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38:38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1

【关键词】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1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

1.1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应用现状

1.1.1国外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物联网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①大型机和主机联网;②台式机和笔记本的联网;③手机等其他一些移动设备的互联;④插入式的物联网发展。对于物联网的研究,美国提出了智能化基础设施,在智能化电网;智能互联的建筑取得了很大发展。欧洲则提出了微电子传感器技术。1.1.2国外物探设备管理现状在国外,物联网在石油的开采上面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市场中,物联网正不断在实践中开发,油田得益于物联网的发展,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物联网油田系统,国外的某些油气开采公司开始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石油开采设备实行了数字化的管理,淘汰了原有的人工记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设备管理变得简单规范合理。

1.2国内技术研究现状

1.2.1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发展,及党和国家对物联网技术研究的支持和重视,物联网技术总体在我国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在有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还有可满足无线传感网;无线局域网;有缘射频识别技术,等特殊应用的“唐芯一号”的研制成功,进一步推进了物联网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超市管理、农业的自动化管理、电子医院、图书馆的管理,还有一些其他的交通收费设施等等。1.2.2国内物探设备管理现状由于数字化油田的发展尤其是在石油的生产环节提高了其极大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现状是油田的管理环节我国的物联网应用总体还是一片空白,不过随着物联网油田建设的发展,一些石油企业在管理环节也开始慢慢的引进互联网,如大庆油田利用物联网进行某些数字化管理,但大部分的石油公司仍进行着传统的人工登记,极大地影响着工作效率,所以我国目前急需要有一个可以实时更新与查询的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

2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

2.1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作用

总结目前我国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不足,再在研究物联网的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能够适应油田仓储管理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具体任务如下:研究国内外物联网现状;研究国内外仓储管理的现状;了解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了解数字化油田的概念;了解物联网构架的基本组成方式、原理及如何应用;初步提出物联网构架在物探设备仓储管理应用的构想。

2.2数字化仓储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首先,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对国内外物探设备资料和仓储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总结物联网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时所采用的基本框架,进而为仓储管理系统的使用也设计出相应的框架,一定要对物探设备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为仓储管理系统提供数字基础。其次,在针对需要识别的物探设备信息物联网要提供相应的识别技术,在互联网上搭载感知层系统,使得仓储信息数据实现传输,并研究仓储信息数据的传输方案,实现最终的无线传输功能,再通过搭载能够对数据进行控制输入的软硬件设备,以便读取更改信息,在对仓储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时,优选出数据库管理和仓储管理的编程较短的软件,以便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1]。

3成功研究完的工作和创新方面

3.1成功研究完的工作

研究了物联网在国内外发展情况和仓储管理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之后,详细分析了物联网的组成框架,并对物探设备仓储管理的数据进行详细地剖析,对完成数字化管理所需要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针对我国仓储数字化管理的不足设计出了一套符合发展的物联网框架体系,比如手持式写读器,高分辨率显示器提供硬件支持,设计相应软件对系统进行优化提供了相应的硬件支持。

3.2创新方面

通过对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石油物探设备仓储数字化的智能管理,并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的支持,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实时更改,实时查询,提高了物探设备信息的安全性,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等等。

4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物联网架构设计

①首先要对石油设备进行编码,物联网的感知层方面要对编码进行相应的识别,对于编码方面所采用的技术有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采用的是光学原理,根据黑白条的不同频率进行信息表达,射频技术则采用载波的形式对信息进行存储与信息的表达。由于考虑到石油勘探地质环境的恶劣,通常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对勘探设备进行编码识别。②在物联网的传输层上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常用的无线传输技术有:移动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微波通信技术。采用的技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有不同的用处,同时也要考虑成本因素。③该石油管理系统的应用层上需要有能够让人与机器实现交流的软件,对于存在石油物探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实现管理,该开发工具可采用c语言,vb语言等,开发出来的软件要满足三大要求:安全、实用、经济。

5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构架设计

总系统运行框架可如图所示:总系统运行框架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①射频识别技术;②数据库服务器;③客户机组成。射频识别系统是物联网中的感知层,实现对信息的无线传输功能,对数据库进行交互处理,完成数据库中数据的修改和查询;无线传输是传输层,对各个部分发出的指令与收到的数据进行传输,使应用层与感知层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客户机也是应用层能反映数据库信息,可以方便直观管理整个数据库,继而管理整个石油物探设备信息。整个系统中,通过控制无线收发器的微控制器,使射频读写模块对电子标签进行录入,并将所得到的信息传给上位机,进而调用数据库相应的信息,通过收发器把信息传送给微调控器并显示在液晶屏上,如果要更改信息,单片机驱动无线收发器发送到上位机继而更改更新数据库数据。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在总结他人优势和不足的情况之下提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一套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并详细分析了系统的物联网构架、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运行构架和石油物探设备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是如何针对石油物探设备管理所需要的功能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从而保证了系统的可实时更新,查询的功能,并最终在物联网的应用下实现了对石油物探设备进行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物流仓储自动化高层仓库仓库管理

自从有了生产活动,仓储就出现了,它是生产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崛起,物流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仓储越来越受到厂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仓储理论的研究,使其逐步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仓储的发展过程

人工和机械化的仓储阶段

这阶段物资的输送、仓储、管理、控制主要是依靠人工及辅助机械来实现。物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传送带、工业输送车、机械手、吊车、堆垛机和升降机来移动和搬运,用货架托盘和可移动货架存储物料,通过人工操作机械存取设备,用限位开关、螺旋机械制动和机械监视器等控制设备来运行。机械化满足了人们对速度、精度、高度、重量、重复存取和搬运等方面的要求,其实时性和直观性是明显优点。

自动化仓储阶段

自动化技术对仓储技术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研制和采用了自动导引小车(aVG)、自动货架、自动存取机器人、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到上世纪70年代,旋转体式货架、移动式货架、巷道式堆垛机和其他搬运设备都加入了自动控制行列,但只是各个设备的局部自动化并各自独立应用,被称为“自动化孤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作重点转向物资的控制和管理,要求实时、协调和一体化。计算机之间、数据采集点之间、机械设备的控制器之间以及它们与主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及时的汇总信息,仓库计算机及时地记录订货和到货时间,显示库存量,计划人员可以方便地作出供货决策,管理人员随时掌握货源及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到上世纪70年代末,自动化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产和分配领域。“自动化孤岛”需要集成化,于是便形成了“集成系统”的概念。在集成化系统中,整个系统的有机协作,使总体效益和生产的应变能力大大超过各部分独立效益的总和。集成化仓库技术作为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中物资存储的中心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集成化系统里包括了人、设备和控制系统。

智能化仓储阶段

在自动化仓储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实现与其他信息决策系统的集成,朝着智能和模糊控制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推动了仓储技术的发展,即智能化仓储。现在智能化仓储技术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1世纪仓储技术的智能化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研究采用巷道式堆垛机的立体仓库。1980年,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研制建成的我国第一座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投产。从此以后,立体仓库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立体仓库有300座左右,其中全自动的立体仓库有50多座,其中高度在1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有8座,这些自动化的仓库主要集中在烟草、医药保健品、食品、通讯和信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在此基础上我国对仓库的研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自动化仓储的推广和应用阶段。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和劣势

自动化仓储的优势

采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充分利用空间自动化立体仓库是现代化仓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层存放货物的高架仓库系统,高度可以达到30米以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的高架类型:高层(大于12米)、中层(5-12米)、低层(5米以下)。这与平库相比可以节约将近70%的占地面积。

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仓库的管理水平自动化立体仓库系统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机、自动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构成,能按照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存取作业,并对仓库的货物进行自动化管理,使物料搬运仓储更加合理。由于采用货架储存,并结合计算机管理,可以容易地实现先入先出、发陈储新的出入库原则防止货物自然老化、变质、生锈等现象的出现。

降低对人工需求的依赖,特别是降低特殊仓储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成本由于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后,自动化仓储能适应黑暗、有毒、低温等特殊场合的需要。

自动化仓储固有的劣势

投资较大,建设周期长自动化仓储的主体是由自动化仓库组成的。自动化仓库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建筑物、货架、理货区、管理区、堆垛机械、配套机械、相关的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些硬件和软件需要很高的资金投入和安装建设费用。对于自动化仓库的建设项目要进行评估和设计,包括必要性评估、技术评估、系统开发、敏感度的分析。这就要求对过去和未来3-5年中仓库的吞吐量、仓储容量、订单货物的类别等要素分析,还要对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选择,这些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和很大的人力、物力、时间投入。

物资吞吐量和种类固定,缺乏弹性当一个自动化的仓库按照计划建设完成之后,仓库的类型、物资的吞吐量和仓库的容量就固定了下来,这时如果外部的因素发生了突然的变化,仓库对其变化不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变化能力,也就是缺乏弹性。

我国仓储业的优化策略

我国仓储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使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没有做好仓库建设和规划的充分调查分析工作这就使得自动化仓库在建设前的设计和规划中,存在着重大的决策问题。为了自动化而自动化,没有对其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在建设完成之后才发现在实际的利用中对于自动化的要求很低,利用率很小。

对提高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思想认识不足由于认识不足,对配备的装备不愿使用,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人工作业的基础上,对新型的自动化仓库信心不足,并没有把自动化仓储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上,从而在思想上放弃了自动化仓储的研究和使用。

由于外部因素和形势的变化收发任务的变化、作业量的变化、货物种类的变化,但是仓库设备和管理系统没有跟着变化和升级,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仓库处于一种闲置状态。

人员素质跟不上不注重机械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操作维修人员缺乏,使现有装备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新建库房设计时没有考虑后续的维护和开发,限制着设备的使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安装后,部分系统失灵损坏,配件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维修十分困难。

积极应对的措施

由于以上出现的问题直接造成了自动化仓库使用频度低和大量资源的闲置,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改变现有的状况。

盘活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变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研究与推广现代物流管理与运作方式,让生产过程与自动化仓库技术结合,提高企业内部物流的速度。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物流手段现代化和组织网络化,充分利用外部相关产业、企业的资源,真正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与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共同建设和使用自动化仓库,成为存货商、配送商、运输商、中转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其自有物流基地的后援。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并使物流成本合理,尽可能进行横向联合,开放各自的物流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在目前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去发达国家考察学习,请专业人士或高校教师介绍经验、传授知识、办学习班等,或在技术院校招聘物流专业技术型人才,尽快解决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缺乏的局面。做好消化吸收工作,使其尽快国产化,以适应市场需要。

自动化仓储是物资流通中的关键单元,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在发达国家“建库就建自动仓库”已成为必然。我国经济已逐渐融入世界经济,成为全球的加工基地。但目前,我国自动化立体库市场总体状况是供过于求,且普遍利润较低。自动化立体库是加工企业所需的二线或三线装备,长远来看,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随着加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自动化立体库必将得到广泛使用。

仓储业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manufacturingSyste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Systems)和工厂自动化(Factoryautomation)对自动化仓储提出更高的要求,搬运仓储技术要具有更可靠、更实时的信息,工厂和仓库中的物流必须伴随着并行的信息流。

射频数据通信、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仓库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运输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系统柔性化,采用灵活的传输设备和物流线路是实现物流和仓储自动化的趋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自动化仓库技术向更高阶段即智能自动化方向发展,在智能自动化物流阶段,生产计划作出后,自动生成物料和人力需求,查看存货单和购货单,规划并完成物流。如果物料不够,无法满足生产要求,系统会自动推荐修改计划以便生产出等值产品。这种系统是将人工智能集成到物流系统中。

目前,智能仓储系统的基本原理已经在一些实际的物流系统中逐步得到实现。可以预见,21世纪智能仓储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振.仓储管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1987

2.李仁.自动化装置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wSn;仓储设备;监控系统

[Doi]10.13939/ki.zgsc.2015.20.040

1仓储设备监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大部分企业的仓储作业设备监控还处于人工检测阶段

这种方式决定了作业设备故障诊断多是在机器运行出现故障后或拆开检查后才知道机器的某部分发生故障。这样为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行不得不规定定期维修检查制度。

1.2对仓储设备进行定期检修是很多企业的做法

虽然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能够避免设备产生大规模的损坏而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仓储作业管理活动这样的状况,但是,这种做法导致了机械设备的过度维修。这不仅使设备维修缺乏针对性、有效性,还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还容易引起维修人员的疏忽和麻痹大意。由此可能产生新的隐患。

1.3部分企业采用有线网络或闭路电视来对仓储设备进行监控

比起人工检测和事故后维修设备以及定期检测,这种设备检测方式显然要先进一些,但是,受制于有线网络本身的特点:大量布线、电源之间的干扰、对设备及人员可能产生危害等。这也增加了设备监测系统的危险性和不可控性。此外,这种方式也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必然会对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估产生影响,进而对决策带来潜在的风险。

针对以上仓储作业设备监控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wSn的检测系统,以期为企业的仓储管理降低人工费用、维修费用,提高作业效率、协作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仓储作业设备监控的意义和目的

开展仓储作业设备安全监控的研究,全面提高仓储监控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有效减少事故隐患,预防和控制重大事故的发生,减少重大经济损失和保障物流环节能有效畅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实时、准确的对仓储作业设备的运行参数、运行状态、运行状况作出全面监测和了解,以便及时发现故障时能及时排除,预防和消除因作业设备带来的事故隐患,保证仓储作业能够安全、高效、顺利的进行。

(2)对仓储机械设备进行监测监控还可以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跟踪和记录,了解仓储系统各个设备运行的历史参数,对设备的未来趋势有个大致预判,便于仓储作业人员根据状态进行维修、更换、报废,降低仓储运行成本;还可以比对了解设备提供商的设备运行质量、性能及性价比,对仓储设备采购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提供事实依据。

(3)为设备生产提供商提供设备运行数据,便于提供商根据数据进行改造升级、优化设备性能;也可以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以及说明书建立合理的设备维修制度,以便在合理的条件下挖掘设备的运行潜力等。

总的来说,进行设备监控的目的就是确保仓储系统的安全、高效地运行,预防和消除事故隐患,避免事故发生;在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把潜在隐患降至最低,把潜在损失降到最小。

3wSn应用体系架构

wSn是wirelessSensornetwork的简写,是指这样的一种技术:它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集成在一起,来实现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处理三种功能的统一,它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它能够实现数据采集的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其综合了微电子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协同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信息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并以自组织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给观察者。

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汇聚节点(Sink),网关和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如图1所示。其中,传感器节点具有一定的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通过自组织或人工组网的方式形成多跳无线网络,节点间协作地收集数据,经过多跳的方式传送给汇聚节点。汇聚节点一般承担网关的功能,通过以太网、wiFi和移动网络与外界进行数据交换。

图1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一种以感知客观物理世界为目标的新型信息处理系统,感知和采集监测环境和监测对象的信息,涉及网络结构、管理和服务框架、信息传输路由机制的建立、面向应用的分布式信息处理模式等问题。由于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功能上可以将其划分为通信系统、中间件和应用系统,如图2所示。

图2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通信系统实现组网和数据传输,包括各种网络通信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以及低功耗的无线通信电路设计,保证物理数据的传输;中间件对分布的传感器节点进行管理和协调,提供低通信开销、动态可扩展的核心服务,包括节点部署/定位、拓扑控制、时间同步、安全机制和系统管理等服务,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持;应用系统为最终用户提供数据采集、分类和跟踪服务,并提供网络服务接口,主要包括数据管理、数据融合。

4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的架构

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采用三层结构模式。三层中第一层是业务逻辑层,主要包括仓库基站,有一些RFiD标签、超级节点以及检测设备状态的温湿度、压力等监控节点等组成;第二层是数据通信层主要是信息采集设备,包括RFiD阅读器、智能机站和本地上位机;第三层是用户界面层,主要包括中心数据库平台。

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采用多层次混合架构,分别运用B/S以及C/S的优点来实现三层的架构模式。

根据仓储作业的实际需求,在不同的需要监测的仓储设备上提前部署好对应的wSn节点、RFiD标签以及RFiD阅读器。

4.1数据采集设备

尽管数据采集设备有很多,但本系统主要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RFiD标签以及超级节点这三种设备。RFiD标签可以标志仓储设备的信息,比如,设备种类、iD号、生产日期等;无线传感网络节点可以对仓储设备的状态信息,比如,速度、位置、电流等实时采集和传递,还可以采集仓储设备的周围环境信息,比如,温湿度、含氧量等;超级节点则集合了它们的功能,既可存储记录设备信息也可存储记录来自传感器传递来的信息。

4.2车载/仓库基站

一般来说,车载/仓库基站设备也具有多样性,在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中我们采用普通的车载/仓库电子标签阅读器、智能基站和普通的无线传感网络基站这三种。它们各有各的功能和明确的分工,以便于仓储信息管理。普通的电子标签阅读器仅用于对仓储作业设备信息的采集;智能基站既是电子标签阅读器又是无线传感网络的中心节点。主要用来读取无线传感网络节点采集的设备状态信息和周围环境信息以及RFiD标志的设备识别信息。达到对仓储管理的身份认证、特定设备监控、应用管理和作为环境监测中心的作用(根据监测设备的要求,相应的RFiD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和不同设备的RFiD阅读器。

4.3数据平台

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中心数据库平台,它主要包括三部分的数据库:日常信息、部门信息和知识库。日常信息数据库包括与设备管理信息相关的数据。信息数据库包括负责人员设备监控系统部门,设备和其他标识信息。知识库中包含的设备类型,特征和维护要求。

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的无线传感网络节点结合超级节点采集到的标签信息,可以具有确定设备位置、对异常事件进行判断等功能。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测系统一旦判定设备运行状态或环境发生异常或者设备需要维修,则智能基站可以给用户发出警报信息,并将异常信息写入电子标签,实现对仓储设备的全程实时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使用普通的RFiD读取了解设备信息和环境信息,及时修理或更换设备。通过每天,每周,设备资源利用率的统计分析每月占用时间,可为仓储设备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

5仓储监控系统的优势

5.1信源广泛

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不仅能监测设备信息、设备运行信息、设备状态信息以及设备周围环境信息,还能监测到货物信息。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仓储信息采集,其信息源要广泛得多,这样就能更准确地把握仓储运行状态,对仓储管理就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5.2信息处理技术比较简单

尽管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信息源广泛、采集上来的信息较多,甚至可以说是海量信息,但是信息相处处理起来则比较简单。这是因为日常业务活动都被模块化了,而一些不太常见的异常状况则可以有系统的中心数据库平台里的知识库加以学习和总结,进而形成流程化。

5.3提高仓储效率,降低仓储成本

基于wSn的仓储设备监控系统毫无疑问提高仓储的物流效率,降低了仓储的运行成本。对仓储机械设备的智能化监测可以有效地配置设备,降低设备的空置率、空闲率,加上对异常状况的及时处理,可以降低由此而带来的潜在损失;又加之可以监测设备周围的环境,则可以选择设备运行路线,提高仓储作业的效率。

6结论

仓储设备是进行仓储活动的基础,也是保障各项仓储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之一,仓储设施与设备是物流系统中贯穿于物流的全过程、深入到各作业细节的复杂的技术支撑要素,是物流的物质基础,也是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仓储设施设备的布局、技术水平、选择与配置,直接影响着物流功能的实现及系统效益。因而仓储设备在仓储管理中一直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无线传感技术和各项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设备的管理也理应相应提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仓储各项活动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优势等设计出了一种针对仓储作业设备监控管理的系统,希望能解决现阶段仓储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仓储作业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对有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克.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姚臻.基于状态检修的变电设备检测系统的研究[D].武汉大学.

[3]JenniferY,Biswanathm,DipakG.wirelesssensornetworksurvey[J].Computernetworks,2008,52(12):2292-2330.

[4]Bulusun,HeidemannJ,estrinD.GSp-Lesslowcostoutdoorlocalizationforverysmalldevices[J].ieeepersonalCommunications,2000,7(5):28-34.

[5]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Bahlp,padmanabhanVn.Radar:anin-buildingRF-baseduserlocationandtrackingsystem[C]//in:proceedingsoftheieeeinFoCom2000.Vol.2,telaviv:ieeeComputerandCommunicationsSocieties,2000:775-784.

[7]任丰原,黄海宁,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2003,14(2):1148-1157.

[8]王璐超.基于wSn的仓储环境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1.

[9]Dietrichi,DresslerF.onthelifetimeofwirelesssensornetworks[J].transactionsonSensornetworks,2009,5(1):1-39.

[10]BojkovicZ,BakmazB.asurveyonwirelesssensornetworksdeployment[J].worldScientificandengineeringacademyandSociety,2008,7(12):1172-1181.

[11]什么是无线传感网(wSn).中移动物联网有限公司.http:///subview/140209/5119782.htm?fr=aladdin#reference-[2]-5119782-wrap.

[12]Kuorilehtom,Hannikainenm,HamalainentD.asurveyofapplicationdistributioninwirelesssensornetworks[J].eURaSipJournalonwirelessCommunicationsandnetworking,2005,5(5):774-788.

[13-14]刘军,闫芳,杨玺.物联网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5]龙蔚,周晓光.基于RFiD和wSn的仓储管理系统网络架构研究[J].物流技术,2008,27(7).

[16]李晓维.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7]杨玺.基于项目驱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周刊,2013(61):111-112.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4

为了引导我国仓库设施的有序健康发展,规范仓储市场交易秩序,首份“仓储业发展指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仓储业大会上由中国仓储协会正式。

记者从该协会获悉,“仓储业发展指数”包括l个仓库供需指数(实有仓库面积/社会需求仓库面积);2个运营指数:仓库出租率、仓库租金。当社会仓库供需基本平衡时,供需指数为l;当仓库供不应求时,指数小于l;供过于求时,指数大于1。当指数小于l时;仓库出租率较高,租金会上涨;当指数大于l时,出租率较低,租金会下降。

据了解,该指数中的仓库需求面积,以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进出口总额的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以社会商品周转速度、仓储管理水平以及工农业生产、商品零售与进出口三方面仓库需求的交叉共用程度为修正参数,综合测算。仓库需求面积与产值、销售额、进出口额成正比,与周转速度、管理水平、仓库共用程度成反比。实际仓库面积,以中仓协的调查统计数据、相关地产中介机构以及大型仓储地产公司提供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综合推算。

中国仓储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鉴于货物种类及其所需要的不同仓储设施的复杂性,本次的2010年仓储业发展指数仅限于一般货物使用的通用仓库库房,不包括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使用的货场,肉禽、水产、果蔬等使用的冷库,以及危险品仓库。这些专用仓库的指数将随着相关资料调查统计比较成熟后另行研究。仓库的运营指数,2010年以l0大城市为样本,逐步扩大到38个节点城市,再到l00个城市。

据介绍,“仓储业发展指数”的创建得到了多家物流咨询公司、地产咨询公司以及相关仓储地产公司的支持,最后由中国仓储协会秘书处共同研究完成。协会相关研究人员表示,首份“仓储业发展指数”掌握的行业资料不太完整,指数反映行业与实际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协会愿意坚持下去、并逐步完善,希望业内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并共同参与此项研究工作,使该指数能对我国现代仓储业的发展真正起到引导与规范作用。

2010年仓库供不应求

仓库需求面积为7.01亿平方米,实有仓库面积为5.5亿平方米,全国仓库供需指数为0.785,供需指数小于l,说明我国通用仓库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现有仓库中,近20%是近些年来建造的立体仓库,80%为不同时期建造的平房库与楼房库;相对而言,立体仓库的市场需求更旺盛。在这种供需状态下,许多货物只能储存在露天货场、或是不合格的简易库房之中。

这10大城市的通用仓库均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只是程度不同。指数越小说明仓库发展建设的市场空间越大,指数越大说明仓库建设的市场空间越小。

(二)10大城市仓库利用率

10大城市三类仓库的利用率都比较高,相对而言,立体仓库的利用率最高。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5

abstract:thispaperresearchesthecurriculumreformofwarehousingmanagementunderinternet+mode.accordingtotheorientationofthecurriculumobjectives,theoptimizationofthecurriculumstructure,aswellastheintegrationofcurriculumcontent,theoveralllevelandqualityofthecurriculumrevolutionofwarehousingmanagementareimproved.theimplementationofthecurriculumreformofwarehousingmanagementunderinternet+modecanprovidemoreconvenientconditionsforcurriculumreform,soastoensurethegoodeffectofthereform.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仓储管理;课程改革

Keywords:internet+mode;warehousingmanagement;curriculumrevolution

中D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200-03

0引言

在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网络科技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具。网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社交、工作等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教育行业来说,既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对应的挑战。在互联网+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的开展和实施,需要与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结合,保证课程改革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当前很多企业的仓储管理都比较落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仅造成了人力成本资源的浪费,而且物资成本也呈现出严重浪费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仓储管理课程需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现状,来进行课程的改革。这样不仅能够为现代社会输送专业性的仓储管理人才,而且能够缓解当前社会上仓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需要打破原本的教学体系,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够保证仓储管理课程在互联网+模式下,得到良好的改革效果。

1互联网+的理念分析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形态、新模式,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之间的有效结合。互联网+在当前的各个行业领域当中,都被广泛应用,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通信技术,将传统行业的有机业务进行有效的融合,将两者的优势特点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形势已经成为当前各个行业的发展潮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资源,将传统行业的积极性和推广能力从根本上调动起来,并且发挥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取得非常良好的成效[1]。互联网+的理念已经融入到各个行业当中,比如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旅游、互联网+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教育行业也受到其影响,将互联网+应用到教育当中,针对仓储管理课程的整体改革。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不仅为仓储物流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影响仓储课程的整体改革质量和效率。

2互联网+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互联网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没有紧跟社会时代的发展潮流。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学校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起到非常良好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来说,在互联网+模式的推动影响下,能够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起到非常良好的推动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教师或者是企业领导者,对于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其自身比较片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很多教师仍然不能够接受,导致互联网+模式在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没有普及应用。

另外,部分教师意识到互联网+模式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其应用其中。互联网与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促使教师在课堂之上,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教学,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而在整个过程中,网络教学资源非常重要,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产生影响,而且能够对仓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直接关联。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课前准备时,就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学生对于互联网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促使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越来越复杂,很多教师因为搜集教学资源比较繁琐,所以在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使用互联网+模式以及互联网技术。

最后,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具。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时,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能够让学生的积极性保持集中,但是授课的难度却在不断降低,授课的时间也逐渐缩短[3]。在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下,学生的人数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是不同的,利用互联网+模式进行教学,很容易让部分学生处于比较懒散的状态。这样的形势下,不仅不利于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而且很容易产生混乱现象,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3在互联网+模式下,提高仓储管理课程的措施

3.1仓储管理课程的特点分析

仓储管理课程是技术专业学员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仓储管理的规划计划、仓储业务管理以及仓储专项管理方面内容进行传授。课程具有部队管理与装备技术、保障指挥与操作应用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大多比较复杂,与岗位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根据仓储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创新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仓储管理课程改革的目的。

3.2利用模拟演练,提高岗位任职能力

针对仓储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模拟器材调拨入库、出库业务流程,根据实际课程内容,与仓储管理课程特点有效结合。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入库业务的方法和要求掌握熟悉,而且能够增强仓储管理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任职能力。教师需要将自己的定位进行逐渐的转变,不再是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帮助学生发觉资源的向导,教师的根本作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和学习仓储管理课程的相关内容,利用情境、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等等,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3互联网+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新形态

3.3.1慕课

慕课是一种大型开放式在线授课方式,最初是由美国提出,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系统性的学习。在互联网+模式的影响下,慕课能够将教、学、管、考融为一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可以看作是两跳密不可分的主线,教师和学生在慕课上是处于平等状态,利用慕课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5]。慕课最大的优势特点就是能够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资源、文献资料尽可能进行系统性的整合,能够从根本上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更加具有可靠性。慕课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3.3.2微课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微课和慕课同样很重要,也比较受师生的欢迎。微课主要是针对课程当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通过不超过15分钟的微型视频,将问题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描述解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有效的辅补充。微课与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馈等等,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将这些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环[6]。微课当中的内容针对性非常强,能够让学生在视频的观看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的知识点,其自身的灵活性和资源丰富性都是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仓储管理过程的改革过程中,将微课应用其中,能够起到良好的改革效果。微课的学习模型如图2所示。

3.4n程结构的优化

现代教育基本上都是倡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比如“工学结合”、“情景式教学”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出现已经大力应用,对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来说,非常重要。通过事实验证可以看出,这些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以及大力应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各个方面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高其自身在社会当中的竞争力。

3.4.1利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企业对于仓储管理人才的整体需求,学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可以大力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印象,而且能够为学生步入社会企业提前做好基础[7]。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展开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够充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熟悉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8]。

3.4.2将情景与职业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结合

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将仓储管理课程按照层级式,进行情景的创设。比如在刚开始时,让学生对仓储管理职业以及相关理念进行认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情景模块,情景可以设定为仓储企业认知的一个项目,其中涵盖仓储企业调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和任务[9]。通过场景的构建,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些理论内容,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够有利于学生日后进入相关企业或者是岗位当中任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0]。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模式下,仓储管理课程的改革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仓储管理课程需要不断加强其自身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在保证与现代社会企业相结合基础上,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放在首位。在仓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学生日后步入相关企业、相关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元慧,穆晓芳.高校物联网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

[2]秦磊华,史柯,甘早斌.基于CDio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

[3]吴贺俊,吴迪,左金芳.校企合作的物联网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14(04).

[4]蒋琴雅.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高无线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

[5]铁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3).

[6]张德春.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05).

[7]程庆龙.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索[J].咸宁学院学报,2010(07).

[8]付风海.物联网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电子制作,2015(08).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电网企业;物资仓储网络;CFLp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020-02

引言

物流网络布局规划是指在一定层次和地区范围内确定物流网络(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合理的空间布局方案,其中物流节点选址是重点。国际上对物流节点选址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例如,Geoffrion和Grave把传统的固定费用选址问题模型扩展到了包括从工地到物流中心以及到多个市场的装载货量的模型[1];FrancisioBarahona等针对电脑配件的分销仓库网络问题,提出整数规划模型[2];weibingweng等从供应链角度考虑提出多目标地址决策模型[3]。

国内对物流节点选址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集中在交通网络和快递服务领域。在交通网络领域,如双层模型[4]、四因素法[5];在快递服务领域,如层次聚类分析法[6],混合整数规划模型[7]。近几年,国内对电网企业物资仓储网络开始研究。李婷等提出双层选址模型[8],模型中仓库的需求量以仓库面积表示,由于仓库面积受物资体积、形状、摆放方式及仓库内布局等多因素影响,因此用仓库面积表示仓库需求量误差较大。欧安杰等提出“一级仓+急救包”省级物流网络的分级管理模式,针对中心仓库的布点优化,采用中心仓库布点和急救包配置两层优化[9],模型中的中心仓库布点优化以仓库建设改造投资最少,没有考虑到配送成本。本文采用CFLp模型,该模型可以在配送中心的能力有限制,而且需求点的位置和需求量以及备选配送中心的数目均已确定的情况下,从配送中心的备选地点中选出总费用最小的、由多个配送中心组成的配送中心集合。

一、电网企业物资仓储网络布局现状分析

电力物资种类繁多,电网企业针对各种物资需求特性的不同采取分级存储方式。随着电力的不断发展和物资集约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仓储网络存在的问题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有些仓库空置率很高,有些仓库则不能满足仓储需求,造成了仓库利用率低,综合效果差;有些仓库建成年代久远,规划建设不统一,也不合理,造成了运营及人员成本的增加,且不利于物资的集中管理。

二、电网企业物资仓储网络布局优化原则

本文主要考虑中心库、周转库(统称为配送中心)的数量、位置及配送服务范围。其中中心库作为仓储网络的枢纽,负责所属省通用物资资源的集中储存与配送,向周转库、仓储点进行补库;周转库作为仓储网络的中转,主要承担所属地(市)范围内运维物资、备品备件、废旧物资、可用退役资产等储存任务。电力物资的需求特征可概括为需求频率低、配送时间要求高。此外,集中大规模仓库比分散、小面积的仓库物资、人员管理成本更低、对物资需求的效应效率更高。配送中心作为仓储网络的中转,定期向需求点实施配送业务。

三、电网企业物资仓储网络CFLp模型构建

CFLp(CapacitatedFacilityLocationproblem,固定容量设备选址问题)模型是由反町洋一首先提出的,是利用运筹学中的非线性规划求解选址问题。CFLp模型的目标是求得使总费用最低的配送中心的集合。假设系统满足条件:配送中心容量和需求点需求量与库存物资金额成正比。

建立CFLp模型:

目标函数为:

min(U)=■■hsijxsij(1)

条件:

■xsij≤Dj,j=1,2,…,n(2)

■xsij≤mi,i=1,2,…,k(3)

0≤xsij,i=1,2,…,k,j=1,2,…,n(4)

式中,U为总运费;hsij为表示从配送中心si到需求点j的单位运输费用=单位运费率*运输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单位运输费率);xsij为表示从配送中心si到需求点j的运输量;mi为表示配送中心si的容量;Dj为表示需求点j的需求量。

针对上述优化问题,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

四、应用实例

某电力公司在某地区有7个需求点(H1-H7),有4个配送中心。因集约化需要,准备从这4个候选配送中心选取若干个配送中心,并且选取的配送中心能够满足该地区7个需求点的需求,使得总成本最小。设单位运输费率为1,已知各配送中心到需求点的距离和需求点的采购金额及配送中心容量金额(如表1所示)。

需求点的采购金额和配送中心容量金额及

表1配送中心到需求点的距离距离单位:Km

用LinGo编程:

model:

sets:

p/p1p2p3p4/:supply;

H/H1H2H3H4H5H6H7/:demand;

link(p,H):c,x;

endsets

data:

supply=480360530210;

demand=1608010012020018060;

c=2724292019163

2531281918153

46595038383519

202826151497;

enddata

min=@sum(link(i,j):c(i,j)*x(i,j));

@for(H(j):@sum(p(i):x(i,j))=demand(j));

@for(p(i):@sum(H(j):x(i,j))<=supply(i));

end

求解的结果列表(如表2所示):

需求点的采购金额和配送中心容量金额及

表2配送中心到需求点的配送金额

可知,配送中心选址为p1、p2、p4,其中配送中心p1的配送范围是需求点{H2,H3,H4,H7}的集合,配送中心p2的配送范围是需求点{H1,H4,H5}的集合,配送中心p4的配送范围是需求点{H1,H6}的集合,最小配送成本为16440万元。

结论

根据电网企业仓储网络布局现状和要求,构建了CFLp模型优化方法并运用LinGo软件求解该模型。确定了电网企业配送中心的选址,降低了电力物资仓储成本和配送成本,提高了电网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Geoffriona.m.,GravesG.m.,multicommoditydistributionsystemdesignbybendersdecomposition,managementScience.20(1974)

822-844.

[2]FranciscoBarahona,DavidJensen,plantlocationwithminimuminventory,mathematicalprogramming.83(1998)101-111.

[3]wengw,YangG,ZhangY,etal.multi-objectiveplantlocationdecisionmodelfromtheviewofentiresupplychain[C]//natural

Computation(iCnC),2011Seven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11,3:1256-1259.

[4]陈群,史峰,龙科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的双层优化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2008,(3).

[5]苏国辉,吴群琪,陈文强.基于四因素法的公路交通网络布局优化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2012,(5):85-90.

[6]李波.快递企业服务网络布局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7]张玉环.基于离散粒子群算法的快递公司城市多级配送网络布局优化[J].商场现代化,2012,(16):26-27.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储位分配;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tn911?34;F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6)22?0041?03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技术和仓储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仓储管理中的出入库效率又是物流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自动化立体仓库,提高整体作业效率,就要求对货位分配进行优化,对堆垛机拣选作业路线进行优化,以提高仓库布局的合理性,减少货品的搬运和存储成本,降低在存储及搬运过程中所损耗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效益。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automatedStorageandRetrievalSystem,aS/RS)作为现代物流仓储系统的核心,在现代化物流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在医药业、钢铁业、烟草业、电子商务业等制造业和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2]。自动化立体仓储作为仓储物流系统的中心环节,其运行效率和成本成为人们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加快企业生产节奏、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从目前的调查和研究来看,我国很大一部分物流企业尚未建立起自动化立体仓库,甚至未能将其提到日程上来。而从国内的部分拥有自动化立体仓储的企业调查研究来看,也存在以下问题:自动化立体仓库操作过程的半自动化、员工业务水平不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智能化程度不高,对货架、货位的优化不够;入库叉车和堆垛机运行效率不高,设备之间缺乏协同运作;任务动态调度优化不够,货物入库和出库未考虑订单状态等。本文就目前国内自动化立体仓储使用过程中存在智能化程度不高,对货架、仓储货位的优化欠缺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立相应的仿真优化模型、对比优化前后企业自动化立体仓储的作业效率。

1仓储概述

仓储定义为利用仓库的存放、保存功能,将货物储存以备使用的行为。仓储即包含有静态物品的储存,也可包含动态的物品的存取、保管和控制等过程[3?4]。仓储应该具备仓库的基本功能,可以对物质进行存放和提取;其次,仓储应该对操作对象有一定的管理功能,如进出货物数量、进出货物频次、操作损坏处理等;按照仓储的经营主体来划分,可以将仓储分为企业单位自营仓储、个体专用仓储和政府设立战略型仓储等;如果按照仓储对象来划分,可以将仓储分为一般性物品仓储和特殊性物品仓储;如果按照仓储功能来划分,可以将仓储分为存储型仓储、物流中心仓储、配送型仓储、运输转换仓储等[5]。仓储是连接生产、运输、销售配送的中转环节。仓库的布局是影响仓储调度效率的重要因素,仓库布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仓储管理的便利性,可持续性。

2货架的概述

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立体仓库的出现与发展的前提,其是与工业、科技等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大生产越来越促使工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集中化,生产的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必然要求物资的供应分发及时、迅速、准确。这就促使立体仓库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与之匹配的货架也就应运而生,货架泛指存放货物的架子,用于存放成件物品的保管设备。货架按其发展历程分为传统货架和新型货架。货架的种类很多,按仓储货架分为轻型仓储货架、中型仓储货架、重型仓储货架、阁楼货架等。

2.1基本存取路径

大多时候,企业生产和仓储过程中,通常均是按照基本行或者是按照基本列来随机存放货物如图1所示。

因此本文立足基本的层格式货架,考虑到堆垛机前进和托举过程均是通过齿轮传动,单位时间传动的距离基本不变。现假设:堆垛机前进和托举的步骤一致(向前行进一个单位的同时可以向上托举一个单位高度);[x]代表堆垛机存取位置为[(x0,y0)]的货物行进时所处的临时位置;[y]代表堆垛机存取位置为[(x0,y0)]的货物抬举时所处的临时位置,则货物存取路径为:

[yin=0,x∈[0,x0-y0]x-(x0-y0),x∈[x0-y0,x0]](1)

堆垛机存取货物所用的时间[t]与其所处的临时位置之间的关系:

[tin=x,x∈[0,x0-y0]x,x∈[x0-y0,x0-y0+1,…,x0]](2)

式中:[t]为堆垛机存取货物所用的时间;[x∈(0,1,2,…,n),][y∈(0,1,2,…,n);][m,n∈n*,m

从图1中4条路径[r1,r2,r3,r4]来看,[r4]路径用时最长,为[(x0+y0)]个时间单位,显然大于其他三条路径;[r1,r2,r3]路径的理论耗时相当,但在[r2]路径下,堆垛机无法实现非步进式抬升。[r1]与[r3]相比较,[r3]在未托举状态下先进行水平移动,更容易被接受,安全性也更高。

2.2货架模型

在实际生产和仓储过程中,通常是研究一个或多个货架的货物存取时间问题。要提升存取货物的效率,那么建立整个货架货位优先模型就很有必要。

如果堆垛机存放货物时,储位随机选择,那么货物出入库的平均时间(期望值):

[erandio(m,n)=2mnx=1mx×(2x-1)+2nx=m+1,x>mnx=m+14m-1+3n-mn+m+13n](3)

令货架层数[m=10],货架列数[n=20];则[erandio(10,20)=11.325];相当于每次堆垛机存放货物都得从入口行进11个单位时间才开始存取货操作。再令货架层数[m=10],货架列数[n=30];则[erandio(10,30)=][16.05];相当于每次堆垛机均将货物从入口行进16个单位时间才开始存取货操作。随机出入库堆垛机等效运行时间如图2所示。

现假设:往一个货架(规格为[10×20])存储100个货物,随机作业的堆垛机的期望作业时长为2265个时间单位。考虑单个货架的货位模型:假定货架为[m]层[n]列,货位标号为[l],第[i]个标号拥有的货位数量为[numl(i)]:货位标号:[l(x,y)=max(x,y)],每个标号[i]下拥有的货位数量为:

[numl(i)=2i-1,x≤mm,x>m](4)

待入库作业量为[St],则货物入库货架数量与货架标号之间必须满足:

[St≤1min(i)numl(i)](5)

通过储位优化后,堆垛机的作业时长为[21min(i)numl(i)=1430];单货架货位标号示意图见图3。

对比运行结果如图4所示。

通过储位优化选择能够提升堆垛机的作业效率,此外,从式(5)中可以看出,只要该货架的列数不少于[m]列,且存放货物数量少于[m2],那么,无论货架列数如何增加,堆垛机的作业时长不发生改变。因此,可得到优化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对仓储资源微调具备鲁棒性。

3仓储管理系统的储位分配优化问题

3.1优化模型的建立

如果考虑整个仓库的布局,整合仓储的各种资源和设备,建立一个全局最优化出入库管理系统,如图5所示。

令叉车在相邻货架之间的行进时间为[t1],转向后驶近货架的时间为[t2],货架号为[s∈{1,2,…,S}],则第[s]货架[(x,y)]货位标号为:

[numls,x,y=s-1t1+maxx,y++t2](6)

假定仓库拥有[S]个货架,货架规格为[m]层[n]列,待入库作业量为[St],则货物入库模型为:

[St=i=1min(i)s=1s=Snuml(s,i)](7)

每个货架标号[numl(i)]下拥有的货位数量为:

[numli=s=1Snumls,iεi-t1s-1](8)

式中,[εn=1,n≥00,n

3.2运行结果

假设,在一个拥有5个货架的仓库中,每个货架规格为[10×20],现欲存储250个货物:

(1)采用随机选择来存储货位的所需用时为[trandio(250)=7262.5];

(2)采用储位优化货位选择来存储货物的用时为[topt(250)=4828]。

多货架储位优化作业时间运行结果如图6所示。

4结论

对比运行结果就能清晰地发现,所研究的储位选择优化算法能够大大提升货物出入库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分析算法的本身特征可以发现,如果让入库的任务量保持不变,增加货架的长度(列),这样会增加货位随机存储所用时间,而不会改变这种储位优化算法下的作业时间。也就是说,该储位分配优化方法能够较好地适应仓储资源的微调,算法具备鲁棒性。

参考文献

[1]毕红梅.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张芬.基于密集架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

[3]周万森.仓储配送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徐贤浩.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作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5]孙晓琳.基于云模式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4.

[6]郭明林,朱建新,王晨,等.新型功率分流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5,32(7):137?143.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8

1.仓储信息化管理需求增加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货物进出口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已达321557亿元。在庞大的货物流通需求下,仓储效率和仓储量也必然相应增加,仓储业在现代物流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事实上,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固定资产投入在2017年、2018年出现逆增长,2019年比上年增长仅0.8%;2019年,装卸搬运和仓储业从业人员为468481人,而浙江仅占比4.26%(居全国第8)。浙江省作为货物进出口和实体商品网上零售的大省,在装卸搬运和仓储从业人员配比较少、固定资产投入比例趋缓的情况下,对仓储管理的要求将会相应提高,发展智慧仓储,合理科学的仓储管理,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有效保障生产、加快物资流转、实现对资源有效控制和管理。

2.仓储信息化管理现状

目前仓储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仓储业的发展。一是仓储管理信息化配置支撑不足。在软件配置方面,截至2019年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每百家企业拥有网站数41个,低于全国平均值19.61%;在智能设施设备方面,部分大型企业引入自动分拣和搬运设备,小型企业则依旧运用传统人力方式开展分拣和搬运工作;在布局规划方面,由于仓储货物的多样性和作业流程的复杂性,造成不同程度的区域分割、重复建设。以上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工作效率降低,不利于仓储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物流业降本增效政策的有效落地。二是仓储信息化管理标准缺失。虽然近年来先后研制了仓储管理的相关标准,但是,国内仓储信息化管理标准仍不完善。GB/t18768-2002《数码仓库应用系统规范》主要规定了出库和入库信息内容与流程,且随着物流业高速发展,所用技术与新技术的更新换代已不匹配;GB/t26772-2011《运输与仓储业务数据交换应用规范》规定了运输与仓储业务之间数据交换的内容、平台与接口等要求,但该标准侧重运输与仓储两个业务之间的数据交换,缺少对仓储整体智能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浙江省DB33/t983-2015《电子商务仓储管理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该标准局限于网络零售主体的一般货品仓库仓储作业的管理与服务。

3.企业应用展示

以某仓储物流企业为例,仓库内采用货架网格化管理,对货架进行分区、分层管理,通过条码标识引导货物到正确的库位、规范堆码作业流,货架的标识,如图1所示。对托盘等载具标识采用的是企业内部编码,如图2所示(见下页)。该举措实现了运载方式由单元化向规模化转变,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实际经验。非标准托盘、内部编码不利于打通物流全供应链一体化,使用标准化托盘和采用全球统一编码系统对托盘进行标识管理,将对连接物流全环节的生产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经销商和终端用户起到积极作用。

4.政策引导智能升级

近年来,浙江省在促进仓储物流发展方面陆续出台《浙江省大湾区物流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浙发改服务〔2019〕38号)《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浙江省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浙发改服务〔2020〕129号)等重要政策意见。鼓励应用5G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全球统一编码体系和信息载体如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感知技术,推进大型仓储基地智慧化改造,推广应用自动分拣、智能搬运和装卸、智能投递等智能物流装备;在技术研发应用创新、绿色物流发展、物流标准化、跨境物流发展等方面提出智能仓储、绿色仓储、冷库仓储、境外仓储的相关要求与建议;在骨干企业培育、新模式试点示范、物流标准化提升、数字化引领工程中,多次提到智能仓储。仓储物流的智能化、标准化、数字化发展已经被提上日程。

5.解决方案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9

《仓储管理》课程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普通本科高校《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希望能为广大《仓储管理》课程授课教师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或称《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亦称为《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是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2]。《仓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环节,其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仓储管理基本概念介绍、仓库选址和布局、仓储设施和设备管理、仓储作业流程管理、库存控制、仓储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估等六个模块。《仓储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企业仓储部门从事有关岗位工作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要运用现代物流系统论和供应链管理思想,将库存与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库存与仓储业务实际相结合,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以库存与仓储作业管理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一定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培养学生从事库存和仓储业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讲授《仓储管理》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及多次参加国内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与兄弟院校同仁深入交流的心得,来谈谈目前该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可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过大,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

多数本科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教材理论内容为大纲”的组织模式,实行“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传授方式。这种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5]。另外,国内的《仓储管理》教材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往往追求大而全、包罗万象,结果使得部分章节的内容设置与其它课程的内容重复。如经典的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模型,在前几学期开设的《运筹学》、《运营管理》等课程里都设有专门的章节讲授,而这部分内容又是《仓储管理》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到底讲解还是不讲解,许多老师难以抉择。本来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无可厚非,但若授课教师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加以筛选,而是照本宣科,则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重复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二是使得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更加捉襟见肘,每个模块内容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教学重点不突出。

1.2实践实验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效果不显著

《仓储管理》课程是包含仓储、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学、机械设备、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多学科的综合叉课程,涉及的相关实际操作内容覆盖面广、种类多,实践实验教学难度大,发展还很不成熟,教学手段相对简单,许多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受限于办学条件也是仅仅流于形式[6]。而对于具有浓厚的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仓储管理》课程来说,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了解新观念、新方法,不参与实际的物流活动,必然产生“高理论知识,低实践能力”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圆满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7]。另一方面,普通本科高校新引进的教师基本上要求博士毕业,这些人的科研理论水平自不必说,但往往由于是“离开一个校门”又“迈入另一个校门”的“校校对接”,根本没有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锻炼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纸上谈兵”,实践实验教学无法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3评价体系不尽合理,评价方法弊端大

正如上文所言,《仓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应突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如实训环节、实验环节等。然而,《仓储管理》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仍以试卷为主,偏重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不能很好地衡量和反映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度。虽然也考虑到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应占有一定比重,但各校往往限定比重的区间,这个区间基本上维持在20%~30%之间,明显占总成绩的比例过低。这种限定比重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甚至逃课,考前花一周时间死记硬背,照样能拿到比较高的课程成绩,因为平时成绩的调节作用实在太有限,考试卷面成绩基本决定了总成绩,授课教师明知这样的考核结果存在弊端性,却也无能为力。通过以上对《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不足之处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仓储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无法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6],加强仓储管理课内外的教学质量,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因此,对现有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2现有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向

2.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在专业培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指导下,依据《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不定期的进行调研,以严格的工作流程分析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选择并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并结合仓储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课程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二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实验内容应与仓储的实际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融合,开设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实验内容项目,形成从低到高、由浅及深,包括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等在内的层次多样、系统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2.2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仓储管理》课程是面向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讲授。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前几个学期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在学习《仓储管理》课程时,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授课教师只需要合理加以引导,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老师可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领域,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学习;邀请高年级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以学科竞赛、学生自主科研项目等为契机,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炼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教学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体系设计

鉴于许多高校出现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现状,为防止课程实训、实验教学内容不能被有效执行,建立一个针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全面监控系统,加强对课堂理论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完善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是目前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考评制度在形式上较为单一,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考评方式,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3结束语

三尺讲台就像一个舞台,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和演员,学生既是投资方又是观众,投资方愿不愿意投资,观众愿不愿意买票就看剧本的质量,导演的功力和演员的演技,而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功与失败。一个好的剧本可能会被拍成一部坏片子,但一个坏剧本绝不可能拍成一部好片子。课程教学体系就是课程的“剧本”,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就绝不可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提出进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原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张云丰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库存管理课程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2):149-150.

[2]刘洪娟,王丰,姜大立.《库存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3,32(12):446-447,456.

[3]聂碧娟.关于仓储管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3):62-65.

[4]罗浩,曾湘萍.《库存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构想[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9):145-147.

[5]刘志永,卫淑霞.《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6-77.

[6]李莉.配送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7):168-169.

仓储管理的研究现状篇10

【论文关键词】仓储;服务特征;全球服务营销战略

1引言

随着服务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而仓储业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仓储作为物流与供应链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和调控中心,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促进世界经济流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也面i临着“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和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对于还未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仓储企业而言,不但对服务全球化的关注还远远不够,而且对仓储服务的基本特征尚缺乏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设计出适合自身服务特征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了。因此,为了解决中国仓储企业所面i临的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将对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在明晰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制约中国仓储企业全球营销的瓶颈因素,进而制定出符合中国仓储企业特点和需要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

2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实证研究

由于仓储企业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其服务特征,本文将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1服务特征内涵的理论界定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如Zeithaml等(1985,2008),Lovelock(2001)、Fitzsimmons(1998)和Bouquet(2oo4)等的研究,本文归纳出了服务所具有的七个本质特征,现将其内涵及表现总结如下。

(1)无形性。服务是无形的活动。尽管服务经常包括有形的因素(如在旅馆的床上睡觉,在医诊所清洗牙齿,或者修理坏的设备),但是服务活动本身基本上是无形的。因为服务是一种行为表现而不是事物,它们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被看见,感受到,品尝到或是触摸到。由于这种特性,顾客风险的感知会增加,对服务质量难以评估目。由于无形性,服务不能受到专利权的保护,不易于展示或传达,并且很难定价翻。

(2)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在于大多数服务中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这种不可分离性是区分许多服务和实物产品的重要特征。由于服务通常是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因而不易进行大规模生产。

(3)异质性。服务的异质性是指没有两种服务是完全一样的,其原因在于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而人的素质与技能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提供的服务其服务质量和效果难以完全相同。进一步讲,即使是同一个人提供同样的服务,但因时间、地点、环境与心态不同,服务质量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服务的这种异质性使服务的投入和产出更难

(4)易逝性。易逝性的意思是通常服务在生产出来的同时必须被消费,否则将会失去。例如,飞机上的空座位、医院或旅馆里的空房间等,如不使用将会永远失去。因为服务是一种服务或操作,而不是顾客可以持有的一种有形物品,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服务在生产结束后就已经被消费或逝去了,不能被储存。

(5)顾客参与服务过程。顾客参与服务过程是指在许多服务中,顾客必须或者希望参加服务的生产。顾客可以采用自我服务的形式参与服务过程,如从atm机上提款,在某些环境中也可以采用和服务人员合作的方式参与服务过程,如在理发店、旅馆、大学或医院等。

(6)劳动密集性。Bouquet等(2004)认为许多服务是劳动密集性或以人为中心的。erramilli和Rao(1993)指出,典型服务的生产和传递依赖于劳动或人员的高密集性,即依赖于公司员工的技能,才干和知识,而这些是不易被移植到不同的组织或社会群体中去的。Fitzsimmons等(1998)也指出对大多数服务组织而言,劳动是决定组织效力的关键资源,因为员工的技能,教育或专门知识的显著差异会使服务的绩效显著不同。

(7)分销渠道可电子化。Lovelock(2001)指出服务有与实物产品不同的分销渠道‘;服务的无形性使得服务公司可以利用电子分销渠道进行服务传递(如广播或电子转账)。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任何基于信息的服务要素都具有即时向世界各地传送的潜力。

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服务的这七个本质特征分别从服务的内涵、服务的质量、服务生产、服务传递和分销渠道等方面阐释了服务营销与有形产品营销的不同之处,它们是对服务特征较为全面的总结和概括。下面本文将发展出测度这七个特征的量表,并以中国仓储企业为样本,来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获得对中国仓储企业服务特征的深刻认识。

2.2研究设计

(1)问卷设计和量表开发。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度中国仓储企业在服务七个特征上的表现程度。在问项设计上,本研究首先根据前人的研究文献来初步设计问卷的测量指标。其中,无形性的问项主要借用Lievens等(2oo0)、Cloninger(2004)和Sung—euiCho(2003)等学者的研究,异质性的问项主要来源于Lievens等(20oo)、Cunningham等(2002)的研究,易逝性的问项主要采用了Lievens等(20oo)的指标,劳动密集性的问项是根据Silvestro等(1992)的定义开发出来的,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的问项来源于Sung—euiCho(2003,2005)的研究设计制作而成,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性的问项借鉴了Lievens等(2000)、er—ramilli(2003)和clBouquet等(2oo4)的研究,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问项主要基于Stell等(1996)和Cunninghaln等(2002)的研究。

本研究对量表中借鉴自英文文献的问项,均进行了双向翻译检验,即首先将问项翻译成中文,然后再回译成英文,以确保其语义的一致性,对语义有分歧的问项,则由相关学者、专家进行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在参考他人研究中的量表进行问项设计时,并没有机械照搬,而是结合本研究背景、目的,并通过专家访谈法征询相关学者的意见,同时考虑到文化背景差异,对相关问项进行了修改。然后,为了确保问项能为调查对象所正确理解,在量表设计时还征求了部分调研对象的意见。最终形成的量表共包括7个变量,52个问项。问卷中所有问项均采用里克特7分量表,…1’表示“完全反对”,“7”表示“完全同意”。

(2)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法。由于本研究是为中国仓储企业设计全球服务营销战略,因此我们选择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以及从权威名录机构购买的《中国大中型外资企业名录》中的仓储企业作为基本抽样框,因为在中国的外资仓储企业更能兼具中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重特点,有利于我们对全球服务营销战略的研究。我们将营业收入行业排行前50名的企业确定为调查对象。

为了保证调研质量,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对调研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问卷内容、调研礼仪、调研技巧等。为了提高问卷回收率,我们采用邮寄调研、email调研和电话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向调研对象邮寄附有回程邮票的调查问卷,15天之后采用电话的方式进行提醒,对没有收到问卷的调研对象补寄问卷,或补发email调查问卷,对不愿意邮寄回程问卷或email回复的调研对象,则在征得对方同意后采用电话调研方式。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6份。

2.3数据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数据分析的步骤:(1)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l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编码和录入形成最初的SpSS数据文件;(2)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七个服务特征及其观测变量(各问项)进行信度检验,剔除信度较低的问项,形成新的数据文件。(3)用统计软件SpSS15.0计算样本企业七个服务特征的均值、标准差和方差。

(1)信度检验。我们首先对问卷中各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即计算其Cronbach’sa系数。对同时满足下列两项条件的问项剔除:与总体的相关系数小于0.4;剔除后Cronbach’Sa系数显著增加。经检验,除劳动密集性之外其他各项指标的Cron—bach’sot系数均大于0.7,信度较好。根据SpSS15.0软件的统计结果,我们对各变量的问项进行调整。具体的调整如下,涉及4个问项。①异质性中服务人员决策权限问项的相关系数为0.21,其值较小,将此问项删去,删去后异质性的Cronbach’sa系数增加到0.898。②劳动密集性的Cronbach’s-0.606,其值较小,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原因是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相关系数较低为0.05,故将此问项删去,删去此项目后,劳动密集性的Cronbach’sd=o.706>0.7。③顾客参与服务过程中的服务需要频率,服务产生的物质享受两问项的相关系数较低分别为0.121,0.176,所以删去,删去后经计算Cronbach’sd=o.886。通过上述调整,各指标信度都达到要求,即CronbachSot系数全部大于0.7,量表信度很好。调整后各变量的Cronbach’s系数见表1。

(2)服务特征数据分析。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仓储企业在服务特征的表现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①仓储服务的无形性程度中等。原因主要有:第一,企业提供的仓储服务首先需要有仓储的空间,如库房、容器、场地等,其次,仓储作业需要借助运输、装卸和分拣设备,如液压叉车、起重机、分拣线、货架、搬运车辆和托盘等。因此,就这方面来讲,其服务的有形性成分较高。第二,企业对客户货物摆放位置的设计,货物存放信息记录和处理,存储货物温度湿度的控制,货物取放线路的安排,货物出入库时间和顺序的计划,分拣作业设计以及客户所存储货物的信息查询和数据交换等为客户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又具有较高的无形性特征。所以,综合来看,仓储企业提供的服务既有有形的成分也有无形性的内容,其整体无形性水平中等。

②仓储服务是易逝。其原因是显然的,如果一个仓库或仓库中的一个货位空置一天,没有货物储存,那么这个仓储企业一个仓库或一个货位上当天的服务能力就浪费掉了。目前,中国仓储设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闲置问题。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国内物流园区平均空置率已达60%左右,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继续把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有300多家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③劳动密集性较高。从数据来看,仓储服务是较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这主要是由仓储作业的特点决定的。仓储作业主要包括装卸、搬运、出入库手续办理,货物养护,打码、包装及分拣等环节,因此都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目前,我国仓储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储运企业发展起来的,大部分仓库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不少仍处在人工作业为主的原始状态,人抬肩扛,工作效率低。调查显示:目前90%的仓储运输型物流企业物还是处在人力运作为主,工具还多为叉车、平板拖车等。

④服务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程度低。这是由仓储服务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因为仓储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货物的储存、保管、中转、养护、包装和简单的加工等,因此这种服务必然涉及许多实体因素,如库房、场地、容器、车辆等设施和工具。这就使仓储服务的核心服务不能电子化或数字化,也使实体交易场所成为必需的。

⑤服务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程度较低。换句话说,是可分离性较高。其原因主要在于仓储企业主要的服务作业对象是客户的货物,因此,仓储企业在进行服务作业和生产时,并没有与顾客直接接触,顾客的消费也只是在货物出库后。在一般情况下,仓储企业可以对类似的货物进行集中存放和养护等服务作业,这样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另外,随着仓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顾客可以通过网络对货物的存储情况和中转等信息进行查询,而不必进行实地考察。

⑥服务过程中顾客的参与程度较低。这也主要是由仓储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客户的货物决定的。首先,仓储企业除了与顾客签订合同和办理货物的交接手续之外,与顾客进行面对面接触的时间和次数极少,在进行仓储服务作业时,顾客基本上被排除在外,因此顾客对仓储服务过程的影响程度也是很低的。其次,对于特定的货物而言,仓储服务的内容和作业程序都是有标准的和既定的,并且对顾客而言仓储货物是经常要进行的活动,许多手续都是熟悉和例行的,因此,顾客对服务内容和质量的考虑不会很多,关注度也不会很高。

3中国仓储企业的全球化潜力分析

中国仓储企业所具有的六个显著特征必然会对其全球化潜力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一,仓储服务无形性程度中等、劳动密集性较高、易逝性较高和分销渠道可电子化程度低的特点会使仓储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体来讲,仓储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购置土地、建设仓库、添置各种必须的设备,其次要雇佣大量的服务人员,这就对该类型的服务企业的投融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势必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同时,由于这类企业的服务基本上不能进行在线传递,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服务设施所能服务的市场范围,因此该类企业必须把服务设施建设在接近用户的地方。为了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就必须建立更多的服务设施,这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投人和成本。另外,由于仓储服务是易逝的,企业难以平衡服务需求和供应的关系,往往会使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出现闲置的情况,这将形成服务资源浪费,降低其盈利能力,增加跨国经营的风险。

第二,仓储服务不可分离性和顾客参与程度较低的特点会对其全球化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服务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性较低,即可分离性较高有利于企业进行集中化生产,提高服务生产效率,降低单位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程度较低可以提高企业对服务质量的控制程度,增加所提供服务的一致性,提高其感知服务质量,从而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质量管理成本,还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全球统一的品牌形象.获取更大的全球市场份额。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积极影响是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经营为前提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晰了中国仓储企业的服务特征和全球化潜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设计出中国仓储企业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

4中国仓储企业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设计

我们设计中国仓储企业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模式的基本指导原则是:(1)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和思维视角先行的原则,即我国仓储企业要先树立起在全球化环境下思考和处理营销问题的理念。(2)渐进式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基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式发展过程的考虑,另一方面基于我国仓储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的考虑,我国仓储企业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国外跨国公司现在的全球服务营销战略水平,需要先实现个别职能和营销组合部分要素的全球化和标准化,然后才能考虑实现所有职能、营销组合所有要素及营销管理过程的全球化和标准化。

(1)树立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和思维视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趋势和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和挑战。因此,虽未走出国门,但中国仓储企业必须要用全球化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必须要树立起全球服务营销观念,否则就无法面对全球化竞争,难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2)采用合资的国外市场进入模式。这主要是基于中国仓储企业规模偏小,资金缺乏,没有跨国经营经验的现实,和仓储企业需要较高的前期投人的要求的考虑。通过合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解决中国仓储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降低进入门槛。第二,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合作伙伴先进的管理模式、仓储技术,快速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第三,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利用国外合作伙伴的营销渠道,分享其客户资源,从而能迅速打开市场。第四,中国仓储企业可以借机培养自己的跨国经营人才。第五,通过合资可以有效地分担跨国经营的风险。

(3)选择跟随客户的目标市场战略。即跟随客户发展走向国外市场,客户到哪里企业就跟到哪里。这是中国仓储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首先中国仓储企业与国外全球化的跨国企业相比,无论在资金实力、国际经验、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都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无法在同一水平上竞技;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行业如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其中有一部分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如海尔、华为等,这些企业许多是中国仓储企业在国内的老客户,与国外仓储企业相比中国仓储企业更了解这些客户的需求,而且在文化上和人际关系上具有国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国仓储企业应基于与这些客户建立的长期的、良好的关系,进一步深入了解客户的新需求,跟随它们到国外市场上发展,满足它们在国外市场的仓储需求,从而实现自己走出去并能在国际市场上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4)实现部分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就目前中国仓储企业发展的现状而言,要实现营销组合要素的全面标准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根据样本企业的服务特征,结合中国仓储企业要首先实现的走出去的目标,本研究建议中国仓储企业当前应重点实现两个营销组合要素的标准化。一是实现仓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仓储服务产品的标准化,主要涉及仓储服务基础设施和仓储作业流程两个方面的标准化。目前我国实行的《通用仓库等级》、《仓储服务质量要求》两项国家标准会对仓储企业服务产品标准化工作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应该看到,这两项标准仅涉及了服务产品标准化的部分内容,离全面实现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如《通用仓库等级》中没有对危险品,钢材,水泥等生产资料储运的专业仓储等级评定的标准,特别是这两项标准中没形成对仓储服务作业流程的标准体系。因此,建立健全仓储业标准体系并使之与国际水准接轨,是实现仓储服务产品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急。二是实现仓储服务人员的标准化。首先要依据《仓储从业人员职业资质》国家标准,对仓储职业经理人与仓管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全面提高仓储从业人员的素质。其次,要依据《仓储服务质量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对仓储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全面提高仓储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高仓储服务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化经验和能力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实现仓储企业人才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