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3:39

农村发展报告篇1

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农村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繁荣的水平。可是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了许多的问题。我在水西村的6天生活中看到了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农村生活水平质量文化程度教育医疗设施

一、农民的生活现状

在水西村,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他们开始大量建造新宅,由于他们只盖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空心村现象。

村庄建设由于缺乏规划,造成农民房屋分布杂乱无章。这给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浪费大量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在农村,一边是农民建新不拆旧的比例高居不下,土地被闲置,另一边,不少农民出现无处建房的现象,致使土地管理部门被迫以有限的耕地指标中切除一部分用于建房。二是制约了农村落后面貌的改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村落粪便成堆,夏天蚊蝇成群,环境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影响农民的居住环境和身心健康。

生活比较乏味单调,其余空闲时间多,除了聚在一起打下牌,闲情聊聊天之外没多余的其他娱乐活动,而且很多居民反映到周围娱乐设施过少,这也是他们空闲的很大因素。

二、农村的教育问题

1)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文盲或半文盲。对农业的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但又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学习必要的技术知识。

2)90%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无法对农业生产的农业结构做出科学的调整,以及很少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3)农民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不了解,希望国家能扩大对农村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

4)现在农村青年大多数为初中水平,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但村中上高中的人数急剧下降,有极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

5)大多数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造成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力度远远不够,使许多孩子在内心自我封闭,行为怪癖。很多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关爱,给孩子大量的零用钱,由于他们缺乏自控能力,从而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很多孩子由于缺乏严格的教育、管教,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6)农村教育的收费问题也比较混乱,据村民反映,以前的小学教育收费居然还比现在的义务教育收费明显的要少,农村的教育收费混乱,学杂费不断以各种名义去收取,让农民工对此感到负担压力大。

三、农村医疗设施

目前水西村以及村落附近难以发现一间医疗地点,由于离医疗点较远,村民们都形成了小病不去治的现象,得了大病就只有求组于江湖郎中和一些本地的土医生高贵的医药费使得很多农民不敢看病,人们是小病不用看,大病没钱看,小病等着好,大病等着死,小病挨,大病扛,小病拖成大病。另外该村在社保等福利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由于农村家庭经济上比较困难,很少村民购买社保或购买最低价的社保,社保普及率低。由于社保不普及,使得很多退休的老年人在生活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帮助,生活比较困难。

调研总结:通过这次深入农村的实践调查,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基于以上的调查报告,觉得农村农民工的生活还有待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存在问题严重的还是对于小孩的教育和村民的医疗保障这方面,政府可以在师资方面加重些力度,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队伍,给孩子们一片可学的天堂,也让家长们可以看到未来和希望。目前,国家对三农政策也是十分的重视和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工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二20xx年7月29日,烟草学院百村千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展开。受省委农村办的委托,参与实践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中,以便更加了解三农问题。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园的小马屯村,我们在29日下午到达这里,采取问卷调查与村干部座谈的方式分别对10户农民和村支书做了调查。此次调查以心系农民增收,关注小马屯村发展为主题,了解了该村农民增收所遇到的阻碍和如何促进农村发展的诸多措施。坚持四个重在,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在调查后,我们分析出了小马屯村在发展程度上有待提高,还在摸索中前进的结论。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小马屯村离县城7公里,离最近市集3公里;离最近集市3公里。

(二)所占面积

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全部为平原。

(三)耕地面积

在农业用地方面,该村耕地总面积是1120亩,粮食地占有百分百,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

(四)本村人口

全村共300户,总人口为900人,其中男性440人,65岁以上或病残丧失劳动力的有96人。劳动力总数600,外出务工跟在本村务农各占一半,村民收入基本靠这两项。

(五)土地流转

在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流转3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6.8﹪,主要去向是其他方面。

(六)新农村建设方面

小马屯村完成了村庄的规划,以建新房环境整治为主的村庄整治工作已经开展。文化体育建设也已经完成,包括图书室卫生室的设立,活动中心篮球场等设施的完善,建立村垃圾集中处理的机制,统一处理生活污水等。

二、收支状况

村经济总收入300万元,其中农业创收290万元。村集体收支结余,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

村民男性劳动力多数在周边城区打散工,每天有50元收入,但不是很稳定。

家庭剩余人口在家务农,把大部分粮食作物卖给商贩从而获得一部分收入。其余小部分的收入来自政府补助,如粮食补助每年120元/人。村民09年家庭总收入不一,有一定悬殊,低的有1万元,高的有15万元。

三、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一)土地占用获得补偿款

小马屯村位于安阳市文峰区高新产业开发园,新型区域初具规模,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商品房、住房矗立于此,鳞次栉比。不少行政单位的办公楼也建在这里,因此潜力很大。跟村支书交谈时,他告诉我们农民从建设楼房的占用土地中得到了一些补偿,也适当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农民主要增收途径

村委会为村民干实事,创造良好环境。村民部分在临近一些建材市场等劳动力大量需求的场所打工,还有的去外地做生意、收废品,这是他们目前增收的主要途径。村委会也努力工作,为民解忧,村集体出资硬化了村内的50﹪的道路,方便了村民的来往。还修建了图书室,可使农民汲取到文化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四主要经验启示

(一)利用邻近大学的优势,利用商业头脑去发掘商机

我们进行入户访问时,村民提到位于安阳师范学院附近的一个村庄时发出极大的羡慕之情。原来,那个村的村民将闲置的房屋租赁出去给学生,学校工作人员,每年都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且在学校周围开了商店、饭店,有着巨大的消费人群。相比下,那个村的富裕程度还是很高的。这给了大家一个启示,将消费人群设定为学生和学校工作人员,涉及饮食、住宿、日常生活用品等种类的商机孕育在大家的头脑中。但是,此想法的施行还需政府的支持,因为小马屯村距离师院不算近,况且两地没有公共交通工具,这也是村民失望的原因。

(二)身处产业开发区,潜力无限,创办企业或与工厂合作

高新区今后应该是工厂的集聚区,周边已有不少规划好的厂区。小马屯村已经积攒了一些经验,比如村集体可腾出部分场地给厂区使用,从而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除此之外还能加大本村村民的就业机会。当然还是可以启发大家,利用政府优惠政策,自己创办企业,打造小马屯村的龙头企业,重在提升本村的发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求,使农业不再是农村唯一的收入来源。

五、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走访农户调查,我们发现了小马屯村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试图深究根源,探索其存在的原因。

1、产业结构模式单一

本村以农业生产为主,林、畜牧、渔业发展程度很弱,几乎没有农户从事。究其原因,地理环境限制了副业的发展,小马屯村地处平原,没有大型的鱼塘和大块空地去放养动物。此外从交谈中我们得知,畜牧渔业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相比于传统的种地,操作起来很是麻烦,农民还希望利用闲散时间去打工挣钱。

2、农业种植模式传统

种植作物类别为小麦、玉米。满足自家需要即可,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范围很小。土地基本都是自己来耕作,个别农户出租土地,转出价为400元/亩。

3、科技兴农投入不够

既然农业生产是其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就应该加大重视,改善作物土壤、使用优良品种,科技种田的意识要普遍。然而村民告诉我们,一般作物出现病虫害解决的办法经常是听天由命,好点的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即便这种做法也是不能有效抗击作物病害。因此,村委会应积极联系当地农林部门,让专家进行科技指导,解决农民在田间地头遇到的麻烦,那样在农业的生产上才能有更好的收成。村民也希望得到这类帮助,与此同时,自己还要在种植中摸索出来作物长势好的秘诀。

4、基础设施不完善,节能措施不到位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修筑乡村公路,架设乡村电网,建立自来水供应系统和广播电视接收、发送装置等,投资规模一般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主要为城市服务的基础设施项目相比,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使用的物质投入以国内生产为主,对国内需求的直接刺激作用更为明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能够在农村地区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是农村现代化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农村发展的全面性是指不仅在收入上实现跨越,也要在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取得一定的成果。走在小马屯村的道路上,整洁平整,路边设立的垃圾收集场所,避免了乱丢垃圾的破坏村容的现象。但是,从国际资源匮乏引起的诸多问题上考虑,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是国家上下要倡导的理念。现在在农村,沼气池的使用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马屯村应坚持四个重在的重在持续,倡导使用沼气节能设施,从以往经验来看,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美化环境。现在都在搞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后,其配套的基础设施也要到位,例如下水道、有线电视覆盖等,政府要多从农民日常生活处考虑,重在解决民生问题。

5、就业机会少,收入不稳定

男性劳动力实现了家庭最主要的收入,然而本村的普遍情况是男性在周边建筑工地等场所打工,每天工资平均为50元,但并非是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给予农民稳定的收入来源,工作机会还应加大点,毕竟不是所有的劳动力找到了工作。这不仅靠个人,还需村集体的安排,推荐本村人员去工作。另外要妥善安置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让在外务工人员后顾无忧。

6、交通不便

新区道路建设完好,有宽阔的马路,虽然小马屯村在高新园内,但是没有该村通往城区的公交,只能开私家车或坐小三轮去城区。有路无车困境的存在着实给村民带来了不便。另外,安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距离该村有10分钟车程,距离比较远。我们应该看到小马屯村与外界联系的通村公路是其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旦政府加大交通投入,村民获得商机的便利程度会加大,农民增收跟农村发展的工作就会显有成效。

7、没有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龙头企业带头牵动全村经济的发展

持续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就是这种长效机制。前者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是带领农民增收的排头兵,后者具备一定的专业性,能科学引导农民的生产活动。未建立农合组织的原因是村民都自己种自家的地,没有联合起来合作,分享生产经验。

结束此次调查后,我们队员在一起深讨如何让农村发展的脚步在小马屯村迅速加快。

六、对策和建议

(1)在主要的农业种植方面,要推广优质高产的品种,科技部门要深入农村给予农民技术指导,确保粮食生产的增长真正给农民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农民自身要改变吃啥种啥的传统思想,围绕市场需求,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市场上需要哪类作物就去生产高效益的作物。历史经验证明,农村发展的活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农村发展的活力。计划经济曾经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但随着经济生活发生的变化,它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威力逐渐显现出来,它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活力之源。村委会要鼓励群众积极发展新型农业,新型农业虽然费时间,担风险,但这能稳定并且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2)由于本村生产特点的单一性,我们认为发展的多元化是解决农村发展缓慢问题的对策。比较好的范例如濮阳市西辛庄引进节能灯生产厂家,已打造成节能灯生产基地。这个村的发展日新月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楷模。它的发展模式也在全国范围推广。因此,小马屯村可以从此点考虑,多与上级部门或直接与厂商联系,合作建设工厂或龙头企业,实现一村一品。这将很大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可谓益处多多。

(3)教育是发展的根本。每个有远见的村集体都会注重教育的发展,针对农村的情况。我们认为,教育应分两个部分考虑,一是孩子们的教育,让适龄的孩子都有学上。小马屯村位于市郊,孩子们基本在市区上学,这样便能获得更加好的教育资源。二是村里成年人的教育,适当让成年人补充知识,让他们在以后找工作时不至于处于被动,能适应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

(4)处在高新园内,现在的建设还是初步阶段,充分开发的时期即将到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下只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在高新区建设中哪些项目是需求的才能容身于规模化的建设中去。咱们农村具有不少的劳动力,因此把握发展方向,采取正确的行动就能利用高新园的优势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5)可与安阳师范学院配套发展,抓住经济增长点。租赁房屋,开办商店等形式促进农民增收。这项应该容易施行,成本不高但是效益良好,且面对人群广泛,收入持续。

(6)大力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既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又是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场所,也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发挥创造力,解放生产力。应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平台,通过降低门槛、提供场所,即让小企业、个体户有发展场所和空间,能够让全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让小企业、个体户能够从国家金融机构获取手续比较方便、利息适中的小额度贷款。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中苦于无生产场所或资金而无法进行创业的不在少数,如果政府在生产场所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上规范管理,农村潜在生产力将再一次得到拼发。

(7)我国新农村建设主体农民的弱质性,要求政府扶持。有些学者们在研究三农问题时,将农民定义为弱势群体。原因为:①农民收入低,增长速度慢;②农民的负担过重,向农民的索取大于补偿;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团体来维护自身的利益;④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众所周知,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使处于身份劣势的农民成为真正的主体呢?这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对农民的扶持。

农村发展缓慢是存在的现状,因为不具备和城市相同的建设环境,但是农村的特点也比较鲜明,农民迫切要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国家政府部门应多让农民受益,在农民创业、打工、医疗保险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补贴农民。诸如提供贴息贷款降低成本投入所带来的压力;如果有人建设工厂发展养殖业,政府可以提供建舍款。然而一切的合理施行还需要政府的执行,因为政策执行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三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暑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连云港市灌南县镇西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镇西村坐落在灌南县城西南,距县城2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00余户人家,1506人,人均耕地0.8亩。村民主要从事水稻、小麦、蔬菜种植及销售,其占耕地面积的5∕8。

二、调查方式

1、深入村民家庭,到田间地头,个别访谈。

2、到村委会进行询问。

三、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通过访谈了解,广大村民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上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中央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普遍反应党的政策好,得民心。许多村民反应,近年来,村上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大家心情好,农村人心整体稳定。具体如下:

(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一是彩电普及,我到访的10多户农民家庭已经全部用上了彩电,有少部分接通了有线,大部分都是卫星接收。从调查情况看,电视是农民了解国家政策的最主要途径。

二是摩托车和汽车普及。由于在外就业的年轻人比较多,因此村的摩托车和汽车比较普及,基本上每3户就有1户人拥有一部摩托车,每20户就有一辆汽车。

三是电话普及快,用手机的多。在调查的农户中,90%的安装了电话,98%的农户均使用上了手机。

四是电脑下乡。通过本人沟通联系,年初镇西小组与县信心产业局合作建立的村级信息服务站已经正式对村民开放,互联网这一新的名词在村民间逐渐传播开来。通过上网村民们可以了解时下最新的惠农政策,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并通过浏览村区信息网学习新的种植、养殖技术等等。

(二)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转变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主体是村民,只有村民的意识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才能真正展开。通过这些天的走访,利用问卷调查,我接触的农民中绝大多数人都参加过村委组织的四民工作法学习班,并在村务大会上投过票。村民原先的各家各户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有所转变,都一致认为只有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才能惠及到户,也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到镇西村的村村通硬底化工程已逐步完工,全村公路10余公里,实现了村道路畅通。村辖下的第三小组兴建起了文化广场、篮球场、统一规划的公寓等等,镇西村整体面貌和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变,逐步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四)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多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体系。2002年实施的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2004年实行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机具补贴政策,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让更多的孩子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8年取消工商两费,有助于农村集贸市场和个体户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问题

1、安于现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我村比较富裕,大多数家庭盖有两层小楼,虽赶不上邻村(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距我村1公里)、但明显收入高于临近的其他村。村民普遍感觉良好,安于现状,

2、没有近忧,常有进账,够吃够用

我村以种植销售水稻、小麦、蔬菜为主,因产销一体,几乎每天都有现金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用度,平时家庭生活没有忧虑。

3、家庭作业,小富即安,目光短浅

我村全部为一家一户的家庭作业,村民思想保守,小富即安意识较强,大多数村民仅仅只把目光盯在自己家中田上,与外界交往较少。也不太关心田地以外的事情

4、部分村民沉迷于玩纸牌、麻将等娱乐活动,甚至!

(二)产业瓶颈问题

1、土地产出已达极限

种植粮食作物,辛勤劳作一年,年收入为3000-4000元:种植蔬菜,年收入为1600-2400元(均为毛收入)。土地的增收能力已经极小近于无。

2、盲目销路不畅

我村的主打产业为粮食作物,种植什么品种完全是跟风式的耕种,依据上年度或者是上一时期的销售情况,往往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从而导致价格下跌,谷贱伤农。

3、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如果遇到天灾,必然减收。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1、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2、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这次调查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5%。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四)、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民增收缺乏保障

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目前,镇西村农民致贫的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从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他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受到了冲击。这些农民所面临的生活、医疗、养老问题主要依靠家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必然影响农民增收的稳定性。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

1、跳出村子看村子

要把我村现状与发展放在与周围兄弟村庄的比较中来看,跳出我村就能看到本村的优势,比如土地质量优良平整,适于灌溉和种菜,村民收入相对较高,也能看到与其它村子的差距,如,没有村办企业、品牌产品、抵御风险能力差、村民收入不稳定(或有下降)等问题。看到优势可以增强信心,看到差距可以使人奋发向上有追赶目标。

2、把我村的发展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和规划

这个背景有三:一是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背景,比较而言北河头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还有哪些不足;二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下,大胆制定本村的宏伟发展规划和蓝图;三是市、县的规划大背景下,我村的发展能否纳入市县(包含争取)的发展规划,如城市发展、经济区划等等,争取更多更好的搭车机会。

3、思想观念的解放

思想观念的解放需要宣传和引导,也需要活生生的生活事件和刺激,要通过宣传、宣讲、参观等方式刺激村民的思维。

(二)正视瓶颈,寻求突破

我村目前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使增收希望渺茫。总体说来在短时期内,立竿见影的做法是粮食、蔬菜的直销和订单农业,也即是改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粮食、蔬菜批发销售为农业(粮食、蔬菜)协会(公司)的统一销售和点对点销售。

(三)提升农民素质

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关键的内因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同样也离不开外因即良好环境的营造。一方面,要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仅要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还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农民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创业。要重视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障机制

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人文环境,为农民整体增收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

六、我村长远发展的建议

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也有土地的合法流转、统筹粮食、蔬菜种植规划、加强分时分种指导、发展绿色农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劳动力分流、增收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发展报告篇2

近日,教育部资助的部级科研项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正式。该报告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负责调研完成。课题组负责人邬志辉对《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的研究成果作了专题介绍。

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且城镇化趋向明显,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有实质性推进和义务教育经费继续向农村倾斜,尤为突出的是,2012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达3781亿元,其中1356.04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占35.86%,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邬志辉介绍说,课题组紧紧把握由“普及”向“提高”、由“初步均衡”向“基本均衡”战略转型这一大趋势,围绕能深度反映农村教育质量和城乡教育公平的教师、学生、学校等主题,运用自主开发的调研工具对天津、辽宁、山东、浙江、吉林等17省开展了专题调研,以期真实反映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成果以及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思路。

二、报告显示:农村教育薄弱状况突出改进空间较大

报告显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人口对教育产生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民群众需要充足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以及教育服务在不同群体之间分配的公平。同时,报告显示农村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乡村小学撤并势头有待进一步控制

2012年国家出台了叫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的政策。报告显示,虽然农村(镇区+乡村)教学点数量有所回升,由2011年的66602个增加到68984个,增加了2382个,但是一年间乡村小学又减少了14037所,而镇区小学则增加了1454所。农村小学寄宿生比例也由2010年的10.58%增加到2012年的13.13%。

2.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村屯教师晋升花费时间较长

据课题组负责人邬志辉介绍,他们对全国9省19个区县174所学校共528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村屯学校30岁以下教师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但50岁以上教师依然占到22.75%,“老龄化”问题仍较突出。

另外,城市初中教师有“中教高级”职称的占18.77%,县城和乡镇仅占16.98%和10.77%,乡镇初中教师比城市低8个百分点;县城小学教师有“小教高级”职称的占55.94%,而乡镇和村屯仅占47.38%和41.57%,村屯小学教师比县城低14.37个百分点。城市教师晋升“中教高级”的平均年龄为38.97岁,县城教师为39.02岁,乡镇教师则为40.86岁,乡镇教师要比城市教师多花1.89年,比县城教师也要多花1.84年。城市教师晋升“小学高级”的平均年龄为32.98岁,县城教师为32.24岁,乡镇教师为35.71岁,村屯教师则为37.41岁,村屯教师要比城市教师多花4.43年,比县城教师多花5.17年。

3.村小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城乡初中学生学业负担较重

据了解,乡镇初中的历史、地理、生物、音乐和信息技术5门课程有超过一半的教师任课专业不对口。村屯语文、数学教师较多,而外语、音乐、体育和美术教师不足,村小教师负担较重,平均要教2.38门课程,而县城和乡镇小学教师只教1.14和1.41门课程。

4.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需加强学生乘车上下学制度亟待完善

通过对29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发现,有60.5%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人均居室使用面积小于3平方米,仅34%的学校能保证一人一床。有的省份浴室配备率仅为5.6%,有省份虽有浴室,但基本不供应热水。有5.5%的学生半个月以上才能吃到一次肉,有6.6%的学生从来没有在食堂吃到肉。只有33.6%寄宿学校体育器材能够满足需要。有37%的寄宿学校没有配备生活教师,配备生活教师的有54.5%的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生活教师中有45.5%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

报告对全国11个省95所农村学校调查后发现,农村地区正规校车配备率低,有64%和41%的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有13%和22%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乘坐面包车或三轮车上下学。有72%的乘车学生反映乘坐私人面包车或三轮车感觉到拥挤。有43%的学生反映所乘车辆没有配备安全带,有31%的学生反映司机或随车教师从不要求系安全带,有84%的乘车学生反映没有随车人员陪同。学生乘车的年均通勤费在396-792元之间,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至10%,对贫困地区农村家庭造成较大经济压力。

三、报告显示:农村教育落后并非农村不努力的结果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常把农村学校看成是薄弱学校,把农村教育看成是弱势教育,“在城市教育这把尺子下,农村学校的许多方面的确不如城市,但这是长期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并非是农村教师和农村学校不努力的结果”。

农村发展报告篇3

2016年10月底我来xx乡任职副乡长,分管农林水牧,近三年,我通过实地考察,与村民面对面的交谈,对于我们xx乡的农业总体发展情况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现我就xx乡的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xx乡基本概况:

xx乡位于湖南芷江县东南部,乡政府距县城24公里,东南接怀化,西毗罗旧、岩桥乡,北邻罗旧镇。全乡行政区域面积74.01平方公里,下辖阳和田、庆湾、拾担、xx、干塘坪、柘莲、电冲7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2017年底全乡有3872户,总人口10739人。全乡多为丘陵地,地势比较平坦,有丰富的煤炭,紫色沙质岩、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有xx、拾担、庆湾三个农贸市场,优质稻生产、两系杂交稻制种、柑桔、水蜜桃、蔬菜、三元杂交瘦肉型生猪养殖、黑木耳种植、稻田养虾等基地。境内有清水冲小一型水库一座,库容15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0亩,有金鸡冲、清叶、邓家界、洞山、双岔溪、葫芦冲、小路冲小二型水库七座,库容58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500亩。全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大部分靠外出打工为主。其中全乡水蜜桃1350亩,优质稻近1万亩,柑橘4000亩,香甜瓜340亩,金秋梨240亩,稻田养虾148亩,黑木耳40亩,生猪存栏3800头,香猪230头,肉牛110头、葡萄200亩、香葱80亩、猕猴桃50亩,并且每个山塘水库都有人承包养鱼。近年来,xx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深入发动集体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xx乡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县农村农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置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xx乡的农业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产业发展现状

xx乡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的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水蜜桃、黑木耳、香甜瓜、柑橘、梨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过关,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1年到2017年,柑橘、金秋梨产业出现老品种逐渐被淘汰,收购价低,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果园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柑橘、金秋梨果园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多是病园、老园、残园,果树多为被淘汰了的品种,经济效益高的优质柑橘、梨树比较缺乏,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广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虫现象,从而导致产量低,病虫害现象严重。甚至近两年果农因为收购价低,而人工费较高,出现不愿意采摘等现象。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近几年水稻销售价格低,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全乡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农田处于荒废的状态。

(三)、水蜜桃、龙虾、黑木耳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导致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农村农业发展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农村农业发展的积极性,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此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四)、肉猪养殖技术落后,规模较小。xx乡的养猪产业由于受主客观方面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全乡较有规模的养猪场只有6个,大多是散养户,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传统养殖的状态,对经济增长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生产时间长、投入多、效益低、见效慢,加之近两年以来玉米、饲料价格的飙升直接打击了刚刚调动起来的群众积极性,以及今年的非洲猪瘟的狂袭,严重挫伤了群众养猪的热情。水产养殖品种常态化,在市场上也未能占优势。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柑橘、金秋梨产量低,品质差;果园施肥普遍凭经验,缺乏按果树需肥规律测量化标准施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群众思想过于保守,急需解放思想。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养猪业规模小,呈分散状,大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没有形成,缺乏典型养猪模范带头人,群众没能看到规模产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积极性不高,无法做大做强。

(五)、群众获取销售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有限。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提升本乡的综合实力,改变本乡的贫穷面貌。具体发展思路如下:

(一)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种养基地,力争每一个种植品种都能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推进农业产业不断优化和升级。针对不占市场价格优势的老旧品种进行换代,不断提升新品种的质量。

(二)加强农业产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整合农业投入资源;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合作社的监测、管理和指导。三是加强对农业技术带头人的建设和培养。采取培训考察、专题讲座等有效形式,提高农业产业带头人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档次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模,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针对本乡的产业特点,着重发展水蜜桃、黑木耳、香甜瓜、优质稻的种植,科学管理,提升品质。

农村发展报告篇4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理论界和学术界也很关注河南农业发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对河南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尤为关注。20xx年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式研究》课题组,将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形式列入重要研究内容。此后课题组注意搜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遂成立《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课题小组,曾多次与河南省漯河市驻京办、新乡市驻京办联系、座谈。

邓小平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邓小平关于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高瞻远瞩,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为了调查和研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状况,20xx年9月17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马列所邓小平理论研究室组成的《河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前景》课题小组一行5人,赴河南豫北、豫中进行了为期14天的专题考察。走了3个县(新乡县、临颍县、巩义县);5个镇、乡(新乡县小冀镇、七里营镇,临颍县城关镇、杜曲乡,巩义县竹林镇),访问了11个村庄及村办集体企业,例如,小冀镇东街村及京华实业有限公司、中街村及中联总公司、太行振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营镇的刘庄村及华星药厂(该厂为我国肌苷生产最大厂家和生产青霉素第三大厂家,拥有8个分厂)、龙泉村及龙泉集团公司、刘店村、南辛庄村及新亚集团公司;临颍县城关镇的南街村及南街村集团公司、杜曲乡的北徐村及北徐集团公司、龙堂村及龙云集团公司;巩义县竹林村(现为竹林镇)。此外,还考察了一些村办学校、文化大院、卫生院、幼儿园、养老院等。调查组深入农田、车间、农户,先后访谈过40多名县、镇、村级领导、农民企业家、农户、村民和当地居民,还分别与数名带头人(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等)座谈。

调研活动结束后,课题组分析和总结调研材料,经过多次讨论,形成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的调研报告: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前景;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五、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思考;六、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村发展报告篇5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门深入分析全市农村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全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强化班子建设、夯实组织基础、优化人才队伍、创新教育培训,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掌握了一些科学技术水平就要能够学以致用,努力将自身所学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这样才能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从“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角度切实做到“人民群众得实惠”。

一、搭建载体、科学培训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基础在于推动人民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过程。农村人民的思想和水平相对薄弱,必须应用各种手段教育和引导大家提升发展能力,破解发展难题。

1、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共享工程。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之下,村里有效整合“硬件、课件和服务”三大资源,建立了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远教学用体系,通过制定的相关考核制度,形成了远教工作的长效机制。依托村部远程教育平台和广电数字电视系统破解了远教实施的难题。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将农村科技信息广泛传播到了各家各户,给农民致富创造了良好的信息环境。

2、加大农民发展能力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村、社区组织村民会议,以培训班和座谈会的形式,专门邀请专家,就“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等作专题讲座。深入推进“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组织村书记赴华西村进行封闭式培训。举办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研讨会,对“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有事、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总结、交流和探讨。采取脱产学习、党校函授、招收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增强牵引新农村发展的内动力。

二、强化班子、优化队伍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是要让科学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乡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建立起优秀的村、镇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一个过硬的各级人才管理队伍,带领农村人民积极增收致富。

1、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施行绩效管理。长久以来,我们在工作实际中感受到了很多模棱两可的问题,而今的乡镇政府管理已经引进了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关于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绩效管理的意见》,通过绩效计划、全面监督、过程考察、结果分析的系统运作,全面建立干部实绩档案,把科学发展的标准细化为可考核的各类目标要求,使绩效考核过程始终有主管部门的考核、有组织部门的考察、有人民群众的评议、有社会民意的调查等,持续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引领科学发展的过硬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2、为农村人才提供高效服务。积极打造农村品牌,以培养优秀的乡镇企业家团队为主要目标,组织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到高等院校进行专题研修。定期举办“春风行动”等农村人才专场招聘会,为农村建设引进专业人才牵线搭桥。开辟了农村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绿色通道”,使有突出贡献的农村人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以民为本、主动服务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终目的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实现增收致富。在这一工作中,积极以“农民群众的需求、欢迎和满意”为标准,通过各类落实科学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切实使农民得到好处。

1、开展“联户帮扶、共建小康”活动。按照一个机关、事业党支部帮扶2户困难家庭、一个企业党支部帮扶1户困难家庭结对,各帮扶党组织主动上门联系、定期分析情况、落实帮扶措施,使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发展报告篇6

一、经纪人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经纪人,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者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主要指是依托农副产品而从事农副产品购销、批发、贩运、仓储、加工为主的营销中介人员。农村经纪人的存在,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牵线搭桥,引缺泄余,既推销了本地农产品,又引进了外地信息,使农民懂得了什么是市场,如何顺应市场;农民在购销过程中,与经纪人签订合同,农民的质量意识、合同意识和诚信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民通过与经纪人的接触以及经纪人在市场活动中的带动,农民的成本意识、投资观念乃至消费观念都会发生根本变化。农村经纪人一头牵着广大农户的手,一手连着广阔市场的手,是联结城市和乡村、生产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发展培育农村经纪人,既活跃了当地农副产品市场,又有助于叫响当地农副产品品牌,帮助广大农户解决产销脱节问题,也有助于形成农副产品规模化、品牌化、购销一体化。大力发展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通过实施一户经纪人带一村,多户经纪人带一片等引导帮扶措施,广大农民顺应市场的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加大“三农”帮扶力度,培育、发展农村经济人,对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乡镇改革富余人员实现再就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农村经纪人队伍发展的现状

××作为农业大区,既有淮河两岸土壤好、水源足的地理优势,又有公路、铁路纵横交错的交通优势。从我区农副业发展情况看,××石榴、××无公害蔬菜、××豇豆、××花生、××黄心菜、××鸭、××镇花卉等产业,在种植、养殖上初见规模,已成为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我区农副产品的购销情况看,还存在信息不畅、品牌不响、市场不旺、订单不多,以至造成农副产品积压等问题;从我区农村经纪人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全区在册登记的经纪人仅仅只有_名,他们大多处于传统行户状态,起步晚、层次低,存在有经营行业品种单一、经营范围狭窄、驾驭市场能力较低,散打单干、信息闭塞、随意性、盲目性、季节性经营以及市场信誉度不高等问题。以上问题的存在,与我区资源交通优势极不对称,既影响了农户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区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种植迈进的进程。鉴于此,要打造××花生基地、石榴基地、蔬菜基地、鸭、鹅养殖基地、水产基地和花卉基地,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已成为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培育发展农村经济人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积极配合,农民广泛参与

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涉及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等多方面的工作,单靠某一个部门的扶持推动,难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品牌化,只有政府牵头、部门支持、群众参与、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区、乡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村经济人发展,把它作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摆上重要日程,尽快出台一套发展农村经纪人优惠政策。各个乡镇要把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纳入工作目标考核。设立经纪人发展办公室,制订经纪人发展计划,成立经纪人信息中心和培训基地,把发展经纪人作为吸纳当前乡镇机构改革富余人员的主渠道。在全区形成“经纪有为、经纪有位、经纪光荣、经纪致富”的社会氛围。

(二)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经纪人的扶植、发展、教育、监管力度。在政策上进一步降低登记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在监管上,强化信用管理,指导成立行业协会,规范经营行为;在发展上,引导经纪人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注册登记、合同签订、法规咨询上提供一条龙服务。

(三)税务部门对农村经纪人从事农副产品购销贩运经营,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减免。

(四)土地、规划、城建部门要为农村经纪人优先提供场地、优先提供市场规划、优先办理审批建设手续,减免相关费用。

(五)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要在市场设施建设,摊位安排上对农村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对他们在市场上的购销活动减免摊位费。

(六)金融部门对农村经纪人从事代钩、代销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贷款上予以政策倾斜。

(七)交通、运管部门对农村经纪人从事农产品贩运、农用车进城送货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减免营运费用。

(八)文化、广播电视、《今日××》等新闻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农村经纪人带头致富的典型,介绍经验做法,通过广告、报纸等新闻媒体为他们提供信息,拓宽致富门道。

(九)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制订培训经纪人计划,每年举办_-_期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村经纪人经营效能。

农村发展报告篇7

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优惠政策,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农村发展有了明显好转,农村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特地对**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了解。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态势。**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30万亩,人口9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7万,占总人口的84.9%。今年上半年**县经济总量保持强劲势头,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0.98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农业和牧业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4.1%和44.6%。

**县农业产业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万元、万亩

时间总人口农业人口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占总值比例耕地面积

20xx年97391283019848252443.2128.27

20xx年97449682955751300841.2128.68

20xx年97451082744060510341.1129.60

20xx年

6月底97493182532320982041.3130.05

(二)当前存在的不足。全县农村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不足,主要有:一是冰雪灾害影响。年初突如其来的冰灾使全县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大损失,冻死牲畜5.4万头,家禽5.6万羽,损毁房屋4328间,直接损失达10.4亿元,一部分企业的生产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二是引资效果不佳。上半年县内共争取引资项目49个,引资金额24000万元,但目前到位的仅有20个,资金6200万元;三是乡村债务包袱沉重。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但乡村债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县乡村级债务有10.4亿元,对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及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筹措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人才缺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专家、技术人才的缺乏。**县虽然聘请了一部分专家和技术人员作顾问,并经常开展技术培训,但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懂技术、会管理、开拓市场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短缺,估计缺口近800名;另一方面是缺少具有高瞻远瞩开拓性领导人才。一些乡村干部大都认为乡镇经济落后,农产品规模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经济发展长远目标没有系统规划,对未来信心不足,因而工作主动性差,开拓意识不强,少数乡村干部处于混日时状态,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产品认证知名度不高。目前,**县农业“三品”认证的产品总数在全市居后几位,“三品”产值占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很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播种面积仅占全县播种面积的16.0%。现代农业讲究“生态、优质、安全”,但目前全县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仅为9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20个,在全市仅占13.2%。“三品”总产量、产地面积基本处于“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总量偏小”状况,发展差距仍较明显。

(三)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全县共有2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省级3家,市级17家,县级2家。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第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影响力弱。果蔬、茶叶、水泥、粮棉等主导产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企业基础薄弱、规模小、生产能力不强,对产业基地的龙头牵动作用十分有限,再加上年初的冰冻灾害天气的打击,仍有部分企业没有恢复到原来的生产水平。第二、企业缺少具有丰富市场运营能力的人才。目前,农产品的一些加工企业仍停留在不规范的、混乱的家族式管理方式上,束缚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国家针对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扶持政策上倾向于重点龙头企业,对弱势群体的合作组织、协会却关注较少。目前全县有97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数均由农民自发组成,虽然内部实现了技术互助、信息互通、统一购销,但在产品市场开拓、品牌建设、加工增值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扶持力度不大。

(五)支农信贷资金不足。截止今年上半年,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14.9亿元,比年初增加1.6亿元。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逐步落实到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农业投入明显扩大,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信贷资金需求增加,据初步估计,目前**县“三农”信贷资金缺口达3.0亿元,信贷支农资金明显不足。

三、对策建议

针对**县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一是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要对准高、精、深技术领域,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积极申请政策扶持,找准项目积极申报,取得政策支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地域、原材料等优势吸引县外资金投资建厂,帮助企业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龙头带动作用。三是确定大叶茶、粮食加工、辣椒、楠竹、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发展,相关部门给予贷款、贴息、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效应。

(二)积极推进农产品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发展,制定政策,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生态、优质、安全”作为发展方向,对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施行财政补贴,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产品认证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建立以市场为本,政府为盾,各方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方位加快对产品认证。

(三)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一是出台相关政策,落实对合作组织的税收减免、银行贷款、绿色通道及用地审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通道。二是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坚持“自主经营、科学管理、自负盈亏”的方针,借助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加工能力、对农产品吸纳能力,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售市场,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加强培训,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要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管理队伍和辅导员队伍,提高其合作理论知识、合作技巧和专业技能水平,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四是树立典型,加强引导。认真总结并推广成功的经验,调动更多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加对有意兴办或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吸引力,带动更多的合作组织发展。

农村发展报告篇8

一、黄岗村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1、黄岗山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在常山县城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使农家乐的经营有一定的市场优势。

2、黄岗村已经全部实现了主干道的路面硬化,村里配有专门的保洁员负责村的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工程和饮用水工程也已经完成,路灯亮化工程也已经排上了议事日程。,这些都是黄岗村发展农家乐有利的硬件条件,为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黄岗村农家乐成立了农家乐经营协会,通过农家乐经营户的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农家乐的环境卫生,菜肴的质量和价格都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使农家乐的经营有良好的竞争氛围,保证了顾客的用餐质量。

4、何家乡党委、政府,黄岗村村两委都十分重视农家乐的发展,专门组织人员参加县有关部门举行的农家乐经营培训。派人到常山有名的桃花源学习当地农家乐的经营运作经验。。有利于引导黄岗村农家乐稳步、健康向前发展。

二、黄岗村农家乐经营发展现状

整个黄岗村如今已经有7家农家乐经营用户,经济效益颇好。农家乐制作菜肴的原料多数为村中农户种植的蔬菜,山野中的野菜,农户自家养殖的土鸡、土鸭,还有山中的野味。菜肴的口味以咸鲜辣为主,符合浙西地区人们的口味。吸引了大批的客人前来用餐。而且,农家乐的收费经济实惠。许多从外地来的客人纷纷称赞,这样的农家乐很好,有特色,既方便,又实惠,在品尝了黄岗土菜、野味特色菜的同时,还能领略黄岗山的美景,到黄岗村是不枉一行。

就拿最早开办的农家乐“黄冈农家乐”来说,自年年开张营业以来,生意红火极了。连老板自己也说,从来没有想过在村子里开个餐馆能赚钱。最多的一天,他们做了23桌生意,接待了近150名客人,营业额有近8000元,忙得夫妻俩团团转。许多到此用餐的客人都是回头客,他们说,来“黄岗农家乐”吃过一次,就对这里的菜肴念念不忘,这里烧的菜,原料纯正,口味鲜美,尤其是土鸡煲,素炒野芝麻叶,腊肉烧蕨菜等特色菜。

三、黄岗村农家乐发展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发展尚未形成气候。农家乐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人们对什么是农家乐、农家乐该如何经营、经营农家乐有没有风险等都有担忧,尤其是农民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意图,对有关政策措施知之甚少;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意识。总的说来,发展农家乐这一新型休闲旅游业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二)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常山县城至今已经有多家农家乐投入运营,而且在县城有着一定的名气,如桃花源农家乐、小九寨等等。而黄岗村的农家乐从年年才开始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同其他农家乐的发展相比进展速度不够快。

(三)发展模式单一,水平不高。

一是黄岗村的农家乐用房多为农民自家住房经改造而成,内部格局不够合理。

二是模式单一。农家乐主要就是用餐。前来的客人在等待用餐的时间大多只能喝喝茶,周围没有可游玩的娱乐设施。

三是规模档次低。农家乐均存在规章和设施不完善,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的问题。

四是菜肴品种单一。几家农家乐的菜肴都存在同一的现象。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

五是经营理念、经验缺乏。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几乎都是农民组成,既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又没有参加专业的培训,就连当地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自然风光等都介绍不清,农家乐的经营者对于如何经营、如何发展缺乏经验。

六是环保卫生意识还不够强。农家乐的经营户缺乏环保意识,经营过程中无形中对周边的环境卫生带来极大的负担,时间久了会造成环境污染。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和认识的差距阻碍农家乐的发展。黄岗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只重视农业生产,满足于依靠耕种田地获取生活资料。对于如何从事经营活动缺乏经验。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挣钱,家中多为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大部分人对开发农家乐旅游感到陌生,没有意识识到开发休闲旅游所存在的商机和意义,没有认识到本地发展农家乐的有利条件和价值,从而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开发。

(二)缺乏专业人才推动农家乐的规模开发。进行旅游开发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在农村从事旅游开发的人才不多,而农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因此,要推动黄岗村的农家乐开发形成规模发展,有一定的困难。

(三)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农家乐发展的制约。发展农家乐,需要一笔较大的投资。黄岗村属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农民并不十分富裕。加上农民历来对投资心存怀疑,要筹措资金开办农家乐也有一定的困难。

农村发展报告篇9

一、城沟村基本概况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城沟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小市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发展中药材、干坚果、水产养殖、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如:城沟村有山林6.5万亩,是一个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的村,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人工林、经济林和效益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农村发展报告篇10

一、全县医疗卫生总体状况及近年来取得的成绩

(一)全县医疗卫生总体状况

我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属省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13.3万人,以农业人口居多,达9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44%。辖14个镇(其中一个开发区),256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76个社区。全县现有二级医院2个(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25个,疾控预防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下设4个分所),妇幼保健所1个。

(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绩

1、基础设施面貌得到大为改观。狠抓发展机遇,利用中央及省项目资及对医疗卫生设备的扶持政策,对所乡镇卫生院和所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进行了改造建设,实际完成投资万元,完成建筑面积平方米。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基础检查设备,如X光机、B超、血球分析仪、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基本齐全。借助项目建设,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逐年增强。

2、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我县各级卫生部门始终注重各级各类卫生人员的培养和使用,通过鼓励自学、选派进修、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强化行业监管,严格农村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卫生技术应用等准入管理,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逐步理顺了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即将启动,建立起了县、镇、村三级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县医疗卫生全覆盖。

建立和完善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乡镇卫生院普遍推行绩效工资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村卫生人员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积极性。

4、医疗服务模式日趋多样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狠抓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了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融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县已建立了14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家分中心,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1家达到省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严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施建设标准。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方便群众”的原则,努力做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基本落实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初步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急诊抢救工作制度、双向转诊制度、传染病管理制度等多项核心制度和慢性病、常见病等多种技术操作常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情况看,近年来,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群众看病难和“缺医少药”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是在个别地区农民群众由于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表现的依然十分突出,离实现老百姓“病有所医”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一)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与群众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由于我县农业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比较突出,不同群众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较大,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群众健康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就全县而言,大部分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二级以上医院,为20%的城区人口服务,而只有20%的医疗卫生资源,直接为80%的农村人口服务,且条件差、水平低,总体上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

(二)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近年来,各级政府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薄弱的状况。但就全县而言,由于受各县、镇、村的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县镇、村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开展的仍不平衡。目前,全县撤乡并镇后形成的15所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普遍存在业务用房简陋、设备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村卫生室建设滞后,人员素质不高,“夫妻卫生室、父子卫生室”等家庭式卫生室仍然存在,一村多室的现象短时间内仍没有改变,“六位一体”的农村农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六室不分、基本医疗设备简陋、诊疗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仍很突出。

(三)镇、村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少激励、保障政策。目前我县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分布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一是中专学历人员多,本科学历人才少。中专学历的卫生人才占卫生人才总数的53%,专科以上学历的卫生人才仅占卫生人才总数的47%。二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多,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少。中级技术职称的卫生人才主要集中在医疗、护理方面,医技人才紧缺且配置失衡。三是初级职称多,中、高级职称少。初级技术职称的占卫生人才总数的60%,中级职称的占21%,副高及以上职称占9%。真正从正式医药卫生大专、中专院校毕业的人员很少,大部分是通过再教育获得较高的学历,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太高。高水平、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队伍相对缺乏,致使医疗水平的提高相对较慢,重点科室、特色科室发展滞后,名医、名院建设不显突出。

由于镇卫生院生活、工作条件及劳动报酬相对较低,新毕业的真正大专以上学历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造成乡镇卫生院卫技人才后继无人。2008年省卫生厅曾为我县招考了名本科毕业生,并承诺在基层卫生院服务5年,每年省政府补贴2.5万元,来报到的仅1人,上班仅几个月又走了;我县的乡村医生大部分属于赤脚医生转岗、县级卫校毕业、结业和自学成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医疗服务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就医需求。加上我县尚未出台乡村医生的相关激励和扶持政策,特别是工资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不利于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镇村卫生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使农村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村级医生服务能力差,执业行为混乱,管理措施滞后,致使部分村医自行购药,随意定价,少数村医从非正规渠道购药,使用过期、变质药品,一些农村的常见病症也不能得到有效医治,不同程度地存在误诊、滥诊现象,由于服务能力差,延误诊疗时机,使农民群众小病拖成大病,客观上造成了农民看病贵问题。

(五)镇、村级公共卫生投入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保障。政府投资卫生的能力较弱,医院发展乏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的投入较少,承担大量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的镇村卫生院、室,资金缺乏保障。目前,我县的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处于自收自支状态。乡镇卫生院虽然从单位及人员性质上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财政补贴一直没有到位。卫生院人员实行的是档案工资+浮动。档案工资执行标准基本上控制在30%--50%之间,乡村医生工资报酬补助为零。人员工资问题是卫生院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致使“以药养医”的情况较为严重。由于缺乏政策支持,村级医疗卫生队伍不稳定,加之公共财政对农村卫生事业支持力度不够,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乏保障。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步履维艰,财务统一和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亟待出台相关政策,有效推进一体化进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应急设施还不完备,应对突发卫生事件能力还较薄弱,重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

(六)医疗技术亟待提高,医德医风亟待改进。医务人员安全医疗意识淡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医疗单位整体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由于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低下,不坚持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加之诊疗技术不高,导致各医疗机构医疗纠纷时常出现。2008年以来,我县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发生了起医疗纠纷。每起医疗纠纷的出现,都会对医疗机构造成很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社会损失。特别是有的医疗纠纷发生后,患者方不按照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程序接受处理,而是采取闹、缠、访,甚至一些暴力行为,为医院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和负面影响。医疗纠纷的处理在全国都是一个难题,这也是影响和困扰我县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当前在农村农村工作重点就是要解决好群众的医、食、住、行、教、乐、安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新农合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大病诊疗的经济压力,但由于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人才匮乏,知识老化,许多病人有病不敢看,不能及时看,致使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症。如何均等化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是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民群众的呼声,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作为政府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能,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明确责任目标,定期督促检查,才能确保农民群众有病及时看、就近看,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误诊”的目标。

(二)落实政府主导责任是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保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必须围绕起点和过程实行公平的公共政策及制度安排,科学界定政府的医疗卫生职责,处理好医疗卫生领域中“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问题。同时,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医疗卫生责任,形成政府主导、职责明确、机制合理的医疗卫生体制。当前,政府的医疗卫生责任核心是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投入体制,真正让政府充当保障者,负责通过有效手段保障全体公民都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充当保险者,建立普遍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充当规划者,构建健全的初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充当监管者,抑制医疗服务中的市场失灵。也只有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设施的投入,切实把镇、村级卫生组织建设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才能真正改善乡村医疗服务条件。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才能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技能,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

(三)建立保障体制机制是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关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国家近期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医改实施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上级有关体制改革政策尚未明确的情况下,要坚持“全覆盖、均等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积极推进镇村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解决农民看病难、医疗保障难的问题,探索建立出一条适应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四)创新运作模式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村级卫生组织作为农村三级卫生医疗体系的网底,由于客观的原因,过去基本上是线断、人散,乡村医生各自为战,管理混乱,这也是导致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职责和范围,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运行和监管机制,形成职能明确、定位清晰、综合协调、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保证乡村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是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的有力支撑。

四、改进和加强工作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巩固农村卫生三级医疗、预防网络,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面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大力推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建立起一支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应社会改革需要,布局合理的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和卫生保障体系,落实和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底”功能,使镇、村医疗机构统一协调、共同发展,从业务管理、预防保健、监督管理、基本医疗、基础建设、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等各项内容统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卫生一体化服务,已势在必行。特别是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全面推进,镇、村卫生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枢纽,是推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村卫生室是县、乡、村三级防保网络的“网底”,加大对村卫生室的“人财物”的投入是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精心组织,构筑起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框架。按照“依法行政、合理布局、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原则,狠抓四个环节。一是搞好清理整顿。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办公室把辖区内个体诊所一律纳入管理,不符合条件的依法取缔。二是搞好布局设置。按照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村庄分布和服务人口,对村卫生所进行科学合理布局,整合现有医疗资源。三是搞好硬件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原则,多元化筹资,逐步形成政府补助、乡镇卫生院出资、乡村医生筹资、社会力量捐资等多渠道筹资模式落实房屋设施,做到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防保室、药房分开,配备有关医疗设备。四是搞好人员配备。由乡镇卫生院院长担任村卫生所法人,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选拔,择优录用,颁发《聘用证书》;同时从选拔的乡村医生中民主推荐一批政治素质较高、业务能强、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乡村医生担任村卫生所所长,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乡村医生工作队伍。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初步构筑起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框架。

(二)落实措施,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提供保障。一是落实政策,提高待遇稳定人才。做好乡村医生社会保障工作,在完善村医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建议积极创造条件,为村医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确保村医队伍的稳定。二是多形式培养现有人才。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采取举办培训班、进修培训等方式,定期邀请省市专家教授对乡、村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知识讲座,由县级以上医院无偿对乡镇卫生院院长、内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放射医师、检验医师、中医医师,村卫生室人员进行轮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增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规范诊疗、合理用药、卫生法规、新农合知识,提高其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有效规范各卫生所的医疗行为,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疗队伍建设。三是实行村医学历和执业资格强制性提高制度。要严把村医准入关,逐步提高村医整体素质,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狠抓管理,确保一体化管理健康运行。坚持公益性质,完善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加强乡镇卫生机构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通过人员统一配置、机构统一设置、业务统一考核、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购进等“五统一”内容,规范乡村医生的卫生服务行为,提高村卫生所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双重“网底”体系。一是实行“三制、三证、五统一”制度。三制即对乡医实行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三证即卫生所全部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乡村医生全部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和《乡医聘任证书》;五统一即对各卫生所人员、机构、业务、财务、药品等实行统一管理。二是实行行政副所长派驻制度。乡镇卫生院要抽调精干人员到各村卫生所,担任行政副所长,搞好监督和业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