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程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8:04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1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综合性强,设计内容较多,对于后期“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以及“园林艺术设计”等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多年来,很多学者对于“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实践和探索,[1-5]本文则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再研究,对课程结构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作业布置等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等院校园林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并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园林设计初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合较多

目前使用的“园林设计初步”教材版本较多,但教材中大多内容与其他园林课程的内容重复交叉处较多,如涉及《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史》《工程制图》,以及《水彩》《钢笔画》《模型制作》《平面构成》等设计类课程。

(二)为后期设计类课程的铺垫较少

讲述内容过多的涉及了三大构成、园林艺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而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考虑较少,因而教学是孤立的、片面的和重复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基础课程的先导性。

(三)课程内容有效性练习较少

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园林设计初步》教材对于园林专业而言缺少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的练习和任务训练,学生相关设计技能未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改革的整体思路

首先以有效教学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设计能力为落脚点,在教学的整体思路上体现“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对教材章节进行“四有”改革,即有删减、有补充、有侧重、有结合。

有删减是教学内容需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删除与其他课程教材重复较多的版块内容;有补充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思考和练习的环节;有侧重是针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相关训练;有结合是考虑其他设计类课程内容对学生能力的需求,从而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具体课程内容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的授课时间一般仅有32个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根据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以及生产实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确定其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时间分配等,是教师必须考虑和明确的。根据园林学专业的性质和特点,结合笔者教研室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见表1)。

表1“园林设计初步”的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分别从基础篇、应用篇和实践篇进行串接学习。

基础篇首先概述园林与传统园林的类型以及园林规划设计总原则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确何为园林、新型园林空间如何划分等基础理论问题。教学期间分别以常州恐龙园、红梅公园、常州2014全国花博会为例讲述主题公园、综合公园和综合性园林博览园的划分;其次,通过笔者所在城市的具体案例讲述园林的立意、选址与布局,学习如何确立设计理念和进行简单的场地分析和方案的构思;并简单了解园林艺术构图法则和中国古典园林十大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作品中的应用。本篇的重点内容是植物、山石、水体、建筑等园林要素的平、立面以及效果图的表现方式。

应用篇在前阶段的学习基础上重点学习利用植物、建筑、水体和园路等要素如何进行创作设计。例如,如何选择植物;植物在设计中如何构图;利用植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园林植物与环境如何融合等,带着以上问题展开深入学习。另外,了解园林设计程序和设计文案等相关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园林思维过程,即分别利用理性的客观思考、感性的艺术思考和理性的客观分析依次对场地进行分析、设计方案的构思以及进行分析与反思。

通过以上基础篇和应用篇的讲述,使学生具备相关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和手绘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方案的分析、表现和思考能力。之后,进入实践篇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并提高环境分析、作品构思和设计表达的能力。期间重点学习园林空间的形式、处理和如何围合。本环节主要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述。案例的选择则从正、反两个方面展现,即优秀案例和存在问题的一般作品,尽可能多角度的比较、借鉴和分析现有的案例。另外,笔者走访周边公共绿地,拍照并制作ppt。选取当地园林案例的目的是学生可在课后进行亲自的实地感受,从而加深并消化理解课堂知识以融会贯通。通过以上内容的设置,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素材,也具备了初步的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式

前期基础篇多为理论知识,教学中以教师讲述为主并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有必要时可略展开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后期应用篇和实践篇的学习中,分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环节。课堂内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设计作品的讲述,并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课后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任务的训练,期间学生可交流、可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作业设置及考核方式

作业内容以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能力为导向,体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练习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公园(常州青枫公园)体验,进行实地感受园林的相地、立意和布局;2.园林要素线条练习;3.平面图抄绘;4.园路线型设计;5.水景与其他园林小品抄绘;6.彩铅表现;7.课程设计大作业等(见表2),作业内容由易到难、由少到多。

确保学生进行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和完成作业,并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设计素材的积累,其完成结果可较好地体现教师作业布置的目的性。

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所以笔者对“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学生成绩主要由课堂练习(20%)、课中发言(5%)、课后作业(30%),以及期末大作业(45%)四部分构成。

三、“园林设计初步”有效教学的初步成效

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直接依赖于教学方法有效性边界的拓展,其拓展之道在于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与灵活应用,从而实现卓越。[6]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与思考

新课标的改革推进,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基础知识层面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1]。本次论文结合课改要求以及学生需求,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所谓高效课堂,指的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以最大的限度和最完美的状态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堂的时间有限,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利益,以“高质量,轻负担,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为教学理念,深入贯彻教学改革[2]。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分析

在高效课堂常规建设不断实践的过程当中,初中语文课堂逐步发生了深刻变化。全体一线教师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少教多学”作为教学理念,作为教学过程的行为指南。在备课的过程中,教案被导学案逐步取代,成为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课上环节,填鸭式、注入式的传统模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以及交流讨论成为教学的常规程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过程,教师开始着重于对作业的设计,而非照搬课本习题,重视作业对学生们能力提升的延伸性和拓展性[3]。在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总结除了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教学设计环节。高效课堂的建设强调的是“以学定教”,教师需要从传统“写教案”的模式中转变,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备课的重点已经从教师教学转向了学生如何学。通过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的备课环节改革并没有实际应用到学校的常规备课管理过程中,导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高的教师对于备课方式的改革十分抵触,仍在沿袭一贯的备课方式,把自己多年的教案改头换面,称其为导学案;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改革保持高度的热情,但是缺乏深入的钻研,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教师没有抓住教材的要点,制定的策略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课堂教学环节。高效课堂的建设重点是“多学少教”,教师通过传统注入式、满堂灌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体验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将重点转向了“精讲多练”,转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们学会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但是调研发现,高效的课堂建设提出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并没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始终没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堂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了表面的热闹,没有重视课堂的实效[4]。

(三)课后思考环节。高效的课堂建设重点强调了教学反思环节,教学必须要学会教学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将它视作快速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调研中发现,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课后反思改革没有具体体现在常规管理中,多数教师把课后反思当作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策略思考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建设不断深化,全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效课堂的实践经验,高效课堂的建设已经将成熟经验转化成了常规教学条例,为高校课堂的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重建工作。切实地加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地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加强对高效课堂重建的顶层设计,按照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的程序环节不断深入,全面系统地对高效课堂的重建进行设计。力求目标明确、计划详实、责任到人。

(二)强化专题研究工作。高效课堂的教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必须组织起骨干力量,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课堂重建的背景。在备课、作业、上课、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提供有效性的改革策略,提高教学重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让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建设更具针对性。

(三)制定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我们必须制定具体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保证初中语文的高效教学课堂构建。

本次论文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重建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高效课堂必须从课堂氛围的重建、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对学生本体的尊重等各个方面展开。让学校提起重视,确保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得实际的效果,充分满足初中语文现实的需要,促进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万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1:108.

[2]刘丽荣.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效果;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123-02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从整体上全程规划、设计和实施基础教育各个层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主要包括三层意思:(1)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在职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教师自主研究探索的一体化,把教师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2)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把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视为高等教育中不同的学科专业,中小学教师教育都由大学承担;(3)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建立实施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我们进行了八年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说明所建立的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初中数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目的、目标、研究思路和方法、实施方案

1.研究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校级试验,检验该“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素质、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实际效果;总结实施一体化的教育经验得失,为我校数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为兄弟院校的数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2.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科学、完备的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教育结构体系,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教育理论和模式,构建高效统一的初中数学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本地区、本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教育的发展。

3.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相互衔接与融合,扭转以往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中相对封闭、定向、独立的局面,构建高效统一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初中数学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建没的研究,开发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为一体的培养培训教材。研究的方法是:采取文献研究、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制订试验内容、计划和实施方案;其次确定若干研究对象,按照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组;第三,采取走访、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领导和同行评议、调查问卷、社会反馈等形式,获得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加权分值,以此数据进行试验效果统计分析和效果分析;第四,修正和完善试验方案。

4.实施方案

(1)深入用人单位,了解中学教师所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训)“菜单”;(2)设立教师专项进修专项基金,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行学位(硕、博)进修,或学术研究、专业学习以及做访问学者,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培训队伍;(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衔接与融合,着力避免职前职后教育内容重复、脱节等现象;(4)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改革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5)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顺应国际教育大变革态势;(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行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基础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二、职前、职后新旧培养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新旧职前培养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职前培养方案

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高等几何、普通物理;2)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体育、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法、计算机应用基础;3)教育实习。新职前培养方案:1)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离散数学;2)专业必选课(特色课程):竞赛数学、数学史、基本图形分析法、初等数论;3)教育科学知识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初中数学教法、初等数学专题研究、电化教学与课件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口语、书法;4)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哲学、思想品德、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健康教育、体育;5)选修课程:学校每学期开设七门以上选修课程,供在校学生选学,如现代西方文学、国际关系、公共礼仪与人际交往、科技发展史、中学生心理:卫生、生活中的化学等:6)教育实践;7)教育实习。

(2)新旧职前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培养方案按照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对专业课进行了调整,去掉了原来开设的复变函数、高等几何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把常微分方程并人数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专业(必修)特色课程,这些特色课程与中学数学教学实际结合较紧,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深层理解,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从而缩短其从教适应期。在教育科学知识课程、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也增加了部分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在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应用法律、心理健康知识对青少年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增加了教育实践环节,着重强调“三字一话”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学生入校起,安排教师专门负责。通过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三字一话”水平。从第四学期开始,将学生分组试讲,每小组都由专职教师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教案,进行试讲。通过试讲,锻炼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毕业后很快就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教育实习,由旧培养方案的一个半月增加到一学期,给了学生更多的登台讲课、辅导和见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完整地了解一个学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表明,新职前培养方案,针对中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实用性强,胜任教学快,克服了旧职前培养方案中与中学实际脱节、后劲不足、知以和技能不全面等弊端。

2.职后新旧培训方案及比较分析

(1)旧培训方案

利用暑假集中培训,开设的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讲座、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基本图形分析法简介、数学史、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新培训方案:采取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和不定期双休日培训两种方式。1)定期(寒、暑假)继续教育:毕业后一年参加第一次培训,以后每两年参加一次培训,学员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每年的培训。第一次培训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数学史。第二次培训课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数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学课件制作。第三次培训课程:新课程教学法、数学新课程案例分析、现代教育理念、中学数学教研论文写作讲座、数学课件制作提高。2)不定期双休日培训。

(2)新旧职后培训方案比较分析

按照职后培训要加强与职前互补、融合的原则制订的新培训方案,在培养方式、培训内容上较旧方案有很大不同。新方案的制订采取调查走访、信息反馈的方式,全面了解初中在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由被培训者列出培训“菜单”,提出培训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精心制订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注重先进性和科学性,体现针对性,突出实用性,急在职教师之所需。综观新方案的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帮助中学数学教师解决观念上、课堂教学设计上、教材处理上、教育教学评价上遇到的新问题。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有助于及时解决在职教师所面临的困难,争取教育的最大效益。

三、“一体化”教育研究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1.试验对象的选取

1)试验组:试验组对象是我校数学专业2000――2002届实施一体化教育的毕业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中随机抽取40人。我们在抽样时考虑到落后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山区与平原地区的中小学,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2)对照组:对照组对象是未参加过我校实施的数学专业一体化教育职后培训的近几届毕业生及同类院校毕业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同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40人。

2.实验数据检测过程及方法

为全面获取“一体化”教育研究所需数据和相关信息,对两组研究对象采取领导和同行评议、走访调研、听课、个人汇报、座谈、问卷调查、教育教学和科研获奖等方法和途径,按照制定的“初中数学教师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及“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质检测指标体系”,得到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

数据检测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检测时间是2003年8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对象的检测数据是对各研究对象在校培养期问的各科成绩、教育实习成绩、获奖等进行综合评定而得到的,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前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第二次检测时间是2004年8月,检测数据是根据各研究对象在职单位领导、师生评议,听各研究对象的讲课,以及通过座谈、问卷测试和参照工作业绩等途径获得的综合成绩,它全面反映了一体化教育后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两组数据全面反映了两组研究对象综合素质水平变化的情况。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前后两次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经过对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我们得知:(1)试验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极其显著,p<0.0(2);对照组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统计分析结果说明:经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试验组对象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三项指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对象的平均水平,初中数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试验效果显著。

收稿日期:2006-05-1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程子课题(FiBo30837);河南省教育厅课程教学改革项目(C2803)

作者简介:司清亮(1966-),男,河南温县人,副教授,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

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江晔,刘兰.再谈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0).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思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教育质量。所以,笔者以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基础,重点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方案进行详细研究,从而对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展开了以下的分析和探讨。

一、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思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研究时,我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初中音乐教师素质以及专业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的使用,缺少对学生专业课的耐心以及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音乐学习兴趣等等。

(二)不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对于音乐教学不重视。而音乐教学是促进初中时期学生内心世界变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忽视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很多初中音乐教师一般只会采取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不会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忽视如何利用音乐课堂来创设教学情境。这大大阻碍了我国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热度以及延缓了我国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缺乏完善的课堂教学方案

在完善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种类的问题。例如,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分配不均匀以及没有一体化的音乐教学管理制度等等。所以,随着音乐课程不断被广大人们所重视,解决目前我国所出现的初中音乐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二、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一)重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重视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研究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思路最基本的原因。第一,初中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时,一定要注重对于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检验。尤其在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一定要安排应聘教师“实验上课”,设置实验小课堂,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音乐学习这方面的问题,让教师回答,从而提高教师上课过程的心理素质能力以及应对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处理。第二,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提高。第三,教师要注重初中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了解班里学生的音乐基础以及声乐的练习方法,从而结合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来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另外,教师也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案。如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氛围。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

在进行分析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思路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按照学生独特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解决初中学生对于音乐课堂所产生的疑惑。首先,在进行音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不同的音乐基础进行教学,全面了解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程度、个性的发展以及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不能对于所有的学生都一概而论,这是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其次,教师要按照现在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抛弃传统型音乐教学的缺点。同时,教师要根据现在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另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采用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环节的多样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学校也要注重对音乐教学进行一定的宣传。音乐是我们人与人沟通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所以,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同时也要注重使用音乐和创造音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三)注重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教师要重视分析音乐课题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注重课堂过程中的情境教学。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及学习方法。所以,我从以下几点来着重分析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第一,借助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案,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教师应重视学生对于音乐技巧的使用以及理论知识的了解,并着重强调: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案来进行强行灌输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技巧,应该运用科学性的音乐教学方案来教育学生学习音乐,培养其兴趣,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感、艺术性以及创造性等等,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音乐所带给我们真正的乐趣以及兴趣。只要让学生先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音乐课堂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第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创建教学情境。以八年级第一单元青春的旋律《青春舞曲》为例。在上音乐课之前,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课件。课件内容要多注重对于音乐学习的技巧以及音乐学习内容的制作,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同时,也要让广大中学生对于国内外音乐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解。特别注重我国从古到今音乐的发展史,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本身的知识内涵,为以后更好地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应多选择图片教学和视频教学,让学生多看一些著名的音乐剧,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大限度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思考力。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关键的因素。

(四)建立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案

首先,学校方面,要注重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另外,学校也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入,对音乐教学方面也要进行一定宣传。其次,教师方面,要分别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优化教学方面等来分析如何建立一体化课堂教学方案。指导思想要从音乐教学的利弊入手,且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对于音乐的看法以及音乐的兴趣爱好,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合理、科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案。另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音乐思想的宣传,让广大学生更快、更好地与音乐融合。而且,在优化教学方面,教师要重视从课程安排、多媒体教学、音乐专业技巧等方面切实提高音乐教学效率。教师要关注国内外初中音乐教育的课程和科学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初中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为目标,吸引学生热爱音乐课堂以及音乐。最后,在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应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基础,吸其精华,弃其糟糠,并借助国内外音乐教学的先进方式,加以融合,就能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我国音乐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6

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电脑软件完成,诸如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smax一类的艺术设计软件,被认为是进入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敲门砖。在高校设计学专业(代码1305)的课程体系中,艺术设计软件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也占了相当一部分课时比重。然而,设计软件课程同时也是设计学类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教学难度较大的,普遍存在学生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初学者理解软件知识概念难度较大等等问题。本文从改变设计学专业设计软件课程现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分析现有设计软件教学模式的不足,结合教学实践,探求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

二、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艺术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讲,不外乎以下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软件各项功能的逐个讲解为典型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软件教学最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里,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功能型教学模式或功能教学。另一常见教学模式是以案例的逐层深入讲解为典型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案例型教学模式或案例教学。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各有利弊,通常功能型教学模式更着眼于软件基本功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而案例型教学模式则更强调软件应用能力的习得。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比如表1所示:就两种教学模式而言,案例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更利于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高;短期内教学效果显著。另外,从设计学专业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思维方式特征来看,照葫芦画瓢式的案例教学模式也更符合设计学专业大学生的思维特征。此外,设计软件操作知识多为程序性知识,以教师演示示范和学生复现操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案例型教学模式也更适合程序性知识的习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似乎更受教师青睐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并非绝对对立的,而往往是可以相互补充的。还有一些观点将艺术设计软件的案例教学表述为“项目化教学”2,其实这两种表述本质都是相通的,都是以案例为主的教学方式。但若要严格辨析,则项目化教学法更强调学生自主动手完成一个设计项目,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于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而对属于低年级专业基础课程的软件课程而言,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实施设计项目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严格来说,软件课程是不适合项目化教学的,称之为案例教学更加准确一些。

三、单纯案例教学失败的成因分析

尽管案例教学模式较之功能教学模式有诸多优点而更受青睐,但单纯案例教学存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显著、对教学影响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出现学生思维和理解上的卡壳。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的某些知识点和操作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表现为学生照着教师的方式能做出来,但为什么这样做却不清楚。这些知识点和操作,仅凭案例演示而缺少了对功能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学生难以逾越的障碍,影响了整体学习过程。而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的卡壳往往是隐性的,难以发现问题的存在。缺乏原理性的认识,当变换一个问题情境时,便造成了“照葫芦不能画瓢”“举一不能反三”的情况,从而造成案例教学实质性的失败。据笔者教学的经验来看,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软件案例教学当中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尤其是当学习者为没有计算机和软件操作基础的新手时。学生在软件案例学习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白一点,采用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案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或轻易就能被理解的新知识点。对于初学软件的学生而言,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及认识经验之间差异较大。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我们都是以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知识和经验为原型来理解新的问题并构建新的知识,当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原型缺失或不易构建起来时,便造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困难。在软件案例教学中,新的知识点以案例的形式组织起来。就这些知识点而言,有些知识点的认知逻辑是符合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的(例如photoshop中的图层,我们很容易把它想象成透明玻璃纸)。但有些知识的认知逻辑与已有认知结构是不相符的(例如photoshop中的通道及图层蒙版的概念、3dsmax中材质贴图的概念等,初学者很难想象它是什么),在初学者认知结构中缺乏与之同构的知识或经验,便造成了理解的困难。显然,案例教学中如果对这样的知识不加以提前讲解而直接应用在案例中,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和理解上的卡壳。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有意义的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即先行组织者。在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某知识点的先行组织者缺位,就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和学习的卡壳。在软件案例教学中,这样的情况是教育者应该极力避免的。同样,这种案例教学失败的原因也提示了,应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材料,应该就受教者和知识点本身的认知理解特性来决定是否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必须对软件教学中一味鼓吹案例教学的风气提个醒:案例教学不可盲从,先分析一下教学材料和受教者知识结构是否适合采取案例教学!

四、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对案例教学失败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窥见,成功的案例教学必须在纯粹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首先,在备课阶段明确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存在认知理解的困难;第二,在案例教学之前要对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功能原理的先期讲解,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建立起进一步理解这些知识的同化点固着点,以便后续案例教学的顺利展开。对于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先期讲解的阶段适用功能型教学模式,对于认知和理解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在案例当中直接引出即可。笔者将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本质依然是功能型教学模式与案例型教学模式取长补短的综合运用,但在两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和分工上,有着对受教者知识结构以及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中各知识点认知特性的微观考量。具体说来,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包含以下一些步骤:课程准备阶段: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梳理课程的知识点,整理出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2.对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点按照认知理解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找出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作为在案例教学先期需要单独讲解的知识点;3.根据授课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软件应用方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设计要将大纲要求的主要知识点有效地组织起来并融会贯穿在其中;课程实施阶段:4.课程初期,以功能讲解的方式讲授从课程知识体系中单独分类出来的,学生在认知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以及必要的基础知识,授课过程强调对原理的理解(功能先导)。5.在对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的先期讲授的基础上,展开案例教学,完成主要教学过程(案例为主)。6.根据教学实时反馈,对学生尚未很好理解的案例部分及案例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学。为了验证这种功能先导、案例为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对环境设计专业autoCaD、3dsmax课程,尝试实施了这种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以3dsmax课程为例,在课前准备方面:首先,根据教学大纲整理出包含所有知识点的本门课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又在这些知识点中筛选出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认知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主要集中在灯光、材质、渲染部分)。其次,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要求,设计了居住空间设计效果图制作的教学案例,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展开案例教学。在课程实施方面:首先,讲授软件视图操作、基本工具使用、基本几何体创建等基础知识(功能先导)。第二,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讲授居住空间及内部家具模型的建立方法。此部分涵盖了修改器建模、复合对象建模、多边形建模、面片建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易于理解,采用案例型授课模式(案例为主)。第三,讲授各种灯光、材质和渲染的基本原理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初学者而言存在理解的困难,顾采取功能型授课模式(功能先导)。第四,以案例形式讲授室内空间模型的各种灯光、材质的创建,以及不同流程的渲染设置,并渲染出图,进行后期处理(案例为主)。这里只笼统讨论了3dsmax课程知识结构的认知特征。以上四个步骤,仅为教学过程总体轮廓的描述,在具体知识点和在每一步的执行过程中,均会涉及到功能——案例的进一步分工,具体实施方法不再赘述。从课程作业水平来看,运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验班级作业水平要显著优于以往仅采用案例型教学模式的参照班级。五、功能先导,案例为主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功能先导,案例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当中还必须注意以下一些事项才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1.学生在认知和理解上可能存在困难的知识点并不一定都是难点知识。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某些基础知识点、易混淆知识点也可能成为认知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比如在3dsmax教学中,如不先期辨析“旋转视图”和“选择并旋转(对象)”这两个基本工具的用法(易混淆的基础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混淆这两个工具的用法。因此,在功能导入阶段,要视情况选择需要讲解的知识点。2.在案例设计时,有时仅凭一个案例是难以覆盖大纲要求的所有知识点的。如有必要,需设计多个教学案例,但教学案例不宜过多(不宜超过4个),太多的教学案例反而会琐碎、重复而疏于概括性。3.采用案例型教学模式就必须打破以往的章节教学观念,如3dsmax室内效果图制作的讲授,在案例教学中,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几部分间或有之,就不能按照传统的章节结构来安排教学,应视案例设计和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作者:滕兆烜谭琢麒刘宏利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注释:

1.张光俊.案例教学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1(02):202-203.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预习;导学案;运用

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展开教学,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对课程深入的了解,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能够借助学习案例自主预习、自主思考,碰到疑难问题进行记录,等到课堂学习中再深入的学习。预习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初中英语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思考、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满足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的需求。

1预习导学案设计,解决难点问题

预习案例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通过有针对性、有层次感的学习案例,让学生能够在预习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可以采取层级的预习方式来推进预习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找寻更加符合学生对英语知识认知的思维规律。教师在导学案的设计中,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要进行划分,让学生能够有层级的进行学习,由潜入深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能够一层一层的了解课程整体的学习内容,能够从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有目的性地选择相应的思考学习。同时,学生围绕课程学习内容去了解难点问题,针对预习情况去独立思考,带着预习的思考问题去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有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注重技能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预习导学案的设计不仅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还让学生对知识体系内容进行反思和拓展。针对学生预习能力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延伸训练,建立预习链接,鼓励学生通过导学案来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和学习。于此同时,鼓励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习的积累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提高其学习能力,运用口语形式来进行敏锐语言学习,运用书面形式来进行思维表达学习。技能的创新也是对学生初中英语学习的重要要求,其离不开预习和课堂的学习,通过对课程学习的综合和反思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来自主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之后将更有助于对初中英语的学习,让自己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升华。导学案的运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学习内容,提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案运用能够更好的体现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当中找到方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感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英语预习导学案的实施方式

3.1自主预习

预习导学案强调自主学习,切实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预习导学案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习,有助于了解课程内容,在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时,可以更加快速的接受和吸收老师所讲解的知识。课前的预习导学案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更好的展开课程的预习。实现对课程的掌握,实现适当的预习也非常的重要,自主预习方面,初中英语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差异,比如音标、单词的掌握,课文意思的理解都不同于其他课程,需要循循渐进的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内容进行了解,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和方法,只有不断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才能实现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2合作预习

导学案的预习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预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口语的训练,这样的互相协作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对英语句型的联系。合作预习方式也能够让学生们互相借鉴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要进行讲解,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此外,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小组的学生应该互助学习,细心听取其他同学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其他同学去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在预习过程中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发挥学生团队学习作用作用,运用合理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获得收获。

3.3自主学习及评价

初中英语预习导学案运用的重要的目的就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布置些预习任务,通过这些任务的理解和完成有助于课堂的学习。在预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表现进行评价,保证公平性和合理性,还可以根据学生预习完成的情况,及时调整预习导学案,让导学案能够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总结

初中英语预习导学案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预习导学案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究初中英语预习导学案的运用,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正确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不断加强课程内容的教学质量的研究,重视预习导学案运用,更重视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还要加强对教学管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的空间。总之,导学案运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能力,更好的体现知识要点,提高了学生综合语言的运用技能,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海明.小议初中英语“导学案”的巧制与效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111

[2]谢秀珠.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机制——“导学案”教学实施的点滴体会[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4):71-74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提高初中物理有效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151-01

众所周知,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初中物理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变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势在必行。物理教学只是众多教学中的一种,它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本。教师要针对目前的状况,彻底突破过去落后的教学模式,树立起营造高效率教学课堂的概念,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不断调整授课进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下便是笔者针对物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所提出的方法之谈:

1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授课方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深奥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本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好功课――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的设计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前精心的备课工作的前提下,还应该认真做好教学方案的规划工作,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确定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检验和评价解决方案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结合好课本的知识点、学生的兴趣点以及课堂中的互动环节等等。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亦师亦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能在学生的思想、生活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只有两者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学氛围才能热情高涨,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尽量和学生做朋友,理解他们,信任他们,从内心去帮助他们,那样孩子也会和你交心,喜欢你这个老师,爱屋及乌的喜欢你教的这门功课,学习成绩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发屁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一起体验生命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赏识学生,是学生成长中的阳光。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以增强其荣誉感和自信心。例如:在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见解后,若是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表扬;若其见解的内容中找不到任何可以肯定的东西,也应从其考虑问题的思路上、思考问题的方法上或者学习态度上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3不断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针对这种差异想方设法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好这门学科。教师教的目的,不光是教会学生,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初中物理课程最有意思的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大部分物理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实践来得到有效的证明。初中物理学科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蕴藏的各种奥秘,能帮助我们揭开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神秘面纱。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利用物理学科这一特征,不断将日常生活情境融入到实际授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生活现象中蕴藏的各种奥秘,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从而更好地保证初中物理课堂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水平,营造出一个高效率的课堂。

4坚持开展实验教学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成与构建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87-01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浩浩荡荡的推进,不仅为各学科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一线教师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了参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观指导下,以弘扬爱国主义与传承人类优秀文明为培养内容,让学生学会在历史中吸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上讲,人文社会科学浓厚的特点使得历史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及综合性那么,如何将课前设计、课堂生成、课后作业及教学评价巧妙结合就成为了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1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理论及现阶段教学问题概述

新课程理念是当今初中历史的教学总指导,但大多数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内涵还不甚了解,因此就不免产生了教学实际与课程理念的相互脱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共包含四项理念:首先,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要以普及历史知识、掌握历史学习基本方法与技巧为内容;再次,要将正确价值判断融入历史教学中;最后,鼓励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新型教学方式与评价创新。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掌握等现状明显不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下面笔者将以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生成与构建为核心讨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实效性。

2生成与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之途径解析

2.1深入学习新教改更新历史教学理念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初中历史课堂出现的大多问题是由于任课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深入学习新课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就成为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基于对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笔者认为历史课堂设计应遵循下列方法途径:第一,历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第二,历史教学过程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另外,课程设计要建立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可见,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是进行有效课程设计的基础。

2.2课前充分准备选择合理教学方式是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历史。因此,在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适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法单一、学法缺失是目前历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教案都没有针对授课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设计,即使有也偏于应付检查,实际成效并不显著。“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始终贯穿着多年的一线教学,无改进无创新,因此对于教学环节的课前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古代史时,教学方案就应以讲授为主;在学习近代与现代史时课堂教学则可结合政治时事做成一个讨论性质的课堂。结合实际、设计合理、充满趣味的课前设计方案才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3采用多样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从兴趣入手构建一个活力的历史课堂是每个任课教师所积极追求的,新课程标准也在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除做出合理设计方案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就成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关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到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对于生涩难记的中国古代史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及观看记录片等形式;对于中国近代史这些需要结合实践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像有关洋务运动的内容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搜集资料,各小组制作ppt来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扩宽教学方法令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灵活化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给初中历史带来的瓶颈与桎梏。

2.4优化历史作业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是推动

文章前部分分别谈到了如何完善教师的教案制作及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而历史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就是历史作业的布置。布置作业除了起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作用外还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有效反映。个人认为历史作业的布置应充分体现提高学生能力的要求,布置作业既要巩固基础知识也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运行。因此在题目布置上可增加开放性题目;在作业形式上也不拘泥于个人完成,增加团队合作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及创造力。

2.5完善评价体系满足学生需求是有力保障

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与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及全面发展。可见,教学评价环节并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鉴定环节。新课程标准坚持不同的评价任务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目标任务的不同特点就可以选择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教师观察及纸笔测验等不同的评价方法。这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加强调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重视历史学习整个过程,更加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课堂发挥、课后反映进而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初中课程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物理课堂;互动探究

导学案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其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升学生的物理的学习成绩。导学案通过为学生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互动探究的课堂当中,通过小组研究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通过探究的方式,了解当中存在规律。这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1导学案概述

1.1导学案内涵:导学案是指教师对将要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予以预习与备课,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为目标所制订的学习方案[1]。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掌握课堂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为学生在后续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1.2导学案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作用:导学案能辅助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产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导学案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互动探究课堂强调学生为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导学案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理念。突出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导学案辅助教学为学生增加了有效学习的资料。导学案是教师专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性。导学案也具有更强的可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不足。(3)导学案辅助教学能够有效获得学情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在导学案中设计适量的习题,根据学生完成质量,能够及时获得学情反馈,调整教学重点。

2导学案在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应用探究

2.1导学案制定原则:导学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十分重要,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带知识,把对知识内容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反对知识的堆砌。一个问题可以设置若干小题(或若干问)的形式,包含多个知识点。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复习知识,提炼方法,指导运用的目的。问题要有新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学习兴趣的指引下,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2)问题层次化: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为学生设置台阶;注重知识间的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逐步深入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同时也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知识。(3)学案要便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搭建平台[3]。

2.2导学案具体开展流程:按照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在实际开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明确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新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2)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解。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引导学生思考,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自学,并根据教师指出的几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出其中的答案。(3)开展互动探究教学活动。在学生完成预习和预习思考题之后,学生要对教师之前制定好的问题,由易到难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并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的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属于指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应为学习的主体。(4)对知识点学习状况进行反馈。需要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导学案使用的意义。(5)教学效果评价。该环节主要是教师对教学流程和方法进行斟酌,并按照学生实际学习的状况,优化的导学案的开展方式。

2.3导学案使用注意事项:导学案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小组探讨时深度的挖掘。由于学生对问题探讨时存在过于浅显的状况,教师应辅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挖掘。(2)注重教师自身在课堂中定位。由于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能辅助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顺利开展,其主要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应注重自身的定位,担当好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是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关键[4]。

3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导学案教学方式的开展,应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案要便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原则。在此次论述中通过将导学案流程的分析,提出两点重要的注意事项:注重小组探讨时深度的挖掘和注重教师自身在课堂中定位,这样才能充分的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望此次研究和论述的结果,能为现今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和文献。

作者:张春玲单位:广州增城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刚.“学案导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让“学案导学”回归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属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51-52.

[2]周影芳.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3,1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