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十篇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十篇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5:26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崇德思想;干部道德教育;路径;先事后德;终极目标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Doi:10.13677/65-1285/c.2015.05.11

崇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尤其是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特质是道德中心主义的,泛道德主义、道德本位或道德至上的思想,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德性主义特质”[1]5。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历代统治者在人才选拔时都将“德”作为一条重要的取舍标准,在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路径方面,更是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这对现代干部道德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一、孔孟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尽管关于“德”字的古义众说纷纭,但在孔孟时代,“德”在多数情况下都表示“道德”。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共38次提到“德”字,其中6次表示行为、作风和品质,4次表示恩德或恩惠,27次表示道德,1次表示品质;[2]301《孟子》共37次提到“德”字,其中34次表示道德、好的品德,2次表示有道德的人,1次表示行为、品质。[3]435可见“德”在孔孟语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在孔孟看来,道德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个人而言,道德是个人修养高低的评判标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孟子・万章上》)对于治国而言,德治才是最合理、最有效的路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用道德诱导、用礼教整顿,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真心归服,这一治国之道也得到孟子的认同:“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表面上都是仁政,但有的以仁义的名义进行征伐,有的则依靠道德施行仁义,其性质是不同的,虽然都是使人臣服,但前者是被迫的,后者是心悦诚服。

道德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呢?这就是孔孟的崇德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有两次针对学生的提问对崇德的内涵及其路径作了扼要解释: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论语・颜渊》)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

以上两段对话中,孔子回答了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崇德和怎样崇德。在孔子看来,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是崇德;通过努力而在道德修养上有所获,就是崇德的主要路径。

孟子虽未言“崇德”,但他也有类似的表述,即“贵德”和“尊德”。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孟子・公孙丑上》)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孟子・尽心上》)

孟子言仁政,必须贵德尊士,让贤能各得其所,其中就隐含了“让贤”这一层意思。这与孔子赞“让贤”者为“至德”是一致的。

二、忠、信、义:干部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忠”和“信”是孔子道德思想的两个主要内容。《论语》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忠、信占了半壁江山。即便是概括得再简约一点,如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忠”仍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忠”呢?即对别人,尤其是对上级竭心尽力,这是人们立身行事、治国理政所需的重要品德。在行事上,只要做到忠信,便可行走天下畅通无阻;在治国理政方面,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与“忠”相比,“信”和“义”更是孔子时常提及的道德概念。《论语》中共38次提及“信”,24次提及“义”。“信”就是诚实不欺,“义”就是公正的道理和正直的行为。“信”和“义”对治国大有裨益,因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孟子也常忠、信并举,强调其作为基础道德的重要性,要求“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在孟子看来就是“天爵”(自然爵位)。至于“义”,《孟子》一书中出现达108次之多,其中98次指合于某种道或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孔孟崇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对现代干部教育仍有重要意义。现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远比古代要丰富。根据2001年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干部首先是公民,其道德教育自然要包括这些内容。但“干部”这一身份,要求其道德教育必须兼顾“官德”与“私德”。在“官德”方面,忠、信、义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忠,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信,即诚实可靠,不欺上瞒下;义,即正直不阿,公正合理。做到这几个方面,加上作为公民所应具备的“私德”(个人品德),干部道德教育才算完备。

三、“先事后得”:干部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樊迟曾问孔子,如何“崇德,修慝,辨惑”,孔子的答案是:“先事后得,非崇德与?”(《论语・颜渊》)何谓“先事后德”呢?孔安国注云:“先劳于事,然后得报。”[4]509杨伯峻译为:“首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不是提高了品德吗?”[2]130这里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是针对道德修养而言的,也即通过日常道德实践,使自己不断增强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可见,“先事后得”强调的正是道德修养的实践性。

现代干部道德教育更应该重视实践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道德宣讲(提高认知)必须与道德实践(规范行为)相结合,才是道德教育的最佳路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道德实践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实践平台,任何道德教育都是空洞的说教。干部道德教育更需强调道德实践。一方面,干部所受的道德教育并不少,但真正体现干部道德修养水平的并非口头上的仁义道德,而是干部的日常行为。事实上,对干部道德的监督和考核,也是就其行为而言的。另一方面,干部行为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不道德的行为负面导向作用巨大。因此,干部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课堂宣讲上,而是让其充分参与,“先事后得”,才能产生实效。

四、独善与兼济:干部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

道德教育的作用,小者可以提高个人品德,大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个人品德,有“独善”之意;推动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乃“兼济”之意。孟子认为能“尊德乐义”,便可自得其乐。所谓“尊德乐义”,须做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独善”与“兼济”,强调“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这显然是道德修养的路径。但不得志时可以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可以惠泽百姓,这显然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作用。

干部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干部道德在内容上由“官德”和“私德”两大部分构成,“私德”可具体化为家庭美德,如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等;“官德”可具体化为职业道德(为官之德),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刚直公正等。显然,“私德”涉及的是个体本身与特定范围内的特殊成员(如家人、朋友等)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而“官德”调节的是干部个体与广大民众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官德”与“私德”,虽分属于不同领域,但个人不能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一个有“官德”而无“私德”的干部肯定不是有德之人,反之亦然。再者,干部的特殊身份也不容许私人空间“失德”,否则民众便会质疑、失望甚至效仿。因此,干部道德教育,既要使干部能够“独善其身”,又要使干部“泽加于民”“兼济天下”。

五、德治与仁政:干部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孔孟道德的最高标准是仁,而以德治国正是仁的重要表现。季康子曾就治国问题请教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答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尚武之人,如羿善射,用舟师冲锋陷阵,可谓武力过人,但都不得善终;禹、稷亲自下地种田,终于得到天下,是尚德的结果。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霸道是被迫服从,定会有反抗发生;王道是心悦诚服,是长治久安。所以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强调德治,并非要削弱法治。关于“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问题,目前已有很多论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两者的效用不可替代,道德领域类的事情法律不便干涉,法律的效用也非道德可及。对于干部而言,依法施政重要,因为他能让百姓“口服”,但如能施以德治,让百姓“心服”,也同样重要。德治是基础,也是目标。因此,干部道德教育的基础在于提高干部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而终极目标是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泽加于民”,实现德治。

参考文献:

[1]肖群忠.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2

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就是人们所说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体发育成长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高峰时期。在此期间,大脑发育特别快,记忆力特别强,是每个青年求知求学的最佳时期。

青春期是每个青年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和建立的最佳时期。是做一个胸怀大志,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胸无大志,品德低下,无所作为的人?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同时,另一方面还应看到,青春期也是诱惑多多,难关重重,迷雾阵阵,压力大大,荆棘遍布的危险时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年,情绪激动性、偏面性大而缺少稳定性、平和性。情绪变化不定是处于青春期人群的共同心理特征。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心理压力的关键性时期,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别紧张的时期。

如何度过青春期,如何让青春期成为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和成熟的时期,是每个青少年面临的一大人生门槛和重要课题。

我的人生体验和愿向青少年提出的忠告是:要让知识丰满羽翼,让崇高驾驭成长。

你们知道,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青少年求知求学的第一要务放在“立德”上,就是怎样做人;第二才是“立功”,就是怎样做事。

古人一再强调的“三立”、“三不朽”,语出《左传》,清人管同表述得最清楚:“古之所谓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我们还可以加上“立业”。把立德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历代国学中的一贯原则。

我国最早文献《尚书》首篇《尧典》称尧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贤明君主;他所以威伏四方,万民拥戴,因为他德高望重。《舜典》称舜也是“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惇德允元,蛮夷率服”的明君。他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条原则,还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等正确主张。

大禹时期对各级官员提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等九条要求。这些都是当时的重要道德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别强调道德在人生中的作用,他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他还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观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他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之身,其德乃真;修其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溥:博,沛)。”这就明确指出:读书育德的目标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为人民服务。

孔子的名言“朝闻道,死可矣”证明他把道德当作人生最高的理想。他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追求培养道德是他读书求知育人的根本目标,因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的结合就是他所追求人格美的最高境界。历代儒学家又把它高度概括为:“温良恭俭让”。荀子提出“德”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儒家历来主张仁义待人,以德立世,以德治国。儒家经典《大学》提出正心、修身、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礼记·经解》中关于如何做人,有如下的话:“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做人处事,求知创业要超过六经的标准,只有伟人、圣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只是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人生的楷模。

要想真正做到治国安邦,天下太平,当然需要一大批具有“盛德”的领袖和精英。我们的先贤在《左传》中对“盛德“提出了18条要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以上这段话是吴国贤公子季札在观看了《周颂》、《鲁颂》、《商颂》等乐舞之后,联想到尧、舜、禹、汤、文、武等先贤的崇高品德所发的议论。可译成如下的现代汉语:“正直而不倨傲,委曲而不卑屈,亲近而不侵逼,远离而不怀二心,虽有变动而不邪乱,反复往来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使用资财而不用尽,心地宽广而不炫耀,施惠而不浪费,征收而不贪婪,静而不止,动而不乱,五音和谐,八风通畅,节奏有度,配合有序,这是有盛德之人所共有的。”

孙中山先生也主张以德做人立世,以德安邦治国。他提出的八德内容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韩非子·五蠹》曾这样比较德治和力治,“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后汉书·种岱传》对德治作如下的颂扬:“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和“科学发展观”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我们党和政府主张德治,科学决策,使国家长治久安,使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举措之一。

由于我国目前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当前有必要大力提倡中外前贤、仁人志士那种为民为国刻苦读书,道德自律、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的堕落,官员的腐败,都是不祥之兆,古埃及、古巴比伦、东西罗马的灭亡,前苏联的不攻自垮,其根本原因都是官员的堕落和腐败。抛弃人民者必将被人民所抛弃!杜牧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永远是历史兴亡的真理。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3

青年注重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当代青年在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上,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知行脱节。不能不说,当代青年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受了大量的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教化,然而,社会生活经验的不足可能使得这种教化事倍功半,对当代青年所进行的大量思想修养培养或仅仅浮于形式或者理论,学习之人是否对所学之事关注了足够的重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以及能否学以致用,这都极大得影响到对其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效果。其次,培养意识与环境影响。一方面,当代青年能否主动意识到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而又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当代的青年要从哪里学习以建设自身思想修养。当代的青年处于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道德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全球文化交融形成了文化侵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猜忌、欺诈、自私、等各种社会丑恶思想和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腐蚀其思想。特别是通信的便利,互联网的匿名和虚拟性,更给予各种别有用心的思想的传播扩散提供了便利。不少青年在不加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排斥传统文化,急于求成,追逐各种极端思想,只追求利益、金钱、名望,而不区分实现的行为和过程。相反,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的灿烂的文化瑰宝,却少有年轻人关注,现如今,能够知道《周易》与孔孟之道的人或许还有,但是能够解释其中含义的人已经鲜有,更何况去理解其中对人的教化精髓,并发扬光大。

2、以古为鉴

事实上,易于受到不利思想和因素影响,产生侥幸心理和拜金主义,其根本就是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不到位,对于这些情况,中国自古就有贤者不断教导人们要“贞吉”,也就是说,在面对各种不利和诱惑的时候,坚守自身高尚的修养,就可以得到美好的结果。当代的青年,应该静下心来,重新认识学习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髓,这对提高自身思想修养无疑是极佳的教材,更是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早在千百年前,便有人认识到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提出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修身”乃至“治国”。关于道德修养,追根溯源,要从《周易》说起。其《乾•文言》日:“君子进德修业”。指出君子增进品德修养是为了立业。看重人的品德,特别是君子的品德,是《周易》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系辞上》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指出《易经》是圣人用来提高德行、扩大事业的“法宝”。《周易》把“德”放在“事业”之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德的主张。[1]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同”、“节用”等墨家思想,教育人平等博爱,团结同心,清廉俭朴。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祖先的智慧结晶可谓不胜枚举,当代青年作为振兴中华,引领时代的骄子,更应以古为鉴,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传承并推动中华民族发展。

3、端正态度,学而不厌

当代青年处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容易受到各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诱惑,为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向古人学习,尊崇古人的礼仪之美,而从根源上摒弃现代社会的一些不正之风。《周易》对我国传统道德意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其就提倡人要尚谦、忠孝、仁义、贵节、诚信。[2]这就指导人们,培养高尚的思想修养,首先要具备这些高尚的态度和意识,此乃立身之本。尚谦指的是,做人要崇尚谦虚、谦恭、有礼貌,作为一个君子,一个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应该自觉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此可以使人信服、臣服;忠孝指为人要对他人,特别是对长者,要抱有忠诚和孝顺的态度;仁义指的是做人要怀有仁义的态度,“以己推人,视人若己,成人之美”,以此仁爱之心实现社会和睦,这一点甚至是现在也是人们难以普及并做到的;贵节指的是要抱有节约的态度,以俭朴节约为美,以挥霍浪费为耻辱,由此可以带来更多的财富;诚心则是我国自古以来最为推崇的美德之一,强调人们之间互相抱有诚心的态度,则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得到进步。从这几点古人所推崇的态度和美德上,不难看出,单单是通过个人态度的端正和坚持,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乃至于社会都可以因此而和睦和进步。同时,在努力端正和保持上述态度时,做到学而不厌,获得上进心和耐性,更能够为当代青年无论是通过学习培养自身思想修养,还是摄入知识技能,提高自身价值,获取社会成就,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青年是一个人满怀大志,准备成就一番事业的时段,在这个时期,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也会对其行为乃至日后的成就产生重大影响。借用《周易》中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为当代青年成就自身事业的过程中,完善并提高其思想修养,指导其正确获得成功。《易经》有乾坤二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说是体现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对应乾卦,象征“天”;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对应坤卦,象征“地”。学术界对于这二卦的解释仍有不同,本文则以乾卦中象征天的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比为青年人扶摇直上的事业进步,而将坤卦中象征地的君子厚德载物的精神比为青年人要具备的深厚品德和隐忍内敛。作为社会的未来,当代青年一方面要自强不息,勇于进去,敢于以王者的地位为目标不断进取;另一方面,又要具备大地一般的深厚品德,懂得以忠臣的身份辅佐和包容他人。做到这样,可以在取得成就时不骄傲自满,在面对挫折时不丧气嫉妒,从而成就一番事业。

5、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周恩来精神

大学生党员是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的新生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要求,“高等学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的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近几年来,在高校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不断重视下,大学生党员比例显著提高。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价值、道德观念等发生的深刻变化,都会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性修养是指党员依照党章的规定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在政治思想、道德、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定永远存在的,它需要党员在后天长时间的刻苦锻炼和修养才能够获得并保持。大学生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能否发挥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关键看其是否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中还存在着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教育精力投入不足、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单一等诸多不足。用周恩来精神感染、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党员,是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新思路和有效途径。

一、周恩来精神的内涵

周恩来在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奋斗历程中,始终自觉坚持党性修养,把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极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周恩来精神。胡锦涛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把周恩来的精神概括为“六个始终”和“六个集中表现”,即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界对周恩来精神界定的研究一直在深入,黄明理综合不同的表述,将其理解为:“周恩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工作作风等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的价值理念,其核心和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何种概括,都体现了周恩来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目标的一致性。

二、用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现实可行性

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周恩来精神的概念已于1998年2月,在江泽民同志的《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得到了官方的及时确认,在学界和民间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和认同,周恩来精神教育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弘扬周恩来精神,用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具有诸多优点。

1.周恩来精神扎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中,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思想基础

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文明与进步的集中体现。有着五千多年历史和文化的中华民族,培育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周恩来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周恩来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而且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高尚境界。周恩来精神博大精深,其无限忠诚、甘当公仆、无私奉献、求真务实、谦虚谨慎等精神正是对中华民族民为邦本、重公轻利、廉洁奉公、崇实黜虚等精神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周恩来精神,极易被大学生党员深刻理解并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发挥出巨大的教育力量。

2.周恩来精神与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价值取向完美契合

“为什么说周恩来是一部党性修养的大书呢?因为讲党性修养,毛泽东有‘老三篇’做代表;刘少奇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呢?就是他本身。这是大写的代表作。周恩来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是说不尽、道不完的。”[4]在事业观上,周恩来以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追求和献身为一生的精神支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在工作观上,周恩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他举重若轻,日理万机,既协助毛泽东主席总揽全局,治国理政,又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兢兢业业地抓好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在政绩观上,周恩来几十年如一日地心里装着人民,为人民谋利一生,从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到心系贫困地区面貌的改变,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利益观上,周恩来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廉政清明,他不仅从严律己,而且严格要求亲人。周恩来的一生把党的性质、宗旨、思想作风等完美地展现了出来,是当代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光辉楷模。转贴于

3.周恩来总理饱满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

胡锦涛同志指出:“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周恩来既具有成为伟人的伟大举动,也有众多深入基层、贴近普通老百姓,让人倍感亲切的感人事迹。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周恩来精神时,能够感受到其巨大的榜样力量,而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厌烦排斥心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赞扬的,周恩来“崇高的精神和人格,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里”。

三、用周恩来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目前,大学生的党性修养教育从写入党申请书开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及入党后仍然反复进行教育,虽然在教育中反复强调党性修养的重要性,但收效一直不佳。少数大学生党员入党前后两个样,党性意识淡化,缺乏奉献精神。如何提高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教育的效果,一直是学者们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深入挖掘周恩来精神对党性修养的巨大塑造力量,让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教育收到实效。

1.弘扬周恩来的无限忠诚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

党员党性修养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政治修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为核心内容,是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大学生党员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周恩来的一生就是树立崇高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一生。年少时,他东渡日本,西赴欧洲,寻求救国真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周恩来在思想上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飞跃,他郑重声明:“我认的主义是一定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扬奔走”,为了“共产花开”、“赤色的旗儿飞扬”,宁愿牺牲一切。此后,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还是新中国建设中遭遇的重重困难,都没有改变他对信仰、对理想、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弘扬周恩来的无限忠诚精神,就是要教育大学生党员以“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坚定政治立场,决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学习周恩来的公仆精神和奉献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修养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道德状况会对周围学生带来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要发挥好先进性,大学生党员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到以德服人。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周恩来精神”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道德精华和民族性的道德精华的高度统一。周恩来在一生中始终摆正与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公仆。1946年10月,他在上海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的会上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象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周恩来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没有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戚朋友谋过半点私利,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人民。

同时,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一致的,他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楷模,是社会道德修养的典范。学习周恩来精神,能激励学生党员提高道德认识,坚持高尚的道德追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诱惑,自我磨练,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3.践行周恩来的谦虚谨慎和求真务实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能力修养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5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研究部机关先进性教育活动党课的第三讲讲道德。讲道德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活到老、追求到老、修养到老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道德问题涉及面很大,包含内容非常丰富,有关论述和要求也比较多,下面,我着重从一些基本方面和理性层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必须明确新形势下加强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当前,无论是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来看,还是从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现实需要而言;无论是从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来看,还是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而言,都显示出新的形势任务对加强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崇高的道德追求是实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以德治国是在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讲话中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升华,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和创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以德治国,就是党在领导人民治理国家过程中,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作用,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重要的思想保证。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集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关键是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因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处于特殊的地位,肩负着治国的历史使命。党员干部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地位和形象,关系到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能否得到根本好转,关系到以德治国方略能否得到有效推进和实施。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十分突出官德的作用。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我们常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也说明了官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在站在以德治国的高度,加强道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去激励人、感召人、带动人,为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贡献力量。

(二)崇高的道德追求是加强党性锻炼的要求。这个问题实际上讲的是德性和党性的关系问题。党员干部讲道德或其德性,解决的是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这些都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也就是她的人民性,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那种性质。我们常说,衡量一个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主要是看他有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一点上看,党性和德性是一致的。党性是以德性为基础的。如果一个党员干部不解决好怎样做人的问题,没有德性,那也就不可能有党性。只有首先做个好人,做个道德高尚的人,然后才能谈得上做个好党员、好干部。最近,中央颁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凡被批准逮捕的党员一律,它说明一个党员如果蜕变成一个罪犯,蜕变成为一个坏人,那他也就失去了做党员的起码资格。反思近几年犯错误的党员干部的教训,大都是先由德性的丧失而后才走向党性泯没的。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强调加强党员干部德性的修养和锻炼尤为重要。要求我们每个同志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确立崇高的道德追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德性升华为党性,努力成为一名讲道德、讲党性的党员干部。

(三)崇高的道德追求是党员干部立身做人的根本。德是治国之本,也是为人之本,是党员干部立身处世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现实中,有的人解决的好,就成为德高望重之人,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仰慕;有的人解决的不好,就成为缺德之人,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当前,党员干部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干扰越来越多,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加大了其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渗透力度,开放带来的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所难免,小平同志说: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必然带来思想道德建设的开放性;从国内环境来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发生相应的变化,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追求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如何保持道德上的纯洁性,是当前摆在我们党员干部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和干扰越大,越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道德意识,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严守自己的道德防线。现实生活中的不少事例表明,一个道德情操高尚、思想境界高的人,是能够抵制各种诱惑,经受住各种考验的。他们总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检点、警惕自己,自觉地按规章、准则办事。一个思想品质低劣,不能自省、修养差的人,一旦机会来临,就会头脑发昏,手脚发痒,难以自持,在自以为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越出雷池。事实上,道德和不道德之间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一时之迷,有的道德定力差的人就是因为这一念、一步、一时而搞得身败名裂,弄得一失足成千古恨。只有确立崇高的道德追求,经常锤炼自己的人格,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才能使我们逐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确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必须明确道德建设的基本问题

确立崇高的道德追求,首先要弄懂道德的本质和特性、核心和原则、规范和要求等一些基本问题。否则,我们讲道德就不知所云,不明所求。

一道德的本质和特性

所谓道德,指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古代,道指行为的原则,德指行为的效果,把道与德作为一个概念首先使用的是荀况,他认为人类的行为要合于理、据于己、利于人、合于群。我们所讲的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主要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忠诚老实、尊重科学等,还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这些组成了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道德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具有阶级性。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意识形态不同,则道德标准、道德评价、道德要求不同。所以,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二是具有示范性。道德观念一经形成便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示范导向作用。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道德的示范性更加显现,良好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巨大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感染群众。三是具有激励性。道德的重要作用是抑恶扬善,弘扬真善美有利于激励人们追求健康美好的东西,自觉抵制各种诱惑,远离丑恶现象。四是具有规范性。道德是规范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行为的,比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明确的规范性,是每个公民的道德守则和行为依据。五是具有约束性。一般认为,法律是强制性道德,道德是非强制性法律,这说明道德和法律既区别又相互联系。凡是法律所允许的,也是道德所提倡的;凡是法律所禁止的,也是道德所谴责的。但道德的提倡和遣责的行为范围较法律允许和禁止的行为范围要广泛的多。道德的作用不是通过强制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道德的约束手段来达到目的。

(二)道德的核心

大家知道,核心是指一个事物的最主要的部分,是一个事物的灵魂,居于一个事物的中心处于决定地位。道德的核心,就是道德的本质涵义,是道德建设的灵魂,决定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方向,它的实质是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世界上各种对立的道德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归根到底表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又强调: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讲道德,确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就要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核心来进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主要包含三层基本含义:一是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对人民负责;二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三是热爱人民,无私奉献。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和道德准则,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工作中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处处为基层官人民着想,竭尽全力为官人民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情为人民所系、权为人民所用、利为人民所谋,

(三)道德的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也包含着三层涵义:集体利益的首要性、个人利益的正当性、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性。也就是说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社会整体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尊重个人正当利益;当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使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整体利益。集体主义原则既是对普通群众道德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对党员干部而言,在道德建设中更要以更高层次的要求来衡量自己,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断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坚定不移地践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

(四)道德的基本规范

道德规范,是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公民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我认为,作为机关党员干部应该以下面五种道德规范约束言行:一是公忠爱国。公忠爱国是我们政治机关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内在精神支柱。在传统道德规范中,公忠就是要求人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要求在公与私的关系上,要克制、放弃个人的私利,去谋取公家的利益,要克已奉公。这种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公忠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核心。我们今天所讲的公,是指共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是指人民的根本利益;忠是指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就是要把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追求、内心的自觉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动力,自觉做到夙夜在公,积极奉献,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最大的贡献。二是爱岗敬业。就是要对所从事的政治工作热爱和崇敬。它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客观要求。要有达观的敬业精神,充满对政治工作岗位和职业的感激和敬意;要认真负责,勤奋努力,在工作中有所建树,有所作为。三是廉洁自律。要牢固树立以廉洁为最大美德的观念,自觉用党纪政纪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经常进行自我检点、自我陶冶,以党性原则作对照,指导约束自己的言行。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始终保持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四是率先垂范。我们机关党员干部的道德风貌如何,直接影响到全院道德风尚的好坏。所以,机关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非常重要。要求我们一定要修德以正身,凡是要求基层做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道德建设中积极发挥表率作用。五是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要求,也是每个党员干部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求真务实,就是从实践党的路线的高度,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进而在作风上克服形式主义、,养成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因此,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老老实实、扎扎实实、踏踏实实,以求真务实、务求实效的作风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确立崇高的道德追求必须明确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途径

崇高的道德和高尚的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的修养和锻造形成的。所谓修养,修是指锻炼、整治、学习和提高;养是指人们培养、教育和熏陶。道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教育的过程和功夫。我感到,加强道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在方法和途径上要坚持三个统一:

一坚持认知和践行相统一

认知与践行相统一,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这共产主义道德的本质特征之一,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在道德品质构成中,道德认知就是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就不可能形成某种类型的道德品质。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讲,建立良好的道德认知,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切实提高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其次,要学习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和道德原则规范,明确道德修养的目的、方向和原则,真正弄清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从而为确立崇高的道德奠定正确的认识前提。当然,在道德修养中,仅仅有主观认知是不够的,道德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实践性。把道运用于社会实践就是德。检验有德无德、大德小德的标准仍然是实践。人的道德品质,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离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去空谈所谓修养,是不可能提高道德品质的。实践是人们养成道德品质的源泉,是培养锻造道德修养的最好学校和广阔天地。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身体力行,躬身实践道德规范,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统一

自律是依靠自己内心已有的道德信念所进行的自我约束;他律是依靠外在力量进行的强制性约束。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统一。道德建设重在自律,重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这是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是一种自律行为,即能自我调控、自我约束的行为。只有这种道德自律,才能使党员干部自觉地履行好职责,才能经得起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最终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人格力量。我们倡导道德自律,但决不能把道德建设完全建立在人人能自律的良好愿望上。实践证明,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维护也离不开他律,离不开制度建设。对于那些私欲心强的人来说,强调自律作用往往效果不十分明显,这就需要采取法规调节这种强制性的硬性措施作为重要补充。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现有的道德水平上,道德自律有时必须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化,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丧失德性的人,更需要依法作出处理。同样,在党员干部道德建设中,也需要靠党内的纪律和制度作保证,自觉把内在自律与用法规制度他律结合起来,努力运用法规的力量强化党员干部行为约束的力度,以此来增强党员干部用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自觉性。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崇拜;教师修养;人格魅力

一、学生崇拜心理特点分析

1.崇拜现象

崇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需要,特别在青少年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众多青少年学生对某教师产生极度崇拜,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良好个人修养。教师良好的个人修养:包括气质、学识、言行、观念、处事方式等优秀品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去尊敬、钦佩或崇拜,并会当作榜样或偶像目标去模仿与追求。

对学生来说,楷模可分为榜样和偶像。前者指教育者给学生树立的模仿对象;后者指学生自己主动寻求的模仿对象。由此可知,青年学生心中的榜样与偶像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崇拜意为尊敬、钦佩,表现为对英雄或杰出人物的敬仰和敬佩。青少年学生崇拜偶像,主要是由于偶像身上具有的优良品质以及偶像所具有的杰出能力和作出的突出成就与贡献。这也反映出青少年学生在当今众多名人与杰出人物中选择他们的偶像时,并非完全盲目追求“时尚”,他们在意识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认为,偶像能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极大的支持,成为他们模仿与追求的目标,当他们受挫时,总能在偶像身上找到动力。因此,在对青少年学生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对他们的崇拜心理加以重视,并能考虑如何引导十分关键。

2.体育课教学特点

体育课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掌握健身运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过程。体育课具有典型互动性强的教学特性,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模仿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师生间相互认识更为深刻而客观。

通过自身对体育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认识,体育教师通过示范、讲解、纠错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运动技能,通过多种方式的竞赛,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提高学生良好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体育学科不但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有广阔的外延性。在学生向教师提出与体育健康有关的问题时,我们都应做到有问必答。体育课教学是否能实现所要求的教育目标,关键在体育教师的修养。

二、教师个人修养与应塑造的人格魅力

1.塑造品德魅力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为主线进行健康教育的。教师各种思想意识一般不太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的实际行动中表露出来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学生的监督并被学生所模仿,会在学生身上直接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并可能影响到他们一生。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纲要》的精神和教师职业要求条例,努力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并通过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不失时机地表现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意志品质,使学生在教师身上看到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优良品质,在同学中树立榜样。

2.塑造学识魅力

今天的体育教育已不是简单教会学生一两项运动技能,增强体质,而是含运动技能、体育与健康理念、品德修养、身体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这一多维目标的确定,使体育的外延更大,兼容了心理、环境、营养、医疗卫生、社会等多学科内容,这无疑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原有的知识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进行知识的再积累,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使学生掌握体育、健康、保健等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验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实践课教学中,学生经常提出一些关于提高运动技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及关于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给与科学准确的解答和引导,学生就会产生信服感,由此对你在教学中提出的要求、指令,他们会认真执行,也必将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

3.塑造技能魅力

(1)塑造运动技能魅力。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教师产生信服感。教师的讲解、教学手段、练习方法、观察动作要点与分析、动作纠错、因材施教等与教师自身运动技能的掌握、实践经验和切身体会是分不开的。而且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单是教学,还有组织指导课外体育活动与综合运动训练。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但要专一还要多能。注重自身体育运动技能的保持和提高,延长运动生命,适应教学、训练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7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有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为了抢占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质。首先我们要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要能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很快地成长、成熟乃至成名,就得有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立场和崇高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经商、下海盛行的潮流下,两袖清风的教师没有一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很难守住三尺讲台的。

其次,要有热爱学生、晦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培养出的学生不合格,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不热爱学生,不管其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口号喊得多响,都是空话。再次,要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合而行其身不正,虽合不从。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忠厚的师长,同行心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

毋庸置疑,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气已初步形成,但社会偏见依然存在。部分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受到挫折就泄气松劲,碰到困难就消沉丧气,这是专业思想不牢固的典型病症,是教师成长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我们必须克服社会、自身的种种干扰,努力寻求科学的途径与方法,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心理品质素养,学识修养和能力修养促使自己成为现代社会,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德艺双馨的教育家式的教师。我认为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帮助自己理解师德要求的深刻意义,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品德完善不能脱离社会闭门修养,必须向先进模范学习,学他们的事迹,总结提炼他们的优秀品质;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他们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思想;向学生学习,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最后,我们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把自己的工作、生活与整个社会大舞台联系起来,认识职业价值,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8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有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为了抢占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质。首先我们要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要能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很快地成长、成熟乃至成名,就得有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立场和崇高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经商、下海盛行的潮流下,两袖清风的教师没有一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很难守住三尺讲台的。

其次,要有热爱学生、晦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培养出的学生不合格,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不热爱学生,不管其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口号喊得多响,都是空话。再次,要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合而行其身不正,虽合不从。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忠厚的师长,同行心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9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有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为了抢占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质。首先我们要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要能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很快地成长、成熟乃至成名,就得有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立场和崇高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经商、下海盛行的潮流下,两袖清风的教师没有一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很难守住三尺讲台的。

其次,要有热爱学生、晦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培养出的学生不合格,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不热爱学生,不管其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口号喊得多响,都是空话。再次,要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合而行其身不正,虽合不从。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忠厚的师长,同行心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

关于崇德修身的心得体会篇10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更是一个人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要有素质更高的教师队伍。为了抢占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我觉得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素质。首先我们要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要能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很快地成长、成熟乃至成名,就得有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立场和崇高精神。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经商、下海盛行的潮流下,两袖清风的教师没有一种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很难守住三尺讲台的。

其次,要有热爱学生、晦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如果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培养出的学生不合格,就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不热爱学生,不管其为人民服务、xxxx口号喊得多响,都是空话。再次,要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教育是心灵塑造心灵的艺术,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应成为教师成长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品质。孔子说:其身正,不合而行其身不正,虽合不从。教师如能身体力行,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就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成为学生心目中忠厚的师长,同行心中真诚的朋友,家长心目中可信赖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