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2:28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1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一

我在任职期内,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及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为理想,弘扬高尚师德,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学工作中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该同志紧跟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乘着教育改革的强劲东风,别居一格的狠抓班务工作,令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成绩更为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成绩佳。

二、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每期制定有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学生工作计划,建立、建全了学生工作制度,每周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每月有小结,每期有总结,在计划实施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十分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天职,从灵魂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使学生真正认

识到老师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引路人,成效显著。千方百计,多渠道,多形式转化学困生,调皮生。多年来通过开展一帮一等活动转变学困生和调皮生多人,运用多种途径挽回即将流失的学生。经常与他们谈心,教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与他们交朋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鼓励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同时,我关心留守学生,在摸清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建立了留守学生工作档案,并采取不定时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深入了解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及时有效的帮助留守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过程中,渗透德育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优秀品质。

正是如此,我的学生工作受到学校领导和同行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许。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二

教育先行,德育为本,为人师表,教书与育人都很重要。从教13年来,我在工作中不仅用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去教学生,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育学生,将师德发扬光大成为一种社会的美德。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工作认真,尽职尽责

本人在工作中求实肯干,不怕困难,积极学习,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并用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任务,遇事精力集中,忙而不乱的习惯;培养学生讲方法,讲效率的习惯;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的习惯;培养学生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习惯,我班学生在学习、纪律、卫生诸方面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坚持用认真负责的精神去感化和教育学生,培养他们养成了好习惯,也就给了学生道德的资本和生存的财富,这种美德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对学生言传身教

我始终坚信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而学生对我讲的课,具有明显的向师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我自己首先做到早上班、晚下班,每节课总提前到岗。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就算同是一件事,我也会坚持因材施教,或关心询问,或训斥,其效果迥然不同。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从不讽刺、打击或挖苦学生,从不说不做轻视学生人格的话和事。乐于和学生做朋友,不管是平时相处还是批评教育,同学们感受到了我对其人格的尊重,学生们乐于接受我的指导及批评教育。同学们经常乐于对班级工作提出批评意见或建议,该采纳的就尽快付诸于行动,不能采纳的则及时给以认真的解释,并经常鼓励同学们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尊重和保护后进行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的民主管理。

三、树立榜样,因材施教.

工作中,我还善于与学生交朋友,既传授知识给学生,又给学生以亲切的关怀;既教育学生成材,又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健康成长。所任班级连续几年辍学率均控制在规定的指标内。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常给以物质上的帮助,曾对几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与了数百元的资助,对她们能坚持初中学习给与了较大的支持和帮助。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正因为这样,我十分重视自己的良好榜样示范的特殊意义。经常让学生深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让学生感受老师们工作的艰辛。进而懂得为什么学?该怎样去学?学习的动力大了,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效果也就好了。

综上所述,我在工作具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在学生中起到了言传身教的好作用,并真诚尊重学生的人格,能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效应。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用自己的品格教育学生,使师德的美在学生中及至社会上发扬光大为社会的美德。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总结范文三

本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决拥护党的正确领导,立志献身教育事业,自任教以来,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对工作尽职尽责。对教学不断研究,不断创新,对自身不断完善,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刻意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现三大点: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2

关键词: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61-02

民办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公办院校一样,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独具特色并因此而能适应民办院校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做好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民办院校的领导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之发展时间短,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其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目前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尚不能满足民办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加强队伍内涵建设,探索出一条具有民办院校特色并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之路,是目前民办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逐步成熟和完善,大部分民办院校建立了一支以党委书记为领导的包括党团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加强学生管理,提高民办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观念、资金、办学机制等原因,民办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数量相对不足

一是专职党团干部偏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民办院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在对民办院校除院系及以下党组织负责人外,还要求“院系党组织应至少配备1名专职组织员”。对于这一标准,目前大部分民办院校没有做到。二是辅导员人数不足。很少民办院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比例,大部分都是一名辅导员带300到400名学生,有的学校甚至达到1:450,不但远没有符合教育部标准,而且事实上也没有精力完成细致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数偏少。目前很少有民办院校思政课教师数量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300标准,有的民办院校甚至根本没有专职思政课教师,课程均由外校兼职人员完成。数量不足自然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

(二)结构不尽合理

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办院校退休人员,一般都是65岁左右;另一部分是最近几年毕业的年轻人,一般都在30岁左右。四五十岁的中年力量极少,断层现象严重,形成明显的“哑铃式”结构。职称结构上,70%以上属于初级职称,中级和高级职称比例偏少;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教师占大多数。

(三)个体素质良莠不齐

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重理论学习,精神不振,工作得过且过,思想落后于时代,对掌握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缺乏积极性,工作中习惯于陈旧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不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注意提高实际工作的效果,工作针对性不强;许多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论研究的水平较低,具有针对性的、因时因地制宜的理论研究更少。

(四)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大多数民办院校没有形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深造、进修的固定机制,相关意识不够,随意性较强。二是待遇有待提高。以辅导员为例,目前民办院校辅导员的综合收入水平和同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收入水平相比明显偏低;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保障机制,辅导员的职称普遍不高,许多民办院校辅导员由于科研成果不多,职务晋升很困难。

二、加强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内涵建设的具体方略

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其队伍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并以此推动民办院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我国民办院校办出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内涵建设,形成“人员精干、素质优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加强奉献精神教育。由于与公办院校相比,院校环境的相对特殊和大学生思想的相对复杂,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内容比较繁细,责任更加重大。针对这种情况,民办院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励他们在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体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崇高使命感和光荣感。

第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民办院校要针对本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情况,结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学习培训活动。要通过组织培训班、举办专题讲座及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与水平,在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确保树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观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理念。

(二)加强院校机制建设

第一,齐抓共管的合力机制。民办院校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1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互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思政工作与教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把政工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校上下各项事业共同推进的合力。

第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者准入机制。要充分考虑到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严格把好“入口关”。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优、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组织管理能力强、了解民办院校学生特点的人员做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要扩大队伍来源,尽可能面向兄弟高校和教师队伍中选拔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在人员选拔上注重学缘交叉,以此提升工作创新能力。

第三,加强培训机制。民办院校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定期选派思想政治工作者外出进修培训、考察学习,参加学术性会议,开阔眼界,以拓宽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培训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培训总体规划,并在挂职锻炼、社会考察等方面给予倾斜;要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

第四,完善评优奖励制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考核、评估,不仅是他们晋升的依据,也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奖励先进、鞭策后进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完善的考评制度可以调动这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要建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和实行以促进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制度;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表彰奖励纳人到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之中,按一定比例评选,统一表彰;要树立一批辅导员、班主任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肯定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贡献;在津贴评定上,针对这支队伍工作的特殊性,单独制定评定标准,适当提高待遇。

(三)加强个体素质建设

第一,培训学习,打牢工作基础。一方面,民办院校要把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关政策,选派思想政治工作者外出进修、考察培训、学术交流等,拓宽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要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另一方面,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也要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养成与提高。除了要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外,还要在民办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业务实践方面下功夫。

第二,注重应用,在实践中提高能力。民办院校由于学生来源面广、结构复杂,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其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了解和掌握具有民办院校特点的大学生思想形成动因和社会环境,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一方面,民办院校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安排专职人员分阶段、批次,选择不同地域、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调研和挂职活动,不断了解社会,了解学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了解现代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做法。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平等交流,以此深刻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和心理变化,通过真诚的沟通,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沟通技能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3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那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时就一定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于前者而言,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定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层面上确定了以下重点研究课题。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知道,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或统筹性规划。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核心内容,才能把其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研究、处理。为此,应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高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需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国家审定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教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本校的教育实际,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各高校还可能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得到了拓展。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展现给高校的学生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了。例如,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呈现给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等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这些载体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

4.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然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具体的考评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就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评工作。对学生客观的考评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且也利于高校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效果。通过客观的考评结果反馈的教育信息,既是各教师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也是各学校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料。

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上边提到的考评有所不同。前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后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和总结,它对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评价指导思想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时,必须注意两个现实,即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需求。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后者是编写校本教材和确定评价重点的关键。

2.多维的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因此,评价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利用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最为正确的抉择。

三、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4

关键词: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2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各地方及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根据《意见》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本课题以上海市高校为例进行调研,探究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成长支撑体系建设状况,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状况概述

课题组在对上海市10所高校的调查中,主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群体,范围包括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职和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面上调研主要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0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学历层次、职称分布等情况,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规模比例和基本结构特征,对其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深度调研主要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6所高校年龄在40岁以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群体,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工作经历、工作时间、职业压力、生活压力、对学校的认同、状态满意度等方面。

1.队伍规模比例和结构特征。在规模比例方面,截至2014年12月,上海10所高校共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358名,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28名,青年教师的比例为35.75%。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师总人数为1496865名,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866880名,青年教师的比例为57.91%。由此可见,与全国层面上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总体比例低于其他学科的总体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大吸收、培养、凝聚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力度。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比应为1∶350~400,在调查的上海10所高校中,共有本专科学生总数约138202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本专科学生的师生比例为1∶386.04。但是各高校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同高校的情况差异很大,有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人数较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甚至达到1∶1000,专任教师教学任务量非常大,依靠机关管理干部和辅导员来兼课现象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在结构特征方面,本次调查10所高校的35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博士205人,硕士124人,本科及以下29人;12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博士70人,硕士56人,本科及以下2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为57.26%;青年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为54.69%。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师中,博士285353人,硕士535784人,本科675728人,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为19.06%。在全国层面上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队伍总体情况进行比较,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高于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的平均水平。本次调查的10所高校的35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76人,副高148人,中级及以下134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62.57%;128名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2人,副高33人,中级及以下93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27.34%。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181501人,副高432356人,中级及以下883008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41.01%;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青年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9597人,副高122225人,中级及以下735058人,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15.2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全国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相比,一方面,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为副高及以上的比例高于全国普通高校各学科的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职务结构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方面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教学科研和思想观念状况。在教学科研方面,我们发现,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在科研经费、学校对教师学术工作的支撑保障、教学管理制度的满意度较低,这反映了多数青年教师在事业起步阶段急需资源投入予以支持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提醒学校在设计教学科研的管理制度时需要更加注重青年教师的特殊情况。在调查指标中,“我的科研经费充足”的标准差也相对较高,表明青年教师拥有科研经费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性。而青年教师最认同的表述为“教学工作能够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表明他们主观上比较普遍地具有投身于教学工作的愿望和理想,这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学校应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思想观念方面,青年教师对于“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感到很自豪”的表述比较认可。这体现出他们大都对自身的工作具有认同感。学校若能以此作为开展青年教师师风师德建设的切入点,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引导,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活力,将自身的主观体验转化为投身于科研攻关和教书育人的热情,将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3.培养培训、成长支撑环境和工作文化氛围状况。在培养培训方面,青年教师对于学校所开展的培养培训工作还有着更高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思政理论课青年教师对“我能够获得较多的进修机会”、“我觉得学校对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明显”这两项评价不高,反映了青年教师需要学校给自己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并从中得到成长和收获的合理需求,学校需要加强对于支持青年教师发展的各项政策的有效性研究。

在成长支撑环境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学院的环境影响。在这部分调查中,青年教师对其中四项指标评价都较低,分别是“我对目前的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感到满意”、“我所在学院(系)帮助我制定了清晰的生涯规划”、“我觉得我的工作量是科学、合理的”、“我对学校的职称晋升和考核评定制度满意”,反映了青年教师对学校进一步改进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诉求和期待。

在工作文化氛围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最认同“我和同事们能够愉快共事”,并且这一指标的差异性也最小,表明青年教师大都能够与身边同事进行较好地沟通和相处。对学校和学院来说,创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使青年教师能够在工作环境中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也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和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仍然存在缺编现象,150~200人的课堂规模在高校中成为常态,部分高职院校和独立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甚至达到1∶1000。水平不一的兼职教师过多,教学过程和效果不佳,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取科研项目的渠道少,科研经费也比较紧张,使教师缺乏职业成就感,优秀教师流失。从学历和职称结构上看,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从学缘结构上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源单一,“近亲繁殖”现象严重。此外,部分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理论功底不扎实,知识结构不完善,不能完全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教学和科研职责。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对共产主义认识存在偏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缺乏自信,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下,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辨别力不强,甚至在授课时误导学生,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发挥。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至上,缺乏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尚未完善。教育部的5号文件虽然已经从宏观设计到具体操作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思路、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各地方和高校在执行时重视程度不够,使现有政策大打折扣,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部分高校在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上不够重视,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经费投入不足,青年教师地位和待遇偏低;部分高校缺乏公平合理的聘任制度和人才引进渠道,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缺乏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部分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标准单一,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不够完善,青年教师缺少科研创新动力。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第一,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培养培训制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聘任方面,一是应按照、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文)的要求,以不低于1∶350~400的师生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解决专任教师课时重、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等问题。二是高校应秉承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招聘模式,避免来源单一和“近亲繁殖”现象,从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促进学术创新。三是高校聘任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背景、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能够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的教学和科研职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一是要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活动使青年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二是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通过在职或脱产培训、教学竞赛等增强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三是要注重青年教师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的提高,通过政治学习、师德培训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

第二,改革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首先,要加大课题申报、科研基金方面的经费支持,起到利益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利用公平、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激发青年教师的内在创新和科研动力。其次,高校还应当进一步推动科研管理和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改变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人才评价和晋升制度,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全面考核机制,真正建立起以能力、贡献、标志性成果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青年教师投入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再次,应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全面考核机制,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师德、科研成果等,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的依据,避免出现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同时,对青年教师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第三,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和学科创新环境。一是要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参与到学校工作中,激发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使命,提高其职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二是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心理和思想予以关心,不仅在客观条件上提供支撑,更在主观思想、情绪上进行引导、疏导,在有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注重充分沟通,营造人文关怀和人性尊重的文化氛围。三是要把学术研究无落到实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大胆创新,探讨和研究社会现实的前沿问题,激发青年教师学科创新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学科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教社科[2008]5号.2008-09-25.

[2]陈萌,姚小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84-87.

[3]陈雪斌,秦敬德,李月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以广西为例[J].高教论坛,2012,(8):10-12.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我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教育、组织和动员广大学生的重要政治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即以高校的各项管理为其载体,换句话说,就是在高校中将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联系起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实现为其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应在理论研究、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以应对发展的新局势。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涵义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有其不同之处,主要是师生和各种管理人员。因此根据专家给出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定义,我们得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校师生管理活动和各项具体的管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调整、规范师生及管理服务人员的日常学习工作、思想道德的目的,并且能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各种制度以及活动的总和。

二、管理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不深刻,理论和实际相分离。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角度来看,有些只是表面上简单接受管理载体,而没有深入研究管理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实际意义,缺乏自觉主动地探讨意识,使管理载体形式化的可能性加大;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人甚至认为管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不相干,是绝对对立的;有些管理者则将事务的管理放在主要位置,比如大学辅导员处理学生日常事务繁多,常常无暇顾及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理论与实际的严重分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能力和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不良的管理文化环境。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下生活的,从精神生活出发,学生处于校园的文化环境之中。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然而,当代大学校园却充斥着不公平、不合理的气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污染着整个校园。民主思想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础,不管是学生还是教职工,他们都是视野开阔,思想先进的人,对民主文化管理环境的缺失是反对的,不同意的。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民主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但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民主科学的管理文化环境是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运用启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使思政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首先,思政工作人员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上略胜一筹,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将积极性放在二者,不偏不倚才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志要提高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①。”其次,管理人员也要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解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上表现出积极主动性,在认识提高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以达到管理者自身和被管理者一起进步,从而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在高校,被管理者主要是师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比较高,而学生的思想也具有丰富性、时代性。相对于其他,这就有利于管理载体落到实处,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运用要以人为本。在管理中,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各种各样的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成为管理活动的重要要素,是管理活动成功的保证②。怎样更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作用,是衡量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载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必须重视师生的作用。关注教育对象的思想、内在需求,关心师生、尊重和理解师生,时刻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师生的吸引力,提高管理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求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首先,高校师生与其他工作单位人员有所不同,他们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更富有民主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因此,他们也更加要求管理载体运用的科学性、规范性。这也就为高校创造优良的管理文化环境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需要各方的互相监督,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完善,从而形成一个优良的校园管理文化环境。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科学管理网络资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互联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高校应该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对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管理。而对于互联网的弊端,高校要运用网络载体和管理载体相结合,注意及时消除错误信息对学生的引导,优化互联网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以提高高校管理载体的效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的实效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合理运用密切相连。本文不仅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涵义,还将管理载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启发做了阐述。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历层次高,主体意识强,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运用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优势互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良好的管理文化环境、要求科学管理网络资源等。随着时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进步,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特征和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4):177-178.

[2]袁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研究[J].湖南社院学报,2009,(3).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9.

注解: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诊断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59-02

2012年5月,笔者对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发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共63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类,共14题;第二,校内外文化活动和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类,共22题;第三,对思想政治教师、思想政治课程的评价类,共25题;剩余两题为被调查者姓名和户籍。

现将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陈列如下:

第一类题,即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类题,共14题,主要项目如下:

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乐观,具有饱满的热情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能自觉融入社会、献身社会,健康积极向上占主流,但也存在一些消极面,如国家政府层面的政治感知偏弱,上大学入党的个人功利色彩较浓,对学校和系部的心理诉求和主动性缺乏强劲动力支撑,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和认同层面上张力和明确性脆弱,理想信念观念不强。

第二类题,即校内文化生活和学校思想政治管理的评价,共22题,主要项目如下:

基本结论:学生参加校内外文化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并有良态化和优质化的倾向,能够自觉地回归社会、紧跟主流,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评价趋于理性和理解,充斥着强烈的互动感,能够自信认知和有效回应。但也有明显的不足,活动数量品种之多影响学生的选择,学生的入社动机也趋于复杂化、娱乐化,乃至庸俗化、利益化,缺乏理性化常态化的动力机制和稳健行为,学校和系部的思想政治管理与学生的理想相差较远,互动式连接和频繁性对话严重不足。

第三类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课堂的评价。共25题,主要项目如下: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7

(1)学习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专题党课讲稿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认为,教育强则国家强。要开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坚定思想政治信念,营造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环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就不能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是凝聚全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各种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各种社会矛盾,营造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环境。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因此,要把理论武装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思想政治建设与党的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新局面。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关键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因此,要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助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学习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专题党课讲稿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力推行相应的政策来鼓励和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今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我们必须以祖国发展为依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利益和民族荣辱,国家繁荣联系起来。深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到一个新高度,积累和储备更多的知识性,迎接新的挑战,这对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要解决突出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响应国家号召,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办好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世界性大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推进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将党建工作融入到高校的教育发展中,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补齐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精神,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8

关键词:贵州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初探

贵州师范学院原名贵州教育学院,始建于1978年,在经历30余年的成人本科教育发展之后,随着贵州省成人学历补偿教育任务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学校的发展进入了瓶颈。2009年3月,贵州教育学院迎难而上,励精图治,成功改制为全国普通本科院校——贵州师范学院。2010年,贵州师范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万人大学,教职工近700人。面对从成人教育转制普高教育的新起点、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是我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和重大课题。

一、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育对象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学校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离不开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大学生具有直接导向性和示范性。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比较注重学生主体,却忽略了教职工主体,极少开展针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教职工整体思想政治水平存在着各种不足,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相对薄弱,学校凝聚力不强。

(2)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一职能尚有一定差距。

(3)师德师风构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脱节。这种状况表明教职工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存在着亟待提高的问题。教职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效性就无法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欠规划

我校历来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明确的规划。

具体表现为:

(1)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没有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缺乏系统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导致此项工作缺失、被动、滞后、欠深入,只局限于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

(2)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条块分割。学工部、团委着重于学生文化活动,如文明寝室评比、校园文化活动等;各学院着重于学生干部培养和学生推优评优活动等;马列部作为教学单位,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针对教职工的思政工作相对集中在宣传部、组织部,没有一个综合专职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负总责,导致此项工作不集中、不统一,工作衔接不好,甚至出现机构重复和资源浪费。譬如2009年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全校开展针对影响和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的课题调研、“点评学校工作”问卷调查等工作,掀起了全校师生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热潮,较好地增强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校的凝聚力,学校“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也专门整理出了详实的汇编资料。但因为当时只把实践活动当做是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活动结束后没有将总结出的宝贵经验用于各项工作中,更没有具体部门将这一工作较好地开展下去,失去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契机。

3.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与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学习革命理论,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离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装门面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会是教条。”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创新与活力等不足。

具体表现为:

(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

这种轻重倒置的做法,还形成了固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有一定的功利性,没能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目标和任务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没有深入学生内部调查和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并做动态追踪,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使工作取得实效。

(2)缺乏创新与活力。

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就是政治学习,传达上级文件或学校文件,极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学习和其他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不能很好地达到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思想武器这一认识和学习效果,也极少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学习和教育。

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创新与活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失去了积极性和动力,甚至产生了反感与抵触,最终导致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二、加强和改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立健全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1)缺乏总体规划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问题,而此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具体负责和管理的部门,导致出现管理缺乏实效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设置专门机构。基于机构设置科学性、合理性及避免重复设置的原则,此机构可设在党委宣传部,即党委宣传部兼思想政治教育处(室)。这种二合一的机构设置,能有效地开展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人领导,专人负责,权责明确,分工到位、管理科学,有利于使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脱盲目被动,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将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一。教育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系统的过程,只有通过上下联动、各有关部门(单位)通力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因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常态管理,建立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规范化管理与有效化运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丰富和创新教育内容及形式

(1)在教育内容方面

①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三方面的内容。

思想教育,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指导大学生和教职工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析判断社会现实问题,才不会在理想信念的选择中出现问题、出现偏差。

道德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政治教育,主要是开展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纪律等教育,使广大学生和教职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②着力增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关心学校实事、大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来,积极广泛地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2)在教育形式上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多元化进行,在注重内容的同时要防止形式主义,坚持“三贴近”(贴近学生及教职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于各项文化建设之中,让各种文化活动承担一定的思想教育功能”,同时也易为广大学生和教职工所接受。比如,在校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专题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赛、问卷调研、先进或反面典型事例宣传等。同时要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主题活动;通过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日常教育工作,将师德师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途径。

3.大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1)做好“三个统一”。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统一,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2)广大教职员工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要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

(3)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

要着力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譬如建立专项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比表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推广,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鼓励他们进行学习深造等等。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我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政治合格、思想优秀、专业过硬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善后治理机制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形成共同思想、规范人们行为和凝聚群体力量等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工具,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也是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关联,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作用,挖掘突发事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这对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在品质的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突发事件治理(或危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蔡志强认为危机及其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他在《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研究》一文中对危机治理做了简单分析:危机治理,最早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此后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谢怀建(2008)以高校为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中的作用。王秀华等(2009)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事前“预警”、事中“安全阀”和事后“整合”等方面的有效掌控作用及其实施途径。吴粲和张利先(2009)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及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规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刘丰等(2010)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中介入的可能性。卢岚(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后突发事件中起着精神伤口缝合、心灵抚慰、裂痕填平及价值观重塑的作用。

这些研究者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特别是高校突发事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他们忽视了突发事件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研究,更是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与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不仅是资源、资金等物理形式的重建,更是思想、信心的重塑和社会关系的恢复与重建,而且这种思想精神上的治理对于高校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细致长期的,这恰恰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盲点。同时,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也不仅仅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是通过突发事件的治理进一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赋予其新的功能和内涵。因为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实现的同时,其本身价值也得到了发展和增进,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突发事件善后治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加强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突发事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教育“节点”,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涵义,通过善后治理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作用发挥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状况、功能效用,以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肯定和提供的条件。[2]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实现)是指教育主体围绕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这一目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具体政治活动,对教育客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大众的、进步的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及实践活动,进而能够有效的善后突发事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过程是价值“实现”和本身价值“增进”的有机统一。我们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同时,必须要正视突发事件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内容,即教育价值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我们认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治理中的具体特征,使二者紧密结合,以期达到突发事件治理的最优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沟通、调适及规范功能等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善后治理工作的开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整合功能及其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和整合功能通过正确思想的引导、适度的心理引导、良好行为的引导、力量的整合来实现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3]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善后阶段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稳定是校园稳定的前提,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善后治理的前提。突发事件加剧了各种价值观的碰撞,思想形态的多样性,造成了大家思想上的混乱。所以思想稳定是善后治理的重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教育、思想道德导向教育、人生目标教育)等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使之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而用以指导他们的思想,规范和提升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行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导向功能有利于学生在突发事件后产生认同和共识。突发事件后,学生们不仅身体上可能受到伤害,而且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受到剧烈冲击,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这时学生们的心理和思想是最脆弱的,若想重塑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在学生们心中形成对党和学校的政策和环境的认同和服从,这样才有利于善后工作的开展。而且这种服从是以心理与意识的认同为前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科学理论和心理干预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即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社会认同、加大心理调适的力度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其心理健康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将其落实到善后工作中、体现在行动上,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重塑校园和谐氛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和凝聚功能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后形成统一的行动。统一的行动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其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实现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种粘合剂,它以自己特有的内容和方式把从表面上看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挥其凝聚功能,将全校师生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渡过困难。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调适、激励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调适、情绪调控、利益调节、信息交流等沟通功能,这些功能又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突发事件后校园的和谐与稳定。[4]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针对人们在自身心理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把人们原来心态上的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上、行为上和生理上达到有益的适度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心理调适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人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纠正人们的认识偏差等。同时,突发事件之后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对受害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还要激励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重新树立信心,擦干眼泪勇敢地站起来,微笑着迎接生活的挑战,在实践活动中忘却伤痛。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情绪调控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同学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与此相应,他们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不满、焦虑、怨恨、慌恐等情绪的爆发也属正常。但是,如果这些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影响善后救治。因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手段的情绪稳定、情绪宣泄、情绪转移、情绪升华等功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施情绪调控,对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升华情绪、实现校园和谐稳定及善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调节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人际关系利益和利益矛盾激化的产物。突发事件后这些矛盾依然存在,它们导致人际关系更为紧张,造成人际摩擦和内耗,影响了善后治理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具有解决观点分歧、协调利益冲突、化解隔阂、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等功能,能有效解决人群间的利益矛盾冲突,促进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及其善后治理功能。突发事件后,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有效信息交流是加深理解和化解矛盾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决策当局获取和掌握充分的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有效处置突发事件后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依据、创造时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信息交流(传播)有助于阻断谣言传播,消除公众误解和恐慌,实现公众心态的稳定,实施有效的心理救治,创造有利于危机处理的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功能及其在突发事件善后治理中的价值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律规范功能、他律规范功能及社会规范功能,能有效规范突发事件后不同人群的思想和行为,提升善后治理的效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律规范功能使受教育者个体自愿地认同并遵守学校规范及规章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突发事件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追求出现许多各种矛盾纠纷及违规、违法行为失控现象,不利于形成统一的行动。通过社会规范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法制理念教育及先进事例教育等,使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合作精神等社会规范内化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公共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的行为标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律规范功能能约束受教育者个体的行为,使其遵守社会规范、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以蕴含的方式承诺了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具有软约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行为准则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教育等约束受教育者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避免或减少越轨、失范行为发生,使受教育者的行为朝着秩序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能使受教育者整体形成一致的社会认同,接受现存的社会规范、规章制度。现有规范和制度的认同是学校稳定和和谐的软基础,突发事件后,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及相关人员的认同大打折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规范功能恰恰具备重塑学校形象、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认同的功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化、学校先进文化和先进事例的宣传,使受教育者整体理解和认同学校的规范、规章制度,增进对学校的认同,达成共识,提升学校凝聚力,维护校园的稳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增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的善后治理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和价值增进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和善后治理机制的构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建心理治疗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

心理治疗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的核心内容。绝大多数人在经历突发事件之后,都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如震惊、紧张、恐惧、焦虑、烦躁、麻木、悲伤、沮丧、忧郁、失控乃至绝望等。若任其发展,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学校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调适功能,在危机善后中要注重学员思想心理素质的恢复和重建。具体做法有:一是对重点对象进行个体心理治疗。参与突发事件的人员或在突发事件中深受其害的人员是我们治疗的重点对象。在合理合法处置参与者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也要尽量以教育和引导、心理安抚为主,使参与者度过这次心理危机,不留下心理创伤,不会在同类事件中再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专家要帮助他们分析心理现象,正确对待心理问题和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其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在相关心理机构辅助治疗的同时,要引导受救助者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通过表达理解、支持、安慰,传递希望和乐观的精神,提高被救助者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突发事件,增强自我个性修养。二是进行群体心理导向。突发事件后,群体性心理问题也会出现,这是由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导致的。它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如果对群体不进行积极地心理导向,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态变化,指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心理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消除事件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从而尽快恢复良好、健康的心态。例如,在“5·12四川大地震”过后,教育部组织专家深入灾区的各大高校,一方面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调试教育工作,还有针对性地讲解了灾后心理康复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运用有关知识和技巧,科学有效地开展灾后大学生的心理安抚工作等内容,使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及时有效地投入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帮助学生尽快从地震阴影中走出来。[5]三是建立和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主要有建立和启动专家干预机制、积极培育自我救助的意识和方法及建立覆盖面广的心理热线。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救助,实施亲友辅助,家属亲友可参与支持和安慰治疗。

(二)构建学习创新机制,挖掘危机的教育素材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情总是具有两面性,突发事件在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宝贵的“教育价值”。一方面,突发事件充分暴露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存在的平时难以暴露的问题,这就给予我们提供了改革的契机;另一方面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也是高校日常工作在特殊环境下创新发展的过程,有许多危机素材值得总结。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建立突发事件后的学习创新机制:一是调查评估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再次爆发。以突发事件的平息为契机,解决和控制一些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再度发生的各种因素,巩固前期工作成果(如做好学校秩序的恢复重建、事件涉众的安排),分析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社会心态等可能带来的持续影响,以便采取长期的对策。二是总结经验,完善各项应对机制。只有在善后阶段认真总结处置经验,才能为学校制定新政策、形成新预案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果。为此,要全面总结经验,完善各项机制(如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机制、信息传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等),减少或避免同类突发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素材,巩固突发事件处置后的成果。调查、处理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失职、渎职人员,表彰或者奖励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师生等以及通过召开危机处理总结座谈会、展览会等后续宣传教育,充分发掘和应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危机的背后是发展机遇”这一积极行为准则,让学员真正在危机中重生、成熟,以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未知挑战。四是创新学校管理模式,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而对突发事件,不同高校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应当把危机管理上升到一个学校战略规划的高度来认识,建立高校的危机管理预警、处置、善后机制。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把各种危机管理都纳入到统一而非分散的程序和制度中,开展学生和学校的反危机模拟训练,提高高校整体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反危机能力。

(三)建立舆论导向、利益调解机制,化解突发事件后的矛盾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管理和舆论引导尤为重要。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及时公布信息加强舆情收集与预警。学校应当在第一时间相关信息,向广大师生告知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破除大家心中的疑惑。如在“北大清华连环爆炸案”中,北大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公布了相关信息,减轻了校方应对突发事件的压力。二是学校要与新闻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相关部门通过学校的电视、广播、校园网络、手机短信、电话等及时与新闻媒体沟通,在扩大和强化主流媒体影响的同时揭露各种虚假信息,这样使学校获得良好的公众舆论。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议程设置引导公众,化解、转移压力和矛盾。突发事件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设置议事日程的能,为公众及时动态信息传播和学校的具体举措,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关注、认识和对待突发事件。总之,利用各种大众传媒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和舆论宣传,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减少和化解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防范类似突发事件的发生。

(四)建立形象重塑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整合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都是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难事件对高校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人财物上,而社会性突发事件(如官司、人身伤害、校园治安、学校管理等等)对于学校的形象破坏性更大。由于这类事件都与学校的教育成效、学校管理、办学质量、科研水平相关,其社会负面影响巨大。因此,建立高校形象重塑机制很有必要。主要做法有:一是以突发事件为契机,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内部利益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突发事件解决后,学校领导层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调整组织机构使之更精干、更有效率,重塑学校形象。二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升华功能,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学校凝聚力。要及时树典型,总结、提炼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积极寻找培育人、完善人、铸就现代社会道德、提升民族精神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弘扬这种精神和品格,充分发挥其号召和激励作用,发挥其升华与提高功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三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功能,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合作。要以诚实和坦率的态度安排各种交流活动,加强与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与联系,及时告知他们突发事件后的新局面、新进展,消除突发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恢复或重新建立学校的良好声誉,再度赢得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蔡志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危机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2003(10):12.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02.

[3]白书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析[J].探索,2009(1):118.

高校思想政治总结篇10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自1994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以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2011年1月CnniC第27次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网民规模继续稳步增长,网民总数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网民7330万,年增幅19.1%。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用户职业分布调查结果为学生占30.6%,学历结构调查显示,其中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网民占到23.2%,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今网络使用的主体。面对这种情况,高校不可能还是像以前那样,通过讲座说教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政治信仰、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互联网的特点出发,从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开阔的舞台。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一方面,网络信息更新及时、传递速度快,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获得大量的资料和及时的信息,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从而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大大扩展自己的舞台。

2.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往往是教师查阅资料撰写讲稿,然后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说教式的教育,因此都是单一化的口头和书面说教。很明显,这种教育形式只是单方面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随着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网络由于其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的特点,不同于课堂教学,互联网教学使得受教育者的感知更加深刻、全面、具体。

3.网络在改变大学生生活和成长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使得三者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重要,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这个载体。学校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但是“独木不成林”,还需要取得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网络的发展正好为这三者的结合提供了方便。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处的家长可以通过视频与子女沟通,对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了如指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大事件,网络比电视编辑的时间更短、更迅速。公众在网络上可以即时看到事件的每分钟的发展情况。这一技术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沟通,使他们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大众性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网络文化是“草根文化”,有着很强的大众性。由于从互联网上可以及时搜集到大量信息,因此少数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传统媒介上,普通民众缺少话语权。只有在网络上,他们才能畅叙胸怀、指点江山,表现出对传统的颠覆和对权威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出现某种逆转或倒置,结果导致当今文化中出现了一些消极状况。其中基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没有被网络所吸收,相反网络文化的快餐化、功利化却在一步步地侵蚀着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带来的文化趋同,西风压倒东风式的泯灭文化多样性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打着所谓“网络自由”的幌子,公开干涉我国政府对网络的正常管理。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由于并未步入社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最终阶段,也是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到外界的侵扰,网络上的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和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有力度的。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薄,缺乏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不够完善,缺乏自我判别是非的能力。

2.网络的虚拟特点,让人与人的交往更具有符号性、欺骗性。网络使得每个人在网络中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个人的年龄相貌身份等级等都被掩盖,通通变成符号的交往,从而更具有欺骗性。这也就导致了外界无法对网络的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弱化。同时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广泛性,容易动摇学生学习的初衷,转而投身于娱乐与游戏之中寻找更大的乐趣,网络成瘾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人活在虚拟的世界里,时间一长就容易自我封闭,人际交往困难,最终导致冷漠、无情和自私,这些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3.网络在提供丰富资料的同时,也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存在。网络如同一柄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新型信息传播途径,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的同时,虚假信息及垃圾信息通过网络蔓延,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载体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政府和学校对这些载体传递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将不正确的观点、不恰当的信息去除,甚至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充当信息源的角色。伴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渗透,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共有的生存方式。而目前国际互联网处在没有确定负责人、无人管理的无政府状态。网上不良信息的存在,侵蚀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往往容易将大学生思想引向错误的方向,造成对社会秩序的潜在威胁。

三、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总书记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是建设这支队伍的关键。为使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脉搏,高校应每年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干部和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邀请国家、省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和知名专家来校做报告。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敏锐力和崇高的信息道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了优秀的信息素质,从网络中获得高效的信息,才能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干部队伍的结构必须进行优化,要吸收精通网络技术的高科技人才到政工队伍中来,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体系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共同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共同钻研有关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实现两者的结合。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才能解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是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全面的网络技术培训;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人要经常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掌握学生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学会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获得大量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四是要把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成果等资料,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的教育成果,及时地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总之,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闭门造车,网络时代需要开放的教育理念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同时既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既要增强教育对象对多种意识形态、多元价值取向的辨别能力,又要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3.网上与网下联动,网络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网络手段固然新颖快捷,容易让人接受,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仍然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也是不可完全弃之不用的。只有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网络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在平时生活中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辅导员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6]吴立刚.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0,(11).

[2]汪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构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04).

[3]周春生.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湘潮(下半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