备的布局提供了参考。也为医保制度的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医保通常是按次结算。一旦主管部门能搜集到有关病患诊断、用药、检验检查、手术等数据,便能为医保的多种结算方式和费用预算提供有效的支撑。此外,医联工程采集的大量数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与样本,打破以往医院间信息的隔离,使得科研数据的采集透明化。

it企业需更新思路

“异构系统的整合,需要依靠有实力的it企业。”如李光亚所说,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共享,是目前卫生行业的短板。在拥有数百万以至上千万人口的大型城市里,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体系时,必须考虑包含医学影像等的海量级信息,如何在以医院为节点单元分布存储共享协同;同时还要考虑在此架构下,解决诸如患者身份惟一认证、合理流程利用网络通信资源、信息调阅安全性、信息变更一致性控制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当将来需要进一步在区域平台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时,若无规范的架构和开放式的对话功能机制,则会遭到应用扩展的技术瓶颈,被技术发展的潮流所淘汰。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是一家以公共事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领域的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万达信息脱胎于上海计算机软件研究所,专注于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包括上海市劳动社保系统,医保系统、电子政务以及民航机场信息系统集成等众多以公共事务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领域,这些都为万达信息积攒下宝贵的行业服务经验,使得其在众多“小作坊式”的医疗卫生it企业中脱颖而出。

据李光亚介绍,在上海市着力整合区域卫生信息资源的同时,万达信息结合这些区域项目的实际,遵循和参考了国际国内卫生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在技术上走开放路线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共享平台,形成符合iHe集成规范的卫生行业系列自主研发产品,在国内率先实现对医疗信息资源的纵向-横向整合应用示范。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5

【关键词】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

一、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相较于传统的医疗档案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的建设有着更多的优势,在档案的保存和管理上更加的快捷,对于医疗档案的快速检索,提升档案检索的准确性,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医疗档案的共享等,此外对于医疗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是极大的提升。(一)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医疗档案管理者的手工劳动,每天医院都会需要为大量的患者建立医疗档案,其中也会经常性地出现人为性的错误,医疗档案的信息化推行,对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信息化方式实现对医疗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慢慢地提升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提升医院的档案管理水平。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模式,操作十分复杂,当医疗需要调取一些医疗档案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寻找档案的保存目录,然后去库房中进行档案的查找,费时费力,工作效率偏低。而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档案的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来进行档案的多种查询,例如分类查询、模糊查询等,网络化的医疗档案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的管理方式,提升医院的医疗档案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乡镇医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时化、标准化。乡镇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将医学病案、医学研究、药品信息等内容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管理,采用现代化技术,编制医疗检索工具,医务人员就可以快速地实现对医疗信息的检索,实现医疗档案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时化和标准化。首先,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医疗档案信息的网络储存,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转换为数字化档案,做好档案信息数据的保护工作。其次,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网络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档案检索的效率。最后,实现乡镇医疗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制定医疗档案的管理流程,严格执行,实现管理的标准化。(二)加强对医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乡镇医疗档案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这就要求医院部门,围绕自身的日常医疗工作进行调研,了解各个部门对于医疗档案信息的需求,进而对医疗信息系统进行完善。通过对工作部门信息需求的搜集,挖掘医疗档案信息中的价值,为各部门工作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还要注意对医疗档案的信息反馈工作,了解当前医疗档案的使用情况,对医疗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进行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完善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突破地域、部门之间的限制,为了更好地满足医疗研究、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实现医疗档案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各种医疗档案的检索和下载,这样就可以提升医疗档案的利用率,使其更好地为医疗研究提供案例支持。(三)提升医疗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乡镇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这就对于医疗档案工作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于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医疗档案工作者必须有着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事业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此同时,还要求医疗档案管理者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具备扎实的医疗档案管理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可以熟练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尤其是网络传输工具,医疗档案的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上传、保存、管理、共享等。因此,只有加强医疗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提升自身的医疗档案管理能力以及网络信息的应用能力,才能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三、结束语

乡镇医疗档案信息化建设相较于传统的医疗档案管理有着极大的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医疗档案的信息化也成为必然。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升医疗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医疗档案的资源共享,提升医疗档案的利用率,更好的挖掘其自身价值。加强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计算机信息和档案管理的相应知识。其次,医疗档案信息共享,提升利用率。最后,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的标准化。

作者:任秀峰单位:孝义市大孝堡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周娟.基层医疗机构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J].档案与建设,2015(12):80-81.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6

在新医改大政策的推动下,区域卫生将逐步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由于各地的管理模式不同、区域的规模不同,区域卫生信息化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有一些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区域卫生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区域卫生信息化直面两大难题:一是机制问题,谁来投入?谁来采集信息、保存信息和使用信息?二是集成问题,多时间、多地点、多人群、多格式的信息如何集成和共享?”9月下旬在由《计算机世界》报社主办的“2009年区域卫生信息化高峰论坛(北京站)”上,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发表了上述言论。

继前不久联合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成功举办“2009年区域卫生信息整合高峰论坛(上海站)”之后,《计算机世界》报社再次邀请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领域的顶级专家,探讨体制变革、业务流程再造、建设模式、信息资源利用等核心问题。

机制:

提升社区卫生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一定要是政府主导的、有需求的信息化。”总后卫生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蒲卫表示。

“看病难”源于看病乱,据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晖介绍,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分级医疗,也就是:社区首诊,其次是专科医院,最后的选择才是综合性大医院,各级医院可以双向转诊;而我国则是随意就诊,看病过程没有控制,患者很少去社区医院,而是盲目选择大医院,导致分级架构倒置,大医院人多为患、看病难。

因此,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新医改”也强调,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很多人即便是患上伤风、感冒这样的常见病,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关键在于医务人员的水平不一样、医疗资源不均衡,应加强社区医院与三甲医院的交流和互动,并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生培训机制,提高社区医院全科医生的水平。”北京复兴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表示。北京朝阳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梁悦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区域卫生的根本目的有两点,一是好医生能在社区医院看病,二是老百姓能在社区医院看上病,这就需要均衡医疗资源。”

王晖认为,新时期社区卫生工作有三大重点:一是回归医疗公益性,降低医疗费用、关注弱势群体、政府主导建设;二是以病人为中心,强调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基本信息管理、首诊负责制与责任医生概念;三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从个体健康向病人家庭、社区群体健康管理延伸,强调政府主导的基本原则。

在服务机制上,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由传统的被动式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零散服务向“持续”转变、由传统的手工作业向“信息化”方向转变。主动服务表现在建立家庭病床、疾病跟踪机制,同时建立社区团队实现区片责任管理,制定社区出诊任务。持续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实现生命全周期服务,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不同人群建立专项档案资料。

技术:

关注集成与共享

“归纳起来,区域协同医疗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实现患者的持续医疗,二是区域医疗资源的共享。”总医院计算机室主任薛万国说,区域医疗的基础是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纵向与横向的信息共享。

除了政策与体制上的配合外,在信息支撑平台建设中,有若干技术问题需要着力解决。薛万国认为,在技术构想上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医疗机构,包括:医疗记录共享、双向转诊和医疗资源共享;二是居民,包括网上预约、结果查询和健康教育;三是管理机构,包括:资源利用统计、医疗统计、药品使用监管和疾病监控;四是第三方服务者,譬如:网上采购平台、集中药品配送等。

根据这四类需求,薛万国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七大技术构想。

一是患者标识。区域协同医疗以人为中心,患者或居民的统一标识是最基本的问题,统一患者标识的关键是处理好区域全局标识与医疗机构内部标识的关系。一种方案是显式标识,统一发放就诊卡(标识号),医院统一使用。其优点是:标识机制简单、患者就诊方便,缺陷在于:医疗机构内部系统改造量大,尤其不适用于外地患者较多的城市;另一种方案是隐式标识,医院内部建立统一标识,分散式分配,各医院使用自己的标识,并建立内部对照机制,其优点是适应性强,缺陷是处理机制较为复杂。

二是数据存储。有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选择,集中式的优点是:结构简单、便于统计分析,缺陷在于:网络带宽占用高、数据中心压力大、适应性差;分布式的优点是适应性好、系统压力小,缺陷是统计分析不便。

三是可伸缩性架构:多数据中心。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会存在多个区域数据中心,那么如何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再进行互联?这种情况下,需要先搞清楚根中心在哪儿。

四是面向服务的集成结构。可以把数据中心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数据层,存放病人医疗相关的信息,医疗文档、医疗机构放在数据层;再通过Soa的方式建立一个服务层,包括所有医疗机构和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结,在服务层建立一个标准,通过数据服务的方式和数据中心进行交互,譬如:注册服务、访问服务、转诊服务、医疗资源查询服务等。

五是医疗机构接口。关键在于怎样最大程度减少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修改,解决的方法是形成一个基于统一标准的医疗文档库,然后通过外部访问服务接口和数据中心进行对接,把所有联接封闭在这个接口层去解决,这样的话内部的数据不需要做接口。

六是协同检验检查。患者在社区医院抽血,然后病人就可以回家了,不用跑到上级医院去,由外送的机构把标本送到上级医院去做检查,做完检查以后,这个信息再通过网络返回来,病人只要在社区医院就会获得上级医院的服务,病人不用来回跑,通过网络来解决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七是区域预约与资源共享。譬如预约挂号,一种方法是医院自己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预约网站,每个医院自己的专家号资源都是内部自己管理;第二种方法是建立一个公共平台,它必须要和医院动态变化的专家号信息建立实时的交换,这就需要标准化的数据。

管理:

打好基础走好第一步

“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际操作中,除了技术问题外,更关键的难题在于管理。”总医院原计算机室主任任连仲认为。

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德睿医疗咨询公司董事长SheldonDorenfest讲述了美国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美国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社区卫生信息网(CHin,CommunityHealthinformationnetworks)成为美国第一代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它是所有权分开的、独立的,要在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数据,但这种模式很快遇到了问题:目标不清晰、对参与者来说价值不大。

从1993年开始,在克林顿政府的医改方案下,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开始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遍布了美国的每一个城市,CHin则逐渐消失。

区域医疗信息网(RHio)是美国的第二代区域卫生信息网,RHio在2000年后开始出现,到2004年,国家的政策逐步出台,并且成立了医疗信息技术国家协调官办公室(onCHit)。从2004年起至今,出现了大约100个官方认可的RHio,其中出现了一些成功实现数据共享的模式,也有很多RHio没能找到一个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最终出现了财务危机。

从美国区域卫生的发展中,SheldonDorenfest总结出五点经验:“第一,远景宏大,但需要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二,过于简单化的实施方法容易导致失败;第三,缺少利益相关机构的支持,容易导致失败;第四,在没有想清楚的想法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容易导致浪费;第五,第一步的切入点要小,而且是想清楚了的,同时需要利益相关机构的参与和支持。”

当前,中国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和电子健康档案与美国多年前的情况类似:有宏大的远景目标,有大量的资金可以投入,但却没有搞清楚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同时也缺少利益相关机构对哪些数据进行共享的承诺和支持。对此,SheldonDorenfest尤其强调,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础,仔细定义项目启动的第一步,从有价值的最小数据集开始。这就好比目标是要建成一座50层高的大楼,必须从第1层开始稳扎稳打,地基一定要扎实。

蒲卫认为,应该从简单做起、先易后难,把不现实的目标分解为若干可执行的具体实施方案。“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遥远、太宏大,否则很容易失败,也很容易浪费资金。”任连仲说。

资源:

如何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只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才能发挥出价值,数据辅助决策远比局部应用的作用大得多。对此卫生部信息中心主任樊小玲感触颇深,从2005年开始,卫生部承担了一项“十一五”课题―“军队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也就是研究怎样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卫生信息资源,来为卫勤机关的辅助决策服务。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7

关键词:政府;公共教育;公共医疗;资源配置;行为失当

前言

教育和医疗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两大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有学者形象地把它们比作社会这辆高速奔跑的大车的两个轮子,一个管公众的生命安全,一个管公众精神与灵魂的健康发育。如果基本医疗和教育得不到保障,很容易成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改革开放以前,尽管中国经济的底子很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领域,人们少有微词。

单就公共医疗而言,70年代末,中国已成为拥有最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国家之一,80%-85%的人口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二十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个背景下,公共教育和医疗本应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完善,但结果却令人失望。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评估,中国是世界上公共资源配置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为什么经济发展了、科技水平提高了,但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状况却恶化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政府在公共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一、政府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对教育和医疗有所忽视,导致公共教育和医疗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这里的“发展”本应是经济社会全面的进步。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级政府往往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更进一步,“经济增长是硬道理”又往往被理解成,为了追求经济尽快增长,其它一切都要让步,包括生态环境、职工权益、教育和公共医疗。对于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是希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认为只要经济持续增长、蛋糕越做越大,其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改善,只有当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共享时,它们才会得到改善。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尽管政府从未公开说过公共教育、医疗不重要,但从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它们不是政府关心的重点。

在教育资源的投入上,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和国外相比,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np的比例很低。1991年至今,中国经济平均增长9.7%左右,但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只有2.6%。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达到4%这个比例。

由于片面追求对经济增长,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教育和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不足,教育和基本医疗经费增长跟不上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提高要求的问题日益严重。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我国并没有真正做到“免费教育”,因为投入不足,许多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严重的“上学难”问题;而高等教育也同样面临经费困难,学校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医疗方面,同样因政府投入不足,催生了医疗高收费乱收费,医疗成本更多地百姓担负,远远超过居民收入增长的医药费用让不少人无力求医、覆盖率极低的医保制度使大部分群众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使社会公平性失衡……

在公共医疗投入方面,从医疗卫生总费用这一国际指标来看,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的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比例为2.25%,而我国1996年的比例为2.36%,2000年下降到1.71%。这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支出的增长速度与GDp增长比例是极不协调的,至少没有保证趋势上的一致性。这和国际上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与此同时,在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中,居民个人的医疗卫生支出比重节节攀升。1980年居民个人医疗支出占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过23%;到2000年已高达60.6%。换句话说,过去这些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增长主要是由居民个人负担的。

二、政府对公共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缺乏清醒认识,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上的市场化导向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难以实现的,市场失灵不可避免。公共产品领域是市场失灵的一大表现。

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必须由政府提供。按照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医疗都属于公共产品。义务教育是纯粹公共产品,就是高等教育,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但同时,它又有着非常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比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等,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而公共医疗同样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在实现社会公平、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也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教育和医疗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教育医疗的资源配置中起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必须看到,医疗和教育不单是公共产品,而且涉及到公民的教育权和健康权,维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政府在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遗憾的是,教育和医疗事业的特殊性,这些年并未得到我们的政府的重视,这导致我们这些年来教育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基本走的是市场化道路。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已经显现出严重后果,带来诸多社会矛盾。以医疗改革为例,20年来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策略,导致医疗卫生事业丧失了其公共品的本质,甚至沦为赢利的工具,一再暴涨的医药费用让普通百姓承担了过于高昂的医疗成本。和医疗市场化方式改革失败一样广受诟病的,还有市场化征兆明显、追逐经济利益的冲动十分强烈的教育事业。中国教育产业化改革的结果是过高的教育成本几乎完全由民众自掏腰包,收费节节攀升,上学难的问题日益困扰着整个社会。把公共产品和准公共品的运作完全托付给市场机制,必然导致教育和医疗改革的失败。

教育和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失败,证明了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公共教育和医疗资源行不通。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和医疗的特殊性,真正并有效发挥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医疗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度性的措施,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对教育和医疗资源进行公正合理的配置,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政府摆脱不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定势的局限,按城乡分割的“双轨”制配置资源,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在义务教育方面,本来,义务教育作为纯粹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不应因地域或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把原来由乡镇负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责任收归为“县统筹”,但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村义务教育进本还是农民自己负担。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格局虽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乡市场分割的局面已经有较大改善,但在现实社会决策中,“城乡二元结构”划分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其关键性体制因素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定势,导致城乡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上存在极大的差距。

在医疗资源配置上,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5亿城市人口享受到的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投入是8亿农村人口的6倍,显示出政府在公共医疗方面的投入表现出极其严重的城市偏好。从医疗卫生投入来看,1998年政府投入的医疗卫生费用为587.2亿元,用于农村医疗卫生费用为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基本解体,绝大多数农民成为自费医疗群体,在没有医保、医药费用迅猛增长、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看病就医大大超过了农民承受能力。据卫生部基层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显示,农村36%的患病农民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患病农民应住院而未去住院,有不少农民一旦有病只能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当然,政府在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配置中行为失当导致的种种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政府也正在着手进行一些政策的调整。虽然这样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政府走出指导思想的误区,充分认识到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对其进行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加上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在教育和医疗事业上再造辉煌,使人民群众的教育权和健康权切实得到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世界银行.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4]范柏乃,来雄祥.“中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5,(4).

[5]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南方周末.2004.10.13.

[6]徐印州.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财政研究.2004,(5).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8

【关键词】医学信息;病案;数据交换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85-01

1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广义的医学数据交换是倍受关注的课题,广泛存在于paCS中各种数字化影像设备之间、医院信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医学信息概念的外延很广,电子病历(electronicmedicalrecord,emR)就是医学信息的一种。广义的病历包括病历和病案两部分,前者指的是住院病历,是正在运行的、还没有归档的病案。病人在医院所有的病历最终归档都为病案,医院里有专门的部分负责按规定年限保存与管理。传统的病案指的是非电子化的、存档医学病历,理论上HiS系统中已出院病人的数据就属性这个范畴。

《医学信息共享模式与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关注的数据,是以电子病历形式存在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电子病案。研究的宗旨,是探讨以信息孤岛形式存在于各大综合医院内的医学档案系统的共享机制,一方面为各医院的医学工作者的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信息支持;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通过这种共享机制,为基层医学工作者的学习、科研和医疗提供医学档案信息通道。

病案信息对医学教学、科研工作,医学诊疗工作的意义毋庸置疑,各大医疗机构都有各自的医学档案系统,是各医院的宝贵财富。信息化时代,信息网络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包括病案信息管理。据调查,我国有七成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建立了自己的病案信息系统,对医学研究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病案信息这笔本应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其利用率却很让人失望。目前大部分仅能供单位内部使用。如何将这笔本应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医学档案信息真正的利用起来,是一个成待解决的课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我国病案信息系统的研究起步很早,随着医学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建立而建立,但是关于医学档案信息共享的研究,主要关注于预防医学档案系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流行病学调查管理机制及平台,各级医疗机构也都建立了疾病控制机构。

传统上病案信息作为档案系统的一部分,重存储轻共享,是非共享存储的,一是因为其中存在一些敏感数据,再就是不存在病案信息的共享机制,这方面的研究也少见于报端

国外:医学档案信息系统及共享机制在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已经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由于体制的不同,我们没有办法照搬全部,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医学档案信息系统的共享机制。

3条件与机制

3.1病案信息化是条件

病案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档案管理团队的建设是实现信息共享和医学档案开发的必要条件。医学科研档案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网络的时代,这为医学档案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能够提供医学档案信息化所需的所的技术支撑,我们所需要的是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更新信息。

医学档案,尤其是医疗病案系统普遍存在于各医疗卫生单位,因此各单位应加大对档案硬件设施的投入,普及档案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这样可将各单位有限的可开发利用资源汇集成丰富的资源库,为医疗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必要而可靠的条件。

3.2服务意识是关键

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之一是提供资源的共享,服务意识是系统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档案服务只局限在做好查阅利用本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料上,而对本单位档案如何主动为外单位、为社会服务,怎样利用外单位档案为本单位服务做得就很不够,考虑得也很少.所以,档案工作人员服务方式的创新就是要一改坐在家里等人上门查档的现状,变被动等待服务为积极主动上门服务[2]。具体的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进行前瞻性研究,紧跟形势,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建立档案管理网站,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开展在线服务;三是与相关部门及兄弟单位合作,互通有无,借他山之石以开玉。

3.3积极参是保障

病案共享系统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互通有无的过程,欲索取需要先贡献。只有各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使得系统具有丰富的数据资源,而丰富的共享资源反过来又为各医疗机构的医学研究与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进而为病案共享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保障。

4技术与平台

病案系统数据共享与集成,是在已经运行在各医院的病案系统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系统的生产厂商不同,数据覆盖范围不同,所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不同,数据库体系结构也不同,还分属不同的机构。如果只考虑技术方案,这是一个系统集成的问题。

4.1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交换平台种类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数据集成与交换方案。该工具能将数据库以及文件中存放的各类病人信息转换为HtmL格式,以一体化的形式供用户查阅,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具备,难点是如何集中将各种信息组织到一起。

4.2数据采集

为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数据,方法之一是在数据库层面建立面向数据交换平台的,以各医院的病案系统的数据库为基础的用户视图。视图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中的外模式,面向用户层。二是在数据交换平台上以XmL为数据基准。

数据采集的难点在于各医院的病案系统的生产厂商各不相同,数据库的模式结构作为重要的知识产权,不对外开放,需要取得他们的谅解和认同,辅助我们建立开放的、面向数据交换平台的用户视图或基于XmL的描述。

5小结

病案妥善保管及电子化是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但如何挖掘其内在属性,共享科研和医疗成果使其得到广泛应用,亦是医学档案存在的意义所在。医学档案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寻找一种机制,建立一种模式,实现医院信息管理一体化,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走出一条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利用的路子。

病案的共享需要一个平台,以internet技术为基础的多层体系结构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由于各医院病案系统的数据库系统各有不同,所以需要建立用户视图或XmL数据描述。系统的实现有诸多的道德或法律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也许取得对现有数据库的模式结构的描述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9

关键词:卫生资源资源联盟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51-01

本课题研究旨在运用虚拟云技术,建立一个收集、河北省各城市地区卫生资源地理分布信息、卫生资源详细信息的网络服务体系。快捷、直观地显示医疗卫生资源的地理信息,使所有网络浏览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得到相关信息。

1云计算的特点

(1)超大规模及虚拟化:云计算建立在虚拟机(Vm)技术之上,软件和服务都置于云中,基于各种标准和协议,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

(2)高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海量数据在存储中心云上,且多副本容错。设备及服务可动态伸缩。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使用方便[1]。

(3)划分独立的资源池。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地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或虚拟资源。

(4)快速弹性。具有一种为资源的快速和弹性提供、并且对资源的快速和弹性释放的能力[2]。

2云计算技术给卫生资源联盟体系提供的服务

2.1为医院之间共享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

云共享使用虚拟化的技术对资源共享的范围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大,它不仅简单、廉价,还最大程度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共享的效率。同时,医院的云储存系统还可以方便专家会诊、远程会诊,为患者提供了更便利、更快捷、更廉价的医疗服务[3]。

2.2云计算技术给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患者用户通过高速网络不仅得到整合后的河北省各大医疗机构信息资源,更是得到远程在线健康服务、个性化健康咨询与规划,并且通过云的组织与匹配将最专业的最被需要的医疗信息资源和服务反馈到用户界面,从而节约了患者看病的时间,提高了看病的效率。大型云端医疗机构将为单个医疗机构提供一种个性化选择,一个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能力与需求[4]。

2.3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由云计算服务商所提供的数据存储服务,构建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将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在医院间得到必要的共享[5],通过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病人信息得到必要的收集和存储,并且相关信息将添加到电子健康档案中,其他医院如有需要,可很容易获得。从而改变了医院以独立单位的形式管理,缺乏在广阔的医院网络间充分利用资源的现状,把医院从信息孤岛中解脱出来;还能使医疗信息资源和病人能够有效地在各个医院之间流动起来,从而改变因信息不能共享导致病人就诊和转诊时需要辗转于不同医疗机构,手续繁琐,重复检查,耗时、费钱、耗精力的现状,提高医院管理病人在医院间转诊的能力。

2.4提供计算分析服务

医院还可以从云计算提供的计算分析服务得到帮助,能够在超过本身信息化水平的空间和范围里,实现超大规模的数据计算等信息处理,能够更好地找到海量医疗数据内部的关联规则,实现对医疗数据的深度精加工和全面利用,从而能够在临床一线医疗工作中得到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数据信息的支持[6]。

云计算作为一种革新性的计算模式,具备许多现有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一次巨大变革[7]。医院借助“云”的力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患关系,降低综合使用成本的目的。卫生资源联盟是未来医疗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用虚拟云技术实现医疗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最大效应[8],在推进卫生资源联盟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巨大的实际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工.浅谈云计算及对医院信息化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0(12):19-20.

[2]陆忠芳.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径[J].经营与管理,2012(5):25-26.

[3]张杰.云计算―医院信息系统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560-562.

[4]陈海波.云计算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展望[J].科技信息,2010(10):385.

[5]周迎,曾凡,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4):350-353.

[6]张明春.云计算――大型医院信息化的新利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9):191-192.

医疗资源共享的理解篇10

【关键词】医院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共享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逐步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新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也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和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存在着密切的双向转诊、指导培训、信息反馈等关系[1]。这就需要医院信息系统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间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尽快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转变及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1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HiS是由计算机和一系列通信设备组成的,支持对医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并满足各授权用户功能需求的医院局域网络。信息科学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西欧及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将计算机引入到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分布式医院计算机程序、日本北里大学附属医院综合信息医院等。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医院信息系统。这些医院信息系统多数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大多以大型机或微小型机为主机,采用集中形式处理。医院计算机网络设施齐全,通讯方便,同时,还可与院外局域网、广域网互联,主要应用于医院信息系统,支持医疗信息的实时处理[2]。

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侧重于事物处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目前,在各医院已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有:门急诊挂号系统、门急诊计价收费系统、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病房医嘱处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3]。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上涵盖了医院大部分的事务性的管理,但是,它目前只是以医院的管理信息为中心,还需在功能上不断地完美和扩充,并逐步过渡到以病人信息为中心的临床诊疗信息系统,如可加入医学影像系统(paCS)、电子病历功能、计算机辅助诊断功能、科研管理子系统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功能等,并为社区、医疗保险等其他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标准规范的接口功能。

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管理信息,可概括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和决策支持四大信息系统,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及有关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为地域性强,条块分割,多头开发严重,各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分类标准和数据元素标准。

分析以上两大信息系统,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在总体设计时没有考虑共网设计,造成目前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格局,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2)两大系统的标准化建设程度不够,系统的数据格式大都采用自己的格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协议;(3)两大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各异,运行平台和数据库不统一,而且系统之间也没有为对方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接口,无法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共享。现有系统不适应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因此,研究双向转诊系统中信息资源的利用,探讨如何实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不断完善,一般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特点:可识别性、可传输性、可存储性、经济性和信息可共享性。信息可共享性是指信息在输出的过程中,只能使输入一方的信息量增加,不会使输出一方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信息的共享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领域和管理层次都可共同使用同一信息。所以,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性程序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该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一般系统的特征,并应遵循以下原则[4]。

2.1面向用户原则这是系统目的性的体现。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为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卫生管理工作服务的,建成的系统要由管理人员(用户)来使用。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因此,在系统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始终与用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不断地、及时地了解用户的要求和意见,这是系统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2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功能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结构的有机化。为此,首先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规范,严格按阶段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思路;其次,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管理集成、信息集成和系统集成。

2.3相关性原则医院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的,整个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的简单加总,而是1+1>2。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如果它们之中的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不考虑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个子系统。整个系统为层次结构,可分解为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同样又可分解为更细一级的子系统。系统、子系统均有自身的目标、界限、输入、输出和处理内容,但它们不应该被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2.4动态适应性原则医院和社区自身条件及其外界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这两大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能够经常与外界环境保持最佳适应状态的系统,才是理想的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超前性的眼光,应立足当前,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人员和工作基础,兼顾卫生信息化长远发展的需要,使系统具备较强的动态适应性。

2.5工程化、标准化原则系统的建设管理必须采用工程化和标准化的管理,即科学划分工作阶段,制定阶段性考核标准,分步组织实施。所有文档和工作成果要按标准存档,以便修改、升级、维护和重用。

2.6系统数据库的统一性为了使两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性,必须对两个系统中的共同部分制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格式,以便使两个系统通过最为简单的数据通信接口,便可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

3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与实现

资源共享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硬件系统由高性能的中心计算机或服务器、大容量的存储装置、遍布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各部门的用户终端设备以及数据通信线路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采用具有面向多用户和多种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各种医院信息和社区卫生信息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资源共享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和组件程序设计。C/S结构是构成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良好方式。这种结构和运行方式将应用分工,客户机执行前台功能,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有效地发挥了客户机的处理功能和作用,从而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形成了多CpU分工处理的环境,提高了速度和效率。数据库采用oRaCLe,操作平台则采取跨平台方式,能够在多种平台上(如windows,Unix,Linux)运行,支持微机系统、小型机系统等多个硬件平台,采用光缆、10/100mb网络线路、pStn、DDn等多种通讯手段,以形成高速交换带宽,达到快捷的网络速度,建立以城域网为骨干的资源共享系统网络结构,客户端分布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机构部门。通讯协议采用tCp/ip网络通讯协议,能与各种开放网络良好衔接。

软件开发必须依照医疗行业规范,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当前医院管理体制和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趋势,严格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各子系统互相连接、交织成网,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模块化和可拆卸性,模块接口简单清晰,充分考虑和医疗保险系统的统一规范,提供与医疗保险系统的收费结算系统的良好接口,便于医院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采用诱导式编码输入法,并提供编码查询功能,具有完备字典功能。采用的标准及规范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医院管理制度、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HiS)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国家标准《计算机软件工程规范》及国家、行业及系统级的信息分类与代码。

4资源共享系统的内容构架与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速度也在迅速提高。我国各级医院都在不同程度地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由于医院规模、地理位置、管理部门等差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仍然千差万别。较完整的和先进的系统较少,大多数仍处于部分网络化,部分手工化的低水平、小规模层次,还仅限于信息的输入、统计阶段。虽然国内有众多家it厂商参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是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医院在实施医院信息系统时还具有一定难度。

医院信息系统是管理系统(miS)在医院环境的具体应用,因此,具有一些其他miS系统共有的特性,比如它们均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都是以经营业务为主线,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和辅助决策为主要目的,可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系统内部按一定原则划分为若干子系统等。但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推出又有许多不同于一般miS系统的独有特点,信息系统在医院的实现又具有其特殊的功能要求。例如要有一个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要有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具有易学易用的友善人机界面;具有可剪裁性和可伸缩性,能适应不同医院的发展计划需求;具有开放性与可移植性,能适应不同硬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可扩充性等。参照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的要求[5],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从而构成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见图1。

图1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内容构成

临床诊疗部分主要以患者信息为核心,将整个患者诊疗过程作为主线,医院中所有科室将沿此线展开工作;药品管理部分主要包括药品的管理与临床使用;经济管理部分属于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最基本部分,它与医院中所有发生费用的部门有关,处理的是整个医院中各有关部门产生的费用数据,并将这些数据整理、汇总、传输到各自的相关部门,供各级部门分析、使用并为医院的财务与经济收支情况服务;综合管理与统计分析部分主要包括病案的统计分析、管理,并将医院中的所有数据汇总、分析、综合处理,供领导决策使用;外部接口部分包括医疗保险接口、社区卫生服务接口和远程医疗咨询系统接口。

社区卫生作为三级预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参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来建设社区卫生管理系统。我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最基本的内容是居民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管理,提供针对居民需求的包括生物、心理、社会3个层次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与主要针对疾病的医院服务有明显的差异。社区卫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基础管理、医疗管理、预防保健和综合管理四大功能子系统,见图2。其主要特点是把医疗同社区卫生服务紧密结合,把费用使用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把行政管理同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从而使该系统能够为管理机构提供决策支持,能够为科研机构获取包括卫生经济学等方面的信息[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