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0:43

法治发展报告篇1

在市委的领导下,在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下,全市法院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市—*年依法治市规划》、《关于在全市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要求,主动把依法治市工作纳入法院整体工作进行部署。市法院结合审判,实践每年都研究制度出工作计划,并成立推进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总负责,各部门协同配合,联络员具体督促落实,年终实施考评检查,确保在依法履行审判职能的同时,有效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强化各项审判职能,为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围绕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要求,坚持不懈开展“严打”斗争。在贯彻执行依法从重从快方针上,态度坚决,行动果断,确保在审判阶段,不延误战机,不放纵犯罪。一是突出“严打”重点,强化多发性刑事案件的审判。今年月日,市法院进行集中宣判行动,名分别犯有故意杀人、抢劫、、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罪名的犯罪分子受到严惩,其中,残忍杀害英雄周光裕的主犯宋金月被一审判处死刑。二是严格执行法律和政策。切实把好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适用法律关,做到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三是坚持“严打”和整治相结合。正确、慎重适用缓刑,严格依法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帮教措施,以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对在审判工作中发现的社会治安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以堵塞漏洞,杜绝隐患。

从维护保障社会信用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出发,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把走私犯罪案件,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案件,骗取出口退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标和偷税抗税犯罪案件,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发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责任事故犯罪案件,以及当地突出的其他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作为打击的重点。高度重视财产刑的适用,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犯罪等判刑人员赃款物再追缴和财产刑的再执行工作,不让犯罪分子在经济上占到任何便宜。树立主体平等的观念。各种经济成分的市场主体,无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应当在我国现行法律和法律框架下一视同仁,依法平等地保护境内外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运用市法院经过调研形成的《审理混合型所有制企业案件的调查》来指导具体办案事件。

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文明进步为目的,依法调节各种矛盾纠纷。认真执行市法院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事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加强调解工作,实现案件审判和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慎重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和涉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及拆迁安置等案件。依法及时审理加重农民负担和制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案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村稳定。及时妥善处理婚姻家庭案件,切实保护妇女、老人、未成年子女和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弘扬新道德、新风尚,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文明。

规范和加强执行工作,切实维护司法权威。探索执行收费制度的改革,月日,推出申请执行登记备案制度,当事人根据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的生效法律文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时,如果又无法举证被执行人财产或被执行人下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登记备案申请。对于申请执行登记备案的案件,法院不收取申请执行费。申请执行登记备案的案件如已具备执行条件,申请执行人可以提出执行申请,并交纳申请执行费,人民法院应当在日内办理执行立案手续,将案件移送本院执行庭执行。加强对执行工作的宣传,告知公众民事裁判的执行结果取决于债务人有无财产可供执行,属于民商交易风险的体现,使全社会理解支持法院的执行工作。继续采取公告执行、悬赏执行、执行听证制、债权凭证制等制度,以及实行指定执行、提级执行、交叉执行、集中执行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人民法院声誉和司法权威。

二、适应入世要求,深化以审判组织、诉讼制度、内设机构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确保司法公正与效率

入世后,随着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的迅速推进,对人民法院适用法律提出了新要求;对人民法院的司法水平和能力提出新的考验;实施世贸组织关于法律透明度原则、法制统一性原则、非歧视性原则、司法程序的独立与公正原则,与人民法院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将更加明显。全市法院应充分认识入世对人民法院司法、司法水平、司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切实做到庆有预案,对有良策,尽快适应入世需要。

巩固审判组织改革成果,发挥合议庭独立裁判的职能,实现合议庭独立审理与独立裁判相统一;发挥合议庭分工协作的职能,实现共同审理与共同负责相统一;发挥合议庭监督制约的职能,实现相互协作与相互制约相统一。探索案件繁简分流新模式,加强独任审判工作,节约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法院的审判成本。实行新的再审立案标准,将无限申诉变为有限申诉,将无限再审变为有限再审,认真贯彻执行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严格举证时限制度,继续推行重大、复杂、疑难案件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建立刑事案件庭前证据展示制度,在庭审前进行证据交换,以提高庭审效率。搞好法院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从保证审判工作需要出发,按照精干、高效和方便诉讼的原则,合理设置符合现代审判规律和特点的审判机构。以机构改革、人员定岗精简分流为契机,吸纳优秀人才,淘汰不合格人员,进一步优化法院队伍,尤其要保证使业务庭的力量得到加强。把握好政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干警增强改革创新、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观念,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改革,使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三、突出审判作风建设重点,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全面提升法院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法院审判作风建设,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围绕努力实践“公正与效率”这一主题,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着手,从影响法院形象突出问题抓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加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在全市法院开展“转变审判作风年”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警转变作风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干警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市法院法官行为规范》,着力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根本态度问题,努力塑造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良好形象。

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院领导每周三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着力解决多次上访和久拖不决等疑难问题;推行首问负责制,承接投诉的部门五日内必须给投诉者回音;裁判文书生效三个月内,凡当事人提出意见的,审判庭庭长、审判长要予以接待,耐心做好工作;建立“审判作风跟踪调查卡”制度,对审判人员办案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实行全程跟踪。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打官司难”的问题。实行审判大厅“法警值班”制度,负责引导等服务工作,方便群众诉讼和旁听审判;对特困企业和确有困难交不讼费用的,给予缓、减、免,使他们打得起官司;严格按标准收取诉讼费用,对申请执行案件试行“先执行后收费”制度;将审判活动扩展到社区和基层,紧密依靠民调组织和社会力量,积极采取调解和陪审方法审理案件,强化审判的社会效果。

增强审判的公开性、透明度。依法应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审理,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判;裁判文书要充分阐明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理由,并有选择的进行公示,接受社会评议;公开法院和各部门的职责、受案范围、办案程序、回避制度、收费标准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对不予立案、二审决定书面审理、需延长审限以及中止执行的案件,应对当事人说明具体理由,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建立检查监督制度,完善警示、淘汰机制。院监察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案件当事人、人及其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及时发现和查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干警职业道德档案,如实记录干警的品行操守;实行群众举报查实下岗制度;在处级领导干部中实行末位警示、淘汰制度。对连续两年考评排在末位的处级领导干部,给予相应的纪律或组织处理。

四、结合审判实践,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法治发展报告篇2

近期,按照省司法厅、市司法局的安排,我局组织人员对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近年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工作成效

“公共法律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涉及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综合性顶层设计,旨在通过进一步整合司法行政业务职能和法律服务资源,统筹提供优质、便捷、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对于全面提升国家和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法治化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按照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宗旨,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

1、建成县级法律服务中心。我局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在县司法局办公楼一、二层建成了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内设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148、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窗口,设置残疾人无障碍绿色通道,集中受理和解决群众法律服务事项,提供综合性、便民性“一站式”法律服务。

2、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为贯彻落实“司法为民”宗旨,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在县局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又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了便民服务窗口,配备了专人专岗,专门将公证、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事项扩展到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a、B岗工作制度。a岗设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接待、咨询、审核、受理,B岗放在司法局法律服务中心后台,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

3、建立起覆盖全县镇、村(社区)基层前沿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平台。依托镇司法所,在全县*个镇挂牌成立了“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依托村委会和村调委会,在全县*个行政村、*个社区“村(社区)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现了从上到下、从点到面全覆盖。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村居公共法律服务联系点分别在镇、村便民服务大厅设立窗口、设定专岗、落实专人、明确专责、统一接待、受理群众法律咨询、引导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大部分配备有办公桌椅、电话、电脑、复印机,在窗口、岗位服务台提供有服务指南、司法行政工作简介、法律知识读本、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手册等。

4.政府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逐步推进。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依据省市有关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文件精神和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我县“关于建立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制度的实施意见”,县政府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通知”、县司法局印发了“关于公布县政府系统及事企业单位法律顾问备选人员名单和选聘法律顾问的通知”,实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以来,我县政府系统和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在服务重大决策、处理涉法事务、促进依法治理、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18年12月底,有2个镇和国土局、水利局、经贸局、住建局、教体局、市场监管局、地税局等7个单位聘请了法律顾问,法律顾问远远未达到全覆盖的要求。

5、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镇村机构改革后共有行政村(社区)*个。其中行政村141个、社区8个。2018年7月,通过省司法厅选派省直律师事务所律师援助汉中、安康,为**选派了32名律师担任64个村(居)的法律顾问,加之从2016、2017年.2018年本县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担任77个村居法律顾问,截止2018年12月,全县149个村(社区)全部配齐了法律顾问,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6、“12348”法律咨询服务热线运行规范。切实畅通“12348”法律热线,在县法律援助中心实行律师坐班,与县政府“12345”服务平台连接互通,配备有专职律师或法律援助工作者值班,接听电话,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引导群众通过正当的程序、途径、快捷的方式解决个人诉求和法律问题。

(二)法律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在2018年以来,我局以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系统为主线,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积极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

1.扎实实施法治宣传育民行动。一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印发了《2018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办法》,制定印发了《全县各级各部门“谁执法、谁普法”的工作实施意见》、《全县各级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清单》纲领性文件,全面夯实了全县各级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责任,构建“大普法”格局。二是完成了全县“七五”普法讲师团和“七五”普法联络员和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三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其中等25个村和**农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企业被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民政局、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命名为“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和“全市诚信守法企业”称号。其中酒店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四是深入开展法律“八进”,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依法治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维权的氛围,牵头举办法制讲座20场、牵头举办筹办了“综治宣传月”“法律服务为脱贫攻坚助力”、12.4全国宪法日、秦岭生态环境整治、优化营商环境等大型法制宣传活动10场次,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普法宣传近1000余场次,发放各类法制宣传资料10万份;以培养公务员法律意识为重点,与人大联合推进干部任前《宪法》宣誓和法律考试制度的执行,并在全县开展了一次5000余名领导干部《宪法》学习考试;组织各学校聘任了法制副校长,抓好“法治教育第一课”,在春、秋开学第一周开展“法制进校园活动周”活动,通过举办法治报告会、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征文、到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五是积极利用新媒体普法。在各类媒体上开展图文专栏、音、视频等信息100余条,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民风建设纳入普法宣传内容,推进法治和德治相融合。六是深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教育。在扫黑除恶工作中,在全县深入开展了《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和“黑恶势力的十种类型”等宣传活动,促进扫黑除恶工作深入开展。

2.扎实实施人民调解安民行动。一是深入推进“321”社会治理模式,构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机制,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运行机制和新民风建设。以不断深化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为抓手,发挥县人民调解协会、县调解中心牵头协调作用,指导完善和建立了县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人事争议、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旅游纠纷、商事纠纷等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7个,全县各行业主管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各自行业调解组织,实现了矛盾纠纷归口调处。二是人民调解力量不断充实。指导镇村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后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换届工作,选聘人民调解员1220人,培训人员调解员骨干300余名。三是定期组织广大人民调解员和“三线”人员对辖区内矛盾纠纷开展集中全面的排查,将婚姻家庭、拖欠农民工工资、民间借贷、交通事故、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医患纠纷等问题列入排查重点,实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常态化,全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400余件,发挥了人民调解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基础性、预防性作用。

3.扎实实施法律援助惠民行动。一是不断完善便民措施,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结合我县实际,不断优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批、办理等环节程序,始终坚持无条件受理办好农民工讨薪、残疾人维权、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法律援助案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免费办理律师事务、公证、法律援助等事项。落实“法律服务一条龙”“一站式办理”“最多跑一次”制度,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窗口和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实现了咨询、受理、审批一站式服务。二是不断提升律援助知晓率。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六进”“法律援助宣传日”活动,全年开展大型法律援助宣传、咨询活动5场次。三是推行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互通互认机制,法律援助中心主动加强和法院沟通协调,建立审查互免机制。全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15 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765人,“12348”电话热线受理群众咨询160人次,为全县的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4.扎实实施法律服务便民行动。一是全力打造便民、高效、廉洁的司法行政服务,印发了《全县司法行政系统优化营商环境12条措施》,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将公证服务等12项服务事项融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落实群众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制度。二是畅通“12348”法律援助热线,派驻律师8小时值班接待群众咨询,深入推进县、镇、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将律师、公证、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前置镇村,延伸至工业园区、企业聚集区,实现群众、企业办事就近化、 便利化。扎实开展减证便民工作,认真清理审批事项,最大限度的便民利民。三是规范法律服务。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推进公证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规范和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创新人民调解制度机制,在各村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圈”。加强对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监督管理,狠抓公证质量。四是提高公证案件质量。全年办理公证件286件,办理公证法律援助案件9件,组织公证员主动参与全县重大工程招投标、重点项目招投标、国有资产拍卖、幼儿园入学抽签等现场公证6场。全年没有因公证过错撤销的公证案件。

二、主要工作经验

1、强化了组织领导。为深入贯彻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厅、市局关于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决策部署,印发了《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局党组成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组长由局党组成员、分管法律服务工作的副局长胡德生担任,成员由局党组成员、各司法所负责人组成。县司法局负责对活动的具体组织安排实施考核、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司法所负责对开展法律扶贫工作的协调,镇党委政府和村(社区)组织为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挂联镇村负责督导考核。

2、完善了工作制度。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制定了工作流程、工作职责、服务内容,工作人员信息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建立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一次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质量管控制度。突出“减证便民”服务、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项目、简化服务流程、承诺并做到方便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3、明确了工作要求。“一村(社区)以法律顾问”工作中,制定了年度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实施办法,重新编印了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纪实手册,重新完善了一村一法律顾问聘用合同,制作了公示牌、明白卡等。为确保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成效,县司法局进一步细化了工作责任、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一是村(居)法律顾问每月为村民群众提供不少于一次、四小时的现场法律服务;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法治讲座,重点宣传、解读涉农最新法律法规和精准脱贫有关的政策措施等。村(居)法律顾问“公示栏”要对外公示,村(居)法律顾问“明白卡”要对村民群众发放,确保村民群众知晓、联系。二是完善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纪实手册。为便于各位村(居)法律顾问完善工作纪实、建立工作台帐,县司法局统一印制了村(居)法律顾工作手册。村(居)法律顾问通过工作纪实手册如实记录提供法律服务的时间、对象、内容和结果,实行一次一记、一事一记、一村一卷,通过填写工作日志、工作台账,做到工作印证、服务留迹、问题解决、群众满意。三是建立法律顾问“便民服务微信群”,创新服务方式。所有村(居)法律顾问,都要在服务的村(居)建立起“便民服务微信群”。“村(居)法律服务惠民群”就是运用电话、微博、微信等提供在线咨询,普法信息线上推送,确保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法律服务。为村(居)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引导、矛盾纠纷调处等便利化法律服务;了解群众法律需求,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法律问题;实时法律服务咨询等活动图片,方便司法行政系统及时了解法律服各情况和法律服务信息。四是各司法所与村(居)法律顾问保持联络、工作协调、问题沟通,经常到村了解村(居)法律顾问工作开展情况,每季度向县局报送“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统计表。

4、明确了工作任务。县司法局高度重视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积极行动,主动作为。于2018年已两次组织召开**“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推进会,动员本县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助理员响应组织的号召,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做好法律保障服务工作。按照省厅的安排部署,省直6家律师事务所派出了31名律师参加了对接会议。之后,各村居法律顾问在镇司法所同志的陪同下分赴各村签订了村居法律顾问合同、并与村委干部座谈,了解村上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方面存在困惑与法律问题,村民自治、村民生产生活方面的矛盾纠纷等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提供法律意见,做好法制宣传,村居法律顾问利用秋季开学,送法进校园机会,主动与当地中小学联系,准备好讲稿,到学校普法讲座,大力宣讲《青少年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用生动的案例讲解安全交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基层村组干群的好评。

5.加强了督促考核。局党组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县司法局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县司法局成立督查组,围绕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进指导,重点督查法律服务工作是否按要求每月深入结对村(社区)开展工作,是否按照工作内容要求履行职责,村(社区)组织和群众对法律服务工作满意度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按照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促进了工作落到实处。 

三、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七个问题:

1.网络平台尚未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实体、热线和网络平台,目前,只建成了实体和热线平台。

2.没有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县“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七五”普法规划,县、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运行成效纳入年度法治县城创建目标责任考核。

3.没有将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运营、人员保障费用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

4.镇司法所管理体制下划镇政府以后,镇对司法行政工作普遍重视不够,人员保障不到位、存在有编无人、有人不专职、责任不明确、工作难推进,加之,工作人员不稳定,工作断档严重。

5.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单位、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公共法律服务补偿机制不健全,难以建立公共法律服务长效机制,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6.服务能力不够过硬。法律服务人员数量少、质量不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公共法律服务活动难以长效开展,公信力、社会认可度大打折扣。

7.法服产品不够丰富。公共法律服务延伸未能和产品研发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评估,导致研发出的产品固化、单一,未能给群众、行业提供精准服务。

(二)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推进方面存在两个问题:

(一)律师、公证、法律服务人员严重缺乏。**现有10个镇149个村(社区),而目前仅有律师8人、公证员2名、法律服务工作者13人,在全县全面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中,法律服务人员严重缺乏,严重制约工作的开展。

(二)因目前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中属于自负盈亏的合伙制个体,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在开展工作中,补助较低,部分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对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不愿到乡村开展工作,人到村工作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蜻蜓点水,未能履行村居法律顾问合同责任和义务。

(三)没有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本级财政预算,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确保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正常运行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顺利开展。

四、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化现有的实体、热线平台,按照优化提升投资环境,减证便民、“最多跑一次”要求,完善工作流程、工作机制制度,充实和加强现法律服务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做到服务有平台、人员有保障、经费有保障,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搭建网络平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与电子网络平台对接互通,有机融合的服务机制。开设法律知识学习,法律问题咨询、法律服务引导等功能,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进法律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化解矛盾纠纷等信息化平台建设。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工作考核、积极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成立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责任,加强工作责任考核,评比、奖惩,有效激励村居法律顾问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四)推行法律产品分类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整合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定制开发人民调解类、法律服务类、法治宣传类、法律援助类、公证类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每类细化具体的产品名称、产品类型、购买(免费)方式、服务对象、提供主体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标准,做到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并根据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优化升级推旧出新。

(五)落实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把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调处等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要为城乡统筹服务,加大对基层法律服务的投入,制定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社区)专职从事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法律服务社工队伍,实现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的工作网络,把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和普法志愿者等队伍有机地组织起来,发挥法律服务的独特功能;探索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信访、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工作衔接模式,共同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

(六)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按照职业化、专职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强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专业人才队伍。至2020年,全县每万人拥有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等专业法律服务人员3名以上,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专业化、职业化工作队伍。用好用活政法专项编制,配齐配强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以素质能力为核心,加强基层服务队伍建设。

(七)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包括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人员配备、业务规范、工作流程等具体标准,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公开制等,开展法律服务评查、服务质量检查公布、质量跟踪检查等工作,促进法律服务机构依法规范管理和人员依法、规范、诚信执业,提高服务质量。

法治发展报告篇3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结合我区实际,为规范对境外投资项目的核准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境内各类法人(以下简称“投资主体”),及其通过在境外控股的企业或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进行的投资(含新建、购并、参股、增资、再投资)项目的核准。

投资主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进行的投资项目的核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境外投资项目指投资主体通过投入货币、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和权益或提供担保,获得境外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及其它相关权益的活动。

第二章核准机关及权限

第四条自治区对境外投资资源开发类和大额用汇项目实行核准管理。

资源开发类项目指在境外投资勘探开发原油、矿山等资源的项目。此类项目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及以上的,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后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核准。

大额用汇类项目指在前款所列领域之外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此类项目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及以上的项目,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后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核准。

第五条中方投资额3000万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和中方投资用汇额1000万美元以下的其它项目,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并在核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抄报国家和发展改革委。

第三章核准程序

第六条按核准权限属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的项目,由投资主体向注册所在地的地、州、市级发展改革部门提出项目申请报告,经地、州、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驻疆企业和自治区管理的企业可直接向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交项目申请报告。

第七条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需要进行评估论证的重点问题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评估报告。

第八条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收到项目申请报告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项目申请报告的核准,或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提出审核意见。如20个工作日不能作出核准决定或提出审核意见,由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批准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项目申请人。

前款规定的核准期限,不包括委托咨询机构进行评估的时间。

第九条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核准的项目向项目申请人出具书面核准文件;对不予核准的项目,应以书面决定通知项目申请人,说明理由并告知项目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条境外竞标或收购项目,应在投标或对外正式开展商务活动前,向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送书面信息报告。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收到书面信息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出具有关确认函件。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投资主体基本情况;

(二)项目投资背景情况;

(三)投资地点、方向、预计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

(四)工作时间计划表。

第十一条投资主体如需投入必要的项目前期费用涉及用汇数额的(含履约保证金、保函等),应向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核准。经核准的该项前期费用计入项目投资总额。

第十二条已经核准的项目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需向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变更:

(一)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及主要产品发生变化;

(二)建设地点发生变化;

(三)投资方或股权发生变化;

(四)中方投资超过原核准的中方投资额20%及以上。

变更核准的程序比照本章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项目申请报告

第十三条报送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项目申请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名称、投资方基本情况;

(二)项目背景情况及投资环境情况;

(三)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产品、目标市场,以及项目效益、风险情况;

(四)项目总投资、各方出资额、出资方式、融资方案及用汇金额;

(五)购并或参股项目,应说明拟购并或参股公司的具体情况。

第十四条报送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项目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一)公司董事会决议或相关的出资决议;

(二)证明中方及合作外方资产、经营和资信情况的文件;

(三)银行出具的融资意向书;

(四)以有价证券、实物、知识产权或技术、股权、债权等资产权益出资的,按资产权益的评估价值或公允价值核定出资额。应提交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计师、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或其它可证明有关资产权益价值的第三方文件;

(五)投标、购并或合资合作项目,中外方签署的意向书或框架协议等文件;

(六)境外竞标或收购项目,应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报送信息报告,并附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有关确认函件。

第五章核准条件及效力

第十五条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项目的条件为: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不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不违反国际法准则和投资项目所在国家(地区)法律;

(二)符合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有利于开发国民经济发展所需战略性资源;符合国家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产品、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三)符合国家资本项目管理和外债管理规定;

(四)投资主体具备相应的投资实力。

第十六条投资主体凭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核准文件,依法办理外汇、海关、出入境管理和税收等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投资主体就境外投资项目签署任何具有最终法律约束力的相关文件前,须取得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项目核准文件或备案证明。

第十八条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核准文件应规定核准文件的有效期。在有效期内,核准文件是投资主体办理本办法第十六条所列相关手续的依据;有效期满后,投资主体办理上述相关手续时,应同时出示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的准予延续的文件。

第十九条对未经核准或未按本规定核准和备案的境外投资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外汇管理、海关、税务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条投资主体以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项目核准文件或备案证明的,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权撤销对该项目的核准文件或备案证明。

第二十一条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可以对投资主体执行项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查实问题依法进行处理。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自然人和其它组织在境外进行的投资项目的核准,参照本办法执行。

法治发展报告篇4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使两个文明建设成三个文明建设,这在理论上是一大创新。他还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党执政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1]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继中共十六大将党内民主视为“党的生命”之后,将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视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同时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相较十六大的“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提法。十七大报告继十六大以后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2]

2012年党的十八传承了十七大以来形成的战略思路。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实现小康。同时报告还指出把政治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首次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对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二、三次党代会报告显示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1)关于党政关系的改革

十六大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十七大报告提出“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政权的领导,这是我国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2)关于行政体制的改革

十七大报告明确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加以论述,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并确立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3)关于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44次集体学习,第一次集体学习的内容是宪法。表明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重视。十七大报告对此作出了部署: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同时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高度论述了立法司法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则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六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使两个文明建设成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政治协商结构的政治意义,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协商的模式。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应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

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对我国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过的历程作出的科学概括。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而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立下航标。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

(二)应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也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江泽民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

(三)应以积极稳妥为原则

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关系重大、操作性难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就会失掉。”[4]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法治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报告热点运用方法

思想政治学科作为思想政治的传播工具与宣导素材,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是我国思想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它既是民声民意的一个集中体现,又是我国思想政治内通外达的一个国际舞台。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将两者相结合,将报告热点巧妙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之中。本文以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作为载体,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报告热点。

一、将报告热点作为教学素材

为了尽量降低知识内容的抽象性,教师可以采用“理论+实际”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将报告热点纳入教学中。以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这一章节内容为例,这一章节的核心关键词是“创新”,重点介绍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象征意义。党的报告中,我国在创新层面上的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天宫空间实验室遨游太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深潜7000米、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探空、中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重大发现、“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抛出独一无二重大成果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刷新了中国制造的新纪录,这些都是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后所创造出的奇迹。“创新”一词在报告中被提到50余次,创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些都验证与说明了教材中提到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观点。借助报告热点中对创新成果的分析,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创新之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新发展的理念之首。选取报告的热点作为教学的素材,一方面可以紧贴时政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新素材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新鲜感的学习材料。

二、用教材内容来分析报告热点

知识就好像一块敲门砖、一把钥匙,是开启未知世界的一个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分析报告的热点。比如,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这一章节中提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这一“发展观”分析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第一次提出,到2017年的修改,它突显的就是“发展”这一核心词。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思维角度、思想格局、思考方法等方面进行理解。利用教材内容分析报告热点,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感悟到思维工具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让学生对学习心怀更大的热情。

三、从报告热点中透析知识本质

仔细思考不难发现,报告中的热点与我们的思想政治知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为了让报告热点能更好地被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报告热点,透析知识的本质。比如,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无疑突显了党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突显出国家要为青年一代的人生抱负提供施展的舞台,而这个热点所折射的正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知识点,教材中所提出的“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等问题正与报告的这一热点不谋而合,“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这验证了报告提出的青年一代需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四、用报告热点来串联知识板块

从大格局上看,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中的各个板块虽然各成一体,但又都是有机连接的。比如,第四单元中《寻找社会的真谛》需要学生用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观与发展观看待问题,而《社会发展的规律》则突显了创新意识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报告热点,教师可以尝试着指导学生用报告热点串联起各个知识板块。比如,参考专家解读的报告十大关键词:新时代、强起来、主要矛盾、四个伟大、全面小康、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土地承包、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青春梦想,将这些热点关键词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如同解析报告一般去解析《生活与哲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教材各个内容编排与设计的用意,以更大的视角理解知识内容,同时也对报告的热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法治发展报告篇6

省委办公厅

本报讯15日,省委办公厅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集中收看了党的十七大开幕式盛况,并以支部为单位进行了学习讨论。昨天下午,又组织各部门负责同志专题学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深入领会报告精神实质。

与会同志纷纷表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把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做到学在前、用在前、走在前,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人大办公厅

本报讯昨日下午,省人大办公厅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书记所作的报告。同志们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是我党又一个划时代的纲领性文献。

大家表示,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精神,把报告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各项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省人大机关党委发出通知,要求以党支部为单位迅速认真组织学习讨论。

省委组织部

本报讯省委组织部把观看十七大开幕式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15日上午,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共146人,集中收看了党的十七大开幕式实况转播。

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报告上来,统一到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上来,进一步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找准抓住组织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结合点、着力点,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部门的自身建设。

省委政法委

本报讯15日,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省委政法委全体机关干部认真收看、收听了开幕式实况,仔细聆听了总书记的报告,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大家表示,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更好地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认真做好各项政法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省法院

本报讯收看完报告会后,省高院迅速组织广大党员干警展开深入学习讨论。

法官们一致认为,认真学书记的工作报告是法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作为党员干警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的精神。通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审判执行工作,依法及时公正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履行好审判职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省检察院

本报讯15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广大检察干警怀着喜悦的心情聚精会神地收看总书记报告。重要讲话结束后,机关干部当即组织座谈讨论。

法治发展报告篇7

如何将文件话语转化为新闻话语和国际传播话语,揭示“新话”背后的深义,回答海外关于“中共和中国将向哪里去”的疑问,是对外报道解读党代会报告的一大挑战,也是积极影响海外舆论的一大机会。

基于此,新华社对外部在部署十报道时,打破以往主要倚重会内报道的成例,专门成立会外报道组,开辟会外报道这一新的战线。会外报道组的主要任务,即是立足会外,深度解读十报告,写有影响力的一流报道。大会期间,我们采写近20篇报告解读报道,设置了一系列新闻话题,通过新闻效应,有效地扩大了十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

梳理“新话”,即时解读,凸显新闻

在十开幕前,会外报道组就根据7月23日为大会所做的定调讲话,预先梳理了报告中可能出现的“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提法,并采访权威专家,准备相关背景。不过,重头戏还是在11月8日。

当天上午9点大会开幕、政治报告解密后,我们会外报道组立即投入报告的研读中,很快根据其中的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人均收入倍增等最引人注目的新提法,确定了第一批解读报道题目,迅速安排记者分头采访专家、十代表和基层官员民众。当日下午,我们撰写的《中共宣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中共指导思想将深远影响中国未来》、《中共承诺让农民得到更多土地增值收益》等四篇稿件即对外播发,这是新华社乃至中国媒体刊播的第一批十解读报道,第一时间向外界传递、分析了十最重要的一些信息,当天被法新社、BBC等海外媒体及数百家网站转载。其中,《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中共指导思想将深远影响中国未来》报道了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中共最高级别“指导思想”的消息,援引党内权威专家,对其历史背景、时代要求和重大意义作了深入解读,指出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关键是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循此路径,会外报道组以报告中大量新提法为基础,在大会期间选择那些最重要、最具新闻性和海外针对性的“新话”,又策划采写了一系列解读性报道,诸如《中共严厉警告领导干部不得有特权》、《解码“新话”——十报告一系列新提法瞄准中国深层次矛盾问题》、《中共决定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党内民主迈向新高度》等稿。这些稿件新闻性极强,又有权威深刻的解析和基层人物与事例,并以生动浅显的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因此采用效果极佳,不仅被海外媒体广泛采用,还被国内数百家网站、微博和手机报等新媒体所转载,其中,多篇报道引发国内外媒体的热议和跟进。

我们的体会是,抓住报告中的新提法或关键词,通过专家分析、代表解读、基层例证等新闻化处理,揭示其微言大义的做法,正是将党代会文件话语“翻译”为新闻传播话语的过程,其效果就是形成了新闻效应和传播潜力,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向海外传播中共十的重大思想、重点战略和重要举措。

有的放矢,制造话题,引导舆论

对外报道解读十报告的新提法,不仅要关注其“新意”,还要注意从海外关注点出发。我们会外报道组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一方面深入研读大会报告,一方面密切跟踪海外舆情,根据舆情来定位解读“新话”和议题设置的角度。

围绕政改路径、改革攻坚、民主新局、法治人治、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海外对中共和中国的重大关切,我们策划并采写了《中共推进政改将降低人大代表中党政官员比例》、《中共重启改革钥匙》、《“环境”警示中共建设生态文明须保障公众决策参与权》、《中国最高权力机关将更加看紧政府“钱袋子”》、《中共高举法治大旗决心扫除“人治”封建残余》等解读性稿件,努力回答了海外的一些疑问。

比如,《“环境”警示中共建设生态文明须保障公众决策参与权》从问题视角出发,针对近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等地出现的民众因担忧环境被破坏而上街抗议的多起,采访抗议事件当事人、环境专家、十代表等,聚焦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其中尤以尽快完善公众参与的环境决策机制最为迫切”,角度新颖,新闻性强。

再比如,中共中央在十前严厉查处案,引发海外对中国如何进一步落实法治的关注。我们在研读十报告中法治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采写了《中共高举法治大旗决心扫除“人治”封建残余》一稿,以报告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基本手段”、要求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警告“以权压法”等特权行为、提出依法治国“时间表”等为依据,并由法学家进行点评,揭示了中共以法治驱“人治”的决心,说服力很强。

新华社对外播发的这些十报告解读稿件,通过从“新话”和“舆情”两个维度定位选题、设置议题,占领了报道的制高点,形成了舆论热点,引起国内外媒体的热议,比较有效地将海外舆论吸引到理解中共十重大战略的方向上来。

创新机制,发挥优势,释放潜力

此次我们会外报道组策划采写的十报告解读稿件取得良好效果,与报道机制的创新密切相关。新华社对外部借鉴十七大及全国两会报道经验,并根据党代会报道会期较短、政治性强、信息密集等特殊规律,形成“一个中心、两条战线”,即在大会报道领导小组的集中统一指挥下,会上和会外两个报道组协同作战,各展所长,充分释放报道潜力。事实证明,会外报道别有洞天。

法治发展报告篇8

一、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其主要模式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又译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不仅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例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而且明确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

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债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同时又保证经理层能以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目前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分为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这两种模式无论在内部治理结构还是外部治理机制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英美模式以股东主权加竞争性资本市场为特征,又称为“外部治理模式”或“市场控制模式”。

在英美国家,公司的资本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人寿保险、互助基金等),但他们持有特定一个公司的股票量很少,对经理人员影响力有限,这样保护股东权益的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机制安排相对较少。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股东通过股东大会以“一股一票”的方式选出董事组成董事会对公司进行治理,一般没有监事会,监管由非执行董事负责。

由于股权相对分散,个别股东通过股东大会“用手投票”进行治理存在严重的“搭便车”问题。董事会也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受到经理者操纵而被戏称为“橡皮图章”,内部治理结构的治理效率较低。在外部治理机制方面,英美模式主要通过经理市场、兼备市场来约束经理。另外,在英美国家,银行被禁止持有企业的股票,作为企业的主要债权人,银行对公司治理参与的主要方式是贷款契约的限制性条款和破产机制。

德日模式,以主银行制和法人相互持股为主要特征,又被称为“内部治理模式”或者“组织治理模式”。德日两国上市公司较少,资本市场也没有英美活跃,这些公司由银行直接融资得到的资本也较少,绝大多数公司的股权较为集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公司重要的资本来源,他们可以直接持有股票。而且德日在法律上对法人相互持股没有限制,因此,公司法人相互持股现象十分普遍。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德日模式都在股东大会之外设有监事会,并强调职工参与监督,在监事会中,职工代表可以占到1/3到1/2的席位。

在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德日两国公司治理对资本市场依赖相对较少,主要表现在德日的并购市场并不活跃,接管和破产相对较少,外部经理市场也不发达,大部分高级经理人员都是由内部人员提升上来。大股东会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如果企业的市场表现较差,大股东尤其是银行便会通过内部治理结构影响公司的经营甚至撤换经理以维护其利益。

目前,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也不是绝对的,例如现在英美国家也放松了银行持有公司股票的限制,强化了非执行董事的监控权。德日则加速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公司的交叉持股数量。两种模式正逐步取长补断,相互借鉴,体现了目前公司治理结构国际趋同的特点。

二、财务报告的作用以及财务报告的发展

财务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融合,决定了财务报告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二是契约执行,即受托责任。

决策的作用在于帮助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投资者与债权人)做出正确的投资和信贷决策。而契约的执行作用在于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作为业绩考核和业绩评价的依据,如决定管理层报酬、员工分红、股利和公益金分配,以及所得税额的核定等。

另外,财务报告的数据还可以决定公司是否应该破产,因为破产法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通用的企业契约。

财务报告的不同作用会导致财务报告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在决策作用中,由于投资和信贷等决策都有赖于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量,所以财务报告必须能够预测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量,所以财务报告必须能够预测未来的利润和现金流量,要求报告的信息尽可能全面,强调财务报告的“充分披露”原则。

1992年9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颁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报告财务业绩》中,增加了一张可以报告企业全部财务业绩的报表“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

1997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颁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FaS130)《报告全面收益》,也要求企业在收益表之外,还要有一张报告企业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的报表,即全面收益表。

而如果财务报告更多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那么情况就有所不同。股利、红利、所得税都通常只取决于一个数字,因此,财务报告特别重视最后净利润数字的确定,并不十分强调对未来的预测作用,不讲究利润成分的详细列示以及已确定未实现损益的报告。

三、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在英美公司治理模式中,由于股权分散,直接治理的外部效应很大,这使得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主要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报告来帮助自己做出决策,维护自身利益,于是其财务报告更多体现了决策有用观。

而契约执行的作用则体现得不是很明显,如在英美国家,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分离的;股利相对于利润也比较有弹性,股利不一定是利润的一定成数;经营人员的工资计算比较复杂,除了基本工资以外,还有认股权、股票期权、业绩股份等多种形式。

在德日公司治理模式中,最大的股东是法人(金融机构和实业公司等)。银行直接向董事会派出代表,可以很容易获得公司的内部信息,他们不必像外部投资者那样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报告,因此,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求往往得不到重视,所以在这些国家,财务报告的作用就更倾向于契约执行。于是在德日国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一致的。为了降低稽查费用,税法通常会尽量减少给公司管理层主观判断的空间,如计提坏帐准备、存货减值等一般都有严格的限制。

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都要求对这些帐项的处理给予判断的空间,财务报告才有决策价值,显然,这种模式下的财务报告不支持投资决策。

股利、管理层薪酬、职工红利等都取决于利润数字,每次的利润数额都是各方利益整合的结果,而利润的均饰导致了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大大降低,使得外部股东无法利用财务报告来进行公司治理和进行投资决策。

四、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财务报告改革的启示

虽然这两种公司治理结构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治理结构是尽善尽美的,但毕竟由于他们经历的市场经济、公司组建的时间比较长,对者监督、控制机制比较成熟,只是由于各国历史演进的轨迹不同,具有不同的监督、控制特点罢了。而我国目前股权结构还存在很多缺陷。

国有股本主体缺位、非流通股过多阻碍资本流动、政府机构行使股东权利与真正的所有者目标不同、董事会成员独立性不够以及证券市场不健全,使得委托人无法对人实施有效的监督。

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受到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和制约,而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两者是不能孤立看待的。在我国,财务报告的发展却与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相脱节,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自己的特点和缺陷,而财务报告却逐步向国际趋同(从这次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看来,主要是向英美国家学习)。这令人不免产生困惑,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结构不清晰的背景下,新的财务报告能够发挥多少作用呢?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财务报告并不是仅仅通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增加全面收益报告等可以达到的,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使之具备现代企业的特点,是防范会计舞弊、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完善财务报告的一条根本性出路。它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目前的突破点有下面几个方面。

1、进一步推进国有股权减持

对于一般性竞争市场,国有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改变目前许多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国家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为主,尤以国家股比重最大的不合理状况。笔者认为推动股权的进一步自由流动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改变独立董事的数量和权限,提高其质量

改变目前董事会中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董事会结构不合理导致权力失衡的状况并强化独立董事的作用。

3、学习德日模式,设立监事会

同时需并使监事会具有独立性和足够的监督权力、吸收职工代表到监事会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4、加强外部监督机制,改革审计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皆对会计舞弊行为做出了较为完整的规定。但如何使得法规更有可行性,如何加强执法力度,如何使执法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给舞弊者更大的威慑,都值得思考。

法治发展报告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省、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继续深入整治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努力营造文明诚信的药品广告市场环境。

(二)工作目标。坚持整顿与规范并举,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有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药品广告虚假违法宣传行为,坚决遏制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屡禁不止、屡罚屡犯的现象,确保整治工作适用法律有依据、监管措施有落实、综合治理有成效。

二、整治对象和查处重点

本次药品广告专项整治对象为各类媒介在屏边县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重点整治利用报刊、电视频道、广播、信息网站等媒体以及在药品零售网点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查处重点:

(一)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学者、医师、患者、公众人物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广告,尤其是社会公众人物以患者、专家身份,向老百姓推荐药品服务或者介绍药品服务优点、特点、性能、效果的广告。

(二)、超出审批的功能范围,对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或者含有不科学的表述功效的断言或保证的广告。主要是未经审批备案擅自广告、篡改审批备案内容广告、利用失效文号广告等行为;以及在广告中对产品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进行夸大宣传或做出承诺;广告中含有说明书以外的学术理论、观点等内容;广告中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几个疗程痊愈”等不科学的用语和表述功效的断言等内容。

(三)以新闻形式和健康专题节目(栏目)虚假违法药品广告。主要是以人物专访、专家访谈、纪实报道、专家咨询、科普宣传等形式的虚假违法广告。

(四)处方药在指定的专业医学、药学刊物以外的大众媒体广告。

(五)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治疗作用或者夸大功能。主要是在广告中把保健食品混同为药品宣传治疗作用,或者使用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进行宣传;超出核准的保健功能范围,任意夸大疗效。

(六)互联网上的各类违法药品广告。主要是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擅自药品广告;取得相关资质在互联网上未经审批的含有性生活、性暗示等低俗内容的违法“性药品”广告。

三、专项整治工作安排

本次药品广告集中专项整治时间为7个月。

(一)组织部署阶段(4月)

1、增强对违法广告的监管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执法水平;综合部署,切实落实各项整治目标任务,杜绝虚于监管、敷衍了事。

2、建立广告监管执法长效机制。要健全广告监测档案、监测信息等工作制度。构建违法广告预防机制,建立企业约谈告诫制度,定期对违法药品广告企业进行约谈告诫,增强企业对虚假违法广告危害性的认识,建立企业广告信用档案,促进企业诚信自律。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至9月)

1、开展广告定期监测工作。要建立广告监测主管有领导、监督有部门、监测有专人的工作机制,确定辖区内重点监测媒体,利用配备的摄像、录像等执法装备对重点电视频道广告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对重点报刊和重点广播进行定期监测和数据统计。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组织2次以上集中监测和检查,曝光查处一批典型违法(来源:文秘站)广告品种,扩大整治效果。

2、开展药店违法广告物清理。要结合日常监管,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广告的清理,及时监督各药品经营单位自行清理店内外的违法药品招贴、牍匾广告,同时对广告环节暴露出来的药品质量和药品流通问题,进行查处和规范。加大执行力度,监督药品零售企业落实州局暂停销售通知,确保行政强制措施执行到位。

3、集中打击一批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对监测中发现的一般违法广告,要及时对其广告主进行约谈告诫,责令广告主或相关媒体立即停止刊播,并更正启事,向药监部门作出整治承诺;对监测到的或外地移送的情节严重、屡查屡犯的违法广告,要及时移送同级工商部门处理,同时报州局市场科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4、加强对互联网药品信息的监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ip地址在本辖区内的网站的检查力度,对严重违法药品信息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对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或备案的违法网站,移送同级通信管理部门核实关闭;对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或备案的违法网站,依法认定并责令停业;对拒不改正的,报州局上报省局提请通信管理部门予以关闭。

5、将每月查处的违法广告填写《违法广告统计表》,于每月5日前上报州局市场科。

(三)总结上报阶段。(10月)

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梳理,提练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并将专项工作总结于10月20日前上报州局市场科。

四、专项整治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深刻认识开展药品广告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把整治违法药品广告作为年度工作的重大事项,纳入开展为期2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本辖区内违法药品广告的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强化联动,联合监管。要主动向县党委、县政府汇报药品广告专项整治工作,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报送广告监测和处理报告,力争将整治违法药品广告纳入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工作机制中;要加强与工商、电信、广播电视等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反馈处理机制,完善监测信息的通报、移送、查办工作程序,建立快速高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整治合力。

法治发展报告篇10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心得体会(一)

一次党代会开启一段新征程。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报告。省党代会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就和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指导和推动浙江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省党代会报告是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省人民智慧的结晶。报告起草工作从去年10月开始启动,在省委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省委主要领导亲自主持报告起草工作,先后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与起草组有关同志座谈,提出报告的主题、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5月8日和22日,省委常委会议先后两次专题讨论报告稿。5月上旬,报告(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市党委、省直属各单位党委(党组),书面征求各方意见。其间,省委召开了部分市、县(市、区)委书记,正省级老同志,省级派、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代表,专家学者,基层党员代表和部分省党代会代表等5个座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省政协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就省党代会重大决策进行政治协商。6月初,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浙江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报告。党代会期间,与会代表对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6月16日,大会一致通过车俊书记代表十三届省委所作的报告。

为更好地学习领会省党代会报告精神,报告起草组对报告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一、省党代会报告主题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主题是报告的灵魂。报告的主题是: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确定这个主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充分体现了省委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态度,充分体现了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的战略定力,充分体现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进程中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全面理解报告主题,必须牢牢把握“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这个核心要义。

“八八战略”是在浙江工作时留下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亲自为浙江设计的发展路线图。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重大决策部署,简称为“八八战略”。一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三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五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六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七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八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八八战略”是时任省委书记同志带领省委一班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浙江的具体省情相结合,科学把握时代背景、立足现实基础,提出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成果。经过这些年历届省委的接续奋斗,“八八战略”在浙江大地已经落地生根、结出累累硕果。实践充分表明,“八八战略”根植实践、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引领实践,是指引省域发展治理的科学理论。

“八八战略”管方向、管长远、管全局,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彰显其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力量。2017年4月27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后的第二天,新任省委书记车俊同志就到安吉余村调研,重温当年在考察余村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主题,也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主题。5月4日,在与全省市级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车俊书记强调,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是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浙江各级各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品质。

“八八战略”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精神要旨上是契合的、内在逻辑上是相通的、具体要求上是一贯的。在浙江,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一以贯之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探索创新“八八战略”的实践载体。报告主题开宗明义地提出“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就是要宣示把“八八战略”作为浙江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表明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鲜明政治态度和坚定政治决心。

二、报告总结提炼五个方面体会主要基于哪些考虑?

车俊书记指出,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报告在全面总结过去工作和成就的基础上,高度提炼了五个方面体会,即“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唱响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这“五个必须坚持”的体会,既是过去五年浙江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需要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并丰富发展。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过去几年,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决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因此,报告把“必须坚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作为首要经验,提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中央有要求、浙江见行动。

“八八战略”是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是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这些年,我们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相继作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六大短板”、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等决定和部署,扎实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各方面工作取得重大成就。这些年浙江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归根到底靠的是持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浙江未来发展要再上新台阶,仍然必须坚持“八八战略”的指引。因此,报告把“必须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作为一条重要经验,提出要坚定不移续写好“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不断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些年,无论是加快转型升级还是办好民生实事,无论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还是“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之所以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这一切工作真正做到了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根本目的。因此,报告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一条重要经验,提出要把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是我省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浙江工作时大力倡导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将红船精神的内涵高度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十余年来,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改革开放、创业创新,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G20杭州峰会期间,又对我省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的要求。因此,报告把“必须坚持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唱响创新和实干的最强音”作为一条重要经验,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保持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干出勇立潮头的新气势,干出改革发展的新境界。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真正做到政治上过硬、本领上过硬、作风上过硬,才能更好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历届省委牢牢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抓党建抓得深抓得实,抓出了好队伍好风气,进而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各司其职,各方面各尽其责,公众广泛参与”的局面,这是浙江能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关键因素。因此,报告把“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氛围”作为一条重要经验,提出要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汇聚起战胜一切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磅礴伟力。

三、为什么提出“两个高水平”的奋斗目标?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高水平”,符合中央要求,切合浙江实际,回应群众期盼,为浙江发展指明了奋进方向、标注了目标高度,是省委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实现“两个高水平”,是贯彻落实对浙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职责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浙江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和改革开放前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明确要求我们“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这为确定我省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在报告起草过程中,车俊书记与起草组有关同志一起重温了对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2017年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提出了“两个高水平”的目标要求。“两个高水平”是落实“更进一步、更快一步”要求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浙江与全国历史进程同步、发展水平更高。实现“两个高水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必须要有的高标追求。

实现“两个高水平”,是把握历史方位、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担当作为。报告对世情、国情、省情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大变革、大逻辑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我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创新面临难得的历史契机,但是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报告作出了“今后五年是我省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的基本判断,强调“越是在这样的时期,越要谦虚谨慎,越要奋发有为,越要创新实干”。实现“两个高水平”,就是要求我们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把握机遇、趁势而上,在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干出气势、创出业绩,在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把定方向、稳中求进,努力把浙江的事情办得更好,真正做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实现“两个高水平”,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今美于昨,明日复胜于今”,这是人类需求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居全国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较高,发展均衡性和协调性较好,民富、景美、均衡逐渐成为浙江的鲜明标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人民对未来有着更加美好的憧憬和更高水平的期待,人们普遍期望收入水平更高、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公共服务更优质、生态环境更优美、生活环境更安全。实现“两个高水平”,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四、“六个浙江”的提法有哪些继承和创新?

围绕实现“两个高水平”,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六个浙江”的具体目标,即在提升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富强浙江;在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法治浙江;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平安浙江;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清廉浙江。这“六个浙江”,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相对应,是“两个高水平”在各领域的具体展开,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对浙江发展目标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富强浙江、文化浙江、清廉浙江是第一次概括提出。提出富强浙江,继承和发展了富民强省的一贯追求,体现了既富又强的更高目标。浙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已分别连续16年和32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富”的方面已经有较好的基础。要在继续做好“富”的文章的同时,突出做好“强”的文章。现在已经到了可以提也应该提富强浙江的时候了。“富”,主要体现为居民、企业、财政三大收入保持较高水平、持续较快增长,最核心的是人民群众生活富裕。以2017年为基期,按照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5%和7.8%测算,到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超过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3.5万元。“强”,主要指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强、民营经济实力和活力强、城乡区域协调性强,集中体现为综合实力强。2017年浙江生产总值占全国的6.2%,连续20年居全国第4位,经济总量与居全球第18位的土耳其相当;人均生产总值达1257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确定的收入分组标准,浙江已基本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按照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7%和6%以上测算,到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2万元。

提出文化浙江,主要是考虑在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接力建设的基础上,谋划新的目标载体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浙江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的具体目标要求:一是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三是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提出清廉浙江,既是对浙江政治生态山清水秀的基本判断,又表明了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意志。建设清廉浙江,就是要把“清”和“廉”的要求贯穿各领域各环节各行业,形成党员模范带头、干部清正廉洁、社会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既要干部廉洁,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更要政治清明,建设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还要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使以清为美、以廉为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和美丽浙江的提法带有延续性。法治浙江是在浙江工作时带领十一届省委于2006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浙江推进政治建设的总抓手,是法治中国建设在浙江的先行实践,报告从民主和法治建设两个方面对今后五年法治浙江建设的目标进行了阐述。平安浙江是在浙江工作时带领十一届省委于2004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3年来,历届省委把平安浙江作为推进社会建设的总抓手,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和发展,推动形成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先行样本。报告着眼“大平安”,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提出了具体目标,体现了保平安和保民生的有机统一。美丽浙江是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以贯之实施生态省建设方略的深化实践,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省域探索。报告坚持把美丽浙江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实现全省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的目标,展现了省委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定力。

五、如何把握“四个强省”的工作导向?

报告提出,要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在工作导向上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这“四个强省”事关浙江全局和长远,就像牵引浙江未来发展的“四台发动机”,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塑造浙江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报告起草期间,车俊书记多次强调要对照“八八战略”,发挥优势、补齐短板,谋划具有牵动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实践中,要把“四个强省”放到突出位置谋划好、实施好。

“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是对“八八战略”蕴含的优势论的充分运用,是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探索创新“八八战略”的实践载体。“八八战略”优势论的核心要义是强化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四个强省”中,有的是浙江的传统优势,如改革、开放,需要在新时期进一步强化;有的是浙江的短板,如创新、人才,需要切实加以补齐。提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就是要紧紧抓住浙江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在体制机制、发展动能、国际竞争、战略资源等方面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强省的指向都是全方位、全领域的。改革强省,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改革。创新强省,着眼于全面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开放强省,着眼于全方位开放,包括城市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强省,着眼于全领域人才,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

“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是增强浙江未来发展动力的核心载体,每个强省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举措。推进改革强省,就是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擦亮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推进开放强省,就是要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推进创新强省,就是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加快实现发展动能转换。推进人才强省,就是要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关键环节,进一步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的生动局面。围绕“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报告提出了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举措的要求,概括起来是8个“最”,即谋划实施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举措,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谋划实施一批最体现浙江资源禀赋、最契合国家战略使命的重大开放举措,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

六、报告提出“7+1”任务是基于什么考虑?为什么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单独的一部分?

2017年到我省考察时提出“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涉及经济、改革、城乡、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八个方面,是耳提面命浙江的工作任务书,是“八八战略”的创新和深化。在报告起草过程中,车俊书记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对浙江提出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确保这“八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到实处。报告第三部分“七个着力”和第四部分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7+1”八项任务,与提出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一对应,是抓好这“八个方面重点任务”的具体行动。其中,既有许多这些年一以贯之的工作举措,也有不少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提出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报告之所以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单独的一部分,主要是考虑到党代会报告是政治报告,既是开创伟大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也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应当对党的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在报告中要有足够的分量。因此,报告把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也作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单列一部分浓墨重彩地加以阐述。

七、如何辩证把握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报告强调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做出新作为,必须把转型升级牢牢抓在手上,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要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更要抓,切不可有丝毫松懈。总的思路就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坚持有“破”有“立”、倒逼引领并举。不破不立,“破”为“立”打开通道、开辟新路,“立”为“破”巩固成果、接续动能。为此,报告对“破”和“立”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破”的方面主要是坚决打破拖累转型升级的“坛坛罐罐”,“立”的方面主要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的举措包括深入实施“三改一拆”,高标准推进“五水共治”,扎实做好企业减负降本工作,大力推进科创大平台建设,加快建成“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打造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圈等。

二是坚持供需结合、协同发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为此,报告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明确提出要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要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报告强调要做大做强万亿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引领未来的重量级产业等重大举措。

八、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报告强调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最大限度释放改革开放红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总的思路就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自身改革的再推进再深化,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范权力运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最多跑一次”是指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理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等事项,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时能够“最多跑一次”办结。这项改革已经成为浙江改革的金字招牌,企业普遍叫好,群众纷纷点赞。为此,报告强调要以“最多跑一次”的实际成效,加快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政务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

“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世界的机遇、中国的机遇,也是浙江的机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束以后,省委立即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通过深入学习关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战略交汇、天下浙商、第一大港、货畅四海、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体制先发、文化底蕴等优势,并提出要重点打造国际港航物流枢纽、贸易枢纽、产能合作枢纽、新金融服务枢纽和人文科教交流枢纽等五大枢纽。报告采用了省委专题学习会的这一重要成果,对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九、在实现城乡发展更协调、更美丽上有哪些新的思路和载体?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浙江的鲜明优势和特色,这个优势只能扩大不能缩小,这个特色只能彰显不能减弱。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切实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是大力提升四大都市区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坚持做强市域经济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并重,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围绕统筹区域发展,重点是“三个行动一个工程”,即实施“5211”海洋强省行动,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实施“1210”交通强省行动,着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其中,山海协作工程是在浙江工作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经过这些年一以贯之地实施,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此,省委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山海并利的优势,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赋予山海协作新的内涵要求,着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以此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大湾区”是首次提出,这是我省全面落实“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谋划打造的开放发展大平台,将成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下大气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是这些年省委一以贯之的重大工作举措,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为此,报告强调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大力开展“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总的思路就是要环境整治与美丽建设并重,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走“两山”之路,基础在“治”,要全方位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主要载体是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走“两山”之路,重点在“建”,要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主要抓手是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大花园”是首次提出,这是我省深入践行“两山”“两鸟”理论,谋划建设的绿色发展大平台,空间形态是“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主要方向是绿色生产、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目标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有哪些任务和举措?

报告坚持和发展十多年来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建设一以贯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明确了今后五年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任务和举措,强调在丰富内容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民主法治建设,重点是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积极用好统一战线法宝画出最大同心圆。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要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为此,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大众创业促充分就业,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下最大气力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其中,有许多新的具体举措和要求,比如实施低收入农户、低收入产业工人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和大健康战略,全面高水平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除险安居”行动,等等。

十一、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从哪些层面着力?

文化软实力是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层动力。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奋斗目标,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又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报告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树立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个层面对文化浙江建设作了部署。

意识形态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重大政治方向问题,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重点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统筹好建设和管理、内宣和外宣、网上和网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报告围绕树立全社会高度的文化自信,从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等维度,提出要持续开展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

让全省人民享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是积极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报告还首次提出要谋划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十二、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调了哪些任务和要求?

实现“两个高水平”,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切实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报告围绕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体部署了六项任务,即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规治党、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驰而不息改作风正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维护党的团结统一,首先就要维护核心、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这些年我省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都是亲自关怀关心的结果。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加强理论武装摆在首要位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规范行为。报告特别强调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严格执行党内法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途径。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决执行各项党内法规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切实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是党的总章程、总规矩,报告特别强调要严格遵守。

明确提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报告围绕落实好干部标准、打造浙江铁军,对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动真格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从严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基层干部等提出了具体任务和举措。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要全省20万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全省386万名党员都成为党的旗帜,那我们党在浙江就拥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群众基础。报告强调要贯彻“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深化“整乡推进、整县提升”,高标准落实农村基层党建“浙江二十条”,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报告强调要巩固和拓展作风建设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坚决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风化俗成,大力推进党员干部家庭、家风、家规建设,推动干部士气、党内正气、社会风气进一步提升。

坚决反对腐败,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是我们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报告强调“两个决不”,就是要坚持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零容忍态度决不改变,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反腐倡廉,领导干部是关键。报告还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发挥好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解读心得体会(二)

“平安浙江”是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3年来,历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群众普遍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平安浙江”是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3年来,历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群众普遍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安全的生活环境。财富分配更加均衡,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平均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以内。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更趋公平,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涉及公共安全的城乡危房、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基本消除。省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我们不断擢升地方经验,努力建设成为平安中国的浙江示范区。

公平正义 价值引领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公平正义是平安浙江建设的价值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平安浙江”建设的基本价值。“平安浙江”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构和谐社会、维护公共秩序、促进公平正义,让政府承担起捍卫社会公平、调整利益格局、协调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等职责,将利益分化和阶层分化导入公正、有序、规范的轨道。

浙江坚持执法司法为民,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已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律顾问等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浙江高度重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相统一,重视社会政策在改善居民生活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大社保体系”,均衡公共教育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实现社会公正;浙江强化政府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努力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分化和失衡问题,让各个阶层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繁荣与发展的成果。

需求导向 民意为先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在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平安浙江”建设坚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应对发展中的不足、问题与风险,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浙江从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出发,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把平安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把群众工作贯穿于平安建设的各个环节,倾听民声、感知民意、体会民情,化解民忧、保障民安、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率、认同度和参与度,把话语权、评判权、决定权交给群众;浙江牢记嘱托,突出需求导向、满意导向,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3年位居全国前列,2017年达到96.43%;浙江着力构建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难有所助,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平安浙江”建设注重尊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注重约束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行使;注重在增进政府行为公共性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私人利益;注重强化有效沟通、有效调解,防患于未然,社会和谐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日益增加。

多元参与 社会协同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平安浙江”建设充分发挥多种优势,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多种机制,努力释放社会活力、拓展社会发展空间、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以实现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浙江注重发挥多元社会主体的有序参与,形成社会治理的协同效应,既坚持法治规则的底线作用、裁判作用,又允许发挥市场规则和社会规则的自我调节作用;既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改变社会原子化状态,加强社会整合程度,提升社会动员能力,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又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话与合作,避免社会组织与国家机关的对立,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双赢。

深化平安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浙江创新基层综治工作,积累了“综治进民企、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做法经验;浙江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特色明显的组织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平安浙江”建设离不开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离不开“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化组织格局,离不开稳定的领导干部队伍以及他们“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德法并举 制度保障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厉行社会主义法治。“平安浙江”建设始终坚持“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除矛盾、以调解平衡利益、以法治定分止争”的治理思路,多途径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形成了懂法、用法、守法的风气。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源自于嘉兴桐乡的基层探索,其中,村规民约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我省组织推动全省28000多个行政村、3300多个社区全面开展制订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工作,完成率达100%,有效建立了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的基层治理机制。

浙江努力推进治安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法治化。在护航G20杭州峰会期间,我省把推行和落实“实名制”作为屏蔽风险、消除隐患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寄递、瓶装燃气销售、手机、出租房、农家乐(民宿)、长途客运购票等6大重点行业和领域“实名制”落地落细,消除了一大批公共安全隐患;浙江坚持依法管网、打造“绿色网络”,《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是国内首个省级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对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规划与建设、管理与应用、安全与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规范,为“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考评有则 督查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