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教育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1:07

网课教育总结篇1

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大运动,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足球教学是增加参与者、提高参与者水平的最基础与最重要的环节。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快速发展的需求。

如何实现学校教育职能、以校园足球推动国家足球综合水平、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是新时期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本文通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专选课中,探究足球教学模式改革的需求、翻转课堂推进的趋势,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研究体育教育专业足球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本文充实了足球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为今后足球教学变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课内外的教学内容的重组,是教学过程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翻转”。通过互联网,学生在课前学习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学习材料,对教学内容学习与深入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完成知识的初步学习;在课中讨论问题、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协助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后通过有质量的测评与情景设置,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的应用。翻转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师生之间“学”与“教”的重新分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解决教师共性化与学生个性化的问题、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如图1:

2足球专选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研究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足球选修课中,是由足球教学改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足球专选课的特点、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的必然性,信息技术的支持、翻转课堂的优势的可能性共同决定的。

2.1足球专选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必然性

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推动足球教学改革。高校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切入口和突破口,强调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足球教学改革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未来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人群,加强其足球素养与综合素质对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足球教学通过教授足球基本技术、部分战术等,未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对足球的教学做出新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翻转课堂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转课堂与体育教学技术原理、知识整体性相契合。技术契合点体现在对符合运动认知规律,在运动表象―认知与模仿―反馈问题―改进提高―动作自动化的阶段中,结合足球专选课的特点,特别是对基础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资源辅助学生运动认知,在课堂中的改进与小组提高练习。改进与提高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强烈,翻转课堂中足球的改进与提高阶段提前至课下完成,加速技术动作定型。知识的整体性契合点体现在可以将系统的、全面的足球知识合理地切割组合,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

2.2足球专选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足球教学改革的重要助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的优势推动了教学改革。翻转课堂通过互联网的课件、视频、资料等,一方面,延伸课堂的时间与空间,将更多形式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改善了足球专选课中足球场地、师资缺乏的情况。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通过互联网,在课堂外将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直接作用于学生,在课堂将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形成了知识的输入(put)―整合加工(processing)―输出(export)的ppe实施过程。从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综合方面,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3.1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框架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专业足球专选课的教学要求与翻转课堂特色,确立足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如表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构建中,对于教学目标中实现高目标、分阶层的培养,由基本学习、综合素质到“终身足球”的发展。依据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由学生受“导学”到学生“导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在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方面,通过网络教学与课堂讨论、比赛教学等,发挥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借助互联网工具,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合作友好的环境,促进足球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有足球基础知识与足球知识延伸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足球基础教学为主、足球相关知识为辅、综合兴趣开发足球知识学习。通过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足球知识,实现足球教学尊重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发展需求。在足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的切割重组过程中,要注意对足球知识的分布比例,避免足球教学中足球课即是技术课的现象。教学评价方面,包括网络评价与结业考试,注重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体上呈现“继承”的特点。教师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足球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对于足球整体的认知与一定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培养足球运动习惯、为发展“终身足球”、“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服务体育教育事业的未来教师、教练员,未来就业方向多投入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中。在高校接受的足球教学是今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足球教学中的重要参考,有利于足球教学翻转课堂模式的“继承”。

3.2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平台构建

网络教学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平台的构建即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补充课堂教学知识。如图2:

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网络平台构建是结合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足球专选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总体框架进行建设。教学内容板块知识性内容资源主要ppt、woRD课件以及音频等形式呈现,技能性知识资源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教学。学习评价板块包括课前对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的细节性自评与题库测试、课后的总结性测试。总结展示板块主要有学习感悟、自我理论与技能知识的展示、优秀资源共享等。在线交流板块是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课前、课后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包括不同足球教学内容、学习经验感悟的交流模块。友情链接模块旨在足球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网络平台之外的网站、软件等建立链接推荐,有教师推荐板块与学生推荐板块。

网络平台的构建与管理应坚持及时上传、按时清理的原则。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建立网站、保障优质资源的共享。同时,网络平台以QQ、微信、app软件等为媒介,加强师生之间交流的及时性,增加网络平台的功能性。

网课教育总结篇2

1.网络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建设中,很多高校并没有将网络课程与实际课堂教学区别开来,网络课程的实际教学条件也不够理想。同时,大学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过于简单,既没有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也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效果方面,不是没有进行教学评价,就是教学评价过于片面,使得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效果难以尽如人意。

2.网络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大学体育的网络课程建设过于粗糙,没有划分课程的章节内容,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缺乏连贯性。同时,部分网络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存在重叠,二者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此外,网络教学中需要视频,这在网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视频开通状况也不够理想,视频的内容也没有形成系统。

二、大学体育网络教育的建设措施

1.注重观察总结体育网络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网络化水平。

虽然现在大学体育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模,但是在资料详实程度,以及网页建设与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运用的程度方面,制作的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大学体育网络教学需要观察总结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的发展规律,将网络教学和实际的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建设需要根据现代的教育思想,注重遵循体育网络教学的先进性、系统性、创新性和适用性等规律,开发大学体育网络教学精品课程,以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其次,大学网络体育教学在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将教学系统的设计更为科学化与合理化,灵活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完善网络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网络体育教学课程更为连贯和系统,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使用率,发挥大学体育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优势。最后,由于体育教学具有需要身体练习的特性,因此在大学体育网络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把握好体育教学的这一特性,合理开发行之有效的网络课程,努力发掘网络教学课程的特色内容,注重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拓宽网络体育教学的范围与研究领域,使网络体育教学成为实际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与辅助。

2.丰富和创新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涉及到体育学的很多学科,体育知识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合理选择网络教学的内容,增强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提高体育网络教学的质量。例如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多增加视频教学内容,并注重视频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便使学生得到系统的体育理论教学和体育练习指导。在丰富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时候,大学体育网络教学还需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灵活多样和便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体系,创新网络教学的资源,既要避免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又要及时对网络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这样时刻保持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使体育网络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练习需求。

3.采取混合学习模式,促进大学体育网络教学发展。

虽然网络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其并不同于社会网络办学的教育形式,仍然需要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实践性。因此,大学体育教学需要采取混合教学的模式,将网络教学与实际的课堂教学相互结合,以特色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例如大学体育教学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体育知识和体育练习方法的教学,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联系方法应用到体育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练习的方法,增加体育练习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又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的时间,使学生有更多参与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三、结语

网课教育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网络课程 教学设计 网络教学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教育理论和计算机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表现。2l世纪的教育将是全球化的开放式的教育,将是具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为特征的教育,而作为开放式教育的主要载体──网络课程的开发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育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育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网络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同时作为各学校教育资源建设的关键部分,该教学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着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能否实现。因此要开发适合当代教育需要的网络课程,首先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设计。

一、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概念及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它通常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者控制、内容交互性、交流与协作、动机兴趣、信息呈现、媒体选用、学习指导、练习与反馈、追踪、测评等方面内容[2]。教学设计是决定网络课程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表征。

教学设计是教学目的的预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前导和定向功能,决定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优化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网络课程的好坏。依据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原则,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以系统方法设计网络课程,优化教学环境,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前,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迅速发展,高职教育在教育过程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也就要求高职网络课程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育模式,鼓励个人强项智能的充分发展。因此,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应循以下原则:

1.教学内容模块化原则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根本。现行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内容多而广,对高职学生来说并不一定都非常“实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应根据“实用”为原则进行筛选,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力分解,并进行模块化设计。

2.学习环境的情境化原则

学习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者产生学习的需求,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学习环境情境化的设计,让每个学习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情境切入点。

3.学习过程自主化原则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为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也就是说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学习的个性化特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

4.学习方式交互性原则

学习方式的交互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教学互动的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交互,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运用不同的交互手段和交互管理规则。恰当的交互方式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5.学习系统开放性原则

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括教育对象、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则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开放:课程内容要及时更新,充分利用国内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的教学内容,传递最新的教学成果,在不断学习和学习者的反馈中修正课程中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利用数据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支持;通过与其他网络的链接实现资源共享等等。

6.教学评价多样化原则

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做出反应、表现出行为之后,应及时让学习者知道学习结果。网络课程设计中,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形式给予不同的评价反馈方式,及时的、多样的教学评价反馈有利于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三、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网络课程既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课程教学动态过程。对于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为导向,通过对网络媒体和网络课程特点的分析,从而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体系等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数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衡量,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就把高职与普通高校区分开来,又把高职与中职区别开来。反映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就要求我们从“知识目标”转变到“能力目标”上来,以学生是否有能力的获得或提高作为检验教学的标准。

具体说来,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上,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教学大纲,进行总体教学目标的引导设计,且最终目标要明确,就是使学生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微观上,要进行具体的单元知识模块以及单项技能的教学目标设计。总之,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但要体现出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应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勇气、意志等)的体现[3]。

2.教学内容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注意,在网络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不再是传统的直线式组织教科书,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将知识交融、课程复合,提高学习内容的整合度,使学生按需选择知识模块进行学习,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结构。

为此,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实际按职业能力进行知识体系分解,采用模块重组教学内容,让学习者在一定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合理的学习模块,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这样设置的课程才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同时,网络课程内容应根据具体的知识要求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些媒体表现形式不仅要与学科专业内容有机结合,还要注意各种媒体使用的协调性。

3.教学策略的设计

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网络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区别于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更多的关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者与学习同伴间的协作学习。因此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和学习全体,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策略一般是指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及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互不相同,课程内容的认知层次也深浅不一,因此,网络课程需要多重教学策略的设计,如设计包括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教与学指导策略(主要针对教师和辅导者)等[4]。通过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增进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4.教学评价的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的质量,除了上述各方面内容的设计以外,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也是网络课程设计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学生参与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给予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鼓励或肯定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作进一步的学习设计、指导、建议等;同时,学生也需要获得教学反馈,有利于修正学习中的错误.

合理的教学评价应包含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随时根据需要,运用有效的评测手段和其他的反馈手段,来调整、修改和完善网络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评价、学习质量评价、参加协作学习评价、自我评价等[5]。而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整个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或上网后,根据试验原型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运行中的反馈信息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使之趋于完善,最后对网络课程的质量水平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四、结束语

总之,在高职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以学生为主体,并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评价。把握好了高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开发,对提高网络课程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使网络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佩芳.高职英语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分析[J].科教文汇,2007,(8)(中旬刊):122~123

[2]王会霞,代朝霞.高校网络课程教学设计[J].教育信息化,2005,10:67~68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14~15

[4]王文惠.高校网络课程开发中的教学设计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6,4:66~69

网课教育总结篇4

关键词水产动物生理学;形成性考核;素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4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112-02

1前言

水产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研究水产动物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科学,要求学生掌握正常水产动物活动规律和生理机能,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并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目前,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的考核体系以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为主,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实验成绩、出勤率和课程作业。水产动物生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考核方法使得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体现不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形成性考核可有效地监控教学过程,可实现对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阶段性考核,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前,形成性考核主要应用在函授教育和远程教育中,在全日制本科生中开展和应用则很少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本文设计和构建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并分析形成性考核设计的意义,以更好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2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构建的必要性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体系,学习者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终生学习、终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为扩增教学资源,已建立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但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建成后[1],学生还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网络课程参与意愿不强,现有课程考核方式也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和对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等。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构建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显得非常有必要。

目前,形成性考核已在生理学[2]、病理生理学[3]等课程中应用,但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体系在水产动物生理学的构建和应用都还未见报道。实践表明,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在医学免疫学[4]、系统解剖学[5]、寄生虫学[6]等课程教学方面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本文设计和构建了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形成性考核体系,旨在把考核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与学生互动,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目标与原则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体系设计过程中,其目标是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改变传统考核形式单一、内容死板及反馈不及时等缺点,通过对学习者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最终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有效的和全面的测评。形成性考核体系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要求既能提高学习质量,又能调动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

2)确保课程考核的可信度。考核体系的设计应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并且确保课程考核的可信度,促使学生必须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杜绝靠抄袭就能完成考核的弊端。

3)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在设计考核过程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网络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设计考核流程时尽可能便捷、简化,提高考核过程的可操作性。

总体方案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构建的主要思路是提高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比重,丰富形成性考核体系内容。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其形式主要有学生平时学习表现、课程作业、专题学习讨论活动、网络在线测试、实验报告五部分。在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内,期末终结性考核试卷中的考题类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其中名词解释约10%,填空题20%,选择题30%,问答题20%,论述题2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形成性考核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形成性考核的基本形式包含平时学习表现(占课程总成绩的7.5%)、课程作业(占课程总成绩的7.5%)、网上交流和专题讨论活动(占课程总成绩的7.5%)、网络课程在线测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5%)及实验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五部分,如表1所示。

平时学习表现和课程作业的考核与传统的考核类似。课程作业由任课教师从题库中抽取题目,主要为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主观题题型,要求学生在网上作业平台下载,并在章节结束时尽快完成,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计算学生的作业成绩。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到课率、学习态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等。

专题讨论的题目可由学生提出,也可由任课教师设计,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参与讨论,由技术统计并评估各学生参与和理解程度。

在线测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5次在线测试,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要求学生在期末考试结束前完成并统计学生参与和完成情况。

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排除一般实验故障。在实验报告中,要做到实验数据记录的科学性,强调推导过程的严谨性,注重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4结语

与传统的终结性考核方式相比,形成性考核强调的是过程考核,以实现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真正转变。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并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效果和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目前,基于网络的水产动物生理学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考核体系有待于再完善,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课程考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思平,吴天利,师尚丽,等.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水产动物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2(32):6-8.

[2]王晓艳,王麟.形成性考核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36-37,41.

[3]杜月光.形成性评价在七年制中医专业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30(6):39-41.

[4]付强,胡涛,薛江楠,等.网络教学平台和形成性评价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结合的意义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188-190.

[5]张艳丽,刘绍壮,范凯,等.基于网络的系统解剖学形成性考试与传统终结性考试的比较[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4,4(3):33-35.

网课教育总结篇5

一、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

今年通过“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中国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编写,部级课题的开展、国外教育技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等活动,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支持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坚持与有关学校、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培训、评选、展示等活动。

1、“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要突出时代主题,配合“班班通,堂堂用”实践的开展,研究分析教育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通过征文活动主题和题目的设计,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征文活动要发挥各地协会组织的积极性。

2、要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在协会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协会秘书处、专业委员会、地方教育技术研究会、远程教育研究会要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老同志的作用,整理文献,梳理脉络,总结经验,启发未来。编写计划由秘书处牵头做出。

3、做好协会合作出版译著《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的相关工作。这本书是协会组织专家翻译的,主要阐释教育技术aeCt08新定义,内容包含了美国aeCt协会专家对教育技术当前发展阶段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要借此机会在会刊《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刊物组织专题研讨与,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全力做好部级课题的攻坚和结题工作

全力做好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攻坚和结题工作。要保证研究的质量。各协会组织的子课题今年要重点抓好结题工作。

1、上半年总课题组重点指导子课题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内容框架。重点子课题要重点指导。

2、总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结题的时间表,制定子课题结题时间和结题目标要求。下半年开始接受子课题结题。

3、各子课题组归纳研究成果,力争出好成果。部分开题较晚子课题的结题工作顺延到2010年。

4、总课题组与各协会、专业委员会合作,组织高水平专家群体,鉴定子课题成果,提出总课题结题内容框架。为总课题的最终完成做准备。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1、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资源编制,推进校际共享。支持协作工作委员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2、与基础教育网合作,开展网上评课,集结优秀成果,向国家推荐优质资源。

3、国家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法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中资源类成果,“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活动的获奖软件(ppt、案例、网站、资源包)凡可以公布的,一律在协会网站公布,免费供协会成员下载使用。

4、宣传协会、学校间的资源共享群体的成功经验,促成协会组织之间,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共享合作。协会、专业委员会、省级协会组织的网站或专题网站,要及时更新,采用先进技术,办成协会成员学术交流、资源交换的园地。

四、抓应用促进新成果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2009年,各级协会组织要将抓应用作为首要的任务。推进“班班通,堂堂用”。

1、评选优秀应用成果。协会课题结题评优和征文活动都要重视应用类成果,鼓励应用创新。优秀子课题必须是有课堂实践验证的,受到师生肯定的。

2、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协会培训中心、专业委员会、各地协会组织要尽可能针对实际需要加大开展培训的力度。

3、开展专题研究,联合软硬件企业和专家研究推出集“信息化班级教学环境+优质课堂软件资源(平台)+多种应用模式”于一体的“班班通、堂堂用解决方案”。

五、发展对外学术交往

1、按照当前国家的政策和要求,从严做好教育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出国的组织选派工作和业务学习、交流的安排工作。2009年协会秘书处继续与有关外事机构合作,继续开展组团出国培训。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与秘书处要协作搞好教育技术骨干出国培训选派的有关工作。

2、继续参加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技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组织的联系,开展交流活动。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网课教育总结篇6

我国行业企业计算机网络现状

按地理范围标准来划分,计算机网络类型可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是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的网络,它所覆盖的地区范围较小。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这种网络的连接距离可以在10-100公里。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局域网或者城域网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无论从地理范围,还是从网络规模来讲互联网都是最大的一种网络,可以实现全球计算机的互联,信息量大、传播广,可以进行实时交流。

经调查,我国大型行业或跨地域企业几乎都建有广域网,而大中型企业也都建设了城域网或局域网,甚至许多小型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局域网。但无论是大型行业、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它们都开通了互联网。以电力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情况来说,无论是电网还是发电企业大都建有先进的办公网络系统,其传输速度较快,主干光纤网均采用1000兆带宽,子网至少采用100兆带宽,在区域内形成了主干网子网相互连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借用企业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职工教育培训不仅投资少、建设快、效益高、维护方便,且教育培训覆盖面大,为我们实现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总体结构、模块及框架

1.远程培训平台应该由行业总站、企业分站、下属单位站点来构成。各级站点的职能和管理权限必须有明确划分,整个平台管理任务要分解到位。(1)远程总站:实现平台的整体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功能;(2)远程分站:实现资源分配、信息统计、学习评鉴、报表提交、人员学习过程等功能。具有独立的内容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流媒体服务器等;(3)下属站点:实现内容镜像(或者缓存),接受分站的管理和控制。

2.行业企业远程培训平台框架可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行业的多级管理体系和组织形式构建,支持跨地域访问和网络数据传输。远程培训平台模块由资源库、培训支撑子系统、培训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服务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以及课件制作子系统组成,如下图1所示:

系统的设计思路如下:(1)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统一建模语言等相关技术,建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模型;(2)应用三层结构模型与J2ee技术平台构建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3)应用XmL技术实现数据交换;(4)应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互操作;(5)应用数据加密与权限控制机制实现安全访问控制。

远程培训系统部署拓扑

远程培训系统应按照“行业-企业-下属单位”的结构在行业企业的广域网络上进行系统部署。行业层面除了安装web、数据库、内容、流媒体等应用服务器外,还将具备强大的统计功能,能实时掌握各企业培训的结果,并实现与行业HR系统的交互;企业层面主要解决业务应用层面的问题,并向行业上报相应数据;企业下属单位主要解决内容的就近访问问题,使学员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图2为国家电网公司的远程培训拓扑图,供参考。

远程培训系统硬件配置

1.总站管理平台硬件配置。在远程培训平台中,平台应用数据和课程内容会占用网络带宽进行传输。其中课程内容分发时会占用骨干网的带宽,员工访问时则占用本地局域网的带宽。总站管理平台的硬件配置建议如下:员工在学习课程时,课程内容经由内容服务器进行预先分发,因此不管员工访问了多少次,课件内容都是本地交付,不再占用骨干网网络带宽传输大量内容数据。

2.总站课件存储硬件配置。总站课件存储,主要是将各分站及站点制作的课件统一存储、备份,一般大型行业或企业的存储需求设计为30t(1t=1024G)为宜,建议使用磁盘阵列存储。

3.分站管理及教学硬件配置。每个分站需要部署一套与总站类似的平台系统。建议使用两台服务器,一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oracle),一台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器(webLogic)。

网课教育总结篇7

【关键词】互联网+;中学信息技术;实践探索

0引言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便逐渐产生了“互联网+”。在“互联网+”发展形势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维护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探索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互联网+”时代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的优势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粉笔与黑板进行课程传授,如今,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便是使用ppt教学也较难激发起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其次,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分数,将升学率作为学校追求的目标,轻视学生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因此,很多信息技术课程会被主课程取代,课时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再次,课程更新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落后,并且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教材指导性文件,教材审定工作尚未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妨碍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目标的实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就硬件方面而言,更多的信息技术被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以及各种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便能了解到有用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学校在加速建设网络平台。原有的微机室已经改造为网络教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保障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1]。就软件方面而言,与其他任课教师相比,信息技术教师更具专业性,更能有效的搜集有用的教学资源,开发课程等。就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看,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种比较实用的课程,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习得这项技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以互联网为基础,在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方面具有交互性。学生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完全实现“人机对话”。学生将从教师那里学习到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理解,对计算机进行操作。与此同时,计算机会及时响应,最终得出反馈信息传达给学生。

2“互联网+”时代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探索

2.1借助互联网建立在线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学校要改变分数第一的观念,减少急功近利的做法。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变为重视评价学生学习过程,逐步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学校首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开发信息技术课程管理网站,运用微信圈、QQ圈以及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其次,学校还要开发在线测试系统,在完成每章学习内容后,学生可以通过登陆在线测试系统,进行在线测试,同时,系统会立刻输出学生的测试结果,学生以结果为向导,不断地弥补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成绩。再次,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一个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良好通道,保持线上与线下交流的便捷性,做好及时反馈与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工作。借助互联网,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终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率。

2.2以互联网为基础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很大的责任。所以,教师要借助新进设备,总结教学经验,对优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互联网+”的作用发挥到实处[2]。首先,教师要善于总结先进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在原有的教学资源上进行整合,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次,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以往教学过程中,课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w习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的教导,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地交还于学生。

2.3促进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作用,确保教师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正常教学。此外,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定期地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课程,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与好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3]。在学习交流中,促进教师间的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在线课程教学;不断地充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在线精品课程,并提高课程的开放程度,以供学生随时学习,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增长。

2.4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的几点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脑已经普及,上网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更多的人通过电脑进行网络聊天。但是网上聊天具有特殊性,人们互相隐秘自己的身份,其行为可能与其日常表现不同,网上聊天的虚拟成分比较多,网络成为更多人发泄情绪的地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这类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也给予重视[4],教授学生辨别是非的方法,善于分辨真伪。最终促使学生能充分享受互联网的便利之处,减少不良信息的冲击。其次,学生面对着网络游戏的巨大诱惑,很多学生陷身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因此,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游戏,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学习重点。同时,对于一些非常热爱游戏的学生,教师应教育学生尝试自己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并鼓励其参加相应的游戏制作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3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技术课程带来很大的便利条件,但有利有弊,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利之处,借助互联网开发新的教育平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同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诱惑,教师要警惕重视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的路程较长,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海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课程资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56(02):69―73.

[2]梁以芹.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的有效平台[J].信息技术教育,2015,15(08):69―76.

[3]王晖.网络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J].吉林教育,2014,05(01):33―42.

[4]李志民.互联网与教育的未来[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5,1(07):88―93.

网课教育总结篇8

2004年,根据《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四川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资中县作为西部首批重点县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资中县实现了县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实现了区域教育信息化,成为了西部县域远程教育的典型范本。研究资中县远程教育的实践范例,有助于我们总结西部农村地区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经验,探索其中的规律,借鉴成功的做法,指导和促进西部农村地区远程教育的发展。

一、资中县实施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做法

1.国家地方共同投资,完成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资中县远程教育工程投资采取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一点”。工程总投资19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占1286万元,县投资占215万元,乡镇投资占429万元。到2004年底,资中县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的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建设19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建设121个,计算机教室(模式三)建设107个。

2.完善远程教育设施,建立数据资源库

县、校成立了网管中心,建设了连接各中小学的城域网及其管理平台、购置了电子图书馆、浙大资源库、远程教育卫星ip数据资源库、视频点播系统,同时还自建有多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库。

3.制定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常规工作规范

资中县制定了《远程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教室管理制度、光盘播放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投影教室管理制度等,还制发了《远程教育项目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及管理办法》,包括工作目标、工作职责、组织机构、技术服务工作流程等要求。学校据此制定了人员工作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卫星接收室管理制度、设备及系统维护制度、播放收看制度、光盘借用登记制度等,使各项日常管理工作都能按规定有序开展。

4.开展“远教”课题研究,促进学科教学整合运用

为防止远程教育资源闲置,提高学科教学使用效率,2005年资中县开展了“县域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此课题2006年11月被批准为四川省普(职)教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和“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在此总课题下还立项有53个子课题,参研人员280人。资中县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和促进县域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整合的运用,这一做法在四川省还处于领先地位。

5.举行多种形式培训,转变观念提高技能

“县域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总课题和子课题组主研人员和部分乡镇教科室人员先后多次参加省电教馆、四川师范大学主办的远程教育工程实施资源运用培训。总课题组还在开题报告会上对全县各子课题主研人员进行了研究性培训。县教育局先后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到县开展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培训,共有1150人次参加。一些学校还专门针对学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技能欠缺问题开展校本培训,或组织技术沙龙研修。

6.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指导和推动学科教学运用

资中县召开了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示范课推广会,让参会教师观摩三种模式教学的示范课。以光盘播放课、多媒体教学课为重点,每学期组织多批次名师送示范课下乡。开展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学科教学的大赛,将获奖课光盘发至各校供学习借鉴。县教研与技装部门对全县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远程教育资源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总课题组对子课题进行阶段成果评比,组织结题评奖。

二、资中县实施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成效与区域影响

1.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了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系统的培训和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实践,促进了全县教师和管理人员教学与管理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校本教研和教师教育的推进,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整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力。抽样调查显示:会使用电脑备课的由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前的5.2%提高到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的100%,会制作课件的由20.5%提高到85.4%;会使用模式一教学的由20.6%提高到100%,会使用模式二教学的由45.7%提高到100%,会使用模式三教学的由0%提高到60.8%。此外,会制作网页的达60.8%,会自建网站的(学校、教师)达46.7%,会自建博客的达51.5%。教研实力较强的学校教研组还陆续建立了学习网站。省、市、县级示范学校均开通了电子阅览室。

2.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通过积极推动学科教学整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案满堂灌”的教学格局,促进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开阔了学生视野,使他们感受到了现代文明的气息,共同分享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成果。也由此,资中县基础教育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新课程改革有了新方式、新气象,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3.促成地方教育资源库创建,促进县域教育资源共享

县、校网管中心通过对卫星教育节目的接收、网上教育资源的整理,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资源开放的、内容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县教育资源库,这包括下载和购置的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中央电教馆智能题库等,还包括自建的网校系统(教师博客、自创的教育资源、学校网站)。同时,在学科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在借鉴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和地域实际创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如参加省、市、县优质课竞赛的教学资源,送教下乡的优秀教案,校内献课的优秀课件等,也上传到校园网上,实现了全县教育领域资源的共享。由此,全县中小学教学手段现代化得以迅速实现,也给全县中小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4.重视工作实践的总结,编辑出版了研究成果集

资中县在实施远程教育工程过程中,重视典型个案的研究,成功经验的总结,课题成果的提升,学术成果的汇集。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农村教育新跨越―县域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研究成果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5.研究课题顺利结题,获得好评和奖励

省立项的“县域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于2008年顺利结题,获得省评审专家的好评。2009年获内江市人民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四届教学成果三等奖。县总课题组组织了对子课题的结题与评奖,评出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3项。

6.重要媒体给予报道,产生了积极地区域影响

资中县开展的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竞赛、送教下乡电脑作品制作暨中小学教师课件制作培训、城域网管理及应用培训等活动情况,先后由《四川信息技术教育》报道。还有12篇课题论文在该刊发表。2008年3月6日《教育导报》头版头条以《远程教育的典型范本――资中县现代远程教育跨越式发展纪实》为题,对资中县远程教育工程实践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作了全面报道,并给予了很高评价。

三、资中县实施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经验与发展思考

1.资中县实施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经验

(1)资中县将远程教育“点”的建设与“面”的覆盖结合起来,“点”(乡镇中心学校、高中学校)的重点建设达标,示范作用发挥充分,“面”的覆盖也按要求辐射了全县每个乡镇和学校。

(2)资中县将远程教育的“建”“管”“用”结合起来,认为“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根本,很好地处理好了三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将“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作为长期的工作来抓,坚持不懈,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来。

(3)资中县将远程教育资源利用与学科教学整合结合起来,既防止远程教育资源闲置,又防止学科教学走传统教学技术和方法的老路,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4)资中县将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立项开展了省级和部级的课题研究,荣获了省、市政府教学成果奖,总结了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发表了一批有指导价值的学术成果,出版了研究专著《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

2.资中县远程教育发展的思考

(1)建立长效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与保障机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投资巨大,建设面广,如何持久地保持正常运转,持续地发挥作用,是摆在资中县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少数农村学校在实践中存在的管理与运用方面的问题也不少。如不重视管理,不重视运用,不重视维护,不重视资源建设,不重视技能培训等,为此,必须建立长效的教学、教研和经费运行管理机制予以保障。

(2)深化学科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近几年,资中县在全县所有学校开展了学科教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实践,但这只是学校“点”这一层面的工作,而如何在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科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如何在一个学科的教学中引导所有学生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以更好地达到突现办学特色和学科教学的特点,这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3)进一步研究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学科教学的评估办法。学科教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必然对课堂教学模式及其质量产生影响。对这方面的影响资中县的有关课题作过一些研究,但如何实施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如何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4)重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资源。现有的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具有资料性、基础性和共通性,而地方性和特色性不够突出。由此,如何针对西部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收集、开发、创生富有西部特色、农村特色、地方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如何运用这些资源既服务于农村教学,又服务于“三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5)着力推进地方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资中县在继续做好教育系统内部的远程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的建设,主要是乡镇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和光盘播放点的建设,以充分发挥县域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服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兵,李享彬.县域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西部教育研究,2010,1

[2]李享彬.农村教育的跨越发展[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网课教育总结篇9

作为高中的政治老师,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高中政治教师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一:政治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政治道德素质外,更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迎接新形势的挑战。本人就本学期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首先,我非常重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近几年来,并写学习体会。认真学习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提高自己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学习等,通过学习,提高认识。

其次,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接受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工作指导,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通过观摩,听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同时,积极听教研组教师公开课,并且根据学校要求,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和方法,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完善了自身的缺陷。

第三、完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目的地按步骤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计划在先,活动在后。每学期开始,在备课组讨论基础上制定出教学计划,然后再由教研组根据县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的实施,不让计划留于形式。

(2)能够坚持组内定期集中备课,并认真备好自己的每堂课。

坚持组内定期集中备课制度,一起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在备课过程中,我坚持三个“联系”,即联系时政、联系热点、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做到既备教材又备人。十分注重资料的积累,把报刊杂志上有用的信息以剪报形式收集起来,作为备课资料。平时,又注意了解学liu_ue86.com生思想动态,走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备课能紧密联系实际,为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并重视每次课后写好教后感,总结每次课的得失。

(3)更新教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导学式教学模式,通过抓课前预习、讨论交流、启发指导、巩固训练四个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还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进了教学效果。

(4)严格规范按照备课组来进行命题和阅卷。

考试、测验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情况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信息反馈和改进、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命题组卷应十分严格,保证命题的客观与公正。为此,每次命题组卷做到交叉,任课教师确定考试提纲,命题教师独立命题,做到命题所覆盖的知识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明确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严格控制难易度,使平均分较为合理。阅卷过程实行流水作业,统一批改,然后做好试题讲评分析。

(5)作业精心设计并做到适量。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根据内容精心设计题目,以达到进一步对知识的巩固和消化,同时尽量控制题量,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并作好讲评,及时纠正学生中的作业问题。

由于重视了教学过程的研究,找到适宜的教育策略,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政治成绩也有了提高,实现德育和学习成绩双丰收。

高中政治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二:转眼2016年已经结束了,回首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点滴,感觉有得有失,但更多的是对新一年的期待。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参加学校和年级组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自觉学习党的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在教育教学方面,上半年先是承担了高二4班、8班、10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所带班级100%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下半年,我担任高一2班、4班和高三4班的政治课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我坚持按照教学五认真的要求抓好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备课组活动、学科组活动、外出听课的机会,加强学习,取长补短。作为高三政治备课组长,积极组织备课组活动,有序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通过学、研、考促进备课组的和谐发展。2016年,在__市属学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市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6年被聘为__市学校管理中心高中政治学科研究基地指导中心组成员,主要负责基地网站建设、学科资源分享和课题申报研究工作。在基地组织的高三政治教师暑期培训中作《高三政治学科有关重点和难点的复习建议》主题讲座,受到广泛好评。加入__市学校管理中心张伟婧、周晓岚中学文科名师工作室。

在教科研方面,加强对新课程通识和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外出学习和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开拓自己的理论视野,加强课堂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方面,作为主持人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课题《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政治课程资源建设研究》。同时作为课题组成员的省级课题《学校“原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普通高中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的校本研究》分别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和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立项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撰写的《生态伦理道德视角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种方法》、《立足民族认同增强国际理解》等15篇教学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现代中小学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论

文《学习时代楷模弘扬英雄精神》获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论文《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探究实效》获__市评比一等奖。

在网站建设方面,思想者园地网站目前已经拥有各类教学资源160000余条,资源点击突破4500万人次,在中学政治学科资源网站中名列前茅。2016年4月10日,《__日报》头版以《献智教育信息化网站全国称冠》刊发了思想者园地网站建设成绩的的新闻报道,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10多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016年4月,在校学术委员会换届中当选为秘书长,参与组织了“原道讲坛”、暑期青年教师校本培训、青年教师座谈会、骨干教师考核、校本培训计划制定等具体工作。做好学术委员会相关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申报成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的校本研究》,力图通过加强学术委员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信息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咨询、学术研究、学术指导、学术评估、学术交流方面的作用,为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学术能力和专业素质,为建设研究型高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扎实的学术基础。

2016年,我还获得了__市教育局首批“勤远教师奖”。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新的一年中,我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实践研究,争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高中政治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三:本学期,本人担任高一年级7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根据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高中政治教师工作总结的人还看了:

1.高一政治教学心得3篇

2.高中政治实习老师总结3篇

3.高二政治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4.高一上学期政治工作总结

5.2016教学工作总结

政治课教师

6.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心得体会5篇

网课教育总结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化学;课堂教学

一、以高职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论基础

近代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是由瑞士的皮亚杰所总结并发扬光大的,他对于青少年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学说,是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念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进行研究。他认为:青少年是在与周边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更好的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从现代计算机理论和网络发展的趋势来看,网络环境云集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和动画等各种因素形成的生动活泼的交互系统,把抽象化的化学教学内容具体形象化,具备了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对高职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更加容易。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其认知规律也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低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以及从所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以自我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学习内容能够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平台环境,也正是这种主动接受信息过程中所需要的,也是教学材料循序渐进的理论基础。

二、以职高学生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模式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下面就从如下视角角度来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教师端的主导作用是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环境对高职学生进行化学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并以此为出发点设计教学思想,从化学教学的章节特点和本校学生实际水平出发,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进行交互沟通,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体验中理解知识点的由来和“创造”过程。学生因自我基础知识水平所异导致掌握能力有所差异,而网络平台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做到对高职学校的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天赋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引导和发展。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化学学习网络平台环境中,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提问老师外,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与信息反馈等模块对自己或他人发现的问题或不足进行请教、讨论或辩论等,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能够进行无障碍的信息沟通交流和问题反馈,同时学生的提问、互答、辩论等方式均能培育提高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在每个章节的总结中,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讲课学生记录的框架,而是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知识点总结,老师分组进行点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补充,加之网络平台共享信息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总结。此环节的轮循,会对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有更高一层的锻炼和提高。帮助高职学生思考和创新。在网络化平台模式教学中,教师通过网络环境为学生建立了丰富的教育情境和学习条款,学生可以运用有效观察,数据采集,假设提交,证明等科学学习方法。我们将加强学生在计算机技术支持的互联网环境中所需的信息反馈,支持学生选择和决定科学的概念和方法,通过构建元素知识点和元素综合知识,完成思维创新和思维技能的发展。教师主动引导作用的体现在高职学院化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探索知识点,创造情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知识,及时沟通和反馈信息,以教师积极教学作用为例,同时探测学习包含对学生学习情境的反馈的影响。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探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供指导。通过在基于讨论的学习中披露信息,学生可以讨论知识点,发现新想法,及时评估学生的新想法,并以个人辅导学习为目标。教师在整个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扮演设计师和合作者的角色。

三、化学网络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由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让所有学生获得完整的发展机会,“网络平台模型”考虑到教育资源的差异,问题设置的提供以及其他方面学生可以在探索过程中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具有一般基础知识水平且无法学习内容的独立高就业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在进行独立探索时设定的步骤和内容分阶段学习。而基础掌握牢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基础内容外就自行探索遇到的问题,进入网络课程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师生均可参与讨论交流,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与同学进行协作并作出共同论证。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协作,通过网络平台环境将各自的学习成果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对高职化学知识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同时通过网络测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入练习题的网页。每个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并独立完成测试。教师可以从学生系统中获得学生测试结果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之间的实时区别。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和访问与高等职业化学教育相关的网站,并阅读课堂知识的扩展方面,可以作为高职业化学课程的有效推广和帮助。

四、网络环境下高职化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和思考

在高职学院的计算机网络平台环境中,教师是设计者,是教学信息资源的向导,学生是学习的推动者。化学教师应该基于他们广泛的专业知识来获得计算机网络技能和课件。教材的设计和规划需要整个研究小组和整个教育研究小组的合作,以及促进这项研究的协同努力。与此同时,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使得高年级学生很容易忽视他们在本课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导致网络课堂的松散和不确定性。虚拟实验室弱化了实验效果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化学实验,生动、形象、直观、安全、可重复性、可交互及随时中止回看等优点,甚至可以像技术专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可以进行一些在现实实验室难以进行的化学实验,使得学生可以获得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的经验,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虚拟实验缺乏具体的感觉反馈,例如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以及学生在实验方面的手工操作能力,这样长期的计算机模拟实验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对化学实验产生敬畏感和安全警惕性,在这种不“真实”的认识化学材料并以此为基础的化学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产生、认知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也同样会对高职学生的耐心、细心、事故预防和危险识别等方面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