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十篇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十篇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3:57:47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模式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债券市场在经济金融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债券融资已成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渠道。2007年11月,我国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后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开辟了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新途径,2009年11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小企业集合票据,2011年5月证监会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一系列中小企业债券产品的推出,为有效利用债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一)中小企业债券融资类型

1.中小企业集合债券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是指以多个中小企业所构成的集合为发债主体,遵照“同一命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原则,企业各自确定发行额度分别负债,向投资者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一种企业债券形式。集合债券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采用核准制进行发行,承销商以证券公司为主。

2.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是指2个(含)以上、l0个(含)以下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按“同一冠名、统一担保、分别负债、集体发行”的原则,发行的约定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集合票据由人民银行授权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实施自律管理,采用注册制发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其主要承销商。

3.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中小企业私募债由证监会指导,审核方式采取备案制,在沪深两大交易所发行,符合工业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非房地产和金融类企业均可发行。

(二)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模式比较

1.产品特征比较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管理机构主要有国家发展改革委、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在发行人条件、信用增进措施和发行期限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各债券品种管理机构的不同,三类中小企业债务融资产品有诸多差异(见表1)。

从发行审核方式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审核最严格,审核时间最长。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采取审核制,相比其他两类产品的注册制和备案制,要求更严格,审批需要从省级地方发展改革委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往往需要6个月左右时间才能获得批复,而注册制(约3个月)和备案制(约10日)大大短于审核制。

从发行规模看,非公开发行相比公开发行限制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采用公开发行方式,相关管理规定限定单个企业发行规模不能超过其净资产的40%,而私募债采用非公开定向发行,发行规模不受净资产规模限制。

从信息披露要求看,公开发行相比非公开发行对信息披露要求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采取注册制,交易商协会只对注册文件的完备性、合规性进行评议,不对集合票据的投资价值和投资风险作实质性判断,而完全由投资者判断,因此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对信息披露要求最高。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采用核准制,带有一定政府信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只对定向发行人进行信息披露,因此信息披露相对于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较低。

表1中小企业债券产品特征比较

类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

监管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证监会

审核方式核准制注册制备案制

发行人条件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符合工信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中小微非上市企业,上交所规定不包括房地产和金融类企业

单只债券涉及企业家数多家2~10家1家

信用增进措施一般为担保多种形式,由主承销商协助发行企业自行选择多种形式

发行方式公开发行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

审核时间6个月左右3个月左右10天左右

发行时间核准后6个月内完成,不可分期发行注册后2个月内完成首期发行,可在2年内分多次发行备案后6个月内完成,可分期发行

发行规模单个企业不超过净资产的40%单个企业不超过2亿元且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单只金额不超过10亿元无限制

发行期限一般为中长期短期或中长期1年(含)以上(深交所);1~3年(上交所)

信息披露要求较高高低

2.产品发行情况比较

2007年至2013年6月底,共有712家中小企业发行了323期中小企业债券,共计融资545.99亿元,单个企业平均融资0.77亿元,平均发行年限3.43年,平均利率7.2%。

从融资规模和参与企业看,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进行融资的企业最多,占全部发行企业的57.6%,融资规模占全部融资额的51.5%。而单个企业平均融资规模最高的品种是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达1.07亿元,超出平均融资规模的38%。

从发行期限和利率看,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平均发行年限最长,是其他两类债券品种的2倍。而由于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采用非公开定向发行,其发行利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类债券,最高利率达到14%(见表2)。

表22007以来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情况(截至2013年6月底)

债券类型发行期数(期)发行企业数(家)发行金额(亿元)企业平均融资额(亿元)平均发行年限(年)平均利率(%)最低利率(%)最高利率(%)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1310352.020.515.236.574.667.85

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11410281.370.692.555.933.68.68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199199212.61.072.59.15.514

合计323712545.990.773.437.2

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上交所、深交所

目前中小企业债券融资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5000万家,而通过债券融资的企业仅有7百余家,不足0.01%。究其原因,目前中小企业债券融资还面临着如下问题:

(一)参与门槛高,多数企业不能开展债券融资

首先,对企业净资产规模要求高。参与中小企业债券发行的单个企业必须符合一般企业债券的净资产规模要求,要满足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和其他类型企业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的要求,而在实际债券发行中对此要求更高,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达到这个要求。其次,对企业主体信用级别要求高。从目前已参与集合债券发行的企业来看,主体信用级别最低为BBB-,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主体信用级别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

(二)融资综合成本高,中小企业多数难以承受

企业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担保费、承销费、信用评级费、审计费、律师费、发行登记服务费、兑付费以及公告宣传费等,其中利息、担保费和承销费占发行成本的比重最大。企业债券融资综合成本一般每年在11%左右,其中包括票面利率6%-9%,担保(增信)费用2%-3%,含承销费等在内的其他中介费用1%,这还不包括企业在申请发行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对于这么高的成本,一般的中小企业都难以承受,而资质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成本较低的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等,不会选择发债融资。

(三)发行程序复杂、耗时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目前,中小企业债券发行前期手续繁琐,准备时间长,尤其是集合发行的主体由多个具有不同背景的企业组成,而其中各个企业的信用等级和偿债能力都不相同,组织难度较大,发行企业之间的依托和制衡关系均较弱,实务中常出现参与各方资料都已齐备,由于某个企业的退出而使得整个项目搁浅的情况。同时,在债券审核管理上排队等待发行的情况较为明显,等待时间过长不利于企业资金安排,影响企业资金的及时使用。

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发展的思考

(一)适时形成统一监管,提高债券申请发行效率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还处于割裂状态,不同类型债券发行分别由三个部门归口管理,而在二级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参与机构和竞价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多头管理、市场分裂的状况,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与协调,从而造成了注册审核标准不一、发行利率差异和重复监管,制约了企业债券尤其是中小企业债券的发展。因此,笔者建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统一监管理念、统一规则,逐步推动监管发行的制度规范统一,进一步简化注册审核流程,缩短中小企业债券的上市时间,提高中小企业债券的管理效率。

(二)设立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引导更多企业参与

建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时设立中小企业债券交易市场,降低准入门槛,提高中小企业债券流动性。通过制定中小企业债券发行法规,设计更多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债券品种,有效降低融资成本,逐步扩大发行人范围,将发债主体由集合发行逐步发展为单个企业,使有需求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发债融资。同时,扩大合格投资者范围,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提高市场参与度。

(三)注重风险防范,推动中小企业债券融资可持续发展

加强市场信用环境建设,提高市场各方的风险意识,有效规范和约束主承销商、评级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行为,引导企业诚实守信、投资者合法,对违规行为严厉处罚,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衍生产品,形成有效的风险隔离、分散机制,推动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2

2013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重启ipo,既恢复了资本市场的基础功能,也保持了市场的平稳运行;推动“新三板”上线,标志着中国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恢复国债期货上市,为促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3年也是证监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通过一年的改革建设,证监会稽查执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自主摸索出一条“主动”立法、“高效”执法、“制约”审查、“紧密”协同的新路子;对外开放步伐稳步扩展,QFii和RQFii总额度明显增加;投资者保护机制也更为健全。

尽管成果斐然,但仍有诸多想法未落于实践。万众期待的ipo注册制依旧在谋划之中;公募基金注册制也依然只是处在理论高度;《证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出台仍尚需时日。

肖钢的成绩单

证监会2013年的年报当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焕然一新的感觉跃然纸上,扑面而来的新意让人不免为之精神振奋。不同于以往机械的“四大块”,2013年的年报在形式上明显有了历史性的突破。旧貌换新颜,肖钢入职证监会所带来的改变,至少在纸面上是相当明显的。

细数证监会过往的历任主席中,肖钢恐怕都算得上是特殊的。国有银行董事长出身,却出任了证监会主席;上任后两个月不曾发声,一开口便让平安证券为万福生科造假案买单3亿元;同事多形容他处事谨慎、低调,但他在过去一年中所表现出的更多是果敢与彪悍。

在报告致辞中,肖钢说道,2013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年来,证监会立足“两维稳、一促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稳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及时强化和改进市场监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重启ipo是市场最为关注的大事之一,2013年11月,证监会正式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暂停13个月后,ipo终于重新启动。资本市场恢复了其原有的基础功能,市场也得以保持继续运行。不仅如此,ipo重启也为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新股发行体制,推进股票发行注册改革做了准备和铺垫。

2013年6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这标志着中国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3年也是中国期货市场建设的“丰收年”。在1995年“3・27”国债期货事件18年后,2013年9月,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恢复上市国债期货,这是继股指期货之后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突破,这将为管理利率波动风险提供基础性工具,也将有力促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3年,证监会的稽查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证监会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制定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稽查执法工作的意见》,把监督管理重点转移到稽查执法上,同时探索出一条建立健全“主动型”立法保障机制、“高效型”行政执法机制、“制约型”审查分离机制和“紧密型”政府部门协同机制的监管执法新路子。

保护中小投资者同样是证监会在过去一年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2013年,证监会不断推进建立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推动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制度体系,引导上市公司提高现金分红政策的合理性、稳定性和透明性;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资者服务方式,开通“12386”热线服务,建立投资者舆情监测机制和调查机制,整合完善投资者互动平台,构建统一的投资者互动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各类投资者服务组织,畅通沟通交流渠道;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推动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服务;探索建立违法责任主体先行补偿机制和多元化赔偿机制。

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是亘古不变的话题,证监会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推动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发行,推进B股转H股试点工作;促进证券投资跨境双向流动,加快引入QFii,同时扩大RQFii试点范围;努力探索市场开放新布局。

ipo改革期待修法

ipo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两年前,前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大胆发问,“ipo不审行不行?”其实在更早之前的2009年,市场要求ipo改制的呼声就已经不绝于耳。但由于考虑到政策的连贯性和制度的稳定性,ipo注册制始终只处于理论高度。“十”明确提出ipo注册制,让ipo改革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有了国家战略支持,肖钢多次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推行注册制改革,真正还权于市场和投资者。ipo重启之后,肖钢也再一次表示,重新启动新股发行上市工作,将为建立健全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体制,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做好准备和铺垫。

不过,ipo的注册制改革牵涉到《证券法》、《公司法》以及一系列发行方面的法律法规需要修订,在中国修法需要全国人大进行审议通过。按照正常程序需要两年时间以上,不过注册制的修法可以走便捷程序,在2015年就可能消除法律方面的障碍。由此可见,伴随着国家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对市场探索的日益深入,ipo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已然准备就绪,但理论究竟何时才能付诸实践并成为现实,答案仍未可知。

无独有偶,公募基金向注册制的过渡也一直在讨论之中。2012年6月26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修订草案》就曾明确提出,公募基金应当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注册。但时至今日,公募基金注册制似乎仍未迈出最后一步。

立法完善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之一。2013年11月28日,第四届“上证法治论坛”召开,肖钢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证券法的法理与逻辑》的演讲。他提出,《证券法》修改的法理和逻辑应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证券法》应当以公众投资者利益保护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应当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为核心;应当以行为统一监管为原则。

2013年,证监会成功将《证券法》修订和《期货法》制定纳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规划,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也已成立《证券法》(修改)起草组和《期货法》起草组。但是,到目前为止,两项立法工作仍处于资料收集整理阶段,真正出台实施恐怕仍尚需时日。

肖钢的信心

尽管有诸多想法尚未付诸实践、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肖钢依旧对未来充满期望。

肖钢表示,2013年,中国证监会依法履职,推进改革创新,完善监管构架,防范市场风险。2014年,中国证监会将继续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取向,转变监管理念,优化机构职能,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繁荣。

证监会将继续致力于市场发展,继续壮大主板市场,推进优先股试点和个股期权试点,发展中小板市场,完善创业板制度,加快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支持各地非上市公众公司在股转系统挂牌,将区域性股权市场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债券发行制度,开展债券品种创新试点,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加强资信评级机构监管,强化债券市场商业信用约束,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同时推动原油等战略性期货品种上市,加大对金融期货、期权、商品指数、碳排放权等新品种和新工具的研发力度,深化期货品种上市、交易、结算、交割等制度改革,研究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

不断推进制度建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环节,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透明度;研究制定私募基金监管的基本框架、原则和相关管理制度,确定私募合格投资者标准,建立私募业务运作、风险控制和行业自律管理的体制机制。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3

[关键词]融资制度制度创新短期融资渠道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

一、整体制度演进下的证券公司融资制度创新

中国资本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跨过了制度奠基阶段,进入了市场化的转轨阶段。(注:参见陈红:《制度创新——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动力》,《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转轨时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面对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剧烈而又无法绕开的矛盾和冲突,而要逐步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整体制度演进就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制度快速演进的背景下,伴随着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制度创新已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与此相对应,作为资本市场重要金融中介之一的证券公司,其制度创新的步伐却一直停滞不前。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资本市场相比,(注:我国资本市场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迈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历程。)由于融资机制的缺失,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制度困境,突出的表现之一是证券公司资本金规模偏小、资产质量差、资产扩张基础薄弱。截至2004年3月底,我国共有券商129家,注册资本总额1250亿元,平均注册资本9.67亿元,(注:参见《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29家券商注册资本达1250亿元》,/system/2004/04/07/000763892.shtml.)其中规模最大的海通证券注册资本仅为87.34亿元。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平均资本规模为几十亿美元,而一些著名投资银行的资产规模更是庞大,如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摩根士坦利,其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为6万亿元,净资产总额为3551亿元,收入总额为2457亿元,分别是我国所有证券公司资产总额的12倍,净资产总额的3倍,收入总额的10倍。(注:参见巴曙松:《证券公司渴盼融资补血》,.)由此可见,资金实力弱小可以说是我国证券公司的最大弱势。不仅如此,我国证券公司还普遍存在着资产质量差、资产流动性低的问题。过少的资本金和较差的资产质量直接限制了券商的资产扩张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制度困境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券商的机构数量过多、行业集中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我国有129家专营证券业务的券商,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证券经营部则数以千计。各机构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导致了低效的无序竞争。据测算,我国最大的三家券商的注册资本总额占行业总额约10%,利润占行业总额不足20%,(注:参见夏勇、盛艳华:《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年第7期。)虽初步显示规模效应,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几大投资银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资本金是金融中介机构实力的象征,也是公众信心的基础,更是防范经营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规模化意味着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证券公司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营规模的高速扩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证券公司未来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内生存和发展。为扩充资本、实行规模化经营,证券业必须打造业内的“航母”。面对如此迫切的市场需求,在资本市场整体制度创新加速的背景下,证券公司融资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下,证券公司融资制度的创新,具体是指券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融资机制的市场化。这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非常单一的融资方式和行政化的融资机制以及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仍较狭窄、融资机制仍带有较多行政色彩的现状提出来的金融改革深化问题之一。在金融创新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法律制度的创新,法律制度的创新可以为金融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空间。证券公司融资制度的创新,即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融资机制市场化绝不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它首先而且主要是制度层面的问题。因为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机制市场化必须以整个宏观金融管理体制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为前提,同时还要以政府管理职能的改革为前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宏观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状况的制约。由于这种创新不仅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而且更有利于金融体制的创新,同时对金融市场也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它实际上包含于金融创新这个范畴之中,是金融创新在资本市场领域内的具体体现。证券公司融资制度创新同时也是法律制度的创新。在开拓证券公司多样化融资渠道和推进融资机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我们必须修订现行法律体系中对券商融资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以立法促发展,为证券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宽松的发展环境,进而为我国资本市场培育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投资银行创造条件。

二、证券公司融资法律规制分析

分业经营背景下的谨慎监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界线分明、法律制度上的融资障碍等,这些都一直是证券公司融资机制缺失的主要原因。要打造证券业内的“航母”,关键是要解决券商融资渠道短缺的问题,而准确认识阻碍证券公司融资机制变革的法律障碍,是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机制变革的前提条件。以下容笔者对目前规制我国证券公司融资制度的重要法律法规加以简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对证券公司融资资金来源的规制

《证券法》上有关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条款有很多,如第36条、第73条、第124条、第132条、第133条和第142条等。这些法条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三:一是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从事向客户融资或者融券的证券交易活动;二是规定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必须全额存入指定的商业银行,严禁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三是规定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必须使用自有资金和依法筹集的资金,严格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由此可见,《证券法》严格禁止资本市场上的证券信用交易,同时只是对证券公司几种非法的资金来源作了界定,但并没有规定证券公司合法资金来源的种类。虽然这给证券公司融资的实际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证券公司现在占用资金的法律地位还有待明确,但毕竟为以后具体细则的制定留下了一定的制度空间。

(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法律规制

1999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指出,经中国证监会推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符合条件的券商可以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进行同业拆借和国债回购业务。该规章的出台,对于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适当拓宽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管理规定》规定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的准入条件。主要有:(1)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标准;(2)符合《证券法》要求,达到中国证监会提出的不挪用客户保证金标准;(3)业务经营规范、正常,按会计准则核算,实际资产大于实际债务;(4)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未出现严重违规行为。除符合以上基本条件外,还有特别的资格认定,包括:(1)在任何时点上其流动比率不得低于5%;(注:流动比率=流动资本/公司总负债×100%.流动资本包括国债、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流通的其他债券、自营股票、银行存款和现金(含交易清算资金),已被用于回购融资的国债和其他债券不得计入流动资本。公司总负债取其前12个月末的负债额的平均值。)(2)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注:净资本=净资产-(固定资产净值+长期投资)×30%-无形及递延资产-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长期性或高风险资产。)(3)负债总额(不包括客户存放的交易结算金)不得超过净资产的8倍;(4)达到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经营机构自营业务风险管理规定的其他有关标准。从上述规定来看,由于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和资格的限制,一些具有历史问题的老证券公司和大量的经纪类证券公司无法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而央行允许这些未能进入同业市场的券商所做的隔夜拆借业务,(注:《管理规定》第13条规定:“未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仍按原规定,由其总部进行一天的同业拆借业务,在双方交易前须报所在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否则按违规处理。”)尽管其利率低于同期银行贷款水平,但由于受融资期限短、融资用途固定两项因素限制,目前基本很少被这些券商用作融资渠道,所以上述这些证券公司的短期融资渠道十分狭窄。少数有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证券公司,在具体的融资业务操作上仍有相当多的约束,主要的限制条款有:(1)期限的限制: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为7天,拆出资金期限不得超过对手方的由人民银行规定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债券回购的最长期限为1年。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到期后均不得展期。(2)融资额度控制: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成员的证券公司拆入、拆出资金余额均不得超过实收资本金的80%,债券回购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实收资本金的80%.(3)资金使用途径的限制:如自营股票质押贷款只能用于营业部网点建设等等。因此,在这些条款的限制下,《管理规定》虽然开辟了证券公司的短期融资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通过这一渠道所融得的短期资金仍无法满足证券公司的实际资金需要,不少证券公司对这些短期融资渠道的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

(三)证券公司有关增资扩股的法律规制

1999年3月,中国证监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监管的若干意见》规定券商增资扩股应当具备严格的条件,如:(1)距前次募集资金1年以上;(2)申请前3年连续盈利,且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3)申请前2年公司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4)新增股本的5%以上为公积金转增。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宽了券商增资扩股的条件限制,认为:“证券公司增资扩股属于企业行为。凡依法设立的证券公司均可自主决定是否增资扩股,中国证监会不再对证券公司增资扩股设置先决条件。”与原有政策相比,此次出台的政策取消了对券商增资扩股的限制性规定,简化了程序,增资扩股的申报、审核也更透明公开。由于证券公司的增资扩股相对于改制上市来说,程序较为简单,过程也不太复杂,广大券商更易接受。因此,在政策的支持下,增资扩股一度成为证券公司募集中长期资金的主要捷径。虽然私募增资扩股融资方式为券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2001年6月以来,由于证券市场行情疲弱、证券行业亏损面提高,(注:以2002年为例,我国券商的亏损面高达85%,亏损金额总计逾400亿元。)目前券商增资扩股出现了相当大的困难,甚至有些原来参股证券公司的机构也退出了证券行业。因此,开辟新的中长期融资渠道,是证券公司生存发展的燃眉之急。

(四)证券公司有关股票质押贷款的法律规制

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综合类券商经批准可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但借款人通过股票质押贷款所得资金的用途,必须符合《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股票质押贷款期限最长为6个月,到期后不得展期。质押率由贷款人依据被质押的股票质量及借款人的财务和资信状况与借款人商定,但股票质押率最高不能超过60%;贷款人发放的股票质押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15%;对一家证券公司发放的股票质押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金的5%.该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券商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从而为券商提供了新的融资来源。但是证券公司对此并无太高的积极性。这里除去申请手续烦琐外,(注:证券公司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的程序比较复杂,从立项申请、资信调查、逐级上报、审批下达、证券冻结到资金拨付,周期比较长,估计会超过一个多月,因此这种融资方式一般只有在证券公司需要获得长期资金的情况下才会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这种方式在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根据《证券法》的规定,券商股票质押贷款所得资金——银行资金是不能流入股市的。也就是说,券商无法通过这种融资方式来扩大自营资金的规模,因此其融资热情有限。其次,只有综合类券商自营的股票才能用于质押贷款,证券公司出于保密的原因也不愿采用质押方式获得贷款。再次,券商以股票质押贷款,如遇上股票市价下跌,超过了商业银行规定的警戒线,将被商业银行要求强行平仓,从而会造成券商所不愿看到的实际亏损,这也挫伤了证券公司参与股票质押贷款的积极性。最后,管理层对该项业务作了较严格的资格认定,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券商获准进行股票质押贷款业务。

(五)证券公司发行金融债券的法律规制

2003年10月8日,《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该《暂行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在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募或向合格投资者定向发行债券。《暂行办法》的出台,对于拓宽券商融资渠道、改善券商资本结构、提高证券业规范经营水平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不过我们也应看到,《暂行办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1)《暂行办法》对融资主体的约束性规定、对券商债券融资合约某些内容的规定,显示出监管者对券商与投资人具体契约的深度介入,从而使券商与投资人签订的具体融资合约的公共部分增大。虽然在《暂行办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定:“中国证监会对本期债券发行的批准,并不表明其对本期债券的投资价值作出了任何评价,也不表明对本期债券的投资风险作出了任何判断”,但这还是会使部分投资者对债券质地的判断依赖于中国证监会对债券发行的“把关”。(2)比较国外关于券商发行债券的法律,《暂行办法》对我国证券公司发债主体的规定更为严格,对发债的具体条件也有较强的硬性规定。(3)券商发债资格认定仍较多地使用传统的财务指标硬性规定。如证券公司发行债券应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即: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公开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应为综合类证券公司,最近一期期末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盈利;定向发行债券的证券公司最近一期期未经审计的净资产不低于5亿元;等等。这样的规定,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揭示券商的财务风险,达不到事中监管的目的,也不符合国际化的趋势。(4)《暂行办法》对券商发债时机的选择没有作出灵活规定,不利于券商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条件,灵活选择发债时机,以规避发行失败的风险。同时,按照现行有关规定,证券公司债券融资的利率浮动区间为同期存款利率之上的20—40%,发行手续费率一般为2.5%,债券融资的成本相对最高。但对于券商而言,债券融资方式的最大优点是融资期限长、融资规模大,更能顺应目前我国证券公司业务周期长期化、业务发展多元化趋势,因此债券融资方式比较适合综合类券商中规模大、信誉高、经营好的证券公司采用,但不适合作为所有券商的常规融资手段。(注:参见巴曙松:《拓展券商融资渠道获重大突破》,《中国证券报》2004年2月4日。)

三、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法律思考

2004年1月,国务院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在涉及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其第3条明确提出:“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筹集长期资金。完善证券公司质押贷款及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办法,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健全风险控制机制的前提下,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这是迄今为止,法律法规首次对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予以清晰的界定,这也标志着监管当局对证券公司融资的态度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笔者认为,全面修改限制证券公司融资的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一)《证券法》面临重大修改

1998年通过的《证券法》在当时严格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背景下,在证券公司融资渠道上设立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严格限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与融券的信用交易。在证券市场的起步阶段,如果允许信用交易,将会助长投机,不利于培养理性投资者,同时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和风险,并可能引发市场危机。因此,《证券法》禁止证券公司开展信用交易具有必要性,禁止信用交易能保证市场稳定和保护交易者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发达国家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逐渐影响到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加强协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自2002年11月起,《证券法(修改稿)》的第二稿开始在业内部分机构中征求意见。据了解,此次征求意见的《证券法(修改稿)》在多处作了重大修改。现行《证券法》中限制“银行资金入市”、“股票质押贷款”、“国有企业炒作股票”的有关条款皆在拟定删除之列。有关客户融资、质押贷款的多条限制条款得到原则性修改。例如,禁止证券公司向客户融资、融券的《证券法》第35条拟修改为:“证券经营机构可以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具体方法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制定。”《证券法》的重大修改,特别是涉及证券公司融资、融券条款的修订,将为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国际化大投资银行的构建。同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引进证券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是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创新,是完善证券市场机能的积极举措,是进一步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环节,对投资者、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完善证券公司短期融资渠道的法律规制

在现有的法律规制下,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质押贷款等方式进行短期融资。但由于种种制度障碍,我国券商的短期融资渠道利用效率并不高,也无法满足广大券商对短期流动资金的渴求。管理层应考虑逐步放宽对短期融资渠道的限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短期融资渠道发挥最大效用。首先,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应逐步降低证券公司的准入门槛,让场外半数以上券商中的合标者(注:在全国129家券商中,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资格券商只有55家,场外券商占到半数以上。)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扩充融资渠道;适当延长拆借期限,允许同业拆借到期后可适当展期,同时可考虑增加7天至6个月同业拆借品种;放宽证券公司同业拆借余额的最高限额,扩大同业拆借的资金规模;适当放宽拆借资金的使用范围,提高拆借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在国债回购市场,应考虑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我国国债回购市场被割裂为两大市场,即银行间国债回购市场与两大交易所场内国债回购市场。)引入开放式债券回购;建立和完善经纪人制度、做市商制度以活跃市场,并考虑逐步建立统一的托管清算制度和交易管理办法,打通交易所和银行两个市场,逐步向统一市场过渡,让商业银行充足的资金供应和证券公司旺盛的资金需求通过国债回购市场连接起来,达到短期资金融通的效果。再次,在质押贷款方面,应考虑扩大质押有价证券的范围,在条件成熟时允许证券公司以固定资产、存单、其他有价证券等进行质押融资;放宽对现有股票质押贷款的限制,简化贷款手续;放宽借贷主体的范围,允许满足一定条件的经纪类证券公司从事质押贷款;放宽股票质押贷款的时间限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允许到期后继续展期;将股票质押率大大提高;等等。最后,在完善现有同业拆借、国债回购、质押贷款等融资渠道的基础上,还可考虑尝试建立并逐步放开信用贷款、项目融资、票据融资等渠道。当前,在法律制度建设上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当务之急是:制定证券公司收购兼并和证券承销业务贷款的审核标准,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建立起合规的“过桥贷款”,(注:过桥贷款(BridgeLoan)又称搭桥贷款,通常是指公司在安排中长期融资前,为公司的正常运营而提供所需资金的短期融资。过桥贷款在国内多应用于券商担保项下的预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流动资金贷款,以及企业兼并、重组中的短期贷款等。)为证券公司使用贷款融通资金创造有利条件。

(三)完善证券公司权益性融资的法律规制

在证券公司的长期融资渠道中,外部权益性融资和外部债务性融资是证券公司最经常使用的融资方式。其中,外部权益性融资又包括私募增资扩股和公开上市。自2001年11月中国证监会出台《关于证券公司增资扩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来,增资扩股已成为我国券商壮大资本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完全依靠增资扩股这一个手段,国内券商要发展成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和拥有优质客户群的超大型投资银行为期甚远。而对于公开上市这一外部融资渠道来说,如果参照普通企业的上市标准,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又非常之少。仅从连续三年盈利这一标准来看,在市场进行调整的大环境下,能够盈利的证券公司本来就十分有限,更何况要保持三年连续盈利,这对于证券公司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如果不从证券行业的实际出发,考虑证券行业盈利波动性大的特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适当降低证券公司的上市门槛,那么公开上市渠道在短期内对绝大部分证券公司来说不过是一大“画饼”而已。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建议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证券公司上市标准,调整上市门槛,推动证券公司整体上市。笔者认为,可采用相对排序法确定证券公司的上市门槛,对全部证券公司近三年来的资产规模、业务价值量、盈利能力等单项指标按一定方式进行综合排名打分,得分在某一水平以上的证券公司即具有上市资格;也可以行业平均水平为基准,凡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定幅度的证券公司即具备上市资格。这些方法,由于涉及对《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调整和细化,在短期内很实现。因此,目前推动证券公司外部权益性融资的另一可行方法是对证券公司进行分拆上市,即允许证券公司把某一业务单元分拆出去,对其经营业绩的计算,采用政策扶持性的会计计算方法,使其满足普通公司上市标准。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4

一、金融创新的抓手在哪?

金融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利率汇率创新、融资方式创新、业态布局创新、产品服务创新、增信方式创新、风险管理创新等等。当前,我市要重点推进融资方式创新和业态布局创新。

(一)融资方式创新

近期中央4次提到供给侧改革,导向性很明确。供给侧改革的学术来源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供给经济学派,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金融改革、税制改革等;经济举措上,包括降低企业成本(税负和融资成本)、发展资本市场等。就金融而言,供给侧改革将加快金融脱媒的进程,即金融资源配置将越来越多地摆脱银行等中间媒介,从间接融资为主转变为直接融资为主,在这一方面,我市虽然出发早、行动快,但仍有较大创新空间。

1.加快融资观念革新。目前,我市企业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约35%,高于25%的全国平均水平。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实现资金流转的间接融资,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十三五”期间,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要进一步革新融资观念,优先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股权方式)和债券市场(债权方式),大力推动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力争“十三五”末全市直接融资占比超过50%。

2.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国家将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升为重要战略,和总理多次提出要培育公开透明和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最高领导层对资本市场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是供给侧改革中资源配置的最佳平台,它将巩固中国崛起的大国地位,吸引和固化国际资本,为实体经济发展输送血液,为国民创造财富,并将成为打赢金融战争的关键。多层次资本市场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两部分,其中场内市场主要包括沪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场外市场主要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四板)、证券公司主导的柜台市场(otC市场)。其核心作用是,企业通过场内市场上市和场外市场挂牌的方式转让股权、分散风险、融通资金。过去,有“两个不通”的关键障碍,一是市场准入“不通”,我国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审核制,即证监会决定能否上市,而境外成熟市场是备案制,即企业自主上市后向主管部门备案;二是转板渠道“不通”,即场外市场转场内市场渠道不通,限制了企业再融资和做大做强。近期改革举措相继推出,“两个不通”都已开始实质性破解,资本市场迎来了历史性机遇。股票发行由审核制改为注册制,预计明年将实质性落地。注册制与审核制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上市或挂牌,政府和市场究竟谁说了算。注册制改革后,企业将自主决定是否上市,然后报证监会备案即可。新三板分层方案也在公开征求意见,将新三板分为基础层和创新层,创新层条件成熟即可向创业板、中小板转板。随着明年注册制改革的推出和市场体系完善,多层次资本将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实体经济将从“公开、公平、公正”的资本市场源源不断获取资金支持。“十三五”时期,要加大对企业上市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上市企业和拟上市企业通过沪深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再融资或挂牌,积极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打造资本市场的镇江板块。

3.用足用好债券市场。债券市场是我市企业融资重要渠道之一,交易商协会称赞镇江为“江苏省内利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走得最快最远的地方”,指的就是在债券市场的成绩。债券市场品种繁多,发改委有企业债,交易商协会有债务融资工具,银监会有理财直融工具,证券交易所有公司债等等,市场化的债券体系发展方兴未艾、如火如荼。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关注的主要是企业资产质量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越高,融资成本也就越低(比如城建集团评级从aa提升到aa+,年融资成本大约可以下降1个百分点),是银行贷款最好补充和替代。展望明年,几个主管部门的债券发行都将维持低门槛,要抢抓机遇,引导企业优化资产、做强主业,积极争取发行额度。特别是要加快推动五大产业集团信用评级的提升,力争“十三五”末实现aa+全覆盖,进一步通过债券市场实现长期低成本融资。

4.创新发展间接融资。一方面,要创新政策扶持方式,进一步推进财政扶持资金从无偿向有偿转变,通过各类财政资金池,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银企合作模式,大力开展产业基金合作,争取更多信贷资源。

(二)业态布局创新

1.做大做强法人机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增加值和税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一直是我市金融业态的短板,相比于苏南其他城市,我市银行业法人机构体量小、实力弱,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法人机构都尚未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融资租赁近两年才实现零的突破,小贷公司、创投机构、融资性担保、典当行等类金融机构多而不强,虽有几家全省领先的机构,但与银证保金融机构相比,体量小得多,难以成气候。“十三五”期间,要花大力气争取几张金融牌照,探索设立镇江自己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填补业态法人机构空白;做大做强法人银行和类金融机构,通过资产整合、兼并重组,努力打造小贷公司、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创业投资等行业龙头,最终打造成有区域性影响力的金融控股公司。

2.大力发展创投产业。近年来各级一直在倡导加大金融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但是总体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银行贷款使用过多。银行信贷是债权投资,追求的是稳定收益、不出风险,不愿意投向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真正适合小微企业的是股权投资,往往一家企业的超额投资回报就可以覆盖多家企业的投资损失,因此要鼓励创投行业敢投、能投。“十三五”期间,要加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带动作用,通过设立子基金,加快培育我市创投产业,逐步形成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与银行信贷相辅相成的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3.打造担保行业标杆。担保体系发展滞后,制约了融资方式创新。近期根据市领导要求,会同市经信委初排方案,由国有控股企业牵头,打造一家规模较大、主业突出、经营规范、信誉良好、风险可控的国有融资担保机构,以此为示范引领推动全行业转型发展,通过担保公司增信帮助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力争2016年建成该公司并投入运作。

二、政府性债务的出路在哪?

政府性债务问题是供给侧改革的巨大障碍,存量政府性债务的巨大压力和国家、省严控政府性债务过快增长的要求,制约了我市政府项目和城建投资,进而影响了财税收入的增长。因此,必须创新思路、寻求突破,同时解决存量和增量债务问题,为供给侧改革创造条件。

(一)存量债务如何化解?

存量债务规模较大,要通过三条途径逐步消化。

1.盘活处置。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集团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产业集团存量土地、房屋、非主业资产进行处置,通过资产变现、资产并购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增加现金流,改善资产质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2.债务改造。把有一定收益的项目所负有的债务,进行ppp模式或资产证券化改造,债务改造既能压降资产负债表内的负债规模,又能带来一定现金流。推动合适的产业集团及子公司上市或挂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消化存量债务。

3.维持周转。密切关注产业集团资金状况和还本付息情况,统筹调度各产业集团资金,抱团取暖、共度难关,确保政府性债务资金链不断裂,确保不发生实质性债务违约,确保不因出现政府性债务风险而被问责。

(二)增量债务如何控制?

从明年开始,省政府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施限额控制。因此,要按照“保续建、保重点,促发展、促转型”原则,统筹合理排定政府投资计划和城建任务,既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又避免造成更大融资压力。

1.降增速。2013年我市政府性债务增速为60%,2014年为30%,今年下降到25%左右,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三五”期间,必须进一步严格控制债务增速,力争年债务增速压降至10%以内。

2.调结构。“十三五”期间,要严控高成本融资,用低成本融资置换高成本融资,实现债务结构优化,确保信托融资占比每年下降3-5个百分点,力争“十三五”末存量债务综合融资成本压降到7%以内。

3.拓渠道。支持产业集团在公开市场募集低成本资金,积极向上争取置换债券额度及其他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控股、ppp、并购重组、tot(转让-经营-转让)等多种方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减轻我市政府投资压力。

三、风险防控的关键在哪?

经济下行期,各类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和爆发,是供给侧改革中最不确定性的因素之一。就我市而言,需要密切防控三种风险。

(一)稳控企业融资风险

1.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以时间换空间,通过稳定存量、帮助周转的方式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稳定存量,靠的是授信总额联合管理,目前已实施的企业有80多家,涉及银行贷款198亿元,若经济继续下行,未来要争取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联合管理。帮助周转,靠的是小微企业周转贷款,目前小微企业周转贷款资金规模为2亿元,未来要扩大到5亿元以上。

2.推动担保圈解链。解链脱保是一场救赎的博弈,金融机构要依法保护债权,企业要维护正常生产经营,政府要从中协调,兼顾债权债务人双方利益,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关于损失的承担,要协调平衡好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用利润对冲或放弃一部分,担保企业平移并展期一部分,政府通过适当手段平衡一部分。对于已出险担保圈,核心环节是债权人暂时放弃司法追偿,与担保企业友好协商、加强合作,必要时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介入协调,将好资产、好企业保全,不将风险向外传导。

3.积极处置不良贷款。近两年来,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各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都在上升,影响了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及时处置不良资产、腾出信贷规模容量的要求十分迫切。有三条基本思路:一是向上争取核销指标,二是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三是通过增量专项贷款的利差部分来消化存量不良贷款。

(二)严防政府性债务风险

健全偿债应急准备制度。一是做大偿债准备金。每年计提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3%,做大偿债准备金规模,用于到期融资的应急还本付息和周转,力争“十三五”末偿债准备金达到50亿元以上。二是完善偿债应急周转资金池。落实市财政与各产业集团出资规模,规范运转,专项支持特殊情况下的偿债应急周转需要。三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今年财政部发行的置换债中,我市已争取到40多亿元,“十三五”期间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更多份额。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5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112.03

1上市公司融资发行债券种类

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是经济主体为筹集资金而向债券投资者发行的、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我国上市公司融通资金发行过的债券种类有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我国现行《公司法》、《证券法》、《公司债券试点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试行规定》、《企业债券管理条例》、《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和配套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业务指引》等法律法规,对上述种类的债券给出了相应的界定。

公司债券,是指由境内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上市公司依法发行的、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称为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上市公司的股东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限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交换成该股东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司债券,称为可交换公司债券。企业债券,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简称企业)在境内发行的债券。但是,金融债券和外币债券除外。中期票据,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简称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按照计划分期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简称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并约定在1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

上述各种债券是随着我国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主体不同融资需要而先后产生的。我国对各种债券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和管理各种债券的发行,上市公司债券融资离不开这些法律法规的指引。

2上市公司融资发行债券政策考析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同时存在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它们尽管都是以企业和公司为发行主体,但是二者在发行主体的具体确定、信用基础的要求、监管机构以及法规的适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公司债券是企业债券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一种分支形式,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债券品种,而且,目前二者的不同恰恰体现出了上市公司融资发行债券的政策变迁。

根据《公司法》(2005)、《证券法》(2005)等规定,可以发行公司债券的企业只能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与此相比,企业的范畴要远大于公司。

我国企业债券最早出现于1984年。当时企业债券的发行并无全国统一的法规,主要是一些企业自发地向社会和企业内部筹集资金。1985年5月沈阳市房地产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5年期债券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有记载的第一支企业债券。198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在年控制额度内,对企业发行债券实行集中管理、分级审批制度。发行债券的主体为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可自己发售债券,也可委托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售债券。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融资,遵守《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如,1991年上市的深安达(000004,现名国农科技)于1992年11月发行3年期的“深安达”债,是记帐式、银行柜台交易企业债券。1987~1992年我国企业债券规模迅速扩大,发债品种主要有国家投资公司债券、中央企业债券、地方企业债券、地方投资公司债券等7个品种。1990年和1991年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1990年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开通后,企业债券也纷纷在这两所一网交易。

1993年,鉴于一些地方发生了企业债券到期难以兑付本息的情况,为规范企业债券的发行,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进行有偿筹集资金活动,必须通过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进行。同时,发行债券的审批权上收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即现在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行企业债券,需要经过额度申报和发行申报两个过程。国家发改委进行额度申请核定,核准批复后再经中国人民银行和证监会会签,企业才可发行债券。《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了债券发行条件,如,“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所筹资金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当时,尽管《企业管理条例》中债券发行主体已扩展为全部法人企业,但由于整顿力度大,审批严格,实际上债券发行主体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重点安排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债券融资,如,铁路、电力、三峡工程等。

1994年后,相当多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我国1994年颁布的《公司法》中“第四章公司债券”第159条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可以依照本法发行公司债券”。《公司法》第161条规定了发行公司债券必须符合的条件,如“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六千万元;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百分之四十;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等。并规定了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由国务院确定,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审批公司债券的发行。自此,以仅仅基于债券的发行主体为公司还是企业来确定其为公司债券还是企业债券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状况。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融资,只要满足有关条件,若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的程序发行,属于企业债券;而按《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发行,则属于公司债券。如,1999年上市的北京城建(600266)在2007年11月发行的“07京城建债”,是记帐式、银行间交易企业债券;而在2009年发行“07京城建”,却是记帐式、上交所交易的公司债券。

目前,发行企业债券仍由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证券法》(2005)规范。2008年颁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将企业债券发行核准程序由原来先核定(规模)额度后核准发行两个环节,简化为直接核准发行一个环节。根据《企业债券管理条例》(1993)第12条、第16条和第18条规定、《证券法》(2005)第16条规定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2008)中“公开发行企业债券应符合的条件”规定,公开发行企业债券必须满足的条件限制多、要求高。详见表1。目前,能够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的大多为优质大型企业并且融资大多与项目投资相联。如,2003年上市的中原高速(600020),在2006年所发行的企业债券。

1997年3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2001年证监会《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细则作出规定。2006年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之一。同时,《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中首次提出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为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增加了新品种。为了加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联通,《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试行规定》在2008年10月由证监会,这为上市公司又增加了一个长期债务融资可供选择的方式。

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和《短期融资券承销规程》、《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两个配套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券。在此基础上,《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业务指引》、《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指引》于2008年先后。在《管理办法》和《指引》中明确指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商协会负责受理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注册,企业应在《接受注册通知书》后两个月内完成首期发行,发行价格、债券利率等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待偿还余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与企业债券相比,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行条件要求宽松、发行速度快,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就可发行;利率市场化定价,一般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2%左右。债务融资工具出现之后,上市公司打破了原有向银行举借流动资金贷款的唯一途径,有条件的公司可通过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从市场上借到短期资金。

2007年8月,证监会正式颁布实施《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试点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正式启动。按照“先试点、后分布推进”的工作思路及有关通知的要求,公司债券发行试点从上市公司入手。《试点办法》第7条规定了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的条件。详见表1。《试点办法》还规定,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由保荐人保荐,并向中国证监会申报,中国证监会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发行公司债券,可以申请一次核准,分期发行。自中国证监会核准发行之日起,公司应在6个月内首期发行,剩余数量应当在24个月内发行完毕。首期发行数量应当不少于总发行数量的50%,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保荐人通过市场询价确定。并且要求公司应当在发行公司债券前的2~5个工作日内,将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债券募集说明书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由此可见,《试点办法》使债券发行进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上市公司拓展融资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券与企业债券在法规上都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具体如表1。

2011年初,证监会频频强调要提高公司债融资比重,以改善股市价格结构不合理,同时,证监会推出公司债绿色通道制度。首先,证监会建立了独立于股权融资的债券审核流程,设立债券审核小组,专门从事债券审核;取消见面会、反馈会等,显著提高了公司债发行审核效率。同时,证监会还积极引入银行在交易所交易。2011年11月,证监会又正式启动创业板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债券的工作,允许创业板上市公司向不超过10家的特定对象发行公司债券。目前,在证监会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市场发行债券规模和节奏已显著提升。

3债券政策对上市公司融资的导向体现

我国在不同时期所制定的债券政策,对上市公司利用债券融资方式的程度有很大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1984年~1994年间,上市公司很少采用债券融资方式融通资金。从现有资料来看,只有深安达(000004,现名国农科技)在1992年发行过3000万元的企业债券。这是当时的制度使然。处于起步阶段的资本市场,当时发展的重点是股票市场,债券的发展没有受到重视,企业债券仅仅被当作弥补固定资产投资缺口的来源,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严格控制额度,这严重抑制了债券融资方式的使用。另外,在当时股票市场主要为国有企业上市服务的宗旨下,国有大企业一旦得到上市指标这种稀缺资源,其资金需要便可在股票市场得到满足,其后的资金需要还可通过配股等方式来筹措,在不担心资金能否融到的市场环境下,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股权资金显然比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券资金更对上市公司有利;当时的上市公司不存在对债券资金使用的渴望。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6

2.发行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逐步强化市场的约束机制,我国最终会实现证券发行审核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但是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3.我国相关法律规则的颁布和实施在改善券商赢利模式、推进券商向现代金融企业方向发展的努力十分明显。

4.2003年里,一些直接将证券市场与推进企业改革联系的法律规则和规范性文件予以,涉及到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和治理结构。对国有企业改制的规定专门涉及到了管理层收购,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

5.值得关注的是,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对一些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法律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同时也为基金管理公司日后受托理财预留了空间。

6.证券市场的监管在注重实效的同时下,也要进一步体现法制化的要求,强调依法监管。交易所相关自律中介组织积极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7.证券民事赔偿机制的建立,给投资者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但这一制度应“备而不用”,更应强化行政与刑事责任对违规行为的处罚、遏制作用,而探讨投资者权益的民事保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司法介入并非万能,要适度。

2003年,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遵循“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既定方针,坚持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可承受程度相统一原则,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市场机制的调整上。从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效果考察,证券市场的法治观念已经渗入到参与证券市场的各方主体;法制手段被更多地用来解决这一特定阶段中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一、《证券法》修改为证券市场及参与各方总体定位

关于证券市场以及参与各方的总体定位是通过《证券法》的修改体现出来的。早在2002年底,中国证监会就提出《证券法》修改征求意见稿。在2003年6月,《证券法》的修改被列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03年的13项立法计划之一。2003年7月,全国人大财经委《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组成立。原计划在2003年年底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证券法》修改草案因准备工作不足被推迟。

在《证券法》修改过程中,一直明确要处理好规范和发展的关系,要通过这次修改促进证券市场的创新。这其实是在宏观上为证券市场以及参与各方总体定位。《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为证券市场定位,也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设定基本框架。其中具体规定所涉及到的问题,比如分业经营与管理、现货交易、融资融券、国企炒股、银行资金入市等,给参与各方设定了活动空间。实际上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通过《证券法》的修改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法律规则的相应修改。比如分业经营与管理问题,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密切联系起来的。后三部法律中为金融混业预留空间,《证券法》的修改应在同一问题上,从自身角度出发加以规定。其他方面的问题也需要不同法律规定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协调性的规定。

另外,在2003年关于《公司法》修改的探讨也非常多。这些探讨比较深入和全面,在理论上为《公司法》的修改做了充分准备。而且,最高人民法院也了《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这一司法解释本身,需要改进的地方甚多。它很重要的意义之一可能在于,系统地梳理出了《公司法》颁行将近十年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这方面的规则对上市公司很重要,因为直接涉及到股东权益的司法保护。对于证券市场其他各方主体也很重要,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采取公司形式的,除针对例外情况有特别规定的外,基本上要一体适用公司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所确立起来的规则。

二、发行制度改革日趋市场化

在2003年底,证监会了《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和《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细则》,这在规则上为保荐制度的正式启动做好了准备。

10多年来,我国股票发行制度所采用的形式有审批制度下的额度控制和核准制两种。期间,在这两个大的制度框架下,又有过若干具体规则上的变化。目前所采取的保荐制应该说是核准制下一种更为市场化的方式。所谓“保荐制”即指由保荐人(券商)负责对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所载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承担风险防范责任。

从附表关于发行制度演变简介中可以看出,发行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逐步强化市场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减少乃至消除行政力量对选择证券发行人的干预。改革的每一步骤都体现出了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为券商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努力。但是任何制度的推行都无法脱离中国国情。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中国证券市场在发行的问题上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上市融资愿望的企业很多,市场的容纳能力有限。中国最终会实现证券发行审核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但是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

作为发行制度改革的一个部分,要把好市场准入关,必须有一个公开透明、廉洁公正、权责明晰、专业高效的发审委。在2003年颁布了《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和《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细则》。与改革前的情况相比较,新规则使发审委更能充分实现作为一个机构在制度设计上的期望,调整了发审委的组成,委员人数为25名,部分委员为专职。新的发审委员在专业背景、执业经历和工作时间等方面都更能满足发行审核的要求;再就是对发审委的监督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工作更透明,不仅发审委的组成人员向社会公布,而且还要公布发审委会议时间、参会委员名单、审核企业名单及审核结果。人员在定期轮换,委员每届任期一年。建立起了委员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

三、为券商向现代金融企业方向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在2002年券商全行业亏损,2003年这一状况在延续。相关法律规则的颁布和实施在改善券商赢利模式、推进券商向现代金融企业方向发展的努力十分明显。

(一)改善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

《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的颁布,理清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对证券公司内部各主体行为的规范有利于在证券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权力制衡机制,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追逐短期利益、直接干预证券公司日常经营或者通过不公平交易向自身输送利益,侵害客户合法权益和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该《准则》从两个方面规范了董事会的运作:一方面是对董事会的构成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在证券公司董事会中,内部董事不得超过董事人数的二分之一,必须设立独立董事,并且对独立董事的职责、权利、义务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另一方面是要求证券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专门委员会。目前证券公司董事参与决策主要通过董事会例会和董事会临时会议,该《准则》明确要求证券公司董事会就风险管理、审计等事项设立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独立董事担任召集人,这是提高董事会运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的重要保证。

该《准则》还加强了对证券公司经理层的监管。除了对经理层的任职资格、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外,证监会还曾过《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任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详细规定了高管人员和分支机构负责人申请任职资格应当具备的条件,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责任承担。该《准则》还特别强调证券公司要建立有效的经理层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经理层人员考核与监督的力度,保证对经理层人员行为、绩效评估、监督的持续性和公正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经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经理层人员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统一,实现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部了《证券公司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有关问题衔接规定》,同时通知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和外商投资证券公司以外的证券公司应当自2004年1月1日起执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鼓励其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2003年年度财务报告并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营业部内部控制若干措施的意见》的,旨在进一步加强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该《意见》要求证券公司加强对证券营业部的人事管理、明确证券营业部的岗位设置和责任、加强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健全证券营业部稽核制度,加大现场稽核力度等。

(二)拓宽券商融资渠道,增加了证券市场的潜在资金供给量

在2003年,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券商可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客户资产管理的业务范围比较宽泛,而且证券公司既可以为多个客户办理集合理财业务,也可以为单一客户办理定向理财业务,从事客户资产管理的门槛比较低,客户资产管理的对象也比较广。另外,试行办法还为券商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预留了空间。

《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此配套的5个文件的颁布,使证券公司经批准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或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定向发行债券。发债受到了券商的青睐。首先,与上市相比,券商发债的难度要小很多,而且发行过程短,融入资金规模大,有利于改善券商的财务结构。其次,经过多次降息,我国利率水平已到历史低位,从而使债权融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在规则后,随即有多家券商上报发债申请。按照规定,发债所募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三)规范证券公司的退出

在2003年里,大连证券成为第一家被中国证监会作出取消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的证券经营机构。除大连证券外,此前已经有鞍山证券等专营证券机构以及广国投、中经开等兼营证券机构退出。

证券公司作为公司的一类,应符合《公司法》关于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的规定。《证券法》中也规定“证券公司在证券交易中有严重违法行为,不再具备经营资格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取消其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关闭”。中国证监会正是根据这些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并且公司已资不抵债,不再具备继续经营条件的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作出取消证券业务许可并责令其关闭的行政处罚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证券公司不同于一般公司的最大特征在于其风险具有扩散性、放大性,证券公司破产或解散退出后往往对证券市场甚至整个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产生冲击。因此,对证券公司营运的监控和预警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对于成立保护投资者基金、赔偿、监管等方面,都应该有更为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四、规范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在2003年里,了一些直接将证券市场与推进企业改革联系的法律规则和规范性文件。比如《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适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这些资产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上市公司,所以说对这些资产的管理,会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按照暂行条例的要求,作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主要通过行使企业出资人权利对所出资企业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其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出资企业负责人实施管理,对所出资企业重大事项实施管理,以及对企业国有资产实施管理。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规定国有企业改制应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进行。国有企业改制,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都要遵守该《意见》的规定。在国有企业改制全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环节包括:批准制度、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管理、转让价款管理、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管理层收购等。这些规定对企业的改制上市具有重要影响。

特别是涉及到管理层收购,《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要求收购本企业国有产权的经营管理者,不能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清产核资、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不得向包括本企业在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借款,不得以这些企业的国有产权或实物资产作标的物为融资提供保证、抵押、贴现等。对企业经营业绩下降负有责任的经营管理者,不得参与收购本企业国有产权。

五、规范基金运作为发展预留空间

《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的起草始于1999年4月,在四年半的立法历程中几易其稿,不断完善,在2003年终于颁布。该《证券投资基金法》除总则、附则外,对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的募集,基金份额的交易,基金份额的申购与赎回,基金的运作与信息披露;基金合同的变更,终止与基金财产的清算,基金份额持有人权利及其行使,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均分章作了规定。这部法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作为立法基本思想,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值得关注的是,对一些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法律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比如事实上,最后通过的基金法最终还是没有明确基金的定义。再比如,投资基金法中规定“基金管理人接受特定机构委托,进行证券投资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这就为基金管理公司日后受托理财提供了政策空间。不排除在《证券投资基金法》出台后的一段时间里,基金管理公司受托理财的具体办法就接着出台。这些都有可能为基金业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还应该注意投资基金法与其他规则的必要协调。比如在税负方面,资产管理中委托资产虽由管理人管理,但资产的收益实际由委托人-收益人享有,管理人只收取手续费。根据公认的税法习惯,只对实际受益人征税,不采取重复征税制度。我国目前的税制也应该考虑适应基金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还有公司型和信托型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机构功能各不相同,信托型基金被看作公司推出的产品而并非公司实体,因此它的投资不会受《公司法》的限制。我国目前尚无一家公司制基金,但公司制基金一旦得到发展,与《公司法》的冲突就会凸现出来。类似问题已经有所暴露。比如说对于证券投资信托,同一个投资者委托他人资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有关规定依据《信托法》界定为信托行为;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依据《合同法》界定为行为。同一投资者极有可能委托不同的机构进行同一的资产委托活动,若产生纠纷、诉诸法律,将是不同的结果。

另外,还颁布了一些规则推进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已经,并开始征询业内意见和建议。在信息披露方面有:《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号<主要财务指标的计算及披露>》和《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号<基金净值表现的编制及披露>》的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在治理方面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比如更加强调要把保护基金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要弱化股东、董事会对管理层的干预,强化对经营者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监管等。通过治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基金管理公司在治理方面的这些特殊性,使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得到更好地保护。

六、监管与自律注重实效

(一)监管更加透明和规范

《行政许可法》实施后,将更加强调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规范性和合法性。证券市场的监管在注重实效的同时,也要进一步体现法制化的要求,强调依法监管。在2003年4月证监会取消第二批27项行政审批项目,中国证监会公布了被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有关的后续管理方式和衔接工作,并决定改变7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管理方式,将其分别移交给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行使自律管理。中国证监会表示,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及部分行政审批项目改变管理方式后,中国证监会将根据审慎监管的原则,通过制定管理规范和标准,完善监管手段,加大事中检查、事后稽查处罚力度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和有关业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二)证券市场的秩序化将以自律为基础

沪、深两个交易所分别了《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自律公约》。积极推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并将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有利于以最小成本实现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另外,交易所会员的自律管理也在强化。已经推出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自律准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业务规指引》,这将为进一步强化会员自律意识,规范会员的业务行为, 加强证券行业诚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这也是上证所不断健全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的一次有益尝试。

注册会计师协会是证券市场中自律方面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为加快行业自律管理体制建设,提高行业自律管理水平, 中注协就首批拟成立的惩戒、 申诉、维权等三个委员会的工作规程,了征求意见稿, 向广大会员、执业机构及地方协会征求意见。为保证注册会计师作为中介机构在执业上的独立性,证券期货主审会计师须定期轮换。为了维护证券期货相关机构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提高其经审计财务资料的质量,中国证监会、财政部最近联合下发了《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 其核心内容是“签字注册会计师和审计项目负责人为同一被审计客户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期限,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5年”。

证券业协会在自律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在2003年,协会颁发《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资银行业执业准则》和《投资银行业从业人员执业守则》两个行业规则已经获原则通过。另外,还致力于诚信体系制度框架和诚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颁布了《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诚信信息管理暂行办法》。

自律组织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新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应该加以深思。比如,券商佣金价格同盟就是其中之一。从2002年起,我国证券交易佣金实行浮动制。现在,在2003年5月,一些地区通过行业自律的形式,规定了本地区证券营业部的佣金下限,在价格上的限制就会涉及到垄断和竞争秩序问题。

七、投资者权益的民事保护取得突破

在2003年证券民事赔偿案件的审理有实质性突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 《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规定》。这一规定是这个审判领域中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司法解释,对现有的原则性证券法律规定进行了细化,填补了司法实践适用法律的空白,其积极作用当然是不可以低估的。在规定颁布后,大庆联谊、红光实业(现为St博讯)、*St渤海、*St圣方、St九州、St同达、St东方等上市公司被推上被告席。在案件的审理中,仍然在如损失的计算、因果关系的证明、举证责任、诉讼时效、被告的认定、诉讼人数的众多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法院受理的范围还限于虚假陈述类案件,市场操纵类和内幕交易类民事诉讼案件还遥遥无期。尽管法院受理的案件范围有所扩大,但还是存在前置程序。还有规定行政复议导致诉讼中止也将为以后的案件埋下隐患。在诸多被告中,一旦有一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法院都将中止民事诉讼,这很可能会使诉讼时间漫长,诉讼成本大大增加。如果再加上执行问题,情况就会更加复杂。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7

关键词:资本市场;会计信息;信息披露

1我国资本市场概述

1.1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978年~1992年,中国开始对金融业进行体制改革,伴随着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萌生。(2)第二阶段:1993年~1998年,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全国性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3)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实施为标志,中国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中央政府提出建设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创业板的开设,股指期货的推出,中国资本市场进入流通融通和健康发展阶段。

1.2资本市场的基本特征

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因为在长期金融活动中,涉及资金期限长、风险大,具有长期较稳定收入,类似于资本投入,故称之为资本市场。

1.2.1虽然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但行政手段仍起重要作用

行政力量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其可以引导与监督资本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自由放任的弊端,但审批程序复杂、管理体制严格也极大地限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由发展,极大地阻碍了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1.2.2上市公司发展水平总体有待提高

近几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制机制、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些措施使得上市公司的发展逐步进入正轨,并向着理想的方向迈进。我们仍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运行机制不协调不健全,质量亟待提高;部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等违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日后不断改进的地方。

1.2.3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仍有待完善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部分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国家应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推动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引导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3资本市场的作用

1.3.1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中国经济驶入快车道资本市场从资本筹集、公司治理、财富增长等方面不仅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提升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为中国经济前行注入了新活力。1.3.2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本市场使少数股东组成的企业成为社会公众公司,对中国企业来说,这就是一种企业制度的变革,一种观念的革命。企业上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这意味着企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全新的阶段。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上,全球百强企业中甚至十强中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这足以说明资本市场对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1.3.3资本市场使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任何投资者都希望在投资中获利,中国的投资者更是如此,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实时了解国家政策变化、理性地作出投资决策。

2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现状

2.1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得到有用的信息,为资本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信息,制定科学的决策。信息提供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大多数投资者作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影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如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因涉嫌债务违约事件导致股价暴跌并最终停牌,由于在此之前辉山乳业掩盖了其举借大量外债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这使作为债权人的各大银行遭受了巨大损失,辉山乳业也陷入了诚信危机,这种行为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规范和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并能有效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有助于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消除由于信息壁垒造成的负效应,对外呈现出良好的盈利状况和经营状态,投资者通过获悉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变动等业绩信息,使管理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增加股东财富和社会经济利益。

2.2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为了提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公司编制、披露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谋取私利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如深圳原野、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等,他们的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2.3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公司对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的手法,隐瞒部分事实。借口“商业秘密”不便公开等原因对重大事项予以隐瞒,误导投资者,严重威胁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尚不完善,投资者的信息意识还不强,在重大事项披露方面容易出现疏漏、延迟等违规行为。

3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披露过量和信息披露不足

无关会计信息披露的太多,真正相关的信息披露不足,影响投资者预测和决策。如前不久发生的慧球科技“1001项议案”事件,证监会作出的《处罚告知书》指出,慧球科技所披露内容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的情况,尤其是其隐瞒实控人变更的行为更是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无论是信息披露过量还是信息披露不足都会使处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遭受损失,这不利于形成公允、透明、对等的资本市场交易。

3.2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滞后性

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证券监管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定,但许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强,披露内容的结构不尽合理,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如辉山乳业因涉嫌债务违约事件导致股价暴跌并最终停牌,由于在此之前辉山乳业掩盖了其举借大量外债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情况,这使作为债权人的各大银行遭受了巨大损失,辉山乳业也陷入了诚信危机,这种行为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3.3监管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法规中民事责任规定不明确,而这制约了会计信息失真法律制度保障机制。目前来看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直接责任人的惩罚相对较轻,只有对违规行为处罚及时、严厉,才能使潜在的违规者望而却步。注册会计师如果不依法执业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不公正、不完整,因此法律应明确规定涉嫌违规操作的注册会计师应与上市公司共同对投资者承担虚假会计信息披露连带责任,并受到一定惩罚。只有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予以制约,才能为资本市场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解决对策

4.1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经验,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完善已成为大势所趋。中国有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稳步运行的成功经验,积极地“引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集百家之长才能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步发展。

4.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从业行为

国家应出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法可依,为资本市场有序运行提供稳步发展的保障,推动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但随着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部分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应与时俱进,不断满足资本市场日益发展的需要,使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法可依,切实保障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4.3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在世界财富排行榜中的排名迅速上升,在可喜成绩的背后,我们仍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上市公司必须根据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会计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应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二是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监督,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财务信息。

4.4加大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资本市场监管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管理办法,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另一方面,我国应建立企业内外部知情人暗示与投诉的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向企业管理当局、注册会计师或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相关线索,齐抓共管,共同促进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的完善。

4.5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亟待完善

一是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当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同流合污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时,应与上市公司共同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连带责任,相应受到严厉的惩罚;二是借鉴国外同行业的管理经验,规范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建立相关惩戒制度;三是注册会计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职业素养,更好地为会计工作做好服务。

5结语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处于发展时期,各个方面不是很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补充与完善,规范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任重而道远。要想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配合,政府和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与监督,会计从业人员要注重道德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提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上市公司要廉洁自律规范自身的行为,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全社会共同努力,使会计信息披露向规范化、正规化方向发展,发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作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高质量并值得信赖的参考信息,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马青男.中小板上市企业研发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17(01).

[2]鲁敏.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7(02).

[3]宋永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探析[J].财会月刊,2017(02).

[4]王寒晓.关于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高的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01).

[5]刘慧萍.非上市公司债券发行人如何做好重大事项信息披露工作[J].中国商论,2017(04).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8

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法》;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修改决定,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11月下旬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8个省(市)的农信社改革实施方案;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调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实施。

此外,四季度内,《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相继出台,省级银监局相继挂牌组建,银监会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扩大银行业的对外开放;证券发行上市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发审委改组,保荐制登台亮相,监管部门正式受理券商发债申请,QFii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相继在香港H股市场挂牌交易。

一、货币政策及其实施

1.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充分发挥利率机制调控作用,贷款利率逐步过渡到下限管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机制调控作用,将是人民银行今后着力开展的五项工作之一。我国将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存款利率将在条件成熟时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下浮动。

同时,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此外,人民银行还将完善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监测指标体系,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努力建立健全与财政部及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政策协调合作机制,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效力。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主要是采取多种措施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通过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为上市创造条件。

12月10日,央行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以一年期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5.31%,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可在4.78%-9.03%的区间内按市场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性银行贷款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贷款利率不上浮。

2.调降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3年12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1.89%下调至1.62%。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仍为1.89%。

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要积极推进三市场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3年第四季度例会在研究下一步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时提出,要着力调整信贷结构,控制信贷资金流向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方面的贷款支持。积极推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

会议认为,应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基本稳定,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会议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物价变动情况,认为要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4.资本项目限制将放松

12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称,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可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将那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积极作用、与之相伴的消极影响可控的资本项目挑选出来,先行试点,逐步扩大。

近中期我国将在完善经常项目管理、进一步满足经常项目用汇需求基础上,放松条件已成熟的资本项目限制。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国内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有条件地批准部分外资跨国公司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调往境外运作,支持中资跨国公司补充其海外公司资本金或

运营资金;允许合法移居国外的公民和非居民个人按规定汇出其在境内合法拥有的资产;有选择地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探索引入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外进行证券投资等等。郭树清说,推出这些措施后,就实现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之后,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5.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于2003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通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现有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并推出了一些新的措施。《通知》的实施,明确解决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扩大试点、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增强境外投资发展后劲,推动“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

国家外汇管理局自2002年10月1日起,先后批准了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福建、北京、天津、四川、黑龙江、重庆、广西、湖北、海南等14个省市进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整体看来,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虽然国家外汇管理局在试点地区推行了较为宽松的购汇政策,但企业购汇并没有大幅增长。

6.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2003年12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印尼中央银行)行长阿卜杜拉在北京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银行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根据此项协议,中国人民银行可在必要时向印度尼西亚银行提供最多达10亿美元的信贷资金,作为其接受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资金的补充,以支持印度尼西亚解决国际收支困难和维护金融稳定。

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两国央行在东盟加中、日、韩合作框架下落实《清迈倡议》的具体行动,体现了我国推动东亚地区货币金融合作持续发展、增强本地区金融稳定,以及进一步巩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努力。

该协议是中国人民银行继与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5国的中央银行分别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之后,签署的第6份协议。迄今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在《清迈倡议》下签署的货币互换协议总额已达105亿美元。

二、银行监管与市场

(一)《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修改,《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制定

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修改决定,通过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这次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所遵循的原则是从法律上分清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职责,为这两个机构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同时为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空间。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统计、调控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由现钞和商业银行的存款组成,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主要是调整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金融监管既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有难以分割的联系。为此,在两法修改中最大限度地划分了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职责,同时也一再强调了双方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共享,以尽可能地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监管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机构不必要的负担。

(二)8省市农信社改革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准

10月下旬以来,8个省(市)陆续上报了农信改革实施方案。按照国务院要求,银监会会同人民银行、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对8省(市)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审核,并将审核意见报国务院。11月下旬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了8省(市)实施方案。

国务院批准的8省(市)农信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均按照国务院15号文件要求,对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重点内容作了具体规划,就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政策扶持以及经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管理体制改革方面,8省(市)实施方案都明确提出由省级政府承担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和风险责任,并提出了具体落实的工作措施。除重庆、江苏已建立省级联社外,其余6省均选择省级联社作为省级政府管理本省农村信用社的载体,通过建立省联社实现指导本地区农村信用社加强自律性管理。

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科学合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自由”的要求,8省(市)实施方案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具体措施。在制度选择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结合实际选择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继续规范完善合作制等多种制度形式,并积极推行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吸收各类经济主体和自然人入股。初步匡算,2004年,8省(市)将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30家左右,有30%以上的县(市)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辖内信用社增资扩股的计划,经过2-3年的努力,在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通过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将达到监管部门的规定要求。

政策扶持方面,国家除给予8省(市)部分农村信用社保值储蓄利息贴补,并在税收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外,对8省(市)农村信用社将给予380亿元资金扶持(包括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和专项借款),以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转换经营机制,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结合实际提出了资金支持、资产置换、清收不良资产、打击逃废债等扶持措施,从而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发展。

经营机制方面,8省(市)方案按照国务院明确的“花钱买机制”的要求,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扶持的基础上,都提出要结合产权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促进信用社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具体措施上提出,加快以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绩效挂钩、奖罚并举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步伐,从而形成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互结合的新的经营机制。

在支农服务方面,8省(市)方案明确提出,通过改革,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提升支农服务水平。无论采取何种产权形式,都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并都结合实际,提出简化贷款手续、增加信贷投入、扩大贷款面

等相应支农要求。

(三)银行业不良贷款“双降”

中国银监会统计,按照“一逾两呆”口径,截至200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2.4万亿元,比年初下降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19%,比年初减少4.69个百分点。

经测算,本次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对不良贷款比例下降的贡献率提高到21%。从类别上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比年初下降131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86%,比年初减少4.7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40亿元,比年初下降7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50%,比年初减少3.0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93亿元,比年初下降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85%,比年初减少4.8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为5049亿元,比年初下降8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9.72%,比年初减少7.5个百分点。

银监会表示,2004年将重点抓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及推广工作,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考核,全面实施和加强贷款风险分类监管系统,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密切关注风险集中度和新的风险点,确保不良贷款比例和余额的持续“双下降”。

(四)《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出台,汽车金融公司获准筹建

10月3日,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次出台的《办法》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起草,并在去年10月8日公布的《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办法》主要从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业务范围和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在出资人方面,《办法》规定凡是在境内外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均可依照一定条件发起设立汽车金融公司;在经营范围上,《办法》规定,汽车金融公司不仅仅可以吸纳到股东单位3个月期限以上的存款,而且可以提供信贷,甚至可以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并且还可以到金融机构借款。

11月12日,《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出台。《细则》的颁布实施意味着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细则规定汽车金融机构发放汽车贷款的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法定利率基础上,可上下浮动10%—30%。并规定,新设立汽车金融公司要经过筹建和开业两个不同阶段,银监会将在受理筹建申请后6个月内作出是否批准筹建的书面决定。拟设公司筹建工作结束后,还要向当地银监局提交开业申请,银监会又将在受理开业申请后3个月内作出是否核准开业的书面决定。

12月初,中国银监会先后受理三家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申请,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市场准入条件,对申请进行审查。经上海、北京银监局初审并报中国银监会审核,申请符合《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的要求。12月末,中国银监会批准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丰田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和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进行筹建。这是《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及《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颁布后,首批获准筹建的汽车金融公司。

三家汽车金融公司获准筹建后,将于2004年上半年完成筹建工作,获准开业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届时,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中,将增加一类新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

(五)省级银监局相继挂牌组建,银监会组建国际咨询委员会

10月10日,北京银监局挂牌成立,其主要监管范围包括辖内的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此后,银监会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派出机构,相继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大连、青岛、厦门、深圳、宁波5个计划单列市设银监局,在地、市设银监分局,在部分县、市设监管办事处。

11月份,中国银监会甄选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组成首届国际咨询委员会的工作基本完成。6位在金融监管领域享有国际盛誉的权威人士被确定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届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这些人士均在制定银行业国际标准的国际金融机构或组织及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机构中长期担任过高层职务,在金融监管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

银监会首届国际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1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讨论国有银行的改革发展和监管、巴塞尔核心原则自我评估情况及资本市场等方面的问题。

(六)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次级债可纳入金融机构附属资本

1.规范农村金融机构

为保护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行为,中国银监会颁布实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农村合作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根据这两项新规,农村商业银行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股份制地方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银行则是由辖内农民、农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入股组成的股份合作制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这两类农村金融机构可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部分或全部业务。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农村商业银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执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80%,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2.规范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

10月1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的主要宗旨是从市场准入、内控机制和风险监管等方面对金融机构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提供一般监管原则和基本管理规范。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是指交易产品价格由其他一种或多种基础金融资产或指数决定的交易,包括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交易及其他具有衍生工具特征的交易。《办法》指出,银监会是金融机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监管机关,金融机构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应经银监会审批,接受银监会的监督检查;非金融机构和未经批准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得向客户提供衍生产品交易服务。金融机构从事的即期以外的外汇买卖,视同衍生产品交易,应遵守《办法》规定。

3.商业银行有权单方停止支付集团客户尚未使用贷款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10月29日颁布实施《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根据《指引》的有关规定,集团客户出现六种情形,商业银行有权单方停止支付集团客户尚未使用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这六种情形是:提供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经营财务事实;未经贷款人同意擅自改变贷款原定用途,挪用贷款或用银行贷款从事非法、违规交易;利用与关联方之间的虚假合同,以无实际贸易背景的应收

票据、应收账款等债权到银行贴现或质押,套取银行资金或授信;拒绝接受贷款人对其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有关经营财务活动监督和检查;出现重大兼并、收购重组等情况,贷款人认为可能影响到贷款安全;通过关联交易,有意逃废银行债权。

4.中国工商银行我国第一个票据价格指数

11月7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对外由其编制的“工银票据价格指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编制的第一个票据价格指数。工商银行每周授权其直属票据专营机构——票据营业部在指定媒体上公布“工银票据价格指数”。“工银票据价格指数”包括“转贴现价格指数”和“贴现价格指数”。

5.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拓宽

12月份,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决定增补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银行附属资本。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监管,遵循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制定了非现场监管指针和考核办法,但未将“次级定期债务”规定为银行附属资本的组成部分。目前银行的资本来源除增资扩股、利润分配和准备计提外,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债务工具,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下降或不能满足监管要求时,难以迅速有效地弥补资本不足。导致中国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普遍达不到监管要求,附属资本所占比重非常低,资本补充渠道单一。无论从监管当局强化银行资本监管的角度,还是从商业银行长期稳健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借鉴国际经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银行实力。

该通知的出台,使各商业银行有望通过发行次级定期债务拓宽资本筹措渠道,增强资本实力,有助于缓解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先天不足、资本补充渠道单一的状况。商业银行除了实收资本、利润提留、计提一般准备、上市发行股票外,还可以通过募集符合规定条件的次级债务来补充资本,特别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尚待成熟的情况下,此举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资本,增强实力,也有助于为银行债券初期市场的形成探索有益的经验。

(七)稳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

1.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地域扩大

11月6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两年内,将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济南、福州、成都、重庆,并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向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公告》规定,自2003年12月1日起,在济南、福州、成都、重庆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可根据有关规定,提交经营人民币业务申请。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可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扩大到上述四城市。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外资金融机构可在已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现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申请经营中国企业人民币业务应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提出申请前2年连续盈利;第二,中国银监会规定的其它审慎性条件,包括具有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经营状况良好、无重大违法违规记录,具有有效的反洗钱措施。

2.7家外资银行分行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新成员

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东亚银行广州分行等7家外资银行分行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新成员,从事同业拆借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核定东亚银行广州分行、大华银行深圳分行、南洋商业银行蛇口分行、汇丰银行青岛分行、马来亚银行上海分行、东亚银行大连分行人民币同业拆借最高拆入、拆出资金余额均为1.5亿元。核定三井住友银行广州分行人民币同业拆借最高拆入、拆出余额均为3亿元。上述7家外资银行分行拆入资金最长期限为4个月,拆出资金期限不得超过对手方的由人民银行规定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

3.《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12月8日,中国银监会《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按照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参与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组与改造,并对投资入股的条件与程序加以适当的规范。该办法于2003年12月31日起施行。

按照该《办法》,境外金融机构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在外国注册成立的外国金融机构,中资金融机构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批准设立和监管的各类中资金融机构,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办法》主要在资产规模、信用评级、连续盈利、资本充足率、内控制度、注册地监管制度等方面规定了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条件,并将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的上限规定为20%。

(八)标准普尔、穆迪分别公布中国内地银行评级结果

11月27日,标准普尔公布了对内地8家银行过去一年的评级结果,依据公开资信评级分别为:中国农业银行Bbpi(pi表示该评级是利用已公开的财务资料或其他公开信息作为分析的依据,即标准普尔并未与该机构管理层进行深入讨论或全面考虑其重要的非公开资料,所以这类评级所依据的资料不及全面的评级全面。)、中国招商银行BBpi、上海浦东发展银行BBpi、中国民生银行Bpi、深圳发展银行Bpi、华夏银行Bpi、中国光大银行Bpi、广东发展银行CCCpi。

此前标准普尔已经公布了另外4家银行的评级:中国银行BB+、中国建设银行BB+、中国工商银行BB+和中国交通银行BB。

标准普尔以往一直在对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进行评级,2003年则扩大了对内地银行评级的覆盖面,对光大、招商、民生、华夏等股份制银行的评级结果系首次公布。

几乎是与此同时,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宣布,上调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评级,下调中信实业银行的财务状况评级。浦发银行的财务状况评级由D-上调至D,长期外币存款评级由Ba2上调至Ba1,评级前景列稳定档;招商银行的财务实力评级从D-级上调至D级,其长期外币存款和长期债务评级从Ba2级调高至Ba1级,评级前景为稳定;将中信实业银行的财务状况评级从D下调至D-,长期外币存款评级维持不变,依然是Baa3,评级前景列入负面档。

三、证券市场与监管

(一)《证券投资基金法》通过并予公布

10月28日,备受证券市场关注和期盼的《证券投资基金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以146票赞成、1票反对、1票弃权获得通过,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

(二)

推进证券发行上市制度改革,发审委改组,保荐制登台

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改革我国股票发行审核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12月5日正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自之日起施行。1999年8月批准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

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委)对发行人的股票发行申请文件和证监会有关职能部门的初审报告进行审核。发审委以投票方式对股票发行申请进行表决,提出审核意见。证监会在发审委审核意见的基础上,依照法定条件核准股票发行申请。

为确保发审委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能够在具体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证监会根据《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12月11日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细则》,就发审委会议前的准备工作、发审委会议的规程、发审委会议后相关事项的处理规则、发审委会议纪律等作出更加细致的规定。该工作细则自之日起施行。2001年4月4日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程序执行指导意见》和2002年7月18日的《关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程序执行指导意见〉的补充通知》同时废止。

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六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成立,其成立大会12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六届发审委是中国证监会对发审委制度作出重大改革后的第一届发审委,中国证监会此次聘任的第六届发审委委员共25名。

12月底,中国证监会《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拟于200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实施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是中国证监会深化发行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对证券发行上市建立市场约束机制的重要制度探索。

此次出台的《办法》设立了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制度,明确了保荐责任和保荐期限,建立了监管部门对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施行责任追究的监管机制。保荐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建立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管理制度;明确保荐期限;确立保荐责任;引进持续信用监管和“冷淡对待”的监管措施等。

(三)规范年报信息披露,主审会计师轮换,受理券商发债申请

1.中国证监会修订年报内容与格式,前十大流通股东必须现身年报

12月份,中国证监会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2年修订)的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

修订稿第二十五条增加了“公司前10名流通股股东的名称全称、年末持有流通股的数量和种类(a、B、H股或其它)。如前十名流通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的,应予以说明。”等内容。

2.证监会财政部联合发文:主审会计师定期轮换

11月份,中国证监会与财政部联合《关于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签字注册会计师定期轮换的规定》。《规定》明确,签字注册会计师和审计项目负责人为同一被审计客户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期限,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5年。《规定》自2004年起正式施行。

这些被审计客户包括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公司、证券及期货经营机构、证券及期货交易所、证券投资基金及其管理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等。其中为首发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签字注册会计师,在该公司上市后连续提供审计服务的期限不得超过两个完整会计年度。

3.券商发债申请开始受理,券商债券登记结算业务办理规则

10月8日起,《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实施,监管部门正式受理券商所报送的相关发债申请文件。伴随着《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一些符合条件的券商陆续向监管部门报送发债的申请文件。

12月22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公司债券登记结算业务办理规则》,对定向发行的证券公司债券的登记结算业务作出详细规定。《规则》适用于定向发行的证券公司债券的登记结算业务,该规则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其他业务规定。《规则》明确,合格投资者参与券商发行债券的认购、转让等活动,应当通过提供转让服务的证券公司向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申请开立合格投资者专用债券账户,即专用账户。一个合格投资者原则上只能开立一个专用账户,证券公司负责合格投资者的资格审查。

4.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

12月1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签署第17号证监会令,公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该办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

根据该办法,券商将可从事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规定了三种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形式,包括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专项资产管理业务。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又分为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非限定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两种。

对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试行办法》从净资本、内部控制、合规经营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风险较大的特点,中国证监会将从严选择资质好、管理严、有信誉的证券公司为试点单位。

《试行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可以以自有资金参与本公司设立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既可以自行推广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也可以委托其他证券公司或者商业银行代为推广。但客户在参与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之前,应当已经是证券公司自身或者其他推广机构的客户。

《试行办法》还对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防范问题作了规定,包括:对客户的条件、委托资产的最低金额和业务推广方式进行限定;确立强制性的客户资产第三方托管制度,以有效防止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产及从事其他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重申证券公司不得向客户作出保本、保底承诺的法律规定;对证券公司的组合投资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严格限制关联交易行为。

(四)长江电力发行新股募资百亿,二级市场涨升有力

10月28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说明书,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发行23.26亿股,每股发行价4.30元,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00亿元,成为年内募资总额最高的上市公司。发行后每股净资产2.34元,预计2004年公司全面摊薄每股盈利将达到0.332元。

11月6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情况及中签率公告。公告显示,参与长江电力配售的市值为8923亿元,占计算日两市a股流通总市值的77.6%,创下市值参与新股配售比例

的新高。原先的纪录是由华夏银行保持的,当时参与华夏银行配售的市值约为9254亿元,约占计算日两市流通a股总市值的75.3%。

从市值配售中签率看,此次长江电力网上发行的中签率是1.43%,高于同是超级大盘股的中国石化和招商银行的发行中签率。中国石化网上发行中签率为1.14280209%,招商银行网上中签率为1.24789021%,低于中国联通发行的中签率,中国联通网上中签率高达2.75038932%。同时,15家战略投资者及1272家机构投资者参与长江电力的网下申购,网下中签率达1.176%,冻结资金高达2381亿元。

11月10日长江电力市值配售缴款正式结束,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宣告成功。长江电力11月18日上市公告书称,公司总股本为78.56亿股,可流通股本是23.26亿股,11月18日上市流通股本为12.793亿股。参与网下配售的法人投资者获配的股票,在锁定期满后,方可上市流通。其中战略投资者持有4亿股,锁定期限为18个月;一般法人投资者持有6.467亿股,锁定期限为6个月;法人投资者获配股票上市的具体时间将另行公告。

上市后,长江电力股价节节攀升,11月18日的开盘价6.23元,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8.68元,相当于其发行价的两倍。

(五)QFii投资额度达17亿美元

10月8日,中国证监会宣布,批准摩根大通银行的QFii资格。10月份,瑞银集团完成3亿美元QFii首次投资额度后,又申请了1—5亿美元的新的投资额度。

11月3日,德意志银行与汉唐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双方已正式签署《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协议》。德意志银行选择汉唐证券作为在深圳交易所的挂牌交易证券的指定交易机构。汉唐证券成为继中金、银河、申银万国和国泰君安后,第5家获得QFii境内证券投资机构的券商。

11月19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宣布,其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申请已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投资额度5000万美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选定中国工商银行为其托管银行,同时委托中信证券及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为其经纪商。

11月份,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分别增加QFii投资额度1.25亿美元、1.5亿美元、3亿美元。11月17日,QFii摩根大通银行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5000万美元投资额度的批准。

此前,外管局批准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增加QFii投资额度5000万美元的申请。

至此,已有十家QFii计17亿美元的资金被批准进入中国内地证券市场。这9家机构分别是:瑞士银行有限公司6亿美元、野村证券株式会社5000万美元、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2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国际有限公司3亿美元、高盛公司5000万美元、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1亿美元、德意志银行2亿美元、inG银行1亿美元、摩根大通银行5000万美元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5000万美元。

四、保险市场与监管

(一)成思危:加快发展保险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0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出席中国保监会举办的“中国健康保险发展论坛”时指出,保险业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要加快发展保险业,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成思危说,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适度的、公平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一个三维结构。所谓三维结构,就是它包括四个方面、四个层次和四个支柱。具体讲四个方面,就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意外事故保险;四个层次,就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四个支柱,就是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只有上述诸多因素综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商业保险发展规模和水平不相适应,只依靠前三个层次,不足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成思危指出,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既要规范,也要发展,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当前我国商业保险业发展情况看,虽然近年商业保险业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相比差距较大,规模和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加快商业保险事业的发展更显重要。

成思危认为,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业,一是通过实践,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探索,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业发展道路。二是要认真研究国外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各种保险产品的特色、适用范围和推出的背景。三是提高保险业者的水平。四是做好保险资金的运营,要注意安全性、营利性、流动性的平衡。成思危建议,在我国金融业当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前提下,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要尽快建立沟通、协调、联系机制,以便准确监测和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二)吴定富: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10月18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中国健康保险发展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商业健康保险是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关。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满足健康保障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消费信心,拉动消费,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吴定富强调,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等待外部体制和环境完全理顺后再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转变为主动做好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健康保险市场。二是要把目前仅提供费用补偿的医疗保险转变为提供全面健康管理和服务的商业健康保险,化解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求。三是要把商业健康保险仅承担理赔管理转变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提高商业健康保险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构建我国健康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保险公司可从事境内外币拆借业务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自10月1日起,允许保险公司开办境内外汇同业拆借业务。凡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准具有“外汇同业拆借”业务经营资格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境内保险公司,经与交易中心签订“拆借中介服务协议”,可以参与外汇同业拆借业务;保险公司参与境内外汇拆借必须通过交易中心进行,目前不得与境外机构开展外汇拆借活动;保险公司办理的外汇同业拆借业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4个月;拆入和拆出资金总额均不得超过公司外汇资本金的50%,单笔拆入资金不得超过公司外汇资本金的10%,单笔拆出不得超过15%。

(四)人保、人寿相继登陆香港H股市场

10月底,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财险”)发行30.052亿股H股,占公司扩股后的28%;每股定价1.

8港元,集资额超过54亿港元。此前的10月9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宣布,将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财险”)作出等于其股本9.9%的投资。11月6日,人保财险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开盘由发行价的1.80港币升至2.45港币,飙升36%。

人保财险注册成立于今年7月7日,其唯一发起人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后者于7月11日更名和重新注册为中国人保控股公司(人保控股)。根据2002年9月30日生效的重组协议,人保控股将全部商业保险业务注入人保财险,作为资本出资,折合人民币约102.71亿元;作为对价,人保财险于2003年7月7日向人保控股发行80亿股股份,占发行前股本的100%。

12月11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在香港交易所的招股结束,首次公募发行64.7亿股,相当于其发行后总股本的25%,国际发行每股定价3.625港元,香港发行每股定价3.59港元,美国每aDS(存托凭证)18.68美元。超额配售前融资规模为30亿美元,超额配售后达35亿美元,此次募股成为今年全球最大规模的上市筹资行动。

中国人寿占据内地45%的人寿保险市场份额。该公司确定的发行定价区间相当于中国人寿2004年每股收益预期的14倍左右,相当于该公司2003年预估每股账面价值的1.6倍。该公司以预托证券形式在美国纽约上市,12月17日在纽约公开挂牌交易时的开盘价超过23美元,12月18日在香港交易所开盘交易时开盘价为4.45港元。由于已达到自由流通股数的要求,2004年1月6日起,将被纳入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指数。

(五)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挂牌,数家合资保险公司开业

12月22日,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及旗下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重组后的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注册资本39亿元,代表国家持有子公司股份并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同时负责法定分保存续业务、经营非主营业务及其他管理职能。商业再保险业务全部交由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经营。中再集团对这两家子公司分别控股45%和45.1%。

此前,由中再集团控股60%设立的直接保险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月20日已在上海挂牌营业。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由国有独资保险企业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参股设立的保险公司。在这家公司10亿元的资本构成中,既有国有控股,又有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参股,10家股东中有5家境外股东,分别是亚洲联合企业有限公司、新鸿基地产保险有限公司、香港亚洲保险有限公司、泰国大众保险有限公司和印度尼西亚保险有限公司,共占比10%。

10月10日,作为中国第一家合资保险经纪公司,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保监会批准开业,并于11月份完成工商登记。中怡保险经纪的合资双方为全球第二大保险经纪公司美国怡安保险(集团)公司和世界500强之一中国粮油食品(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2002年12月26日,中国保监会为两家公司签发了中国第一张“合资保险经纪人执照”,中怡保险经纪注册资本3000万人民币,合资双方各出资50%。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9

公布审查两融问题并处罚中信等大券商,警示信号作用大于实际意义,短期投资者情绪受到的影响更大。此次事件的特殊性还表现在除了两融问题以外,还配合有银监会征求意见限制委托贷款资金入市,这大大降低了银行和保险资金通过两融业务入市的可能,表明短期内监管层态度由放松转向对风控的强调。

回顾过去几个月的市场走势,总体上有“五类资金”(产业资金/散户资金/海外资金/保险资金/杠杆资金)入市。目前监管层正全方位规范各类资金,降低股市风险,保证股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尽管市场预计此次事件不会影响存量客户的业务,但新增资金入市的节奏将逐渐放缓。此轮牛市是增量和存量资金之间的博弈,而目前增量资金流入明显放缓。截至1月16日,两融余额为1.06万亿元,占股市总市值的3.3%,增速明显放缓。

虽然此次券商受罚事件一度令市场风声鹤唳,但之前有媒体报道的“券商保证金突破底线,加杠杆比例高达3-5倍”等重大违规行为并未出现,券商内部合规对保证金比例、维持担保比例等重要指标均做出严格规定,因此,不存在杠杆过高等行为,表明现有的两融市场规模不会因此而大幅下降。

另外,此次处罚措施只针对增量,存量业务不受影响。被采取监管的12家券商中,中信、海通、国泰君安3家券商所受的监管程度最严,被暂停3个月新开信用账户,而其他9家仅是更正或警示,并不对其信用业务经营产生任何影响。对中信等3家券商的监管只会影响其增量业务,而对它们存量近2000亿元的两融业务并不产生影响。

50万元门槛的提高将影响两融业务的增速,但从各维度测算表明两融空间仍然很大。与对部分券商的处罚相比,50万元门槛可能对两融业务的短期冲击更大,当然也是影响增量业务,因为按照传统做法,50万元以下的已有客户将会在两融到期后自动结束,而不会强制取消资格,同时,50万元的客户资产也是时点的资产数据。从国内账户结构看,50万元以下的客户仍然占大部分,这将影响未来的业务增速。

但从两融的供需关系和长期空间看,券商的两融业务突破2万亿元非常有可能。因为其两融标的仍具备扩容空间,目前标的范围不到所有股票的一半,两融余额已经达到1万多亿元;而国内信用账户数量仅为587万户,仅占所有账户的3.2%,而50万元以上的账户数量占比6.3%,具备1倍的提升空间。

此次政策变动可能会导致券商收入小幅下滑。以中信、海通为例,被证监会停止3个月新增信用交易开户,估计两家公司将会因此损失3万左右的新增客户,占现有客户数的15%。此外,券商两融业务的竞争格局会有变化,华泰等客户资源丰富的券商将加速提升份额。

虽然监管措施对中信等3家券商的存量两融业务不产生影响,但未来3个月的增量业务将由其他券商开展,此举会大概率降低被处理券商的市场份额。因此,依靠低佣金等战略积累了大量零售客户资源的券商将有所受益,主要为华泰、国元、方正等,尤其是华泰的经纪市场份额超过8%,位居市场第一位,而两融份额仅为6.4%,在大规模融资后两融份额必将持续提升,方正和国元在2014年新开户数居行业前列,同样积累了大量客户。

从监管层面看,券商创新与风控两者并重将成为2015年的政策新常态,而不是之前仅强调“放松、创新”,因为从美国经验看,扎实的监管系统是保证资本市场创新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证监会主席肖钢也公开表示,注册制实施是2015年的头等大事,这也暗示监管层态度的日益严格。一方面,注册制实施应在慢牛行情阶段,股市洒水降温符合监管层意图;同时,施行注册制需要有强大定价和销售能力的投行的支持,券商未来仍有成长空间。注册制改革在2015年下半年推出的概率较大,如能在牛市中间阶段推行注册制,政策效果将实现最优,故监管部门有动机在近期严控两融业务,给股市撒水降温。

因此,后续监管层仍将有部分涉及风控问题的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券商创新将“矫枉过正”,原有的创新业务仍将推进,主要包括新三板做市、量化等新型资产管理、资产证券化、互联网金融等。“重申不得向低于50万元的客户融资”将冲击短期业务增速和市场预期,但两融业务仍处于供不应求局面,测算表明长期发展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就市场关心的业绩影响问题,有机构测算表明,即使在两融从预期的乐观情形(1.5万亿元)降至中性(1.25万亿元),行业的2015年业绩增速也就是从78%下降至52%,仍具备较高增速。

两融余额在合理区间

2014年,与融资融券的变化相呼应的是市场日均成交金额的增长,全年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近3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1000亿元,主要由于下半年尤其是最近两个月的放量式增长,日均成交金额已经接近6000亿元的水平。

融资融券作为投资者加杠杆的重要手段,伴随着a股市场的走高,在2014年下半年经历了一波快速上涨的“行情”。上半年融资融券额仅600亿元,且大多数时间徘徊在3950亿元左右的规模,而到年底,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与年中相比增长了148%,月均增长规模为1000亿元。

根据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目前融资融券余额最大的五个行业的占比为40%,其中金融股占比达到24%,显示融资融券余额的行业集中度较高。

融资融券余额较大的非银金融、银行、房地产和机械设备等一级行业在2014年7月底启动的本轮上涨中涨幅靠前,说明投资者融资买入的标的也是市场大量资金的流向,因此,在本轮行情中,这部分投资者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目前a股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1.06万亿元,a股总市值为43万亿元左右,融资融券余额与总市值的占比为2.5%。数据显示,融资融券业务开始的两年在规模上没有明显变化,而从2012年底开始,融资融券余额增速开始加快,尤其是近半年增速过快引起市场的担忧。事实上,如果对照美国和台湾地区市场的信用交易经验,可以看出,2.5%的融资融券余额市值比仍然处于合理区间。

券商的杠杆水平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资金需求类的业务,如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融资等资金需求类的业务,这类似于银行杠杆决定因素中的信贷需求;二是负债的渠道,如公司债、次级债、短融等债务融资工具,这类似于银行杠杆决定因素中的存款来源;三是净资本监管体系,譬如监管体系要求净资本/净资产不得低于40%,这类似于银行杠杆决定因素中的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要求。

目前券商的负债渠道包括短期融资券、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转融资、融资融券收益权转让和融出资金资产证券化。这些负债渠道中,每一项均有相关的限制,如公司债的总体规模不能超过净资产的40%。根据测算,在当前的限制条件下,把所有债务融资工具都用满的情况下,券商能够融到的负债上限为净资产的2.5倍左右,即对应的有效杠杆的上限为3.5倍。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上讲,如果券商均发行1年期以内的次级债,则其负债的上限不受到限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发行周期等综合因素,券商发行次级债以长期次级债为主;而收益凭证不仅使得证券公司拓宽了融资渠道,而且赋予了券商更多的金融属性,使得它们能够更灵活地设计结构化产品,在券商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预测未来券商收益凭证的限制可能会被放开。

根据《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规定,券商短期融资券只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最长期限不得超过91天,发行短期融资券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短期融资券余额不超过净资本的60%。

目前上市券商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利率大多集中在4%-5%之间,期限一般都是3个月。从额度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券商已经用了30%以上的额度,其中东吴证券额度使用的最多,近50%。大型券商由于净资本较高,额度仍较为充足。

根据《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和《关于修改〈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券商发行公司债最低期限为1年,可以公开发行,也可以定向发行给合格投资者,其中定向发行需要采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而且券商发行后累计公司债券余额不得超过最近一期末净资产额的40%。

目前已经发行公司债的上市券商中,大券商的利率水平在5%左右,中小券商的利率水平在6%左右,期限主要有3年、5年和10年三种。就当前上市券商的公司债余额来看,大多数都超过了净资产的30%,只有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和东北证券的额度剩余较多。

2014年下半年,几家大券商相继通过定增或H股上市的方式扩充资本,净资产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司债发行的额度上限。

2014年10月,沪深交易所《证券公司短期公司债券业务试点办法》,标志券商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短期公司债是指券商以短期融资为目的,约定在1年(含)以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券商可以在沪深交易所和报价系统发行和转让短期公司债,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短期公司债实行余额管理,不得超过净资本的60%。

试点初期,共有20家券商获得试点资格,大券商积极准备发行短期公司债补充流动性。中信证券在上交所备案发行208亿元的短期公司债;国泰君安已成功发行第一期短期公司债,规模为10亿元;海通证券在上交所备案发行200亿元短期公司债,截至2014年底,已经发行了两期,总规模为75亿元。

根据《证券公司次级债管理规定》的规定,券商发行的次级债分为两种,长期次级债和短期次级债:短期次级债是期限在3个月以上(含3个月)、1年以下(含1年)的次级债,而且不可以计入净资本;长期次级债是期限在1年以上的次级债,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净资本,到期期限在3、2、1年以上的,原则上分别按100%、70%、50%的比例计入净资本,但计入净资本的数额不得超过净资本(不含长期次级债累计计入净资本的数额)的50%。券商发行次级债只能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每期机构投资者不得超过200人。

目前上市券商发行的次级债主要以长期次级债为主,利率基本在6%左右,只有华泰证券发行了两期短期次级债,但由于长期次级债发行额度受到净资本的限制,未来券商可以考虑发行短期次级债来补充运营资金。

债券注册制改革指导意见篇10

看到了开始,但无法猜中过程与结局。起自6月中上旬的股灾所引致的破坏程度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短短四个月不到的时间,股指在连续多日千只股票跌停的残酷打压之下近被腰斩,市场更是哀鸿遍野。央行统计结果是,经此一轧,沪深两市流通市值总计减少22.9万亿元,每位投资者平均损失近24万元,折损比例高达40%。该出手时就出手。国务院紧急召开有“一行三会”、财政部及部分央企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随后迅疾拉开了a股历史上罕见的救市大行动。除了以证金公司为代表了“国家队”投放了高达1.5万亿元的买入资金外,证监会令箭齐发,在叫停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同时,还限制期货空单和开仓交易量;而为了减少对市场的承压,决策等也再一次按下了ipo和再融资的暂停键。

临乱而治不如釜底抽薪。鉴于配资尤其是场外配资在股市暴涨暴跌中推波助澜的作用,证监会在股灾之后展开了全方位和大规模的“去杠杆”行动,至年底,融资余额规模已从最高峰的2.3万亿元降至1万元亿左右;而为了进一步降低影响a股的危险杠杆,沪深两交易所对两融交易实施细则进行修改,将投资者买入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50%上调至100%。不仅如此,鉴于每一次新股发行都会给市场产生明显的“抽血”效应,并加剧二级市场的不稳定性程度,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办法进行了极具人性化的修订,即将投资人原先申购新股预先缴款改为确定配售数量后再进行缴款。同时,为了控制非理性涨跌给市场与投资者带来的危害并有效降低股灾发生的概率,沪深交易所和中金所联合推出了指数熔断机制。

基于矫枉过正之需,监管机构在2015年掀起了力度空前的整肃风暴,从而编织出了中国股市历史上一道罕见的靓丽风景线。除了恒生网络、上海铭创、等由于非法经营证券业务而遭遇高达5.31亿元的巨额处罚外,证监会还先后对10宗违规减持案件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而因为两融业务违等问题,过去一年中先后有19家券商受到经济处罚或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由此也引发了券商高层的大面积地震与塌方,包括国信证券总裁陈鸿桥自杀身亡,同时中信证券12名高管、国泰君安、平安证券等公司负责人先后被公安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或被司法机关批捕。更令人关注的是,熊熊燃烧的稽查大火也烧到了监管机构“大本营”。继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党委委员张育军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免去领导职务并接受组织调查之后,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也落马被查,从而成为目前为止证监会被查的最高级别官员。资料显示,2015年证监会有8名官员先后落马,监管机构自我拔毒整饬的力度空前罕见。

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证券法》大修应当是2015年a股时空平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着简政放权和推进市场化的核心思路,共计338条的新修订《证券法》草案不仅第一次提出“证券合伙企业”的概念,而且首次明确股票发行由核准制变为注册制。虽然由于股灾的不期而至,股票注册制被迫延期,但却为来年系列改革大幕的拉开以及新制度的落地铺平了道路。

还令人惊喜的是,并没有受到a股强烈地震的影响,经过从区域试点到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十年蛰伏与发展之后,新三板在2015年成功地跃升为场内证券交易市场,而且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最基础性证券市场被演绎得如火如荼。统计表明,截至2015年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048家,总市值突破2.8万亿亿元,而且还有1750多家企业处于候审过程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新三板,全国股转公司了《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公司分层方案》(征求意见稿),将在新三板挂牌公司划分为创新层和基础层,并设置了基础层、创新层以及维持标准三套并行标准。未来新三板不仅是众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平台,同时还是向更上层的市场输送优质企业的宽阔通道。

市场化力量并不仅仅为新的金融因子搭台铺路,还能激活沉睡的存量动能。伴随着《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放宽债券发行者以及发行规模的限制,作为中国股市中历来的“小个子”――公司债在2015年以持续昂扬与上翘之势托起了史前从未有过的超级大牛市。数据显示,2015年前10月,沪深两市交易所今年共发行公司债414支,发行规模共计4287亿元,为2014年的3倍之多。与此同时,公司债发行得到了平均5倍左右的认购。鉴于有万亿元以上规模的资金在场外等候,全年公司债发行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元。