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十篇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十篇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8:27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理念高职教育执行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理念与高职教育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如何制定顺应社会发展、切实有行、符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先进、科学的制定理念。

一、制定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神和要求大框架下制定。通过市场调研,依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就业去向等,经过学院、二级学院专题研讨会、教研室研讨等研讨形式教研室讨论等形式,在能力素质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育教学理念

(1)素质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根据这一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应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就业能力放在首位。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模块课程的设置,体现这一理念。

(2)能力培养理念

高职高专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宜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度,课程设置应服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根据这一理念,课程设置中应排除与学生工作岗位需求关联不大的课程,加强实践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应该加强课程实践、实训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服务区域经济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工作,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时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应深入企业以问卷调查和面谈的方式获得了企业一线的宝贵资料,对课程设置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1)以工作岗位需求为改革准则

高职高专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应该始终以学生就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则。开设岗位需求对应的职业课程,选择岗位需求对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教学方式,加强岗位需求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开展应对求职课程,在培养专业学生时,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为指导。

(2)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经过多次调研,在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中,企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相对靠前,因此专业改革中,坚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开设实践课程,给同学们实践动手的机会,实现就业的零距离上岗。

(3)实行“主辅修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主辅修制”人才培养模式指专业+辅修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专业与不同职业方向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该模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累积,进而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四、坚持专业特色

(1)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设置专业课程。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做到以本专业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2)在课程体系结构中着重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设置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社会就业的需求,选择利于自己发展和就业的模块课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一专多能”的高职人才。

应以上制定理念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理念。针对本专业学生学习意识差的特点,在第一学期授课过程中,各授课教师要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2)选择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理念的教材和授课内容以及相关的教辅教学资料;

(3)采用与课程和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2

【关键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一种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整体方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高校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更趋科学和合理。2014年国家启动招生制度改革,各高校为应对此次改革,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启动和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是近期高校普遍开展和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明确所依据的原则,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各高校在不同时期所遵循的制定原则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学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方案,各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和市场变化,使培养方案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向能够符合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1]。

(二)坚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渗透的原则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基础性特点,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具有能够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更新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很多高校强调通识教育的原因;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加强基础性和平台性课程,体现学科交叉融合;在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学上开展专业教育,突出专业特色,建立与时俱进、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体现逐步过渡、相互渗透的原则,避免本科教育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的倾向[2]。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创造客观条件,这也是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共同原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在课程设置与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要求等方面,配置多种课程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成才方向加以选择;也可设置专业的准入准出标准或人才培养分流机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发展路径甚至专业的机会。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原则

实践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手段。随着国家、社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强实践”已成为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共识。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包含实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就业创业训练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原则为各高校在制定方案时所遵循的共性原则。除此之外,各高校还会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专业特色等制定其他相关原则,如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多元培养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设计等。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程序

传统的培养方案制定程序是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直接过渡到确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然后再确定其下一层次的具体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这种程序存在随意性大、受制定者自身素质影响等问题,随着制定工作的开展,各高校逐步探索出一套科学和合理的程序来规范制定工作,主要程序包含以下几点。

(一)构建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保障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组建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组和工作组,专家组由专业负责人、高水平专家以及熟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专家组成,负责培养方案的研讨、顶层设计、制定与审核工作。工作组一般由各院办主任、主管教务排课的老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对培养方案中课程进行编码、格式调整、教务系统与培养方案一致性核对等工作,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为专家组提供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建议参考。

(二)深入学习,充分调研,保证培养方案制定的先进性

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分为横向调研和纵向调研,横向主要指由学校牵头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进行的调研以及由各专业牵头进行的专业调研;纵向主要指对国内“985”“211”等高校以及行业企业进行的实地调研,对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实地及网络调研。通过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新趋势以及新思路。

(三)聚焦办学特色,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

经过前期调研,结合学校定位、办学特色,提出人才培养理念及目标,培养理念及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超前性,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培养目标反映出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四)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按照精细化设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反向设计,明确学生的毕业要求,将毕业要求逐条细化形成若干具体的指标点(包含学生毕业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针对每个指标点,确定两门或者多门课程予以支撑,最后综合考虑“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定课程先修后继关系,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

(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完善培养方案,制定配套课程大纲

方案制定过程中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组织教师、学生参加研讨会吸纳他们的建议,同时邀请相关企业专家、校外专家共同参与研讨,对培养方案进行滚动式修订,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此外,要制定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大纲(课程标准),使其与培养方案相匹配。

三、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及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培养方案框架与过去教学计划的主要区别是它更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学计划与其他各环节能够有机联系起来。根据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情况来看,其整体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专业介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基本要求与毕业标准、学制与学位、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最低要求、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分布、主要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建议、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素质拓展)、n程编码规则及选课说明等内容,这种培养方案整体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高校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教育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设置,一般包含以下内容:课程教学、集中实践环节以及第二课堂(课外实践、素质拓展),其中课程教学又包含基础课(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主干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等。

四、整体优化融入改革思路,突显育人特色

各高校在不同时期会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往往以培养方案的制定为切入点,如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方案制定中加入了专业准入与专业准出标准;如课程改革类的如在方案中开设创新教育类课程、新生研讨课、全英文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如实践教学改革类的在方案中设置“第二张成绩单”,增设素质拓展学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紧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步伐,将mooC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启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兴趣;如专业建设类改革的融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按照专业认证标准及要求制定方案,促进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方式和手段,使人才培养能够与国际接轨。

将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改革思路融入培养方案制定中,使培养方案能够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等改革实施方案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各高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最根本的工作,是一个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大纲制定、教育教学改革等内容的综合系统。本文通过思考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共性原则、制定程序、课程设置以及方案特色等内容,为各高校科学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3

动漫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1.高职院校动漫专业概况

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若干意见的通知》(【2006】32号)文件颁发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动漫专业。

2.粤西地区动漫专业现状

从近5年高职动漫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建有动漫产业园或动漫企业集中的经济发达地区,其地方院校的动漫专业发展很好,规模越来越大。而像粤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动漫专业的发展却停滞不前,培养不出动漫公司要求的专业人才。究其原因,这与粤西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关:(1)粤西地区没有动漫产业园,也没有动漫企业和公司,动漫氛围相对冷清,其地方院校动漫专业的学生没有实训场所;(2)师资力量薄弱。因粤西地区经济不发达,高精尖的动漫人才不会在这里扎根,因此,动漫专业的教师只能由计算机专业的和美术专业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没有系统的动漫专业知识也没有一线动漫企业的工作经验,因而在授课时很难把动漫知识讲到点子上。(3)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功底。因为动漫专业从属计算机系,其生源只有理科生和文科生,没有美术生。因此,没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很难在动漫专业出类拔萃,因为动漫专业对美术要求很高。

3.动漫专业课程设置

动漫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四大模块:平面设计类课程、二维动画类课程、三维动画类课程和视频后期特效编辑类课程。平面设计类课程包括《色彩》、《素描》、《photoshop》和《crowdraw》;二维动画类课程包括《动画概论》、《剧本创作》、《分镜头》、《视听语言》和《Flas设计》;三维动画类课程包括《动画技法》、《运动规律》、《3DmaX》和《maya》;视频后期编辑类课程包括《premiere》和《aftereffects》。根据动漫专业课程设置,粤西地区动漫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四方面的能力,一是平面设计能力;二是Flash二维动画设计能力;三是三维动画设计能力;四是视频后期特效编辑能力。

4.粤西地区市场需求分析

(1)平面设计类:①室内装修公司。因为粤西地区房价不高,几乎每个新家庭都会供一套房子,现代人追求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对房子装修一点都不马虎,因此,室内装修公司大受人们的青睐。室内装修公司需要大量室内平面设计人员。②数码照相馆。现代人照相需要把图片处理得非常漂亮,因此数码照相馆需要一些专业的图片处理人员。③婚纱摄影店。现在每对新人,拍婚纱照的费用在3000元左右。因此,婚纱摄影店越开越多,而需要处理图片特效的工作人员越多。④网店。现代几乎人人可以开网店,而网店则需要处理图片,因此一些大型的网店要聘请专业的图片处理人员,在粤西地区的外贸公司则需要这种人才。

(2)Flash二维动画类:①电视台广告部。粤西电视台的广告很呆板,大部分是图片和对白,缺乏生动和吸引力。因此,粤西电视台广告部急需Flas广告设计人才。②网络公司。一部分网络公司需要Flash游戏制作人才。

(3)三维动画类:①室内装修公司。因为现代人已经不满足室内装修公司室内平面设计效果图,很多人都想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房子装修后的真实效果,那么,三维室内装修效果图就可以满足客人的需求。②城市三维效果图。珠三角地区的政府已经投入该项工程的建设,相信粤西地区在不久的将来也要制作城市三维效果图。那时,则需要很多三维方面的人才。

(4)视频后期特效编辑类。①婚纱摄影店。现在大部分婚纱摄影店的业务包括婚礼视频的制作,因此,婚纱摄影店需要大量懂得视频后期编辑和添加特效的人员。②电视台和传媒公司。粤西地区的电视台很少电视节目,最多的是电视新闻节目,因此需要懂得视频编辑人员。

5.根据粤西地区市场需求修订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动漫专业平面设计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如下:培养学生学会使用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进行图片处理、图片特效编辑,并能设计制作室内装修效果图。面向的工作岗位是:数码照相馆、婚纱摄影店、网店等的图片处理人员和室内装修公司的平面设计员。

(2)动漫专业二维动画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如下:培养学生熟练使用Flash软件,能根据动画设计原理和流程设计制作Flash广告、Flash短片、Flash游戏、Flash课件等。面向的就业岗位是:电视台和传媒公司的二维Flash广告部、教育系统的课件设计制作人员、网络公司的Flash游戏设计人员等。

(3)动漫专业三维动画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如下:培养学生学会使用3DmaX软件进行建模和室内装修设计等。面向的就业岗位是室内装修三维效果设计人员和城市三维效果图设计人员。

(4)动漫专业后期特效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如下:培养学生熟悉使用premiere和aftereffects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和特效处理。面向的就业岗位是电视的视频剪辑员、特效处理员和婚纱摄影店的视频后期编辑合成人员。

总的来说,根据以上动漫专业课程设置和粤西地区的实际市场需求,并响应国家关于高职院校以职业岗位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号召,应把粤西动漫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培养学生图片处理能力,平面广告设计能力,室内平面效果图和三维效果图的设计能力,Flas广告、短片的设计制作能力和视频后期编辑和特效制作能力。为粤西地区的照相馆、网店、平面广告设计公司、室内装修公司、电视台输送人才。

6.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建议

(1)地区高职院校应结合本土实情,灵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合本土地区需要的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有序协调开展的重要环节。面对这样历史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尤其是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其要求是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根据笔者在修订本校07级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现就高职高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谈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由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所决定,我国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将不同于西方国家。

一、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源于工业革命。。工业化促成了生产的社会化大分工,使城市出现了工业区、商贸区、居住区等等。城市的功能、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城市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城市的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问题已严重危及社会的稳定。在英国政府资助下,由霍华德所主持的调查研究成果《明日的田园城市》,就充分说明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用规划的手段解决社会问题。。①

早期的城市规划学科并没有从建筑学科中分离出来,城市规划活动都是有建筑师来完成的,建筑师难免受到自身专业的局限,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问题,把城市看成是扩大了的建筑。然而随着城市规划学科领域的拓宽、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规划毕竟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它必须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学科的发展自然会影响到城市规划的教育。近三、四十年来西方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学科从一开始就与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本质上的区别。新中国成立伊始,受当时特殊历史年代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完全照搬前苏联的模式,并没有考虑现实国情。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严重地束缚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愈加依靠市场力量进行优化配置。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规划工作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摆脱计划经济时代城市规划只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延续和具体化的思维方法与规划模式,必须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后面的经济动因。这就要求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学习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地理学、生态学及经营管理行政学等。

我国还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新城镇及大量新城区正在建设过程中。因此,城市规划人才进行物质性规划的技能培养仍然是当前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规划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建筑和市政工程等学科知识的基础。同时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人才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道德。

城市规划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多类型、多层次的。高职高专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其中较具特色的一大类,这就需要不同的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基础来确定各自的重点,培育强项,办出特色,这是本次制定高职高专类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其次,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不同于本科院校。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力争形成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高水平的高职高专教育人才。而本科教育则不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宽基础、厚学识,力争知识面尽量覆盖整个知识领域的教育模式。如果说本科院校培养的城市规划人才注重的是规划设计方面,那么我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培养时间、方式、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其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侧重在制图和管理两个方面。因为,在设计能力方面,高职高专院校不可能在绘画基本素养、设计基础等方面投入过多的教学精力,这就决定了高职高专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会出现太多的设计基础课程。例如,本科院校重要学习三年的美术课程,我们在制定07级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只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了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素描、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学科的综合知识都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目前国内的状况是规划设计人才明显在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如果说规划设计可以跨地区流动的话,那么规划管理人才则必须具有稳定性,这一点也应该是我们这样的地方院校对人才市场定位时应当充分考虑的。对于以管理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就应加强管理、法规方面的知识以及有关行政能力的培养,对于设计类的课程则可偏重对规划、设计方案的评析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5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汉语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出现后较早设立并繁荣的一门专业课程,汉语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文学培养知识面较宽的专门人才,为各行各业输送优秀的人才,汉语言专业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各行业和领域,为行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汉语言专业由于其教学知识设计的广泛性,曾一度成为各高校争相设立的专业,在当时就业前景非常广。但是,随着21世纪的到来,汉语言专业因为泛而不专的原因,导致其逐渐变为冷门专业,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汉语言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能力需求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行业已经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型人才所能适应的,行业逐渐偏向于实用性,对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方案就应作出相应的改革。

2省属高校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注重理论而不重实践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汉语言专业由于其偏理论方面的学习,已经逐渐受到报考人员的冷落。究其原因仍然是高校在培养汉语言专业人才时,由于一直以来坚持理论教育大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弱,面临着逐渐被社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2.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4年学制的本科专业,一种是2年学制的专升本专业,由于本科设立时间短、基础缺失,汉语言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学校的专业课程太多,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保证,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很多高校的汉语言课程的主修课程被文学赏析和文学写作占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

2.3教学方法传统无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结合时代在不断进步,在汉语言教学中应结合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况实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然而,很多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育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课堂教学按照传统的汉语言赏析和汉语言文化写作只是单纯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与当今实用性人才需求理念相去甚远,使得汉语言专业整体就业率低,就业水平不高。

3对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几点建议

3.1开展汉语言拓展课程汉语言拓展课程是指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经济发展趋势开展相应的拓展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3.1.1考研深造类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根据汉语言专业的文学和语言两大模块来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提供汉语言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等语言课程;在文学课程设置上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赏析、唐宋诗词赏析、明清小说研究等文学课程。

3.1.2教师教育类课程。汉语言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较多的选择教师行业,在教师教育类拓展课程,开设教师素质教育、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学解读、经典文学理解与赏析、教师礼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演讲与口才等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行业时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努力拓展教育知识水平,力求培养多方面知识技能的教师人才。

3.1.3文秘编辑类课程。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等课程,这类课程适合汉语言专业学生以后从事文员和公务员;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文学编辑、新闻学等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后从事媒体、记者、文案类工作。

3.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注重人才实践能力的开发,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课程的开设中,分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和综合性实践三个实践类别,主要实践课程包括文学采风、学年论文、文化资源调查、非线性编辑、报刊排版、教师教育、新闻采写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实践课程,并且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综合考查。

3.3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学生一到高年级,提问的主动性就会降低,很少主动向教师提问,即便有问题也是自己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得到模糊的答案,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知识讲解,才能使学生得到进步。

3.4加强实践,重视学生实习过程汉语言学生一直以“高理论低实践”的状态而被用人单位诟病,要改变这种认知,就应该强调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在汉语言学生毕业前,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实习考核毕业检验过程,只有通过对实习的评价结合学生表现予以毕业。学生可以通过在初高中课堂、新闻媒体、企业文化部门等进行就业实习,提高汉语言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6

关键词:高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一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和使用作为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正在逐步推行且渐入佳境。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上全方位的把握,对促进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含义。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义,不同学者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表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笔者认同的是: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学校指导、组织与管理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其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形式,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2)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内课外的统筹安排等;(3)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4)人才培养方案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5)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工作稳定运行、各项政策和规定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是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2.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是指其包含的要素与格式。要素齐全和格式规范是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可由学制与招生对象、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能力与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毕业标准、教学安排、实施建议、其它说明等九部分组成,这种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教学实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①学制是指基本修读年限;招生对象指应届及往届普高(中职)毕业生等。②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包括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所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毕业生的质量标准及所从事的工作等;培养规格是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规定,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主要说明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③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应掌握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专业知识和不易模仿的专业能力,使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就业岗位(群)是指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以及拓展或发展目标岗位。④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主要反映在各种类型课程的结构,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等;课程设置是指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等。⑤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课程名称、类别、学时、学分、课程目标、主要内容、考核与评价要求等。⑥毕业标准包括应修读总学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他证书获取情况等要求。⑦教学安排主要包括各学期周数分配表、专业教学周历一览表、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⑧实施建议包括考核与评价方法、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的配备、教学制度保障等。⑨其它说明是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对专业调研情况、人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改革等相关事项的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用人才培养方案取代教学计划,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变化。两者都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制订的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人才培养方案涵盖了教学计划的全部内容,是教学计划的继承和发展,突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并使教学计划与其它各环节有机联系起来。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设计思路上。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过程的整体设计,它除了计划性,更侧重系统性和实施措施。教学计划是按照专业要求制定的学科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侧重教学的计划性规定,缺乏对职业性、学生素质及学生个性培养的设计。

(2)在编写体例上。人才培养方案无论从要素、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计划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比较简单,基本上指我们通常看到的实施部分。

(3)在教学目的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既包括培养计划,还包括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各种因素。教学计划虽然为人才培养服务,但主要目的是教学。

(4)在教学内容上。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相比,一是增加了突出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二是根据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实际情况可进行课程置换或设置单独的课程模块,能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教学计划则注重对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计划与规定。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web数据库;aSp

1 引言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普通高等学校组织日常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体现高等学校的科学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涵盖先进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所属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详细规定从理论教学体系到实践教学体系、从传统课内教学体系到课外素质教育体系、从课程先修后续的关系到知识体系的拓扑结构等高等学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管理与执行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是各高校所面临的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2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简介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管理中比较核心的部分,它的制定情况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根据专业信息、学习层次、学习形式等情况来决定某门课程的学分、学时,安排的学期和考核方式。可以根据条件查询某一学年的所有培养方案情况,并可进行合理的修改。要求能够把往年的培养方案导入到今年的培养方案中来。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涉及的对象与关系比较多,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就更复杂。本系统共分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方案运行、课程管理、系统高级管理四个大的功能模块。

(1)培养方案制定

学校对每一年进校的学生都应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它包含了各专业、学期详细的开课计划以及学生毕业规格。所含数据库包括院系、专业、课程、学分、学时、实践周安排等。该模块包含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以及审核、审批、统计等过程。培养方案可供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用户查询、打印,作为他们安排自己工作或学习的指导。

(2)培养方案运行

培养方案制定完后,系统自动根据培养方案中的数据生成学期教学计划运行表。该表是培养方案在每个学期的实际运行轨迹,相对培养方案更加详细、严格、可执行。教学计划运行表添加了班级、教师等信息,并对实践教学环节生成准确的教学进度表。

(3)课程管理

课程库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功能。留有不同权限的接口,教务处和院系可对课程的编号、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等内容进行管理。

(4)系统高级管理

此模块管理权限最大,可以对院系信息、专业信息、学生信息、课程信息、专业类别信息等基本数据作后台统一管理。针对不同的功能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以保证数据的安全访问。

在综合上述功能模块的基础上,考虑到不同用户(教务管理人员、学生、教师等)的要求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基于B/S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系统,利用基于aSp的weB数据库开发技术完成该系统的开发设计。

3 基于aSp技术的weB数据库设计

aSp是一种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它与aDo的充分结合,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访问功能,已成为网上开发数据库的重要工具。

aSp技术是通过后缀名为asp的文件来实现的。当在浏览器Browser中访问以后缀名为asp的页面时。实际上就是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web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调用相应的aSp引擎asp.dll来处理。若aSp脚本中含有访问数据库的请求,就利用aDo对象,调用oDBC驱动程序,连接后台数据库,执行aSp文档所指定的SQL指令,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并将执行结果动态生成一个HtmL页面返回web服务器,然后与aSp文档中非脚本的HtmL代码进行合并送给用户浏览器。客户端浏览器接收的是经web服务器执行后生威的一个纯粹的HtmL文档,可被运行在任何平台上的浏览器所执行,同时由于aSp源程序是在服务器端执行,保证了aSp源程序代码的安全性。另外服务器仅仅是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减轻了网络传输的负担,提高了交互的速度。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8

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背景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培养一大批“用得上、下得去、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为依据,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的对接度,优化专业设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更新课程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面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合理确定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同时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四是为了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由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迫切需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相对统一并具体的人才培养要求,这使得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无标准可依,人才培养水平也参差不齐,难以很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江苏省在《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194号)中明确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江苏职业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的导向,也为在新的形势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综上所述,制订全省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省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措施。省级层面指导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对于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高职人才培养相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和特征

(一)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

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发展趋势、各专业的特点,在市场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指导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各专业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社会用人单位选用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构成应包括专业概述、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结构及主要课程要求、教学质量评价、开设专业基本要求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概述包括专业名称、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入学要求、学制等总括性描述。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培养目标、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具体包括可从事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与职业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及应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专业平台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设专业基本要求包括教师基本要求和基本实训条件要求等内容。作为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必须是基础性和框架性的,既要起到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又要为职业学校结合具体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留出一定的拓展空间。

(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

1.指导性。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全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是江苏省对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规范性、纲领性教学文件,是职业学校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和蓝本。

2.关联性。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是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规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资格标准也是科学制订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

3.贯通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包括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具备贯通性,即充分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诸方面的衔接,使之成为相互贯通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基本标准。

4.动态性。社会是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要素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其本身也是处于发展状态中的。作为一个规范性的指导文件,职业教育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便职业学校有所遵循,又要定期进行动态修改,以保持它的先进性和规范性。

三、关于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建议

1.研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评价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要认真研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培训,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把握基本要求,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基本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是面向全省职业学校的,是基础性的教学指导文件。职业学校应加强市场调研,研究分析本地区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岗位设置对人才结构类型的需求、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要求,根据学校的客观情况,合理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3.科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在实施新的学制分段前提下,深化教学方案改革,严格控制班额,职业学校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5人。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当下职业学校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班额有较大的差异。为此,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要求,科学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基本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深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改革。职业学校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岗位教学,改革评价方式,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专业技能考核相融通,引入行业企业、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9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高校实现价值的重要体现。受教育者从迈入高校开始,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就在一系列既定的计划下展开,这个计划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和作用

人才培养方案也有学校称其为教学计划,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方案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周期、培养进程计划、课程特别说明等内容。

1.人才培养目标是受教育者在经过几年的学习教育后,毕业时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心智模式、人格品质等方面应该达到某种程度的一个文字性描述,它表明了高校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

2.培养规格是受教育者学习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的一个社会通行的统一描述。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对培养规格的标准表述一般为专科、本科、研究生等。

3.培养周期明确了学生从注册入学到完成学业,获得学历和学位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基本单位。在我们国家,一般本科是四年、专科是三年、硕士研究生是三至四年、博士研究生大概为三至五年。具体的课程学习时间按照教育部相应的规定执行。

4.人才培养进程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最终都是以人才培养进程计划为依据展开的。不同学校对人才培养进程计划的表述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学校称之为"教学进程计划"等,其中包含的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每个学校编制人才培养进程计划都是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周期等为依据,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课程架构,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程代码、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学时分配、周学时安排、实践课的教学安排、课程考核方式等内容。

5.课程特别说明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对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等提出的特殊要求。由于不同的专业在技能掌握方面有所侧重,比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和"工商企业管理"这两个专业都开设有"市场营销"这门课程,但是由于专业的不同,对"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掌握内容的侧重点和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由于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是以它为依据展开的,所以不同专业对课程的要求要在培养方案中予以特别说明。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个专业在设置之初,其动机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意愿,容易出现跟风的情况。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在某一个地区需求量很大的专业,在另外一个地区可能不一定有需求;同时,不同行业对同类专业的技能需求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如果不加认真分析论证就确定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技能标准、职业品质等,就可能会出现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一致的情况。

2.无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根据现存的知识储备设置课程。由于长期的运行和积累,每个学校往往都会贮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的专业知识可能存在知识老化,不适应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执行部门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往往会依从于现有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学校对教师工作量的要求,而忽略或无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和安排学时,也就是出现"因人设课"的情况。这样就可能会开设一些没有必要开设的课程,随意减少或者增加课程的授课时间,影响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这个情况特别容易出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

3.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在人才培养工作一个周期结束后,需要根据技术、工艺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因为培养方案在制定之初已经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论证,再加之工作量很大、工作任务很繁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往往会省略社会调查,而特别关注教师的授课体会,从而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

4."人才培养进程计划"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素质教育和职业品质教育;专注于教学工作的安排而忽略对学生工作的指导。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应该是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复合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但现实中学生工作,不论是工作目标还是学生活动安排,几乎没有在"人才培养进程计划"中有所体现,本应该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计划的"人才培养进程计划"几乎成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而学生工作只能在教学工作之外,在教学工作的间隙时间安排活动,与专业教学活动互补交流,自成体系。

三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责任部门应该是具体的教学执行部门。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在新生入校之前,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由教学系部具体负责,专业教学团队和负责学生工作的人员直接参与完成制定(修订)工作。

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以大量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为基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搭建课程体系。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而进行的社会调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要了解学校所面向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现存产业的特点,以此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目标;其次要对与专业相应的行业进行深入调查,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品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第三个方面,在同一个地区,可能同时有多个学校开设同类的专业,为了提高本校的竞争力,应当对开设同类专业的相关院校开展调查,了解这些学校在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方向、目标、特点等教学情况,以确定本学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而增加本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竞争力。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因此对于已经开设多年的老专业,在一定的培养周期结束之后,一定要进行上述同样的社会调查,从而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使之不断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保持同步。

3.学校要在一定的层面上成立由专业人员包括校外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建或调整要经过专家组的论证通过。这样既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又可以杜绝"因人设课"的情况发生。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案篇10

关键词:示范性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前提

一、引言

自从教育部、国家计委发文(教高[2001]6号)《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批准设立35所部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以来,软件工程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层次来看,大体可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分为国家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和其他本科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两类,其中部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大多分布在985工程院校中,这类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基本上都清晰地定位为高端软件人才,其课程体系虽然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差别很大,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说理论教学仍然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这与其学生的素质好、教师的水平高、教学投入大是密不可分的。与这些985工程院校相比,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在开设软件工程专业时面临着学生的层次多、教师总体上综合能力弱和教学投入不足等更多的约束,如何在这些约束中更好地培养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就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总体实施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才培养定位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找准定位,体现因材施教,展示特色,满足社会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学校自身培养人才的潜能。

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订的几个前提

社会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学校的学生层次差别很大,不同专业的内涵不同,尤其是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之间更需要体现不同专业的内涵。因此,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弄清软件工程的内涵。软件工程脱胎于计算机软件技术,随着软件应用日益广泛、软件规模日益扩大,人们开发、使用、维护软件不得不采用工程的方法,以求经济有效地解决软件问题。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今天的软件工程己由最初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成为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工程性是软件工程有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最大差别,而二者采用的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是相同的。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有体现工程性的课程和训练内容。

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要因材施教。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生源水平差距很大,简单地用现行的本科、高职、技校来划分学生的培养层次对本科生的培养是不合适的,如在辽宁一本和二本的分数线差距就达到100分左右,即使是在一本学校中985院校和其他学校的分数差距也少则几十分,多则上百分之多。因此,所有各学校在制订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层次和接受水平。要制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必须了解社会需求。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采用工程化的方法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在这些具体的领域内也存在低、中、高端人才的划分,因此各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必须有针对性,要有市场细分的意识。

三、非部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方法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法

教学管理者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该在考虑学生的层次、所在专业的优势研究方向、学校的教学投入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体现本专业的内涵。

我国各地教育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各高校同一专业入学学生的成绩存在重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安排理论课程的比重,不同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安排,以便做到因材施教。极端的情况的下甚至可以考虑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

所在专业的优势研究方向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也是一个现实的约束,我们应该量体裁衣,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扬长避短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教学指导和训练。

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与学校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否为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关系到学校的软硬件投入,因此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应该对学校的投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不能制订太脱离实际的培养目标,以免造成后续试验环境难以搭建问题的出现。

目前,非部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要求具备软件开发、测试等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对技术能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以便学生顺利就业。当然,更为全面、细致的市场人才需求调研对专业目标的制订具有契合实际的指导作用。

软件工程专业是以工程性为其专业特征的,因此必须注重工程素质的训练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师。

此外,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内容,例如虽然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但培养方案也要为其中少部分高素质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知识和训练;工程师素质的训练要与技术的学习相结合;学生就业和其长远发展相结合等。

(二)按培养目标确定学习知识点,整合课程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虽然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体系为背景,但在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却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既要能整体上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体系,又要学习软件工程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所以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计算机学科的知识点和软件工程学科的知识点两部分。

目前,在非部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不按知识点确定讲授内容,而是把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直接照搬到软件工程专业开设,如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这种方法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软件工程专业需要讲授的课程过多,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而应该学习的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如需求工程、软件工程过程等又没有时间讲授。

(三)面向工程的培养方法

工程不是科学,甚至也不是“应用科学”。科学是分析性的,是努力去了解自然;而工程是综合的,是努力去创造,但受自然、成本、安全关注、环境影响、人类工程学、可靠性、生产能力、可维护性等方面的制约。因此,工程要求在制约中进行设计。国际著名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三个层面是对所有工程学科通用的,在制订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可以参考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于1996年制订的eC2000等认证标准来实施。而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知识部分一定要体现工程的设计性,要安排尽可能多的设计性学习内容,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训练、扎实的课程学习和广泛的探索兴趣结合起来,安排循序渐进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际项目来培养学生。

(四)体现自身培养特色

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应该体现特色。特色的确定可根据自身的积累,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和可行性来确定。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是全国煤炭类院校中唯一一家软件学院,多年来为煤炭企业开发了很多软件,熟悉煤炭行业特点,了解煤炭企业运行机制,所以其打造的第一个特色就是面向煤炭行业软件开发的能力和优势。辽宁抓住世界信息产业地域转移的机会,提出打造软件外包强省的目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目标,决定培养面向对日外包领域的软件人才。语言是对日软件外包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所以开设了128学时的日语课程,为学生从事对日外包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面向煤炭行业和面向对日外包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五)课程设置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学习最主要的动力来自兴趣,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培养方案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在入学之初可采用兴趣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考虑开发一个软件系统,教师将各个模块编程实现,然后在课堂上讲授软件系统的功能,在实验中指导通过设计基本的参数将各个模块组装成实际可用的系统,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兴趣。在后续的某一方向课程中做课程内的实验,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大三下学期和大四阶段可通过就业压力和工作之后达到的美好前景督促和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四、结束语

非部级示范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自身的特点,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理解软件工程专业自身的内涵,认清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区别,从而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素质来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培养方法和特色,进而采用必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尽可能地提高培养质量。在此基础上,还要认识到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专业领域,所以,还要有动态更新培养方案的机制,以便适应社会需求和技术潮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