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6:15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1

关键词:色彩;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色彩的运用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缤纷多彩,将色彩合理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可以彰显出建筑外部环境的整体艺术效果,这对建筑设计来说非常重要。然而当前色彩在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不足存在,因此继续我们进行创新与改革。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将建筑设计与色彩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将设计中的艺术效果凸显出来,合理的将色彩运用于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建筑环境独有的风格和特色,目前色彩已经在我国建筑外部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色彩元素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物不仅是一种物质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产物,其中包含着精神层面的内容,紧密的将自然与社会统一在了一起,在建筑中应用色彩可以体现出周围环境的特点,同时也能体现出人的心理特点。色彩是建筑物外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展现建筑物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将色彩积极运用于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很多艺术效果,因此色彩元素设计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建筑外部换进给设计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主要利用现代色彩学与美学中的方法,设计建筑物的外部墙面、门窗及屋顶等,使建筑物形成一个统一的色彩系统。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色彩设计水平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审美效果及艺术质量,合理运用色彩元素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多姿多彩的视觉感受,为人们创建一种和谐绚丽的环境。

2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选择的影响因素

2.1文化内涵因素

建筑外部色彩不仅可以为人们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和反应,同时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该内涵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民俗风俗、地域性审美哲理等方面。对于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国家及不同社会传统来说,建筑外部环境艺术代表的象征意义都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建筑色彩对某种抽象精神意义进行暗示,例如红色在东方世界代表着幸福、热烈、喜气等。

2.2地域气候因素

地球南北方地理差异、气候差异较大,因此通常南方在建筑色彩上通常利用高明度的中性色彩或者冷色,例如珠海的建筑通常设计为灰色,为人们彰显出一种淡雅、大方的感受,这种冷色比较适用南方的气候特征,同时与当地人的心理需求也比较适应。而北方地区通常比较寒冷,其建筑一般会采用中等明度的暖色调。

2.3材料因素

对于建筑物来说,建筑材料是构成其外部艺术形象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建筑主体结构的表面,需要铺设在建筑物表面,构成建筑物外部表面色,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建筑主体、满足人们需求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同时在材料色质、光感等方面达到一种美观效果。所以,在使用建筑材料时,应结合材料色彩、质地的不同,对其进行合理组织及应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3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3.1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的主要内容

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门窗。建筑物门窗包括门框、窗框、玻璃及遮阳板等部分,门窗看似只是建筑物很小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建筑物中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色彩设计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2)外墙。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外墙是主要部分之一,具体包括四面围墙、外部开口部分等,人们将外墙看做建筑物的外衣,因此其色彩设计也必须慎重;

(3)屋顶。主要包括斜屋顶、平屋顶、异彩屋顶及屋顶花园等;

(4)建筑周围环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建筑周围的山石、植物、水池及叠泉等,该部分也是建筑外部环境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是否与建筑物色彩协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的美观效果。

3.2建筑外部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效果

(1)突出主题。建筑色彩应该与其主要功能相协调,尽量迎合建筑使用的目的。虽然当前大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都很单一,但是现代人非常注重建筑外部装饰,建筑装饰不再局限于建筑内部。例如市政府办公大楼一般应设计为稳重、庄严、大方的色彩,通常大面积利用单调,其色彩纯度不能太高,采用有规则、有秩序的视觉“纹理”变化;娱乐场所建筑需要激发出人们的热情,起到唤醒人们内心憧憬的作用,因此多数情况下会利用饱和度比较高的色彩,其材料视觉纹理更加粗犷、自然、前卫,体现出时代性的特点。

(2)和谐统一。建筑物建造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所用,为人们衣食住行提供空间,所有建筑物均以“人”的主体为核心展开活动,那么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构建出和谐的生存环境呢,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注重建筑色彩与整个城市的和谐统一。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和谐城市的范例,但是当时为无意识的行为,但是现代很多城市交通物流方便了,就失去了原来的地理文化,不仅要求城市的形式一致,同时连色彩都要求一样的,根本体现不出城市独有的特色与风采了。因此,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与当地的地理条件相结合,合理使用建筑色彩,彰显出城市特有的风采。

(3)美化环境。成功的建筑设计不仅要从外形上带给人美感,同时还要在色彩上打动人,例如,一片金色的麦浪中耸立着一座白墙、红瓦、绿门窗的木屋,在环境的烘托下建筑显得更加美丽,同时由于建筑的“点睛之笔”环境也更有诗意。虽然现代城市中这种惬意的场景不能得到实现,但是从单体建筑来说,应综合考虑建筑周围场景的相互映衬,同时满足场景内文化内涵的需求。在自然界中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其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4结语

综上,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与色彩的应用是密切相关的,应结合色彩表现出的特点彰显出建筑的整体艺术效果,同时在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人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以及其他设计行业中,色彩的运用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效果。随着建筑设计越来越完善,色彩应用将会受到更多设计者的重视与青睐,在设计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色彩起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2

关键词: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色彩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生态环境观念加强。因此,也对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基于实用性和美观性进行设计,更要从生态视野看待环境艺术设计问题,使其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当今,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中的色彩应用显得尤其重要。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的艺术效果。

一、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一)环境艺术的基本内涵

环境艺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环境加艺术或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科技手段,使人生活的周围环境不但能满足人的休憩、工作、交通、聚散等物质要求,还要满足人们审美、参与、安全、隐私等社会心理需要。环境艺术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一建筑、山水、树木,道路、广场、公共设施等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创造性地解决环境问题的着眼点始终是兼顾环境的不同特点,既要展望未来,又要尊重历史、民族、宗教等文化特性;既要巧妙利用环境,又要善于保护环境系统,使人与环境建立在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环境艺术是人们为了满足个人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对建筑室内、室外及城市环境进行的一种整体的、美学的艺术再创造。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外设计、装修设计、景观园林、景观小品等,这些都是围绕环境艺术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环境艺术更广义的概念和范围几乎涵盖了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和与美化装饰有关的设计领域。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自然景观的选择和人文景观的营造,它成为民族传统的缩影和现代文明的集锦。环境艺术设计包含极为丰富的信息,它通过空间的组合秩序,实现生活环境等的协调,以优化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减轻人的生活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多学科的相关内容,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领域,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以创造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品味的环境为目标,研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规律,使环境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激起人们的美感,并且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和调节心理情绪等,所以在“环境艺术”中,人的主观因素至为重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个性化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如果说风格是其个性化的最好体现,那么色彩就是体现个性化的最优媒介,同时也是设计中最难以把握的因素。在环境设计中,一定要把握好整个设计中色彩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使用的颜色应能够与人的视觉感官相结合,让人觉得舒适、平静,而不是激情、烦躁与不安。另外,环境艺术设计最大的目的就是宜居性,所以在使用颜色时,首先要确定整个环境的基调与主题,然后选择与主题相符合的色彩,在选择颜色时一定要注意主色调应是平缓而舒适的,在平缓、舒适的色彩中再加入一点亮色,注意亮色的成分一定不能太多,否则就达不到宜居性的目的。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象征性

色彩设计在环境艺术形式美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意境,意境美的核心就是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意味。色彩的象征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心理认同,与宗教意识、信仰习惯相联系。中华民族是乐观而向上的民族,善于用红、黄、绿、金色表达完整、圆满、喜庆、和谐的文化特征,呈现鲜艳、明快、热烈而轻松的视觉效果。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情感性。

人们在观看色彩时,除了直接地受到色彩的视觉刺激外,在思维方面也可能产生对生活经验、环境事物的联想,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情绪,这种反应就称为色彩的心理感觉。

三、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色彩设计的应用

(一)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内容

从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内容来看,建筑外部设计的色彩内容主要包括了建筑物的外部墙面、门和窗户、突出部分、屋顶以及周围环境。具体的内容如下:

1.建筑外部环境的外墙部分。

建筑的外部墙面部分,主要包括了建筑物外部的整体墙面、外部开口以及突出部位以外的四周墙面。

2.建筑外部环境的门窗部分。

建筑的门窗部分主要包含了门框、门、窗户和窗框、玻璃、空调窗口、窗台以及遮雨板等。

3.建筑物外部环境的突出部分。

建筑的突出部分,主要包括了阳台、空调安防台、楼梯、门廊花架、招牌以及铁窗部分等。

4.建筑物外部环境的屋顶部分。

建筑的屋顶部分,主要是指建筑物的台基部分、台座和栏杆等。

5.建筑物外部环境的周围环境。

建筑的周围环境主要包括了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设施、绿化设施、公共设施等,比如绿化植物、山石、花草、喷水池、运动设备以及园区总体环境等。它们都是构成建筑整体外部环境色彩设计的重要因素,也是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中常用的用以辅助建筑主体色彩搭配的常用方法。反之,若没有建筑周围环境色彩搭配的衬托,即便是建筑主体修饰的再好看,都无法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二)建筑色彩与造型

1.色彩与材质

在建筑造型要素中,材质及其加工工艺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比如不同材料构成的建筑造型,其给人所表达的情感是迥然不同的,比如材料光滑的表面可以通过增强对光的反射而增强色彩效果,反之,色彩效果较弱,有花纹的材料比较适合刺激性的色彩,反之,则适用柔和的色彩。同时,自然材料的色彩亲和力比较高,而合成材料或新创造的人工材料则更加绚丽多彩。

2.建筑色彩的面积效应

在建筑环境工程设计中,视面积在对建筑环境的色彩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视面积具有不同的视觉效果,通常情况下,视面积越大,其对人的心理作用也就越强,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平方厘米的大红时,会直观的感觉到其鲜艳的表征,给人以一种兴奋的冲动,而当我们被大红所包围时,我们就会感觉到烦躁而疲倦,因为这种强烈的刺激让人难以忍受。为此,在建筑环境中,对小面积的色彩可以浓重一点以突出其强烈,而对于大面积的色彩则需要清淡一点,否则将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环境色彩的配置关系

1.针对相近的色彩可以根据其浓淡、明暗及冷暖的变化来实现对环境色彩的简洁和清爽的性格。通过对色彩的对抗程度的分析,从色彩的“面积效应”来创造出强烈的、鲜明的环境性格,针对色相的相近性,可以体现出环境色彩的亲近性,从而为环境空间创造出灵活的适应性和宽泛的包容性。同时,对环境色彩的有无彩色的配置,无彩色的环境色彩可以营造平静、素雅的情感基调,而有彩色的环境色彩则可以营造丰富的环境效果。

2.色彩不仅能够营造环境的情感认知,还能为建筑造型提供独特的魅力,比如在对空间的层次关系上,通过色彩的组合来增强空间的主次关系,从而建立建筑空间秩序感,通过对建筑的尺度和比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运用色彩来描绘出建筑的亲切与精美的空间感,通过对建筑材质的表面进行色彩的表现,从而将单调的材质机理统一起来,使得环境艺术效果更具张力。

结束语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对色彩的有效运用,不仅能够将思想、情感融合到建筑环境中,同时,还能通过建筑色彩来影响和丰富我们的生活,从而为人居提供和谐的视觉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文静.性格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赵昆.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D].昆明理工大学,2013.

[3]张铁骊.略论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的合理搭配[J].大舞台,2013,05:109-110.

[4]陈黄庆.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发展[D].安徽工程大学,2012.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3

引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设计任务使建筑设计的从业人员无暇顾及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相应地室内设计便从建筑设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室内设计具有了更新更广且更为复杂的内容和独立性,而室内设计的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从专业的角度,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与宏观的建筑设计是不可分割的设计体系。本文从室内设计在“时空维度”延续建筑设计的角度,着重探讨建筑内外相互协调的室内设计观的应用分析,以求为我国的室内设计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为室内设计的逐步完善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建筑设计阶段的室内设计

从国内现阶段的建筑行业内的专业分工而言,建筑设计阶段是建筑师创造建筑主体的造型、形体、体量、比例等的过程,也是协调宏观的建筑整体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这便要求建筑师必须注重考虑室内空间的后续设计问题,包括景观、结构、设备、水电、暖通和室内设计等多个环节。其中,从室内空间的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而言,建筑设计主要应该为后续的室内设计提供完善合理的物质基础,从而创造舒适、美观、经济、安全的室内空间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除了建筑主体的创造,还必须考虑建筑物的使用者或拥有者的因素和室内设计的后续工作等。在以建筑师为主导的这一阶段,仍然需要其他相关专业的配合和协调,以及建筑物业主的参与(见图1)。

图1建筑设计阶段的室内设计思考

二、室内设计阶段的具体深入

在室内设计阶段,设计师应注重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和互动,使其创造的室内空间环境和氛围在“时空维度”充分地延续建筑整体的性格和内涵。在室内设计各个阶段(见图2),从初步构思到深入设计,到最后创造出理想的室内空间环境,也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和协调。

图2室内设计的深化阶段图解

(一)把握建筑设计的构思和意图

在室内设计阶段,室内设计师的首要工作便是充分地理解建筑设计的构思和意图,从而更好地把握建筑内外空间的协调和统一,塑造建筑的整体性。在这一阶段,以室内设计师为主导,而建筑师可以参与进来阐明其建筑设计的构思和意图,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供室内设计师作为参考。而后由室内设计师对建筑内部空间展开的细化和完善提出设计构想,并咨询建筑师、使用者的意见,必要时作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二)室内设计的构思深化

在室内设计的深入阶段,必须注重室内设计对建筑设计在“时空维度”的延续,以各种空间处理手法及细部处理手段对室内空间进行细化和完善。从而使室内设计创造的微观的室内空间环境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功能要求,并且反映建筑外部形象所传达的性格和内涵,达到视觉层面、心理层面、文化层面和生态层面上的延伸和互动。

(三)空间使用者的参与

室内设计相比于建筑设计而言,更为贴近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实际内容,更加直接地反映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功能需求,因此,在室内设计阶段由使用者参与进来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就显得十分的关键。因此,在室内设计阶段,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甚至是室内设计进行的主导因素。

三、内外协调的室内设计方法

室内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和美学法则多种多样,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秉承“内外兼具”、“表里如一”的原则对室内空间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必须注重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和互动。从专业角度分析,建筑内外相互协调的设计观强调室内设计必须注重建筑内外的相互协调和统一,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视觉层面上、心理层面上、文化层面上以及生态层面上,从而使所创造的室内空间环境在风格、文化、内涵上更好地延续建筑所传达的精神和内涵,使整个建筑达到内外的协调和统一。

(一)视觉层面上的内外协调

借助室内设计对室内空间的各种“视觉感知元素”进行细致的处理,给处在室内空间中的人在空间感知和体验方面提供一个最为方便和直接的方式,并且,在室内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法和美学法则,在秉承“内外兼具”的原则下完善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和互动。

1.充分利用门、窗和墙洞的视线交流

建筑设计所界定的门、窗(包括天窗)、墙洞是达到建筑内外空间在视觉上相互延伸和交融的最为典型和直接的方式。建筑物的门、窗和墙洞一个主要的功能是用于采光、通风和换气,为室内空间提供足够的光线和新鲜空气,使人在室内的活动更加的舒适和愉悦。除了这些基本的功能外,门、窗和墙洞还使人们的视线能够穿透建筑内外空间(见图3),使建筑的内外空间产生了“交流”和“沟通”,使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门、窗和墙洞的这种使建筑内外空间相互延伸和交融的作用,塑造了建筑空间的可达性和引导性。

图3室内外视线交流

在室内设计的实践中,设计人员在已界定的内部空间进行各项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注重室内空间在“时空维度”对建筑的延续,秉承室内外同步性设计的理念,利用建筑设计所创造的各种物质基础对空间进行细化和完善。而在细化和完善的过程中,建筑原有的门、窗和墙洞是联系建筑内外环境的媒介,也是影响室内物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室内设计在注重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和交融的前提下,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的划分和组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内部空间进行装修和装饰,使人不论是处在室外或室内时都可以透过门、窗和墙洞看到别样动人的“风景”。

其次,室内设计在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设计手法“控制”或“限制”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和互动,从而营造相对私密的空间供人使用。

2.引用建筑外部的设计元素

在室内设计的实践中,设计师首先需要进行的工作便是研究建筑的使用性质和整体的风格风貌,充分地分析和理解建筑设计的构思和意图,从而更好地把握建筑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利于室内空间环境的创造。在这个前期的分析和研究过程中,理清室内设计与建筑整体的结合点,并挖掘建筑外部使用的设计元素,将建筑外部的造型、材质、色彩、符号、图案、肌理等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到室内空间中,使之在视觉上与建筑外部的设计元素相呼应。

3.引入大自然的元素

建筑外部的美学通常表现在建筑设计所采用的造型、材质、色彩、符号、图案、肌理等美学元素上,也体现在建筑整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和浑然一体。因此,将大自然的元素引入到建筑内部中可以营造一个“室外化”的室内空间,使人在室内空间中从视觉上找到大自然的“痕迹”和“影子”,从而达到建筑内外空间的延伸和互动。

(二)心理层面上的内外协调

每一幢建筑物就其外部面貌而言,都具有其特定的风格风貌,都给人传达着其特殊的性格和内涵。室内设计的工作便是要使具有不同性格的建筑在其室内空间中同样传达着建筑外部所表现的性格特征,以达到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1.满足人们的完形心理

人对建筑的感知很大程度都来自于视觉感官,而人从建筑内外空间获取的各种视觉信息会引起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相似原则”及“连续原理”,人们认识和体验的建筑内外空间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情景,还是动态的内外空间意识的连续性。人们对室内空间的体验并非简单的“叠加”和“堆积”,而是由动态的相互联系的多视点情景、印象复合而构成空间的整体体验。人们对建筑内外空间的体验,首先是由视觉上获取的建筑外部形象的信息,进而人们渴望“完形”的心理促使人们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性质和美学形象进行假设或猜想。人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使建筑外部形象所传达的信息对应的某种性格特征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种定势,因此,每每看到一幢建筑物首先就会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其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进而使人把建筑外部形象与室内空间特征联系起来,以先入为主的观念猜想建筑内部的功能性质和美学形象。例如,现代办公建筑通常简洁细致,建筑外部形象表现的较为清爽明快,当人们看到此类建筑时便会提前猜想或假设其内部空间的使用功能是办公。

2.利用特殊的象征意义

建筑设计采用的某些特殊的设计元素,对人们的心理上能够产生某些心理暗示,如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符号、图案和雕塑等。室内设计借助这种“心理暗示”对内部空间进行细致的处理,使其创造的内部空间环境得到人们心理上的认同和共鸣,塑造建筑内外相互延伸和呼应的整体形象。

(三)文化层面上的内外协调

室内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外部环境和相应规范,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资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室内环境。建筑内外相互协调的设计观念要求注重把握室内设计对建筑设计在“时空维度”的延续关系,并且强调建筑内外空间在文化层面的相互延伸和交融。

1.地域文化的传承

建筑内外空间是地域文化一种载体形式,它用丰富的艺术语言传递地域文化,并使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提升。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因地制宜是任何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需要遵从的设计法则。室内设计可以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建筑所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运用于内部空间中,并利用一些色彩、符号的图案的文化象征意义,营造了一个建筑内外在文化层面上相互延伸和互动的内部空间环境。

2.时代精神的传达

建筑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是整个社会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达时代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形式,而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则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传达工具和手段。建造的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都反映着某一特定时期的时代精神,而不论是建筑的建造工程还是室内空间的完善过程都离不开与其时代所匹配的物质技术手段和工艺技巧。

(四)生态层面上的延伸和互动

当前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各种功能和美学要求,而必须注重考虑建筑内外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从这一层面上而言,建筑内外相互协调的设计观要求室内设计在“空间维度”延续建筑设计,把握自然生态环境与室内空间环境的相互结合和协调,注重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和长远发展,从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在生态层面上相互延伸和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的利用

建筑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外部环境和地域文化等创造建筑的外部形体和宏观的内部空间;室内设计对宏观的内部空间进行细化和完善工作,并充分考虑室内空间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关系,把内部空间的“小生态”与外部环境的“大生态”相结合使之相互协调共存,从而使建筑内外空间在生态层面上相互延伸和互动。首先,建筑物的门、窗、采光顶、墙洞和通风口等是建筑内部空间满足采光、通风、换气的主要措施,室内设计可以通过利用它们把自然光、自然风以及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建筑设计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内部空间进行通风、采光、换气、给排水等处理,而室内设计则需充分地运用这些“生态”的技术措施,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通风设备、换气设备、给排水管道等更为细致的处理和完善,从而使其创造的室内空间环境“生态化”、“环保化”。

其次,门、窗和墙洞等是建筑内外的视线交流的主要途径,室内设计利用门、窗和墙洞等把自然景观引入室内空间,或直接把山石、水体、植物等大自然的元素“移植”进入室内空间中,不仅增强室内空间的生气和活力,还满足了人们热爱自然、向往自然的心理需求。另外,门、窗和墙洞又是使室内外空气流通的途径,而山石、水体、植物等又能够起到净化空气、过滤粉尘的作用。

2.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筑设计根据地形、地质、植被、水体等自然环境的要素,在尽量少破坏这些要素的前提下界定建筑的外部形体;而室内设计对内部空间的处理也需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最小破坏,尽量用绿色材料和环保技术,从而创造“生态化”、“环保化”的室内空间环境。

首先,室内设计利用生态环保型的材料,降低保护生态环境的压力。从室内空间中更出来的旧材料或废弃材料又易于自然降解及转换,并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生产其他的新产品。如当前已经研制出来的无毒涂料、再生壁纸等,都在不同程度实现了室内设计“生态化”和“环保化”的目标。因此,在室内设计对各种材料的选用过程中,要考虑选择无毒气散发、无刺激性、无放射性的材料,从而降低室内空间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其次,室内设计通过先进的技术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从而降低暖通设备和人工照明的使用频率和时长,并通过现代设备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进行处理,避免其未经处理前直接向自然生态环境排放,甚至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在满足室内空间的使用要求的情况下,既节约了能源,又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另外,室内设计利用洁净能源为室内空间提供光线、通风等物质条件,从而节约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例如,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它主要通过特定的构造和材料来利用太阳能,用于室内空间的照明、热水技术、温室技术等。由此可见,室内设计通过各种空间处理手法以及科学技术手段,既充分地利用自然的能源、资源和景观,又起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从而使室内空间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延伸和交融。

四、结论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

1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逐年大幅上升,已达全社会能源消耗量的32%,加上每年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能耗约13%,建筑总能耗已达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5%。我国现有建筑面积为400亿m2,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且每年新建建筑近20亿m2,其中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果继续执行节能水平较低的设计标准,将留下很重的能耗负担和治理困难。

2建筑节能设计

2.1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2.1.1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1.2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

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作用。

2.1.3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

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2.2单体的节能设计

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2.2.1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的要求之外,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节能措施为: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③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架空隔热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

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间,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

建筑墙体的节能设计。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外,还应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

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据统计资料,在我国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的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因此,解决好门窗节能的问题相当重要。门窗的节能设计应主要考虑:①控制建筑不同朝向的窗墙面积比;②设置遮阳措施,我国节能标准中规定,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寒冷地区中制冷负荷大的建筑的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宜设置外部遮阳;③根据需要合理地组织门窗的通风换气,尽量采用自然通风;④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外门宜设门斗或采取其它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其它地区建筑外门也应采取保温隔热节能措施;⑤选择高性能的建筑门窗和幕墙技术,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要改变消极保温隔热的单一节能观念,把节能和合理利用太阳能、地下热(水)能、风能结合起来积极选择节能和用能(利用太阳能、冷能、风能、地热能)相结合的门窗及幕墙产品。

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的节能设计。细部的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节能也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各部位着手:①热桥部位应采取口可靠的保温与“断桥”措施;②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③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④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⑤门、窗框四周与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⑥采用全玻璃幕墙时,隔墙、楼板或梁与幕墙之间的间隙,应填充保温材料。

2.2.2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

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目的。

2.2.3选用建筑节能材料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更好地应用到建筑节能中去。

3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方面的学习

3.1学习现有的节能技术

当前,很多建筑师不太懂节能技术,以及如何把节能技术应用到建筑当中。建筑师不能只是设计时套用标准图,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节能原理,才能在设计中按照不同的工程、不同的部位,采取相应的节能措施,所以必须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学习。

3.2学习建筑节能新“理念”

在推行节能理念同时,眼睛不仅要“向外看”,引进学习国外先进节能理念,而且要学会“向内看”,从传统建筑模式、风格中学习节能办法。强调中国节能建筑发展的民族性、地域性应该是设计师们的共同理念。

中国传统民居(如京津风格的四合院、桂北风格的吊脚楼、岭南风格的骑楼长街、陕北风格的窑洞、草原风格的蒙古包……)都蕴含了丰富的节能理念,它们的设计和用料都给建筑师以无穷的启示。

这种以房子包围院子的建筑方式,有效地减少了冷空气入侵,符合京津一带夏季炎热,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符合南方夏季炎热、湿度大、空气流通需求量高的特点。中国传统民居都是在与周边生态环境共存共生的条件下,各类功能利用与自然环境达到完备效果的典范,并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形态样式,可以成为当代建筑节能的借用范式,形成新的节能理念。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5

关键词居室植物;外部环境;绿化;生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环境要求日渐提高。城市建筑内部绿化应与城市外部的绿化相呼应,建立和谐发展的城市绿化体系。从而建立生态化的城市居住环境。通过生态建筑理念的灌输和设计,实现建筑的生态发展,创新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形态,从而形成城市整体的绿化体系。

1.改善建筑环境,建立生态化城市

城市的建筑生态环境的内部优化应与外部相结合,构成整体系统的生态建筑体系。生态建筑能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科学发展和的建筑美学。通过采取符合生态原则的建筑设计方式,降低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城市环境的生态设计和建筑设计观念应在于,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设计观念,探讨建筑的绿化和生态建设问题。绿化的环境使建筑融于生态环境中,采用积极的技术措施有效利用环境。实现高层建筑的优化以及环境空间的营造,从而建立创新的居室植物的绿化措施。

2.营造城市与建筑的设计策略

2.1建筑的环境生态设计策略

建筑的绿化和居室植物的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外部环境。改变城市的“热岛”、“干岛”效益。城市普遍存在“热岛”效应,致使城市的年平均气温高于郊区。由于建筑物密集阻碍了气流的通过,从而减小了城市的风速。同时城市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的人工界面的热力属性,包括各种建筑物的墙面。干岛效应是热岛效应的延伸,致使城市环境水分蒸发较快,难以形成适宜的湿度环境。

城市的环境绿化应通过居室内的植物绿化以及外部环境的绿化合理绿化,从而能有效改善城市居住的环境。建筑的外墙绿化技术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屋顶的花园灌溉技术、屋面的技术等方式,为屋顶绿化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技术条件。建筑的绿化体系,从而改变了城市的外表材质,建立了有效的城市热岛效益的绿化。通过城市整体的绿化设计,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了城市的湿度,蓄积雨水,降低城市噪音,美化城市环境,建立了生态城市的发展效益。

2.2建筑设计的绿化策略

(1)空间的竖向空间组织。建筑空间的竖向延续能有效体现建筑特色的设计构思。传统的建筑实现了竖向的空间堆栈,垂直方向上通过电梯进行了交通的联系,建筑的封闭、均质的使用空间。建筑内部应通过建筑功能空间、以及建筑内部外部空间之间的渗透发展,从而有利于建筑居住内部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的融合,提高城市的空间建筑质量,从而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要求。

随着建筑的发展,城市空间逐渐实现了立体化的发展,城市发展成为了二维的体系,但建筑的分层空间,不仅应竖向的叠加,立体的空间概念创造出了更为丰富的空间形态。共享空间具有外部环境的内部空间,光线、绿化等室外环境要素的引入创造出了动感以及富有活力的建筑空间。致使空间内部结构具有流通性、开放性、公共性的热点,共享空间致使向高空发展的趋势,致使内部建筑以及外部建筑的联系模式。城市空间的共享将城市的绿化引入建筑中,从而实现了建筑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相互渗透以及有机的联系模式。

(2)景观、绿化生态效应的设计和发展。建筑应实现了景观的立体变化模式,居室内的自然景观的设计,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设计和引入,从而实现了室内室外空间绿化的效果。建筑立体的景观空间能充分体现了高层建筑的空间特点,从而容纳多种公共空间活动体系,提供了多种体验以及选择。从而致使单调封闭的内部空间的产生艺术的精神享受。传统的建筑内部的分层绿化只能实现盆景式的效果,从而难以体现城市整体的生态效应。通过现代的技术与传统栽植的方式相结合,从而为城市外部和内部绿化提供发展的基础,建立了城市的内部绿化和外部绿化的城市发展环境。

(3)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城市的居室植物设计与外部环境的设计应通过相应的设计应建立自然的通风设计。建筑空间的竖向设计应建立有利于内部空间的垂直通风体系。建筑的高度的越高,城市热压形成的“烟囱效应”越发明显。建筑呈现了垂直的发展体系,可以形成了内部上下贯通的中庭或是专用的风道设计,并且具有足够的高度,从而能建立平面的水平风向,同时也应建立立体的垂直通风效果。采用“烟囱效应”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体系,需要将建筑的底层进行开放式设计,从而能在使用上形成了一定的局限。建筑高度过高将产生过强的气流,从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而部分建筑的内部中庭,采用逐段分隔的办法,进行了人工的调节、控制;或者利用换气装置进行加压与减压。自然垂直气流来源于压力差所产生的浮力,从而在不同位置进行人工气压干涉,从而能增强或减弱浮力影响,从而有效地引导自然气流的通风效力,为居室的绿化以及城市的外部环境提供良好的绿化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利勇,雷春浓.面向城市环境的高层建筑生态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

[2]赵沁娜,范利军,吴慈生,张鑫.环境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

[3]王继富,李春艳.城市环境的生态认识[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04).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建筑和谐性

一、城市建筑设计与人的和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里,人口密度更加庞大,提倡建筑与人的和谐,是城市建筑中和谐的基础和重点。在我国广大城市建筑设计中,虽然在建筑的功能、结构上不断推陈出新,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视觉享受,但这些建筑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同样也是高耗能的建筑,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一些不利于环境、不利于居住的问题。建筑设计只有综合考虑城市居民的使用感受,坚持以人为本,在创新设计中加入人文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城市建筑的使用功能。

1.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突出使用者的舒适性。城市建筑不是模型架构,也不是景观造型,城市建筑最终还是通过使用来发挥其功能。特别是一些居民楼、办公楼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量这部分建筑的特点来进行人性化设计。在这些建筑物中,使用者往往都是长期在建筑物里生活或办公,他们与建筑物的亲密性比较近,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建筑物发生关系,如果再单纯地追求建筑物的新奇,不考虑使用者的感受,那么极有可能造成使用者对建筑物的反感。因此在居民楼、办公楼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考虑采光和通风等核心问题。建筑的采光要结合楼层的高度、楼间距、楼朝向等综合设计,建筑物通风则要根据城市所在的地区的季风方向来设计。

此外,对于这部分建筑物的人性化设计,主要的设计重点应该体现在建筑物内部,而不是建筑物的外观,建筑物的走廊、过道、楼梯、电梯等设计应该处处体现人性化和方便性。

2.在公共城市建筑设计中要突出使用者的愉悦感。在城市建筑中,还有一部分建筑,它的功能不是提供居住、办公,而是作为一种城市象征而存在,这部分建筑叫做公共建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体现使用者的愉悦感,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大型的公共建筑的设计中,比如城市浮雕、城市公园、城市雕像、城市剧场等公共建筑的设计中,要首先加强外观的设计,注重外观造型的独特与别致,当然在外观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周围建筑群,尽可能使公共建筑外观的颜色、结构等错落而有序,不突兀但突出。另外在这些公共建筑外观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融入城市符号,根据城市的年龄、发展、特色、走向等来确定外观设计。在明确了外观设计之后,才应该考虑公共建筑的内部结构设计。在内部设计中要根据公共建筑的功能划分出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大型娱乐广场的内部结构设计,要明确划分商场、电影院、咖啡厅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尽量使内部结构合理平衡全面,提升其服务功能。

二、城市建筑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在尊重和保护原有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周边的便利性,为使用者创造更大的便利条件。

1.采用环保材料的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采用环保材料,来降低城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消极影响,同时注重保护城市日益严峻的环境。在这部分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环境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环保材料,采用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材料,提升城市建筑的环保性和科技性。在我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将建筑设计融入环保理念已经成为了城市建筑设计的一种风向标,这主要基于城市环境的严峻性和人们追求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生态、人文等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来降低城市建筑的污染性,提升城市建筑的环保性、节能性,降低城市建筑中废水废气的排放、降低城市建筑中的光污染、降低城市建筑的噪音污染,从而达到城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2.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注重与环境的有机融合。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将城市建筑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割裂开来,过分地追求城市建筑的新奇独特性,过分强调城市建筑的轰动广告效应。虽然这种建筑在建筑结构、外观设计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先进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破坏了城市建筑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建筑设计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其实城市建筑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垒积木,而应该注重在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与周边自然环境、树木森林、水文地质等和谐统一。比如在绿色植被比较多的区域构建一栋公共建筑,那么在公共建筑的外观设计上要尽可能地采用传统风格来匹配曲径通幽的神秘感,通过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既可以突出城市建筑的别致设计,又能起到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在这方面,国内大型搜索引擎巨擘“百度”公司的大楼设计,是行业内的一把标杆。该大厦采用以小进深、双面采光、线型板式建筑为特点,形成了多重内院花园的目字型布局,不但体现了该公司的人文理念,还与北京的地域文化圈有机融合在了一起。

三、城市建筑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和谐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城市规划的考量,根据城市规划的设计进程来强化建筑设计的理念,促使城市建筑设计更好地为城市规划服务。在城市规划中,往往将城市区域根据其主要特点、发展侧重点等划分为不同的分区布局,比如生活区、生产区、娱乐区等。不过这种分区划分一般在新型城市中比较容易清晰地划分出来。在一些发展相对成熟的大中型城市,往往因建筑布局的固定、文物建筑的不宜搬迁等原因,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合理分区。因此在这些发展成熟的大中型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要考虑到这些不宜搬迁的建筑物,同时在新型建筑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发展设计。

另外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对城市已有公共设施、城市绿地、城市河流、城市园林的保护,在城市规划的总体统筹中,有效地突出建筑设计的功能性、服务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减少对城市绿地面积的破坏,尽可能地节约城市用地面积,提升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注重减少对城市地表空间的占用,尽可能通过高楼大厦来“向天争地”,或者加强地下空间的利用,以创设更大的建筑空间,更好地节约用地。

四、结语

在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建筑与人、环境、城市规划等的和谐性。建筑设计应该强调以人为本,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同时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7

【关键字】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对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来说非常重要,虽然人们日常都生活在高层建筑中,但对于其底部的空间与环境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实际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密集、其内部人员的不断聚集、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中街道意趣不断丧失,车辆逐渐增多占据大量街道或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绿化面积也不断减小,最终引起了高层建筑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直接导致人在高层建筑中的生活质量下降。这使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与城市空间的环境设计产生矛盾。因此,人们须对底部空间环境设计加以关注,以期使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成为自身和城市空间的过渡和渗透,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度。

一、高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理念综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人们更加关注绿色生态的人居环境,城市建设和规划亦是如此。以绿色生态的观点进行建筑施工、环境建设已成为了当下建筑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理念。众所周知,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会对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高层建筑的施工设计不应仅停留在完善自身建筑的层次上,而是应该综合利用城市的开敞空间、景观景象、历史文脉等城市生态元素。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整个设计过程应该围绕着环境设计而展开。同时,它的开敞空间、街道空间、交通空间、立面造型等都应是建筑设计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要以整体环境为立足点,同时兼顾城市环境条件、限制条件和可利用的资源,不断地完善自身系统,使得高层建筑的内、外空间组成有机架构组织,将高层建筑的内、外空间不断地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环境体系。

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与设计的指导性原则

上面已讲到高层建筑在建设施工时,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而高层建筑底部空间和环境作为高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与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车辆以及其他城市元素接触,所以我们对于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应该予以更加严格的要求。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的指导原则。

1.整体性。整体性指的是建筑空间与城市中的一些其他的城市因素(如生态、交通、文化、公共空间等)的组合。整体性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强调内容。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过程中,应遵循整体性的原则,突破高层建筑空间自身存在的封闭问题,积极的将生态、文化、交通、生活等其他的城市因素引入环境系统中。通过将城市的街道引入高层建筑底部、将高层建筑立面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相适应、与城市文脉相适应等手法,实现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的多层次建设,最终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的融合、渗透。

2.开放性。开放性指的是将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开放性建设,提供给公众使用,实现建筑空间底部的“公共化”。建筑空间底部的开放性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形式多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生活空间的需求,同时,积极地将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因素融合,缓解了我国城市建筑、城市空间的拥挤状态,不断地促进连续、宽松的城市空间的形成。

3.步行性。我们都知道步行可以减少车辆对能源的损耗,减少环境污染。所以高层建筑底部的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把步行这个健康绿色的因素添加进去,将机动车辆道路避开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通过集约化的交通手段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系统。同时,在这个空间系统内根据确定的环境添加适当的娱乐设施、商业、绿化等,进一步扩大人的休闲服务空间,以此来舒缓高层建筑中人的情绪和生活,使高层建筑的底层空间成为自身和城市空间的过渡和渗透。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减少城市的拥挤度和嘈杂度也有很大帮助。以期将高层建筑打造成能产生情感归属、情感认同的建筑。

4.文化性。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插件,它的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和环境设计中的文化体现,或者说文脉传承不仅仅体现在了高层建筑的建筑造型本身,更可以在建筑与城市的和谐,与人的和谐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的设计一定要应对这个城市的文脉,同时加以认同和配合,使这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不会对其产生陌生感,相反如果他们因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设计与环境的设计产生认同感,提高城市局部舒适度的话,该高层建筑的设计规划无疑是成功的。

三、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

1.绿化设计

在如今的城市环境设计方面,绿化日益重要。它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景色,同时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局部生态,创建宜人环境。高层建筑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地方,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不仅可以为内部人员过滤烟尘,净化污染,还可以降低一定的城市噪音,局部缓解热岛效应。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进行绿化设计,应以高大的乔木为设计核心,加上大面积草坪,多层次立体式绿化,另外还可以对绿化带进行一些特色的建筑修饰,使环境更加优雅,更加宜人。

2.路面设计

高层建筑的底部是人们活动最频繁的空间,同时也是人们在视觉上接触最多的地方,所以非常有必要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路面设计。路面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路面基本的使用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质感等增加路面的识别性,对人们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引导,进而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交通安全性能。当然,路面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地制宜的进行搭配和施工,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以一种路面设计材料为主作为该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主导,不同的材料对空间的变化或空间的使用性能进行提示,以此来创造视觉上趣味性,同时保证了统一中的多样性建设;其次,路面设计材料的运用应该与其他设施的水平界面要素协调一致,这样才会显得相得益彰;最后,当路面出现高低变化的情况时,路面设计的材料要进行适当的变化调整,达到明确提示人们的作用,从而避免意外的发生。

3.室外设施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可以增加室外设施的安装设计,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空间的使用性。高层建筑底部的空间可以根据商业建筑的性质和当地的气候环境等,合理的布置一些花坛、交通标志、广告牌、桌凳、垃圾箱等。这些室外的设施不但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时设施经过简单的艺术化处理,还可以提升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品质。

结语:

近几年,高层建筑大量施工建设,而高层建筑空间的序幕就是高层建筑底部的城市空间,它不仅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起到了协调建筑中的人和建筑本身之间关系的作用,时刻影响着高层建筑在所在城市的区域和环境。但是,许多的城市设计与环境设计没有能在高层建筑建设前进行有效设计,导致了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低下,使其与城市空间环境设计产生矛盾或者脱节。因此,我们必须对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和环境设计加以关注,不断提高环境设计的工作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利益利用和环境利用,才能创造出美丽的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友好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张雨.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设计的目标[J].中外建筑,2004(03).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8

关键词:节能设计;建筑

本文结合多年的经验积累,简单阐述了建筑节能各个方面的设计策略,要求要充分利用自然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建筑行业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一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因此实行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已刻不容缓。下面就围绕建筑节能设计的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剖析:

一、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是指建筑在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材料和技术,加强用能管理,在保证建筑节能和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建筑节能设计是全面的建筑节能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

1、合理群体规划布局

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

(1)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尽量减少太阳辐射。

(2)合理控制体形系数。单位建筑空间的外表面积越大,体形系数越大,能耗就越高,反之亦然。因此,在考虑节能设计时,建筑平面外形不宜凹凸太多,力求完整,避免因凹凸太多增大而提高体形系数。在所有几何形体中,球面体体形系数最小,同等条件下能耗最低。

2、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1)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如太阳能辐射强度、最热(冷)月平均气温及空气湿度、夏(冬)季主导风与平均风压、雨雪量等。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微环境”设计

除了地区气候特征,还需注意区域的“微环境”,如地形条件、地表环境、地表土壤和环境植被等。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3、单体的节能设计

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以及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来更好地利用既有的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以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1)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楼板、屋顶、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a、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

B、屋面隔热保温与遮阳。在夏季,屋面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屋顶外表面温度最高达到60~80℃,顶层室内温度受其影响会提高2~4℃。在冬季,屋顶对外散失热量,又增加了室内的空调热负荷。屋面隔热保温除采用倒置式设计外,蓄水屋面和种植屋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①蓄水屋面,就是利用屋面蓄水层蒸发带走太阳辐射热(蓄水层深度一般保持在200mm为宜),从而有效地减弱屋面的传热量和降低屋顶内表面温度(可比一般屋面低2~4℃),具有明显的隔热效果。②种植屋面,是一种生态节能型屋面,不仅能够提高屋面的隔热保温性能,还能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实验数据表明,种植屋面使屋顶外表面最高温度下降32.4℃,内表面最高温度下降2.0℃,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屋面遮阳,主要采用遮阳构架、遮阳百页、膜结构、飘板等,有效遮挡太阳直接辐射屋面,同时也能结合立面造型,创造出有性格的建筑形象。

C、建筑护墙体的节能设计。

目前,我国正提倡新型复合墙体自保温系统和外隔热保温技术,外保温的优点:建筑室内温度受室外温度波动影响小,有利于主体结构保护和避免热(冷)桥的产生。常用的建筑外墙保温材料有保温砂浆、聚苯板、聚氨酯(epS、XpS)和墙体自保温四大体系。其中,保温砂浆和聚苯板市场占有率较大,但保温性能较差;聚氨脂保温性能较好,但传统的聚氨酯硬泡板材不适用于复杂立面墙体保温。市场新出现的聚氨酯现场发泡喷涂保温材料(如安健能全水基软发泡聚氨酯),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憎水性,方便施工,适用于设计各种复杂外墙体保温和无接缝施工。

D、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

据统计资料,在我国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的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除了要控制窗墙比外,还需增加玻璃门窗的热工性能:一是选用单层或多层中空或低辐射玻璃(如Low-e镀膜玻璃)和经热断桥处理的门窗型材,同时加强窗墙间、框扇间的接缝气密性设计。二是增加外墙玻璃门窗遮阳设计,防止夏季太阳辐射热透过玻璃门窗直接进入室内而耗能。由于遮阳位置和方式不同,主要有:①水平式外遮阳,适用于接近南向外窗;②活动内遮阳,主要有遮阳卷帘和遮阳百页等。相比外遮阳,更灵活,更便于用户根据季节天气变化调节使用。但其缺点也较大,除部分热量被反射出窗外,其余热量留在了室内而增大空调制冷能耗。③垂直式外遮阳,适用于东北向、西北向外窗。为克服传统固定式遮阳在采光、自然通风、视野等方面的矛盾,上述两种遮阳方式在生态节能建筑中较多地采用活动百叶遮阳,可根据光线变化自动调节百页角度遮阳,不影响自然采光和通风;

(2)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

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目的。

(3)选用建筑节能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

二、结束语

目前,国家已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行业标准,对建筑节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在具体实践中还必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门、用户等各个环节,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地、严格地采取节能措施,让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宋德萱.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汪芳.查尔斯.柯里亚.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9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能耗;节能设计

引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能耗不断上升,加之我国人口众多,能源相对匮乏,更加大了能源压力。因此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已是刻不容缓。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管理,国家提倡在建设工程中采用节能环保绿色材料,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节能工艺,使建筑物达到节能设计要求,建筑节能设计可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为此,国家颁布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411―2007.在建筑设计和施工环节都制定了相应标准,,节能设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建筑构造节能设计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1.1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外,还应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如寒冷地区的夹心墙体设计、被动式太阳房中各种蓄热墙体(如水墙)设计、巴格达地区为了适应当地干热气候条件在墙体中的风口设计等;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主要墙体材料,但其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

建筑物围护结构细部的节能设计。细部的节能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整体节能也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各部位着手:①热桥部位应采取可靠的保温与“断桥”措施;②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靠外墙阳台栏板、空调室外机搁板、附壁柱、凸窗、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③窗口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④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⑤门、窗框四周与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宜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膏密封,避免不同材料界面开裂,影响门、窗的热工性能。

1.2门窗节能

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最薄弱的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据统计资料,在我国既有的高耗能建筑有40%的耗能是通过门窗散失的。因此,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

1.3屋顶节能

屋顶是住宅第五立面,对建筑造型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其传热量只占整个建筑面积的9%,但对顶层的房间影响较大。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设计好屋面构造,选择好保温材料,对屋面保温、防水、隔热进行综合研究,是解决屋面节能的关键。在屋顶设计中,主要节能措施为: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措施;③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架空隔热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

2.推进节能建筑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现状是建筑耗能巨大,人均能源分配不足,再加上人们对冬冷夏热这一环境改变的迫切要求,使得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工作的落实变得十分重要。

2.1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

2.1.1合理选址。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1.2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2.1.3正确选择朝向。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气候环境。例如: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同时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通常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适合这一地区气候环境的最佳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2.2建筑材料的节能设计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同时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

2.3利用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太阳能的应用、自然通风的应用、地下水的应用、地热(冷)的应用等。例如:太阳能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主要有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制冷两个方面。

2.3.1太阳能采暖。太阳能采暖用电作为辅助能源,驱动用太阳能加热的水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向房间供热。

2.3.2太阳能制冷。太阳能制冷主要包括太阳能压缩式制冷、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太阳能压缩式制冷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太阳能有效地转换成电能,再用电能去驱动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是将系统中的加热器和冷却器去掉,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吸附床合二为一,冷却功能则利用夜间室外空气的自然冷却来完成。

3结语

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能源、削减能源负荷是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建筑设计中应用节能技术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最好回应。目前,国家已制定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行业标准,对建筑节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在具体实践中还必须由设计、施工、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开发商、运行管理部门、用户等各个环节,按照国家的节能政策和节能标准的规定,全面地、严格地采取节能措施,让每一位公民真正树立起全面的建筑节能观,将建筑节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加平,武六元.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

[2]周炜.小议建筑节能设计[j]陕西建筑,2008.

[3]付祥钊.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张晓健.建筑节能设计的要点浅析[J].天津建设科技,2003,(1).

[5]黄运龙.刍议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J].科技信息,2007,(11).

建筑外部环境设计篇10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设计;重要性;门窗节能;墙体节能

abstract:intoday'ssocietytheissueofenergyhasalwaysbeentheconcernofthecountriesintheworld.occupyalargeproportionoftheworld'stotalenergyconsumptionof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inparticular,China,atthisstageof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proportionofthetotalenergyconsumptionisrising,andhasmorethandevelopedcountries.Underthisgrimbackground,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simperative.thearchitecturaldesignisanimportantpartofthefieldofarchitecture,theimplementationofenergy-savingconceptessentialtoachievetheeffectonenergyefficiencyinthedesignprocess.thisarticlediscussestheimportance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andanalysisofthekeyelementsofbuildingenergyefficiencydesign.

Keywords:buildingenergyefficiency;energy-savingdesign;importance;doorsandwindowsenergy-saving;wallenergy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近年来,在我国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的高能耗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人们对建筑物节能环保要求的越来越高,广大建筑工作者对建筑节能设计愈发重视起来。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建筑设计师急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分析

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过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过高。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建筑业的巨大能耗却被长期忽视,导致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已经超过发达国家。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之下,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其一,推行建筑节能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建筑物漫长的使用寿命期间内无疑将耗费大量的能源。因此,如何在满足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用能水平,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举措。

其二,推行建筑节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建筑节能要求不断提高,各式各样的节能建筑日益涌现,加之已有建筑节能改造等,这些都产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建材业和建筑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机会,形成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许多省市相继建造了一批外保温的建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较成功的经验,收到了很好的节能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总之,建筑节能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要求的日益强烈,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建筑节能设计要素

一)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

对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的节能设计,要在综合考虑建筑周围气候环境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选址、科学规划设计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进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1、合理选址

建筑物选址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质、地形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视综合状况而确,要在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使建筑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节能降耗创造条件。

2、外部环境设计

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根据建筑具体的功能需求,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有利环境。通常可以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等,遮挡风沙、净化空气,同时还能遮阳、降噪。另外,还可以在通过建筑附近设置水面来达到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和收集雨水的效果。

3、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

总的来说,建筑物体形设计主要包括对建筑体型、整体体量、建筑形体组合、日照及朝向等的确定。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是建筑物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建筑物的朝向、方位以及平面的设计往往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地形、道路以及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因此必须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最佳平衡点进行设计。

二)单体的节能设计

所谓建筑物单体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构造设计、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和设备的设计与选择等,更好地利用建筑气候环境条件,切实达到建筑物节能降耗效果。

其一,墙体节能设计

墙体是建筑物室内外热交换的主要介质,是造成室内能量损失的部位,因此墙体的节能设计不容忽略。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还应考虑选用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对与传热性较好的墙体或部位应加设保温隔热层,另外,还可以设置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

此外,减少建筑物体型系数(建筑物外表面积),减少建筑形体的凹凸,也可以达到节能效果。合理的有利节能的建筑体形,体形系数通常应控制在0.3以内。从热传递方面分析,将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减少外墙棱角和外表面积,有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从接收太阳辐射热能考虑,应尽量增大建筑物南向墙面的面积,尽可能减小其它墙面的外表面积。

其二,屋面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