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十篇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十篇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5:56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1

关键词:变电站;环境噪声;优化控制;声屏障

中图分类号:tB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2-0014-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居民人均用电量的逐年增加,部分变电站逐渐处于城市中心或人口密集区,造成变电站与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的矛盾不断增加。变电站或配变噪声扰民现象,尤其是在夜间超标问题日益突出,噪声投诉和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必须治理变电站的噪声污染问题。

在变电站与环境敏感点之间设立声屏障就是一种常用的噪声治理重要方法。但设置声屏障,设置的高度、宽度都是电力设计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声屏障高度、宽度不够,就达不到降噪效果;如果声屏障过高、过大,又会增加工程费用。本文利用“变电站环境噪声优化控制仿真分析系统”优化噪声治理方案,帮助获取最优的声屏障设计方案,提高噪声控制效果,避免噪声控制过程中的盲目性,为城区输变电项目的设计、噪声治理提供快捷有效的设计参考。

1“变电站环境噪声优化控制仿真分析系统”简介

运用噪声传播的理论,研究噪声传播机理和衰减模式(几何发散衰减、大气吸收衰减、地面效应衰减、声屏障衰减、树叶传播衰减、房屋群衰减等),通过对变电站环境状况研究和数学模型建立,开发的变电站环境噪声控制优化仿真分析系统,该软件具有如下特点:

①以点、线、面及空间等形式对变电站及周边复杂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噪声分析。

②在场景建模和三维场景漫游等方面以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与输出。

③与国外软件相比在可视化合优化计算方面有较大提升,包括建模场景、屏障高度优化计算、多方案比选功能、展示衰减曲线、空间平面和等值面输出功能等。本软件与国家环保局推荐的噪声预测软件Cadnaa和现场实测结果的进行对比,前者与Cadnaa的计算结果基本接近,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说明该软件的实用性。运用该软件对现有多个居民投诉的变电站进行了模拟分析,综合考虑技术和成本等多因素,对噪声治理方案实施治理效果优化计算,快速选取最佳方案,为变电站噪声治理和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2噪声治理方案的优化

某110kV变电站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变电站内两台主变噪声分别为73.2dB、71.4dB,变电站厂界外有三栋民房,房子高度均为3.5m,屋顶接收点位高为5m。加隔声屏障前,实测三个接收点的夜间噪声值,见表1。

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该变电站适用于

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标准》的1类标准,夜间厂界噪声必须低于45dB。因此在治理前该变电站厂界的夜间环境噪声超标,需进行噪声治理。现计划在2号主变旁边加一个声屏障如图1所示,要将三个接收点的噪声都控制在45dB以内,必须将声屏障高度确定在4m以上,为确保治理效果,在工程实际中可考虑加到5m。

3多方案优化比选

为了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治理效果理想,达到环保标准,施工成本相对较低的方案,在制定噪声治理方案时,就需要进行多方案优化比选。同时环保管理人员也可通过多方案比选,对不同治理厂家的方案进行技术监督,预测是否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对治理费用进行预估,减少可能的工程费用虚高问题。

现以另一110kV变电站为例进行分析说明。该变电站平面原布局图如图1所示,变电站厂界外共有三户居民,设为三个接收点,根据声功能规划,该区域属1类声环境功能区,应执行的标准为:昼间55dB(a)、夜间45dB(a)。变电站内两个主变的声功率级a声级及治理前3个接收点噪声大小,详细见表2~3。

从表3可以看出,治理前接收点1~3的夜间环境噪声均超标,需要设置声屏障来治理变电站噪声污染。因此,设计单位提出了三种声屏障设置方案,其平面布置图如图2所示。三种方案的声屏障信息见表4,变电站周边民房信息见表5,利用方案比选功能,得到的信息见表6。

由表6可知,在噪声治理效果方面,若实施方案1或2,治理后的环境噪声都低于45dB(a)的夜间环境噪声标准限值,都能达标;若实施方案3,接收点2的环境噪声将达45.9dB(a),超过45dB(a)的夜间环境噪声标准限值,不达标。从施工的成本来看,方案3的价格最高,达29.75万元;其次是方案1的价格,达22.75万元;方案2的价格最低,达22.40万元。相对而言,选择方案2较为合理,治理效果也最好。

4结语

应用“变电站环境噪声分析及优化控制仿真系统”软件模拟预测变电站的厂界噪声,应用于变电站噪声优化控制领域:

①可以利用软件快速、准确地进行变电站敏感点噪声预测分析;利用软件进行特定方向噪声趋势分析、噪声平面分布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

②利用软件优化变电站内声源和建筑物的布局。

③软件从点、线、面等多角度分析研究变电站噪声,用于噪声治理方案的优化、噪声治理方案的多方案优化比选,在变电站规划设计初期,合理安排站内建筑物与主变,降低工程后期带来的噪声污染,为控制和治理噪声提供依据。

④在运行变电站噪声治理中,建议采用本软件对治理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计算评估。变电站环境噪声控制优化仿真分析系统软件对于更复杂的场景,其他声源不能完全等效为点声源,建议今后加入更为复杂的线声源和面声源模型。

参考文献:

[1]孙胜涛,王爱华,石岩.两座城区变电站噪声超标的现场治理[J].变压器,2010,(7).

[2]苟旭丹.城区变电站噪声分析与治理[J].四川电力技术,2012,(6).

[3]曲友立,南泥沟(慧祥).110kV变电站噪声控制[J].电力环境保护,2008,(5).

[4]陈秋,李振海.变电站噪声防治方案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2006,(3).

[5]罗超,查智明,潘娟琴等,变电站主变噪声的距离衰减特性[J].电力科技与环保,2013,(2).

[6]徐禄文.户外变电站噪声预测及优化设计控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3,(1).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2

1南方电网五省区110kV变电站标准设计要求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一体化管理工作推进的要求,公司组织五省(区)电网公司、有代表性的地市供电局及设计单位规划计划专业技术人员起草110~500kV输变电工程标准设计要求及可研深度规定。标准化设计及典型造价有效的指导了南方电网公司110~500kV输变电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开展,规范了报告编制内容,加强110~500kV输变电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确保项目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除了110~500kV输变电项目相应的规范文件外,作为配电网设计的指导要求,还应当遵循以下两个主要的设计规范文件:①35~11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2005);②35kV~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DL/t5216-2005)。

在《110~500kV输变电工程标准设计要求及可研深度规定》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求110kV变电站在总体布置上,必须要实现变电站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功能,实现变电站全过程、全寿命周期内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首先是在建筑风格上,总体体现工业性产品或设施的特点,提倡工艺简洁、施工方便、线条流畅,与环境协调,遵循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典型设计总体原则。长期以来,由于变电站建设一直采用的是非标准化设计,不同的电力设计院采用的是不同的土建布置和建筑设计方案,最终导致外立面形态各异、建筑设计颜色及构造与变电站周边建筑环境不协调,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的110kV变电站建设,还有部分位于旅游风景区的110kV变电站建设,常常成为破坏周围环境的制约性因素。

2110kV变电站地质勘察及总平优化要求

2.1变电站站址的选择

变电站站址选择应充分考虑站用水源、站用电源、交通运输、土地用途等多种因素,重点解决站址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变电站站址选择应充分考虑站用水源、站用电源、交通运输、土地用途等多种因素,重点解决站址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110kV变电站选址应当进行现场踏勘。依据系统部、变电一次、变电二次、地质勘察等不同的专业所提供的资料,汇总当地的土地、住房建设、建管单位、林业、农业、规划等政府部门的意见,土建设计人员会同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初步确定几个变电站选址方案。在进行现场踏勘之后,就要对几个站址方案进行比选。在进行方案比选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必须要明确有无不良地质情况,比如地下溶洞、滑坡、坍塌等情况,特别是部分古滑坡,由于其隐蔽性较强,所以较难发现,一旦站址确认,需要花费较大精力进行变电站站址地质处理,增加了变电站造价。②原则上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的站址方案,如确实因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能提供一个站址应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作详细说明。在进行变电站站址比较选择以及站址备选方案上报时,为了避免出现单一站址的情况,需要进行多重考虑。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设计单位为了节省前期工作成本以及勘察费用,只选择一个方案进行上报。最终出现站址征地等疑难问题时,则必须挪移站址,造成费用增加的情况。

2.2总平面布置附图要详尽

总平面布置附图要详细说明站址具体位置及地貌、站址用地性质及有关批文办理情况、总平面布置方案、参与何种典设方案、围墙内用地面积及总用地面积、总平面布置情况、进站道路方案、大件运输方案、站址场地自然高程、场地设计标高,100/50年一遇洪水位,是否受内涝影响。站区设计要包含土方平衡情况、边坡处理、排水设施。建筑布置要点要列明主要建筑及相应建筑面积。建筑结构竖向布置要说明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户外设备构支架结构。此外还要包含地基处理方案、供水水源方案、排水方案、消防设施布置方案、通风方式等。

2.3建筑材料的选择要符合要求

针对当地气候环境以及防风及抗腐蚀要求进行建筑材料的优化选择,并采取抗风抗腐蚀建筑结构,并在地质勘察时增加对水质分析的要求。鉴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牢固性和耐久性的特点,一直以来变电站建设都选用混凝土作为变电站土建的主要建筑材料,并且土建结构设计人员对于标准化混凝土建筑材料的使用更为熟悉。但是在沿海环境,特别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广东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以及海南电网公司,这三个省网公司所属的大气环境气候为海洋以及热带气候,大气环境因素对于混凝土建筑材料的破坏作用更为严酷。而在贵州以及云南两个省网公司管辖区域,110kV变电站建设的土建部分材料选择及设置对于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相对考虑较少。部分变电站设计未考虑相应的防腐要求,没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特性来选择建筑材料,一味的使用混凝土材料,许多地区的变电建筑出现了混凝土开裂、钢筋被当地水土腐蚀,发生锈蚀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在标准化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中,增加了关于地质勘察中对水质分析的要求。在进行变电站选址以及地质勘察时,需要进行地下水抽取以及水质分析,并检测水质及土壤的腐蚀性,出具相应的土质及水质分析报告,以备变电站土建设计人员进行参考。根据技术需要,地质勘察单位需要委托专门的水质监测站对水源水、饮用水的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出具水质检测报告。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情况等则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基础防腐等级,而水源的水质、水量情况则影响变电站用水条件,涉及到变电站将来的生活以及生产用水是否可以使用井水或者当地用水,或者必须另外接入自来水源等。在进行110kV变电站的总平布置优化及建筑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当地的特殊气候环境和水质情况,除运用标准化设计意外还要充分考虑各种环境因素,诸如土质、气候、湿度、环境pH值等,采用多层次防腐基础设计,比如设置沥青层隔离层、使用抗硫酸盐水泥等措施。

2.4变电站总平优化设计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

变电站总平优化设计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因素相结合,与变电站周围建筑群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不应给给周边居民活动带来安全隐患。传统的110kV变电站大多建在一些无人居住的市外郊区,但是随着区域内用电负荷的增加,110kV变电站正在逐步向着城市中人员居住密集的地区迁移。这样110kV变电站选址则必须考虑当地的社会环境及周边区域的人员及居民安全。特备是在人流量较大、交通便利、商业发达的地区,110kV变电站的间隔出线以及路径走廊设置都对于当地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110kV变电站标准化设计的内容深度要求中,增加了关于安全距离及反措的相关要求。在进行变电站选址以及地质勘察及总平布置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变电站对于周边居住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居民区的影响。在110kV变电站的建设区域内,要注意变电站内部建筑的平面布置,使得变电站建筑布置要满足与居民楼之间留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满足消防安全的规范要去。在进行平面布置和设计时,需要设置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加高围墙避免居民攀爬等情况出现,从而给变电站安全运行以及居民人身安全造成威胁。比如说,一般变电站可以允许变压器布置离建筑墙5m,但是如果必须这样进行变压器布置时,要将墙外的设备增高3m,在墙外的两侧各3m的范围内,不能开设门窗或者面积较大的洞口,以避免安全问题。

2.5针对在城市范围内的110kV变电站,需要电缆布置

的优化

部分改建或者扩建的110kV变电站,在进行间隔扩建时候如果电缆的防火处理不足就容易造成安全隐患。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部分原先处于郊区的110kV变电站逐渐变成了居民区,而相应的架空线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变更为电缆。但是部分改造项目的电缆防火处理不足。因此在最新的变电站电缆设计上,增加了防火处理的要求。在110kV变电站总平面优化时内还可以使用防火隔板、喷涂防火涂料、耐火三角等方法对电缆进行相应的防火和阻燃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电缆发热造成的安全事故。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3

关键词:变电站数字化ieC61850标准升级改造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094-01

数字化变电站是国际电工组织公认的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智能电网系统建设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具有信息数据的统一化标准,实现了不同智能ieD电子设备间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操作。其通信模型集成统一,信号传输实时准确,大大降低变电站的综合运行维护费用。故,对常规变电站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技术要点进行研究分析,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意义。

1数字化变电站组网方案

常规变电站按照ieC61860变电站标准的要求,基于完整的三层(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两网(站控层网、过程层网)结构型进行全数字化改造。由于数字化变电站其数字信息通信网络集成化程度较高,ieD设备间数据的传递与共享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通讯规约的统一转换。为了确保数字化变电站网络通信的实时可靠性,站控层与间隔层间的网络组网方式应按照冗余以太网架构进行组网,且其数据传输速率应不低于100mbps。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网络宜采用双星型结构,并采取双网双工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提高网络冗余度,实现网络无缝切换,确保站控层各种监控工作站、五防工作站、远动工作站、服务器数据库间数据信息的实时可靠通信。站控层与间隔层网络主要传输mmS和GooSe两类信号。过程层与间隔层间数据信息通信网络主要采用GooSe和SV两类信号进行传输,通过GooSe信号网络的双网双工运行方式,确保同ieD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无缝通信共享。如220kV湾塘变电站共有220kV、110kV、10kV三个电压等级,其站控层采用双网星形结构的组网模式,而间隔层分别以220kV和110kV两个部分的测控、保护、故障记录等ieD设备装置进行子网组建,经GooSea网和GooSeB网接入到站控层中。

2常规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技术要点

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新型现代化变电站。

2.1基于ieC61850标准进行统一集成建模

建立基于ieC61850标准的集成统一通信网络,是常规变电站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的重要保障基础。各种支持ieC61850标准的ieD电子设备将取代非ieC61850通信规约的产品,进而实现间隔层中不同ieD设备间数据信息资源的实时享。站控层中,通过支持ieC61850标准的后台软件、实现各类监控工作站与间隔层各ieD智能设备统一通信,进而建立满足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确保变电站安全可靠的运行。

2.2设备操控的智能自动化功能实现

对于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过程层设备,如断路器、隔离刀闸等一次设备暂不具备数字化输出功能。因此,在进行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中,需对其进行数字化接口改造,采用就地安装智能操作箱,对设备相关数据信息数字化处理并经过GooSe数据通信网与间隔层中测控、保护等电子设备进行通信。从而实现断路器、隔离刀闸等过程层开关设备的就地智能化处理,确保与相关二次设备的实时通讯和控制,进而实现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操控。

2.3数据采集合并单元实现模拟量分散采样

数字化变电站采用电子式互感器(eCt、eVt)采集现场数据信息。而由于待改造常规变电站系统中采用传统互感器,其模拟量无法直接接入数字化系统,需对常规变电站互感器进行升级改造。采用模数转换模块转换后接入基于ieC61850标准的mU合并单元,对常规互感器所采集的模拟量进行采样,并实时转换成对应的数字信号,且严格按照ieC61850-9-1或ieC61850-9-2标准要求输出并送往间隔层中相关的二次测保设备中,完成对应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当然,也可以采用直接更换为电子式互感器的方式来进行改造。

2.4数据信息及测控命令的集中式处理

集中分散式结构是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的主要网络架构,采用支持ieC61850标准的站控层软、硬件设备构成整个数字化变电站的运算分析核心,并通过满足ieC61850标准的网络通信与间隔层ieD设备、过程层mU合并单元等进行实时数据信息通信共享。变电站系统中的220kV、110kV高压进出线、主变等可通过支持ieC61850通信规约标准的测控、保护装置集中组屏布置、而对于35kV及以下的中低压单元,采用室内、外开关柜就地分布装设方式,采集开关柜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实现与站控层相关功能单元的实时通信,构成完善的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2.6信息的安全性

由于数据信息通信的安全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可靠性,因此,在变电站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中,必须考虑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问题。系统应满足《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实现二次系统的安全分区。确保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3结语

常规变电站的数字化升级改造过程中,在满足ieC61850标准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变电站现有的一次设备和二次系统,提高升级改造经济效益。根据ieC61850等国家规范标准要求,结合变电站实际情况,采取合适有效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网络架构和数据通信模式,使常规变电站平滑稳定、安全可靠的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自动化变电站过渡,就显得非常有工程实践应用意义,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 数字化变电站 ieC61850 智能电子设备 ieC62351

引言

近几年,ieC61850系列标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颁布、实施,极大推动了变电站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并且随着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正逐渐向站外乃至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尽管对于数字化变电站,并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定义,但普遍认为(1)符合ieC61850标准的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2)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如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3)网络化的二次设备;(4)自动化的运行管理系统,为其最主要的技术特征。

数字化变电站是以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为数字化对象,以高速网络通信平台为基础,通过对数字化信息进行标准化,实现全站信息共享和互操作,并以网络数据为基础,实现测量、监视、控制、保护、信息管理等功能的变电站,功能如图1所示。

基于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是变电站自动化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变电站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变电站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安全生产、实现科学管理。

1 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1.1发展过程

迄今为止,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和应用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2005年之前,技术积累。相关标准的研究,如ieC61850、ieC60044-7(电子电压互感器)、ieC60044-8(电子电流互感器)等,新型智能设备和仿真软件的研制。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各单位各自研发,选取试点进行有效性的测试和验证。

第二阶段,2005至2006年,ieC61850示范应用。电子式互感器研究和试应用、符合ieC61850标准的系统研制和示范工程的实施。标志性事件是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组织的国内外厂家和检测机构进行的六次ieC61850互操作试验,从而大大加快了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进程。

第三阶段,2007年至现在,数字化示范工程全面展开。基于ieC61850标准的模型和通信系统、电子式互感器、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智能设备得到广泛应用。鉴于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研究和推广以ieC61850和电子式pt/Ct为基础的数字化变电站,各单位均加大了投入力度,在短时间内陆续推出了在不同程度上符合标准的、涵盖各电压等级的数字化变电站智能设备和系统,并完成了上百座数字化变电站的工程实施,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现在数字化变电站仍处于各项关键技术并行研发、试验、验证阶段,设计、制造、施工、生产、运行各环节仍在磨合,在趋向统一、标准化的进程当中。预计3~5年后,将进入成熟推广应用期。”数字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贯穿于变电站技术发展的始终,服务于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2典型系统方案与工程实施效果

数字化变电站系统实施方案是随着研究和应用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向高层次演变的,其先进性和效益也逐渐累积体现。具体变电站的数字化实施进程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性、技术成熟度、工程进度、风险控制等因素,可以在兼容变电站原有技术上的基础上分阶段进行。

初期,典型方案是仅在站级总线应用ieC61850标准,系统由站控层和间隔层设备构成,分别提供ieC61850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功能,设备和功能分布未改变,以太网取代了串口等现场总线。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间隔层设备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统一了网络环境和通信协议,验证了ieC61850信息模型和通信服务的有效性,减少了规约转换装置和费用,采用了基于SCL(变电站配置语言)的配置工具和文件,提高了系统集成效率和互操作性。

中期,典型方案是基于上述两层应用,增加了电子式互感器和过程层智能设备,配备独立的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过程层智能设备为连接互感器的合并单元和连接断路器等的智能终端;间隔层增加了可接收ieC61850-9-1采样信息的智能设备,如电度表;合并单元通常按点对点模式以光纤接入各间隔层设备,ieC61850-9-1方式传送采样值;智能终端则通过过程总线上的交换机与间隔层通信,GooSe方式实现一次设备信息上传和控制/跳闸命令下行;间隔层设备之间以GooSe方式传递闭锁信息。这一阶段继续在过程层实践了ieC61850,通过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提高了测量和计量精度,以光纤取代了电缆传输采样值,减少了占地面积,节省了建设投资;采用智能终端,减少了大量二次电缆;实现了遥控、防误闭锁、保护跳闸、保护配合等数传和操控的网络化,进一步提高了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水平。

近期,典型方案与中期类似,从功能逻辑和设备物理分布上均按三层结构配置,但更进一步:合并单元与间隔层设备通过百兆以上智能型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传输采样值,光纤方式连接;合并单元与智能终端可以同组一个网络;过程总线与站级总线可以合并。间隔层/站控层设备功能不局限于测控、保护,还整合了录波、VQC、小电流接地选线、五防等;间隔层还可采用集中监控、保护设备,减少设备数量、简化二次接线。这一阶段,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减少自动化设备数量、简化系统接线、减少电缆和屏柜用量、提高系统可靠性、促进统一管理、提高运行维护效率方面,效果显著。

2 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2.1问题和不足

2.1.1标准化方面:

现已完成的系统,有改造站、新建站,实现部分数字化或接近全站数字化,虽达到一定程度的互操作性,但方案各异;各层次设备,包括保护、自动化、网络通信、时钟和采样同步等,接口多样,不利于工程实施和维护,距互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ieC61850标准还在发展之中,尚需完善。比如,与ieC61970标准(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相比,对于模型还没能采用UmL工具等管理和维护,只是图表方式的描述,随着模型的不断增加和扩充,提高维护手段是迟早的事,完全可以采用已有的通用的成熟工具软件实现;接线图、网络拓扑描述过于简单,与调度端通信和模型有待完善;功能模型还需不断补充,且有不足之处,如录波文件处理,尽管有相应逻辑节点管理录波,但当新生成文件时,具体文件名称和所在路径并没有适宜的数据属性来存放,能够明确通知主站系统,即时获

取新文件。

模型扩充问题。如保护相关模型,目前保护功能和原理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定值、控制字等所需属性与标准中定义差异较大,需扩充。各自按扩展原则对Ln、Data分别扩展的结果会造成为相同功能扩充不同名称的数据类型或相反,造成重复并且容易混淆,增加了系统级配置、维护的复杂度和资源消耗。

2.1.2设备和系统方面:

智能一次设备的不足。除断路器外,还没有成熟的智能变压器、电容器等,目前采用的是为现有传统设备配备符合ieC61850标准的智能终端的方式,来实现过程层接口,通常还要另配在线状态检测系统。

二次智能设备,包括以太网交换机,目前经济上不具有优势。为全面支持ieC61850协议和服务,软硬件复杂度与传统设备不可同日而语,成本偏高。所增加的基础开销主要包括购买或开发: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主板及外设(高性能CpU、大容量存储器、多个高性能以太网接口及驱动)、ieC61850通信支撑库。

网络通信设备的限制。为保证作为神经系统的通信网络的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目前需采用具有ieC61850检测认证的智能型工业级以太网交换机。一方面可供选择的成熟产品很少,另一方面,单机能提供的百兆以上接口数量有限,制约了组网方式的选择和功能的配置,并且价格偏高,大大超出了预期成本。

站内仍包含众多的智能设备和系统,未能充分共享信息和实现互操作。尽管一些符合标准的自动化系统能实现五防、VQC、小电流接地选线等功能,但更多的情况是由不同厂家来提供五防、录波、小电流接地选线、VQC、计量、直流、在线监测系统等,对ieC61850标准的支持能力有限,仍需规约转换。目前一般能做到的只是接入ieC61850-9-1方式的采样值,还不具备GooSe(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ieC61850Client/Server通信能力,以及基于SCL(变电站配置语言)的工程化配置能力。

2.1.3检测和维护方面:

检测设备和手段不足。ieC61850一致性测试能够完成设备或系统对ieC61850标准规定的数据模型、通信协议和服务、配置文件的符合性检验,有效降低系统出厂前的互操作方面的风险,但这对于系统的调试和验收,是不够的。现国内仿真、测试仪厂家能够支持ieC61850-9-1通信,GooSe、9-2通信等有待于发展。目前,系统整体功能和性能的检测/维护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方法与设备,现场测试时,对Ct/pt、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保护、测控等设备,只能分别进行测试。

2.1.4运行管理方面:

网络安全和可靠性问题。建立在开放的、通用标准以太网技术之上的数字化变电站网络,提高了电力系统信息化程度,同时也使得大量敏感数据有暴露于网上,使系统遭受意外攻击的危险;高速采样数据全部通过网络传送时,监控和保护功能的正确实现高度依赖网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在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时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和智能监测。

项目版本管理问题。与传统变电站系统相比,各层设备,尤其是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软件复杂性大大增加,配置更加灵活,因而在项目的整个生命期,特别是维护阶段,更要注重工具、文件、应用软件乃至系统的版本管理工作。

此外,不同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智能设备的长期稳定性和互操作性、自动化和保护功能的稳定可靠性等,还有待于长时间的运行检验,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2.2完善和改进建议

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应着眼于全局,统筹规划。因而有必要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情况的变电站,选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系统解决方案,对设备接口和功能加以规范化、标准化,并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更加有序地进行推广应用。

对于标准本身,相关部门应及时跟踪研究标准的最新进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国内标委会的作用,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定协调和归口单位,统一进行模型和配置等的维护管理工作。产品制造商更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不断更新和完善系统功能,确保与其他厂家产品的互操能力。

关于设备和系统,一次和二次设备厂家应加强联系和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加快一次设备智能化进程,早日在技术和造价上取得突破,取代现在普遍使用的“常规一次设备+智能终端”的替代方案;对于降低二次设备成本,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生产厂家软硬件自主研发能力部分改善;另一方面,可通过整合功能,减少装置数量、简化系统结构来达到目的。

关于网络,安全方面,可利用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划分不同子网,隔离端口和数据,提高网络通信实时陛和安全性;更进一步,则需采用ieC62351标准(数据和通信安全),应用加密和安全认证技术,防止非法截取和盗用信息,控制访问权限,同时注意兼顾实时陛;可靠性方面,需做好流量分析,选择可靠的网络设备,合理划分网段,降低子网流量和网络设备间耦合度,配备冗余的网络和设备,采用高级网络功能,配备网络监测管理软件或系统,掌握信息和流量,及时发现故障,从而建立完备的网络监测和安全防护系统。

3 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ieC61850标准自颁布实施时起,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着,力图与电力系统已有标准实现兼容和统一,的第一个版本标准名称为“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在其尚未的第二版中,名称改为”电力公用事业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内容增加了分散能源通信、风电、水电监控等,并且将ieC62445系列标准纳入到ieC61850体系中,进行统一编号。ieCtC57推荐的通信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虚线部分为实现现有系统的平稳过渡而设计。

数字化变电站ieC61850通信范围将纳入电力系统广域网体系,纵向延伸至与调度主站的通信,将涉及与ieC61970标准模型的协调;横向与其他变电站通信,涉及分布式广域保护功能的实现。

统一通信平台的建立,为变电站功能的整合、多功能ieD(智能电子设备)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站内各子系统(监控、保护、录波、测距、小电流接地选线、五防、直流、aVC、VQC、计量、pmU等)功能有望灵活分配于各设备中,应该能够应用新的保护原理。间隔层某些设备功能可非常强大,与站级系统的功能界限可能会模糊,站内ieD软硬件平台趋向统一,嵌入式实时数据库可能找到用武之地。

新标准的引用。目前系统时间同步采用Sntp(简单网络时间协议),采样同步则主要靠GpS接收装置提供秒脉冲信号。ieee1588是用于测量和自动化系统中的高精度网络时钟同步协议,能够通过以太网实现远程节点的精确同步,达到亚微秒级的同步精度,对于过程总线采样值同步是更好的选择,但它要求网络中各设备能够提供相应的支持能力;网络安全方面则将采用ieC62351标准。

新技术的采用。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multi-agent(多)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日益增多。SpiD(Strategicpowerinfrastructuredefensesystem,美国开发的电力基础设施战略防护系统)所采用的ao(agentoriented)的3层multi-agent结构为解决灵活分区导致的继电保护、稳定补救和无功补偿装置定值的自适应修改,以及实现解列后包括发电在内的微网和变电站的分布式智能控制,提供一个新途径。multi-agent的分布协调理念,同样可应用于各级emS、DmS、厂站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分布协调控制。

数字化变电站发展将对变电站运行管理体制产生较大影响。趋势是保护与自动化、通信专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二次系统的设计、试验和运行规程,以及检修策略和管理机制,需要随技术的变更而调整和修改。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相应提高了。

结语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5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组网;电气设备;光纤冗余环网

中图分类号:tm76,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09)21-189-04

Discussionon35kVDigitizedSubstation

wanGGaiyun,SULei

(ComputerandControlCollege,GuilinUniversityofelectronic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thedigitalsubstationisthefuturedirectionofthedevelopmentofsubstation.Keytechnologyofthedigitizedsubstationisintroduced,acompletefigureof35kVdigitizedsubstationbasedonieC61850isdesigned,acombinatorialnetworkingmodeconstructedbyprocessbusandsubstationbus.Fiber-opticringnetworkisadoptedtobuilddigitalsubstationcommunicationnetwork.accordingtothedevelopmentandoperationalexperienceofdomesticandforeignhigh-voltageelectricalequipmentandtheseconddevice(ieD),thetransitionplanofconstructingdigitalsubstationbasedonieC61850isproposed.

Keywords:digitizedsubstation;networking;electricalequipment;fiber-opticringnetwork

目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局限性,另外,随着电力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对系统运行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数字式互感器技术和智能一次电气设备技术的日臻成熟并开始实用化,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电力系统实时网络中的开发应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开始在我国逐步得到应用。数字化变电技术代表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1]。ieC61850标准为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奠定了技术标准。数字化一次设备以及数字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实用化,也使得按ieC61850建设数字化变电站成为可能。

1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

就目前技术发展现状而言,数字化变电站是建立于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上,由电子式互感器(eCt,eVt)、智能化开关等智能化一次设备、网络化二次设备按变电站层、间隔层、过程层分层构建而成,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2]。它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ieC61850标准[3]

就概念而言,ieC61850标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功能建模。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piCom)要求出发,定义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模型(part5)。

(2)数据建模。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定义了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数据模(part7-3/4)。

(3)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访问机制(通信服务)和向通信协议栈的映射,如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之间的网络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映射到mmS(ieC61850-8-1),在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的网络映射成串行单向多点或点对点传输网络(ieC61850-9-1)或映射成基于ieee802.3标准的过程总线(ieC61850-9-2)(part7-2,part8/9)。

(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工程和一致性测试。定义了基于XmL(extensiblemakeupLanguage)的结构化语言(part6),描述变电站和自动化系统的拓扑以及ieD结构化数据。为了验证互操性,part10描述了ieC61850标准一致性测试。

1.2电子式互感器[4]

电子式互感器分为两大类: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和无源电子式互感器。有源电子式互感器利用Rogowski空芯线圈或低功率铁芯线圈感应被测电流,利用电容(电阻、电感)分压器感应被测电压。远端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后经通信光纤传送。无源电子式互感器利用Faraday磁光效应感应被测电流信号,利用pockels电光效应感应被测电压信号,通过光纤传输传感信号。

1.3智能化一次设备

根据ieC62063:1999的定义,智能开关设备是指具有较高性能的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配有电子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不仅具有开关设备的基本功能,还具有附加功能,尤其在监测和诊断方面。

1.4网络化二次设备

将ieC61850应用于变电站内的通信,以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最新技术,实现二次设备的信息共享、互操作和功能的灵活配置。

2系统设计原则

按照数字化变电站的要求和各层所需要达到的功能,针对一个典型接线的35kV变电站,建立数字化变电站模型,并给出系统结构及配置方案。设计方案应具有先进性,同时作为一种实际应用,还应充分考虑目前国内外高压电气设备和二次设备(ieD)的发展情况和运行经验。

设计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1)建立35kV变电站模型,给出电气主接线和ieD配置。

(2)分析数字化变电站的分层网络特点,建立全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

(3)针对已建立全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选择数字化变电站高压电气设备和二次设备。

3系统设计方案

3.1变电站主接线[5]及ieD配置

以下设计中按照常规的35kV变电站考虑:配备有载调压变压器2台;35kV单母线分段,两路进线一主一备;#1进线所带35kV直配变一台,作为所用备用电源;10kV单母线分段,每段母线各六路出线;集中无功补偿分两台,分别接于10kVⅠ,Ⅱ母线。电气接线如图1所示。

本方案中,35kV变电站采用保护及测控一体化设计,#1,#2主变压器各配置一台主变差动保护测控装置,提供双斜率双拐点差动制动特性的比率式电流差动保护和差流速断保护功能。此外,这两台保护还可为变压器高、低压侧提供过流后备保护功能。测控方面的功能包括差动和制动电流、二次和五次谐波、电流等测量值,以及事件及故障录波、数据记录等功能。35kV#1,#2进线、母联配置一台线路保护装置,主要提供完整的过流,速断和线路差动保护。两台主变保护各组一个屏,两条进线和母联的保护组一个屏。

对于10kV馈线系统(含进线、变压器、电动机、母联等),有两种配置方式,第一种是分散安装模式,在每条10kV馈线上配置一台综合馈线保护装置,提供过流和速断保护,其他保护功能包括电压和频率保护、断路器失灵保护等。测控方面的功能包括重合闸、故障测距、断路器操作次数及开断电流统计、同期检测、事件及故障录波、各种电量及需量的测量功能,10kV馈线保护安装在相应的馈线开关柜上。第二种方式是组屏方式安装模式,在10kV每段母线处各配置一台多馈线保护装置,一台这样的保护可同时为5条10kV馈线提供监控保护功能,并为母联提供保护,这里选用后一种安装方式,多馈线保护通过组屏安装在35kV主控室或10kV配电室,10kVⅠ,Ⅱ两段母线只需两台多馈线保护装置即可为各馈线,变压器及母联提供保护,这两套保护各组一个屏[6]。

变电站层配置主备两个远动主机和主备两个后台监控主机以及工程师站、人机工作站等设备,整个系统共组五个屏放在主控室。

为了使得变电站可以兼容部分不支持ieC61850的智能设备(如UpS、直流屏、消弧系统,电度表等),所以方案中设置了单独的ieC61850通信管理机、对时设备等辅助设备,其功能是将这些智能设备转换成符合ieC61850规范,同时实现统一对时。

3.2变电站网络组网

3.2.1过程层网络[7]

过程层上最大的数据流出现在电子式互感器和保护、测控之间的采样值传输过程中,采样值传输有很高的实时性要求。此外,保护、测控装置之间的互锁、保护和智能开关之间的跳合闸命令也有很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因此,过程层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过程层组网有四种方案,分别为面向间隔原则,面向位置原则,单一总线原则和面向功能原则。其中面向间隔组网方案结构清晰,易于维护,互操作性甚至互换性既可在ieD层面获得,也可在间隔层面获得。在ieC61850实施初期,由于缺乏足够的互操作性实践经验,该方案使间隔层的互操作性更容易得到保证,所以在本设计中采用此方案组网,并采用100mB光纤冗余的过程总线环网[8],保证采样值报文和跳闸GooSe报文传输的实时性、可靠性,具体构建如下:

35kV部分和10kV部分各为一间隔进行组网,这两部分的eCt/eVt从一次侧采集到电流/电压信号后,分别接入本间隔内设置的合并单元中,合并单元采用ieC61850-9-2标准对采样值进行处理,处理后的采样信息经过本间隔内的一台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入过程层环网中,这样,采样值信息就可以在过程层环网上被共享,传至保护和测控设备里。智能开关设备如同合并单元一样,经本间隔内的一台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入过程层环网中,传至保护和测控设备中,合并单元及智能开关设备分别接入这两台交换机中,这样的话,同一间隔内的两台交换机可达到网络冗余功能,如果有其中一台交换机故障也不会影响过程层重要数据的传输安全。

3.2.2变电站层网络

变电站站级网络主要处理间隔层之间ieD的通信,同时要与后台人机工作站、工程师站进行信息交换,并通过远动装置与各级调度进行双向信息交换,变电站网络也可以通过网络设备直接接入电力数据网。

由于间隔层设备之间以及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之间需要共享电压、电流值及状态信号,而且间隔层ieD数量较多,数据传输量大,为避免出现网络堵塞,保证通信可靠性,变电站层网络采用1000mB双光纤交换式以太环网结构,来保证带宽和可靠性。间隔层为支持ieC61850标准的数字式智能电子设备保护、控制、测量,集中组屏安装。分别有#1主变屏,#2主变屏,35kV两条进线、母联屏,两面10kV馈线保护屏,每一单元为一独立网络单位,相互之间可以交换信息,基于ieC61850标准规范与环网总线相连,与其他各单元、主站和调度系统进行交换信息。后台控制室通过变电站网络向保护和测控装置下达控制命令,GpS装置也通过变电站网络向全站统一授时,另外,远动系统也由变电站层网络经路由器与外部电力调度网络相连。

根据以上对35kV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和变电站层的组网分析,具体网络构建如图2所示。

4电气设备设备配置

4.1电流/电压互感器及合并单元

如前文所讲,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由于有源互感器简单可靠,稳定性较好,国内外已经进入商业运行的以有源互感器居多,光学互感器在超高压系统中优势较大,但还处在不断改进过程中。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35kV变电站各电压等级的互感器选用有源互感器。具体选择配置方案如下:

在35kV#1,#2进线部分各选择一对带有一个保护级和一个测量级输出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35kVⅠ,Ⅱ段馈线部分各选择一对带有一个保护级和一个测量级输出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35kVⅠ,Ⅱ段母线处设置带有一个保护级(测量)和一个用于零序电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35kV母联部分选择一个带有一个保护级和一个测量级输出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在10kVⅠ,Ⅱ段母线进线部分各选择有一个保护级和一个测量级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10kVⅠ,Ⅱ段母线的每条馈线部分同样选择有一个保护级和一个测量级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10kVⅠ,Ⅱ段母线部分各选择一个有一个保护级(测量)和一个用于零序电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10kV母联部分选择一个带有一个保护级和一个测量级输出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合并单元负责将有源互感器采集的35kV和10kV线路上电流,电压信号经ieC61850-9-2标准经光纤以太网传输至过程总线所需保护,具体配置方案如下:

在35kVⅠ,Ⅱ段母线处各设备一台合并单元,采集35kV#1,#2进线和出线部分的三相线路保护和测量电流值,同时采集35kVⅠ,Ⅱ段母线的单相线路电压值和零序电压值,其中35kVⅡ段母线处的合并单元也负责采集35kV母联部分电流值。

在10kVⅠ,Ⅱ段母线处各设备一台合并单元,采集10kVⅠ,Ⅱ段母线的进线和10条馈线部分的三相线路保护和测量电流值,同时采集10kVⅠ,Ⅱ段母线的单相线路电压值和零序电压值,其中10kVⅡ段母线处的合并单元也负责采集10kV母联部分电流值。

4.2智能断路器[9]

在数字化变电站中,智能开关设备的研究和现场应用相对滞后一步。因此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智能开关设备不是很多,目前主要的还是一些国外厂家生产的产品,国内的厂家也已经在开发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智能开关设备,其中35kV和10kV的智能开关柜已经开始试用。

本方案中,35kV和10kV智能开关设备选用智能化的成套开关柜,配备智能保护(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应具有自动采集交流量和监视断路器状态等功能,并以ieC61850标准与站内其他ieD进行通信。另一种方案是采用常规的开关柜,再在开关柜上加装基于ieC61850标准的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及智能操作箱来实现智能开关柜的功能。

4.3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在过程层通信的主要网络部件,由于过程层通信所处的恶劣电磁环境,以及采样值和GooSe信息对实时性的要求,方案中选择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这种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应满足ieC61850-3中变电站环境对设备的要求,较普通交换机更加坚固,可安装在标准Din导轨上,并有冗余电源供电,接插件采用牢固的DB-9结构或者更加坚固的具有ip67防护等级的m-12接口,用以满足苛刻的工业现场环境,可以抵抗震动,腐蚀和电磁干扰,大大提高了设备和网络的可靠性。交换机采用双全工交换模式,支持ieee802.lq(虚拟局域网)和ieee802.lp(优先级标签)[10]这两个与网络通信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协议。其中,ieee802.lq定义了基于端口的虚拟局域网(VLan),ieee802.lp定义了报文传输优先级,后者对于过程总线上采样值报文和跳闸GooSe报文的实时传输十分重要,因为当过程总线上数据通信负荷较大时,通过给采样值报文和跳闸GooSe报文置上高优先级标签,可以保证这两类报文会在交换机内优先转发出去。

在网络结构上,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利用光纤双环网的网络架构和环网冗余协议,光纤网络具有很高的抗干扰性,环网冗余协议相对于标准以太网的Stp(生成树协议)及RStp(快速生成树协议)的断路恢复时间有了明显提高,如业界领先的工业交换机制造商moXa公司的专有环网冗余协议moXaturboRing协议,能够在环网线路出现故障时在20ms内切换到备份路径,保持通讯的不间断运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可恢复性。并可根据需要灵活选配光端口和电端口的数目。

此外,由于合并单元、保护设备和开关控制器所传输信息的重要性,它们均应直接和交换机端口相连,即保证各自享有独立的带宽。

5数字化变电站建设过渡方案

目前,国内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应用和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非常规互感器还需攻克一些技术难题,国内满足要求、可推广应用的智能一次设备太少;就交换机和嵌人式智能装置而言,在过程层应用1000mB以太网的技术还不成熟;诸如此类问题决定了数字化变电站的推广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阶段按不同的工程方案实施。

第一阶段: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层和间隔层真正实现ieC61850,实现不同厂家ieD之间的互联和互操作;而过程层设备采用常规设备,间隔层设备采用传统的点对点硬接线联结方式接入常规互感器和断路器;目前很多已投运的数字化变电站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案。

第二阶段:在不改变现有常规一次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在一次设备本体或附近加装模拟式输入合并单元和智能控制单元完成过程层设备的智能化;间隔层设备全部取消了模拟输入、开入和开出,仅通过通信按照ieC61850-9-1/2与合并单元、按照GooSe与智能控制单元连接;间隔层、过程层间完全通过数字化连接,取消了大量点对点硬接线连接。这种方案是比较主流的。

第三阶段:变电站层和间隔层、过程层全部实现数字化。过程层设备采用非常规互感器和智能一次设备,过程层的测量、监视和控制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采用1000mB双环型网络架构,变电站总线和过程总线合二为一,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是今后数字化变电站的最终发展方向。但由于非常规互感器、智能断路器及其他智能一次设备目前仍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未解决,因此这种方案在目前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基本处于示范性探索阶段。

6结语

数字化变电站是未来变电站自动化发展的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并基于ieC61850标准,设计了35kV数字化变电站模型,内容包括系统主接线,变电站网络,ieD及电气设备的配置等。从目前国内外高压电气设备和二次设备(ieD)的发展情况和运行经验来看,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还需要一个比较长久的过程,可以走先改造,再建新站,先部分数字化,再完全数字化的道路,对此,本文最后提出了建设基于ieC61850数字化变电站的过渡方案。

参考文献

[1]高翔.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朱大新.数字化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展[J].电工技术杂志,2001(4):20-22.

[3]ieC61850CommunicationnetworksandSysteminSubstations\.2005.

[4]易本顺.光电式互感器的研究和发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2002,27(1):57-62.

[5]朴在林,王立舒.变电站电气部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6]邵玉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7]殷志良.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过程总线通信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8]袁憬,高明.变电站光纤以太网开发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6,19(5):52-53.

[9]胡雪松.智能断路器全新功能及应用[J].江苏电器,2008(9):47-49.

[10]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管理,控制,分析,设计,阶段,工程,投资,土建,造价,招标,

一、决策阶段

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土建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最高,可达到70%-80%,可以说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是决定土建工程造价的基础。对于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地点、建设标准、施工工艺、主要材料等方面的选择,都需要在决策阶段进行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和论证,将决定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土建工程造价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决策阶段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是:

1、充分做好项目决策准备。变电站项目首先要符合电网建设整体规划,同时应与地方城乡总体建设规划相协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体现项目建设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加强项目基础资料的收集,如工程所在地的水电路状况、地质水文情况、主要材料设备价格、大宗材料的采购地以及已建类似工程的资料,保证详实、准确地做好项目的投资预测,客观、准确地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确保报告的严肃性、客观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2、深入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用电需求和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及建筑标准;全面应用变电站土建工程典型设计、典型造价,提高可研内容深度,对影响土建工程造价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可研基本达到初步设计水平。

3、科学确定工程投资水平。工程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要尽可能细致、全面。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对直接关系到土建造价的因素,如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建设规模的确定等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对建站外部条件、所区占地、土石方工程量、地基处理方案、拆迁工程等进行分析,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最优的建设方案,合理控制投资估算,同时也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设计阶段

当项目一经决策后,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设计阶段。设计质量和功能是否能满足使用要求,不仅关系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资多少,而且影响到建成后的使用效果。先进的技术、合理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而且能降低今后的生产成本,提高长远效益。因此,应从安全、功能、标准和经济方面全面权衡,确定一个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建设单位来说,绝不能将设计阶段的土建造价控制与管理工作片面地理解为是设计院的事,不闻不问,相反,应积极参与设计的全过程,抓住控制与管理的重点。

1、优化设计方案

变电站土建工程要始终贯彻“两型一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这一主线,大力推广“三通一标”(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和标准化工艺),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特别要对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型式、设备选型、地基处理、装饰程度等方面进行经济技术比较,通过方案优化,使总平布置不断简化、工艺流程尽量简单,设备选型更加合理,从而节约大量资金。

2、实行限额设计

设计阶段应按照可行性研究阶段审定的技术原则、工程量和设备材质标准为依据进行限额设计,将投资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个专业,再分解到各单位工程和各分部工程,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和管理,同时也可实现对设计质量、设计深度、工程数量、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对可行性研究阶段不易确定的某些工程量,可参照设计规范和通用设计或类似已建工程的实物工程量确定。

3、严把审核关

在一个投资上千万的变电站土建工程中,很难不发生设计变更。在设计阶段变更,则只需修改图纸,其他费用尚未发生,损失有限;如在采购阶段变更,不仅仅需要修改图纸,而且设备、材料还须重新采购;若在施工阶段变更,除以上费用外,已施工的工程可能要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为此,要严格执行设计审批流程,严把校核关,把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实现土建工程造价得到有效预控。

4、加强概预算管理

设计阶段土建工程的概算及施工图预算要求全面准确,不漏项,不留缺口,并要考虑各种价格浮动因素,确保设计阶段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变电站工程;竣工;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在经济的推动下,变电站建设工程也得到了相对的提升空间,并且在未来的电力行业中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当下社会,电力建设参建单位呈现出开放式状态。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变电站工程建设的相关企业为了在市场中拥有自己优势位置,都在努力挖掘建设过程中施工管理、技术水平,加强变电站在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并且努力提高其施工质量,加强变电站工程在竣工时候的验收工作。在发展和改革的路上,出现各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变电站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同样会出现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整个变电站工程的质量问题。探索和分析这些问题必不可少的。

一、建设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料整理归档方面

1.整理及归档不及时

档案资料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重要工作之一。档案资料的管理遵循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要与项目建设进程同步,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从项目立项、审批、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生产准备到竣工投产全过程形成、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资料、图纸、图表、电子文件、声像材料等各种形式与载体的文件材料。建设过程中,监理、设计、施工、调试等参建各方做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归档和保管工作,确保工程档案资料的齐全、准确、完整。

有相当一部分工程项目,存在工程建设档案资料整理滞后,存在突击整理现象。对工程形象进度、工程重要活动的影像资料未及时进行分类编排、文字说明。

2.资料内容不完整

标准工艺,是对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工艺设计、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等方面成熟经验、有效措施的总结与提炼而形成的系列成果,由输变电工程“工艺标准库”、“典型施工方法”、“标准工艺设计图集”等组成,统一、推广应用。标准工艺具有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于推广等特点,是工程项目开展施工图工艺设计、施工方案制定、施工工艺选择等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

各参建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对标准工艺应用及管理工作不够深入,过程管控不足;强制性条文执行不够严密;设计图纸对标准工艺应用及强制性条文统计、标注等不够明确,写法很笼统,实际操作执行各单位有分歧,概念模糊。

(二)运行准备方面

1.先阶段变电站日益增多,现代化设备的不断应用,安全要求高,管理难度大。为更好的指导变电运行管理工作,保证变电所安全、可靠、经济运行,不间断的向客户提供优质电能,根据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以及上级有关规程、规定,并结合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应编制变电站运行规程。

由于各种原因,设备运行单位在投运前,运行人员对设备及现场介入不足,运行规程编制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部分设备双重编号不完整;

2.小动物的防治措施不完善

防小动物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变电工程竣工验收工作中,在工程日后的运行过程中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里所说的小动物主要指老鼠和蛇,其中,以鼠类作为主要的防范对象。根据《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的规定,对于那些因无法防范的小动物而引起的事故,不进行安全记录的中断;若因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而引起的事故,则对安全记录进行中断。由此可见,竣工验收时就小动物防治措施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对确保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后的安全使用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如一次电缆进出口、二次电缆进出口封堵物封堵不严密等本可避免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相应的手段加以控制和消除。

3.防误装置安装不合理

防误装置的安装是变电工程竣工验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竣工验收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防误装置如错漏闭锁程序,不合理的设置临时接地桩或者接地桩的数量不符合施工要求等问题的存在。

(三)施工安全方案管理

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性较大的基坑支护、降水工程、土方开挖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工程,相关项目部应组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项目管理实施规划针对性不强,不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实时修订,现场实施不严谨,随意性较强。目前这部分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二、针对建设中出现问题的相应措施

(一)资料整理归档方面

1、整理及归档不及时的措施

要解决工程图纸和设备资料的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同步编制变电工程和资料。在变电工程准备阶段,建设管理部门需要制定项目资料的编制计划和实施计划,使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移交能够与工程建设的步伐一致。一旦出现问题,相关人员要及时解决,同时,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资料,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要拒收不符合标准的档形式,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出现。第二,提升竣工验收的水平。在变电工程竣工验收的工作中,验收人员要严格审查与工程相关的文字资料、检测报告和竣工图纸,要重点检查资料的真实性与设计变更情况,通过对工程全方位的验收,确保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使其作用在以后的运行中得到最大的发挥,保证变电工程的施工质量。第三,工程中,相对固定资料员,作为专业档案资料管理人员,也应及时参加各种资料整理专业培训工作。

2、资料内容不完整的措施

作为工程建设源头,设计图纸是关键。对于标准工艺、强制性条文执行等,各设计公司相关设计人员应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相关规定,在图纸审核、审查中严格把关,对于设计人员,也应及时参加培训学习,做到标准工艺实施不流于形式。

(二)运行准备方面

1、运行单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派人到现场及早熟悉设备原理,熟悉一二次接线,掌握最新规程及相关反措条文,让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全面了解和掌握变电站现场运行的相关内容,使他们在变电站工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重点为:变电站设备运行方式,倒闸操作;工作票;变电站设备运行维护及定期试验轮换;变电站设备巡视检查;变电站设备事故及异常处理;变电站设备验收规定;变电站设备消防管理规定;变电站设备管辖范围;变电站设备规范。尤其是对部分压板,及时和继电保护专业人员核对,应做到双重编号。

2、防小动物问题的竣工验收方法

竣工验收人员应要求施工单位提交施工期间所采取的技术、组织、安全措施的记录档,档中应对小动物的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标明具体的设置位置。在验收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四项内容:①全部的电缆穿孔进出口位置均需得到封堵。②电缆进入开关柜、控制盘、保护盘、机构箱、端子箱、主变冷控箱时需进行封堵。③封堵材料应为耐火衬板、铁板,其外应覆盖水泥,严禁采用将防火泥用于封堵。④在主控室到开关室、电缆夹层的中部设置隔离墙。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复检合格后方可通过。

3、解决防误装置问题的措施

1)核对闭锁档

应注意对施工单位所编写的防误装置闭锁的现场档进行仔细审核,发现问题后,应采取书面方式与施工方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并要求其对错误的闭锁程序进行及时更正。

2)检验锁具编码

在验收装置时,应注意检验锁具编码,具体方式为:将计算机钥匙选择主菜单的/锁码0项,随后,通过计算机钥匙对锁具编码进行全面的审核。

3)检验闭锁程序

闭锁程序的检验主要包括正常与错误操作检验两个方面,其中,正常操作检验包括户外各回线路、户内开关柜、主变压器回路的运行向检修状态的转换等内容;错误操作检验包括各回路隔离开关的带负荷拉合误操作、各回路设备带电挂接地线或合接地隔离开关的误操作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各项误操作的过程中,均要有相应的显示或语音提示报警。

4)临时接地桩

验收人员应对临时接地桩设置的数量及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考量,发现问题及时要求纠正,防止给工程投运后的运行维护造成影响。

(三)施工安全方案管理方面的措施

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应组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含安全技术措施),并附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企业技术、质量、安全等职能部门审核,施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报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审核签字后,由施工项目部总工程师交底,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现场监督实施。

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站建设工程的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建设中,对于过程的管控,直接决定建设工程的效果。过程控制,不仅是整个变电站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能否保证变电站高效运行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应做好变电站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不仅可以减少整个工程的安全隐患,提高工程的质量,还可以提高施工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对于工程建设总结经验、提升管理空间,有良好的借鉴作用,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宋文学,张迪,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年1月

[2]《工程项目管理》,邱国林,宫立鸣,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

[3]《国家电网公司业主业主项目部标准化管理手册》,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施工;标准化管理;开工标准化;工艺标准化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27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1-0186-02Doi:10.13535/ki.11-4406/n.2017.01.088

1标准化管理的理念

标准化管理是集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效的控制方法为一体的先进管理手段,是照章办事、规范程序、提高质量、增强效能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深化标准工艺应用,实现对工程建设水平的全过程管理。

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以设计为龙头,依托标准化人员组织和标准化配置,以标准设备材料、标准工艺、标准措施和标准行为为基本管理手段,在保障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工程质量和工艺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强化业主项目部管控为重点,标准化建设创优争先,精益化管理创精品工程,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同业对标指标。

2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变电站工程土建标准化典型经验适用于连云港地区所有在建和待建变电站工程。考虑到地址条件和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典型经验中局部内容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对不涉及客观因素影响项目均可参照本典型经验执行。

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以工程创国网优质工程为基础,以标准工艺应用为重点,实现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设计标准化、开工标准化、措施标准化、工艺标准化、行为标准化”,确保土建工程安全生产和质量受控,实现对变站土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最终促使整个系统变电站土建工程质量全面提升,实现工程零事故、零缺陷移交,确保基建安全管理、工程质量综合等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3设计标准化

设计标准化就是要进一步推广应用国网通用设计、通用造价、通用设备典型规范并进行合理优化,贯彻“两型一化”智能变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积极应用新技术、标准工艺,按国网深度要求进行初步、施工图设计。设计标准化管理目标包括:以创国网优质工程为目标、标准工艺应用为重点,实现地区基建工程标准化建设,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和质量受控。工程技术、经济指标满足国网公司通用设计有关规定;设备主要参数符合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设备要求;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应用率100%。落实基建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根据地区输变电工程建设特点,全面落实省市公司相关会议精神,确保设计院出去的图纸设计标准统一。

设计单位及时对前期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并通过专项技术攻关,对设计问题逐一解决,实现设计方法的统一。同时设计单位结合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特性,及时对设计方法进行变更和调整,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对于新的设计方法及工程施工要点和难点,设计作必要的说明,确保工艺施工准确性。除此之外,设计单位根据常用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要求,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做出必要的说明。

为了进一步巩固设计的“龙头地位”,加强设计对工程质量的引导作用,变电站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设计的标准化管理,重点实现设计方法的统一、优化和完善三项目标。

4开工标准化

开工标准化是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关键环节,其成效直接体现了标准化在工程前期建设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变电站建设初期,应高度重视变电站开工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情况。

4.1现场临建设施布置标准化

业主、监理、施工项目部办公室独立设置,布置合理,设置在站区围墙外,并与施工区、生活区分开隔离。各办公区挂设组织结构,工程进度、责任牌、安全网络图等标识牌。适宜位置设置宣传栏、标语等宣传类设施。

生活区设置农民工学校兼道德讲堂,为作业人员做好岗前培训。员工食堂设施配备齐全,做到干净整洁,符合卫生防疫及环保要求。

材料加工区材料、设备、工具按定制区域堆放整齐,并设置材料、工具标识牌。机械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牌悬挂应醒目、规范。

4.2施工区布置标准化

施工区实行封闭管理,采用安全围栏进行围护、隔离、封闭,有条件的先期修筑围墙。施工现场设置施工风险管控动态公示牌。孔洞及沟道上应安装临时盖板,盖板采用厚木板、多层板或其他强度满足要求的材料(盖板强度10kpa)制作,并涂以黑黄相间的警告标志和禁止挪用标识;遇车辆通道处的盖板应采用花纹钢板适当加厚,以增加强度。孔洞及沟道临时盖板下方适当位置(不少于4处)设置限位块,以防止盖板移动。

4.3临时用电设置标准化

施工电源箱正面布置“当心触电”的安全警示标识,张贴安全用电责任牌,载明配电箱编号、名称、用途,维修电工姓名、联系电话。漏电保安器应定期试验,检查表张贴在电源箱门内侧。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及开关箱装设总分断开关。开关箱与分配电箱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m,开关箱与其控制的固定式用电设备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m。每台用电设备有各自专用的开关箱,实行“一机一闸”制,开关箱中必须装设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符合GB6829-2008的要求。

4.4开工档案资料标准化

在第一次施工图交底时,同时进行档案资料交底。规范档案收集、编制过程中对纸张、书写、用表格式等方面的要求及预立卷时各参建单位的分类号,加强工程数码照片的采集。数码照片按文件要求每周进行整理,并由监理审核,在每次的工地例会时提交业主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列入例会纪要中。基建管控录入及时,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

5工艺标准化

“工艺标准化”是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核心,也是决定工程实体质量和工艺水平的关键环节。“标准工艺”的应用得分率和成品实施效果决定了变电站土建工程标准化建设水平,因此变电站标准化建设过程应高度重视并不断深化对现有“标准工艺”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标准工艺”的应用延伸,力争实现工程每道施工工序标准化管理。

在工程开工前,业主项目部组织设计、监理项目部、施工项目部分别召开“标准工艺”应用策划会,明确了“标准工艺”应用要求和应用清单。策划的标准工艺清单要求设计单位进行“标准工艺”设计,源头落实“标准工艺”要求。实施首件样板引路,提升施工工艺水平。

6土建工程重点分项标准工艺项目的应用

6.1内墙贴瓷砖墙面

(1)施工前对墙砖地砖进行先预排,不出现小于整砖的1/2;(2)墙面砖与地面砖砖缝应对缝,吊顶边条宜正好压墙砖平缝,显示墙面整砖为好;(3)有防水要求的墙面,在≤1.8m高度范围内涂刷防水材料。

6.2外墙贴砖墙面

(1)对基层混凝土进行清理,太光滑的墙面进行凿毛;(2)分层进行打底,排砖保证砖缝均匀。分格条在使用前用水充分浸泡,以防胀缩变形。

6.3清水砖墙、压顶、变形缝

(1)围墙压顶按设计图纸定制成品塑模。混凝土不添加粉煤灰,采用高标号C40混凝土增加成型效果;(2)在定型塑模上钉铝合金滴水线条。压顶与砖墙交界空8mm凹槽,用耐候胶打胶处理;(3)围墙压顶底部两侧距边缘20处做滴水槽,尺寸为20*10;(4)变形缝设置在墙垛间,缝宽25mm,间距不大于15m,间隔3~4跨,在地质条件变化处、转角处第二跨必须设置。

6.4内墙涂料墙面

(1)涂料采用环保乳胶漆;(2)基层为混凝土、加气混凝土、粉煤灰砌块时,应用采用机械喷涂m15水泥砂浆(内掺适量胶粘剂)或界面砂浆进行墙面毛化处理,并进行洒水养护;(3)根据基层表面的平整度确定刮腻子的遍数,尤其要注意梁板柱接头部位及墙顶面、门窗口等阴角部位的施工质量;(4)涂料施工时涂刷或滚涂一般三遍完成,喷涂不限遍数。

6.5外墙贴砖墙面

(1)用经纬仪在四大角(建筑物边角)、门窗口边打垂直线;高层建筑可使用线坠、崩铁丝吊垂直,根据面砖尺寸分层设点、做标识;(2)打底时要分层进行,终凝后浇水养护;(3)外墙面砖的缝隙均匀一致,缝宽6~10mm,阳角套割吻合。外墙面砖需设伸缩缝。

6.6卷材防水

(1)卷材长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短边搭接长度不小于150mm。采用两层以上防水时,严禁垂直粘贴;(2)水落口周围500mm范围内,天沟、檐沟的拐角处,泛水与屋面连接的阴角处均应设附加卷材;(3)铺贴搭接宽度≥100mm。平行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流水方向搭接;垂直于屋脊的搭接缝,应顺年最大频率风向搭接。搭接缝应错开,不得留在天沟或檐沟底部。

6.7刚性防水

(1)防水材料可采用SF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厚20mm+30mm;(2)刚性防水砂浆应养护不少于7天;(3)刚性防水屋面应设分隔缝(注:与女儿墙交接处必须设缝),缝纵横间距≤6m,缝宽为20mm,并嵌填硅酮耐候胶。

6.8郊区型道路

(1)模板固定模板端头加焊18mm钢筋,使槽钢与槽钢的接头平整,然后用木楔塞紧连接。模板外侧浇筑混凝土墩以固定侧模,混凝土墩间距不宜大于1.2m;(2)路面开始凝结即进行分遍模压面层。按要求设置路面胀缝、缩缝设置,路面应在转弯半径结束第一道缝处设置胀缝,间距宜不大于15m。路面缩缝间距为4~6m。相邻路面胀、缩缝宜设置同一位置,缝宽20mm;(3)胀缝填挤塑板,待清理干净后施打硅酮耐候胶。二次路面浇筑时,胀缝应与基层保持一致。

7结语

通过标准化的专业管理模式,对工程的设计、开工、工艺、措施和行为进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对上述标准化成果的量化应用,最终实现变电站土建工程统一的建设模式,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强制性条文要求,全面消除工程质量通病。

参考文献

[1]陈国斌.浅谈变电站土建设计及施工[J].城市建设理

论研究,2011,(27).

[2]国网公司输变电工程优质工程评定办法[S].2014.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9

*供电公司成立于*年,是*省电力公司直属的中一型供电企业,担负着*三区两县、*团体及京广电气化铁路淇县牵引站的供电任务。截至20*年底,全公司在册职工500人。公司属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5座,总变电容量1125.2兆伏安。其中220千伏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510兆伏安(灵山站容量2×180兆伏安,桃园站容量1×15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站11座,变电容量584兆伏安;35千伏变电站2座,变电量31.2兆伏安。35千伏及以上线路共计492.60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228.57公里、110千伏线路228.11公里、35千伏线路35.92公里。供电区最高供电负荷28.4万千瓦。20*年,全年供电量实现15.67亿千瓦时,全员劳动生产率100.5万元/人·年。

近年来,*供电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企业整体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国家一流供电企业”、“国家物业治理示范住宅小区”等光荣称号,并连续9年保持了“*省文明单位”称号,为*省电力事业和*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企业档案的基本情况

我公司的档案治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电业公司的前身是“*供电局*分局”,于*年8月22日成立“*市供电局。*年更名为“*市电业局”,20*年12月更名为*供电公司。*年景立综合档案室,隶属办公室,负责文书、科技、会计、底图、科技档案和科技图书的收集、整理工作。20*年6月被省档案局认定为国家二级。20*年12月国家档案局认定为国家一级。实现了各类、各种载体档案的集中治理。目前综合档案室治理着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档案。设置了干部、职工档案两个分室,负责0-9大类及声像档案和图书资料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室躲档案17780卷。其中:文书7618卷、科技1487卷、会计4524卷、声像42卷、照片28卷、底图1112张、资料2969册。档案室总建筑面积396.6平方米。档案装具齐全,并留有余地,库房建设符合保管要求。综合档案室配备了专职档案职员3人、接受档案培训率达100%,兼职档案职员22人,各部分均有分管档案工作的网络职员,负责本部分文件、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公司档案室职员热爱本职工作,在档案治理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和治理职员的需要。先后被评为省档案公司、*市档案公司评为“档案治理先进单位”,档案职员被评“档案治理先进个人”。

三、档案目标治理情况

(一)组织治理

1、领导班子重视档案治理工作

我公司领导历来重视档案治理工作,历任领导班子均由公司主要领导主抓,特别是新领导班子把档案治理工作与我公司其它重要基础治理工作一样,列进了企业发展规划,对档案工作实行目标化治理,并进行考核。主管领导经常与档案职员研究、分析档案中存在的题目制定改进措施。在业务技术上,千方百计为档案职员业务水平的进步创造条件,先后参加了国家、省市等各级档案职员业务培训,组织职员到先进单位学习、取经。

在档案室的建设搬迁上,公司领导从调度大楼的设计开始就按照档案库房标准进行严格要求、严格施工。在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层楼供综合档案室专用。在荣誉室和档案设施的配备上,公司今年在以前巨大投进的基础上,又计划对一些设备进行更新,预计年底前能够投进使用。

2、实行了档案的同一治理

在档案治理网络建设上、我公司根据机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网络,各业务部分都有一名兼职档案员,负责现行文件、资料的治理回档工作,专职档案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监视作用、督促规范各业务科室的回档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回档、保存和利用,有效保证了各类档案的完整。从而形成了以档案室为主体的档案信息治理中心。

(二)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1、加强档案法制化建设

我公司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档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宣传《档案法》、《保密法》及国家、系统和地方有档案工作的制度、规定、标准和法规。增强全员法制观念。同时进步档案及网络职员的政治素质、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敬业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坚持依法治档,依法管档。

2、建立健全了档案规章制度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档案工作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完善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财务档案治理工作标准,修订了保密、借阅、销毁、图纸修改等制度。编制了科技、文书、会计等文件材料的回档范围及保管期限。档案职员坚持“三纳进“、四参加”制度,较好地控制了各种文件资料及时有效地回档。

3、加强档案库房的建设和治理

20*年,档案室迁至调度大楼,库房面积由原来的90平方增加到396.6平方米,增设了荣誉室,做到了办公室、阅览室、库房三分开。先后配制了文书、科技档案密集架,财务档案柜、声像柜、底图柜、照相机、往湿机、温湿度测试仪、微机、中心空调、更换了缝纫机、安装了防火防盗报警器、防紫外线窗帘。库房设施全部具备防潮、防火、防盗、防高温、防尘、防盗、防虫、防光、防有害气体等要求。为档案升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严格立卷回档质量

从*年起,0-9大类档案按照能源部颁发的《供电企业档案分类表》要求进行分类、组卷、编目,严格执行《文书档案案卷格式》、《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会计档案治理办法》、《照片档案治理规范》等有关标准,编制了保管期限表,和分类说明,编目规范,排架公道,符合国家及电力行业标准要求。近三年,档案回档率达100%,完整率达99.7%。我公司还建立了各类台帐,作到了档案的收进、移出、利用及时统计,并按规定及时上报。

(三)实现档案现代化治理

现代化的治理手段,是进步档案工作的重要途径。我公司从1997年开始使用微机,实现了微机输进、整理、组卷、编目、保管、统计、检索、打印各种目录等,实现了案卷的现代化、标准化,充分显示了快速、安全、正确、高效等特征。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进步了工作效率。同时,根据企业整体规划,我公司在“oa”系统中,把档案工作纳进了企业现代化治理的整体规划中,开发了档案的录进、整理、回档、查阅、利用等整套电子档案治理系统,为我公司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档案治理工作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档案的开发利用

我们坚持档案的收集、整理、回档、治理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为全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经营治理服务这一原则,为了使档案更好地发挥其效益,为先后编制了《全宗先容》、《组织机构沿革》、《大事记》、《事故汇编》等编研成果等。为开发信息资源作了大量的工作,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干部任免卡》、《机构变更卡》等检索工具,采用上网分发目录、电话调卷、利用微机查询、检索、发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热情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要求。近年来,共提供利用386人次,查准率100%,查全率99.86%,为城农网、技术改造、评聘职称、经济纠纷等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凭证和技术依据,得到了公司领导和有关部分的认可。为充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我公司将各变电站主要设备技术档案资料录进计算机,实现主要科技档案资料电子文档化,实现网上浏览和借阅,极大地进步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资金,在现代化办公手段上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四、几点体会

通过几年的摸索,特别是20*年公司实现办公自动化、生产治理miS和营销miS系统的投进运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公司下一步档案治理的重中之重,推进企业档案治理信息化面临的题目很多,如何规划、分清层次和轻重缓急,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和任务,找准题目已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以为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坚持技术与治理并行,并将企业档案信息化纳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之中。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及资金题目,也是治理题目。电子文件的安全与长久保存也依靠严格科学的治理与先进技术的应用。目前企业在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时为保证其成功,需要同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档案治理信息化也同样有一个业务流程再造的题目。很多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体会到,信息化建设是“三分技术、七分治理”。对档案治理来说还要加上“十二分数据”。因此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治理观念、方式、方法乃至整个治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档案信息化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必须纳进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之中。要建立适应信息化要求的档案信息化治理,就必须建立健全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电子文件形成、流转、处置和监控制度,收集、回档、鉴定制度,以及安全治理与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并将其纳进到企业信息化的相应环节之中。没有档案治理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就不完整,而离开企业信息化,档案信息化也无从谈起。

(二)应加强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治理方法的研究。适应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创新企业档案治理模式,必须加强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治理方法的研究。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治理相对于纸质文件治理来说是全新的模式,档案行政治理部分和企业档案部分应加强将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治理的政策、技术、方法、标准以及系统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需求。20*年国家档案局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一些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为建立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治理系统提供了基础。但是企业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治理流程再造,思考企业档案治理模式、治理制度和治理方法。航空产业档案馆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及《档案信息化规章标准体系表》,初步确定需要编制的规章、标准。同时成立了全行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家组、业务组、技术组,对航空产业档案信息化展开全面研究。

标准化变电站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 ieC61850 数字化变电站 通信 方案 

1 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显着特征 

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特征之一,所有数字化变电站均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变电站的通信网络为基础,从而实现信息可靠传输。数字化变电站ieD大多基于ieC61850标准构建,并以此作为信息交互的标准。此外,输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信息也作为变电站信息的一部分被处理和分析。可见,数字化变电站设备通过需要通过数字化信息交互以及ieD之间互操作性功能,实现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电气隔离。 

2 ieC6p850标准及其技术要点 

ieC61850标准在通信解决方案中占有极重要的作用,ieC61850国际标准是以美国的UCa2.0标准为基础的,是数字化变电站的首个比较完备的通信标准,该标准的推行为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网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ieC61850国际也被引入到国家标准GB/t860之中。该标准的技术要点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够提供符合电力系统特征的相关通信服务,信息对象在所处的信息源位置惟一定义,相应数据对象建模是统一的。能够实现面向设备和对象的建模,能够实现面向应用的自我描述。采取抽象通信的服务接口,在网络的应用层中的协议和网络传输层的协议都是独立的。与传统通信协议相比具有以下特点L1):采用分层体系;信息传输采用与网络独立的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和特定通信服务接口(SCSi);信息模型采用面向对象、面向应用的自描述;具有互操作性。 

3 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过去由于通信的不确定,使以太网进入控制领域有着一定的障碍,然而今年来以太网技术已经变得不断成熟,这就使嵌入式的以太网在控制领域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技术成熟的以太网完全能够满足数字化变电站的通信需求。 

3.1 应用层 

选择mmS规范作为应用层协议完成和变电站控制系统之间的通信。基于ieC61850建立的对象以及服务模型全部被映射为通用的服务,比如数据对象的创建、读写、定义等。mmS支持面向对象数据,这就使数据自描述完全能够实现,彻底改变了过去面向点的描述方法。由于数据本身有着说明,所以传输可以不受其限制,使数据管理和维护工作得到了简化。以太网通信与mmS的有机结合,再加入ieC61850的应用,这些都使数字化变电站成为了更加开放的系统。 

3.2 传输层 

站内ieD的高层接口选择了标准的tCp/ip协议,完成了站内ieD的网络化,让站内ieD的数据收发全部能够通过丁Cp//p方式进行。监控主站以及远方调度中心通过丁Cp/ip协议就能够通过wan得到变电站内的相关数据。使用标准的数据访问方式就能够实现站内ieD较好的互操作性。 

3.3 物理层 

选择以太网作为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原因是以太网在技术和市场上已处于主流地位。构建站级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对变电站层的数据流量进行分析。以减少网络内的交换量,从而减轻网络的相关负担,同时要考虑使用多个网段。也就是把需要及时交换数据的ieD置于同一网段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网段之间的流量,规避数据冲突,从而提升各网段的利用效率。应用中也可以根据电压等级等因素统筹考虑对网络进行分段。此时要注意,过多的网段可能会造成网络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以及相应网络设备的增加。

4 组网的几个原则 

原则一:依据电气间隔组网。这条原则在电网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可靠性以及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电气间隔,例如110kV的线路以及母联等间隔全部要按照电气间隔来进行组网。对于需要配置双重化保护的间隔的,通常要采取双网冗余结构或者两套相对独立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