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6:35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历史变迁;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制度不只是中国才有,西方比我们更早,但因其国情、社情、校情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以美国而言,美国的辅导员(即学生事务专职人员)早在20世纪初就产生,到现在已上百年的历史。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如果从1936年6月开始设立(政治)辅导员到2006年7月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正式文件实施,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发展刚好走过70年历史。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已随之变迁。

一、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

我国的辅导员发展可概括为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这么一个历程。1936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立的辅导员实为政治指导员,还不能称之为政治辅导员,其角色定位与部队里的政委相当,这时的政治指导员主要对学员加强阶级意识、党派意识、斗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角色定位相对单一、简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外矛盾斗争的变迁,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出现新的变化,1952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文件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名为“政治辅导处”,经中央同意,从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中选拔了20多名政治辅导员,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辅导员,政治辅导处的设立,也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正式产生。

1961年在中央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该条例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该条例明确地说明了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来源和要求,而且强调的是专职政治辅导员。1964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结构试点问题的报告》里进一步提出:“在二、三年级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其编制为1:100的比例。”尽管提法有点小变化,但所谓专职辅导员实为专职政治工作干部,规定了所占比例。一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辅导员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根据文件精神,到1966年,我国高校要基本都建立起了一支政治辅导员队伍。

从1936年的政治指导员到1966年的政治辅导员刚好三十年,政治辅导员从兼职到专职,其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和加强,辅导员制度从最初的试点到设置机构得以不断完善,其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也逐渐清晰起来。但在这个时期,辅导员前面还是有一个明确的定语或限制,即政治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具体而言即开展共产主义信仰、道德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国际共产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主题虽明确,但形式也较单一。

此后是十多年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也无从谈起。1978年,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其起草修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里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之前的说法大体一样,即设立政治辅导员。到了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政工干部,他们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个文件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文件首次明确政治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既是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马列主义理论教师。

二、从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

1987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并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明确要求各高校党委和校长共同抓好、重视这项工作,最终形成一支少数专职、多数兼职、专兼结合的学生辅导员队伍。2000年7月,中央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从1987年的《决定》中要求各高校领导管理层重视这项工作,到2000年的《若干意见》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从仅是“重视……”到“健全制度……”足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一时期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来自于学校内部教师或管理人员和高年级党员学生,而从事的工作主要还是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的辅导员其角色定位仍为政治辅导员。从工作性质看,主要还是以兼职为主,专兼结合为主。

2004年,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文件的标题看,将之前一贯表述的“思想政治工作”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文中其“政治辅导员”的提法改为“辅导员”。这是一种理念或观念的转变,意义深远。2005年,教育部根据该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在第四条意见当中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是首次在文件出现辅导员工作要向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006年教育部颁布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都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其配备要求“专职为主、专兼结合”,这也是我国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依据和发展方向,该《规定》也是我国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指导性文件。同年教思政厅([2006]2号)印发《2006年-2010年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该文件对有力地推动了普通本专科学院专职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路径的发展。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据了解,这是中央26年来首次召开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以下简称《意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教育部到地方各教育部门,按照重要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意见》要求,出台相应的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离不开处于前线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也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历经了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从兼职到兼职为主、兼专结合再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历史变迁与角色定位。这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外政治大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影响,另一方面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之需求,以及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之诉求。但就目前这支队伍的建设情况而言,其角色定位或工作性质因其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参考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党[2000]21号),2000年7月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困难

1、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明确。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政教育、日常管理、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学生党建和“团学”等一系列琐碎而复杂的工作,常常要接受学院、学工部、资助管理中心、团委等部门的多重领导。可以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最后都会落在辅导员头上,繁重的工作压力让辅导员们整天忙得晕头转向,还要占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才能够得以完成。而这些工作却不能够像专任教师那样通过课时来进行量化考核,长期以来,学校对辅导员的考核主要是定性评价,考核结果主观性较大,导致辅导员产生收入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的不公平感。

2、考核方法不科学。目前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大多由职能部门布置,但人事关系在学院,对辅导员的年度考核也由学院组织进行,学校职能部门一般不参与对他们的考核。而学院往往将辅导员与其他专业教师和行政人员一并考核,一般是针对人员的德能勤绩方面采取群众评分和领导干部评分按权重进行综合测评,考核的标准、程序、方法并不能突出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也达不到合理评价辅导员工作的目的。在学院“重教学而轻行政”的环境中,辅导员是很难获得考核优秀等级,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考核结果未得到很好的运用。学校往往是为了考核而考核,而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对于考核优秀的辅导员,很多高校的奖励力度甚微,除了颁发一纸证书之外,鲜有其他奖励,难以调动起辅导员争先恐后的工作积极性。而对辅导员在考核中反映出的优点与不足,没有及时反馈,辅导员并不知道该如何改进工作,考核结果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内容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最核心的素质。辅导员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素质,辅导员要成为青年大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自己首先要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辅导员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仰,鲜明的政治立场、观点,较强的政治鉴别力,才能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工作能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主要靠辅导员来指挥和协调,他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基层指挥员。辅导员要经常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各种活动,协调各种关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还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3、敬业精神。辅导员工作繁杂而琐碎,既不容易被量化,又难以出显著的成绩,因此辅导员工作成为一份“良心”职业,要具有较高的工作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具有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和勤恳踏实的工作作风。

4、工作业绩。“绩”应该包括了所有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既包括了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服务指导、党团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又包括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以及他人对其工作表现的总体评价,是对辅导员工作情况的综合反映。

三、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根据考核的内容,按照“德、能、勤、绩”设定一级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

2、二级指标。“德”方面主要是从思想政治表现、政策理论水平、职业道德三个二级指标进行考核。“能”方面主要考核组织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工作创新能力三个二级指标。“勤”方面要主要考核出勤情况、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绩”方面主要考核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

四、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施路径

1、考核的方法

(1)德非尔法确定指标权重。德菲尔法是依据若干专家的知识、智慧、经验、信息和价值观,对已拟出的考评指标进行分析、判断、权衡并赋予相应权值的一种调查法。一般需经过多轮匿名调查。在专家意见比较一致的基础上,经组织者对专家意见进行数据处理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达到要求之后,得到各考评指标的初检验专始权重向量,再对其作归一化处理,获得各个考评指标的权重向量,即权重系数。

(2)360度考核方法进行考核。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该方法是指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通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2、考核的步骤

(1)个人自评:辅导员按考核的内容和要求,认真总结本学年工作,提交个人的工作总结等相关材料,并向所在学院进行年终述职。(2)学院考核:学院在个人总结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定,填写《辅导员工作考核综合量化表(学院用表)》。(3)学生评议:各学院从辅导员所带班级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各层次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对其工作进行评价考核,填写《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量化表(学生用表)》。(4)职能部门考核。学校分管职能部门(学工部、团委、资助管理中心等)根据平时工作情况,综合专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测评,填写《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量化表(职能部门用表)》。(5)同级评议:分管职能部门组织辅导员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填写《辅导员绩效考核工作量化表(同级互评用表)》(6)学校考核小组审核:学校考核小组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学院考核、学生评议、同级互评和职能部门的考核结果,按照考核总分=∑各部分得分×权重进行汇总审核。

五、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应注意的细节和问题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大学生人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从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历经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等演变进程,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校辅导员角色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上意见和规定都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由此可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专业化建设,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含义包括:①高校辅导员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要求;②要有高校辅导员教育与培养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必需不断深化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需要辅导员不断增长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意识,并最终使辅导员真正成为一个职业,进而以专业人员身份得到社会的承认。⑴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⑵

2.1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人员来源的多样性,普遍的认识是辅导员岗位的工作都是日常事务性工作,专业方向的要求不高,任何人都可以做。从目前来看,高校普遍引进硕士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其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是,辅导员的专业多种多样,其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管理技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

2.2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辅导员工作内容众多,事务繁琐,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辅导员普遍感觉工作非常辛苦,却找不到成就感,个人将来的发展不明朗,从级别、职称、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任教师,感觉有差距等等,这些现状影响了辅导员对岗位的认识和热爱。绝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这个岗位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工作上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力度不够。

2.3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不明朗。

目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的有关制度的落实不够。相比专任教师,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习培训等方面处于劣势。在职称评定中,以专任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来要求辅导员,而辅导员工作繁琐,在教学、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比不上专任教师。由于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辅导员在行政职务晋升上也相对不利。因此,很多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只能通过其他方法转岗,谋求事业的更好发展,这也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4辅导员的待遇偏低。

当前,辅导员的薪酬主要为工资和岗位津贴,而专任教师除了以上收入以外,还有课时补贴等其他收入;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重要性不亚于专任教师,但获得的薪酬回报却要低一些,这不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5辅导员的职责大,工作多。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战斗员,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任何事务工作都可以由辅导员来做,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辅导员层面,因此,辅导员就承担了诸如学生考试事务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指导宿舍建设,学费催缴,贫困生资助等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引导、学习教育等主要工作,而这些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

3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3.1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教育建设。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就对辅导员本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之所在,是打造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学工队伍的必要措施。

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经验研讨等各种形式,紧跟时展,丰富理论内涵,创新性的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夯实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技巧和能力,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⑶

3.2建立辅导员队伍职责细分机制。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弱化的现状,可将辅导员分工为两类,一类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学生党团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干部管理、职业规划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等;一类为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奖惩、贫困生资助、一般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内容。以上两类辅导员的工作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通过辅导员队伍职责细分,可以将辅导员从忙乱无序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科学、合理的设立辅导员相应的岗位职责,明确职责,强化专业意识,提高工作成效。

3.3严格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

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严格选拔程序,优化选拔标准,从政治、业务、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选拔。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这就要求辅导员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稳重,组织、协调能力好,沟通表达能力强,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和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各自的工作内容,确定不同的选聘专业要求。把政治上可靠、业务上优秀、学历高、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岗位上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技能深入、持续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则侧重在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和选拔,能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在个人发展方面,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侧重从行政管理方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侧重向专职教师方向发展。

3.4建立辅导员专业化教育体系⑷

结合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立专业化教育体系,组织辅导员开展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素质教育、创业就业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服务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专门技能。指导辅导员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方向为自己专业发展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和提高,从而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型学生辅导员。

3.5搭建辅导员队伍学术创新平台。

在辅导员论坛的基础上,组建辅导员协会,创新辅导员组织形式,拓展辅导员学术交流渠道。通过辅导员协会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争取校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设立辅导员科研课题奖励基金,扶持辅导员开展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

可把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项目整合,组建新的辅导员教学管理团队,其成员以辅导员为主,根据学生工作内容的不同,团队可划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服务等若干方向,团队成员既可承担相应方向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又可履行具体的学生教育、服务职能,体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精神。

3.6形成辅导员队伍奖励表彰制度。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院系、学校、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多等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奖励表彰机制和制度。通过这些机制和制度,对在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涌现出的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工作,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创新,业务能力强的优秀辅导员,预以表彰奖励。

这种制度,一方面,使受表彰者继续努力,发扬成绩,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形成一种积级的氛围,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进一步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稳定队伍,增强工作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甫能.试论制约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几个问题[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申文波.加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徐锋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J].学理论.2010(22).

[4]王贵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初探[J].资质文摘(管理版).2009(7).

[5]黄君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验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6).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4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辅导员工作;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各类网络新技术的应用,高校的网络化建设也经历着前所未有发展和变革。在这变革中,网络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参与公众舆论、表达个性意见、进而影响其思想、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舆情也随之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指导服务的主要工作者,如何把握网络舆情主阵地,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及时把握舆情动向、引领舆情方向、处理舆情危机,已成为新形势下辅导员一项新的工作要求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表达对某一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在高校,校园网络更是一个能够形成公共意见、可以自由交流和辩论的公共空间。网络舆情的形成是学生意见表达到一定量度和强度,即一方面要看学生借助网络空间对某一问题发表的议论和意见达到一定的学生比例,另一方面要看期诉诸意志的坚定程度,应表现为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坚持某一意见态度明朗的指向。在互联网上不同学生的意见经过广泛的交流、碰撞、退让、融合来进行彼此较量、修正、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个网络舆情。校园网络舆论也经历了议题的来源阶段、舆论领导及其意见产生阶段、网络意见扩散和放大阶段、网络舆论的形成等几个阶段。从高校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来看,突发事件的激化、社会热点问题的触发以及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事件的引发这几方面原因及易引发形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中也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舆论形成迅速,具有时实性与交互性,传播较难控制。(2)内容多元与分散,追随主流话题,贴近校园生活。(3)凸现网络语言特点,表达多为非理性。

二、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1年3月在宁波大学开展辅导员参与网络舆情工作的调研,其中向辅导员发放并收回有效调研问卷65份,被调查人数占全校辅导员人数的73%,同时,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也作了相关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反馈出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以下几个方面情况:

(一)对网络舆情工作重要性的有较大的共识,但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技能略显不足

随着网络舆情对高校现实工作的影响,辅导员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在对某高校辅导员调研中发现,有50%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非常重要”,50%辅导员认为“比较重要”;57%辅导员认为掌握学生网络舆情对本职工作“紧密相关”,39%辅导员认为“有一定关联”。在调研中还发现,辅导员在网络上基本拥有qq、博客、社交网站等众多网络工作平台,但仍有38%辅导员认为自身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掌握与运用“不太擅长”,有62%的辅导员在网上浏览学生舆情的基本情形是“经常浏览只是偶尔发表意见”。由于辅导员自身网络技能、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的相对欠缺,导致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二)关心关注网络舆情,但有效的工作应对机制尚未完善

辅导员对网络的关注度较高,有40%辅导员每日会关注网络舆情,对校内突发事件、校内热点问题、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反应等方面较为关注,同时,辅导员也具备了相对较高的网络舆情的工作意识,对网上出现的反动非法言论、易引发个体或群体安全事件、诋毁学校声誉等情况会即时上报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对当前高校工作来讲,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牵头、基层单位全面覆盖的体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工作要求与具体职责,针对不同的舆情有不同的应对方式,特别是要在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中进一步发挥辅导员作用。在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的建立上,有53%辅导员认为“非常必要”,有40%辅导员认为舆论领袖的培养对网络舆论引导来说“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只有44%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有这样一支队伍,32%辅导员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舆论领袖,有22%的辅导员认为需要学校加强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三)对网络舆情工作研究分析不足,学生网络素养及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对缺乏

调研发现,有25%辅导员认为自身在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网下事务过多,对学生网络舆情关注不够,有19%辅导员认为对网络上有学生舆情不能有效掌握全貌,有11%辅导员认为缺乏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分析研究。辅导员又承担着较多的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能,因此工作具有基层性、繁琐性、复杂性等特点,大部分(尤其是新任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忙于网下具体事务,对于新的网络工作缺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网络舆情工作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网络素质和道德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对目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行为也有客观的评价,有31%辅导员认为当前学生在网络舆论中的道德状况比较好,62%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有38%辅导员认为学生网络不道德行为主要表现在“无克制地宣泄个人情绪”,其次37%认为是“盲目转贴、跟贴”,有21%辅导员认为在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三、辅导员网络舆情工作应对建议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在网络上的角色意识,主动把握网络工作阵地

一是校园网络积极的建设者。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主题教育网站、论坛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针对学院的学生的特点设计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校园主题网站,通过主流网络平台加强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网上讲坛等,及时各类学生关心的学习生活信息和正面权威信息。同时辅导员还要对新型的网络手段和工具及时加以应用和深入,要善于运用qq(群)、博客、论坛、校园bbs及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站等作为工作中必备的“网络利器”,合理规划并搭建各类各级班团组织的相关网络平台,建立与现实组织对应的网络集体,为网络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

二是网络舆情有效的观察者和引导者。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在网上更容易说出平时不敢说、不便说的话,网络也成为辅导员了解学生真实想法、收集各种学生信息的一个重要阵地。辅导员在网上首先是要保持一个普通网民的身份,在网络上关心关注学生的言论,融入学生,聆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参与重要问题的讨论和进一步询问解答,对网络上的学生思想和问题进行整理、分类、总结,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在网络环境中,辅导员作为网络舆情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是既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和评论技巧。一方面作为学校要加强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的培养,多开展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讨论及重大形势政策的深入解读,同时更要注重对辅导员网络技能和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培养,加强典型案例讨论和资深网络评论引导员的经验传授;另一方面,作为辅导员自身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扎实政治理论基础、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及个人品德修养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更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能,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网络上的服务沟通者。坚持网上与网下结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导服务内容,在现实中协调解决学生在网上提出的相关困难和问题。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中应采用集体与个人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服务工作。在集体服务上,要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如在政治思想方面,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及时把有关权威评价通告给学生,并加以适当评论引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学习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有用的竞赛、活动及讲座信息,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树立优秀学子的榜样风范;在生活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类勤工助学、实习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安全防范等信息。在个人服务上,通过网络的快捷性和隐秘性,对个别学生在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进行个别沟通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疏导。针对网络上学生的舆情焦点,除了作好有效的网上引导外,辅导员还应及时把相关情况和问题上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并针对需要事后解决的问题情况反馈到网上,充分发挥联系网络与现实工作的纽带作用。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在高校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网络应对机制下发挥应有作用

在高校当前网络环境下,凡是现实中的危机都会在网上体现,凡是网络上的焦点问题都具有引发现实中对抗的可能性。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危机紧密关联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网络舆论促使危机事件产生新形式、新特点,网络时代所特有的基于网络舆论的危机就是一种新型危机。高校必须完善创新危机管理体制,加强危机管理框架的系统构建,加强危机队伍建设。作为参与学校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校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和要求。首先,根据危机管理原则,辅导员要重点做好危机的预警工作,也就是在舆论危机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先兆。如在发生校内外重大事件时要加强对网上学生舆情的关注密度和广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网上形成的焦点问题进行及时收集分析,根据内容的链接、来源(原创与否)、性质(负面与否)、负面等级、点击量、评论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判定,将有可能诱发危机事件的舆情加强反馈,为学校是否启动预警机制作好决策基础。当学校启动相应的预警机制后,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立即开始动态跟踪,从增长速度、议题显著度、意见分布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跟踪,同时密切关注现实舆论情况,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第一时间有效反馈。其次,在危机爆发期和蔓延期,要配合学校作好舆论的缓释工作。将学校对事件的实情或解释实情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学生,以树立舆论的权威,消除恐慌和猜测,同时,对网上舆论加以进一步引导,促进危机向转机方向发展。再次,在危机衰退期配合做好反思工作。加强对每一次危机事件引发的原因、处置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误、能否再次避免发生等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提高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培育“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

辅导员要善于指导各类学生组织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学生在网络中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开展网络舆情工作中,更要把“舆论领袖”和学生网络信息员队伍作为有效的依靠。在高校校园许多网络舆论事件中,网络当事人或由网络信息联络起来的大学生装网民群体之间的呼应往往比较积极,而与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之间却缺少互动。因此,辅导员要主动去发现网络舆论事件中能影响他人意见和选择、引导着舆论走向的声音,发现那些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拥有更多媒介源和消息源及众多“粉丝”的“舆论领袖”,特别是要在学生骨干和资深网民中发现并培养“舆论领袖”,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在各类舆论事件中强化主流言论,形成网络舆论的最强音,以带动整个舆论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信息员队伍,实行组织覆盖,在班级、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设立信息员,明确学生信息员的职责,加强对其网络知识和网络舆论引导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信息收集、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同时可指导学生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可以校园网民、网情为对象,设计相关课题,开展问卷、访谈、舆情分析等调研工作,为今后网络舆论引导方向、方法储备舆论及经验。

(四)加强对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规范网络舆论行为

网络媒介素养是网络时代人们应具备的一种重要的素养,它是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以及在网上获得、辨别、利用信息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要结合各类载体和平台,让当代大学生去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网络传媒资源,通过相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和虚假甚至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首先要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效地融入网络素养的培育中,培养大学生健康文明的上网方式和言论道德,结合相关课程和活动大力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网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树立“爱国、守法、无害”网络道德标准,促进网络道德自律;其次,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网络孤独”、“网络成瘾”阴影,正确对待网上人际交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网络心理和人际关系,利用网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优秀班团网站评比、网上名人堂、网络主题短信创作大赛等等;再次,要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的原则,听取学生不同舆论的声音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反馈,及时调研和分析学生的网络素养改进提高状况,在现实的工作体系中加以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于亚光,王想平.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策略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

[2]张再兴,张瑜.加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j].高校理论战线,2006(5).

[3]汤力峰,赵昕丽,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5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倦怠;对策

国务院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统筹推进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等宣传思想工作骨干队伍建设”。可见,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校中一支专门用来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力量,它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机构,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当前,无论在社会上还是高校中,辅导员的地位并没有得到肯定,在学生眼中就相当于一班主任,在学校领导以及专业教师的眼中就相当于学生的头而已,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及很多现实因素导致辅导员队伍出现职业倦怠,进而导致辅导员在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产生职业倦怠,并很容易诱发其它心理问题,最后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1.1在情绪方面的表现――情绪懈怠

从事辅导员工作特别是从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往往是大多数职业者毕业后不得已的选择,大部分没有过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在初踏上工作岗位时可能工作热情较高,积极性强,具备耐心爱心责任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状态会慢慢变淡乃至消失,从而表现出紧张焦虑、孤独压抑,易躁易怒,无助悲观,对工作和生活缺乏信心和动力。

1.2在行为方面的表现――人格解体

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产生厌倦状态,工作热情度不高,甚至逃避,减少工作投入,缺乏创新,对学生缺乏耐心,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自己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的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1.3在生理方面的表现――生理耗竭

高强度的学生工作使得辅导员经常加班加点,长时间身体和心理得不到放松,就会出现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神经衰弱、失眠、腰椎突出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1.4在心理方面的表现――低成就感

辅导员工作得不到肯定,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付出再多也没人知道,就算被领导和其他老师发现,也只会被认为是自己该做的事,因此就会出现对工作敷衍了事,遇到困难就躲,不愿钻研,职业动机和热情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的原因

2.1岗位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大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扶持政策加大,高职教育从院校建设、办学模式、招生规模等各方面都得以快速的发展。学生数量的逐渐增多,专业设置的不断更新,使得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对象增多,尤其面对性格开放、思维独特的90后一代,对辅导员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及方法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变得极其繁杂,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被琐碎的、突发的任务划分成零碎的片段。大多数辅导员都承担了双肩挑或者多肩挑的多双重任务,以及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应对突发事件,使得辅导员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2职责分工不明,社会地位低

尽管辅导员的主要职业角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然而种种主客观因素导致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很理想,很多辅导员自称为保姆、保安、消防员、勤杂兵・・・・・・很多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取代性强;学校的各个部门都可以委派辅导员相关工作,工作职责不明确使得辅导员地位在高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2.3考核机制欠缺,发展空间局限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的培养应纳入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同等待遇”。然而在很多院校中,辅导员超负荷、高强度、高要求的工作付出与低待遇、无地位、难晋升的现实矛盾却长期存在。辅导员工作受着多重支配、多重管理、多重考核的复杂环境,在绩效考核时工作成绩难以量化,奖惩制度不明确;职称评定与专业教师划分不明,同文件同要求执行评定等级,职位晋升更是迷茫无望,导致辅导员职业倦怠感更加强烈。

3应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3.1明确角色定位,减缓职业压力

[2004]十六号文件配套《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辅导员的主要角色定位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健康成长的灵魂导师,而非学校各个部门随意下发任务、委派工作的“勤杂兵”。教委和学校应该实事求是落实中央相关文件政策,将辅导员从繁杂的、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得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指导学生思政工作,名副其实地做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2加强个人综合素养,提升职业效能感

由于辅导员工作对象大都是十七八岁的90后学生,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85后的一代,工作热情高涨,积极性强,但面对辅导员工作的现实难免会有憋屈心理,因此,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心理调剂,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多参与户外活动及社会实践,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确立自我职业理想,才不会被繁杂的琐碎工作磨灭志向;辅导员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唯有调整好心态,明确职业理想,方能提升自我职业效能感,从而防止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职业倦怠。

3.3完善考核评定机制,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学校在绩效考核时应该考虑减少辅导员工作性质难以量化的考核指标,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更多倾向于工作态度、工作热情、职业精神及学生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辅导员职称评定,也应该与专业教师划分,而非教材编写、专著立作、专利发明等与辅导员思政工作很难挂靠的评定条件。此外,加强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辅导员的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更多平台,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职业相关培训和挂职锻炼,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确实值得教育部门、各级高校及辅导员自身的重视,只有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缓解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应措施,才能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进程,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6

>>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模式下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以课程化理念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探讨利用网络平台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思考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评体系构建研究辅导员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班级建设对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的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基于工作分析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度路径及创新绩效管理视角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论员工关键绩效指标的导入浅谈知识型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设计博弈论视角下的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引领下的农电员工指标式绩效管理重庆市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放羊式管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基于学生心理健康视角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探析浅谈实践育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路径创新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会网站.学术科技节精品活动[oL].http://202.116.147.213:8080/studentunion/listarticle4index.action.

[3]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院简介[oL].http:///aboutSem/general1.jsp.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现状职业化

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1]。文件对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数量迅猛增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辅导员除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这项主要的工作之外,还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辅导员的工作由原来的“学生思想教育辅导员”转变成“学生事务管理员”。

(一)工作职责不清晰,导致工作重心有所偏移。

中央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及《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做了明确的阐述。辅导员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的误解,认为辅导员就是“万金油”,凡是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都属于辅导员工作范畴。在大多数的高校里,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公寓中心、校医院等凡是和学生有联系的单位,都可以给辅导员安排工作,这样辅导员整天在从事这些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职责分工不清晰,导致辅导员工作重心的偏移。

(二)角色定位不够准确。

教育部在《意见》指出“辅导员兼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2],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比较广阔出路,但同时又使辅导员在高校陷入尴尬的境地。作为高校教师不能从事专业课教学,只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管理者只是处理学生琐碎日常的事务,以行政工作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不能真正达到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目的。在中国高校辅导员至少扮演六种角色:(1)思想政治教育者;(2)学生事务服务者;(3)德育教师;(4)辅导咨询顾问;(5)班级管理者;(6)学校党政后备干部。

(三)工作强度大,流动性强。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工作内容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日常管理。辅导员的工作不能以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来衡量,很多学生活动的组织、学生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宿舍检查等处理都要在8小时之外进行。另外,工作强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辅导员的配备严重不足,按照16号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的配备应该严格按照1∶200的比例,但现在大部分高校都超出这个比例,有的甚至达到1∶400。

辅导员工作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流动性强,在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岗位被当成“跳板”“临时岗位”,工作三四年后,通过继续上学或其他方式离开辅导员工作岗位。2007年对陕西省西安市高校的200位高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我希望辅导员成为我的终身职业”这一问题,只有1.7%和16.1%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很同意”和“同意”[3]。

(四)社会地位低,缺乏认同感。

任何人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报酬和物质报酬。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经常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特别是担心学生中发生安全事故,整天处于提心吊胆的高度精神状态。但是,工资待遇却和相同职称的教师差别很大,因为大量的时间用在处理学生事务上,没有学术方面的成就,在职称晋升时困难较多。另外,在学校,辅导员被称为是“休闲族”,虽然工作强度大,但却得不到承认,缺乏职业认同感。

二、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

我国辅导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形成职业化。在《意见》中指出要使辅导员的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辅导员职业化是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品质和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最终成为一种稳定的职业的过程。

(一)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身份,细化职业分工。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没有确定职业身份,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职业身份(教师或者管理干部),缺少自己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和合适的发展空间。从16号文件可以看出辅导员兼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应该是专门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的专家。他们既不同于教师,也区别于管理干部,应该作为一个特殊的学术职业群体,有自己的职业身份。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细化职业分工,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团建指导,心理辅导,学业、职业辅导,就业指导,因为每个人不可能是全才,肯定有自己的特长,掌握其中一项,使辅导员的工作职业化,进而专业化。

(二)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力,加强辅导员培训力度。

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郭一清指出合理的知识是塔形的结构,包括基础知识,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学科新知识。[4]其中专业知识是辅导员知识的核心,这些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就业职业规划等,辅导员要将这些知识掌握并在实际工作中内化为自己的专业能力。

另外,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岗前培训,每位辅导员在上岗前都必须参加岗前培训;(2)利用学生工作例会或其他有效方式进行专题学习交流;(3)外出参加学习或者到其他学校进修;(4)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等专业方面的培训。

(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管理体系实行的是校、院(系)两级条块管理,却难以明确他们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事务繁琐。高校可以指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由学校学生处牵头,学校的辅导员全部纳入管理体系之中,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考核。在对辅导员的考核上要有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要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院系、部门、学生考核相结合。

(四)实可行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体系。

一项调查研究显示90.8%的被调查对象都希望高校有“完善的行政职级和技术职务聘任制。[3]很多高校在辅导员的职称评定问题上完全按照专职教师的评定要求,没有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给辅导员的职称评定造成一定的困难。辅导员的工作职业化应当设定辅导员职称系列。张文强提出的职业化后的辅导员分为初级辅导员(一般职员、初级职称)、中级辅导员(副科、科级、中级职称)、高级辅导员(副处、正处、高级职称)。[5]这样辅导员的工作就不是没有出路的工作。

(五)辅导员要自觉加强自身建设。

辅导员要自觉增强职业的认同感,摒弃“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等类似的错误认识,自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提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体悟,形成工作中的归属感和责任心。其次,对自己的职业要有明确的规划,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方面出发,注意理论的学习和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成长为专家型的辅导员。

总之,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辅导员、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多方面努力,像其他工作的职业化一样,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中共中央【2004】16号).

[2]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3]王永智.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陕西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调查[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问题;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骨干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抓好队伍建设,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应该实施好对高校辅导员的绩效管理。这对稳定校园、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着长远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及其相关概念的概述

“绩效”一词,常用于经济学领域,主要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某一任务所表现出的工作行为和取得的工作结果。从定义中显而易见,绩效的目标是最终工作的产出,一般主要是指其工作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绩效还需考虑怎么做的问题,即过程的投入。这是绩效最易忽视的内容,也是我们需要格外注重的一点。具体来讲,过程投入包括人员准备、硬件设施、财力支撑、时间范围、空间维度以及信息等物质资源。简而言之,绩效不只是结果,而是一个投入产出比。关于绩效管理,阿姆斯尼拉认为绩效管理是通过在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达成关于目标、标准和所需能力的协议,在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组织、群体和个人取得较好工作结果的一种管理过程。我们在此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手段和过程,是一种通过它来使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与组织目标相符的手段和过程。

结合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利用属加种差的概念模式定义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即依据辅导员与校主管领导者之间达成的关于辅导员工作的目标、标准和所需要能力等方面的协议,高校及辅导员取得工作结果的一种管理过程。高校需要通过建立一种绩效考核体系,以这种体系作为参考与辅导员之间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最终达到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同辅导员自我发展相符合的一种最终结果。当然,需要明确指出的是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并不等于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绩效管理包含着绩效的计划、实施、考核以及反馈,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现状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

1.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当前对辅导员绩效管理模式所应用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它当作一种程序。绩效指标一旦确立,人们就只是简单的用来输入程序。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把绩效当作一种任务或者是指标,不管是从高校管理者还是辅导员本身,我们都忽略了它的整体性、互动性,结果只限于一个非常单一的参照物,正因如此,它的实施效果得不到真正的发挥。

2.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一方面,辅导员绩效考核标准模糊,考核内容和标准表述不够清晰明确,加上考核者认识层面存在差异,直接导致主观因素影响了绩效的最终结果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这种绩效管理存在着过度量化现象,把一些生活性的东西剥离本性纳入死角,比如明确规定辅导员走访宿舍、开班会或找学生谈心的次数,对这些生活事务性工作的量化,虽然保证了工作数量,但是对辅导员下宿舍、开班会的具体要求及投入程度却不能更加深入的考核,过程性考核没有明确的施展,无法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3.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忽视反馈

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沟通是贯穿始终的。而我们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某一具体考核实施上存在着有效的沟通,当放置于整个绩效管理来看,不论是考核前还是考核后,我们没有进行一个全面的沟通、反馈,辅导员无法从考核结果中了解自身问题,不利于辅导员日后工作的提高与改进。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实施的建议

1.全面注重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辅导员本身,都应该看到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整体性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高校管理体系的一种工具,不仅仅是对辅导员的一种考核管理,它也是对高校管理体制规范的一种有效补充,是对辅导员本身约束跟发展的一种有效鞭策,它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是一项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工作,它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反复验证,对一些规定的考评指标,随着不同时期情况的改变,应当及时予以调整。还要加强对学校管理者以及辅导员各自的培训,使他们更加专业化。

2.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有它构建自身系统的体系。首先,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过程体系,这就是要求我们要明确这一管理活动的相关程序以及目标;其次,制定明确的绩效计划。既然是绩效管理就要确定考核目的、考核内容以及如何考核;然后,注重有效的绩效辅导,比如可以对辅导员进行一些专业培训等;再次,进行科学的绩效考核,这就是要把绩效考核进行可操作性的实施;紧接着,开展及时的绩效反馈,即要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各个方面综合出一个合理、客观的评价,反馈给考核对象,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最后,落实绩效考核结果,即依据相关的考核奖惩机制,对考核对象进行结果落实。这其中,高校辅导员绩效计划的建立是整个绩效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进行绩效管理实施的有效前提和保障,而绩效的考核是高校辅导员绩效结果的实现,绩效的反馈则是对考核行动目标的一个总结与反思。

此外,我们还需根据高校自身的一些情况,如学校文化、办学特色等,结合辅导员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共性特质,明确地制定出更好的、更科学的、更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

3.充分利用先进的考核模型与方法

由于高校扩招改革,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日益增多,工作任务繁重,导致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设计难度增大;人才素质的提升,对辅导员自身的要求也逐步提升,面对辅导员队伍不断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我们必须制定并采取一个有效的考核方法。

目前,关于辅导员绩效考核常见的有:模糊综合考评法、360度考评法以及胜任力模型。模糊综合考评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考评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分析结果明确清晰、系统性比较强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比较适合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360度考评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它主要是指通过考核对象工作中及生活中所接触的不同群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通过收集评论各方面的意见,分析指出考核对象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考核对象自身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琐碎、面广,决定了其绩效考核的多维度性。考核采取个人自评、学院考核、学生评价、同事评价、职能部门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而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它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组织、水平、工作或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

这些考评模型与方法在当前的绩效考核中都各有特色,各具影响。我们应该综合评定,取其精华,合理运用。

4.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原则

(1)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制定出客观的绩效标准,确定对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同时绩效管理实行公开化,破除神秘感,增强辅导员对绩效标准和考评结果的认同感。例如,在对辅导员进行考核时,一定要遵循考核体系的要求,严格按照考核环节,一步一步来。同时,面对考核结果,要客观地定性,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

(2)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这就是要求在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结合实际情况,尤其是考核内容、标准等一定要符合本校的要求。同时关于绩效考核体系、方法的设置一定要合理,在一些具体的考核中一定不能泛量化,要保证量与质的有效结合。例如,有一项辅导员绩效考核是每周同学生的交流情况,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看辅导员每周跟学生们的交流次数,还要看他交流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积极影响等实质性的东西。

(3)要遵循系统性和整体性原则。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完整的工作,从它的计划、具体环节的设置到可操作性的实施,都是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最终的绩效结果。系统性就是强调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它的各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否则直接影响到它的整体性。

5.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

一个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一方面能确保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工作的正轨化,确保绩效管理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它能真实地反映出辅导员具体工作的现状以及辅导员呈现出来的个人状态,能够有效地促进或提升辅导员自身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专门成立一个监督、反馈小组,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每次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一个综合分析与总结,然后同辅导员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帮助促进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确保绩效考核最终的积极向上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战略执行工具,它对高等教育发展、高校自身建设以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做好可行性的保障工作,确保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顺利、有效的实施,才能发挥出它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凯.国内高校教师绩效管理述评[J].沙洋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05).

[2]林蔚.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问题浅析[J].邢台学院学报,2010,(03).

[3]洪海松,郭锦星.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构建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4]李燕冰.辅导员工作绩效科学化管理的意义及实施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8).

[5]盛运华,赵宏中.绩效管理作用及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02).

[6]龚健.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现状调查及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4).

[7]陈迪明,马英.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反思与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8).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9

基金项目: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课题“教练技术在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编号:nSYB-1505),主持人:赵攀。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93-04

教练技术(coaching),最早因一位名叫timothyGallway(20世纪70年代)的网球教练用短短20分教会零基础的人打网球而风靡体育界,20世纪末,由国际教练联盟(iCF)总结提升为科学系统的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方法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管理技术,教练技术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具体来说,教练技术是指教练有针对性的通过启发性的思考帮助来访者澄清并坚定其未来目标,使来访者发现自身的潜能,并通过自己的调适达到既定目标的创造性过程。所以教练不是帮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是作为向导,帮助其重新评估自己,洞悉自己。将教练技术与高职院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相机结合起来,可以使深度辅导工作成为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三赢”的管理工具,帮助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老师从战略的层面开发学生能力、挖掘学生的深层目标,调整学生的心智模式、激发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深度辅导,是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早在2009年,北京市高校率先试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行个性化、精细化的深度辅导,并取得不错的成效。这说明大力推行深度辅导,不仅能大大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效率,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度辅导的根本目的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精、做细、做实,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辅导员对所带学生情况的精确把握,从而确保得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说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是“千人千面”,那么深度辅导则是对该项工作制度化、精细化要求的高度概括。同时,教练技术以激励来访者自身潜能为核心,以引导和帮助来访者主动发现问题为原则,提倡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因此,运用教练技术开展深度辅导工作,既不是帮来访学生做决定,也不是说教式地“教”来访学生怎么做、做什么;而是通过正向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工作中,有些辅导员老师认为学生工作是“上不着天,宽不挨边”的,其实不然,学生工作虽然纷繁复杂但也是讲究技巧的。2009年清华大学率先将教练技术引入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这是辅导员能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创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成分多样、学生自制力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养成教育欠缺、人生目标不清晰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深度辅导的实施可分为前期准备、分类实施、定期督导三个步骤进行,而其中谈心谈话作为现阶段深度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何运用教练技术在特定步骤开展谈心谈话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把教练技术在企业当中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例子,吸收和引进到高职院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中来,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现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w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学生面临多样化环境,有多样化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目标。”2014年,教育部又出台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希望以此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始终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目标。但就目前看来,现状并不乐观,效果并不理想。

(一)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整体效果不理想

根据四川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中人均负责学生数高达289人,辅导员日常工作量及辅导规模过大;仅有36.5%的学生接受过深度辅导,深度辅导覆盖面小;在接受过深度辅导的样本中,91%都是毕业班级学生,深度辅导的次数也是最高的,他们接受深度辅导的需求主要是毕业去向(继续深造、就业)方面的疑惑;在“辅导员专业结构”调查中,仅有58.7%的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还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他们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也很难抽出时间自学;在“影响辅导员深度辅导效果的原因”调查中,有22.2%的同学认为与辅导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有31.7%的同学认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不足、经验阅历欠缺,其余46.1%的同学认为存在辅导员时间精力有限、日常工作繁琐、分管学生人数过多等现状[1]。由此可见,辅导员应及时有效地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努力构建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为深度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对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期望值较高

在“你希望辅导员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深度辅导”调查中,有81.9%的同学表示希望辅导员有针对性的帮助自己思考、提供启发式的意见,由此可见,学生在遇见问题时,更希望辅导员老师引导思考而不是给出问题答案;在“你认为深度辅导是否有必要”调查中,有69.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这说明多数学生是渴望且支持深度辅导工作的,他们希望得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自己进一步认清自己,自己为自己解决难题见图1。

二、教练技术在深度辅导工作中的应用

教练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积极心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tpB的演化思路,将这种新兴的行为改变应用技术应用于深度辅导工作中,能有效地弥补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知识不足、科学化水平不够及深度辅导后续跟进不力等问题[2]。所以,教练技术在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中的应用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定位,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精准定位和技术演练。

(一)准确定位

早在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开展深度辅导最常见的方法则是谈心谈话。在谈心谈话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做好来访学生的指引者、陪伴者、支持者。运用教练技术进行谈心谈话,集中体现在摒弃说教、学会倾听和帮助思考、重在引导两个方面,这亦是教练式辅导员的特点之一。

1.摒弃说教、学会倾听。深度辅导中,要让来访学生彻底消除隔阂,自愿敞开心扉,就要及时建立信任关系。首先,辅导员要一改传统的“知识灌输”,不再说教,学会倾听。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到无是非判断,不随意打断、插话,不急于下定论、贴标签、给建议,不能植入过多的个人价值导向及期望,全程要?戎毓刈⑹率怠⒐刈⒏惺堋⒐刈⒁馔肌=哟ス?教练技术或者焦点解决的辅导员在来访学生没开口之前,通过其肢体语言即能感知学生想要表达的事实、情感及意图。在共建信任关系之后,辅导员可以通过个别关键词扭转话锋,并掌控局面,鼓励学生用积极正能量的语言阐述想法。这大大有别于以往的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说教式的谈心谈话,也对辅导员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帮助思考、重在引导。在辅导员与来访学生共建信任之后,辅导员要放空自己,始终保持“iamhere,justforyou”这种高度配合、全程陪伴的状态,帮助学生全面评估自己、认清自己、分析事件利弊;鼓励来访学生通过调适自己的心智模式来克服当前困难;引导来访学生确立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不需要给来访学生确定目标、拟定计划,这些都交由来访学生自己去决定。当谈心谈话临近尾声,辅导员要再次表明对来访学生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心,要让来访学生知道“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才是解决自身问题的钥匙。待谈心谈话结束后,辅导员要多关注该学生,通过侧面了解、跟踪支持的方式后续推进,帮助学生消除困惑、达到既定目标。

(二)技术演练

教练式辅导,即高校辅导员在开展辅导工作时把传统的角色转换为教练角色,从激发潜能、促进对方自主学习和能力提升角度出发,应用教练理论中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问题,促进其成长成才[3]。

教练式的辅导员好比一面会说话的镜子,不会评判你长相俊俏与否,却会让你看清自己长得怎么样。通过如实地反映状态,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并就其表现给予直接回应,促使学生去解决问题[4]。这就需要一些教练技术结合一些简单的教练工具来实现。

1.擅用刻度化询问技术。刻度化询问(scalingquestions)技术是一种赋值技术,可以帮助来访学生将抽象的概念或者体验,以具体地、量化地方式表达出来。当学生出现人际关系困惑的时候,比如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学生表示“寝室关系不融洽,想要换寝室”,传统辅导一般是开门见山,给学生讲明宿舍管理条例和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求同存异,努力构建和谐寝室等等。运用刻度化询问技术开展深度辅导,详见场景演练一:

生:“老师,我想换寝室!”师:“为什么这么说呢?”生:“性格不合、生活方式相差太远。”师:“有没有哪件事情让你最难以容忍?”生:“太多了,她们仨说话声音太大、鞋子从来不会放到鞋架上,总是脱下之后就不管了!窗户开的大大的,也不拉纱窗!洗衣服从来不甩干,滴的到处都是水!寝室的小阳台上堆满了她们拾来的废旧饮料罐子……”师:“就这些?”生:“基本都是这类的,我受够了!”师:“在这之前,你有没有跟她们说过你的感受?”生:“说过,根本没用。”师:“能大致说下你怎么跟室友沟通的吗?”生:“我就说你们说话小声点行不行?鞋子放到鞋架行不行?洗衣服能不能甩干啊,不用洗衣机甩干能不能拧干啊?当时说完可能好点,第二天又照常,没用!”师:“你的室友有没有给你提过什么建议?”生:“那倒是没有。”师:“哦,你看,你提议完当天你的室友就有所改变,只是她们习惯成常态了,不好维持。据我了解她们三个都是来自农村,她们的自理能力也极强,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和你一样,也都是班上的班干部,都拿了奖学金,你不觉得你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么?”生:“可能吧。”师:“如果10分是满分的话,你会给你的室友打几分?为什么?”生:“6分,改掉他们那些坏习惯就是满分。”师:“好,那同样,你认为你的室友会给你打几分?为什么?”生:“7分,也许我拖完地都用吸水拖把再拖一次,也许我梳完头把散落的头发捞起来……。”师:“可是这些细节,你的室友都没有跟你提过,对吗?”生:“是的,老师谢谢你。我突然觉得我好渺小啊。”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寝室关系,加油!”

在场景一中,辅导员老师基本在倾听,全程没有谈大道理、没有谈规章制度。直至谈话尾声,辅导员采用刻度化询问技术,帮助来访学生对自己和室友进行全面的剖析。让来访学生明白,寝室中的集体生活不可能像在家一样自由自在,寝室生活必然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的。生活方式的不同让大家在生活习惯上产生的一些小摩擦不必在意,善待他人,亦是提升自己。综上,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如遇人际关系等问题时,都可以采用刻度化询问技术帮助来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擅用奇迹式询问技术。奇迹式询问(miraclequestions)技术,主要是通过语言方式的转变来带动思维方式转变,从另一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生面临选择焦虑,不知道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这在深度辅导中也算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传统辅导中,辅导员一般会摆出学历学位的重要性,再谈谈就业的重要性,也有的辅导员会直截了当的表达继续深造完了之后还是得就业的观点。而运用奇迹式询问技术开展深度辅导效果却大不一样,以下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详见场景演练二:

生:“老师,我考上本校3+2专本连读了,但上个星期刚收到了a省龙头企业B集团的录用通知,不知道怎么办”(师沉默)“放弃3+2我觉得可惜,再读两年我就有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了,可是放弃B集团,我又担心待专本连读毕业后,是否还有这么好的机会进入这么好的集团企业……”师:“你真是太棒了,别人还在努力的,你却已经得到了。”生:“唉,实在是难以取舍。”师:“假如你睡一觉醒来发现问题都解决了,你觉得极有可能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生:“除非是B集团同意我读书。”师:“那怎样让用人单位同意呢?”生:“我想先过去B集团报到,跟他们说明我的真实情况,如果实在不行,我再回学校努力,看看学校能不能先让我去工作,学籍这边先帮我保留着。”师:“你真是太棒了,赶快行动吧。”生:“我现在就打电话给B集团。”师:“我来联系下继续教育学院,看看能不能寻求相关政策的支持。”生:“谢谢老师。”师:“不用谢,谢谢你第一时?g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我相信你一定能处理好的!”

在场景二中,辅导员没有给答案也没有做决定,这些都交给了学生自己来做。相反,辅导员采用了沉默、赞赏与奇迹式询问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来访学生消除消极心态,积极去探寻解决办法。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值得广大辅导员借鉴引用的。在整个谈心谈话过程中,辅导员仅仅是一个陪伴者,给其自信,帮其澄清目标。综上,在遇到选择焦虑等问题时,辅导员可用大胆尝试采用奇迹式询问技术,从另一角度引导来访学生思考解决方法。

辅导员指导意见篇10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17-03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建至今,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9万多人,比2006年增长33%。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辅导员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多个文件,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工作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

一、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和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从全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上海是最早开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索的地区。其积极探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从构建科学化模式、实行专业化培养、推动职业化发展等方面入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然而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专科学校独立或是由多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新型本科高校。从1999年至2007年,国家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目前在上海的30余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占了近20%。在这些高校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正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实际问题,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被忽视、受排斥、不理解现象,队伍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他们自我的职业角色定位较为模糊,职业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目标不明晰,致使他们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急反应,是各种长期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笔者曾有过一段在新建本科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对这份工作和职业有着较为深切的体会,同时通过与多位辅导员的交流、访谈,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1.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基本上,该类高校的辅导员基本上带班人数在200人左右,同时不少辅导员还同时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二级学院组织员、团总支书记等职务。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调查显示对于工作感觉到力不从心、心理压力大的辅导员占到了20%;有64%的辅导员表示基本能够应付目前的工作,偶尔有些焦虑;感到工作得心应手的仅9人。调查还显示,没有一位辅导员认为自己与行政或专业教师具有同等地位,甚至有39.7%的辅导员认为在学校辅导员根本没有地位。高达97%的辅导员表示有转到其他岗位的想法。

2.辅导员的选拔任用。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上海市教委在2005年6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德〔2005〕25号)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9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出台了《上海X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队伍建设意见》),按照“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的要求,提出了建设辅导员队伍的总体目标,构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框架,并就学校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给出了明确的意见。2013年,学校根据新的形势对原有的《队伍建设意见》做了修订。每年的辅导员选聘,根据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后由校辅导员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即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进行面试后录用。

3.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培养。笔者所在的高校规定辅导员队伍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组织部、人事处为主要建设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党政共同承担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责任。《队伍建设意见》还规定,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业绩考评归口党委学生工作部;辅导员的职级晋升、认定归口党委组织部;辅导员的教师职务聘任归口人事处;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领导、工作考核归属其所在学院党总支。学校在辅导员的培养上,2005年的《队伍建设意见》中提到了岗前培训及任职一年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2007年,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学校开始组织辅导员参加由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高校辅导员专业培训基地负责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化培训,同时学校还自行组织开展辅导员的日常培训工作。文件还鼓励较好完成本职工作的辅导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按照相关规定报销一定比例的学习费用。

4.辅导员的待遇与晋升。笔者所在学校为辅导员在学生公寓内“三同”配备基本生活设施,每年拨出十五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日常活动、社会考察和岗位补贴、奖励等;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学生辅导员评比活动,授予“优秀学生辅导员”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

2007年1月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试行)》(沪教委人〔2007〕3号),该办法包括专职辅导员。笔者所在高校也研究制定了上海X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辅导员的职务聘任走思政教师系列。文件还规定:根据学历不同,在辅导员岗位上连续工作,并符合晋升要求的,可晋升为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级调研员。一般本科学历辅导员,工作满五年且考核称职可晋升为主任科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则只需三年半时间。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从选拔任用、管理培养、待遇晋升等多方面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职业化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但结合问卷和访谈的情况,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笔者所在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我们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工作任务重,职业角色模糊。问卷显示笔者所在学校的辅导员对于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心理压力大的辅导员占到了20%;有64%的辅导员表示基本能够应付目前的工作,偶尔有些焦虑。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多而杂,工作任务重,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同时,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也比较模糊。不少辅导员反映,自己曾多次被用于教学安排、催缴学费和学生贷款等工作,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自己就是学生的全职保姆,是一个处理事务性工作的高级熟练技工,这些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缺位、错位、虚位”现象。[2]

2.工作专业程度低,职业综合素质不高。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虽然对学历有较明确的限制和要求,但是对于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从辅导员目前所学的专业结构上看,最后学位为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比例仅占总数的10%左右,这就造成了辅导员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知识面偏窄、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由于事多事杂,辅导员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较少,而且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也缺乏一定的体系化,这些也是造成辅导员群体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3.缺乏职业认同,职业方向不明确。近年来,辅导员队伍来源不断优化,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据统计,2006年,我国辅导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在这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中确有相当多的人缺乏较为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目标。笔者所在的高校中有77.8%的辅导员表示自己对未来的发展前途表示迷茫。同时,辅导员普遍认为自己的职业地位较低,虽然很多学校都说辅导员具有行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基本上没有辅导员认为自己和学校的行政人员或专业教师具有同等地位,笔者所在的学校有39.7%的辅导员认为在学校辅导员根本没有地位。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相反却更易感受到自身的非专业性以及职业地位的落后,这也是造成目前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职业归属感差、职业成就感低的主要原因。

三、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通过对笔者所在的上海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笔者分析总结了该校辅导员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辅导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显示出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基础弱、职业发展空间不畅、自我职业认同不足等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国家、学校的层面入手,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严把进口关:设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职业化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有明确的入行标准和要求。如同法律工作者要通过司法考试;财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学知识、有会计上岗证才能入职一样,笔者认为辅导员的入职也应设立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既能很好地规范辅导员的从业标准,加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脚步,又能较好地对“辅导员”进行准确的职业角色定位,提升其职业地位。笔者建议设立全国统一的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及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每年进行一次,由专业机构实施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要严把进口关,认真执行选聘要求和标准,同时对已入职的辅导员采取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资格考试才能继续上岗工作的办法。

2.科学设计职业规划:引导辅导员进行职业化发展。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较为完善,其由专兼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按照专业分类来开展工作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转变“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通过为辅导员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来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笔者建议:借鉴美国的先进理念,根据目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划分,为辅导员们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咨询、教育管理、社会工作等五个职业发展方向,同时按照行政或专业教师将他们的职业路径分为两大类,从职务提升和职称提高两个方面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引导和规划。在职称评定上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力争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家、学者,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职务提升上,要把辅导员真正列入高校后备干部的“蓄水池”,按照“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辅导员成长的渠道。[3]

3.优化培训机制:实现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给学生工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对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就要改变过去对辅导员的培养没有明确目标的状况,通过在职培训、全覆盖式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使辅导员的整体专业素养达到更高的水平。学校可以借鉴mpa的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化的培训方案,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培训体系,提升其职业化水平。同时,辅导员自身也需要有危机意识,明确学习型思维对自身职业发展和职业价值的重要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改变目前的单一知识体系,不断涉猎多学科的知识领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4]

4.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职业满足感和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体现着一种职业道德,它显示出从业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离不开这种精神的存在。学校必须大力树立和培养辅导员的职业精神,从内部激励辅导员投入工作,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辅导员思想的影响,端正职业心态;同时关注辅导员的成长,通过关爱和尊重,营造出辅导员的职业氛围,以此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走职业化道路才能予以突破,尤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职业化势在必行。近几年来,辅导员队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笔者相信,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一切困难和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这个职业中来,有更多的人愿意扎根到这份崇高的事业中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美芸,秦淑平.从职业品牌理论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J].科教文汇,2013,(1):185.

[2]王莉.基于组织生涯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200-202.

[3]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