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服务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9:02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1

为了切实解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保障学生下午放学后的安全和健康,根据***教育厅、物价厅和***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小学生课后在校托管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实际,就开展放学后托管服务工作,特制订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原则,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切实解决学生托管问题,全面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坚持“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成本分担,有效监管”的工作原则,解决本学区学生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填补学校课外教育空白,推进家校和谐。

二、托管对象

学校对下午放学后确有困难而不能按时回家的小学生进行托管,特别是年龄小、离家远、放学后家中无人照看的学生。

三、托管机构和职责

(一)托管总负责人:

学校校长:***

(二)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

(三)财经领导小组:

组长:***(家委会主任102班家长)***(后勤主任)

副组长:***(家委会会计502班家长)

***(家委会出纳501班家长)

成员:全体家长委员会委员

***(202班家长)***(301班家长)

***(302班家长)***(401班家长)***(402家长)

***(502班家长)***(601班家长)***(601班家长)

(四)安全检查、督导小组:

组长:***

成员:*********

组织分工如下:

1、课程领导小组:

(1)全面负责学生课后托管工作。

(2)落实并实施托管工作,与家长委员会委员联系与沟通。

(3)负责托管工作的宣传,制订拖管工作方案,起草拖管工作管理制度,拟写拖管工作总结。

(4)负责各班托管人员的配置、考核与奖励事项,建立学校各班学生档案,督导教师按时上下班和考勤记载工作。

(5)负责托管学生的教育工作。

(6)记录辅导教师是否在岗,是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履行辅导责任。

(7)负责托管结束后的后勤管理与督促工作,并经常与班主任、家长委员会委员沟通听取意见,不断改善、完善学校的托管服务工作。

2、财经领导小组:

(1)负责托管收费的成本核算和标准的制定。

(2)具体负责托管经费的收取、保管和使用等工作。

3、安全检查、督导小组职责:

(1)关注校园安全,处理托管期间校园一切事务。

(2)托管结束时,与各辅导教师组织学生离校,负责最后清场工作。

(3)负责托管期间学校卫生、学生礼仪文明教育。

(4)负责托管期间的安全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托管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5)教育设备设施的添置维修,及时研究调整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后勤保障问题。

四、托管程序

1、各班推荐家长代表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学校一同制定实施方案,并与学校一起做好政策宣传。

2、学校下发《托管服务告学生家长书》,告知家长小学生课后托管服务的目的意义以及时间安排和学校宗旨,在学生、学生家长自愿的前提下,由学生家长签订学生托管协议书后,学生方可参与托管学习活动。

五、实施说明

1、托管模式:半托。

2、托管时间:下午放学后50分钟,托管教师低年级为各班语数老师,三年级以上为各班语数英老师。

3、托管原则:学生自愿、校内实施、成本分担、有效监管。

4、托管要求:课后托管服务在现阶段,只能用来辅导完成学生的家庭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解决家长“放学时间不同步,作业辅导难”的实际问题。

六、活动管理

1、托管期间学校安排专人巡视,负责托管期间纪律巡视和安全检查与处理,并作详细记载。

2、托管教师职责: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学生;按照规定时间组织“托管”活动,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故不能按时到岗的要及时请假;做好学生的考勤和交接工作,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组织开展兴趣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主动并经常与家长、班主任取得联系,及时反馈学生情况。

3、学生守则:学生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托管”,有事须向老师请假,服从管理;爱护公共设施,保持公共卫生,讲文明礼貌,创造整洁、优美、安全的学习环境;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七、经费管理

1、经费收入

我校学生课后托管服务充分遵循公益性、服务性原则,按照成本核算,收取管理服务费,严格按照湖北省教育厅、物价厅、孝南区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学生课后在校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核算成本。

2、经费管理

托管服务费主要用于参与管理服务人员的劳动补贴、科研、培训及风险保证金。由家长委员会委员进行收支管理,家长委员会全体成员负责成本核算和定期检查监督,确保专款专用,保障活动良性有序开展。

3、经费支出

①辅导教师量化考核(占比60%左右)

教师到班托管作业辅导一次计50分,学生兴趣活动教师辅导一次计50分,校园学生安全巡查及护送教师督班一次计40分。

②教学质量奖及四优考核(占比20%左右)

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奖考核办法为准则,以教导处测算为依据。

③托管成本(占比5%左右)

④托管设备(占比5%左右)

⑤学区提取(占比10%左右)

********小学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2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财政补贴;项目委托;供给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01—05

abstract:theeffectivesupplyingofsportspublicserviceneedsthegovernmentplayaleadingrole,butitneedsmultipleparticipants。thegovernmentcaninventservicemodethroughsportspublicmarket—orientedsystem。ShanghaiYangpudistrictgovernmentinventedservicemodebasedonthemarket—orientedsystemandformedthefinancialsubsidies—projectsentrustedmode,namelygovernmentguidingandsupporting,communitysportclubsmanagementandoperation,communitysportsclubsandschoolproductionandprovision,communityresidentsinvolvingin。thismodeisnotonlytheresidents’demandforsports,butalsothedemandforgovernmentfunctionstransformingandchangesandbuildingthenewsportspublicservicesystemandmechanism。

Keywords:sportspublicservice;financialsubsidies;projectsentrusted;supplymode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绝对主体,在社会公众体育公共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政府包办”的单中心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日益凸显不足,体育资源不足、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方式简单、供给制度缺位等问题使政府部门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日益显得力不从心,单中心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提供体育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必须有政府介入,但却并不一定必须由政府直接生产,也不应由政府直接包办,体育公共服务的实现形式与手段应是多样的,其所依托的组织机构也应是多元的,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机构既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非营利部门,如学校、非营利体育俱乐部等。上海市杨浦区充分运用补贴和项目委托等体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制度,通过动员辖区内各种体育公共资源,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形成了补贴与项目委托契合的一种新模式,因而备受社会关注。

1补贴与项目委托契合模式产生的背景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3

[2010]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司法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民银行、扶贫办《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三月十日

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司法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部人民银行扶贫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明确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直接影响2.6亿家庭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备、覆盖面较窄、城乡区域差别较大、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发〔2008〕7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二)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坚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纳入国家总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坚持资源共享,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构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任务目标。到2015年,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

(一)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

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制度。城市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等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住房补助范围,整合资源加快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

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逐步实行残疾人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鼓励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按规定落实残疾人相关社会保险补贴和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补贴政策,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三)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供养范围,改善供养条件,提高供养水平。实施养育、康复、教育、就业、住房相配套的孤残儿童综合利政策;支持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改善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残疾人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实行财产信托等保护措施。做好伤病残军人等的优抚安置工作。

三、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不断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服务、技术和绩效考核标准,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

加强省、市、县三级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省、市级专业康复机构要建设成为当地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县级康复机构要开展残疾人需要的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指导。未建立专业康复机构的县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要充实康复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对城乡社区康复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康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开展康复训练、家庭病床、转诊随访、亲属培训和健康教育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开展康复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临床研究等工作。制定完善聋儿语训、脑瘫、智力残疾、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的专业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康复技术标准,推进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专门招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学校。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和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有条件的设区的市和特殊教育学校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建设,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

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培训,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社区教育、家长培训、选派巡回教师等工作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等政策。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按规定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妥善解决残疾人劳动争议,依法维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等支持,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开展盲人按摩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支持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就业。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将残疾人就业信息纳入其中,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脱贫。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作用,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帮助农村残疾人获得扶贫贴息贷款,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推动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

(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助残服务。建立健全以省级或省会城市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职业康复、辅就业和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娱乐等服务。省级托养服务机构负责全省托养工作的服务示范、业务指导和培训;设区的市和县级托养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和急需的托养服务,对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进行指导。乡镇(街道)、社区依托社区服务设施、福利机构开展日间照料等服务,以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居家安养。实施好“阳光家园”计划。

(六)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方便残疾人生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修订完善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园绿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教育、民政、铁道、交通运输、残联等部门制定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铁路旅客车站、码头、城市交通设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等行业无障碍标准并监督实施。公共交通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

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有关部门要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推进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政府政务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实现信息无障碍。

(七)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残疾人广泛参与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全民健身等政府重点文化体育工程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加强各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和团体建设,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

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为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加强盲文出版和文化资讯建设,加大对盲文、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材的图书、音像制品出版等的扶持力度。各地电台、电视台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节目,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

(八)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残联、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建立各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县级以上残联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的作用,鼓励和扶持民间组织、高等院校等通过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畅通渠道,健全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置机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国家普法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

建设残疾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其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统计工作,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动态监测和调查。新建、扩建、改建一批骨干服务设施,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

四、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列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城乡基层组织要发挥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列入社区建设规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西部地区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就学、就医等迫切需求;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东部地区要全面建设,努力实现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水平与残疾人的需求相适应,率先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完善农村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

(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经费通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社会捐助及个人与单位负担等多渠道筹集,其中财政投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加大公益金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并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鼓励各类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在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加快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门人才培养,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渠道,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残疾人服务的辅助技术和产品。制定政策鼓励扶持辅助器具等相关产业发展。

研究制定无障碍建设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和残疾人社会福利、特殊劳动权益及就业保护规定,制定国家残疾人分类分级标准及配套措施,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4

参加这次“全国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我一直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因为满足广大精神残疾人及其亲友对不同形式托养的需求即将逐步变为现实!我的体会不同以往,感受颇多。

这次会议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首先是这么及时。中国残联今年上半年通过调研,要制定下发一个加强智力残疾人工作的文件,这件事情我是知道的。原来以为中国残联将“加强智力残疾人工作”抓一段时间后,才有可能来考虑“加强精神残疾人的工作”,没想到这么快就开这个会。其次是会议规格之高。身兼国务院残工委领导职务的中国残联党组书记和理事长同时到会,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和报告,会议要求各省市残联一把手参会,邀请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的政府领导到会,规格高得出乎我的意外。第三是工作的力度。在两位领导的报告和讲话中,从工作任务目标的高标准和各方面的严要求所反映出的工作力度之大,也令我非常意外。

我个人认为,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具有工作重点战略性调整的意思。

对于智力和精神残疾人及其亲友们来说,这是一大喜讯。当然,这次会议仅是这项工作一个好的开端,今后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们精协会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配合残联做好这项工作。

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闫振华

“心里踏实了”

来到广州,参加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我有几个没想到:没想到托养工作会是全国范围的会,各省残联理事长和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的市政府主管领导到会,规格这么高,说明中国残联非常重视智力残疾人托养工作,决心把此项工作落实到各地。没想到智力残疾人托养工作发展这么迅速。上海、江苏、广州都已启动,并且做得很有特色。

两天的会议,安排紧凑,信息量大,收获多多。

会议安排参观了广州市安养院等地,令人耳目一新。广州市残联主办的不同类型的服务机构,满足了广大智力、精神残疾人的需求,带给残疾人希望和福音。

中国残联汤小泉理事长的报告令人振奋,是一次启动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工作的动员,也是一个全面部署工作的方案,还是一种对具体工作的行动指导。

三个省市的托养工作经验,令人感慨又感动,引发很多思考。他们成功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急智残人家庭所急,想智残人家庭所想,关注智力残疾人的生存发展,调整观念,知难而上,科学务实,行动迅速。从早期教育、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安置到托养服务,过去没人管,现在残联管到位,这让广大智残人家属心里踏实了。

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的讲话从政策、策略、指导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阐述了指导意见,相信各地残联会做好这项开拓性、挑战性的工作。

作为中国智协主席,我想各地筹备建立托养机构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与辛苦,而提供专业服务、追求服务品质也十分重要,建议利用各地专业资源,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把托养服务工作做好。我在此也请各地智协关注并协助做好这项工作,共同推进全国智力残疾人的康复、教育与服务事业。

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马廷慧

几点感受

第一,智残人、精残人、重残人总数3780万,占全部残疾人的45.6%。解决特定年龄段的三类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问题,符合“以人为本”的人道理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要求,也符合尊重和保障人权、关爱弱势群体的普世价值。

第二,中央领导层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托养服务解决的正是残疾人群体中的“三最”,这对于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上述三类残疾人的亲友最担心的是身后这些残疾人如何生活。托养服务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不仅对贫困家庭,对条件好的家庭也是极大的安慰。王铁成曾说:我即使有千万家财,也不能保证孩子以后能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因为这钱不知交给谁才放心。他呼吁了几十年,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

第四,托养服务也可以使扶贫工作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贫困家庭的三类残疾人接受托养,直接减轻了家庭负担,改善了残疾人本人及其亲属的生存状况。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5

一、龙华新区在校青少年成长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有老师、教职员工进行专门的辅导和服务,已形成单一传统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问题复杂化,在校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服务存在越来越多样性的需求,并需要不断地改进,在校青少年健康全面成长,亟需除老师以外的专业人士的引导和帮助。

新区各学校都为学生免费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兴趣小组、社团等课外活动,学生可以在课余学习艺术、体育,也可巩固学业,但仍然会出现学生放学时间远早于父母下班时间等学生无人监管的情况,所以急需一些校外的活动场所提供给放学后或在假期中的青少年,现存的学生托管机构鱼龙混杂,或无牌无证、收费无监管,或设施设备简陋、存在安全隐患。从2012年起深圳市文明办在新区设立了一个社区“四点半学校”,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在新区设立了5个“学校少年宫”,但缺口仍然巨大。

新区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为在校学生健康成长做了很多努力,也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青少年成长服务不均衡等情况,体现在公办学校无论硬件建设、师资力量都比民办学校好,优质学位供给存在区域差别,部分区域非常紧张而部分区域却存在不满额等方面。

青少年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相互作用,但现阶段除社会服务资源缺乏外,青少年家庭教育也是缺乏跟踪和科学指导,教育主管部门曾组织过多次家庭教育宣传、咨询等,但由于未形成常态化活动,家庭教育辅导讲师大部分是在职教师,无固定专业人士参与,加之新区学生家庭情况复杂等原因,家庭教育一直未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新区内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学校安排他们随班就读,安排最优秀的班主任、老师辅导他们,并为孩子家长提供了陪读、不定期查看等服务,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任课老师无持续的专业指导、学校缺乏编制设专人负责特殊儿童教育、中小学学业衔接等问题,出现了教职员工作量大、孩子未得到最佳辅导、中小学特殊教育脱节等情况。

二、关于龙华新区在校青少年成长服务的几点建议

开展社会公益机构进校园活动,如社区中心进校园、青年组织进校园、社工进校园等,不断开拓在校青少年成长服务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指引,提高其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通过学校教育、家庭辅导及个案跟踪等专业服务,共同促进在校青少年健康成长,又有效连结社会资源,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促使青少年全面发展。

联合企业、社会机构、社区等,开设公益学生托管机构,如社区“四点半学校”和“学校少年宫”等,提供午托、晚托、课外活动辅导等公益服务,解决部分孩子放学后、假期无人看管的实际困难,并将学生公益托管机构作为一个社区平台,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调动起社区“五老”及社会各种力量去关爱在校青少年成长。

加大力度开展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辅导,通过驻校社工等专业人员,对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采取家访、电访、邀访等方式进行沟通,在学校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进孩子,给予家长更多专业的辅导意见,有针对性的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管理能力和教育能力,改善亲子关系,增加家校互动的途径。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6

1、积极推进民事纠纷、轻伤害、治安案件、交通事故、医患纠纷、房地物业纠纷等类型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把人民调解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

2、与区法院建立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民事案件及轻伤害(含轻微伤害)案件、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成功率达到60%以上。

3、做好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机构建设,规范受托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区联调委专职人民调解员人数达到6名,文书格式和委托程序符合规范性要求,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和专门的工作经费,内部规章制度健全。

4、建立并完善联调委下属行业人民调解工作室建设。拟将建立消费者协会、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工作,同时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新建交通事故、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

5、做好街道(镇)及居村委调委会“人民调解工作室”人员、机构建设。街道调委会配备4名专职调解员。在50%以上居委调委会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

二、指导组织实施“法律进社区”工作方面。按照区《“五五”普法期间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实现全区60%以上居委会建成上海市民主法治小区,实现居委会建设民主法制宣传教育专栏和法律图书角阵地建设率达100%。组织召开社区迎世博法制宣传教育经验交流会,推广先进街道和先进居委会经验,通过提升民主法治小区创建工作水平,提升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抓住迎世博活动的契机,培育“学法、守法、用法”的公民意识和营造良好法治的社会氛围。

三、指导司法所开展基层司法行政业务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发挥好律师等专业人士在调解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广泛吸收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法学教育工作着、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有调解工作经验的人士加入调解组织;积极落实每个居委会与社区内的1~2名律师结对,不断提升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专业化水平。

四、维护社会安定,预防和减少犯罪,做好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方面。在不断强化社区矫正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重点,开展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1、深入探索规律,提高社区矫正效果。以《20*-2010年社区矫正工作目标管理实施意见》为抓手,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社区矫正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社区矫正的评估体系。全面开展青少年分类矫正工作,继续进行暴力类、侵犯财产类、涉毒类社区服刑人员的分类矫正工作。推广和普及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扩大心理咨询适用面。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劳动工作,推广社区服刑人员补偿性公益劳动,做好缓刑和假释前征求意见工作。

2、把握工作性质,加强安置帮教力度。落实“六必”,强化“必访”、“必接”、“必帮”,加强刑释解教人员重点对象“必控”工作,建立预警机制,充实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工作内容。认真组织进大墙安置帮教活动,开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援助推进会。

3、整合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积极指导新航*社工站的社区矫正工作,健全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组织网络,建立区企业家爱心联谊会,充分调动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推进司法社工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的业务水平;整合社会力量,极大地推进我区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弘扬先进,宣传社工、志愿者先进事迹,激活团队的品牌效应。

4、积极推进来沪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的试点工作,并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开展安置帮教主题宣传工作,使2009年居住或工作在我区的来沪人员法制教育率达到60%。

5、点加强对来沪吸毒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和失业、失学、失管育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管控工作。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7

一、社会转型冲击下“托管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1.宏观方面———社会流动的需求“社会流动”是从动态角度用来描述社会分层结构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的社会学概念,主要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的整体时空范围内,从某一种社会位置向另一种社会位置转移的现象,一般从方向性上分为两种主要的流动形式:一是指从地位、职业或阶级的下层向上层或者从上层向下层的垂直流动,二是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或阶层内的横向流动。社会分层的客观现实为社会流动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流动具有社会普遍性。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信息化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已成为衡量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个人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个体通过教育获得文化技术等资源,是实现在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不同职业领域的地位转换的重要手段。受教育越多者越有机会获得更多优质的资源,大大增加了参与竞争并取得优势社会地位的机会,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就像索罗金在其著作《社会流动》一书中所描述的,“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教育已然成为个体改变命运、求得发展并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的重要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流动基本呈平稳水平。但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强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许多家长在自感危机与压力的同时“见缝插针”般送孩子参加各种托管班,期望孩子在自己暂时无暇照顾到的时间里也能得到充分的优质的教育和辅导,以达到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目的。

2.中观方面———城市家庭职责的社会性外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核心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0年的36.22%,到2011年达51.27%,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将人力、能源、信息等社会资源高度集聚,并通过流畅的互通合作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节省资本,以追求最大化利益。新世纪的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以前大不相同,比如结婚礼仪有专门的婚庆所,酒店承办各种宴会,家政公司分担家务,养老院赡养老人,照顾病人有专门的护工,托管班代管小孩等。这些服务性生产逐渐成了产业中心的主要部分,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较第一、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步上升是必然趋势。到2010年我国服务业占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4.6%,比2000年增长7.35%,比改革初期增长22.4%。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自1978年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人口规模不断缩小,尤其对城市双职工家庭来说,在工作繁忙、家庭内人手紧缺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像“托管班”这样专门的社会机构来承担部分家庭职责,将一部分家庭内部的分工转变成社会分工,这样原本由家庭承担的职责向社会外化了。

3.微观方面———家长的需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和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家长对托管班的需求是使托管行业新兴繁荣的直接驱动力。总体来看,目前家长对托管班的教育需求主要分三大类:一是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放学后到下班前这段时间和中午休息与用餐的照料上实在无暇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一部分家庭里虽然有老人或保姆,具备照看孩子的条件,却担心孩子不能得到良好的专业性辅导而将其送到托管班,期望其在专业教师的教育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提高学习成绩;三是一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或者经过长久时间遗忘了大部分知识,面对孩子的课业辅导不知所措,无奈只能送孩子参加注重课业辅导的托管班。需求决定市场,于是一些人捕捉到了这一商机,开始在学校周围、居民小区等地方成立各种“特色服务”的托管班,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托管行业的新兴和繁荣得益于家长的教育需求和吹捧。

二、从教育功能理论看托管班的社会意义

教育社会学的功能理论以社会学功能理论为基础,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得到深入发展。在这期间,对教育社会学功能理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以社会学家斯宾塞和迪尔凯姆为代表的早期功能理论思想,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功能学派。在结构主义功能学派的主要代表莫顿看来,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功能分析时,需要看到两种同等重要的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地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调整和适应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预料所认识的;反之,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通俗地讲,显功能指实现和预期相一致的主观目标并能被人意识到的功能,而潜功能则是指客观实现与预期目标不相一致并一开始就没有被人们期望或意识到的功能。

1.“小学生托管班”的显功能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独立性和自理能力都不够成熟,需要父母的照料和看管。而很多城市父母忙于生计,工作和休息时间一般来说较刻板不够灵活,外加拥堵的城市交通加剧了人们的出行困难,父母的确对孩子放学后就餐和午休问题、上下学接送和下班回家前近两小时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托管班以学生的时间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提供灵活性的服务,首先,迎合了部分家长的需求,为其减轻负担解决了实际问题;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托管班里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教师为孩子提供课程辅导,及时帮助孩子解决课业难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在教师的督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托管班作为一种“小集体”生活,孩子在一起食宿、游戏与学习的过程中也接受了一种集体教育的熏陶,对锻炼小学生的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都有一定的益处;最后,在目前我国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不足的情况下,托管班无疑是孩子最好的去处,避免小学生被一些不安全、不健康的外界环境影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课后教育的问题。

2.“小学生托管班”的潜功能教育不但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的事业,更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国社会学家孔德从“社会秩序和进步”的视角将教育看成是联系和组成社会的中心要素,并有协调、稳定社会的作用,认为社会是个集体性质的有机体,只有集体的所有成员同时得到发展,社会才能得到发展。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协力并承担责任。托管班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机构出现在第三产业中,家长需求决定其市场供给,二者属利益相互满足的供需关系。在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课后社会教育责任而政府暂时无力担负的情况下,只能使其流向利益导向的市场途径。目前我国在青少年课后社会教育的健康活动场所建设方面仍不健全,甚至是很缺乏,另外学校教育又受其单一性限制在学生课后教育方面也“无力和无奈”。从这一点来说,托管班的出现对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过程中的“教育空白”无疑做了有益的补充,弥补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盲点,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课后教育场所,一定程度上担负了部分社会教育责任;另外,托管班应市场需求而出现,在活跃市场经济的同时也为一部分抓住商机的人带来利益,增加了就业机会,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三、目前“托管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托管班作为新兴行业必然有一切新事物发展的特点,存在很多问题和不适应。目前市场上的托管班主要存在两大主要问题:

1.“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阻碍托管班规范发展由于托管机构提供的服务范围除了教育、管理学生,还包括中午餐、接送等不属于教育范畴的服务,所以不能将其单一归类于民办学校或者是教育培训机构,也不能将其界定为民办教育机构;托管机构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属于市场和需求相互满足的利益关系,具有赢利性,但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它又区别于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家政服务,不等同于一般赢利机构。教育性与社会服务性的双重性质使托管业更具复杂性。对托管机构的性质界定模糊,导致其处在了“家长无奈、学校无力、社会无视”的尴尬处境,到底应该由工商、教育、卫生还是由其他执法部门进行监管呢?出了问题谁负责?托管班到底应该有哪些规范性要求和标准?诸多问题,目前并无明确规定。规范缺失造成了大多数私人开办在学校周围或居民小区的托管班自行规定收费标准,制定服务内容的“无注册、无资质、无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托管班规范化地良性发展。

2.办学条件不符合标准阻碍托管班良性发展由于托管班的巨大市场需求,社会上不乏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参与到此行业中来,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租一个场地,提供桌椅,再招些人员负责做饭和作业辅导就可以了。加上目前政府对托管班并无相关规范的审核和要求,导致市场上的托管班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办学条件不够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一是相关执教人员没有国家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不具备教学资质,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下降。有的业者揣着“看孩子”的心理在招进大量学生后,任孩子打闹、看电视、玩游戏养成种种不良习惯,对家长所作出的“精心辅导孩子学习”的承诺成了空话。二是一些托管班的饮食服务人员无健康证明,对食品的采购来源和操作过程缺乏安全保证,操作间卫生条件差,学生碗筷随意堆放,有的托管班虽然提供消毒柜,但常常只是摆设,或者不规范操作,这些都对孩子的饮食造成安全隐患。三是托管班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投资成本压缩到最小,这就导致狭小的空间内拥挤着几十个学生,师生比例成问题。没有电子空气净化设施,容易引起病毒感染。消防设施也不具备,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些都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

四、提高小学生托管服务水平的对策

1.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让托管班经营合法化、规范化托管班的出现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目前托管班市场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监管的无序状态严重阻碍了其健康、良性地发展。因此,政府应及时给予重视与关注,协调工商、卫生、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相关监督与管理机制,制定详细的相关条例准则,将托管班在市场准入的资质标准、收费标准、场地环境的安全标准、采购食品及操作环境的卫生标准、从业人员的资质条件、消防设施标准和教学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审批程序纳入合法化、规范化的渠道。同时应建立监督与检查机制,不定期对托管班市场进行整顿检查与指导,使托管班的管理和运行有法可依,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托管班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空白,具有弥补社会教育职责的潜功能。所以政府应积极发挥托管服务行业的引导作用,认真调研分析并尽快明确托管行业的性质界定与主管部门,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以确保托管行业尽快走上规范化、合法化的发展之路,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教育环境。

2.放宽政策,鼓励和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课后社会教育活动场所方面的建设较欠缺,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其功能单一和局限性也对小学生离校后的教育表示“担忧又无奈”。一些学校尝试以公益项目活动的形式以本校教学资源和场地为基础,在学校内部成立托管班,受到了很多家长的青睐。但这无疑给学校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占据了教师的私人时间。以免费的义务服务方式开展校内托管不切实际,而且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学校不得私自以辅导名义向学生收取费用,这让一些无力自己承担财政压力的学校对校内托管无能为力。因此,政府可以给予学校适当的财政支持,相关部门放宽政策,鼓励并允许学校以适当收费的方式提供小学生托管服务,让家长自主选择是否参与,同时加强对收费标准、教学实施过程的监管和指导。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8

一、总体思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省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将以就业训练为基础,以促进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岗位为依托,以促进就业为。目的,通过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前训练,实现就业训练与见习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目的。

二、实施对象各类大中专院校应往届毕业生。

三、实施步骤

    l、各级劳动保障、教育部门以已开展就业训练的院校为基础,在搞好《劳动法规常识》、《就业指导》、《职业道德》等就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吸纳应届毕业生或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2、依托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处),对参加就业前训练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建档造册,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并纳入“大学生见习计划”的资源库;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可凭《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通过原毕业院校或直接到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3、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的应往届毕业生须填写《就业意向书》,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愿望与需求,为向用人单位推荐提供依据。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填写的《就业意向书》,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提供见习岗位。

5、根据其意向书的要求,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见习,见习期3—6个月。

6、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协调用人单位为见习人员提供生活费用300—500元/月。

7、学生见习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转入正规就业。对见习结束但未被正,式录用人员;凭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和《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已享受免费培训的不再享受该政策),并由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工作。

四、实施目标2004年—2008年五年间全省计划组织20万名应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成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是搞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益尝试和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下大力抓实抓好。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联合成立“大学生见习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责成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务必使该计划落到实处。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9

一、肯定意见:认为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国会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共监察委员会、注册会计师职责委员会等在不同场合公开宣称,会计师事务所向同一委托人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支持这一意见的理由如下:

1.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sspillovers)。地对“知识溢出效应”,Simunic(1984)的解释是:“管理咨询服务和审计服务的成本函数具有显著的相互依存性,……如果审计产品中产生对管理咨询服务产品有用的知识,和/或,管理咨询服务产品中所获的知识用于减少审计服务的边际成本,这一被观察到的关系就会出现。”这一观点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非审计服务(审计服务)的购买者提供更有效率(如较少的努力)的审计服务(非审计服务),因而获得经济租金。

Beck等(1988)也指出: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日益增加的经济连结。他们认为,由于预期“知识溢出效应”可能降低成本,会计师事务所有可能向委托人提供费用折扣,这样在竞争性市场上,审计委托人就有可能倾向于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折扣显然具有利益动机,因为:一方面可以长期为委托人提供非审计服务;另一方面,限制竞争对手获得审计成本函数的信息,以免增加其在将来竞争中的报价能力,从而可以长期为委托人提供审计服务。日益增加的经济连结可能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归纳起来,“知识溢出效应”是指:提供非审计服务所获得的知识,可能向审计产品“溢出”,从而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产品的效率。若审计产品效率的改善所降低的成本,全部或部分被会计师事务所获得,则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委托人之间有了经济连结(economicbond-iug),经济租金就自然产生了,这一利益动机会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解决某些争议,从而就损害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审计费与非审计服务费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ies)。“审计费与非审计服务费相互依赖”是指:审计费与非审计服务费呈正相关关系,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审计和非审计服务时支付的审计费,要显著高于只购买审计服务的委托人所支付的审计费。

这是一个有违常理的现象,既然“知识溢出效应”可以带来审计(非审计)服务效率的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据此提供价格折扣,为什么委托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审计费呢?原因可能是:(1)审计服务中所获得的知识向非审计服务“溢出”,可以使会计师事务所更好地为委托人提供非审计服务,委托人愿意支付较高的审计费。(2)同时购买两种服务使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委托人试图继续维系这一关系。(3)委托人试图通过支付较高的审计费来购买会计原则;由于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相联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往往是无法直接观察和测试的,在利益动机驱使下,注册会计师有可能做出不适当的让步。

总之,“知识溢出效应”和较高的审计费都可能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二、反对意见:认为不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归纳起来,持反对意见的理由如下:

1.实证研究并不完全支持“知识溢出效应”对独立性的损害。虽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分别于1978年、1981年、1982年连续在《会计公告》第250号、第296号、第304号上讨论了非审计服务与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之间不同方面的关系,但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损害。Glezenandmilliar(1985)通过考察委托人购买非审计服务之前和之后,股东对注册会计师支持率的变化情况后得出:“对所研究的公司而言,股东没有发现非审计服务的水平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2.委托人有限制地同时购买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内在动机。根据委托理论,审计委托人对独立审计的需要是因为它希望注册会计师证明其财务报表表述的正确性和其行为的正当性。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是提供审计监督,减少委托成本。所以审计委托人对可察觉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的损害是相当敏感的。如果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损害,那么就会减少期望的审计监督价值,审计委托人的成本就会增加。鉴于此,审计委托人有限制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两种服务的内在要求。其做法一般是:(1)通过控制同时购买的比例,来限制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委托人之间的经济连结。(2)定期和不定期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保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当然,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公司而言,委托人要求外部审计完全是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损害独立性的问题不会出现,委托人也不会因此而限制对非审计服务的购买。

parkash和Venable(1993)采用多重回归分析方法,测试是否委托人按照可能出现的潜在的成本来改变对非审计服务的购买。他们的测试结果表明,与预期的成本相关的变量,显著地解释了不同部门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重复购买非审计服务的不同;这些相关变量包括:管理层所有权(managementownership),外部投资集中程度(outsideinvestmentconcentration),财务杠杆(leverage)等。他们认为,在非重复购买的情况下(即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知识溢出和经济连结是相当有限的,对独立性和可信度的损害也是有限的。

3.较高的审计费与注册会计师的努力程度相联系。palmrose(1986)在发现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两种服务,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的同时,还发现委托人向不同会计师事务所购买两种服务时也支付较高的审计费。她的这一发现弱化了“知识溢出效应”的观点,因为对不同时提供审计和非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不可能有知识在审计服务中的溢出,也不可能因此而产生经济连结。她推测,较高的审计费可能是因为非审计服务能提供审计线索,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对同时购买两种服务的委托人的审计需要更多的努力。Davis等(1993)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虽然同时购买非审计服务的委托人支付较高的审计费,但它是与注册会计师额外的审计努力相联系的,在他的这一研究中,衡量审计努力的指标是加权和不加权的审计时间。其研究并不支持“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审计产品效率,从而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客观公正性上做出让步,影响其独立性的观点。

综上所述,美国会计理论界对会计师事务所向同一委托人同时提供审计与非审计服务,是否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的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三、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的若干建议

近年来,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使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日益关注非审计服务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影响。李维安等(2001)甚至建议,禁止提供非审计服务,以保证审计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对此。笔者拟结合美国会计理论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几点建议。

1.不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不宜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理由如下:(1)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此仅限于规范研究,而少有实证研究,无法判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是否受到损害;从美国会计理论界对此问题的实证研究来看,其结论也并没有一致地证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了损害。因此,当前比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持现状,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尤其需要的是加强实证研究。(2)目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且我国现已加入wto,注册会计师利用其专门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委托人提供非审计服务正当其时。(3)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改制的完成,全国性规范的审计市场将会逐步形成,审计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将会使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压力下,采取某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招揽业务,这样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损害可能更大。

2、采取相关措施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全面禁止不足取,放任自流也不足取。我国证监会、财政部、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其他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服务进行规范,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因此而受到损害。

(1)成立专门委员会或专门调查小组展开调查研究。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和证券市场的繁荣,都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监管,而增加或减少向会计师事务所购买非审计服务又是委托人据以诱惑或胁迫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主要方式之一,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能因此而受到损害。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对此展开调查,推动理论研究,为其发表指导性意见和制订相关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2)限制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两种服务,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为确保我国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和在第三者面前呈现应有的独立性,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限制委托人向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同时购买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强制性地要求委托人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至于隔多久更换一次,要视监管力度的强弱、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声望而定,还要考虑委托人的更换成本(包括搜索成本、菜单成本和摩擦成本等)。

托育服务指导意见篇10

关键词:上海职业指导所;职业指导;职业谈话;贡献

作者简介:张冰洁(1991-),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张霞(1971-),女,河北鹿泉人,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职业指导;刁哲军(1961-),男,河北辛集人,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2-0092-05

欧美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职业指导活动。1908年“职业指导之父”佛兰克・帕森斯创立专门从事职业咨询、指导工作的机构-波士顿地方职业局,并在同年报告中使用“职业指导”的概念。中国职业指导较国外起步晚,最早可以追溯至民国5年(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主持开展的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包括邀请社会名家赴校演讲,让学生填写志愿等,这一系列举动开创了近代职业指导的先河;后1917年(民国6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并于1919年(民国8年)在《教育与职业》第15期出版了“职业指导专号”;次年(1920年)为推动职业指导活动,以便青年升学就业特设职业指导部,后更名为职业指导委员会。

尽管为推动职业指导活动开展设立了有关部门,但这些部门往往是附属性质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之当时社会上“欲谋职业而不得”、“人事职位不相宜”、“有职而无可用之才”等弊病的广泛存在,使得“谋事者有无门可入之虞,用人者兴人才难得之叹”的现象日益加深[1]。鉴于此,专门研究职业教育,并把提倡职业指导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筹办了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以下简称“上职所”),面向社会开展了一系列职业指导活动。

一、上海职业指导所简介

(一)历史沿革

为联络上海教育实业机关、公私立各级学校,以为青年求学就业方便,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7年(民国16年)9月10日联合上海总商会,在多方赞助下在上海成立上海职业指导所,所址定为上海辣斐德路四四二号。上职所是中国第一个就职业问题免费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其成立使职业指导作为职教社的一项基本事业开展起来,它把近代中国职业指导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对职业指导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初,其任务暂定为7项:职业询问、职业谈话、择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2]。不久,又增加改业指导、协助各学校职业指导、研究职业指导各种问题、编辑刊物并统计[3]四项,其主要任务扩充为11项。公开推荐刘湛恩博士为主任,潘仰尧为副主任,王志莘、邹恩润、秦翰才、黄竹铭等为指导委员,并定事业大纲,发刊宣言。

1937年上海抗战爆发后,上职所积极协助各界办理救济事业,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筹办职业指导股,办理难民收容所、职业指导实验院,设立工厂及贩卖团等,救济失业民众约1500人[4]。11月上海沦陷后,随政府西迁重庆,继续开展活动为社会服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中华职业教育社迁回上海。1946年1月正式恢复工作。全国解放后,从1953年起上职所已无业务。1954年8月随原职业指导所主任吴宗文的调动,上职所正式结束。

从1927年成立至1954年结束,上海职业指导所成为中国职教史上光辉的一笔,为中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组织机构

上海职业指导所直属于中华职业教育社,设正副主任各一人,干事若干人,并聘任测验指导等委员若干人,指导顾问若干人,均为名誉职。主任主持所务并代表本所对外负责,副主任协助主任处理所务,测验指导等委员会同正副主任各负专责,指导顾问诚心聘请教育界实业界热心社会人士,对于所务负随时指示之责[5]。

上职所下设一处(总务处)、三部(指导部、介绍部、推广部),各部门具体,职责明确,其中尤以介绍部划分最为详细:下设教师组、专门组、普通组,每组又细分为若干小模块,这样能够较好地契合求职者的实际来介绍工作,较大程度地实现“人职匹配”(具体组织结构详情见下图1)。

二、上职所实施的职业指导活动

职业指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居于第三者立场对青年的升学、就业、健康、人事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示或协助,从而使问题获得相当的解决,包括升学指导、就业指导、择业指导、职业介绍、健康法律指导等,涉及面比较广;而狭义仅指对一般就业青年,用客观态度、科学方法、精细测验手段来切实帮助他们选择一个最适宜的职业,简而言之,仅指择业指导。从上海职业指导所定的任务来看,显然其所从事的是广义的职业指导。虽然上职所的任务涉及许多方面,但是从整体来看,办得较好、影响较大的活动主要包括:进行职业介绍、开展各类指导谈话、编纂指导书籍、举行职业指导活动以及受委托代办各项事务。

(一)进行职业介绍

上职所的职业介绍以“人事相宜”为原则,不因事而迁就人,也不因人而迁就事,充分体现了“人职匹配”的思想,在当初那个年代能够提出如此有远见的思想,足以看出职教社学者们的睿智。职业介绍作为上职所的主要任务之一,该所对这项工作相当重视,无论是对被介绍人的要求还是介绍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

上职所对被介绍人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委托介绍职业者必须亲自到所内填写谈话登记表及求职登记表,外埠者可通信登记;所填写内容必须属实,不虚饰不隐藏;原则上在登记期内(一般为一年),应随时接受所里召集前来进行谈话、开会演讲以及灌输和补充职业上的知识;凡经本所介绍职业而成就者,必须找到可靠保人(保人可为商铺人员或社会上富有声望者)。

除了对被介绍人有严格规定外,为保证职业介绍的质量,上职所还规定了严格的职业介绍流程。前来请求介绍职务的要先阅读《介绍职务须知》和《职业介绍简约》。在正式职业介绍前会对求职者进行告知,鼓励他们对可能的得业门路进行尝试,启发他们对自己进行剖析。同时,根据《十年来之上海职业指导所》记载,从正式开始报名到最后大致经过:报名、询问、登记、约谈、智能检查、心理测验、调查、决定、实行介绍、服务调查、服务指导共11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还会伴有健康指导,以期在发现登记人有不健康状态时能提供及时给予健康诊断及指导[7]。

自1927年9月成立至1934年4月将近7年间,寻求职业介绍的共有20880人,介绍成就者为2658人(各项详细统计情况见表1、表2)。

根据上表可知,求职人的教育程度以中学校者最多,约占22%,由此可以推断中学校无特别才能者居多,故而在谋职上屡屡碰壁,需要进行职业介绍;同时大学毕业生谋业者亦不在少数,足以看出当时社会谋职之难。

根据上表可知,在介绍成就者职位类型中学校教师居于首位,反映出教育界师资缺乏的现状,这就给教育当局提供一种参考;机关职员和商店职员练习生居其次,可见技术型人才相对缺乏;精通一技之长的求职者相对比较有出路,这一道理至今适用。

从总体上看,在这期间委托介绍职业者20880人,经介绍成功者为2658人,介绍成功比例仅为十分之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据资料显示,该所每日登记求职的必有三四十人,而委托该所聘用的每日不过五六人,供过于求[10];另一方面大多求职者学历有限,无一技之长,而委托代为物色人才的,好位置早已有人,所需介绍的大多条件苛刻,资格严格。除此之外,也有感慨上海就业难而欲前往外地谋业者,但往往因昂贵的差旅费而夭折,总而言之,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就业之难。

除上述以外,在职业介绍中值得称赞的是其“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即服务指导。上职所对于介绍成就者,并不是成功后放任不管,而是继续跟踪指导。该所规定,凡是经过上职所介绍成就者每隔三个月必须“通函向其服务机关调查服务状况,同时探寻其本人对于职业的意见,倘若任何一方表示不满,本所便分函或商约来所个别谈话”。为此上职所特制订《招聘者对于应聘者之意见分析》、《介绍成就者之意见分析》等表格,力求使双方满意,增加工作效能。同时,对于任职适应者鼓励其努力,而对于不适应者,则设法忠告或者劝告其调换工作,并继续为其提供指导。

(二)开展指导谈话

除了职业介绍外,上职所为青年提供公益的、免费的咨询,即指导性谈话。鉴于该所开展的是广义的职业指导,所以指导性谈话不仅仅包括职业谈话,同时,还包括升学指导谈话和人事谈话。上职所明确规定,谈话时间定为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星期日除外),对于本市如需指导的青年可亲自前往所里寻求帮助,对于外市青年可通过函件询问,往返通讯费用由咨询者本人自付,但谈话是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据数据显示,自1927年上职所成立到1934年4月这7年间,进行职业谈话的共有36491人,进行升学指导谈话的共有9777人,进行人事谈话的共有1614人(各项谈话具体人数统计情况见表3)。

据《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一文记载:上述职业谈话中有就业问题的占70%,有择业问题的占15%,有改业问题的占15%,由此可见,因感觉谋业困难而前来寻求指导的占大多数,而见异思迁想要改业者、选择太多面对择业者却占少数,足见谋业之不易;上述升学指导谈话中,大学生占40%,中学生占50%,小学生仅占10%,可见在升学指导方面,中学生的需求是最迫切的,这种问题在今天也同样存在;从上表中同样可以看出,人事谈话人数年年增长,足见社会上对于人事指导倍感需要,就业者需要寻求人事指导以解除疑惑。

(三)推行职业指导

为推行职业指导,该所举行各种职业演讲活动,组织职业指导运动,举办过升学就业指导座谈会、升学就业指导运动周、代办训练班,同时还与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全国经济委员会等机构机关合作开展各种职业指导的相关活动。据《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中记载,自1927年9月成立至1934年4月期间共举行职业讲演186次,服务指导17次(开会17次)。其中尤为值得称赞的是1927年11月,该所联合上海青年会、上海女青年会、寰球中国学生会开展的上海市职业指导活动,此次活动规模大、影响空前,称得上是上海市的一件空前盛举。据统计,“参加的学校有二十余处;听讲的人数有二千一百多人;参观大职业机关四处,人数有二百十五人;无线电播音三次,听讲的至少有一万人;请求职业指导并谈话的一百六十五人;应征悬赏征文的有八十七人。”[12]

(四)编写、出版职业指导相关文献书籍

为了更好地为择业和升学予以指导,上职所编写出版了一系列与择业和升学有关的应用性职业指导书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见下表4)。在这些书籍著作中刘湛恩和潘文安联合编辑的《升学指南》一书地位尤为重要。此书中介绍了全国100多所大学、专科、中等学校的基本情况,为当时就业和升学指导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除了编写书籍外,上职所的各位学者们还撰写了诸如《职业指导之实验》(教育与职业,1928年第92期)、《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教育与职业,1934年第156期)、《十年来之上海职业指导所》(教与学,1937年第2卷第11期)等此类报告性质的、反映职业指导实际实施情况的文献论文。正是这些书籍与论文,为我国近代职业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五)代办各项事业

除了上述活动,上职所还受各实业机关委托代办各项事业。据《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记载,自1927年9月至1934年4月,“代各方举办实业,购置用具,开设学校等334起;调查学校内容及各业概况481起;代考试人才者89起;代物色人才者2426起;代测验人才者2500起”[14]。以代办招考为例,抗战胜利后复业一年来,“接受代办招考机关有安泰铁工厂、新大纺织厂、达晴工艺厂、天益染织厂等委托招考女工管理、练习生及艺徒;商务印书馆、新亚书店招考会计及学生;上海高等及地方法院招用录事及法警;中国纺织机器公司招用印图生”[15]。

上职所一方面接受各实业单位的委托代办招考、调查等活动,另一方面又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因此他们既能了解求职、谋业者们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又能掌握求才单位的要求与需求。鉴于这两点,可以说,该所真正实现了职业与教育、求职与求才的双向结合。

三、上职所对职业指导事业的历史作用

在我国职业教育历史的长河中,上职所能够被人们所熟知、熟记,不仅仅因为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就职业问题免费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更因为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当时乃至如今职业指导工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种贡献不是三言两语能够简述清楚,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完善了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般认为:一门学科要称之为独立形态的学科,应该具备专门的研究领域(专门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专门的概念与范畴,拥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现了专门的研究人员,出版了专门系统的研究著作;同样,一项事业或者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是必须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指导人员以及专门理论著作等,从这个角度讲,上职所拥有系统的组织领导机构、严格的工作流程、明确的工作任务、详细的工作日历、完备的组织章程、专业的指导人员、科学的指导方法以及专门的理论著作,同时为配合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还编制了一系列诸如《谈话表》、《求职表》、《代办招考报名表》、《升学指导表》等应用性表格,与各项工作相互配合。由此可见,上职所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为后来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样本。

(二)形成了科学完整的职业指导流程

所谓“科学完整的职业指导流程”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在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完整的科学指导。上职所的职业指导活动大多围绕“科学”、“系统”、“严谨”来开展,在指导工作开展之前采用科学的测验方法、详细的调查问卷、严谨的指导谈话来获取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比如为便利青年升学编写了介绍全国各地大学、专科学校、中等学校概况的书籍。为便利青年择业及公私团体明了各业状况,特调查各地各种职业概况。为了解求职者的情况,特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等,这些工作都在前期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指导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测量手段、指导方法开展指导活动,保证了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同于以往的只管指导不管结果,在指导后期有服务指导,通过回访、调查来了解指导后实际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再进行相应的指导,保障了指导工作的质量。这种前中后相互衔接,各个环节相互独立,整体统筹,科学安排的思路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如今也仍然值得借鉴。

(三)践行了“人职匹配”思想

人职匹配理论强调人的特性、人格特征应该与职业性质一致,它是现代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也是招录人才的标准之一。其主要思想是: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每一职业因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等不同,故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决策时,应选择与自己个性特征相适应的职业。上职所规定:“如欲雇用人才委托本所代为物色者,应填求人表,本所及就登记人才中择其相当者,郑重介绍”。除此之外,在请求介绍职务的须知中注明“本所介绍职务以相当的人配适当的事,并不保证人人有事”。通过这些规定可以看出,上职所不是盲目地帮助求职者谋职,而是在科学分析基础上,本着人职匹配的思想开展指导工作。在当时的年代,提出并践行人职匹配思想真可谓是先见之明,也为后来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践蓝本。

(四)拓展了指导工作范围

法律、健康与职业息息相关。没有健康的身体工作无从谈起,而在择业、就业、改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法律纠纷,因此,健康与法律之于职业意义重大。上职所的前辈们以卓识的远见,把指导工作的范围扩展到法律健康层面上。该所认为,青年关于人生问题需要指导的很多,而健康法律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普通人的看法是遇到诉讼时再请律师,生病时才去看医生,这种想法已经成为习惯,但是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法律应研究于未讼之先,卫生当杜意于未病以前”,简而言之,就是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见,上职所把职业指导的范围拓展到了健康与法律层面,体现了职业指导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保证了职业指导的质量。

上职所的工作除了对职业指导有贡献外,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业者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潜在因素,上职所通过对无业或者需要改业的人提供免费指导,帮助他们求得一份较为稳定、能够生存下去的工作,避免这些无业者转化为社会动荡因素,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利国利民。

总而言之,上海职业指导所是我们职业教育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对我国职业指导事业意义重大。它科学地应对了当时“求职无门、求工无处”的社会问题,同时拓宽了职业指导的内涵,建立了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完整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流程。它对解决如今社会上“有人无职、有职无人”问题、“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提高职业指导质量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参考文献:

[1]上海职业指导所.上海职业指导所一览[m].上海:上海职业指导所,1928.

[2][4][6][8][9][11][14]上海职业指导所.上海职业指导所概况[J].教育与职业,1934(156).

[3][13]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5][7]何清儒,吴宗文,潘文安,等.十年来之上海职业指导所[J].教与学,1937(2).

[10]上海职业指导所.上海职业指导所设施概况[J].上海生活,1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