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1:30

劳动实践方案篇1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省委、市委、区委领导下,我们两局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推动思想、理论和制度建设创新,解决了一批影响和制约两局发展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了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巨大指导作用。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在我们两局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真正把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应对危机、促进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尤显迫切。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上来,坚持实践第一、质量第一、群众满意第一,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推动我们两局的工作上新台阶打下良好基础。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突出实践性要求这个根本,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牢牢抓住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这个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找准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两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两局各项工作中去。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是:坚持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八个必须、八个解放出来”的思想共识,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对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再认识,形成新共识;突出实践特色,重实际、讲效果、抓落实,紧密联系工作和思想实际,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取得更大成效;贯彻群众路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注重因地制宜,要区别不同部门,区别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不同层面,不断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和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重在贯彻科学发展新理念,探索科学发展新模式,作出科学发展新谋划,落实科学发展新举措,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努力取得思想成果、实践成果、惠民成果,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重点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好劳动就业培训工作。

进一步认清国际金融危机对本地区就业形势的影响,深刻认识在当前形势下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应对危机的治本之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劳动就业培训工作。在劳动就业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劳动者比较充分的就业保障能力。通过用足用好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做好就业电子信息平台的延伸工作、完善招聘会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加大对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荐就业的力度等方式,力争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实现2009年全年新增岗位20000个,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400人,接收本省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0人,帮扶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0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00人),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有1人及以上就业,且实现“动态归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的目标。在劳动培训方面,要全面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通过抓好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全面推进“双转移”工作、加强区劳动培训中心的实训设施建设、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指导等工作,实现2009年本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200人,本省外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80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500人,下岗失业人员培训300人的工作目标。

(二)关注民生建设,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把改善民生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原则,进一步健全和提升我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的社会保险体系,努力完善“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全面推进和完善城镇职工门诊和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重点做好贯彻落实佛府办〔2009〕16号文精神,对居民住院和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修改完善及相关部署工作;完善居民门诊参保人选择承办医疗机构的方式;将上年度部分特定门诊所需的药品纳入居民门诊药品目录,进一步丰富居民门诊的药品目录。二是抓好我区大学生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参加居民住院和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工作,使在校学生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三是继续加大推进全征土地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的力度,做好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补贴制度的宣传、实施工作。四是研究探索农村居民以灵活就业身份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争取将广大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五是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做好我区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的审批工作,扶持企业发展,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三)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加大力度继续研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使更多的群众能够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维护社会稳定。一是继续做好散队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待遇发放等各项工作。二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资金,组织相关业务股室切实做好涉及的549名原迳口华侨经济区的职工人员身份的公示、登记、参保等工作,解决迳口华侨经济区部分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三是认真开展早期离开县以上集体企业人员的工龄确认和养老保险费补缴手续,通过一次性补缴的办法来妥善解决早期离开县以上集体企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

(四)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平安和谐劳动关系。

深入开展平安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活动,认真做好执法维权、仲裁调解和群众等工作,特别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重点解决因经济困难而引发的劳资纠纷问题、恶意欠薪问题,积极化解劳资矛盾纠纷,防止经济问题引发大规模和影响恶劣的政治事件。尤其是要解决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大量企业关停所带来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执法维权问题。一是要做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劳动法规的宣传工作,努力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提高企业职工依法维权的意识。二是加大对企业劳动合同的鉴证工作,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三是坚持防范与调处两手抓,将劳动合同签订和解除、工资支付、工作时间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执法重点,广泛深入开展日常巡视检查和各项专项检查行动,加大对用人单位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建立劳动争议预防、调解与仲裁衔接机制,努力将企业调解委员会、基层人民调解组织、镇级劳动保障机构等单位部门在劳动争议调处方面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力争将更多的劳动纠纷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五是进一步加强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六是加大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的工作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五)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打造务实清廉高效服务型机关。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认真解决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建设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机关作风,克服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工作敷衍塞责等问题;要提高工作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提高机关效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耗费;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优化服务素质,提高服务效率;要继续健全机关作风投诉、受理、督查、处理等制度,在坚持做好政务公开,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行政投诉电子监察系统的作用,将两局打造成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共分三个阶段、六个环节推进开展。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时间从2009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安排45天左右)

这一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主要任务是根据省委、市委、区委关于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开展“三学习三调研三落实”活动:深入学习中央、省委、区委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开展破解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调研,推动省委“三促进一保持”和市委“两转型一再造”重大部署的落实;深入学习《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行动纲要》等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重大工作规划部署,开展影响长远发展的机制体制调研,推动学习实践活动和两局各项中心工作的落实;深入学习区内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做法、新经验调研,推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要求的落实。这一阶段要做好以下环节的工作:

(一)深入学习。针对本单位和个人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的薄弱环节,选择最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最切合实际的方式进行“补课深化”式的学习。要做到“三个围绕”:围绕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深刻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围绕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的重大工作规划部署,深刻领悟科学发展对本单位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围绕区内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找准本单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差距。要利用好“四个学习平台”:小组讨论学习平台,专家集中辅导学习平台、公共宣传学习平台和实践体验学习平台。通过辅导式、算帐式、提问式、交流式,体验式等形式,把集中学习和自学结合起来,找准问题和差距。

(二)调研落实。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实践科学发展旱重点行动纲要》和推进“三促进一保持”的要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影响工作落实的主要症结,提出改进意见和思路。要带着“七个问题”:我局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差距在哪里?我局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差距在哪里?我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充分就业的出路在哪里?我局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与我区建设平安和谐*要求的差距在哪里?我局继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机制创新点在哪里?影响和制约我局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哪些?我局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在哪里?深入到镇(街道、经济区)、村(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党员干部要带着实践的需要、带着抓落实的责任,深入基层,切实解决工作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鼓励参与“我为*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意见征集活动,积极发动两局全体人员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时间从2009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安排45天左右)

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从思想层面转入实践层面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是找准突出问题、完善发展思路,着力做到“四查四问四明确”:查一查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问一问着眼未来发展工作上需要作出的重大转变是什么,切实找准和明确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查一查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问一问化危为机、化压为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哪里,切实找准和明确防范的主要举措;查一查机制体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问一问长期发挥作用的核心机制体制是否适应新的形势以及需不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切实找准和明确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查一查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问一问群众最不满意和社会舆论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及其根源是什么,切实找准和明确转变党员干部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改进措施。这一阶段要做好以下环节的工作:

(一)精心组织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与2009年年度民主生活会合并召开,主题是“切实转变作风,推动科学发展”。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前,要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印发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领导干部要带头提出合理化建议,群众意见和建议要如实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本人反馈,努力形成敢于积极发言的良好氛围。要把好“三个关口”:发言材料质量关、批评与自我批评关、制定整改措施关;要走出“三个误区”:只看表象、不看实质,只说成绩、不说过失,只存偏见、不够客观;要做到“三个敢”:敢说真话、敢提意见、敢动真格;要把握好“三个不”:团结不“团拜”、中肯不“中伤”、争论不“争吵”。要确保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坚持做到“四不上会”:谈心谈得不透的不上会、发言材料准备不好的不上会、整改措施不实的不上会,努力方向不明的不上会。要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自身差距和不足,提高认识。

(二)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充分运用学习调研、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要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对本地本单位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充分反映广大党员干部在“三促进一保持”上形成的共识,明确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要注重深入,敢于做到“八个触及”:触及发展的短板、触及体制的软肋、触及作风的症结、触及服务的冰点、触及和谐的路障、触及民生的痛处、触及社会的焦点、触及矛盾的关键。要严把质量关,做到“四不通过”:征求意见范围不广的不通过、查找突出问题不准的不通过、科学发展思路不清的不通过、科学发展举措不实的不通过。分析检查报告经区委指导检查组审核后,要认真组织党员、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完善后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时间从2009年6月中旬至8月上旬,安排55天左右)

这一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按照重在创新机制体制,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开展“共克时艰党旗红,凝心聚力谋发展”主题实践活动。立足本单位工作实际,努力推行“四个争先行动、四个优先处理”活动:“三促进一保持”争先行动,化危为机的事项优先处理;解决突出问题争先行动,影响重大的问题优先处理;转变作风争先行动,反映强烈的意见优先处理;推动工作落实争先行动,关涉长远的工程优先处理。这一阶段要做好以下环节的工作:

(一)认真制定落实整改方案。要把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化、责任化,形成“四明确一承诺”的整改方案,即: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整改落实责任,并对整改落实作出公开承诺。要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列出哪些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哪些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可以解决的,哪些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

(二)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要创新方法,采取向社会公示、现场办公、限时办结等方法,推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要做到“五个必须公布”:整改目标必须公布、任务分解必须公布、承担整改任务的领导、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必须公布、整改措施和落实时限必须公布、接受投诉的部门和监督电话必须公布。要分析对待,分类解决突出问题:对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要通过现场办公等方式马上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受客观条件制约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登记备案,作出承诺;对涉及多部门、跨地区的问题,要采取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办法积极解决。要抓住关键,以健全完善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为重点,着重解决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要把解决问题和创新机制体制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促进工作落实的机制体制。

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广大党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部门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确保取得实效。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局党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学习实践活动,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职责,亲自作动员部署,切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要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督促检查,认真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提出建议。

(二)要注重务实创新,丰富活动内容。既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确定的方法步骤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又要联系本单位的实际,支持和鼓励党员干部创新活动裁体,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防止铺张浪费,不搞文山会海,杜绝形式主义。

(三)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开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栏、派发《简报》、《专报》等学习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两局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舆论氛围。

劳动实践方案篇2

关键词:档案管理;规律探索

溯其源得其质,得其质而求其律。人们揭示档案本源的目的,是为了得道(获得档案管理规律),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实现人与档案的和谐存在与和谐发展。

1 档案管理之道的客观存在性及得道的必然性

道为何意?“道为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的根源性在于混沌,在浩渺的时空中,按人的模式去凿破天然,以分析去破毁混融而达梦幻思维。”道于千古长河处,浩瀚宇宙中,“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档案源远流长,档案管理之道博大精深,“指向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自由境界。”道蕴藏于档案管理活动之中,与乙太(本文亦称“以太”,下同)档案自始至终地存在于宇宙空间。任何档案管理形态,不论是可见的实体档案管理形态,还是虚拟的电子档案管理形态,以及生物档案“人档一体化”的管理形态,都表现为档案管理之道的自然延伸与变化过程。档案的物质形态的变化,既是宇宙天体运动的结果,也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期间物质与精神实践的产物。它们都是档案本质的变化,是循着一定规律产生的这些变化。人们从事具体的档案管理活动,由于受到实践范围、管理经验的局限和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人们观察档案管理活动的视野与深度的限制,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主观想象力的薄弱,造成了档案管理得道的困难。但是,人们在知识产品生产与再生产(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将档案资源转化为知识产品)过程中,终究要获得和必然获得档案管理规律性的认识,在享受档案自然属性真美的同时,领悟档案管理之道的“本真”。

2 档案管理如何得道

2.1 档案管理者主体的限制性及其影响。档案管理者自我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四种人生境界:“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档案管理者欲求境界,“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别无他求。”档案管理者的劳动动机是为了养家糊口,是被动的甚至是为他方所强迫的,这种状态下的档案劳动无任何人生意义和价值。人为物所役。为了生存必须参加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其人身行动受到多方面、多维度限制,成为不自由的劳动者。“自由是对限制的摆脱”,处于求知境界的档案劳动者,“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认知作为客体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档案管理者把自己作为档案管理的主体,力求从档案管理客体中获得自由,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上的努力,可以在从对档案管理活动的研究中获得一定的自由度,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但是,处于求知境界的档案管理者,由于处在主客观相互对立状态,人们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戴着有色眼镜观察档案管理,其对档案管理规律认识的局限与浅薄是显而易见的。一旦档案管理者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达到了道德境界,将档案管理者的“自我”从某种社会劳动群体中的“我们”中独立出来,不仅从实体档案管理实际操作上,而且,从档案管理观念上一同达到“充分的自主阶段”,“真正具有个性、自主体的自我,才有了精神上的自由”,亦即

档案管理者与档案是档案劳动缺一不可的两个要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档案管理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作为档案管理者的人,“既是能动的主体,又是受动的客体,而且是主客关系的统一。”实现档案管理主客体统一的最大意义,在于实现“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信息、能量、物质交换关系。”这是档案管理者在从事档案劳动时进入审美境界的主要标志。人与档案,物质与精神和谐相处,并在和谐相处中相互转化,成为混沌,是档案管理者“真人得道”,将档案管理规律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实现了档案管理主客体的统一。

2.3 获得档案管理之道。人类社会中的档案管理和档案意识是从原始社会开始产生的,当时的生产资料为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平均分配,社会劳动分工非常简单,人们在集体劳动中结成平等互助合作关系。人们的社会交往依靠语言、手势并辅以简单符号,档案从小们心中产生并通过心理交流活动存储在人的大脑中,通过遗传基因功能,将人档一体化的档案信息(即生物档案)代代相传,不断优化,从社会意识形态瓦解着原始社会。随着文字的产生,阶级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龟甲档案、金文档案、石刻档案、竹简档案和锦帛档案等实体档案,一直进化到今天最普遍的纸质档案,可以统称为“实体档案宏观管理时期”。实体档案管理是由于社会复杂分工的结果,由社会分离出少数人专门从事档案管理,档案管理由此成为社会中的一项专业劳动。进入21世纪,以电子档案网络虚拟管理为特征的微观档案劳动,将逐渐取代宏观的实体档案管理。这是档案管理向着“用心”管理形态的回归。档案劳动回归社会之后,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普遍的社会活动(包括劳动、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由人类社会劳动中产生的档案信息即时记录在乙太档案信息互联网之上,地球上每一角落的人都可以全天候地利用乙太档案。高级的乙太档案信息网络天地互联、星际间已知各文明星球的乙太档案时空交流,拥有大量生物档案信息的人脑只是乙太档案信息网中的微小分子,地球人类档案与宇宙中的乙太档案混为一体,到达宇空乙太档案存在阶段。由此上溯到文字产生的奴隶社会,数千年的“档案管理”只是在劳动分工造成的人档分离后,由人的主观意识赋予档案劳动这一社会活动的概念,它只能适应于实体档案存在的历史阶段。人与档案,亦即维系着“档案管理”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关系,是被动的无规律的非自觉的人与档案互存状态,这只是社会档案劳动中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才存在的特殊性。而人与档案和谐存在和谐发展的协调共融关系,才能真正反映人与档案本质以及二者相互存在相互融合与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本文所讲的档案管理得道,是寻求人与档案本质联系的一系列努力,当人们真正普遍认识到了档案管理规律之后,专业档案管理活动即从社会劳动中消失,而开始了人类与生物档案(初级的)协调关系。经过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即地球上人类大同之后,地球人类与宇宙星际其他文明的交流日益频繁,由此进入大乙太档案时期。星际智能集团(地球上的智能集团自称为“人类”)与乙太档案和谐共存互动发展,自此混沌为历史的永恒。

3 档案管理得道的意义

3.1 领悟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特点。笔者关于档案管理形态“由虚拟而至无限”的表述,以及用“档案劳动精神实践”代替“档案管理精神实践”,是为了深刻表达“档案管理得道”的必然性。马克思在1845年《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批判旧哲学时强调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观点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实践将越来越多地由主体来引导”,冲破档案劳动实践中物质与精神的限制,在无限的档案精神实践的时空中,实现对现存档案管理形态的革命性改造。

由传统档案管理脑体并用发展到“脑力劳动、体力休闲”阶段,是社会中的档案劳动本质演变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实体档案管理中体力劳动比例的逐渐下降,脑力劳动比例的逐渐提升,是以电子档案计算机网络管理为转折点的,而档案劳动精神实践,则是以基本上的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等到生物档案阶段,则出现“脑力劳动、体力休闲”状态,人们用心管理档案,档案管理成为基本的精神实践,档案脑力劳动者仅仅把体力活动当做锻炼身体、休息大脑的功能了。人与档案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成为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高级阶段。那时,反映在人们大脑中的人与档案间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毫无约束人的作用,只是调节人与档案主客体,理顺新的相互关系的某种方式。笔者自此需要提及的是:人档一体的档案哲学观点,“并不是要泯灭物质和精神的区别,也不是要取消二者之间的界限,而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即都是客观存在,二者之间(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可以进行信息、能量、物质的交换。”档案劳动精神实践涉及三个大的方面:全部的物质世界、人类(包括档案劳动者自身)的精神世界以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转变关系。从狭隘的意义上讲,作为物质的档案,与参与物质档案劳动的人的意识,反映了物质与精神的两个本质不同的方面。但是,物质的档案首先是社会产品,是人们劳动的产物,是经由人类思维(即精神实践的作用)才能成为档案(实质上是精神变物质),即知识产品生产的初级形态;而人们在档案产生、存储和转换关系中的精神实践活动,是人的大脑细胞的生物物质运动的结果(实质上是物质变精神);而人们应用档案于社会实践中的活动,是将物质档案再次转换为精神成果的人类智慧,并通过智力再次生产出档案来,是基本上的智能转化为知识能,是知识产品再生产的主要形态。档案在人类社会劳动(自然包括档案劳动)中的物质与精神的反复转换,以及在这种转换中形成的复杂关系,是人们无法通过肉眼发现的,也是难以具体感觉到的。哲学家们以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做出的物质精神及二者相互转化的抽象表述,利用现有科技手段无法加以演绎说明,无法通过宏观可见的物质实践方式检验。而这种不可见的全靠思维运作的精神实践产品,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玄学”、“空幻”甚至是谬误。笔者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出的抽象的物质档案与同样抽象的人的精神实践,以及实践中的二者转化关系,也无法通过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宏观实践来检验,但是,正如许多理想与科幻那样,是对档案管理未来及其发展趋向的洞察,非此,难以探索和发现档案管理规律。

3.2 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时空效应。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真人得道”,对于古人是幻想,在今天是理想,在明天则是档案管理“普遍的思维(即精神实践,笔者注)活动”。以形式逻辑为指导的实体档案管理特征明显的体力劳动(当然,也包括一定程度的脑力劳动),以辩证逻辑为指导的电子档案虚拟管理特征明显的脑力劳动,再发展到宇空逻辑指导的“混合与调理”人档合一的特征明显的心理劳动,不仅是档案劳动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意义,是在于档案管理者视野的逐渐扩大,档案劳动者认识档案及其管理规律“洞穿力”的逐渐深刻与增强,档案管理由自在形态不断向着自为形态转变,演绎了人们探索档案管理规律——自觉运用档案管理规律——人与档案管理规律融为一体的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由盛唐时期的“飞天”遐想到今天的宇宙飞船,人们飞天梦想成真。但是,随着航天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维空域将在不知不觉间由地球扩大至宇宙太空,人们将身不由己地将自己融合于太空文明之中。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时空效应正是由此(推论)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档案管理者用时空逻辑分析处理问题,广泛参与时空中的档案劳动精神实践,“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会在一个多么广阔的空间放飞思想,会在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里神游,档案管理规律与我们的思想行动融为一体,我们突发奇思,在浩渺的宇宙中自由飞翔。

3.3 科学预见是档案劳动精神实践的特征。以封闭孤寂清冷著称的档案管理活动,真的需要开放活跃与热烈了。我们的思想要开放,敢想敢说敢干,勇于创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我们要去除身心世俗的沉重与清规戒律的束缚,在清冷孤寂中放飞理想,在无限的遐想中幻梦,在梦幻中飞翔,在对生命的超越中展示出自然人的质朴愉悦和纯真。人与档案和谐存在和谐发展不单单是兰台人的理想,又是社会化的全员档案劳动为基础的物质(档案,下同)与精神(档案劳动者心理,下同)、精神与物质相互转化这一客观规律性的演示。不管这个理想还有多么遥远的实现过程,但是,与该理想相联系的档案管理客观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人们终究会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步入这种意境。档案管理者一旦超越了自己,必然浮想联翩,憧憬未来。世上本无天生的天才,科学预见也不光是学者的专利。实践出真知,清纯至理想,思想见真理。天道酬勤,诚有神助。我们身心于档案劳动精神实践中,眼界必然开阔,思维必然活跃,自由地在太空翱翔,在心游中求真悟道,实现档案管理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参考文献:

[1]韩非子.解老.

[2][4][5]徐克谦.庄子哲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38,47,149

[3]杨义.庄子还原[j].文学评论,2009(2).

[6][7][8][9][12][13]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n].光明、日报,2009-12-31.

[10][11]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j].哲学研究,2009(7).

[14]姜丕之.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35.

劳动实践方案篇3

关键词: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技工学校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抽象的法律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运用该方法对案例进行解剖,能够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更加简单,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力的重要形式,改变了传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轻实践重理论现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劳动法案例教学能将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双向的交流,促进知识的有效反馈。

二、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学素材。当前,我国的劳动法教学缺乏有价值的教学素材,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劳动关系契约化时间相对较短,由于经验不足,导致劳动判例的个性化不明显,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司法判决书内容过于简练,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正当性的阐述,导致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会出现机械而又俗套的判决。

(二)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两级化严重。当前的劳动法案例教学主要以课堂讨论为主,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承担着案例筛选和问题提出的职责,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我国的案例法教学中,讨论会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造成该种原因主要是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较大,我国的技校学生大多都是初中、高中升入过来的,对劳动法内容不理解,并且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案例法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不相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批判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培养。

(三)教学内容不规范。当前案例教学法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需要结合技校当前的发展情况,依据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程度进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缺乏统一化的标准,没有统一化的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导致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我们在课堂引用的案例通常是通过启动仲裁或者诉讼救济的形式,使案例获得裁决,来以判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当前在我国的技校中也缺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课程的建设,甚至有些学校减少开设相关课程的课时,导致技工学校的实践教学无法顺利开展,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因此需要教师制定合理化的纲要和标准,确保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三、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确保案例认知与选定的合理性

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受案例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较大,要想确保案例法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范围,对案例做好认识和界定。其中,狭义的案例主要是指存在权益纠纷的案例,需要对案例与判例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将判例归纳为案例的范围内,将其作为案例教学素材来使用,充分的展现出案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为了满足案例教学的需要,需要对案例教学的范围进行拓展,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对案例进行合理的搜寻和筛选,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运用劳动法理念和知识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强化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合理选择劳动法案例教学对象

要想确保案例教学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正确选择教学对象,解决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出案例教学法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w,确保案例教学法的合理性。由于技工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是从事实践性的工作,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劳动法,甚至劳动法使用不当会造成劳动纠纷事件的产生,掌握劳动法,有助于强化学生择业和维权权利,充分发挥了案例法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该选择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劳动法案例教学对象,将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贯穿于案例法教学的整个过程,对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准确把握劳动案例法教学内容

第一,对劳动关系进行定位,案例教学的主要任务分为应否适用劳动法和如何适用劳动法两种。其中应否适用主要是指对劳动关系进行判定和定位,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劳务关系,需要确保在劳动法规定的范围内去实施,防止由于法律适用不当造成的法律制度混淆。但是如果作为劳动关系,则需要对适用民法进行调整,需要正确适用法律规则,对社会关系进行准确定位。第二,对适用管制规范和自治规范进行合理调整。劳动法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脱离于司法框架而使用,确保劳动法在工时、工资和安全卫生方面的基准化,使劳动法向着公法化方向发展。需要将劳动契约中只能适用于劳动规范的行为进行调整,确保契约规定和选择行为是在劳动者自愿的情况下实现的。

四、结语

案例法教学是当前技工学校实践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克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在技工学校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对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多种案例教学法的正确合理运用,确保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仙,刘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案例教学理念的改革[J].鸡西大学学报,2013,(11).

[2]张静.案例教学法在劳动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5).

劳动实践方案篇4

课程考核通知及写作要求

一、案例分析报告写作原则

1、选题标准

坚持质量标准,要求在全面系统掌握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着眼点,围绕具体主题,深入研究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力求创新。

2、选题依据和范围

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解释实际现象,论证实际问题,提出实际措施,增强论文的实践价值;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突出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理论特色,提高论文的理论意义;选题要小,力求将实际问题和理论的分析与探讨引向深入;选题要新,努力抓住实践中的新问题,敢于接触前沿理论;围绕劳动保障工作的各个领域,涉及了劳动关系、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个方面,从具体事例入手,从实际操作的角度阐述劳动保障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要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对实际业务的实践和分析更好地验证所学的劳动保障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入劳动保障的工作场景,更快地提高劳动保障的工作能力。

二、案例分析报告写作要求

1、只选择一个具体案例进行实践和分析。

2、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

三、考核要求

1、考生应在实践基础上完成案例报告的撰写。

2、案例分析报告封面写清考生姓名、准考证号码(见附件1)。

3、标题字体为宋体小三加粗、正文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1.5倍行距,报告用a4纸打印并左侧装订。

附件1

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案例分析

劳动实践方案篇5

一、立案实践中遇到的民事案件立案问题

1.关于土地立案问题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权纠纷及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但对承包经营权继承纠纷未列入规定案由。

我省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二级市场体系不完备,加之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不及时、不统一,造成一地多包现象时有发生;实践中还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现象发生,承包户户主死亡后,其子女和兄弟均有对该地对外发包的现象。

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就应报发包方备案,实践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合同既不备案也不经村委会同意的时有发生,造成处理此类案件难度增大。

2.劳动争议案件

自《诉讼费交纳办法》实施以后,我院劳动争议案件量增加,原因是仲裁量大,诉讼费只交10元钱,情况较多问题也较多,有些案件不宜迳行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争议超过仲裁时效,案件未经仲裁机关处理,当事人向法院提讼的,

2)劳动争议案件,裁决书涉及对多个事由多个人裁决的,当事人提讼的,

3)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委员会不仲裁的,

4)劳动争议案件,签订劳动合同的单位与实际用人单位不一致时,原告不能确定具体被告的;

5)干部因劳动争议发生的纠纷;

3.涉及政府的案件

实践中,有很多当事人要告政府部门,提交的证据是因政府名义欠的饭费、材料费等公用支出而出的欠条,欠条上只有当时负责人员的个人签名,拖欠时间长,有的达到了十年以上。

有的当事人则拿着十几年前政府修路、修桥而向个人集资所出具的集资证明。现已到期,可是政府不兑现,这种案件处理难度较大。

二、解决民事案件立案问题的对策

一是明确立案原则。在民事案件受理过程中注重政治原则,不将人民法院受理或者受理后难以解决的案件纳入诉讼程序,凡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行政机关或者其他部门处理的,均告知到其他部门调处。

劳动实践方案篇6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地方高校;实践教学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以及为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都要由受过系统教育的劳动保障专业人才完成,同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及其他公共管理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从1998年我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来,培养了大批该专业毕业生,为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不能很快胜任工作,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

2原因分析

2.1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当前地方高校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实践课程开设过少,实践学时过少。此外,地方高校一般将各种实践教学列入教学计划中,但是对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过程的监督、实践效果的评估等往往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作支撑,较主观、随意,并且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较陈旧。

在课程开设方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的介绍。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都是具体某省市的社会保障管理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阐述,教师在授课时或者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讲授,只是讲授理论部分。

2.2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近年来学校对教师的招聘普遍重视学历,近年来招聘的教师多是年轻没有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作经历,也没有实践经验;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急需的课程,师资更是严重缺乏,如社会保险精算等。

经历了几年的扩招,高校普遍存在教师短缺的现象。当前人们只看到大学教师工资高,待遇好,工作清闲,却不了解上好一门课要付出多少精力。在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认为高校的老师是太多了而不是太少了。人们对扩招后师生比例认识不足,大家都知道扩招后学生增加了多少,却没有多少人关注同时老师增加了多少。我国的高校生师比例比国外高出很多。在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我国705所高校平均生师比为16.60U1,地方高校形式更为严峻。相比较而言,欧美发达国家的生师比要低得多,例如美国11所著名大学生师比平均为6.7:1。

一名成熟的教师约需要六年的讲课经验,一些落后地区的地方性大学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流向大城市,导致学校在短时间内较难找到优秀的或者合适的教师人选,大量的课程压在其他教师身上,一名教师承担多门课程,负担过重,导致教师无暇在实践上花心思,下功夫。

2.3缺乏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实训软件往往偏重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缺乏专业特色。很多高校误以想当然的认为该专业不需要实验室,在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上不愿投资。

另外,目前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践基地数量少、接收能力有限;关系不稳定,缺少可控性;方向单一,选择范围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2.4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管理制度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校和教师关注拿多少项目,发表多少篇论文,导致教师无心恋战教学,理论课教学相对较简单,上完课就离开,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是被忽视。这主要和当前的高校制度导向有关,教师只要有了科研项目、发表了高层次学术论文就有了就会顺利的通过评职称,受到学校的重视,导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放在科研上,对于教学本身敷衍塞责,更谈不上搞好实践教学了。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许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过于草率,没有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而是简单的将任务交给某位教师去完成,结果导致培养方案目标不科学具体,课程体系不合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为地方服务,但是由于事前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研,无法把握地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必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毋庸置疑,按照此种方案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2改革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针对当前一些高校存在的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的情况,学校应通过大力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降低生师比,减轻在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确保教师有足够精力投放在实践教学上。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了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与一定的研究能力,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的了解,当前许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对学历有明确的要求,而对实践经验方面大都没有要求。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加大实践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为了激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学校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上,应增加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标准。除此之外,在教师职称评定方面也应加大实践教学经历在此中所占的比重。

3.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校应加强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鼓励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如安排教师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习锻炼,提高其业务能力;鼓励老师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讨论相关的会议,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等。

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地方高校还可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或兼职授课教师,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4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为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可引导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现场观摩法等,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同时,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3.5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打造实践教学平台非常重要。为此,高校应建立劳动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引进诸如“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教学软件,让学生模拟和实验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结构和运作模式,在实验室中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实训操作,以提高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会保障工作的能力,更加真实、形象地消化所学知识。

劳动实践方案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成为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争议案件也越来越多,单是福建省2002年度法院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即达3784件,比上年上升69.07%,并且已持续多年大幅度上升。①

“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又称劳动争议处理体系,是指由劳动争议处理的各种机构和方式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各自地位和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②但反观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笔者认为存在种种弊端,有必要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此做一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不足之处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是采取“一调一裁二审”的单轨体制,即劳动争议发生后首先由当事人向本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愿调解的应当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只有当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才可向人民法院。但仔细考虑,结合实践,发现此种体制存在如下的弊端:

(一)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难以成为处理争议的有力角色,缺乏足够的权威和影响力,劳动者对其缺乏信任,调而不解,难以达成合意,效果较差。

设在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尽管由工会代表、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三方组成,但实际上很难代表职工利益。“由于当前工会组织功能未能达到《工会法》上所设计的标准甚至某些设在用人单位的工会几乎只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福利发放机构,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在人事权、办公经费、场所等诸方面受制于用人单位,根本没有能力为劳动者维权,从而使企业调解委员会调解工作开展不力,不仅不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相反,可能会拖延劳动争议的解决,从而导致双方矛盾的扩大化。”③更不用说在实践中,非公有制企业中老板或亲戚担任工会主席的情况不少,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发生企业的工会主席作为企业一方的人与劳动者对簿公堂的现象。④而且,在目前情况下,职工代表由于自身的利害关系,恐怕也很难代表职工利益。

(二)劳动争议仲裁也弊端多多。

首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性质决定了其难以中立,往往会偏向企业一方。

根据《劳动法》第8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的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同时《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也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是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由它负责办理仲裁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因此,在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一般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

由此可见,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不能等同于行政机关,也不同于仲裁机构,而是二者兼而有之,而且行政机关的性质要强一些。因此很难保证其不受行政干预,以保证仲裁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相当学者将劳动争议仲裁当成一种行政裁决行为。⑤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各地为了维护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用人单位的劳动违法行为往往是宽容的,劳动争议出现后,难以保证其不偏向企业一方。

其次,仲裁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目标之建立相背。

随着司法考试的进行,法律职业共同体逐步建立,律师、法官、检察官、公证员均纳入这一范畴。而劳动争议仲裁作为一种准司法行为,其仲裁员并未有此方面的要求,其准入要求较低,难以保证高效、公正地作出裁决。

再次,不利于及时有效的解决劳动争议,导致重复性劳动,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也难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劳动法》第79条规定:“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所以设置劳动争议仲裁前置,主要是考虑到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多,标的小,案情简略的特点,为节省诉讼成本和审判资源。而实际上这一做法反而导致了诉讼成本的增加。根据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后,劳资双方应在60日内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一般应当在60日内作出裁决,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的,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的15日内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应当在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的还可延长6个月,需要延长的还可申请批准。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在15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的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的还可延长。细细算来,一个劳动争议案件走完全部程序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只要一方尤其是用人单位愿意,完全可以拖延时间。这还不算在实践中,部分劳动争议仲裁员不依法办案,任意延长仲裁期限。⑥而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而言,谁有精力、有时间来完成这一场“马拉松”似的诉讼。在背着诉讼包袱的同时,就业的压力就更大了。

“同时,法律并没有对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程序的衔接作出相应的规定,法院审理工作从头开始,造成了一事重复审理,不仅浪费了诉讼资源,也增加了当事人解决劳动争议的成本。”⑦一旦劳动争议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原先劳动争议仲裁阶段的工作均缺失了意义,法院将从头审理,无疑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在仲裁前置阶段,由于仲裁机构没有查封、扣押和先于执行财产的权力,给一些企业主逃匿和转移财产提供了时间,或恶意拖欠工人工资,增加了劳动争议的周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使部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

综上所述,正如周林彬教授所言:“如果两种救济方式在救济规范的安排上无实质差别时,允许相关主体在选择了一种救济规范时保留对另一种救济方式的选择权必然导致资源利用的无效。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在救济规范的安排上并无实质的差别,因此允许二次选择是不合理的。”⑧

最后,劳动争议仲裁缺乏有效监督。

虽然我国《劳动法》和《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了劳动争议仲裁的基本制度,但对劳动争议仲裁如何监督却缺乏必要的和有效的机制,长期以来仲裁处于自我监督的状态,而这种监督模式无疑是少有实效的,因此“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仲裁得不到及时的改正,一些不公平现象得不到及时解决,这样一来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障,而且不能保证办案质量,影响仲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⑨且其任意延长审理期限,均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而这正是劳动者所怨言颇多之处。

(三)民事庭审理劳动案件也未能最终合理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随着劳动用工的市场化,劳动案件还会越来越复杂,数量越来越多,目前法院将劳动争议案件放在民事审判庭审理的机制难于迅速简便而又低廉地处理这些案件。

二、修改和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之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不少学者提出,在我国应建立“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双轨制体制。学者为何抱住仲裁不放,笔者认为主要出于如下方面的考虑:

第一、诉讼导致对抗,而仲裁却能走向协调,

第二、仲裁能给当事人带来成本低、迅速、便捷的程序利益,而诉讼不能。

第三、有利于开源分流,减轻诉讼的压力,以保护司法的权威和地位。

而实际上使仲裁具有终局效力并未见得就如学者们所言的那么理想:

首先是对仲裁能促进二者的协调而言,其实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申请仲裁时,双方已无多少协调空间可言;其次,就实际情况而言,劳动争议仲裁所具有的快捷方便低廉由于其自身缺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而是恰恰相反;再次,就目前的情况,实行“裁审分离,各自终局”的双轨制,当事人选择了仲裁就不能再选择诉讼,可能会导致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难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经过事实的考验,最终大量的劳动争议案件又集中到法院,“或裁”恐怕只会成为摆设;最后,由于劳动争议仲裁的终局性和判断性,可能会使败诉方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必然要求仲裁员具有较高的素质,例如商事仲裁的仲裁员基本都是该行业的专家,而反观我国现状,显然无法满足。

因此笔者建议,建立劳动基层法院,将劳动争议案件集中由其管辖,并规定全部适用简易程序,取消劳动争议仲裁,其理由如下:

⑴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节省诉讼资源。

出现了劳动争议,当事人直接向法院提讼,减少仲裁的环节。而且法院可以适时地采用查封、扣押和先于执行财产等措施,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

⑵有利于弥补劳动者举证能力弱的欠缺。

劳动者处于弱势的相对地位,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以及各种保险费用交纳、财务等情况都由用人单位掌握,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在证据取得与占有上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设立劳动法院后,人民法庭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调查取证,以弥补劳动者举证能力较差的欠缺。当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也有此种职权,但是由于其性质使然,很难得到相关单位或个人的配合,因此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⑶有利于当事人诉权的保护。

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必须在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超过60日的,不予受理。根据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以当事人的仲裁申请超过60日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那么如果当事人超过60日才提起仲裁申请的,将永远不能获得司法保护。相反,如果设立了劳动法院,在处理劳动案件时则可依民法通则的规定为两年的诉讼时效,从一定程度上讲,更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结语

当然,要切实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需要一系列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层面上加于完善,无论是法律制度或是经济制度。也需要从观念层面上不断地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法律意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的形成,才是真正的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神。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也许我们能做的,并且切实有效的并不多,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毕竟,劳动者才真的是我们的上帝。

注释:

①陈志杰《劳动争议案件大幅度上升》,载《福建法制报》2003年2月17日第2版

②《由各案看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载《律师世界》2001年第8期,转引自《经济法与劳动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年第2期,第51页。

③实践中此种情况并非少见,最近的可参阅2003年第6期《政府与法制》第15页。杨树鄂与西北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劳动争议案件中资方的人即为工会主席。

④高艳《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现状与完善》,载《行政与法》2003年第4期,第58页。

⑤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⑥而实践中,一个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间长达8、9个月甚至一年多的并非少见。

⑦同②

劳动实践方案篇8

关键词:劳动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日

目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行政法规、规范性文件逐年增加。劳动法课程也成为多个高校专业的专业课程,比如法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等。可以说,劳动法课程的教学遇到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挑战也是并存的。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劳动法课程为例,就面临着教学课时较少、学术成果积累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劳动法教学的变革成为关键,这也使得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成为突破口。部分一线教师也进行了探索,主要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案:

(一)引入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是法学教育比较主流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多种价值: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表达等能力;案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学不再按部就班地传授庞杂的知识体系,而是直接指向实践,强调按法学的应用性施教,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深奥的法学概念和理论,从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转变到追求理论的功能实现上来,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也为职业素质的提升开辟道路。

(二)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指在劳动法教学中,设定情景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参与劳动执法演练、模拟仲裁或模拟审判中,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法律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开展社会调查。它是以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走进社会、接触社会,通过参观、实习、法庭旁听等方式学习法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如安排学生到大型工矿企业、劳动执法机构参观实习;二是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或组织法庭审判进校园,使学生法律适用具体程序,切身体会法律的尊严;三是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如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律师和资深法官来学校讲授部分实务课程。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仍不理想,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法中。1、案例质量较差。当前,高校教师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案例教学过程不合理。很多老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以为在课堂上引入几个案例就是案例教学,授课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案例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因此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理论教学模式;3、案例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案例质量较差,案例教学的过程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很少参与到案例的讨论,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二)情景教学法中。一是情景设定不易把握,一个具体的情景涉及发生时间、难度、法律知识跨度等问题,各个方面均需兼顾,又要适合教学需要,现实难免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二是参与人受限制。从情景设定的情况来看,除非重大复杂的案件,一个真实的案件所涉及的参与人往往不过数十人,太复杂的案件将导致不可预期的因素增加,因而影响情景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是时间长度受限制。一场情景教学从筹划、准备到开始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受课时限制,任课教师在一门课程中也不可能多次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四是授课成本过高。为使学生充分体验真正开庭的感受,增强模拟法庭的预期效果,在场景条件上,就要考虑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硬件配备;行政执法演练或模拟法庭审判结束后,为使教学效果更好教师可以邀请劳动执法人员、法官或律师对情景教学进行点评。这就需要学校与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一定的配套经费作保证,这些都直接影响社会教学法能否得以进行及其实施效果。

(三)社会教学法中。一是学校教学安排和调查单位接收参观、实习的时间不能一致的冲突时时存在;二是教学成本过高,不管是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还是要请合作单位座谈、授课都需要交通费、餐饮费、讲课费等一系列的配套经费作保证,对于现在经费上捉襟见肘的中小高校是很难保证的。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我们进行改革的途径就是要改进老办法,寻找新方法,并能够找到它们的优势,并在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正确、充分地加以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是用传统方法还是用新方法,而是要按照学生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综合使用。

(一)改进传统讲授教学法。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填鸭式”的标签,颇受质疑和诟病。事实上,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讲授法是人类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的基本方式,其并不等同于机械灌输。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讲授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在教学方法中起主导作用,上述改革都是在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的新的辅的教学手段。几种方法都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也都离不开课堂讲授法。应当说,讲授法的许多“缺陷”并非该方法本身所固有的,而往往是由于人们应用不当或由于材料本身问题造成的。为了发挥课堂讲授法的优势,避免其消极的作用,要求我们在劳动法教学中科学地穿插上述提到的改革方式,提高讲授效果。

劳动实践方案篇9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从今年3月份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5个多月来,在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参与下,在县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的有力指导下,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我局有计划、按步骤地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学习实践活动推进有序。一是组织机构健全。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其他局领导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习实践活动日常工作。与此同时,局属各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各支部书记亲自挂帅,全面负责抓好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二是工作制度完善。根据要求,印发了局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和各阶段工作要点,明确了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分管领导谋划推动、办公室协调推进、各单位具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并建立了情况交流、工作例会、信息报送、资料归档等日常工作制度。三是督促检查严格。自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局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已组织召开工作例会10次,对各单位开展指导检查4次,确保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规定动作都能做到位、自选动作都能创特色。

(二)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学习实践活动方向明确。一是科学设定实践载体。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以“服务企业、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构建和谐”为实践载体,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服务型机关,切实提升机关服务品质。二是坚持突出活动重点。把局机关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和局属单位班子成员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活动过程中,局党组班子成员和局属各单位班子成员带头撰写或牵头完成调研报告10篇,开展宣讲和上专题党课10余次。在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局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共撰写学习心得140多篇、读书笔记120余万字。三是始终抓住关键问题。围绕影响和制约劳动保障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集中精力重点解决服务理念、服务效能、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破解难题、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注重引导、强化宣传,学习实践活动氛围浓厚。一是及时进行动员部署。自全县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以后,我局及时召开局党组会议,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专题研究部署。3月30日,召开了县劳动保障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对全局学习实践活动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和部置。会后,局属各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也相应制定了本单位学习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并及时召开各单位动员大会,从而确保了全局系统学习实践活动思想发动及时、全面、深入。二是全方位加强宣传。我局已累计制作了局学习实践活动宣传标语、站牌10条(块),编发学习实践活动宣传稿件140多篇,其中被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采用17篇,被三峡日报、三峡商报采用54篇,在##电视台6次报道了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做法。此外,在《中国社会保障》、《湖北社会保障》杂志上刊登5篇,有48篇宣传稿件被市级以上各级信息网站采用。

(四)紧贴实际、大胆创新,学习实践活动特色鲜明。对劳动保障部门来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大特色就是提升机关服务品质,为企业、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此,我们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细化工作安排,推进活动开展。按照县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进行细化分解,并对每周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时间、内容和活动要求,以指导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局党组对关注民生的服务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劳动保障政策、指导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等4个具体问题逐一建立了整改落实台帐。每个台帐均明确了整改问题、整改责任领导、整改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限、具体整改措施和整改目标。二是承诺办好“八件实事”。即结合本县实际出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加大农民工培训转移和就业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解决好城镇居民医保惠民问题、转变服务方式和工作作风、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加强劳动仲裁调解和执法维权工作、积极对上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并将落实八件实事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八件实事”现已全部落实到位。三是建立重点规模企业联系制度。对26家重点规模企业,建立了劳动保障联系制度,明确联系工作职责。联系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局班子成员及股室负责人、局所属单位班子成员等,每人联系1个规模企业,并将联系企业工作与机关效能建设挂钩,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内容。切实为促进企业发展搞好服务。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企业与员工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四是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以“公正、便民、廉洁、高效”为基本要求,加强服务窗口建设,规范工作行为和服务标准,简化办事手续,优化办事流程,审批前移,服务下移,实行公开办公,交叉办公,联合办公,对局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服务流程再造。共清理23个行政审批事项,凡属县级审批的事项,办理时间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范围内一律缩短60%以上,窗口直接办结率达到了90%以上。五是创新案件调处手段。在调解仲裁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劳资矛盾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定期开展劳资矛盾排除活动,使劳资矛盾萌发在基层、处理在基层、消化在基层,对发现企业在劳资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及时以建议书形式向企业作出提醒,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努力为企业运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共5页,当前第1页1

(五)精心设计、确保实效,学习实践活动载体丰富。一是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调研活动。利用一周的时间全面深入地开展一系列调研活动。由局班子成员和局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带队,局机关和所属单位党员干部参加,共分9个调研组,深入到5个村、16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外地开展专题调研活动。采取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每个调研组调查走访10个农户或10名员工,深入实际了解老百姓、农民工、企业员工和服务对象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需求和愿望,并形成有深度、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二是多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深入基层等形式,广泛征求“两代表一委员”、企业负责人、县委督察专员、部门行风监督员、退休老干部和个体工商户、以及服务对象对全县劳动保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征求群众对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科学发展观满意度的测评中,群众满意度达到了100%。三是竭尽全力支持服务企业解困。劳动保障部门力排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企业抱团取暖,共克时艰,积极研究对策,采取稳岗、扶智、减负、问效、协作、便民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全面落实社保费降低费率政策,及新一轮促进就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一系列政策,为企业减负近600万元,帮组企业度过难关。四是开展“十佳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全县城乡劳动者在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就业之路、大胆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全面展示城乡劳动者奋发向上、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时代风采,引导全县求职者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劳动者走上创业之路,进一步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努力在全县形成支持、关心失业人员及再就业工作的浓厚氛围。五是开展“发展环境改造年”活动。结合部门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五查五改一清理”的工作措施,确保“发展环境改造年”活动取得实效。即查工作流程,改进办事环节;查行政审批,改进管理机制;查执法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查节约意识,改进行管措施;查作风建设,改进部门形象。清理审批项目,力求不漏不错。

二、主要成效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影响制约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涉及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推动了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思想共识形成到位,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我局党员干部普遍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同程度转变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对事关劳动保障工作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基本共识。大家体会到,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劳动保障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打造人民满意服务型机关,让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中扎下根来,使之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从政准则和行为规范。具体要做到:按照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按照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把宗旨意识、民本意识贯穿于劳动保障工作全过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超前谋划劳动保障事业,着力避免片面发展、盲目发展、只顾眼前发展等倾向;按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劳动保障部门良好社会形象。

(二)突出问题基本找准,整改落实已见成效。我局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认真查找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累计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8条次。经整理研究,共梳理出四个方面问题,并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落实了具体限期整改落实事项。尤其针对其中一些基层和群众反映强烈、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局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取得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如为有效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时推动出台了新一轮促进就业、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降低社保费率为企业减负、小额担保贷款推动创业等一系列政策;为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在不增加参保人员缴费支出的前提下,对城镇职工医保政策及时进行了调整,即提高报销比例,建立大额统筹和门诊个人账户制度等。

(三)发展思路切实清晰,体制机制得到完善。由局领导牵头,各有关业务股室、局属单位负责人参与,采取深入实际调研、召开座谈会、赴外地学习考察等形式,确保调研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我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报告》、《解决企业用工瓶颈问题的对策及建议》、《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对我县农村人口养老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创新思路、妥善解决特殊人群老有所养问题》等一批调研成果,并分别被县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集《探索与思考》、县推动科学发展征文集《建言与献策》、县践行科学发展观典型案例集《实践与启示》收录。同时,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撰写了《县劳动保障局党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制定了《县劳动保障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方案》,明确了我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主要举措、工作事项、时限要求等整改内容。依据这些成果,推动出台了《关于印发全县“十佳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方案的通知》,研究拟订了《##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暂行办法》、《##县举报冒领骗领养老保险待遇奖励暂行办法》,参与拟订了《关于扶持创业扩大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了《##县“农民工帮扶行动”实施方案》、《局党组成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职责》、《关于建立重点规模企业联系制度的通知》、制定和完善了《机关管理制度》等,从而使得劳动保障体制机制进一步得到完善。此外,进一步完善了信访接待、督查考核、财务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促进了机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共5页,当前第2页2

(四)工作效率显著增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强力推动下,县劳动保障局坚持以服务民生保障为主线,以改善民生结构为重点,以提高民生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劳动保障事业。今年以来,按时完成或超进度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做到了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1.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1至8月,全县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350人,占计划3800人的88%;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8110人,占计划8000人的101%;城镇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1230人,占计划1500人的8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3人346万元,实现新增创业210人,带动840多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开展“##县十佳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对评选推荐出的20名创业之星候选人在县电视台展播,并通过三峡##在线、##政府门户网、移动、联通和电信等平台进行全民投票。共组织各类招聘活动10场次,400家用人单位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或委托招聘,提供岗位15000多个,促使8100多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有2320名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县内再就业。支持9家企业解困资金达110多万元。为926人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82万元。组织在岗培训11期,培训企业在岗职工2055人。

2.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有新突破。全县社会保险扩面9468人次,占年计划6200人次的153%,比上年同期8475人次增长11.7%。其中:养老保险5610人,占计划800人的701%,比上年同期1839人增长2.05倍。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6%。全县累计征收社会保险费20500万元,占年计划10770万元的190%,比上年同期6341万元增长323%。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3808万元。二是妥善解决特殊人群老有所养问题。做好特殊群体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工作,组成工作专班深入全县各个乡镇,对离任村干部、清退民办教师和机关事业单位临时工、离岗的地方聘用干部和乡镇企业人员、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等六类群体调查摸底、申报登记、审核审批参保,办理参保手续。近5000人特殊群体参保,征缴入库养老保险费8000余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惠民政策进一步落实。三是出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门诊费管理暂行办法》和《城镇居民大额医疗保险管理办法》,提高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层次。四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积极开展调研、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拟定了《##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暂行办法》,并于8月25日经县政府办公会议讨论议定,现已开始实施试点工作。

3.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社会化管理服务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我局以滨湖社区为试点,以退管场地建设服务品牌为抓手,重点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内容全面开展退管服务工作,深入研究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后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努力做好市级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在社区退管活动中心,建有图书室、会议室、娱乐室、健身房、退管服务工作办公室等各类活动场所,各项管理制度逐步规范,有望年底达到市级示范社区的目标,将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探索出自己的路子。二是“双百”发放成果得到继续巩固。1至8月共为企业、机关事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金6969万元,均通过银行实现了社会化发放,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百分之百。三是调待政策全面落实。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广泛宣传调待政策,落实发放资金。全县共有4253名退休人员和16名退职人员,全部按规定调整了基本养老金待遇,其中,退休、退职人员月增加养老金总额50.36万元,人均月增加117.97元。人均月基本退休费将达到966.81元。

4.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一是做好劳动争议调处工作。坚持以调解为主、调解裁决相结合,服务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1至8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5件,处理结案30件,其中调解结案16件、裁定结案4件、裁决结案10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60多万元;指导企业新签劳动合同10121份,续签劳动合同180份并予以鉴证,纠正不规范合同500份,帮助企业建立劳动合同管理台帐40份,劳动合同签订率98%。二是抓大案要案查处,积极化解群体矛盾,维护社会稳定。1至8月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0件,追讨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105.6万元,投诉举报结案率达100%。

5.职业技能培训得到加强。充分发挥县就业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的作用,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坚持以实用性为主,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职业素养。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县部分企业的影响,我局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重点深入陷入停产半停产困境的企业,与企业联合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帮助企业稳定职工队伍。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8200人,占计划10000人的82%,其中培训企业在岗职工2055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3254人,合格发证3246人,占计划2500人的130%。培养新技师114人,占计划150人的76%。

三、主要体会

我局学习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取得较明显的成效,得益于县委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县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和指导检查组的精心指导,得益于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局系统全体党员干部的积极参与。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共5页,当前第3页3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必须坚持领导带头示范。领导干部是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领导干部的学习实践活动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活动开展的成效和水平。我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局领导班子成员坚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努力做到了“七个先行”,即深入学习先行、深入调研先行、指导基层先行、关注民生先行、完善体制先行、提升品质先行、整改落实先行。同时,局班子成员还主动深入局属各联系单位,积极做好指导督查工作,确保局属各联系单位各阶段、各个环节的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创特色,有力推动了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学习培训是基础,必须坚持正面教育贯穿始终。局党组坚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把不断夯实科学发展理论基础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主线。在学习实践活动当中,始终不断深化学习内容,在创新学习载体、提高学习成效上下功夫,积极开展理论研讨和心得体会交流,不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加深党员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有力地促进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始终坚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确努力方向。查找和剖析问题既严格要求,又不搞人人过关,有效保护了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注重实效是根本,必须坚持突出实践特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目的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劳动保障工作纵深发展。劳动保障工作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安全网”与“减震阀”,每一项工作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们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真心实意地为劳动者与企业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多做一些促发展、保稳定的事,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做一些暖人心、得人心的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扎实做好就业稳岗、社保减负、和谐维权等工作相结合,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和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

(四)群众参与是前提,必须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贯彻群众路线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学习实践活动效果好不好,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目标,最终要靠群众来测评。因此,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吸收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职工参与,主动求智于民、问计于民,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真诚接受群众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学习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成为群众关心、支持的民心工程。

四、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上级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望相比,我局学习学习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创新体制机制的力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大;个别同志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重点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继续抓好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在全面整改落实的基础上,坚持把近期整改与中长期整改结合起来,对具备整改条件的,立即整改;对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限期整改;对难度较大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努力争取逐个突破;对暂不具备条件的,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争取分步解决;对已经解决的问题,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出现反复。坚持尽力而行,量力而为,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努力使整改落实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局党组将适时开展一次“回头看”,加强对整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整改落实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二)探索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不少解决当前难题、促进长效发展的工作机制。这是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成果,也是今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在今后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体制机制不断加以修订完善,真正使其成为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助推器;另一方面,要善于立足新情况、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努力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步伐、适应事业发展新需要、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不断探索建立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三)坚持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引导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破除思维定势和传统习惯,对照先进找差距,拓宽思路谋发展,树立更高的目标追求,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劳动保障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继续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拓展视野、加强学习,深入探索适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实际的新路子。深入开展爱岗敬业竞赛活动,积极创建服务型机关,不断提升机关服务品质。共5页,当前第4页4

劳动实践方案篇10

论文关键词劳动争议证人证言出庭难

近年来,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这已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了新一轮的增长高峰。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更多的主动和权利,但是如何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权利受到损害时如何去维护,以及如何取得相应的证据来证实劳动者的权利受损,成为了摆在劳动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劳动争议案件较为特殊,劳动争议案件的司法解释对其举证做了特殊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劳动者能够取得的书面证据少之甚少,证人证言则是其最易取得的一种举证方式,但证人出庭难又使劳动者举证处于更难的状况。因此,如何改变证人出庭难、衡平司法审判中劳动争议双方对证人证言这类特殊举证方式的运用,便成为法官自由裁量权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劳动争议诉讼证人出庭难之根源透析

(一)社会因素及历史因素是造成现状的首要原因

首先,我国社会文化心理有厌讼的思想。儒家思想“礼之用,和为贵”的观念使得人们尽量远离诉讼,认为涉讼是件令人耻辱的事情。这种思想到现在为止还屡见不鲜,明哲保身的人还大有存在。

其次,对劳动争议案件证人尤其是在职劳动者的保护意识还是不够。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在极短时间内审结案件,审判人员乐于并习惯于直接传唤证人出庭作证进行审判。至于证人是否需要出庭,出庭有什么困难,一概不问。劳动者出庭多半出于亲友关系,而非证明案件事实的需要,但出庭后面临的可能是用人单位的诸多刁难,甚至是直接被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才是劳动者出庭作证时隐藏在心里的后顾之忧。

(二)“一裁两审”的中国特色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是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一裁两审”的一般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在制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劳动争议案件的特殊性,其目标在于通过劳动仲裁等制度能够顺利分流或限制诉讼,以减少诉讼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和负担。但该机制在操作实践中弊端频现,学术界对其弊端已作深入研究,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1)强制仲裁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2)“一裁两审”弱化了仲裁程序的高效能的特性,不利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快速处理;(3)“一裁两审”导致了劳动争议处理的周期长、成本高,违背了劳动争议“公平、及时、有效”的处理原则。

“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加大了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负担和消耗,仅仅证人出庭便会出现“一而再、再而三”的局面,对证人来说是一大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也间接导致某些证人在仲裁中出庭后在诉讼中便不再出现情况时有发生,法官在面对当事人双方陈述和仲裁中证人证言不一致时亦无法轻易做出判断审查。

二、破解劳动争议案件证人出庭难之实现机制

劳动争议案件证人出庭难、证言采纳难的问题,是一个原因非常复杂的系统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建议,应当在坚持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改革的前提下,寻求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实现当前我国司法改革的公平公正之最终目标。既要从立法、司法角度进行制度引导,也要从社会角度转变人们的观念。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司法部门的相应对策

1.引入调解机制。这其中又包括诉前调解和诉讼调解。诉前调解是指案件立案前,由其他司法工作人员或具有调解职能的人员对纠纷进行调解。诉讼调解则是指法院工作人员在诉讼过程中对当事人进行调解。诉前调解可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基层综治维稳中心的调解职能。对于当事人对立情绪较轻的劳动争议案件,综治中心的工作人员提前介入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可能性较大;即使调解不成,基层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基层综治维稳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案件事实已经有充分了解,其对于案件的部分事实亦可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如此可减少劳动者作为证人出庭的负担与尴尬,同时增加证人证言的采信度。至于诉讼调解,证人证言出现的案件一般争议较大,劳资关系较僵,给法官留下的自由裁量的空间大,不论如何下判均会招致一方当事人的不满、上诉甚至是投诉,引入诉讼调解机制后充分缓和了双方的劳资关系,避免了争议和矛盾的扩大,也较好地保护了出庭作证的证人其出庭后的工作及生活不受太大影响,同时也保护了劳动争议案件证人出庭作证的积极性。

2.法官依职权取证。《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对于证人迫于压力不愿或不能出庭作证的劳动争议案件,法官可以根据案情需要去到用人单位随机抽取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劳动者作为被调查者并取得调查笔录,如此可保证案件的公正及证人的劳动权利不受影响。

(二)立法部门的相应对策

1.完善劳动法制建设,构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解决证人出庭的后顾之忧。劳动法的法律体系由宏观调整与微观调整两个层次组成。进行宏观调整的法律是《劳动法》、《劳动监察法》;进行微观调整的法律是《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现有的法律体系对于劳动争议案件证人的出庭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与保护,建议修改完善,以充分保障尚未进入劳动关系的“潜在劳动者”、“现实劳动者”及已经退出劳动关系的“既往劳动者”的各项权利。

2.建立“只裁不审”或“或裁或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减少证人出庭的次数与经济负担。如前所述,现行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程序冗长,大大加大了证人出庭的负担。因此,建议立法部门采用“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双轨制模式。具体制度安排上,分为两种:(1)只裁不审的法定仲裁制度。考虑到证人出庭案件的相对复杂性,建议立法时明确规定,凡证人出庭的劳动争议案件不属只裁不审之列;(2)或裁或审的选择裁审制度。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仲裁或审判,且各自终局,如此有利于缩短纠纷处理周期,降低证人出庭的成本,节省司法资源,达到社会效益的“帕累托最优”。

(三)社会其他部门的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