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十篇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十篇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5:33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1

关键词:Cipp;高校;教学团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46-02

高校教学团队作为教师合作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促使教学团队有效运作,评价是关键。当前,人们对教学团队评价关注度不够,使得教学团队评价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严重阻碍了教学团队的运作和改良。Cipp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式,将其应用于教学团队评价,不仅可以奠定教学团队评价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利于建构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激发教学团队工作绩效。

一、Cipp评价模式的构成与启示

Cipp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论专家斯塔弗毕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革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基础上系统确立起来的,主要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组成。斯塔弗毕姆认为评价的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为评价对象的优劣提供证明,而在于改良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更富有成效[1]。而满足一个机构评价需求的最好方式就是制度化一个全面统一的评价体系[2]。Cipp评价模式的建立则满足了现实发展对教育评价的内在要求。

(一)Cipp评价模式的四种类型

1.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主要是指对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及方案目标确定的依据进行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特定的情景内对实施方案存在的需求、问题、困难以及解决方式等。背景评价的方法有调查法、文献法、访谈法、德尔斐技术等。背景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确认方案目标与方案的实际影响之间的差距”[3],以及如何确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其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诊断性评价。

2.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能够完成目标的几种可行性方案的优缺点进行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要实现目标的方案有哪些,每种方案的优缺点、人员配备、经费使用,方案优劣等。输入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比、列清单、听证会等。实施输入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决策者选择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4],其本质上属于一种选择性评价。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对确定的方案的实施过程的评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执行的程度和进度如何?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实施?方案实施参与人员接受并践行其角色的程度如何?实施过程中外在条件的支持程度如何?过程评价的主要方法为跟踪记录、数据库、现场观察等。进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实施并改善采用方案的设计及程序,提供方案实施的真实过程记录,以便用于解释和支撑结果。

4.成果评价

成果a评价主要是指对预设方案实施后取得的结果所进行的测量、解释和判断。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方案是否满足了预定目标或需求?方案实施后产生了哪些预期结果和非预期结果?参与方案实施的人员对取得的结果持何种态度等。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对结果的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收集参与人员对结果的判断,进行质与量的分析。实施成果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方案符合需求的程度、全面考察方案的效果。

(二)Cipp评价模式的现实启示

1.重构了教育评价观

如何认识和理解评价,对于选择和实施评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育评价观是以泰勒的目标评价为主导,认为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证明,而斯塔弗毕姆的Cipp评价观是一种系统的、改良取向的评价观。他认为教育评价的最大目的在于为学校领导、方案实施人员以及学校教师提供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对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提高工作绩效。这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全面的、具有诊断性和反馈意义的评价观,对教育评价的革新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创新。

2.突出了教育评价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Cipp评价模式是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的有机结合,能够系统、全面地对教育对象进行评价。Cipp在继承了目标评价优点的基础上,更加出色地发挥了评价的诊断性和发展。通过实施Cipp评价,可以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通过监测和问题反馈,使评价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团队评价研究现状来看,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设计和实施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重数量、轻评价。近几年高校教学团队的数量骤升,部级、省级、校级教学团队层出不穷。很多高校只关注教学团队组建的数量和规模,并以此作为校际间评比的显性指标,而忽视了对教学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地评价环节,没有构建系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学团队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激发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学团队始终停留在组建时的工作状态。

第二,重目标、轻过程。传统的目标评价一直是教育评价里的主导,并影响着各种教育评价的执行。我国教育评价仍有目标评价的色彩,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科研成果、教研项目、学生成绩及评教。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来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效。这种一站式的评价很少顾及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能够对团队运行过程进行监控,因此难以保障团队的有效运作。

第三,重指标、轻规划。由于当前受高校评价的显性指标的影响,对教学团队的评价更注重可衡量的指标,如团队规模、团队结构、团队带头人、团队教学研究等。这种本位评价倾向,只能够对团队的现状进行评定,但却不能有效地促进团队内在机制的生成。好的评价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对目标的设定、实施、效果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加里·德斯勒等认为管理者应将评价视为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并将绩效管理定义为一个将目标设定、绩效评估与开发整合成一体的独立的通用体系[5]。

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工作绩效的发挥,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教学团队评价的认识,探索和研究适合高校教学团队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满足现代教育发展变革对教学团队的新要求。

三、基于Cipp的高校教学团队评价实施策略

随着高校教学团队数量的增加,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逐步突出,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团队中实施Cipp评价模式,目的是为了摒弃目标评价模式的单一性,通过实施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种评价,从而激发教学团队的整体工作效率,彰显团队成员的主体性,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教学引领作用。

1.教学团队背景评价策略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对教学团队进行背景评价主要是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及规划,掌控影响教学团队运作的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实施教学团队背景评价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对教学团队进行态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明确教学团队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教学团队运作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战略与规划两个层面加以调整计划,保障教学团队实施目标的顺利达成。第二,从博弈论视角分析教学团队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学校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院与教学团队的关系,教学团队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学团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分析和科学论证,明确各种关系的责、权、利,确保各个主体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这种背景评价有利于对教学团队进行科学定位,为教学团队目标设定提供保障。

2.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策略

输入评价是对能够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资源以及各种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进行的识别和评价,它是实施背景评价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教学团队输入评价的重点在于选择最优实施方案,对教学团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与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运作的保障措施、经费预算的使用策略等方面进行评价。实施教学团队输入评价,主要是通过专家论证、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考察教学团队运作方案的适切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二是考察实施方案中教学团队管理人员、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机制,是否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工作绩效管理机制等。三是考察团队运行实施方案的保障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通过论证考察这些制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有效运作。

3.教学团队过程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教学团队运作方案执行的监督、检查和反馈,便于为实际参与者提供改进参考,便于对教学团队运行进行实时监控。这种过程评价强调把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团队组织的教研活动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景的交互作用,注重评价对象和评价活动的整体性。实施教学团队过程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深入课堂和教研活动进行实时实地考察,记录每个团队成员的教学情况和教研情况,通过预先设计的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并做好记录。另一方面是围绕教学团队目标和规划设计访谈问题,对学校管理者、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教学督导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了解教学团队运行情况,重点考察保障政策的执行情况,团队领导情况,教学团队分工,团队成员的合作分享,教学实践反思,教学研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等内容。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调查与访谈,将数据分析整理,从量和质两个角度建构教学团队运行监测数据库,分析教学团队运行状况和问题,并作出及时反馈。

4.教学团队成果评价策略

教学团队成果评价有别于科研团队的评价,科研团队的评价主要基于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而教学团队的评价相对难以量化,而效果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因此,进行教学团队成果评价应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定量评价主要是对团队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成果数量的统计,对授课学生成绩的统计,对教学团队负责人、团队成员、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从可视性角度来评价教学团队目标规划的实施程度与效果。其次,采取成果汇报答辩会的方式,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展示成果,专家提问,共同评价教学团队的成果,剖析团队运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改进教学团队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

参考文献:

[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84-85.

[2]Stufflebeam,D.Strategies for institutioinalizingevaluation:Revi-

sited[a].occasional aper Series(Vol.18)[C].evaluation Center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1997:3.

[3]肖远军.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科学,2003,(3):43.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职业师范教育;职业师范院校;职后培训;企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9)36-0035-06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总计二十条,又被称为“职教二十条”,其中第十二条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系统规划。深刻理解国家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对于领会改革意图,把握发展机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职业师范院校视角,探讨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对其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

一、新政策语境下职业师范教育的逻辑转向

(一)《实施方案》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

《实施方案》第十二条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方案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可归纳出六大政策要点:教师招聘、师范教育、教师培训、教师团队、兼职教师和教师激励。其中,教师招聘分为普通教师招聘、特殊高技能教师招聘和高层次人才招聘3项政策要点;教师培训分为培训基地建设、培训制度和国外研修3项政策要点。从培养到培训、从招聘到管理、从一般到特殊,《实施方案》既涵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又抓住了其关键之处。

基于利益相关者与院校视角,《实施方案》有3项政策要点与职业师范教育息息相关,分别是:

第一,普通教师招聘。《实施方案》要求“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这一政策语境下,应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教师岗位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要具备3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据此,职业师范院校应届毕业生,如无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原则上是没有应聘资格的。这就自然衍生出第一个问题:是否还要继续举办职业师范教育?

第二,师范教育。《实施方案》要求“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对于职业师范院校而言,该政策有四方面含义:一是肯定其存在的价值;二是要夯实其内涵建设;三是要优化其布局结构;四是要引导高水平工科学校参与教师培养。该政策可谓是对“是否还要继续举办职业师范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但形式上的悖论也必然会衍生出第二个问题:师范教育到底如何去办好?

第三,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1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从词义上分析,培养与培训具有不同的内涵,前者侧重养成,后者侧重训练;“基地”与“院校”“系部”相比,具有更强的组织力和专注度。培养培训基地,有不同的分类,如国家与省级层面,企业、学校以及校企联合不同类型。这项政策在某种程度又为上一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即师范教育的组织应该基地化,基地应兼具培养与培训功能。同时也衍生出第三个问题:职业师范院校如何办好培养培训基地?

(二)《实施方案》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逻辑分析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中,“3年以上企业经历的要求”具有“颠覆性”的认知,这一政策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逻辑原理。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理实关系以及我国职业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试对其逻辑做一探讨。

在职业场域中,合格的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一般需要拥有原理知识、实践知识和经验知识3类并列且交互影响的知识。由于职业岗位和教育目标的差异,3类知识的重要性与结构会存在很大区别。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必须突出职业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以便使学习者生成3类知识,并促进其交互。教师是教育的建构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建构职业化的课程,培养职业化的未来劳动者,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素养,既能开展理论教学,又能理解实践并进行实践指导。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我国开始建立职业师范院校,逐渐建构了“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即:师范教育+在职培训(或企业培训),为论述方便,本文中称其为“传统模式”。传统模式有两大环节:第一个是大学师范教育,这一阶段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教育理论、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四大模块;第二个是在职培训学习,包括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两大版块。传统模式总体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大学师范教育阶段,理论学习突出、实际训练不足;在企业培训阶段,企业实践难以深入,难见成效。国家政策和制度设计层面对教师企业实践不断强调,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问题。

我国职业师范教育源于德国,德国模式之所以在我国突显理论与实践难以调和的矛盾,其根源主要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差异。德国奉行“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实践教学由企业师傅负责,理论教学由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的学校教师负责,且企业学习与学校学习彼此协调进行。我国以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为主,理论和实践教学都落在学校专业教师的身上,而师范教育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赋予学生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与实践素养。

《实施方案》虽未明确提出教师教育新模式,但已抓住了“企业实践”这一关键环节。教育部教师工作司黄伟副司长在《实施方案》新闻会上提出,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实习[1]。虽然新教师的对象有待确认,1年教育实习期的方案与组织也未明确说明,但结合政策要点与政策计划,可得出新模式的框架是企业经历+教师教育。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的优点是教师拥有至少3年的企业经历,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在新模式下,新教师会具有两种学业背景,一种是具有职业师范学历;另一种是非职业师范学历。对于职业师范应届生而言,他们是否会在满足3年企业经历之后辞职转而申请教师职业呢?情况可能不容乐观,更可能是在若干年后才有少部分人再去申请,而那时,他们所学的教育知识已遗忘殆尽。所以,对于企业来源的教师,其总体上可能在教育规律、教育技能、教师道德、教师信念等方面比较匮乏。没有牢固树立教师信念与道德,没有系统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规律与技能,教师也同样难以生成卓越化的教学。因此,面向企业来源教师实施为期1年的教育实习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芬兰,为了满足打算到职业教育机构做教师的求职者的需求,使其掌握教与学的核心知识,职师培训机构推出了培训项目,学员完成60学分的教育课程,即可获得职业教育教师正式资格[2]。显然,新模式与芬兰的做法基于同样的逻辑,芬兰培训项目的设计,无疑对我国新模式下教育实习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實施方案》对职业师范院校专业规划的影响

社会中人才供需结构是学校专业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实施方案》关于教师招聘“3年以上企业经历”的要求将导致教师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师范生出口受阻,势必会降低职业师范专业的吸引力。从教师供需结构视角审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求趋近饱和,虽然一些地区还存在教师短缺问题,但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编制不足和职业吸引力不高,而非师资供给不足。

对于大学专业教育而言,其学分、学时总是有限的,将一部分用于师范教育课程,必然剥夺专业学科课程的份额。传统模式下,那些主动或被动不在教育领域工作的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结构和质量是不完善的,专业素质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陷。更何况,这种模式培养的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存在较大不足。这在总体上导致职业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效益存在较大局限性,亟待人才培养定位转型与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新趋向,能否开启职业师范教育改革的步伐,职业师范院校又将如何实施改革?以服务国家战略、企业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理念,以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在《实施方案》新的政策语境内,笔者认为,职业师范教育改革的总体原则应是开放、自由、卓越,并遵循3项改革方针。第一,在政策许可框架内,转变教师专业的师范性质,重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扎扎实实办好专业教育。坚实的专业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也为他们未来可能的教师职业提供了扎实的专业素质。第二,建立规范性、系统化的职业师范教育课程框架与制度,学生根据需求自由选择,对于修完全部规定课程并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享受师范生待遇,获得学习证书。此举为对职教教师职业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开放和自由的选择空间。第三,针对职业院校教师来源新结构,职业师范院校应统整教师教育资源,建立新的教师教育框架与模式,致力于为企业来源教师专业持续发展提供卓越化服务。

二、职业师范教育的新定位

在新的政策、历史与现实背景下,职业师范院校应对接教师教育的新要求、新需求,统整学校教师教育资源,确立教师教育“职后培训”新定位,建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新框架。

(一)确立教师教育“职后培训”新定位

职业师范院校在传统教师教育框架中的功能定位是“大学师范教育”,它是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逻辑起点。鉴于学科属性,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小学学科教学是以知识教学为主,其知识的练习与应用只具有从属地位,更不存在对企业实践的客观要求。所以,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求有较好的适应性,但难以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然之预期。因此,传统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而《实施方案》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实施方案》的政策语境中,未来,职业师范院校需要基于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新结构这一客观情况,以有效服务企业来源新教师、各类处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教师的职业适应、成长与发展为宗旨,确立教师“职后培训”为新的功能定位,并以其为引领,积极转变教师培养理念,转变专业结构,优化学科结构,健全组织结构,夯实内涵条件,切实做好教师“职后培训”工作。要使职业师范院校成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成为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校长专业成长的阶梯,成为教师综合发展的桥梁。

(二)构建教师“职后培训”体系新框架

以新定位为引领,职业师范院校应重组原有机构与人员成立新的职师教育机构或改组原有的职师学院。以强化新机构的组织力、专注度与效能为纲领,着力构建治理结构健全、领导一元、资源整合的培训体系新框架,见图1。治理结构健全是指以有效治理为原则,健全治理制度与治理结构,保障职师学院决策科学高效、运行规范有序、机构组织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一是颁布《职师学院章程》,作为职师学院运行与发展的根本治理纲领。二是建立资政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资政委员会由一定数量的职业院校相关领导、名师、职教专家、教育厅(局)领导、行指委专家、学校行政与其他相关教学院系代表等构成,主要针对教师培训与学院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向学院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与建议;学术委员会主要审议、决策本学院的相关学术事项。所谓领导一元化是指职师培训统一由职师学院管理,重大培训课程统一由学术委员会审核,由资政委员会提供建议,最后由行政领导决策。职师学院实施领导负责制,一般可设置五个部门:科研与研究生部、本科教学部、培训部、外联部和办公室,其中培训部主管培训课程研制、安排与管理以及培训学员管理与服务等事宜;外联部主要是建立与企业、学校等其他社会伙伴机构的合作关系,并与之进行日常联络,还协助培训部安排企业培训课程。学院不办本科生专业教育,但设立本科生教学部,提供教师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程、教育见习与企业实习课程。新职师学院亦要肩负学术研究职能,并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中来,可设立科研与研究生部负责相关事宜。

三、职业师范院校卓越化职后培训的对策

(一)构筑“三位一体”教师培训新模式

从知识结构视角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学习和掌握5类知识,分别是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专业实践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知识和职业经验知识。对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的企业来源教师而言,其已经掌握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学科专业实践知识和职业经验知识,所缺乏的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培训企业来源教师,应旨在培养其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行动力。根据教育教学知识的性质与应用范围,可将其划分为三大课程群:纯教育的课程群,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管理、教研方法、生涯发展等课程;专业学科与教育结合的课程群,主要包括课程论、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论、教学法;实践课程群,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教学方法、学生教育与管理等实践内容。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即教育学教师团队、课程教学法教师团队、职教实践教师团队三方协作的培训模式。首先,由教育学科专家提供纯教育课程群的培训教学,由学科专家提供结合型课程群的培训教学,由职教教学实践专家进行实践课程群的培训教学;其次,在各类知识的分工培训过程中,可实现对某些知识的“双师”或“三师”的协同教授,如在“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可由教学法教师与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共同进行。见图2。

(二)打造多元化培訓团队

培训讲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成效、评价结果与社会影响,职业师范院校应该依托新构建的职师学院,在整合之前分散的培训人员的基础上打造一支结构优、水平高、多元化的培训团队。所谓结构优,即要保障培训团队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来源结构、专业学科结构。其中,合理的组织结构包括领导团队、教辅团队、讲师团队三大部分,领导团队包括行政领导和学术领导;教辅团队应保持人员充实、稳定,为培训工作提供有序的、高质量的服务支持与教学管理。合理的来源结构,主要指领导团队和讲师团队的人员构成合理,基于有效治理的原则,学术领导团队人员应多元化,即学术领导可由教育厅职成处和师范教育处领导、职业院校领导、职教名师、培训机构行政领导、杰出教授、行指委专家等构成,这保证了在培训目标、课程制定与教学实施方面能够尊重广泛的利益需求、倾听不同的声音,做出合乎各方利益需求的、更科学的课程决策;讲师团队应由专兼职人员构成,整合之前的教师培训人员为专职培训讲师,积极从中职学校、其他高校、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吸纳兼职讲师,并建构专家库。专业学科结构是指讲师团队的专业学科背景与培训专长结构,要根据课程规划构建一支多学科背景的、具有多样化培训专长的讲师团队。

(三)建构卓越的课程体系

打造教师培训的“金课”,建构卓越的课程体系,是打造品牌化教师培训机构的关键。要以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律,以及系统化、情境化、综合化、模块化、精益化等具体原则为指导,建构卓越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系统化要求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为指导,打造教师从新手到专家、从专家到教育家,反映教师工作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的,体现教师行动逻辑与专业发展逻辑的系列课程。课程的情境化要求教师培训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更要突出情境性与实用性,要通过情境性促进教师的理论认知、智慧生成与技能提升。课程的综合化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培训课程要涵盖教育教学与专业学科2类课程;二是强调培训课程要整合教育科学、教学法和专业学科3类知识;三是课程能够整合理论与实践,使二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课程的模块化强调的是教师培训课程的形式,一个模块达成一个独立的培训目标。课程的精益化强调教师培训课程在具体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以及教学实施与评估等方面要做到精益求精。

(四)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师培训面向已有多年企业或职业学校工作经验的成人学习者,一般注重实际、先进、规范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轻视或者忽视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其结果是导致模仿的学习与深度理解及创新思考的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训教师的企业和职业学校工作经历使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认为理论知识不实用,很难进入倾听与理解、深度思考与创新的学习状态中。实用性的技能操作范式对教师教学实际能力的形成是重要的,但对于发展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创新能力则作用有限,而理论知识却具有突出价值。培训机构要权衡二者的地位,并调动受训教师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启发受训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视,并创新培训教学的模式。相比较而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培训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它对理论与实践都赋予了积极的地位,既不因理论而忽视实践,也不重实践而忽视理论。其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经过筛选的精华的理论知识,且在与实践的联动下,受训教师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增强,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形成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培训教学有较高的要求:一是培训讲师应具备一定的“双师”素养,在教师个体不具备的情况下,可采取“双师教学”;二是改革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既要构建精华的理论知识体系,又要设计实践教学,并将两者创新性地结合为一体化教学的内容与设计;三是对培训的组织管理与成本要求也会更高。

(五)加强培训与教学对接

我国高校师范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师范生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原因是大学师范教育缺乏与基础教育的有效对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对接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大学教师要经常性地深入到基础教育领域,深入研究基础教育教学情况;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学习更紧密的耦合。对职教教师培养而言,新的转变产生了新的改革契机。由于培训规模小、培训经费相对充裕、培训资源更丰富、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充分的条件支持实现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与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之间的良好对接。职师学院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对接,其具体策略为:一是增强对职业教育教学有效服务的使命感;二是教育理论课教师要经常性深入职业院校调研,并加强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参与;三是构建灵活的、创新性的“职师学院+职业院校”双主体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四是着力强化培训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提升培训课程的实践针对性、理实融合性和有效性。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3

一、三大举措保障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几年来,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我区遵循“整体推进、有效引领、创新机制、改进提升”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了“三大品牌”活动,即以每年3月份和9月份的中小学视导为发现问题的契机,以每年10月份的教学工作会为有效引领的平台,以每年12月份的德育工作交流会为总结提升的载体,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

一是政策保障,规范管理。几年来,我区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2009年,为充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我们出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出台了《金水区中小学教学指导意见》和《金水区中小学教学常规》。2010年,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监控,我们出台了《金水区杜绝不文明教学行为》《金水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金水区学校领导任课、听课制度》等文件,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2011年,为了使我区的课程建设能够稳步有效地推进,我们出台了《金水区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同时,我们还配套制定了《金水区品牌课程评选方案》和《金水区品牌社团评选方案》,以保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平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扎实进行。首先,按照“分区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根据地域和学校特点成立了六大学区,实行了学区化管理制度。其次,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长轮岗、中层竞聘、教师交流等活动。然后,下移工作重心,整合各业务部门,成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后,以推进百名“学科带头人”、百名“首席教师”、百名“教学新秀”为内容的“三百工程”为重点,确定全区教师梯队建设的目标和规划,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科学引领,有效实施。科学引领是保证课程建设有序、规范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聘请了省内教育名家、著名专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顾问团,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用专家的智慧引领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引导学校通过审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逐步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规划,并通过校长讲坛、金教论坛、协作区联席会议等形式组织多层次之间的交流,加强沟通,共享智慧。

二、持续推进,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一是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需求与评估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求学校首先要成立由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落实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同时,强调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找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课程建设的契合点;还要通过座谈、问卷、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教师的优势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是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基于学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在分析与研究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等内容。目前,各所学校都已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方案,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如文化绿城双语小学,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依托“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验项目,将“雅趣立根基,培养国际娃”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一套

“稳固基础、互动共生、雅趣促行”的课程体系。

三是认真抓好落实课程目标的渠道与途径。课程实施方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来进行深入落实并不断反思与调整。如今,我们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施和探索。

首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我们要求各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上好上齐每一门课,并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每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同时,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课程建设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要把落实好课堂教学常规作为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根据这些要求,各校要按照我区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有关道德课堂的建设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4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包括教学大纲、案例库、教师团队、考核标准、交流平台和实施反馈6个部分。

1、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践作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阶段最后一门2学分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的软件工程综合训练,安排在大三暑假集中2周完成,之后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企业实习。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软件开发和管理的训练。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目前软件应用热点,教学实施采用开放性原则,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当年的软件应用热点和企业师资状况,选定该年的教学实践内容。

2、案例库

案例库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以往的实践课程多采用教师提供的虚拟案例,很难体现实际工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而有效的案例必须来自实际项目需求,这些案例可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也可以源于教师的应用研究课题,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融入实际工作环境。实践案例的内容主要分为3类:软件应用类(如手机移动软件开发)、面向领域软件开发类(如面向金融领域的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方法应用类(如敏捷软件开发方法)。在满足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践案例的筛选要能充分体现软件企业开发中面临的典型问题,如需求不稳定等。实践案例覆盖的应用领域要宽且涉及的领域知识能让学生在短期内理解。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技术难度和案例规模要适中,能方便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并让参与实践的学生有成就感。此外,还要考虑实践案例实施时间和场地的影响等因素,在案例建设中对实际案例进行剪裁,以满足上述要求。由于不同软件项目采用的模型或方法不同,其实际开发过程可能差异很大。软件过程模型既决定软件项目管理需要监控的里程碑点,又影响过程执行中需要使用的相关模板,因此案例库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针对不同的实践案例,根据采用的过程模型,确定项目执行中的监控点和成果的展现形式,开发相关标准和模板。案例库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过程的积极性,要保证每年的实践案例不重复。

3、教师团队

软件工程实践应该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评和答疑为辅的方式实施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积极主动参与,那么将无法达到目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学生软件开发、过程理解与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指导教师要适时开展讲座、及时评审文档并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作为客户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利于澄清需求的问题。实践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好的实践教学团队。软件学院教师实践经验的局限很难让学生体会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企业教师虽然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因企业教师的不稳定性致使所积淀的实践成果很难延续。为了使学院教师也能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成长,我们组建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企业教师为辅的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学院教师负责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的组织安排、案例库的建设、规范化的指导和充当现场客户等工作,而企业教师则负责提供企业案例、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环境以及进行实践现场指导等工作。在企业教师的聘请上,我们以软件学院现有的企业实习基地单位为突破口,同时借助软件行业协会等支持,积极与企业联系,探讨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可能方式。为不断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每年定期与合作企业商讨当年实践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实施方式,同时共同完成当年实践教学工作。在校企结合的教师团队中,学院教师相对稳定,企业教师则根据每年选定的实践案例需要进行动态调整,聘请最熟悉该实践案例的高水平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以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4、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是实践参与者的指挥棒,它充分体现了实践的最终意图,既要减少“打酱油”现象,又要扭转“大作业式”软件开发局面。团队开发要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向用户交付更多的功能。此外,通过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用户的需要,这也是实际软件项目关注的重点。在实践中向学生渗透“向用户交付价值”的思想,即软件开发者向用户交付的不仅仅是软件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向用户交付可以为其创造价值或节约资源的软件功能。向用户交付不想要或不感兴趣的功能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每一个软件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投入时间、人力等成本。与学生大作业中的虚拟题目不同,软件开发者追求的目标是以最小代价向用户交付满意软件。基于上述思想,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在基本考核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当微调,形成个人成绩。基本考核标准是以团队为单位从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个方面进行课程考核。过程实施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是否按时提交阶段性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的撰写质量;最后成果演示部分主要考核各团队最后的交付软件或原型系统及其相关文档的最终稿。最终将过程实施和最后成果演示两部分成绩按一定比例形成团队成绩。学生个人成绩也受所采用的过程模型的影响,如敏捷过程模型强调团队的成绩就是个人的成绩,而瀑布模型比较适合分层管理思想,学生个人成绩可以在团队成绩基础上,根据个人对团队所做贡献的业绩系数进行调整。

5、交流平台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频繁交流:教师需要定期通知、上传文档模板、监控项目进展情况、解答学生问题;学生需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根据计划按时提交阶段成果。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顺畅交流,整个实践过程需要实时监控,实践支持平台也必不可少。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从开发与维护的可持续性、学生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反复论证,确定“以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建设原则,在学院的“协同工作与学习系统”中实现“教学辅助”功能并向企业教师开放。该平台不仅实现了课件、作业的上传和下载,还成为学生获取教学补充材料和师生教学互动的直接渠道,具体网址为/eCollege/index.aspx。

6、实施反馈

校企结合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为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建设与实施提供了依据,但它只是一个框架,规定了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每次具体实施都是对该框架的一次验证,并且可以根据实施情况对框架进行优化和完善,因此将实施反馈作为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年课程实施完成后根据当年教学主题的不同,开发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以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为持续提升后续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动力并指明方向。

二、框架应用

依据前面提出的软件工程实践框架,通过与it行业敏捷软件开发实践实施最好的thought-works(斯特沃克)公司进行多次洽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团队于2012年4月确立2012年暑期软件工程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由7人构成的校企结合指导教师团队对2009级本科生进行敏捷方法实践训练。

1、实践准备

为了使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能很好地合作,在实践准备阶段,学院教师团队一行3人花费2周共累计5天的时间进入企业体验生活,与来自企业的4名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教师组成7人的实践教师指导团队。以该公司为某国际机构开发的一个有关慈善业务管理系统项目为实践案例材料,对其剪裁后,形成了此次实践教学案例并配备50页文字材料,提供已运行系统的链接网址。为规范整个实践过程,实践教师指导团队根据此次实践主题,制定了详细到天的教学实施计划,明确给出教师、团队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及每个阶段的提交物,确定学院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工作重点,同时开发实践交付物相关文档的模板。

2、应用效果

2012年6月15日—7月30日,我们依照上述思想对大三139名本科生组成的14个团队讲授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在6月15日的实践启会后,向学生下发案例的相关材料、教学实施计划及相关标准、模板,让学生在实践前就明确验收标准。为了增强实际项目开发氛围,我们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天按时到实践场地。学院指导教师每天到实践现场不定期考查各团队进度、批改审阅学生提交的阶段成果,针对开发出现的技术与管理问题进行现场指导,从客户角度回答与需求相关的问题。企业指导教师则按计划在各阶段点到实践现场作团队指导和总体点评。在第一、第二阶段的评审会上,除了指导教师针对每个组作点评外,还邀请做得好的团队介绍成功经验,供其他组借鉴。第三阶段的验收包括软件功能演示和小组答辩。学院指导教师依据最初计划,对学生的文档和软件产品给出综合成绩。为了了解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在课后进行针对教师、教学等各个方面的问卷调查,软件工程实践课调查问卷见表1。学生对企业教师在实践指导中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满意度达到96.3%;对学院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和评审也很满意,但是相对来说,学生对学院教师的实践准备不是很满意。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对案例内容生疏,与以往由学生自己提供实践项目不同,此次则由教师提供实践项目并且在实践启动会后才下发相关材料;二是对“客户意图”理解不够,与以往大作业中自己既是客户又是开发者不同,此次实践项目的客户是指导教师,他们对案例需求具有解释权。很多学生在开发中遇到需求不清楚的问题时没有与教师积极交流,而是“臆断”需求,导致在阶段性检查中由于没有正确理解“客户”需求而受挫。此外,学生普遍反映时间太短,但这恰好符合软件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软件开发中最紧缺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学生对此次实践的整体满意度为95.56%,还是很高的。这表明以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对于该调查中的两个开放问题:“你认为此次实践值得发扬的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有哪些?”学生认为最值得发扬的是企业教师参与实践的指导,最需要改进的是延长实践持续时间。该反馈再次验证了校企结合模式的有效性。

三、结语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自贸区;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

一、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的意义

“集团化”这一概念来源于经济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将集团化这一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按照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参与各方的利益一致为基础,以高度集约化的办学方式,吸收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依托行业、企业,在集团内部实行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按照不同的主导实体来划分,主要有政府主导型、院校主导型、行业或企业主导型、自愿联盟型和中介主导型五大类;按照联盟方式来划分,主要有校际联盟、校企联盟和区域联盟三种类型。成熟的职教集团已经探索出各种资源共享途径:人力资源共享,实训教师由各校专业教师和集团内企业培训师傅共同担任;财力资源共享,主要是企业资助和政府投资;物力资源共享,主要是实训设施的共享,学校借助集团内企业设备和最新生产技术优势,弥补校内设备的紧张与不足,企业借助学校场地和师资优势,委托学校培养自己所需的各种技能型人才;信息资源共享,通过制度保障,架起政府、企业、学校、研究机构信息沟通的桥梁,使职业资格证书获得者与学位获得者待遇平等,就业信息通畅。

高职金融专业的集团化办学目前多以校企联盟为主。这种联盟对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金融是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只有进行校企合作才能实现金融专业教育对行业变化的快速反映。目前,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框架的特点是理论性强,体系完备,实践操作比重小,地位不也突出。因为体系比较完备,因此形成一个封闭系统,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的最新变化。现在已经有部分院校开始重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加入了从业资格考试、专业实践技能操作等新内容,但整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教育是培养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其教学内容必须要反映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因此,只有进行校企间的联合与合作,才能将金融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到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其次,金融行业属于服务业,只有不断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才能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金融企业来评判,因此,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反映金融企业的发展变化,还要让学生熟悉金融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这些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金融企业的积极参与。从微观上讲,金融企业可以得到优秀的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从宏观上讲,金融行业可以得到有潜力的人才储备,提升行业竞争力。对学校来说,可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缩小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要有以就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金融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去满足金融机构用人需求的问题,实现学生由考试型向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二、自贸区对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的影响

2013年9月29日上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启动运作。金融改革是自贸区方案的焦点,其中银行业所受影响最大。根据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开银行的愿望将得到更快满足,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条件具备时,自贸区内还将试点设立“有限牌照银行”。最主要的创新则体现在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及离岸金融业务试点上。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可创造条件先行先试。

方案还提到了对期货、保险等金融领域的改革要点。包括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鼓励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在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平台;允许保险业向外资开放;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培育发展再保险市场等。

自贸区方案中对融资租赁行业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方案提出,融资租赁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的单机、单船子公司将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允许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各类融资租赁也可突破境外设置项目公司的监管限制,被允许设立项目子公司,并开展境内外租赁服务。

这一方案的结果低于预期。比如,方案限制外商投资投资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货币经纪公司;限制外商投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限制外商投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外方总资产不低于500万美元。但以后方案内容可能会随着改革发展而进行调整,长期趋势仍是逐步放开的。

上述自贸区方案的实施与推广,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变化,进而对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人才需求会发生量的变化。由于市场的开放,金融机构的数量将出现大量增加,对金融服务人才的需求也将大幅度上升;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金融行业的垄断利润将逐步消失,这将迫使金融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改变金融行业人才高消费的局面,增加高职学生的招聘力度。人才需求的增加会为金融专业的集团化办学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人才需求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利率市场化以后,利差减少,金融企业必须强化金融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再加上国际性业务的开展、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些都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对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内容的深化与模式的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强化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的措施

现阶段金融专业集团化办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首先,集团内校企间的合作不够深入。目前的主要合作形式有:在学校建立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与金融机构开展订单班、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等。许多合作往往只停留在一纸协议上,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没有体现,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次,学校缺乏相应的师资与经费。大多高职院校是由大、中专院校转型而来,师资的专业理论有余而实践能力薄弱,教学模式摆脱不掉传统教学方式。此外,推行校企联合办学,高校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培育新型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模式,这必然会增加高校的经营成本。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对校企合作的态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校企合作的规模难以扩大。

第三,金融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金融企业主要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使其在与外界合作时格外谨慎,致使寻求岗位锻炼的在校师生很难深入其中;由于垄断的存在,金融企业在人才选拔上要求偏高,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愿低;人才高消费所可能产生的低效率还没有显现。另一方面,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也不例外。即使金融企业愿意和高校合作办学,企业也会因为在合作中不能获得丰厚的利益,而缺乏投资的动力,使高校的校企合作方案难以展开。

第四,集团化办学的具体实施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缺乏政府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支持,院校与企业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校企双方的合作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很少参与,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的建立与参与,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部门、劳动部门的协调和支持。

为了适应自贸区时代的变化趋势,提高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有关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强化集团化办学。

1.深化集团化办学内容。充分发挥专业(行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专家、行家的作用。专业(行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订。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及具体现场教学工作,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突出实践环节教学特色。

2.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高职院校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当前的高校任课教师普遍存在“理论水平高,实践水平低”的特点。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如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那么学生就难以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因此,高校应该积极的创造各种机会,让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让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来培养一支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校内实训的指导能力,为校外实习指导奠定牢固的基础。教师还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全面服务企业的能力。

3.激发企业的动力。应当采取措施调动金融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在合作中能获得预期的利益,包括:优先获得毕业生的挑选权;可以利用金融教育资源库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金融机构不断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金融企业竞争力;同时让金融企业依法享有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

4.开展校际联合。现阶段金融专业的集团化办学主要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无法充分满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由于金融行业就业起点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高,高职院校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提升办学层次,积极寻求与其他院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联合与合作,以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创新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与竞争实力。

5.完善政策保障措施。要提高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还必须通过政策或法规,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才中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企业在支持学校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中应尽的职责。要通过对税收法的修改强制企业将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落实在生产、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监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作为,督促其取得具体业绩,并以实际业绩为依据减免有关费用、提升企业层次,使企业得到应有的回报;要通过保险法的修改,使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规避集团化办学中的各种风险;要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同时制约校企双方,使企业利益得到法律保障,从而增强合作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强.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周建松.努力建设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协调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新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3]姜进.校企深度融合培育优质金融“银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4]李秀华.对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9).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6

(1)以“创文明,求和谐,争一流,铸名校”为行动目标,以省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为抓手,切实加强学校特色建设和品牌建设。

(2)政教处、团委将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重点实施苍南中学“美丽人生”德育工程,继续开展以“主题教育月”为德育特色的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卫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努力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和平安校园。

(3)教务处、教科室将以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贯彻落实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为重点,以《新教师“一、三、六、九”培养计划纲要》的进一步实施和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普遍开展为载体,全面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级“校本教研”的示范校作用,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学科竞赛和师资队伍的综合竞争力;要特别重视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使用和管理,重视教研、科研优秀成果的推广工作。

(4)工会、校办将进一步做好校务公开工作和学校重要管理制度的调整工作,提高依法办学水平,为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认真开展发展性教师的评价研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5)严格执行高中招生的“三限”政策,推行教育收费公示与监督制度,规范财务管理,积极推进教育行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等十部委制订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精神,总务处加强食堂、超市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狠抓校园文化的硬环境建设工作,为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联合政教处、团委实施助贫扩面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积极开展“节约型”学校的创建活动,共同构建绿色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6)工会继续认真实施《苍南中学教工全民健身计划条例(试行)》,在第22个教师节前夕积极开展教工全民健身运动,打造“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活力校园;政教处加快体育、艺术特长生的培养步伐,充分整合特长生的优势资源,为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7

【关键词】厂中校;教师工作站;机制;高职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它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始终,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为充分落实校企合作发展的现代职教理念,2011年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以往学生顶岗实习的基础上,与南京雨润集团确定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模式,建立了“厂中校”和“教师工作站”,探索其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1建立“厂中校”运行平台,加强组织管理

1.1建立“厂中校”组织机构。

“厂中校”是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在南京雨润集团建立的教学基地,为非法人机构、采取非独立核算财务制度。“厂中校”设校长、副校长,下设学生实习处、教师培训处、科技开发处、后勤处等,可视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人员职责,主要负责相关课程的教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合作科技开发、员工培训及联合对外服务等。

1.2制定运行管理细则。

在“厂中校”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制定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运行管理细则,为了对雨润集团“厂中校”的工作业绩、能力、态度进行客观评价,调动“厂中校”工作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提高的目的,制定考核与奖惩办法,实行考核奖惩制度。

2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专业发展。

在学院的引领下,各方在自愿参加、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由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江苏省内外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行业企业的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家长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及立法机构代表管理人员等)组成,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厂中校”、“企业技师工作站”、“教师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为主要平台,推进专业与行业企业开展校企紧密合作,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

2.2根据企业工作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岗位任务的要求,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的岗位设置、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等方面展开调研,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对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与企业专家进行探讨,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构建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并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形成无缝衔接。

3以订单式培养为切入点,紧密校企合作

对于人力资源需求较大的企业,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形成“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学生,为企业储备人力资源,将企业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维系校企双方长期合作的关系。学校与南京雨润集团实施订单式培养,在大一成立“雨润班”,班级形式为虚拟班,每个年级只设立一个雨润班,在各专业设立相应的小组。根据南京雨润集团企业生产条件,从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以保证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订单”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工学结合中学生的频繁轮换,保证工作岗位的相对稳定性,弱化企业由于工学结合打乱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负担,另外能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使企业成为学生发展的利益相关者,增强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内在动力,也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4校企共建教师工作站,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4.1共建教师工作站。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在南京雨润集团建立教师工作站,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校企共同投资购置教学设备,根据优势资源的组合形式,灵活地采用适当的管理模式。教师工作站每年可接受2-3位教师2个月以上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产品的开发与推广等工作,为企业提供智力和研发支持;定期为相关企业员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知识的培训。通过教师工作站的建立与运行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

4.2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师工作站中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技师)共同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创新“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积极利用校企合作基地工程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解决目前高水平“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聘请南京雨润集团生产部门具有食品加工、食品安全管理等专长的、技术领先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重点承担实践技能要求高的课程教学,加强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力度,同时,对兼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兼职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培养专任教师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协同参与来自企业的课题,进行食品工艺改进、新产品研发等,以此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与综合协调能力,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市场意识与质量意识。

4.3实施校企共同考核机制。

通过校企之间的“资源互换、优势互补”,建立校企共育、共管、共担、共赢的厂中校合作模式。在”厂中校“由企业负责安排学生的实习区(车间)及实习岗位,对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及安全管理工作;现场实习指导教师并与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指导书;校企双方共同负责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和管理;校企双方共同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质量监控与评估,组建考核小组,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应知、应会考核,评定成绩。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完全由企业组织考核;如果学生考核不合格未被录用,由二级学院组织考核,企业考核成绩作为参考。非订单班学生的考核由企业和学院合作实施,企业考核占70%,学院占30%。所有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考核合格后联合颁发“企业工作经历证明”。

5校企互融,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南京雨润食品有限公司深入调研,与企业共同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形成了以1+1.5+0.5为基本框架的人才培养方案(第1学年在学校学习,第2学年和第3学年上半年采取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第3学年下半学年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此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毕业顶岗实习组成的多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第2和第3学年进行的工学交替生产实习,使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提高校内实训已掌握技能的熟练度,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转变,获得工作经验。还可按课程进度完成一些在校内无法实施的实训项目,实现了校内学习和企业生产实习的互补。同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提前接触企业的生产实际,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职业素质,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促进其校内学习和实训的主动性和效果,为学生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相比以往的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6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监督考核

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学校一起探索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做到学校、企业共同评价监督人才培养质量。

6.1实施“双线管理、层层对应”的实践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

”厂中校”的学生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给实践教学提出了学校和企业的“双线管理”要求。实践教学的运行要求各类教学标准与生产标准相融合、学院各类岗位工作规范与企业岗位工作规范相融合、静态教学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融合,校企合作办公室与企业人力资源部、教学系部与生产部(车间)、专业教研室与功能班组相对应,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对应的关系。

6.2加强生产与教学并行的教学过程监控。

工学结合模式下生产和教学并行,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分析并重新确定课堂实训、专项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监控关键点,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监控的有效衔接。建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定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点,明确各监控点的信息采集范围与内容,确定各监控点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相关职责,形成制度和文件。通过建立教育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对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情况的分析,为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8

有学者认为: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应当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学团队建设是开放大学教学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提升开放大学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广大教师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的同时,能够致力于教学学术探讨和教学实践研究实属不易。本次论坛的演讲者从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一段时间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特别是本科的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质疑。2006-2007年,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和具体措施。虽然各个文件表述不尽相同,但都把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09年10月份,中央电大建立了首席课程教学团队,我有幸被邀请作为评审专家,当时成立的目的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同志对教学团队实施方案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实施方案一定要紧扣项目要求;二是突出各种特点;三是聚焦重点问题;四是讲究实际效果。对课程教学团队下一阶段的工作,严冰指出,要理清四个关系:一是课程教学方案和课程实施方案、改革方案的关系,包括教学团队建设、常规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关系;二是课程教学团队和其他已启动的项目课程关系;三是项目建设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四是课程建设和电大作为开放大学系统基本建设和电大改革发展进程的关系。这些要求对现在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电大办学三十多年来,虽然早期没有建立课程教学团队,但是电大各级办学单位实际上形成了课程的“教学集体”,这种“集体教学”目标明确、分工协作,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教学任务,保障了教学质量,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199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由于学生规模大幅度扩展,在培养目标、办学理念、评价标准、教学建设、教学能力、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学生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近年来教学质量已受到系统内部和社会的质疑。去年浙江电大对全省电大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检查,目的就是要通过检查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检查结果发现师资队伍、教学能力、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服务等一些共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得不到全面落实,没有能力为每位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服务。

针对以上问题,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运行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一是教学模式或教学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原有的教学组织结构是否有改革的空间?如实行“扁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由国家和省级开放大学组织课程教学团队实施课程教学,教学点主要承担学生服务和教务管理工作。二是课程教学团队的任务和定位的问题。开放大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既要考虑教育部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更要体现开放教育的特点和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建立的开放大学系统的现实情况。开放大学的课程教学团队,应有别于传统的“学科建设团队”、“课程建设团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团队”、“教学改革团队”、“教学创新团队”以及“教学示范团队”等等,应把实施课程教学、落实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团队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

(本文系作者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教师论坛上的点评发言,根据会议资料整理。)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9

关键词:实验;兴趣;社团;实践;次发达

一、问题的提出

1.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最终的目的取向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创造潜能,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我发展和参与实践的愿望和要求,只要教育提供表现、思考、创造、实践的机会,相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激发,与他们一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所具有的潜能禀赋,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当前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勇于实践并敢于创新的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本次新课改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学校加强实验兴趣社团活动势在必行。

3.高标准的教育装备促进学校进行实验室开放与研究

我校是江苏省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作为创建中的省级“科学教育”课程基地学校、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我校建有地理园、科技园、生物园、航空园;建有标准化的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设施设备采用高标准配置;学校局域网可满足实验教学的高标准信息资源需求。全配置高中地理教室1个,地理科技作品陈列室、DiY地理实验室、地理科技准备室等活动教室各1个。教育装备高标准化促进学校探索如何高效运用好教育装备、特别是实验室的使用,探索如何让高标准的教育装备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1.理论基础

本实践探索属于高中地理应用型实践研究。它将以基础理论为支撑,以科学实验作验证。研究的成果既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以期服务实践,提高教学。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其独到见解,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具有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成为本课题重要的理论基础。

(2)新课程理论。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改革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因此,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要注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实施富有个性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接受和存储知识更为重要。

(3)相似论。现代社会所进行的创造,一方面是以认识自然界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中某些原理而进行的创造;另一方面是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进行的创造。

2.实践课题总体界定

社团(massorganizations):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学生社团(studentssociety):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组织。

兴趣(interest):包括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社会兴趣指社会成员对某一地理领域的普遍兴趣,或社会地理某一领域对社会成员的普遍地理需求。

实验(experiment):为解决文化、经济、环境、生态及其社会、自然地理问题,而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综合“实验操作”,最终以社团组织真实实践研究的“实验报告”形式发表“实验结果”。这里的实验,既包括校内的实验室,也包括可操作的、易于实施的社会自然地理环境实验内容。

高中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依据广域的、开放的实验室提供的条件,共同对地理学科或不同学科就某一实验室内的实验项目感兴趣而自由结合、开展实验探索与研究的学生群众性地理实验学习社团组织。

本课题以高中地理学科实验室和学校“科学教育”省级课程基地为活动基地,构建基于开放型实验室而进行的高中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组织形式及活动方案,通过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品味地理味道、拓展学生地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3.理论假设

在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地理实验活动培养学习兴趣、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兴趣社团组织、不同的社团活动方式、不同的实验活动方案、不同的实验对象及平台,以及多种类多项目的各科学科类、科技类的知识竞赛、操作比赛等组成的学习资源有机体,建构一个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本研究假设可以通过运用各种教学实验资源、手段、方法,开展多种专题性兴趣实验社团活动与竞赛,进而达到拓展学生思维深广度,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4.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相似论等为主要理论依据,通过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扩大知识视野,提高其创新能力及教学水平,并从探索不同的实验兴趣社团的组织方式、活动方法及实验活动方案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形成一套适合高中地理教学需要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方案。

5.实验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丹阳市第五中学所有高一在校学生和高二地理选修班级。设比对社团和比对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变化及综合能力变化的研究反映课题研究成果。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1)学生实验活动指导的研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尽量给予自由选择的时间与空间,培养他们的主体性;而这一活动特点又决定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实验社团活动的“教材”和“方案”,因而该活动实施要求教师掌握较全面学科知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为此可提高高中地理学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实验兴趣社团活动内容的研究。探索在有限的实验资金及实验设施下,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适应开展的实验活动及与课堂教学所进行的分组实验内容的差异性。

(3)开展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方式与方法的研究。探索在有限的实验资金及实验设施设备下,开展高中地理等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方式、方法。

(4)培养学科知识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途径的研究。为提高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学生实验兴趣社团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与活动途径与渠道。

(5)支持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实验室管理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将尽可能进行个案分析和活动实录,并尽量组织较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以便更全面地分析、评价。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组建若干契合高中学生实际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如下:校园地理生态实验兴趣社团、模拟地球运动实验兴趣社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实验兴趣社团、洋流模拟实验兴趣社团、正午太阳光照实验兴趣社团、地震与火山模拟实验社团、滑坡与泥石流模拟实验社团、地理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验兴趣社团、地理生活中的地转偏向力实验探索社团、校园植被暨学校绿化实验兴趣社团、四大名著中的著名地理事件探究社团、丹阳市眼镜市场商业网点布局综合实践探索社团、盛行风在工业布局中的影响作用实验社团……

四、高中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操作措施

第一,在现有1个全配置高中地理教室、地理科技作品陈列室、DiY地理实验室、地理科技准备室等活动教室各1个的基础上,再投入足量资金,购置实验兴趣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

第二,采取学校地理教研组长、年级部备课组长负责制与实验室管理员责任制相结合,加强指导教师的培养,建立指导教师间的师徒结对,促进互帮互学,提高地理教师地理实验教学指导能力。

第三,成立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总课题组和相关社团子课题。学生地理实验兴趣社团子课题组长由学生担任,各子课题组长全面负责地理学科实验兴趣社团的活动;学生自主聘请社团指导教师;社团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相关地理实验兴趣社团的活动及社团间的经验交流;各社团应做到学期开始有计划、学期过程有考核、学期结束有成果,并做到观察活动不通知、参加活动有评价、活动结束有交流。

第四,全面开放学校实验室和省级“科学教育”课程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兴趣社团活动中。学校教科研处地理教研室负责全校学生地理社团活动协调工作,制订相关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地理教研室应保证有足够的地理实验兴趣社团活动的专项经费用于研究、交流、联系、外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问题生成的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B-a/2011/02/005)和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三批)“基于课堂需要的时事地理‘微主题’探究性学习研究”(2013sy192)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8.

[3]Scrivenm.Viewpointsoneducationevaluation[J].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nalysis,1979,1(2).

关于中学团校建设的实施方案篇10

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自治区教育厅、兵团教育局联合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深入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在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新党发〔2017〕36号)文件精神,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为依据,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改革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规范招生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改革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自治区、兵团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统筹管理,注重改革创新。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

三、改革目标

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维护教育公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推进双语教育初高衔接和普职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自治区、兵团基础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监测评估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初中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初中课程管理,督促初中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

1.考试科目。根据全科开考的原则,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涵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验稿)》规定的全部科目,采取科目学完即考的方式进行。

八年级:生物、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

九年级: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双语班加试民语文。艺术考试学生可在音乐、美术两科中自选一科参加。

以上考试科目中语文试卷含中华文化,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含新疆地方史、民族团结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2.考试形式。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分类考试的方式。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合卷、生物、地理、双语班民语文的考试形式为闭卷,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信息技术考试形式为开卷,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为现场测试。除民语文外,其他学科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命题、答卷。

3.考试分值与成绩呈现方式。语文、数学、外语均为1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150分(道德与法治75分、历史75分)、物理化学合卷1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体育为50分,双语班民语文为100分。上述学科成绩按照原始分呈现,总分为800分,双语班总分为900分。

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艺术等4个学科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可根据本地考试结果,按比例自行划定等级,原则上a级占考生人数的15%,B级占考生人数的35%,C级占考生人数的45%以上,D级严格控制在考生人数的5%以内。

4.考试命题。考试命题由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命题应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

5.组织实施。全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统一颁布各科考试标准、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全区初中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即:“六统一”的方式进行;考试的组织、阅卷统分和招生录取由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负责组织实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招生考试实行统一试卷,内高班考试的组织、阅卷、录取工作要求由自治区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另文规定。

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的现场测试,理、化、生的实验考查由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组织实施。

6.考试时间。自治区、兵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每年6月下旬统一进行,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的现场测试及理、化、生的实验考查时间由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合卷、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信息技术、双语班民语文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生物、地理考试时间均为60分钟。

(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1.评价内容。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成长记录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必备材料。其具体内容包括: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民族团结、反对极端宗教活动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学生到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绘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形式、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如与技术课程等有关的实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

2.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由自治区和兵团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统一要求,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地(州、市)、兵团各师(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1)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确定评价小组成员,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及规则,落实评价方案,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

(2)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清晰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方便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

(4)全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三)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自治区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制定高中招生计划,实现以地(州、市)、兵团各师(市)为单位进行统一录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等级,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招生录取。

1.录取方式。高中阶段招生采取“考试成绩等级+科目计分+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其中成绩等级为录取门槛,科目计分为录取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为必要条件。

(1)等级确定。普通高中录取,需确定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艺术等4项考试成绩等级均达到C等级以上;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录取,以上4项成绩中至少有2项达到B级(含B级)以上。

(2)科目计分。计算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物理化学合卷、体育与健康等6项原始总分。双语班计算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物理化学合卷、体育与健康、民语文等7项原始总分。

(3)多元录取。在上述两项成绩的基础上,结合综合素质评价评定等级或纪实性档案资料进行录取。允许已将综合素质评价评定等级以折算分方式计入录取总分的地区,继续进行试点。

2.清理考试加分项目。各地要对本地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项目。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兵团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需报自治区教育厅、兵团教育局备案。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在本地的自治区级、兵团级示范性高中和优质资源学校应划出不低于50%的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并向农村、团场初中学校和相对薄弱的初中学校倾斜。

4.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提倡分区划片招生或优质学校捆绑招生。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自主招生专业测试由招生学校自行组织,人数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的5%以内。

5.建立正常招生秩序。严禁普通高中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或变相组织单独计分学科考试,未经批准任何学校不得跨区域招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凡涉嫌违规招收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不予注册学籍,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由省级统筹规划,各地组织实施的原则。自治区教育厅、兵团教育局成立中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推进全疆中考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从制度、程序、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结合实际制定改革落实方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二)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课程改革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有关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考试招生实施方案,有关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的条件、考核录取标准及加试办法等,必须提前向社会公示。

(三)高中招生录取工作应在各地教育行政、纪检监察、督导等部门的监督下进行。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监督制度、诚信制度,务求程序规范,杜绝招生中的*现象。录取过程中应及时公示有关信息,建立切实有效的申诉与投诉制度,接受学生、家长、教师的监督。要与参与学业水平考试及招生的相关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同时,建立内控机制,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