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4:42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1

一、农民了解和应用气象信息的现状

我市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形式多种多样,农业种植结构也各有特色,既有传统的粮食生产(水稻、小麦、玉米),也有设施蔬菜、干鲜果品、养殖业等。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利农政策的扶持下,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村人口的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生产仍然是我市农村家庭收入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在所有参与座谈的农民中,96%以上的农民认为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中部干旱带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对于气象信息非常关注,天气预报信息的获取以收看电视天气预报为主。调查数据显示,85%的农民每天看天气预报节目,部分农民通过收听广播获取天气预报信息,另外有比较少的农民是通过报纸了解天气预报信息。由于农村计算机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只有极少数农民或农村个体户利用计算机网络浏览气象信息。

近年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市农村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设施农业的种植户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订制了天气预报手机短信,还有的通过拨打12121电话进行咨询。在一少部分的农民温室中,安装了简易温度表,根据天气预报和实测温度的高低,进行保温和通风管理。在关键农时季节的气象条件和预报信息的服务情况对农民一年收入相关。

在农业生产中,有一部分农民知道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但是,对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了解的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说明我们气象工作的研究成果没有及时的向广大农民进行介绍和科普宣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的农民在决定是否浇水灌溉前收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有没有大风或者雨决定是否喷洒农药或施用化肥,只有少数的农民在农事生产中没有利用气象信息。这说明,绝大部分农民知道尽量利用气象信息科学安排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在农作物播种季节,只有为数不多的农民通过电视关心和了解农作物播种期预报。

在所调查的农民群众中,有90%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或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但有一少部分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群众对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5%以上,一致认为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但是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作物播种、收获和一些农事管理活动,还急需更准确的天气预报。特别是降水的出现时间和量级的大小、初霜冻和终霜冻发生的时间、大风出现的时间和级别上等。

另外,我市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干旱、局地暴雨、雷雨大风、低温冻害等。其中,近年来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而且具有普遍性的气象灾害当属干旱,特别是春旱最为严重。河套主要以黄河灌溉为主,而中部干旱带主要是靠天吃饭,抗旱资金的投入成为广大农民的沉重负担,在所调查的农民中,90%以上了解市政府安排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认为人工增雨对农业生产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十分有好处,迫切希望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也希望气象部门积极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特别是能够在春季旱情比较严重时加大人工增雨的作业力度,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在山区,60%以上的农民群众关心突发气象灾害(如局地暴雨、雷雨大风、雷暴)及引发的次生灾害,认为这种灾害一旦发生,肯定会造成损失。特别是在贫困山区的自然村,由于电视接受设备问题,农民收不到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只能靠看中央电视台和其他省电视台的气象预报来自己推测当地的天气情况,所以出现了天气预报信息最后1公里没有送达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全国贫困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农村有线广播、高音喇叭广播等设施,填补农村气象预报接收的空白区,特别是使贫困地区农村收到当地的气象信息,使气象预报达到“无所不在,无微不至”的目标是气象服务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农村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

通过调研考察,就气象服务工作而言,我市农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灾害性天气和关键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气象部门要以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重点,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天气预报信息,切实提高我市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关键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预警能力。

2、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对于农业的田间管理,农民更关心的是在农作物生长期的各种农业气象信息,其中包括农业气象预报(适宜播种期、发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初终霜期)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认为一周以上的农业气象预报十分需要,一半以的农民认为三天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更有用。大多数农民群众都希望在开春前能够提前了解本地当年的气候年景,包括地温稳定通过(3℃、5℃、8℃、10℃)界限温度的预报。

3、对于设施农业来说,农民希望进一步加强倒春寒、3天以上的连阴天预报、大风天气的预报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大风预报的时效,也希望气象部门能够尽可能多的设一些火箭高炮作业点,及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4、大多数农民认为电视天气预报的时间和内容应该增加。当前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农业气象信息相对偏少。但农业气象信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也是农民最为关注的。

5、山区农民在汛期易发生突发强降水,特别需要局地暴雨、泥石流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准确预报。有些山区农民认为,通过大喇叭广播把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及时告诉村民就能够及时躲避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6、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贫困地区,适应性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针对市场的需求改变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希望气象部门主动参与农业开发项目的气候适应性论证,制作农业气候灾害风险区划和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专业气候区划,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的信息,以利于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参考,适应性地利用和开发好本地的气候资源,为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结

构,优化农业布局做好服务,帮助农民把种植结构改变带来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三、气象部门为农村的服务措施

气象部门主要是充分利用气象部门的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优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依托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警的能力;依托社会的电视、广播和通讯科技发展能力和现代通讯技术,把针对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气象信息无缝隙的及时送到农民的手中,帮助广大农民防灾减灾。

2、着力加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气候年景预测和预估技术研究,积极支持针对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进一步增加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3、气象部门负责收集气象灾情并直接上报政府,这样有利于帮助政府部门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帮助领导在指挥抗灾和减灾时科学决策。同时,气象部门对气象灾害现场拍摄的资料,作为灾害资料予以保存,以便在以后的科研中进行分析和利用;气象部门通过电视等传媒以实时报道的形式加强科普宣传,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4、进一步增加对农业气象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的投入,市、县二级气象部门农业气象科研和服务人员要经常走出去,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指导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和技术,进一步加强气象科学普及工作,让农民了解气象,让气象走进农村,服务农民,切实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5、依托“3s”等高新技术,完成细网格各地(特别是山区)的气候资源分布调查和农业气候区划,让农村基层的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民及时了解本地的气候资源分布情况,以利于各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6、研究建立并逐步开展气候年景预测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预测研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指导广大农民趋利弊害。

7、市、县财政要确保人工增雨和防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年度计划,气象部门要把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认真组织作业,政府部门应当不定期组织对当地人工增雨和防雹的效益进行科学评估。

8、气象部门应当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前,通过各种媒体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特别是向订制气象手机短信的农民用户及时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气象信息。

9、防灾减灾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在那些条件较差的山区行政村(特别是自然村)政府部门应当安装必要的广播装置,要及时把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过电话等方式通知给村委会,由村干部负责,及时通过大喇叭广播的形式把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通知到每一个农民家庭,使广大农民群众对突发的气象灾害提前做好预防,把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气象为农村服务项目

1、建立无缝隙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通过小型计算机、先进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grapes灾害预报模式,提高天气预报的技术水平,逐步过渡到制作无缝隙天气预报,切实加强制作精准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水平。

2、建立山区农村气象和地质灾害专用警报系统:依靠现代化通讯技术,在山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安装人工广播站或自动广播站,通过天气预报短信的方式,自动启动播音设备,及时广播重要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帮助山区的农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及时躲避气象灾害引发的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2

1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1.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1.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的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技术和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1.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1.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1.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1.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项日,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并且流失严重,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信息化(如农气报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3发展对策与思考

3.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3.2拓宽为农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在做好为大田农业服务的同时,要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农产品的服务措施。同时,为保证气象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更广泛直接地发挥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关键时期的重要作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气象信息服务的同时,开展针对县(市)乡镇等基层服务对象的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和研究。要发挥现代通信技术快速便利的优势。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3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7.06.058

1基本情况

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在全省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滨州市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市,同时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全市辖91个乡(镇)、5133个村,全市农业人口314万,约占全市人口的83.3%。滨州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平均降水量为564.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632.0小时;风向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风力年平均风速2.7米/秒;年平均地面温度14.7℃,最大冻土深度50厘米左右,光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目前虽然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但气象条件变化仍然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品质、收成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因此气象部门应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为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这是每位气象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2滨州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

农业气象是气象台(站)基本任务之一,农业气象观测是农业气象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气象服务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农业气象观测才能评价气象条件与作物、牧草等的生长发育的关系和气象条件对产量形成的作用,达到趋力避害、高产稳产的目的。及时为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单位提供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专题分析以及相关的农业气候资料,并在实际工作中帮助相关单位正确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

2.1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山东省现行的农业气象业务分为省、市、县三级布局。滨州市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主要技术方法:采用统计方法为主,数理模型为辅;在实施中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定量评估为辅。农业气象服务主要产品有专用气象服务产品,如长短期气象预报、《森林火险预报》、《重要天气服务快报》、《专题气象服务》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如《农用天气预报》、《土壤墒情简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生态与农业气象信息》、《病虫害防治气象预报》、《农业气象月报》、《农业气象专题服务》、《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专报》等。农业气象情报以旬、月、周为单位;作物产量定量预报在作物收获前1个月;其他服务根据农业生产进程和天气特点不定期。服务的对象:以政府决策部门为主,生产部门为辅。为促进农业生产,减少气象灾害发生,滨州市气象部门围绕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加大增强滨州市特色农业服务意识,建设符合滨州市特色农业气象监测网,建立滨州市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流程,探讨滨州市特色农业生长发育不同时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积极探索滨州市特色农业周年气象服务大纲,不断提高滨州市特色农业的监测、预报和对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抵御能力。

2.2当前滨州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够完善站点偏少,监测项目单调,技术人员的监测和应用能力不够,不能充分满足农村气象服务需求。

2.2.2为农服务的产品不多,针对性不够强滨州市农业产品丰富,特别是对名特优品种的生长发育全过程的气候适应性和影响其生长发育的灾害性天气研究甚少,很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

2.2.3农气服务人员技术水平较弱目前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快,正在建设一批高效农业经济板块,逐步向高效、外向、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这就要求农业气象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作物的生长知识,还要掌握养殖、生态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对为农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2.2.4天气预报准确率不高特别是灾害性及关键农事季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不高,预报的精细化程度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

3服务策略

3.1培养专业的农业气象服务人员

气象服务科研人员和服务人员要相对稳定,有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差异甚大,现有的服务模式不适应所有地区,甚至同一地区地形的差异也是对农业气象服务者提出的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应量身定做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成立专业服务小组,由农业专家、气象专家,各级职能部门相互合作配合,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完整的服务体系。

3.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农业气象理论在不断更新,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而唯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真正将业务工作与科研项目实现有机的统一,多加强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的联合,才能开发出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为我国的“三农”工作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要在粮食主产区、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区建设农田小气候观测网,积累气象与农作物生长之间关系的资料,不断丰富农业气象理论体系。

3.3继续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进一步做好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电子显示屏及气象预警大喇叭建设,不断拓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

3.4积极打造特色气象服务品牌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品牌。未来几年,滨州农业将按照“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绿色有机现代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气候条件是决定农产品能否高产、高效、优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只有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农产品才能形成优质的名特优产品。这就要求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农业、林业等部门合作,建立优选作物新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以及各品种生育期最适宜、致害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除重点做好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干旱、洪涝、低温阴雨、霜冻等灾害的预警服务外,还应积极开展果品、蔬菜病虫害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依托区域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观测站和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建设,开展邹平特产香椿、水杏和大棚蔬菜的全程系列化服务,制定专项服务方案,研究服务指标,为“一村一品”工程做好气象服务。

3.5定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滨州市的惠民、阳信、无棣、沾化、邹平、博兴气象局多处于县城附近,由于城区的热岛效应,导致观测到的温度往往偏高,安置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也都建在各镇政府或办事处附近,观测资料与农田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农业气象工作者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指导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和技术,进一步加强气象科学普及工作,让农民了解气象,让气象走进农村,切实服务农民。

参考文献

[1]马鹤年.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2]潘进军,段欲晓,马晓青.北京市气象服务特殊需求分析和对策[J].气象软科学,2009,(01).

[3]陈观发,张俊芬,邓永辉.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问题[J].北京农业,2013(10):185.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4

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长期以来,我市在气象为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三个一”工程建设等等,但面对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气象服务的能力还有差距。

为进一步落实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好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指导意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客观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新要求及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查找不足,全面部署我市今年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根据市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部署,开展本次调研活动。

在调研中,我们注重调研的代表性,深入海安和如皋两地,邀请当地作栽、植保、水产、蚕桑、渔政和部分乡镇农技人员进行了座谈,认真听取他们对气象为农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考察了如皋市常青千亩连片高效农业园区,在田间地头与设施农业从业人员交流,了解气象服务需求,听取气象服务意见,收集气象服务建议。另外,我们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在**气象兴农网设立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问卷调查专栏的形式开展了问卷调查活动。此次调研使我们深感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大有可为。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东临黄海,地处长江下游,江河湖水网交织,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之称。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1646个自然村。全市土地面积为8001平方公里,人口769.79万(20xx年末数据);其中农业耕地面积700万亩,土壤肥沃,适种范围广,盛产水稻、蚕茧、棉花、油料等作物。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11元,同比增长13.1%。

**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季风特征明显,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但由于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暴雨、强对流、热带气旋、连阴雨、高温、寒潮、冻害、大雪、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基本每年都有发生,气象灾害已成为危害全市农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村改革发展需要更优质的气象服务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农村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这两项需求均达到了100%;其次是气象科技指导,占80%;再次是农业经济信息,占78%。农民获取气象信息主要渠道依次是电视、电话、广播、手机和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电视是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手段。另外,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还有报刊、互联网等。农民最渴望从互联网和气象兴农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农业气象信息、农资价格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均占92%。但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比较低,60%农民对互联网以及本地气象兴农网不了解,30%农民只对互联网有些肤浅了解。对于农产品信息,只有28%的农民认为在气象兴农网上方便;36%的农民不知如何,农经信息进村入户困难。对于**市气象部门给予的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率,有90%的好评;对于气象部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三个一”工程项目,在推广和普及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知晓率达到80%;在气象知识宣传普及方面,比如防雷知识、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条件关系、种植新品种所需的气候条件等,约80%的被访者均了解相关知识。农民还希望气象部门多提供农业气象科技和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服务。有些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希望得到中短期气候预测甚至是年景展望,以便于调整种植结构和安排农业生产。农民希望在农村改革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希望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选址和房屋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因素的影响。农民普遍认为人工增雨对缓解当地旱情作用很大,其中90%认为作用很大。

从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农村改革发展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新经济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灾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推进,不少乡镇开始进行规模化农业生产,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及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方面,都对天气预报服务、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等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农民迫切希望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播出次数、延长播出时间,特别是在农忙季节和重大灾害天气来临前,要增加电视天气预报播出次数;还希望有更多的手段和途径,比如增加建设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让农村“大喇叭”再响起来等等,使得每个农户、农民都能及时获取天气预报等气象信息。

2.新村镇建设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在村镇建设规划、新集镇建设等工作中,农民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暴雨、洪涝、大风、雷电等灾害以及交通、水电等因素的影响,并考虑通风和采光等条件,因此新村镇建设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建设气候论证、雷电防护以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3.培育新农民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乡镇干部和农民群众渴望获得气象科技知识,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农民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农业信息化等实用技术和农经信息的应用能力。

4.追求新生活对气象服务有迫切需求。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各级农村干部和农民都在追求高尚文明的生活、劳动环境,因此对健康气象、生态气象、旅游气象等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气象服务有很大的需求。

三、气象服务不断加强,但离需求尚有差距

长期以来,气象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的重点。近几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针对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组织科技开发和科研攻关,努力提高为农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时效,在农村气象观测系统、天气预报、农业气象、农业气候论证、防御雷电灾害、人工增雨作业、气象兴农信息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完成“三个一”工程建设。“三个一”工程即:在全市每个乡镇建设1个自动气象站、1个气象兴农网服务终端、1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三个一”工程是一项实事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通过三年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全市各类地面气象观测站达到133个,平均站距仅为10公里。并建立了数个农气、酸雨、雷电等观测站点,实现了对干旱、洪涝、大风、大雾等气象数据的动态监测。全市各乡镇共布设了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152块,完成了**气象兴农网站的改版和升级工作,建立了乡镇气象兴农网服务终端。此外,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街道)、1646个行政村的由123名联络员组成的乡镇气象联络员队伍和1687名信息员组成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也为气象信息的传送与反馈提供了通畅的信息渠道,实现了气象监测预警乡镇全覆盖。正如**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厚德在“三个一”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所说,“三个一”工程建设的全面完成,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加强科技开发,努力提高为农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了提高产量预报的准确率,开展了水稻、麦类、棉花、油菜等产量预报,对外长、中、短期预报,几年来,准确率都在95%以上。为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与农业部门的植保单位紧密合作,开展了麦类赤霉病、棉花炭疽病、棉铃虫等预报工作,为及时、科学防治病虫害提供了气象保障服务,几年来发生等级预报准确率100%。为了提高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能力,研制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为政府合理调度水资源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传播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手中。一是及时把《重要天气报告》、《农气月报》和《农气旬报》等农业气象信息,通过传真、email等方式分发到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二是建立了**气象兴农网,不断登载“气象与农事”、“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科动态”、“农业百科”等方面的信息;三是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及时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信息;四是利用“96121”、手机短信、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传播涉农方面的信息,深受农民的欢迎。

4.充分利用空中水资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目前,全市共有火箭发射装置4台(套)。尤其是在20xx年和20xx年抗击特大干旱过程中,全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工作,为及时有效的缓解旱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5.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制定了气象应急响应预案,并已纳入当地政府的应急响应体系,主动参与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服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气象部门虽然在“三农”服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与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一是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及时性与规模化农业生产需求有差距,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可用性还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是气象信息服务的适用性、针对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和农民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农村雷电防护安全措施和知识普及与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差距。

五是目前农村信息化程度还很低,通过互联网交换农经信息较为困难。

六是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对引进新品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均未经过气候论证,存在较大的风险。

四、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建议

1.将气象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气象工作与农村工作密不可分,气象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纳入当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农村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业务服务;二要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要加大乡镇气象联络员和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力度,这部分人员要主动承担传播天气预警预报信息、维护加密气象站日常管理、收集气象与农经信息、气象灾害上报和气象知识普及等工作。三要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要不断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广播、电视、电话、手机、报刊、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面,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到受影响的农民手上。要将气象服务纳入农村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农民进一步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气象知识,及时获取气象各类信息。

2.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网络。要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利用农村电视普及率提高以及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增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间和次数,调整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尤其是农忙季节要满足农民收工后看天气预报的需要。要与电信部门合作,针对农民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的特点,积极推进手机短信订制服务,及时将突发性气象灾害警报发送到农村、发送到乡村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及本地人员,由他们迅速传播,指导农民防灾减灾。要使农村“大喇叭”重新响起来,乡村大喇叭实际上是一个高效低成本的农村信息渠道。除了气象信息以外,还可以其它对农业农村有用的信息,要充分发挥“大喇叭”在防灾减灾和气象信息上的作用。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5

一、调研采取的方式方法

主要采取了发放征求意见函、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式。首先,专题调研组明确了调研任务,拟定了详细的调研提纲;然后针对不同群体分别设计了“面向行业、部门”和“面向部门内”两种气象服务调查问卷,在德州、滨洲、威海、淄博四个市进行了广泛调查和征求意见。涉及的部门包括政府、防汛、国土、煤炭、矿山、电力、化工、交通、学校、海关、物流、传媒、交警等13个行业,共19个单位,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省气象台就“如何提高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在全省17市气象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于11月28-30日到聊城市气象局及其所属的莘县、冠县、临清、高唐县局进行了深入现场调研活动。

初步查找了一些在发展方式、发展水平的方面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以及体制机制问题、政策问题以及科学发展方面基层迫切期待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问卷反映的基本情况

(一)“如何提高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调查问卷分析

1、对省台的指导预报的需求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对温度和降水落区的精细化上,⑴希望分市指导;⑵建议省台增加灾害性落区指导预报产品,加强预警信息工作;⑶重新对决策服务网站进行修改,将重要天气预报、节假日预报等服务信息放到该网站,便于市、县局调阅。

2、天气联防的作用:所有地市均充分肯定天气联防对本地提高预报服务水平有帮助,认可率达100%。并希望在联防制度上进一步加强,发挥省台的中心指导作用,各地市台加强联系。

3.天气会商改进意见:大部分地市认为省台预报员发言内容应该:突出重点,言简意赅,结论明确;对市台预报员发言的建议主要是:避免重复,制作ppt应从简。

4.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的措施:做好短时临近预报和灾害性天气监测;加强联防,完善联防制度;加强对现有各类探测资料的应用;重视研究有实用价值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客观方法。

5.省、市两级台站的合作方式:建议省市之间加强业务交流和人员交流,加强对市级预报员的专题培训,帮助市级预报员开阔预报思路和提高预报技能;加强科研课题方面的合作,带动和提高市级科研能力。

(二)典型行业部门调查问卷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

行业部门对每天天气变化的关注:

行业部门对天气信息作用的评价:

行业部门希望获取天气信息的方式:

对天气预报准确率、预报用语、服务质量的评价:

关于气象灾害协作联防:

(三)气象部门内部问卷调查分析

目前省市县三级业务分工大家认为相对合理,主要是省级指导,市级订正,县级注重服务。以需求为牵引,体现地域特色,强化特色服务。

提供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决策服务平台、电话、传真、气象灾害预警决策短信服务平台、电子显示屏、电子政务网、呈阅件、手机短信、12121电话、专业气象网站、兴农网等。

具体向公众提供信息的渠道统计如下:

淄博

威海

德州

滨州

手机(小灵通)短信定制数

30万

20万

30万

18万

免费发送数

4000

2980

1500

9000

拨打气象电话月平均数

32万

34万

50万

66万

突发重要天气是否随时插播

需要政府协调

是否与电视台建立播发机制、流程、标准、责任

气象部门自建电子屏数

65

2

15

建设的部门所属电子屏主要布在何处

政府、企业

市区主要街道

城区广场、各县市政府

楼梯、车站、公路

社会电子屏是否愿意免费播发突发预警信息(比例)

没联系

50%

没联系

愿意播的大屏数:1小屏数:6

预警信息如何接入社会电子屏

联系人录入

联系人录入

当地是否有社会电子屏与气象部门建立传播机制,播发预警信息

没联系

各市均已建立有分级、分类、分区的信息服务对象数据库和信息播发服务平台以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制度,有气象灾害灾情收集信息员队伍,开展了部门外气象科普和灾害防御培训,建立了气象灾害专家应急队伍和应急流程,滨州和淄博两个市局有条件收看数字频道。

三、关于聊城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情况调查

近年来,聊城市气象部门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在公共气象服务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建立了领导决策服务体系。20__年3月份在8个县市区及气象台分别

建设了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台,收集了主要政府领导、乡镇干部、村支书、中小学校长等服务号码近7000个,并根据需求分级建立了服务数据库,结合平安建设村村通工程,成功地将信息到广大农村。为了提高信息速度,今年又和移动公司合作建设mas短信平台,平台建成后可将速度提高到20/s以上。

临清县局凡是遇到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和情报均由县局主要领导亲自编辑短信,利用自己的手机开展针对性、人性化的服务,得到地方领导的好评,并对气象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仅迁站一项就给予了400多万的经费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服务效果。

(二)建立了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公众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体系。借助市综治办“平安聊城村村通”工程,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6400多个乡村,占到总村庄的90以上;气象门户网站开设有气象栏目、实时气象信息,从不同角度向公众传播各种气象信息;电话气象信息咨询开设了专家热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等正在发展。气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

(三)逐步建立了文秘站:气象为“三农”和生态环境服务体系。

在为农业服务上,他们和农业局、林业局联合开展了资料共享和农业病虫害预报,并通过电视台、1212进行服务。麦收期间,每日滚动制作麦收专项天气预报,重点对降水、冰雹、雷电等灾害性天气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今年在灰飞虱防治时期和农业局联合了7期病虫害预报,冠县开展了梨花节专题服务,莘县开展了为食用菌、大棚、香瓜的专项服务,阳谷、茌平等县局开展了温室大棚小气候观测,深入农村冬季大棚进行实地气象服务指导,对冻害进行专门研究,并且制作宣传小册子,免费发放给农民朋友,深受群众欢迎,群众亲切的称为气象“110”。

(四)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广泛开展了专业、专项服务和各种技术服务,服务的领域扩展到工业、农业、商业、能源、水利、交通、环保、旅游、保险等行业。开展了气象灾害落区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内涝预报、交通气象服务、雾霾天气预报、co中毒气象潜势预报、雷暴潜势预报、人工影响天气、风能资源普查、太阳能利用的服务及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指数”预报等多项新的服务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建立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机构,制定了应急预案。特别是冠县气象局与当地保险公司联合开展农业保险相关气象保障服务,进一步拓宽了专业、专项服务领域。

(五)在天气预报预测方法上有所创新

在预报方法上开展了基于卫星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将卫星资料、大监站资料处理成网格资料,根据历史统计和云顶亮温外推,制作强降水、大风、冰雹等3小时预报,为预警信息的提供科学依据。

四、制约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问题

1、公众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⑴气象预报准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75%以上社会公众把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特别是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作为对气象部门的首要工作建议。关于我省短时临近预报急需解决的问题是:(1)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还需提高,应加强省际联防;(2)手机短信时效还需进一步提高;(3)开展短临预报方法研究需加强;(4)短时天气预报准确率需进一步提高。

⑵预警信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存在明显空隙,发生突发气象灾害时社会用户接受到气象预警信息的渠道还不完全畅通,农村偏远区域、弱势群体接受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渠道不畅通,距“六进”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⑶气象服务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目前气象服务质量距深层次、宽领域、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相比,尚有极大的差距,公共气象服务链条还要再向防灾减灾领域延伸。当前气象服务工作的突出问题是: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用语需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宣传;相关气象服务材料的及时性上还不够,服务产品还应深化细化;一些与天气气候条件关系极为密切的部门的气象服务工作还需加强等等。

⑷气象服务支撑能力亟待提升。沿海、农村、山区等区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还比较薄弱,站点布局不能满足精细化预报需求。气象信息传输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仍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不够,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公共气象服务自动化水平不高,气象灾情收集和灾害分析能力不够,定量化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不足。

⑸气象服务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对现代公共气象服务的理念和意识有待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和主动性有待提高。现代业务体系所要建设的公共服务系统中,其与常规预报不尽相同的业务流程、业务规范、考核评价体制有待建立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尚不完善,相应的业务、保障流程需进一步健全,与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

(6)公共气象服务组织机构和组织形式须加快探索,专业人才队伍须加快培养。

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专业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⑻气象灾害上报途径需进一步规范并加强宣传。

⑼行业部门内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急需制定完善。

⑽中国气象频道和探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加强宣传。

2、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⑴人员紧张,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防灾减灾的需求,严重制约科技服务的发展,有些项目想得到,难做到。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年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受编制等因素限制,优秀人才不易引进,特别明显的是防雷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更缺少骨干人才。

⑵传统的专业气象服务呈现出萎缩的态势。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专业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特别是在服务的形式和方式上创新乏力。

⑶防雷减灾技术服务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特别是县局,大部分县防雷减灾服务机构不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无从事防雷技术的专业资质,不具备开展防雷图纸审核、验收、检测、鉴定和评估等技术工作的合法主体。据调查,有36%的县级防雷减灾技术服务机构遭到用户或政府部门的质疑。

⑷激励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亟待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3、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⑴执法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认知、社会认知还不到位。尤其是县局执法力度不够,难以及时纠正气象违法行为,特别是对观测环境的影响问题,另外,部门法规宣传尚需进一步加强。

⑵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导致科技服务收费困难,地方财政经费争取困难,现代化建设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全省总体发展水平,亟待解决。

五、关于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搞好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毫不动摇地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把握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两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切实增强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全福祉、农村改革发展的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系统、增加公共服务产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让气象事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坚持“三气象”发展方向,坚持气象工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提高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中心,以提供全方位的防灾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气象服务为重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真正把气象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中,融入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大限度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以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的发展改革创新。

一要进一步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公共气象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准确的把握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一要树立“需求牵引、服务引领”的发展理念,从气象事业发展的角度,不断深化对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二要充分认识到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对气象预报预测服务的更高要求,把提高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切实放在现代气象业务的核心位置上;三要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推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更新更新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和落实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理念。首先要深入理解诠释细化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公共气象服务的理念。其次,要形成需求不断更新的机制和业务服务的正负反馈机制,了解需求分析可能,不断满足需求。第三,要深刻认识公共气象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防灾减灾、安全生产中的保障作用和在气象事业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气象信息,协助政府、指导公众做出正确的决定。

三是必须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步伐,坚持不懈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公共气象服务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准确率上,要始终把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作为气象工作的生命线,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好。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科技开发,着力解决预报服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升预报方法的科技内涵,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才能夯实公共气象服务的根基。第一是要继承传统,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预报技术方法是关键。第二、加强研究。要综合运用数学、物理方法和信息、遥感等技术,研制并发展有特色的天气预报技术方法。第三,不断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提升天气过程总结分析,尤其要针对预报失败的个例全面分析的科技内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第四,优化体制,省市、业务科研人员的有效互动交流符合科学实践理念,加大局校合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高校的人才、智力、科研资源,开展灾害性天气预报联合攻关。第五,创新机制,研究有利于提升预报准确率考评考核奖励和岗位挂钩的机制,进一步完善预报业务流程和会商机制。第六,要制定政策、营造有利于预报员队伍稳定的环境,打造优秀预报员团队。

四是必须创新思维,有效利用公共服务资源,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切实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依靠科技,土洋结合,群专并举,多管齐下,努力实现气象信息六进工作,不断增强信息的快速性、准确性、权威性、广泛性和强制性,力争报得早、报得快、报得准、覆盖广。首先,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报信息设施,特别是针对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边缘区域,要建立畅通预警信息渠道。如,手机短信、农村大喇叭、语音播报信息机等。其次,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气象信息的传播。如,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息、人防系统、车载电视、楼宇电视、其他部门自建电子显示屏幕等。第三,要依靠科技不断探索、拓展信息渠道。如,气象预警信息卫星广播系统、手机短信预警小区广播系统、固定电话自动预警系统、海洋气象广播系统等。

五要加快完善公共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总体设计,明确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技术路线和重点任务,按照高效益、高质量、高科技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连续、滚动、个性化、多媒体化和高度自动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信息制作业务平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会提供优质保障服务,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及时性,推进气象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尤其是面向经济发展的决策气象服务,增强经济发展决策的应急应变能力。深入研究各种气象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展自然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应对各类自然灾害预案的编制。加强灾前、灾中、灾后评估方法研究,建立重点工程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系统,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等提供服务。建设气象灾害收集、气象服务用户反馈、效益评估业务平台,建立与用户的沟通机制,不断了解社会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缩小气象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差距。

六要努力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水平。通过扩建信息收集、渠道,丰富预警信息形式,增加信息内容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输速度和效率,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有效解决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使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获取及时、准确、有效的预警信息,提高防御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七要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管理。分类研究出台支持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气象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合理有效的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运行管理和服务规范,推进气象服务规范化。一要加强省级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建设,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人才队伍质量与快速发展的服务需求有很大差距的问题。二要加强气象协管员队伍建设和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及时传递预警信息,报送气象灾情,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常识,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和灾害救助工作。三要建立科学的、分类的气象服务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为核心、能够真正反映对气象服务发展贡献率的评价体系。四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避险、避灾、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能力。

八要强化基层在公共服务中的基础作用,研究具体措施对发展较慢的县局进行促弱转强的帮扶。比如可以实施按照比例采用统筹全省科技服务资金,实施重点帮扶;积极争取国家局项目支持;本省重点项目支持;鼓励强弱结对帮扶;给予欠发达地区政策倾斜或者人才支援等。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6

>>美丽乡村建设新气象探究重庆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为魂用文化引领和提升蓬莱美丽乡村建设科技创新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以农村集中建房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浅析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讨《乡村气象站》为农服务显成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问题研究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研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白山市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努力提升幸福指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以“四级联创”为载体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古文化资源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09,28(10):6-13.

[3]叶清,焦庚英,许晓利,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及服务措施[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1-34.

[4]刘庆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研究-以浏阳市柏加镇渡头村为例[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23(8):1204-1207.

[6]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35-37.

[7]黄磊,邵超峰,孙宗晟,等.“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10(1):392-395.

[8]刘丽伟.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作用研究[J].世界农业,2009(11):19-22.

[9]崔永军.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生态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J].吉林农业科学,2014,39(1):92-96.

[10]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美丽乡村建设课题组.美丽乡村幸福安吉[n].农民日报,2012-12-20002.

[11]杨祥珠,娄伟平,董家明.绍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气象服务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772-2773.

[12]张秀荷,郭洪杰,杨茂林,等.基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气象事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240,7242.

[13]王忠伟,潘新民,王胜兰,等.新疆城乡地区气象服务覆盖面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466-11467,11481.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7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www.133229.Com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3.3;S1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14.064

气象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主要面向社会和公众提供气象服务,而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倾向于农业生产及广大农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在许多方面都开展了丰富的气象服务业务,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县的四级机构组成,提供多样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天气预报、人工增雨、防灾减灾、农业专业气象等方面的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生产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气象部门要认真分析气象服务现状,改善工作方法、途径,与时俱进,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努力,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满足日益发展的农业气象需求。

1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业务有待提高

高质量的农业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天气预报的准确程度、精细化水平、时效性及预警能力都直接影响气象服务的水平。当前气象服务的主体仍然是以提供常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相对比较单一,这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生产及作物种类日益丰富的现代农业来讲,已明显表现出不适应,所以提高农业气象基础业务水平,提高针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以及异常气候的预报及评估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仪器陈旧,现代化程度低

近些年,我国的气象服务工作,在经济水平提高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先进的科技设备投入到气象台站,使得气象服务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各地的情况有千差万别,需要改善的地方仍很多,同国外先进的气象服务手段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农业气象服务方面,虽然能掌握大量的气候资料,但在同步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却存在不足,一些地区仍然存在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再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以及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许多地方还存在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的问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总体提高仍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

1.3创新研究方面发展不够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农业气象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子,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对农业气象研究时不能孤立的只研究一个方面,而是要把诸多因素进行通盘考虑,突破学科限制,进行大胆的创新,跨学科研究,在业务服务方面要进行大胆拓展,避免过多的低水平重复。全方位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农业气象学科与综合项目方面进行各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2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

2.1做好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动态预报

加大农作物发育期预报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完善综合观测体系,分阶段建立当地主要农作物发育期气象业务预报的记录系统,在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在动态预报方面,需大力发展长期有效的相关动态预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拓展普及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预报技术,努力发展机理性强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为指导农业生产和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

2.2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

气候的变化对于粮食生产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而粮食的稳定又影响到的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对于气象变化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气象部门要加强气候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做出分析和评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气象工作还要深入研究气候的变化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极端天气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的服务能力,为农业生产布局及种植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要不断提高农业气象信息在国家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中的地位。

2.3加强农业灾害的综合减灾能力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9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eJinaQigrassrootsweatherservicetheproductdemand,weatherinformationtransmissionchannels,popularscienceeducationpromotion,andlightningprotectionsafety,aswellastheanalysisofexistingproblems,thenputforwardthemeteorologicalandrelateddepartmentsatalllevelsofgovernmentalldutiesandsolvetheproblemandtheweatherservicesolution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Keywords: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meteorologicalservices;agriculturalruralfarmers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尤其是我旗的哈密瓜、棉花受天气影响更为明显),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基层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基层。因此,了解当前基层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基层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额济纳旗各苏木嘎查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基层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我旗各苏木嘎查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基层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基层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额济纳旗特有的哈密瓜成熟、棉花采摘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基层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额济纳旗人口少、土地面积大,居住分散,11.4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居住着2.5万人,包括3个苏木、3个镇、1个示范园区及13个嘎查。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有蒙古、汉、回、满、藏、土家等9个民族。旗境东西最长488.59公里,南北最宽处324.22公里。目前苏木嘎查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基层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基层已基本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额济纳旗苏木嘎查还没有得到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基层也没有。目前许多苏木嘎查配置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沙尘暴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基层,灌输到基层,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基层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基层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基层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基层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基层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基层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基层发挥的作用。

1.4基层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由于我旗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40mm,而蒸发量却在4000mm以上,很少有雷电交加的现象,因此,人们往往就忽略了这一环节。另外在基层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基层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基层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基层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我旗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基层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基层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苏木嘎查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沙尘预警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额济纳旗苏木嘎查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包括哈密瓜、棉花等主导产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沙尘预警预报监测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苏木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苏木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基层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沙尘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沙尘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局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把气象知识传播到中小学校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沙尘暴的管理力度

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这些成果为预防沙尘天气打下了基础,但真正要做到有风无沙,还需将天空的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出路。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抵御沙尘暴,减少沙尘暴带来的损失。

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所说,美国的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等地也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但美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的天地结合方面非常成功,每次强风到来之前,美国的气象部门就能够提前48个小时准确地预测出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强风经过的地区,对的耕地进行一次喷灌,使干燥疏松的土壤变得湿润结实,从而切断风沙源的供给,有效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王涛认为,中国的技术力量虽然没有美国雄厚,设施也没有美国先进,但我们在沙尘暴研究方面,也应该注意气象条件研究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配合,实现防治沙尘暴的天地结合。

表一:额济纳旗沙尘暴监测情况表

附件3沙尘天气基本情况

指标数值单位

tSp1.9547ug/

pm104.2315ug/

沙尘总浓度6.1862ug/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牧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我旗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苏木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气象公报内蒙古气象探测资料中心2004年1月

[2]额济纳旗旗志1997年

农业气象服务调研篇10

【关键词】“三农”气象服务意见

一、沛县地理位置及气候基本情况

沛县位于江苏省最北部,微山湖西岸,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位置,总面积1576平方公里,辖15个镇,共308个行政村,人口125万,经济总量居苏北前五强。沛县属季风暖温带陆地性气候,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节温度回升快,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早,冬季干冷雨雪少,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738.2mm,年无霜日260天左右,年平均雷暴日33天,最高年份达57天,属雷暴多发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县境内经常出现洪涝、干旱、暴雨、雷暴、大风、暴雪和冰雹等自然灾害。

二、沛县农业基本情况及近年来主要气象灾害情况

1.沛县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沛县认真贯彻“三农”工作的系列部署,紧密切合沛县实际,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工程为载体,落实政策、措施、服务,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县高效农业面积达100余万亩,高效规模农业种植和养殖所占比例全省第一;农民专业合作、农地股份合作、农村资金互助合作“三大合作”蓬勃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了农民素质、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了10万亩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万亩农业科技园、万亩设施农业观光园等“一区九园”为抓手,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沛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亟需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不断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沛县主要气象灾害特点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沛县气象灾害越发呈现出突发性强、频率高、强度大等特点,出现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雨等极端些天气明显增多,特别是2009年6月出现的强降雨、冰雹、龙卷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给沛县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给气象为农服务促进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三、沛县“三农”气象服务的现状

1.沛县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实施建设及落实情况

随着沛县经济的提升,沛县的气象事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以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目前全县已经建成了由一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8个乡镇自动气象站(其中8个雨温站、10个四要素或以上站)、一个土壤水分观测站、一个农田小气候观测站、一个移动气象站组成的气象灾害观测网;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和完善了气象服务网、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手机短信、96121、气象预警信息短信平台及电视、广播组成的气象信息系统;成立了由15名镇(区、场)气象联络员、300余名各村气象信息员组成的集信息、灾情收集上报、气象科普宣传为一体的气象应急队伍,成立了由水利、农业、保险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农村防雷安全小常识及住宅防雷装置设计指导图集,在农民中普及防雷安全教育,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从源头上加强了农村防雷安全管理。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加大对空中水资源的利用力度及时有效的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为沛县地区的抗旱保夏粮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之沛县基本建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和“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为主要特点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2.气象为“三农”服务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农业仍然是最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气象服务保障的群体,但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偏低,农村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偏弱,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不强,农村防雷技术服务的普及率仍然不高等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农业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

1.充分认识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施“三大战略”结合,大力推动“气象农业”研究

“人才强局”、“科技兴气象”和“拓展领域”是气象部门正在推进实施的三大战略。三大战略中人才是基础,科学是支撑,拓展领域是根本任务。要建立健全各类气象人才管理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突出培养气象为“三农”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要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大力推进“气象农业”研究。所谓“气象农业”是强调如何利用气象知识、气象信息、气象科学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研究的一个分支。靠科技指导农业生产,在把握气象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开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及夏季粮油产量预报和粮食产量预报。

2.坚持发展农业气象科技,努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现代化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设施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完善卫星遥感监测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预报等应用技术;坚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评估依托不同时效的数值预报产品、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充分运用卫星遥感监测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必要的社会调查实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灾前预估预警、灾中监测诊断和灾后评估分析;合理开发农业气候资源,积极组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生态改善、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分析,逐步推进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成果的业务化。

3.加快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速度

中小尺度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其灾害灾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当前气象监测网远不能满足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要求,应继续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随着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雷电灾害预警与防御问题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技术服务十分必要,在雷电灾害多发区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站,通过建立研究型业务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的科研开发,不断丰富农村气象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提高农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4.加强气象与部门间的合作,切实落实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

与发改、水利、水文、农业、国土等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包括水情、雨情、灾情等的信息资源双向、多向传递,共建农业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第一时间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农业气象资讯和灾害预警信息,以保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传到农村千家万户。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联合农业、国土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网中专门开设农民网校,提供农业、农业气象、农业科技、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网上课堂,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知识等。各级政府也要把气象服务“三农”工作摆在当地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气象灾害联防制度建设,真正把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和防御重点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10)1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