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2:44

药剂学前景篇1

仲景方中丸散剂约占总方的1/5,而后世医家多将仲景方中丸散剂转化为汤剂使用,以便于临床处方应用,而将丸散剂转换成汤剂使用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仲景方原有的作用度,以及药物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保证用药安全,药物剂量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试验探寻仲景方的丸散剂量标准化处理的方法,为方剂的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关键词】丸散剂汤剂剂量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0多首,其中丸散剂约占总方的1/5。后世医家多将仲景方中丸散剂转化为汤剂使用,以便于临床处方应用,例如理中丸现在多用作理中汤。而将丸散剂转换成汤剂使用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仲景方原有的作用度,以及药物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保证用药安全,药物剂量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故笔者试通过试验探寻仲景方的丸散剂量标准化处理的方法,为方剂的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1思路与依据

药物的剂量是一切药性和药效的基础,中药的剂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因剂型的不同而各异,而在进行进一步的剂量处理和分析之前,就有必要将丸散剂量统一转换,在此我们考虑将其统一转化为汤剂剂量。因为在中医的临床用药中,汤剂是最常用的剂型;在经验上,汤剂剂量的把握也相对于丸散剂量更为确定和易于掌握;而且《中国药典》的中药剂量采用的也是汤剂剂量。

仲景方中诸药的用量比例章法严明,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若更改诸药的剂量比例,则整个方剂的功效也将随之改变。因此在将丸散剂量统一转化为汤剂剂量过程中,我们力求保持丸散剂中药物剂量的比例关系,以此来逼近汤剂剂量。

2方法

2.1数据准备参考教材《伤寒论选读》《金匮要略选读》所载方剂,建立仲景方数据库,共载方363首[1,2],除去重复项,筛选出仲景方丸剂25首,散剂44首。

2.2公制剂量克的转换

2.2.1常规剂量转换由于仲景方剂量单位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将仲景方的药物剂量统一转换成公制克。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3]将仲景方中药物用量按照东汉时期的度量衡制统一转换为现代的公制克。

2.2.2特殊剂量转换对于特殊的剂量单位,按容量单位、长度单位和计数单位分别转换,通过称取和测量药材实物的方法获得转换标准,并统一转换为公制式单位克。例如:以容量单位升、合、斗等描述的剂量单位,首先将其转换为相对应的现代容量单位毫升,然后选取100ml的量筒,将药物制成粉末,装入量筒内轻轻摇匀至装满100ml,再将药物粉末倒出称其重量,这样就可以换算出每毫升药物的重量。

2.3丸散剂量转换为汤剂剂量由于仲景方中丸散剂的剂量多为数天的用量,因此需要把丸散剂药物剂剂量转换为对应的每日汤剂剂量。参照方中各药物在《中国药典》剂量范围,选取方中常用剂量范围高限值最大的药物剂量,计算该药物方中剂量与《中国药典》剂量最大值的比例,将丸、散剂中各药物剂量按比例转换为汤剂剂量。

3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试验方法处理仲景方库中丸散剂量,并分别选取丸剂和散剂中常用的5味药物,比较其剂量转换前后的缩放倍数,实验结果见表1~2。

表1仲景方丸剂常用药物剂量转换结果(略)

从表1结果可见,以药典用量为标准,转换仲景方丸剂所得的药物汤剂量,较原丸剂剂量均减少,且平均缩小倍数为0.174。

表2仲景方散剂常用药物剂量转换结果(略)

从表2结果可见,以药典用量为标准,转换仲景方散剂所得的药物汤剂量,较原散剂剂量均减少,且平均缩小倍数为0.262。

4讨论

由该实验结果可见,根据《中国药典》用量转换后的丸、散剂的汤剂剂量,均较原始剂量减少,究其原因,可从以下两点考虑:①由于张仲景所处时代的制药生产技术尚不发达,而且仲景方中的丸散剂多是一次性准备数日的用量。现代应用时将其丸散剂量转换为汤剂量,则为一日用量,因此使用时间的缩短,势必使剂量转换后相应地减少;②仲景之所以将某些方剂制为丸散剂,是为了控制一些药性峻猛的药物或有毒性的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根据现代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原则,使用国家药典颁布的药物用量范围为标准进行转换,从而在剂量上确保了仲景方丸散剂药物转换为汤剂量后的临床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通过现行《中国药典》作为标准,将仲景方中的丸、散剂剂量规范转换为汤剂剂量,有利于现代临床用药,并为数据挖掘在方剂剂量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当然,丸、散剂量处理后的临床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比如散剂转化为汤剂后倒掉的药渣子才是主要的药效成分,而散剂中发挥药性作用的物质正是不溶于水的,所以丸、散剂的剂量处理方法还需要逐步地完善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柯雪帆.伤寒论选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

药剂学前景篇2

【关键词】方剂学;教材;方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编写出了较多的《方剂学》教材和方剂学专著。本文仅就4~7版《方剂学》教材中有关方解内容的撰写提几点建议。

1关于《方剂学》教材中的方解与制方原理

考证了4~7版的《方剂学》以及有关《方剂学》参考书后,发现21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中将方剂中各味中药的效用及其配伍关系称为制方原理,其余各个版本《方剂学》教材则均称为方解。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方剂学》教材仍保留传统的“方解”提法,方之有解,始于金·成无己。

尽管不同版本的《方剂学》教材中有关方解部分的名称存在不同,有称制方原理的,也有称方解的。但其实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制方原理主要着眼于从构成此方的背景与依据方面来强化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关系;而方解旨在解析前人的方剂,顾名思义,亦即对于先贤方剂的用药及其药物之间了解制方理论、②临床方剂学掌握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和中成药处方药、古方临床新用。关系进行剖析。应该说,方解与制方原理是从不同角度来看方剂构成的,但二者均以准确剖析先贤方剂,理解其制方思想,使学习者有所遵循并能加以准确运用为目的。

方解是《方剂学》教材内容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使学习者理解方剂构成的缘由,同时更能理解其治病的原理。由此可见,方解内容的编写至关重要,也可以说是《方剂学》教材编写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方剂学教材编写的水平、质量主要体现在方解部分内容的撰写。

2关于方解中药物效用的编写

考察了4~7版的《方剂学》教材以及有关《方剂学》的参考书之后,注意到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对于同一首方剂的方解中某味中药功效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在基本内容方面的表述却较为接近。有的《方剂学》教材对于方解中具体中药的介绍较为详尽,诸如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一并介绍,有的则只是简单介绍中药的功效,有的详细表述某一中药的功效,有的则详细表述某二味或几味中药的配伍,有的则提炼方剂的配伍特点、制方特点等,各有所长,各有特色。但关键问题是,对于方解中有关中药功效及其治疗作用的表述多是基于现行的《中药学》教材,由于某些方解脱离了其制方的时代背景,使得方剂的效用与其中所选药物的效用显得有些生硬甚至出现矛盾。为此,我们认为应遵照作者制方的时代背景与制方的本意撰写方解,不仅能彰显方解的核心价值,也能突出方解编写的主导思想。如果这一问题能得到彻底解决,至于方解的具体内容撰写则能得到统一,达成共识。如仙方活命饮、羚角钩藤汤、贝母瓜蒌散、百合固金汤等方剂中均用了贝母(一般认为是川贝母),其在各方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基本都是遵循现行《中药学》对于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表述。如贝母在仙方活命饮、羚角钩藤汤中的作用均认为是其发挥“清热化痰”的作用,尽管这一解释并没有不当之处,但总觉得似乎不尽完美。笔者认为前人遣药组方的思想既朴素又实用,贝母在仙方活命饮、羚角钩藤汤中的作用除了能够协助全方增强清热化痰之力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它对不同病症发挥直接的治疗作用。故笔者认为,贝母在仙方活命饮中则直接针对疮疡发挥效用,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介绍的“贝母治疗人面疮的验案”,表明贝母具有治疗疮疡的作用;而在羚角钩藤汤中则是发挥了“止痉”的作用,正如《神农本草本经》(以下简称《本经》)指出其能治疗“金疮风痉”。那么,应如何界定并确认方解内容所阐释中药的效用?是以现行的《中药学》教材知识为背景还是以制方用药的时代为背景?这是方解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以方剂制方用药的时代背景为主线,同时考虑现行的中药学教材进行编写,这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方剂组方的思路,也便于学习者应用。

3关于方解中君药的认定

众所周知,君臣佐使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君臣佐使的内涵不断地加以完善。对于君臣佐使的认定基本上采取逻辑判断的方式予以定性的描述,故而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目前的《方剂学》教材或方剂学参考书或专著,对于君臣佐使有学者主张称之为组方原则,这一种传统的提法,新近亦有学者称之为方剂结构的。尽管如此,但均认同君臣佐使对于方剂制方过程所具有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方剂中君药的认定。现行的《方剂学》教材皆认为:君药是针对主病主证发挥主要治疗作用,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主药。所有方剂学教材或方剂学专著均认为君药对方剂的效用具有重要影响,君药体现一首方剂的基本功用与主治方向。既然如此,就某一具体方剂而言,君药应该是相同的。然而在现行的教材中存在着因编写者对某一具体方剂理解的不同,出现了同一首方剂中君药不同的局面,这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与困惑。关于君臣佐使的规范化与科学定位,一直是中医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则将直接影响《方剂学》教材的质量与水平,也将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理解上的歧义。

4关于方解内容的实质性与形式

药剂学前景篇3

关键词:经方剂量考证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084-02

近些年来,对仲景时期药物剂量的考证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东汉货币(如前文所述章太炎先生就主要是通过测量汉代钱谱而进行考证);②东汉衡器;③《汉书・律历志》所载累黍之法;④水的比重;⑤黄金比重;⑥药物实测。[1]在这些方法中,又以文物考古学的方法为主导,而且以文物考古学方法得出的结论较为权威。但以药物实测、累黍测量等方法考据的文献报道亦不在少数。笔者将近些年来通过各种文献报道的经方量值考证结论择其代表列述如下。

1经方1两合今13.92克/13.75克/15.625克

之所以将这三种结论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三个数值相差不大。而且这三个结论均是运用文物考古法对出土的汉代权器文物进行考证而得。

1.113.92克――是吴承洛(1892-1955)在《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观点,是根据新莽货币与嘉量考证而得出的结论。[2]吴承洛被誉为中国现代度量衡的创始人之一,他撰写的《中国度量衡史》是其多年以来有关度量衡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结论是以吴大澄考据新莽货币校得新莽一两等于13.6746克,以及刘复考据新莽嘉量测得新莽1两为14.1666克这两个数值相加取平均值,从而得出新莽一两为13.9206克。这一结论影响很大,在近代中医界被广泛引用,如五版、六版、“十五”国家规划《方剂学》教材、《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等权威著作均采用此结论。支持这一结论的医家也有很多,如中医科学院范吉平教授撰写《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书中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实验研究法并结合目前中医临床处方用量调查对这一结论进行佐证,并建议目前临床应用经方时当按照13.92克/两进行折算[3]。另有王笑青[4]、赵国强[5]等人采用累黍之法测定1200粒黍子的重量,再乘以二,得出的数值与13.92克所差无几。

1.213.75克――是卢嘉锡、丘光明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中根据东汉出土的39件权器文物进行考证而得。该书将东汉一斤量值暂定为220克,1两重约13.75克。[6]渠敬文[7]通过对大量文物资料分析,认为西汉时期每斤约合今248克(一两约合15.5可),新莽时期每斤合238克(一两约合14.875克),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每斤约合220克(一两约合13.75克),与丘光明之说吻合。程磐基[8]通过对出土文物及相关文献进行考证,认为东汉时期1斤在220~250克之间,1两在13.75~15.625克之间,程氏此说表明他认同吴承洛、丘光明及柯雪帆所考证之结论,认为这三种考证结果均具有科学合理性。

1.315.625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柯雪帆教授依据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光和大司农铜权”进行考证而得。柯氏结合医药经验认为该折算标准符合近年来开展的药理实验与临床实践,按此数值对经方剂量进行折算并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9]今年来支持该结论的文献报道很多,如畅达[10]等人把仲景方中以量器和个(枚)数计量的28味药物分别按1两≈3克和1两≈15.625克进行折算后比较,认为柯氏考证的数据科学合理。郝万山[11]通过文献分析法认为根据“光和大司农铜权”考证的结果是较为权威的标准,汉1斤约为250克,1两约为15.625克,1铢约为0.65克。闫艳丽[12]从药水比例与解表药煎煮时间两个角度进行验证,也支持柯氏提出的经方1两约合15.6克之说。贾传春[13]通过对仲景方剂非衡器计量药物的用量统计,重剂取效的病案分析法以及经方常用11味药物的剂量统计法对经方本源剂量进行考辨,认为柯氏论点合理可靠。李玉胜[14]等人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经方的配伍组成规律,并以麻黄汤为例进行实物测算,进而验证柯氏之说的真实可靠。仝小林[15]以柯氏之论为基础,认为仲景方1两合今15克,回归经方本源剂量来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郁、热、虚、损四阶段的病证,所采用的经方有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小陷胸汤、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等,皆按照原方1两=15克进行折算,临床收效显著。近些年来支持柯氏之说的文献报道数量可观,在此仅就验证方法不同择其代表而论,别者不复赘述。

2经方1两合今6.9克/7.8克/8克/9~10克

从约7克/汉两至10克/汉两这一区间内的考证结果多样,但差距并不大,考据方法有用文献分析法,有用黄金比重测算法,有用水蜜比重测算法,有用煎药萃取原理比对法,等等。不似前文吴氏、丘氏与柯氏的考证结论,均是运用文物考古学的方法而得。

2.16.9克或7.8克――这两个数值是在上文所引吴承洛提出的汉1两合今13.92克以及柯雪帆提出的汉1两合今15.625克基础上进行折半所得。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医科学院)主编,1959年出版的《伤寒论语译》[16]即持此观点。折半的理论依据是唐・苏敬在《新修本草》中的一段文字“谨按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唯有仲景已涉今秤,若用古秤,测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17],由是推断仲景时期的药秤并非“复秤”,即仲景使用的是为当时衡量二分之一的“今秤”,若按当时衡量一两为13.92克折算,则《伤寒论》中一两应为6.9克。朱文惠[18]亦赞同此说,不过朱氏是在柯雪帆考证的东汉一斤约合今250克的基础上进行折半而得出仲景方一两为7.8克。此外,朱氏还认为仲景在度量衡上,称量药物是使用复秤(小秤),人命关天,必求合古,而对水溶液之类,则使用今秤(大秤)称量,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如苏敬所言“若用古秤,测水为殊少”,才符合客观实际需要。

2.28克――陈家华[19]用水蜜比重测算法,依据《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症治》篇乌头桂枝汤方后注“右一味,以蜜两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认为一斤蜜的容积是0.5升,若按照东汉一升约为198毫升,生蜜比重为1.27克/毫升,可以推算出东汉一斤约合今126克,每两约合近8克。

2.39克~10克――黄英杰[20]、谭曦然[21]根据《伤寒杂病论》进行药物实测及文献考据,并结合当今临床处方用量调查,认为仲景本源剂量1两约合今9克~10克之间。党玉兰[22]则从古今煎服方法的不同着眼,认为仲景方剂多为一煎三服,而今日则多两煎三服,根据萃取法原理与郎比定律进行实验研究,推导出若按今日二煎三服法折算,则仲景一两约合今10克。

3经方1两合今3克

仲景1两约合今3克是当今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折算标准,但这一折算比例,恰恰不是由文物考古法得来。若要寻其本源,则要追溯到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那句话“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23]。在李时珍之后的很多医家也都认同该折算比例,如李中梓、汪昂、陈修园、曹颖甫等名医。足见李时珍这一结论虽非考证而来,但却比较准确的反应出当时对仲景剂量的折算标准,也为后世进行折算提供了一定依据。明代的一斤约合今600克,每钱约合今3.7克。自1956年全国首批四所中医学院建立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伤寒论》教材还是《方剂学》教材均采用汉制1两折合公制3克的标准。即便在当今,很多新版教材开始逐渐采用吴承洛、丘光明或柯雪帆等人的考证结论,但临床大夫在开据处方时仍以经方1两合3克来折算为主。

4经方1两合今1.0~1.6克

位于1.0~1.6克这一区间的折算标准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量值非常之小,与吴承洛、柯雪帆等人的考证结论比较,相去十余倍之远!这一范围内的经方折算比例主要是日本医家应用,较具代表性的有①小岛学古《经方权量考》:“两者,三分四厘八毫”(约合今1.3克)。②平井《古方分量考》:一两约为二分五厘(约合今1.0克弱)。③清水藤太郎《国医药物学研究》:“一两为1.42克”。④大冢敬节《药物的权量》:“汉制一两,合今1.3克,一升合今200毫升”。⑤矢数道明《汉方处方临床应用解说》认为仲景方按1两约等于1.33克折算。⑥粟岛行春氏等,依据孙思邈“神农秤”之说进行考据,认为汉一两约等于今1~1.6克左右。[20]日本医家采用如此之小的折算标准,其文献基础正是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所言“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之“神农秤”,因该衡值采用的累黍之法――“十黍为一铢”仅相当于《汉书・律历志》中“百黍为一铢”的十分之一,因而以此推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汉制的十分之一。但日本汉方医运用该折算标准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有学者曾就中日两国生药材质量、易感疾病类型、水质、人的体质以及用药心理等多方面对日本中药处方用量较中国少3~5倍进行探讨[24]。

5小结

综上可见对经方本原剂量的研究结论不一,《晋书・律历志》云“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正因此,经方本原剂量如何折算是关乎中医方药临床用量规范化、合理化的重大问题,是关乎中医方药量效关系研究的重大问题,单纯的文物考证、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似乎都难以令人信服亦难以应用于当代临床,或许,只有将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方能给出合理的答案。

参考文献

[1]傅延龄.经方药物剂量及现代临床应用(1)[J].中医杂志,2009,50(1):17-19

[2]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37

[3]范吉平,程先宽.经方剂量揭秘[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56-158

[4]王笑青,林大勇,时红磊.《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折算[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591-592

[5]赵国强.古经方用量之我见[J].光明中医杂志,1995,(1):55-56

[6]卢嘉锡,丘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47

[7]渠敬文.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15):2

[8]程磐基.汉唐药物剂量的考证与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38-41

[9]柯雪帆,赵章忠,张玉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物剂量问题[J].上海中医杂志,1983,(12):36-38

[10]畅达,郭广义.伤寒论药物中非衡器计量的初探[J].中成药研究,1985,(8):44

[11]郝万山.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J].中国中医药,2005,3(3):48-51

[12]闫艳丽.经方剂量与煎服方法[J].河北中医,1989,(5):7

[13]贾传春.经方剂量考辨与启示[J].国医论坛,1994,(43):1-4

[14]李玉胜,李丰年,尚晓东.经方剂量及煎服方法研讨[J].中国民间疗法,2000,(9):4-5

[15]仝小林.经方本源剂量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12):695-698

[16]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5

[17]苏敬.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1

[18]朱文惠,沈兰心.张仲景古方称量考[J].中医杂志,1996,(12):756

[19]陈家华.经方药量管窥[J].浙江中医杂志,1981,(5):204

[20]黄英杰.《伤寒论》用药剂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1]谭曦然.《伤寒杂病论》用药剂量及相关问题再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2]党玉兰.《伤寒杂病论》药量折算再探讨及其临床意义[J].江苏中医药,2004(9):53-54

药剂学前景篇4

儿科临床中,儿童服用固体药物有一定难度,所以在传统口服剂型中,以糖浆剂、合剂、口服液、混悬剂、颗粒剂等应用较多,儿童用片剂多制备成泡腾片、分散片、口服速溶片、咀嚼片等形式[3],并加入适当的矫味剂调节口感,方便儿童服用。结合儿科用药特点,近年来开发出许多新剂型。

1.1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缓释制剂可提供比较平稳的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维持持久的药效。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可定位、定速、定时释放,减少患儿服药次数,可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减少患儿用药总剂量,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控释制剂受胃肠道因素影响小,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释药平稳、恒定,副反应少,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具有适合儿童用药的特点。如雷公藤缓释片所含乙酸乙酯提取物与普通片相当,每日剂量相同,但生物利用度提高,毒副作用减轻。中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发展很快,上市品种逐步增加,是目前中药新制剂研究的热点[4]。

1.2中药泡腾剂

中药泡腾剂是指加水后可迅速崩解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片剂或颗粒,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本剂型含有适量泡腾崩解剂,冲服时遇水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促使颗粒快速崩散溶解。这种剂型在中药汤剂和糖浆剂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起效迅速、易吸收等特点,解决了婴幼儿患者服用固体药片的困难,是儿科用药一种比较理想的剂型。代表品种有山楂泡腾颗粒和小儿肠胃康泡腾片等[5]。

1.3口服微囊

是以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一种微小胶囊[6]。该类制剂隔离外界与药物接触,可防止药物挥发、氧化、水解,尤其适用于芳香类中药,如荆芥油、薄荷油等挥发油沸点低,易挥发,又不溶于水,制成微囊后稳定性良好,既可防止其散发,又利于携带,便于服用。同时,微囊制剂可以掩盖中药的不良气味,增加了儿童服药的顺应性。微囊还可延长或控制药物的释放,制成长效制剂;囊膜有隔离药物与外界的接触的作用,减少与复方制剂的配伍禁忌。

1.4中药茶剂

是指含茶或不含茶的药物经粉碎、加工的粗末制品或加入适宜黏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品,以沸水浸泡取汁服用[7]。近年来开发的新型茶剂袋泡茶更便于携带和服用,在疗效、剂量、外观和味觉上都得到了改善,容易被家长和小儿接受,有较好的市场前景[8]。

2口腔给药剂型

主要是口腔崩解片。是指在口腔内可快速崩解、分散或溶解于唾液中的片剂。患者服用无需用水或只需少量水,几十秒内即可在口腔速崩或速溶,具有服用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国内文献从主药及辅料的溶解性角度考虑将其分为口腔速崩片(口崩片)和口腔速溶片(口溶片)两类[9]。近年来口腔崩解片技术基本成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也已经将口腔崩解片列为一种新剂型,并已有多种药物的口腔崩解新制剂获得药品注册申请。如治疗儿童肺热咳嗽、痰多气喘的小儿清热止咳口腔崩解片等。但中药口腔崩解片研制的难点在于中药的掩味技术,可通过添加甜味剂或矫味剂、应用喷雾干燥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手段解决[10]。

3非口服给药制剂

非口服给药剂型一般起效迅速,可避免药物口服时受肝脏首过作用的破坏,而且又可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对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儿童,特别是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及伴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尤其适用。

3.1透皮吸收制剂

中药透皮吸收剂型是对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皮肤表皮比成年人薄,角质层也较薄,皮肤对药物的可穿透性比成年人大,在用药剂量上应严加控制。

3.1.1贴膏剂

中药贴膏剂采用制剂学方法使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经皮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11]。该制剂不需口服,不被肝脏首过效应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且皮肤角质层还具有贮存作用,使血药浓度曲线平缓,恒定输药、控制血药浓度,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如中药小儿感冒退烧贴是以穴位贴剂形式,用于小儿感冒退烧[12]。值得一提的是,将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得的巴布膏剂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载药量大,与皮肤生物相容性好,药物释放、吸收好,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透皮吸收剂型[13]。

3.1.2中药浴剂

中药浴剂是药材提取物加营养剂、透皮促进剂、软化剂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液体制剂[14]。具有使用方便,患儿愿意接受等优点,较适合婴幼儿湿疹、脓疮、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病以及局部高热患儿的治疗,如双花洗液。

3.2呼吸道给药制剂

主要是气雾剂。是指药材提取物或药物细粉与适宜的抛射剂装在具有特制阀们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细雾状或细粉状定量或少量喷出的制剂。气雾剂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具有速效和定位准确等特点[15]。儿科临床多用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治疗。如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很好[16]。

3.3直肠给药制剂

直肠给药是一种重要的给药途径。直肠给药剂型主要是栓剂和中药灌肠剂,在引入肠道后能与直肠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药物经直肠黏膜下毛细血管吸收,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

3.3.1中药新型栓

栓剂给药方便,吸收迅速,从生物利用度看,药物的吸收速率仅次于注射剂,尤其适合小儿使用[17]。在传统栓剂的基础上,现在又出现了中空栓剂和双层栓剂等新型栓剂。中空栓剂由日本人渡道善造于1984年首先报道[18],栓中有一空心部分,可供充填各不同类型药物。如水合氯醛中空栓在儿童镇静方面取得了很好疗效。双层栓剂可制成内外两层或上下两层,如雷公藤双层栓,前端为空白基质,后端含有药物,在直肠内,栓剂前端融化可形成液态的基质屏障层,可有效阻止后端所释药物向上扩散,避免了相当一部分药物由直肠上静脉经门-肝系统吸收,而直接从直肠下静脉和静脉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肝首过效应[19]。

3.3.2中药灌肠剂与直肠滴剂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药提取物灌注于直肠而迅速发挥药效的一种制剂,采用直肠给药,作用迅速、温和、持久[20],不但给药方便,且显效速度与静脉系统给药相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给药效果的2倍,同时减少和避免了药物受胃酸和消化酶的分解破坏。有人应用中药灌肠剂治疗外感发热、肺炎咳喘、中毒性肠麻痹、病毒性脑炎等儿科急重症,使中医药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好的作用[21]。直肠滴剂与灌肠剂相似,不同的是滴剂剂量一般比灌肠剂小,所以要求中药提取物纯度较高。滴剂的插管置入内3cm左右的深度较好,以防止插入直肠过深使药物大部分经直肠上静脉吸收,被肝脏首过代谢,药效降低。

我国儿童占全国人口的1/4,目前用药品种却仅有60多种[22],所以有人说中药制剂的新剂型研究是对传统中药制剂的革命[23],改进剂型,是提高儿科用药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发展极为迅速,为实现药物的“三效”(速效、高效、长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儿科中药新剂型逐步向服用更加方便,口味更容易被儿童接受的方向发展[24]。

【关键词】中药制剂

儿童处于生理上的发育期,人体机能与成人存在区别,儿科给药应结合药物性质、儿科生理、病理、用药等特点来选择适宜的剂型[1]。中医中药作为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经验科学,在儿科临床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中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品种开发和新剂型研制方面有重大进展[2]。

【参考文献】

[1]佘建华,吴秀清.浅谈中医儿科用药剂型的改革[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6):58.

[2]丁彦吉,李江.儿科中药给药的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3):46.

[3]罗雯晔.儿童用药剂型的探讨[J].遵义科技,2003,(4):4344.

[4]崔福德.药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4.

[5]宫爱华,董健.剂型与儿科用药探讨[J].齐鲁药事,2005,24(7):439450.

[6]张兆旺.中药药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91.

[7]张晓枫,翟学明.中药茶剂的开发与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3):164.

[8]薛旭初,康孟利.新颖保健袋泡茶现状及前景[J].农产品加工,2006,5:87.

[9]蔡刚,朱晓薇等.关于中成药口腔崩解片开发应用的思考[J].天津中医药,2004,21(5):3637.

[10]平其能.口腔崩解片的研究及开发[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4,4(4):2425.

[11]姜梅,孙海燕.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新剂型[J].中国乡村医药,2000,7(11):27.

[12]李嵘.药物新剂型在儿科治疗中的作用及展望[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1012.

[13]潘卫三,李华.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J].中医外治杂志,2004,13(3):34.

[14]李丽丽.儿科用药与临床应用中的中药剂型浅析[J].陕西中医,2003,24(6):537538.

[15]姚妹,周幸福.应加强婴幼儿用药新剂型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2):94.

[16]刘磊,宋晓东等.中药雾化吸入应用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中国民康医学,2006.4(18):310311.

[17]江长波.中药栓剂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1,32(5):4850.

[18]刘晓华,张大等.中药中空液体栓剂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7,28(6):331333.

[19]孙洁,张景艳.中药栓剂的发展概况[J].中医药学报,2005,33(4):7678.

[20]陈爱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儿科疾病体会[J].中医儿科杂志,2006,2(1):4344.

[21]赖子建,赖婉玲.中药灌肠法在儿科急重症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6):19.

[22]李彦.重视儿童用药安全改进儿童用药剂型[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5):1209512096.

药剂学前景篇5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48-02

微生物农药是指由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加工制成的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杀鼠或调节植物生长等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全世界生物农药产品中,微生物农药占到近90%,国内出现大规模产业化的生物农药主要也是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具有高度的专一性,杀虫效率高,不杀伤天敌,且容易降解,无残留,对人畜无毒,能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刺激植物生长。因此,近几年微生物农药得到了大力推广。据了解,美国微生物杀虫剂占农药的1/4,微生物农药的大量使用能有效缓解化学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带来的“3R”问题,即害虫抗药性(Resistance)、残留(Residue)、害虫再猖獗(Resurgence)。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生物农药,以保护人类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微生物农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微生物农药的特点

一般来讲,微生物农药具有如下特点:

(1)防治病虫效果好,使用时对人畜安全,对哺乳动物毒性较低。

(2)特异性强、选择性高,对天敌和有益生物安全。

(3)多种因素和成分发挥作用,使病虫难以产生抗药性。

(4)由于微生物具有自身繁殖快,生长迅速,易变异的特点,可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从而不断改进性能和提高品质。

(5)原料来源广,易于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6)微生物农药所用的病原体能在环境中形成流行病,可防止病虫害的再次爆发,有可能长期控制病虫害。

(7)生产原料和有效成分属天然产物,在环境中容易降解,不会污染生态环境。

2微生物农药的分类

微生物农药按照有效成分可以分为两大类:

(1)直接作为农药使用的微生物,即直接利用细菌、真菌、病毒来防治病、虫、草害。

(2)以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作为农药以防治病、虫、草害,这即为人们常用的抗生素。

3微生物农药的开发现状

能够用于开发和生产微生物农药的微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等,其中开发的微生物农药主要是以细菌、真菌和病毒为主。细菌杀虫剂是微生物农药中应用最广泛,同时也是效果最好的一类。按照用途,微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微生物除草剂等。

3.1微生物杀虫剂

3.1.1细菌杀虫剂

细菌杀虫剂是由对昆虫具有致病或致死作用的细菌及其活性成分制成,当昆虫摄入病原细菌制剂后,被肠细胞吸收后进入昆虫的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而致死。细菌类杀虫剂是国内研究开发较早的、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微生物杀虫剂。常见的品种有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和球形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Bt)是世界上用途最为广泛的微生物农药。杀虫谱较广,能防治稻苞虫、玉米螟、棉铃虫、菜青虫等害虫,它占据了生物农药90%以上的市场,产品覆盖所有省市并销往欧美以及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在苏云金杆菌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趋势:

(1)寻找苏云金杆菌新的菌株资源,如已成功投入商业化生产的菌株4.0718。

(2)发掘新的杀虫功能。最初人们仅将苏云金杆菌集中于鳞翅目害虫有效,目前已了解到其对9个目600种有害生物均有毒杀作用。

(3)融合基因工程菌的进行构建。近年来人们正尝试将对不同靶标害虫有高毒力的基因进行重组,以拓宽杀虫谱、提高毒力和延缓抗性。

(4)优化发酵条件。研究人员为获得高效价的发酵培养基配方,采用科学的实验设计,进行优化筛选。

3.1.2真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是利用真菌的分生孢子附着在昆虫的皮肤上,分生孢子吸水后萌发而长出芽管或形成附着孢,侵入昆虫体内,菌丝体在昆虫体内不断繁殖,造成病理变化和物理变化而导致昆虫死亡。真菌杀虫剂具有防治谱广,残效期长,扩散力强等特点。缺点在于作用缓慢,侵染过程长,作用效果易受环境影响。目前应用研究最多的是白僵菌,其次是绿僵茵。此外,还有赤僵菌、虫生藻菌等。虽然种类多,但被开发应用的较少。仅开发了其中的几个种,对于松毛虫、蝗虫、线虫等的防治有显著成效。

根据昆虫病原真菌的特点,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对其进行分子遗传改造。主要是通过释放毒力因子、增加毒性基因拷贝数以及从其他微生物引入毒性基因来增强菌株毒力或扩大寄主范围。目前有关昆虫病原真菌的杀虫基因以及致病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但寻找新的杀虫基因对于昆虫病原真菌的研究将非常有意义。

3.1.3病毒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的作用机理是当病毒侵入昆虫后,核酸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病毒颗粒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粒子,促使宿主细胞破裂,导致昆虫死亡。病毒杀虫剂宿主特异性强,能在害虫群内传播形成流行病。也能潜伏于虫卵,传播给后代,持效作用长。缺点是施用效果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宿主范围窄。其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是核形多角体病毒(npV),质形多角体病毒(CpV),颗粒体病毒(GV)。

近几年来,病毒杀虫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效剂和复配制剂方面,该技术对于降低病毒杀虫剂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基因重组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野生型杆状病毒由于杀虫速度相对较慢和寄主范围窄等缺陷,限制了其商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速度,通过基因重组后可获得新一代广谱高效的病毒杀虫剂。

3.2微生物杀菌剂

微生物杀菌剂是一类控制植物病原菌的制剂,主要是抑制病原菌能量产生、干扰生物合成和破坏细胞结构而发挥作用。具有内吸性强、毒性低的特点,有的兼有刺激植物生长的作用。微生物杀菌剂主要指农用抗生素。主要是放线菌,其次是细菌。农用抗生素中应用面积最大的是井冈霉素,其次是阿维菌素和赤霉素,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发达国家的研究动向已把从农用抗生素的开发、研制扩展到在微生物中筛选杀虫、除草、抗病毒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并筛选出了杀螨剂和Bialaphos等除草剂。

3.3微生物除草剂

微生物除草剂主要是利用活体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杀灭杂草。双丙氨磷具有强烈的广谱杀草活性,能防治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杂草,同时具有很高的杀螨活性。目前微生物除草剂已成为国外的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其中以真菌除草剂的研究和开发最为活跃。我国生物除草剂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用胶孢炭疽菌(鲁保1号)防除菟丝子,推动了全世界生物农药的发展,但以后进展迟缓,微生物除草还只限于研究阶段。

4微生物农药面临的问题和开发思路

微生物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物农药的防治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田间药效不能像化学农药那样见效快,直接影响到推广应用。

(2)保存需要的适宜的环境条件,对贮存条件要求高,其货架寿命往往只有化学农药的一半。施用后,环境中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其防治效果。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既有活菌制剂,更有农用抗生素的开发。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应对上述问题,目前的开发思路主要有:

(1)采用分子克隆、定点突变、转基因作物的开发、重组微生物等技术对微生物农药分子进行修饰,以提高其活性。目前这一技术应用较多在苏云金杆菌和昆虫病毒上。

(2)与一些低毒的化学农药或增效因子混配,开发具有一定增效作用的制剂。

(3)开发新型助剂,使农药不易被紫外线和氧化作用而失效。

(4)开发新的菌株资源,开发高效生物农药的品种。

(5)改良发酵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5微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类对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视,微生物农药由于其广谱、高效、安全、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在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微生物农药在降低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减少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农药作为高效低毒的农药,今后的研究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随着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等生物技术的进步,一些有很高应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有可能大批量生产。近年来,微生物农药在剂型,杀虫活性,作用机理,使用技术改良,以及基因克隆和转化、安全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如对双丙胺磷利用生物工程技术进行产量的开发研究等。各种新型的微生物农药商品开始逐步走向市场,生产逐步走向多样化和规模化,生产效益也在不断上升。

尽管微生物农药目前在世界农药市场所占的份额还很小,但由于其对人畜毒性小,与环境兼容性好,对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性等突出优点而符合现代社会对农业生产及农药的要求。近几年来,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注重可持续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公众对自身的健康安全也更加关注。全球生物农药的需求量将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其所占的农药市场份额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沈寅初,张一宾.生物农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1(4):14-15.

[2]桂永珠,池景良,胡永兰.生物农药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J].微生物学杂志,2001,21(2):48-49.

[3]孙怀山.微生物农药在我国开发应用情况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24-125.

药剂学前景篇6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信邦制药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类、消化类两大系列,有医保目录品种24个、中药保护品种4个(六味安消胶囊、益心舒胶囊、参苏胶囊、脉血康胶囊)、优质优价产品4个(银杏叶片、六味安消胶囊、贞芪扶正胶囊、护肝宁片)、独家品种2个(益心舒胶囊、参苏胶囊)。公司现有主要产品为银杏叶片、六味安消胶囊、护肝宁片、益心舒胶囊等,上述产品2007年、2008年、2009年营业收入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85.71%、85.58%、85.03%。

公司聚焦天然药

银杏叶片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首批国家医保目录品种,公司产品被国家发改委核定为优质优价产品。六味安消胶囊被中国中药协会评定为独家中成药优质优价品种。根据中国医药协会分析,公司的六味安消胶囊在医院的市场份额为83.5%。护肝宁片被国家发改委核定为独家中成药优质优价品种。根据中国医药协会分析,公司的护肝宁片在医院的市场份额为70.6%。益心舒胶囊,由于其处方独特的疗效,公司正在研发不同剂型的益心舒制剂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发明专利“一种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滴丸及其制备方法”和“一种益气复脉、活血化瘀的益心舒注射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司产品主要为处方药。公司产品销售采用以专业化推广为主的预算制营销模式,建立了以营销部、商务部和品牌事业部为架构的营销体系。营销部主要负责营销策略及大中城市的销售;品牌事业部主要负责地县城市、城镇社区和otC的销售;商务部主要负责签订合同、物流配送、货款回收和客户资信管理等工作。公司营销部在全国主要省市建立了8个大区40个办事处,有400多人的销售队伍;品牌事业部已经建立了14个办事处,有60多人的销售队伍。目前公司产品已覆盖1800多家医院,营销部销售队伍将继续扩充,办事处也将增加至60多个。自2010年以来公司调整了销售架构,进行了营销改革。强调营销管理的规范化,要求以优秀策略带动销售工作,推动营销队伍的内部竞争,以使公司营销适应新的形势。

在研产品主要为天然药物。2003年10月,贵州信邦药物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吸纳部级中药工程研究中心――上海药物制剂工程有限公司入股,建立了贵州省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药研公司在职新药研究与开发的中高级研究人员26人;目前该公司正与北京、广东、山东、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共同研发治疗心脑血管、糖尿病以及抗癌等方面的部级新药。2009年公司新获得了柏艾胶囊、花芪胶囊、益心舒片、桂蒲肾清片、根痛平咀嚼片、调经养颜片等新药生产批准文号。

待批新药有望成为重磅“天然药物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前景

我们认为中药注射剂只能先分类再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适合不同种类品种的标准,这样在研发、生产、新药审批、鉴别、使用等各个环节才真正有标准可依,即便出现不良反应也同化学药一样是可测可控的,是十分正常的。

根据中药注射剂成份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我们认为至少应简单分为:单体植物药注射剂、组分中药注射剂、传统中药注射剂。其中,单体植物药注射剂可重点参照化学药注射剂制定各项标准,强调“纯净”,不强调其中药特性;组份中药注射剂主要参照西方天然药制定各项标准,强调“一致”、“可控”,监管者同样不必关注其中药特点,而开发者可强调其中药来源,企业可强调其中药特点;传统中药注射剂则需在再评价的基础上予以重新确认,并谨慎批准该类新药。也就是说,由于把传统中药直接改成注射剂缺乏理论依据,难以制定标准,应限制该类注射剂的审批。至于以传统中药为原型,通过成份或者有效部位的提取,重新配方而成的,可归于组分中药注射剂,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现代中药”范畴。在这一合理情景下,我们认为单体植物注射剂和组分中药注射剂仍会得到长足发展,而传统中药注射剂的空间会较有限。

人参皂苷-Rd注射剂的市场空间较大

人参皂苷-Rd注射液属于三七注射剂系列,目前已上市销售的三七注射剂主要是血塞通、血栓通两大品种,在三七药物市场中占据了主要份额。三七总皂甙是样本医院增长较快的中成药制剂。临床表明,血栓通和血塞通注射剂治疗脑梗塞疗效较好,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后内膜斑块的形成。常作为脑梗塞急性发作和脑梗塞后遗症维持治疗用药,现已成为心内科、神经内科和肾内科的基本药物。心脑血管疾病仍为当今世界第一大病种,据世界心脏联盟分析预计,2020年全球心血管病死亡率将增加50%,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将从目前死因排行榜的第5位和第6位上升至第1位和第4位。中国老龄人协会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至2025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7%左右上升至超过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也意味着典型的老年病如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等疾病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病药物是世界医药市场上排名第一的大类药物品种。从2006年至2008年,我国心脑血管用药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由2006年的608.40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819.66亿元,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6.07%。而心脑血管用药是中药的优势领域,中药注射剂更占据了主导地位。南方所数据显示,2008年心脑血管领域的中药注射剂达到了22.39%的高增长率。而上市公司昆明制药、中恒集团、华神集团、众生制药的数据表明:三七类药物的增长幅度更大,如2009年4家公司的主导产品平均增幅为75.7%。

通过比较,我们也看到在三七制剂中,注射剂比口服制剂的市场容量大,独家产品比非独家产品卖得好。而信邦制药的人参皂苷-Rd注射液既是注射剂也是独家产品,和血栓通最接近。血栓通一直以来宣传的卖点是:粉针比水针更稳定,而且有效成份含量高于血塞通,水溶性好于血塞通。而在这3个方面,人参皂苷-Rd注射液作为单体注射液,稳定性、有效成份的含量和水溶性均不逊于血栓通,因为血栓通毕竟还是多种成份的混合物。

经综合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在三七制剂蛋糕已被做大的现实条件下,人参皂苷-Rd一上市就处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但具体的销售业绩取决于公司的营销。我们可分乐观、一般、悲观三种不同情景对人参皂苷-Rd注射液的销售进行预测(假设2011年底前拿到批文)。血栓通粉针的毛利率为80%左右,人参皂苷-Rd注射液作为一类新药,其毛利率一般要高于80%。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

预计信邦制药2010、2011、2012年的epS分别为0.61、0.8和1.12元,市盈率分别为58、44和32倍,在医药股中处于合理水平。但我们判断公司一类新药人参皂苷Rd上市后销售超出预期的可能性较大,故维持对公司的“推荐”评级。

公司业绩超出预期的催化剂:1、营销成果为乐观情景;2、新药提前得到审批;3、公司利用超募资金进行投资增厚利润。

药剂学前景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物分析;系列微课;片剂分析

1教学背景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育,而药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不断为社会输送药学专业技术人员。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其中有两个数据格外引人关注,即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分别达到18.7%和13.5%,与2010年的数据相比,比重分别上升了5.44和4.63个百分点[1]。这就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人们对健康会越来越重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药品质量安全关系万家,因此药品质量合格、用药安全是医疗卫生机构、医药行业的重中之重,社会对药学相关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片剂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剂型之一,其分析检查是药物分析课程的重点,且在执业药师、初级药师、药物检验员、药物分析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中属于重点考核的知识点,因此掌握片剂知识点非常重要。微课,即微型视频课程,是由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新兴教育概念,以5~10分钟的短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一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主题清晰、结构紧密、内容量大、学习便捷等优点[2-3]。伴随微课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其视频效果、教学效果要求也不断提升,系列微课开始得到关注。而将几个连续的知识、技能点打造成系列微课,重、难点知识各个击破,比单一微课效果更好。

2课程与学情分析

2.1课程分析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是分析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药物分析在药物的质量控制、新药研究、药物代谢、手性药物分析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该课程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其知识性,强化实践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安全第一的观念,使学生能按照药品质量标准对药品进行全面质量分析,从而掌握药学专业所必需的药物分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从事药品分析检验工作的实用性技能人才。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实训课时较少,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药品检验的基本技能,未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2学情分析

本次微课教学对象主要为高职药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来源分为不同层次,有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也有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学生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差异。且现阶段,一方面,高职学生大都是“00后”,自我意识强,信息化技术操作非常熟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另一方面,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且自主动手能力不强,在平时学习中,自控能力较差[4],课堂40分钟难以保持全神贯注。但学生对专业课程实践项目比较好奇,对实训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高,喜欢尝试,渴望得到教师认可。

3药物分析实践项目微课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药物分析课程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项目也多是教师讲授或演示,加之目前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课堂演示效果不佳,细节演示不够直观,学习过程比较沉闷,而且药物分析实践项目知识点较多,学生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全掌握所学知识难度非常大,但通过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学生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回顾、课后巩固,能随时反复观看学习。此外,药学专业课程专业性较强,学生压力较大,而微课以短视频的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课前、课后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更易于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思路[5]。

4药物分析实践项目微课设计原则

4.1资源完整性

微课面向学生时必须具备微学案、微练习、微视频;面向教师时,应在原有的资源基础上增加微点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等[6]。在进行药物分析实践项目微课教学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个性化设计,重点解决难点、疑点、易错点。在对不同要点设计时,结合学生操作实际,除微课资源的完整性之外,还要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必要时还可制作系列微课。例如,片剂的分析包括重量差异检查、崩解时限检查、溶出度检查等,就可以做成连续性系列微课。

4.2以学生为主体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以课堂教学占据主导地位,其弊端是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使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7]。在传统教学模式背景下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信息化技术为引领的教学方式得到推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教学方式,实现了从教师的“满堂灌”到学生的“主动学”。

4.3注重实践性

微课不仅要服务于课堂教学,更应该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注重其实践性、推广性。片剂的分析系列微课主要结合实际药品生产与检验过程,激发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并且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实践项目的掌握对实际药品生产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意识,不管是在校实践还是工作岗位都能注重实践项目质量的提高。

4.4形式多样化

片剂的分析涉及药品生产、检验、安全合理用药等环节,可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多种角度的表达,例如视频、影视片段、广告、真人表演、动画设计等。学生观看视频的方式也可以借助多种平台,例如:登录智慧职教云平台、微信扫码观看、QQ群发送观看都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技能点制作微课,再根据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系列微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增加课堂趣味性。

4.5突出重、难点

微课精妙的设计、生动有趣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片剂的分析知识点的应用与理解。在微课5~10分钟的视频中,应更加注重重点、难点的突出,体现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学生能通过短视频掌握技能操作的要点,可以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重点、难点,注重细节展示。

5片剂的分析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本次微课选取片剂的分析中两个连续的技能点:片剂重量差异检查与崩解时限检查作为设计内容,以“四段式”讲授法为设计思路,分别为:用物介绍—样品测定—结果判定—小结,最后以“药品安全系万家,质量安全靠大家”作为课程结尾,融入课程思政。系列微课强调知识连续性,视频画面具有整体协调性,开头与结尾的设计犹如连续剧,让人一看就知道内容的关联性。以CamtasiaStudio2019作为视频制作软件,先将视频连接完整,再调整画面,最后配音加字幕,具体设计如下。

5.1片剂重量差异检查

在微课教学中结合片剂生产视频采用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片剂在生产过程中每片重量会有些差异,如何能保证片剂的重量符合药品标准、确保用药剂量准确呢?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出主题。介绍片剂重量差异检查是片剂检查的重点项目,课程开始首先回顾片剂的定义及类型,以图片形式展现,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开始“四段式”讲解,给学生介绍实训用物,这部分注意将图片以清晰、放大的形式直观展示,接下来将检测的具体操作步骤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进行讲解,在记录数据时说明需待天平数值稳定。由于片剂重量差异检查注意事项较多且较为繁杂枯燥,这部分内容以图片、动画的形式呈现,分别列出检查的注意事项以及易出错的地方,目的是尽可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此外,还将完整操作视频上传智慧职教云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巩固,反复观看学习,还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练习题或登录智慧职教云完成练习,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5.2片剂崩解时限检查

在微课教学中采用时事新闻报道和问题导入法,提出问题:片剂口服后在胃肠道中是如何崩解把药物释放出来的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主题。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开始“四段式”讲解,给学生介绍升降式崩解仪的结构组成,以实际图片及动画展示,重点将测定的具体操作步骤分步演示、讲解。介绍操作要点时,暂停视频画面,做出重点标示,如标注红线提醒注意,对细节以放大形式呈现,以使学生更直观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入纠错小游戏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后学会思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判断操作要点是否正确。把课本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直观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练习题或登录智慧职教云完成练习、反复观看微课视频巩固学习内容。

6结语

微课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日常教学广泛应用的教学资源,本文以药物分析课程中片剂的分析为例,探索制作系列微课的方法与技巧,在制作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一是注重脚本的编写,在微课制作前,应先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细致的脚本,这样才不至于在制作过程中出现材料准备不足、内容把握不清晰、不知如何呈现等问题;二是学会用图示表达文字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画面感,视频看多了或者情景都一样的话,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所以在微课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画面美感的把握;三是系列微课应注重知识点的连续性与衔接性,应做好每个知识点的设计与下一个知识点的衔接,使内容完整,重点、难点突出;四是拍摄环境准备,微课拍摄环境应是真实的教学场景,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场景,同时,拍摄过程中注意保持安静,录制画面要清晰,尽量避免拍摄画面晃动,影响视觉效果;五是微课教学团队的组建,在系列微课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分设计、拍摄、后期处理等,所以首先需要团队成员熟悉课程,其次要学习视频、动画等处理软件,还要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总之,应该充分发挥微课在教学中的优势,探索微课在教学中更多更好的应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系列微课的开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路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要多积累素材,打造更多样化的设计方式,将微课、系列微课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微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戈晶晶.老龄化加速,如何“智慧”应对[J].中国信息界,2021(3):22-25.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3]李观德.微课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18,9(4):70-71.

[4]张春华,吴洋,黄金凤,等.微课在高职院校药学教育中应用的现状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26):185.

[5]杜鹏飞.多样化教学在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医药临床,2018(21):58-59.

[6]尹雅娟.护理学基础微课的教学设计[J].现代医药卫生,2016(1):143-145.

药剂学前景篇8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41003)

摘要:近年来,中兽药制剂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在畜牧生产中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无公害畜产品生产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中兽药制剂的应用特点及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概述中兽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兽药;应用;畜牧生产;发展前景

中兽药主要以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为原料炮制加工而成的饮片及其制剂,由于其具有毒性低、不产生耐药性、少残留或无残留的特点,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为中兽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中兽药的特点?

功能的多样性。因为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功能表现为多样化,畜禽养殖上应用的中兽药往往是多味药复合中药方剂,各种成分的中药对机体不仅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它们之间还能相互作用产生多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作用面被进一步得到拓展,促使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不易产生耐药性。中药治病主要是通过调节阴阳,使其恢复平衡,其作用机理不同于西医,由于大多数中药具有复合作用,多为复方,复方中的多种成分通过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能量代谢的各个环节来干扰细菌代谢。不易产生耐药性。?

少残留或无残留。中兽药的原料为天然药物,各种成分保持了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这些成分原本就是生物机体的组成和维持生态平衡所不可缺少的物质,进入畜禽体内后,有些被机体吸收利用。有些被分解排出体外,即使不能被分解排出,也不对畜禽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2中兽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调节畜禽免疫功能。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主要取决于机体免疫力的高低。中兽医认为,中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现机体免疫力在动物抵抗疾病中的重要性,同时体现了疾病的发生同动物机体内因密切相关?[1]?,中兽药能够使动物机体产生特异和非特异免疫功能,对机体的神经、体液和细胞分子水平进行全方面的调节,提升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或增加免疫细胞数量,促进畜禽免疫器官的发育,从而起到免疫调节的作用。?

治疗畜禽疾病。中药的优势和特色除了毒副作用小、残留低外,主要体现在药效的整体性和药源的天然性两方面?[2]?,广泛应用于防治动物的普通病、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疾病的治疗。奶牛乳房炎奶牛常见病之一,可造成产奶量下降,失去饲养价值,最终淘汰,给养殖场户造成经济损失,中兽药因为其无抗,在治疗奶牛乳房炎上有巨大的潜力,一些中草药复方制剂和中草药提取物制剂被用于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效果显著,曹文斌等发现,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的醇提物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

提高畜禽生产性能,中药添加剂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质,能增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蛋白质和酶的合成,从而促进生长,提高繁殖力和生产性能?[4]?。据报道,由党参、黄芪、三仙等组成的添加剂饲喂aa肉鸡,在47日龄时,2%添加组的增重较对照组提高了11%。益母草、淫羊藿、阳起石配制的催情散可促进母猪发情,同样可以促使畜禽的发情。?

3中兽药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医药研发机构越来越重视对中兽药的研究,研发出许多新型中兽药产品,这些新产品被广泛的应用于畜禽养殖,其应用效果显著,同时,由于大量的化学药品被无公害的绿色中兽药所替代,减少了畜产品中兽药残留,提升畜产品的品质,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从而提高我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中兽药在畜牧产业中的应用,对畜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温伟,吕金良,高振伟,等.浅谈现代中兽药的发展前景[J].中兽医学杂志,2010(1):50-53.

[2]余文蕴.中兽药及其饲料添加剂的研发是我国发展兽药的重要领域[J].现代畜牧兽医,2005,(10):38-40.?

药剂学前景篇9

【关键词】生物农药;发展方向;苏云金芽孢杆菌;微胶囊技术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studiesonBacillusthuringiensis,Btproteinandmicrocapsuletechnology.inviewofsomeresistance,stability,residualperiodofmicrobialpesticide,BtproteinandotherpestswithandmicrocapsuleswillbecomeoneoftheimportantdevelopmentdirectionofbiologicalpesticideBacillusthuringiensis.

【Keywords】Biologicalpesticide;Developmentdirection;Bacillusthuringiensis;microencapsulation

0前言

在生物农药中,苏云金芽孢杆菌因其生产的规模最大,应用范围最广泛,在防治病虫害和粮食增产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自然也是最有前途的生物农药。但是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其抗性问题、稳定性问题。对与这些问题本文讲了Bt蛋白及其抗性问题改进策略,以及增强稳定性和增加残效期生物农药的的微胶囊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1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相关的抗性研究

1.1苏云金芽孢杆菌介绍

苏云金芽孢杆菌(学名:Bacillusthuringiensis,专著中简称为Bt),又称苏力菌,是革兰氏阳性菌。由日本的细菌科学家石渡繁胤和德国的细菌科学家恩斯特・贝尔林纳分别于1901年和1911年各自在自己国家独立发现。贝尔林纳从患有叫做Schlaffsucht疾病的地中海粉蛾幼虫中发现该菌,并根据发现地命名。

外国在20世纪30年发现苏云金芽孢杆菌对玉米螟防治效果很好[1]。正因为如此,人们尝试将其开发成商品农药制剂。在1938年第一个用于防治地中海粉螟的商品生物农药制剂sporeine在法国上市。

1.2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存在的抗性问题和改进的策略

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化学农药一样能够使昆虫对其产生抗性,但是我们可以采取策略对其进行防治,一般是与其他害虫控制方法结合使用。

1.2.1与真菌杀虫剂的复配

在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杆状病毒结合使用来杀虫的试验中,navon发现其杀虫效果比单独使用明显增强。但是同时使用会产生拮抗现象,不利于杀虫效果的最大化。李新社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白僵菌[2]和平沙绿僵菌[3]混配杀灭酒曲害虫大谷盗,得出在适宜条件,杀虫20天左右,效果最好。

1.2.2与害虫的自然天敌结合

一般情况下害虫卵的寄生虫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具有高度的兼容性,使用苏芽孢杆菌不会对害虫卵起伤害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让苏云金芽孢杆菌与有害虫卵的天敌结合使用从而增强效果。

1.2.3与天然植物杀虫剂结合使用

一些天然植物自己分泌一些化合物能够抑制害虫的取食,如果使用这些化合物的植物杀虫剂在农作物身上,也可以减少害虫对粮食产量的损害。针对这些化合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Bt和植物杀虫化合物的兼容性;(2)选择可以可以增强Bt杀虫效果的植物杀虫剂用于微生物制剂;(3)通过对Bt和植物杀虫剂不同时间交替使用可以克服害虫的抗性问题。

1.2.4与化学杀虫剂结合使用

化学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和Bt结合使用可以增强Bt的杀虫效果,如氧化乐果、灭多威等。然而化学杀虫剂与Bt的结合使用也有一些限制。如和化学剂结合使用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化学杀虫剂的对害虫取食的影响从而减少对Bt摄入量,而且结合使用可能对害虫的抗性问题不能够解决。

1.3微胶囊制备技术

1.3.1微胶囊技术介绍

微胶囊技术使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或液体的有效成分包裹起来的技术,目前是生物农药制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种。这项技术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90年带取得了更好的发展。此项技术最先用于药物,后也用于医药、食品、农药、饲料、化妆品[4]等行业。

微胶囊使用的是天然或着非天然人工合成的一种高分子物质包膜囊壁,在物理、化学或物理化学的方式下将活性物质(囊心)包裹而成的一颗颗半透性或密封的微型胶囊。被包裹的活性物质与外界隔离状态使囊心活性不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只有在合适的条件下包膜被破坏掉,包膜里面的活性物质(囊心)才会释放出来,活性物质处于包膜中是是不会收到外界的温度、氧气、紫外线的影响。我们通过生物农药微胶囊包膜的化学组成、厚度、硬度、孔径等控制囊心物质释放速度。这种能够控制释放速度的微胶囊在生物农药方面必有大发展[5]。

2前景展望

2.1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前景

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发展前景是真的非常乐观的。因为拥有以下几方面:(1)增长率非常的高。(2)注册有效期非常的短。(3)需要的研发成本非常的低,一般一种生物农药所需的开发成本是化学性质农药开发成本的十分之一。

2.2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和微胶囊技术

尽管生物性质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有非常多的好处、优势,但是也有很多因素限制了这种生物性质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广泛的使用。通过实验分析发现得出,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中的蛋白质的活性以及稳定性不强的问题。因为在太阳光的直接的照射下,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质容易失去其活性,最终导致苏云金芽孢杆菌农药杀虫失效。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生物农药做成微胶囊剂,可以凭借微胶囊剂的一些优势解决紫外线照射下蛋白失活的问题。未来的微胶囊技术可能是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质生物农药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最后,苏云金芽孢杆菌也存在着使目标对象产生相关抗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与真菌性质的杀虫剂一起结合使用、比如与害虫的自然的天敌结合杀虫、比如与天然性质的植物性质杀虫剂一起结合使用、比如与化学性质的杀虫剂一起结合使用,最终可以有效的解决目标对象抗性问题,并且最终能够增强杀害害虫效果。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主编.苏云金杆菌[m].科学出版社,1990.

[2]李新社,陆步诗,周鑫,等.苏云金芽孢杆菌和自僵菌混配对酒曲害虫大谷盗的毒杀效果研究[J].酿酒,2008,35(6):59-61.

[3]李新社,陆步诗,廖翔,等.苏云金芽孢杆菌和平沙绿僵菌混配对酒曲害虫大谷盗的毒杀效果研究[J].酿酒科技,2008,12:20-22.

药剂学前景篇10

主办: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山东省农药学会冠名、协办:征集中

最近几年,随着农村大批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土地流转、集约与规模种植、种粮大户与用药大户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先进模式的演化和发展中,除草剂功不可没。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村出现的这些新形势又在大力拉动着除草剂的需求,所以除草剂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除草剂都是增长最快、增幅最大的,转基因作物囊括的除草剂品种队伍在扩大,研发也非常活跃。

但除草剂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我国除草剂,尤其是大吨位品种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除草剂药害事件频频发生,部分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日趋严重,转基因作物快速发展对部分品种的冲击很大,阻碍了小吨位品种的发展……

我国杂草发生和发展情况如何?除草剂未来前景如何?哪个品种市场发展空间更大?新除草剂的开发状况及前景如何?我国目前市场上的热点除草剂有哪些?抗性如何?如何预防和治理作物药害?转基因作物发展迅猛、来势凶猛,将会对除草剂产品带来怎样的冲击?可以说整个除草剂的未来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2010年12月,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和山东省农药学会联合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青岛金尔农化(集团)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科信生物化学有限公司、山东麒麟农化有限公司、济南科海有限公司、山东东方农药科技实业公司、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针对除草剂的市场、科学使用、抗性、药害、混配技术、市场开拓及营销策略举办了第一届除草剂论坛(山东先达除草剂混配技术、市场开拓与营销技巧实战培训班),吸引了来自14个省份的400多位代表参会。

为帮助大家更客观地认识行业当前现状,促进除草剂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山东省农药学会、山东省农药研究所特定于2012年9月11-13日在烟台召开“2012第二届除草剂论坛”,欢迎各有关单位相关人士积极参与!

会议冠名、协办隆重招募中!冠名费3万,协办费1万元会刊广告隆重招募中!

一、主要内容及报告

1.领导讲话(国家除草剂相关行业政策、除草剂产业现状)

2.国内外除草剂发展及研发动态

3.我国杂草发生、防治情况及畅销品种分析

4.我国除草剂抗性发生情况

5.除草剂药害预防与治理方案

6.除草剂产品登记趋势

7.除草剂制剂加工及混配技术

8.目前市场上热点除草剂品种评述(含跨国公司及国内公司在推广品种)

9.麦田杂草发生情况、除草剂使用情况及有效单混剂推荐

10.玉米杂草发生情况、除草剂使用情况及有效单混剂推荐

11.水稻杂草发生情况、除草剂使用情况及有效单混剂推荐

12.大豆杂草发生情况、除草剂使用情况及有效单混剂推荐

13.转基因作物对除草剂部分品种的冲击与机遇

14.世界除草剂市场分布及商机分析

15.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