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49:50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3-0018-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思维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为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应运而生。针对成人的网络心理咨询已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概述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者在助人关系、工作对象、工作目标以及方法上大同小异。但是,随着学科专业化的发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服务对象、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是针对正常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进行的以促进其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心理治疗针对的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对其进行以改正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为目的的心理咨询过程。心理咨询针对的是非心理疾病的普通人群,其范围比较广泛。从以上的内容可知,心理辅导侧重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中小学生大多都为在校的学生,因此本文采用“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一词来探讨中小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指导等方面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学习辅导是指对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生活辅导是指对中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指导;“生涯”指个体的全部社会生活,如各种社会角色、个体与所处环境的联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生涯辅导就是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如让其明确在学校是学生的角色,怎样处理自己与家庭的联系,如何对待入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发展与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发展是指中小学生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应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我们要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预防,如物质滥用、暴力犯罪等;在以发展与预防为主的同时,还要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时地进行矫正。

二、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虽然具有诸多优势,如虚拟与保密性、方便快捷性、平等自由性和理性思考等,但也存在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由于服务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因此会有许多有别于以成人为服务对象的咨询过程。与面对面咨询相比,网络咨询缺乏来自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并且网络咨询上的“咨—访”关系的建立也不固定。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以下问题。

(一)伦理方面的问题

有关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国外已有一些专业的伦理规范和方法指导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行为。在我国,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伦理规范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伦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问题。由于网络辅导与面对面的辅导不同,因此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成为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的问题。合格的心理辅导员除了具有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熟知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否则,咨询过程中咨-访关系会很不牢固,来访者的每一封邮件都有可能由于不信任而成为最后一封。其次,是知情同意与保密问题。对咨询师而言,应该如实地告诉来访者自己的资质,所受的教育等,并尽量为来访者提供保密措施;对来访者而言,由于中小学生是不具有法定行为能力人,因此他们的行为都得通过其他的方式得以合法化。最后,保护来访者的问题。心理辅导员应学会如何区别来访者,明确哪些来访者是辅导的对象,哪些是应该转介的,这样能避免对来访者的伤害。

(二)方法适用性问题

传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主要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为主。不同的学派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术,每一种方法和技术都有其适用性。这些学派的方法与技术对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并非都合适,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催眠技术,行为主义学派的放松技术等。如何合理地将这些学派的方法与技术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有机结合或创造更好的方法与技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目标来看,主要包括发展、预防与矫正。哪些方法适合于发展与预防,哪些适合于矫正,这也是我们必须进行区分的。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与发展,什么样的方法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的目的。

三、应对策略

(一)伦理方面问题的应对策略

1.对心理辅导员资格和能力问题的应对策略

心理辅导员将自己的“资格”在网上公布,包括专业的资格证书、从业年限、专长甚至学历等,并公布相关监督单位的联系方式以便对其“资格”进行查验。心理辅导员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该熟知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鉴于此,应该定期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由于中小学生大多在校,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两层级的心理辅导员队伍,第一层级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其成员为中心的心理辅导员;第二层级为各年级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其成员为各班的班主任。这样既解决了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心理辅导员队伍问题。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2

“心理辅导”是20世纪末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作为德育工作方式的补充手段,“心理辅导”工作应成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把“心理辅导”纳入德育工作之中,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心理辅导”是“德育”工作方式的补缺

“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健康咨询。它的主要方法是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的老师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行克服障碍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逐渐使其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吻合。

“传道,授业,解惑”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其中“传道”“解惑”工作与我们今天的“德育”“心理辅导”工作的目的基本一致。目前,在学校的教育工作中,相对传统的德育工作而言,有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辅导”的目标,途径,作用等,远没有像前者那样熟悉和了解,原因是“心理辅导”工作目前还尚未得到普及,对做“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也没有完全掌握,这除了需要补充相关知识之外,还有一个认识问题。那么,“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学校的“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学生,它们的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上,“心理辅导”有着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者比较关心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等个性方面的发展,特点是容纳并重视学生个性的差异,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强调依靠学生自我探索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育人的目标。这些特点使得“心理辅导”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力的配合和有益的补充。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德育”和“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进行是完全可行的,这种结合既不是使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解决学生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来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方法的区别

尽管“心理辅导”和“德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各自的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

1.观点不同。“心理辅导”工作和“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一般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作“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德育工作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而心理辅导者则把学生当作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是能提供帮助的协助者,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参谋”和朋友。

2.工作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存在着交叉关系,在一些基本道德范围,如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除此之外,它们还有着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如心理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学生个性品质中的有些内容不属于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不能解决纯属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采用适当的办法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其行为纠偏的目的。

3.工作方法不同。“德育”的工作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宣传教育法、分别谈话法、正负强化法、提供榜样法、实践锻炼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有以了解学生为主的观察测试法、自我描述法、沟通分析法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行为矫正法、角色扮演法、生活技巧锻炼等。心理辅导的许多方法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中较少使用。前面谈到的几点区别只是相对而言,其实在“心理辅导”和“德育”中彼此的方法是可以互补的。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教师的德育观念正在更新,学生在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尊重,德育工作的面貌也由此大为改观。

三、“心理辅导”对德育工作有着积极影响

心理辅导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辅导”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的内容。学校的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法规等行为规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德育内容注重的是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处理同异性的关系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的问题、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创意识等问题,缺少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来解决。因此,“心理辅导”完善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它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心理辅导”为有效实施德育创造了条件。一个学生接受正常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辅导”能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打好心理基础。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品质,他必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能正确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心理辅导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正确选择生活目标,正常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假如我们的学生缺乏日常社会生活这样一些基本层次的做人本领,则他们的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会因缺乏坚实的心理基础而终究落空。

3.“心理辅导”为提高“德育”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德育工作又一途径,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首先,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必然会促使我们去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心理科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改变的知识,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加完善。

其次,可以借助心理辅导中的具体方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的状况、长处与短处以及发展的趋势,使德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3

一、重视利用团体方式进行辅导

西方学校传统的辅导方式主要是利用一对一的面谈。自70年代后,通过团体来辅导个人逐渐形成学校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促使团体辅导在学校迅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力量。由于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悬殊,采用个别辅导方法无法满足众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团体辅导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二是团体方式能够提供较大的效益。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生活的缩影,使其能在团体中获得较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据西方学校的经验,开展有效的团体辅导活动要注意解决的确立辅导目的和内容以及合理地组合团体成员等问题。学校团体辅导的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如何确定目标,要从学生的原有的心理水平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而团体辅导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与同辈或长辈沟通有困难,升学就业的选择,消极情绪的消除等,都是团体辅导的很好主题。至于组织团体成员,过去的做法是把同类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以便集中精力解决某个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往往因为问题相似而彼此接纳,抱成一团,不易因外部的压力而改变原先的不良行为,所以现在倾向于以同一年龄的孩子组成团体。为了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要求团体内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和个性结构的差异。团体一般以6至12人为宜。

近年来,团体辅导已从面向学生扩展至教师和家长,其作法的理论依据是“改变学生周围人物的行为,必能导致学生本身行为的改变。”在美国,有以专家组成的儿童行为顾问(childbehaviorconsultant)简称CBC辅导法,这种辅导法是面向教师咨询之用,并不直接处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直接对学生作辅导而是从家长或教师处间接入手,这种所谓的广泛辅导引起众多争议,但争议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况且有不少案例可证明它的正确性。

团体辅导在教育上虽有较大的价值,但和其它技术一样也存在着局限,如它对涉及到情绪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较难展开,另外在安排统一的辅导时间和制订共同的目标方面也不易落实,等等。所以团体辅导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个别辅导。在国外许多学校里,这两种方式目前仍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过,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选择团体辅导会越来越重要。社会发展造成激烈的竞争,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疏离,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往往通过团体的支持和温暖可得到较好的消除。故专家们预见,在未来辅导发展中,团体方式会使用得更为普遍。

二、行为矫正法倍受关注。

国外辅导理论众多,但能够深植于学校之中的主要有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和行为矫正法。在50年代,罗氏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曾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风行一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辅导员,无不重视辅导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采用真诚、尊重、接纳、关怀的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当事人。以达到改变其思想行为的目的。但近年来,行为矫正法以其明确的概念、清晰的过程、具体的目标以及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美国70年代以后,各大学对咨商员、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进行教育培训期间,在开设的课程中,行为治疗课程占相当大的比重。各国的行为治疗家的人数也与日俱增。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地运用。

行为矫正法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使用增强、削弱、奖励、惩罚的技术,消除个人已学到的不良行为。行为矫正的技术种类很多,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有:果断训练法、模仿学习法、塑造法、系统减敏法、消退法。对具有多动症、紧张焦虑、胆怯、恐惧、退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使用上述方法有较好的成效。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分六个步骤:首先明确需要矫正个人的什么行为和养成什么行为;然后观察、记录不良行为发生的程度和时间;接着设计有利的情境;再后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最后反复训练逐步养成行为。

行为矫正法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也遭到部分坚持人本主义思想的辅导专家的反对,攻击的焦点集中在其方法只注重外部行为的治疗,而对行为的内部成因不予探究这一问题上。认为这种机械的辅导方法只能规范人的行为而对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发挥人的潜能无所裨益。其实,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必然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无论如何,在当今社会问题儿童增多的情况下,学校普遍地使用行为矫正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向。

三、电脑服务异军突起

在学校辅导中兴起了电脑服务的潮流,这是辅导工作发展的必然。由于学校中的每位辅导员均需面对众多的学生,而且在辅导过程中要使用许多个体及团体的资料,辅导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借助电脑作业可尽快地处理众多的资料和信息,从而节省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之能有时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服务。自70年代起,北美中学逐渐运用电脑开展职业指导。现在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学校注意利用电脑作为诊断资料和选择治疗方式的工具。心理辅导员将有关学生的成绩、测验分数、与专家面谈的记录等资料输入电脑,就可获得一份印好的治疗方式。电脑不可能为心理辅导的所有项目服务,但在下列方面却比较适合于运用电脑的程序来处理:①肯定性训练;②沮丧与冲突的解决;③沟通;④儿童与父母离婚辅导;⑤求职技巧;⑥生活习惯的养成;⑦学习技巧;⑧职业辅导等。

电脑服务异军突起,引起部分心理辅导专家的忧虑,他们担心学生的个性将会被抹杀。因为电脑只能做数量的处理以及资料的记录工作,而学生的意志、情感、品质等问题是它不能处理的,如果辅导员过分依赖电脑的作用,则会使心理辅导这种复杂细致的工作简化为一种机械的分析工作。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说到底,电脑只是一种计算工具,辅导员的态度才是决定因素。所以,电脑作业只有和个别化咨询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小学心理辅导逐步推广

一直以来,心理辅导与小学较少发生关系。按传统的看法,小学生由于思想单纯而较少发生心理冲突,加上有老师的密切关心爱护,无需辅导也可平稳过渡到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而改变。教育家们看到:一个人幼年的经验和他一生的其他阶段同等重要,且幼年的经验是后来发展的基础。所以把辅导贯穿于整个教育历程成为辅导界的共识。美国自1958年国防教育法案颁布后,几年的时间内,辅导员的人数已增加两倍。在后来的增订案中,又将辅导的范围延伸到幼儿教育和二年制学院。目前幼儿辅导正在酝酿中,小学阶段的辅导已付诸实践。在美国有不少教育机构正在培养小学辅导员,不少学区开始在小学中增加辅导员的编制。

美国小学的辅导项目有:1.依个体发展重新设计课程,而不拘于某限定的成就标准。2.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表现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3.重视教室的心理卫生。4.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5.增进儿童身心和创造力的发展。6.协助特殊儿童(如资赋优异、智力低下、身体残疾、文化贯之等)达到特定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在小学中推广心理辅导已形成潮流,今后将会延续下去。

五、心理辅导重点将由矫治转向矫治与发展并举

国外学校心理辅导传统的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正常学生的辅导。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发挥学生潜能的发展性工作却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在所制定的“中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确指出:“发展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的有计划的积极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转摘强海燕、花永泰《今日美国中小学》,第102页)辅导的工作取向向发展性倾斜,辅导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其中生活辅导是对学生整个人生、整个人格的辅导,故这些内容具有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辅导目标也由单一的治疗问题儿童变为多元化,扩及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之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种新目标把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等作为中期目标;而把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辅导的终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终极目标对中期和短期目标的统摄作用,使矫治、适应与发展较好地融汇于目标之中。

六、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

有责”的良好局面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4

关键词: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

一、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研究工具的使用。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每周只有1课时,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2.研究的建议。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5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危机 干预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优势,分析了辅导员在干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建议: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强化对大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配合学校、家庭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疏导、干预,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下发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改进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高校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较早发现者

高校为了认真做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在每个院系的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专、兼职辅导员。这些辅导员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经常深入学生群体,通过与个别学生谈话、培养学生骨干、开展主题班会、组织各种校内外活动等形式,与学生接触密切、交流较多,对于所管理班级的学生在家庭情况、宿舍安排、专业学习、生活习惯、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等方面比较了解和熟悉,能够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实践证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密切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师群体,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地获得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奠定了前提、基础。

2、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干预者

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必须做出快速、及时地反应,采取有效地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才能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抓住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才能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辅导员在获得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后,往往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主动、及时、迅速地与问题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最大程度将心理危机产生的严重后果降到最低。辅导员与学生平时地接触较多,双方在年龄、生活方式、人生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共同性多、共通性大,沟通和交流的障碍少、代沟小,较容易建立真挚地友谊和信赖关系。辅导员可以利用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问题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初步了解并分析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评估其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并采取化解和救助措施。在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为问题学生创设宽松自如的环境,采取简便、灵活的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协助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医务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3、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监管者

学生心理危机产生之后,由于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存在困惑或障碍,需要长期而持续的监控和管理,以保障学生本人和他人的安全,防止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短期干预后,暂时解决了问题学生的困惑和矛盾,一旦出现诱发因素,问题学生随时可能重新陷入危机。而高校辅导员能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监控和管理中,在专业心理咨询师干预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对问题学生保持关注和监护,以确保其安全。在关注和监护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与问题学生经常接触的宿舍成员、朋友、班团干部、优秀党员等信息网络,随时观察其思想情绪变化、言谈举止状态,评估其安全性,并及时、长期地与专业心理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反馈信息,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升危机干预效果,引导问题学生尽快走出危机,恢复心理健康。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当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不能严格执行国家的师生比标准,往往一个辅导员需要管理的学生超过200人。同时,辅导员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很多且繁杂,如宿舍和班级管理、党团支部建设、奖助学金评选、就业指导、校内外活动组织等。对于经验相对较少的青年辅导员来说,很难从这些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因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变化,忽略了大学生的实际内心需求,无法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减弱,存在侥幸心理,往往等到心理问题出现时才寻求解决途径,从而忽视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错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知识缺乏

当前,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和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虽然辅导员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学习过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心理咨询的技巧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但由于培训时间短,辅导员不可能系统、全面的了解所有学习内容。经过短期的培训,凭借仅有的培训知识去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也容易导致辅导员的心理危机识别和判断能力薄弱,不能明确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出现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问题解决,而把思想问题当成心理问题解决的情况,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陷入被动。

3、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和手段单一

现在,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由刚毕业的研究生或留校的本科生担任,由于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知识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经验,这些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的表现地过于紧张、担心,甚至害怕,不能采取及时有效地干预措施予以化解。有的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过于单一,对问题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育,让其接受自己的建议,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去行事;或者不分心理危机事件的轻重缓急,直接转介给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或者不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直接向上级主管领导汇报,等待指示。这些情况的出现,导致部分学生在遇到思想或心理问题时,不愿意向辅导员倾诉,担心自己的隐私外泄,影响辅导员及其他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更大的潜在隐患。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建议

针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途径和方式,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帮助大学生尽快化解危机,健康成长。

1、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习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广博的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成功化解矛盾和问题。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运用心理咨询技巧,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工作方法。因此,辅导员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学习,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辅导员只有自己首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的沟通技巧,才能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时,有的放矢。尤其重要的是,辅导员必须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试技能。一方面,帮助学生重塑信心,重树认识,另一方面,帮助了解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疏导不良情绪,建立起自身的人际支持系统,减轻由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工作压力。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有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预防、处置、管理等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影片、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处理心理问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操作水平,使心理危机干预真正成为其必备的职业技能,切实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2、强化对大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在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强化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应重视学生心理普查,通过排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分类并建立相关档案。特别对于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严重人际障碍、不合群、学业困难、家庭经济贫困、身体有缺陷、对宗教、心理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应给予高度关注,这些学生是潜在的心理危机高发群体。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适时加以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辅导员应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学生党团干部的积极作用,引导问题学生树立健康理念,增强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形成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针对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朋辈心理辅导、主题演讲、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学业辅导、人格辅导、人际关系辅导、环境适应辅导等,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会自立、自强,树立自信意识;学会交往,增强互信、互助、合作意识;学会生活,培养适应环境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大学生的意志、锤炼品格,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当下的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针对这一特点,辅导员应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宣传和教育,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4、配合学校、家庭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的支持、配合与帮助。辅导员应经常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的任课老师、宿舍管理员保持沟通,及时向他们了解并反映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也应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心理危机干预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员保持密切地合作,遇到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所能解决的问题,应适时、理智地转介给这些专业人士,以便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辅导员还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对问题学生进行监管。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有效运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

【注释】

本文为2008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危机主动介入管理长效机制研究”【批准号:30839】.

【参考文献】

[1]宋清华.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2]陈素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定位和作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3]刘凯元.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对策略[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4).

[4]蒋小忠,乔真真.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4).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6

【关键词】新时期;提高;方法

新时期下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应具备高尚的政治所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用自己的政治品行和生活品行树立辅导员的可敬形象。做具备高尚人格和敬业精神的模范。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切实做到修德、谨言、慎行,运用一定的工作方法,提高学生服务的水平,成为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辅导员。

一、正确认识辅导员的岗位性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提高辅导员的道德素质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正确指导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本质所在。要做一名合格的学生辅导员,要有正确的政治觉悟,高校辅导员要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武装自己,不断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思想,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指导实践,学习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能使辅导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能提高其洞察力、预见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管理者、引导者。其工作对象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大学生,要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辅导员需要很高的人文素养和个人魅力。辅导员的道德在学生身上具有示范性,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品德、言行的规范性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说一万遍不如做一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通过自己的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发挥引导作用,对大学生的行为管理发挥规范作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发挥促进作用,真正成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上耳濡目染的表率,做学问、做人、做事的领路人,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实效

1.辅导员对学生“三要”、“三不要”。一要当“道”师不要当保姆,“道”师就是充当学生的指导之师,帮助学生了解事实真相,启发他们运用适宜的方式、方法自己去解决疑惑,而不是由老师一揽子包办到底。二要当“法”师不要当“律”师,辅导员需要有合理且合情的工作方法,既要妥善搭配各种有利资源解决操作中的问题,又要给学生充分自我信任的空间,积极发挥他们的自律效应,莫要以“强权”去硬性处理,以免误事又失人。三要当“明”师不要当“胡”师,明了自己的工作范围尤其是工作的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的态势,警防终日迷茫糊涂营生。

2.创新教育手段,提高工作的实效性。(1)辅导员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对学生要有“四心”,即责任心,耐心,热心,和爱心。搭建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2)辅导员要指导学生组织和班级的工作,学生管理中各类社团,各班级委员会是不可缺少的力量,班干部与一般同学生活在一起,有身份相同的一面,他们的影响作用是直接的,是辅导员有力的臂膀,下大工夫做好各类学生组织的指导工作,有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展开。(3)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法制、学习、就业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目的就是使学生成才和就业,密切关注学生的热点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受到学生之爱戴。(4)加强对学生生活的关心。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经常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排除问题。

三、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做学生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具体需要做到这么几点:(1)将管理者变为服务员、向导者。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比较强,但自律性差,用过去的训斥的方法显然学生有逆反心理,不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辅导员需要转变角色和心态。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处理问题,做到临危不乱,化险为夷。(2)把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辅导员处理一些学生问题要有理有据,并且要用真心诚意去打动学生,情理并用,真正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只有辅导员老师具备一定的素质,言行一致,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才会使他的学生敬佩他,尊敬他。(3)参与学生活动,树立良好形象。辅导员往往是充当设计者或指导者,很少作为一名普通的参与者参与学生活动,与学生共同体验活动的过程与感受。了解学生真实的身心感受,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4)辅导员通过网络空间,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利用QQ群、e-mail、飞信等方式及时回答学生疑难问题,有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排除隐患,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积极健康的思想传递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书籍》.人民出版社,2010(1)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7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聊城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8

关键词:情景模拟法辅导员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是高校中担任“课程”最多,与学生相伴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老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组织者,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高校辅导员积极探索和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准确掌握和应用情景模拟法这一教育法宝,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1辅导员工作内容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政治理论的教育、时事政策的教育、正反典型事例教育等;②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的意识等;③对大学生的动态教育: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等;④落实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⑤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⑥班集体、党团工作建设等等,面临诸多复杂、琐碎的事情,在这些事务的处理中,难免大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①寝室卫生;②夜不归寝;③外出请假问题;④考试诚信问题;⑤狭隘的团体主义;⑥打架斗殴;⑦丢失财物;⑧情感问题;⑨人身安全;⑩就业心理障碍;专业偏执;师生恋;厌学等等,其中,包含了许多棘手的问题,当面临这样的问题时,我们的辅导员该怎样做,什么样的方式能处理好学生的这些问题。对于一个资历深的辅导员来说,可以对某些问题迎刃而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学生的来临,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对于做“学生”思想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考,年轻一代的辅导员面临问题时,就会出现束手无策,反而激化师生间或者同学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问题的时候,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课题――情景模拟法能够解决当前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情景模拟法的内涵和重要性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在辅导员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制定辅导员考核机制中的情景模拟法来辅助他们对事情的处理。

所谓的情景模拟法是指根据对象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测试者安排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包含了公文处理测验、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管理游戏方法等。在此,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情景模拟法是指根据辅导员工作实际需要,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创造与实际环境相近的工作场景和情节,运用辅导员掌握的知识或技能,要求辅导员完成模拟情景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并能够在模拟中表现出自己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才能,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可以提高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预防在工作中或即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情景模拟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对年轻辅导员担任思政工作起到指导作用;第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经验的积累;第三,辅助辅导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四,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完善辅导员工作内容。情景模拟法因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仿真性、参与性及见效快等特点,将成为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情景模拟法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法中的公文处理测验,是被评价者将扮演场景中的某一重要角色,然后把这一角色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各种类型的公文经过编辑加工,设计成若干种公文等待被评价者的处理。被评价者要求说明是怎样处理这些公文的,以及这样处理的理由等。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辅导员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收集汇总,形成案例库,通过“公文处理测验”方式,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那么,情景模拟法怎样在辅导员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高校在选拔人员担任辅导员工作时,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法检验辅导员面临类似问题时,该怎样处理问题,综合考察辅导员的表达、应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充分展示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第二,时代的不断发展,90后学生的问题,在担任辅导员过程中,不定期的通过情景模拟法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改进辅导员工作机制;第三,丰富辅导员的工作经验,通过情景模拟法可以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构建辅导员工作情景模拟测试,强调辅导员基本功。

在应用情景模拟法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要仔细审清情景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根据捕捉到的有效信息判断场景所反映出的问题本质,在此基础上就问题选择恰当合理的教育途径和措施。

4情景模拟法在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较为有效和实用的方法,对于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到情景模拟法是一种虚拟而又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通过以辅导员为中心的模式增强了辅导员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能有效消除辅导员“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了辅导员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情景模拟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和辅助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因而在情景模拟法中积累的实例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工作情况,选取相应的例子。对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候在度上很难把握,给出的相关例子没有准确或固定的答案,只需辅导员给出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

5结束语

情景模拟法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一个互相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在参与情景模拟法的过程中,通过与领导、同事、任课老师及其他辅导员的讨论,角色的扮演等增强了自己分析辅导员工作问题的能力,展示过硬的基本功,增长了工作的经验,技巧和智慧,同时也提升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在某些情境下,通过角色的变换,辅导员也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感受,通过自身进行角色的体会,从中总结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手段。

附:情景模拟法个别实例

①学校要求全体学生早晨要集体参加早锻炼,晚上要在指定教室参加晚自习。这时有学生向辅导员反映说:大学是自由的地方,学校的这种安排不符合大学的学习特点,更像军营,我们无法适应。请问,作为辅导员你应当怎样处理?试模拟与学生谈话的情景。

②一名同学报告辅导员,他们寝室一同学的笔记本电脑被盗,大家怀疑是同寝室某同学所为。请问,作为辅导员该如何处理此事?试模拟调查此事的谈话情景。

③辅导员晚上十一点到寝室检查,撞见男生宿舍某寝室有四名学生在打麻将。请问,作为辅导员该如何现场应对?事后又将如何开展教育工作?试模拟现场与学生谈话的情景。

……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玮.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管理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年.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9

论文关键词: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训练策略

一、如何选择与确定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可以从团体辅导、对学生的培养与沟通、针对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与措施及其他方面进行考量。

团体辅导:在团体辅导中教师以学生群体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精神,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自己的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适应能力,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人格欠缺的学生而言,通过团体辅导与团体成员进行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

对学生的认识与沟通: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地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背景、经历的学生,在团体或个别辅导中应用多种方式了解和观察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生动的活动帮助学生端正认识、陶冶情感。心理辅导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这个过程是一个双边的合作、沟通、了解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创造情感激励的氛围,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干预的方法与措施:在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中,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校管理方面的干预、学科教师教学方面的干预、班主任的干预;从干预的内容上讲,有认知干预、行为矫正、情感干预等。

其他方面: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但同时也涉及同事、上级、家长等多方面,因此与同事、上级、家长的互动和协作也是考量心理辅导教师基本功的重要因素。

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体现出评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笔者在确定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的途径与方法上选择了关键行为事件的访谈方法、问卷调查法、数据整理与检验和文献资料查阅法等来确定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

关键行为事件的访谈: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索技术,笔者对多名优秀的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了访谈,让他们讲述自己在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关键情境,从而收集被访谈者在关键性事件中表现出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通过对比分析访谈结果,提取导致能力差异的关键行为特征,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产生高绩效的能力要素。

问卷调查: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中获取了行为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一系列与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指标相关的问题构成。

数据整理与检验:就是把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作为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研究的基础,并对问卷进行结构分析、信度和效度检验。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整理,并对其中的相关因素进行筛选,笔者初步确定了考察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能力的18项基本指标:

能开发与设计心理辅导活动课程;

能研究适合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式;

具备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

具备对课堂的驾驭、调控能力,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能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能与学生共情;

掌握学生心理咨询基本技术的理论与知识;

能诊断学生学业、人际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倾听学生心里话,了解学生的想法;

具有认识了解学生的能力;

建立与发展良好的咨询关系的技术;

从学生生涯发展出发考虑问题;

具备正确对待和评价学生认知与行为的能力;

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把工作当事业来看,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善于交流、沟通;

善于发现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情感特点;

能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咨询常用的方法;

善于同家长合作、交流,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文献资料的查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发现:目前,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贾晓波认为,为了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进行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对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五种。王科成认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会谈能力、影响与干预能力、结束能力四种。王燮辞认为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四项基本功。

二、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五项专业基本功的内容与训练标准

什么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呢?它是指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为顺利实现一定的目

标所必须具有的个性特征、基本素质和能力倾向。一方面,它是由多种单项的能力和素质组成的和谐整体,缺少任何一种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将影响教师能力、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根据各自所起的作用及适用范围的不同进行综合考查。

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基本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成长的水平与发挥效果。根据调研(访谈、问卷、数据整理)以及文献资料法搜索出的总结,从有利于深化教师专业基本功与心理辅导实践活动的认识出发,笔者把心理辅导活动分成了团体与个体辅导两个方面,将专业基本功划分为五类:能听会说的咨访基本功、能观会处的诊断基本功、能引会导的干预基本功、能写会话的设计基本功、能教会引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咨访关系的技能

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和坦率的合作关系的一种技能。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是咨询的第一步,是决定咨询成败的关键因素,辅导教师具备咨访关系技能必须对来访学生做到:尊重、真诚和共情。对来访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尊重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无私地关爱学生,完全接纳、真诚地对待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话,能站在来访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学生已表达和尚未表达、感知的内容,与学生产生共情;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反馈给学生。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建立咨询访关系时要能听会说(能听:善于倾听;会说:准确表达、交流)。

2.心理诊断的技能

心理诊断是一个系列过程,从广义上讲是对正常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人格特点及个人发展水平的评估;从狭义上讲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人进行的心理评估。心理诊断包括确定目的、收集资料、观察现象、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六个环节。心理辅导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准确诊断,要善于观察,并找出来访学生错误的认知结构,将来访学生的个人问题延伸出去寻找根源。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对来访学生做到能观会处(能观:善于观察;会处:处理、评估),强调以“整合”和“系统”的观念进行诊断,将心理诊断看作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3.心理问题干预的技能

当良好的咨访关系建立和心理问题诊断已经明朗,情感反应得以澄清,学生的不同选择及其行为结果也已考虑在内时,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现行对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作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功,我们主要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知调整与行为矫正两个方面进行。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做到能引会导(能引:引领、辅导;会导:疏导、干预),帮助学生自立自强,正确面对和处理自己在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青春期中的问题,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诊断过程中能够产生行为转变,使其健康成长。

4.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技能

心理辅导活动是以活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形式,不同于学科教学活动,通过活动辅导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得到启示,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辅导活动设计一般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辩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和心理知识讲座等。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则应做好:制订团体辅导计划、确立辅导目标、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进行评价等。

因此要求心理辅导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做到能写会话(能写:精于设计;会话:表达设计意图)。

5.心理辅导课的授课技能

心理辅导课的授课技能是心理辅导教师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为目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采用的语言、共情、组织、调控等技能。

因此在心理辅导课授课时教师要能教会引(能教:教会学生从理念上感悟、情绪上调节、技能上掌握;会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心理辅导教师五项专业基本功训练的路径与策略

专项训练:当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少,专职的更不多,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所以,要让教师成长为心理辅导专职教师,对他们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是基础。

开展专项训练的途径很多,可以寻求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参加心理健康专业培训班、听心理健康讲座。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学习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会谈等基本技能,培训教师要对教师研习情况进行分析、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对教师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的水平和研究能力进行评估。

实践体验:实践体验就是要“学以致用”,这是心理辅导教师基本功形成的关键。无论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根本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实践体验通常通过对来访学生的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等活动来完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理解所学理论,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合作交流:心理辅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如与家长、学生、社会人士、专家进行合作等。合作交流是心理辅导教师五项基本功形成的桥梁,全面的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与增强,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案例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心理辅导教师在辅导活动中的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五项基本功形成的动力。

心理问题的辅导方法篇10

1.信息获取全面,迅速发现问题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管理过程中,能够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大学生的各项信息。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活动,也可以通过“辅导员———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寝室长”以及“辅导员———党员———积极分子”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的信息获取,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具有心理缺陷、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途径进行第一时间的疏导,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有效利用资源,加速学生培养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联系学生、学校和家长的重要联系纽带。高校辅导员在掌握大学生详细情况之后,及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联系,预约心理健康专业指导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指导,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将所有信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学生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

1.传统消极心理学带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传统消极心理学模式引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显著的修复性、对立性和焦点性特点,主要针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使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困境。

1.1修复性替展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经常被冠以“心理垃圾处理站”的名号,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表征之后采取应急措施进行补救,忽略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开发,降低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抗击打能力。这使得学生在出现情绪波动时,不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最后由问题心理外化成问题行为,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1.2对立性替代平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工作者总是存在将学生定义为心理有问题的倾向,使得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解,致使需要心理求助的学生也不愿主动寻求帮助。在学生看来,一旦进入心理咨询室便被贴上了“问题心理”的标签,受到周围同学的另眼相待,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的加重。

1.3焦点性替代普及性。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少数心理困惑、行为失常的大学生身上,把较少的注意力放在了普通学生身上,忽视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危机排查或者个体咨询以及团体辅导等活动也是在传统消极心理学的框架下举办的,只针对心理问题的鉴别却忽视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2.高校辅导员自身引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削减

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新要求,也同时对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我国各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自身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参差不齐,实际经验有所欠缺,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

2.1缺乏积极品质,降低教育正能量。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事无巨细,管理繁杂,也同正常人一样会有情绪波动。而真诚理解、乐观包容的人格力量总是能给充满疑惑的学生以正面的感染和积极的影响。辅导员如果不能具有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将自己的所有情绪都表现出来,只能带给学生更大的负担和压力,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和疏导。

2.2专业知识不足,难以把握平衡度。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高校辅导员才能准确地分析心理问题,把握学生心理问题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方法调整心态,使其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有些辅导员仅仅是利用自己对学生的热情进行安慰,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排解。

2.3觉察能力较弱,忽视信任基础。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如果仅仅靠个人魅力、专业理论等方法是很难与学生达到实质的互动和默契。面对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调整策略,与学生建立信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真实问题根源以及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